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的健康与政治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疾病,伴随人类的历史,故人类的历史可称为疾病的历史。对于中国帝制时代的皇帝们来说,因为处在中央集权专制等级社会的最上层,养尊处优、嗜食肥甘厚味、房室过度的生活方式,追求长寿、长生等行为,使膏粱之疾成为他们最常见的疾病,包括药物中毒、酒精中毒、脑血管疾病、感染、高血压等常见疾病;过量饮酒、服食丹药导致的精神疾病,亦成为皇帝人群的常见疾病。和其他朝代相比,宋代皇帝家族具有的肥胖、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等遗传基因,及压抑的宫廷生活等环境因素影响,使脑血管疾病成为宋代皇帝们最常见的疾病,且具有言语障碍、行动不便等共同特征。宋代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使宋代皇帝精神压力增大,加上恐惧、多疑等性格因素的影响,使恐惧症、神经衰弱等疾病成为他们的易患疾病。
     和前代相比,宋代整体医疗水平都有显著提高,不论医学理论,还是专科医学的发展、疑难杂症的救治处理,都有很大进步。在社会上整体医学水平提高的情况下,宋代宫廷不仅有专门的诊疗机构为皇帝服务,必要时,还通过多种方式从社会上征召医生,来加强宫廷医疗力量。在这种环境下,珍视生命,贪恋皇位,贪恋生活享受的宋代皇帝非常注重养生保健,不仅借鉴他人的养生之道,还有自己的养生观念,注重中国传统养生方式,如喜欢读书、音乐、书法、下棋,擅长蹴鞠、骑射等运动,注重饮食调养等,以求健康长寿。
     虽然宋代皇帝注重养生,但因为处在专制等级社会顶端的政治地位,高度的中央集权使他们精神压力增大,同时,其他王朝皇帝们嗜食肥甘厚味、宴饮无度、纵欲过度的生活方式宋代皇帝同样不能避免,故他们仍然不能抵御脑血管疾病、高血压、恐惧症等身体、精神疾病的侵袭。宋代皇帝患病时,不仅影响正常朝政处理,还出现了权臣擅权、皇后或者皇太后临朝执政,及宗室对皇位的争夺危机等现象。
The history of mankind can be called the history of disease. For the Chinese imperialemperors, provide for one and lived comfortably, ate fatness food lifestyle, the pursuit oflongevity, health behavior, and make rich food. The most common diseases of them,including drug poisoning, alcoholism,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infection, hypertension andother common diseases, excessive drinking, taking danyao to the mind disease, also becameemperor populations of common diseases. As other dynasties, because Zhao Song family withobesity, hypertension,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genetic, and suppressed the court life andother environmental factors, So the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became emperors were the mostcommon diseases, and had a speech impediment, action inconvenience and other commonfeatures. The Song Dynasty high centralization of authority, resulting in the Song Dynastyemperor mental pressure increasing, and fear, suspicion and personality traits influence, makethe phobia, neurasthenia and other diseases they became susceptible to the disease.
     Compared with previous ones, the level of overall health care of the Song Dynasty hadsignificantly increased, regardless of medical theory,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alist medical,incurable diseases where treatment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In the community of holisticmedicine to increase the level of the case, the court of Song Dynasty not only had specializedclinics for the emperor, when necessary, also through a variety of ways from the societyrecruited doctors, to strengthen the Royal Medical strength. In this environment, cherish life,cling to the throne, cling to life to enjoy the Song Dynasty emperors pay much attention tohealth care, not only from the others a way of keeping good health, and their health concept, avariety of health, such as knowledge, understood the medicine like music, chess, calligraphy,did pay attention to diet to restore, to health and longevity.
     Although the Song Emperors to focus on health,but because in the authoritarianhierarchical society at the top of the political status of the high degree of centralization ofpower to make them mental stress increases. The same time,the other dynasty emperors wereaddicted to eat high-calorie high-fat foods, drink excessive, oversexed lifestyle they also could not be avoided, so they still could not resist the invasion of cerebrovasculardisease,hypertension,fear psychosis body,and mental illness. health effect is not significant,cannot resist the attack of illness, suffering from physical, mental illness.The Song Dynastyemperors' illness, not only affect the normal political process, also appeared the normalhandling of affairs of state, powerful minister monopolize power,the ruling of the Empressdowager or Empress power, and Royalty coveted the throne phenomena such as.Song oncestrict preventive measures,so the Song Dynasty to the throne was the surname of the wins andreplacing it with things.
引文
①[法]皮埃尔·阿考斯、[瑞士]皮埃尔·朗契尼克:《病夫治国》,郭宏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9页。
    ②[美]迪安·腊斯克,[法]皮埃尔·阿考斯、[瑞士]皮埃尔·朗契尼克:《病夫治国》扉页。
    ①余新忠主编:《清代以来的疾病、医疗和卫生—以社会文化史为视角的探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第3页。
    ②《清代以来的疾病、医疗和卫生—以社会文化史为视角的探讨》,第2页。
    ③同上。
    ④余新忠:《关注生命——海峡两岸兴起疾病医疗社会史研究》,《社会史研究通讯》第3期,2000年7月。
    ①[日]荒木敏一:《宋太祖酒癖考》,[日]《史林》38之5,1954年。
    ②刘洪涛:《从赵宋宗室的家族病释“烛影斧声”之谜》,《南开学报》(社科版)1989年6月。李寻、李海洋先生在《被疾病拖垮的王朝——大宋》(李寻、李海洋:《被疾病拖垮的王朝——大宋》,《天下》2010年第3辑,第58-63页)一文中认为,“宋代懦弱的原因不是什么‘重文轻武’或‘君主专制’之类的制度性因素”,而是共同具有的遗传因素导致了赵氏家族精神病、脑血管病的家族遗传病史,进而将整个赵宋王朝拖垮。
    ③张其凡:《宋代人物论稿》卷一《开国之君:太祖与太宗·宋太宗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7页。
    ④何冠环:《宋太宗箭疾新考》,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1989年第20卷,第34-57页。
    ⑤毛元佑、雷家宏:《宋太祖》,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第117-119页;汪圣铎:《宋真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任崇岳:《宋徽宗·宋钦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胡昭曦、蔡东洲:《宋理宗·宋度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第177-181、209、216、229页;张其凡:《宋太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108页;黄燕生:《宋仁宗·宋英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仲伟民:《宋神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王菡:《宋哲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246-251页;陈国灿、方如金:《宋孝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287-301页;虞云国:《宋光宗·宋宁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47、52、58-73页;曾庆瑛、刘耕荒:《南宋末三帝》,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111页;王曾瑜:《荒淫无道宋高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5页。
    ⑥周良霄:《皇帝与皇权》(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①杨宇勋:《从政治、异能与世人态度谈宋代精神异常者》,《成大宗教与文化学报》第7期,2006年12月。
    ②《从政治、异能与世人态度谈宋代精神异常者》,第19页。
    ③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
    ④戚文、高洪兴:《大人物的变态心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
    ⑤袁冬梅:《宋代江南地区流行病》,西南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⑥范家伟:《东晋至宋代脚气病之探讨》,《新史学》6卷1期,1995年3月。
    ⑦冯翔:《关于宋代至明代南方的瘴病及其历史的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①胡玉:《宋代医政研究》,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6月。
    ②汪圣铎:《宋朝医官与防范瘟疫》,《宋代社会生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
    ③刘伯骥:《中国医学史》,华冈出版社,1974年。
    ④梁峻:《中国古代医政史略》,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5年。
    ⑤杨小敏:《宋代医者群体若干问题研究》,河北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⑥张邦炜:《宋代政治文化研究史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⑦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1994年2月。
    ⑧载《纪念李埏教授从事学术活动五十周年史学论文集》,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
    ⑨王曾瑜:《岳飞和南宋前期政治与军事研究》第二编《六、城狐社鼠——宋高宗时的宦官与医官王继先》,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71页。
    ⑩周宝宽:《中医疲劳与亚健康》,辽宁中医学院,2003年博士论文。
    11范行准:《中国病史新义》,伊广谦整理,中医古籍出版社,1989年。
    12陈邦贤:《中国医学史》,团结出版社,2006年。
    ①[宋]高保衡、林亿:《素问·<重广补注黄帝内经>序》,[唐]王冰编次,吴润秋整理,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年,《中华医书集成》第1册第2页。(以后作者为宋人者,不再标注朝代)
    ②[日]饭岛涉著、张英波译:《作为历史指标的传染病》,余新忠主编:《清以来的疾病、医疗和卫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第31页。
    ③《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第5048页。
    ④[法]皮埃尔·阿考斯、[瑞士]皮埃尔·郎契尼克:《非常病人》,梅辛、刘云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⑤[汉]司马迁:《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中华书局,1982年,第220页。
    ①《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第236页。
    ②同上。
    ③《皇帝与皇权》(增订本)第十二章《中国专制主义皇权的发展》,第223页。
    ④《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258页。
    ⑤《皇帝与皇权》(增订本)第十四章《中国专制主义皇权的特点》,第336页。
    ⑥《中国皇帝》第一章《皇帝的产生极其形态》,第20页。
    ⑦白钢:《中国皇帝》第三章《皇权的发展阶段、范围与限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79页。
    ⑧《皇帝与皇权》(增订本)第十二章《中国专制主义皇权的发展》,第224页。
    ⑨《中国皇帝》第三章《皇权的发展阶段、范围与限度》,第146页。
    ⑩《中国皇帝》第三章《皇权的发展阶段、范围与限度》,第160页。
    ①[元]脱脱:《宋史》卷一六一《职官志一》,中华书局,1977年,第3768页。
    ②朱瑞熙:《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宋代》第二章《皇帝制度》,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0页。
    ③《中国皇帝》第三章《皇权的发展阶段、范围与限度》,第158-160页。
    ④《宋史》卷四六三《外戚上》,第13535页。
    ⑤《宋史》卷四六六《宦者一》,第13600页。
    ⑥欧阳修:《新唐书》卷七八《宗室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537页。
    ⑦因统计方法的不同,从秦到清的皇帝总数,说法不一:邹元初的统计数字为(《中国皇帝要录》,海潮出版社,1991年版)217位;刘瑞芳编著的《中国皇帝史》(国防大学出版社,1992年)的统计为357位;晏振宁主编的《中国皇帝传》(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年)中皇帝总数为348位;而白钢的《中国皇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则认为是334位;车敦安主编的《中国历代帝王辞典》(燕山出版社,1991年)则把陈胜、黄巢、张邦昌、洪秀全等人皆统计在内。基于此,本文则以史书中所记载、建立封建王朝(不包括追谥的皇帝,张邦昌、刘豫等伪政权和黄巢、李自成等人)的皇帝(包括南北朝时十六国、五代时十国的君主)为对象,进行研究。
    ⑧参见附表一。
    ⑨[唐]李延寿:《北史》卷一《魏本纪第一》,中华书局,1974年,第24页。
    ⑩[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七五《养生部·疾》,(中国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以后简称四库本)。
    11《诗经·小雅·北山》,靳勇、周益锋、张克平注译,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412页。
    ①参见附表二。
    ②向斯先生在《中国皇帝平均寿命41岁》一文中,认为帝制时代中国共有皇帝335人,他们的平均寿命为41岁。
    (杨文、裴晓敏主编:《被历史忽略的历史》,河南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240页。)
    ③《皇帝与皇权》(增订本)第十一章《一人与天下》,第214页。
    ④同上。
    ⑤同上。
    ⑥《黄帝内经素问》卷八《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年,《中华医书集成》第1册第32页。
    ⑦[明]张介宾:《类经》卷一七《疾病类七十八、杂病所由(<素问·通评虚实论>)》,吴润秋、郑佑君、秦华珍整理,中医古籍出版社,《中华医书集成》第1册第303页。
    ①[明]谢肈淛:《五杂俎》卷一一《物部三》,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年,第497页。
    ②[唐]房玄龄:《晋书》卷八《哀帝纪》,中华书局,1972年,第208-209页。
    ③[北齐]魏收:《魏书》卷二《太祖纪》,中华书局,1974年,第44页。
    ④[梁]萧统编:《昭明文选》卷二九《杂诗·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唐]李善注,西苑出版社,2003年,第163页。
    ⑤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八一《隋纪五·炀皇帝上之下》,中华书局,1956年,第1235-1236页。
    ⑥参见[清]赵翼:《廿二史札记校正》卷一九《新旧唐书·唐诸帝多饵丹药》,王树民校正,中华书局,1984年,第
    398-399页;王永平:《试释唐代诸帝多饵丹药之谜》,《历史研究》1999年第4期,第179-182页。
    ⑦《试释唐代诸帝多饵丹药之谜》,第179页。
    ⑧[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四《宪宗纪上》、卷八四《郝处俊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32、2799页。
    ⑨《资治通鉴》卷二四一《唐纪五十七·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下》,第1691页。
    ⑩《旧唐书》卷一八四《宦官一·王守澄传》,第4769页;《资治通鉴》卷二四三《唐纪五十九·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下》,第1702页。
    11《资治通鉴》卷二四九《唐纪六十五·宣宗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下》,第1755页。
    ①《旧唐书》卷一八上《武宗纪》,第610页;《资治通鉴》卷二四八《唐纪六十四·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下》,第1743页。
    ②文莹:《玉壶清话》卷九《李先主传》,中华书局,1984年,第94页。
    ③程志强:《明代皇帝多服丹药》,《紫禁城》2001年第4期,第25-28页。
    ④[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二九九《方伎·袁珙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7644页。
    ⑤《明史》卷一三七《孙汝敬传》,第3959页。
    ⑥《明史》卷三O六《阉党·霍维华传》,第7863页。
    ⑦杨启樵:《雍正帝及其密折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57-280页。
    ⑧[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二六《蠱毒病诸候下·解诸毒候·恶酒候》,丁光迪等点校,《中华医书集成》第22册第153页。
    ⑨《诸病源候论》卷二六《蠱毒病诸候下·解诸毒候·饮食大醉连日不解》,《中华医书集成》第22册第153页。
    ⑩钱明主编:《护理心理学》第六章《行为与健康》,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年,第68页。
    11《宋史》卷四八O《世家二·吴越世家》,第13906页;[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徐敏霞、周莹点校,中华书局,2010年)卷八二《吴越六·忠懿王世家下》则载钱俶因“风眩复作”而亡,也可能因宴饮至暮引发了高血压急性发作致死。
    12[明]宋濂等:《元史》卷二《太宗纪》,中华书局,1976年,第37页。
    ①[唐]李百药:《北齐书》卷四《文宣帝纪》,中华书局,1972年,第67、68页。
    ②欧阳修:《新五代史》卷六一《吴世家第一·杨隆演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757页。
    ③[唐]李延寿:《南史》卷一O《陈本纪下第十》,中华书局,1974年,第306页。
    ④《新五代史》卷六一《吴世家第一·杨隆演传》,第757页。
    ⑤[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卷六《明帝纪》,中华书局,1972年,第92页;朱星:《中国皇帝评论》,中华书局,2005年,第91页。
    ⑥《明史》卷二一《光宗纪》,第294页。
    ⑦参见《雍正帝及其密折制度研究》第十二章《雍正皇帝暴死之谜》,第257-280页;戴逸:《光绪之死》,《清史研究》2008年11月第4期,第27-32页。陈可冀:《清宫医案研究》光绪朝医案《一、光绪皇帝》,中医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337页则记载光绪帝“自由身体孱弱,夙患脾胃失和之疾”。
    ⑧爱新觉罗·溥仪遗稿、李淑贤提供、王庆祥整理注释:《爱新觉罗·溥仪日记·附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725、754、755、756、757页。
    ⑨参见范行准:《中国病史新义》,伊广谦整理,中医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74-177页;王永炎等:《临床中医内科学》各论上篇·中医病症《第五章脑髓情志病证》,北京出版社,1994年,第586-587页。
    ⑩《临床中医内科学》第8章《神经及精神疾病》,第2098页。
    11[唐]令狐德棻:《周书》卷四七《姚僧垣传》,中华书局,1971年,第842-843页。
    ①《周书》卷五《武帝纪上》,第63页载:宇文邕生于西魏大统九年(543年),建德四年(575年)则为33岁。
    ②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以后简称《会编》)卷一六五,绍兴四年十二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194页。
    ③[元]脱脱等:《金史》卷三《太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第47页载:完颜晟生于辽太康元年(1075),第一次中风应为天会十二年(1134)初,时为60岁。
    ④冯正仪主编:《内科护理学(二)》第十章《神经系统病人的护理·第二节脑血管疾病》,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第272页。
    ⑤[晋]陈寿:《三国志》卷四八《吴书三·三嗣主传第三·孙休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1162页。朱星先生则认为孙休“似服丹中毒”(《中国皇帝评论》,第88页。)
    ⑥[唐]许嵩:《建康实录》卷一三《宋·世祖孝武皇帝》,张忱石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第470页。
    ⑦《资治通鉴》卷二三六《唐纪五十二·德宗神武圣文皇帝十一》,第1653页。
    ⑧《资治通鉴》卷二四四《唐纪六十·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上之下》,第1716页。
    ⑨《资治通鉴》卷二七八《后唐纪·七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下》,第1963页。
    ⑩《新五代史》卷六八《闽世家第八·王鏻》,第849页。
    11《中国病史新义》第三编《神经精神病》,第178页。
    ①[北魏]崔鸿撰、[清]汤球辑补:《十六国春秋辑补》卷一九《后赵录九·石虎》、卷三一《前秦录一·苻健》、卷六O《南燕录三·慕容德》、卷六五《夏录二·赫连勃勃》、卷六七《前凉录一·张轨》、卷七一《前凉录五·张重华》、卷七九《蜀录四·李寿》、卷八三《后凉录二·吕光》、卷八七《西秦录三·乞伏炽盘》、卷八九《南凉录一·秃发利鹿孤》、卷九三《西凉录二·李暠》、卷九六《北凉录二·沮渠蒙逊》,王鲁一、王立华点校,齐鲁书社,2000年,第146、242、448、477、487、513、557、576、604、615、639、659页;《晋书》卷一二六《载记第二十六·秃发利鹿孤》、卷一二七《载记第二十七·慕容德》,第3147、3172页。
    ②《素问》卷一一《腹中论第四十篇》,《中华医书集成》第1册第43页。
    ③《北齐书》卷四《文宣帝纪》,第67-68页。
    ④郝伟主编:《精神病学》第7章《精神分裂症及其它精神病性障碍》,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第145页。
    ⑤[元]脱脱:《辽史》卷七《穆宗纪二》,中华书局,1974年,第82页。
