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当代儿童小说主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儿童文学是独立的一门学科,积极开展儿童文学研究是时代和历史的必然。蒙古族儿童文学是整个蒙古族文学的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蒙古族儿童小说在整个蒙古族儿童文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论文除了导论、结论外由五章正文构成。
     “导论”里交代了选题的理由、研究范围和意义、前人研究状况、研究方法和原则。
     第一章《政治主题》由《十七年》蒙古族儿童小说、《文革》时期蒙古族儿童小说、“新时期”政治反思儿童小说等三个小节组成。全面揭示儿童在政治活动中的先锋或受害者的角色,旨在反映非正常历史时期的真实面貌。第二章《革命历史主题》里安排了苦难叙述、塑造小英雄形象两方面内容。通过儿童苦难经历进一步肯定了新中国的合法地位。第三章由农村牧区的眷恋、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儿童是自然存在等三方面来表现《自然主题》,主要讨论了作家创作情怀、人与动物的密切关系和儿童的感悟、儿童的力量。第四章《爱的主题》包含了人类之爱、母爱、教育之爱、原始爱等四种爱,通过分析做出爱是儿童文学原点的结论。第五章《教育主题》是在前四章的基础上产生。阐释儿童文学的教育是广义的教育,主要从生命教育、成长教育两个方面来论述,还适当地兼顾了审美教育。
     “结论”体现作家创作立场和蒙古族儿童小说研究现实水平的同时客观地交代本研究的得失,并简单阐述了未来打算。
Children literature is an unattached subject, it is the tide of the times and an inevitability of history to carry out Children literature research actively. Mongolian Children Literature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Mongolian Literature, in which Mongolian Children Stories are having a crucial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ngolian Children Literature.
     This paper consists of five chapters besides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In the Introduction,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reason for choosing the topic,research area, research meaning, research situation, research methods and research rules.
     Chapter One-Political Theme consists of Mongolian Children Novel's in the period of Seventeen Years, Mongolian Children Stories in the period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Political Reflection on Children's Stories in the New Age, fully revealing the children's role as pioneers and victims in political activities, aimed at making the true nature in abnormal period known to the public.
     Chapter Two-Revolutionary History Theme consists of narrating the misery and shaping the little hero image. Legal statu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s further confirmed via children's expierences of hardships.
     Chapter Three represents Natural Theme from attachment to the rural and pastoral areas, harmony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animals and children's natural existence, mainly discussing author's creation feelings,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animals and children's perception and power.
     Chapter Four-Love Theme includes human love, maternal love, educational love, original love, it is concluded that love is the original point of children literature through analysis.
     Chapter Five-Education Theme is born on the basis of preceding four chapters, explaining that education of children literature is a kind of general education, mainly discussed from life education and growth education, at the same time, aesthetic education is properly considered.
     In the Conclusion, this paper looks back upon the creation of Mongolian Contemporary Children Novel and research situation from the formation of writer's team, the real research level and the writer's research. Meanwhile this paper gives an objective introduction to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is research and future plans.
引文
[2]《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2卷第794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
    [3][33]茅盾:《关于『儿童文学』》,蒋风主编:《中国儿童文学大系·理论(1)》,希望出版社2009年版,第136页
    [4]严冰儿(鲁兵):《儿童文学需要建立批评》,《中国儿童文学大系·理论》(蒋凤主编),希望出版社1988年
    [5][30][34]朱自强:《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浙江省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版第7,187,54页
    [6][美]Farquhar,Mary Ann:《中国的儿童文学:从鲁迅到毛泽东》,纽约,1999年,第1页
    [7]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钱理群主编:《父父子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8][法]菲力浦·阿丽斯:《『儿童』的诞生》,转引自朱自强:《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浙江省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版第7页
    [9][36][美]尼尔·波兹曼著,吴燕莚译:《童年的消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第二版,第5,84页
    [10]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版,P5
    [11][27]王泉根:《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重庆出版社2000年版,第13,237页
    [12]钱理群:《试论五四时期『人的觉醒』,王晓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第一卷),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第328页
    [13]王黎君:《儿童的发现与中国现代文学·引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
    [14][法]埃米尔·迪尔凯姆著,胡伟译:《社会学方法的规则》,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120页
    [15]日本儿童文学学会编:《儿童文学研究必携》,东京·东京书籍株式会社,1976年第6-8页
    [16]周作人:《儿童的文学》,蒋风主编:《中国儿童文学大系·理论(1)》,希望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17][32]李利芳:《中国发生期儿童文学理论本土化进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2,32页
    [18]吴其南、吴翔之编著:《儿童文学新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89年版,第2页
    [19]王瑞祥著:《儿童文学创作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01页
    [31]郭沫若:《儿童文学之管见》,蒋风主编:《中国儿童文学大系·理论(1)》,希望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页
    [35]王泉根:《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的主要观点,重庆出版社2000年版
    [37]转引自蒋风主编:《儿童文学概论》,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2年版,第10页
    [38]韩进:《从『儿童的发现』到『儿童的文学』——周作人儿童文学思想论纲》,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第4期
    [1]王泉根主编:《新时期儿童文学研究》,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年版,第93页
    [2]刘心武:《重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文学自由谈》,1997年第5期
    [3]丁帆:《怎样确定历史的和美学的坐标——重读八沟通是怎样炼成的>》札记,2000年第5期
    [4]吴泽霖:《保尔的命运和被亵渎的理想》,《俄罗斯文艺》2004年第3期
    [5]蒋风主编:《中国儿童文学大系·导言》(理论一),希望出版社1988年版,第17页
    [6]李伯康:《建设儿童文学——在北京首届文代会上的发言》,《光明日报》1950年6月2日
    [7]韦苇:《别林斯基——进步儿童文学理论的奠基人》,《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
    [8]王泉根:《论国外儿童文学对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影响》,《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3期
    [9]《中国作家协会关于发展少年儿童文学的指示》,锡金主编,《儿童文学论文选》(1949-1979),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1年版,第5页
    [10]张立云:《关于写英雄人物和写『落后到转变』的问题》,《文艺报》1952年第十一、二号,第22页
    [12]陈伯吹:《和新少年谈谈旧日子》,《文艺报》1956年第13期
    [13]陈思和:《中国当代我想关键词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页
