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篇》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南朝梁顾野王所撰《玉篇》是中国第一部楷书字典,也是继《说文解字》之后中国最重要的字书之一。因卷帙繁重,成书之后修订者甚多,其中唐上元元年孙强增字减注本《玉篇》以其规模和水平最具代表性。宋大中祥符六年,陈彭年奉敕重修孙强《玉篇》成《大广益会玉篇》,孙强《玉篇》遂于南宋至元初间亡佚。此后,史书不著录孙书,词典编纂不引用孙书,学界不评介孙书,孙书的学术价值便就无从谈起。
     金人邢凖《新修絫音引证群籍玉篇》以《玉篇》“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二言”为基础,类集九种字书、韵书“絫音引证”而成。在辨读邢书所附之《梁顾博士玉篇序》的基础上,通过考察邢书《玉篇》版块“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二言”中所征引“《玉篇》220条”及邢书中的《余文》,可证:此“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二言”之《玉篇》正是被认为已经亡佚千年之久的孙强增字减注本《玉篇》!
     孙强《玉篇》是《玉篇》从原本到宋本的中间环节,具有重要的文献学价值、辞书学价值、音韵学价值和文字学价值。立意于此,本文在辑校孙强《玉篇》的基础上,通过沟通原本《玉篇》和宋本《玉篇》,考察《玉篇》从原本到宋本的演变过程。同时,以《玉篇》三种为范本,试图勾勒由南朝梁至北宋500年间辞书编纂、音韵演变、文字发展的基本脉络。
     本论文分为正文六章及附录。
     第一章,《新修絫音引证群籍玉篇》撰例、版本考。邢书现存版本仅国家图书馆藏金刻本一种。受限于此,学界研究邢书者甚为寥寥。就邢书撰例而言,不仅有认识不清楚的地方,而且还存在错误认识。本文通过考察邢书的成书基础和成书过程,力图再现由王太《增广类玉篇海》、祕祥《重修增广类玉篇海》到邢凖《新修絫音引证群籍玉篇》增删改并的时间层次,着力揭示邢书之“显例”与“隐例”。此外,通过考察邢书中避讳字情况,初步推定了邢书的刻印时间。
     第二章、《新修絫音引证群籍玉篇》之《玉篇》蓝本考。通过考察邢书《玉篇》版块“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二言”中所征引“《玉篇》220条”,并结合邢书中的《余文》,从两个不同角度证明邢书中的《玉篇》蓝本系唐代孙强《玉篇》。
     第三章,孙强《玉篇》辑校。在厘清邢书条目时间层次的基础上,并结合邢书体例,确定了辑佚孙强《玉篇》的条例:基本条例、补充条例、分析条例。以三种《玉篇》共存的43个部首为样本作了举例说明,并对辑校过程中所得出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第四章,《玉篇》音论。第一节,通过比较孙强《玉篇》和韩道昭《改倂四声篇海》,对《大广益会玉篇》中无义直音的时间层次及来源进行了探讨,以此为切入点佐证了小学史上“《篇》《韵》相配”的观点。第二节,通过探讨孙强《玉篇》中的“上声”和“去声”,阐述了其所反映的“浊上变去”的时代、成因及意义。
     第五章,《玉篇》引书考。孙强《玉篇》引书多为今所不见的古本,具有重要的校勘学价值。本章以《玉篇》引赋、引佚书及《方言》为例,论述了孙强《玉篇》在校订古籍、考察辞书递修过程及确定佚书亡佚时间的价值及意义。
     第六章,《大广益会玉篇》校订。孙强《玉篇》是《大广益会玉篇》的成书基础,因此也是校订《大广益会玉篇》最重要的参校本。以泽存堂本为底本,以孙强《玉篇》、《改倂四声篇海》所引《玉篇》等为参校本,对《大广益会玉篇》中的讹误进行了校勘。
Yu Pian compiled by Gu Yewang is the first Chinese regular scriptdictionary and is also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dictionaries after ShuoWen Jie Zi in Chinese history. Because of its heavy volumes, thedictionary was revised repeatedly by many scholars. However, Yu Piancompiled by Sun Qiang in Tang Dynasty was the representative both inscale and achievement. In Song Dynasty, Chen Pengnian revised YuPian to Da Guang Yi Hui Yu Pian based on the Sun Qiang’s bookfollowing the royal order. Sun Qiang’s Yu Pian thereafter faded awayfrom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to Yuan Dynasty.
     Xin Xiu Lei Yin Yin Zheng Qun Ji Yu Pian was compiled by Xing Zhunin Jin Dynasty through collecting nine sorts of wordbooks and rhythmbooks based on “twenty-two thousand eight hundred and seventy twocharacters” in the Yu Pian. By examining the Yu Pian220tiao quoted by“twenty-two thousand eight hundred and seventy two characters” inXing Zhun’s Yu pian and in conjunction with Yu Wen in Xing Zhun’s work,it is verified that the “twenty-two thousand eight hundred and seventytwo characters” evolves from Sun Qiang’s Yu Pian.
     Sun Qiang’s Yu Pian is a bridge from Fragments of Original Yu Pianto Da Guang Yi Hui Yu Pian and enjoys important values in document,lexicography, phonology and philology. Therefore, this paper isintended to review the evolution of the Yu Pian from the original versionto Song Dynasty version through communicating the original Yu Pianand the Yu Pian of Song Dynasty based on revising the Sun Qiangs YuPian and to describe the basic development in dictionary compilation,sound and basic text context from Nan Cao Liang to Song Dynasty(spanning500years) based on three versions of Yu Pian.
     This paper consists mainly of6chapters:
     Chapter1describes the examples and the versions in Xin Xiu Lei YinYin Zheng Qun Ji Yu Pian. Based on studying development of XingZhun’s book, this paper reviews three versions of Yu Pian. Additionally,the time of publishing Xing Zhun’s book is initially identified by studyingthe lipogram in Xing Zhun’s book.
     Chapter2is about to study Yu pian from Xin Xiu Lei Yin Yin ZhengQun Ji Yu Pian. by examining the Yu Pian220tiao quoted by“twenty-two thousand eight hundred and seventy two characters” inXing Zhun’s Yu Pian and in conjunction with Yu Wen in Xing Zhun’s work,it is verified from two different respects that the “twenty-two thousandeight hundred and seventy two characters” evolves from Sun Qiang’sYu Pian.
     Chapter3is about samples of revision. The rules of the revised SunQiang’s Yu Pian are confirmed as basic rule, supplementary rule andanalysis rule. We take52radicals in three versions of Yu Pian as samplesfor illustration and make an analysis to the data concluded fromrevision.
     Chapter4is about Phonetic evolution of Yu Pian. By comparing SunQiang’s Yu Pian wit Han Daozhaos Gai Bing Si Sheng Pian Hai, we studythe level direction of time and source of Wu Yi Zhi Yin in Da Guang Yi HuiYu Pian.
     Chapter5is about to examine quotations of Yu Pian. Since itsquotation is mostly from the ancient books that are scarcely seen today,Sun Qiang’s Yu Pian has important value in textual criticism. This chaptertakes lead fu and literary guide book in Yu Pian as examples to discuss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Yu Pian in ancient book revision,dictionary evolution examination and ancient book fade-awaydefinition.
     Chapter6is about emendation of Da Guang Yi Hui Yu Pian. As Sun Qiang’s Yu Pian is the source of Da Guang Yi Hui Yu Pian, it serves asthe most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emending Da Guang Yi Hui Yu Pian.
引文
1杨正业,冯舒冉,魏现军.孙强《玉篇》辑校论[J].辞书研究,2009(6):126.
    2杨正业老师著有《<篇海>世家》(文载《辞书研究2006年第2期,第196-203页),直观、形象地论述了《增广类玉篇海》和《重编改倂五音篇》、《改倂四声篇海》之间的关系,并旁涉宋辽金之间辞书的交流和传播问题。此文叙事不以时代为先后,而以谱系为准绳,为辞书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辞书史不只有编年体一种,建立在影响视阈下的辞书史更能反映辞书发展演变的线索。
    3梁春胜先生著有《从<类玉篇海>到<四声篇海>——中国字典编纂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文载《中国典籍与文化》,2004年第2期,第21-26页)和《<新修玉篇><四声篇海>引书考》
    (文载《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年第4期,第55-60页)。上述二文比较早、比较全面地对《新修玉篇》(本文引作《新修絫音引证群籍玉篇》)和《四声篇海》(本文引作《改倂四声篇海》)的关系及引书问题进行了讨论,纠正了一些错误认识,并对《四声篇海》的符号错乱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尤为可贵的是,文中论及《新修絫音引证群籍玉篇》和《改倂四声篇海》在中国辞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有助于推动辞书史研究开拓新的研究疆域。纪丽宏《<新修玉篇><四声篇海>字头比较研究》(河北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孙磊《<新修玉篇>异体字研究》(河北大学2011硕士学位论文)、张亚南《<新修玉篇>注音材料》研究》
    (河北大学2011硕士学位论文)均有引及。
    4胡平先生《<新修玉篇>编纂体例整理研究》(河北大学2008硕士学位论文)从收字、注音、释义、书证等方面对《新修絫音引证群籍玉篇》的编纂体例进行通观性阐释和分析。其中部分内容以《<新修玉篇>编纂体例探究》为题发表于《保定学院学报》(载《保定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第91-95页,作者署名为:胡平、陈春风、王晓朴)。
    5本文撰例研究之目的指向于孙强《玉篇》辑佚,侧重从《新修絫音引证群籍玉篇》这一截面,通过考察其撰例,反映其历时累积的时间层次。与之前研究不同,本文注重比较分析邢凖“所标明”与“实际所有”之间的差别,注重解析邢书中所体现出的邢凖之辞书编纂理念。因此,本部分及第三章比较多地运用了统计分析的方法,同时不涉及对邢书不足的论述:批评之前,理解先行;这也是本章设置“邢书‘体例甚陋’辩”的初衷。
    6本文正文写作用简体字,引文及例证其繁或简,均与原文一致。
    7《改倂四声篇海》,原名《改倂五音类聚四声篇海》,学界多简称“《篇海》”或“《四声篇海》”。王太《增广类玉篇海》也有简称“《篇海》”的,为了避免混淆,本文简称为“《改倂四声篇海》”。本文所引为成化丁亥七年释文儒募刻本,《续修四库全书》收入第229册,上标所标页码即为《续修四库全书》之页码。
    8杨正业老师将《增广类玉篇海》及在其基础上层层累修的字书称为“《篇海》世家”,给辞书史研究带来了谱系的视角。详参《语文词典编纂史》(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版第164-174页),《<篇海>世家》(《辞书研究》,2006年第2期,第196-203页)。
    9《新修絫音引证群籍玉篇》中均称“祕祥”。
    10梁春胜已经指出“以”乃“八”字之误。详参《从<类玉篇海>到<四声篇海>——中国字典编纂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中国典籍与文化》,2004年第2期,第22页)。
    11本文认为此《玉篇》为孙强《玉篇》,论文第二章有论述,此不赘。
    12《大定甲申重修重修增广类玉篇海序》中称“阴佑”,其后“《类玉篇海》名件下项”作“阴祐”,《增修絫音引证群籍玉篇序》中“旧字号样”中亦作“阴祐”,本文统一为“阴祐”。
    13《玉篇》原有字数“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二言”,收入《增广类玉篇海》的也是“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二言”。由此我们断定:《玉篇》中的“隐注”(释文中的异体字)并没有上升为大字。
    14梁春胜.《新修玉篇》《四声篇海》引书考[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4):56.