    ⑥《中国病史新义》第十二编胎生《第五章疾病史观》,第656页。
    ⑦《魏书》卷二《太祖纪》,第44页。
    ①《中国病史新义》,第189页。
    ②《玉壶清话》卷九《李先主传》,第94页。
    ③参见《中国病史新义》第三编神经精神病《第二章精神发育不全》,第205页;《精神病学》第15章《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第186页。
    ④《晋书》卷四《惠帝纪》、卷三一《后妃上·惠贾皇后传》第108、963页记载晋武帝在惠帝为太子时就怀疑惠帝“不慧”:“(惠)帝又尝在华林园,闻虾蟆声,谓左右曰:‘此鸣者为官乎?私乎?’或对曰:‘在官地为官,在私地为私。’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其蒙蔽皆此类也。”
    ⑤《晋书》卷一O《安帝纪》,第267页。
    ⑥《太平御览》卷三八二《人事部十二·丑丈夫》第4册第194页。
    ⑦《中国病史新义》第三编神经精神病《第二章精神发育不全》,第208页。
    ⑧郭沫若:《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评》,《十批判书》,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449页。
    ⑨《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评》,《十批判书》第450页。
    ①《中国病史新义》第三编神经精神病《第二章精神疾病》,第187页。
    ②《金史》卷五《海陵纪》,第103页。
    ③参见《中国病史新义》第三编神经精神病《第二章精神疾病》,第187页。
    ④《北齐书》卷九《文襄元后传》,第125页;《北史》卷一四《文襄元后传》,第520页。
    ⑤《北齐书》卷四《文宣帝纪》;第68页;[唐]魏徵:《隋书》卷二二《五行志上》,中华书局,1973年,第629页。
    ⑥《资治通鉴》卷二七二《后唐纪一·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上》,第1923页。
    ⑦《精神病学》第十一章《人格障碍与性心理障碍》,第164-165页。
    ⑧[汉]班固:《汉书》卷九三《佞幸传第六十三》,中华书局,1962年,第3721页。
    ⑨《汉书》卷九三《佞幸传第六十三·韩嫣传》,第3724-3725页。
    ⑩《汉书》卷九三《佞幸传第六十三·李延年传》,第3726页。
    11《汉书》卷九三《佞幸传第六十三·董贤传》,第3733、3738页。
    ①《汉书》卷一下《高帝纪第一下》,第78-79页。
    ②陆以佳主编:《外科护理学》第九章《外科感染病人的护理·第四节败血症和脓血症》,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第115页。
    ③《十六国春秋辑补》卷二五《前燕录三·慕容皝》,第195页;《晋书》卷一《载记第九·慕容皝》,第2826页;《通志》卷188《载记第三·前燕》,志3014。
    ④《南史》卷一《宋本纪上第一·武帝纪》,第2页。
    ⑤《南史》卷一《宋本纪上第一·武帝纪》,第28页。
    ⑥《汉书》卷九三《佞幸传第六十三·邓通传》,第3723页。
    ⑦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三六七《人事部八·鼻·三辅故事》,夏剑钦、张意民校点,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4册第60页。
    ⑧《十六国春秋辑补》卷七七《蜀录二·李雄》,第550页;[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一二一《载记第二十一·李雄》,中华书局,1974年,第3040页。
    ⑨参见《外科护理学》第九章《外科感染病人的护理·第二节软组织急性化脓性感染》,第108-109页。
    ⑩[北齐]颜之推著、王利器集解:《颜氏家训集解》卷三《勉学第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88页。
    11[梁]萧绎:《金楼子》卷六《自序篇十四》,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100页。
    ①《爱新觉罗·溥仪日记·附录》,第725页。
    ②[唐]姚思廉:《陈书》卷二四《袁宪传》,中华书局,1972年,第313页。
    ③《旧唐书》卷四《高宗纪上》,第66页。
    ④王巩:《随手杂录》,大象出版社,2006年,《全宋笔记》第3编第6册第57页。
    ⑤《宋史》卷四八三《世家六·漳泉留氏》,第13958页。
    ⑥[梁]沈约:《宋书》卷二七《符瑞上》,中华书局,1974年,第779页。
    ⑦《陈书》卷一《高祖纪上》,第1页。
    ⑧《南史》卷一O《陈本纪下第十·宣帝纪》,第291页;《建康实录》卷二O《陈·高宗孝宣皇帝》,第781页。
    ⑨[唐]令狐德棻:《周书》卷一《文帝纪上》,中华书局,1971年,第2页。
    ⑩《新五代史》卷六三《前蜀世家第三·王衍传》、卷六五《南汉世家第五·刘隐传》,第791、810页。
    11《晋书》卷一O三《载记第三·刘曜》,第2683页。
    12《梁书》卷五《元帝纪》,第135页。
    13《金楼子》卷六《自序篇十四》,第100页。
    14《北史》卷九O《艺术下·姚僧垣传》,第2978页。
    ①张杲:《医说》卷四《一目失明(刘颖叔:<异苑>)》,王旭光、张宏校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年,第135页。
    ②袁文:《瓮牖闲评》卷八,李伟国点校,中华书局,2007年,第117页。
    ③严用和:《济生方》卷四《积聚》,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年,《中华医书集成》第8册第22页。
    ④《济生方》卷四《积聚》,《中华医书集成》第8册第21-22页。
    ⑤范成大:《吴郡志》卷五O《杂志》,中华书局,1990年,《宋元方志丛刊》第1册第1029页。
    ⑥《南齐书》卷五三《良政·虞愿传》,第916页。
    ⑦《周书》卷四七《姚僧垣传》,第841页。
    ⑧《旧五代史》卷四四《唐书第二十·明宗纪十》,第604页。
    ⑨参见《临床中医内科学》各论·中篇《第三章循环系统疾病》,第1782页。
    ⑩《中国病史新义》第二编内科病《第二章心脏和血液疾患》,第106-107页。风眩一说为癫痫病的别称,据[唐]孙思邈撰:《备急千金要方》卷四三《风眩第四》载:“夫风眩之病,起于心气不定,胸上蓄实,故有高风面热之所为也,痰热相感而动风,风心相乱则闷瞀,故谓之风眩,。大人曰癫,小儿则为痫,其实是一。”([宋]林亿等校正:1999年,《中华医书集成》第8册第273页。)
    ①《医说》卷三《诸风·风眩》,第104页。
    ②《太平御览》卷七四一《疾病部四·劳悸》,第6册第779页。
    ③《资治通鉴》卷二OO《唐纪十六·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上之下》,第1382页。
    ④《旧唐书》卷四《高宗纪上》,第111页;李昉等:《太平广记》卷二一八《医一·秦鸣鹤》,中华书局,1961年,第1671页。
    ⑤《医说》卷三《诸风·风眩》,第105页。
    ⑥《宋书》卷四一《后妃·明帝陈昭华传》,第1297页;《南齐书》卷三四《刘休传》,第612页;《太平御览》卷七四三《疾病部六·阴痿》,第6册第796页。
    ⑦《新五代史》卷七三《四夷附录第二》,第903页。
    ⑧《北史》卷九三《僭伪附庸·梁》,第3089页。
    ⑨周密:《齐东野语》卷一六《黄门》,中华书局,1983年,第303页。
    ①《医说》卷三《伤寒·四时疠疾》,第99页。
    ②《北齐书》卷五O《恩倖·和士开传》,第687页。
    ③王溥:《唐会要》卷七《封禅上》,中华书局,1955年,第81页。
    ④《旧唐书》卷七三《姚思廉传》,第2593页;[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二《纳谏第五》、卷六《俭约第十八》,齐鲁书社,2000年,《二十五别史》第12册第66、194页。
    ⑤《素问》卷一二《痹论篇四十三》,《中华医书集成》第1册第46页。
    ⑥《诸病源候论》)卷一《风病诸候上·风湿痺手足不随候》,《中华医书集成》第7册第4页。
    ⑦《汉书》卷三O《艺文志第十》,第1777页。
    ⑧《汉书》卷一一《哀帝纪第十一》,第345页。
    ⑨参见景蜀慧:《“风痹”与“风疾”—汉晋时期医家对“诸风”的认识及相关的自然气候因素探析》,《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第37-44页。
    ⑩《明史》卷二九九《方技·盛寅传》,第7646页。
    11[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说:“比岁有病时行,仍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戴白浆,随决随生。不即治,剧者多死。治得瘥后,疮瘢紫黑,弥岁方灭”。“建武中,于南阳击虏所得,仍呼为虏疮”。研究者据此认为此时天花传入中国,公元四世纪,中国感染天花的迹象开始增多,明代时天花流行。
    12《清宫医案研究》顺治朝医案《顺治皇帝·避痘(预防天花)谕旨》、同治朝医案《一、同治皇帝·天花医案》,第1、1212-1233页。
    ①《太平御览》卷七四一《疾病部四·劳悸》,第6册第779页。
    ②《明史》卷一一四《后妃二·世宗孝烈方皇后传》,第3532页。
    ③《汉书》卷九七下《外戚传第六十七下·孝元冯昭仪传》,4006页。
    ④《汉书》卷一二《平帝纪第十二》,360页。
    ⑤参见王茂贵、王宝西主编:《现代儿科诊断学》第六章《循环系统疾病》,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年,第301-308页;《西医内科学》第五章《先天性心血管病》,第178-185页;袁展文:《儿科护理学》第十三章《循环系统疾病》有关先天性心脏病的记载,光明日报出版社,1993年,第154-157页;
    ⑥《南齐书》卷五三《良政·虞愿传》,第915页。
    ⑦《三国志》卷三二《蜀书二·先主传第二》,第890-891页。
    ⑧《明史》卷三O五《宦官二·崔文昇传》,第7827页。
    ⑨《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第230页。
    ⑩《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评》,《十批判书》第449页。
    ①《中国病史新义》第五编营养障碍与新陈代谢病《第二章糖尿病》,第252页。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以后简称《长编》)卷一一O,仁宗天圣九年六月丁丑,中华书局,1979年,第2559页。
    ③《清宫医案研究》康熙朝医案《一、康熙皇帝·疟疾服金鸡纳霜(奎宁)》、光绪朝医案《一、光绪皇帝》,第5、1341-1343页。
    ④《资治通鉴》卷二八六《后汉纪一·髙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上》,第2021页。
    ⑤《旧五代史》卷四四《唐纪第二十·明宗纪第十》,第609页。
    ⑥刘洪涛在《从赵宋宗室的家族病释“烛影斧声”之谜》一文中分析赵宋家族具有躁狂抑郁症和脑动脉硬化症的遗传性,从记载来看,真宗、仁宗、英宗、神宗皆是脑血管疾病患者。但如果具有家族遗传性,南宋的皇帝们却见不到此类记载。宋以前的皇帝们也有多位患此疾,或许他们的职位压力和生活方式对疾病与健康所起的作用更大,故医学大家范行准认为古代因寝疾故去的人多是脑血管疾病,这些人并非都有家族遗传性。李寻、李海洋在《被疾病拖垮的王朝:大宋》一文中也认为赵氏家族“存在着遗传性的精神中枢组织(主要是大脑)病变,这种病变以两种形式表现出来:一种是精神或心理疾病,一种是脑血管疾病”。诚然,脑血管疾病可导致神经及精神症状,现代医学已有证明。但神经、精神疾病可由多方面原因引起。例如维生素C严重缺乏时,也可引起精神淡漠、抑郁、意识障碍等症状;维生素B12显著缺乏时,因使脑、脊髓等神经组织发生脱髓鞘现象,也可出现神经及精神症状;另外,过量饮酒也可出现精神症状,并非都是脑血管意外,或者是有精神疾病之遗传倾向。按此推类,李唐家族、朱明家族等也都有精神疾病的遗传性?现代医学也证明了高血压、脑血管疾病与职业、心理压力、饮食习惯关系密切,而皇帝在享受最高级的荣华富贵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历史上的皇帝们或多或少都有些心理或精神疾病,这恐怕不能都归结为家族遗传性吧。同时,两文都认为宋太祖时死于脑血管疾病,而不是被害,太祖之死,至今没有定论,但综合史记记载情况来看,太祖被太宗害死的可能性更大,本文后面有论述,在此不再赘述。《被疾病拖垮的王朝:大宋》一文还认为在传统的帝制时代,皇帝的能力决定了国家的命运。即便帝制时代皇帝为政能力对国家的影响很大,但决定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命运的因素有多种,第一位的是等级授职制下的腐败。
    ①杨宇勋先生在《从政治、异能与世人态度谈宋代精神异常者》一文中,认为宋真宗中风的可能性最大。
    ②《宋史》卷二八一《寇凖传》,第9532-9533页。
    ③《长编》卷九六,真宗天禧四年九月丙辰,第2215-2216页。
    ④《长编》卷九六,真宗天禧四年十月壬午,第2219页;《宋史》卷八《真宗纪三》,第169页。
    ⑤《长编》卷九六,真宗天禧四年十二月乙酉,第2228页。
    ⑥《宋史》卷八《本纪第八·真宗纪三》,第170页。
    ⑦《宋史》卷八《本纪第八·真宗纪三》,第170页。
    ⑧《长编》卷九八,真宗乾兴元年二月甲寅,第2270页。
    ①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二,中华书局,1983年,第15页。《宋史》卷一二《仁宗纪四》,第239页。杨宇勋先生在《从政治、异能与世人态度谈宋代精神异常者》一文中分析仁宗朝会及二月恢复之前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原因“不是患有癫痫症,便是轻微中风,或是精神异常”,从记载来看,仁宗更可能是高血压引发中风,而不是“患有癫痫症”。癫痫症是因为脑部神经元病态放电而引起痫性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虽然脑血管疾病可引起继发性癫痫,从仁宗的症状来看,类似癫痫的精神性发作症状,但其后并未见到仁宗再有类似癫痫发作的记载,显然仁宗不是癫痫症患者。
    ②《长编》卷一九八,仁宗嘉祐八年三月辛未晦,第4792页。
    ③参见仲伟民:《宋神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19页。
    ④《长编》卷二O八,英宗治平三年十一月戊午、十二月辛丑,第5066、5068页。
    ⑤《长编》卷二O八,英宗治平三年十二月,第5068页。
    ⑥《长编》卷二O八,英宗治平三年十二月,第5066-5068页。
    ⑦《长编》卷三五O,神宗元丰八年正月戊戌,第8403页。
    ⑧《长编》卷三五一,神宗元丰八年正月戊戌、己亥、二月癸巳,卷三五二,神宗元丰八年三月甲午朔,第8403、8410、8414、8448页。
    ⑨《长编》卷三五一,神宗元丰八年正月丁巳、己未,第8405页。
    ⑩《长编》卷三五一,神宗元丰八年二月乙丑、庚午、壬申,第8406、8407页。
    11《长编》卷三五一,神宗元丰八年二月癸巳,卷三五二,神宗元丰八年三月甲午朔,第8409、8448页。
    12《长编》卷三五一,神宗元丰八年二月癸巳,第8409页。
    ①《长编》卷三五二,神宗元丰八年三月甲午朔,第8433页。
    ②周必大:《周益公文集》卷一七二《思陵录上》,线装书局,2004年,《宋集珍本丛刊》第50册第509-511页。
    ③《精神病学》第九章《神经症与分离性障碍》,第115页。
    ④《长编》卷一,太祖建隆元年十二月,第30页。
    ⑤《邵氏闻见录》卷一,第4页。
    ⑥《宋史》卷三《太祖纪三》,第49页。
    ②《长编》卷二,太祖建隆二年七月,第49-50页。
    ③杨玉勋先生认为英宗疑似神经官能症,参见《从政治、异能与世人态度谈宋代精神异常者》,第23-25页。
    ④《宋史》卷一三《英宗纪》,第253、254、260页;《长编》卷一二O,仁宗景祐四年六月甲午,第2833页;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一一九《辨韩虫儿事》,李逸安点校,中华书局,2000年,第1840页。
    ⑤《长编》卷二O一,英宗治平元年闰五月辛未,第4879页;朱熹、李幼武:《宋明臣言行录》后集卷一《韩琦魏国忠献王》,文海出版社,1967年,第332页;赵善璙:《自警编》卷六《事君类上·忠义》,四库本;《从政治、异能与世人态度谈宋代精神异常者》,第24页。
    ⑥《长编》卷一九七,仁宗嘉祐七年八月己卯、癸未,第4773、4774页。
    ⑦《宋史》卷一三《英宗纪》,第254页。
    ⑧《长编》卷一九七,仁宗嘉祐七年八月壬辰,第4776页。
    ①《长编》卷一九七,仁宗嘉祐七年八月丁酉、己亥、辛丑,第4776、4777页。
    ②《长编》卷一九七,仁宗嘉祐八年四月壬申,第4792页。
    ③韩琦著、李之亮、徐正英校笺:《安阳集编年笺注》附录三《韩卫公家传》,巴蜀书社,2000年,第1812页。
    ④曹勋:《松隐集》卷二九《赞·圣睿图赞并序》,四库本。
    ⑤《会编》卷二一四,绍兴十五年十月,第1542页;《宋史》卷三七一《宇文虚中传》,第11528页。
    ⑥《会编》卷三三郑望之《奉使录》,第248页。
    ⑦《荒淫无道宋高宗》第二章《厄运之中幸运》,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8页。
    ⑧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以后简称《要录》)卷五,建炎元年五月戊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册第105页。
    ⑨《会编》卷一六三,第1176页;《要录》卷八一,绍兴四年十月甲辰,第2册第141页。
    ①《要录》卷一二三,绍兴八年十一月辛丑,第2册第667页。
    ②《宋史》卷四七三《秦桧传》第13752页;《要录》卷一二二,绍兴八年十月甲戌,第2册第654页;廖刚:《高峰文集》卷二《漳州被召上殿札子》,海峡出版社,2004年,第30页。
    ③《荒淫无道宋高宗》第十六章《德寿宫颐养》,第393页。
    ④《齐东野语》卷三《绍熙内禅》,第37页;《宋史》卷三六《光宗纪》,第701页。
    ⑤叶绍翁:《四朝闻见录》乙集《皇甫真人》,沈锡麟、冯惠民点校;中华书局,1989年,第56-57页。
    ⑥[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卷二《帝王都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6页。
    ⑦[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以后简称《宋会要》)礼五七之二,中华书局,1957年影印本,第1592页。“开霁”二字据《宋会要》礼五六之七补上。
    ①《长编》卷一八二,第4394页;同见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五,中华书局,1989年,第95页。
    ②《宋史》卷一二《仁宗纪四》,第239页。
    ③《长编》卷三五二,神宗元丰八年三月甲午朔,第8435页。
    ④《长编》卷三二九,神宗元丰五年九月己卯、壬午,第7925页。
    ⑤《长编》卷三五O,神宗元丰七年十二月戊辰,第8390页。
    ⑥《宋史》卷一《太祖纪一》,第2页。
    ⑦《宋史》卷三《太祖纪三》,第45页。
    ⑧《辽史》卷九《景宗纪下》,第102页;《长编》卷三五三,神宗元丰八年三月丁酉,第8456页;同见王銍:《默记》卷中,朱杰人点校,中华书局,1981年,第20页。
    ①《宋史》卷二八一《寇凖传》,第9528页;《长编》卷三八,太宗至道元年八月壬辰,第818页;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二《上德二·己酉传位录》,徐规点校,中华书局,2000年,第519页。
    ②《长编》卷四一,太宗至道三年正月丙子,第860页。
    ③《长编》卷四一,太宗至道三年二月辛丑,第861页。
    ④《长编》卷四一,太宗至道三年三月,第862页。
    ⑤《宋会要》仪制一垂拱殿视朝之十四,第1847页。
    ⑥《长编》卷九六,真宗天禧四年闰十二月辛未,第2232页。
    ⑦《周益公文集》卷一七二《思陵录·淳熙十四年十月甲戌》,《宋集珍本丛刊》第50册第511页。
    ⑧《宋史》卷三八五《施师点传》,第11838页。
    ⑨《长编》卷五二O,哲宗元符三年正月己卯,第12362-12363页;《宋大诏令集》卷七《帝统七·违豫康复·元符三年不豫赦(正月十日)》,中华书局,1962年,第28页。
    ⑩《四朝闻见录》丙集《王医》,第107页。
    ①周密:《癸辛杂识》续集卷下《宁宗不慧》,中华书局,1988年,第191页。
    ②《四朝闻见录》甲集《止斋陈氏》,第15页。
    ③《四朝闻见录》甲集《华子西》,第26页;《宋史》卷四五五《忠义十·华岳传》,第13378页。
    ④《四朝闻见录》乙集《宁皇二屏》,第64页;[元]佚名:《宋季三朝政要》卷一《理宗·癸巳(1233)》(王瑞来笺证,中华书局,2010年,第66页载:韩侂胄被杀后,“事甚秘,侂胄死而宁宗不知。居数日,上顾问侂胄安在否?左右乃以实对,上深悼之。”此事除了表明史弥远“擅权用事”,也从侧面表现了宁宗之不慧。
    ⑤《宋史》卷四六《度宗纪》,第891页。度宗年龄据本纪推算。
    ①《癸辛杂识》续集下《绍陵初诞》,第190页。
    ②参见《精神病学》第15章《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第186-187页。
    ③[元]刘一清:《钱塘遗事》卷五《度宗即位》,四库本。
    ④《宋史》卷四六《度宗纪》,第892页。
    ⑤《宋史》卷四七四《奸臣四·贾似道传》,第13783-13784页。
    ⑥顾文荐:《船窗夜话·赐金杵臼》,四库本;[明]江瓘:《名医类案》卷四《痢》,瞿岳云整理,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年,《中华医书集成》第20册第90页。
    ⑦《四朝闻见录》丙集《王医》,第107页。
    ⑧《医说》卷五《心腹痛·冰煎理中元》,第185页。
    ①陈直:《寿亲养老新书》卷二《局方·鲙齑散》,[元]邹铉增续,张成博、杨海燕、李文华点校,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第67页。
    ②《四朝闻见录》乙集《宁皇二屏》,第64页。
    ③《长编》卷一,太祖建隆元年十二月,第30页。
    ④《长编》卷二,太祖建隆二年七月,第49-50页。
    ⑤《宋史》卷三九七《徐谊传》,第12084页。
    ⑥参见虞云国:《宋光宗·宋宁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58-65页。杨宇勋和余英时推断光宗疑似精神官能症(参见《从政治、异能与世人态度谈宋代精神异常者》,第25-26页;《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第773-780页)。
    ⑦《四朝闻见录》甲集《宪圣拥立》,第13页。
    ⑧《西湖游览志馀》卷二《帝王都会》,第26页。
    ①《宋史》卷一《太祖纪一》,第2页。
    ②参见《宋代祖酒癖考》,日本《史林》38之5;《从赵宋宗室的家族病释“烛影斧声”之谜》;顾宏义:《细说宋太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宋太宗》,第11页。
    ③《宋太宗》,第11页。
    ④《长编》卷二,太祖建隆二年闰三月甲子,第42页。
    ⑤《默记》卷上,第4页。赵清新:《宋太宗药杀李后主朱元璋颁诏禁恶习》,《解放军健康》,1994年第3期;段振离:《一朝天子死于非命——剧毒药马钱子》,《健康博览》,1999年第5期。
    ⑥文莹:《续湘山野录》,中华书局,1984年,第74页。
    ⑦《长编》卷一七,太祖开宝九年壬子,第377-380页;《宋史》卷三O九《程德玄传》、卷四六六《宦者一·王继恩传》,第10155、13604页;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一,中华书局,1983年,第2页。
    ⑧《长编》卷一七,太祖开宝九年六月己亥,第372-373页;
    ⑨参见《临床中医内科学》第1章《急症·第二节厥症》,第五章《脑髓情志病证·第一节中风》,第127-138页、
    588-603页。中风神昏后“有口眼歪斜、肢体偏废等后遗症”,而文字所描述的太宗症状更似厥症而非中风。
    ①《医说》卷六《肿瘿·傅肿》,第227页;江休复:《嘉祐杂志》,四库本;[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四《谷之三·赤小豆·<朱氏集验方>》,《中华医书集成》第7册第1154页。
    ②《长编》卷一一,五仁宗景祐元年八月壬申,第2696页;《宋史》卷四六八《宦者三·阎文应传》,第13656页。
    ③《长编》卷一一,五仁宗景祐元年八月壬午,第2698页。
    ④《长编》一一五,仁宗景祐元年八月壬午,第2698页;《宋史》卷四六二《方技下·许希传》,第13520页。
    ⑤刘延世:《孙公谈圃》卷上,四库本。
    ⑥《长编》卷四O,四哲宗元祐二年八月辛巳,第9831页。
    ⑦《长编》卷五二O,哲宗元符三年正月己卯,第12361-12362页。
    ⑧《长编》卷五二O,哲宗元符三年正月己卯,第12363-12364页。
    ⑨《长编》卷五二O,哲宗元符三年正月己卯,第12362-12363页。
    ⑩《中国病史新义》第二编内科病《第四章生殖器疾患》,第125-129页;《临床中医内科学》中篇《西医疾病·第五章泌尿系统疾病》,第1981-1983页。
    ①王仲晖:《雪舟(左言右坐)语》,《说郛》卷二九。
    ②《四朝闻见录》丙集《王医》,第107页。据《宋史》卷九九《礼志二·南郊》,第2440页载高宗建炎二年冬至曾祀“昊天上帝”,和卷四七O《佞幸·王继先传》,第13686页载王继先“建炎初以医得幸”推断高宗头顶生瘤应为建炎二年。
    ③《会编》卷一二O,第页;《要录》卷二O,建炎三年二月壬子,第1册第301页。
    ④《说郛三种》卷二九《朝野遗记·高宗无子思明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印本,第510页。
    ⑤[明]张介宾:《景岳全书》(《中华医书集成》)卷三二《阳痿·论证》,第28册第411页。
    ⑥程霜:《六大外因重挫男子性功能》,《新民晚报》2010年11月22日B4版。
    ⑦《荒淫无道宋高宗》第四章《维扬惊梦》,第45页。
    ⑧岳珂:《桯史》卷九《蠲毒圆》,吴企明点校,中华书局,1981年,第105页。
    ⑨《宋史》卷三四《孝宗纪二》,第646页。
    ⑩《齐东野语》卷一八《长生酒》,第332页。
    ①参见《从赵宋宗室的家族病释“烛影斧声”之谜》。
    ②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五,邓广铭、张希清点校,中华书局,1989年,第95页。
    ③参见《从赵宋宗室的家族病释“烛影斧声”之谜》。
    ④《精神病学》第8章《心境障碍》,第153页。
    ⑤《精神病学》第1章《绪论》,第6页。
    ⑥《精神病学》第8章《心境障碍》,第164页。
    ⑦《宋史》卷二四五《宗室二·汉王元佐传》,第8694页。
    ①《宋会要》帝系二之二,第45页;《长编》卷二六,太宗雍熙二年九月,第597-598页。
    ②《长编》卷六八,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正月甲戌,第1521-1522页。
    ③《长编》卷二,太祖建隆二年七月,第49页。
    ④参见《从赵宋宗室的家族病释“烛影斧声”之谜》,第63-64页。
    ⑤本文不赞成这种看法,开国帝王应该是那种语言,好像没有一定的标准。例如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动辄骂人,也“浑不似开国帝王语言”。参见:《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卷九七《陆贾传》,第391、2699页;《汉书》卷四O《张良传》、卷四三《陆贾传》,第2030、2035、2113页记载。
