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贸易论—中国贸易与环境关系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贸易与环境关系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经济贸易迅猛发展对环境产生了多层面影响,贸易中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协调贸易与环境关系已成为时代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本论文研究的重点是贸易与环境关系问题及我国的发展绿色贸易有关对策探讨。
     第一章确立了绿色贸易的概念及内涵,包括贸易、环境、环境问题等的定义及相关内涵。
     第二章概括研究了发展绿色贸易的有关理论基础。
     第三章重点阐释贸易与环境关系发展的基本进程、贸易对环境的影响、环境对贸易的影响、贸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第四章着重分析中国贸易中的环境问题,同时,以江苏省泰州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了泰州市解决贸易中环境问题的一些对策措施。
     第五章着重以发展绿色贸易的条件和发展绿色贸易的理论两个纬度,从发展绿色贸易的必然性、影响绿色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等出发,提出了发展绿色贸易的基本原则。
     第六章着重从政府、企业、社会公众三个层面进行了针对性研究,提出了我国发展绿色贸易的相应对策。
     通过较深入的研究,本文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力求有所创新:
     第一,研究对象上,将国际贸易、国内贸易与环境关系置入一个整体进行考察,选择了与环境关系中一个典型区作为研究点,拓展了以往研究中主要以某一地域或国际贸易作为研究基点的界域。
     第二,研究内容上,比较系统地构建了贸易与环境关系问题的研究框架,系统研究了贸易与环境关系,进行了辩证分析;明确提出了发展绿色贸易的几个基本原则和相关对策。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e and environment i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ssu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rade on the environment has a multi-dimensional impact. The environment problem in the trade becomes increasingly prominent. Coord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e and environment has become an urgent task. The key points of this paper are to reveal the problem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e and environment and to discuss the strategies of developing Green Trade.
     Chapter One ascertains the definition and connotation of Green Trade, including those of trade, environment and environment issues.
     Chapter Two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Trade related on the theoretical basis.
     Chapter Three elaborates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rade and environment, the mutual influence of them, and the connections of them.
     Chapter Four emphasizes the analysis of environment issues in trade in China, taking empirical research on Taizhou, Jiangsu province, and propose some strategies of solving such problems in Taizhou.
     Chapter Five proposes some principles of developing Green Trade and summarizes some theories of it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 Trade, which attach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nditions and theories of Green Trade development, basing on the necessity,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heory evidences of Green Trade development.
     Chapter Six analyses pertinently from the aspects of government, enterprises and public, and proposes the strategies of developing Green Trade in China.
     Through in-depth studies, the paper mainly actively explores the following aspects, and strives to be innovative:
     First, in regarding of object, this paper puts international trade, domestic trade, environment and their relations into a framework, has enlarged the object scope.
     Second, as to the content,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constructs a research framework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e and environment, and proposes basic principle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developing green trade.
引文
[1]王立和、王国聘.贸易与环境关系问题研究综述.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年第1期.
    [1][去]亨利·克里埃 若埃尔·雅莱.田内贸易(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2页.
    [2]冯正强.等.国际贸易.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1]郑丹星,等.环境保护与绿色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1]王国聘.生存的智慧-环境伦理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年版第43页.
    [2]王国聘.生存的智慧-环境伦理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年版第43-55页.
    [1]鲁传一.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1]罗国民,等.绿色营销-环境与市场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7页.
    [2]庞世烨.绿色消费的现代观念.天津日报.1999年05月19日.
    [1]鲁传一.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0、31页.
    [2]鲁传一.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4、35页.
    [1]左玉辉.环境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96-112页.
    [2]左玉辉.环境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69页.