    15所不同者有二:“由来者尚矣”,《大广益会玉篇》作“由来尚矣”;“谨条例同异具以上呈”,宋本作“谨依条例同异具以上呈”;“简册所传,莫今比盛”,宋本作“简册所传,莫令比盛”;“空思朱墨,懼必无传”;宋本作“空思朱墨,燿必无传”。详见文后附录《邢书所附序点校》。
    16孙强书成之后,对顾序未加删改,只是加上了“唐上元元年甲戌岁四月十三日南国处士富春孙强增加字”。“凡五百四十二部,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二言,注一十八万六百四十字”是对其规模的介绍。今《大广益会玉篇序》应该是在孙强《玉篇》序的基础上改写而成,删去了“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二言”。《大广益会玉篇》实有字头为22804个,比孙强《玉篇》还要少68字,这也许是《大广益会玉篇》中不列总字数及孙强《玉篇》字数的原因。读者对字书的字书编纂成就的最直观的认识是该书的收字规模,这对奉敕编纂的《大广益会玉篇》是个挑战。官修的《集韵》和《康熙字典》在收字上“屡创新高”,也从侧面说明了这个问题。
    17邢书中只有在序中称为“《增修絫音引证群籍玉篇》”,其他地方皆称“《新修絫音引证群籍玉篇》”。其中原因俟再考。
    18梁春胜.从《类玉篇海》到《四声篇海》——中国字典编纂史上的一个转折点[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4(2):22.
    19梁春胜.《新修玉篇》《四声篇海》引书考[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4):56.
    20这些新增的部首,邢凖明显受到了《龙龛手镜》的影响。《龙龛手镜》部首设置是迄今为止所知的对部首的第一次大变革,是从《说文解字》部首到《字汇》部首的中间环节。其新增了不见于《说文解字》和《玉篇》中的部首51个,其中就有《部》《光部》。“入《鬲部》,入《鱼部》,改磬为殸,更为”这些在《龙龛手镜》中都已经完成。
    21胡平已经指出《龙龛杂部》并不仅限于《龙龛》中字,详参《<新修玉篇>编纂体例整理研究》(河北大学2008硕士学位论文,第10页)。邢书后附有《龙龛余部》,共36部,其中有三十三部来自《龙龛手镜》新增的51部。“、、卷”三部中所收字全部来自《会玉川篇》。这一部分应该来自王太所言“有《龙龛》、《会玉》、《类篇》中数部难以编次,列在卷末”。其之所以难以编次,是因为这些部首在《玉篇》中没有,所以附于卷末。《龙龛余部》中的每个部首下先列来自《龙龛手镜》中的字,不用明头号样,其次列来自《会玉川篇》和《类篇》的字,并用明头号样标注所出。
    22这可能是受《龙龛手镜》最小公约数部首的影响,部首笔画变少,带来的是辖字率的提升。这几个部首的革新虽然不彻底,但还是有其进步意义。
    23“亡”同“无”。
    24此代表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版《新修絫音引证群籍玉篇》的第十三篇(全书共十五篇,每篇两卷)第十叶第二面(A代表第一面),下例同此。
    25今存金刻本邢书卷二十一缺,卷五、九、十三、十九、二十二、二十五残。
    26王彦坤认为金代避金太祖嫌名“闵”和“悯”(详参王彦坤《历代避讳字汇典》,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03页)。在金刻本《新修絫音引证群籍玉篇》中二字不避讳,为我们更全面、更准确地了解金代的避讳情况提供了新的材料。
    27金睿宗(名宗尧)为1161年追谥庙号,邢书“睿”、“宗”、“尧”字不避讳。
    28脱脱.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5:2196.
    29参见潘祖荫《滂喜斋藏书记》,民国十七年重修本(《续修四库全书》第926册,第425页)。
    30参见论文后所附录《<新修絫音引证群籍玉篇>藏书印》。
    31除卷十八外,这些残损多发生于首叶,我们推测这是该书长期放置导致首叶与封面粘连,卷十八尾和卷十九首均残缺即是旁证。书籍与空气的主要接触面是封面,封面受潮之后容易与正文粘为一体。
    32参见潘祖荫《滂喜斋藏书记》,民国十七年重修本《续修四库全书》第926册,第425页)。
    33潘氏所谓“洨书”当指洨阳王太书。
    34较之《玉篇》部首,邢书卷16增加《臿部》,删去《部》,卷21增加《光部》,卷22改《磬部》为《殸部》,卷23改《部》为《部》,卷24删去《部》,卷29增加、二部。除此6卷之外,其余各卷内虽然部首顺序不同,但是部首数量是相同。
    35收字少的部首,查检起来比较方便,邢书不再根据笔画排序。由此亦可见邢书的排序的方法直接指向于为服务读者查检。
    36数据来源为杨正业老师《语文词典编纂史》(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版,第176-177页)。
    37这与新增1240字不符,部分是因为这是就邢书现有部分统计,此外还有新增字头并不出明头号样的情况存在,详后文。
    38祕祥如此安排,是根据各书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同时参考增字的数量和编纂时间。《余文》是由《玉篇》无《集韵》有的字组成的,其和《玉篇》是互补的关系,所以紧接《玉篇》后。《龙龛》、《川篇》二者都是与佛经音义相关的,所以二者前后相续。《类篇》排在最后,可能是因为该书的编纂时间最晚。
    39邢书篇幅较大,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有前后不一的情况,尤其是旧有字和新增字混排时。
    40“”字注文中言“《说文》作‘’”,二者形体相同,疑此字乃《广集韵》中的隐注,邢凖将其上升为字头,注中文字未及改。
    41杨正业老师认为“《韵》”为一本书,见《古佚三书》(未刊稿)中《韵序》。笔者认为,“《韵》”也有可能是《广集韵》《省韵》《切韵》《广韵》等书的笼统称呼。不太可能是一本书。原因是《广集韵》《省韵》《切韵》《广韵》中都没有“《韵》曰”、“《韵》又”等标明反切出处的术语,直接用0隔开不同音切。这些是邢凖将散居各个韵部的反切集中起来,以避免“《韵》中虽有众读之义又不在一科之下,慁居四声八转之内,幽邃难穷,以致后学得门者寡”。至于为什么没有增广重音的“《韵》”都注明出处,笔者认为如果这样,全书将会新增一万左右个名头号样,体例将更加繁复。而且,邢凖属于重修,其主体部分是祕祥已有的部分,增加重音是进一步补充完善,是附属于主体部分的。
    42邢书中的“乘”字避金太宗(完颜晟)嫌名,末笔缺笔作“”。
    43今存金刻本卷二十一缺,卷五、九、十三、十九、二十二、二十五残。
    44梁春胜.《新修玉篇》《四声篇海》引书考[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4):55-56.
    45即《增广类玉篇海》,笔者注。
    46梁春胜.《新修玉篇》《四声篇海》引书考[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4):55-56.
    47杨正业,冯舒冉,魏现军.孙强《玉篇》辑校论[J].辞书研究,2009(6):126-128.
    48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M].北京:中华书局,1987:1.
    49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1084.
    50何瑞.历史汉字传承与定形——宋本《玉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81.
    51今中华书局本《大广益会玉篇》“检字说明”中说“原书共有单字二万二千八百零三字”,与王太所本不合。
    52繁体字更能反映字形的演变线索,本文引例均用繁体字。
    53本文讨论的对象仅限于首段中,也就是“《玉篇》”中所引的《玉篇》。《余文》、《龙龛》等书引《玉篇》不在讨论之列。54200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第228册《玉篇》,据中国科学院所藏日本昭和八年(1932)京都文化学院编东方文化丛书本影印,并用中华书局影印罗振玉本和黎庶昌本配补,“是目前最可信赖、最全面的《玉篇》残卷影印本”(参见苏芃《原本<玉篇>残卷国内影印本述评》,载《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年第4期,第51-54页)。本文如不加说明,所引原本《玉篇》残卷均出自该本,并用上标直接注明页码。又,经笔者统计,东方文化丛书本原本《玉篇》残卷共有字头2081个,本文的分析统计以此为据。
    55为方便表述,本文将王太底本玉篇称为“蓝本《玉篇》”,将邢书中首段中所引称为“所引《玉篇》”。
    56张士俊泽存堂本《大广益会玉篇》为全本,且其底本为毛氏汲古阁宋椠本,故其是影响最大的《大广益会玉篇》版本。本文引《大广益会玉篇》,如不加说明均为该本,页码以上标的方式注于引文末尾。“上”“下”指的是中华书局1987年版《大广益会玉篇》的上栏和下栏。
    57为节省篇幅,在不影响说明问题的前提下,本章中引邢书、陈书和原本《玉篇》有适度缩略,不一一说明,下同。
    58《新修玉篇》中“0”符号的使用较为复杂。或用来分隔蓝本《玉篇》的义项,或用来分隔蓝本《玉篇》和所引《玉篇》,或用来分隔邢凖增添的音项和义项,需要区别对待。
    59宋太宗雍熙三年(公元九八六)命徐铉等校订《说文解字》,世称徐铉所校订者为大徐本。清嘉庆十四年(公元一八〇九),孙星衍覆刻宋本《说文解字》,世称精善。清同治十二年
    (公元一八七三)陈昌治据孙星衍本改刻为一篆一行,以许书原文为大字,徐铉所校注为双行小字,新附字则低一格。如此则比较方便使用。本文所引大徐本《说文解字》为中华书局1998年版,其底本即为陈昌治刻本。引文均用上标注明出处,下同。
    60泽存堂本《大广益会玉篇》避康熙(玄烨)名讳末笔缺笔作“”,本文中引用时改作“玄”,下同。
    61萧统.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468.
