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施工过程的基坑锚杆支护计算机模拟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中高层建筑数量不断增长,基坑深度有的已达到地下二、三十米。由于场地限制,绝大部分基坑不能采用放坡开挖而只能采用基坑支护措施。目前国内外学者基于深基坑锚杆支护的计算绝大多数都是假定基坑一次挖到设计深度,所以研究施工过程对结果的影响是很有意义的。
     本人首先参与完成了深基坑锚杆支护的室内模拟试验。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得出了土中竖向应力、锚杆轴向应力、基坑侧向位移与施工过程间的变化关系。试验还为计算机分析提供了土体基本参数。
     计算机分析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了两个模型。第一个模型模拟的是室内模拟试验,比较了两者的土中竖向应力、锚杆轴向应力、基坑侧向位移随施工过程变化的异同,并得出了有限元模型中预应力锚杆锚固段剪应力的分布规律。第二个模型模拟的是刚完工不久的实际基坑,比较了两者的基坑坡顶侧向位移、坡顶沉降量随施工过程变化的异同,并得出了有限元模型中锚杆轴向应力与施工过程的关系。
     室内模拟试验和计算机分析结果都表明,施工过程对基坑的各项监测指标都有影响,特别是侧向位移和沉降量响应明显。
Along with the high speed development of our nation's social economy, middle and tall structures increase rapidly. The depth of some foundation pits has reached to 20 to 30 meters below horizon. Most of them must be braced instead of direct excavation because of the limited working space. Almost all the calculation about deep foundation pit anchor bolting done by internal and external scholars up to now has an assumption that the pit is excavated to the bottom in one step. So to do research into construction process' influence upon results is very significant.
    I attach myself to lab simulation test of deep foundation pit anchor bolting first and finish it completely. The relationships from vertical soil pressure, axial stress of anchor, lateral displacement of foundation to construction process are got by test data analysis. The lab test also provides the basic parameters for computer simulation research.
    Computer simulation uses a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called ANSYS. Two FEA models are established. One model simulates lab simulation test. Two relationships from vertical soil pressure, axial stress of anchor,
    
    
    
    lateral displacement of foundation to construction process are compared. Shear stress distribution disciplinarian of anchor segment is also carried out from FEA model. The other model simulates a new finished fact foundation pit. Two relationships from slope top lateral displacement of foundation, settlement volume of foundation to construction process are compa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xial stress of anchor and construction process is also carried out from FEA model.
    Both the lab test and the computer simulation analysis demonstrate that construction process has influence to every surveyed item, lateral displacement and settlement volume are influenced much more violently.
引文
[1] 陈仲颐 叶书麟,基础工程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年10月。
    [2] 程良奎,岩土锚固的现状与发展,土木工程学报,2000年6月,第34卷第2期,7—12。
    [3] 徐年丰 陈胜宏,我国岩土预应力锚索加固技术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水利水电快报,2001年5月,第22卷第10期。
    [4] 崔德仁,国内外锚杆支护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煤炭学报,第6卷第1期,1997年。
    [5] 程良奎,中国岩土锚固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见:程良奎、刘启深主编,岩土锚固工程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北京,万国学术出版社,1996。
    [6] 程良奎,深基坑锚杆支护的新进展,见:中国岩土锚固工程协会编,岩土锚固新技术,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
    [7] 程良奎,我国岩土锚固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见:中国岩土锚固工程协会编,岩土工程中的锚固技术,北京,地震出版社,1994。
    [8] 陈肇元 崔京浩,土钉支护在基坑工程的应用,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9] 孔宪宾 任青文 汪洪武,土层锚杆技术的发展及研究动态,水利水电科技进展,1999年12月,第19卷第6期。
    [10] 罗瑞文,土层锚杆技术及其在深基坑中的应用,桂林工学院学报,1999年7月,第19卷第3期。
    [11] 朱浮声 郑雨天,全长粘结式锚杆的加固作用分析,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6年12月,333—337。
    [12] 王明恕,全长锚固锚杆机理的探讨,煤炭学报,1983年1月。
    [13] 任青文 罗军,锚杆应用及加固机理研究综述,水利水电科技进展,1997年2月,第17卷第1期29—33。
    [14] 邹志晖 汪志林,锚杆在不同岩体中的工作机理,岩土工程学报,1993年11月,第15卷第6期,71—79。
    [15] 何卫忠,土木工程中锚杆加固的影响因素分析,淮阴工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16] A.Serrano, C.Olalla, Tensile; resistance of rock anchors, Int.J.of Rock Mech.& Min.Sci., 1999, Vol.36, p449—474.
    [17] H.Stille, M.Holmberg, G.Nord, Support of Weak Rock with Grouted Bolts and Shotcrete, Int.J.of Rock Mech.Min.Sci.& Gec,mech.Abstr., 1989, Vol.26(1), p99—113.
    [18] 孙树铭,深基坑支护方法—土层锚杆工作性质的研究[硕士论文],兰州铁道学院,1998.6
    [19] 陈良奎 范景伦 韩军等,岩土锚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1月。
    [20] 朱维申 任伟中,船闸边坡节理岩体锚固效应的模型试验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1年9月,720—725。
    