    [15][俄]别林斯基:《新年礼物:霍夫曼的两篇童话和伊利涅依爷爷的童话》,见周忠和编译:《俄苏作家论儿童文学》,河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3年版
    [16]谭得伶:《高尔基与儿童文学》,《当代外国文学》1981年第10期
    [17]《敖德斯尔研究专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9页
    [18]束沛德:《情趣从何而来?——谈柯岩的儿童诗,《文艺报》,1957年第35期
    [19]陈肃:《谈谈描写儿童的年画》,《文艺报》,1952年第69期
    [20]张立云:《关于写英雄人物和写『落后到转变』的问题》,《文艺报》1952年第十一、二号,第22页
    [21]李万春:《50-80年代苏联少儿文学概观》,
    [22]上笙一郎:《儿童文学引论》,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83年版,参见第123-124页
    [23]《关于赫鲁晓夫的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人民日报》1964年7月14日
    [24]郭沫若:《红领巾的宣誓》,《儿童时代》1965年第7期
    [25]朱晓进等著:《非文学的世纪——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关系史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地273页
    [26]邵荃麟:《谈短篇小说》,《军事题材小说创作谈》,肖溪编,解放军文艺社,1982年版,第22、27页
    [27]吴钧陶编写:《卓娅传》,上海:太平洋出版社1953年版
    [28]周晓:《儿童小说创作探索录》,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8页
    [29]茅盾:《《六○年少年儿童文学漫谈》,蒋风主编:《中国儿童文学大系·理论(1)》,希望出版社2008年版,第522页
    [32]加里宁著,陈昌浩、沈颖译:《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1924-1945年论文和讲演录),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56页
    [33]贺宜:《儿童文学创作问题漫谈》,《文艺报》1959年第10期
    [34]鲁迅:《我们现在怎样父亲》,钱理群编:《父父子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35]周作人:《祖先崇拜》,钱理群编:《父父子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36]科尔夫妇:《父亲:神话与角色的变换》,转引自吴其南:《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儿童形象》,方卫平主编:《中国儿童文学大系·理论4》,希望出版社2009年版,第205页
    [37][美]埃·弗洛姆著,康革尔译:《爱的艺术》,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57-58页
    [38]陈伯吹:《要懂得孩子们的心灵——谈儿童电影故事片》,《文艺报》,1956年第3号,第20页
    [39]洪祖年:《新苗茁壮》,《文艺评论丛刊》,1976年第2期
    [40]李心田:《闪闪的红星》,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版
    [41]黄政枢:《新时期小说美学特征》,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
    [43]参见朱狄:《当代西方美学》,第一章第八节,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45]孙德喜:《论『文革』小说的非理性语言》,《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46]别林斯基:《新年礼物·霍夫曼的两篇童话和伊利涅依爷爷的童话》,见《俄苏作家论儿童文学》,河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3年版
    [47][德]恩斯特·卡西尔著,范进、杨骏游、柯锦华译:《国家的神话》,华夏出版社,第331页
    [48]谢选骏:《神话与民族精神》,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版,第15页
    [50][美]艾里克·A·基梅尔:《儿童文学原理初探》,转引自蒋风主编:《儿童文学原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9页
    [52][加]利丽安·史密斯著:《儿童文学论》,转引自朱自强著:《儿童文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87页
    [53][美]卡伦·霍尔奈著,雷春林等译:《精神分析新法》,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54页
    [54]巴赫金著,白春仁、晓河译:《小说理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99页
    [55]单正平:《神权统治下的国家罪错》,《当代中国研究》,2003年第3期
    [56]南帆:《文学的维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页
    [57]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导论》,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二》,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4页
    [58]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83年版,第193,194页
    [59]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转引自蒋风主编《儿童文学原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56页
    [60]杜维:《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序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19页
    [61][瑞士]皮亚杰著,傅统先译:《儿童的心理发展》,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第43页
    [62]边霞:《儿童的艺术与艺术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0年,前言
    [63]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上卷),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133页
    [64]刘焱:儿童游戏的当代理论与研究》,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35页
    [65]刘焱:《幼儿园游戏教学论》,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第18页
    [66]转引自蒋风主编《儿童文学原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56页
    [67]转引自毛曙阳:《儿童游戏与儿童文化》,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第3页
    [68]杜晓利:《走向儿童文化》,《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9期
    [69]转引自蒋风主编《儿童文学原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2页
    [70]王一军:《基于儿童文化的课程开发》,华东师范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4年,
    [71]席勒:《审美教育书简》,转引自蒋风主编《儿童文学原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1页
    [72]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55页
    [75][法]捷妮雅·布里萨克、莫言:《孩子、夸张与视觉——第七次『两仪文舍』讨论纪要》,《上海文学》2005年第3期
    [76]王宜青:《儿童视角的叙事策略及心理文化内涵》,《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78][瑞典]玛丽亚·尼古拉耶娃著,刘洊波、杨春丽译:《儿童文学中的人物修辞》,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年版,第4页
    [79]尼采著,陈涛、周辉荣译:《历史的用途与滥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5页
    [80]王黎君著:《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儿童视角研究》,华东师大博士后工作报告,2007年7月,第28页
    [82]冰心:《儿童文学工作者的任务与儿童文学的特点》,转引自浦漫汀:《论冰心的儿童文学创作》,《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89年第2期
    [83]吴康宁:《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28页
    [84][美]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周晓红、周怡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1页
    [85][英]鲁道夫·谢弗著,王莉译:《儿童心理学》,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第109页
    [86]姚莫诩:《『文革小说』的另一种叙事》,载《小说评论》2003年第3期
    [87][英]鲁道夫·谢弗著,王莉译:《儿童心理学》,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第91页
    [88][英]怀利·辛菲尔:《我们的新喜剧感》,《喜剧:春天的神话》,傅正明、程朝翔等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版,第184页
    [91][瑞士]皮亚杰著,傅统生译:《儿童的心理发展》,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第43页
    [1]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6页
    [2]黄子平:《革命·历史·小说》,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1996年版,前言,第2页
    [3]李东华:《战争并不遥远》,《文艺报》2005年8月6日
    [4]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27页
    [5]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23页
    [6]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6页
    [8]杰姆逊:《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见张京媛主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40页
    [9]杰姆逊:《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见张京媛主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51页
    [10]《蒙古民族通史》,内蒙古大学出版社,第155页
    [11]永花著:《伪满时期的蒙古族儿童文学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第16页
    [1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内蒙古文史资料》,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96-197页
