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视角的东乡族流迁人口宗教生活考察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东乡族流迁人口是兰州市第二大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人数仅次于回族。由于东乡境内恶劣的自然环境不适合人类生存,他们不得不流迁到更适合生存与发展的地方,兰州市因地理位置、伊斯兰人文环境和城市化高速发展而吸引他们以经商、打工、宗教、婚姻、学习等方式流迁于此。在兰州市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劳作,但是在异域文化的迅速变迁中能否适应并继续保留自身文化传承,引起学者们的普遍关注。他们如何适应,并为城市多元文化带来新的生机?本文从宏观上把东乡族流迁人口放在兰州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与突破阶段的背景中去研究和分析;文章主体从微观上除了以他们的宗教信仰为中心去剖析和阐释外,还从生活、教育、经济三个方面去辅助说明宗教适应问题,考察兰州市东乡族流迁人口,其传统文化主体——伊斯兰文化的适应与发展。通过对兰州市东乡族流迁人口伊斯兰文化生活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考察、剖析,以期发掘东乡族伊斯兰文化在兰州市城市化历史条件下的社会价值,把握兰州市多元文化背景下伊斯兰文化的必由之路,最终总结出婚丧嫁娶、宗教观念、宗教旅游经济开发等问题,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本文除了为我国城市民族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更为有价值的参考,也为西部开发注入新的文化活力,认为东乡族宗教生活在城市化背景下,借助完善的宗教制度保障,在兰州市多元和谐的人文环境中不断自我调适,不断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Exile population is Lanzhou Dongxiang people flow second-largest Islamic minorities, population after Hui. Due to the bad natural environment territory of Dongxiang unfit for human survival, they had to flow moved to more suitable for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place, because of the geography position, Lanzhou Islamic 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urbanization high-speed development and attract their business, part-time job, religion, marriage, learning, etc. In this way flow moved In Lanzhou them at their own position, but toiling in the rapid changes in foreign culture can adapt and continue to retain their cultural heritage; the universal attention causes the scholars. How they adapt for city multicultural, and bring new life? This article from on macroscopic to exile population in Lanzhou Dongxiang people flow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the background with breakthrough stage to research and analysis; The main text from the microscopic in addition to their religion as the center to analyze and explain outside, still life, education, economy from three aspects to assist to that of Lanzhou, examine religious Dongxiang people, its traditional exile population flow——culture subject to adapt and development of Islamic culture. Based on the Islamic republic exile population flow of Lanzhou all-round cultural life, multi-layered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so as to explore the Islamic culture in Lanzhou Dongxiang peopl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urbanization history social values, Lanzhou city multicultural background grasp of Islamic culture, and finally summarizes necessary weddings and funerals, religious ideas, religious tourism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other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his article except for urban national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provide more valuable reference for western development, also inject new cultural vitality, think Dongxiang peopl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ization in religious life, with the help of perfect religious system guarantee, in Lanzhou multivariate harmonious humanistic environment constantly adjust themselves, unceasingly to adapt to socialist society.
引文
①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村的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6
    ②费孝通.重读江村经济.序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P319
    ①陈文祥.东乡族研究现状及其前景展望.民族学与人类学(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J].2007年第4期
    ①刘涛,王光宇.城市的起源及本质.[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第27卷6期
    ②陈淳文.聚落形态与城市起源研究.[C].孙逊,杨剑龙.阅读城市: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都市生活(都市文化研究.第 三辑).上海三联书店,2007.3:P205:柴尔德蔓标志城市特点的十项标准:(1)城市的规模和密度要比任何先前的聚落大,虽然它可能比现代的,许多村落要小得多。(2)城市人口的结构与任何村落不同,很可能城市的主要居民还是耕耘周边农田的农民,但是所有城市存在自己不从事粮食生产的专职工匠、运输工人、商人、官吏和祭司;(3)每个基本的生产者都必须以向神祗和国王进贡的形式交付一定的税赋,后者成为剩余产品的集中管理者;(4)出现了宗庙、宫殿、仓库和灌溉系统这样的纪念性公共建筑和大型劳力工程,以区别于一般的村落,并且是社会剩余产品集中的象征;(5)出现了一个完全脱离体力劳动的宗教、政治和军事的特权统治阶级,阶级社会成型并实施对社会的组织和管理;(6)为了提高管理效率、记录税收导致文字的发明;(7)农业和宗教活动的需要导致数学、几何、历法和天文学等科学技术的产生;(8)由专职工匠生产的标准化和高度发展的艺术品,成为体现地位的象征并涔现美学意识;(9)生产专门化和交换扩展到城市范围以外的地区,导致长途贸易的出现;(10)出现了按居住方式或职业范围而定的社会政治结构,国家机构取代了基于血缘关系的政治认同.
