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铸币流通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唐王朝建立后,社会经济在稳定的环境中迅速走向繁荣,迎来了一个农工商全面发展的时代。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得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日益频繁,货币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变得愈加重要,并体现出浓郁的时代特点——钱帛兼行。这一实物货币与金属货币并行的货币制度,在一定时期内适应了经济发展水平,满足了市场对于货币的需要。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一制度越来越表现出其不适应商品交换的方面,最终成为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瓶颈。
     唐代是通宝币制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它在货币制度方面的一系列规定成为后世效仿的楷模。但是,由于统治者思想和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的局限,唐代货币制度和货币流通表现出很强的财政性特点,即统治者在运用货币工具调节经济运行时较少考虑到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而更多的是从满足自身统治的财政需要出发。这就决定了唐代货币制度的多变性和货币流通变化的复杂性。因而政府在面对货币流通中的一系列矛盾问题时,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这一制度安排固有的缺陷正是问题产生的根源。
     因此,本文拟以传统的史学方法为铺垫,以现代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理论为创新,在仔细梳理史料的基础上,用新的理论解决问题,使整体研究建立在更为丰富广阔的理论依据上,着重探讨唐代货币流通的过程和货币购买力的变迁,分析影响货币流通的思想层面和制度层面的原因,目的在于揭示政府、货币流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展现经济运行背后的政策性因素和客观规律因素的作用。
     论文分别从如下五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论述唐代货币制度的主要内容及铸币的生产管理体制。中国大一统王朝的货币制度经历了从秦到隋的漫长发展过程,在唐代终于完成了它的演变,发展为更高一级的通宝币制体系,确立了开元通宝钱的法币地位,其内容为后世所效仿。货币的铸行以政府的指导思想为理论导向,这一思想也决定了货币运动的特点和实际效果。从货币的铸行到投放市场,都是在这一指导思想的指引下完成的。
     第二部分,论述唐代货币流通的渠道。通过政府投放和回笼这两个动作,清晰展现货币在政府和市场之间流通的轨迹,体现这一过程中的特点。
     第三部分,论述唐代货币流通的方向。货币流通随商品流通的产生而产生,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货币流通的基础和前提是商品流通,货币流通从属于或依附于商品流通。货币流通对商品流通也有一定的反作用。因此,只有研究市场上商品的流通状况,才可以理清货币流通的方向。由于商品市场涵盖的范围很广,因此可以按照商品类别将市场划分为农、工、商三类,并分别揭示这三类市场上的货币流通情况。
     第四部分,论述唐代货币的购买力。单位货币的购买力是货币流通中的核心问题。货币流通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和影响商品流通,最终要体现在货币的购买力上。而商品的价格是最直观的反应工具。因此,通过商品价格来考察货币流通的效果和出现的问题,就是货币购买力在多大程度上得以实现的问题。
     第五部分,论述唐代信用业的发展状况。信用是唐代货币流通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经济关系,它是伴随着唐代货币流通的发展进程而出现的,既是在当时条件下的一种偶然产物,也将会成为其最终归宿。因此,研究唐代货币流通的影响,就不能不对信用业的发展有所涉及。
     结语对唐代铸币流通领域的相关问题做一系统的回顾,并总结其规律,阐明其历史局限性。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ang dynasty(In the Tang dynasty), the social economy developed rapidly in a stable environment, and the agriculture, industry, and commerce of that time obtained an all-round development. Economic recovery and development make frequent exchange of merchandise with currency for the media. The currency play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 social economy ,which circulated with silks and money. This kind of currency system satisfied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needs of the market appropriately during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Howe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 economy, the currency system couldn't adapt to the commodity exchange any more,and finally began to restric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commodity currencies.
     The currency system of TongBao formed and developed in the Tang dynasty, which is regarded as the model and standard for later dynasties. But due to the relatively low level of the rulers and the commodity economy ,the currency system and circulation had a strong financial characteristics, that is to say, rulers at the use of currency to adjust the economy, instead of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nee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y made more account of their own financial needs. And this had determined the variability of the currency system in that era,and the complexity of the currency changes. And therefore the government, in the face of a series of problems, Lacked the effective measures to counter. Shortcomings inherent in this system is the root of the problem.
