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拐点:城镇化加速阶段我国地方政府风险与对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城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成熟的城市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任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难以避免的市场失灵与政府错位,也使我国的城市发展出现了严重的问题,给政府执政与和谐社会构建带来了巨大风险。
     1996——2030年左右是我国的城镇化加速阶段,在此期间,社会突出问题已经并将继续从农村迅速向城市转移,具体组织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我国地方政府,面临的重大任务之一就是能否科学应对风险、顺利跨越这样一个历史拐点:城乡差距、社会贫富差距从急剧拉大转为逐渐缩小;社会不稳定因素达到极大值后逐渐趋缓。与此变化轨迹相应,在这个阶段与城镇化相关的社会与政府风险,将日益成为政府治理的难点、重点。
     城镇化加速阶段政府风险的归结点是我国能否在20年左右的时间内持续平稳进入成熟的城市社会。我国各级地方政府作为国家城镇化战略的具体组织实施者,也就必然是各种城镇化风险的直接承担者并负有直接的治理责任。政府风险决定于社会结构、政府战略与政策运行三个层面的交互作用,与此相应,伴随城镇化加速而来的政府风险也可从社会结构、战略实施、政策运行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现代城镇化需要相应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资源结构条件。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在组织领导地方城镇化的进程中,既有可资凭借的显著的政治资源优势,经济体制优势,同时也面临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与行政体制结构中的不利因素的制约。我国要在预期的时间内持续平稳进入成熟的城市社会,在社会政治结构方面必须渐进式改革不同层级政府间关系,渗进式变革城市内的城乡二元结构,同时坚持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与家庭经营这两大支柱,坚持政府对城镇化进程的主导作用。
     科学发展观是当前指导我国城镇化战略制定与实施的基本战略理念。科学发展观在城镇发展战略中的具体体现就是着力实现“城市体系结构、农村发展与城市发展、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城市质量提升与规模扩张、城市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这五大均衡。为此,应当加强城市规划的纵向与横向衔接,平衡市场机制与地方政府这两只手的资源配置功能,强化地方政府问的合作机制,确保城市体系内在结构的均衡;保证农业生产稳定与粮食供应,加快农村整合,改革土地流转制度,确立农民参与城镇发展的平等地位,合理分享城镇发展成果,实施拖腿扩门并举战略,确保农村发展与城镇发展的均衡;加强上级政府监管,抑制各级地方政府的“个人理性”(局部与短期利益选择),促使其更多地发挥出“集体理性”,坚持积极提升城市质量、稳妥扩张城市规模的科学发展模式,确保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城市质量提升与规模扩张的均衡;城市社会发展事关我国城镇化的社会主义方向,要把社会发展作为地方政府无可旁贷的政治责任,才能确保城市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均衡。这五个关系如果严重失衡,不但城镇化不可持续,还可能导致社会动荡,酿出严重政治问题。
     城镇化加速阶段政策运行层面上的地方政府风险主要有四个方面:空间生产、社会博弈、政策输出、城市政府间的竞争。空间生产是城镇化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地方政府在组织城镇空间生产中拥有巨大的法律优势、利益优势、行政优势,同时也承担着巨大的政治风险、财经风险、法律风险。要破解地方政府在空间生产中风险重重的局面,必须改变政府在土地征用征收上的独裁专断格局,完善土地流转中各个相关利益群体间的权利均衡以及国家机构间的权力均衡机制;地方政府在新型社会博弈中的风险,也需要相关制度与政策的调整,不能停留在治标不治本的层次;在社会资源再分配与社会管制等政策输出方面的风险,许多地方政府已经具备了有效化解的物质条件,主观上提高政策制定与执行的行政技能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我国城市政府在发展地方经济推进地方城镇化中的恶性竞争风险,本质上是市场机制失灵的一种表现,必须通过充分运用集权机制、强化社会制约机制从而有效规制市场机制,实现科层、民主、市场三种机制的良性对接,政府、社会、企业三种力量的有机互动,才能解决。
     概而言之,政府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城镇化风险从结构变革、战略实施、政策运行三个层面进行整体、系统治理,才能使我国顺利跨越历史拐点,渡过城镇化加速阶段,平稳进入成熟和谐的城市社会。
Urbaniz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with building mature urban society as a significant mission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Chinese Socialist Construction.With the deepening reform of Chinese market economic system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inevitable market malfunction and government mismanagement are posing serious problems for urban development,which will bring huge risks to government reign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The period from 1996 to 2030 is the acceleration period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In such a period,prominent social issues will be directed from rural area to cities,and local governments,as the organizers and operators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t development,are facing various risks.One of the biggest risks is whether governments can deal with scientifically those risks and cross the turning point:the change of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from a dramatic broadening to gradual narrowing;the change of unstable social factors from a maximum degree to gradual mitig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se changes,the risks in urbanization for society and governments will increasingly become the crucial and difficult issues in the management of governments.
