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满族疆臣长庚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长庚(1843.10-1914.11),字少白,是清末活跃在西北的一位重要的满洲正黄旗大臣。历任伊犁副都统、驻藏大臣、伊犁将军、陕甘总督等职。早年参与平复新疆,立功不断,从巴彦岱领队大臣很快升为伊犁副都统,后自处理西藏事务起成为执掌一方的疆臣,旋辗转西北二十余年。他在边地共四十余载,有着丰富的治边经验,是清末守护边疆的重臣,在动荡的年代里他为当时边疆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以时间和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文章由以下三部分内容构成:一、长庚在西藏关于瞻对动乱的事后处理和英国入侵西藏后提出的守边方案值得注意。二、两次驻节伊犁的作为。首次担任伊犁将军期间他一方面组织对伊犁的整顿,同时安置哈萨克牧民;另一方面加强阿勒泰地区的守备并与俄国开展边事交涉尤其以收回巴尔鲁克山事件为代表。第二次担任伊犁将军期间长庚的主要工作是实施新政,具体为编练新军、开展实业、发展新式教育。三、宣统元年长庚担任陕甘总督,在此期间长庚积极开展新政与筹备立宪工作。辛亥革命爆发后甘肃宣布拥护共和,长庚隐退。
     文章最后结合特定的历史场域从边防观、维新观以及在辛亥革命中的行为等几个方面对长庚诸方面活动和思考作了较全面的总结。
Chang Geng(1843.10-1914.11), courtesy name Shao Bai, belongs to the Manchu Yellow Banner. Chang Geng was an important Manchu Minister, who was active in the Northwest China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He successively served as the Yili vice commander, Amban of Tibet, the Yili General (twice) and the Shan-Gan Governor. Since participating in retaking Xin jiang, he made a lot of contributions in the western. From Bayan Dai Minister to Yili vice commander, his promotion was fast, then he has a chance to become the official dealing with the affairs of Tibetan. Over forty years in frontier, he was an important minister with rich experience on boundary governance and made a positive contribution to the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rontier region in late Qing Dynasty.
     With the clues of time and space, the dissertation contains three major parts. Firstly, he dealt with two affairs:one was the aftermath of riots in Zhan Dui, the other was the solution of guarding the frontier after the English invasion. Secondly, there were four events during the first term of Yili General. First of all, he was in charge of the rectification work after Xin jiang Province was founded; secondly, he negotiated with Russia on the frontier affairs, and the most extraordinary one was to retake Barluke Mountain coercively rend by Russia; thirdly, work of settling down of the the Kazakh nomads; lastly, on the issue of Altai defensive; and there were three aspects that he focused on new policy during the second term of Yili General:training new army, developing industry, commerce and education.Thirdly, when he was appointed the Shan-Gan Governor, the Empire court held a preparatory constitution, he actively cooperated to carry out effective work. He had to leave after Gansu province was announced to recognize the Republic in the Revolution of1911.
     At the end of the dissertation, a more comprehensive summary on Chang Geng were made by author from his innovative thinking, the thinking of guarding the frontier and what he did in the Revolution of1911.