     The thesis plan to discuss the process of the currency circulation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 changes in the currency purchasing power over that era,and to analyze the thought and institutional reasons which effect the currency circulation,with the methods of conventional historical theory, and modern economics, monetary banking theory. The thesis focuses on reveal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vernment, currency circulation,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show the policy factors and the objective laws behind the Economic operation.
     Papers will address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
     The first part elaborates the currency system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mintage. The currency system of China had a long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nd achieved the evolution in the Tang Dynasty at last. It formed the currency system of TongBao, which established the legal tender status of KaiYuanTongBao. The casting and circulating of the coins was under the government guidance. The second part elaborates the channels of the currency circulation. We can see the track of the currency circulation from putting into and withdrawalling from circula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market. The third part elaborates the direction of the currency .The currency circulation was generated by commodity circulation. The currency circulation was decided by commodity circulation. The commodity circulation was the base and premise of the currency circulation. The currency circulation had the counteraction to the commodity circulation. We can see the direction of the currency circulation from the commodity circulation. We can devide the commodity into three parts: agricultural products, hand industrial products and government monopoly products. The fourth part elaborates the purchasing power of the coin. The purchasing power is the core problem. The impact of the currency circulation on commodity circulation was reflected on the purchasing power,which was performanced by the price of the commodity. So the study on the commodity price can help us to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purchasing power of the coin. The fifth part elaborates the development of credit relations. The credit was a new economic relations forming in the currency circulation in the Tang dynasty. It was a result at that time by accident and would become an end-result at last.
     In the conclusion we analyze the past experiences and successes in the currency circulation in the Tang dynasty, which is usful in the future.
引文
[1]黄君默:《唐代的货币》,《食货》第4卷第11期。
    [1]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魏晋南北朝隋唐部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萧清《中国古代货币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4]加藤繁:《唐代绢帛之货币的用途》,《食货》第1卷第2期。
    [5]李埏:《略论唐代的“钱帛兼行”》,《历史研究》1964年第1期。
    [6]史卫:《从货币职能看唐代“钱帛兼行”》,《唐都学刊》2006年第3期。
    [7]赵和平:《唐代两税法实行后的两个突出问题》,《唐史学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8]黄成《论唐代发生钱荒的主要原因》,《杭州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
    [1]瞿恺:《唐代两税法与钱荒》,《思想战线》1990年第2期。
    [2]乔幼梅:《从中唐到北宋钱荒问题的考察》,《历史研究》1990年第2期。
    [3]陈明光:《唐代“除陌”释论》,《中国史研究》1984年第4期。
    [4]全汉异:《唐代物价的变动》,《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1943年第3期。
    [5]梁仲勋:《唐代物价与物价管理》,《西北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
    [6]加藤繁:《唐宋时代金银之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版。
    [7]原载《九州帝国大学十周年纪念论文集》,岩波书店1937年11月版。
    [8]胡如雷:《唐代的飞钱》,《隋唐五代社会经济史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吴丽娱:《食盐的货币作用与折博制的发展》,《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4期。
    [2]李家寿:《关于唐代“飞钱”的性质问题》,《财经研究》1994年第3期。
    [3]王永兴:《中晚唐的估法和钱币问题》,《社会科学》第5卷第11期,1949年。
    [4]赵和平:《中晚唐钱重物轻问题和估法》,《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4期。
    [5]李锦绣:《唐后期的虚钱、实钱问题》,《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
    [6]卢向前:《唐前期估法研究》,《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论文集》,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版。
    [7]魏道明:《略论唐朝的虚钱和实钱》,《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
    [8]薛平拴:《中晚唐“钱重物轻”试探》,《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9]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魏晋南北朝隋唐部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三联书店1979年版。
    [2]吕思勉:《隋唐五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及1984新版。
    [3]李春润:《唐代的捉钱使》,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第4期。
    [4]李锦绣:《唐前期公廨本钱的管理制度》,《文献》1991年第4期。
    [5]陈仲安、王素:《汉唐职官制度研究》,中华书局1993年版。
    [6]陈国灿:《从吐鲁番出土的“质库帐”看唐代的质库制度》,《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7]李锦绣:《唐代财政领域的“加饶”现象》,《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8]刘玉峰:《唐代的货币制度和货币流通浅论》,《山东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1]《史记》卷三十《平准书》,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42页。