    [1]鲁传一.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1页.
    [1]张明顺.环境管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8-19页.
    [2]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中译本).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2页.
    [3]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中译本).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80页.
    [1]陈文通,等.科学发展观新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2-84页.
    [2]陈文通,等.科学发展观新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4-104页。
    [1]冯正强,等.国际贸易.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1-42页.
    [2]左玉辉.环境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5页.
    [1]左玉辉.环境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87-88页.
    [2]左玉辉.环境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杜.2003年版第66页.
    [1]徐春.生态文明蕴涵的价值融合.光明日报.2004年02月04日.
    [2]王国聘.生态文明建设及其路径选择、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3]姬振海.生态文明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4]姬振海.生态文明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8-10页.
    [1]孙荣、许洁.政府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5页.
    [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贸易的环境影响(中译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3]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贸易的环境影响(中译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4]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贸易的环境影响(中译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5]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贸易的环境影响(中译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页.
    [6]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贸易的环境影响(中译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5页.
    [1]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贸易的环境影响(中译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6页.
    [1]王立和、王国聘.贸易与环境关系问题研究综述.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年第1期.
    [1]王立和、王国聘.贸易与环境关系问题研究综述.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年第1期.
    [1]任建兰,等.基于全球化背景下的贸易与环境.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3页.
    [1]潘岳.直面中国资源环境危机.环球时报.2004年02月06日.
    [1]国家统计局.中国2006年统计年鉴及2007年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姜春云.偿还生态欠债-人与自然和谐探索.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页.
    [3]祝磊.中国电子垃圾污染现状内忧外患成最大集散地.中国质量报.2007年05月17日.
    [1]国家统计局.中国2006年统计年鉴及2007年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姜春云.偿还生态欠债-人与自然和谐探索.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第18页.
    [1]姜春云.偿还生态欠债-人与自然和谐探索.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第14-15页.
    [2]姜春云.偿还生态欠债-人与自然和谐探索.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第11页.
    [3]国家统计局.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
    [1]国家统计局.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
    [2][英]大卫·皮尔斯、阿尼尔·马肯亚 绿色经济的蓝图—公路运输的真正费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53页.
    [3][英]大卫·皮尔斯、阿尼尔·马肯亚 绿色经济的蓝图—公路运输的真正费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54页.
    [4][英]大卫·皮尔斯、阿尼尔·马肯亚.绿色经济的蓝图-公路运输的真正费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55页.
    [5][英]大卫·皮尔斯、阿尼尔·马肯亚.绿色经济的蓝图-公路运输的真正费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7页.
    [1][英]大卫·皮尔斯、阿尼尔·马肯亚.绿色经济的蓝图-公路运输的真正费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7-68页.
    [2][英]大卫·皮尔斯、阿尼尔·马肯亚.绿色经济的蓝图-公路运输的真正费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4页.
    [3][英]大卫·皮尔斯、阿尼尔·马肯亚.绿色经济的蓝图-公路运输的真正费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8页.
    [4][英]大卫·皮尔斯、阿尼尔·马肯亚.绿色经济的蓝图-公路运输的真正费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6页.
    [5][英]大卫·皮尔斯、阿尼尔·马肯亚.绿色经济的蓝图-公路运输的真正费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2页.
    [1]王立和,等.地方政府实施环境治理的主要对策-以江苏省泰州市为例.企业经济.2008年第3期.
    [1]左玉辉.环境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5-20页.
    [1]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中译本).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72页.
    [1]侯伟丽.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7页.
    1、王国聘.生存的智慧-环境伦理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
    2、冯正强,等.国际贸易[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3、郑丹星,等.环境保护与绿色技术[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4、朱启贵.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5、孙荣、许洁.政府经济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6、任建兰,等.基于全球化背景下的贸易与环境[M].商务印书馆.2003.