引文
1桑兵:陈季同述论,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4期。
    2赵尔巽等:清史稿,卷197,疆臣年表
    3邢玉林:扩大边臣疆吏研究的视角,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89年03期。
    1迟云飞:清末最后十年的平满汉畛域问题,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5期。
    1西佛曼&格里福编,贾士蘅译:走进历史田野-历史人类学的爱尔兰史个案研究,台北:麦田出版社1999年,第30-31页。
    2赵欣余手稿,张秀清整理:少白府君行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资料编辑室,《近代史资料》(总第89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256页。
    3万福麟:黑龙江志稿·经政志·氏族,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523页。
    a赵仁珪、章景怀:我的姓氏和世系,出版参考2005年第23期。
    1欣力:西北万里寻祖记—八声甘州,作者欣力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她在该书中说到赵欣余的后代情况。由此可知赵欣余仅育有数女,欣力为其五女赵诵琴之外孙女。北京:三联书店,2011年。
    z赵欣余:回忆先父陕甘总督长庚在西北的四十余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总第120辑)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另,周学军在清代嘉庆朝以降伊犁将军出生日期考—文考证出生年(1844年)与赵欣余回忆录记载(1843年)有出入,此从赵说。
    2武向晨:清末陕甘总督长庚事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文史资料编委会,文史资料选辑,第120辑,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第101页。
    1清圣祖实录,卷28,康熙四十一年五月甲午。
    2刘源:乾隆时期的瞻对事件,中国藏学2007年第3期。
    1驻藏大臣长庚奏瞻民控告番官并商上所陈各情折,王彦威纂辑、王亮编《清季外交史料》卷82,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1475页。
    2《边藏档案资料》手抄本,转引自清代瞻对事件在藏族地区的历史地位与影响(三),西藏研究1986年03期。
    3《边藏档案资料》手抄本,转引自清代瞻对事件在藏族地区的历史地位与影响(三),西藏研究1986年03期。
    4驻藏大臣长庚奏瞻民因番官苛虐叛藏仍欲投川片,王彦威纂辑、王亮编《清季外交史料》卷82,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1478页。
    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目录·汉文部分》,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第785页。
    6驻藏大臣长庚奏妥筹瞻对善后事宜折附条陈片,王彦威纂辑、王亮编《清季外交史料》卷83,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1492-1494页。
    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1-5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第1279-1283页。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1-5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第1279-1283页。
    2驻藏大臣长庚奏妥筹瞻对善后事宜折附条陈片,王彦威纂辑、上亮编《清季外交史料》卷83,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1492-1494页。
    1赵尔巽等:清史稿,卷453,长庚传。
    2吴丰培:清代藏事辑要续编(上卷),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77页。
    1中英会议藏印条约八款,参见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国际条约大全》(上编第4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14年,独秀知识库影印电子版,第14页。
    2长庚奏抵藏接印任事日期及领恩赏各物谢恩折,(十六年正月十五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奏折.引自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1-5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第1661页。
    3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十五年二月丁亥,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2588页。
    1清德宗实录,卷548,三十一年八月甲申。
    1王希隆:关于清代新疆军府制的几个问题,西域研究2002年第1期。
    2王力:试论清末新、伊分治的满汉关系因素及其影响,青海社会科学,200第6期。
    3清德宗实录,卷419,二十四年五月己未。
    1袁大化修,王树楠纂:新疆图志,卷29,实业志二,商,第三十六叶,甘肃省图书馆藏,宣统三年活字本。
    2清德宗实录,卷320,十九年正月戊中。
    3商务印书馆编:中俄边界条约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73年,第28页。
    1伊犁将军金顺等奏择地安插蒙哈以资游牧片,参见王彦威纂辑、王亮编《清季外交史料》(光绪朝)卷36,第8-9叶。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657页。
    ,1齐清顺:中国收复巴尔鲁克山的交涉,引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俄关系研究室、兰州大学历史系编《中俄关系史论文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52-162页。
    2厉声:中俄伊犁交涉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3页。
    3赵尔巽等:清史稿,卷453,长庚传。
    4《伊犁将军长庚奏俄国借巴尔鲁克山年限将满派员商办折》光绪十九年四月初九。参见王彦威纂辑、王亮编《清季外交史料》卷87,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1548页。
    5清史编委会:清代人物传稿下编(第九卷)长庚传,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5页。
    6中俄收回巴尔鲁克山文约,摘自《中俄边界条约集》,商务印书馆1973年,第99页。
    1清德宗实录,卷392,二十二年六月戊辰。
    2袁大化修,王树楠纂:新疆图志,卷57,交涉志五,第二叶,甘肃省图书馆藏,宣统三年活字本。
    3清德宗实录,卷508,二十八年十一月壬午。
    1清德宗实录,卷515,二十九年五月戊午。