     The biggest risk boils down to whether China can enter mature urban society sustainablely and steadily within about 20 years.Since the local governments are the operators of the national urbanization strategy,they are directly bearing the risks,and have the responsibility to deal with them.Risks for governments are decided by social structure,government strategies,and policy implementation;accordingly,they can be dealt with from these three aspects.
     Modern urbanization needs suitable political,economic,cultural and social resources.Currently,in the organization and guidance of urbanization,local governments have noticeable advantages in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sources, but also confront with the restriction of some unfavorable factors in the structure of political,economic,cultural,social and administerial systems.To steadily enter mature urban society within expectant period,China must gradually refor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s at different levels,infiltratively transform the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in cities,persist in the collective ownership and household management of rural land,and insist on the leadership of governments in urbanization.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is currently a basic strategy in guiding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strategies for urbanization of our country. The basic embodimen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in strategies for urbanization is aiming to strike a balance between structures of urban systems,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development,between urba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between improvement of urban quality and enlargement of urban size,between urban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To achieve these goals, the following actions must be taken.First,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connection of city planning must be strengthened;balance be made between market system and local governments in allocating materials;cooperating systems between city governments be intensified;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balance between internal structures of urban systems.Second,the stabi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provisionment must be guaranteed;rural integration be accelerated;system of land transfer be reformed;rural citizens be given equal status in participating urban development and sharing the fruit of urban development;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balance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development.Third,supervision of upper governments must be strengthened;the "personal rationality" of local governments(the choice of short-term benefits for local area) be restrained and local governments be stimulated to bring into play "collective rationality"; scientific development patterns in active improvement of urban quality and steady enlargement of urban size be insisted;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balance between urba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and the balance between improvement of urban quality and enlargement of urban size.Last but not the least,considering the crucial status of urban social development in deciding the socialist direction of urbanization of our country,it's essential that social development be made a political responsibility of local governments 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ities.If there is a serious unbalance between these five aspects,not only urbanization will not be sustained but social turbulence might be induced as well,which will develop into serious political problem.
     At the level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local governments face risks in four aspects:production of space,games among colonies in new society,policy output,and competitions between city governments.Production of space is the fundamental material resource of urbanization,in which local governments have tremendous advantages in policies,interest,and administration,and at the same time are faced with huge risks in politics,finance,and law.To deal with various risks in the production of space,local governments have to cease the monopolization in land requisition and expropriation,and establish the balance of interests between correlative groups and national institutions in the circulation of lands.To deal with risks in the games of new society,local governments must adjust the systems and policies concerned,and avoid just scratching the surface of a problem.To deal with risks in reallocation of social resources and social administration concerned with policy output,many local governments already have material condition to effectively break them,and the key is to improve their administerial skills in policy making and implementation.To deal with risks in vicious competition between city governments in urbanization,which are actually the manifest of malfunction of market mechanism,local governments must put the centralization mechanism into full play,and strengthen the social check and balance mechanism,in order to effectively regulate market mechanism and realize the organic interactions between social units,democracy,and market.
     In general,local governments must be guided by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to manage the risks in urbanization from the levels of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strategy implementation,and policy circulation,to smoothly cross the historic turning points and get throug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and enter mature city society.