    7、林娅.环境哲学概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8、姜春云.偿还生态欠债-人与自然和谐探索[M].新华出版社.2007.
    9、国家环境保护总局WTO新一轮谈判环境与贸易问题研究系列丛书编委会.WTO新一轮谈判环境与贸易问题研究[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10、鲁传一.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1、左玉辉.环境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2、左玉辉.环境社会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3、张明顺.环境管理[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14、程福祐.环境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15、陈文通,等.科学发展观新论[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16、刘爱玲.绿色科技与可持续发展[M].科学出版社.2006.
    17、胡涛,等.WTO与生态标志[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18、周维国.贸易经济学概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19、姬振海.生态文明论[M].人民出版社.2007.
    20、曾文革,等.中国绿色贸易法律制度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7.
    21、谷祖莎.绿色屏障-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与中国的选择[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2、赵玉焕.贸易与环境:WTO新一轮谈判的新议题[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23、徐淑萍.贸易与环境问题的法律问题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24、陈建国.贸易与环境:经济·法律·政策[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25、叶汝求,等.环境与贸易[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26、任建兰,等.基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贸易与环境[M].商务印书馆.2003.
    27、王金南,等.绿色壁垒与国际贸易[M].中国环境出版社.2002.
    28、那力、何志鹏.WTO与环境保护[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29、陆光华,等.绿色生活与未来[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30、中国国际贸易学会编辑出版委员会.形势与对策-中国外经贸发展与改革[M].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
    31、中国质量协会卓越培训中心、上海品保技术咨询有限公司.环境管理体系教程[M].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32、张兵生.绿色经济学探索[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33、沈晓悦.环境措施与市场准入[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34、侯伟丽.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M].科学出版社.2005.
    35、朱坦.环境伦理学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36、张之佳.中国环境外交[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
    37、王梦奎.中国长期发展的重要问题2006-2020[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38、廖福霖.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39、卢风、刘湘溶.现代发展观与环境伦理[M].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
    40、金瑞林.环境与资源保护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1、彭红斌.论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2、柳树滋.大自然观-关于绿色道路的哲学思考[M].人民出版社.1993.
    43、彭水军,等.环境、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与实证[M].上海三联书店.2006.
    44、刘剑文.WTO与中国法律改革[M].西苑出版社.2001.
    45、张敬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济分析[M].中国物质出版社.2005.
    46、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学习出版社.2006.
    47、罗国民,等.绿色营销-环境与市场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48、王方华、张向菁.绿色营销[M].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
    49、俞海山.可持续消费模式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50、高中华.环境问题抉择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4.
    51、李友梅、刘春燕.环境社会学[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
    52、杨明.环境问题与环境意识[M].华夏出版社.2002.
    53、胡涛,等.中国的环境经济学在实践中的运用[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54、郑易生、钱蕙红.深度忧患-当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M].今日出版社.1998.
    55、周洪钧、丁成耀、司平平.国际公约与惯例(国际公法卷)[M].法律出版社.1998.
    56、申进忠.WTO协调环境贸易关系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
    57、丁俊发.国内贸易经济管理[M].中国物质出版社.1998.
    58、蔡守秋.环境政策法律问题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59、戴星翼.走向绿色的发展[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60、戴玄国.绿色追求[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
    6l、雷毅.深层生态学思想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62、卢升高、吕军.环境生态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63、洪银兴.可持续发展经济学[M].商务印书馆.2000.
    64、丁圣彦.生态学-面向人类生存环境的科学价值观[M].科学出版社.2004.
    65、梅莉、左鹏.绿色营销[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66、马涛.中国对外贸易中的生态要素流分析[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6
    7、国家环境保护局.21世纪议程[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
    68、国家环保局科技标准司.国内外环境标志文集[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