    2袁大化修,王树楠纂:新疆图志,卷16,藩部志一,第十八叶,甘肃省图书馆藏,宣统三年活字本。
    3袁大化修,王树楠纂:新疆图志,卷16,藩部志一,第十九叶,甘肃省图书馆藏,宣统三年活字本。
    4清德宗实录,卷475,二十六年十一月癸巳。
    5清德宗实录,卷560,三十二年五月甲辰。
    6清德宗实录,卷570,三十三年二月庚寅。
    7袁大化修,王树楠纂:新疆图志,卷57,交涉志五,第一叶,甘肃省图书馆藏,宣统三年活字本。
    8清德宗实录,卷500,二十八年六月壬辰。
    1王彦威纂辑、王亮编:清季外交史料,卷65第4叶,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1175页。
    2清德宗实录,卷524,二十九年十二月壬子。
    3长庚:筹拟阿勒台山防守事宜折,马大正:《清代新疆稀见奏牍汇编》(同治光绪宣统朝卷中册),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219页。
    1清德宗实录,卷529,三十年四月甲子。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长庚徐世昌考验北洋三镇陆军日记,参见来新夏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北洋军阀(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823-871页。
    3(芬兰)马达汉:马达汉中国西部考察调研报告合集,阿拉腾奥其尔、王家骥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第33-34页。
    4清德宗实录,卷563,三十二年八月乙酉。
    5清德宗实录,卷587,三十四年二月己巳。
    1清德宗实录,卷587,三十四年二月壬戌。
    2清德宗实录,卷442,二十五年四月戊子。
    3魏长洪:迪化辛亥起义风云,汤永才主编:新疆辛亥革命史料选编,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2页。
    4清宣统政纪,卷15,宣统元年六月乙酉。
    5清德宗实录,卷485,光绪二十七年七月癸巳。
    1袁大化修,王树楠纂:新疆图志,卷40,民政志一,第十一、十二叶,甘肃省图书馆藏,宣统三年活字本。
    2李德贻:北草地旅行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8页。
    3袁大化修,王树楠纂:新疆图志,卷33,食货志二,第五叶,甘肃省图书馆藏,宣统三年活字本。
    4袁大化修,王树楠纂:新疆图志,卷33,食货志二,第八叶,甘肃省图书馆藏,宣统三年活字本。
    1袁大化修,王树楠纂:新疆图志,卷33,食货志二,第九叶,甘肃省图书馆藏,宣统三年活字本。
    2袁大化修,王树楠纂:新疆图志,卷33,食货志二,第九叶,甘肃省图书馆藏,宣统三年活字本。
    3袁大化修,王树楠纂:新疆图志,卷28,实业志一,牧,第三十二、三十三叶,甘肃省图书馆藏,宣统三年活字本。
    4魏长洪:对《新疆历史词典》部分词条的考证和补充,新疆地方志2002年第4期。
    1魏长洪:近代新疆民族工业的代表—伊犁玉山巴依制革厂,参见吴福环、魏长洪主编《新疆近现代经济研究文集》第43-55页。
    2袁大化修,王树楠纂:新疆图志,卷39,学校志二,第三叶,甘肃省图书馆藏,宣统三年活字本。
    3袁大化修,王树楠纂:新疆图志,卷38,学校志一,第十四、十五叶,甘肃省图书馆藏,宣统三年活字本。
    4清德宗实录,卷568,王十二年十二月辛巳。
    1武向晨:清末陕甘总督长庚事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总第120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第105页。
    z佚名:伊犁府乡土志,矿产。引自《新疆乡土志稿》,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第344页。
    3莫里循:1910年穿越中国西北,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44页。
    1袁大化修,王树楠纂:新疆图志,卷57,交涉志五,第十三叶,甘肃省图书馆藏,宣统三年活字本。
    2袁大化修,王树楠纂:新疆图志,卷57,交涉志五,第十叶,甘肃省图书馆藏,宣统三年活字本。
    3民立报,1911年7月23日,转引自魏长洪《近代新疆民族工业的代表-伊犁玉山巴依制革厂》,新疆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年第4期。
    4杨树杰,樊仲南:试论“新政”在新疆,新疆大学学报(哲社版)1981年02期。
    1武向晨:清末陕甘总督长庚事略,参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总第120辑)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第106页。
    2张尚瀛:忆黄河上的筏子,参见政协靖远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靖远县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政协靖
    远县委员会文史资料三胞联谊委员会1989年,第90、91页。
    3赵颂尧:甘肃咨议局及其演变,甘肃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1年第4期。
    1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纂:大清新法令(1901-1911),点校本第10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320页。
    2温世霖:昆仑旅行日记,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84页。
    3慕寿祺:甘青宁史略正编,卷26,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5页。
    4齐清顺:论清末新疆新政-新疆向近代化迈进的重要开端,西域研究2000年,第3期。
    1赵尔巽等:清史稿,卷144,刑法志三。
    2宣统政纪卷13,元年五月甲子。
    3宜统政纪卷33,二年三月庚戊。
    4宣统政纪卷40,二年八月癸酉。
    1夏荣生主编:甘肃省志·审判志,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27-28页。
    2清德宗实录,卷543,三十一年三月壬辰。
    3清德宗实录,卷572,三十三年四月戊子。
    1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153页。
    2(民国)交通铁道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交通史路政编,第二册,南京:交通铁道部1935年,第868页.影印电子版,独秀知识库。
    3袁大化:抚新记程,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77页。
    4宣统政纪卷45,二年十一月戊午。
    1赵尔巽等:清史稿,卷378,黄爵滋传。
    2(民国)温世霖:昆仑旅行日记,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01-102页。
    1温世霖:昆仑旅行日记,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91页。
    2宣统政纪卷28,元年十二月癸巳。
    3莫里循:1910年穿越中国西北,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21页。
