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早期进程研究(1921-1938)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共产党对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基本问题的探求和思考,始于建党之初。在总结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民族工作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基础上,毛泽东于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所做的关于民族问题的政治报告中,基本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原则。本论文选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早期历史进程为研究主题,主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共党史等学科为基础,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前期为讨论时限,突出历史叙述,深入探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发展历程,以及影响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认知和民族政策实践的国内外各种要素,以期努力做出具有一定规律性的理论总结,探索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早期进程的内在规律和经验启示。
     本文所论及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早期历史进程,从时间范围上是指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经过两次革命战争(大革命和土地革命)到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召开这段历史时期。笔者认为,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及毛泽东同志所做的《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主要原则的基本确立。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纲领政策发生变化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阐释民族问题、制定民族政策的开始。自此之后把民族平等、团结基础上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指导思想,在理论和实践的层面逐步付诸实施。
     论文共分绪论、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
     绪论简要界定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内涵,并对论文选题的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作出说明。
     正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第一节归纳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第二节则从中国近代民族问题现状、传播主体、传播途径及主要内容等四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作出简要评述。第三节简述了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的民族思想。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初步探索。本章重点论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对于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研判。同时观照到马克思主义者在与不同政治派别围绕“联省自治”和“外蒙古”问题展开论战的过程中,对于民族自决和联邦制理念的初步阐发。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初步实践。本章主要梳理了从1928年中共六大召开到1930年代中期长征胜利结束这段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实践历程。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主张以民族自决和联邦制来解决中国民族问题,但是民族自治的思想萌芽已经开始出现。中共六大以后,党对民族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民族工作也在部分地区渐次开展。特别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为中国共产党从国家建构层面思考和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实践平台。期间历时两年、途径少数民族地区的红军长征,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则是一次近距离宣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良机,不仅使中国共产党进一步认识到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也为在抗战期间更大范围内动员少数民族和开展民族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期间,中国共产党也对党内民族工作中的“左”倾错误主张和张国焘的大汉族主义思想做了抵制和批判。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基本原则的初步确立。本章着重论述在抗日战争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有效借助民族意识,激发各民族的爱国热情,号召并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抗日。这一阶段,随着中国共产党理论水平的提高,以及对于中华民族观念和民族自决权理念的深入认识,中国共产党具备了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主体条件。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已经自觉确立起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基本原则,即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和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
     结语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早期探索的历史地位和经验总结。在结语部分,本文认为,作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历程中不可或缺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在早期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观察、分析和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历史实践中,根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和国内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形势,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具体国情且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民族问题解决之路。它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进程中,结合中国民族问题实际,在探索和解决民族问题的革命实践中形成的理论思考与实践经验上升为民族理论政策体系的渐进过程。这一历史进程,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科学品质,不仅为毛泽东思想民族理论增加了重要内容,更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后续中国化积累了经验教训,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Since its inception,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CP) has been contemplating and exploring the sinicisation of Marxist natonal theory in China. Based on the pro and con experiences in the ethnical work during the Great Revolution and Land Reforming Movement periods, Mao Zedong, in his report on the national issues to the 6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6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et forth the major principles for sinicisation of Marxism national theory. This thesis discusses in great depth the development of CCP's nation theory and relevant policies during the early stage of China's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With an emphasis on the historic narration, it studies the various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factors that have an impact on CCP's understanding of national theory and political practices. The author hopes to shed some light on the inherent trend and empirical implication of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the Marxism nation theory in China, and to come up with some theoretical conclusions.
     The timeframe that this study covers spans from the incept of CCP, through the two Revolutional movements, to the 6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6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eld in 1938. The author thinks that Mao's report at that meeting symbolise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ajor principles for sinicisation of Marxist enthnonymics. The meeting was an important turning point during the Democratic Revolution when the change in CCP's ethnical guideline policies took place. It also represented the beginning of CCP's independent interpretation of ethnical issues and the according policy-making. Since that point, the Party's guiding philosophy, which is ethnic regional autonomy based on fairness and unification of various ethnic communities, has been gradually realised on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levels.
     The thesis comprise three parts. The Introduction indentifies the content of the sinicisation of Marxist nation theory, explains the reasons for choosing such a topic, reviews the status of current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 this area and illustrates the methodology used. The Body consists of four chapters.
     Chapter 1 The historic context for the propagation of Marxist nation theory in China. The first section summarises the basis views of Marxism-Leninism classical works with respect to ethnic issues Section 2 provides a primary discussion of the reality basis, propagation media, routes and contents of early propagation of Marxist nation theory in China. Section 3 introduce the early Chinese communists'national views.
     Chapter 2 Early attempts in sincisation of Marxist nation theory. This chapter is focused on CCP's principal analysis of domestic ethnic issues at its inception. In addition, it describes the primary development of ethnic autonomy and federalism by Marxists during its debates with other political parties over the confederation autonomy and issues on external Mongolia. During this period, CCP gradually deepened its understanding of the issues surrounding the ethnic Minorities within China's territory, and it also started exploring its ethnic policies.
     Chapter 3 The deep realisation of sincisation of Marxist nation theory. This chapter sorts out the progress of CCP exploring sinicisation of Marxist nation theory over the period between the 1928 the 6th National Congress of CCP and the end of the Long March in mid-1930s. The CCP continued employing ethic self-determination and confederation to solve ethic issues. Neverthelss, ideas of ethnic autonomy started to emerge. After the 6th National Congress of CCP, the Part gained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ethnic issues, and the ethnic work was rolled out across certain region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Jiangxi Soviet Republic, in particular, provided a platform of practice for the CPP to consider and solve ethnic issu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ow a government was constituted. The two-year Long March, when the Red Army has gone through the Minorities regions, was actually a good opportunity for the CCP to closely propagate and practice its Marxist ethnonymics. This not only made the CCP realise the complexity and particularity of ethnic issues, but also forged a solid ground for expanded engagement of minorities and outreach of ethnic work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Also during this period, the CCP made effective resistance to the leftists' wrong policies and Zhang Guoshou's Han ethnicism.
     Chapter 4 The primary estabilishment of principles for sinicisation of Marxist nation theory. This chapter is focused on how the CCP effectively leveraged on the nationalistic sensations to encourage patriotism of all the ethnic communities and to call on all the Chinese people to fight against the Japanese invaders during the war. Over this period, with the improved CCP's theoretical knowledge as well as increased understanding of the Chinese nationalism and ethnic self-determination, the CCP acquired the endogenous conditions required for sinicisation of Marxist ethnonymics. Mao's report was ratified unanimously at the meeting, which symbolised that the CCP has proactively established the principles for the sinicisation of Marxist nation theory, that is, to combine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t nation theory with the fact that China is a county with multi-ethnicity in order to use the Marxist position, views and methodologies to guide and solve the ethnic issues in China.
     Conclusion The historic position and summary of expericences of early exploration of sinicisation of Marxist nation theory.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it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historic development sinicisation of Marxist nation theory for the CCP to study and propagate the Marxist nation theory and to observe, analyse and resolve China's own ethnic issues. The Party has gradually explored a novel approach to address China's particular ethnic issues, which were consistently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st movements and domestic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and fit in well with the country's own situations. This actually reflects how the CCP innovatively applied and further developed the Marxist nation theory as a result of combining the practical consideration of China's own requirements, the thoughts and empirical knowhow accumulated in the course of exploring and resolving China's ethnic issues, and gradually forged its own ethnic knowledge and political systems. This historic development showcased the consistently innovative attributes of Marxism, not only adding to the existing Maoism, but with empirical lessons leraned laid a solid groundwork for futher sinicisation of Marxist nation theory.
引文
①邓小平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8.