    ⑥《宋史》卷二五O《王审琦传》,第8816-8817页载:“[王审琦]素不能饮,尝侍宴,太祖酒酣仰祝曰:‘酒,天之美禄;审琦,朕布衣交也。方与朕共享富贵,何靳之不令饮邪?’祝毕,顾谓审琦曰:‘天必赐卿酒量,试饮之,勿惮也。’审琦受诏,饮十杯无苦。自此侍宴常引满,及归私家即不能饮,或强饮辄病。”
    ⑦《宋史》卷二五O《王审琦传》,第8817页。
    ①《宋史》卷四《太宗纪一》,第65页。
    ②《宋史》卷六《真宗纪一》,第109页。
    ③《长编》卷一八二,仁宗嘉祐元年正月己未,第4395页。
    ④《宋会要》职官一九之一五,第2818页。
    ⑤《周益公文集》卷一七二,淳熙十四年十月甲戌,《宋集珍本丛刊》第50册第511页。
    ⑥《长编》卷三五三,神宗元丰八年三月丁酉注,第8456页;同见《默记》卷上,第20页;《辽史》卷九《景宗纪下》、卷八四《耶律沙传》,第102、1307页。
    ①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1948年成立时宣布通过的宪章宣布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但是没有躯体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②《精神病学》第1章《绪论》,第6页。
    ③《精神病学》,第116页。
    ④参见陆再英、钟南山主编:《西医内科学》(第7版)第六章《高血压》,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第191页。
    ⑤《宋史》卷八《真宗纪三》,度170-171页;《邵氏闻见录》卷二,第15页;《长编》卷二O八,英宗志平三年十二月;卷三五一,神宗元丰八年正月戊戌、己亥、三月甲午朔;第5066-5068、8403、8448页。
    ①[英]Nicholas Rumsey、 Diana Harcout:《外貌心理学》,陈红等译,重庆出版社,2008年。
    ②[德]赫尔穆特·E·吕克:《心理学史》第3章《19世纪和20世纪的心理学流派》,吕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年,第95页。
    ③《宋史》卷二四二《后妃上·李宸妃传》,第8616页。
    ④同上。
    ⑤郑修霞主编:《妇产科护理学》第3章《妊娠期妇女的护理》,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第25页。
    ⑥《宋史》卷九《仁宗纪一》,第175页。
    ①《癸辛杂识》续集卷下《绍陵初诞》,第190页。
    ②周密:《武林旧事》卷八《宫中诞育仪例略》,中华书局,2007年,第218页。有关宋代皇子、皇女乳妇记载参见《宋史》卷二四八《公主·英宗魏国大长公主》、卷二七七《姚坦传》、卷二九O《夏守恩传》第8780、9419、9715页;《长编》卷七五,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四月壬子,卷九八,真宗乾兴元年夏四月庚子,卷一O二,仁宗天圣二年夏四月辛酉、卷三五四,神宗元丰八年夏四月戊辰,第1718、2278、2355、8469页记载。
    ③[汉]贾谊:《贾谊集》甲编《新书·胎教》,王洲明、徐超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389页;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卷七《名·小说·青史子五十七篇》,四库本。
    ④参见《儿科护理学》第2章《健康小儿的营养》,第21页;《妇产科护理学》第5章《产褥期妇女的护理》,第67页。
    ⑤参见王霜、向斯:《中国帝王宫廷生活》第2章《帝王的童年》,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第28页。
    ①《宋史》卷二七七《姚坦传》,第9418页。
    ②参见龚非力主编:《医学免疫学》第16章《超敏反应》(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40页所载:所谓的卫生学假说,就是有学者认为“幼儿期发生感染机会减少与超敏反应发病率升高有关。该假说已被许多临床资料和流行病学分析所证实。”该学说认为发达国家卫生条件较好,儿童接触病原体的机会较少,当少量病原体刺激机体时,就容易发生自身免疫病和超敏反应;而发展中国家卫生条件较差,幼儿感染机会多,大量病原体攻击促进DC(树突状免疫细胞)分化,促进免疫调节,从而避免免疫损失。
    ③《宋史》卷一三《英宗纪》,第253页;《长编》卷一二O,仁宗景祐四年六月甲午,第2833页;《自警编》卷六《事君类上·忠义》。
    ①《长编》卷一二三,仁宗宝元二年六月壬申,第2909页。
    ②《从政治、异能与世人态度谈宋代精神异常者》,第24页。
    ③《宋史》卷一三《英宗纪》,第260页;《欧阳修全集》卷一一九《辨韩虫儿事》,第1840页。
    ④《长编》卷二O一,英宗治平元年闰五月辛未,第4879页。
    ⑤《安阳集编年笺注》附录三《韩卫公家传》,第1812页。
    ⑥皇宫内的环境压力主要指《宋史》卷一三《英宗纪》第254-255页曹太后一度垂帘听政、皇太后的旨意称圣旨;《长编》卷二O一,英宗治平元年四月辛未、戊申、第4862、4866页载曹太后不乐;长编》卷二0一,英宗治平元年五月辛亥,第4869页载宦官播弄是非事,离间两宫关系等实情。
    ⑦《长编》卷五二O,哲宗元符三年正月己卯,第12360页。
    ⑧蔡絛:《铁围山丛谈》卷一,中华书局,1983年,第5页。
    ⑨《长编》卷三五二,神宗元丰八年三月甲午朔注,第8435页。
    ⑩《长编》卷五二O,哲宗元符三年正月己卯,第12359页。
    11《长编》卷五二O,哲宗元符三年正月己卯,第12359页。
    ①《长编》卷五二O,哲宗元符三年正月己卯,第12360页。
    ②《素问》卷六《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中华医书集成》,第1册第22页。
    ③《会编》卷二一四《宇文虚中行状》,第1542页;《宋史》卷三七一《宇文虚中传》,第11528页。
    ④《会编》卷三三《郑望之奉使录》,第248页。
    ⑤《荒淫无道宋高宗》第二章《厄运之中幸运》,第8页。
    ⑥《欧阳修全集》卷一一九《辨韩虫儿事》,第1841页。
    ⑦《四朝闻见录》丙集《王医》,第107页。
    ⑧《宋史》卷三六《光宗纪》,第701页。
    ⑨[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卷七《癫狂源流》,李佑生、王韬整理,《中华医书集成》第32册第132页。
    ①《宋史》卷二三《钦宗纪》,第421页。
    ②《长编》卷三五二,神宗元丰八年三月甲午朔注,第8449页;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一二七《本朝一·神宗朝》、卷一三三《本朝七·夷狄》,中华书局,1986年,第3046、3109页。
    ③《长编》卷五二O,哲宗元符三年正月己卯,第12358页。
    ④《长编》卷五一六,哲宗元符二年闰九月乙未,第12290页。
    ⑤《长编》卷五一六,哲宗元符二年闰九月丁酉,第12290页。
    ⑥《长编》卷五一七,哲宗元符二年冬十月乙巳,第12296页。
    ⑦《长编》卷五一七,哲宗元符二年冬十月丙午,第12296页。
    ⑧[金]张从正:《儒门事亲》卷三《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二十六》,李佑生整理,《中华医书集成》第22册第40页。
    ⑨参见王菡:《宋哲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246-251页。
    ⑩《宋史》卷四七《瀛國公纪(二王附)》,第943页。
    11[美]威廉·A·哈维兰:《文化人类学》第五章《人的成长》,瞿铁鹏、张钰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第154页。
    12祝穆:《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卷11《天时部·八月·坡词爱君》、《续集卷24《歌舞部·词话·东坡爱君》,四库本。
    ①《大人物的变态心理》第四章《叱咤风云人物内心的孤独,恐惧与猜忌》,第84页。
    ②梁涛、郭爱敏主编:《临床护理学:氧合》,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年,绪论第3页。
    ③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74页。
    ④《礼记·礼运》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告子上》言:“食、色,性也。”(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442、2748页)
    ⑤《医说》卷九《养生修养调摄·孙真人养生杂决、善摄生》,第319、322页;《世医得效方》卷二0《养性序》,《中华医书集成》第9册第403页。
    ⑥王曾瑜:《纤微编》二一《宋代饮食》,河北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14页。王赛时、齐子忠认为“北宋时代,羊肉更占用绝对优势”之语不确(王赛时、齐子忠:《中华千年饮食》,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第47页。)
    ①《长编》卷四八O,哲宗元祐八年正月丁亥,第11417页;杜大珪编:《新刊名臣碑传琬琰之集》卷一八《蔡忠怀公确传·实录》,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第1530页;佚名:《道山清话》,大象出版社,2002年,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全宋笔记》第2编第1册第92页;周煇著、刘永翔校注:《清波杂志校注》卷一《祖宗家法》,中华书局,1994年,第16页。
    ②《宋史》卷一一九《志第七十二·礼二十二·群臣朝使宴饯》,第2800页。
    ③《宋史》卷一一五《志第六十八·礼十八·亲王纳妃》,第2735页载:宋朝规定诸王纳妃,“敲门”,用“羊二十口、酒二十壶”;“定礼,羊、酒、彩各加十”;纳财,“羊五十口,酒五十壶”。
    ④《宋史》卷一一九《志第七十二·礼二十二·时节馈廪》,第2802页载:“大中祥符五年十一月,以宰相王旦生日,诏赐羊三十口、酒五十壶,米面各二十斛……俄又赐枢密使副、参知政事羊三十口,酒三十壶、米面各三十斛。”
    ⑤《宋史》卷一一九《志第七十二·礼二十二·朝臣时节馈廪》,第2802页载:“大中祥符五年十一月,以宰相王旦生日,诏赐羊三十口、酒五十壶,米面各二十斛……俄又赐枢密使副、参知政事羊三十口,酒三十壶、米面各三十斛。……又制仆射、御史大夫、中丞、节度、留后、观察、内客省使、权知开封府,正、至、寒食,并客省赍籖赐羊、酒、米、面。”
    ⑥《宋会要》职官二一之一O,第2857页;《长编》卷五三,真宗咸平五年十二月丙戌,第1171页。
    ⑦《宋史》卷一二《仁宗纪四》,第250页。
    ⑧《长编》卷二O八,英宗治平三年七月乙丑,第5057页。
    ⑨《宋史》卷一七九《食货志下一》,第4354页。
    ⑩《长编》卷一八七,仁宗嘉祐三年三月癸酉,第4506页。
    11《宋会要》方域四之一O,第7375页。
    12陈师道:《后山谈丛》卷三,中华书局,2007年,第42页。
    ①《长编》卷四五七,哲宗元祐六年夏四月辛亥,第10945页。
    ②《长编》卷卷四五七,哲宗元祐六年夏四月辛亥,第10945页。
    ③《清波杂志校注》卷一《思陵俭德》,第8页。
    ④《要录》卷二O,建炎三年二月壬戌,第1册第309页。
    ⑤《要录》卷一O,九绍兴七年二月甲辰,第2册第489页。
    ⑥熊克:《中兴小纪》卷一八,绍兴五年三月乙酉引《秀水闲居录》,(中国台湾)文海出版社,1968年,第488-489页。
    ⑦《宋会要》职官二一之一三,第2859页。
    ⑧《要录》卷一七二,绍兴二十六年五月丙辰,第3册第428页。
    ⑨胡铨:《澹菴文集》二《经筵玉音问答》,四库本。
    ⑩《宋史》卷二四三《后妃下·孝宗成肃谢皇后》,第8652页。
    11朱瑞熙先生认为点校本“海盐蛇,鮓煎三色,鲊,煎卧乌熓,湖鱼糊”有误,故依朱先生建议改正。
    ①陈世崇:《随隐漫录》卷二,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2010年,第18页。
    ②《武林旧事》卷九《高宗幸张府节次略》,第231页。
    ③《武林旧事》卷九《高宗幸张府节次略》,第232-233页。
    ④吴自牧:《梦梁录》卷三《宰执亲王南班百官入内上寿赐宴》,商务印书馆,1938年,第17-18页。
    ①《武林旧事》卷二《元夕》,第55页。
    ②《武林旧事》卷七《咸淳奉亲》,第200页。
    ③许维遹撰、梁运华整理:《吕氏春秋集释》卷三《季春纪第三·三月纪·尽数》,中华书局,2009年,第68页。
    ④参见《西医内科学》第7章《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第204-205页;《临床中医内科学》各论·中篇·西医疾病辩证论治《第8章神经及精神疾病》,第2098页。
    ⑤参见王镜轮:《北宋宫廷的饮酒风尚》《紫禁城》2009年第1期,第66页。
    ⑥《长编》卷一,太祖建隆元年正月癸卯,第3页。
    ⑦《长编》卷一,太祖建隆元年三月丙戌,第14页。
    ⑧《长编》卷一,太祖建隆元年六月丁亥,第17页
    ⑨《长编》卷一,太祖建隆元年七月戊午,第19页。
    ⑩《长编》卷一,太祖建隆元年八月庚午,第20页。
    11《长编》卷一,太祖建隆元年八月丙戌,第22页。
    12《长编》卷一,太祖建隆元年九月辛丑,第23页。
    13《长编》卷二,太祖建隆二年七月戊辰,第49-50页。
    ①《续湘山野录》,第74页。
    ②《宋史》卷二八九《高琼传》,第9691页。
    ③《宋史》卷二七六《滕中正传》,第9387-9388页;《玉壶清话》卷八,第80页。
    ④曾慥著、王汝涛等校注:《类说校注》卷一八《湘山野录·天子何谓官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574页;《古今事文类聚》后集卷二《人伦部·称呼·称天子曰官家》;孔平仲:《谈苑》卷四,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周光培主编:《宋代笔记小说》第4册第158页。
    ⑤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一五《顾问奏对·丁晋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80页;《玉壶清话》卷一,第1页;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三O《故事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第305-306页。
    ⑥《宋朝事实类苑》卷六《君臣之遇·王冀公》,第54页;《湘山野录》卷下,第44页。
    ⑦《宋史》卷二八二《向敏中传》,第9556页。
    ⑧《长编》卷一九四,仁宗嘉祐六年八月乙亥,第4711页;[明]黄淮、杨士奇:《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九一《节俭·何郯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507页。
    ①《欧阳文忠文集》卷一一九《辨韩虫儿事》,第1840页。
    ②《桯史》卷九《蠲毒圆》,第105页。
    ③彭龟年:《止堂集》卷一《奏疏·论雷雪之异为阴盛侵阳之证疏·绍熙二年二月》,四库本。
    ④《西湖游览志馀》卷二《帝王都会》,第26页。
    ⑤《宋史》卷四O八《陈宓传》,第12310页;《止堂集》卷二《论爱身寡欲务学三事·绍熙三年》。
    ⑥《宋季三朝政要笺证》卷一《理宗·绍定三年九月》,第47页;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三《宰辅久任》,王瑞来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第169页。
    ⑦《宋季三朝政要笺证》卷四《度宗·咸淳十年》,第359页。
    ⑧《北宋宫廷的饮酒风尚》,第68页。
    ⑨《宋史》卷一六四《职官四·光禄寺》,第3891页。
    ⑩《武林旧事》卷六《诸色名酒》,第173页。
    11《道山清话》,《全宋笔记》第2编第1册第115页。
    12朱肱:《酒经》卷中,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宋代笔记小说》第8册第218页。
    13《精神病学》第六章《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第75页。
    14[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卷二五,王根林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明代笔记小说大观》第3698页。
    15参见[英]简·奥格登:《健康心理学》第五章《吸烟与饮酒》,严建雯、陈传锋、金一波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年,第94-95页。
    ①《诸病源候论》卷二《五癫病候》,《中华医书集成》第22册第12页。
    ②《孟子·告子上》,《十三经注疏》第2748页。
    ③《护理心理学》第6章《行为与健康》,第71页。
    ④《素问》卷一《上古天真论》,《中华医书集成》第1册第1页。
    ⑤《素问》卷三《六节藏象论篇第九》,《中华医书集成》第1册第11页。
    ⑥《长编》卷四三六,哲宗元祐四年十二月,第10511页。
    ⑦《长编》卷五二O,哲宗元符三年正月己卯,第12362-12363页。
    ⑧《中国病史新义》第2编内科病《第四章生殖器疾患》,第125-129页;《临床中医内科学》各论·中篇·西医疾病《第五章泌尿系统疾病》,第1981-1983页。
    ⑨《荒淫无道宋高宗》第1章《深宫的花花太岁》,第1页。
    ⑩確安、耐庵编,崔文印笺证:《靖康稗史笺证》卷五《青宫译语笺证》,中华书局,2010年,第177页。
    11佚名:《靖康要录笺证》卷八(靖康元年)六月十六日、卷九(靖康元年)七月十日,第851、934页。
    12庄绰:《鸡肋编》卷下《道君朝宫女万人》,中华书局,1983年,第107页。
    13参见《临床中医内科学》(下)各论·中篇西医疾病辨证论治《第七章内分泌及新陈代谢疾病》,第2069-2071页。
    14《靖康稗史笺证》卷五《青宫译语笺证》,第177页。
    ①邓肃:《栟榈集》卷一二《奏劄子·第九》,四库本;《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九五《戒逸欲·邓肃奏》,第2547页。
    ②《要录》卷一五,建炎二年四月乙丑,第1册第243页;《清波杂志校注》卷一《思陵俭德》,第8页。
    ③《要录》卷二O,建炎三年二月乙丑,第1册第310页。
    ④《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一《徳寿妃嫔》,第42页。
    ⑤《周益公文集》卷一七二《淳熙十四年十月八日》,《宋集珍本丛刊》第50册第512页。
    ⑥《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一《重华妃嫔》,第43页。
    ⑦不著撰人:《两朝纲目备要》卷二《光宗·绍熙二年五月屏太学生余古》,(中国台湾)文海出版社,1967年,第82页;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六七《人物八·列传·余古传》,中华书局,2006年影印本,第《宋元方志丛刊》3969页。
    ⑧《西湖游览志馀》卷二《帝王都会》,第32页;[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卷一六六《技艺·脱靴图》,四库本。
    ⑨《西湖游览志馀》卷二《帝王都会》,第32页。
    ①《宋季三朝政要笺证》卷四《度宗·甲戌咸淳十年》,第359页。
    ②[明]吕邦耀:《续宋宰辅编年录》卷一九,四库本;《宋理宗·宋度宗》,第228页。
    ③《随隐漫录》卷二,第15页。
    ④《宋理宗·宋度宗》,第228页。
    ⑤《长编》卷二五,太宗雍熙元年三月壬申,第576页。
    ⑥《长编》卷四三六,哲宗元祐四年十二月,第10511页。
    ①《长编》卷三二,太宗淳化二年八月,第719页;《宋朝事实类苑》卷二《祖宗圣训·太宗皇帝》,第16页。
    ②《宋史》卷二五七《李继隆传》,第8964-8965页;《长编》卷二O,太宗太平兴国四年九月丙午,第462页;陈均:《皇朝编年纲目备要》卷三《太宗皇帝·太平兴国四年》,中华书局,2006年,第58页。
    ③《宋史》卷二五七《李继隆传》,第8965页;《长编》卷二O,太宗太平兴国四年九月丙午,第463页。
    ④《长编》卷二八,太宗雍熙四年七月庚寅,第638页;《皇朝编年纲目备要》卷四《太宗皇帝·雍熙四年》,第80页。
    ⑤《长编》卷三O,太宗端拱二年正月乙未,第675页;《皇朝编年纲目备要》卷四《太宗皇帝·端拱二年》,第81页。
    ⑥《长编》卷四O,太宗至道二年九月己卯,第851页。
    ⑦《长编》卷四O,太宗至道二年九月己卯,第852页。
    ⑧《长编》卷四O,太宗至道二年九月己卯,第852页。
    ⑨《宋史》卷六《本纪第六·真宗纪一》,第110页;《长编》卷四五,真宗咸平二年十二月辛酉,第971页。
    ⑩《宋史》卷六《真宗纪一》,第115页。
    11《宋史》卷三一一《晏殊传》,第10196页;《长编》卷一二六,仁宗康定元年三月戊寅,第2988页;《皇朝编年纲目备要》卷一一《仁宗皇帝·康定元年》,第233页。
    12《宋史》卷二七八《王德用传》,第9469页。
    ①李纲:《李纲全集》卷一O八《上王太宰论方寇书(宣和三年正月)》,王瑞明点校,岳麓书社,2004年,第1024页。
    ②《宋史》卷四六六《宦者一·窦神宝传》,第13600页。
    ③《宋史》卷四六六《宦者一·王继恩传》,第13602-13603页。
    ④《宋史》卷四六六《宦者一·李神祐、刘承规传》,第13605-13609页。
    ⑤《宋史》卷四六六《宦者一·阎承翰传》,第13610-13611页。
    ⑥《宋史》卷四六六《宦者一·秦翰传》,第13612页。
    ⑦《宋史》卷四六六《宦者一·张崇贵、张继能、魏绍钦、石知顒、邓守恩传》,第13617-13627页。
    ⑧《宋史》卷四六六《宦者一·全彬传》、卷四六七《宦者二·张惟吉传》第13626、13635页。
    ⑨《宋史》卷四六七《宦者二·王中正、李舜举传》,第13642-13644页。
    ⑩《宋史》卷四六七《宦者二·李宪传》,第13638-13639页。
    11《宋史》卷四六七《宦者二·李宪传》,第13639-13640页。
    12《宋史》卷四六八《宦者三·童贯传》,第13658-13659页。
    ①《宋史》卷三一二《韩琦传》,第10222-10224页;《长编》卷一二六,仁宗康定元年二月壬辰,第2973-2974页。
    ②《宋史》卷三一四《范仲淹传》,第10270-10271页;《长编》卷一三八,仁宗庆历二年十月辛亥,第3312页。
    ③《宋史》卷三一三《文彦博传》、卷四六七《宦者二·梁从吉传》,第10259、13645页。
    ④《宋史》卷三二八《王韶传》,第10579-10582页。
    ⑤参见《宋史》、卷四二《理宗纪二》、卷四三《理宗纪三》、卷三六O《赵鼎传》、卷三六一《张浚传》、卷三六二《朱胜非、吕颐浩传》、卷三七O《吕祉、胡世将传》、卷三八三《陈俊卿、虞允文传》、卷四一四《史嵩之传》、卷四一六《吴渊、汪立信、向士璧、马光祖》、卷四一八《文天祥、吴潜传》、卷四二O《李曾伯、王埜、马天骥传》、卷四三七《魏了翁传》、卷四七三《奸臣三·黄潜善传》、卷四七四《贾似道传》,第825、830、11288-11289、11298-11311、11316-11322、12423-12425、12465-12478、11510-11511、12516-12518、12534、12538、12574-12579、11784-11800、12968-12970、13743、13780-13785页。
    ⑥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O三《跋孝宗宸翰十五》,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659页。
    ⑦《宋史》卷三九四《林栗传》、卷三九七《徐谊传》,第12027、12083页;《朱子语类》卷一二七《本朝一·孝宗朝》,第3061页。
    ①《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五二《召对札子·淳祐六年八月二十三日》,第1348页。
    ②王曾瑜:《丝毫编》卷一O《宋徽宗和钦宗父子参商》,河北大学出版,2009年,第152页。
    ③[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9页。
    ④[美]卡伦·霍尔奈:《神经症与人的成长》,张承谟、贾海虹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
    ⑤《长编》卷一四一,仁宗庆历三年五月戊子,第3379页;《邵氏闻见后录》卷一,第3页。
    ⑥《邵氏闻见后录》卷一,第3页。
    ⑦《历代名臣奏议》卷三八《治道·范纯仁奏》,第513页。
    ⑧《齐东野语》卷一《孝宗圣政》,第4页。
    ①[元]脱脱等:《辽史》卷一四《圣宗纪五》、卷八一《王继忠传》、卷八五《萧挞凛、耶律奴瓜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314-1316、1284、158-160页;《宋史》卷七《真宗纪二》、卷二七九《王继忠传》、卷二五七《李继隆传》,第125-126、9471-9472、8968页。
    ②《长编》卷五九,真宗景德二年二月甲辰、乙巳,第1320页。
    ③《宋史》卷二二《徽宗四》、卷二三《钦宗纪》、卷三五八《李纲传上》,第417、421-436、11250页。
    ④《宋史》卷二三《钦宗纪》,第434页。
    ⑤《宋史》卷二二《徽宗纪四》,第418页。
    ⑥参见《荒淫无道宋高宗》第四章《维扬惊梦》,第37-48页。
    ①《宋史》卷四O《宁宗纪四》,第749、750、781页。
    ②《宋史》卷四三七《真德秀传》,第12957页;不著撰人:《两朝纲目备要》卷一一《宁宗嘉定元年四月戊午》,(中国台湾)文海出版社,1967年,第721-713页。
    ③《大人物的变态心理》第四章《叱咤风云人物内心的孤独、恐惧与猜忌》,第81-82页。
    ④《宋史》卷三九四《林栗传》、卷三九七《徐谊传》,第12027、12083页。
    ⑤《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五二《召对札子·淳祐六年八月二十三日》,第1348页。
    ⑥赵佶:《圣济总录》卷一八五《补益门》,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2105页;[美]约翰·辛德勒:《病由心生》,杨玉功等译,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0年。
    ⑦[法]路透社5月19日电:《专家呼吁将衰老看做疾病》,《参考消息》2010年5月21日第7版;[英]《每日邮报》网站:《喝水少,脑变小》,《参考消息》2010年5月21日第7版。
    ①如朱肱《南阳活人书》、庞安时《伤寒总病论》、许叔微《伤寒歌》、韩祗和《伤寒微旨论》等书都对《伤寒论》有所阐发。《伤寒微旨论提要》,四库本。
    ②《医说》卷八《论医·活人书》,第311页。
    ③《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三《医书类·南阳活人书十八卷》,第390页。
    ④朱肱:《类证活人书》,唐迎雪、张成博、欧阳兵点校,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
    ①《类证活人书》内容提要。
    ②徐大椿:《活人书论》,《类证活人书》,第195页。
    ③《伤寒总病论提要》,四库本。
    ④庞安时:《伤寒总病论》卷六《庞先生伤寒论序》,邹德琛、刘华生点校,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年,第184页。
    ⑤《伤寒总病论》卷五《天行温病论》,第121页。
    ⑥《伤寒总病论》卷五《天行温病论》,第121-122页。
    ⑦天津中医学院编:《中医史解难—医史分册》,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第69页。