    [13]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编:《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2页
    [14]陈伯吹:《儿童文学简论》,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70页
    [15]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7页
    [16].[18Farquhar,Mary Ann.Children's Literature in China:from Lu Xun to Mao Zedong.New York:M.E.Sharpe,1999.p1
    [17]王泉根:《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重庆出版社280年版,第37页
    [19]张圣瑜:《儿童文学研究》,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第40-47页
    [20]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7-38页
    [21]沈石溪著:《动物小说的艺术世界》,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年版,第68页
    [22]王丹军:《论悲剧与儿童文学》,《浙江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
    [23]吴其南:《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儿童形象》,载于《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24]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著作选编,1987年版,第172页
    [25][英]鲁道夫·谢弗著,王莉译:《儿童心理学》,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第91页
    [26][美]弗洛姆著,李健鸣译:《爱的艺术》,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54页
    [27]转引自蒋风主编:《儿童文学原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2页
    [28][美]希利斯·米勒著,秦立彦译:《文学死了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8页
    [29]畅广元主编:《文学文化学》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31页
    [30]曹文轩:《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现象研究》,作家出版社2003年版,
    [31]雷达、赵学勇:《中国现当代文学通史》,甘肃人民出版社286年版,第482页
    [32]陈晓明:《表意的焦虑——历史祛魅与当代文学变革》,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408页
    [33]夏畏,龚炯,孔十穗等:《儿童文学应否描写阴暗面问题的讨论》,王泉根:《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15-359页
    [34]谭凤霞:《儿童文学的『无所谓』与『有所谓』》,《粤海风》2010年第2期
    [35]桂萍:《论希腊神话中的复仇母题》,载于《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7期
    [36]萧瀚:《复仇情可恕冤魂泪难收——评武松》,http://law-thinker.com/show.asp?id=1276.2006年2月5日
    [37]周作人:《苦口甘口·我的杂学》,转引自于蒋风主编《儿童文学原理》,第239页
    [38]Bowers F T.Elizabethan Revenge Tragedy(1587-1642).Princedon University Press,1940:106
    [39]方卫平:《儿童文学的当代思考》,明天出版社1995年版,第
    [40]桂萍:《论中西方复仇主题的文化传承及嬗变》,载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42]培根著,水天同译:《培根论说文集》,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第18页
    [45]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238页
    [46]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37、138页
    [47]朱自强著:《儿童文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41页
    [48]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01页
    [49]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页
    [50]转引自张宏:《新时期小说中的苦难叙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9页
    [51]谷斯涌:《儿童文学的重要课题》,见《儿童文学研究》第二十辑,少年儿童出版社1985年版,第17页
    [52]朱颜:《硝烟弥漫的文学》,任大林主编:《战火中的的孩子》,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93年版,第365-391页
    [54]周扬:《周扬文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29页
    [55]转引自朱自强著:《儿童文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257页
    [1]曹天成:《对近年小说中自然意识的理论探讨》载于《文艺争鸣》,1986年第4期
    [2]华兹华斯:《虹》,转引自于朱自强著《儿童文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8-9页
    [4][5][24][25]蒋风主编:《儿童文学原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49,35页
    [6].[7]朱自强著:《儿童文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12页
    [11]童庆炳、程正民著:《文艺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96页
    [15]见栾昌达主编:《中外文艺家论文艺主体》,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9l页
    [16]见朱自强著《儿童文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95页
    [17]罗爱军:《浅析『乡土小说』与『农村题材小说』的区别》,《零陵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19]蒋风著:《儿童文学原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7页
    [20]吴其南:《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儿童形象》,载于《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21]吴尚华:《走向和谐:人与自然的主题变奏——试论当代文学中的环境文学》,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23][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91页
    [26]转引自姚兰:《天堂里的孩子——华兹华斯笔下的儿童形象探究》,载于《西安社会科学》2010年第l期
    [27]任大霖:《童年时代的朋友·致读者》,转引自蒋风主编《儿童文学原理》,第250-251页
    [28][英]大卫·帕金翰著,张建中译:《童年之死——在电子媒体时代成长的儿童》,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225-226页
    [29][美]尼尔·波兹曼著,吴燕莚译:《童年的消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5页
    [32][法]加斯东·巴什拉著,刘自强译:《梦想的诗学》,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32-13页
    [33]沈杏培:《论儿童视角小说的文体意义与文化意味》,载于《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第4期
    [34]姚兰:《天堂里的孩子——华兹华斯笔下的儿童形象探究》,载于《西安社会科学》2010年第一期
    [35][意]蒙台梭利著单中辉译:《童年的秘密》,京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36][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尔》,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90页
    [37]吴尚华:《走向和谐:人与自然的主题变奏——试论当代文学中的环境文学》,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38]吴尚华:《走向和谐:人与自然的主题变奏——试论当代文学中的环境文学》,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39].[40]转引自于袁雪生:《回归童年回归自然》,载于《南昌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41].[42]Paul,Sherman.For Love of the Worod:Essays on Nature Writers.Iow a City:University of Iow a Press,1992.p40.245
    [43]Joseph O.Milner.Spritual and Ethical Dimension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The Edwin Mellen Press.Lewiston,New York,2001,第126页
    [44].[45]沈石溪著:《动物小说的艺术世界》,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年版,第91,46页
    [46]高洪波:《儿童小说》,南京:江苏少年出版社2000年版,第199页
    [47]引自朱光潜著:《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445页
    [48]杨素梅、闫吉青著:《俄罗斯生态文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7页
    [49]王朔著《动物凶猛》,http://www.douban.com/note/49262265/
    [50]班马:《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与构想》,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年版,转引自蒋风主编:《儿童文学原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3页
    [51][苏]列别杰娃:《叶圣陶的儿童题材作品》,《国外中国文学研究论丛》,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346页
    [52]沈石溪著:《动物小说的艺术世界》,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年版,第59页
    [53][加]玛格丽特·桑德斯著,胡剑虹译:《美丽的乔》,北方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16页
    [54][美]布鲁诺·贝特尔海姆著,舒伟等译:《童话世界语童心世界》,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64页
    [55]彭斯远:《中国当代动物小说论》,载于《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3期