    ①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4.
    ①华辛芝.马克思、思格斯关于民族问题的著作概述.世界民族,1998(2):.
    ①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研室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民族问题著作选.内部发行,1985.4-5.
    ②杨堃.民族学概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109.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上).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311.
    ④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研室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民族问题著作选.内部发行,1985.130.
    ⑤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下).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295.
    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下).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631.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马克恩恩格斯论民族问题(下).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115.
    ②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研室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民族问题著作选.内部发行,1985.21.
    ③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研室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民族问题著作选.内部发行,1985.31.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上).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46-47.
    ①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研室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民族问题著作选.内部发行,1985.25.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9.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398.
    ①华辛芝.列宁的民族理论与实践—纪念列宁逝世72周年.吐界民族,1996(2).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列宁论民族问题(上).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50.
    ③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00.
    ④列宁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54.
    ⑤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研室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民族问题著作选.内部发行,1985.481.
    ①列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95.
    ②参见华辛芝.列宁民族问题理论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46-60.
    ③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研室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民族问题著作选.内部发行,1985.630.
    ④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研室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民族问题著作选.内部发行,1985.204.
    ①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研室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民族问题著作选.内部发行,1985.275.278.
    ②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研室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民族问题著作选.内部发行,1985.421.
    ③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研室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民族问题著作选.内部发行,1985.353.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列宁论民族问题0上).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13~14.
    ⑤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研室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民族问题著作选.内部发行,1985.195.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列宁论民族问题(下).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696.
    ①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研室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民族问题著作选.内部发行,1985.206-207.
    ①(英)拉尔夫·密利本德.马克思主义与政治学.黄子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11.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上).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39.
    ①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埋论和民族政策教研室编.马克思思格斯列宁斯大林民族问题著作选.内部发行,1985.239.
    ②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研室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民族问题著作选.内部发行,1985.454.
    ③列宁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264.
    ④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研室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民族问题著作选.内部发行,1985.450.
    ⑤参见Waller Connor:The National Question in Marxist-Lenninist Theory and Strategy,p.,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4.29-38.
    ⑥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研室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民族问题著作选.内部 发行,1985.239.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列宁论民族问题.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774.
    ②五希恩.批判、借助和吸纳——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主义论述的再认识.民族研究,2007(5).
    ③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研室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民族问题著作选.内部发行,1985.598.
    ④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研室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民族问题著作选.内部发行,1985.417
    ①列宁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8.
    ②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研室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民族问题著作选.内部发行,1985.417.
    ③列宁全集.第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39.
    ④列宁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43.
    ①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研室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民族问题著作选.内部发行,1985.250.
    ②列宁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553.
    ③列宁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34.
    ④参见金炳镐主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419.
    ①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文章,可参见康基柱:《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早期传播史略》,《满族研究》,2006年第1期,《浅论我国早期共产主义者的民族观》,《满族研究》,2008年第1期;潘先林:《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对国内民族问题的认识》,《历史教学》,2007年第12期;彭绪琴:《留学生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早期中国化.》,《社会科学家》,2008年第8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③翁独健主编.中国民族关系纲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786.
    ④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31.
    ①江平主编.中国民族问题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史出版社,1994.85.
    ②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58.
    ③罗贤佑.中国民族史纲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457
    ①郝时远.中国的民族与民族问题—论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与实践.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164.
    ②齐卫平.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传播的两个阶段比较研究.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利.学版),2003(5).
    ①梁化奎.论瞿秋白在民族问题上的探索和贡献.民族研究,2007(6).
    ②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篇.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94.
    ③康基柱.瞿秋白与马列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民族理论研究,1988(3).
    ④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365.
    ①根据罗章龙的回忆,毛泽东第二次在北京时,陈望道的译本并未出版。毛泽东读的《共产党宣言》很有可能就是这个马克斯学说研究会译自德语的《共产党宣言》的油印本。参见罗章龙:《回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见《“一大”前后》(二),第192—193页,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②陈望道足在翻译《共产党宣言》前后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中共早期党员。不久之后脱离共产党,转而从事语言学和修辞学的研究。晚年,在“文化大革命”的风暴中,因其是《共产党宣言》的最早翻译者,而有幸免遭残酷迫害。参见(日)石川祯浩.中国共产党成立史,袁广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31.
    ③关于翻译《共产党宣言》的经过,据陈望道本人回忆录记到:“回国(1919年6月)后,我在杭州的浙江第一帅范学校教书。学生施存统写了一篇题为《非孝》的文章,遭到顽固势力的猛烈攻击,牵涉到我,我也被加上”非孝,废孔,公妻,共产“的罪名,随即离开一师,回家乡义乌译《共产党宣言》。我是从日文本转译的,书是戴季陶供给我的。译好后,由上海共产主义小组设法出版。”参见陈望道.关于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活动的回忆——陈望道同志生前谈话记录.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3).陈望道翻译完该书,是在1920年6月前后,后经陈独秀和李汉俊校订后于8月正式在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出版。根据日本学者石川祯浩的考证,戴季陶提供给陈望道做翻译底本的是日本《社会主义研究》创刊号收录的幸德、堺利彦合译的《共产党宣言》。参见(日)石川祯浩著、袁广泉译:《中国共产党成立史》,第3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④康基柱.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早期传播史略.满族研究,2006(1).
    ⑤(日)石川祯浩.中国共产党成立史,袁广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35.
    ①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修订本).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52.
    ②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篇.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46.
    ①李大钊全集.第三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151.
    ②李大钊全集.第三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129.
    ③李大钊全集.第三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147.
    ④李大钊全集.第三三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148.
    ⑤李大钊全集.第三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223.
    ⑥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503.
    ①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453.
    ②毛泽东书信选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2~3.
    ③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292.
    ④李大钊文集.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36.
    ⑤李大钊全集.第二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425.
    ⑥李大钊全集.第三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107.
    ①李大钊全集.第三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151.
    ②李大钊全集.第三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152.
    ①李大钊的这两首诗明确的写作时间已不可考,1984年出版的《李大钊文集》(下)在“题注”中曾注明,疑作于1911年末或1912年初。1999年出版的《李大钊全集》,经过考证,在关于该诗的题注中,将写作时间确定在1911年末。详见《李大钊全集》(第一卷),第572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②李大钊全集.第一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572.
    ①李大钊全集.第二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493.
    ②李大钊全集.第二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494~495.
    ③李大钊全集.第三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354~357.
    ①黄兴涛.现代“中华民族”观念形成的历史考察——兼论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认同之关系.浙江社会科学,2002(1).
    ②李大钊全集.第三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129.
    ③李大钊全集.第三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147.
    ④李大钊全集.第三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148.
    ⑤李大钊全集.第三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223.
    ⑥蔡秉颀.李大钊的“民族自决思想”.历史教学,1995(8).
    ①陈独秀著作选.第一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31.
    ②陈独秀著作选.第一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31~132.
    ③陈独秀著作选.第一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56.
    ④陈独秀著作选.第一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67.
    ①参见丁苗苗.“安徽俗话报”与同时期白话报纸的比较.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5(3).
    ②陈独秀著作选.第一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206.
    ③陈独秀著作选.第一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207.
    ④陈独秀著作选.第一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207.
    ⑤(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杜蒲、李玉玲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14.
    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
    ①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10.
    ②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45.
    ③毛洋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73.
    ④金炳镐主编.中国民族理论百年发展.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181-183.
    ①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365.
    ②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359.
    ③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503.
    ④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453.
    ⑤毛泽东书信选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3.
    ⑥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292.
    ⑦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495.
    ⑧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493.
    ①毛泽东书信选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3.
    ②湖南省哲学社科研究所哲学研究所.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114.