    
    [21] 肖毅 邹勇 俞季民,钉锚结合支护的模型试验研究,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1999年2月,第32卷第1期。
    [22] 陈荣 杨树斌,砂固结预应力锚杆的室内试验及锚固机理分析,岩土工程学报,2000年3月,第22卷第2期。
    [23] 黄柳云,深基坑边坡破坏机理的室内模拟试验研究[硕士论文],广西大学,2002年5月。
    [24] AYDAN, TKOYA, YICHIKAWA et.al., Anchorage performance and reinforcement effect of fully grouted rockbolts on rock excavations, Proc 6th Int Cong.ISRM, Montreal, 1987, 757—760.
    [25] 雷晓燕,三维锚杆单元理论及其应用,工程力学,1996年5月,第13卷第2期。
    [26] 周力军,考虑接触非线性的锚杆—土体非连续问题有限元分析,水运工程,2001年10月,总333期第10期。
    [27] 王书法 朱维申 李术才 陈胜宏,加锚岩体变形分析的数值流形方法,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年8月,第21卷第8期。
    [28] 姜清辉 丰定祥,三维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中的锚杆模拟,岩土力学,2001年6月,第22卷第2期。
    [29] 陈胜宏 强晟 陈尚法,加锚岩体的三维复合单元模型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第22卷第1期,2003年1月。
    [30] 崔岩 张鑫,深基坑土钉支护的有限元分析,工程力学,第13卷第2期,1996年5月。
    [31] 张玉军 刘谊平,锚固正交各向异性岩体的三维弹塑性有限元分析,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年8月,第21卷第8期。
    [32] 宋二祥 陈肇元,土钉支护及其有限元分析,工程勘察,1996年2月。
    [33] 金亚兵,有限单元法用于锚杆桩支护系统的计算分析,工程勘察,1997年第3期。
    [34] 邱玥 宋二祥,深基坑锚杆—土钉复合支护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工程勘察,2001年6月。
    [35] 任青文,锚杆应用及加固机理研究综述,水利水电科技进展,1999年12月。
    [36] 郑雨天,喷锚支护理论探讨 (一),矿山技术,1985年1月。
    [37] 王建宁,按共同变形原理计算地锚工程中的粘结型锚头内力,岩土锚固新技术,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52—63。
    [38] 张季如、唐保付,锚杆荷载传递机理分析的双曲线函数模型,岩土工程学报,2002年3月,第24卷第2期。
    [39] 王明恕,喷锚支护结构内力分析,矿山技术,1985年4月。
    [40] 程良奎,关于喷锚支护的几个力学问题,金属矿山,1983年9月。
    [41] 尤春安,全长粘结式锚杆的受力分析,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0年5月,第19卷第3期。
    [42] 姜连馥,土层锚杆剪切位移—传递函数分析方法,兰州铁道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6月,第21卷。
    
    
    [43] 景玲玲 何荣裕,高层建筑深基坑锚杆支护设计计算及应用,世界采矿快报,1999年,第15卷第8期。
    [44] 苏志敏,Boussinesq解及Mindlin解在预应力锚固岩体中的应用,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1993年8月,第26卷第4期。
    [45] 范宇洁 彭华等,锚固体锚根段的传力机理试验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7年8月,第37卷增刊1。
    [46] 孔宪宾、余跃心等,土—锚杆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工程力学,2000年6月,第17卷第3期。
    [47] 范景伦,预应力土层锚杆刚度分析,岩土锚固新技术,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74—79。
    [48] 刘俊生,不同受力类型土层锚杆的刚度分析,水运工程,2002年9月,总344期第9期。
    [49] 李钟,深基坑支护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岩土工程界,2001年1月,第4卷第1期。
    [50] 郑重远 黄乃炯,树脂锚杆及锚固剂,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85年。
    [51] 燕柳斌,结构分析的有限元法及无限元法,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
    [52] 王勖成 邵敏,有限单元法基本原理和数值方法,第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117—122。
    [53] 刘涛 杨凤鹏等,精通ANSYS,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
    [54] 邱玥,基坑复合土钉支护的三维有限元分析[硕士论文],清华大学,2001年。
    [55] 王建党,深基坑土钉支护机理及优化设计研究[博士论文],1998年。
    [56] 吴文,深基坑桩锚支护体系的支护机理、现场试验及数值分析研究[博士论文],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1998年。
    [57] Sundholm.S .(Finland), The quality control of rock bolts,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Rock Mechanics, Montreal, Canada, 1987.
    [58] Okamoto N, Nakazawa M, Finite element incremental contact analysis with various frictional conditions, Int.J.Numer Methods Eng, 1979.
    [59] 李国华,地基基础与坝体相互作用体系动力特性分析[硕士论文],广西大学,2003年。
    [60] 吴起星,广西第三系泥岩桩端承载力研究[硕士论文],广西大学,2002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