    62邢昺.尔雅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74.
    63感谢徐时仪老师提供《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电子文档,谨致谢忱!在引用过程中所有引文均覆核原文。
    64徐时仪.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914.
    65邢昺.论语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32.
    66孔颖达.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63.
    67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463.
    68徐艳.《篇海》引《余文》与《集韵》的对比研究[D].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04.
    69吴洁.《四声篇海》所引《馀文》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70梁春胜.《新修玉篇》《四声篇海》引书考[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4):56.
    71“”同“”。邢书“《玉篇》又烏遘切”当来自,但邢书中的“《玉篇》又烏遘切”之《玉篇》当为《大广益会玉篇》,“烏遘切”实际上来自于《大广益会玉篇》“”字,并不能据此得出此“《玉篇》”为孙强《玉篇》。
    72邢凖又据《韵》增添重音:“《韵》又芳無切。牛玄脣謂之”(篇十二/五B),因不属《余文》,故略去。
    73《集韵·虞韵》作“,芳無切,牛玄脣謂之”(丁度《宋刻集韵》,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2页)。由此看来,《余文》选用了《集韵》的字头,而其释文则并不全用《集韵》,有可能来自别的字书、韵书。就本例而言,很可能来自《大广益会玉篇》。
    74邢书此四字前没有明头号样,经对照韩书,系邢书漏增《余文》明头号样。
    75单纯从字面上看,这里的释文似比今泽存堂本多“烏后切”。这并不能说明韩道昭见到的《大广益会玉篇》就是如此。韩书按笔画排序,改变了《大广益会玉篇》按义类聚的格局,势必会造成有异体关系的字分居两处,韩书中的“烏后切”来源于《大广益会玉篇》中的“”字,这体现了韩道昭在新格局下尽量保留释文信息量的努力。
    76邢凖新增的四种书目中有《广韵》,而无收字量更大的《集韵》,似不合情理。其实,这是因为《集韵》中能够用来增补孙强《玉篇》的字已经在《余文》中出现了。
    77杨正业,冯舒冉,魏现军.孙强《玉篇》辑校论[J].辞书研究,2009(6):126-128.
    78学界通常将清代陈澧《切韵考》反切系联法归结为三种:基本条例、分析条例、补充条例。受此启发,辑佚的原则暂以此为名。
    79邢书的明头号样错乱之处,梁春胜《<新修玉篇><四声篇海>引书考》(文载《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年第4期,第59-60页)、刘晓伟《利用<新修玉篇>纠正<四声篇海>引用符号错乱浅析》(文载《科教文汇》2008年8月上旬刊,第242-243页)均有论述,可参考。
    80梁春胜.《新修玉篇》《四声篇海》引书考[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4):55.
    81我们在辑校中把邢书和韩书逐字对照,以确定其明头号样错乱之处。其实,以下两点提示我们可能的错乱之处。其一,一种明头号样在每个笔画内出现两次。其二,每段或每个笔画内的明头号样的排列顺序与其通例不同。
    82祕祥《重修增广类玉篇海》中说:“迨宋贤特编《集韵》,而比于《玉篇》字增之愈多。有阴佑者,取其《韵》有《篇》无者,编之以为《余文》。”由此可知,《韵》为《集韵》,《篇》为《玉篇》。本文第二章业已此《玉篇》为孙强《玉篇》。
    83“”本属于《土部》,邢凖将他们和《丠部》的“丠”字沟通起来,由此可见,邢凖所做的工作绝对不是根据四种字书韵书增添1240字这么简单,他还做了沟通异体字的工作,为本属于不同部首的字建立了字际关系,所以其序中说“纂集编缀仅二十年”!
    84辑校工作的最初安排是杨正业老师负责前十卷,冯舒冉负责中间十卷,笔者负责后十卷。后来由于别的原因,辑校的主要工作是由杨正业完成的,冯舒冉和笔者只是完成了11-15卷及22-25卷的辑校初稿,在此非常感谢杨正业老师的宽容和理解。为了展现孙强《玉篇》的概貌,并就孙强《玉篇》研究的基础材料作以说明,在征得杨正业老师和冯舒冉同意的基础上,特在论文中安排此部分,以就教于方家。为避免掠美之嫌,本文所选择杨正业老师和冯舒冉负责的部分,笔者重新加以辑校,并将于论文初稿完成之后呈杨正业老师和冯舒冉审阅指导。笔者愚钝,在具体的辑校方案上有与杨老师不一致的地方,特举其部分,以就教于杨老师和其他专家学者。
    85论文中此部分原先选择的是孙强《玉篇》第23卷,在2011年12月24日举行的博士论文预答辩中,查清华老师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并提醒笔者注意举例的典型性和代表性问题,谨致谢忱!
    86经苏芃统计,《续修四库全书》第228册所收原本《玉篇》残卷卷九“共24部”(参见苏芃《原本<玉篇>残卷国内影印本述评》,文载《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年第4期,第51-54页)。经过笔者统计,卷九实有27部(包括《号部》)。
    87原本《玉篇》《欠部》部首下标字数共103字,经笔者统计实有101字。
    88原本《玉篇》《糸部》部首下标字数共392字,因规模太大,本文辑校举例不列《糸部》。
    89原本《玉篇》残卷《部》“凡五字”,字头可分辨者四字,据释文可知另外一字为“羡”。所以,仍将孙强《玉篇》之《部》列入辑校举例部分。
    90虽然邢凖对孙强《玉篇》部首进行了增删改换,但只是发生了部内位置上的位移,数量并没有发生变化。
    91祕祥在《重修增广类玉篇海》中说:“《龙龛》、《会玉》、《类篇》中数部难以编次,列在卷末。”此即为《龙龛余部》,部内字来自《龙龛》、《会玉》、《类篇》,非孙强《玉篇》。
    92邢凖在《增修絫音引证群籍玉篇序》中说:“又添象形兼无偏旁可取者,目为《杂部》附之卷末。”从明头号样可知,其部内字分别来自《龙龛手镜》、《会玉川篇》和《类篇》,与孙强《玉篇》没有关系。
    93每部下第一表为据邢书明头号样统计之结果。经过对照邢书及统计分析,如邢书明头号样有误,会列第二表加以校正,下例同此。
    94在表中,所有“新增字”均用斜体,以区别于“旧有字”。
    95为直观表示原本《玉篇》和孙强《玉篇》之间在释义上的承接关系,辑佚部分对孙强《玉篇》新增的义项用点式下划线标出,对孙强《玉篇》和原本《玉篇》文字有分歧之处用波浪线标出。除此之外的义项,均为原本《玉篇》所固有,孙强删去了书名。本章第三节对此有讨论,可参。为使论证更集中,对于原本《玉篇》和孙强《玉篇》释文中反切及或体的变化和歧异之处未用下划线标注。
    96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M].北京:中华书局,1983:397.
    97孙强《玉篇》新增字头用点式下划线标出。
    98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标点本《尚书正义》标点为:“更複發端言之曰,今四國叛逆,有大難于西土”。“更複發端言之”是孔颖达对孔安国对“曰”字注的通俗解释,“曰”前似当断。
    99孔颖达.尚书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408.
    100邢书该部共有31字:旧24字,另“新增四字,《省韵》二字,《切韵》一字”。据明头号样,“新增四字”,当为据《广集韵》所增四字。邢书脱“《廣集韻》”三字。
    101邢书言“《省韵》二字”,有明头号样者一字,另一字当为孙强《玉篇》模块中的一字。疑为“”异体字组中“弓”的某一字,俟再考。
    102据上条注可知,孙强《玉篇》模块应为11字。其中,“弓”释文为“並奴亥切。古文。上、下《玉篇》古文、籀文”。“”,原本《玉篇》作“《說文》籀文乃字也”,且原本《玉篇》不收“”字。邢书该条中注明“上、下《玉篇》古文、籀文”,文字属性标注与《大广益会玉篇》一致,可证此“《玉篇》”为陈彭年重修之《大广益会玉篇》。同时,经过统计字数,此二字并不计入新增,可知此二字在邢凖“絫音引证群籍”之前就已经存在。
    103为方便排版,表格中《大广益会玉篇》简称《大广》,下例同。
    10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203.
    105邢书中孙强《玉篇》模块中“奇”字据“《韵》注”增补。该部实收孙强《玉篇》4字。
    106韩书中“”二字来自《余文》,前者注“今增”,依此推之,则“”字属祕书所固有。在邢书中,“”前有《广集韵》明头号样,“”及以下6字亦有《广集韵》明头号样,二者相连,明头号样重出不合邢书体例。“”字当出自《余文》。
    107邢书共有字头13字,与邢凖所标不一致。邢凖据《韵》注增加“奇”字。又因将“”字明头号样误为《广集韵》,加之出自《广集韵》中7字,此系其“新增九字”。
    108邢书实有字头与新增字头均比标明多一字。
    109顾野王.原本玉篇残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49.
    110顾野王.原本玉篇残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251.
    111部分义项,孙强《玉篇》在原本《玉篇》的基础上重新加以概括整理,文中用点-短线下划线表示。
    112邢书“,去為切。缺也。下注‘俗作’”,二字明头号样为《余文》,韩书“”二字明头号样为《川篇》。疑邢凖据《切韵》增收的另一字为“”,因其是“”字的异体字故置于《余文》字头下,“注‘俗作’”,疑即“《切韵》注‘俗作’”。
    113徐时仪.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207.
    114邢书孙强《玉篇》版块共有6字:“凵”、“”、“”、“凷”、“”、“”。原本《玉篇》、《大广益会玉篇》均为1字。邢书标明新增5字,《切韵》1字,据名头号样新增字仅为2字,另四字当出自孙强《玉篇》版块。“”“”释文作“古三切。《說文》作‘甘,美也’。古文,義見甘字”。邢书《甘部》作“,《韻》古文”。(篇五/二十一A)可知,“”二字来自《韵》。“凷”字韩书来自《类篇》,同“塊”,邢书同“墤”,应来自《类篇》,不计入新增。通过排除法,可知另两个新增字是“”、“”。
    115孙强《玉篇》字头字形与原本《玉篇》残卷不同者用波浪线标出。
    116该部字头共83字,比邢凖所标多一字。
    117根据名头号样,该部共新增字10字,较邢凖所标多4字。经对照韩书,邢书据《广集韵》新增的8字中6字从“章”,疑字数上的差异和这些字在邢书中归部上的调整有关。
    118孔颖达.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591.
    119吕浩.篆隶万象名义校释[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142.