    ①参见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3.原文为“不分性别,不分国籍”,这是译自共产国际中共代表团档案俄文稿。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展件中,“不分国籍”译为“不分民族”。
    ②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4.
    ①关于“少数民族”一词的最初使用和在中国共产党早期文献中的使用情况,请参盾韩锦春:《“汉族”、“少数民族”、“中华民族”及其他》,《青海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金炳镐:《我国“少数民族”一词的出现及使用情况简介》,《民族理论研究》,1987年第2期。
    ②例如,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指出:“蒙古、西藏、新疆等处则还处在游牧的原始状态之中,以这些不同的经济生活的异种民族,而强其统一于中国本部还不能统一的武人政治之下”;1926年12月《湖南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解放苗瑶决议案》提到:“解放弱小民族为革命农民的宗旨”,参见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第17页、第52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③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5.
    ④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7.
    ⑤帝国主义者开多少次的会议,都不能免去日、美在最近将来的战争趋势和英、法非相见于疆场不能解决的冲突……故不得不借此种会议的分赃妥协行为,牺牲弱小民族的利益来掩盖他们中间的裂缝……许多 年来,东亚各民族被踏在英、美、法、日等国铁踵压迫之下,上次大战以后,帝国主义侵略东亚各民族又更加厉害”。参见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第12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①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第17—18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②陈明明.联邦制:中国共产党早期纲领与政策的一个观察.浙江学刊,2005(4).
    ③(日)松本真澄.中国民族政策之研究—以清末至1945年的“民族论”为中心.鲁忠慧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160.
    ①关于中共二大足否已经明确提出“民族自决”的原则,在学术界尚存分歧。以宁骚教授为代表的学者认为中共二大并没有明确提出中国境内少数民族实行民族自决的主张,直到中共三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才第一次提出“民族自决”的主张。参见宁骚著:《民族与国家一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国际比较》,第58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与此相反,日本学者王珂则认为中共二大上面明确提出了民族自决的原则,“很明显,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以‘自决’—允许少数民族独立地建设自己的民族国家与‘自治’—希望少数民族与汉族共同建立联邦制国家为两大支柱或两个层面构成的。”参见王珂著:《民族与国家—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的系谱》,第24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②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22.
    ③这份《党纲草案》在论述民族自决问题上有两点需要指出:第一,中国共产党对于民族自决权限有了初步的认定,即蒙古、西藏、回疆三部在决定自决权利的过程中,既可以如二大《宣言》所说,实行自治,成立民主自治邦,或者与中国本部联合建立中华联邦共和国,中国共产党是不加以干涉的,脱离中国与否,完全由这些民族自己决定。第二,拥有民族自决权的少数民族范围表述更加清晰。二大《宣言》中的回疆,实际上是指新疆地区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语系民族的聚居地区,严格意义来说属于相对模糊的地理概念。在三大的《党纲草案》中,回疆地区的表述则被分解为新疆和青海地区。
    ④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24.
    ①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篇.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409.
    ②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7.
    ①参见杨小云.新中国国家结构形式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9~30.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前后资料选编(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13.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编译.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42~43.
    ②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研室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民族问题著作选.内部发行,1985.250.
    ③郝时远.中国的民族与民族问题——论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与实践.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67.
    ①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研室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民族问题著作选.内部发行,1985.435.
    ②季诺维也夫在大会闭幕词中提到:“70年前我们的导师卡尔·马克思发出过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我们,卡尔·马克思的学生,他们事业的继承者们,可以把这个公式加以扩大和补充,我们可以说:‘全世界无产者和全世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参见黄修荣著:《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史》(上册),第64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
    ③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资料选辑(1919—1924).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57.
    ④转引自王珂.民族与国家: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系谱.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51.
    ①王列.民族与国际: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的系谱.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51.
    ②萨法罗夫(1891—1942),早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20年代表俄共(布)出席共产国际二大。在1922年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和各革命团体代表大会上,作为共产国际远东局的负责人担任主要发言人。
    ③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第2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282~283.
    ④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71.
    ⑤王珂.民族与国际: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的系谱.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52.
    ⑥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资料选辑(1919—1924).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84~285
    ①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466.
    ②(匈)贝拉·库恩.共产国际文件汇编(第2册).转引自杨奎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7.
    ③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研室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民族问题著作选.内部发行,1985278.
    ④李资源.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史.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301.
    ①朱国斌.近代中国地方自治重述与检讨.见张庆福主编.宪政论丛(第2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399.
    ②联邦制的政治思潮,在中国最早出现可以追溯到到19世纪中期。魏源是中国最早留心和推崇西方联邦制国家制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在《海国图志》中对美国的联邦制度作了详细介绍。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联邦制思潮在社会上广为流行,多数人士主张仿效美国实行联邦制。孙中山曾经就此发表谈话表示:“因中国省份过多,人种复杂之故……欲建立共和政府,效法美国,除此之外,无论何项政体皆不宜于中国……唯有共和联邦政府为最美备,舍此别无他法。”参见孙中山全集(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562-563.当时山东、贵州、广西宣布独立时在文告中都呼吁“宪法须注明中国为联邦政体”,“组成联邦民国,以达共和立宪之望”,“对内以宣布独立为要图,对外以组织联邦为急务”。转引自徐晓萍、金鑫著《中国民族问题报告》,第57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联邦制思潮在中国第二次掀起高潮,是在二次革命之后,针对袁世凯的独裁专制,为保卫辛亥革命的成果,联邦制的言论再度兴起。如《民国杂志》、《正谊》、《新中华》、《大中华》、《时事新报》、《东方杂志》等报刊纷纷刊登鼓吹联邦制的文章,形 成了民国以来第一次联邦制言论高潮。参见姚琦.论20世纪上半期中国联邦思潮及其影响.宁夏大学学报,2003(5).张东荪在《中华杂志》第七号发表《地方制度之终极观》一文,主张采取联邦自治的精神,而不取联邦的名义;丁世峄接着又在《中华杂志》第九号发表一篇《民国国是论》,说中国的国基在于各省,主张在宪法上将中央与各省的权限划清。参见李剑农著:《中国戊戌三十年政治史》,第310页,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①施塔福.联邦世界论.东方杂志,1919(4).②参见吴新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场思想交锋——以建党后的反联省自治思潮为文本背景.青海社会科学,2009(3).
    ③胡适.联省自治与军阀割据.努力周报,1922(19).④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453.
    ①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463.
    ②(美)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王宪明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182.
    ③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436~437.
    ④参见吴新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场思想交锋——以建党后的反联省自治思潮为文本背景.青海社会科学,2009(3).
    ⑤李剑农.中国戊戌三十年政治史.北京:中华书局,1965.309.
    ⑥松子.释联省自治.见太平洋.第3卷第7号.
    ⑦祉伟.联省自治与中国政局.见太平洋.第3卷第7号.
    ⑧朱希祖.联省自治商榷书.见太平洋.第3卷第7号.
    ①李剑农先生分析当时中国社会精英期望在中国实现联省自治的设想,主要是包含有两方面的意义:第一是容许各省自治,由各省自己制定一种省宪(或名省自治根本法),依照省宪自组省政府,统治本省;在省宪范围以内,非但可以免去中央的干涉,便是省与省之间,也可免去互并的纠纷;甚么大云南主义、大广西主义,都应该收拾起来。第二,是由各省选派代表,组织联省会议,制定一种联省宪法,以完成国家的统一——就是确定中国全部的组织为联邦制的组织;如此既可以解决南北护法的争议,又可以将国家事权划清界限,藉此把军事权收归中央,免去军阀割据之弊。设想固然理想,但是正如李剑农先生分析的一样,当时鼓吹和赞成联省自治的人虽多,真正认识此两种意义的人却不很多。参加李剑农著:《戊戌以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史》,第310一311页,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②(美)杜赞奇著.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王宪明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184.
