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经解文献系年考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清代学术以整理和总结为特征,尤其在经学研究方面,出现了众多的经学研究者和卷帙浩繁的经学著作。经学的发展在不同层面影响着近代社会,因而,近代以来,对清代经学的董理成为研究的热点。然而,在经学论著宏富前提下,也存在着进步虽速但文献资料佐证方面欠缺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清代嘉庆道光时期经解文献的成书年代和作者的考证,研究当时学者的经学思想及其变迁,辨明学者之间的学术传承,为更深层次的清代经学研究做准备,亦能为更全面的清代经学史的编纂提供文献基础。
     本系列论文《清代经解文献系年考》主要考证有清一代(公元1644-1911)的经学著作。依清帝年号将清代分为四个阶段:顺治、康熙时期(1644-1722),雍正、乾隆时期(1723-1795),嘉庆、道光时期(1796-1850年),咸同光宣时期(1851-1911)。本文是此系列论文的第三部分:嘉庆道光时期(1851-1911),分绪论、凡例、正文和余论四部分。第一部分综述关于此阶段经学研究的现状和研究的方法。第二部分简述系年所依据的原则及标准:以年为经,以著作为纬。第三部分从清代史籍和近人在此方面的著述中,梳理出有关嘉庆道光时期经解文献成书年代的相关信息,然后将之系在不同的年份下。第四部分在系年的基础上对此阶段经学发展特点和概况作出简单概括,归结出此阶段经学在继续乾隆时期的昌盛局面的同时又表现出新的特点,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对清代嘉庆道光时期经学文献的成书年代第一次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考证,并按照成书年代进行了排序;其次,传统的学术史往往以最重要人物、著作、思想及学派为研究对象,缺乏对次要人物与著作的关注,本文第一次对清代嘉道时期的经学家及其著作进行了系统的清理和考证,基本勾勒出清代经解文献的发展全貌。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cademic reseach in Qing dynasty is reorganize and summarize of it. Particularly in Confucian classics studies:there has been a large number of researchers and a large number of works in this period.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on Confucian classics shows different effects on mordern society. Thus, in modern times, more and more people focus on the reorganize of academic research.However, under the premise of rich works in this period, although the progress is fast,the lack of information and related evidence is still exist.This paper attempts to research the achieved time and the author of the works about Confucian classics in Qing dynasty, study the Confucian scholars's thought at that time and it's change,know the academic inheritance about these people,and prepare for a deeper level of reseach, this study can also provide more comprehensive meterials for Confucian classics studies.
     The series of papers "Confucian classics studies in Qing Dynasty on the Year"mainly deals with the verification the writing time of books on Confucian classic studies written in the Qing Dynasty (1644-1911). The Qing Dynasty is divided in four phases according to the titles of emperor's reign:the Shunzhi and Kangxi period (1644-1722), Yongzheng and Qianlong period (1723-1795), Jiaqing and Daoguang period (1796-1850), and Xian-Tong-Guang-Xuan period (1851-1911). This article is the Part three of this series of paper, Jiaqing and Daoguang period (1851-1911),Which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introduction, legend, text, and Conclusion.The first part of the paper summarize the stage of Confucian classics studies,and the way to do this research.The second part is sketch the basic principle and standard of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years and works.The third part, search for related information from works which come from the people in qing dynasty and in modern times, and then put these different department into different years. Based on study of part three,The fourth part of this article will make simple generalization about the new features and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is stage:Continuing prosperity situation while show the performance of the new features, and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The innovation of this paper is thorough and systematic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Confucian classics of Jiaqing and Daoguang period,and classify these different materials according to the time they have accomplished. Besides,traditional research on academic is often the most important figures, writings, thoughts, and factions, lack of the concerned about secondary characters and writings. This article scribes the people reseach on Confucian classics and the works of them in Jiaqing and Daoguang period,shows the whole picture of the basic outline zbout the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 classics studies and literature in Qing Dynasty for the first time.