    [56]殷国明:《漫话『狼』文学》,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3-75页
    [57]郑晓江:《善死与善终》,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1页
    [58][奥]阿德勒著,罗玉林等译:《阿德勒人格哲学》,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5-6页
    [59]转引自袁松金:《儿童提问的本体价值》,《教育科学研究》2010年第2期
    [60]李亚平:《儿童是什么》,《上海教育科研》2011年第8期
    [61][印度]泰戈尔著,倪培耕译:《泰戈尔论文学·儿歌》,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109页
    [62][挪]让—罗尔·布约克沃尔德著,王毅、孙小鸿、李明生译:《本能的缪斯——激活潜在的艺术灵性》,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63页
    [63][美]波拉·波尔克,里拉德著:《现代幼儿教育法》,明天出版社1986年版,第135页
    [64][法]波尔·阿扎尔著:《书·儿童·成人》(日文版),日本纪伊园国屋书店1986年版,第230页
    [65][意]皮耶罗·费鲁奇著,陆妮译:《孩子是个哲学家》,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第132-133页
    [66][美]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著,郝明义、朱衣译:《如何阅读一本书》,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34-235页
    [67][英]德斯蒙德·莫利斯著,杨丽琼译:《人这种动物》,华龄出版社1988年版,第333页
    [68][意]玛利亚·蒙台梭利著,高潮、薛杰译:《有吸引力的心灵:儿童的思维决定他的一生》,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第335页
    [69][荷兰]胡伊青加著,成穷译:《人:游戏者》,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1-152页
    [70]印度]泰戈尔著,郑振铎译:《飞鸟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90页
    [71]转引自刘晓东:《儿童学科建设笔谈》,《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72][法]圣·埃克苏佩里著,程学鑫译:《小王子》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页
    [73]荣格著,刘光彩译:《怎样完善你的个性》,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年版,第117页
    [74]荣格著,刘光彩译:《怎样完善你的个性》,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年版,第190页
    [75][日]高桥健二著:《凯斯特纳的生涯》(日文版),日本骚驳堂1981年版,第166页,转引自朱自强:《儿童文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76]青璎:《童谣的倒后镜》,《新闻晨报》2007年4月1日
    [77]转引自高建平:《儿童哲学中的自由精神》,《晋中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78][苏]苏霍姆林斯基著,唐其慈等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80]《列宁全集》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l次9年版第399页
    [81]雅斯贝尔斯:《智慧之路》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年版,第2页
    [82]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79页
    [83][意]蒙台梭利著:《童年的秘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18页
    [84]尼采著,陈涛、周辉荣译:《历史的用途与滥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85]《鲁迅全集·且介亭杂文·看图识字》,蒋风主编:《中国儿童文学大系·理论一》,希望出版社2009年第二版,第130页
    [86]张爱玲:《造人》,钱理群编:《父父子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6页
    [87]周作人:《小孩的委屈》,《谈虎集》,长沙:岳麓出版社1989年版,第48页
    [88]胡适:《慈幼的问题》,《胡适文存三集》第四册,上海:亚东图书馆1930年版,第1175页
    [89]朱自强:《『童年』:一种思想的方法和资源》,《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6月10日
    [91][前苏联]维果斯基著,于震球选译:《维果斯基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78页
    [92][意]蒙台梭利著,任代文译校:《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26页
    [93][意]蒙台梭利著,任代文译校:《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42页
    [94][法]加登斯·巴什拉著,刘自强译:《梦想的诗学》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42页
    [95][美]亨利·梭罗著,徐迟译:《瓦尔登湖》,降临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00页
    [96]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钱理群编:《父父子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97]资中筠:《中国教育不改变,人种都会退化》,《凤凰网·论坛》,2012年8月21日
    [98]刘绪源:《儿童文学三大母题》,p209
    [99][意]蒙台梭利著,任代文主译校:《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42页
    [100]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4页
    [101][意]蒙台梭利著,任代文主译校:《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34页
    [1]王泉根著:《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重庆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2]翟瑞青:《现代作家和教育》,国家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版,第120页
    [3]郭沫若:《儿童文学之管见》,蒋风主编:《中国儿童文学大系·理论(1)》,希望出版社2008年版,第52页
    [4]夏丐尊:《<爱的教育>译者序言》,载林呐、徐柏荣、郑法青主编:《夏丐尊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42-43页
    [5][6][7]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钱理群编:《父父子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6.4页
    [8]周作人:《祖先崇拜》,钱理群编:《父父子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9]胡适:《关于<我的儿子>的通信》,钱理群编:《父父子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14页
    [10][11][16][17][37][38][美]弗洛姆著,李健鸣译:《爱的艺术》,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4,16,18,30,43,36页
    [12]参见陈模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儿童文学集》(1949-1966),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年版,第8页
    [13][14][意]蒙台梭利著,任代文主校译:《有吸引力的心理》,见《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587,587-588页
    [15][美]欧文·辛格著,高光杰译:《爱的本性》,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5页
    [18][意]蒙台梭利著,任代文译:《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27页
    [19]基里尔·瓦西列夫著:《爱的哲学》,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第164页
    [20]王珉:《论蒂里希关于『爱』的伦理思想》,浙江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21][22]《西方思想宝库》,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79页
    [23]泰戈尔著,谢冰心、金克木译:《回忆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38页
    [24]王统照:《对于诗坛批评者的我见》,载于《诗》1922年第3期
    [26]《山中杂记》,《冰心文集》第3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196页
    [27][美]弗洛姆著,李健鸣译:《爱的艺术》,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34页
    [28]柏拉图著,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46页
    [29][日]今道友信著,王永丽、周浙平译:《关于爱和美的哲学思考》,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39页
    [30][意]加林著,李玉成译:《意大利人文主义》,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22页
    [31][印度]克里希那穆提著,胡因梦译:《爱的觉醒》,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6年版,第111页
    [32]朱自强:《儿童文学的人性观》,《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33][34]王泉根:《论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载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35]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63页
    [36]别林斯基:《新年礼物》,周忠和:《俄苏作家论儿童文学》,河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3年版,第7页
    [39]转引自东瑞:《能活着就是一件乐事》,载《台港文学选刊》1999年第7期
    [40]肖关鸿著:《诱惑与冲突:关于艺术与女性的札记》,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87页
    [41]王者鹤:《父母之爱应是理智之爱——读别林斯基的<新年礼物>》,载于《教育理论研究》2005年第2期
    [42]翟瑞青:《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母爱主题和儿童教育·绪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12-213页
    [43]张建鹏、胡足青主编:《母亲的榜样——教育的智慧和艺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44]色冰心:《关于女人·序》
