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民法中优先购买权的保护和规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主要是在对我国现行民法相关规范中的优先购买权保护制度进行归纳、梳理的基础上,结合理论界的研究现状,针对我国目前优先购买权司法实践出现的诸多问题,提出对优先购买权制度保护同时需进行规制的观点,以期望有助于我国优先购买权的制度建设。
     笔者首先从我国现行法规中的优先购买权相关规定入手,在吸收借鉴他人对优先购买权制度归纳分类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梳理,提出了自己的分类方法。本文对我国现有优先购买权的分类,主要从便于理论探讨和实务操作角度,按法律规范的基本分类,将优先购买权分为实体性规定和程序性规定两大类,并分别予以探讨。在优先购买权的实体规定方面,主要归纳和讨论了现有法规中的财产共有中共有人的优先购买权、承租人对租赁房屋的优先购买权、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优先购买权三类主要的民事优先购买权。这三类优先购买权既是现实中最常见重要的优先购买权,也是最典型的优先购买权,虽各自有所不同,但无疑都集中体现着优先购买权最基本突出的特点,即必须附存于某种基本法律关系之上、必须在同等条件下方能行使、必须是由法律规定的相对人不得免除的一项法定义务。此外,笔者还有选择的介绍了技术成果转让中的优先购买权和其他的一些优先购买权,这些优先购买权与基本的优先购买权相比,或缺乏与基础法律关系的关联、或属于某种特殊的政策性考虑、或具有某些过渡性保护性质,但都不是民事法律中长期稳定、典型的优先购买权类型。对优先购买权保护的程序性规定主要是最高人民法院的一些司法解释,这些规定对具体保护实体性权利具有重要意义,毕竟权利需要程序来维护和实现,对优先购买权这样的特殊权利更是如此。对国外和我国台湾地区优先购买权的简单介绍虽非探讨重点,但对认识完善该制度仍有借鉴意义。
     在对基本规定有所侧重的归纳介绍基础之上,笔者接着展开了对优先购买权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探讨。经过对相关资料整理研究,笔者发现优先购买权制度的理论探讨主要集中在优先购买权的性质认定、优先购买权制度的作用两方面,这既是优先购买权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争议颇多的焦点问题。通过对比各种观点,笔者以为优先购买权的性质问题其实完全可突破常规,从另一个角度去认识:即优先购买权的特权原本就是基于利益平衡政策考量的结果,因各种优先购买权制度本身基本法律关系的差异,对该制度性质强求统一本就不合适。将各种“性质”作为从某个侧面认识该制度的特征,有取有舍、有所侧重,对正确认识和维护该制度更为合适。而对在现实中是否应保留该制度,包括司法执行中是否需保护该制度的争议,笔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优先购买权制度虽有消极一面,但在现有经济生活和法律制度中仍可发挥重要作用。无论从经济角度、法律秩序方面衡量,该制度都有利大于弊的积极功用,且在司法执行中也没有必要否定对该制度的保护,这乃是利益权衡的现实良性选择。
     通过对优先购买权制度规定中的缺陷和司法实践中的诸多问题的探讨,笔者以为:制度规定的分散、混乱、陈旧、笼统是造成优先购买权司法保护现实问题多多的根源,许多的争议均产生于此。考虑到该制度的存留利弊和诸多问题,对其进行限制性保护合理即规制实有必要。从股东股权优先购买权和承租人优先购买权现实保护差异分析,笔者认为要保护和规制优先购买权制度,基础和关键就在于必须建立合理、明确、规范的登记制度。这是保护优先购买权时合理衡平各方利益、解决各种现实争议的规制之本,也是笔者认为要建立合理良性的优先购买权制度的基础。
     考虑到制度本身的局限性,笔者最后提出利用限缩性原则和利益平衡原则对流于宽泛的优先购买权进行合理规制的思路。对现实中的优先购买权诉讼纠纷问题,笔者提出了几种解决选择方案,以期妥善解决、合理规制类似诉讼,达到优先购买权司法救济的合理规制。
     本文中笔者探讨的重点是优先购买权制度的存在价值、保护现状和问题、保护和规制。笔者试图在较为全面介绍分析我国优先购买权制度现状前提下,描绘出相对理想、清晰、合理的优先购买权的法律保护框架,并希望这种探讨会有益于我国优先购买权的制度完善。
This essay is mainly based on summing up the right of first refusal protecting system in correlated with current civil law of our country actually.It combines the research of current situation by the theory circle. Aming at a great deal of questions appearing in judicial practice of the right of first refusal at present in our country, the writer presents some suggestions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 system of the right of first refusal and view of the structure and expect that contributes to the institutional improvement of the right of first refusal of our country.