    [1]《史记》卷三十《平准书》,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34-1435页。
    [2]《隋书》卷二十四《食货志》,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691页。
    [1]《旧唐书》卷四十八《食货志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94页。
    [2]《旧唐书》卷四十八《食货志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94页。
    [3]《唐律疏议》卷二十六《杂律》,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80页。
    [4]《全唐文》卷五十九唐宪宗《禁采银坑户令采铜助铸诏》,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41-642页。
    [5]《旧唐书》卷四十八《食货志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96页。
    [1]《旧唐书》卷四十八《食货志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99页。
    [2]刘玉峰:《唐代工商业形态论稿》,齐鲁书社2002年版,第230页。
    [3]《管子·国蓄篇》,见黎翔风:《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279页。
    [4]《管子·国蓄篇》,见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266页。
    [5]《管子·国蓄篇》,见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259页。
    [6]《管子·轻重乙》,见黎翔风:《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451页。
    [7]《管子·山至数》,见黎翔风:《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342页。
    [1]《管子·国蓄篇》,见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274-1275页。
    [2]《管子·国蓄篇》,见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269页。
    [3]《旧唐书》卷四十八《食货志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97页。
    [4]《旧唐书》卷四十八《食货志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99页。
    [5]《旧唐书》卷四十八《食货志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03页。
    [6]《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四唐德宗贞元十年五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557页。
    [7]《新唐书》卷五十二《食货志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60页。
    [1]《旧唐书》卷四十八《食货志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94页。
    [2]《唐律疏议》卷二十六《杂律》,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80页。
    [3]《新唐书》卷五十四《食货志四》,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84页。
    [4]《唐六典》卷七《尚书工部》,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15页。
    [5]《唐六典》卷七《尚书工部》,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16、222页。
    [6]《新唐书》卷四十八《百官志三》,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268页。
    [7]《唐六典》卷二十二《诸铸钱监》,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578-579页。
    [8]《唐六典》卷二十二《诸铸钱监》,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579页。
    [1]《唐六典》卷二十二《诸冶监》,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577页。
    [2]《唐六典》卷二十二《诸冶监》,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576-577页。
    [3]《唐六典》卷十三《御史台》,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81-382页。
    [4]《旧唐书》卷四十八《食货志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04页。
    [5]《唐会要》卷五十九《尚书省诸司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199页。
    [6]《唐会要》卷五十九《尚书省诸司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200页。
    [7]《全唐文》卷四百四十八王涯《请开采铜铁奏》,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578页。
    [8]《旧唐书》卷四十八《食货志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01页。
    [9]《旧唐书》卷四十八《食货志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02页。
    [1]《新唐书》卷五十四《食货志四》,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90-1391页。
    [1]《旧唐书》卷三十八《地理志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85页。
    [2]《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五唐玄宗天宝元年正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851页。
    [3]《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八唐德宗建中四年六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346页。
    [4]《册府元龟》卷四百八十四《邦计部·经费》,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786页。
    [5]《册府元龟》卷四百八十四《邦计部·经费》,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788页。
    [6]《册府元龟》卷四百八十四《邦计部·经费》,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789页。
    [7]《册府元龟》卷四百八十四《邦计部·经费》,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789页。
    [8]《册府元龟》卷四百八十四《邦计部·经费》,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789页。
    [1]《新唐书》卷一百三十二《沈既济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540页。
    [2]《通典》卷十九《职官志一》,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493页。
    [3]《旧唐书》卷十四《宪宗纪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36页。
    [4]《唐会要》卷九十一《内外官料钱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961页。
    [1]《唐会要》卷九十一《内外官料钱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962页。
    [2]《唐会要》卷九十一《内外官料钱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963页。
    [3]《旧唐书》卷十一《代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12页。
    [4]阎守诚:《唐代官吏的俸料钱》,载《晋阳学刊》1982年第2期。
    [1]阎守诚:《唐代官吏的俸料钱》,载《晋阳学刊》1982年第2期。
    [2]蔡次薛:《隋唐五代财政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第156页。
    [3]《旧唐书》卷二十八《音乐志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51页。
    [4]《旧唐书》卷五十一《杨贵妃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79页。
    [1]《旧唐书》卷五十一《杨贵妃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79页。