引文
1《清史稿·艺文志》经部著录2155种,武作成《清史稿艺文志补编》增补经类著述1267种,王绍曾主编的《清史稿艺文志拾遗》又增补6253种,三书共计9675种,虽偶有重复,但散见于各公私书目及文集中未被收录者亦甚夥,故保守估计清代经学著述也当在万种以上。
    2陈祖武、朱彤窗主编:《乾嘉学术编年》,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1本段论述参考黄开国《廖平经学六变时间略考》,载《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1987年第1期。
    2鲁锦(?):《科学与人文融会的传统——读杨小明<清代浙东学派与科学>》,《史学月刊》2006年第2期。
    ①据统计,《清儒学案》全书208卷,分为“正案”、“附案”和“诸儒案”,正案179人,附案922人,诸儒案68人,共1169人。
    ②梅新林、俞樟华:《浙东学派编年史的学术创意与构想》,《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①《续修四库全书》第15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97-299页。(以下所引版本同此。)
    ②《续修四库全书》第190册,第3页。
    ③闵尔昌:《王石臞先生年谱》,见陈祖武主编《乾嘉名儒年谱》第9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第27页。
    ④《续修四库全书》第213册,第161—162页。
    ①阮元等:《清经解》第7册,上海书店1988年,第39页。
    ②《续修四库全书》第64册,第179页。
    ③庄俞:《岱玖公年谱》,见陈祖武主编《乾嘉名儒年谱》第8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第603页。
    ④《续修四库全书》第184册,第246页。
    ⑤《续修四库全书》第184册,第246页。
    ⑥《续修四库全书》第184册,第374页。
    ①《续修四库全书》第174册,第250-254页。
    ②《续修四库全书》第204册,第330页。
    ③刘盼遂:《段玉裁先生年谱》,见陈祖武主编《乾嘉名儒年谱》第8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第462页。
    ④《续修四库全书》第204册,第366页。
    ⑤《续修四库全书》第25册,第130页。
    ⑥张邵南:《孙渊如先生年谱》,见陈祖武主编《乾嘉名儒年谱》第9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第64页。
    ①《续修四库全书》第1478册,第554页。
    ②张鉴:《雷塘庵主弟子记》,见陈祖武主编《乾嘉名儒年谱》第11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第452页。
    ③庄俞:《岱玖公年谱》,陈祖武:《乾嘉名儒年谱》第8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第603页。
    ④《续修四库全书》第16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页。
    ⑤《续修四库全书》第16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页。
    ⑥谢启昆:《小学考》,清光绪十四年浙江书局刻本,第3页。
    ①谢启昆:《小学考》,清光绪十四年浙江书局刻本,第3页。
    ②《续修四库全书》第243册,第579页。
    ③《续修四库全书》第1491册,第536页。
    ④张鉴:《雷塘庵主弟子记》,见陈祖武主编《乾嘉名儒年谱》第11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第455页。
    ⑤《续修四库全书》第195册,第529页。
    ⑥《续修四库全书》第195册,第527页。
    ⑦《续修四库全书》第1489册,第280页。
    ①闵尔昌:《焦里堂先生年谱》,见陈祖武主编《乾嘉名儒年谱》第11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第36页。
    ②《续修四库全书》第75册,第298页。
    ③《续修四库全书》第172册,第37页。
    ④《续修四库全书》第172册,第295页。
    ⑤孙志祖:《读书脞录》,清刻本。
    ①《续修四库全书》第110册,第1页。
    ②《续修四库全书》第110册,第1页。
    ③《续修四库全书》第213册,第461页。
    ④《续修四库全书》第260册,第64页。
    ①庄俞:《岱玖公年谱》,见陈祖武主编《乾嘉名儒年谱》第8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第604页。
    ②《续修四库全书》第129册,第189页。
    ③《续修四库全书》第1489册,第279页。
    ④《续修四库全书》第1435册,第41页。
    ⑤刘盼遂:《段玉裁先生年谱》,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第191页。
    ⑥《续修四库全书》第1491册,第78页。
    ①张其锦:《凌次仲先生年谱》,见陈祖武主编《乾嘉名儒年谱》第8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第191-192页。
    ②罗继祖:《程易畴先生年谱》,见陈祖武主编《乾嘉名儒年谱》第6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第197页。
    ③《续修四库全书》第1504册,第342页。
    ④《续修四库全书》第158册,第255页。
    ⑤《续修四库全书》第247册,第1页。
    ①《续修四库全书》第247册,第39页。
    ②《续修四库全书》第1489册,第279贝。
    ③《续修四库全书》第1480册,第292页
    ④《续修四库全书》第245册,第202页。
    ⑤《续修四库全书》第187册,第182-183页。
    ①《续修四库全书》第187册,第180页。
    ②《续修四库全书》第187册,第356页。
    ③《续修四库全书》第274册,第130页。
    ④庄俞:《岱玖公年谱》,见陈祖武主编《乾嘉名儒年谱》第8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第604页。
    ⑤《续修四库全书》第107册,第253页。
    ①《续修四库全书第115册,第338页。
    ②。张其锦:《凌次先生年谱》,见陈祖武主编《乾嘉名儒年谱》第8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第194页.