    4宣统政纪,卷28,元年十二月癸巳
    5莫里循:1910年穿越中国西北,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17页。
    1宣统政纪,卷60,三年八月壬寅。
    2温世霖:昆仑旅行日记,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91页。
    3褚宸舸:晚清时期西北地区的烟毒与禁政,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1年12月。
    4(民国)陈渠珍:艽野尘梦,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47页。
    5莫里循:1910年穿中国越西北,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23页。
    1莫里循:1910年穿越中国西北,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17页。
    2(民国)慕寿祺:甘宁青史略正编,卷26第46页记载,黄钺在秦州设立军政府后长庚闻之大惊,曰“是儿乃革命党耶?何无一人告我,甚矣。人不易知,而知人亦不易也。”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3黄钺:陇右光复记,反J正巅末,第1页。甘肃省图书馆藏,民国二年刊本。
    1黄钺:陇右光复记,反正巅末,第2页。甘肃省图书馆藏,民国二年刊行。
    2赵星缘:甘肃藩司赵维熙承认共和的经过,《甘肃文史资料文库》第6卷,第205页。其他资料认为赵维熙承认共和的时间为3月15日,《陇右光复记》载兰州承认共和在3月19日,在秦州独立之后。
    3黄钺:陇右光复记,电文,第13页。甘肃省图书馆藏,民国二年刊行。
    4黄钺:陇右光复记,反正巅末,第5页。甘肃省图书馆藏,民国二年刊行。
    5慕寿祺:甘宁青史略正编,卷26,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扫描油印本,独秀知识库,第46-48页。
    6甘肃省历史学会:甘肃省历史学会论文集,兰州:甘肃省历史学会,1982年,第117页。
    7(芬兰)马达汉著,阿拉腾奥其尔、王家骥译:马达汉中国西部考察调研报告合集,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7页。
    1温世霖:昆仑旅行日记,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83页。
    2佚名纂,李伯泉整理:清故伊犁将军文贞公行状,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编《清代新疆稀见史料汇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1990年,第301页。
    3卞孝萱、唐文权编:辛亥人物碑传集·邵英传,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年,第682页。
    1毓运:记祖父端郡王载漪庚子被罪后的二十余年(续编),政协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总第120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第148页。
    2张昌荣:我在辛亥革命前后的经历和见闻,参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青海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会编《青海文史资料(第三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64年,第87-94页。
    3郑曦原编,李方慧等译: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15页。
    1武向晨:清末陕甘总督长庚事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中国政协文史资料选集第120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第101页。
    2赵欣余手稿,张秀清整理:少白府君行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总第89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第257页。
    3慕寿祺:甘青宁史略正编,卷27,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页。
    4赵欣余手稿,张秀清整理:少白府君行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总第89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第257页。
    5赵欣余手稿,张秀清整理:少白府君行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 资料选辑(总第89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第257页。
    1赵欣余手稿,张秀清整理:少白府君行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总第89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第271页。
    2武向晨:清末陕甘总督长庚事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120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第101页。
    1赵尔巽等:清史稿,卷453,长庚传。
    2朱新光:英俄私分帕米尔与清政府的立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0年3月第80页。
    1武向晨:清末陕甘总督长庚事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120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第106页。
    2武向晨:清末陕甘总督长庚事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120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第107页。
    1白润生: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40页。
    1关于伊犁将军的选任要求,请参见拙作《简论乾嘉时期有关伊犁将军的几个特点》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第2期。
    2赵尔巽等:清史稿,卷453,长庚传。
    1杨海燕:清朝陕甘总督群体研究,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月。
    2邢玉林:扩大边臣疆吏研究的视角,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89年03期。
    [1]卞孝萱,唐文权编.辛亥人物碑传集[Z].北京:团结出版社.1991.
    [2]陈金陵等编.清代碑传全集[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敕修.清实录[Z].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97.
