回汉通婚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宁夏青铜峡市小坝镇作为田野调查和研究个案,试从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下,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通过作者思考着的家乡情怀表述回族、汉族两个民族之间的婚姻问题。本文将安排以下章节对回汉通婚问题进行论述。
     第一章是绪论,主要论述论文的研究背景,关于回汉通婚的文献研究概述,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研究地点的选择缘由,研究方法。
     第二章主要论述青铜峡市小坝镇的历史地理概况和回汉居住格局的形成。
     第三章是小坝镇回汉通婚的现状调查分析,主要从回汉通婚的现状,从与个人及对象本人社会经济文化特征有关的因素和婚姻家庭价值观念两方面对回汉通婚进行因素分析,内容涉及教育文化程度、职业及交往圈、宗教及风俗习惯、个人感情因素等方面,最后总结青铜峡市小坝镇的回汉通婚特点。
     第四章是回汉通婚中体现的文化的整合与调适,主要从回汉通婚家庭中的文化差异和产生的问题,基于感情因素的回汉婚姻家庭问题比例,问题产生的原因,回汉通婚家庭的文化磨合及适应,回汉通婚体现的民族关系状态等角度说明回汉通婚中所体现的文化整合与调适。
     最后是文章的结语。总结文章所要表达的研究成果和作者的相关观点。
The paper choose Xiaoba town of Qingtongxia city in Ningxia province as a fieldwork, and try to express the marital problems between the two nations from sociology, anthropology, ethnology,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This paper will arrange the following chapters to discuss the problems of intermarriage.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mainly discusses the background of research, the summary on the literature of intermarriage, research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the reason of site choice and research methods.
     The second chapter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of intermarriage from social, history, geography in Xiaoba town Qingtongxia city, mainly discusses the history and ethnic groups of Xiaoba town,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living pattern..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bout intermarriage in Xiaoba town. The content involve the cultural level of education, professional and contacts circle, religion and customs, personal affection factors. Finally, this chapter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marriage in Xiaoba town.
     The fourth chapter introduces 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adaptation, embodied in intermarriage of Hui with Han. These mainly from culture difference of intermarriage families and problems arising from different culture, the emotional factors, the reasons of problems, the cultural integration of intermarriage family, the national relationship state reflecting from intermarriage of Hui with Han.
     The last is the conclusion of the paper. Summary the research results expressing this article and the author's related ideas.
引文
1李晓霞.试论中国族际通婚圈的形成[J].广西民族研究,2004(3).
    2李晓霞.试论中国族际通婚圈的构成[J].广西民族研究,2004(3).
    3梁茂春.什么因素影响族际通婚?——社会学研究视角评述[J].西北民族研究,2004(3).
    4 Simpson, G.E. and Yinger, J.M. Racial and Cultural Minorities: An Analysis of Prejudice and Discrimination [M].New York and London: Plenum Press, 1985:154.
    5梁茂春.什么因素影响族际通婚?——社会学研究视角述评[J].西北民族研究,2004(3).
    6郭威.中国社会结构分化对群际交往的影响——布劳宏观结构理论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
    7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05.
    8崔明德.中国古代和亲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9施光明.北朝民族通婚的研究[J].民族研究,1993(4).
    10陈明侠.关于民族间通婚问题的探索[J].民族研究,1993(4).
    11马戎.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12马戎.民族社会学一一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3王俊敏.青城民族—一个边疆城市民族关系的历史演变[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14王俊敏.蒙、满、回、汉四族通婚研究——呼和浩特市区的个案[J].西北民族研究,1999(1).
    15王俊敏,纳日碧力戈.蒙、满、回、汉四族通婚研究—呼和浩特市区的个案[J].青海民族研究,2004(4).
    16马戎,潘乃谷.赤峰农村牧区蒙汉通婚的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88(3).
    17孙颖贤.赫哲族的族际通婚研究——关于四排赫哲族村的典型调查[D].中央民族大学,2005.