    ③共产党.第三号.1921年4月7日.转引自谢从高.联省自治思潮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96-197.
    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39~40.
    ②陈独秀.对于现在中国政治问题的我见.东方杂志,1922(15).
    ③陈独秀在党的机关报《向导》和其他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反对地方自治的文章。陈独秀认为,这样的联省论“完全建立在武人割据的欲望上面,决非建设在人民实际生活的需要上面。”参见陈独秀.造国论.向导,1922(2).“与其说是解决时局,不如说是增长乱源”在陈独秀看来,军阀割据是阻燃中国实习联省自治的政治根源,解决时局的出路在于组织政党,用政党政治来实现中央统一下的和平民主。1922年蔡和森在《武力统一于联省自治——军阀专政与军阀割据》一文中指出:“可是这个问题(联省自治)现在横在我们之前,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力能争取的军阀,便倡导武力统一,或主张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仅能自保或希图自保的军阀,便倡联省自治……同一军阀,进攻时宣布武力统一,遇守时宣布联省自治……凡此种种,无非是封建专制残局之下军阀专政、军阀割据的必然现象和趋势。所以统一派的军阀最忌联治,联省自治的军阀最忌统一。”参见《蔡和森文集》(上),第72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④如李大钊就认为,“联省自治或联邦制度,作为制度本身不一定就不好,然而像现在这样有监军在各地实行割据的情况之下,要想实行这种办法那是行不通的。”陈独秀对于地方自治本身也并不反对。他原则上赞成自治与联邦主义,然而在目前封建式的政治下,运动没有办法不成为军阀的工具,特别是没有办法避免成为少数人为保护领地免受更大的努力侵占而利用的工具。“我对于联省自治即联邦制这个东西本身,本来不反对,这种合乎民治主义的进步制度,决不是武人割据的退步制度可以冒牌的”。参见陈独秀:《联省自治与中国政策》,《向导》,1923年第49期。毛泽东同志在早年对于“联邦主义”也不持明确的反对意见,相反,他还曾一度积极倡导“联省自治”,甚至提出“湖南门罗主义”的激进主张。“湖南的事,应由全体湖南人民自决之”,参见《毛泽东早期文稿》,第438页,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当然毛泽东所提出的这种似乎带有“分裂性”的“联省自治”提法是根据于先联合再统一这一前提之上的。事实上,统一始终是毛泽东政治生命中追求的最高目标之一。毛泽东善于联合而不善分裂,这从毛泽东后来的思想轨迹以及联合民众、实现统一战线的实践中可以探知。参见金冲及著:《毛泽东传》,第95页、第99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毛泽东在《民众的大联合》系列论文中,系统阐发了他的统一思想,并对民众在统一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给与了充分的肯定。在中国事实上四分五裂的事实面前,中国民众应该起而效仿“别国的同胞们”,进行大联合,以民众的大联合来有效地对抗西方强权。这便是中国民众联合起来的动机所在。民众应该足促成各种组织、联合的最基本要素。以民众个体为基础所形成的各种小联合诸如农民 的联合、工人的联合、教师的联合、妇女的联合、警察、车夫的联合等等都是促成民众大联合的关键。参见《毛泽东早期文稿》,第312页、第355页,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①陈独秀.对于现在中国政治问题的我见.东方杂志,1922(8).
    ②陈独秀.赵恒惕陈炯明与联省自治.向导,1923(12).
    ③高翠莲.清末民国时期中华民族自觉进程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119.
    ④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7.
    ⑤参见陈明明.联邦制:中国共产党早期纲领与政策的一个观察.浙江学刊,2005(4).
    ①1923年12月,《中国共产党、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局对于国民党全国大会意见》中,中共对此做过完整表述:“对于党纲草案,我们大致赞同;惟关于民族主义内容的解释,我们主张是对外反抗侵略主义的列强加于我人之压迫,对内解除我人加于殖民地弱小民族(如蒙古西藏)之压迫。参见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第23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②任一飞、周竟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关系史研究.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41.
    ③李毓澍.从蒙共六十年来演变对外蒙现况的探讨.引自敖光旭.1920年代国内蒙古问题之争——以中俄交涉最后阶段之论争为中心.近代史研究,2007(4).
    ①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1分册.北京:中华书局,1983.316.
    ②参见吴东之.中国外交史(1911—1949).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99~100.
    ①本节引文,除特别注释外,皆转引自敖光旭.1920年代蒙古问题之争—以中俄交涉最后阶段之论争为中心.近代史研究,2007(4).
    ②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
    ①参见田烨、徐连栋.大革命时期的民族自决研究.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②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70.
    ①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71-72.
    ②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
    ③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24.
    ①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0.
    ②陈独秀文章选编.下册.北京:三联书店,1984.37.
    ③陈独秀著作选.第二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132.
    ④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78.
    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469.
    ⑥许彬.从“民族自决”到“民族区域自治”:论中国共产党民族基本政策的历史转型.兰州大学博士论文.兰州:兰州大学,2007.
    ①李大钊全集.第三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150.
    ②陈明明.联邦制:中国共产党早期纲领与政策的一个观察.浙江学刊,2005(4).
    ③李大钊全集.第三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151.
    ④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73.
    ⑤西山会议派是孙中山逝世后,从革命统一战线内部分裂出的一个反共反人民的国民党右派政治集团。他们于1925年11月在北京西山非法召开所谓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与广州国民党中央公开分裂,被称为西山会议派。主要骨十成员有谢持、邹鲁、居正、张继、林森、叶楚伧、戴季陶等人。
    ①参见杨奎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370.
    ②陈独秀.我们对于造谣中伤者之答辩.向导,1925年1月7日。
    ③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5.
    ①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9~70.
    ②参见杨思凯.国民革命与少数民族问题.学术研究,2009(12).
    ③参见段志丹.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与政策自“民族自决”至“民族区域自治”的嬗变(1921—1949)——一种以文本解读为基础的思想史视角的梳理与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9.
    ④中国共产党赞同外蒙古以民族自决的名义决定自己的归属,完全是出于自发地基于“国际主义”的原则,而并不掺杂自身的党派利益。因为在民族独立问题上,列宁的论述确实为中国共产党人作出了表率。列宁认为:“在民族问题上应当实行让步,诸如在乌克兰等民族要求分立成为一个国家时,应持灵活态度。他解释说:“对国际主义者来说,国界问题是次要的,甚至是极其次要的,应该允许某些民族进行选择和尝试,而不应对民族独立的要求采取压制态度”。参见《列宁全集》第30卷,第233页,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①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10.
    ①这种“本部中国——边疆藩属”的认知框架,也限定了中国共产党在早期对国家结构问题上的设想。对于“本部中国”来说,中共的设想是以中央集权的形式,建立单一制的共和国,而不是“割据式的联省自治”,而对于蒙古、藏、回等边疆民族来说,则是成立民主自治邦,以防止“大一统的武力统一”。前者的制度设想忽略了本部中国少数民族自决权利,后者的构想则忽视了汉族与边疆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经济、文化上的紧密联系。
    ②郝时远.中国的民族与民族问题——论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与实践.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71.
    ③需要指出I的是,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的范围所指仍然未能确定下来,不仅“民族”和“种族”混用的情况依然存在,提到的少数民族名称除了国内的满、蒙古、回、藏、苗、黎族以外,把居住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人也划入到少数民族的范畴。如1929年中共六届二中全会上在讨论党的组织问题时把“上海的英美日等国人民,及印度、安南、朝鲜……,满洲的朝鲜及日本人”等都归入到少数民族问题之中。1931年11月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也把“在中国的高丽、安南人等”与国内少数民族并列。这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中国境内少数民族问题的决议案》中,同样将安南人、韩国人与其他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同时列举。参见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第109页、第166页,第169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④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87.