    [2]《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唐玄宗天宝九年二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898页。
    [3]《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唐懿宗咸通七年十二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8117页。
    [4]《太平广记》卷二百三十七“同昌公主“条引《杜阳杂编》,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825页。
    [5]《唐六典》卷十八《鸿胪寺》,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505页。
    [6]《唐六典》卷十八《鸿胪寺》,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506页。
    [7]《旧唐书》卷十二《德宗纪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22页。
    [8]《资治通鉴》卷二百零五武则天天册万岁元年正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98页。
    [9]《新唐书》卷一百一十八《张廷珪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261页。
    [1]《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唐玄宗天宝七年十一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892页。
    [2]《旧唐书》卷八十八《韦嗣立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870页。
    [1]《新唐书》卷五十一《食货志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41页。
    [2]《唐会要》卷八十五《定户等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新版,第1845页。
    [3]《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77页。
    [4]《通典》卷六《食货六》,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10页。
    [1]《旧唐书》卷四十八《食货志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91-2092页。
    [2]《旧唐书》卷十二《德宗纪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27页。
    [3]《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六唐德宗建中元年十二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291页。
    [4]《通典》卷六《食货六》,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11页。
    [1]《新唐书》卷五十四《食货志四》,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78页。
    [2]《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五唐代宗大历十四年五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261页。
    [3]《新唐书》卷五十四《食货志四》,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79页。
    [4]《旧唐书》卷四十九《食货志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28页。
    [5]《新唐书》卷五十四《食货志四》,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82页。
    [6]《新唐书》卷五十四《食货志四》,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81页。
    [1]《旧唐书》卷四十九《食货志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18页。
    [2]《通典》卷十一《食货十一》,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44页。
    [3]《通典》卷十一《食货十一》,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50页。
    [4]《旧唐书》卷十二《德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34-335页。
    [5]《新唐书》卷五十二《食货志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53页。
    [1]《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50页。
    [1]《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65页。
    [2]《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51页。
    [3]《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76页。
    [4]乔幼梅:《从中唐到北宋钱荒问题的考察》,载《历史研究》1982年第4期。
    [1]《旧唐书》卷四十八《食货志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04页。
    [2]《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二唐穆宗长庆元年九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799页。
    [3]《旧唐书》卷四十八《食货志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01-2102页。
    [4]《新唐书》卷五十二《食货志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60页。
    [5]《旧唐书》卷四十八《食货志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02页。
    [6]《旧唐书》卷四十八《食货志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03-2104页。
    [1]《旧唐书》卷四十八《食货志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05-2106页。
    [1]《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34页。
    [2]刘玉峰:《唐代商品性农业的发展和农产品的商品化》,《思想战线》2004年第2期。
    [1]《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12页。
    [2]《太平广记》卷三百七十四“胡氏子”条引《録异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974页。
    [3]《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八唐宪宗元和六年五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684页。
    [4]《太平广记》卷三十一“李珏”条引《续仙传》,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00页。
    [5]闭籴,意为禁止籴米。始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晋饥,秦输之粟;秦饥,晋闭之籴”。
    [6]《唐会要》卷九十《闭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新版,第1941页。
    [7]《太平广记》卷一百七十二“赵和”条引《唐阙史》,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268页。
    [1]《全唐文》卷四百六十五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759-4760页。
    [2]《全唐文》卷三百一十四李华《润州丹阳县复练塘颂(并序)》,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193页。
    [3]《北梦琐言》卷三《韦宙相足谷翁》,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54页。
    [4]《太平广记》卷二百四十三“江淮贾人”条引《国史补》,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884页。
    [1]《全唐诗补编》上卷,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46页。
    [2]《太平广记》卷二百四十三“龙昌裔”条引《国史补》,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884页。
    [3]有意见认为唐前期的和籴是建立在政府和农民双方自愿基础上的;也有人认为和籴一直是带有强制性的;还有人认为,唐后期和籴才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但制度本身具有历史进步性。
    [4]《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80页。