    ⑧《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三《医书类·伤寒歌三卷》,第392页;《文献通考》卷二二三《经籍考五十·子·医家·伤寒歌三卷》,考1799。
    ①《中医史解难—医史分册》,第70页。
    ②《伤寒微旨论提要》,四库本。
    ③韩祗和:《伤寒微旨论》卷下《总汗下篇》,上海中医学院中医文献研究所编,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19页。
    ④《伤寒微旨论提要》。
    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提要》,四库本。
    ⑥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二《五科凡例》,路振平整理,《中华医书集成》第22册第12页。
    ⑦《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二《五科凡例》,《中华医书集成》第22册第12页。
    ⑧陈邦贤:《中国医学史》第二篇《中古的医学·第四章宋金元医学的概观》,团结出版社,2006年,第70页。
    ①参见[汉]刘文典撰、冯逸、乔华点校:《淮南鸿烈集释》卷四《地形训》,中华书局,1998年,第140页载:“暑气多夭,寒气多寿”;《后汉书》卷六《顺冲质帝纪第六·顺帝纪》第页载:“上干和气,疫疠为灾”等记载皆认为传染病与气候有关。瘴气之说,《巢氏诸病源候总论》卷九《时气病诸候·时气候》载“时行病者,是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而反冷,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温,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病无长少,率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②陈文仲:《小儿痘疹方论·论痘疹受病之由》,[明]薛已:《薛氏医案》卷七七,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年,第1016页。
    ③《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一《胎中病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第15页。
    ④[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卷一二《小方科·疮毒》),《中华医书集成》第9册第257页;[元]朱震亨:《格致余论·慈幼论》,《中华医书集成》第20册第5页;[明]万全:《万氏家传痘疹心法》,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这些医家皆持“胎毒”之说。
    ⑤参见《关于宋代至明代南方的瘴病及其历史的研究》;[英]罗伊·波特(Roy Porter)主编《剑桥插图医学史·人类主要疾病表》,张大庆主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第255页。
    ⑥《中国病史新义》第五编营养障碍与新陈代谢病《第一章脚气病》、第七编寄生虫病《第六章丝虫病》,第246-247、348页;参见《东晋至宋代脚气病之探讨》,第155-177页。
    ①《会编》卷八七,靖康二年二月二十八日、卷九九《汴都记》,第647、729页。
    ②参见《太平圣惠方》卷四五《江东岭南瘴毒脚气》,第920页;《圣济总录》卷八四《脚气门·江东岭南瘴毒脚气》,第1009页。
    ③《东晋至宋代脚气病之探讨》,第155-177页。
    ④董汲:《脚气治法总要》卷上,四库本。
    ⑤《脚气治法总要》卷上。
    ⑥《中国病史新义》,第355-357页。
    ⑦《脚气治法总要》卷上。
    ⑧《济生方》卷三《脚气》,《中华医书集成》第8册第21页。
    ①《圣济总录》卷五《诸风门·中风》、卷六《卒中风》、卷七《中风失音、中风舌强不语、摊缓、风嚲曳》、卷八《中风身体不随、中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卷九《偏风、中风半身不随》,第129、150、164、165、169、174、178、180、190、195页。
    ②《圣济总录》卷八《中风身体不随》,第178页。
    ③《圣济总录》卷七《中风舌强不语》,第166页。
    ④《圣济总录》卷五《中风》,第132页。
    ⑤《圣济总录》卷五《中风》,第133页。
    ⑥《圣济总录》卷五《诸风门·中风》,第135页。
    ⑦《仁斋直指》卷四《风缓·附痿症》,第142页。
    ⑧叶适:《叶适集》卷一三《墓志铭·翰林医痊王君墓志铭》,中华书局,1961年,第244页;同见《宋史》卷四六二《方技下·王克明传》,第13531页。
    ⑨《宋史》卷四六一《方技上·冯文智传》,第13510页。
    ①《宋史》卷四六一《方技上·冯文智传》,第13510页。
    ②孟后元祐元年未曾入宫,绍圣三年(1096年)被废,故汪圣铎先生认为如果实有孟后吞针之事,当在绍圣三年以
    前(《宋代政教关系研究》第五章《崇道抑佛——宋徽宗的合一三教》,第148页)。
    ③[清]杨世沅撰:《句容金石记》,国家图书馆善本部金石组编:《中国历代石刻史料汇编·宋代石刻文献全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
    ④王衮:《博济方》卷五《疮科》,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第127页。
    ⑤李迅:《集验背疽方·治疽痈用药大纲》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第8页;《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八《治疮肿伤折·神效托里散》,《中华医书集成》第8册第114页。
    ⑥东轩居士:《卫济宝书》卷下《方法》,何清湖整理,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年,《中华医书集成》第13册第9-10页。
    7《集验背疽方》,第8页。
    ⑧《集验背疽方·原序》第1-2页。
    ⑨《集验背疽方·背疽其源有五》,第1页。
    ⑩《集验背疽方·查发疽有内外之别》,第1-2页。
    ①《集验背疽方·查发疽有内外之别》,第1-2页。
    ②《集验背疽方·麦饭石膏论》,第6页。
    ③《集验背疽方·麦饭石膏论》,第5页。
    ④《集验背疽方·麦饭石膏论》,第6页。
    ⑤《集验背疽方·论服不换金正气散》,第17页。
    ⑥《医说》卷二《针灸·灸背疮》,第51页。
    ⑦《医说》卷二《针灸·蒜灸痈疽》,第51页。
    ①《济生方》卷八《丁疮》,《中华医书集成》第8册第45页。
    ②《集验背疽方·痈久疮口不合论》,第22-23页。
    ③《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八《杂病·花蕊石散》,《中华医书集成》第8册第112页。
    ④《卫济宝书》卷上,《中华医书集成》第13册第4页。
    ⑤《世医得效方》卷一八《正骨兼金镞科·用麻药法》,《中华医书集成》第9册第364页。
    ⑥《宋史》卷第四九五《蛮夷三·环州》,第14221页。周去非、黄震、孔平仲也记载了曼陀罗花有使人“昏醉”作
    用(《岭外代答校注》卷八《花木门·曼陀罗花》,杨武泉校注,中华书局,1999年,第335页;《黄氏日抄》卷六七《读文集九·范石湖文·桂林虞衡志》,四库本;《谈苑》卷一,《宋代笔记小说》第4册第140页。
    ⑦《本草纲目》卷一七《草之六·曼陀罗花》,《中华医书集成》第6册第948页。
    ⑧《新唐书》卷四八《志第三八·百官志·太医署》,第1245页。
    ⑨王曾瑜:《宋朝军制初探》(增订本)第十一章《后勤和军费》,中华书局,2011年,第451页。
    ⑩《梦溪笔谈》卷七《象数一》,第65页。
    11宋代妇产科方面的著作如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中华医书集成》第15册;路子正:《胎产经验方》,四库本;佚名:《产宝诸方》,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产育宝庆集方》,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
    12《妇人大全良方》卷一七《杨子建:<十产论>》,《中华医书集成》第15册第172-173页。
    ①《宋史》卷四六二《方技下·庞安时传》,第13521-13522页;《医说》卷二《针灸·扪腹针儿》,第47页。
    ②《宋史》卷四六二《方技下·钱乙传》,第13523页。
    ③《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九《治妇人诸疾·催生丹》,《中华医书集成》第8册第124页。
    ④《卫济宝书》卷下《乳痈》,《中华医书集成》第13册第11页。
    ⑤《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一《治褥疮》,第19-20页。
    ⑥《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三《诸身热论》、卷四《惊痫论上·惊痫杂论》、卷五《惊痫方下》。第10-19、10-12、1-6页。
    ⑦《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一《回气论》,第3页。
    ①《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一《断脐论》,第6页。
    ②同上。
    ③《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一《初生论》,第3页;《医说》卷一O《小儿·小儿初生畏寒》,第350页。
    ④《儿科护理学》第九章《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第104页。
    ⑤《医说》卷一O《小儿·小儿初生服药》,第351页。
    ⑥《博济方》卷三《目疾》,第55页。
    ⑦《宋史》卷四六二《方技下·钱乙传》,第13523页。
    ⑧对眼疾的治疗可参见《银海精微》,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年,《中华医书集成》第17册第1-74页;《博济方》卷三《目疾》,第55-63页。
    ①苏轼、沈括:《苏沈内翰良方》卷七《灸牙疼法》,宋珍民、李恩军点校,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84-185页;《医说》卷二《灸牙疼法》,第53页。
    ②《玉壶清话》卷五,第54页。
    ③《圣济总录》卷一二O《口齿门·虫蚀牙齿》,第1405页。
    ④楼鈅:《攻愧集》卷七九《赠种牙陈安上》,四部丛刊初编本。
    ⑤《圣济总录》卷一三四《痈疽门·冻烂肿疮》,第1553页。
    ⑥《本草纲目》卷二八《菜之三·茄》,《中华医书集成》第7册第1285页。
    ⑦《本草纲目》卷五一下《兽之二·兔》,《中华医书集成》第7册第2071页。
    ⑧《圣济总录》卷一三四《痈疽门·冻烂肿疮》,第7册第1553页。
    ⑨《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二O《冻疮论》,第23-24页。
    ①毕焕洲:《中国性医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83页。
    ②《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一五《妒精疮证治》,《中华医书集成》第22册第157页。
    ③[清]程林:《圣济总录纂要》卷九《消肾》,四库本。
    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一O《三消脉证》,《中华医书集成》第22册第101页。
    ⑤《长编》卷一四,开宝六年四月戊申,第300页;《文献通考》卷二二二《经籍考四十九·子·医家》,考1795;《宋会要》崇儒四之一四,第2237页。
    ⑥《长编》卷三三,淳化三年五月甲午,第736页;《文献通考》卷二二三《经籍考五十·子·医家》,考1797。参见[日]冈西为人:《中国本草的历史展望》,《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10卷,中华书局,1992年。
    ⑦《长编》卷一O五,天圣五年十月壬辰,第2454页。
    ⑧《宋朝事实》卷一六《兵刑》,第165页;《文献通考》卷二二二《经籍四十九·医家》,考1795。
    ①许洞:《虎钤经》卷一O《治金疮第一百四》,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1992年,第87页;《博济方》卷三《大便症·紫金膏》,第81页。
    ②《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八《治杂病·如圣散》,《中华医书集成》第8册第115页;《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二O《疳疮论·蟾蜍散》,第7页;《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一五《附骨疽证治·蟾蜍膏》,《中华医书集成》第22册第
    152页;《博济方》卷四《胎产·延胡散、狼毒丸》,第88、101页;《伤寒总病论》卷三《湿症·发汗吐下后杂病症·荆芥散》第81页;《圣济总录》卷一七《偏头痛·天南星散方》、卷一三九《金疮血不止·南星散方》,第283、1598页。
    ③《医说》卷六《治赤白痢、罂粟治痢》,第205、206页。
    ④谢采伯:《密斋续笔记》,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宋代笔记小说集成》第15册第259-260页。
    ⑤《医说》卷五《本事方·砂石淋》,第186页。
    ⑥《齐东野语》卷四《经验方》,第67页。
    ⑦《医说》卷二《神医·以医知名》,第62页。
    ①《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一七《诸吴梗喉论》,第14页。
    ②《医说》卷四《口齿喉舌耳·巧匠取喉钩》,第142页。
    ③《挥麈录》余话卷二《王子亨医吐舌》,第239页;《医说》卷二《针灸·针舌底治舌出不收》,第49-50页。
    ④《医说》卷二《针灸·针急喉闭》,第48页。
    ⑤《医说》卷二《针灸·针鼻生赘》,第45页。
    ⑥《宋史》卷四六二《方技下·许希传》,第13520页;《医说》卷二《针灸·许希善针》,第44页。
    ⑦《圣济总录》卷一三四《疮肿门·汤火疮》,第1560页。
    ⑧《圣济总录》卷六《诸风门·破伤风》,第159页。
    ⑨《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一九《金疮论》,第21页。
    ①《仁斋直指》卷二二《癌·发癌方论》,第579页。
    ②《仁斋直指》卷二二《癌·发癌方论》,第579页。
    ③《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一四《疮漏脉例》,《中华医书集成》第22册第149-150页。
    ④《中国病史新义》,第417页。
    ⑤《中国医学史》第二篇中古的医学《第八章中古疾病的名称》、第三篇近世的医学《第六章近世疾病的名称》,第125、220-221页。
    ⑥《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八《疮疹论》,第1页。
    ⑦《证治准绳·幼科》集之四《心脏部二·汗下》,第1641页。
    ①《类证活人书》卷二一《小儿疮疹药方》,第180页。
    ②《齐东野语》卷八《小儿疮痘》,第139页。
    ③《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八《疮疹论》,第2-3页。
    ④《诸病源候论》卷四O《妇人杂病诸候·嬖子小儿注车船候》,《中华医书集成》第22册第236页。
    ⑤姚宽:《西溪从语》卷上,中华书局,1993年,第66页;《瓮牖闲评》卷六,《全宋笔记》第4编第7册第196页。
    ⑥周密:《志雅堂杂钞》卷上,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9页。
    ⑦《中国病史新义》第三编神经精神病《第一章神经系统疾患》,第181页。
    ⑧苏轼:《物类相感志·身体》,中华书局,1985年,第2页。
    ①《医说》卷三《风眩》,第110页。
    ②参见《长编》卷二O,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四月壬申,卷五,四真宗咸平六年五月丙申,卷五六,真宗景德元年五月丁酉,卷八九,真宗天禧元年二月丁酉,卷九二,真宗天禧二年五月甲子,卷九三,真宗天禧三年三月,卷九四,真宗天禧三年九月壬戌,卷一O六,仁宗天圣六年二月壬午,卷一三八,仁宗庆历二年冬,卷二五八,神宗熙宁七年十二月甲戌,第450、1193、1237、2046、2115、2138、2166、2465、3329、6301页。
    ③《长编》卷一八二,仁宗嘉祐元年正月甲寅,第4394页;《要录》卷三六,建炎四年八月庚辰,第1册第529页。
    ④《长编》卷一三八,仁宗庆历二年冬,第3329页。
    ⑤《宋史》卷三O一《张择行传》,第9997页。
    ⑥高承著、[明]李果订:《事物纪原》卷六《东西使班部二十九·医官》,金圆、许沛藻点校,中华书局,1989年,第301页。
    ⑦《宋史》卷四六一《方技上·王怀隐传》,第13507页载:“诏翰林医官院各具家传经验方以献,又万余首,命(王)怀隐与副使王祐、郑奇、医官陈昭遇参对类编。”龚延明先生认为“北宋翰林医官院之称,最早见于景德元年八月”(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第一编《皇帝制度类·翰林医官院》,中华书局,1997年,第72页)。
    ⑧《宋会要》职官三六之九七,第3120页。
    ①《长编》卷三二七,神宗元丰五年六月癸亥,第7877页;《宋史》卷一六《神宗纪三》,第307页。
    ②《宋会要》职官三六之九七,第3120页。
    ③《长编》卷一四三,仁宗庆历三年九月丙寅,第3430页。
    ④张方平:《乐全先生文集》卷二五《请立医官定员》,线装书局,2004年,《宋集珍本丛刊》第5册第526页。
    ⑤《乐全先生文集》卷二五《请立医官定员》,《宋集珍本丛刊》第5册第526页。
    ⑥《宋会要》职官三六之一O二,第3122页;洪迈:《容斋随笔》三笔卷一六《医职冗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603页。
    ⑦《宋会要》职官三六之一O三,第3123页。
    ⑧《宋史》卷一六四《职官志四·太常寺·太医局》,第3885页。
    ①《长编》卷二七五,神宗熙宁九年五月癸亥,第6724页。
    ②《宋史》卷一六四《职官志四·太常寺·太医局》,第3886页。
    ③《事物纪原》卷六《京邑馆阁部三十二·御药院》,第334页。
    ④《宋史》卷一六四《职官志四·御药院》,第3881页。
    ⑤《宋刑统》卷九《职制律·合和御药误》,第170页。
    ⑥程大昌:《考古编》卷七《御药院掌礼文》,大象出版社,2002年,《全宋笔记》第4编第10册第65页。
    ⑦《宋史》卷一六四《职官志四·御药院》、卷一六六《职官志六·入内内侍省》,第3881、3940页。
    ⑧参见胡玉《宋代医政研究》。
    ⑨《宋史》卷一六四《职官志五·殿中省》,第3880页。
    ⑩《宋史》卷一四四《仪卫志》,第3395-3396页。
    ①《宋大诏令集》卷二一九《访医术优长者诏》,第842页。
    ②《太宗实录》卷四一《求艺术精炼医人诏》,第104页。
    ③《长编》卷一四二,仁宗庆历三年八月乙未、壬子,卷一四三,仁宗庆历三年九月丙寅,第3415、3430页。
    ④《宋大诏令集》卷七《乾兴遗诏》,第29页。
    ⑤《长编》卷三五一,神宗元丰八年正月庚午,第8407页。
    ⑥《宋史全文》卷三六,理宗景定五年十月丙寅,第2394页。
    ⑦《长编》卷五五,真宗咸平六年十一月甲戌,卷五六,真宗景德元年三月丁酉,第1221、1232页。
    ⑧《宋史》卷二四二《后妃上·真宗章献明肃刘皇后》,第8615页;同见《长编》卷一一二,仁宗明道二年三月庚寅,第2609页。
    ⑨《宋史》卷一五《神宗纪二》,第294页;《长编》卷二八七,神宗元丰元年正月乙丑,第7017页。
    ⑩《宋会要》职官三六之一O四,第3123页。
    11《岳飞和南宋前期政治与军事研究》第二编《八、宋高宗生母韦氏》,第623页。
    12《宋会要》后妃二之十,第238页。
    13[清]徐松辑:《中兴礼书》卷二六四《凶礼二十九·显仁皇后·遗诰(绍兴二十九年九月十四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续修四库全书》第823册第268页。
    ①《宋史全文》卷三二,理宗绍定五年十二月辛巳,第2181页。
    ②《宋史》卷第一五七《选举志三·医学》,第3689页。
    ③《宋史》卷第一五七《选举志三·医学》,第3689页。
    ④赵升:《朝野类要》卷二《医卜·试补》,王瑞来点校,中华书局,2007年,第61页。
    ⑤《宋史》卷第一五七《选举志三·医学》,第3689页。
    ⑥《宋史》卷第一五七《选举志三·医学》,第3689页。
    ⑦《宋史》卷四六一《方技上·刘翰传》,第13505页。
    ⑧《长编》卷一八一,仁宗至和二年九月戊辰,第4371页;《宋史》卷一二《仁宗纪四》,第238页。
    ⑨《宋史》卷一四《神宗纪一》,第264页。
    ①《朝野类要》卷二《医卜·国医》,第61页。
    ②《邵氏闻见录》卷二,第15页。
    ③《宋史》卷四六一《方技上·冯文智传》,第13509页。
    ④《宋史》卷四六一《方技上·赵自化传》,第13508页。
    ⑤《宋史》卷四六二《方技下·钱乙传》,第13522页。
    ⑥《宋史》卷四六一《方技上·赵自化传》,第13508页。
    ⑦《长编》卷一一五,仁宗景祐元年八月壬午,第2698页;同见《宋史》卷四六二《方技下·许希传》,第13520页。
    ⑧《宋史》卷四六二《方技下·皇甫坦传》,第13530页。
    ⑨宋史》卷四六二《方技下·王克明传》,第13531页。
    ①《宋史》卷四六一《方技上·沙门洪蕴传》,第13510页。
    ②《宋史》卷四六一《方技上·沙门洪蕴传》,第13511页。
    ③《宋史》卷四六二《方技下·僧智缘》,第13524页。
    ④《宋史》卷四六一《方技上·刘翰传》,第13505页。
    ⑤《宋史》卷四六一《方技上·王怀隐传》,第13507页。
    ⑥《宋史》卷四六二《方技下·王仔昔传》,第13528页。
    ⑦《宋史》卷四六一《方技上·赵自化传》,第13508页。
    ⑧《长编》卷一三,太祖开宝五年十二月甲寅,第292页;《宋史》卷四六一《方技上·刘翰传》,第13505页。
    ⑨《宋史》卷四六一《方技上·冯文智传》,第13509页。
    ⑩《宋史》卷四六一《方技上》,第13510页。
    11《宋史》卷四六二《方技下·许希传》,第13520页。
    12《宋史》卷四六二《方技下·钱乙传》,第13522页。
    ①《长编》卷二九六,神宗元丰二年正月己卯,第7197页。
    ②《说郛》卷二九《朝野遗记·高宗无子思明受》。
    ③《宋史》卷四七O《佞幸·王继先传》,第13686页;中兴小纪》卷八,建炎四年六月丙戌,第236页。
    ④《宋史》卷四七O《佞幸·王继先传》,第13686页。
    ⑤《中兴小纪》卷三三,绍兴十七年十月己卯,第848页。
    ⑥《中兴小纪》卷四O,绍兴三十一年八月戊申,第1021页。
    ⑦《宋史》卷四七O《佞幸·王继先传》,第13687页。
    ⑧《宋史》卷四六一《方技上·赵自化传》,第13509页。
    ⑨蔡襄:《蔡襄集》卷一八《奏议·乞责罚医官》,吴以宁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332页。
    ⑩《长编》卷五一六,哲宗元符二年闰九月丁酉,第12290页。
    11《长编》卷五一六,哲宗元符二年闰九月丁酉,第12290页。
    12司马光:《增广司马温公全集》卷二六《言医官第一札子》,线装书局,2004年,《宋集珍本丛刊》第11册第717页。
    13《长编》卷五二O,哲宗元符三年正月癸未,第12374页。
    ①《四朝闻见录》丙集《王医》,第107页;《癸辛杂识》别集卷上《两王医师》,第255页。
    ②梁峻编著:《中国古代医症史略》第四章《鼎新革故的两宋医政》,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7页。
    ③《三因极一方论》卷二《太医习业》,《中华医书集成》第22册第11页。
    ④同上。
    ⑤程颢、程颐:《二程集·河南程氏外书》卷一二《传闻杂记》,王孝鱼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428页。
    ⑥释居简:《北磵集》卷二《湖州宝云彬文仲净业记》,四库本;《宋史》卷四O六《崔与之传》,第12257页;[元]王义山:《稼村类稿》卷五《序·刘宣使秉忠家谱序》,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页;[明]陈桷:《石山医案》附录《石山居士传·镜山散人李汛彦夫撰》,四库本。
    ⑦《文昌杂录》卷六,《全宋笔记》第2编第4册第185页。
    ⑧《文昌杂录》卷四,《全宋笔记》第2编第4册第159页。
    ①《后汉书》卷八二下《方术列传第七十二下·郭玉传》,第2735页。
    ②《长编》卷五二O,哲宗元符三年正月己卯,第12361-12362页。
    ③《四朝闻见录》丙集《王医》,第107页。
    ④司马光:《增广司马温公全集》卷二六《言医官第一札子(嘉祐八年九月一日)》,《宋集珍本丛刊》第11册第717页。
    ⑤参见《荒淫无道宋高宗》第十六章《徳寿宫颐养》,第390页。
    ⑥吕诲:《上仁宗乞检束医官》,《宋朝诸臣奏议》卷八四《儒学门·方技》,第914-915页。
    ⑦吕诲:《上仁宗乞检束医官》,《宋朝诸臣奏议》卷八四《儒学门·方技》,第915页。
    ①[汉]张仲景:《伤寒论·自序》,《中华医书集成》第2册第2页。
    ②《增广司马温公全集》卷二六《言医官札子·嘉祐八年九月一日》,《宋集珍本丛刊》第11册第717页。
    ①许维遹撰、梁运华整理:《吕氏春秋集释》卷一七《审分览第五·审分》,中华书局,2009年,第431页。
    ②《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第252、257页;《汉书》卷六《武帝纪第六》,第190、192、201、203页;《晋书》卷八《哀帝纪》,第208-209页;《魏书》卷二《太祖纪》,第44页;《旧唐书》卷一八上《武宗纪》,第610页。程志强:《明代皇帝多服丹药》,《紫禁城》2001年第4期,第25-28页。陈佳佳:《探析帝王长寿欲望的外在行为表现》,《菏泽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第100页。
    ③《旧唐书》卷一四《宪宗纪上》、卷一八上《武宗纪》、卷八四《郝处俊传》,第432、471、2799页;《资治通鉴》卷二四一《唐纪五十七·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下》、卷二四三《唐纪五十九·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下》、卷二四八《唐纪六十四·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下》、卷二四九《唐纪六十五·宣宗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下》,第1691、1702、1743、1755页;《明史》卷一三七《孙汝敬传》、卷三O六《阉党·霍维华传》,第3959、7863页;《明实录·明孝宗实录》卷二,(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28册第27页;《涌幢小品》卷二五《太医用药》,《明代笔记小说大观》第3699页。
    ④牟钟:《中国古代长寿帝王的养生之道》,《健康顾问》2006年第8期。
    ⑤《中国皇帝平均寿命41岁》,《被历史忽略的历史》第240页。
    ⑥《宋太宗箭疾新考》,第56-57页。
    ①《太平御览》卷六六八《道部十·养生》,第6册第234页。
    ②《太平御览》卷六六八《道部十·养生》,第6册第234-236页。
    ③《宋史》卷四五七《隐逸上·陈抟传》,第13420-13421页。
    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三《知人》,中华书局,1981年,第28页。