    69、施耀,等.21世纪的环保理念-污染综合预防[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70、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科学出版社.2006.
    71、陈静生,等.人类-环境系统及其可持续性[M].商务印书馆.2001.
    72、戴星翼,等.经济全球化与生态安全[M].科学出版社.2006.
    73、张京敏,等.北京绿色物流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1、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贸易的环境影响[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
    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环境税的实施战略[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
    3、[法]亨利·克里埃、若埃尔·雅莱.国内贸易[M].商务印书馆.1995.
    4、[瑞典]Thomas Andersson,等.环境与贸易-生态、经济、体制与政策[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5、[美]保罗·霍肯.商业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的宣言[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6、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7、[英]大卫·皮尔斯、阿尼尔·马肯亚.绿色经济的蓝图-公路运输的真正费用[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8、[英]林德特·金德尔伯格.国际经济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9、[美]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M].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10、[美]巴里·康芒纳.封闭的循环[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11、[美]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12、[法]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M].华夏出版社.1987.
    13、[美]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14、[美]莱斯特·R布朗.生态经济[M].东方出版社.2002.
    15、[美]保罗·R·伯特尼、罗伯特·N·史蒂文斯.环境保护的公共政策[M].上海三联书店.2003.
    16、[美]赫尔曼·E·戴利.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17、[美]西蒙·A·莱文.脆弱的领地-复杂性与公有域[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
    18、[美]丹尼斯·米都斯,等.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报告[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19、[挪威]斯泰恩·汉森.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与贫困危机-发展经济学的展望[M].商务印书馆.1994.
    20、[美]查尔斯·I·琼斯.经济增长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1、[美]汤姆·惕藤伯格.环境经济学与政策[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2、[英]罗杰·珀曼,等.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23、[美]戴斯·贾丁斯.环境伦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4、[德]弗里德希·亨特布尔格,等.生态经济政策-在生态专制和环境灾难之间[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1、王国聘.生态文明建设及其路径选择[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
    2、王国聘.现代生态思维的价值视域[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3、王国聘.论“循环经济”中的环境哲学理念[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
    4、王国聘.论现代生态思维方式与城市观的更新[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
    5、王立和、王国聘.贸易与环境关系问题研究综述[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1).
    6、王立和,等.地方政府实施环境治理的主要对策-以江苏省泰州市为例[J].企业经济.2008,(3).
    7、陆菁.贸易与环境经济分析的实证研究述评[J].浙江社会科学.2006,(2).
    8、陈建国,等.世贸组织中的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问题与展望[J].国际贸易问题.2005,(3).
    9、唐松江.论贸易与环境问题[J].经济体制改革.2005,(3).
    10、刘力.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分析及相关研究综述[J].国际经贸探索2005,(1).
    11、曹利军、杜世勋.环境比较优势及其批判[J].国际商务.2005,(4).
    12、王军.贸易和环境研究的现状与进展[J].世界经济.2004,(7).
    13、杨晓杰,等.可持续发展中的贸易与环境[J].农业与技术.2003,(6).
    14、蒋勇、左玉辉.关于贸易与环境关系的几点认识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0,(4).
    15、任荣明.可持续发展与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J].探索与争鸣.2002,(9).
    16、赵海鸥.国际贸易中的环境保护与绿色贸易壁垒问题[J].国际商务研究.2002,(1).
    17、马述忠、陈洁.贸易与环境问题[J].中国环保产业.2001,(12).
    18、许罗丹、申曙光.国际贸易中的环境与环保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1997,(5).
    19、车美平、陈玉军.论环境与国际贸易一体化[J].生态经济.1999,(4).
    20、熊玉娟.环境与贸易的协调发展[J].经济师.2005,(5).
    21、胡妍红、傅京燕.论环境成本内部化[J].生态经济.2001,(4).
    22、潘岳.直面中国资源环境危机[J].环球时报.2004年02月06日.
    23、李铁映.200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实施情况的报告[J].中国人大网站.
    24、国家发改委.2004年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J].国家发改委网站.
    25、国家商务部.国内贸易发展“十一·五”规划[J].国家商务部网站.
    26、国土资源部.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J].国土资源部网站.
    27、祝磊.中国电子垃圾污染现状内忧外患 成最大集散地[J].中国质量报.2007年05月17日.
    28、徐春.生态文明蕴涵的价值融合[J].光明日报.2004年02月04日.
    29、庞世烨.绿色消费的现代观念[J].天津日报.1999年05月19日.
    30、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J].新华网.2004年4月5日.
    31、温家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J].新华网.2004年2月21日.
    32、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J].环境保护.2006,(4).
    33、宋冬凌.国际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问题探析[J].学习论坛.2004,(10).
