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提升幸福感为导向的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我国政府工作重心从发展经济转向经济与社会共同发展,政府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逐年增加。经济基础的成熟和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势必使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从保障国民基本生活需求提高到追求国民的幸福感目标上来。在此背景下,强调以提高幸福感为导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仅是对经济指标狂热的纠正,对保障体系规范性建设的指引,对国民发展需求规律的遵循,更是深化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决定性内容。本文试着从社会保障体系的理论指导、运行主体和内容设计三方面探讨以提高幸福感为导向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并在分析现行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问题阐述忽视幸福感的严重性。笔者认为,我国社会保障思想最初就已显现追求人们幸福的理念,但随着加快经济发展的重心转移,本来作为提高幸福感的手段却成为了目的,致使社会保障的指导思想远离了幸福。而现在正是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发展契机,在此时重新强调社会保障的最终追求——提高国民幸福是必要的。也基于此,本文将社会保障体系作为一有机整体,以提高幸福感为导向,进行再建设,以求为更多学术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With China's government shifting its focus from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ogether,the government’s capital investment has increased year by year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The mature economic base and humanist political philosophy will perpetuate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which aims our country from ensure national basic life needs to raise up the pursuit of national happiness goals. In this context, emphasizing to improve well-being as the guid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s not only the correct for economic indicators, the guidance of the system, standardization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requirement rule, but also deepen the mean of people oriented,constructe the harmonious society's decisive content.This paper try to see things from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of theoretical guidance, content design and operation subject three aspects discussed to improve the well-being of our country is oriented construction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problems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of the seriousness of this paper ignore happiness. The author thinks that, China's social security thoughts initially already showed the idea of pursuing people happy, but as to speed up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barycenter, originally as improve well-being means but became purpose, cause social security guiding ideology away from happiness. And now is the social people-oriente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at this time to emphasize the ultimate pursuit of social security, improving national happiness is necessary. Based on this, also will be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s an organic whol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well-being as the guidance, before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our, in order to be outlined for more academic a view to play a valuable role.
引文
①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EB].http://www.bj.xinhuanet. com. 2011年2月28日.
    ②李珍.社会保障理论[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年.第34页.
    ①倪才龙.建立我国社会保障税的法律思考[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②李春林.论基于公共物品的社会福利函数[J].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5期.第23页.
    ③陈晓云.福利保障的理论、演变及其现实意义[J].世界经济研究,2001年第3期.第15页.
    ④Alexander Pacek;Benjamin Radcliff .Assessing the Welfare State: The Politics of Happiness[J]. Perspectives on Politics,2008(2).
    
    ①曹佃省.国外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理论概化及进展启示[J].社会心理科学,2008年第8期.第27页.
    ②曹佃省.国外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理论概化及进展启示[J].社会心理科学,2008年第8期.第29页.
    ①肖仲华.主流经济学幸福理论述评[J].当代经济,2010年第1期.第18页.
    ②肖仲华.主流经济学幸福理论述评[J].当代经济,2010年第1期.第19页.
    ①张雪.毛泽东社会保障思想浅析[J].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第24页.
    ①李艳萍.论科学发展观的人文关怀价值取向[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2期.第31页.
    ①尹海兰.新市民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31页.
    ②李晶.福利的多维测度与广义幸福指数体系的构建[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4期.
    ①诺曼·巴里.福利[M].储建国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页.
    ②孙光德,董克用.社会保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页.
    ③童星.社会保障与管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6页.
    ④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EB].http://www.chinadaily.com/.2004年9月7日.
    ①T.H.Marshall.Social polic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M].London:Hutchinson,1985.P12.
    ②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M].郑戈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21页.
    ③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2004年.第289页.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542页.
    ⑤周沛.社会福利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第5页.
    ⑥周沛.社会福利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第9页.
    ⑦Macaro V D.Social welfare structure and practice[M].California:Sage,1995.P17.
    ①大美百科全书[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8年卷25.第121页.
    ②威廉姆·H·怀特科,罗特科·C·费德里科.当今世界的社会福利[M].解俊杰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30页.
    ③郭崇德.社会保障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35页.
    ④中国文化大百科全书[M].长春:长春出版社社卷,2009年.第345页.
    ⑤田凯.关于社会福利的定义及其社会保障关系的在探讨[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1年第1期.第21页.
    ①张丽华.冯友兰的幸福观及其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第17页.
    ②何莉.重庆工商大学学生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研究[J].西南大学,2009年第5期.第11页.
    ③何莉.重庆工商大学学生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研究[J].西南大学,2009年第5期.第12页.
    ④朱翠英,付在汉,刘飞.幸福感及其测评研究述评[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10期.第21页.
    ⑤陈友真,贾志永,罗亚林.学术界关于幸福感研究的述评[J].天府新论,2010年第1期.第13页.
    
    ①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6页.
    ②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8页.
    ③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7页.
    -①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9-30页.
    ②季燕霞.关注人的权利和能力[J].学术论坛,2003年第10期.第15页.
    ③肖林生,温修春.阿玛蒂亚·森的福利观及其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第11期.第21页.
    ④周文文.伦理理性自由——阿马蒂亚·森发展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12页.
    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2卷.第528-529页.
    ②董洪利.孟子研究[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1页.
    ③贺远宁编著.论语百篇解读[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21页.
    ④贺远宁编著.论语百篇解读[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1页.
    ⑤贺远宁编著.论语百篇解读[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24页.
    ⑥董洪利.孟子研究[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1页.
    ①董洪利.孟子研究[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38页.
    ②贺远宁编著.论语百篇解读[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3页.
    ③周秋光.论近代慈善思想的形成与发展[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5期.第17页.
    ④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编.孙中山全集:第6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523页.
    ①新华社.十七大报告[EB].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年10月15日.
    ①段启华.我国现行福利体系利弊评说[J].财经政法资讯,2001年第4期.第21页.
    ①郑功成.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79页.
    ①张俊杰,姚本先,方双虎.城市居民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及其相关研究[J].卫生软科学,2009年第4期.第31页.
    ①希拉里·普特南.客观性和科学——伦理学的区分[J].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3期.第151页.
    ①邓大松,孟颖颖.论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年6卷1期.第12页.
    ①李婷婷.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政府责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16页.
    