    120邢书该部共有21字,与邢凖所标一致。但根据明头号样统计出的新增字为2字。经对照韩书,“”字来源为《龙龛手镜》,邢凖将其来源调整为《广集韵》,并不计入新增字中。
    121杨士勋.春秋谷梁传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13.
    122原本《玉篇》作“是”(页313),误。黎本《玉篇》改为“氏”(《原本玉篇残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63页)。
    123据明头号样,可知新增三字出自《广集韵》,较邢凖所标多出一字。此一字当是原祕祥书中字,邢凖将其调整到《广集韵》中。
    124孔颖达.尚书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53.
    125据明头号样,旧有字共28字,比邢凖所标少1字。通过明头号样可以看出,系因邢凖在字数统计部分漏注“《切韵》一字”,并在统计时将源自《切韵》中的一字计算入旧有字中。
    126顾野王.原本玉篇残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264.
    127徐时仪.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121.
    128孔颖达.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807.
    129顾野王.原本玉篇残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263.
    130“”,大徐本《说文》作“嚚”(页49)。
    131据明头号样,该部孙强《玉篇》版块共有9字。新增《切韵》一字,较邢凖所标少一字。《切韵》另一字为邢书中孙强《玉篇》版块的“”字。该字与“”字并列字头,释文中注“下()《切韻》古文飲字”。
    132该部共15字,与邢凖所标一致,但旧有字比邢凖所标多一字,源自《切韵》的字比邢凖所标少一字。疑另一源自《切韵》的字为邢书孙强《玉篇》版块的“”字。该字释文作“即略切。古文。義見爵字”(篇五/十四A)。该字原本《玉篇》、《大广益会玉篇》均不收,且处于孙强《玉篇》版块之最后一字,其“義見爵字”显当邢凖所增编辑标记。
    133经对照韩书,据《切韵》所收“”字在祕祥书中出自《奚韵》,该字未计入新增字。但明头号样为《广集韵》的四字中仍有一字为旧有字,其来源待考。
    134吕浩.篆隶万象名义校释[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143.
    135见“”字下按语。
    136该部新增字有明头号样者仅2字。孙强《玉篇》版块中共9字,其中“”邢书注“《韻》古文”,该字系邢书据《韵》增补,并被置于孙强《玉篇》版块“旨”异体字组中。《大广
    益会玉篇》亦有4字:旨、、、嘗。疑孙强《玉篇》亦为此4字。邢书新增字中仍有4字未详所出。
    137原本《玉篇》作“依”(页370),误。黎庶昌依大徐本《说文》改为“液”,参见原本《玉篇》残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05页。
    138徐时仪.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337.
    139该部孙强《玉篇》版块“:並《玉篇》古文”(篇五/十四B)。此二字在邢书中不计入新增,当系王太或祕祥等人据陈彭年《大广益会玉篇》增补。
    140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88.
    141邢书中孙强《玉篇》模块共有239字,除去下注中本属《余文》的14字,源自孙强《玉篇》者实有225字。加之《余文》、《龙龛》、《类篇》、《川篇》、《奚韵》中的135字,共445字。这与邢书所标“旧四百四十五字”相一致。在孙强《玉篇》模块225字中,“,《玉篇》:‘《說文》食’。,《韵》:‘古文食’”。二字均是“食”字的异体字,不属孙书。前者原本《玉篇》无,系据陈彭年《大广益会玉篇》增补,后者据《韵》增补。这说明两个问题:其一,这里的“《玉篇》”非原本《玉篇》,而是陈彭年重修的《大广益会玉篇》。其二,这二字的增补发生在邢凖之前,系王太或祕祥等人所为。
    142经对照韩书,邢书自“”字起14字系《余文》中字,邢书漏增明头号样。加上邢书有明头号样者71字,邢书该部源自《余文》者实有85字。
    143邢书中“”字明头号样为《川篇》。经对照韩书,实系《类篇》中字。
    14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218.
    145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219.
    146顾野王.原本玉篇残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283.
    147顾野王.原本玉篇残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287.
    148顾野王.原本玉篇残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288.
    149顾野王.原本玉篇残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288.
    150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220.
    151贾公彦.周礼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167.
    152徐时仪.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110.
    153顾野王.原本玉篇残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295.
    154顾野王.原本玉篇残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295.
    155孔颖达.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865.
    156顾野王.原本玉篇残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296.
    157该部孙强《玉篇》版块中“”“”二字,邢书标注为“《韻》古文”,可知此二字为据《韵》增收。又,孙强《玉篇》版块中“甜”字,邢书标注为“《韵》:徒兼切。甘也。”,可知该字亦据《韵》增补。结合“新增《廣集韻》五字,《切韻》二字”,可知上述三字中有一字源自《广集韵》,一字源自《切韵》,一字为旧有字(不计入新增,系王太或祕祥等所增)。
    158徐时仪.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686.
    159该部实收46字,旧36字,新增10字。新增10字全部来自《广集韵》。
    160该部一新增字不著明头号样。经对照韩书,《余文》所收“樊”为祕祥书旧有,新增字必出自孙强《玉篇》版块。该字当为“”字。邢书作“,所葅切。通也;除也;也;分也;遠也。同作。正作”(篇九/十二B)。其注文中言“同作”,与字头字形相同,疑其字形当为“”。该字系邢凖从《广集韵》注中增收。韩书《爻部》引《余文》作“,通也。同作”(页483)。由此可证,该字必为孙强《玉篇》所不收。
    16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99.
    162原本《玉篇》为二字并列字头,皆作“巽”(页379),当有一误,且其中一字当作“巺”。
    163该部实收14字,比邢凖所标多2字。
    164与上注相对应,旧字数亦比邢凖所标多出2字。
    165该部实有8字,与邢凖所标一致。但据名头号样,新增字为4字,旧有字为4字,与邢凖所标均差一字。此部孙强《玉篇》版块3字中“”为首字,注曰“古文”。古文为部首字,实属罕见。该字不见于原本和宋本《玉篇》,当属新增字。其余二字与原本《玉篇》、《大广益会玉篇》皆同。剔除该字,该部旧有字、新增字方与邢凖所标一致。
    166“新增三字”,邢书不著明头号样,孙强《玉篇》版块当删去此三字,孙强《玉篇》共4字。原本《玉篇》、《大广益会玉篇》收字同为“、爾、、”四字,作为中间环节的孙强《玉篇》当与之相同。
    172段玉裁将此字校作“厚”(《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29页),是。原本《玉篇》、孙强《玉篇》均作“厚”。
    173丁度.宋刻集韵[M].北京:中华书局,1989:168.
    174邢书本部实有599字,总字数与旧有字数均比比邢凖所标少21字。
    175该部孙强《玉篇》版块共有292字。经对照韩书,邢书孙强《玉篇》版块“磀、礍、、礕、礌、、、、、礠、礋、、、”等14字源自《余文》。根据前面论述我们知道,邢书中《余文》与孙强《玉篇》中《余文》为同一书,《余文》中有的字,当为孙强《玉篇》所无。邢书漏增《余文》明头号样。该部源自孙强《玉篇》实有278字。
    176徐时仪.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643.
    177顾野王.原本玉篇残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472.
    178“皃”,大徐本《说文》作“也”(页195)。段玉裁校作“皃”(《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453页),段注是。
    179该部孙强《玉篇》版块共203字。经对照韩书,其中“”字韩书源自《余文》,则孙强《玉篇》当无;“”、“”“”、“陎”、“”、“隞”“”等7字韩书属《余文》,邢书漏增明头号样。由此,该部源自孙强《玉篇》者实有195字,源自《余文》者实有71字。
    180徐时仪.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2184.
    181王念孙.广雅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4:67.
    182徐时仪.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049.
    183邢书该部一新增字不著明头号样。经对照韩书、陈书,新增字应为邢书孙强《玉篇》版块之“”。其释文作“翳也,舞者所執。同作翿”(篇十四/九A),与《集韵·晧韵》“”字释文全同(参见丁度《宋刻丁度》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16页)。
    184孔颖达.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311
    185贾公彦.周礼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341.
    186段玉裁注:“織字下各本衍‘絹’字。《玉篇》又誤‘緝’,今刪”。参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663页。原本《玉篇》引《说文》即有“絹”字,恐不必改。
    187贾公彦.周礼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306.
    188臧克和认为:“《玉篇》以被历代增益改变,面目全非的代价,换得流传至今的地位”。
    (见《原本玉篇文字研究序》,朱葆华《原本玉篇文字研究》,齐鲁书社2004年版,第1页)《大广益会玉篇》流传至今的深层次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思考。这深层次原因之一就是,篇幅较小,注音、释义简洁实用。以用字为例,反切用字三个,直音只有两个,而且省去了反切的拼合过程。
    189“无义”,我们界定为《大广益会玉篇》的直音后没有与之相匹配的义项。除个别义未详的字以外,很多直音至迟在孙强《玉篇》中意义都是清楚的,此详后。
    190这里的全同是指,直音用字相同,且孙书亦义未详。
    191《大广益会玉篇》:“,女交切。,黃鳥。,音嘲。”(页114上)孙强《玉篇》作“,女交切。,黃鳥。,音嘲”(篇十二/二十六B)。“嘲”亦用来为释文中字注音,已计入与孙强《玉篇》全同的“124条”中。
    192见朱彝尊《重刊<玉篇>序》,中华书局1987年版《大广益会玉篇》,第1页。
    193《广韵》详本,以张士俊泽存堂所翻刻宋本最为精备。《新校互注宋本广韵》(定稿本)以张士俊泽存堂翻刻宋本《广韵》为底本,比勘古今善本及纲罗诸家校释,并订补《广韵》全书又切。本文所引《广韵》如不加说明,均来自余迺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定稿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其详细出处用上标标于引文末尾。
    194《改倂五音类聚四声篇海》引《大广益会玉篇》作“亦”(页340),亦非,应为“二”之误。
    195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M].北京:中华书局,1983:722.
    196“勒”应为“勤”之形误。唐写本《唐韵》残卷作“不懈”(参见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26页),《广韵·职韵》亦同。
    197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300.
    198以直音为正字在《龙龛手镜》中有着广泛应用,这也有助于考探其义未详古俗字。
    199萧统.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12.
    200“疵”,为从母支韵,“尺氏切”为昌母纸韵,读音相近。
    201萧统.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76.
    20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196.