    18李臣玲. 20世纪90年代西北城市社区民族通婚调查研究—以西宁市城中区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04(2).
    20萨仁娜.德令哈市蒙、藏、回、汉族际通婚调查研究[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21马玲艳.城区回族婚姻制度的比较研究—以西宁和昆明为例[D].中央民族大学,2005.
    22杨万明.回汉民族的族际通婚[J].黑龙江史志,2009(4).
    23蒋贞慧.试论回汉通婚的原因及其特点[J].商洛学院学报,2006(3).
    24陆益龙.户籍隔离与二元化通婚圈的形成—基于一个城郊镇的分析[J].开放时代,2001(9).
    25马宗保,高永久.乡村回族婚姻中的聘礼与通婚圈——宁夏南部单家集村为例[J].民族研究,2005(2).
    26高玉梅.从1990年人口普查1%抽样数据看我国的民族通婚[J].人口与经济,2001(3).
    27李晓霞.试论中国族际通婚圈的构成[J].广西民族研究,2004(3).
    28汤夺先.论城市民族通婚与城市民族关系——以兰州市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
    29马彪,邓艾.西部民族地区城市化进程中族际通婚问题研究—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调查报告[J].西北人口,2008(4).
    30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1997(3).
    31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01页.
    32《青铜峡文史资料第1辑》,青铜峡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88年,第1-2页.
    33《青铜峡市小坝镇建置及历史沿革》这一部分的文献资料作者摘引自《青铜峡文史资料第1辑》,青铜峡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88年,第7-10页。
    34张继焦.城市中的人口迁移与跨民族交往[J].云南社会科学,2005(1).
    35这一部分历史概述作者摘引自《青铜峡伊斯兰教史料》第二辑(内部资料),青铜峡市伊斯兰教协会,2009年,第236-240页。
    36杨德亮.婚姻制度·族群意识·文化认同——回族内婚姻制的历史成因和文化内涵[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5(1).
    37由于自己所学的是民族学专业,对与社会学问卷设计和调查统计的知识、能力都不是很完备,以及调查点行政和地域民族住居等因素的限制,问卷调查发放200份,实际回收185份,关于回汉通婚的问卷回收2份。
    38 1949年至2002年全市民族人口构成表是作者在青铜峡市民政局得到的资料。
    39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06页.
    
    40孙颖贤.赫哲族的族际通婚研究——关于四排赫哲族村的典型调查[D].中央民族大学,2005.
    45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05-206页.
    46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43页.
    47马戎.民族与社会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186~187页.
    48梁茂春.什么因素影响族际通婚?——社会学研究视角评述[J].西北民族研究,2004(3).
    49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35页.
    50杨志娟.宁夏城市回族通婚现状调查研究—以银川、吴忠、灵武为例[J].回族研究,2002(1).
    51马戎.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80页.
    52马坚译.古兰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30章第21节.
    54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50页.
    55尹旦萍.当代土家族女性婚姻变迁——以埃山村为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260页.
    56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47页.
    57温文芳.城市回族女性婚姻观念和行为调查——一项关于西安、兰州的实证研究[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58骆桂花.社会转型与回族婚姻家庭价值观念之嬗变[J].青海社会科学,2007(4).
    60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99页.
    61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55页.
    62真慈.城市回汉通婚问题的点滴思考[J].开拓,2000(4).
    63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年,第23页.
    64徐黎丽,陈建军.论风俗习惯与民族关系的互动影响[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65《青铜峡伊斯兰教史料》第二辑(内部资料),青铜峡市伊斯兰教协会,2009年,第221-222页.
    66杨继国、马青.宁夏民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55-157页.
    67马坚译.古兰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56页.
    68马健君.回族婚俗的传统与现代流变——以西安回族婚姻民俗文化为个案研究[J].回族研究,2001(3).
    69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37页.