    ⑤郝时远.中国的民族与民族问题——论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与实践.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71.
    ⑥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88.
    ①李维汉.统一战线工作问题与民族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700.
    ②杨松1938年在《论民族》中从社会发展史的角度论述了国内少数民族的社会形态,指出:少数民族“除外蒙外,大都还停滞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经济阶段。在政治上还完全是封建制度统治着,有的还过着封建社会以前的原始部落、奴隶社会的生活。”参见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第767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就全国范围内而言,汉族地区经过数千年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较高。内地一些少数民族,在与汉族的长期交往中,逐步学习并采用了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在生产力发展程度上接近汉族水平。而地处偏远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汉族地区。直到新中国成立,封建农业制、农奴制和原始公社制等社会经济形态并存在我国各少数民族之中。
    ③根据1956年开始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在民主改革以前,占全国人口6%的55个少数民族中,有30多个,总计3000万人,尚处于与汉族大致相同的封建地主经济阶段。参见江平主编:《中国民族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第52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
    ④参见段志丹.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与政策自“民族自决”至“民族区域自治”的嬗变(1921—1949)一种以文本解读为基础的思想史视角的梳理与闸释.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①参见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董乐山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108~109.
    ②毛泽东文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9.
    ③参见(美)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胡伟雄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86.
    ④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52.
    ①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83.
    ②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47
    ③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48.
    ①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27
    ②金一南.苦难辉煌.上册.北京:华艺出版社,2009.126.
    ③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33.
    ④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46~147.
    ①郝时远.中国的民族与民族问题—论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与实践.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167.
    ②正如王明自己所说,这些纲领是根据“当时发表的国际几种材料写的”,“小册子的内容,与国际路线没有原则上的任何不同”,转引自黄修荣著:《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史》下册,第121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
    ③段志丹.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与政策自“民族自决”至“民族区域自治”的嬗变(1921—1949)——一种以文本解读为基础的思想史视角的梳理与闸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9.
    ④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09.
    ①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33.
    ②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47.
    ③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92.
    ④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00.
    ⑤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08.
    ⑥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10.
    ⑦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17.
    ⑧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97.
    ⑨清朝灭亡以后,在中共关于民族自决的纲领文件中,很少见有赋予满族自决权利的论述。事实上,自中共二大提出联邦制方案以来,中共一直把满族的主要聚居区—东北视作中国本部的范围之内。二大宣言中提出的党的奋斗目标之一,即“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⑩日本学者松本真澄注意到这份宣言中没有出现中共六大民族问题决议上上被讨论过的满洲朝鲜人问题,而是同时列举了西南地区的苗、瑶等民族。据此作者认为这与中共当时开始放弃城市的革命路线,而向农村、内陆地区转移的战略选择相关。参见松本真澄著、鲁忠慧译:《中国民族政策之研究—以清末至1945年的“民族论”为中心》,第167—168页,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11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99.
    ①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10.
    ②中共此时加强内蒙古的民族工作是与东北地区局势的演变密切相关,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忠实执行共产国际国际主义战略的结果。1920年代末期,伴随着经济危机和社会内部矛盾的尖锐,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侵略中国东北的步伐,在“防共”、“反苏”的口号掩护下,积极地执行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计划,妄图以中国东北为跳板侵占苏联的远东地区。在共产国际的指示下,中国共产党这一时期明显加强了在满洲和内蒙古地区的工作。
    ③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83.
    ④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91.
    ⑤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02.
    ⑥斯大林在1927年4月21日发表的《中国革命问题》宣传提纲、7月28日写的《时事问题简评》以及8月9日发表的《国际形势与苏联国防》的演说中,系统地提出了关于中国革命发展的“三阶段论” 斯大林认为,中国革命的第一阶段,即广州时期,是全民族联合战线的革命,主要是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压迫,这时无产阶级的同盟者是农民、城市贫民、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四·一二”政变以后,蒋介石所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转到了反革命阵营,中国革命进入第二阶段,即武汉时期,革命的主要锋芒是国内封建势力,这时无产阶级的同盟者是农民、城市贫民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七·一五”政变后,汪精卫集团转入反革命营垒,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脱离了革命,中国革命进入了第三阶段,即苏维埃革命阶段,这时无产阶级的同盟者就只剩下农民和城市贫民了。
    ①8月9日,联共中央通过的关于国际形势的决议中说:“当前时期中国革命的特征是,在其遭到严重失败的同时,发生了各派力量的激烈改组,在各派力量的改组过程中,工农和城市贫民结成反对一切统治阶级和帝国主义的同盟。从这个意义上说,革命转入了自己发展的更高阶段,即直接建立工人阶级和农民的专政而斗争的阶段。”“既然共产党促使国民党革命化的意图得不到成果,既然不能将该党转变为广大工农群众的组织,并使其实现民主化,而另一方面,革命势将走向高潮,那就必须将苏维埃这一宣传口号变为直接斗争的口号,并着手组织工农和手工业者苏维埃。”转引自虞崇胜、王贤胜:《中国苏维埃运动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关系》,《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②周恩来军事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22~23.
    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369~370.
    ②(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董乐山译.北京:三联书店,1979.69.
    ③刘政.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初步尝试—中华苏维埃政权的创立.中国人大,2002(1).
    ①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41.
    ②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19.
    ③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26.
    ①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23.
    ②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69-170..
    ③转引自松本真澄.中国民族政策之研究一以清末至1945年的“民族论”为中心.鲁忠慧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168.
    ①郝时远.中国的民族与民族问题——论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与实践.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74.
    ②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70.
    ③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66.
    ①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58.
    ②“九一八”事变之后,民族危机的加剧并没有促使中国共产党立即芬虑与国民党实现和解。相反,局势的进一步恶化使中共相信,推翻国民党的统治与抗击帝国主义的侵略并不矛盾,在中共看来,国民党政权已经开始与外国侵略者寻求妥协。参见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第158—160页、第161—162页、第167--168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③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65.
    ④参见James Leibold.Reconfiguring Chinese Nationalism.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7.89.
    ①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69.
    ②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65.
    ③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69~170.
    ①参见Waller Connor.The National Question in Marxist-Lenninist Theory and Strategy.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4.74.
    ②英国学者、著名苏联史权威E.H.卡尔在《布尔什维克革命:一九一七至一九二三》中充分肯定了俄国共产党在十月革命之后尊重民族自决权的历史事实。卡尔评价道:“列宁认识到,必须接受而且把资产阶级有关自决的纲领毫无保留地运用十俄罗斯帝国的各个民族;这宏伟的计划提供了最好的,也是唯一的方法,去把从前的统一以‘自愿,而不是暴力’的方式重新组织起来”。卡尔还特别提到斯大林,“毫无疑问,像当时的许多其它政策,(民族)政策在列宁的意志影响下,是由他的动摇的追随者忠实地根据民族自决的原则执行的”参考自http://tw.netsh.com/bbs/713969/html/table_25526490.html
    ③早些时候,中国共产党在蒙古族中间亦运用过阶级分析的方法,将内蒙古民族的解放寄希望于蒙古族的广大劳苦民众,而不是上层的封建王公。1928年在中共中央致内蒙特支的指示信中指出;“如果这一运动发动于王公,我们应从运动中转变这一运动的领导权到农奴群众的手里,使这一运动有彻底的民族民权革命的精神,因为王公是终于要与汉族军阀妥协的。”参见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第91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④揣振宇.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指针.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5.25.