    [45]韩明丽:《罗琳给中国儿童文学带来的启示》,《时代文学》2007年第4期
    [46]《叶圣陶文集》第二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6页
    [47]杜维明:《人文精神与全球伦理》,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第6期
    [49]王爱民:《关于现代女性在人才培养中作用的思考》,载《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1年第1期
    [50]张建鹏、胡足青主编:《母亲的榜样——教育的智慧和艺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25页
    [51]甘剑梅:《关于教育起点观的哲学阐释》,《教育学》(人大复印资料),2003年第4期甘剑梅:《关于教育起点观的哲学阐释》,《教育学》(人大复印资料),283年第4期
    [52]王咪咪:《儿童视角下的人文关照》,《鸡西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53]别林斯基:《新年礼物·霍夫曼的两篇童话和伊利涅依爷爷的童话》,见《俄苏作家论儿童文学》,河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3年版
    [55]朱自强著:《儿童儿童文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55页
    [56][美]艾里克·A·基梅尔:《儿童文学理论初探》,转引自姜凤主编《儿童文学原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9页
    [57]刘晓东著:《解放儿童·序》,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2页
    [58]邓石岩:《教师的大爱:序言》,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版
    [59]吴盘生:《苏霍姆林斯基夫人安娜·伊夫诺夫娜访问札记》,载《外国中小学教育》,2001年第4期
    [60][英]伯特兰·罗素著,欧阳梦云等译:《论教育尤其是儿童教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559页
    [61]荣格著,刘光彩译;《怎样完善你的个性》,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年版,第117页
    [62][法]加斯东·巴什拉著,刘自强译:《梦想的诗学》,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28页
    [63][法]加斯东·巴什拉著,刘自强译:《梦想的诗学》,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28页
    [64][意]蒙台梭利著,任代文译:《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27页
    [65][意]蒙台梭利著,任代文译:《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27页
    [66]刘晓东著:《解放儿童》,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78页
    [67]巴赫金著:《对话与想象》,转引自[澳]罗宾·麦考伦著,李英译:《青少年小说中的身份认同观念:对话主义构建主体性》,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年版,第18页
    [68]王铁军、汪政:《超越于创新:学校教育现代化的理念与运作》,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3页
    [69]石峰岗:《论校园文化及其变化》,《高等教育研究》1959年第1期
    [70]陈世联等著:《文化与儿童社会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9-210页
    [71][英]鲁道夫·谢弗著,王莉译:《儿童心理学》,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第197页
    [72]朱智贤著:《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83年版,第450页
    [73][韩国]李在彻:《和平、发展与二十一世纪儿童文学》,《当代儿童文学的精神指向·第六届亚洲儿童文学大会文选》,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年版
    [74][75]弗洛伊德著,孙凯祥译:《论创造力与无意识》,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年版,第229页
    [76]弗洛伊德著:《爱性心理学》,北京:作家出版社,1985年版,第44页
    [77]王琪:《试论弗洛伊德的人的本质学说》,《科教文汇》,2008.02(上旬刊)
    [78]佛洛依德著:《心理哲学》,第84页
    [79]转引自张德胜:《性与文艺—从弗洛伊德泛性论说开去》,《咸宁师专学报》,1993年第3期
    [80]王泉根:《少年小说的当代思考》,载于《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9期
    [83][英]罗素:《婚姻革命》,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79页
    [84][瑞士]荣格著,刘光彩译:《怎样完善你的个性》,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年版,第117页
    [85]彭斯远:《论近几年儿童小说的思春观念》,载于《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3期
    [86]彭斯远:《论近几年儿童小说的思春观念》,载于《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3期
    [1]郭沫若:《儿童文学之管见》,蒋风主编:《中国儿童文学大系》(1),希望出版社2008年版,第52页;
    [2]崔昕平、马艳萍著:《儿童文学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2页
    [3]见《周晓评论集》,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年版
    [4]子扬:《也谈儿童文学和教育》,载于《儿童文学研究》第16辑,1984年4月
    [5]曹文轩:《儿童文学观念的更新》,载于《儿童文学研究》第24辑,1986年12月
    [6]方卫平:《近年来儿童文学发展态势之我见——并与陈伯吹先生商榷》,载于《百家》1988年第3期
    [7]鲁兵:《教育儿童的文学·增补本后记》,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年版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6页
    [9]《深读·锐观察——信仰缺失与精神迷茫》,《齐鲁晚报》,2010年10月2日
    [10]杨怀祥:《和谐德育让学生诗意地栖居》,《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第8期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6页
    [12]冯建军:《生命与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7页
    [14]黑格尔:《历史哲学》,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76年版,第40页
    [15][苏]伊·谢·科恩著,佟景韩等译:《自我论:个人与个人自我意识》,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303-304页
    [16]转引自冯沪祥:《中西生死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17][18]罗琳:《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苏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184页
    [19]舍勒著,林克译:《爱的秩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 995年版,第239-241页
    [20]姜淑芹:《论<哈利·波特>系列的叙事结构》,《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第3期
    [21]史锦秀:《艾特玛托夫在中国》,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2]转引自关福堃:《20世纪儿童文学的现代文化品格》,载于《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5期
    [23]转引自韦苇著:《世界文学史概述》,浙江少儿出版社1986年版,第329页
    [24]张春:《论幼儿主体性及培养》,《学前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
    [25]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47页
    [26]曾新:《论主体性教育中德主体间性》,《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27]尹艳秋、叶绪江:《主体间性教育的个人主体性教育的超越》,《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28]郭湛:《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29]王锐生:《社会哲学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5页
    [30]路有锉:《躁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36页
    [31][意]蒙台梭利著,金晶、孔伟译:《童年的密码》,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第5页
    [32][33][意]蒙台梭利著,金晶、孔伟译:《童年的密码》,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第7,25页
    [34]参见邢建勇:《沈从文小说的生命原始精神》,《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4期
    [35]爱默生:《美的透视》,佟孝功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171页
    [36][美]辛格·艾温:《我们的迷惘》,郜元宝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7]周作人:《中年》,转引自王立群:《论周作人的性爱观》。《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38]周作人:《无条件的爱情》,转引自王立群:《论周作人的性爱观》。《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39][意]玛利亚·蒙台梭利著,胡纯玉译:《发现孩子了解和爱孩子的新方法》,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版,第94页
    [40]杨怀祥:《和谐德育让学生诗意地栖居》,《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第8期
    [41]韦苇:《别林斯基——进步儿童文学理论的奠基人》,《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
    [42]方卫平、王昆建主编:《儿童文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239-241页
    [43][美]黄全愈:《生存教育在美国》,接力出版社2002年版,第39页
    [4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1-32页
    [45][美]埃尔德著,田禾、马春华译:《大萧条的孩子们》,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430页
    [46]Bourne,Towards a theory of development education.The Developmengt Education Journal 2003(1).
