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法官判案文化解析——以明清时期官箴文化为视角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 英文题名:Analysis on Judicial Culture in Ancient China--With the Angle of the Culture of Books on Ancient Official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 作者:周天越
  • 论文级别:硕士
  • 学科专业名称:法律史
  • 学位年度:2004
  • 导师:吕丽
  • 学科代码:030102
  •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 论文提交日期:2004-04-01
摘要
法官是法律的化身。法律,是任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这东西,
    从表象看,真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存在,但它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
    心理和行为。“每一种文化都以原始的力量从它的土生土壤中勃兴起来,都
    在它的整个生活期中坚实地和那土生土壤联系着:每一种文化都把自己的景
    象印在它的材料、即它的人类身上;每一种文化各有自己的观念,自己的情
    欲,自己的生活,愿望和感情,自己的死亡……这种文化是纯化了的生活精
    髓,它们和田野间的花儿一样无终极目的地生长着。它们和动植物一样属于
    歌德和活生生的自然,而不属于牛顿的死板板的自然。”法官文化则是法官
    这个特殊的群体在各种诉讼活动和诉讼活动之外所分行的具有法官职业特
    色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精神价值体系以及法官在其中活动的结果和体现的财
    富,更主要是指在司法活动过程中,影响甚至决定法官行为的一系列司法思
    想、司法意识、司法理念、司法道德、司法规则等文化要素。其实,不论赋
    予法官文化多么深邃的解释,作为制度理性与价值理性的互动的法官文化,
    也就是法官的意识、观念,是文化的,也是法律的,这种意识、观念与法律
    是合拍的。
    中国古代,司法审判机构作为官僚机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成员总是处
    在不停的流转升迁之中,似乎很难从官僚阶层中划分出一个法官集团。然而,
    当法官一直是古代官僚的重要职责,中国古代官僚的特性很大程度上是在充
    当法官时显露出来的……把古代无数个官员“定格”在法官角色的瞬间联接
    起来,就可以像电影一样映出古代官僚阶层的一个极重要的侧面。中国古代
    官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官箴的总体要求是官吏居官治
    事,务须修身养德、勤政廉洁、忠君爱民、慎法公正,其萌发于中国法律发
    祥时期,最初形态出现于商周,战国秦朝时期形成了封建官箴文化,唐宋时
     52
    
    
    代繁盛,至明清时代大盛,并更具实用化趋向,更多表现为对官吏具体工作
    的指导,包括对司法断狱工作的指导。
    本文以明清时期官箴文化为视角,对古代法官判案风格、特点的分析提
    供一种知识和认知背景,寻求中国古代法官判案独特的性质和风貌,从中总
    结和体会中国传统司法文化的特色,从而在现代条件下完成对法律文化传统
    的创造性转化。
    本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法官“名”与“实”之辨。在这一部分中,
    从法官制度及其分类及法官与其属吏、佐官两个方面论述了历代中央司法官
    和地方基层法官制度及其权限,分析了幕吏制度及幕吏对司法审判的影响,
    即以无官之“名”,行有官之“实”,是事实上的法官,而有“名”的法官只
    是坐堂的木偶。
    第二部分是官箴与古代法官的司法审判。在这一部分中,从官箴与官箴
    文化及明清官箴对司法审判的意义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指出历代官箴以其训
    谏为政之德,规范为官之行,指导为吏之道,构建了一整套系统的封建行政
    和司法伦理的价值体系,并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饶有特色的官箴文化。明
    清官箴以其蕴含的司法经验和读律心得,以及对案件的办案方法和技巧等为
    法官司法审判提供了切实的指导。
    第三部分是文章的核心部分,论述了中国古代法官判案的文化特点。第
    一个特点是情、理、法的斟酌?法官判案之依托,分为法官释法与法律多元、
    司法实践中“法”与“情”的协调两个方面,指出在中国古代的司法实践中,
    原情断狱被作为一种司法要求。人情是法之所立的基础。情入于法,使法与
    伦理结合,易于为人所接受;法顺人情,发挥寓教于刑的法律功能,真正树
    立起法律的权威,即为良吏所追求之目标。第二个特点是循良清廉的清官司
    法?法官判案之取向,分为清官的标准及官箴中“清廉”之规定、清官司法
    的特点及评价两个方面,指出“清”不仅构成中国古代官吏的基本政治品格
    和政治道德要求,而且成为法律竭力维护的一个重要内容。清官的最终目的,
    就是试图通过折衷天理、人情与国法,追求实施法律的实体正义?也即具体
     53
    