    
    70丁宏.从回汉民族关系角度谈加强伊斯兰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2(1).
    7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07页.
    72杨志娟.宁夏城市回族通婚现状调查研究——以银川、吴忠、灵武为例[J].回族研究,2002(1).
    73马平.回族民族内婚姻制度探析[J].回族研究,1995(3).
    
    74岳天明,魏冰.现代化进程中调适我国民族关系的几个基本问题[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0(3).
    75刘有安.宁夏固原市回族离婚状况的调查分析[D].兰州大学,2007.
    76廖杨.人类学视野中的交往与族群关系[J].思想战线,2005(2).
    
    77对于这个条件的设定,可能作者的观点是不成熟、不完善的,还有其他方面的考虑因素应该涉及到。
    78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95页.
    79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年,第23页.
    80陈凤林.转型时期宁夏民族关系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J].宁夏党校学报,2010(3).
    81王生华.社会转型期宁夏民族关系的构建——西部大开发与宁夏民族关系互动分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
    82王俊敏.青城民族——一个边疆城市民族关系的历史演变[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83陈凤林.转型时期宁夏民族关系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J].宁夏党校学报,2010(3).
    84杨文炯.互动调适与重构:西北城市回族社区及其文化变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2页.
    85这也说明对于回、汉通婚的研究,不同的学者对通婚的影响因素和影响评价不一,而对民族关系的影响来说也会有不同的主客观评价。
    86汤夺先高永久.试论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关系——以对临夏市的调查为视点[J].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04(4).
    87 G·辛普森J·英格尔.族际通婚[A].马戎.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80页.·
    88虎有泽·文化适应与民族繁荣:都市回汉民族关系研究——以兰州市城关区为例[A].高永久.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建设研究[C].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53页.
    89“接触理论”认为,两个民族群体的成员接触越多,冲突就越少(参考自刘毅,吴宇驹.《接触抑或冲突——两种民族关系的心理学假说》).
    90马戎.当前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选题与思路[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91虎有泽.文化适应与民族繁荣:都市回汉民族关系研究——以兰州市城关区为例[A].高永久.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建设研究[C].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58页.
    92蒋颖荣.族际伦理:民族关系研究的伦理学视野[J].思想战线,2010(3).
    93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36页.
    94金炳镐、毕跃光.我国现阶段不宜提“促进民族融合”[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95丁宏.从回汉民族关系角度谈加强伊斯兰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2(1).
    96杨志娟.宁夏城市回族通婚现状调查研究——以银川、吴忠、灵武为例[J].回族研究,2002(1).
    青铜峡市编纂委员会编.青铜峡市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4.
    青铜峡文史资料第1辑[M].青铜峡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88.
    
    [1]马戎.民族社会学一一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马戎.民族与社会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3]马戎,周星.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马戎.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5]王俊敏.青城民族—一个边疆城市民族关系的历史演变[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6]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7]贾红邦,梅延彦.宁夏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8]何旭东,高万金.青铜峡年鉴[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
    [9]崔明德.中国古代和亲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0]虎有泽.张家川回族的社会变迁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11]邱树森.中国回族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
    [12](芬兰)E.A韦斯特马克,李彬、李毅夫译.人类婚姻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3]周大鸣.中国的族群与族群关系[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
    [14]张天路.中国民族人口的演进[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
    [15]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16]杨文炯.互动调适与重构:西北城市回族社区及其文化变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1]马戎,潘乃谷.赤峰农村牧区蒙汉通婚的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1988(3).
    [2]陈明侠.关于民族间通婚问题的探索[J].民族研究,1993(4).
    [3]施光明.北朝民族通婚研究[J].回族研究,1993(4).
    [4]马平.回族民族内婚姻制度探析[J].回族研究,1995(3).
    [5]马平.回族婚姻择偶中的“妇女外嫁禁忌”[J].西北民族研究,1998(2).