引文
[1]波普诺:《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623页
    [1][美]世界观察研究所:《世界报告2007-我们城市的未来》,全球环境研究所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5页
    [2]牛风瑞、潘家华:《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7年版,6页
    [1]陈甬军、陈爱民:《中国城市化: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7-8页;牛风瑞、潘家华:《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7年版,6页
    [2]英国城市人口1921年达到77.2%,而后直至1965年的近半个世纪期间城市人口增长不到10个百分点。美国城市人口1960年已达69.9%,至2000年也只有77%,40年间只增长7个百分点。(张敦富:《城市经济学原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63页)
    [1]陈甬军、陈爱民:《中国城市化: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4-5页
    [2]苏振兴:《拉美国家现代化进程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499页
    [3]享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75页
    [4]牛风瑞、潘家华:《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6页
    [1]周作翰:《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破除二元社会结构》,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双月刊),2004年第3期
    [1]波普诺:《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566页
    [2]陈甬军、陈爱民主编:《中国城市化——实证分析与对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17页
    [1]天命即行为背后的客观结构,这是一种无形的强制性力量。
    [2]好的战略决策与运行决策
    [3]吴春秋:《世界大战略与世界战争史》,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9-17页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480页
    [1]郝柏林:《混沌与分形》,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版,256-257页
    [2]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453、462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467、468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321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37-38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503页
    [1]波普诺:《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635页
    [1]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前言》8页
    [2]罗斯金、科斯德、梅代罗斯、琼斯:《政治科学》,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42页
    [1]于洪生等:《城郊村——城市化背景下的村务管理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200页
    [2]周牧之:《大转折---解读城市化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78页
    [1]郑州晚报,2008年3月16日
    [2]牛风瑞、潘家华主编:《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6页。
    [3]周少来:《大村纪事——关中某地农村的调查与思考》,载《政治学研究》,2008年第2期,121页。
    [1]乔纳蒂:《自我耗竭式演进·政党——国家体制的模型与演进》,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327页
    [1]罗伯特·古丁:《政治科学新手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214页
    [1]乔纳蒂:《自我耗竭式演进政党——国家体制的模型与演进》,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301-323页
    [1]陈甬军、陈爱民:《中国城市化: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7-8页;《中国城市发展报告》6页
    [1]陆益龙:《户籍制度——控制与社会差别》,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115-116页
    [1]陈甬军、陈爱民:《中国城市化: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15页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41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91页
    [1]这个农民集体是极其模糊的概念,有些地方指村民组,有些地方指自治村,还有些地方兼指村组,而按照1960年代初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之规定,公社即后来的乡镇也是农村集体土地所有者。
    [2]波普诺:《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641页
    [1]罗斯金、科德、梅代罗斯、琼斯:《政治科学》,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78页
    [1]波普诺:《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537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111页
    [1]新华社北京9月28日电:《十七届三中全会10月9日至12月召开,将审议《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的决定》载《郑州晚报》2008年9月29日
    [1]周作翰、李风华:《从政府经济行为看地方政府主义》,[J]科学社会主义,2001年第2期
    [1]张敦富:《城市经济学原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33页
    [1]牛风瑞、潘家华:《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7年版,7页
    [1]牛风瑞、潘家华:《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7年版,8页
    [2]《“十一五”规划纲要》
    [3]牛风瑞、潘家华:《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7年版,56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6、269页
    [1]陈甬军、陈爱民:《中国城市化: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18页
    [1]《南风窗》2008年,19期
    [2]《南风窗》2008年,19期
    [1]张晓山:《深化农村改革任重道远》,2008年9月17日《人民日报》
    [1]陈甬军、陈爱民:《中国城市化: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0页
    [2]陈甬军、陈爱民:《中国城市化: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9页
    [1]波普若:《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568页
    [2]《老子·第七十七章》,中华书局,1991年版,116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38页
    [1]牛风瑞、潘家华:《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7年版,6页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
    [1]《城市房屋拆迁行政裁决工作规程》第14条至第19条
    [1]徐元明:《失地农民市民化的障碍与对策》,现代经济探讨,2004年第11期
    [1]牛风瑞、潘家华:《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7年版,248页
    [2]《南风窗》2008年第19期
    [3]牛风瑞、潘家华:《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7年版,251页
    [1]米勒:《管理困境——科层的政治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266页
    [1]马国川著:《争锋:一个记者眼里的中国问题》,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2008年版,159页,以上信息均据该书整理
    [1]牛风瑞、潘家华主编:《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75页
    [1]郑功成等著:《中国农民工问题与社会保护》,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59页
    [2]郑功成等著:《中国农民工问题与社会保护》,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98页。
    [1]郑功成等著:《中国农民工问题与社会保护》,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70页、91页
    [1]阿尔蒙德、鲍威尔著:《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泽文出版社,1987年版,377页
    [2]《南风窗》,2007年,16期
    [1]牛风瑞、潘家华:《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7年版,175页
    [2]牛风瑞、潘家华:《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7年版,176页
    [1]朱亚鹏著:《住房制度改革》,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23页
    [1]于洪生等:《城郊村——城市化背景下的村务管理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75页
    [1]程必忠:《权力引资陷入百亿骗局》,南风窗,2007年1月16日,54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恩格斯:《反杜林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政治和政治制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8]《列宁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列宁全集》第4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0]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1]《毛泽东著作选读》,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2]马克思:《资本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3]《马列著作选集》(政治经济学),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4]《马列著作选编内容提要和注释》,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15]《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16]《毛泽东选集》,(第1-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1991年版。