    [5]《全唐文》卷六百六十七白居易《论和籴状》,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781页。
    [6]《新唐书》卷二百零七《高力士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859页。
    [7]《全唐文》卷六百六十七白居易《论和籴状》,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781页。
    [1]《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二《韩琬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166页。
    [2]《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三唐德宗贞元三年十二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508页。
    [3]《全唐诗》四百二十七《卖炭翁》,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704页。
    [4]《全唐文》卷六百六十七自居易《论和籴状》,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781页。
    [5]《文献通考》卷二十一《市籴二·常平义仓租税》,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11页。
    [1]《全唐文》卷四百六十五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750页。
    [1]《全唐文》卷五十二唐德宗《禁和市诏》,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66页。
    [2]《唐六典》卷二十二《少府监》,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577页。
    [3]《册府元龟》卷一百六十《帝王部·革弊第二》,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932页。
    [4]《朝野佥载》卷三,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5页。
    [5]《太平广记》卷三百五十五“广陵贾人”条引《稽神录》,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810-2811页。
    [6]《太平广记》卷八十四“奚乐山”条引《集异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541页。
    [1]《新唐书》卷五十四《食货志四》,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84页。
    [2]《唐律疏议》卷二十八《捕亡》,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40页。
    [3]《全唐文》卷五十四唐德宗《禁欠陌钱敕》,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83页。
    [4]《都城纪胜·诸行》,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第4页。
    [5]《旧唐书》卷四十八《食货志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92页。
    [1]《通典》卷十一《食货十一·杂税》,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50页。
    [2]《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五唐德宗贞元十三年十二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579页。
    [3]《唐六典》卷二十《两京诸市署》,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543页。
    [4]《新唐书》卷二百一十四《刘悟传附刘从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015页。
    [5]《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63页。
    [1]《太平广记》卷一百二十五“崔无隐”条引《博异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886页。
    [2]《太平广记》卷一百三十八“齐州民”条引《玉堂闲话》,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997页。
    [3]《太平广记》卷三百三十一“杨溥”条引《纪闻》,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632页。
    [4]《太平广记》卷三百五十五“广陵贾人”条引《稽神录》,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810-2811页。
    [5]《太平广记》卷二百四十三“何明远”条引《朝野佥载》,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875页。
    [6]《太平广记》卷二百四十三“裴明礼”条引《御史台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874页。
    [7]《太平广记》卷四百九十五“邹凤炽”条引《西京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4062页。
    [8]《旧唐书》卷一百八十六下《敬羽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861页。
    [1]《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274页。
    [2]《全唐文》卷三十三唐玄宗《禁官夺百姓口分永业田诏》,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65页。
    [3]《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65页。
    [1]《旧唐书》卷七十三《第五琦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517页。
    [1]《新唐书》卷五十四《食货志四》,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78页。
    [2]《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六唐德宗建中元年七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286页。
    [3]《新唐书》卷五十四《食货志四》,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78页。
    [1]《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九唐宣宗大中七年十二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8053页。
    [1]陈衍德:《唐代专卖收入初探》,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1期。
    [1]《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24页。
    [2]《管子·国蓄篇》,见黎翔风:《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259、1266页。
    [3]《管子·揆度篇》,见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382页。
    [1]《管子·国蓄篇》,见黎翔风:《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272页。
    [2]《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五唐高祖武德元年七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5803页。
    [3]《新唐书》卷七十八《李叔良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520页。
    [4]《新唐书》卷五十一《食货志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44页。
    [4]《新唐书》卷九十七《魏征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869页。
    [6]《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六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八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170页。
    [7]《唐会要》卷七《封禅》,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13页。
    [8]《旧唐书》卷四十八《食货志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96页。
    [9]《资治通鉴》卷二百零三唐高宗永淳元年四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07页。
    [10]《唐会要》卷八十九《泉货》,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926页。
    11《旧唐书》卷四十九《食货志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23页。