    ①刘涛,王光宇.城市的起源及本质.[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第27卷第6期.2006年11月
    ②金斯利·戴维斯文,李岩译.世界都市化的起源和发展.[C].孙逊,杨剑龙主编.阅读城市: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都市生活(都市文化研究.第三辑).上海三联书店.2007.3
    ③苏小梅.我国城市化的可能前景.[J].中国经贸导刊.2009年第18期:P17
    ①《兰州史话》邓明著.甘肃文化出版社.2007.3:P8
    ②《明史·列传》卷220。
    ③《左宗棠年谱》。
    ④吴景敖.《清代河湟诸役纪要》.[M]
    ⑤《平回志》.[M]
    ⑥拱北是中国伊斯兰教先贤陵墓建筑,阿拉伯文(Qubbat)的音译,意为“拱形建筑或圆拱形墓亭”。在中国伊斯兰教派门宦中,指教主基地或教主修道处,受教徒敬仰,从而成为门宦的宗教活动场所。中亚、波斯及中国新疆地区称“麻札”(Mazar),意为”先贤陵墓”、“圣徒陵墓”。原流行于阿拉伯、波斯及中亚地区,专指苏菲派在其谢赫、圣裔、先贤坟墓上建造的圆拱形建筑物、供人瞻仰.在国内主要指苏菲学派的传教者、各门宦的始祖、道祖、先贤等陵墓的建筑,早在元代以前、来华的伊斯兰教传教师的墓多为圆拱形建筑,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著名的有广州宛葛思的坟、泉州的先贤墓、扬州的普哈丁墓等。中国内地穆斯林把这类坟墓称为“拱北”以区别于一般坟墓,以示对先贤、圣者的尊崇.建造拱北,始予清乾隆、嘉庆。其建筑形式与明清中国传统建筑相融合,除墓庙多用阿拉伯建筑圆拱形式外,附设的礼拜殿、坐静室、诵经堂和居室等建筑多为中国庭院式建筑形式。现代以来。拱北多建有六角形重檐塔楼,雕梁画栋,底层墙壁为砖雕图案,镌刻有《古兰经》文和植物花卉。历史上较大的各门宦的拱北有四川阀中的“久照亭”;宁夏金积洪乐府拱北、韭菜坪拱北;甘肃张家川宣化岗拱北、兰州大拱北、灵明堂拱北;临夏太子寺拱北、花寺拱北、大拱北、穆夫提拱北;青海后子河拱北等。拱北也是传教、管理教坊及举行重大宗教活动的中心。拱北的教务,一般由继承人或亲属主持管理,由专人负责接待,组织活动,维护陵墓等。(马通)
    ①罗惠瞏羽.伊斯兰教社会功能研究——以几个穆斯林社区的对比调查为例.[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3:P44
    ①《洮州厅志》.[M].卷八
    ①汪鸿明.东乡交通商业今昔考.甘肃文史资料选辑.中国东乡族第50辑.[M].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P126
    ①汪鸿明.东乡交通商业今昔考.甘肃文史资料选辑.中国东乡族第50辑.[M].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P130
    ②见《西北民旗文丛》杂志.[J].1983年第三辑
    ③汪鸿明.东乡交通商业今昔考.甘肃文史资料选辑.中国东乡族第50辑.[M].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p96
    ④梁波.王兆寰.兰州拉面走上品牌发展之路.[N].西部时报.2006-9-12第006版
    ⑤曹秀英.于壮.中国面食点心谱.[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
    ①马志勇.东乡史话.[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57
    ②鲜鹏.甘肃少数民族人口生活质量研究.[J].肃社会科学.2004.3
    ③麻国安.中国流动人口犯罪.[M].北京.中国人民版社.2000.12
    ①宛耀宾总主编.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M].四川辞书出版社.2007.4:P674
    ①清真言,即“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之使者”。被认为是伊斯兰教信仰最高的概括。
    ②参见刘智.清·《天方典礼》.[M]
    ③马坚译:《古兰经》.[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P17、239
    ④丁俊.伊斯兰文化巡礼.[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2.P139-143
    ①杨华.中国穆斯林经济发展类型的最佳取向.[J].穆斯林经济纵横.2004年第5期:P30
    ①英.阿盖尔著,陈彪译.宗教心理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P259
    ①英.阿盖尔著,陈彪译.宗教心理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P261
    ②全名艾卜·哈米德·穆罕默德·本·艾哈迈德·安萨里,是伊斯兰教权威教义学家、哲学家、法学家、教育家,正统苏菲主义的集大成者。生于呼罗珊地区的图斯城郊(今朗境内),其父以纺织羊毛为业。安萨里幼年丧父,由父亲的朋友抚养成人。这位朋友是一个贫穷的苏菲修士,他信守诺言,不仅在生活上照料安萨里,而且给他以启蒙教育。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P65-66:1085年其师逝世后,他应邀到巴恪达担任塞尔柱王朝首相尼扎姆穆勒克(1030~1106)的宗教及教育参事,颇受尊重,享有大臣俸禄。1091年,应聘在巴格达尼采米亚大学担任首席教授,讲授艾什尔里派教义学、沙斐仪派教法学和哲学,开设宗教专题讲座,门徒甚众。因其学识渊博,思想开阔,见解精辟,善于辞令和论辩,且学术成就卓著,闻名遐迩。他深感伊斯兰教受到希腊哲学和外来异教思想渗透下破坏了信仰的统一,出现“信仰危险”,为此,他一方面著书反驳希腊哲学和伊斯兰教内部的“异端邪说”,另一方面对伊斯兰教各派的教义和教律产生大胆怀疑,寻求捍卫“正统信仰”以复兴伊斯兰教的途径。他毅然辞去教职,以苦行苏菲的身份,先后游访大马士革、耶路撒冷、希伯伦、开罗、亚历山大等地,并干1096年去麦加朝觐,到麦地那拜谒了穆罕默德陵墓。随后在大马士革苏菲扎维叶(道堂)隐修10年之久,体验苏菲的精神修炼,并继续著书立说。安萨里的宗教哲学思想,以信仰独一的安拉为核心,以《古兰经》和圣训为依据,博采并综合历代伊斯兰各派学说之精华,将苏菲神秘主义引入正统信仰,采用逻辑慨念和思辨方法,论证正统教义,将哲学与宗教、正统信仰与苏菲主义、理性和直觉内心体验加以弥合,完成了艾什尔里派学说体系的最终形式,从理论上构筑了伊斯兰教正统的宗教世界观和人生观,把伊斯兰教经院哲学推进到全盛时期,被视为正统教义思想的“真理台柱”。在本体论,安萨里反对哲学家法拉比和伊本·西那等所主张的新柏拉图主义的“流溢说”及物质时空的永恒及无始性观点。安萨里主张信仰高于理性,但不完全排斥理性及逻辑思维的方法。关于苏菲主义,安萨里把苏菲派神秘主义引入正统信仰之中,使之融为一体。安萨里的论著颇多,据传约有200部,涉及的范围也很广。其中传世的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关于经注学的,有《雅古特古兰经注》(40卷);第二,关于伊斯兰教义、教法的有《信仰的节制》、《正道的标准》等;第三,逻辑学的,有《哲学家的宗旨》、《哲学家的矛盾》和《神圣的明灯》等;第四,关于苏菲主义及道德修养的,有《宗教学科的复兴》、《功修的天秤》、《致孩子》、《光的壁芜》等等.还有反映安萨里思想转变和心路历史传体著作《迷途获救》又译《救迷者》、《迷途者的救星》。另外还有部分波斯文著作。