    ⑤《宋史》卷四五七《隐逸上·种放传》,第13422-13424页。
    ⑥《宋史》卷四六一《方技上·丁少微传》,第13512页。
    ⑦《宋史》卷四六一《方技上·赵自然传》,第13512页。
    ⑧《长编》卷四一太宗至道三年春正月丙子,第860页。
    ①郑刚中:《北山集》卷一三《西征道里记》,四库本。
    ②《长编》卷二五,太宗雍熙元年十月,第588页;《宋朝事实类苑》卷二《祖宗圣训·太宗皇帝》,第13页。
    ③《宋史》卷四五七《隐逸上·种放传》,第13426页。
    ④《宋史》卷二九二《夏侯峤传》,第9758页。
    ⑤《宋史》卷四六一《方技上·赵自然传》,第13512-13513页。
    ⑥《宋史》卷四六一《方技上·赵自然传》,第13513页。
    ⑦《宋史》卷四六二《方技下·贺兰棲真》,第13515页。
    ⑧《宋史》卷四六二《方技下·柴通玄传》,第13516页。
    ⑨《宋史》卷四六一《方技上·赵自化传》,第13509页;《玉海》卷六三《艺文·艺术·雍熙神医普效方》,广陵书社,2003年影印本,第1196页。
    ⑩《要录》卷一七七,绍兴二十七年八月甲午朔,第3册第498页;《铁围山丛谈》卷三,第44页。
    11《皇朝编年纲目备要》卷二八《徽宗皇帝·政和三年四月》,第708页;陆游:《家世旧闻》卷下《先君言徽宗宠方士》,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7年,第217页。
    12《皇朝编年纲目备要》卷二八《徽宗皇帝·政和三年》,第708页;佚名:《宣和画谱》卷四《道释四·宋·徐知常》,四库本。
    ①《皇朝编年纲目备要》卷二八《徽宗皇帝·政和三年》,第708页;王明清:《挥麈录》后录卷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56-57页;《宋史》卷二一《徽宗纪三》、卷四六二《方技下·林灵素传》,第397、400、401、13528-13530页;[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五一《刘元道》,广陵书社,1997年,第1191页;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九,学苑出版社,1998年,第337页;《宋会要辑稿》崇儒六之三六,2286页。
    ②汪圣铎:《宋代政教关系研究》第5章《崇道抑佛——宋徽宗的合一三教》,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40页。
    ③《文献通考》卷二二二《经籍考四十九·子·医家·圣济经十卷》,考1794;赵佶:《圣济经》,刘淑清点校,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
    ④《玉海》卷六三《艺文·艺术·政和圣济经》,第1198页。
    ⑤《圣济总录》序言。
    ⑥《四朝闻见录》乙集《皇甫真人》,第56页;《要录》卷一八O,绍兴二十八年,第3册546页;《宋史全文》卷二二下《宋高宗十七》,第1530页;洪迈:《夷坚志》丙志卷一五《鱼肉道人》,中华书局,1981年,第493页。
    8《宋史》卷四六二《方技下·皇甫坦传》,第13530页。
    9《要录》卷一八O,绍兴二十八年十月戊子,第3册第546页。
    ⑨《要录》卷九六,绍兴五年十二月己酉,第2册345页。
    ⑩《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三《原道辨易名三教论》,第544页。
    ①《咸淳临安志》卷七O人物十一·方外僧·宗杲》,《宋元方志丛刊》第3993页;《宋会要》崇儒六之二、道释一之八,第2269、7872页;陆游:《渭南文集》卷一八《圜觉阁记》,线装书局,2004年,《宋集珍本丛刊》第47册第174页;《宋代政教关系》第六章《新的平衡——宋高宗、孝宗、光宗时期》,第231页。
    ②《四朝闻见录《丙集《高士》,第108页。
    ③《四朝闻见录《丙集《高士》,第108-109页;邓牧:《洞霄图志》卷五《人物门·徐栖霞先生》,四库本;[元]刘大彬:《茅山志》卷一二《上清品篇》,元刻明递修本,中华再造善本;马光祖:《景定建康志》卷四五《祠祀志二·宫观》,中华书局,2006年影印本,《宋元方志丛刊》第2071页;杨万里:《杨万里集笺校》卷三七《诗·题刘高士看云图》,辛更儒笺校,中华书局,2007年,第1937页。据汪圣铎先生考证,谢高士即为谢守灏(《宋代政教关系》第一六章《南宋御前宫观的高士》,第451页。)
    ④《长编》卷一四,太祖开宝六年四月戊申,第300页。
    ⑤《文献通考》卷二二二《经籍考四十九·子·医家·图经本草二十卷》,考1795。
    ⑥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三《医书类·大观本草三十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85页;《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三《子部十三·医家类一·证类本草三十卷》。
    ⑦《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三《医书类·绍兴校定本草二十卷》,第386页。
    ①《宋史》卷四六一《方技上·王怀隐传》,第13507页。
    ②《宋大诏令集》卷二一九《医方·访求医书诏》,第842页;《长编》卷二二,太宗太平兴国六年十二月癸酉,第506页。
    ③《长编》卷三三,太宗淳化三年五月甲午,第736页。
    ④《文献通考》卷二二三《经籍考五十·子·医家·皇祐简要济众方五卷》,考1797。
    ⑤《文献通考》卷二二三《经籍考五十·子·医家·太医局方十卷》,考1797。
    ⑥《文献通考》卷二二三《经籍考五十·子·医家·和剂局方十卷》,考1797。
    ⑦《铁围山丛谈》卷六,第105页。
    ⑧《宋史》卷三《太祖纪三》,第39、50页;《长编》卷一七,太祖开宝九年六月己亥,第372-373页。
    ⑨《本草纲目》卷一四《草之三·芎藭·附方》,《中华医书集成》第6册第670页。李时珍记载的“高相国”,不知其为何人。
    ⑩沈括:《梦溪笔谈》卷九《人事一》,大象出版社,2006年,《全宋笔记》第2编第3册第19-20页;彭乘:《墨客挥犀》卷八,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2002年,第377-378页。
    ①《宋史》卷二八二《列传第四十一·王旦传》,第9551页。
    ②[明]王肯堂:《王肯堂医学全书·证治准绳·伤寒》帙之八《药性·桔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第1041页。
    ③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五,中华书局,2002年,第144页。
    ④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三,大象出版社,2006年,《全宋笔记》第2编第4册第152页;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二,中华书局,1984年,第28页。
    ⑤周密:《云烟过眼录》卷一《王子庆号口所藏》,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宋代笔记小说》第8册第126页。
    ⑥《宋会要》刑法二之五O,第6520页。
    ⑦朱瑞熙先生认为点校本“附子以进,御手亦为采择”有误,故按朱先生意见改正。
    ⑧《铁围山丛谈》卷六,第105页。
    ②《宝真斋书法赞》卷三《高宗皇帝索药手札御书》,四库本。
    ③《要录》卷一O五,绍兴六年九月庚辰,第2册第439-440页。
    ④《要录》卷九六,绍兴五年十二月己酉,第2册第345页。
    ⑤《桯史》卷九《蠲毒圆》,第104页。
    ⑥《四朝闻见录》丙集《宁皇进药》,第94页。
    ⑦周文泉、刘正才:《中国传统养生术》第八章《精神调摄养生术》,广东科技出版社,1991年,第277、280、281页。
    ⑧《玉壶清话》卷二,第19页。
    ⑨《宋史》卷四《太宗纪一》,第53页。
    ①《太平御览·引》,第1册第6页。
    ②《湘山野录》卷中《仁宗命侍臣撰真宗讲习记》,第23页。
    ③《长编》卷五二O,哲宗元符三年正月己卯注,第12360页。
    ④《宋史》卷二四《本纪第二十四·高宗纪一》,第439页。
    ⑤熊克:《中兴小纪》卷三六,绍兴二十五年四月辛丑,(中国台湾)文海出版社,1968年,第925-926页。
    ⑥《四朝闻见录》乙集《洪景卢编唐绝句》,第79-80页。
    ⑦《宋史》卷三七三《洪迈传》,第11570页。
    ⑧《中国传统养生术》第八章《精神调摄养生术》,第280页。
    ⑨陈郁:《藏一话腴》卷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宋代笔记小说》第22册第5页。
    ⑩《藏一话腴》卷上,《宋代笔记小说》第22册第5页。
    ①《玉海》卷二七《帝学·宋朝三圣御书》,第540页;章如愚:《群书考索》卷一七《正史门·国史类·国朝御制类》,广陵书社,2008年,第123页。
    ②《玉海》卷二八《圣文·御集·淳化秘阁御制》,第542页。
    ③《群书考索》卷一七《正史门·国朝御制类》,第123页。
    ④《群书考索》卷一七《正史门·国朝御制类》,第124-125页。
    ⑤《玉海》卷二七《帝学·宋朝三圣御书》,第页;欧阳修《归田录》,中华书局,1981年,第8页。
    ⑥《玉海》卷三O《圣文·御制诗歌》,第591页。
    ⑦《谈苑》卷四,第330页。哲宗赐诗年龄,参照《宋史》卷三一二《王珪传》推算。
    ⑧《玉海》卷二七《帝学·淳熙秘阁观御书》,第539页。
    ⑨[元]陶宗仪:《书史会要》卷六《宋》,四库本。
    ⑩《长编》卷三六,太宗淳化五年十一月丙辰,第800页。
    11《宋史》卷二九六《王著传》,第9872页;《长编》卷二三,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六月丁卯,第522页。
    12《长编》卷二三,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六月丁卯,第521页。
    13《类说校注》卷五三《谈苑·飞白》,第1569页;《山堂考索》卷一八《圣翰门·本朝御书类》,第127页。
    14《宋史》卷五《太宗纪二》,第88页;《玉海》卷二七《帝学·宋朝三圣御书》,第540页。
    ①《书史会要》卷六《宋》。
    ②《长编》卷九六,真宗天禧四年十一月戊午,第2221页;《宋史》卷八《真宗纪三》,第169页;《书史会要》卷六《宋》。仁宗赐飞白书参见《宋史》卷一二《仁宗纪四》、卷二四五《宗室二·汉王元佐传》、卷二九四《赵师民传》、卷三一二《王珪传》,第250、8695、9824、10242页;《长编》卷一0三,仁宗天圣三年三月己未,卷一五九,仁宗庆历六年七月癸亥,卷一六七,仁宗皇祐元年七月丁酉,卷一九六,仁宗嘉祐七年五月己酉,第2379、3844、4006、4761页;《玉海》卷二六《帝学·天圣、庆历、皇祐讲论语》,第526页等记载。
    ③《书史会要》卷六《宋》。
    ④《书史会要》卷六《宋》;[明]汪砢玉:《珊瑚纲》卷二七《名画题跋三·宋徽庙摹唐人明皇训子图》,四库本。
    5《四朝闻见录》乙集《张于湖》,第71页。
    ⑥杨万里:《诚斋集》卷一一五《诗话》,线装书局,2004年,《宋集珍本丛刊》第55册第515页。
    7《书史会要》卷六《都钱塘》;[明]张丑:《清河书画舫》卷一0上《南宋·高宗》,四库本。
    8《齐东野语》,第93页。
    9《四朝闻见录》乙集《高宗御书石经》,第52页。
    ⑩《书史会要》卷六《都钱塘》。
    11《书史会要》卷二《北宋》,邓椿:《画继》卷一《圣艺·徽宗皇帝》,四库本。
    12《珊瑚纲》卷二七《名画题跋三·宋徽宗雪江归棹图、宣和双鹊图、宣和双蟹图》;[清]爱新觉罗·弘历:《佩文斋书画谱》卷六九《历代帝王画跋·宋仁宗画马、宋徽宗雪江归棹图、宋徽宗竹禽卷、宋徽宗画瑶池马图、宋徽宗红栏鸂鶒图、宋徽宗三马图、宋徽宗双鹊图、宋徽宗双蟹图、宋徽宗荷鹭惊鱼图、宋徽宗画十八学士图》,四库本。
    ①《玉壶清话》卷五,第45页。
    ②《宋朝事实类苑》卷二《祖宗圣训·太宗》,第21页;《长编》卷八0,真宗大中祥符六年四月己卯,卷一六八,仁宗皇祐二年六月丙寅,第1823、4045页。
    ③《宋史》卷四四0《文苑二·安德裕传》、四四一《文苑三·吴淑传》,第13037、13040页。
    ④《宋朝事实类苑》卷二《祖宗圣训·太宗》,第21页;《续湘山野录》,第67页。
    ⑤《宋朝事实类苑》卷二《祖宗圣训·太宗》,第22页;《续湘山野录》,第67-68页。
    ⑥《长编》卷一一七,仁宗景祐二年八月己巳,第2753页。
    ⑦《长编》卷一六八,仁宗皇祐二年六月己未,第4043页。
    ①《长编》卷一六八,仁宗皇祐二年六月丁卯,第4045页。
    ②《长编》卷一一七,仁宗景祐二年八月丁丑,第2754页。
    ③《四朝闻见录》乙集《黄振以琴被遇》,第81页。
    ④《宋史》卷一《本纪第一·太祖纪一》,第2页。
    ⑤《长编》卷二五,太宗雍熙元年三月壬申,第576页。
    ⑥《要录》卷一,建炎元年正月,第1册第16页;《宋史》卷二四《高宗纪一》,第439页;《松隐集》卷二九《圣瑞图赞并序》。
    ⑦《西湖游览志馀》卷二《帝王都会》,第19页。
    ⑧同上。
    ⑨《宋史》卷一一一《志第六十四·册命亲王大臣仪》、卷一四二·《志第九十五·教坊》,第2669、3348页。
    ⑩佚名:《宋太祖蹴鞠图》,上海博物馆藏。
    ①《宋史》卷四《太宗纪一》,第64页。
    ②《宋史》卷二八O《王荣传》,第9500页。
    ③《挥麈录》后录卷七,第138页。
    ④《宋史》卷三五二《李邦彦传》,第11120页。
    ⑤[明]毛晋编:《二家宫词》卷上《宋·徽宗》,四库本。
    ⑥《云烟过眼录》卷一《王子庆号口所藏》,《宋代笔记小说》第8册第126页;《佩文斋书画谱》卷九七《历代鉴藏七·画三·王子庆所藏》。
    ⑦[清]厉鄂:《宋诗纪事》卷一《杨皇后·宫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1页。
    ⑦《西湖游览志馀》卷二《帝王都会》,第18页。
    ⑧同上。
    ⑨《桯史》卷二《隆兴按鞠》,第15页。
    ⑩《类说校注》卷一八《湘山野录·奕棋避六宫之惑》,第572页;《谈苑》卷四,第333页;《湘山野录》卷中,第39页。
    11《宋朝事实类苑》卷二《祖宗圣训·太宗》,第22页;《类说校注》卷五三《谈苑·弈棋三势》,第1569-1570页。
    ①《文献通考》卷一八《征榷考五·榷茶》,考173-175;《宋史》卷一八三《食货志下五》,第4477页。
    ②《清波杂志校注》卷四《密云龙》,第154页;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丛书集成初编本。
    ③《宣和北苑贡茶录》;《古今事文类聚》续集卷一二《香茶部·茶》。
    ④欧阳修撰、洪本健校笺:《欧阳修诗文集校笺·外集》卷一五《龙团录后序(治平元年)》,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743页。
    ⑤《宋史》卷一八四《食货志下六·茶下》,第4509页。
    ⑥赵佶:《大观茶论》,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年,《茶经》第2页。
    ⑦《大观茶论》,《茶经》第2页。
    ⑧《大观茶论》,《茶经》第7页。
    ⑨《武林旧事》卷二《进茶》,第63页。
    ①全唐诗编委会:《全唐诗》卷三八八《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华书局,1960年,第4379页;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卷一五《卢仝十四首·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四库本。
    ②[明]高濂:《遵生八笺》卷一一《饮馔服食笺上·茶效》,《中华医书集成》第19册第195页。
    ③[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卷下《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中华医书集成》第2册第54页。
    ④王怀隐等:《太平圣惠方》卷九五《地黄酒方》,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年,第2012页。
    ⑤《太平圣惠方》卷九五《黄精酒方、枸杞酒方、薯蓣酒方、菊花酒方、菖蒲酒方、松叶酒方、丹参酒方、葡糖酒方》,第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页。
    ⑥《长编》卷九二,真宗天禧二年八月丁未,第2122页。
    ⑦《圣济总录》卷一八八《食治门·食治统论》,第2149页。
    ⑧《圣济总录》卷九九《九虫门·九虫总论》,第1186页。
    ①《圣济总录》卷一八九《神仙服饵门·神仙服草木药下》,第2263页。
    ②《武林旧事》卷三《端午》,第81页。
    ③《长编》卷一,太祖建隆元年正月癸卯,第4页;《宋史》卷一《太祖纪一》,第4页。
    ④《宋史》卷二四四《宗室一·魏王廷美、燕王德昭传》,第8668、8676页。
    ⑤《周益公文集》卷一五五《经筵故事·绍兴三十二年十一月十三日进》,《宋集珍本丛刊》第50册第333页。
    ⑥《长编》卷二O八,英宗治平三年十二月壬寅,卷三五二,神宗元丰八年三月甲午朔注,第5069、8436页;
    ⑦《长编》卷三五二,神宗元丰八年三月甲午朔注,第8437页。
    ⑧《长编》卷三五二,神宗元丰八年三月甲午朔注,卷五二0,哲宗元符三年正月己卯,第8435、12360页。
    ⑨《要录》卷四,建炎元年四月癸亥,第1册第82页;《会编》卷九九,第615页。
    ⑩参见《宋史》卷二四《高宗纪一》,第441、442、443页。
    11《要录》卷四,建炎元年四月癸亥,第1册第82页。
    12《要录》卷五,建炎五年五月戊戌,第1册第104页。
    13《宋史》卷三六四《韩世忠传》,第11360页。
    ①《要录》卷一四六,绍兴十二年八月戊子,第3册第43页;《会编》卷一七二,第1240页。
    ②高斯得:《耻堂存稿》卷五《书事·书咸淳五年事》,四库本。
    ③《邵氏闻见录》卷二,第12页。
    ④早在春秋战国之前,人们模仿禽兽的动作创编了健身体操,当时称为“导引”或“导引术”。如1975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导引图》,即为先秦时期流传下来的。
    ⑤参见周文泉、刘正才《中国传统养生术》第二章《导引按摩养生术》,广东科技出版社,1991年,第48页。
    ⑥曹勋:《北狩闻见录》,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宋代笔记小说》第16册第4页。
    ⑦《桯史》卷一O《殿中鷴》,第111页。
    ⑧《西湖游览志余》巻二,第21页。
    ⑨《医说》卷九《养生修养调摄·养生》,第313页。
    ⑩黄永峰:《关于道教辟谷养生术的综合考察》,《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第3期,第108-110页。
    ①《墨庄漫录》卷三《刘延仲二事》,第94页。
    ②《圣济总录》卷一八五《补益门·峻补》,第2105、2106页。
    ③《圣济总录》卷二00《神仙炼丹·神仙中品黄龙丹方》,第2283页。
    ④《圣济总录》卷二00《神仙炼丹·神仙返魂丹方、长寿真人素丹砂方、太一火锻丹、神仙灵砂丹方、二气丹方》,第2283-2285页。
    ⑤《素问》卷一《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中华医书集成》第1册第3页。
    ①[唐]长孙无忌:《唐律疏议》卷九《职制·造御膳有误》,中华书局,1983年,第191-192页;窦仪:《宋刑统》卷九《职制律·御膳》,薛梅卿点校,1998年,第171页。
    ②《唐律疏议》卷九《职制·造御膳有误》,第192页;《宋刑统》卷九《职制律·御膳》,中华书局,1984年,第17页。
    ③《唐律疏议》卷九《职制·合和御药有误》,第190-191页;《宋刑统》卷九《职制律·合和御药误》,第170页。
    ④《唐律疏议》卷九《职制·合和御药有误》,第191页;《宋刑统》卷九《职制律·合和御药误》,第1900页。
    ⑤《长编》卷一八一,仁宗至和二年九月戊辰,第4371页;《宋史》卷一二《仁宗纪四》,第238页。
    ⑥《宋史》卷一四《神宗纪一》,第264页。
    ⑦《宋史》卷一《太祖纪一》,第16页。
    ①《武林旧事》卷七《咸淳奉亲》,第207页。
    ②《武林旧事》卷三《禁中纳凉》,第82-83页。
    ③《宋会要》礼六二之二三,第1706页。
    ④《宋史》卷一一九《礼志二十二·朝臣时节馈廪》,第2802页。
    ⑤《梦梁录》卷四《六月》,第85页。
    ⑥《武林旧事》卷三《岁晚节物》,第96页。宋人文集中有关于赐夏药、腊药之记载,如宋祁:《景文集》卷四一《代谢夏药表》,王珪:《华阳集》卷二九《抚问河北路臣僚兼赐夏药口宣》,沈括:《长兴集》卷三《谢赐夏药表》,梅尧臣:《宛陵集》卷一二《题腊药》,綦崇礼:《北海集》卷二七《代前任宰执谢赐腊药口脂表》,汪应辰:《文定集》卷八《礼资政殿学士湖北安抚使刘珙银合腊药敕书》等。
    ①参见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治伤寒·消暑圆》,《中华医书集成》第8册第27页。另吴自牧在《梦梁录》卷一六《茶肆》,第407页提到茶肆“暑天添卖雪泡梅花酒,或缩脾饮暑药之属。”
    ②《梦梁录》卷六《十月》,第145页。
    ③《武林旧事》卷三《开炉》,第91页。
    ④《梦梁录》卷六《十二月》,第154页。
    ⑤《武林旧事》卷三《都人避暑》,第83-84页。
    ⑥《武林旧事》卷二《元夕》,第55页。
    ⑦《周益公文集》卷一七二《思陵录上》,《宋集珍本丛刊》第50册第509页。
    ⑧《寿亲养老新书》卷四,第67页。
    ①《四朝闻见录》乙集《宁皇二屏》,第64页。
    ②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卷一《附论五篇(出《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第22页。
    ③参见《宋史》卷七《真宗纪二》、卷二四六《宗室三·庄文太子》、卷三三三《余良肱传》,第124、8732、10716页;《攻媿集》卷九一《文华阁待制杨公行状》;陈耆卿:《篔窗集》卷五《答王君梦松书》,四库本;《北山集》卷七《蒋持志墓志铭》。
    ④《宋史》卷一二《仁宗纪四》,第236页。
    ⑤《宋史》卷六二《五行志一下·水下》,第1370页。
    ⑥《宋史》卷五《太宗纪二》卷七《真宗纪二》、卷一二《仁宗纪四》、卷三七《宁宗纪一》、卷六二《五行志一下·水下》,第94、122、245、719、1370、1371页。
    ①《叶适集·水心文集》卷四《实谋》,第768页。
    ②[金]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上《本草论第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1页。
    ③叶葶葶主编:《预防医学》第二十七章《心脑血管疾病》,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第335页。
    ④《长编》卷三四,太宗淳化四年十一月甲寅,第758页。
    ①《医说》卷五《腹痛有数种·冰煎理中元》,第185页。
    ②《武林旧事》卷七《淳熙奉亲》,第207页。
    ③《周益公文集》卷一九一《劄子三·赵子真丞相·又淳熙十四年(二)》,《宋集珍本丛刊》第50册第719页。
    ④[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一《诊候第四》,《中华医书集成》第8册第4页。
    ⑤《周益公文集》卷一九一《劄子三·赵子真丞相·又淳熙十四年》,《宋集珍本丛刊》第50册第719页。
    ⑥《长编》卷一一五,仁宗景祐元年八月壬申、壬午,第2696、2698页;《宋史》卷四六八《宦者三·阎文应传》,第13656页。
    ⑦《孙公谈圃》卷上。
    ⑧《欧阳修全集》卷一一九《录事奏·又三事》,第1841页。
    ⑨《中国病史新义》第2编内科病《第四章生殖器疾患》,第125-129页;《临床中医内科学》各论·中篇·西医疾病《第五章泌尿系统疾病》,第1981-1983页。
    ⑩《长编》卷一九八,仁宗嘉祐元年六月戊寅,第4812页。
    ①《长编》卷五二O,哲宗元符三年正月己卯,第12361-12362页。
    ②《皇帝与皇权》(增订本)第十四章《中国专制主义皇权的特点》,第357页。
    ③[晋]张华撰、范宁校证:《博物志校证》卷五《方士》,中华书局,1980年,第62页。
    ④《素问》卷一《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中华医书集成》第1册第1页。
    ⑤参见附表二。
    ①胡宜:《疾病、政治与国家建设》,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②《皇帝与皇权(增订本)》第一三章《中国专制主义皇权的基础》,第319页。
    ③《宋书》卷四一《后妃·明帝陈昭华传》,第1297页;《南齐书》卷三四《刘休传》,第612页;《南史》卷一一《后妃上·顺陈太妃传》,第327页。
    ④《资治通鉴》卷二四二《唐纪五十八·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中》,第1700页。
    ⑤同上。
    ⑥《资治通鉴》卷二七八《后唐纪七·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下》,第1962页。
    ②此处“皇权的异化”概念,采用白钢先生的说法(白钢:《中国皇帝》第五章《皇帝权力的异化》,第230页。)
    ③《中国皇帝》第五章《皇帝权力的异化》,第230页。
    ④《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第九》,第395页。
    ⑤《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第九》,第397页。
    ⑥史晓蓓:《吕后个性心理的变化》,《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0月,第46页。
    ⑦《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第九》,第399页。
    ①《晋书》卷四《惠帝纪》,第107-108页。
    ②《晋书》卷四《惠帝纪》,第90页。
    ③同上。
    ④《晋书》卷四《惠帝纪》,第91页。
    ⑤《晋书》卷三一《后妃上·惠贾皇后传》,第页964页。
    ⑥《晋书》卷五三《愍怀太子传》,第1462页。
    ⑦《晋书》卷四《惠帝纪》,第108页。
    ⑧《资治通鉴》卷二OO《唐纪十六·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上之下·显庆五年十月》,第1382页。
    ⑨《旧唐书》卷六《则天皇后纪》,第115页;《资质通鉴》卷二OO《唐纪十六·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上之下·显庆五年冬十月》,第1382页。
    ⑩《资治通鉴》卷二O一《唐纪十七·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中之上》,第1386页;《旧唐书》卷五《高宗纪下》,第100页。
    11《新唐书》卷四《高宗纪》,第81-82页。
    ①[清]厉鹗:《辽史拾遗》卷六《本纪第八·景宗》,丛书集成初编本。
    ②《辽史》卷八《景宗纪上》,第95页。
    ③《辽史》卷七一《后妃·景宗睿智皇后萧氏传》,第1202页。《辽史拾遗》卷六《景宗》。
    ④《长编》卷二三,太宗太平兴国七年,第533页记载:景宗病危时,韩德让“将兵在外,不俟召,率其亲属赴行帐”。
    ⑤《宋会要》蕃夷一之三二,第7688页。
    ⑥《汉书》卷九三《董贤传》,第3733页。
    ①《汉书》卷九三《董贤传》,第3738页。
    ②《汉书》卷一一《哀帝纪第十一》,第345页。
    ③《汉书》卷九七下《外戚传第六十七下·孝元冯昭仪传》,4006页。
    ④《旧唐书》卷一八四《宦官·王守澄传》,第4769页。
    ⑤《旧唐书》卷一六《穆宗纪》,第501页。
    ⑥同上。
    ⑦《资治通鉴》卷二四三《唐纪五十九·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下》,第1701页。
    ①《晋书》卷一O《安帝纪》,第266页。
    ②《晋书》卷六四《简文三子传·会稽文孝王道子传》,第1735页。