    [1]《通典》卷七《食货七·历代盛衰户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52页。
    [2]《旧唐书》卷九《玄宗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3页。
    [3]《新唐书》卷五十一《食货志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46页。
    [4]《旧唐书》卷四十八《食货志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99页。
    [5]池田温:《中国古代籍帐研究·录文》,中华书局1984年版。
    [6]《新唐书》卷五十一《食货志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47页。
    [7]《旧唐书》卷四十八《食货志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00页。
    [8]《旧唐书》卷十《肃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58页。
    [9]《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一唐肃宗上元元年六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092-7093页。
    [10]《旧唐书》卷十一《代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8-279页。
    11《旧唐书》卷十一《代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97页。
    12《册府元龟》卷五百零二《邦计部·平籴》,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013页。
    13《全唐文》卷六百三十四李翱《疏改税法》,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403页。
    14《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一唐德宗兴元元年五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429页。
    [1]《新唐书》卷三十五《五行志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898页。
    [2]《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三唐德宗贞元三年十二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508页。
    [3]《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四唐德宗贞元八年八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535-7536页。
    [4]《全唐文》卷四百七十五陆贽《请依京兆所请折纳事状》,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845页。
    [1]《旧唐书》卷四十八《食货志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94页。
    [2]《新唐书》卷五十四《食货志四》,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86页。
    [3]《册府元龟》卷五百零一《邦计部·钱币三》,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996页。
    [4]《旧唐书》卷四十八《食货志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95-2096页。
    [1]《旧唐书》卷四十八《食货志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96页。
    [2]《新唐书》卷五十四《食货志四》,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86页。
    [3]《旧唐书》卷四十八《食货志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98页。
    [4]《旧唐书》卷四十八《食货志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94页。
    [5]《新唐书》卷五十四《食货志四》,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84页。
    [6]《旧唐书》卷四十八《食货志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95页。
    [7]《旧唐书》卷四十八《食货志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96页。
    [1]《新唐书》卷五十二《食货志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60页。
    [2]《旧唐书》卷一百三十八《韦伦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780页。
    [3]《旧唐书》卷四十八《食货志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96页。
    [4]《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46页。
    [1]《唐会要》卷八十九《泉货》,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927页。
    [2]《新唐书》卷五十四《食货志四》,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86-1387页。
    [1]现代西方经济学中,边际量定义为一单位的自变量的变化量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量,用于表示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快慢程度。用公式表示为:边际量=因变量的变化量/自变量的变化量
    [2]《旧唐书》卷四十八《食货志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00页。
    [3]漆侠:《宋代经济史》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60-1061页。
    [4]《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一唐肃宗乾元二年十一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089页。
    [1]《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14页。
    [2]《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15页。
    [3]《旧唐书》卷四十八《食货志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00页。
    [4]《旧唐书》卷四十八《食货志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00页。
    [5]《旧唐书》卷四十八《食货志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00页。
    [6]虚、实钱是唐代经济史研究争议较大的难点。如岑仲勉的《隋唐史》、千家驹、郭彦岗的《中国货币发展简史和表解》、李锦锈的《唐后朝的虚钱、实钱问题》都认为虚钱就是乾元重宝和重棱钱,实钱是指开元通宝钱。本文对此持商榷态度。
    [7]《旧唐书》卷四十八《食货志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01页。
    [1]《唐会要》卷八十九《泉货》,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932页。
    [2]《唐会要》卷八十九《泉货》,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936页。
    [1]《旧唐书》卷四十八《食货志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01页。
    [2]《通典》卷九《食货九·钱币下》,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01页。
    [3]《通典》卷八《食货八·钱币上》,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80页。
    [4]《新唐书》卷五十四《食货志四》,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88页。
    [5]《旧唐书》卷四十八《食货志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02页。
    [6]《通典》卷六《食货六·赋税下》,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10页。
    [7]《新唐书》卷五十二《食货志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51-1352页。
    [1]《旧唐书》卷四十八《食货志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04页。
    [2]乔幼梅:《从中唐到北宋钱荒问题的考察》,载《历史研究》1990年第2期。
    [3]《唐会要》卷八十四《租税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835页。