    ③安萨里.贾米.鲁米著,康有玺译.《苏菲四书》.[M].香港基石出版有限公司.2007.11.P35-36
    ①安萨里著.张维真等译.圣学复苏精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P190-192
    ①罗惠瞏羽.伊斯兰教社会功能研究——以几个穆斯林社区的对比调查为例.[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2008.3:P196
    ②马贤、马忠杰主编.《伊斯兰教基础知识》.[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P368
    ①刘智.清.《天方典礼》.[M]
    ②《穆罕麦斯》(Muhammas),是赞颂先知穆罕默德为中心的长篇抒情诗,汇辑了160首五联带韵的赞美诗构成,原名《葛随德.布尔德》(Gasuid al-Borda),斗篷颂之意。是公元1213年出生在北非的著名诗人穆罕默德.晒里夫丁.蒲绥里所写。我国最早引进并翻译的是清代穆斯林学者马安礼于同治五年(1866年)完成并命名为《天方诗经》的译稿。
    ①参见刘智.清.[M].《天方典礼》:P105
    ①参见:马明良.伊斯兰文化新论(修订本).[M].宁夏人民出版社:P36
    ①戴康生、彭耀.宗教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315
    ①参见丁俊.论教法创制与文化创新.[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6(5)
    1)马坚译.古兰经.[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第二版)
    2)祁学义译,朱威烈、J‘俊校.布哈里圣训实录全集.[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9
    3)陈永龄.民族词典.[C].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4)编审委员会.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C].学苑出版社.1990
    5)高文德.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C].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
    6)金宜久.伊斯兰教辞典.[C].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
    7)任继愈.宗教大辞典.[C].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8)宛耀宾总主编.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C].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2007
    9)编委会编.东乡族自治县志.[C].甘肃文化出版社.1996
    10)兰州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兰州市民族宗教志编撰委员会.兰州市志:第四十二卷(民族宗教志).[M].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1
    11)兰州市人民政府、兰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兰州2009年鉴.兰州大学出版社.2010
    12)编写组.东乡族自治县概况(修订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13)编写组.东乡族简史(修订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14)甘肃民族研究所.伊斯兰教在中国.[C].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
    15)安萨里著.张维真等译.圣学复苏精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6)安萨里.贾米.鲁米著,康有玺译.《苏菲四书》.[M].香港基石出版有限公司.2007.11
    17)[清]马注著余振贵点校.清真指南·请褒表卷一[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
    18)[清]刘智.天方典礼.[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19)达浦生.伊斯兰六书.[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20)白寿彝.中国伊斯兰教史存稿.[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21)马明良.简明伊斯兰史.[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6
    22)马明良.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交往里程和前景.[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3)马明良.伊斯兰文化新论(修订本).[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24)马明良、丁俊.伊斯兰文化前沿研究论集.[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6
    25)喇敏智.马明良编.回族对伟大祖国的贡献.[M]甘肃民族出版社.2006.10
    26)丁俊.伊斯兰文化散论.[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
    27)丁俊.伊斯兰文化巡礼.[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2
    28)李兴华、冯今源.中国伊斯兰教史参考资料选编.[C].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