    ①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70.
    ②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71.
    ③郝时远.中国的民族与民族问题—论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与实践.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73.
    ①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205.
    ②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205
    ①参见马惠兰.回族在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形成过程中的参照作用.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3(2).
    ②1930年中共中央再给军委南方办事处转七军前委的指示信中强调:“广西内部杂居不少的瑶民,这些瑶民虽然大部分同化汉族,然还有不少的种族关系。我们去同化他们一定要站在整个的阶级观点上注意他们生活的苦痛,宣称汉瑶平等待遇,要发动他们的自决权。”1932年1月,中共中央在致广东省委信中指出“加紧琼崖苗族的工作,党必须有计划的去进行。”1932年2月中共中央在给四川省委的信中提到四川党对于少数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还包含着大汉族主义和民族改良主义的倾向。应该无条件承认夷民的自决权,一直到与中国的分离自决权。号召少数民族的劳苦群众与中国工农兵十共同联合起来,打到公共的敌人——国民党军、喇嘛、土司,以及站在达赖喇嘛背后的英帝国主义者。参见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第127页、第176贝、第177—180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①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221.
    ②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52.
    ③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78~179..
    ④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221.
    ①“语言不通,直到现在我们没有找到通事(仅司令部有)……我们没有一个人懂番文,文字宣传受了限制”,参见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第436—-440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②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40.
    ③李资源.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史.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109.
    ①(美)尼姆韦尔斯.红都延安秘录—西行访问记.华侃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166.
    ②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244~245.
    ③“估计到少数民族中阶级分化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我们不能到处把苏维埃的方式去组织民族的政权……一股的组织工农民主专政苏维埃是不适当的”参见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第306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④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312.
    ①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359.
    ②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363.
    ①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244.
    ②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256.
    ③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258.
    ④“为夺取渡河的先机,为了保证作战的胜利,我们还须以最大的努力,在沿途进行下列的工作,组织这些工作的革命竞赛……百倍努力地做好争取少数民族的工作,采用各种方法寻找他们的线索,与他们发生亲密的关系,激励他们反军阀的热情,组织少数民族游击队,团结他们在我们的周围。送礼物、发枪弹给其中的积极分子等等,应该是我们争取与组织少数民族的实际工作。”“争取夷民的工作—(一)每个战士送一件礼物把夷民”参见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第256页、第267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刘伯承与小叶丹“歃血为盟”以后,刘伯承以红军的名义送给小叶丹一批枪支弹药,并亲自帮助建立了“中国红军沾基支队’
    ①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339~340.
    ②《红星报》是30年代中国工农红军的机关报,1931年12月11日在江西瑞金创刊。1933年8月至1934年9月,时任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的邓小平同志担任过《红星报》主编。
    ③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296~297.
    ①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367.
    ②参见金炳镐、王铁志.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通论.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266.
    ③参见金炳镐、王铁志.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通论.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149.
    ①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256.
    ②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282.
    ③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344.
    ④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367.
    ⑤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364.
    ⑥徐向前元帅回忆说:“我军刚进入川西北地区,张国焘就宣布成立苏维埃西北联邦政府……川西北山大地广,人稀粮少,不适合大部队久驻。又是少数民族地区,历史上形成的民族隔阂不易消除,红军要建立革命根据地,谈何容易呀!”参见刘统著:《北上—党中央与张国焘斗争纪实》,第18页,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⑦1935年6月16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洛甫致电张国焘等:今后我一、四方面军总的方针应是占领川、陕、甘三省,建立三省苏维埃政权。以懋功为中心的地区,大渡河西岸乃至西康,条件太差,“主力出此似非长策”。6月18日,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发出要赤化以四川为中心的川、陕、甘三省广大地区的任务。6月20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洛甫致电张国焘,再次提出北上,“较西移作战为有利”,并望张国焘,“立即赶来懋功,以便商决一切”。6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懋功县北部的两河口召开会议, 讨论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战略方针问题。会议通过的《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战略方针的决定》。决定明确指出:“我们的战略方针是集中主力向北进攻,在运动战中大量消灭敌人,首先取得甘肃南部,以创造川陕甘苏区根据地,使中国苏维埃运动放在更巩固更广大的基础上,以争取中国西北各省以至全中国的胜利。”
    ①张国焘.我的回忆.第三册.上海:东方出版社,内部发行,1998.224.
    ②张闻天这里所指的凯丰同志的草案,是指前不久写的《番民工作的几个问题》及其后面附的民族政策草案。凯丰批评张国焘搞的西北联邦政府,是想把中央也“联”进去。文章刊登在中共中央机关报《前进》上。在沙窝会议的政治局委员分工中,凯丰负责少数民族工作,后又受命组织中央宣传委员会,负责审查关于民族问题的宣传材料。
    ①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306.
    ②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306-307.
    ③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312.
    ④1960年10月,毛泽东在中南海书房里与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有过这样的对话。“您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是什么时候?”毛泽东回答说,那是在1935年的长征途中,在草地与张国焘之间的斗争。“当时党面临着分裂,甚至有可能发生前途未卜的内战。”参见埃德加·斯诺著、李方准等译:《红星照耀中国》,第373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⑤“在炉霍,在甘孜,自治委员会更设在衙门里头(与波巴政府一块)结果无形中就形成:第一、除了波巴政府外,又形成了一个汉人的政府,两个政权同时出现了;第二、有可能使波巴政府成为‘汉人政府’的附属品;第三,番人开始感觉到大概第二个汉官又将逐渐形成了吧!”参见《张国焘研究资料》,第560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⑥张尔驹.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史纲.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49.
    ①如1936年4月15日,道孚波巴人民政府第一次代表大会规定:每人年收不满四石者,免收粮食税:为保护本族工商业,对本族制造毯子、毡子、硝黄及外来西药、盐巴、纸张、粮食、枪弹等输入,一概免税。但是不久之后则笼统地改为“减轻粮税,奖励商业”参见《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长征时期),第20页、第464页,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版。
    ②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长征时期.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313.456.462.
    ③张国焘后来在回忆录中也承认:“我军的困难是粮食供应不足,引起藏人的反感,当地藏族与汉人之间原有隔阂,藏人一向痛恨汉族的侵略……尤其不愿我军分享他们不足的粮食。我们在这一带驻扎久了,与藏人争食情况,日渐严重……我们也曾向藏人解释,我军不得已才掠取他们一部分的粮食,决不愿置他们于饥饿的境地,更不会横施压迫。这样的解释收效很微。”参见张国焘:《我的回忆》第三册,第280页,东方出版社,内部发行,1998年。
    ④转引自松本真澄.中国民族政策之研究——以清末至1945年的“民族论”为中心.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191~192.
    ①盛仁学编.张国焘问题研究资料.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761.
    ②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760.
    ③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761.
    ①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761.
    ②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453.
    ③这些条文规定:“回番夷少数民族的工人(帮人做活的)每天做大半天工作八小时,增加工资,实行失业发津贴与社会保险”;“提高回番夷民族的文化教育,创立回番夷民众的学校,用回番夷自己的语言文字教书,回番夷青年男女读书不出钱”,“公买公卖,不准汉人奸商抬市价,重种剥削,回番夷民自己经商,采办盐巴、布匹、茶叶,提高回番夷土产价格”,这些政策在当时并不具备实现的条件,转引自周忠瑜:《红军长征时期民族问题之再探讨》,《青海社会科学》,1996年增刊。
    ④郝时远.中国的民族与民族问题—论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与实践.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204.
    ①王天平.田中奏折揭秘.党史纵横.2006(7).
    ①转引自李资源.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史.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127.