    ③同上。
    ④《晋书》卷六四《简文三子传·会稽文孝王道子传》,第1738页。
    ⑤《晋书》卷六四《简文三子传·会稽文孝王道子传》,第1739页。
    ⑥《十六国春秋辑补》卷八三《后凉录三·吕纂》,第580-581页。
    ⑦《晋书》卷一O三《载记第三·刘曜》,第2700页;《十六国春秋辑补》卷八《前赵录八·刘曜》,第63页。
    ①《晋书》卷九《孝武帝纪》、卷六四《简文三子传·会稽文孝王道子传》,第242、1733页。
    ②《晋书》卷九《孝武帝纪》,第242-243页。
    ③《晋书》卷九《孝武帝纪》,第242页。
    ④《北齐书》卷四《文宣纪帝》,第67页。
    ⑤《北齐书》卷四《文宣帝纪》,第68页。
    ⑥同上。
    ⑦同上。
    ⑧《陈书》卷六《后主纪》,第119页。
    ⑨同上。
    ⑩《陈书》卷七《后主张贵妃》,第131页;《南史》卷一O《陈本纪下第十·后主纪》,第306页。
    11真德秀:《大学衍义》卷三二《诚意正心之要·戒逸欲·沉湎之戒》,四库本。
    12《大学衍义》卷三二《诚意正心之要·戒逸欲·沉湎之戒》。
    ①《资治通鉴》卷二四一《唐纪五十七·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下》,第1691页。
    ②《明史》卷一一《景帝纪》,第149页。
    ③《明史》卷一一《景帝传》,第150页。
    ④参见《中国皇帝》第一章《皇帝的产生及其形态》,第36-42页。
    ⑤《文献通考》卷二五一《帝系考二·太上皇太皇太后皇太后》,考1980;《皇帝与皇权》第七章《内宫制度》,第153页。
    ⑥《中国皇帝》第五章《皇帝权力的异化(上)》,第247页。
    ⑦《皇帝与皇权》第七章《内宫制度》,第161页。
    ⑧《北齐书》卷五O《恩倖·和士开传》,第687页。
    ①《宋史》卷一六一《职官志一·三公》,第3773页。
    ②至于《要录》中记载南宋建立后,“朝廷虽数遣使求和,但且守且和”,只不过是为尊者讳的溢美之词,果真如此,高宗何必在致金元帅府的国书中将自己的称呼由“大宋皇帝”降格为“宋康王”(参见《金史》卷七四《宗翰传》),还自愿去尊号,对金国称臣(《要录》卷二五,建炎三年七月癸未注),金使在明州时,亦向其百拜(《要录》卷一二四,绍兴八年十二月丁丑,《宋史》卷三八二《李弥逊传》,李弥逊:《筠溪集·筠谿李公家传》,四库本)等行动,都表明了高宗恐惧投降的心理。
    ③《要录》卷三九,建炎四年十一月丁未,第1册564页;《宋史》卷四七三《奸臣三·秦桧传》,第13749页;王明清:《玉照新志》卷四,上海书店,1990年,第6页。
    ④《朱子语类》卷一三一《本朝五·中兴至今日人物上》,第3158页。
    ⑤王曾瑜:《从台谏制度的运作看宋代的人治》,《丝毫编》第94页。
    ①徐自明著、王瑞来点校:《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卷一六,中华书局,1986年,第1106页。
    ②《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卷一六,中华书局,1986年,第1106-1107页。
    ③《朱子语类》卷一三一《本朝五·中兴至今人物上》,第3159页。
    ④《宋史》卷四七三《奸臣三·秦桧传》,第13765页。
    ⑤同上。
    ⑥《朱子语类》卷一三一《本朝五·中兴至今人物上》,第3155页。
    ⑦《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五二《奏议·召对札子(淳祐六年八月二十三日)》,第1349页。
    ⑧冯国梅:《试论秦桧当政时台谏系统的破坏及影响》,《绵阳师范学院学报》第25卷第6期,2006年12月,第87-88页。
    ⑨《宋史》卷三九二《赵汝愚传》,第11987-11988页。
    ⑩《宋史》卷四二九《道学三·朱熹传》,第12767页。
    11参见《宋史》卷四二九《道学三·朱熹传》、卷三九三《彭龟年、黄度、林大中传》,第12763-12767、11998、12010、12015页。
    ①《宋史》卷三九二《赵汝愚传》,第11989页。
    ②《两朝纲目备要》卷四宁宗庆元元年四月庚申,第232页;《宋史》卷三九二《赵汝愚传》,第11989页。
    ③《宋史》卷四七四《奸臣四·韩侂胄传》,第13773页。
    ④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七二《四川茶马司幹办公事韩甲墓志铭》,四部丛刊初编本。
    ⑤《宋史》卷四七四《奸臣四·韩侂胄传》,第13774页。
    ⑥《宋史》卷三八《宁宗纪二》、卷三九《宁宗纪三》,第746、749页;《金史》卷一二《章宗纪四》、卷九八《完颜匡传》,第282、284页。
    ⑦《宋史》卷三八《宁宗纪二》,第747页。
    ⑧《宋史》卷三九《宁宗纪三》、卷四一四《史弥远传》,第749、12417页;《两朝纲目备要》卷一一,宁宗嘉定元年正月壬辰,第700页。
    ⑨《宋史》卷三九《宁宗纪三》,第749页;《两朝纲目备要》卷一一,宁宗嘉定元年三月戊子,第703页。
    ⑩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二《对越甲藁·奏札·戊辰四月上殿奏札一》,四库本;刘爚:《云庄集》卷一七《奏札·戊辰四月上殿奏札》,四库本。《两朝纲目备要》卷一一,宁宗嘉定元年六月辛卯,第723页。
    11《金史》卷九八《完颜匡传》,第2172页;《两朝纲目备要》卷一一,宁宗嘉定元年九月己未,第726页。
    12《宋史》卷四O《宁宗纪四》,第781页。
    ①《宋史》卷四一四《史弥远传》,第12418页;[元]李有:《古杭杂记》,丛书集成初编本。
    ②《两朝纲目备要》卷一一,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己巳、嘉定三年五月,第779、801页。
    ③《宋史》卷四一四《史弥远传》,第12417页。
    ④《宋史》卷四一《理宗纪一》、二四六《宗室三·镇王竑》、卷四一四《郑清之传》,第784、8735、12419页。
    ⑤《宋史》卷四六《度宗纪》,第891、892页。度宗年龄据本纪推算。
    ⑥《宋史》卷四七四《奸臣四·贾似道传》,第13783页。
    ⑦《宋史》卷四七四《奸臣四·贾似道传》,第13783页。
    ⑧《西湖游览志馀》卷五《佞幸盘荒》,第85页。
    ⑨《宋史》卷四七四《奸臣四·贾似道传》,第13783页。
    ⑩《宋史》卷四七四《奸臣四·贾似道传》,第13784页。
    11《宋季三朝政要笺证》卷四,度宗咸淳九年二月,第355页;《宋史》卷四七四《奸臣四·贾似道传》,第13784页。
    ①《宋季三朝政要笺证》卷四,少帝德祐元年三月甲戌,第396页;《宋史》卷四七四《奸臣四·贾似道传》,第13785页。
    ②《长编》卷一七,太祖开宝九年十月癸丑,第380页。
    ③《长编》卷一七,太祖开宝九年十月癸丑,第381页。
    ④《长编》卷三五三,哲宗元丰八年三月丁酉,第8456页;《默记》卷中,第20页。
    ⑤《宋史》卷二八一《吕端传》,第9516页;《长编》卷四一,太宗至道三年三月壬辰,第862页。王继恩的废立活动还有一说:《要录》卷四,建炎元年四月壬戌,第1册第81页记载王继恩“与参知政事李昌龄谋立燕懿王之子冀康孝王惟吉,事泄,以贬死。”
    ①《四朝闻见录》卷四,第55页。
    ②《长编》卷三五二,神宗元丰八年三月甲午朔注,第8443页。
    ③《长编》卷三五二,神宗元丰八年三月甲午朔注,第8435页。
    ④同上。
    ⑤《长编》卷三五一,神宗元丰八年正月癸巳,卷三五二,神宗元丰八年三月甲午朔,第8410、8426、8427页。
    ⑥《长编》卷三五二,神宗元丰八年三月甲午朔注,第8436页。
    ⑦《长编》卷三五二,神宗元丰八年三月甲午朔注,第8435页。
    ⑧《长编》卷三五二,神宗元丰八年三月甲午朔注,第8435页。
    ⑨《长编》卷三五二,神宗元丰八年三月甲午朔注,第8436页。
    ⑩《长编》卷三五三,神宗元丰八年三月戊戌及注,第8459页。
    11《长编》卷三五三,神宗八年三月戊戌,第8459页。
    12《长编》卷一九九,仁宗嘉祐八年十一月甲寅,第4838页。
    ①《自警编》卷六《侍君类上·忠义》。
    ②《自警编》卷六《侍君类上·忠义》。
    ③《长编》卷二O八,英宗治平三年十二月,第5068页。
    ④《宋史》卷三六《光宗纪》,第709页。
    ⑤《宋史》卷三六《光宗纪》,第710页。
    ⑥《宋史》卷二八一《寇准传》,第9532-9533页。
    ⑦《宋史》卷二四二《后妃上·彰献明肃刘皇后》,第8613页。
    ①《宋史》卷二四二《后妃上·彰献明肃刘皇后》,第8613页;《玉壶清话》卷六,第59页。
    ②《宋史》卷二九O《夏守恩传》,第9715页。
    ③《宋史》卷二八一《寇准传》,第9533页;《长编》卷九五,真宗天禧四年六月丙申,第2197页。
    ④《长编》卷九六,真宗天禧四年闰十二月乙亥,第2233页。
    ⑤《长编》卷九六,真宗天禧四年十一月戊辰,第2225页。
    ⑥《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卷三,真宗天禧四年十一月戊辰,第78页;《涑水记闻》卷六《章献刘后恶李迪》,第108页。
    ⑦《宋史》卷二四二《彰献明肃刘皇后》、卷二九一《宋绶传》,第8613、9733页。
    ⑧《宋史》卷二八八《程琳传》,第9677页。
    ⑨《宋史》卷二四五《宗室二·昭成太子元僖传》、卷三一一《吕夷简传》,第8698、10208页。
    ⑩《宋史》卷三六《光宗纪》,第701页。
    11《宋史》卷二四三《后妃下·光宗慈懿李皇后传》,第8654页。
    ①《宋史》卷二四三《后妃下·光宗慈懿李皇后传》,第8655页。
    ②《宋史》卷三九一《留正传》,第11975页。
    ③《宋史》卷三六《光宗纪》,第709页。
    ④《宋史》卷三六《光宗纪》,第710页。
    ⑤参见杨光华:《宋代后妃、外戚预政的特点》,《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第65-66页;朱子彦:《宋代垂帘听政制度初探》,《学术月刊》2001年第8期,第58页。
    ⑥《新唐书》卷一三二《柳芳传》,第4537页。
    ⑦姜锡东、史泠歌:《北宋大朝会考论——兼论“宋承前代”》,《河北学刊》2011年9月,第44页。
    ⑧《长编》卷一八二仁宗嘉祐元年春正月甲寅朔,第4394页;《宋会要》礼五六之一O、礼五七之一,第1589、1592页;《宋史》卷三四《孝宗本纪二》,第646页。
    ⑨《长编》卷五二O,哲宗元符三年正月辛未,第12354页。
    ①《宋史》卷二八一《寇凖传》,第9532-9533页;《长编》)卷九六,真宗天禧四年九月丙辰,第2215-2216
    ②《长编》卷三五一,神宗元丰八年正月戊戌、己亥,第8403页。
    ③《宋会要》仪制一之八,第1844页。
    ④《宋会要》仪制一之一O,第1845页。
    ⑤《宋会要》仪制一之一O,第1845页。
    ⑥《宋会要》仪制一之一二,第1846页。
    ⑦《四朝闻见录》乙集《宁皇二屏》,第64页。
    ⑧《长编》卷三O九,神宗元丰三年闰九月乙卯,第7500页;《欧阳修全集》卷一一九《奏事录·又三事》,第1839页。
    ⑨《宋史》卷三三六《司马光传》,第10758页。
    ⑩《长编》卷三五二,神宗元丰八年三月甲午,第8434页。
    11《齐东野语》卷三《绍熙内禅》,第39页。
    ①《长编》卷四一,太宗至道三年正月辛卯,第860页。
    ②《长编》卷四一,太宗至道三年二月辛丑,第861页。
    ③《长编》卷四一,太宗至道三年三月癸酉,第862页。
    ④同上。
    ⑤《宋史》卷三六六《刘锜传》,第11404页;《要录》卷一三六,绍兴十年六月壬子,卷一九O,绍兴三十一年五月乙卯,第2册第822页、第3册第716页。
    ⑥岳珂编、王曾瑜校注:《鄂国金佗续编》卷三O《郢州忠烈行祠记》,中华书局,1999年(重印),第1646页;《宋史》卷三六五《岳飞传》,第11395页。
    ⑦《长编》卷四一,太宗至道三年春正月丙子,第860页。
    ⑧《长编》卷一七,太祖开宝九年十月乙卯、卷三二太宗淳化二年八月丁亥,第382、719页。
    ①《会编》卷二一三《朱胜非行状》,第1532页。
    ②《宋史》卷二九O《列传第四十九杨崇勋传》,第9713页。
    ③《铁围山丛谈》卷六,第109页。
    ④《铁围山丛谈》卷六,第110、111页。
    ⑤萧艾:《荒谬的帝王》(杨文、裴晓敏主编:《被历史忽略的历史》),河南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270页。
    ⑥《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五二《奏议·召对札子(淳祐六年八月二十三日)》,第1348页。
    ①余英时:《东汉生死观》,何俊编、侯旭东等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8页。
    ②古今中外的哲人对生死观有不同看法的。例如孔子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清]阮元校刻:《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卷一一《先进第十一》,中华书局,1980年,第2499页。)庄子则具有保生全身的观点:“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清]王先谦:《庄子集解》卷一《养生主第三》,沈啸寰点校,中华书局,1987年)。墨子则重生、重义、主张节葬等(梅良勇、余敏:《墨子生死观微探》,中国墨子网,w w w.china mo z i.net)。余英时对东汉生死观的探讨(《东汉生死观》)。[日]小岛毅:《儒教生死观讨论》,东京大学《死生学研究》7,2006年。
    ③《武林旧事》卷八《宫中诞育仪例略》,第129、131页。
    ①《武林旧事》卷八《宫中诞育仪例略》,第131页。
    ②《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卷一二《孝武本纪第十二》,第263、453、455页。
    ③《宋史》卷四五七《隐逸上·陈抟、种放传》、卷四六一《方技上·丁少微传》,第13420-13421、13422-13424、13512页;《渑水燕谈录》卷三《知人》,中华书局,第28页;《玉海》卷六三《艺文·艺术·政和圣济经》,第1198页;《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三《原道易名三教论》,第544页。
    ④[清]孙饴让:《墨子闲诂》卷一二《贵义第四十七》,孙启治点校,中华书局,2001年,第439页。
    ⑤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一一《告子章句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朱子全书》第6册第404页。
    ⑥《宋史》卷二二《徽宗纪四》、卷二三《钦宗纪》,第417、421页。
    ①参见《荒淫无道宋高宗》附录《宋高宗即位前后逃遁路线图》,第46页。
    ②《墨子闲诂》卷一二《贵义第四十七》,第439页。
    ③《四朝闻见录》甲集《中和堂御制诗》,第23页。
    ④绍兴八年,尹焞反对与金议和,上奏说:“《礼》曰:‘父母之讐不共戴天,兄弟之讐不反兵。’今陛下信讐敌之谲诈,而觊其肯和以纾目前之急,岂不失不共戴天、不反兵之义乎?又况使人之来,以诏谕为名,以割地为要,今以不戴天之讐与之和,臣切为陛下痛惜之。”辛次膺、何宋英(《会编》作何廷英)、许忻等亦有此言论,参见《要录》卷一二四,绍兴八年十二月己卯,卷一九O,绍兴三十一年六月,第2册第698页、第3册第720-721页;《会编》卷一八九许忻奏、尹焞奏、卷二二七何廷英上书,第1363、1366、1367、1630-1636页;《宋史》卷三八三《辛次膺传》、卷四二八《道学二·尹焞传》,第11803、12736页;尹焞:《和靖尹先生文集》卷二《谏议和札子》,线装书局,2004年,《宋集珍本丛刊》第32册第14页;《历代名臣奏议》卷三四八《夷狄》,第4520、4521、4524页。
    ⑤《要录》卷一一七,绍兴七年十二月癸未,第2册第589页。
    ⑥《宋史》卷四七三《奸臣三·秦桧传》,第13752页。
    ⑦《要录》卷一四六,绍兴十二年八月癸未,第3册第42页。
    ⑧《要录》卷一四六,绍兴十二年八月己丑、卷一四八绍兴十三年二月辛巳,第3册第43、69页。
    ⑨《铁围山丛谈》卷六,第101页。
    ①《东都事略》卷一O六《朱勔传》,第1623页。方勺:《清溪寇轨》,大象出版社,2006年,《全宋笔记》第2编第8册第235页。
    4《青溪寇轨》,《全宋笔记》第2编第8册第232-235页。
    5《靖康要录笺注》卷四,靖康元年三月二十八日,第565-566页。
    6《东都事略》卷一O六《朱勔传》,第1622页。
    7《要录》卷一O九,绍兴七年二月甲辰,第2册第489页。
    8《荒淫无道宋高宗》第六章《航海逃亡》,第65页。
    6《长编》卷二九,太宗端拱元年闰五月丙申,第655页。7《四朝闻见录》甲集《易安斋梅岩亭》,第31页。
    ②《四朝闻见录》乙集《万年国清》,第55页。
    ③《长编》卷一七,太祖开宝九年十月癸丑,第381页;《续湘山野录》,第74页。
    ④《长编》卷二O八,英宗治平三年十一月戊午、己巳,第5066-5068页。
    ⑤《长编》卷二O八,英宗治平三年十二月,第5068页。
    ⑥《长编》卷二O八,英宗治平三年十二月辛丑,第5069页。
    ①《长编》卷五二O,哲宗元符三年正月己卯,第12361-12362页。
    ②《宋史》卷二四六《宗室二·献愍太子茂传》,第8724页。
    ③《长编》卷五二O,哲宗元符三年正月己卯,第12357页;《宋史》卷一八《哲宗纪二》、卷一九《徽宗纪一》、卷二二《徽宗纪四》、卷二四三《后妃下·神宗钦圣献肃向皇后传》,第354、357-358、417、8630页。
    ④《宋史》卷四O《宁宗纪四》、卷四一《理宗纪一》,第781、784页。
    ⑤《宋史》卷二四六《宗室三·镇王竑传》、卷四一四《史弥远传》,第、12418页。
    ⑥《宋史》一九《徽宗纪一》、卷二O《徽宗纪二》、卷二一《徽宗纪三》、卷四七二《奸臣二·蔡京传》,第368、375、395、396、397、398、399、页。
    ⑦《宋史》卷八五《地理志一·京城》、卷四七O《佞幸·朱勔传》,第2101、13664页。
    ⑧《四朝闻见录》乙集《胡桃文鹁鸽色炭》,第76页;《清波杂志校注》卷六《御炉炭》,第259页。
    ⑨《四朝闻见录》乙集《宣政宫烛》,第83页。
    ⑩《四朝闻见录》乙集《宣政宫烛》,第83页。
    ①《四朝闻见录》乙集《技术不遇》,第84页。
    ②《四朝闻见录》乙集《黄振以琴被遇》,第82页。
    ③《要录》卷二OO,绍兴三十二年六月乙亥,第3册第876页;《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一《上德一·壬午内禅志》,第510页;《宋史》卷一一四《礼志十七·巡幸》,第2705页。
    ④《荒淫无道宋高宗》第十六章《德寿宫颐养》,第390页。
    ⑤《南齐书》卷二《高帝纪下》,第38页。
    ⑥《南齐书》卷三《武帝纪》,第61页。
    ⑦《隋书》卷二《高祖下》,第53页。
    ⑧《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第264页。
    ⑨《宋书》卷八《本纪第八·明帝纪》,第页;《南史》卷三《宋本纪下第三·明帝纪》,第84页。
    ⑩叶隆礼:《契丹国志》卷七《圣宗文武大孝宣皇帝》,李西宁点校,齐鲁书社,2002年,《二十五别史》第16册第59页。
    11《明史》卷二九九《方伎·袁珙传》,第7644页。
    ①《宋大诏令集》卷七《乾兴遗诏》,第28页。
    ②《长编》卷三五一,神宗元丰八年二月乙丑朔,第8406页。
    ③《长编》卷三五一,神宗元丰八年二月庚午,第8407页。
    ④《长编》卷三五一,神宗元丰八年二月壬申,第8407页。
    ⑤《长编》卷三五三,神元丰八年三月丁酉,第8455页。
    ⑥《宋史全文》卷三六《求医诏·景定五年十月二十五日》,第1394页。
    ⑦《金史》卷三《太宗纪》、卷四《熙宗纪》,第56、59、62、63、78页;蔡鞗:《北狩行录》,丛书集成初编本;《会编》卷二一一,第1520页;《大金吊伐录》卷四《降封昏徳公诏、降封重昏侯诏、昏徳公表、重昏侯谢表》,四库本。
    ⑧《金史》卷五《海陵纪》,第106页。
    ⑨《墨子闲诂》卷二《尚贤中第九》,第65页。
    ①《南齐书》卷二《高帝纪下》,第38页。
    ②《南齐书》卷三《武帝纪》,第61页。
    ③《宋史》卷一O《仁宗纪二》,第202页。
    ④《欧阳修全集》卷一一九《奏事录·又三事》,第1841页。
    ⑤《宋史》卷四O《宁宗纪四》,第781页。
    ⑥《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二《上德·己酉传位录》,第523、524页。
    ⑦《论语注疏》卷一一《先进第十一》,《十三经注疏》第2499页。
    ⑧张载:《张载集·正蒙》乾称篇第一七,章锡琛点校,中华书局,1978年,第63页。
    ⑨《二程集》卷一O《伊川文集·答鲍若雨书并答问》,第617页。
    [1]《素问》(《中华医书集成》),[唐]王冰编次,吴润秋整理,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年。
    [2]《诗经》,靳勇、周益锋、张克平注译,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年。
    [3][今人]许维遹撰、梁运华整理:《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4][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59年。
    [5][汉]贾谊:《贾谊集》,王洲明、徐超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
    [6][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62年。
    [7][汉]张机:《伤寒论》(《中华医书集成》),[晋]王叔和撰次,[宋]林亿等校正,路振平整理,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年。
    [8][汉]张机:《金匮要略方论》(《中华医书集成》),旷惠桃整理,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年。
    [9][汉]佚名:帛书《导引图》,1975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
    [10][晋]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59年。
    [11][晋]张华撰、范宁校证:《博物志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12][北魏]崔鸿撰、[清]汤球辑补:《十六国春秋辑补》(《二十五别史》),王鲁一、王立华点校,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
    [13][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校证》,陈桥驿校正,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14][北齐]颜推之著、王利器集解:《颜氏家训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15][北齐]魏收:《魏书》,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
    [16][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65年。
    [17][南朝·梁]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2年。
    [18][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3年。
    [19][南朝·梁]萧统编:《昭明文选》,[唐]李善注,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年。
    [20][南朝·梁]萧绎:《《金楼子》,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
    [21][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华医书集成》),丁光迪等点校,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年,
    [22][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
    [23][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2年。
    [24][唐]李百药:《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1年。
    [25][唐]令狐德棻:《周书》,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3年。
    [26][唐]魏征:《隋书》,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
    [27][唐]李延寿:《南史》,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
    [28][唐]李延寿:《北史》,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
    [29][唐]姚思廉:《陈书》,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2年。
    [30][唐]长孙无忌:《唐律疏议》,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83年。
    [31][唐]吴兢:《贞观政要》(《二十五别史》),姜涛点校,济南:齐鲁书社,2002年。
    [32][唐]许嵩:《建康实录》,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86年。
    [33][唐]李肇:《唐国史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1983年。
    [34][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华医书集成》),蒋士生、蔡铁如整理,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年。
    [35][唐]欧阳询:《艺文类聚》,(中国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年。
    [36]全唐诗编委会:《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37][后晋]刘昫:《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
    [38]佚名:《宋太祖蹴鞠图》,上海博物馆藏。
    [39]王溥:《唐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
    [40]佚名:《宋大诏令集》,北京:中华书局排印本,1961年。
    [41]李昉等:《太平御览》,夏剑钦、张意民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42]李昉等:《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61年。
    [43]欧阳修《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
    [44]欧阳修:《新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
    [45]欧阳修:《欧阳修全集》,李逸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46]欧阳修撰、洪本健校笺:《欧阳修诗文集校笺》,上海: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47]欧阳修《归田录》,李伟国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48]张载:《张载集》,章锡琛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