    [17]《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
    [18]《毛泽东文集》,(第1-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9年版。
    [19]毛泽东:《关于农业社会化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20]《周恩来选集》(上、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1984年版。
    [21]《刘少奇选集》,(上、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1985年版。
    [22]《邓小平文选》,(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3]《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4]《陈云文选》,(上、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5]《孙中山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6]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下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
    [27]《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8]《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9]《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31]胡锦涛:《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高校理论战线,2008年04期。
    [32]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8年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
    [33]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04年3月5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4]温家宝:《坚持优先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国农村教育,2008年04期。
    [35]《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2006年3月14日。
    [36]《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1988年版。
    [3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1993年版。
    [4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1997年版、1999年版。
    [4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2001年版。
    [42]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2004年2月8日。
    [43]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2005年1月30日。
    [44]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6年1月21日。
    [45]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年1月29日。
    [46]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2008年1月30日。
    [47]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大事年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8]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历史》,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
    [49]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50]《中共中央文件选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
    [51]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专项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5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中国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53]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1985-1989农村政策文件选集》,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
    [54]《中共党史参考资料》(八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55]周作翰:《求实笔谈》,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56]周作翰:《求真思录》,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7]李屏南:《选择与创新:科学社会主义观在中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8]吴家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湖南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59]谢俊贵:《信息的富有与贫乏——当代中国信息分化问题研究》,上海三联出版社,2004年版。
    [60]杨小云:《新中国国家结构形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61]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62]张静如等:《中国共产党思想史》,青岛:青岛出版社,2001年版。
    [63]吴敬琏等:《中国经济改革的整体设计》,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8年版。
    [64]徐勇:《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比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
    [65]徐勇:《地方政府学》,高教出版社2005年版。
    [66]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三联出版社,1992年版。
    [67]文贯中:《中国自陷于农本社会怪圈的经济地理学析解》,《制度变迁与长期经济发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68]于建嵘:《岳村政治》,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69]赵德馨:《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70]胡穗:《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政策的演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71]肖鹏军主编:《公共危机管理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2]王淼洋、张华金主编:《当代西方思潮辞典》,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73]巴泽尔:《国家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4]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75]陈甬军、陈爱民主编:《中国城市化,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6]于洪生:《城郊村——城市化背景下的村务管理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77]陈传锋等:《被征地农民的社会心理与市民化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版。
    [78]王文章:《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与市场-从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9]吴春秋:《论大战略和世界军事史》,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版。
    [80]郝柏林:《混沌与分形》,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版。
    [81]高新军:《处于体制冲突和矛盾焦点中的乡镇党政》,载《中国现实问题研究前沿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2]叶裕民:《中国城市化之路:经济支持与制度创新》,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83]哈迪利:《革命与世界政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
    [84]李忠杰:《社会主义改革史》,春秋出版社,1988年版。
    [85]薛晓源、李惠斌主编:《当代西方学术前沿研究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6]林毅夫:《关于我国城市发展与农村现代化的几点看法》,载《中国城市化;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7]李建华、傅立:《现代系统科学与管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88]陆益龙:《户籍制度——控制与社会差别》,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89]叶正波:《可持续发展预警系统理论及实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90]赵如漟:《贫困山区县域内乡镇化、城镇化、城市化三步跳跃发展战略构想》,载《中国城市化: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1]罗宾斯:《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92]陆学艺:《中国社会主义与农村现代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93]封建新、肖云:《世界管理学名著——速读手册》,企业管理出版社。
    [94]苏振兴:《拉美国家现代化进程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95]毛志锋著:《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对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年版。
    [96]高放:《社会主义在中国和世界》[M].昆明:云南出版社,1998年版。
    [97]黄苇町:《苏共亡党十年祭》[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年版。