    ①李婷婷.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政府责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16页.
    ②孙维群.关于政府在社会保障体系构建中的职能与角色定位问题研究[J].才智,2010年第7期.第14-16页.
    ①政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M].北京:图书出版社,2005年.
    ②陈标,艾凌.社会保障制度中政府职能的再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第64-67页.
    ①于音.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浅析——论政府的主导作用及地位[J].社会保障研究,2009年第3期.第68-71页.
    ②张丽影.社会保障责任政府经济责任的起点[J].中国证券期货,2010年第1期.第104-105页.
    ③陈标,艾凌.社会保障制度中政府职能的再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第64-67页.
    ④姜竹.论多元化社会保障主体选择的社会进步性[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第14-18页.
    ⑤李婷婷.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政府责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15页.
    ①孙光德,董克用.社会保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0-12页.
    -①赵黎明,贺福安.非政府组织在我国社会保障建设中的作用[J].求索,2010年第3期.第76-77页.
    ①赵黎明,贺福安.非政府组织在我国社会保障建设中的作用[J].求索,2010年第3期.第76-77页.
    ①赵黎明,贺福安.非政府组织在我国社会保障建设中的作用[J].求索,2010年第3期.第76页.
    ②赵黎明,贺福安.非政府组织在我国社会保障建设中的作用[J].求索,2010年第3期.第77页.
    ③刘寿昌,杜萍.论社会保障中的非政府组织[J].南昌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第69-73页.
    
    ①林嘉.社会保障法的理念、实践与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6-17页.
    ②覃有土,樊启荣.社会保障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第101-102页.
    ①沈洁.中国社会福利政策建构的理论诠释[J].社会保障研究,2005年第1期.第31页.
    ①冯乃宪.对建立多层次共同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思考[J].中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
    ①郑姬.郑州市博爱街社区服务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阿玛蒂亚·森.生活质量[M].玛莎·努斯鲍姆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们大学出版社,2002.
    [3]边沁.政府片论[M].沈叔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4]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绪论[M].时殷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5]亚当﹒斯密(AdamSmith).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其原因的研究[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6]亚当·斯密(Adam Smith).道德情操论[M].谢宗林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7]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高鸿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8]贝弗里奇.社会保障研究所编.贝弗里奇报告: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9]庇古.福利经济学[M].金镝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10]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李惠斌、杨雪冬译.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1]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2]诺曼·巴里.福利[M].储建国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13]孙英.幸福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4]克里斯多佛·R·埃廷顿、德波若·乔顿、多纳德·G·道格拉夫、苏珊·埃廷顿.休闲与生活满意度[M].杜永明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15]卢汉龙.风险社会与主观幸福[M].上海:上海社会学院出版社,2005.
    [16]孙光德,董克用.社会保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7]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8]郑功成.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道路[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19]郑功成.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0]童星.社会保障与管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1]郭崇德.社会保障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2]窦玉沛.重构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3]张士昌,陶立明,朱皓.社会福利思想[M].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24]李珍.社会保障理论[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25]莫邦豪.社区工作原理和实践[M].香港:集贤社,1994.
    [26]邓大松.社会保障问题研究[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3.
    [27]周沛.社会福利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28]李宝元.人本发展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9]封进.人口转变、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5.
    [30]林嘉.社会保障法的理念、实践与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1]范斌.福利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2]希拉里·普特南.客观性和科学——伦理学的区分[C].生活质量,2008.
    [33]徐明心,陈国康.中西福利国家观念异同探讨[J].中国社会工作,1997,(6).
    [34]张成,朱乾龙.从福利国家的两难困境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J].北方经济,2009,(17).
    [35]刘紫嫣.幸福指数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启示研究[J].现代农业,2008,(7).
    [36]肖林生,温修春.阿玛蒂亚·森的福利观及其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08,(11).
    [37]张俊杰,姚本先,方双虎.城市居民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及其相关研究[J].卫生软科学,2009,(4).
    [38]崔东艳.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分层化体系初探[J].消费导刊,2009,(12).
    [39]曲文勇,崔东艳.论中国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的演进[J].学理论,2009,(10).
    [40]倪才龙.建立我国社会保障税的法律思考[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41]李春林.论基于公共物品的社会福利函数[J].学习与探讨.2007,(5).
    [42]陈晓云.福利保障的理论、演变及其现实意义[J].世界经济研究,2001,(3).
    [43]曹佃省.国外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理论概化及进展启示[J].社会心理学科,2008,(8).
    [44]肖仲华.主流经济学幸福理论述评[J].当代经济,2010,(1).
    [45]尹海兰.新市民主观幸福研究综述[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46]张怀富.2001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发展研究报告[R].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47]时正新.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进步报告[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48]张慧.2005年——2009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调查报告[R]. http://www.china. com.cn/aboutchina/zhuanti.中国网.
    [49] Sugden,R.The Economic of rights, cooperation and Welfare[M].New york:B Blackwell,1986.
    [50] Alexander Pacek,Benjamin Radcliff.Assessing the Welfare State: The Politics of Happiness[J]. Perspectives on Politics,2008,(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