    [4]傅恒等.西域图志.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编委会编.中国西北文献丛书,总第58册,卷58[Z].兰州:兰州古籍出版社1990.
    [5]黄钺.陇右光复记[Z].甘肃省图书馆藏.民国二年刊本.
    [6]李德贻.北草地旅行记[Z].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
    [7]林竞.国防与外交.参见苗普生主编.中国西北文献丛书二编,总第29册,卷8[Z].北京:线装书局2006.
    [8]林竞.蒙新甘宁考察记[Z].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
    [9]刘锦棠.刘勤襄公奏稿.参见苗普生主编.中国西北文献丛书二编,总第20册,卷13[Z].北京:线装书局.2006.
    [10]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Z].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
    [11]马大正编.清代新疆稀见奏牍汇编[Z].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12]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二册[Z].北京:中华书局.1984.
    [13]莫里循.1910年穿越中国西北[Z].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14]慕寿祺.甘宁青史略[Z].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15]清史编委会清代人物传稿下编(第九卷)长庚传[Z].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
    [16]商务印书馆编.中俄边界条约集[Z].北京:商务印书馆.1973.
    [17]陶模.陶勤肃公奏议遗稿.参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编委会编.中国西北文献丛书,总第103册,卷28[Z].兰州:兰州古籍出版社.1990.
    [18]魏长洪.迪化辛亥起义风云.参见汤永才主编.新疆辛亥革命史料选编[Z].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
    [19]王亮,王彦威编.清季外交史料(光绪朝)[Z].台北:文海出版社.1964.
    [20]温世霖.昆仑旅行日记[Z].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21]吴廷燮.新疆大记补编.参见苗普生主编.中国西北文献丛书二编,总第3册,卷3[Z].北京:线装书局.2006.
    [22]武向晨.清末陕甘总督长庚事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总第120辑)[Z].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
    [23]谢彬.新疆游记[Z]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
    [24]许国桢.伊犁府乡土志.参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编委会编.中国西北文献丛书,总第61册,卷61[Z].兰州:兰州古籍出版社.1990.
    [25]佚名.新疆四道志.参见中国边疆史志集成·新疆史志,第2部,第7册[Z].北京:全国图书馆缩微复制中心.2003.
    [26]袁大化修,王树楠纂.新疆图志[Z].甘肃省图书馆藏,宣统三年活字本.
    [27]袁大化.抚新记程[Z].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
    [28]毓运.记祖父端郡王载漪庚子被罪后的二十余年(续编).政协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总第120辑[Z].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
    [29]张开枚.辛亥伊犁乱事本末.参见苗普生主编.中国西北文献丛书二编,总第11册,卷4[Z].北京:线装书局.2006.
    [30]赵尔巽等.清史稿[Z].北京:中华书局.1998.
    [31]赵欣余.回忆先父陕甘总督长庚在西北的四十余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总第120辑)[Z].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
    [32]赵欣余.先父长庚奉旨二次出关的前前后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总第120辑)[Z].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
    [33]赵欣余手稿,张秀清整理.少白府君行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资料编辑室,近代史资料(总第89号)[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34]郑曦原编,李方慧等译.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M].北京:三联书店.2001.
    [35]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Z].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
    [3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目录·汉文部分[Z].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
    [3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朱批奏折[Z].北京:中华书局.1995.
    [38]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清代新疆稀见史料汇辑[Z].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
    [39]钟镛.西疆交涉志要.参见苗普生主编.中国西北文献丛书二编,总第11册,卷4[Z].北京:线装书局.2006.
    [40]钟广生.新疆辛亥定变纪略.参见苗普生主编.中国西北文献丛书二编,总第11册,卷4[Z].北京:线装书局.2006.
    [41]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Z].北京:中华书局.1958.
    [1]丁时存.清代驻藏大臣考[M].南京:蒙藏委员会印行.1948.
    [2]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俄关系研究室,兰州大学历史系编.中俄关系史论文集[C].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79.
    [3]张其勤.清代藏事辑要[Z].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3.
    [4]吴丰培.清代藏事辑要续编[Z].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
    [5]费正清.剑桥晚清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6]纳比坚·穆罕默德.清朝时期的哈萨克族[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8.