    ③《续修四库全书》第155册,第36页。
    ④《续修四库全书》第1489册,第281页。
    ⑤柳宏:《焦循(论语通释)著年考辨》,《扬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八卷第三期。
    ⑥闵尔昌:《焦理堂先生年谱》,见陈祖武主编《乾嘉名儒年谱》第11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第45页。
    ⑦《续修四库全书》第245册,第483页。
    ⑧《续修四库全书》第245册,第497页。
    ⑨《续修四库全书》第193册,第183页。
    ①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续修四库全书》第24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60页。
    ②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续修四库全书》第2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页。
    ③《续修四库全书》第9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39贞。
    ①《续修四库全书》第90册,第428页。
    ②《续修四库全书》第144册,第2537页。
    ③《续修四库全书》第1507册,第428页。
    ④《续修四库全书》第129册,第459页。
    ⑤《续修四库全书》第212册,第243页。
    ①《续修四库全书》第260册,第382页。
    ②《续修四库全书》第210册,第720页。
    ③阮元等:《清经解》第6册,上海书店1988年,第284页。
    ①庄俞:《岱玖公年谱》,见陈祖武主编《乾嘉名儒年谱》第8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第604页。
    ②《续修四库全书》第183册,第547页。
    ③张鉴:《雷塘庵主弟子记》,见陈祖武主编《乾嘉名儒年谱》第11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第568页。
    ④《续修四库全书》第208册,第585页。
    ⑤王云五等:《从书集成初编》第1106册,商务印书馆1939年,第8页。
    ⑥昌培等:《洪北江先生年谱》,见陈祖武主编《乾嘉名儒年谱》第9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第569页。
    ①《续修四库全书》第213册,第467页。
    ②《续修四库全书》第213册,第618-619页。
    ③《续修四库全书》第1489册,第1页。
    ④《续修四库全书》第107册,第389贝。
    ⑤《续修四库全书》第124册,第2页。
    ①《续修四库全书》第175册,第495页。
    ②《续修四库全书》第169册,第565页。
    ③《续修四库全书》第169册,第564页。
    ④《续修四库全书》第1489册,第5页。
    ⑤《续修四库全书》第1504册,第345页。
    ①《续修四库全书》第64册,第417页。
    ②庄俞:《岱玖公年谱》,见陈祖武主编《乾嘉名儒年谱》第8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第605页。
    ③《续修四库全书》第90册,第7页。
    ④《续修四库全书》第90册,第1页。
    ⑤《续修四库全书》第115册,第338页。
    ⑥《续修四库全书》第171册,第1-2页。
    ⑦《续修四库全书》第171册,第3页。
    ①《续修四库全书》第212册,第182页。
    ②《续修四库全书》第114册,第358页。
    ③《续修四库全书》第125册,第289页。
    ①《续修四库全书》第172册,第601-602页。
    ②《续修四库全书》第169册,第284页。
    ③《续修四库全书》第239册,第576页。
    ④《续修四库全书》第169册,第576页。
    ⑤《续修四库全书》第247册,第197页。
    ①《续修四库全书》第247册,第226页。
    ②《续修四库全书》第193册,第367页。
    ③《续修四库全书》第28册,第1页。
    ④《续修四库全书》第123册,第127-128页。
    ①刘盼遂:《段玉裁先生年谱》,见陈祖武主编《乾嘉名儒年讲》第8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第480页。
    ②《续修四库全书》第129册,第619页。
    ③《续修四库全书》第169册,第116页。
    ④王云五等:《从书集成初编》第143册,商务印书馆1939年,第1页。
    ①闵尔昌:《王石臞先生年谱》,见陈祖武主编《乾嘉名儒年谱》第9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第480页。
    ②《续修四库全书》第236册,第462页。
    ③《续修四库全书》第25册,第226页。
    ④《续修四库全书》第247册,第58页。
    ①《续修四库全书》第184册,第461页。
    ②《续修四库全书》第108册,第131页。
    ③《续修四库全书》第179册,第254页。
    ④闵尔昌:《江子屏先生年谱》,见陈祖武主编《乾嘉名儒年谱》第9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第535-536页。
    ①《续修四库全书》第75册,第1页。
    ②《续修四库全书》第110册,第149页。
    ③《续修四库全书》第129册,第595页。
    ④孔广林:《说经五稿》,嘉庆十七年刻本。
    ⑤阮元等:《清经解》第7册,上海书店1988年,第445页。
    ⑥《续修四库全书》第170册,第445页。
    ①《续修四库全书》第211册,第1页。
    ②《修四库全书》第245册,第5页。