    
    案件处理的合理性和妥当性。法得、情得,法平、情平,法到、情到,就成
    了司法者追求的最高的圆满境界。第三个特点是“刑期无刑”与“息讼止争”
    ?法官判案之终极追求,分为“刑期无刑”的判案目标和“息讼止争”的判
    案目标两个方面,指出无刑、无讼是儒家伦理在司法上的最高价值追求,“刑
    期于无刑”和“息讼”是中国古代法官的最根本职责。第四个特点是审案之
    “术”的运用?法官判案之方法,分为法官判案的思维方式、判案取证的方
    法?“熬审”(刑讯)与口供两个方面,通过对“五听鞫情”的审讯方法、
    片言折狱、判案中诈术的使用、“熬审”(刑讯)与口供等方面的分析,论述
    了中国古代法官在判案方法上的特色。
     文章的第四部分是对古代法官判案文化的根源与影响之分析。分为判案
    文化的根源、中国古代法官与西方法官判案文化的差异、历史对未来的预言
    ?中国古代判案文化对当今司法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指出判案文化的
    特点根源于古代制度和思想上的原因,中西方法官的差异体现在选任、职能
    及对法的态度方面。
The judge is the law's incarnation. The law is the important
    constitution of any culture. Seen from the appearance, the culture
    is really unknown being, but it affects persons’ mental state and
    behavior all the time. “Every kind of culture rises from its soil with
    the primitive's power, and all connects its whole life mid-term
    solidly with its soil: Every kind of culture prints his own prospects
    in its material, namely its human body; Every kind of culture has
    its own idea, own sensual desire, own life, wish and affection, own
    death … ...” The culture is absolutely living essence, they have no
    ultimate end destination to grow as the flower in the countryside.
    They belong to the living nature, but not belong to the Newton's
    nature." The judicial culture is the special social life style of judge
    occupation, and the system spirit ,the activity's result and the
    wealth ,which is all kinds of litigation activities and the outside of
    litigation activities of the special community of judge . It’s more
    important that in the judicial process, the influence is even to
    decide a series of judicatory of the judge behavior, the judicial
    consciousness, judicial principles, judicial morals and judicial
    rules. In fact, in spite of giving the judicial culture how deep
    translation, as the interaction of the system reasonableness and
    value reasonableness, the judicial culture is also the judge's
    consciousness, idea, it is cultural, and is also judicial, this kind of
    consciousness, idea matches the law.
     Ancient China, the judicatory organization was used as a part of
     55
    
    
    bureaucrat organization, its members always were placed in the
    continuously promotion, it was very difficult to divide the judge's
    group from the bureaucrat stratum. However, judgment was
    always an important job for ancient bureaucrat, the characteristic
    of ancient Chinese bureaucrat reared out when acting judge.
    Connected with the numerous officals’ roles, the ancient
    bureaucrat stratum can be resembled vital importance on the side
    in a moment as the movie. The culture of the books on officer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 culture, its total request is that
    an officialdom should be virtuous, hard-working, incorrupt, honest,
    love the people, and fair, it originated in the Chinese law period, its
    first emergence appear in Sang and Zhou Dynasty, in Qin Dynasty,
    The culture of the books on officers was in its formation. In Tang
    and Song Dynasty, it was thriving,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it
    was more thriving, more practical, and more performances for
    leading officialdom in a specific way, including leading judicatory
    judgment.
     With the angle of the Culture of Books on Official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This text provides a kind of knowledge and
    perception background for analyzing the ancient judicial style and
    character, looks for the special kind and the appearance of the
    ancient Chinese judge, and summarizes the special features of the
    culture of Chinese tradition judicatory, therefore completes the
    creating conversion from the tradition of law culture under the
    modern term.
     This text divides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ncient Judge's Status and Actuality, in this part,
     56
    