    203杨正业老师校作“韩书、陈书作‘左’,是。见大徐本《说文》”。见杨老师、冯舒冉与笔者等合辑《孙强<玉篇>辑校》(未刊稿)第30页。
    204“切”字,杨正业老师据韩书、陈书改作“切”。见杨老师、冯舒冉与笔者等合辑《孙强<玉篇>辑校》(未刊稿)第30页。
    205今大徐本《说文》中有徐铉按语:“臣鉉等曰:今作汴,非是。”(页227)陈彭年等重修《玉篇》作“音汴”(页89上),应是注意到了徐铉按语,而孙强《玉篇》作“《説文》作‘汴’”则反映了徐铉等校订《说文》之前的情况。
    206丁度.宋刻集韵[M].北京:中华书局,1989:135.
    207杨正业老师按:“大徐本《説文》作‘,滿也’。见杨老师、冯舒冉与笔者等合辑《孙强<玉篇>辑校》(未刊稿),第250页。
    208包括孙强《玉篇》和宋本《玉篇》中标明引经,实际上是引自注疏,并非引自经文。以此例来看,明显出自注疏,并不会引起混乱。
    209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58.
    210丁度.宋刻集韵[M].北京:中华书局,1989:130.
    211丁度.宋刻集韵[M].北京:中华书局,1989:176.
    212丁度.宋刻集韵[M].北京:中华书局,1989:196.
    213《集韵·鱼韵》:“蚷,求於切。商蚷,蟲名。北燕謂之馬蚿。”(参见丁度《宋刻集韵》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9页)《集韵·语韵》“蚷,許切。商蚷,蟲名。”(参见丁度《宋刻集韵》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95页)前者《集韵》属“渠”小韵,后者属于“巨”小韵,从其释文上来看,亦与《大广益会玉篇》字头两出相对应。
    214。在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条目并非全部“无义”。大部分都有与之相配的“义项”,有的在孙强《玉篇》中就是音义明确的,只不过后世流传过程中被删削了。
    215并非《新修絫音引证群籍玉篇》首段中所有“古杏切”都被注明“上聲”。在邢书中,“古杏切”分别为“郠”、“挭”、“骾”、“梗”、“莄”、“”、“鯁”、“”、“綆”、“”、“埂”等11个字头注音。标注“上声”的只有“挭”、“骾”。其他标注“上声”、“去声”的反切与此大体类似。从辞书的体例上来看,这是缺乏照应和统一的表现。但是,对于一部收字达62236字的中古辞书我们也难以求全责备。
    216丁度.宋刻集韵[M].北京:中华书局,1989:85.
    217丁度.宋刻集韵[M].北京:中华书局,1989:197.
    218丁度.宋刻集韵[M].北京:中华书局,1989:41.
    219本文所引《方言》本自华学诚《扬雄方言校释汇证》(中华书局,2006年版),下同。
    220陆德明.经典释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414.
    221王念孙.广雅疏证[A].小学名著六种[C]北京:中华书局,1998:54.
    222丁度等.集韵[A].小学名著六种[C]北京:中华书局,1998:112.
    223王念孙.广雅疏证[A].小学名著六种[C]北京:中华书局,1998:139.
    224戴震.方言疏证[A].小学名著六种[C]北京:中华书局,1998:61.
    225王念孙.广雅疏证[A].小学名著六种[C]北京:中华书局,1998:227.
    226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M].北京:中华书局,1987:64.
    227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M].北京:中华书局,1987:63.
    228戴震.方言疏证[A].小学名著六种[C]北京:中华书局,1998:30.
    229华学诚.扬雄方言校释汇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6:383.
    230徐时仪.玄应《众经音义》引《方言》考[J].方言,2005(1):77.
    231戴震.方言疏证[A].小学名著六种[C]北京:中华书局,1998:39.
    232华学诚.扬雄方言校释汇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6:960.
    233戴震.方言疏证[A].小学名著六种[C]北京:中华书局,1998:77.
    234华学诚.扬雄方言校释汇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6:998.
    235华学诚.扬雄方言校释汇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6:997.
    236周祖谟.《方言》校笺及通检[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3:48.
    237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M].北京:中华书局,1987:14.
    238戴震.方言疏证[A].小学名著六种[C]北京:中华书局,1998:15.
    239戴震.方言疏证[A].小学名著六种[C]北京:中华书局,1998:35.
    240周祖谟.《方言》校笺及通检[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3:43.
    241华学诚.扬雄方言校释汇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6:456.
    242戴震.方言疏证[A].小学名著六种[C]北京:中华书局,1998:35.
    243丁度等.集韵[A].小学名著六种[C]北京:中华书局,1998:52.
    24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692.
    245华学诚.扬雄方言校释汇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6:458.
    246王念孙.广雅疏证[A].小学名著六种[C]北京:中华书局,1998:19.
    247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M].北京:中华书局,1987:66.
    248戴震.方言疏证[A].小学名著六种[C]北京:中华书局,1998:16.
    249周祖谟.《方言》校笺及通检[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3:20.
    250华学诚.扬雄方言校释汇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6:199.
    251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101.
    252张应德认为原本《玉篇》“注音——释义——书证的行文顺序,为字典说解的体例奠定了基础”,并且注意到了原本《玉篇》“有的直接引书来解释”。参见张应德《<玉篇>的特点及其历史》,载《湖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6期,第59页。
    253上述四种赋注在李善注《文选》中都得以保留。
    254“瑰”、“瓌”二字头征引重复,均为“《子虚賦》云:赤玉玫瑰”(篇一/五A)。
    255原本《玉篇》“陂”字条引《上林赋》作为例证,孙强《玉篇》不收此字。原本《玉篇》“訇”字条引《西京赋》作为例证,“庨”字条引《西京赋》薛综注作为义项。邢书《言部》“訇”字残缺、《广部》“庨”字残缺。上述三条无从与原本《玉篇》相对照。
    256原本《玉篇》残卷:“滈,胡道反。《說文》:久雨也。《蒼》謂‘澆’为‘滈’。又音呼角反。左思《蜀都賦》:龍池曰滈,瀑濆其隈。”(页430)引《蜀都赋》作为“呼交反”下之义项。孙强《玉篇》作“滈,胡老切。水名。在京兆。又火酷切。久雨”(篇十/十三A)。
    257萧统.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12.
    258萧统.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24.
    259萧统.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50.
    260萧统.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46.
    261萧统.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44.
    262萧统.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2.
    263萧统.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09.
    264陈廷敬、张玉书.康熙字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1005.
    265萧统.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12.
    266徐时仪.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2196.
    267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589.
    268萧统.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611.
    269萧统.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45.
    270萧统.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68.
    271萧统.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67.
    27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23.
    273萧统.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19.
    274萧统.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7.
    275萧统.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9.
    276古代字书的编纂是层层叠加的过程,这在历经重修的字书中表现的尤为明显。所以,我们不能根据后代某字书引用某部古籍就断定该古籍在当时尚存,必须参考多方面的资料才能定夺。
    277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1719.
    278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1721.
    279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1720.
    280“Φ”表示与孙强《玉篇》对应的原本《玉篇》残缺,无从考察。
    281这里的暗引是指引文中不出现《苍颉篇》书名,但是文字表述同孙强《玉篇》引《苍颉篇》完全一致。下例同此。
    282这里的“化用”是指没有出现《苍颉篇》书名,并且引文也与孙强《玉篇》引《苍颉篇》的内容不完全一致,但是仍能够看出二者之间的联系。如孙强《玉篇》“摮”引《蒼頡篇》云“擊也”,《大广益会玉篇》作“擊皃”。
    283萧统.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56.
    284《集韵·阮韵》无“《苍颉篇》”三字,《广韵·阮韵》则全同《余文》,这对认为《韵》为《集韵》的观点形成了对立,俟再考。
    285徐时仪.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787.
    286林源先生认为,“通”’谓“通晓”,“俗”谓“常俗”,“文”谓“语词”。参见林源《<通俗文>书名考》,《中国语文》,2009年第3期,第284-285页。
    287两《唐志》载《续通俗文》二卷,李虔撰。马国翰据《晋书·孝友传》称李密一名虔,文选《陈情表》李善注引《华阳国志》亦同。对于《通俗文》的作者是李虔还是服虔,聚讼纷纭,当以作“服虔”为胜。参见陈建梁《<通俗文>作者考》,《文献》1995年第2期,第26-34页。
    288魏徵.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944.
    289魏徵.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942.
    290顾野王《玉篇》自从面世后就被萧恺删改,中间在流传的过程中还会有些调整。目前已知的材料尚不足以断言这些删改工作是由孙强完成的。
    291泽存堂本《大广益会玉篇·幺部》作“,巨乙切。《埤蒼》云:也。音畿”(页99上)。《大部》作“:火計切。奢盛皃。《埤蒼》云:肥大也”(页99上)。邢书卷21《幺部》和《大部》残缺,无以对照其和孙强《玉篇》的关系。这里不作讨论。
    292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M].北京:中华书局,1983:659.
    29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77.
    294王冰.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28.
    295魏徵.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944.
    296魏徵.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943.
    297胡吉宣.唐写本玉篇之研究[J].文献,1982(11):182。
    298孙强《玉篇》中窜入了“聲”,同时又脱“類”字,这种错误还延续到《说文》中。
    299孙书及陈书的“胡巿切”,疑即原本《玉篇》中的“《蒼頡萹》:胡市也”,误义为声。
    300大徐本《说文》作“卜以問疑也”(页69)。
    301前面说过,判断某书某时尚存不能仅看当时书中保留的引文,还要注意其来龙去脉。孙书不引《字书》,而陈书引,我们可以据此谨慎地判定陈彭年见到了该书。
    302各书所引异文在前面均已涉及到,此不赘。
    303孙强《玉篇》:“轖,所力切。《字書》云:車籍交革。”(篇九/三十B)黎本原本《玉篇》殘卷:“轖,力反。《說文》:車籍交革也。为字,在革部。”(页398)其中“《說文》”,唐写本《唐韵》残卷、《广韵》、《大广益会玉篇》皆作“《字書》”。大徐本《说文》作“車籍交錯也。从車嗇聲。所力切”(页301)。又,段玉裁认为“錯”当作“革”,是。段氏又认为“籍”当作“箱”,可备一说。参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723页。
    304此“原本《玉篇》”定非顾氏之旧,这里称之为“原本”是为了方便与孙强《玉篇》及《大广益会玉篇》相区别。
    305《汉语大字典》参考书目中无原本《玉篇》。据笔者统计,《汉语大字典》仅在“”“”“絯”“絢”“結”“絖”“紿”“腍”等八字下直接引用原本《玉篇》,这与原本《玉篇》残卷的价值和规模极不相称。
    306徐中舒.汉语大字典[M].武汉:崇文书局,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5077.
    307丁度.宋刻集韵[M].北京:中华书局,1989:43.
    308徐中舒.汉语大字典[M].武汉:崇文书局,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2729.