    ③《续修四库全书》第245册,第1页。
    ④《续修四库全书》第220册,第51页。
    ⑤《续修四库全书》第220册,第52页。
    ⑥《四库未收书辑刊》第4辑第4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540页。
    ①《续修四库全书》第27册,第13-32页。
    ②《续修四库全书》第27册,第473页。
    ③《续修四库全书》第27册,第47页。
    ④闵尔昌:《焦里堂先生年谱》,见陈祖武主编《乾嘉名儒年谱》第9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第61-63页。
    ⑤胡培翚:《东房西室疑问》,《续修四库全书》第1507册,第358页。
    ⑥王云五五等:《丛书集成初编》第1667册,商务印书馆1939年,第1页。
    ①《续修四库全书》第144册,第389页。
    ②崔述:《考信录》,清刻本。
    ③吴量恺:《崔述评传》,匡亚明等:《中国思想家评传从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59页。
    ④《续修四库全书》第155册,第347页。
    ⑤《续修四库全书》第190册,第2页。
    ①《续修四库全书》第65册,第14页。
    ②庄述祖: 《夏小正经传考释》,清嘉庆问刻本。
    ③《续修四库全书》第109册,第241页。
    ④《续修四库全书》第167册,第601页。
    ①《续修四库全书》第189册,第538页。
    ②《续修四库全书》第189册,第539页。
    ③《续修四库全书》第189册,第525页。
    ④《续修四库全书》第27册,第47页。
    ⑤闵尔昌:《焦里堂先生年谱》,见陈祖武主编《乾嘉名儒年谱》第9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第68页。
    ①《续修四库全书》第26册,第1-2页。
    ②《续修四库全书》第46册,第481页。
    ③《续修四库全书》第46册,第482页。
    ④张邵南:《孙渊如先生年谱》,见陈祖武主编《乾嘉名儒年谱》第9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第80页。
    ⑤熊廷琥:《尚书仲孔篇》,广雅书局光绪14年刻本。
    ⑥《续修四库全书》第108册,第203页。
    ⑦《续修四库全书》第81册,第689页。
    ①《续修四库全书》第150册,第2页。
    ②《续修四库全书》第1489册,第2页。
    ③《续修四库全书》第169册,第140页。
    ④《续修四库全书》第158册,第696页。
    ⑤《续修四库全书》第190册,第444页。
    ①《续修四库全书》第48册,第76-78页。
    ②《续修四库全书》第69册,第106-107页。
    ③《续修四库全书》第258册,第632页。
    ④《续修四库全书》第258册,第632页。
    ⑤《续修四库全书》第46册,第345页。
    ①《续修四库全书》第147册,第2页。
    ②《续修四库全书》第156册,第351页。
    ③《续修四库全书》第156册,第292页。
    ④丁一鹏:《丁柘唐先生历年纪略》,见陈祖武主编《乾嘉名儒年谱》第9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第478页。
    ①《续修四库全书》第201册,第655页。
    ②林春溥:《宜略识字》,见《竹柏山房十五种》,咸丰五年刻本。
    ③《续修四库全书》第27册,第557页。
    ④《续修四库全书》第27册,第585页。
    ⑤阮元等:《清经解》第6册,上海书店1988年,第628页。
    ①《续修四库全书》第247册,第107页。
    ②《续修四库全书》第65册,第47页。
    ③阮元等:《清经解》第6册,上海书店1988年,第634页。
    ④《续修四库全书》第105册,第1页。
    ⑤《续修四库全书》第124册,第442页。
    ⑥《续修四库全书》第159册,第213页。
    ⑦《续修四库全书》第170册,第575-576页。
    ⑧《续修四库全书》第170册,第577页。
    ①李富孙:《说文辨字正俗》,嘉庆二十一年影印本。
    ②李富孙:《说文辨字正俗》,嘉庆二十一年影印本。
    ③《续修四库全书》第71册,第1页。
    ④阮元等:《清经解》第7册,上海书店1988年,第663页。
    ⑤《续修四库全书》第115册,第455页。
    ⑥《续修四库全书》第129册,第334页。
    ⑦《续修四库全书》第129册,第335页。
    ①《续修四库全书》第169册,第3-4页。
    ②《续修四库全书》第169册,第2页。
    ③《续修四库全书》第158册,第829页。
    ④《续修四库全书》第176册,第69页。
    ⑤《续修四库全书》第247册,第127页。
    ①《续修四库全书》第192册,第2页。
    ②《续修四库全书》第70册,第411页。
    ③丁一鹏:《丁柘唐先生历年纪略》,见陈祖武主编《晚清名儒年谱》第2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第479页。
    ④《续修四库全书》第169册,第116页。
    ⑤《续修四库全书》第1489册,第451页。
    ⑥《续修四库全书》第1489册,第379页。
    1《续修四库全书》第170册,第235页。
    2《续修四库全书》第170册,第234页。
    3《续修四库全书》第69册,第102页。
    4黄丕烈:《士礼居丛书》,上海石竹山房民国四年石印本
    5《续修四库全书》第125册,第2页。
    ①《续修四库全书》第173册,第541页。
    ②《续修四库全书》第173册,第587页。
    ③(清)魏源:《魏源集》,中华书局1976年。
    ④《续修四库全书》第187册,第22页。
    ⑤《续修四库全书》第204册,第262页。
    ⑥《续修四库全书》第239册,第217页。