     I start with from relevant regulations of the right of first refusal in current regulation of our country at first, and then put forward my own categorised method on the basis of absorbing and reference to others.On the point of theory research and the practical operation convinently, the stock-taking classification of the right of first refusal in our country is divided into substantive rules and procedural rules, and probe into them separately. In stipulating in the substantive rules of the right of first refusal,this article sums up and discuses the right of first refusal of the part owner of hotchpot, the leaseholder ,and shareholder of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 the three kinds of civil rights in the existing regulation. The three kinds are not only important rights that are the most common in the reality ,but also they are the most typical right of first refusal. Though each of them is different to some extent, undoubtedly they concentrate on reflecting the characteristic that the right of first refusal must base on some legal relationship , and can be excutived under equal conditions,and it must be a legal obligation that can't be waved by the counter party. In addition, the writer selectively introduces the right of first refusal that is involved in technical achievement and other types.Compared with the basic right of first refusal, these rights are either lack of basic legal relationship, or based on a certain special policy, or due to some transitional protection nature. Anyway they are not the types that become midium or long term, steady and typical of civil law. The procedural regulations which protect the right of first refusal are mainly some judicial explanation of 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 and these regulations have significant meaning in protecting the entity right ,since the right needs procedures to maintain and realize after all, especially to the right of first refusal.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right of first refusal in Taiwan or foreign countries is not an emphases in this article, but it still has meaning of using for reference.
     After selected summing-up and introduction of the basic regulations on the subject, the thesis turns to the discussion on the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the first refusal. By studying relevant materials, I found out that theories about first refusal system mainly focus on the nature and functions of first refusal system. The two, which are subject to many arguments, constitute the basics of the first refusal theories. Comparing different views, I believe we can break with convention and define the nature of first refusal from other angle, i.e. the privilege from the first refusal system is the result of balancing different interests. And as the basic legal relations of different first refusal systems are not the same, it is not appropriate to coerce a united nature of the system. It is more appropriate to recognize and protect the system by selectively looking at the“natures”as different angles in recognize the characters of the system. Under this guidance, I propose my opinion on the argument of whether to retain the system in practice and judicial enforcement, i.e. the first refusal syste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urrent economic life and legal system despite its negative factors. The advantages outweigh the disadvantages in terms of economy and legal order. And there is no need to deny the protection of the system in judicial enforcement. Therefore it is a practically better choice.
     In studying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system and problems in judicial practice,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problems are mainly caused by the dispersed, confused, out-dated and rough stipulations of the system. In view of this, it is necessary to regulate the system. By studying the difference in protecting the first refusal of shareholders and tenants,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basis and key issue in protection and regulation of the first refusal system is to build up a reasonable, clear and standard registration system. This is the foundation for establishing a reasonably better first refusal system as well as the foundation for balancing the interests and dealing with arguments.
     In consideration of the limitation of the system, the author proposes regulations on the excess use of the first refusal based on the restrictive and interests balance principles. The author also proposes several alternatives in dealing with the first refusal lawsuits, so as to reasonably regulate the first refusal remedy system.
     The thesis focuses on the values of retaining the system, status and problems in protection, protection and regulation.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es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our country’s first refusal system, the author describes an ideal, clear and reasonable legal protection framework for first refusal system, and hopes to benefits the perfection of the system in our country.