    [6]王俊敏.蒙、满、回、汉四族通婚研究——呼和浩特市区的个案[J].西北民族研究,1999(1).
    [7]李富强.壮族婚姻文化的变迁-以田林那善屯为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8]高永久.论撒拉族的婚姻选择[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
    [9]高玉梅.从1990年人口普查1%抽样数据看我国的民族通婚[J].人口与经济,2001(3).
    [10]周建新.回族形成发展过程中的族际族内通婚[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
    [11]陆益龙.户籍隔离与二元化通婚圈的形成—基于一个城郊镇的分析[J].开放时代,2001(9).
    [12]梁茂春.什么因素影响族际通婚?—社会学研究视角述评[J].西北民族研究,2004(3).
    [13]梁茂春.民国时期大瑶山的族际通婚[J].民族研究,2004(4).
    [14]李晓霞.中国各民族间族际婚姻的现状分析[J].人口研究,2004(3).
    [15]张素绮.浅谈影响族际通婚的因素——吐鲁番族际通婚调查报告[J].昌吉学院学报,2005(1).
    [16]唐利平.人类学和社会学视野下的通婚圈研究[J].开放时代,2005(2).
    [17]柏贵喜.当代土家族婚姻的变迁[J].贵州民族研究,2005(2).
    [18]马宗保,高永久.乡村回族婚姻中的聘礼与通婚圈——宁夏南部单家集村为例[J].民族研究,2005(2).
    [19]许振明.夏河县拉卜楞镇族际通婚状况调查[J].甘肃社会科学,2005(6).
    [20]谢蕾.藏汉通婚的文化整合及演变[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1).
    [21]吉国秀.清原镇族际通婚的变迁[J].满族研究,2006(1).
    [22]蒋贞慧.试论回汉通婚的原因及其特点[J].商洛学院学报,2006(3).
    [23]庄世恒.论现代化进程中影响族际通婚的因素[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6(4).
    [24]李晓霞.民族混合家庭内的文化冲突与协调[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
    [25]萨仁娜.德令哈市蒙、藏、回、汉族际通婚调查研究[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26]李臣玲,贾伟.民族社会学视野中的丹噶尔藏人家庭文化变迁研究[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27]汤夺先.论城市民族通婚与城市民族关系——以兰州市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
    [28]骆桂花.社会转型与回族婚姻家庭价值观念之嬗变[J].青海社会科学,2007(4).
    [29]陕锦风.回族婚姻观探微[J].攀登(双月刊),2007(5).
    [30]马彪,邓艾.西部民族地区城市化进程中族际通婚问题研究—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调查报告[J].西北人口,2008(4).
    [31]杨万明.回汉民族的族际通婚[J].黑龙江史志,2009(4).
    [32]罗红.人类学语境下的族际通婚与族群认同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09(8).
    [1]马勇.宁夏回汉民族关系研究——以石嘴山市惠农区为例[D].中央民族大学,2006.
    [2]韦小鹏.壮族婚姻圈的变迁-以南宁市二东坡为例[D].广西民族大学,2005.
    [3]萨仁娜.德令哈市蒙藏回汉族际通婚调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
    [4]马玲艳.城区回族婚姻制度的比较研究—以西宁和昆明为例[D].中央民族大学,2005.
    [5]韦美神.改革开放以来瑶族通婚圈的变迁研究-以广西田东县陇任屯为例[D].广西民族大学,2008.
    [6]马建福.族际互动中的民族关系研究—以青海省循亿撒拉族白治县为个案[D].中央民族大学,2007.
    [7]李积庆.族群互动与文化变迁——闽南回族文化的历史人类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
    [8]孙颖贤.赫哲族的族际通婚研究——关于四排赫哲族村的典型调查[D].中央民族大学,2005.
    [9]戴宁宁.回汉杂居地区民族交往心理调查研究—以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宋家巷回族社区为视点[D].兰州大学,200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