    [47][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2页
    [48]朱自强:《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化进程》,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版,第418页
    [49][50][意]蒙台梭利著,金晶、孔伟译:《童年的密码》,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第119,93页
    [51]丁海东:《论儿童教育的人文化》,载于《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52][瑞士]荣格:《完善你的人格》,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年版第148页
    [53][古罗马]马可·奥勒留:《沉思录》,中国社会科学超出版社1989年版,第11-12页
    [54][67]蒋风主编:《儿童文学原理》,第439页
    [55][法]艾姿碧塔著,林微玲译:《艺术的童年》,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62页
    [56]孙建江著:《二十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导论》,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年版,第95-96页
    [57]谢华著:《岩石上的小蝌蚪》,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年版
    [58]郑春:《卓异的、缺失的和永恒的——试论『十七年』文学创作的爱国情结》,载《山东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59]黑格尔著:《历史哲学》,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69页
    [60]韦苇:《别林斯基——进步儿童文学理论的奠基人》,《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
    [61]郑春:《卓异的、缺失的和永恒的——试论『十七年』文学创作的爱国情结》,载《山东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62]冯国锋:《论信仰教育》,《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版》,2009年第1期
    [63]荆学民:《社会转型与信仰重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9页
    [64]高小康:《人与故事:文学文化批评》,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第18页
    [65]黄明理:《辩证维度中德马克思主义信仰》,《河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3期
    [66]王学俭、李东坡:《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突出问题与对策》,《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第11期
    [68]转引自邓艳君:《劳动教育:人文素质内化的有效途径》,《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69]《一切为儿童——陈鹤琴儿童教育文选》,南京出版社1992年版,第271页
    [70][71]《列宁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40,765页
    [72][73]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74,702页
    [74]《陈鹤琴教育文集》(下卷),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第660页
    [75]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32页
    [76]李吉林:李吉林教艺录》,《人民教育》,1996年第4期
    [77]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78]胡德辉:《论情感教育》,《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1期
    [79]严明、张晓书:《情感教育:梳理与反思》,《教育探索》2005年1期
    [80]朱自强:《儿童文学的本质》,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版
    [81]马斯洛著,林方译:《人性能达到的境界》,昆明:云南人们出版社1987年版
    [82]唐俊琳:《人的全面发展与情感教育》,《南昌高专学报》,2010年第l期
    [83]奈斯比特:《大趋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3页
    [84]奈斯比特:《大趋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8页
    [85][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著,唐其慈等译:《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86][87][88][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著,唐其慈等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天津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157-158,34,35页
    [89]陈艳秋:《构建人文教育平台——论儿童文学与审美教育》,《时代文学》,2007年第6期
    [90]蔡元培著:《创办锅里艺术大学之提案》,《蔡元培全集第六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33页
    [9]王泉根:《儿童文学的审美指令》,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1年版
    [92]叶圣陶等著:《我和儿童文学》,少年儿童出版社1980年版,第79页
    [93]巴顾建华、张占国主编:《美学与美育词典》,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第65页
    [94]南帆:《文学理论》,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95]刘绪源:《对一种传统的儿童文学观的批评》,《儿童文学研究》1988年第4期
    [96]许军娥:《文学审美:儿童文学经典生成的主要因素》,《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10期
    [97][美]乔治·桑塔耶纳著,缪灵珠译:《美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98]陈晖:《儿童文学纯幸福童年的陪伴和守护》,《少年儿童研究》2006年第1期
    [99][苏]高尔基:《论文学(续集)》,冰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100][美]韦勒克、沃伦著:《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01]朱立元:《现代西方美学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102]王富仁:《把儿童世界还给儿童》,《中国儿童文学》,2000年第4期
    [103]齐鹏:《当代文化与感性革命》,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年版,第95页
    [104]王一方:《童年精神的重新发现——彼得·潘与童年解放》,《中国儿童文学》,286年第4期
    [105]朱自强:《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化进程》,p40
    [106][法]拉康:《拉康选集》,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573页
    [107][法]米歇尔·福柯:《权力的眼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90页
    [108][109][110][美]玛格丽特·米德著,周晓虹、周怡译,《文化与承诺》,即将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111]王富仁:《把儿童世界还给儿童》,《中国儿童文学》,2000年第4期
    [112]严洁:《保守秘密让人心理健康》,http://www.china.org.cn/chinese/health
    [113][114][意]蒙台梭利著,金晶、孔伟译:《童年的秘密》,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年版,第57,8页
    [115][加]马克斯·范梅楠、巴斯·莱维林著,陈慧黠译:《儿童的秘密:秘密、隐私和自我的重新认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2页
    [116][加]马克斯·范梅楠、巴斯·莱维林著,陈慧黠译:《儿童的秘密:秘密、隐私和自我的重新认识》,教育科学出版社旧004年版,第15页
    [117]刘绪源:《儿童文学三大母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版
    47.[英]罗琳著,马家农、马爱新译:《哈利·波特》(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48.[英]王尔德著,巴金译:《快乐王子》,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
    49.[意]克洛迪著,邓志峰、肖宝荣译:《木偶奇遇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0.[瑞典]林格伦著,李之义译:《长袜子皮皮》,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年版;
    51.[英]巴里著,傅东起译:《彼得·潘》,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2年版;
    52.[德]拉斯伯著,谭旭东译:《吹牛大王历险记》,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年版;
    53.[法]圣埃克絮佩里著,王之光译:《小王子》,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54.[美]马克·吐温著,潘庆龄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
    55.[美]马克·吐温著,万华译:《汤姆·索亚历险记》,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56.[美]海明威著,程芳译:《老人与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57.[苏]奥斯洛夫斯基著,邢兆良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58.[意]亚米契斯著,《爱的教育》,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年版;
    59.[苏]特罗耶波尔斯基著,黑耳朵白比姆》,外国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60.徐光耀著:《小兵张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61.李心田著:《闪闪的红星》,湖北少儿出版社,2009年版;
    62.曹文轩著:《古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63.张天翼:《罗文英的故事》.王蒙主编:《儿童文学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64.程玮:《来自异国的孩子》,1990年版;