    29)李兴华、秦惠彬、冯今源、沙秋真.中国伊斯兰教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0)蔡彷.中国流动人口问题.[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
    31)陶斯文.四川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研究.[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32)熊光清.中国流动人口中的政治排斥问题研究.[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4
    33)杨建新.中国民族学.[C].甘肃民族出版社.2009
    34)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35)王希隆.西北少数民族史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36)金宜久.伊斯兰教概论[M].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
    37)金宜久.伊斯兰教.[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1997
    38)王怀德,郭宝华.伊斯兰教史[M].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
    39)南文渊.伊斯兰教与西北穆斯林社会生活.[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
    40)杨怀忠、余振贵.伊斯兰教与中国文化.[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
    41)秦惠彬.中国伊斯兰教基础知识.[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
    42)郝苏民.甘青特有民族文化形态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43)马通.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修订本,第三版).[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第三版
    44)马通.中国伊斯兰教派门宦溯源(修订本).[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第三版
    45)马通.中国西北伊斯兰教基本特征(修订本).[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
    46)马通.丝绸之路上的穆斯林文化.[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
    47)马自祥,马兆熙.东乡族文化形态与古籍文存.[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
    48)周燮藩、沙秋真.伊斯兰教在中国.[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
    49)牟钟鉴.宗教与民族.[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
    50)杨建新.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51)王家瑛.伊斯兰宗教哲学史(上、中、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52)王希隆.西北少数民族史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53)唐景福.西北宗教论丛(第一辑).[C].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
    54)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村的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6
    55)费孝通.重读江村经济.序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6)孙逊,杨剑龙.阅读城市: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都市生活(都市文化研究.第三辑).[C].上海三联书店,2007.3
    57)《兰州史话》邓明著.甘肃文化出版社.2007.3
    58)罗惠瞏羽.伊斯兰教社会功能研究——以几个穆斯林社区的对比调查为例.[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3
    59)曹秀英.于壮.中国面食点心谱.[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
    60)马志勇.东乡史话.[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57
    61)(英)阿盖尔著,陈彪译.宗教心理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2)马贤、马忠杰主编.《伊斯兰教基础知识》.[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
    63)戴康生、彭耀.宗教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315
    64)(德)马克斯·韦伯著.康乐、简惠美译.宗教社会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
    65)(德)马克斯·韦伯著.康乐、简惠美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66)良警宇.牛街:一个城市回族社区的变迁.[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5
    67)(英)麦克.阿盖尔.宗教心理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8)吕大吉.宗教学纲要.[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9)哈耶克.哈佛家训:脱颖而出的哲学.[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
    70)甘肃文史资料选辑.中国东乡族第50辑.[M].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9.