    [49]钱若水:《宋太宗实录》,燕永成校注,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年。
    [51]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52]司马光:《增广司马温公全集》(宋集珍本丛刊》),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
    [53]司马光:《涑水记闻》,邓广铭、张希清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54]程颢、程颐:《二程集》,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55]许洞:《虎钤经》,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1992年。
    [56]韩琦:《安阳集编年笺注》,李之亮、徐正英校笺,成都:巴蜀书社,2000年。
    [57]王安石:《唐百家诗选》,(中国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8]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59]张方平:《张方平集》,郑涵点校,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
    [60]王巩:《随手杂录》(《全宋笔记》),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
    [61]邵伯温:《邵氏闻见录》,李剑雄、刘德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62]王銍:《默记》,朱杰人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63]文莹:《玉壶清话》,郑世刚、杨立扬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64]文莹:《湘山野录》,郑世刚、杨立扬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65]文莹:《续湘山野录》,郑世刚、杨立扬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66]江休复:《嘉祐杂志》,(中国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7]朱肱:《类证活人书》,唐迎雪、张成博、欧阳兵点校,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
    [68]董汲:《脚气治法总要》,(中国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9]庞安时:《伤寒总病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年。
    [70]许叔微:《普济本事方》(《中华医书集成》),何荣耀整理,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年。
    [71]沈括:《梦溪笔谈》(《全宋笔记》,胡静宜整理,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
    [72]朱彧:《萍洲可谈》,李伟国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73]庞元英:《文昌杂录》(《全宋笔记》),金圆整理,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
    [74]佚名:《道山清话》(《全宋笔记》),赵维国整理,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年。
    [75]赵佶:《圣济经》,刘淑清点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
    [76]赵佶:《圣济总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77]赵佶:《大观茶论》(《茶经》),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年。
    [78]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华医书集成》),何荣耀整理,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年。
    [79]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华医书集成》),路振平整理,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年。
    [80]苏轼:《物类相感志》,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81]苏轼、沈括:《苏沈内翰良方》,宋珍民、李恩军点校,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年。
    [82]彭乘:《墨客挥犀》,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83]陈师道:《后山谈丛》,李伟国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84]孔平仲:《谈苑》(《宋代笔记小说》),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85]周煇著、刘永翔校注:《清波杂志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86]阮阅:《诗话总龟》,周本淳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
    [87]佚名:《宣和画谱》,(中国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年。
    [88]邓椿:《画继》,(中国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年。
    [89]邓肃:《栟榈集》,(中国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年。
    [90]蔡襄:《蔡襄集》,吴以宁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91]汪藻著、王智勇笺:《靖康要录笺注》,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
    [92]確安、耐庵编,崔文印笺证:《靖康稗史笺证》,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93]曾慥著、王汝涛等校注:《类说校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
    [94]李纲:《李纲全集》,王瑞明点校,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
    [95]廖刚:《高峰文集》,福州:海峡出版社,2004年。
    [96]李弥逊:《筠溪集》,(中国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年。
    [97]郑刚中:《北山集》,(中国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年。
    [98]曹勋:《北狩闻见录》(《宋代笔记小说》),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99]姚宽:《西溪从语》,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100]楼鈅:《攻愧集》,四部丛刊初编本。
    [101]叶梦得:《石林燕语》,宇文绍奕考异,侯忠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102]方勺:《青溪寇轨》(《全宋笔记》),许沛藻、燕永成整理,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
    [103]张邦基:《墨庄漫录》,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104]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105]庄绰:《鸡肋编》,萧鲁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106]曹勋:《松隐集》,(中国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年。
    [107]胡铨:《澹菴文集》,(中国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年。
    [108]尹焞:《和靖尹先生文集》(《宋集珍本丛刊》),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
    [109]蔡絛:《铁围山丛谈》,冯惠民、沈锡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110]蔡鞗:《北狩行录》,丛书集成初编本。
    [111]洪迈:《夷坚志》,何卓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112]洪迈:《容斋随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113]袁文:《瓮牖闲评》,李伟国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114]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上海师大古籍所、华东师大古籍所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115]叶隆礼:《契丹国志》(《二十五别史》),李西宁点校,济南:齐鲁书社,2002年。
    [116]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朱子全书》),上海、合肥: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117]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18]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徐规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119]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刘德权、李剑雄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120]王明清:《玉照新志》,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
    [121]赵汝愚:《宋朝诸臣奏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122]真德秀:《大学衍义》,(中国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年。
    [123]赵昇:《朝野类要》,王瑞来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124]叶适:《叶适集》,刘公纯等注释,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
    [125]彭龟年:《止堂集》,(中国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年。
    [126]徐自明著、王瑞来校补:《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127]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集》,(中国台湾)文海出版社,1969年。
    [128]朱熹、李幼武:《宋明臣言行录》,(中国台湾)文海出版社,1967年。
    [129]杨仲良:《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中国台湾)文海出版社,1968年。
    [130]不著撰人:《皇宋中兴兩朝圣政》,(中国台湾)文海出版社,1967年。
    [131]陈均:《皇朝编年纲目备要》,许沛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132][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133][清]徐松辑:《中兴礼书》(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34]李攸:《宋朝事实》,(中国台湾)文海出版社,1967年。
    [135]熊克:《中兴小记》,(中国台湾)文海出版社,1968年。
    [136]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37]郑樵:《通志》,宋刻宋元递修本,中华再造善本。
    [138]岳珂:《宝真斋书法赞》,(中国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年。
    [139]岳珂:《桯史》,吴企明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140]王称:《东都事略》,(中国台湾)文海出版社,1979年。
    [141]周必大:《周益公文集》(《宋集珍本丛刊》),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
    [142]陆游:《家世旧闻》,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143]陆游:《老学庵笔记》,李剑雄、刘德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144]陆游:《渭南文集》(《宋集珍本丛刊》),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
    [145]谢采伯:《密斋续笔记》,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146]刘延世:《孙公谈圃》(中国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年。
    [147]赵善璙:《自警编》,(中国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年。
    [148]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北京:中国书店,1948年。
    [149]程大昌:《程氏考古编》(《全宋笔记》),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年。
    [150]高承著、[明]李果订:《事物纪原》,金圆、许沛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151]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52]王明清:《挥麈录》,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
    [153]黎靖德:《朱子语类》,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154]岳珂编、王曾瑜校注:《鄂国金佗稡编·续编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155]杨万里著、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156]彭百川:《太平治迹统类》,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
    [157]陈郁:《藏一话腴》,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158]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四部丛刊初编本。
    [159]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中国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986年。
    [160]刘爚:《云庄集》,(中国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986年。
    [161]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王蓉贵、向以鲜、刁忠民点校,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
    [162]陈世崇:《随隐漫录》,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163]吴自牧:《梦梁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点校本,1984年。
    [164]佚名:《两朝纲目备要》,(中国台湾)文海出版社,1967年。
    [165]叶绍翁:《四朝闻见录》,沈锡麟、冯惠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166]范成大:《吴郡志》(《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167]张杲:《医说》,王旭光、张宏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年。
    [168]严用和:《济生方》(《中华医书集成》),李佑生、李和生整理,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年。
    [169]陈直:《寿亲养老新书》,[元]邹铉增续,张成博、杨海燕、李文华点校,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
    [170]韩祗和:《伤寒微旨论》,上海中医学院中医文献研究所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
    [171]《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
    [172]王衮:《博济方》,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
    [173]李迅:《集验背疽方》,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年。
    [174]东轩居士:《卫济宝书》(《中华医书集成》),何清湖整理,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年。
    [175]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年。
    [176]路子正:《胎产经验方》,(中国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年。
    [177]佚名:《产宝诸方》,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
    [178]《产育宝庆集方》,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
    [179]俞文豹:《吹剑录(附外集)》,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180]顾文荐:《船窗夜话》,(中国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年。
    [181]周密:《齐东野语》,张茂鹏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182]周密:《癸辛杂识》,吴启明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183]周密:《武林旧事》,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184]周密:《云烟过眼录》(《宋代笔记小说》),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185]周密:《志雅堂杂钞》,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
    [186]王应麟:《玉海》,扬州:广陵书社,2003年影印本。
    [187]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元]至元元年(1340年),中华再造善本。
    [188]章如愚:《群书考索》,扬州:广陵书社,2008年影印本。
    [189]高斯得:《耻堂存稿》,(中国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年。
    [190]陈耆卿:《篔窗集》,(中国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年。
    [191]罗大经:《鹤林玉露》,王瑞来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192]朱肱:《酒经》(《宋代笔记小说》),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193]佚名:《银海精微》(《中华医书集成》),王维贤、谢立科整理,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年。
    [194]马光祖:《景定建康志》(《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影印本。
    [195]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影印本。
    [196]邓牧:《洞霄图志》,(中国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年。
    [197]马端临:《文献通考》,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198]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
    [199]祝穆:《古今事文类聚》,(中国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年。
    [200][金]佚名:《大金弔伐录》,金少英校补,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201][金]张从正:《儒门事亲》(《中华医书集成》),李佑生整理,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年。
    [202][金]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203][元]佚名著,王瑞来笺证:《宋季三朝政要笺证》,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204][元]刘一清:《钱塘遗事》,(中国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年。
    [205][元]陶宗仪:《说郛三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印本。
    [206][元]陶宗仪:《书史会要》,(中国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年。
    [207][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扬州:广陵书社,1997年。
    [208][元]李有:《古杭杂记》,商务印书馆,1938年。
    [209][元]脱脱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7年。
    [210][元]脱脱等:《辽史》,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
    [211][元]脱脱等:《金史》,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
    [212][元]佚名:《宋史全文》,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213][元]刘大彬:《茅山志》,元刻明递修本,中华再造善本。
    [214][元]释念常:《佛祖历代通载》,(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
    [215][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中华医书集成》),路振平整理,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年。
    [216][元]朱震亨:《格致余论》(《中华医书集成》),宋含平整理,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年。
    [217]佚名:《丹溪摘玄》,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年。
    [218][元]王义山:《稼村类稿》,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
    [219][明]宋濂等:《元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220][明]杨士奇、黄淮:《历代名臣奏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221]《明实录·明孝宗实录》,(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
    [222][明]汪砢玉:《珊瑚纲》,(中国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年。
    [223][明]张介宾:《类经》(《中华医书集成》),吴润秋、郑佑君、秦华珍整理,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年。
    [224][明]张介宾:《景岳全书》(《中华医书集成》),蒋文明等整理,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年。
    [225][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226][明]薛已订:《薛氏医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年。
    [227][明]江瓘:《名医类案》(《中华医书集成》),瞿岳云整理,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年。
    [228][明]王肯堂:《王肯堂医学全书·证治准绳·伤寒》,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