    [4]《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四唐德宗贞元十年五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557页。
    [5]《全唐文》卷四百六十五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750页。
    [6]《全唐文》卷四百六十五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752页。
    [7]《新唐书》卷一百六十五《权德舆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078页。
    [8]《全唐文》卷四百六十五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750页。
    [1]《白氏长庆集》卷二《赠友》,四部丛刊影印本,第12页。
    [2]《唐会要》卷九十《和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943页。
    [3]《全唐文》卷六十一唐宪宗《停实估敕》,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54页。
    [4]李锦绣:《唐后期的虚钱、实钱问题》,载《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
    [5]《唐会要》卷八十三《租税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822页。
    [6]《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17页。
    [1]《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90页。
    [1]《通典》卷七‘食货典七·历代盛衰户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52页。
    [2]《长安志》卷八《东市》,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18页。
    [1]《唐会要》卷九十三《诸司诸色本钱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985页。
    [2]《唐会要》卷九十三《诸司诸色本钱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987页。
    [3]《唐会要》卷九十三《诸司诸色本钱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987页。
    [4]《唐会要》卷九十三《诸司诸色本钱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993页。
    [1]《唐会要》卷九十二《内外官料钱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979页。
    [2]《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三唐文宗太和元年四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854页。
    [3]《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三《武承嗣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740页。
    [4]《唐令拾遗》卷三十三《杂令》,日本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1933年版,第854页。
    [1]《唐六典》卷六《比部郎中》,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95页。
    [2]《唐令拾遗》卷三十三《杂令》,日本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1933年版,第853页。
    [3]《唐会要》卷九十一《内外官料钱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962页。
    [4]《唐会要》卷八十八《杂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919页。
    [5]《唐会要》卷八十八《杂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919页。
    [1]《太平广记》卷三百“三卫”条引《广异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384页。
    [2]《太平广记》卷一百四十六“尉迟敬德”条引《逸事》,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048页。
    [3]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89页
    [4]《太平广记》卷四百八十七《霍小玉传》,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4009页。
    [5]《唐律疏议》卷二十六《受寄物费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84页。
    [1]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85-286页
    [2]《新唐书》卷五十四《食货志四》,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90页。
    [3]《太平广记》卷二百八十“刘景复”条引《纂异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235页。
    [4]《太平广记》卷三十五“王四郎”条引《集异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23页。
    [5]《太平御览》卷八百二十七《资产部七·市》,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688页。
    [1]《新唐书》卷五十四《食货志四》,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88-1389页。
    [2]《旧唐书》卷四十九《食货志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21页。
    [3]《因话录》卷六《羽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870页。
    [4]《唐会要》卷八十九《泉货》,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933-1934页。
    [1]《新唐书》卷五十四《食货志四》,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89页。
    [2]《册府元龟》卷五百零一《邦计部·钱币三》,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002页。
    [3]《新唐书》卷五十四《食货志四》,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86页。
    [4]《旧唐书》卷四十八《食货志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04页。
    [5]《新唐书》卷五十四《食货志四》,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88页。
    [6]《新唐书》卷五十四《食货志四》,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88页。
    [7]《新唐书》卷五十四《食货志四》,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88页。
    [8]胡如雷:《唐代的飞钱》,载《隋唐五代社会经济史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74页。
    [1]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1]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页。
    1.(唐)魏征等:《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
    2.(后晋)刘晌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3.(北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4.(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
    5.(唐)李林甫等:《唐六典》,中华书局1992年版;
    6.(唐)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88年版;
    7.(北宋)王溥:《唐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8.(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86年版;
    9.(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中华书局1983年版:
    10.(北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中华书局1960年版:
    11.(清)董诰等:《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版;
    12.(北宋)李防等:《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
    13.(北宋)李昉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版。