    65.沈默君、罗静:《红灯记》,1963年。
    1.谭得伶:《高尔基与儿童文学》,《当代外国文学》,1981年第10期;
    2.黄云生、蒋风:《漫谈儿童小说的创新》,《浙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2期;
    3.王泉根:《论外国儿童文学对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影响》,《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3期;
    4.韦苇:《别林斯基——进步儿童文学理论的奠基人》,《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
    5.刘崇善:《儿童小说的心理描写》,1984年第6期;
    6.徐芳:《人与自然关系的艺术思考——简评近年来小说创作的一种倾向》,《文学评论》,1985年第1期;
    7.辛人:《高尔基论天才和儿童教育》,《苏联问题参考资料》,1985年第8期;
    8.曹天成:《对近年小说中自然意识的理论探讨》,《文艺争鸣》,1986年第4期;
    9.郭雅书:《当代儿童小说创作的新超越》,《锦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
    10.傅腾霄:《关于儿童文学创作中作家审美感受的几个问题》,《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4期;
    11.方卫平:《童年:儿童文学理论的逻辑起点》,《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2欺;
    12.谭桂林:《论中国现代童年母题文学的叙事模式》,《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4期;
    13.刘晓东:《儿童哲学初探》,《江西教育科研》,1991年第8期;
    14.刘杰英:《儿童小说的审美观照》,《理论与实践》,1992年第4期;
    15.韩进:《从『儿童的发现』到『儿童的文学』——周作人儿童文学思想论纲》,《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第4期;
    16.(日)鸟越信:《成人的逻辑与儿童的逻辑》,《东北师范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
    17.李嘉宝、欧阳光磊:《从自然主题到原始倾向》,《荆州师专学报》,1994年第6期;
    18.张锦怡:《儿童文学创作规律论略》,《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95年第6期;
    19.朱自强:《儿童文学的人性观》,《东北师范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20.董玉玲:《鲁迅笔下的儿童形象》,《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2期;
    21.彭斯远:《秦文君儿童小说的主体意识》,《重庆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
    22.关润琳:《永恒主题——复仇意识溯源》,《中国电视》,1998年第9期;
    23.林德宏:《儿童的哲学世界》,《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24.刘晓东:《论『儿童是成人之父』》,《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25.起永疆:《『博学』的顽童——再读<汤姆·索亚历险记>》,《重庆师专学报》,1999年第4期;
    26.胡德才:《论鲁迅的儿童题材文学创作》,《湖北三峡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
    27.李利芳:《论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中的儿童观》,《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1期;
    28.王立:《从复仇文学主题看复仇动机的传奇质素》,《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29.王泉根:《中国新时期儿童文学的深层拓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认为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30.王宜青:《儿童视角的叙事策略及心理文化内涵》,《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31.王金禾:《论儿童游戏与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钦州师范搞定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2期;
    32.刘厚明:《导思·染情·益智·添趣——试谈儿童文学的功能》,
    33.王楠:《新世纪教育主题的创新》,《基础教育研究》,2001年第6期;
    34.孙德喜:《高度理性化的独语——『文革』文学语言论》,《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年第1期;
    35.谭旭东:《新时期儿童小说扫描》,《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36.牛广轩:《浅析离家出走青少年的心理世界》,《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2期;
    37.杨经建、彭在钦:《复仇母题与中外叙事文学》,《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第4期;
    38.翟永明、高小弘:《浅析儿童文学游戏精神的内涵》,《柳州师专学报》,2003年第4期;
    39.文嘉:《从『小主人』到『小闯将』的文学迁变——文革文学中儿童文学范式研究》,《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40.刘之杰:《试论儿童文学的教育性》,《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4期;
    41.邢建勇:《沈从文小说的生命原始精神》,《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42.张锦怡:《民族性的丰富与发展——敖德斯尔儿童小说创作论略(上下)》,《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1、2期;
    43.陈华国:《一场自然与生命的『较量』——析<老人与海>的自然主题与精神内涵》,《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44.孙燕:《教育的生命主题:从关注生命到生命教育》,《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45.马德峰:《青少年『离家出走』现象的理论思考》,《动向与对策》,2004年第4期;
    46.田广文:《新潮成长小说的叙事模式及其历史语境》,《内蒙古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47.李利芳:《与童年对话——论儿童文学的主体间性》,《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48.陈思广:《写年时期英雄史诗型战争小说审美特征论》,《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49.倪丽珊:《心灵的探险——试论<哈利·波特>的『游戏精神』》,《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0
    期;
    50.王者鹤:《父母之爱应是理智之爱——读别林斯基<新年的礼物>》,2005年第2期;
    51.史爱华:《儿童的声音与儿童的哲学》,《理论建设》,2005年第7-8期;
    52.王海英:《解读儿童的秘密——基于社会学的分析视角》,《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年第1期;
    53.黎小冰:《『性』:新的人类突破性生存困境的途径——论劳伦斯的『性探索小说』》,《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54.王海英:《走近儿童的秘密——儿童秘密引发的教育思考》,《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21期;
    55.王文玲:《新时期儿童视角小说创作论》,东北师范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56.朱自强:《对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研究方法论的思考》,《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57.吴尚华:《走向和谐:人与自然的主题变奏——试论当代文学中的环境文学》,《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58.贺晓星、李黎:《彼得·潘写作:作为教育思想的少儿文学》,《教育学报》,2006年第2期;
    59.时翠萍:《『儿童本位的小说』——从儿童心理看儿童小说的审美特征》,《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60.桂萍:《论中西文学复仇主题的文化传承及擅变》,《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61.朱自强:《『童年』:一种思想的方法和资源》,《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6月10日;
    62.施战军:《论中国式的成长小说的生成》,《文艺研究》,2006年第11期;
    63.张静:《人性的回归——D.H.劳伦斯小说中的性爱观分析》,《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64.杨丽:《论别林斯基家庭教育观之父母角色》,《天中学刊》,2007年第6期;
    65.刘绪源:《什么是儿童文学的深度?》,《文学报》,2007年3月8日;
    66.孙一兰:《秘密与儿童的成长》,《钦州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67.张继培:《孩子的迷人魅力》,《怀化学院学报》,2008年第8欺;
    68.高振宇:《儿童哲学的再概念化——对李普曼与马修斯『对话』的再思考》,《学前教育研究》,2010年
    第6期;
    69.燕琼:《不变的追寻——五四以来『儿童视角小说』作家创作心理共同之处》,《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70.吴柞稳:《同伴交往:儿童主体性发展的精神家园》,《教学与管理》,2005年1月15日;
    71.姚秀点:《师生关系中教师主体性与儿童主体性探析》,《集美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72.张琦:《儿童视角小说的发生机制及美学意义》,《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73.杨丽珍:《曹文轩儿童小说中的唯美世界解析》,《昆明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74.王科:《儿童小说涵义新论》,《昆明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75.王艳文:《神化的小英雄——『十七年』阶级斗争题材儿童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76.申景梅:《十七年儿童小说创作概况及研究综述》,《语文学刊》,2009年第7期;
    77.沈杏培:《论儿童视角小说的文体意义与文化意味》,《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第4期;
    78.高建平:《儿童哲学中的自由精神》,《晋中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79.黄丹:《论艾默生、梭罗和惠特曼笔下『自然』主题的演进》,《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80.王艳文:《被校正的儿童——『十七年』现实题材儿童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当代文学》,2009年第5期;