    1)金云峰.怎样看待回族的形成.[J].回族研究.1999(1)
    2)马亚萍、王琳.20年来东乡族研究述评.[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3.3
    3)刘涛、王光宇.城市的起源及本质.[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6.6
    4)马成良城市化过程中少数民族人口的城市观教育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08.4.
    5)温文芳.城市回族女性婚姻观念和行为调查——一项关于西安、兰州的实证研究.[J].北方民 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6)白凯.城市民族旅游社区的外部认同研究——以西安回坊伊斯兰传统社区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3.
    7)汤夺先.城市少数民族论略——以兰州市为例.[J].固原师专学报.2004.2河清.城市社区现代化进程中的宗教问题.[J].宗教学研究.2008.3
    8)陈鹏键.城市社区现代化进程中宗教工作的特点及重点新探.[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8.4
    9)陈鹏键、张永明.城市社区现代化进程中宗教工作问题研究.[J].党政干部学刊.2009.4
    10)陈鹏键.城市社区现代化进程中宗教特点及加强的重点新探.[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2
    11)陈鹏键.城市社区宗教: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2
    12)余志鸿.从《蒙古秘史》语言看东乡语.[J].民族语文.1994.1张鸿雁、白友涛.大城市回族社区的社会文化功能——南京市七家湾回族社区研究.[J].民族研究.2004.4
    13)葛瑶、杨帆、张景红.大学生宗教信仰与构建和谐校园问题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法制与社会.2009.20
    14)徐晓萍.东乡族独特的民族风情.[J].百科知识.1997.6
    15)马天龙.东乡族农村劳动力转移特点及其思考.[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4.1
    16)陈国光.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宗教信仰述略.[J].新疆社会经济.2000.3期
    17)马自祥.东乡族小经文“拜提”的人文资源价值.[J].西北民族研究.2005.3期
    18)李定仁.董仁忠;东乡族小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调查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2003.1期
    19)王伯鲁.东乡族自治县产业技术发展现状调查.[J].西北民族研究.1999.1期
    20)杨建新.东乡族与伊斯兰教.[J].西北史地.1981创刊号
    21)高占福,胡青.东乡族伊斯兰教概述.[J].甘肃民族研究.1990(02)
    22)马强.兰州伊斯兰教寺院调查研究.[J].回族研究.2000(04)
    23)陈其斌.东乡社会研究.[D].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
    24)陈文祥.东乡族研究现状及其前景展望.民族学与人类学(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J].2007年第4期
    25)刘涛,王光宇.城市的起源及本质.[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第27卷6期
    26)刘涛,王光宇.城市的起源及本质.[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第27卷第6期.2006年11月
    27)苏小梅.我国城市化的可能前景.[J].中国经贸导刊.2009年第18期
    28)梁波.王兆寰.兰州拉面走上品牌发展之路.[N].西部时报.2006-9-12第006版
    29)鲜鹏.甘肃少数民族人口生活质量研究.[J].肃社会科学.2004.3
    30)杨华.中国穆斯林经济发展类型的最佳取向.[J].穆斯林经济纵横.2004年第5期
    31)丁俊.论教法创制与文化创新.[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6(5)
    32)马明良.《古兰经》汉译活动和伊斯兰教本土化.[J].世界宗教研究.2011年第2期
    33)杨文炯、张嵘.城市回族社区结构的变迁及其文化影响——以西北地区的城市回族社区为个案.[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