    309由孙强《玉篇》可以看出,在唐代“畹”等于三十,一说等于十二,“其大小,说法不一”。
    310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M].北京:中华书局,1983:391.
    311徐中舒.汉语大字典[M].武汉:崇文书局,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248.
    312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中华书局,666。
    313参见周祖谟《广韵校本》中华书局2004年第3版下册,第442页。
    314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2059.
    315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372.
    316丁度.宋刻集韵[M].北京:中华书局,1989:107.
    317“祖”,徐时仪老师校勘记“《玄》卷十一释此词作‘徂’”。参见《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433页。
    318“欑”,徐时仪老师校勘记作“《玄》卷十一释此词作‘攢’”。参见《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433页。
    319徐时仪.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421.
    320赵青.宋本《玉篇》误释辨正[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2):97-101.
    321孙绪武.宋本《玉篇》校勘八题[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20-25.
    322胡吉宣.《玉篇》校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81.
    323杨正业.不着一字,集字典之大成——《改倂五音类聚四声篇海》论[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45-47.
    324见朱彝尊《重刊<玉篇>序》,中华书局1987年版《大广益会玉篇》,第1页。
    325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4.
    326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368.
    327《广韵·線韵》:“僝,見也。具也。”周祖谟《校勘记》:“此字当从《说文》作。”参见周祖谟《广韵校本》,中华书局2004年6月第3版下册,第442页。
    328同属元刊本的元至正二十五年南山书院本为圆沙书院的后印本。早稻田大学藏本为影圆沙书院本,在其基础上增加了日语注音,并间有关于中日语法差异的一些说明。
    329拙撰《<大广益会玉篇>校订》,共15万字,为节省篇幅,这里仅举其三分之一,以就正于专家学者。在此之前,杨正业老师除与冯舒冉和笔者合作辑校孙强《玉篇》外,还单独撰有《<大广益会玉篇>校订》(待刊),笔者也曾见过其中10条。泽存堂本《大广益会玉篇》是现存《玉篇》系诸书中的全本,在学术研究、古籍整理、辞书编纂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需要全面、细致、深入地进行校订。笔者愚钝,但还是希望能在实际校订中能为杨老师提供一些新的材料,同时还企图于“正讹误”之外能够“明源流”。基于这些考虑,笔者希望在学位论文中安排校订《大广益会玉篇》的部分,并得到杨老师的支持和鼓励,谨致谢忱!笔者多次向杨老师表达不会独立出版该部分,也不会早于杨老师著作面世之前出版该部分的想法,但“空口无凭”,谨“立此为证”。
    330王念孙.广雅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4:173.
    331为求行文简洁,本文“《改倂四声篇海》所引《大广益会玉篇》”缩略为“《改倂四声篇海》所引”,下同。
    33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3.
    33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7.
    334吕浩.篆隶万象名义校释[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3.
    335丁度.宋刻集韵[M].北京:中华书局,1989:176.
    336此字系避宋真宗(赵恒)之名讳。
    337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标点本《论语注疏》断句作“皇,大。后,君也。大,大君帝,谓天帝也”。(参见《论语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02页)何晏注只是用“大”和“君”替换了经文中的“皇”和“后”,用“大大君帝”释“皇皇后底”。其标点当作“皇,大。后,君也。大大君帝,谓天帝也”。
    338孔颖达.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949.
    339贾公彦.周礼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281.
    340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4.
    341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360.
    342丁度.宋刻集韵[M].北京:中华书局,1989:19.
    343王念孙.广雅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4:268.
    34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661.
    345丁度.宋刻集韵[M].北京:中华书局,1989:53.
    346段注据《诗》音义改为“石”。徐承庆《说文解字注匡谬》(寒松阁抄本)已正之,可
    参考。
    347《尚书·禹贡》:“淮海惟揚……厥公惟金三品,舟惟金三品,瑶、琨、篠簜、齒、羽、毛、惟木”。孔安国传:“瑶、琨皆美玉。”(参见孔颖达《尚书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4页)此条各本引文均为节引。
    348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7.
    349参见萧统《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19页。又,熊良智先生认为“今有唐钞《文选集注》的材料,可以澄清学界多年的疑惑……将《魏都赋》注者张载改为刘逵,是后世整理《文选》时合并编纂李善注与五臣注时造成的结果”。考证精到,令人信服。但刘逵至少为《吴都赋》作注是肯定的,唐代孙强《玉篇》即化用刘逵《吴都赋》注。参见《试论韩国奎章阁本<文选·魏都赋>注者题录的有关问题》,《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第44-47页。
    350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9.
    351丁度.宋刻集韵[M].北京:中华书局,1989:99.
    352邢昺.尔雅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41.
    353邢昺.尔雅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45.
    35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691.
    355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685.
    356萧统.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00.
    357吕浩.篆隶万象名义校释[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13.
    358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690.
    359吕浩.篆隶万象名义校释[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14.
    360孔颖达.尚书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68.
    361如果将“《說文》作‘,正也’”断句为“《說文》作‘’,正也”,似亦同。但是“正也”显系释义用语,非评点用语,如此标点恐孙强本意。
    362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M].北京:中华书局,1983:426.
    363吕浩.篆隶万象名义校释[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14.
    364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M].北京:中华书局,1983:379.
    365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M].北京:中华书局,1983:371.
    366吕浩.篆隶万象名义校释[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15.
    367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M].北京:中华书局,1983:400.
    368萧统.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0.
    369丁度.宋刻集韵[M].北京:中华书局,1989:26.
    370孔颖达.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997.
    37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694.
    372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M].北京:中华书局,1983:377.
    373王利器.盐铁论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2:191.
    374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M].北京:中华书局,1983:391.
    375行均.龙龛手镜[M].北京:中华书局,1985:153.
    376脱“田”字。周祖谟《广韵校本》校勘记:“《玉篇》、《集韵》并云:,疁田中穴也。”(参见《广韵校本》中华书局2004年第3版版,下册第295页)该《玉篇》为何本尚不得而知,但标点为“,疁田中穴也”似可商榷。“”、“疁”同义并列成词,意为“田中穴”,即可排水,又可用于灌溉。沈约《宋书》卷八十:“時東土大旱,鄞縣多疁田,世祖使子尚上表至鄞縣勸農”。参见《宋书·孝武十四王列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059页。“疁田”即为水灌田,大旱之年雨水稀少首先地表径流消失,田中池塘因地势低尚有部分雨水。近两年西南地区大旱,最后人们饮水只能靠“田中穴”,亦是同样道理。
    377丁度.宋刻集韵[M].北京:中华书局,1989:28.
    378邢昺.尔雅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325.
    379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863.
    380字头下双行注左侧残缺,右侧作“在周”,依《广韵》倒推,当为“地名”。参见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92页。
    38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288.
    382《广韵》参考孙强《玉篇》,故二者相一致。《集韵》参考《大广益会玉篇》,《类篇》更在《集韵》之后。从该条可以看出宋代的字书、韵书之间的承袭关系。
    383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M].北京:中华书局,1983:725.
    38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290.
    385大徐本《说文》中对“地名”和“地也”的使用是有区别的。“地也”前会有其隶属区域,如“鄧國地也”。笔者检索未见“鄧國地名”之类的用法。
    386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M].北京:中华书局,1983:708.
    387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300.
    388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M].北京:中华书局,1983:374.
    389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294.
    390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M].北京:中华书局,1983:375.
    39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295.
    392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M].北京:中华书局,1983:359.
    393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579.
    39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299.
    395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300.
    396丁度.宋刻集韵[M].北京:中华书局,1989:12.
    397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460.
    398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M].北京:中华书局,1983:376.
    399丁度.宋刻集韵[M].北京:中华书局,1989:8.
    400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M].北京:中华书局,1983:693.
    401丁度.宋刻集韵[M].北京:中华书局,1989:190.
    402丁度.宋刻集韵[M].北京:中华书局,1989:109.
    40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366.
    404丁度.宋刻集韵[M].北京:中华书局,1989:154.
    405《广韵·線韵》:僝,見也。具也。周祖谟《校勘记》:“此字当从《说文》作。”参见周祖谟《广韵校本》,中华书局2004年第3版下册,第442页。
    406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368.
    407“倭”字条段玉裁注云:“《廣韵》作‘愼皃’,乃梁時避諱所改耳。”恐非。参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68页。“愼”当“順”之形误。同时代的《大
    广益会玉篇》、《集韵》皆作“顺皃”,与“梁時避諱”没有干系。
    408丁度.宋刻集韵[M].北京:中华书局,1989:107.
    409“祖”,徐时仪老师校勘记“《玄》卷十一释此词作‘徂’”。参见《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433页。
    410“欑”,徐时仪老师校勘记作“《玄》卷十一释此词作‘攢’”。参见《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433页。
    411徐时仪.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421.
    412《周礼·夏官·司马》:“誦四方之傳道也”。郑玄注:“傳道,丗丗傳說往古之事也……
    杜子春云:‘傅’當作‘傳’。《書》亦或為‘傳’。”参见贾公彦《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版,第1037页。
    413萧统.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8.
    414萧统.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73.
    415徐时仪.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097.
    416吕浩.篆隶万象名义校释[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30.
    417《说文》作“一食”(页166),段玉裁注:“壷湌,各本作一食。一由壷壹遞譌,食奪偏旁。今依《玉篇》、《廣韵》所引說文正。湌者,《食部》或餐字也,《集韵》正作餐。壷湌猶《左傳》‘趙衰之壷飱’。”段校甚是。参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78页。
    418徐时仪.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742.
    419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M].北京:中华书局,2008:666.
    420吕浩校释:“‘遍’字前一字写法近似‘卬’或‘印’,今依《说文》楷作‘帀’。‘帀’‘遍’意同。”恐非是。参见《篆隶万象名义校释》,学林出版社2007年版,第33页。
    42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384.
    422唐写本《唐韵》残卷(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21页)。“孔伋”作“孔仍”乃笔误,当据孙强《玉篇》改。
    423徐时仪.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145.
    424萧统.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08.
    425《慧琳音义》卷第三十六音《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師玄奘傳序》条“佩觿”引《說文》作“大帶佩也”,与大徐本《说文》一致。此条与上述两条所引的差别,疑因辗转征引和直接引用的区别所致,可能慧琳所见到的《说文》即作“大帶佩也”,顾野王见到的《说文》作“大带也”。
    426萧统.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171.
    427萧统.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733.
    428徐时仪.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2124.
    429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M].北京:中华书局,1983:717.
    430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M].北京:中华书局,1983:432.
    431吕浩.篆隶万象名义校释[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38.
    432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M].北京:中华书局,1983:369.
    433徐时仪.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497.