    34、洪大用.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的八大社会特征[J].教学与研究.1999,(8).
    35、洪大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环境问题-一个初步的分析框架[J].东南学术.2000,(5).
    36、魏羡慕.我国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和对策研究[J].天津社会科学.2000,(5).
    37、赵海鸥.国际贸易中的环境保护与绿色壁垒问题[J].国际商务研究.2002,(1).
    38、夏安桃.我国绿色贸易的现状和策略研究[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39、曹洁.建立中国绿色贸易发展模式探析[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1,(2).
    40、万劲波.试论我国环境标志制度的实施与完善[J].环境科学动态.1999,(4).
    41、袁泉、赵领娣.我国绿色贸易发展战略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02,(2).
    42、任立新、陈宝松.绿色科技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经济论坛.2003,(11).
    43、汪素芹.绿色税收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J].税务研究.2000,(1).
    44、张丽莎,等.关于建立和发展我国现代绿色物流的思考[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
    45、尹兴,等.构建绿色物流体系下的绿色包装[J].包装工程,2006,(4).
    46、张沈青.我国绿色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当代经济研究.2006,(10).
    47、张秋英.领取绿色通行证进军国际绿色市场-谈国际绿色贸易壁垒中的环境标志问题[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2).
    48、朱群芳.绿色经济与我国外贸的发展[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0,(2).
    49、周君君、马陵.经济与环境双赢新探[J].经济师.2005,(2).
    50、饶世琦.试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J].环境科学动态.2004,(1).
    51、李寿平.WTO框架下贸易与环境问题的新发展[J].现代法学.2005,(1).
    52、段七零、吕林.21世纪国际贸易与环境的协调策略研究[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4,(6).
    53、范纯增、任建兰.21世纪协调全球贸易与环境的基本原则[J].人文地理.2003,(2).
    54、范纯增、任建兰.国际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难点和出路[J].人文地理.2003,(2).
    55、张平、刘小红、杨平.环境可持续发展原则探析[J].西部法学评论.2008,(5).
    56、张向前.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探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5).
    57、朱永安.环境视角下的国际贸易:对绿色壁垒的一项系统研究(D).复旦大学.2003.
    58、沈光明.绿色贸易措施的政治经济学分析(D).浙江大学.2004.
    59、李或挥.绿色贸易壁垒问题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3.
    60、杨晓峰.中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对策(D).南开大学.2006.
    61、曲如晓.贸易与环境问题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2.
    62、易瑾超.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05.
    63、韩庆华.工业生态学理论与实践-以江苏为例(D).南京林业大学.2007.
    64、董悦.贸易与环境的相关性及我国可持续贸易发展研究(M).天津商业大学.2007.
    65、高芳.跨越绿色壁垒实施绿色营销(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
    66、杨维凤.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与我国的对策(M).山东大学.2002.
    67、汤铸.贸易自由化对我国环境污染影响的实证分析(M).湖南大学.2005.
    68、赵丹.可持续发展战略下我国贸易与环境问题研究(M).苏州大学.2006.
    69、李江.绿色贸易及我国外经贸发展的对策思考(M).中国人民大学.2002.
    70、张鹏刚.青岛市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研究(M).青岛大学.2004.
    71、郭晓彤.我国绿色营销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M).天津财经大学.2005.
    72、董炳艳.绿色技术创新研究(M).中国农业大学.2005.
    73、宋涛.内外贸一体化下吉林省对外贸易路径选择研究(M).东北师范大学.2004.
    74、张汝根.可持续发展环境下我国企业绿色营销研究(M).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4.
    75、刘纯.绿色贸易壁垒影响及我国对策(M).四川大学.2003.
    76、王粹月.绿色贸易壁垒及其对策研究(M).吉林大学.2005.
    77、潘颖.贸易与环境协调的经济学分析-基于环境税的考察(M).南京财经大学.2006.
    78、于佳.发展我国绿色物流的战略措施研究(M).长安大学.2006.
    79、国家统计局.中国有关年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80、国家环保部.中国有关年份环境状况公报.
    8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年、2006年、2005年、2004年).
    82、泰州市环境保护局.泰州市2006年环境状况公报.
    83、泰州市统计局.泰州统计年鉴(2007年、2006年、2005年、2004年).
    84、泰州市统计局.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2006年、2005年、2004年、2003年).
    1、Antweiler W.,B.R.Copeland,and M.S.Taylor(2001),Is Free Trade Good for the Environme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1(4),2001.
    2、Grossman,G.M.,Krueger,A.B.(1995),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 Quarterly Joumal of Economy CX(2).
    3、OECD.The Environmental Effect of Trade,Paris:OECD,1994.
    4、Brian R.Copeland,M.Scott Taylor,Trade ang the Environment:Theory and Evidence,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Princeton,NJ,2003.
    5、James R.Lee,Exploring The Gaps:Vital Links Between Trade,Environment,And Culture-Review,Kumarian Press,West Hartford,Conn.,2000.
    6、Copeland,Brian R,Policy Endogeneity and the Effects of Trade on the Environment,aq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Review,2005.
    7、 Steenblik, Ronald, Andrew, Dale .Trade and environment: Striking a balance: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OECD Observer, 2002 .
    