引文
1 王利明著:《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修订版,第 330 页。
    2 参见吕志兴:“中国古代不动产优先购买权制度研究”,载《现代法学》2000 年 2 月(第 22 卷第 1 期),第 124 页。其中提到《宋刑统》卷 13《户婚律》有“自唐元和六年……应典卖、倚当物业,先问房亲、房亲不要,次问四邻,四邻不要,他人并得交易。房亲着价不尽,亦任就得价高处交易”的叙述,这是宋代关于田宅典、卖中优先购买权的最早规定,这又是从唐宪宗元和六年(811 年)以后的诏令、敕条中归纳而来,尽管很笼统,即元和六年以来敕文到底是什么时候的诏令敕文?其内容如何都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房地产买卖必须先问近亲、次问四邻,近亲四邻不要才得卖与别人的规定在中唐应当已有出现。
    3 参见《五代会要》二六载,(后)周广顺二年(952 年)十二月,开封府奏:“……如有典当庄宅,准例房亲邻人,合当承当,若是亲人不要及着价不及,方得别处商量”。
    4 为行文方便,以下将法律、法规、规章和相关政策统称为法规。
    
    5 参见注释[1]引王利明著:《物权法论》第 339-341 页。
    6 参见蔡福华著:《民事优先权新论》,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6 年第 2 版,第 69-73 页。
    7 参见蔡养军:“我国法律中的优先购买权评析”,载《学海》2002 年第 5 期。
    8 参见注释[6]引蔡福华著:《民事优先权新论》第 84-87 页。
    9 参见注释[1]引王利明著:《物权法论》第 337-338 页;注释[6]引蔡福华著:《民事优先权新论》第 69-71页;孙宪忠著:《中国物权法总论》,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84-85 页。
    10 参见注释[6]引蔡福华著:《民事优先权新论》第 66-68 页。
    11 参见注释[6]引蔡养军:“我国法律中的优先购买权评析”。
    12 参见丁春艳:“论私法中的优先购买权”,载《北大法律评论》(2005)第 6 卷·第 2 辑,第 654 页。
    13 参见注释[6]引蔡养军:“我国法律中的优先购买权评析”。
    
    14 见施海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优先购买权刍议,载《榆林学院学报》2006 年 1 月第 16 卷第 1 期第 36 页。
    15 参见注释[6]引蔡养军:“我国法律中的优先购买权评析”。
     16 参见杨华“优先购买权类型化研究及法理分析”,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年第 3期第 81-82 页。
    17 参见[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78 页;[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上册,王晓晔等译,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90 页。参见注释[9]引孙宪忠著:《德国当代物权法》第 171 页。
    18 林沛文:“论法定优先购买权的制度价值”,《法制与经济》2006 年第 5 期第 8 页。
    19 参见王建华“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的性质性法律保护”,载《人民司法》2005 年第 10 期第 63-64 页;宁红丽“论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载于《广西社会科学》2004 年第 9 期。
    20 该说为我国台湾地区理论上的通说,学者史尚宽、温丰文、谢哲胜等也多持此观点。参见王泽鉴“优先购买权之法律性质”,载《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一)》,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507-511 页;又见温丰文“基地承租人之优先承买权”,载于《月旦法学杂志》第 78 期。
    21 参见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高级法官胡仕浩:“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的效力”,载黄松有主编:《中国民事审判前沿》2005 年第 1 集,法律出版社 2005 年 1 月第 1 版,第 164 页。又参见刘心稳主编:《中国民法学研究述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 年 11 月第 1 版,第 332 页“先买权是我国传统民事权利,……大陆法系学者通常都将其作为一种形成权,从其性质与效力上看,属于准物权”;张俊浩主编:《民法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年 7 月第 1 次修订版,第 336 页。
    22 此处各观点可参见史尚宽:《民刑法论丛》,台湾荣泰印书馆 1973 年版,第 96 页,转引自刘保玉编著:《物权法》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 7 月,第 16 页;王家福主编、梁慧星副主编:《中国民法学·民法债权》,法律出版社 1991 年 9 月第 1 版,第 650 页;又见杨立新主编:《疑难民事纠纷司法对策》(第二集),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 年 7 月第 1 版,第 309 页; 王利明、郭明瑞、吴汉东:《民法新论》(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 年 7 月第 1 版,第 15 页;王轶:《租赁合同》讲座,载北大法律信息网 - 法学文献。
    23 参见注释[21]引胡仕浩:“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的效力”。又见王忠:“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若干实务问题研究”,载黄松有主编:《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2004 年第 2 集,总第 18 集,第 197 页。
    24 参见注释[20]引温丰文:“基地承租人之优先承买权”。
    25 林沛文:“论法定优先购买权的制度价值”,载《法制与经济》2006 年第 5 期,第 10 页。权法》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 7 月,第 16 页;王家福主编、梁慧星副主编:《中国民法学·民法债权》,法律出版社 1991 年 9 月第 1 版,第 650 页;又见杨立新主编:《疑难民事纠纷司法对策》(第二集),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 年 7 月第 1 版,第 309 页; 王利明、郭明瑞、吴汉东:《民法新论》(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 年 7 月第 1 版,第 15 页;王轶:《租赁合同》讲座,载北大法律信息网 - 法学文献。
    23 参见注释[21]引胡仕浩:“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的效力”。又见王忠:“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若干实务问题研究”,载黄松有主编:《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2004 年第 2 集,总第 18 集,第 197 页。
    24 参见注释[20]引温丰文:“基地承租人之优先承买权”。
    25 林沛文:“论法定优先购买权的制度价值”,载《法制与经济》2006 年第 5 期,第 10 页。