    ①《续修四库全书》第71册,第337页。
    ②《续修四库全书》第81册,第15-16页。
    ③《续修四库全书》第81册,第113页。
    ④《续修四库全书》第106册,第1页。
    ⑤《续修四库全书》第110册,第607页。
    ⑥丁一鹏:《丁柘唐先生历年纪略》,见陈祖武主编《晚清名儒年谱》第2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第480页。
    ①《续修四库全书》第147册,第38页。
    ②《续修四库全书》第147册,第40页。
    ③《续修四库全书》第1278册,第527页。
    ④《续修四库全书》第110册,第607页。
    ⑤《续修四库全书》第248册,第4页。
    ①《续修四库全书》第248册,第271-272页。
    ②《续修四库全书》第214册,第217页。
    ③《续修四库全书》第1506册,第473页。
    ④《续修四库全书》第31册,第602页。
    ⑤丁一鹏:《丁柘唐先生历年纪略》,见陈祖武主编《晚清名儒年谱》第2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第480页。
    ⑥丁晏: 《颐志斋文集》卷二,民国38年铅印本,第6-7页。
    ①丁晏:《颐志斋文集》卷二,民国38年铅印本,第7贝。
    ②《续修四库全书》第155册,第21页。
    ③《续修四库全书》第213册,第1页。
    ④《续修四库全书》第24册,第645页。
    ①丁一鹏:《丁柘唐先生历年纪略》,见陈祖武主编《晚清名儒年潜》第2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第480页。
    ②《续修四库全书》第91册,第498页。
    ③《续修四库全书》第31册,第1页。
    ①《续修四库全书》第125册,第258页。
    ②《续修四库全书》第193册,第2页。
    ③《续修四库全书》第33册,第446页。
    ④《续修四库全书》第249册,第711页。
    ⑤《续修四库全书》第189册,第407页。
    ①吴晶绶:《定龠先生年谱》,见陈祖武主编《晚清名儒年谱》第2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第615页。
    ②郭延礼:《龚自珍年谱》,齐鲁书社1987年,第140页。
    ③《续修四库全书》第115册,第582页。
    ④《四库未收书辑刊》第9辑第3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429页。
    ①《续修四库全书》第32册,第606页。
    ②阮元等:《清经解》第7册,上海书店1988年,第1002页。
    ③《续修四库全书》第78册,第2页。
    ④《续修四全书》第78册,第1页。
    ①《续修四库全书》第152册,第323-324页。
    ②《续修四库全书》第213册,第164页。
    ③《续修四库全书》第71册,第460页。
    ④《续修四库全书》第71册,第461页。
    ①《续修四库全书》第69册,第364页。
    ②《续修四库全书》第31册,第536页。
    ③《续修四库全书》第1466册,第55页。
    ④《续修四库全书》第27册,第537页。
    ①《续修四库全书》第70册,第602页。
    ②《续修四库全书》第70册,第713页。
    ③《续修四库全书》第105册,第320页。
    ④《续修四库全书》第105册,第318页。
    ⑤《续修四库全书》第106册,第68页。
    ①王先谦:《清经解续编》第五册,上海书店1988年,第497页。
    ②《续修四库全书》第348册,第313页。
    ③《续修四库全书》第115册,第601页。
    ①《续修四库全书》第115册,第601页。
    ②《续修四库全书》第115册,第859页。
    ③丁晏: 《颐志斋文集》卷七,民国38年铅印本,第11页。
    ④《续修四库全书》第176册,第346页。
    ①《续修四库全书》第170册,第322页。
    ②《续修四库全书》第220册,第94-95页。
    ③《续修四库全书》第223册,第268页。
    ④钱大成:《郑子尹年谱》,见陈祖武主编:《晚清名儒年谱》第2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第233页。
    ⑤《续修四库全书》第30册,第690页。
    ⑥《续修四库全书》第30册,第688-699页。
    ⑦《续修四库全书》第30册,第717页。
    ①《续修四库全书》第81册,第13页。
    ②林春溥:《四书拾遗》,见《竹柏山房十五种》,咸丰五年刻本。
    ③《续修四库全书》第215册,第457页。
    ④《续修四库全书》第215册,第457页。
    ⑤《续修四库全书》第215册,第457页。
    ①袁行云:《许瀚年谱》,齐鲁书社1983年版,第80-81页。
    ②《续修四库全书》第1506册,第461页。
    ③《续修四库全书》第241册,第480页。
    ④《续修四库全书》第241册,第479页。
    ⑤《四库未收书辑刊》第9辑第3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350页。
    ⑥《四库未收书辑刊》第9辑第3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350页。
    ①《续修四库全书》第222册,第503页。
    ②《续修四库全书》第30册,第59页。
    ③《续修四库全书》第174册,第1页。
    ④《续修四库全书》第174册,第1页。
    ①袁行云:《许瀚年谱》,齐鲁书社1983年,第80-81页。
    ②《续修四库全书》第155册,第629页。
    ③《续修四库全书》第155册,第415页。
    ④《续修四库全书》第170册,第465页。
    ⑤林春溥:《识字续编》,见《竹柏山房十五种》,咸丰五年刻本。
    ⑥《续修四库全书》第247册,第443页。