    434参见陳立《白虎通义疏证》,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万有文库第二集),第314页。
    435徐时仪.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524.
    436萧统.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43.
    437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M].北京:中华书局,1983:327.
    438吕浩校释:《名义》“娱”前疑脱“不”字。参见《篆隶万象名义校释》,学林出版社2007年,第46页。
    439吕浩校释:“‘女家也’为‘女字也’之误。”参见吕浩《篆隶万象名义校释》,学林出版社2007年版,第48页。
    440丁度.宋刻集韵[M].北京:中华书局,1989:82.
    441丁度.宋刻集韵[M].北京:中华书局,1989:116.
    442徐时仪.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2111.
    44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417.
    444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M].北京:中华书局,1983:378.
    445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M].北京:中华书局,1983:406.
    446吕浩《篆隶万象名义校释》,学林出版社2007第56页.
    447吕浩校释:“‘大块反’似當作‘火快反’。《玉篇》作‘喘息也’,《類篇》作‘臥息聲’。”参见吕浩《篆隶万象名义校释》,学林出版社2007版,第56页。
    448徐时仪.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570.
    449王叔岷.庄子校诠[M].北京:中华书局,2007:875.
    450徐时仪.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556.
    451徐时仪.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982.
    452徐时仪.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787.
    453丁度.宋刻集韵[M].北京:中华书局,1989:18.
    454吕浩.篆隶万象名义校释[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61.
    455徐时仪.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2160.
    456丁度.宋刻集韵[M].北京:中华书局,1989:120.
    457大徐本《说文》:“,乳也。从子聲。一曰瞀也。”(页310)段玉裁注:“、瞀曡韵。《荀子·儒效篇》用‘溝瞀’。《漢書·五行志》用‘傋霿’。《楚辭·九辨》作‘怐愗’。《廣韵·五十》作‘怐愗’,又作‘瞉瞀’,又作‘瞀’。其字皆上音寇,下音茂。其義皆謂愚蒙也。《山海經注》‘榖瞀’,榖亦之譌。此別一義也,故言一曰。”段注所言甚是。参加《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743页。《改倂四声篇海》所引即作“愚皃”(页378)。
    458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M].北京:中华书局,1983:400.
    459大徐本《说文》作“暫視皃”(页71)。孙强《玉篇》、泽存堂本皆同。似当以《慧琳音义》和《刊谬补缺切韵》正之,以使前后贯通。
    460徐时仪.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230.
    461《改倂四声篇海》部外八画据《玉篇》收“”字,部外九画又据《龙龛手镜》收该字,二者字形完全相同,是韩书粗疏之处。
    462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M].北京:中华书局,1983:403.
    463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M].北京:中华书局,1983:412.
    464“”,徐老师校勘记作“《玄》卷二十四释此词作‘’”。参见《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750页。
    465徐时仪.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742.
    466徐时仪.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330.
    467徐时仪.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436.
    468丁度.宋刻集韵[M].北京:中华书局,1989:102.
    469徐时仪.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559.
    470徐时仪.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2040.
    471丁度.宋刻集韵[M].北京:中华书局,1989:7.
    472丁度.宋刻集韵[M].北京:中华书局,1989:168.
    473吕浩.篆隶万象名义校释[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176.
    47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350.
    475徐时仪.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325.
    476丁度.宋刻集韵[M].北京:中华书局,1989:69.
    477丁度.宋刻集韵[M].北京:中华书局,1989:212.
    478丁度.宋刻集韵[M].北京:中华书局,1989:116.
    479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1411.
    480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M].北京:中华书局,1983:419.
    481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M].北京:中华书局,1983:415.
    482丁度.宋刻集韵[M].北京:中华书局,1989:158.
    48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270.
    484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M].北京:中华书局,1983:726.
    485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45.
    486徐时仪.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797.
    487徐时仪.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2173.
    488徐时仪.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2124.
    489徐时仪.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496.
    490萧统.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505.
    491徐时仪.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2038.
    492徐时仪.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2111.
    493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M].北京:中华书局,1983:376.
    494丁度.宋刻集韵[M].北京:中华书局,1989:98.
    495丁度.宋刻集韵[M].北京:中华书局,1989:41.
    496丁度.宋刻集韵[M].北京:中华书局,1989:175.
    497丁度.宋刻集韵[M].北京:中华书局,1989:191.
    498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M].北京:中华书局,1983:370.
    499丁度.宋刻集韵[M].北京:中华书局,1989:19.
    500丁度.宋刻集韵[M].北京:中华书局,1989:43.
    501徐时仪.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128.
    502吕浩.篆隶万象名义校释[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243.
    503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M].北京:中华书局,1983:402.
    504丁度.宋刻集韵[M].北京:中华书局,1989:12.
    505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M].北京:中华书局,1983:211.
    506丁度.宋刻集韵[M].北京:中华书局,1989:98.
    507孔颖达.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260-1261.
    508吕浩.篆隶万象名义校释[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265.
    509字头当从泽存堂本《大广益会玉篇》作“釐”。
    510孙强《玉篇》脱《苍颉篇》文字,《大广益会玉篇》作“《蒼頡篇》:,廣也”(页54下)。
    511当作“坎”,前文已有考证。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曹聪孙.词典释义的规范化进程[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曹旭.诗品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曹旭.诗品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曹旭.诗品笺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陈飞龙.《龙龛手鉴》研究[M].台北: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75.
    陈澧.切韵考[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陳立.白虎通疏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陈彭年.钜宋广韵[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陈彭年.大广益会玉篇[M].北京:北京市中国中国书店,1983.
    陈五云;徐时仪;梁晓虹.佛经音义与汉字研究[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
    丁度.集韵[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丁度.宋刻集韵[M].北京:中华书局,1989.
    丁度等.集韵[A].小学名著六种[C]北京:中华书局,1998.
    戴震.方言疏证[A].小学名著六种[C]北京:中华书局,1998.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贾公彦.周礼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高小方.中国语言文字学史料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顾野王.原本玉篇残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
    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M].北京:中华书局,1987.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现代汉语常用字表[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8.
    宁忌浮.五音集韵[M].北京:中华书局,.1997.
    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胡吉宣.《玉篇》校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胡明扬.词典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
    胡奇光.中国小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胡裕树.中国学术名著提要(语言文字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
    华学诚.扬雄方言校释汇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6.
    黄焯撰.毛诗郑笺平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黄建华.词典论[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黄节.汉魏六朝诗六种[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韩道昭.改倂五音类聚四声篇海[M].《续修四库全书》229册,明成化释文儒募刻
    本.
    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贾公彦.周礼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孔颖达.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孔颖达.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孔颖达.尚书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孔仲温.玉篇俗字研究[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0.
    李葆嘉.《广韵》反切今音手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李开.现代词典学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
    李新魁.语言学论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4.
    梁东汉.汉字的结构及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
    梁晓虹,徐时仪,陈五云.佛经音义与汉语词汇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刘叔新.词汇学和词典学问题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
    刘又辛李茂康.训诂学新论[M].成都:巴蜀书社,1989.
    陆德明.经典释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陆志韦.近代汉语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陆宗达,王宁.训诂与训诂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
    陆宗达.训诂简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2.
    吕浩.篆隶万象名义校释[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吕浩.篆隶万象名义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北京:中华书局,1989.
    宁忌浮.《古今韵会举要》及相关韵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7.
    欧阳询.艺文类聚[M].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5.
    潘祖荫.滂喜斋藏书记[M].《续修四库全书》926册,民国十七年重修本.
    施安昌.颜真卿书《干禄字书》研究[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0.
    释行均.龙龛手镜[M].北京:中华书局,1985.
    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苏培成,尹斌庸.现代汉字规范化问题[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孙猛.郡斋读书志校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孙钧锡.汉字和汉字的规范化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唐兰.中国文字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脱脱.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王风阳.汉字学[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
    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
    王利器.盐铁论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2.
    王念孙.广雅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4.
    王念孙.广雅疏证[A].小学名著六种[C]北京:中华书局,1998.
    王平.《说文》重文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2008.
    王叔岷.庄子校诠[M].北京:中华书局,2007.
    王宁.训诂学原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
    王应麟.玉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
    王彦坤.历代避讳字汇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9.
    萧统.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邢昺.尔雅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邢昺.论语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邢凖.新修絫音引证群籍玉篇[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邢凖.新修絫音引证群籍玉篇[M].《续修四库全书》229册,国家图书馆藏金刻本.
    徐坚等.初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
    徐时仪,梁晓虹,陈五云.佛经音义研究通论[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
    徐时仪.《惠琳音义》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徐时仪.汉语白话发展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徐时仪.玄应和慧琳《一切经音义》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徐时仪.语言文字[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徐时仪,陈五云,梁晓虹.佛经音义研究:首届佛经音义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徐时仪.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98.
    徐中舒.汉语大字典[M].武汉:崇文书局,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
    杨士勋.春秋谷梁传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杨五铭.文字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杨正业.《汉语大字典》难字考[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4.
    杨正业.语文词典编纂史[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余迺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定稿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臧克和.中古汉字流变[M].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1998.
    张斌许威汉.中国古代语言学资料汇纂.(文字学分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张明华.中国字典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张涌泉.汉语俗字丛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1.
    张玉.书.康熙字典[M].上海:上海书店1985.
    章宜华.语义学与词典释义[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赵振铎.训诂学纲要[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郑贤章.《龙龛手镜》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周祖谟.《方言》校笺及通检[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3.
    周祖谟.广韵校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4.
    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M].北京:中华书局,1983.
    朱葆华.原本玉篇文字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4.
    蔡梦麒.切语用字的调整与宋本《玉篇》的来源[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曹聪孙.词典释义的规范化进程[J].辞书研究,1997(3).
    曹旭.《诗品》所存疑难问题研究[J].文学评论,1997(6).
    曹旭.文科论文写作方法刍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
    曹旭.我的老师和我的治学[J].古典文学知识,1996(1).
    曹旭.钟嵘《诗品》在日本的流传与影响[J].中州学刊,1988(4).
    常耀华.《玉篇》版本源流考述[J].平顶山师专学报,1994(2).
    晁继周.语文规范标准与规范型字词典编写[J].辞书研究,1999(2).
    陈建梁.《通俗文》作者考[J].文献,1995(2).
    陈建裕.《玉篇》版本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1999(4).
    陈建裕.《玉篇》部首说略[J].阴山学刊,1999(2).
    陈建裕.《玉篇》研究二题[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2(3).
    陈建裕.《玉篇》研究综述[J].南师范学院学报,1998(2).
    陈建裕.《玉篇校释》简评[J].平顶山师专学报,1998(5).
