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中汉语“V的”结构复合句语义理解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CAD系统的智能化发展指出了自然语言作为人机交互的必然趋势。将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自然语言理解技术引入CAD系统,使其具有专家的经验和知识,具有学习、推理、联想和判断的能力,以及智能化的视觉、听觉、语言的处理能力,从而达到设计自动化的目的。本课题利用汉语自然语言理解技术,针对现有几种语义分析方法,特别是概念从属理论和格语法,进行了科学探究,提出了新的语义分析概念——完整语义。并将以此为基础,对汉语中包含“V的”结构复杂句的分类和处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最后,对机械设计中以自然语言形式表达的用户需求进行理解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转化成概念设计要求或设计参数,为后续设计提供支持,为用户和设计人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设计环境。
The CAD system intellectualized development had pointed out the natural language takes the man-machine interactive inevitable trend. Lead CAD system in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especially Nature Language Understanding technology, enable it to have expert's experience and the knowledge, has the study, the reasoning, the association and the judgment ability, as well as intellectualized vision, sense of hearing, language handling ability, thus the purpose to achieve design automation. This topic used Chinese Natural Language Understanding technology, in view of several semantic analysis method, specially Conceptual Dependency Theory and Case Grammar, carried on the scientifically study, proposed the new semantic analysis concept - comprehensive semantics. And based on this, had carried on a more thorough discussion to Chinese Structure‘V+de’complex sentence classification and processing. Finally, carried on the understanding and analyzing to the user's needs that are expressed in the form of natural language, and transformed analysis result into the designing requirement of the concept or design parameter, offered a good design environment to user and designer.
引文
[1] 智能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发展方向;http://www.China-Machine.com/
    [2] 刘开瑛,郭炳炎.自然语言处理(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年 8 月:1-13
    [3] 蔡自兴,徐光祐.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4] 石纯一,黄昌宁,王家钦.人工智能原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
    [5] 邵军力,张景,魏长华.人工智能基础.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6] 蔡义发.自然语言理解的研究与发展.计算机应用与软件.1992 年第 7 期:1-6
    [7] 赵振西,李凯,金铭源.汉语的分层理解及其知识表示.中文信息.1990 年第1 期:16-22
    [8] 许 嘉 璐 . 现 状 和 设 想 — — 试 论 中 文 信 息 处 理 与 现 代 汉 语 研究.http://www.hncnl.com/
    [9] 黄曾阳.HNC(概念层次网络)理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10] 鲁川.现代汉语的语义网络.http://www.hnc.com/
    [11] 董振东.知网.http://www.how-net.com
    [12] 俞士汶.关于现代汉语词语的语法功能分类.http://www.hnc.com/
    [13] James Allen.2005.Natural Language Understanding, Second Edition.The Benjamin/Cummings Publishing Company, Inc.
    [14] Miller, G.1990.”WordNet: An online lexical databa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xicography.
    [15] 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16] Lappin S.The Handbook of Contemporary Semantic Theory.Blackwell Publisher, 1996.
    [17] 王艳芳.现代汉语“的”字短语研究.成都: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5 月:25-32
    [18] 李芳杰.汉语语义结构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年 12 月:139-160
    [19] 范文芳.名词化隐喻的语篇衔接功能.外语研究.1999 年第 1 期.
    [20] 邱志芳,林晓萍.名物化的语义特征和语篇功能.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 年第 4 期:94-96
    [21] 王金娥.试析汉语中的几种名物化句式.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年 4 月第 21 卷第 2 期:55-57
    [22] 郑立,李亚涛,赵克.自然语言处理系统中的事件名词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2005 年研究生学术年会文集.
    [23] 陆炳甫.核心推导语法.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年.
    [24] John R. Taylor.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25] Ungerer,F. & H.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1996.
    [26] 韩蕾.现代汉语事件名词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 9 月第 36 卷第 5 期:106-112.
    [27] 周日安.“V+ N+的+O”结构分析.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 3 月第 23 卷第 2 期:21-25
    [28] 裘荣棠.“动+的”短语的表意功能.修辞学习.1999 年 01 期:43-44
    [29] 范晓.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 年:301.
    [30] 张世年.“V 的 N”的语义和句法分析.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 2 期:108-111
    [31] 吴为章.动词的“向”札记.中国语文,1993, (3) :171.
    [32] 陈庆汉.“N 的 V”短语研究综述.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哲版).2002 年 6月第 22 卷第 3 期:83-87
    [33] 胡明扬.词类问题考察.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
    [34] 詹卫东.“NP+的+VP”偏正结构在组句谋篇中的特点.语文研究,1998, (1) : 16-23.
    [35] 郭锐.表述功能的转化和“的”字的作用.当代语言学,2000, (1): 32-52
    [36] 尹世超.说标题动词及相关的标题格式.中国语文,1993, ( 4) : 5-6
    [37] 何新贵等.人工智能最新进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38] 史忠植.知识工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
    [39] Philip J. Hayes, Jaime G. Carbonell.A Tutorial on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 for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Carnegie-Mellon University,October,1983.
    [40] Schank R. Conceptu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America Elsevier Publishing Company Inc. 1975.
    [41] 齐漩,马红妹,陈火旺.汉语的语义分析研究.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1 年第 23 卷第 3 期:89-92
    [42] Nilsson.N J 著.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New Synthesis.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43] 马庆株.汉语语义语法范畴问题.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7.
    [44] 吴蔚天.汉语计算语义学(第 1 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
    [45] 童頫,沈一栋.知识工程.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年.
    [46] Voutilainen A., Padro L. .Developing a hybrid NP Parser.In: Proceeding of the5thConference on Applied Natural Language , 1997:80-87.
    [47] 周锡令.自然语言理解机制.中文计算语言学概论.1998 年 7 月.
    [48] 亿珍珍.面向产品设计的自然语言理解语义分析研究.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04 年.
    [49] 孙宏林,俞士汶.浅层句法分析方法概述.当代语言学.2000 年第 2 期:74-83
    [50] 程培涛.机械产品设计领域自然语言理解中的概念从属树研究与实现.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05 年:19-23
    [51] Fillmore,C.J. The case for case. In: Bach E.,Harms R.eds.Universals in Linguistic Theory,New York: Holt,Rinehart and Winston,1968
    [52] 俞士汶,朱学锋.关于汉语信息处理的认识及其研究方略.语言文字应用.2002年 5 月第 2 期.
    [53] 胡树楷.机械产品设计中的自然语言理解复合句语义分析.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5 年:15-29
    [54] 高荣钊.句法结合语义的分析方法在机械产品设计领域中的应用.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5 年:46-48
    [55] 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年.
    [56] 赵军,黄昌宁.汉语基本名词短语结构分析模型.北京:计算机学报,1992年第 2 期:141-146
    [57] 谢友柏.概念设计的基础——获取新知识的资源.机械设计,2001 年 18(专集):1-4
    [58] 詹卫东.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现代汉语短语结构规则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年.
    [59] 朱孝录主编.中国机械设计大典:第 4 卷,机械传动设计.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3-10
    [60] 赵克,叶尚辉.一个基于面向对象的设计知识表示的资源模型.机械科学与技术,1995 年.
    [61] 申永胜.机械原理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年.
    [62] 邹慧君等.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机械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97-19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