    30 此处的原权利关系人包括财产共有人、合伙人、承租人、股东或合作者等多种情形。
    31 参见注释[27]引骆小春、张璐璐::“论承租人优先购买权”;又参见彭美玉、许云勇:“论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制度的不合时宜性”,载《房地产与法律》2006 年第 6 期(总第 306 期)第 68 页。
    32 注释[1]引王利明著:《物权法论》,第 338 页。
    33 参见注释[23]引王忠:“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若干实务问题研究”,载《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2004 年第2 集,第 201-202 页;魏秀玲:“出租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法律问题之探讨”,载《政法论坛》2003 年第 3期。
    34 参见马新彦、张晓阳:“优先购买权的法律性质”,载《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 5-7 页。
     35 参见张晓梅:“是否继续保护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法律适用》2003 年第 5 期。
    36 注释[1]引王利明著:《物权法论》,第 331 页。
    37 参见刘文娟:“优先购买权的法律性质及其制度价值”,载《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3 年第 5 期,第 69 页。
     38 参见姜军松:“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问题探析”,载《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 年第 2 期,第 93-94页】。
    39 参见注释[20]引王泽鉴著:《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 511 页。
    40 戴孟勇:“房屋承租人如何行使优先购买权”,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 4 期(第19 卷),第 64 页。
    41 参见赵晋山:“《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拍卖、变卖财产的规定》的理解与适用”,载《人民司法》2005年第 2 期,第 29 页。
     42 参见戴孟勇:“刍议行使优先购买权”,载《人民法院报》,2000 年 12 月 16 日。
    44 谢在全著:《民法物权论》上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年 1 月第 1 版第 277 页。
    45 参见宋宗艺、向艺:“共有人与承租人优先购买权的竞合”,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4 年 2 月总第 72期,第 58 页;周缘求:“论共有人优先购买权与承租人优先购买权之竞合”,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第 1 期总第 26 期,第 60 页。
    46 参见王利明:《优先购买权与建筑物区分所有》,载《中国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物权篇》,法律出版社 1998年 6 月第 1 版,第 128 页;又见注释[45]引宋宗宇、向艺:“共有人与承租人优先购买权的竞合”,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第 57 页。
    47 王利明主编:《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及说明》,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71 页;梁慧星主编:《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15 页。
     48 参见房绍坤:“审理优先购买权纠纷应注意哪些问题”,载杨立新主编《疑难民事纠纷司法对策》第二集,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337 页;周林彬:《物权法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736 页。
    49 参见注释[42]引戴孟勇:“刍议行使优先购买权”。
     50 参见王建华:“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的限制性法律保护”,载《人民司法》2005 年第 10 期,第 63 页】
    51 参见注释[42]引戴孟勇:“刍议行使优先购买权”;笔者也曾经遇到有法官也持此种观点判决认定的。当然法律规定中并无是否必须签订租赁合同、租赁合同是否必须备案登记、是否必须有效才能享有此项权利之规定,此为争议之源,在所难免。
    52 参见吴玉凤“:不动产租赁中的权利冲突与不动产登记”,载《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 年第 2 期,第 109-111页。
    53 参见注释[23]引王忠:“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若干实务问题研究”, 载《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2004 年第2 集,第 197-198 页。
    54 参见史尚宽:《债法各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46-247 页。
    55 王卫国:“承租人转租房屋是否也转让了房屋的优先购买权”,ttp://www.law-lib.com/lw/lw.view.asp?no=5332。
    56 参见戴孟勇:“房屋承租人如何行使优先购买权”,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 4 期(第 19 卷)。
     57 参见注释[12]引丁春艳:“论私法中的优先购买权”,载《北大法律评论》(2005)第 6 卷·第 2 辑,第 678-670页。
    58 参见注释[23]引王忠:“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若干实务问题研究”, 载《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2004 年第2 集,第 205 页;又见于刘毅勤:“房屋优先购买权制度及其存废之我见”,载《民商法理论研究》,第 1999(1)期,第 67 页。
    1. 王利明著:《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修订版。
    2. 孙宪忠著:《中国物权法总论》,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3. 蔡福华著:《民事优先权新论》,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2 年版。
    4. 王利明主编:《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及说明》,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1 年版。
    5. 梁慧星主编:《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年版。
    6. 王利明主编:《中国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物权篇》,法律出版社 1998 年版。