    [229][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华医书集成》),周慎等整理,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年。
    [230][明]万全:《万氏家传痘疹心法》,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
    [231][明]陈桷:《石山医案》,(中国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年。
    [232][明]张丑:《清河书画舫》,(中国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年。
    [233][明]毛晋编:《二家宫词》,(中国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年。
    [234][明]朱国祯:《涌幢小品》(《明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235][明]谢肈淛:《五杂俎》,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年。
    [236][明]吕邦耀:《续宋宰辅编年录》,(中国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年。
    [237][明]彭大翼:《山堂肆考》,(中国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年。
    [238][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年。
    [239][清]张廷玉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
    [240][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徐敏霞、周莹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241][清]赵翼:《廿二史札记校正》,王树民校正,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242][清]潘永因:《宋稗类钞》,刘卓英点校,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
    [243][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中华医书集成》),李佑生、王韬整理,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年。
    [244][清]爱新觉罗·弘历:《御定佩文斋书画谱》,(中国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年。
    [245][清]厉鹗:《辽史拾遗》,丛书集成初编本。
    [246][清]厉鹗:《宋诗纪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247][清]程林:《圣济总录纂要》,(中国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年。
    [248][清]杨世沅撰:《句容金石记》,国家图书馆善本部金石组编:《中国历代石刻史料汇编·宋代石刻文献全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
    [249][清]王先谦:《庄子集解》,沈啸寰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250][清]孙饴让:《墨子闲诂》,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251]赵尔巽等:《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6年。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2]刘伯骥:《中国医学史》,(中国台湾)华冈出版社,1974年。
    [3]津中医学院编:《中医史解难—医史分册》,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
    [4]范行准:《中国病史新义》,伊广谦整理,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9年。
    [5]邹元初:《中国皇帝要录》,北京:海潮出版社,1991年。
    [6]车敦安主编:《中国历代帝王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
    [7]周文泉、刘正才:《中国传统养生术》,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1年。
    [8]刘瑞芳编著:《中国皇帝史》,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2年。
    [9]王霜、向斯:《中国帝王宫廷生活》,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
    [10]袁展文:《儿科护理学》,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3年。
    [11]戚文、高洪兴:《大人物的变态心理》,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
    [12]王永炎等:《临床中医内科学》,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年。
    [13]梁峻:《中国古代医政史略》,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5年。
    [14]朱瑞熙:《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宋代》,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
    [15]爱新觉罗·溥仪遗稿、李淑贤提供、王庆祥整理注释:《爱新觉罗·溥仪日记·附录》,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
    [16]毛元佑、雷家宏:《宋太祖》,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
    [17]汪圣铎:《宋真宗》,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
    [18]任崇岳:《宋徽宗·宋钦宗》,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19]胡昭曦、蔡东洲:《宋理宗·宋度宗》,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
    [20]张其凡:《宋太宗》,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
    [21]黄燕生:《宋仁宗·宋英宗》,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
    [22]仲伟民:《宋神宗》,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
    [23]王菡:《宋哲宗》,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
    [24]陈国灿、方如金:《宋孝宗》,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
    [25]虞云国:《宋光宗·宋宁宗》,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
    [26]曾庆瑛、刘耕荒:《南宋末三帝》,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
    [27]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28]叶葶葶主编:《预防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
    [29]冯正仪主编:《内科护理学(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
    [30]陆以佳主编:《外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
    [31]郑修霞主编:《妇产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
    [32]梁涛、郭爱敏主编:《临床护理学:氧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年。
    [33]王赛时、齐子忠:《中华千年饮食》,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
    [34]晏振宁主编:《中国皇帝传》,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年。
    [35]杨启樵:《雍正帝及其密折制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36]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
    [37]朱星:《中国皇帝评论》,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38]张邦炜:《宋代政治文化研究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39]余英时:《东汉生死观》,何俊编、侯旭东等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40]顾宏义:《细说宋太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41]陈可冀:《清宫医案研究》,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6年。
    [42]周良霄:《皇帝与皇权》(增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43]陈邦贤:《中国医学史》,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年。
    [44]王茂贵、王宝西主编:《现代儿科诊断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年。
    [45]王曾瑜:《荒淫无道宋高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
    [46]王曾瑜:《尽忠报国——岳飞新传》,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
    [47]毕焕洲:《中国性医学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48]白钢:《中国皇帝》,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49]钱明主编:《护理心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年。
    [50]龚非力主编:《医学免疫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
    [51]陆再英、钟南山主编:《西医内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52]郝伟主编:《精神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53]张其凡:《宋代人物论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54]余新忠主编:《清代以来的疾病、医疗和卫生—以社会文化史为视角的探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
    [55]汪圣铎:《宋代政教关系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1][美]卡伦·霍尔奈:《神经症与人的成长》,张承谟、贾海虹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
    [2][英]弗雷德里克·F·卡特赖特、迈克尔·比迪斯:《疾病改变历史》,陈仲丹、周晓政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
    [3][美]劳伦·阿洛伊(Lauren B.Alloy)、约翰·里斯金德(John H.Rishind)、玛格丽特·曼努斯(Margaret J.Manos):《变态心理学》,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年。
    [4][英]保罗·贝内特:《异常与临床心理学》,陈传锋、严建雯、金一波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年。
    [5][法]皮埃尔·阿考斯、[瑞士]皮埃尔·朗契尼克:《病夫治国》,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6][法]皮埃尔·阿考斯、[瑞士]皮埃尔·朗契尼克:《非常病人》,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7][美]威廉·A·哈维兰:《文化人类学》,瞿铁鹏、张钰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
    [8][英]简·奥格登:《健康心理学》,严建雯、陈传锋、金一波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年。
    [9][英]罗伊·波特(Roy Porter)主编:《剑桥插图医学史》,张大庆主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
    [10][英] Ni chola Rumsey、Diana Harcourt:《外貌心理学》,陈红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
    [11][德]赫尔穆特·E·吕克:《心理学史》,吕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年。
    [12][美]威廉·A·哈维兰:《文化人类学》(第十版),瞿铁鹏、张钰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
    [13][美]约翰·辛德勒:《病由心生》,杨玉功等译,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0年。
    [14][澳]皮特·肖伍德:《医源》,王乃平译,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年。
    [1]何应忠:《论两宋时期的医学发展》,邓广铭、郦家驹等主编:《宋史研究论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2]何冠环:《宋太宗箭疾新考》,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1989年第20卷。
    [3]王瑞来:《论宋代皇权》,《历史研究》1989年第2期。
    [4]刘洪涛:《从赵宋宗室的家族病释“烛影斧声”之谜》,《南开学报》1989年第6期。
    [5]史继刚:《宋代药局建设与药品经营管理》,《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
    [6]汪圣铎:《宋朝医官考》,《纪念李埏教授从事学术活动五十周年史学论文集》,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
    [7]赵清新:《宋太宗药杀李后主朱元璋颁诏禁恶习》,《解放军健康》1994年第3期。
    [8]张邦炜:《两宋无内朝论》,《河北学刊》1994年第1期。
    [9]张邦炜:《论宋代的皇权与相权》,《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
    [10]杨光华:《宋代后妃、外戚预政的特点》,《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11]郭声波:《宋朝医药卫生机构考述》,四川联合大学古籍所、四川联合大学宋代文化研究资料中心编《宋代文化研究》第5辑,巴蜀书社,1995年。
    [12]范家伟:《东晋至宋代脚气病之探讨》,《新史学》6卷1期,1995年6月。
    [13]杜正胜:《作为社会史的医疗史—并介绍“疾病、医疗与文化”研讨小组的成果》,《新史学》6卷1期,1995年3月。
    [14]萧璠:《关于历史上的一种人体寄生虫病—曼氏裂头蚴病》,《新史学》6卷1期,1995年6月。
    [15]郭沫若:《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评》(《十批判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
    [16]陈敏瑜:《生活压力·适应方式与身心健康》,台湾师范大学1996年硕士学位论文。
    [17]陈元朋:《两宋的医事制度及其社会功能》,《史原》第20期,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1997年。
    [18]郑慧生:《说“风”》,《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19]陈恩虎:《外戚社会心态论》,《嘉应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
    [20]蔡崇榜:《宋代医疗浅说》,《四川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21]李国荣:《雍正与丹道》,《清史研究》1999年第2期。
    [22]李贞德:《从医疗史到身体文化的研究——从“健与美的历史”研讨会谈起》,《新史学》1999年第4期“身体的历史”专号。
    [23]王永平:《试释唐代诸帝多饵丹药之谜》,《历史研究》1999年第4期。
    [24]段振离:《一朝天子死于非命——剧毒药马钱子》,《健康博览》1999年第5期。
    [25]余新忠:《关注生命——海峡两岸兴起疾病医疗社会史研究》,《社会史研究通讯》第3期,2000年7月。
    [26]梁其姿:《宋元明的地方医疗资源初探》,《中国社会历史研究》第3卷,中华书局,2001年。
    [27]程志强:《明代皇帝多服丹药》,《紫禁城》2001年第4期。
    [28]朱子彦:《宋代垂帘听政制度初探》,《学术月刊》2001年第8期。
    [29]逸行:《宋代皇帝和中医中药》,《前进论坛》2001年第10期。
    [30]王曾瑜:《城狐社鼠——宋高宗时的宦官与医官王继先》,《岳飞和南宋前期政治与军事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
    [31]邓小南:《走向活的制度史——以宋代官僚政治制度史研究为例的点滴思考》,《浙江学刊》2003年第3期。
    [32]周腊生:《宋代状元的寿命及地理分布》,《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5期。
    [33]周宝宽:《中医疲劳与亚健康研究》,辽宁中医学院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
    [34]龚胜生:《中国灾异的时空分布变迁规律》,《地理学报》2003年第6期。
    [35]杨军:《金熙宗心理变态原因初探》,《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建所二十周年纪念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
    [36]林富国:《中国疾病史研究刍议》,《四川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37]左鹏:《宋元时期的瘴疾与文化变迁》,《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38]王瑞来:《宋代士大夫主流精神论——以范仲淹为中心的考察》,《宋史研究论丛》第6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
    [39]胡玉:《宋代医政研究》,河北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40]景蜀慧:《“风痹”与“风疾”—汉晋时期医家对“诸风”的认识及相关的自然气候因素探析》,《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41]谢钟琪:《影响寿命的几个因素》,《现代养生》2005年第5期。
    [42]袁冰、石东平、宋延青:《略论宋代的煮散》,《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年第10期。
    [43]周际明:《中国古代心理养生思想探究》,《浙江体育科学》2006年6月。
    [44]庄乾竹:《古代消渴病学术史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45]袁冬梅:《宋代江南地区流行病》,西南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46]牟钟:《中国古代长寿帝王的养生之道》,《健康顾问》2006年第8期。
    [47]胡尧熙:《新“病夫治国”》,《新周刊》2006年第17期。
    [48]杨宇勋:《从政治、异能与世人态度谈宋代精神异常者》,《成大宗教与文化学报》第7期,2006年12月。
    [49]冯国梅:《试论秦桧当政时台谏系统的破坏及影响》,《绵阳师范学院学报》第25卷第6期,2006年12月。
    [50]李国祥:《儒家的养生思想探究》,《学术研究》2007年第1期。
    [51]冯翔:《关于宋代至明代南方的瘴病及其历史的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52]刘朴兵:《唐宋饮食文化比较研究——以中原地区为考察中心》,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53]汪圣铎:《宋朝医官与防范瘟疫》,《宋代社会生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
    [54]刘哲峰:《古代中医食疗法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55]刘佳:《宋金元时代的中西医学比较研究》,暨南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56]胡宜:《疾病、政治与国家建设》,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57]杨波:《陆游诗中探养生》,《东方食疗与保健》2007年第6期。
    [58]赵秀荣:《英美医疗史研究综述》,《史学月刊》2007年第6期。
    [59]汪圣铎、史泠歌:《试论北宋时期过度集权及其影响》,《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60]杨果、刘广丰:《宋仁宗郭皇后被废案》,《史学集刊》2008年1月第1期。
    [61]嵇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卫生思想分析》,《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第1期。
    [62]王珺:《宋代公主生活考略》,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63]涂丰恩:《从徽州医案看明清的医病关系》,台湾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64]杨小敏:《宋代医者群体若干问题研究》,河北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65]萧艾:《荒谬的帝王》,杨文、裴晓敏主编:《被历史忽略的历史》,河南文艺出版社,2008年。
    [66]向斯:《中国皇帝平均寿命41岁》(杨文、裴晓敏主编:《被历史忽略的历史》),河南文艺出版社,2008年。
    [67]萧艾:《荒谬的帝王》(杨文、裴晓敏主编:《被历史忽略的历史》),河南文艺出版社,2008年。
    [68]史晓蓓:《吕后个性心理的变化》,《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0月。
    [69]戴逸:《光绪之死》,《清史研究》2008年11月第4期。
    [70]王镜轮:《北宋宫廷的饮酒风尚》,《紫禁城》2009年第1期。
    [71]杜正胜:《新史学之路—兼论台湾五十年来的史学发展》,《新史学》13卷3期,2009年3月。
    [72]李丽:《中国古代思想流派中有关健康人格的一点探讨》,《民营科技》2009年第3期。
    [73]王曾瑜:《从台谏制度的运作看宋代的人治》,《丝毫编》,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
    [74]王曾瑜:《宋徽宗和钦宗父子参商》,《丝毫编》,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
    [75]党伟龙:《中国古代读书人健康问题之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76]彭进专:《宋代个人卫生文化的研究》,(中国台湾)东吴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77]刘维锋、赵舒华:《宋代士大夫阶层的饮食生活和饮食观》,《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23卷第6期。
    [78]陈佳佳:《探析帝王长寿欲望的外在行为表现》,《菏泽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79]林森:《中国人平均预期寿命的今昔》,《百科知识》2009年第16期。
    [80]黄永峰:《关于道教辟谷术养生术的综合考察》,《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3期。
    [81]朱建平:《近两年来中医史研究进展》,《中华医史杂志》2010年9月第40卷第5期。
    [82]李寻、李海洋:《被疾病拖垮的王朝—大宋》,《天下》2010年第3辑。
    [83]程霜:《六大外因重挫男子性功能》,《新民晚报》2010年11月22日B4版。
    [84]黄永峰:《关于道教辟谷养生术的综合考察》,《世界宗教研究》2011年第3期。
    [85]姜锡东、史泠歌:《北宋大朝会考论——兼论“宋承前代”》,《河北学刊》2011年9月。
    [86]梅良勇、余敏:《墨子生死观微探》,中国墨子网,w w w.china mozi.net。
    [1][日]荒木敏一:《宋太祖酒癖考》,[日]《史林》38之5,1954年。
    [2][日]冈西为人:《中国本草的历史展望》,《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10卷,中华书局,1992年。
    [3][日]小岛毅:《儒教生死观讨论》,[日]东京大学《死生学研究》7,2006年。
    [4][日]饭岛涉:《作为历史指标的传染病》,余新忠主编:《清以来的疾病、医疗和卫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
    [5][法]路透社5月19日电:《专家呼吁将衰老看做疾病》,《参考消息》2010年5月21日第7版。
    [6][英]《每日邮报》网站:《喝水少,脑变小》,《参考消息》2010年5月21日第7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