    [98]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99]董连翔等:《执政党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00]赵家祥:《历史唯物主义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1]王惠岩:《政治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02]王寿林:《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103]李拓:《转型中国阶级阶层结构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104]卢先福等:《中国执政党建设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05]李培林等:《中国社会分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06]段若鹏等:《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阶层结构变动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07]阎志民等:《中国现阶段阶级阶层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108]胡耀苏等:《中国经济开放与社会结构调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09]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10]承继成王宏伟:《城市如何数字化——纵谈城市信息建设》,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
    [111]傅崇兰、陈光庭:《中国城市发展问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2]连玉民:《中国城市报告》,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113]杨重光、梁本凡:《中国城市经济创新透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4]李继文:《工业化与信息化:中国的历史选择》,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115]马传栋等:《可持续城市经济发展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6]秦大河、张坤明、牛文元主笔:《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117]李金华:《中国可持续发展核算体系(SSDA)》,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18]王延辉:《城市经济制导管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19]王克敏:《经济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20]江小涓:《中国经济运行与政策报告: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中国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21]卢海元:《实物换保障:完善城镇化机制的政策选择》,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122]周叔莲、郭克莎:《中国工业增长与结构变动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
    [123]龚唯平:《工业化范畴论:对马克思工业化理论的系统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
    [124]陈甬军、陈爱民:《中国城市化: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5]朱铁臻:《城市现代化研究》,红旗出版社,2002年版。
    [126]饶会林、郭鸿懋等编:《城市经济理论前沿课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7]饶会林:《城市经济学》(上卷),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28]饶会林:《城市经济学》(下卷),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29]李宗植、张润君:《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30]李宗植、魏立桥、毛生武:《中西部地区发展模式及政策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31]向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32]辜胜祖、刘传江:《人口流动与农村城镇化战略管理》,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3]黄思铭,欧晓昆,杨树华等编著:《可持续发展的评判》,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2001年1版。
    [134]李含琳著:《贫困与反贫困经济学》,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35]莱斯诺夫:《社会契约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36]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137]享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138]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9]阿伦特:《论革命》,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
    [140]贝克:《风险社会》,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141]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142]拉尔森主编:《政治学理论与方法》,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
    [143]奥罗姆:《政治社会导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
    [144]格雷厄姆·沃拉斯:《政治中的人性》,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145]达夫特:《组织理论与设计精要》,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
    [146]波普诺:《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47]古丁.克林格曼主编:《政治科学新手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148]卡斯特、罗森茨维克:《组织与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149]斯蒂文·库克、尼葛尔·斯莱克:《制定管理决策教程》,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150]洛克:《政府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51]罗斯金、科德、梅代罗斯、琼斯:《政治科学》,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152]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年版 。
    [153]古德诺:《政治与行政》,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154]查尔斯.霍顿.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155]哈利迪:《革命与世界政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
    [156]特里尔:《毛泽东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57]罗宾斯:《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58]苏伟伦:《危机管理》,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年版。
    [159]陈锡文:《中国农村改革:回顾与展望》,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60]伊查克·爱迪思:《掌握变革》,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
    [161]霍布斯:《利维坦》,商务印书馆,1986版。
    [162]理查德·H·霍尔:《组织:过程、结构及结果》,上海财经大学出版,2003年版。
    [16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64]基佐:《欧洲文明史》,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65]沃特金斯:《西方政治传统》,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66]夸克:《合法性与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167]卡斯特、罗森茨维克:《组织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168]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169]康茨、奥登纳尔:《管理学精华》,工人出版社,1985年版。
    [170]迪克西特,奈尔伯夫:《策略思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71]米勒:《管理困境——科层的政治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72]德巴什:《行政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
    [173]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174]布瓦索:《信息空间——认识组织、制度和文化的一种框架》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
    [175]李建华、傅立:《现代系统科学与管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176]霍尔:《组织、结构、过程及结果》,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77]麦凯恩:《博弈论——战略分析入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178]《商君书》·《慎法》。
    [1]齐卫平、吴鹏森:《当代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与执政党建设研究》[J].中共党史研究,2002,3。
    [2]严书翰:《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贡献》[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6。
    [3]王继宣:《政治整合统一战线执政地位》[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4。
    [4]王江燕:《社会结构变化与我国政党制度的发展》[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1。
    [5]严书翰:《科学发展观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J].前线,2007,3。
    [6]严书翰:《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的历史经验》[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1。
    [7]赵辉:《社会分层新走势与新政治局面的形成》[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 报,2003,2.