    ①《续修四库全书》第28册,第209页。
    ②《续修四库全书》第30册,第45页。
    ③《续修四库全书》第215册,第561-562页。
    ④《续修四库全书》第216册,第327页。
    ⑤《续修四库全书》第248册,第383-384页。
    ①《续修四库全书》第132册,第330页。
    ②《续修四库全书》第48册,第473页。
    ③《续修四库全书》第76册,第43页。
    ④《续修四库全书》第71册,第200页。
    ⑤《续修四库全书》第75册,第395页。
    ①刘沅:《槐轩丛书》,光绪十年刻本。
    ②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5年,第234页。
    ③吴昌绶:《定(?)先生年谱》,见陈祖武主编《晚清名儒年谱》第2册,北京图书馆出J版社2006年,第621页。
    ④郭延礼:《龚自珍年谱》,齐鲁书社1987年,第182-183页。
    ⑤《续修四库全书》第242册,第67页。
    ⑥《四库未收书辑刊》第10辑第2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504页。
    ⑦《四库未收书辑刊》第10辑第2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504页。
    ①《续修四库全书》第240册,第306页。
    ②《续修四库全书》第240册,第306页。
    ③《续修四库全书》第240册,第306-307页。
    ④《续修四库全书》第220册,第2页。
    ⑤《续修四库全书》第222册,第531页。
    ⑥《续修四库全书》第222册,第530页。
    ⑦《续修四库全书》第28册,第506页。
    ⑧《续修四库全书》第1506册,第460页。
    ①《续修四库全书》第75册,第395页。
    ②《续修四库全书》第81册,第230页。
    ③袁行云:《许瀚年谱》,齐鲁书社1983年,105页。
    ④《续修四库全书》第30册,第29页。
    ⑤《续修四库全书》第73册,第279页。
    ⑥《续修四库全书》第77册,第1页。
    ①《续修四库全书》第76册,第494页。
    ②《续修四库全书》第148册,第163页。
    ③《续修四库全书》第148册,第249页。
    ④《续修四库全书》第193册,第23页。
    ⑤《续修四库全书》第249册,第1-2页。
    ①《续修四库全书》第74册,第110页。
    ②《续修四库全书》第73册,第112页。
    ③《续修四库全书》第73册,第160页。
    ①《续修四库全书》第147册,第313页。
    ②王先谦:《清经解续编》第4册,上海书店1988年,第413-414页。
    ③《续修四库全书》第30册,第78页。
    ④《续修四库全书》第39册,第448页。
    ⑤道光壬寅时林庆炳年甫弱冠,《礼记·曲礼》“二十曰弱冠”,则林庆炳为道光年(1821)生。
    ①袁行云:《许瀚年谱》,齐鲁书社1983年版,第137页。
    ②《续修四库全书》第76册,第325页。
    ③《续修四库全书》第91册,第327页。
    ④沈豫:《左官异礼略》,见《蛾术堂集》,汉读斋道光18年铅印本。
    ⑤王先谦:《清经解续编》第4册,上海书店1988年,第413-414页。
    ⑥《续修四库全书》第253册,第275页。
    ①《续修四库全书》第75册,第464页。
    ②《续修四库全书》第81册,第417-418页。
    ③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三联书店2006年,第182-183页。
    ④《续修四库全书》第240册,第338页。
    ①《续修四库全书》第30册,第447-449页。
    ②《续修四库全书》第30册,第450页。
    ③《续修四库全书》第148册,第127页。
    ④《续修四库全书》第155册,第269页。
    ①《续修四库全书》第159册,第1页。
    ②丁晏:《颐志斋文集》卷一,民国38年铅印本,第1页。
    ③丁一鹏:《丁柘唐先生历年纪略》,见陈祖武主编《乾嘉名儒年谱》第9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第484页。
    ④《续修四库全书》第77册,第762页。
    ⑤《续修四库全书》第159册,第63页。
    ⑥胡夤:《明堂堂考》,见张宗祥《四明丛书》第六集,四明张氏约园1932刻本。
    ①胡夤:《明堂考》,见张宗祥《四明丛书》第六集,四明张氏约园1932刻本。
    ②《续修四库全书》第221册,第514页。
    ③《续修四库全书》第470册,第1贞。
    ④陈熙晋:《春秋归过考信》,广雅书局光绪17年刻本。
    ⑤刘沅:《孝经直解》,见《蛾术堂集》,汉读斋道光18年铅印本。
    ①《续修四库全书》第253册,第123页。
    ②《续修四库全书》第253册,第124页。
    ③《续修四库全书》第248册,第481页。
    ④《续修四库全书》第30册,第336-337页。
    ⑤《续修四库全书》第116册,第353页。
    ⑥《续修四库全书》第145册,第4贞。
    1陈熙晋:《春秋述义拾遗》,广雅书局光绪17年刻本。
    2《续修四库全书》第170册,第575-576页。
    3《续修四库全书》第170册,第706页。
    4《续修四库全书》第157册,第598-599页。
    5《续修四库全书》第247册,第280页。
    1《续修四库全书》第188册,第469页。
    2《续修四库全书》第91册,第591-592页。
    3胡培翚:《仪礼正义》,胡氏研六室印本。
    4柳向春:《仪礼正义成书考》,《文献》,2005年7月第三期。
    5《续修四库全书》第260册,第499-501页。
    6《续修四库全书》第260册,第502页。
    1《续修四库全书》第93册,第1页。
    2《续修四库全书》第216册,第335-341页。