    81.袁宗金:《儿童提问的本体价值》,《教育科学研究》,2010年第2期;
    82.郑国友:论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死亡意识》,《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83.石峰、于虹:《向死而生——<哈利·波特>的死亡哲学》,沈阳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84.吕豪爽:《敬畏与和谐——论新时期少数民族小说中的自然主题》,《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85.邓琪瑛:《试论儿童文化的原初性与可塑性》,《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86.刘秀娟:《动物小说写作:从生命本身出发——访动物小说作家沈石溪、黑鹤》,《文艺报》,2010年6月28日;
    87.王黎君:《论儿童视角小说的文本特征》,《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
    88.刘为:《现代作品中的『寻找』结构》,《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0期;
    89.许军娥:《文学审美:儿童文学经典生成的主要因素》,《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10期;
    90.海飞:《关注儿童成长中的精神家园》,《中国教育报》,2011年2月19日;
    91.杨星映:《巴赫金『主体间性』思想解读》,《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92.孙建国:《文学教育与儿童人文素质培育》,《文艺报》,2011年6月10日;
    93.郭大勇:《身份认同与文学研究》,《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94.戎庭伟:《后现代的儿童主体性:福柯之眼》,《全球教育展望》,2012年第1期;
    95.杨日飞:《论『儿童本位』的意蕴及其教育规定性》,《全球教育展望》,2012年第2期;
    96.张淑华等:《身份认同研究综述》,《心理研究》,2012年第5期;
    1.任大星:《漫谈儿童小说创作》,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2.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3.[瑞士]皮亚杰著,傅统先译:《儿童的心理发展》,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4.周晓:《儿童小说创作探索录》,广东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
    5.刘崇善:《给小孩子的大文学》,河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4年版;
    6.陈子君:《儿童小说欣赏》,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5年版;
    7.任大霖:《儿童小说创作论》,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87年版;
    8.[美]马修斯著,陈国荣译:《哲学与幼童》,三联书店1989年版;
    9.杨实诚:《世界儿童小说名篇欣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0.《儿童小说十家》,海燕出版社,1989年版;
    11.周晓:《少年小说论平》,宁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2.郁炳隆、唐再兴主编:《儿童文学理论基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3.汪习麟:《论儿童小说及其他》,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年版;
    14.王泉根:《儿童文学的审美指令》,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1年版;
    15.叶君健、张美妮选编:《世界儿童小说名篇精选》,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年版;
    16.彭斯远:《异彩纷呈的多元格局》,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3年版;
    17.梅子涵:《儿童文学叙事式论》,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3年版;
    18.方卫平:《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史》,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3年版;
    19.陈子君等:《论儿童小说》,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3年版;
    20.杨实诚:《儿童文学美学》,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1.《游戏精神与文化基因——班马儿童文学文化》,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年版;
    22.汤锐:《现代儿童文学本体论》,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年版;
    23.方卫平:《儿童文学的当代思考》,明天出版社,1995年版;
    24.蒋风主编:《儿童文学原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5.韩进:《中国儿童文学源流》,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版;
    26.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7.朱自强:《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版;
    28.吴其南:《现实·文本·文本间性》,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9.张锦贻:《民族儿童文学研究》,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0.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超出版社2004年版;
    31.张锦贻:《发展中的内蒙古儿童文学》,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2.朱自强:《儿童文学新视野》,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3.伺卫青:《小说儿童——1980—2000:中国小说的儿童视野》,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4.钱理群主编:《父父子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5.陈洪、夏力主编:《儿童文学新思维》,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36.刘晓东:《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37.孙建江:《童年的文化坐标》,济南明天出版社2006年版;
    38.王泉根:《儿童文学的文化坐标》,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9.周晓波:《儿童文学创作现象透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
    40.李利芳:《中国发生期儿童文学理论本土化进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7年版;
    41.翟瑞青:《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母爱主题和儿童教育》,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2.陈世联:《文化与儿童社会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43.《中国儿童文学五人谈》,新蕾出版社,2008年版;
    44.刘晓东:《解放儿童》,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8年版;
    45.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8年版;
    46.蒋风主编:《中国儿童文学大系》(1-4),希望出版社,2008年版;
    47.王蕾:《安徒生童话与中国现儿童文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8.王泉根:《中国儿童文学新视野》,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年版;
    49.朱自强:《儿童文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50.张宏:《新时期小说中的苦难叙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1.刘绪源:《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2.沈石溪:《动物小说的艺术世界》,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年版;
    53.[奥]约翰.史蒂芬斯著,张松善、黄惠玲译:《儿童小说中的语言与意识形态》,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年版;
    54.[奥]罗宾.麦考论著,李英译:《青少年小说中身份认同的观念:对话主义构建主体性》,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年版;
    55.[瑞典]玛丽亚.尼古拉耶娃著,刘洊波、杨春丽译:《儿童文学中的人物修辞》,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年版;
    56.[美]凯伦.科茨著,赵萍译:《镜子与永无岛:拉康、欲望及儿童文学主体》,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年版;
    57.[英]彼得·亨特主编,郭建玲等译:《理解儿童文学》,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年版;
    58.[加]佩里·诺德曼、梅维丝·雷默著,陈中美译:《儿童文学的乐趣》,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年版;
    59.[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尔·论教育》(上下),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60.[意]玛丽亚·蒙台梭利著,金晶等译:《童年的秘密》,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61.[德]阿图尔·叔本华著,刘彤汉译:《论世间苦难》,中国出版集团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0年版;
    62.[美]艾·弗洛姆著,李健鸣译:《爱的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
    63.徐兰君、[美]安德鲁·琼斯主编:《儿童的发现现代中国文学及文化中的儿童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64.[美]尼尔·波兹曼著,吴燕莚译:《童年的消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65.李学斌:《儿童文学与游戏精神》,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1年版;
    66.侯赢:《论儿童文学的教育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