    8、 "An Overview of Methodological Approach in the Analysis of Trade and Environment" , Journal of World Trade Law, 1996.
    
    9、 Alpay. S. "Does Trade Always Harm the Global Environment?A Case for Positive Interaction" , Oxford Economic Papers, 2000, 52.
    
    10、 Anderson, K. "Effects on the Environment and Welfare of Liberalizing World Trade:The Cases of Coal and Food" , in K.Anderson and R. Blackhurst, eds., The Greening of World Trade Issue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2.
    
    11、 Antweiler Werner Copeland. B. R., Taylor, M. S., 2001, "Is Free Trade Good for the Environme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1(4).
    
    12、 Coleland B. R., M. S.Talor, 1995 "Trade and Tranboundary Pollu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5(4).
    
    13、 Colpeland B. R., M. S. Taylor, 1994, "North-South Trade and the Environment" ,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9.
    
    14、 Grossman, Gene M. ;Krueger,Alan B., 1993,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in Garber, Peter M., The Mexico-U. S. free trade agreement, Cambrige and London:MIT Press.
    
    15、 Low. P., A. Yeats, 1991, "Do Dirty Industries Migrate" , Paper Presented to World Bank Symposium o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he Environment, Washington D.C.
    
    16、 Taro Shibuya.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nvironment:an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ational trade disputes and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obligations(M). Dalhousie University. April 2001.
    
    17、 Rachel Cleetus.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nvironment:the evolv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developing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Duke University. 2000.
    
    18、 Samgbum Shin. From red to green: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China(D). Indiana University. 2004.
    
    19、 Taizo Takeno, M. A. Essays on trade and the environment (D). Georgetion University. 2002.
    
    20、 Eric Charles Kostello. Inequality, econcmic growth and enviramental degradation(D). University of lalifornia 2001.
    
    21、Haixiao Huang. Modeling trade and environmental interactions(D). West Virginial University. 2002.
    
    22、 Copeland, Brian R.Policy Endogeneity and the Effects of Trade on the Environment Agriculture and Resource Economic Review, Apr 2005.
    
    23、 Steenblik, Ronald, Andrew, Dale. Trade and environment:String a balance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OECD observer, Aug 2002.
    
    24、 Laura Meadors. Exploring The Gaps: Vital Links Between Trade, Environment,And Culture - Review Environment, Nov, 2001.
    
    25、 Ronald Bailey. Green earth - Data - Globaliz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 - Brief Article Reason, March, 2003.
    
    26、 Charnovitz, Steve. World trade and the environment: A review of the new WTO report Georgetown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Review, Winter 2000.
    1、中国国家发改委http://www.sdpc.gov.cn
    2、中国国家商务部http://www.mofcom.gov.cn
    3、中国国家环保部http://www.zhb.gov.cn
    4、中国国土资源部http://www.mlr.gov.cn
    5、中国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
    6、中国国家海关总署http://www.customs.gov.cn
    7、中国国家外管局http://www.safe.gov.cn
    8、中国环境标准网http://www.es.org.cn
    9、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http://www.cacs.gov.cn
    10、中国环境生态网http://www.eedu.org.cn
    11、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http://www.oecd.org
    12、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所http://www.iisd.org
    13、联合国环境与规划署http://www.unep.org/chinese
    14、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英文)http://www.unep.org
    15、中国绿色时报http://www.greentimes.com
    16、中国经济信息网(环境发展)http://www.cei.gov.cn
    17、美国环境保护署(英文)http://www.epa.gov
    18、世界贸易组织(英文)http://www.wto.org
    19、国研网http://www.drcnet.com.cn
    20、经济学家杂志http://www.economist.com
    21、绿色和平组织http://www.greenpeace.org/international
    22、中国质量认证信息网http://www.cqcn.org.cn
    23、中国环境资源网http://www.ce65.com
    24、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http://www.sac.gov.cn
    25、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http://www.uibe.edu.cn/upload/up_wto
    26、中国标准化研究院http://www.cnis.com.cn
    27、中国人大网http://www.npc.gov.c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