    ①关岛治、岛田俊彦著.满洲事变.王振锁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431.
    ②(日)满洲国史编撰刊行会.满洲国史.总论.231.转引自王希亮.解析日本侵占东部时期的统治理念及其实质.民国档案,2010.(3).
    ①转引自祁建民.从蒙古军政府到蒙古自治邦—“蒙疆政权”的形成与消亡.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②德穆楚克栋鲁普(1902—1966),蒙古族,原为世袭之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札萨克彐郡王。1924年升任锡盟副盟长。1930年代初期,与日本势力结合,以要求蒙古高度自治为由,在日本的扶植下建立蒙古军政府。
    ③王树盛撰稿.乌兰夫传.1906—1988.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52.
    ①丁明俊.日本在西北建立:“回回国”阴谋的失败——兼论宁马绥西抗战.回族研究,1995(3).
    ①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51-652.
    ②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64.
    ③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232.
    ①徐迅.民族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72.
    ②转引自蔺淑英.国外有关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传播研究述略.党史研究与教学,2010(6).
    ③列宁的原话是“工人没有祖国,因此在帝国主义战争中‘保卫祖国’,就是背叛社会主义”,参见《列宁全集》第29卷,第178页,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包括毛洋东在内的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在建党之前就已经接受了这样的观点。1920年2月,毛泽东在写给蔡和森的信中说道:“凡是社会主义,都是国际的,都是不应该带有爱国色彩的”。参见《新民学会资料》,第146页,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④1932年《大公报》发表题为《拥护民族利益为一切前提》的社评,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国际立场”非常不解,语带讽刺的指出:“中国民族欲决心拥护其独立自由,必须以巩固的统一战线,为长期的惨烈斗争。 今日者,国民各界,情感尽同。除共党外,一切新旧党派,皆无不知拥护民族利益为一切前提!吾人因为愿告共党中之知识分子……暂抛固有之成见,重作根本之考量”,转引自杨会清著:《中国苏维埃运动中的革命动员模式研究》,第252页,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①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8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10.
    ②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59~60.
    ③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9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599.
    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1.
    ②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1.
    ③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3~534.
    ④张治江抗战前夕中国共产党民族主义思想略谈一从毛泽东的“祭黄帝陵文”说起.湖湘论坛,2008(1).
    ⑤童小彪.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华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8.
    ①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217.
    ②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303.
    ③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326.
    ④参见李资源.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史.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133~134.
    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16.
    ②金炳镐、王铁志.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通论.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188~189.
    ①黄修荣.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史.下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201.
    ①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9.
    ②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82.
    ③毛洋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57.
    ④(日)松本真澄.中国民族政策之研究.鲁忠慧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224.
    ①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在20年代中后期就已经传入中国。瞿秋白的《现代民族问题讲案》、李达的《民族问题》和高尔柏化名“郭真”在《现代民族问题》等著作中,均依照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对民族的基本特征作了介绍。但是这些著作均没有涉及到中国的民族问题以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情况。
    ②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767.
    ①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767.
    ②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643.
    ③这一章节是由其他同志起草,后经毛泽东本人亲自修改而成。
    ①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26.
    ②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26~627.
    ①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807-808.
    ②郝时远.中国的民族与民族问题一论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与实践.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87.
    ③参见杨策、彭武麟主编.中国近代民族关系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410
    ①华辛芝.列宁民族问题理论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56.
    ②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研室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民族问题著作选.内部发行,1985.288.
    ③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69~171.
    ④据学者对《民族问题文献汇编》中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相关文献的统计,共有23次提及建立少数民族的民族共和国、人民共和国、平民共和国和苏维埃共和国的主张。而在抗日战争期间,除了杨松在1938年提出“建立地方的民族共和国”的主张以外,再未提到建立这样共和国的主张。参见周昆云:《民族自决权·联邦制·民族区域自治—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思想的再探讨》,《广西民族研究》2001年第2期。
    ①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354.
    ②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418.
    ③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450-451.
    ①陈明明.联邦制:中国共产党早期纲领与政策的一个观察.浙江学刊,2005(4)。
    ②1940年7月西工委拟定的《关于抗战中蒙古民族问题提纲》中指出了日本假借“民族自决”名义,对蒙古民族侵略蚕食的本质。“日寇对蒙古民族的侵略政策,主要的是利用过去大汉族主义对蒙古民族压迫所造成的蒙汉成见,实行‘抑汉扬蒙’政策来挑拨蒙人对汉人的仇恨,提出‘帮助蒙古独立自治’、‘民族协和’、‘日蒙联合’、‘共存共荣’、‘收复蒙地’、‘共同防共’等口号,优容上层王公,并施小惠于下层蒙人,组织傀儡的伪蒙古政府,同时在这一切欺骗政策上加以军事的威胁与监督,以各种政治上的羁縻政策骗取蒙人的信任,达到其‘以蒙治蒙’与长久统治绥察的目的。”参见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第660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
    ③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795.
    ①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795.
    ②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801.
    ③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796-797.
    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3.
    ②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③(美)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石仲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89.
    ①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08.
    ②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595.
    ①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选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597.
    ①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修订本).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498.
    ②金炳镐、王铁志主编.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通论.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269.
    ③“对内解除我人加于殖民地弱小民族(如蒙古西藏)之压迫”“中国旧日之帝国主义死灰不免复燃,于是国内诸民族因以有杌陧不安之象”“中国以大中华民族口号同化蒙藏等藩属”“不赞成中国别的大民族压迫蒙古民族”“今后中国的汉、满、蒙、回、藏五大族,不能把其他四族作那一族的隶属”参见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23页、第28页、第32页、第43页、第56页。
    ①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453.
    ②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457.
    ③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454.
    ④莫岳云.李维汉对解决中国民族问题道路的探索.民族研究,1996(3).
    ①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340.
    ②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383.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75~576.
    ②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98.
    ③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48.
    ①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政策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248.
    ②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332.
    ③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595.
    ①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研室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民族问题著作选.内部发行,1985.21.
    ②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211.
    ①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307.
    ①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595.
    ②不可否认,李维汉同志在具体的决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从中苏两国的历史国情和民族状况③发,对联邦制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中国的适用性问题进行了科学论证。但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中国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的正式确立也是包括毛泽东同志在内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国情,认真总结国内外历史经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实践基础上的必然结果。在肯定李维汉同志历史贡献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毛洋东在这一问题上的思考和实践。特别是解放战争期间,毛泽东关于民族区域自治问题作出的一系列指示极为详尽而丰富,这些都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最终确立,奠定了重要基础。
    [1]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上、下册).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
    [2]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列宁论民族问题(上、下册).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
    [3]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研室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民族问题著作选.内部发行,198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列宁选集(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列宁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7]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
    [8]陈独秀著作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9]李大钊全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10]李达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1]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篇.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蔡和森文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8
    [13]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4]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15]李维汉.回忆与研究.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
    [16]中共中央文集选集.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1991.
    [17]六大以前党的历史材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8]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19]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编泽.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20]张国焘.第三册.上海:东方出版社,内部发行,1998.