    [7]吴丰培,曾国庆.清代驻藏大臣传略[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
    [8]马汝珩,马大正.清代边疆开发研究[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9]万福麟.黑龙江志稿[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10]马汝珩,马大正.清代的边疆政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11]阿拉腾奥其尔.清代伊犁将军论稿[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
    [12]薛宗正主编.中国新疆古代社会生活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13]阿拉腾奥其尔,阎芳.清代新疆军府制职官传略[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
    [14]马大正主编.中国边疆经略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
    [15]郑曦原编,李方慧等译.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M].北京:三联书店.2001.
    [16]赵云田.中国治边机构史[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
    [17]定宜庄.清代八旗驻防研究[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
    [18]张羽新.清代治藏要论[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4.
    [19]齐清顺,田卫疆.中国历代中央王朝治理新疆政策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20]赵云田.清末新政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
    [21]拉铁摩尔:中国亚洲内陆边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22]苏德毕力格.晚清政府对新疆、蒙古和西藏政策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
    [23]蔡家艺.清代新疆社会经济史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4]方英楷主编.中国历代治理新疆国策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25]新疆自治区方志编委会.新疆通志·人物志[Z].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26]柯兰,谷岚,李国强.边臣与疆吏(法国汉学第十二辑)[C].北京:中华书局.2007.
    [27]黄达远,吴秩群.多重视角下的边疆研究-18世纪至20世纪初叶的新疆区域社会史考察[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28]贺灵.丝绸之路伊犁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
    [1]陈慧生.清末新政和宪政在新疆的实施[J].实事求是.1981(01).
    [2]纪大椿.论清季新疆建省[J].新疆社会科学.1984(04).
    [3]张云侠.略论清代驻藏大臣的设置、职权及其有关问题[J].社会科学研究.1985(03).
    [4]陈一石.清代瞻对事件在藏族地区的历史地位与影响(一二三)[J].西藏研究.1986(01)、(02)、(03)
    [5]邢玉林.扩大边臣疆吏研究的视角[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导报.1989(03).
    [6]张羽新.驻藏大臣长庚及其《为西藏事上书》[J].西藏研究.1990(04)
    [7]刘源.乾隆时期的瞻对事件[J].中国藏学.2007(03).
    [8]毛振发.论清代边防及晚清边防危机[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3(02)
    [9]赵云田.清末边疆地区新政举要[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6(04)
    [10]赵云田.清末新疆新政述论[J].新疆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01).
    [11]朱新光.英俄私分帕米尔与清政府的立场[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0(03).
    [12]迟云飞.清末最后十年的平满汉畛域问题[J].近代史研究.2001(05)
    [13]武红薇,张杰.论清代伊犁将军府的地位人选与兴衰[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12).
    [14]魏长洪.对《新疆历史词典》部分词条的考证和补充[J].新疆地方志.2002(04)
    [15]竹效民.论伊犁将军的职能及其贡献[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3(03)
    [16]赖洪波.清代伊犁将军与伊犁将军府的历史演变[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04(01)、(02)、2005(01).
    [17]苏魁俊,孟楠.伊犁将军长庚评述[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02).
    [18]邢剑鸿.清末新政期间新疆军政改革述论[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04).
    [19]李刚.清末民初新疆与哈萨克斯坦哈萨克族人口变迁刍议[J].新疆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05).
    [20]张继格,刘大武.试析清末化除满汉畛域原因[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02).
    [21]李学智.清末政治改革中的满汉民族因素[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05)
    [22]周学军.清代嘉庆朝以降伊犁将军出生日期考[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4).
    [23]丁立军.清代新疆军府制度的终结与政治中心的转移[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8(9).
    [24]赵维玺.陶模治新析论[J].西域研究.2009(01).
    [25]祁美琴,赵阳.关于清代藏史及驻藏大臣研究的几点思考[J].中国藏学.2009(02).
    [26]子文.“海峡两岸清代驻藏大臣与边疆治理”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3).
    [27]王力.晚清满汉关系与新伊分治[J].西域研究.2010(02).
    [28]张立程,李红卫.论晚清西北边疆危机与清廷对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01).
    [29]李细珠.清末预备立宪时期平满汉畛域思想与满汉政策的新变化—以光绪三十三年之满汉问题奏议为中心的探讨[J].民族研究2011(03).
    [30]杨海燕.清朝陕甘总督群体研究[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1]周向阳.晚清开发西北思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2]魏兆和.晚清新疆治理研究(1840-1911)[硕士学位论文].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04年.
    [3]兰书燕.新疆建省与清廷治新政策的转型[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4]白剑光.晚清阿尔泰边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5]张理想.清季西北督抚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兰州大学.2010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