    陈建裕;高其良.《玉篇零卷》与《说文》的校勘[J].南都学坛,1998(5).
    陈伟.辞书评论的多维性立论基础[J].辞书研究,2003(1).
    陈燕.从《玉篇》反切比较论中古时期的标准音[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
    陈燕;刘洁.《玉篇零卷》年代释疑[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程荣.语文词典条目收选编排中的几个问题[J].辞书研究,1997(1).
    刍邑.原本《玉篇》的编纂成就与宋本的比较研究[J].辞书研究,1988(6)
    段玉.《原本玉篇》残卷异写字研究[D].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丰逢奉.略论〈集韵〉的字训法[J].辞书研究,1989(6).
    丰逢奉.宋元字典编纂理论扫描[J].辞书研究,1992(4).
    冯方.《原本玉篇残卷》引《说文》与二徐所异考[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2).
    冯方.《原本玉篇残卷》征引《说文言部》训释辑校(一)[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5).
    冯海洲;查中林.《玉篇》命名新论[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页5).
    葛信益《广韵》异读释例[J].语言研究,1985(2).
    官长驰.跋唐写本《玉篇》言部残卷[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1988(4).
    何茹.《玉篇》与《类篇》的比较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3).
    何瑞.宋本《玉篇》历史汉字传承与定形[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何瑞.宋本《玉篇》与《说文解字》新附字比较[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7(6).
    何瑞.宋本《玉篇》与现代常用字表、通用字表对比分析[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07(3).
    何瑞.原本《玉篇》异体关系初探[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6).
    侯小英.从《原本玉篇残卷》看段校《说文》[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4(3).
    胡吉宣.唐写原本《玉篇》之研究[J].文献,1982(2).
    胡平.《新修玉篇》编纂体例整理与研究[D].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胡平;陈春风;王晓朴.《新修玉篇》编纂体例探究[J].保定学院学报,2011(2).
    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
    胡旭民;李伟国.原本《玉篇》的发现和传抄的时代[J].辞书研究,1984(6).
    黄孝德.《玉篇》的成就及其版本系统[J].辞书研究,1983(3).
    纪海燕.《玉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2).
    纪丽宏.《新修玉篇》与《四声篇海》字头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贾中锋;刘力国.《大广益会玉篇》古今字初探[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7(1).
    贾忠峰.宋本《玉篇》的流传及其编纂特点[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贾忠峰.宋本《玉篇》体例研究[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0(2).
    贾忠峰.宋本《玉篇》形声结构异体字义符换用考[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贾忠峰.宋本《玉篇》异体字探析[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1(2).
    贾忠峰.宋本《玉篇》异体字音符换用考[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贾忠峰.宋本《玉篇》引《说文》考[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井米兰.敦煌俗字与宋本《玉篇》俗字字形之差异及其原因初探[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
    井米兰.敦煌俗字与宋本《玉篇》文字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兰天峨;贺知章.《原本玉篇残卷》糸部引《说文》考异[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
    李慧贤.《玉篇》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李建国.规范型语文辞书的理论思考[J].辞书研究,1999(2).
    李建廷.《宋本玉篇》“今为”字考辨[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11(2).
    李健.《玉篇》对《说文》部首的改革与改进[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李立成.近代汉语词典的收词立目[J].辞书研究,1997(6).
    李霞.慧琳《一切经音义》所引《玉篇》考[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李英.原本《玉篇》与宋本《玉篇》反切比较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李宇明.规范汉字和《规范汉字表》[J].中国语文,2004(1).
    梁春胜.《新修玉篇》《四声篇海》引书考[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6).
    梁春胜.从《类玉篇海》到《四声篇海》——我国字典编纂史上的一个转折点[J].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4(3).
    林源.《通俗文》书名考[J].中国语文,2009(3).
    刘宏伟.《说文解字》、《宋本玉篇》异体字比较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刘亮.《四声篇海》引《玉篇》研究(部分)[D].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刘亮.《篆隶万象名义》对原本《玉篇》反切释义的取舍标准[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刘晓伟.利用《新修玉篇》纠正《四声篇海》引用符号错乱浅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4).
    刘友朋;高薇薇;顿嵩元.顾野王《玉篇》及《玉篇》对《说文》的匡正[J].天中学刊,1998(3).
    陆谷孙.词典的继承和创新[J].辞书研究,1998(1).
    路广正.顾野王《玉篇》对许慎《说文解字》的继承与发展[J].文史哲,1990(3).
    吕文科.《玉篇》版本源流及释义略说[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2).
    马钦忠.中国古代字书编纂在文化传递中过程中的作用[J].辞书研究,1995(6).
    门艺.《说文》、《玉篇》歺部字意义分析与比较[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2).
    闵敏.原本《玉篇》声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欧阳国泰.原本《玉篇》残卷声类考[J].语言研究,1986(5).
    欧阳国泰.原本《玉篇》的重纽[J].语言研究,1987(5).
    申睿.原本《玉篇》残卷重文初探[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申睿.原本《玉篇》残卷重文与宋本之比较[J].黄山学院学报,2011(2).
    沈祖春.《类篇》与《集韵》《玉篇》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2).
    施安昌.语文词典怎样处理武则天造的字[J].辞书研究,1984(6).
    宋芳彦.字典分立字头的问题[J].辞书研究,1998(5).
    宋雨涵.《宋本玉篇》异体字例释[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2007).
    宋雨涵;何明烈.宋本《玉篇》异体字简论[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页2).
    苏芃.《玉篇》“鱼部”残卷误缀考[J].中国语文,2009(3).
    苏芃.试论《原本玉篇残卷》引书材料的文献学价值——以引《左氏传》为例[J].
    图书馆杂志,2006(6).
    苏芃.原本《玉篇》避讳字“统”、“纲”发微[J].辞书研究,2011(1).苏芃.原本《玉篇》残卷国内影印本述评[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6).
    孙磊.《新修玉篇》异体字研究[D].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孙绪武.宋本《玉篇》的又音字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5).
    孙绪武.宋本《玉篇》校勘八题[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王冰.黄帝内经素问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王嵘.《宋本玉篇》异体字整理方案[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1).
    王嵘.《玉篇》源流版本叙说[J].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王嵘.宋本《玉篇》异体字研究[D].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王锳.古汉语同形词与词目的分合[J].辞书研究,1999(5).
    魏现军.《新修絫音引证群籍玉篇》之《玉篇》蓝本考[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魏徵.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吴洁.《四声篇海》所引《馀文》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吴艳娜《.原本玉篇残卷》言部中的相关文字现象[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1).
    邢慎宝.《全韵玉篇》与宋本《玉篇》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徐前师.《原本玉篇》引《论语》考[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徐前师.唐写本《玉篇》中的《字书》[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徐时仪.玄应《众经音义》引《方言》考[J].方言,2005(1).
    徐时仪.词组词汇化与词典释义考探[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3).
    徐时仪.古典文献整理研究与当代意识[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
    徐艳.《篇海》引《余文》与《集韵》的对比研究[D].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徐在国.《原本玉篇残卷》中的籀文初探[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许刚.张舜徽先生《唐写本玉篇残卷校说文记》的学术价值[J].学习与实践,2008(2).
    阎玉山.原本《玉篇》反映的南朝时期的语言特点[J].东北师大学报,1990(4).
    杨宝忠.疑难字考释与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5.
    杨超.《玉篇》在辞书编纂史上的贡献[J].辞书研究,2005(61).
    杨清臣.《新修玉篇》与《四声篇海》释义对比研究.[D].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杨清臣.利用《新修玉篇》考辨疑难俗字[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杨素姿.《大广益会玉篇》音系研究[D].台湾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杨秀恩.《玉篇残卷》等五种材料引《说文》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杨正业.《古俗字略》简论.兼及《汉语大字典》疑难字[J].辞书研究,2003(5).
    杨正业.《龙龛手镜》古俗字辨读[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杨正业;冯舒冉;魏现军.孙强《玉篇》辑校论[J].辞书研究,2009(6).
    杨正业.《篇海》世家[J].辞书研究,2006(2).
    杨正业.不着一字,集字典之大成——《改倂五音类聚四声篇海》论[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
    余炳毛.试论原本《玉篇》的构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5).
    俞允海.从《玉篇》考察古代的特殊文字现象[J].汉字文化,2002(4).
    曾昭聪.原本《玉篇》中的语源研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1(2).
    张立娟;张慧强.《玉篇》部首改革浅析[J].汉字文化,2011,3).
    张艳洁.宋本《玉篇》收字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张亚南.《新修玉篇》注音材料研究[D].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张应德.《玉篇》的特点及其历史[J].湖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6).
    张涌泉.试论汉语俗字研究的意义.中国语文[J].1996.3.
    张涌泉.试论审辨敦煌写本俗字的方法[J].敦煌研究,1994(2).
    赵青.《玉篇》义训删改情况考察[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2).
    赵青.从删改角度看《玉篇》实用性的变化[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6).
    赵青.宋本《玉篇》误释辨正[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2).
    赵青.原本《玉篇》与宋本《玉篇》释义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赵振铎.字典论稿[J].辞书研究,1990(5).
    周凤英.原本《玉篇》“野王案”的词汇学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周玲.宋本《玉篇》引十三经注疏異文整理[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周录.《原本玉篇文字研究》若干问题商兑[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6(2).
    周志锋.论俗字研究与大型字典的编纂[J].辞书研究,1999(3).
    周祖庠.从原本《玉篇》音看《切韵》音──《玉篇》音论之二[J].四川三峡学院
    学报,1998(6).
    周祖庠.从原本《玉篇》音看吴音、雅音──《玉篇》音论之一[J].四川三峡学院
    学报(社科版),1998(4).
    朱葆华.《玉篇》写作及成书年代考[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朱葆华.原本《玉篇》残卷言部点校考证[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4(3).
    朱葆华.原本玉篇文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朱声骑.《玉篇》在汉语语音史上的地位[J].辞书研究,1993(5).
    朱声琦.《玉篇》与喉牙声转[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2(2).
    朱声琦.《玉篇》在汉语语音史上的地位[J].辞书研究,1993(5).
    朱声琦《.玉篇》中的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
    朱声琦.从《玉篇》看舌上音知系声母的产生[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4).
    朱声琦.从《玉篇》看照系三等声母的产生[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6).
    朱易安.明代的诗学文献[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1).子叶.编写札记四则.词典研究丛刊[J],1982(4).
    邹鄷《字汇》在字典编纂法上的创新[J].辞书研究,1983(5).
    邹酆.汉语语文词典质量评估标准试论[J].辞书研究,1993(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