    7. 王泽鉴著:《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一)》,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8. 孙宪忠著:《德国当代物权法》,法律出版社 1997 年版。
    9. [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
    10. [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上册,王晓晔等译,法律出版社 2003年版。
    11. 李永军著:《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
    12. 梁彗星著:《法学学位论文写作方法》,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
    1. 蒋祥林、余向阳:“房屋优先购买权的法律认识及其司法保护漫谈”,日期:2006年 2 月 8 日,来源://www.dffy.com。
    2. 王正:“股东优先购买权的司法保护”,载万鄂湘主编《民商法理论与审判实务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 年 1 月第 1 版。
    3. 肖建国:“强制拍卖中优先购买权的保护”,载《人民法院报》2005 年 3 月 30日。
    4. 梅夏英:“不动产承租人优先购买权的司法运用”,载王利明主编《判解研究》,2003 年第 2 辑(总第 12 辑)。
    5. 何建生:“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确立与完善”,载《中国律师》2006 年第 3期。
    6. 徐澜波、饶茜:“部分房屋承租人是否能对整幢房屋行使优先购买权的探讨”,载《政治与法律》2006 年第 2 期。
    7. 肖楠:“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若干问题初探”,载《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 3 月,第 17 卷第 1 期。
    8. 李晓丽:“承租人优先购买权性质分析及纠纷审理”,载《青海社会科学》2004年第 6 期,2004 年 11 月。
    9. 许尚豪:“承租人优先购买权性质之分析”,载《邯郸学院学报》第 15 卷第 2期,2005 年 6 月。
    10. 林姜:“次承租人优先购买权法律问题之探讨”,载《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 21 卷第 4 期,2006 年 7 月。
    11. 龙星星:“对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的思考”,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第18 卷第 3 期(总第 80 期),2005 年。
    12. 李研:“对优先购买权若干问题之探讨”,载《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 5 期(总第 101 期)。
    13. 李少华:“法定优先购买权的法律性质、效力及实现”,载《当代法学》2003年第 2 期。
    14. 魏波:“房产优先购买权的冲突与立法完善”,《宜宾学院学报》2005 年第 7 期。
    15. 张爱华:“房屋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及其物权取得权”,载《天中学刊》第 18卷第 1 期,2003 年 2 月。
    16. 钟涛:“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若干争议问题之解决”,载《法律适用》2005年/10(总第 235 期)。
    17. 李家军:“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之检讨”,载《法律适用》2006 年/1-2(总第238-239 期)。
    18. 任泰山、何文强:“房屋租赁关系中承租人、次承租人优先购买权顺位探讨”,载《当代法学》2003 年第 7 期。
    19. 黄建中:“共有关系中的优先购买权研究”,载《法律适用》2005 年/4(总第229 期)。
    20. 曹艳芝:“共有人优先购买权与承租人优先购买权之权利冲突及解决”,载《行政与法》2004 年 3 月。“优先购买权若干问题研讨”,载《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28 卷第 3 期,2004 年 5 月。
    21. 陈锴:“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优先购买权法律性质探讨”,《经济与法》2006 年第8 期。
    22. 袁锦绣、段方群:“股权优先购买权研究:交易成本视角”,载《时代法学》2003年第 3 期。
    23. 李晓英、王宏:“关于法定优先购买权的几个问题”,载《行政与法》2006 年第 8 期。
    24. 章正璋:“关于优先购买权的几个法律问题”,载《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13 卷第 6 期,2004 年 11 月。
    25. 夏青:“关于股东优先购买权的法律冲突及解决途径”,载《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 4 期。
    26. 黄军锋:“简析优先购买权”,载《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 4 卷第 1 期2005 年第 4 期。
    27. 匡国珍:“论房屋优先购买权的性质及其行使”,载《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第 21 卷第 1 期,2004 年 1 月。
    28. 黄海兵、柳春:“论房屋转租合同的效力-兼论次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载《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年第 1 期。
    29. 宋宗宇、侯茜、向艺:“论共有人的优先购买权”,载《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 10 卷第 1 期。
    30. 王荣珍:“优先购买权效力探析”,载《社会科学家》第 17 卷第 5 期(总第 97期),2002 年 9 月。
    31. 韩素珍、曲冬梅:“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股权转让的效力研究”,载《山东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 年第 51 卷第 1 期(总第 204 期)。
    32. 张建林:“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优先购买权研究”,载《当代经理人》,2005 年第18 期。
    33. 杨青、郭颖:“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移及相关主体的利益保护”,载《财经科学》2006/1 总 214 期。
    34. 周航、戚枝淬:“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若干法律问题探讨”,载《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23 卷第 3 期,2006 年 5 月。
    35. 李民:“论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 http://www.law-lib.com/lw/lw.view.asp?no=184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