    1钱慧真:《清代江苏的经学世家及其家学考论》,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1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第170页。
    2梁启超: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第178页。
    1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164页。
    [1]孔广林:《说经五稿》,嘉庆十二年刻本。
    [2]李富孙:《说文辨字正俗》,嘉庆二十一年影印本。
    [3]庄述祖:《夏小正经传考释》,清嘉庆间刻本。
    [4]沈豫:《蛾术堂集》,汉读斋道光十八年铅印本。
    [5]谢启坤:《小学考》,光绪十四年浙江书局刻本。
    [6]陈熙晋:《春秋规过考信》,广雅书局光绪十七年刻本。
    [7]陈熙晋:《春秋述义拾遗》,广雅书局光绪十七年刻本。
    [8]林春溥:《竹柏山房十五种》,咸丰五年刻本。
    [9]孙志祖:《读书脞录》,清刻本。
    [10]崔述:《考信录》,清刻本。
    [11]胡夤:《明堂考》,张宗祥:《四明丛书》第六集,四明张氏约园民国21年刻本。
    [12]丁晏:《颐志斋文集》,民国38年铅印本。
    [13]吕培:《洪亮吉年谱》,《近代名人年谱丛刊》,上海大陆书局1933年。
    [14]刘盼遂辑校:《段王学五种》,北平来薰阁书店1936年。
    [15]段玉裁撰,刘盼遂辑校:《经韵楼集补编》,北平来熏阁书店1936年。
    [16]王云五等:《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9年
    [17]陈乃乾:《清代碑传文通检》,中华书局1959年
    [18]魏源:《魏源集》,中华书局1976年。
    [19]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
    [20]杨殿珣:《中国历代年谱总录》,书目文献出版社1980年。
    [21]《清史稿·艺文志》,中华书局1982年
    [22]《清史稿·艺文志补编》,中华书局1982年。
    [23]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丛书综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24]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25]来新夏:《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26]袁行云:《许瀚年谱》,齐鲁书社1983年。
    [27]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中华书局1983年
    [28]洪业等:《三十三种清代传记综合引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29]《清史列传》,中华书局1987年。
    [30]《清代碑传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31]王云五主编:《续修四库全书提要》,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年。
    [32]郭延礼:《龚自珍年谱》,齐鲁书社1987年。
    [33]阮元等:《清经解》,上海书店1988年。
    [34]王先谦:《清经解续编》,上海书店1988年。
    [35]杨廷福、杨同甫:《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36]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委会:《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37]徐世昌:《清儒学案》,中国书店1990年。
    [38]唐鉴:《国朝学案小识》,山东友谊书社1990年。
    [39]吴荣光:《历代名人年谱》,中国书店1992年。
    [40]阳海清、陈彰璜:《中国丛书广录》,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41]四库未收书辑刊编纂委员会:《四库未收书辑刊》,北京出版社2000年。
    [42]王绍曾主编:《清史稿·艺文志拾遗》,中华书局2000年。
    [43]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44]江庆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45]陈祖武:《乾嘉名儒年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
    [46]陈祖武:《晚清名儒年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
    [47]段玉裁、鲍桂星等:《清代徽人年谱合刊》,黄山书社2006年
    [48](清)江藩、漆永祥:《江藩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49]张慧剑:《明清江苏文人年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1]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中国书店1984年。
    [2]管林、钟贤培、陈新璋:《龚自珍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3]杨向奎:《清儒学案新编》,齐鲁书社1985年。
    [4]宋慈抱、项士元:《两浙著述考》,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