    [21]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资料选辑(1919—1924).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2]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23]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北京:中华书局,1983
    [2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25]周恩来军事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6]盛仁学编.张国焘问题研究资料.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27]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长征时期.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
    [28]新民学会资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9]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8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金炳镐、王铁志主编.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通论.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金炳镐、青觉.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与实践.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
    [3]金炳镐.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发展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4]金炳镐主编.中国民族理论百年发展.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
    [5]金炳镐主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6]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修订本).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7]何龙群.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8]任一飞、周竟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关系史研究.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
    [9]宁骚.民族与国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0]翁独健主编.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1]张尔驹.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史纲.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
    [12]张尔驹主编.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理论与实践.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3]李剑农.中国戊戌以后三十年政治史.北京:中华书局,1965
    [14]徐杰舜.中国民族团结考察报告.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
    [15]周锡银.红军长征时期党的民族政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16]郭林.陕甘宁边区的民族关系.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7]杨荆楚.毛泽东民族理论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
    [18]徐晓萍、金鑫.中国民族问题报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9](英)拉尔夫·米利班德.马克思主义与政治学.黄子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0](美)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王宪明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21](日)松本真澄.中国民族政策之研究.鲁忠慧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23](日)王柯.民族与国家: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思想系谱.冯宜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4]周传斌.概念与范式——中国民族理论一百年.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25]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26]何继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7]周连顺.探索、出路与启示——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8]王明生、尚庆飞等.思想的历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29]王继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进程与启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0]湖南省哲学社科研究所哲学研究所.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31]杨小云.新中国国家结构形式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2]郝时远.中国的民族与民族问题——论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与实践.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
    [33]黄修荣.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史.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34]杨奎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35]李资源.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史.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
    [36]李剑农.中国戊戌三十年政治史.北京:中华书局,1965.
    [37]谢从高.联省自治思潮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8]高翠莲.清末民国时期中华民族自觉进程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39]吴东之.中国外交史(1911—1949).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40]李义彬.中国青年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41]邹鲁.中国国民党史稿.北京:商务印书馆,1944.
    [42]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董乐山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
    [43]金一南.苦难辉煌.北京:华艺出版社,2009
    [44]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
    [45]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46](美)尼姆韦尔斯.红都延安秘录一西行访问记.华侃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
    [47]何作庆.红军长征时期民族政策比较研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
    [48]刘统.北上一党中央与张国焘斗争纪实.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
    [49](日)关岛治、岛田俊彦著.满洲事变.王振锁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50]王树盛撰稿.鸟兰夫传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51]徐迅.民族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52]向青.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关系史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53]邓初民.政治科学大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54]杨策、彭武麟主编.中国近代民族关系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55]华辛芝.列宁民族问题理论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
    [56]陈亚杰.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起源——新启蒙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产语境.北京:新星出版社,2009
    [57](美)施拉姆著.毛泽东的思想.石仲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8]龚育之近作——党史札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
    [59]张培森.张闻天研究文集.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
    [60]杨堃.民族学概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61]拉尔夫·密利本德.马克思主义与政治学.黄子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62]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63]江平主编.中国民族问题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史出版社,1994
    [64]罗贤佑.中国民族史纲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65](日)石川祯浩.中国共产党成立史,袁广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66](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杜蒲、李玉玲泽.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1]Waller Connor.The National Question in Marxist-Lenninist Theory and Strategy.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4
    [2]Liu Xiaoyuan.Frontier Passages:Ethnopolitics and the Rise of Chinese Communism, 1921-1945.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3]James Leibold..Reconfiguring Chinese Nationalism.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7
    [1]彭绪琴.留学生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早期中国化.社会科学家,2008(8).
    [2]田烨、徐连栋.大革命时期的民族自决研究.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6(2)
    [3]周昆云.民族自决权·联邦制·民族区域自治——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思想的再探讨.广西民族研究,2001(2)
    [4]周昆云.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国内少数民族的认识.广西民族研究,2003(3)
    [5]马圭.延安时期李维汉对民族工作的贡献.黑龙江民族丛刊,1996(4).
    [6]张桂华、张秀荣.论陕甘宁边区的民族政策.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5)
    [7]余贵孝.红军西征与党的民族政策.固原师专学校,1996(5)
    [8]张贵.中国共产党领导蒙古人民抗日历史经验.包头医学院学报,1995(2).
    [9]庞效松.中共民族问题纲领的演变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奠基.党史研究与教学,2005 (3)
    [10]盖世金.从“民族自决”到“民族区域自治”——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政治形式的历史选择.新疆大学学报,2004(1)
    [11]曾成贵.民族自决与民族区域自治——中共民族政策的基本考察.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2)
    [12]许彬、谢忠.论中国二大提出“民族自决”的历史原因.民族研究,2007(2)
    [13]黄铸.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重大转变——从联邦制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7)
    [14]颜勇.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自决向民族区域自治思想转变数论.贵州民族研究,1994(4)
    [15]张志江.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当代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4)
    [16]王桧林.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两种趋向:融入世界与转向民族传统》.抗日战争研究,2001(1)
    [17]王继、郭林.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创新.民族研究,2009(3)
    [18]陈明明.联邦制:中国共产党早期纲领与政策的一个观察.浙江学刊,2005(4)
    [19]吴新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场思想交锋——以建党后的反联省自治思潮为文本背景.青海社会科学,2009(3)
    [20]敖光旭.1920年代国内蒙古问题之争——以中俄交涉最后阶段之论争为中心.近代史研究,2007(4).
    [21]刘保刚.试论中国青年党的民族理论及其策略.唐都学刊,2007(6).
    [22]田烨、徐连栋.大革命时期的民族自决研究.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23]杨思凯.国民革命与少数民族问题.学术研究,2009(12)
    [24]虞崇胜、王贤胜.中国苏维埃运动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关系.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
    [25]马惠兰.回族在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形成过程中的参照作用.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3(2)
    [26]王天平.田中奏折揭秘.党史纵横.2006(7)
    [27]王希亮.解析日本侵占东部时期的统治理念及其实质.民国档案,2010.(3)
    [28]祁建民.从蒙古军政府到蒙古自治邦—“蒙疆政权”的形成与消亡.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29]丁明俊.日本在西北建立“回回国”阴谋的失败——兼论宁马绥西抗战.回族研究,1995(3)
    [30]蔺淑英.国外有关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传播研究述略.党史研究与教学,2010(3)
    [31]丁小丽、孙前梅.“转变的开始”抑或“转变的完成”——有关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观点与思考.中共党史研究,2010(4)
    [32]莫岳云.李维汉对解决中国民族问题道路的探索.民族研究,1996(3)
    [33]华辛芝.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民族问题的著作概述.世界民族,1998(2)
    [34]王希恩.批判、借助和吸纳——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主义论述的再认识.民族研究,2007(5)
    [35]齐卫平.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两个阶段比较研究.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36]梁化奎.论瞿秋白在民族问题上的探索和贡献.民族研究,2007(6)
    [37]康基柱.瞿秋白与马列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民族理论研究,1988(3)
    [38]康基柱.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早期传播史略.满族研究,2006(1)
    [39]黄兴涛.现代“中华民族”观念形成的历史考察——兼论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认同之关系.浙江社会科学,2002(1)
    [40]蔡乘颀.李大钊的“民族自决思想”.历史教学,1995(8)
    [41]丁苗苗.“安徽俗话报”与同时期白话报纸的比较.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5(3)
    [42]潘先林.早期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对国内民族问题的认识》.历史教学,2007(12)
    [1]段志丹.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与政策自“民族自决”至“民族区域自治”的嬗变(1921—1949)——一种以文本解读为基础的思想史视角的梳理与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博十论文.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许彬.从“民族自决”到“民族区域自治”:论中国共产党民族基本政策的历史转型.兰州大学博士论文.兰州:兰州大学,2007.
    [3]詹春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山东大学1999年博士学位论文。
    [4]陈夕.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的民族问题(1921—1949).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大学,2007。
    [5]何宏珉.新文化运动与20世纪初中国的民族理论.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
    [6]陈艳飞.中国共产党民族观的演变及其影响(1921—1949).中央民族大学历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5
    [7]李菀瑾.浅议中共早期关于“民族自决”问题的理论思考.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