    [8]白永秀:《关于我国“十一五”规划几个问题的思考》.经济纵横,2005,12.
    [9]陈凡、胡涓:《中外城市群与辽宁带状城市群的城市化》.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13(1).
    [10]吴家庆、吴敏:《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利益协调》,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7月,第4期。
    [11]仇保兴:《第三次城市化浪潮中的中国范例》.城市规划,2007,6.
    [12]代合治:《中国城市群的界定及其分布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1998,17.
    [13]段进:《城市形态研究与空间战略规划》.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2002.
    [14]方和荣:《改革和完善城市土地产权制度的思考》.中国土地科学,2003,2.
    [15]彭兴庭:《政府危机公关应有专业精神》,《南风窗》,2007年8月16日.
    [16]楚俊国:《以信息化促进城镇化》,《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9期.
    [17]高强:《日本美国城市化模式比较》.经济纵横,2002,3.
    [18]龚清宇:《经济全球化语境下的紧凑发展与城市结构多样性》.规划师,2002,2.
    [19]郭磊:《紧凑城市》.国外城市规划,2006,1.
    [20]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注释》,(GB/T4754-),2002.
    [21]朱光磊:《当代中国的阶层分化及其对政治发展的影响》[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
    [22]刘土尧:《中国人民的政治利益与历史性选择》[J].政治学研究,2004,1.
    [23]吴素熊:《当代中国社会分化与中国共产党整合功能的重新定位》[J].中国共产党,2003,2.
    [24]王存福:《社会转型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2,2.
    [25]夏立忠:《阶层分化与中国共产党的利益整合功能》[J].学习与探索,2003,8.
    [26]杨占营:《论当代中国利益团体的形成与发展》[J].社会主义研究,2002,3.
    [27]杨超:《社会转型与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功能的优化》[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4,1.
    [28]庄锋:《试论社会转型加速的利益分化与政治整合》[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2004,4.
    [29]刘丽杭:《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群体分化与利益整合》[J].社会主义研究,2002,3.
    [30]田谢岳:《开放社会的政治整合》[J].政治学,2002,4.
    [1]许安标、刘松山:《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释(法律法规释义系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
    [2]河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于2005年9月30日批准《郑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郑州市城市建设拆迁管理条例>的决定》,自2005年11月1日起施行。
    [3]1989年12月27日,国家土地管理局[1989]第2号令发布,《土地管理信访暂行办法》自1990年2月1日起施行。
    [4]1990年4月29日,国家土地管理局[1990]第1号令发布,《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审批管理暂行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5]1988年11月22日,国家土地管理局[1988]国土[建]字第169号文公布,《关于国家建设用地审批工作的暂行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6]1987年10月15日,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土地管理局计土[1987]1921号文公布,《建设用地计划管理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7]1996年9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第55号令发布《建设部关于修改<城建监察规定>的决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8]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9]1998年12月24日,国务院第12次常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自1999年1月1日起施行。
    [10]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于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11]2006年12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06]100号文颁布《关于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2007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12]1994年7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13]2004年10月21日,国务院国发[2004]28号文公布《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14]2002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自2003年3月1日起施行。
    [15]2003年10月9日,农业部第2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从2004年1月1日起实施。
    [1]Beatley T.Elhleal Land Use,Ji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4
    [2]Fleming Laurence,Gore et al.The English Garden.Spring Books.1988
    [3]Gerald E,Galloway M.River basin management in the 21st century: Blendingdevelopmentwitheconomic,ecologic,andcultural sustainability.Water International,1997
    [4]Davis J A.,Froend R.Loss and degradation of wetlands in southwestern Australia:underlying cause,consequences and solution,Wetland Ecology and Management,1999
    [5]Cybriwsky,Roman.“From Castle Town to Manhattan Town with Suburbs:A Geographical Account of Tokyo's Changing Landmarks and Symbolic Landscapes,”in Karan and Stapleton(eds.),The Japanese City.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199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