    [5]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岳麓书社1987年
    [6]朱拙存:《中国历代名人传》,中国书店1988年。
    [7]李汉武:《魏源传》,湖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
    [8]李庆:《顾千里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9]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
    [10]顾吉辰主编:《钱大昕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
    [11]陈其泰:《清代公羊学》,东方出版社1997年。
    [12]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
    [13]姚伯岳:《黄丕烈评传》,南京大学出版1998年。
    [14]杨庆中:《二十世纪中国易学史》,人民出版社2000年。
    [15]吴量恺:《崔述评传》,匡亚明等:《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16]姜广辉主编:《中国经学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17]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8]皮锡瑞著、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中华书局2004年。
    [19]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20]张舜徽:《清儒学记》,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21]张舜徽:《清人笔记条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22]陈祖武、朱彤窗主编:《乾嘉学术编年》,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
    [23]河北大学图书馆编:《北京图书馆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索引》,河北大学图书馆2006年。
    [24]漆永祥:《江藩与<汉学师承记>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25]林庆彰主编:《钱大昕之生平及其经学》,《中国学术思想研究辑刊》,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0年。
    [1]黄开国:《寥平经学六变时间略考》,《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1987年第1期。
    [2]林庆彰:《台湾近四十年诗经学研究概况》,《文学遗产》1994年第4期。
    [3]徐德明:《严可均著述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5期。
    [4]王俊义:《二十世纪清代学术思想史研究之回顾》,《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7年第3期。
    [5]漆子扬:《邢澍著述考辨》,《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第3期。
    [6]张高评:《台湾<春秋>经传研究之师承与论著》,《江海学刊》2004年第4期。
    [7]柳宏,《焦循<论语通释>著年考辨》,《扬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八卷第三期。
    [8]柳向春《<仪礼正义>成书考辨》,《文献》2005年第3期。
    [9]陈居渊:《20世纪中国经学研究的回顾和展望》,《中华文化论坛》2006年第4期。
    [10]谷颖:《陈寿祺及生平著述考》,《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11]林东进:《陈寿祺学术年表》,《闽江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1]古国顺:《清代尚书著述考》,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75年。
    [2]朱华忠:《清代<论语>简论》,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3]文廷海:《清代春秋谷梁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4]王应宪:《清代吴派学术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5]赵景雪:《清代<孝经>文献研究》,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6]房瑞丽:《清代三家诗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7]赵景雪:《清代<孝经>文献研究》,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8]陈国安:《清初诗经学研究》,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9]刘宗棠:《清代<左传>文献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10]彭喜双:《尔雅文献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