    14.(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中华书局2002年版:
    15.(唐)张鷟:《朝野佥载》,中华书局1979年版。
    1.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2.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三联书店1979年版;
    3.傅筑夫:《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4.萧清:《中国古代货币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5.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6.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魏晋南北朝隋唐部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田昌五、漆侠:《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齐鲁书社1996年版;
    8.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9.陈明光:《唐代财政史新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
    10.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宁可:《中国经济通史》(隋唐五代经济卷),经济日版出版社2000年版;
    12.郑学檬:《中国赋役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3.高聪明:《宋代货币与货币流通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4.张友直:《〈管子〉货币思想考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5.刘玉峰:《唐代工商业形态论稿》,齐鲁书社2002年版;
    16.汪圣铎:《两宋货币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7.千家驹、郭彦岗:《中国货币演变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8.伯康、施正康:《中国经济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项怀诚:《中国财政通史》(隋唐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20.李晓:《宋朝政府购买制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1.易纲、吴有昌:《货币银行学》,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2.(德)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23.(日)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24.(日)加藤繁:《唐宋时代金银之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版:
    25.(美)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
    26.(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年版;
    27.(美)格里高利·曼昆:《经济学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1.李文海:《唐代的商业与商品生产》,《历史教学》1956年第4期;
    2.李埏:《略论唐代的“钱帛兼行”》,《历史研究》1964年第1期;
    3.郑学檬:《关于唐代商人和商业资本的若干问题》,《厦门大学学报》1980年第4期;
    4.阎守诚:《唐代官吏的俸料钱》,《晋阳学刊》1982年第3期;
    5.陈国灿:《从吐鲁番出土的“质库帐”看唐代的质库制度》,《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6.陈明光:《唐代“除陌”释论》,《中国史研究》1984年第4期:
    7.赵和平:《中晚唐钱重物轻问题和估法》,《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4期;
    8.李雪华:《唐代和籴制度述论》,《贵州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
    9.赵文润:《唐代和籴制度的渊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
    10.赵和平:《唐代两税法实行后的两个突出问题》,《唐史学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1.甘于黎:《试论唐前期的私铸问题》,《中国钱币》1987年1期;
    12.梁仲勋:《唐代物价与物价管理》,《西北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
    13.叶世昌:《中国古代货币管理的指导思想》,《社会科学研究》1988年第2期;
    14.梁仲勋:《唐代物价与物价管理》,《西北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
    15.陈衍德:《唐代专卖收入初探》,《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1期;
    16.李锦绣:《唐后期的虚钱、实钱问题》,《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
    17.黄成《论唐代发生钱荒的主要原因》,《杭州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
    18.乔幼梅:《从中唐到北宋钱荒问题的考察》,《历史研究》1990年第2期;
    19.卢向前:《唐前期估法研究》,《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论文集》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版;
    20.高聪明:《北宋的货币流通与“钱荒”》,《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1期;
    21.李锦绣:《唐前期公廨本钱的管理制度》,《文献》1991年第4期;
    22.袁一堂:《北宋钱荒:从币制到流通体制的考察》,《历史研究》1991年第4期:
    23.魏道明:《略论唐朝的虚钱和实钱》,《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
    24.叶世昌:《对唐代若干货币政策的思考》,《中国钱币》1992年第3期:
    25.刘秋根:《唐宋高利贷资本的发展》,《史学月刊》1992年第4期;
    26.徐嫩棠:《唐代商品经济特点浅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4期:
    27.魏道明:《唐代货币制度杂考》,《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28.吴丽娱:《食盐的货币作用与折博制的发展》,《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4期;
    29.高聪明:《宋代货币流通的特点》,《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3期;
    30.薛平拴:《中晚唐“钱重物轻”试探》,《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31.翁俊雄:《唐代税制和财政体制的改革》,《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32.胡如雷:《唐代的飞钱》,《隋唐五代社会经济史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3.李锦绣:《唐代财政领域的“加饶”现象》,《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34.吴丽娱:《试析唐后期物价中的“省估”》,《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3期;
    35.魏道明:《论唐代的虚估与实估》,《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4期;
    36.刘玉峰:《唐代公廨本钱制的几个问题》,《史学月刊》2002年第5期;
    37.徐东升:《论唐代物价的几个问题》,《文史哲》2002年第5期;
    38.刘玉峰:《唐代的货币制度和货币流通浅论》,《山东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39.章秉纯:《再析唐代私铸盛行和铜钱不足的问题》,《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40.缪坤和、杨华星:《浅论唐宋时期的信用形式》,《思想战线》2003年第5期;
    41.刘玉峰:《唐代商品性农业的发展和农产品的商品化》,《思想战线》2004年第2期;
    42.林文勋:《商品经济与唐宋社会变革》,《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1期;
    43.谢元鲁:《对唐宋社会经济制度变迁的再思考》,《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2期;
    44.张靖人:《货币的贮藏与唐宋钱荒》,《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2期;
    45.史卫:《从货币职能看唐代“钱帛兼行”》,《唐都学刊》2006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