    
    from The Ancient Judge's System and Its Classification , The
    Ancient Judge and Its Subordinate Officers and Helpful Officers to
    discuss in the past the central judge ,the local and grass-roots
    judge's system and its legal power, and analyze the influence on
    judicatory judge of the Helpful Officers and the system of Helpful
    Officers, namely they have no the status, but have the actuality, in
    fact ,they’re true judge. But the judges having the actuality just
    sit in the hall.
     The second part is The Books on Officials and Ancient
    Judges’ Judgments, in this part inside, from the Books on
    Officials and its cultur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s Books on Officials to Judgment
引文
[1]《管子·任法》。
    [2]《尚书·舜典》。
    [3]《扬簋》。
    [4]《周礼·地官·司徒》。
    [5]《周礼·秋官·士师》。
    [6]《明史·职官志》。
    [7]《淡新档案选录行政编初集》。
    [8]《名公书判清明集》上册。
    [9]《名公书判清明集》下册。
    [10]《诚意伯文集》卷八。
    [11]《日知录》卷八。
    [12]《清史稿》卷一一六《职官三》。
    [13] 周少元、韩秀桃:《中国古代县治与官箴思想》,载《政法论坛》,2001 年第 2 期,
    第 35 页。
    [14]《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 154 页,参见郭建著:《古代法官面面观》,上海古籍出
    版社 1993 年 12 月第 1 版,第 92 页
    [15]《皇朝经世文编》卷二十五,韩振《幕友论》
    [16] 郭建著:《古代法官面面观》,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年 12 月第 1 版,第 93 页。
    [17](清)田文镜撰:《钦颁州县事宜》,慎延幕友。
    [18](清)汪辉祖撰:《佐治药言》,词讼速结。
    [19](清)汪辉祖撰:《佐治药言》,读律。
    [20] 蔡申之辑:《清代州县故事》,门房,稿案签押。
    [21](清)王又槐撰:《办案要略》,论驳案。
    [22]《大清会典事例》卷 97,吏部,处分例,严查幕友。
    [23]《大清会典事例》卷 97,吏部,处分例,严查幕友。
     43
    
    
    [24] 郭成伟主编:《官箴书点评与官箴文化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0 年 12 月第
    1 版,第 172 页。
    [25]《尚书·周书》,“蔡仲之命”,为周成王在被流放的蔡叔死后,令其子蔡仲继诸侯
    位,并作“蔡仲之命”文,告诫其为官之道。
    [26]《尚书·大禹谟》。
    [27](清)汪辉祖撰:《学治臆说》。
    [28] 林宗岗主编:《中国官训经典》序,参见郭成伟主编:《官箴书点评与官箴文化研
    究》,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0 年 12 月第 1 版,第 140 页。
    [29](清)沈家本撰:《法学盛衰说》。
    [30]《四库全书总目》卷 101,法家类,序
    [31](清)王又槐撰:《办案要略》,论命案。
    [32](清)王又槐撰:《办案要略》,论驳案。
    [33] 王志强:《南宋司法裁判中的价值取向》,载《中国社会科学》,1998 年第 6 期,
    第 26 页。
    [34]《徐雨峰中丞勘语》序。
    [35](日)滋贺秀三著:《中国法文化的考察---以诉讼的形态为素材》,参见王亚新、
    梁治平编:《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法律出版社 1998 年 10 月第 1 版,
    第 13 页。
    [36] 霍存福:《中国法文化的文化性状与文化追寻---情理法的发生、发展及其命运》,
    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 年第 3 期,第 2 页。
    [37](清)王又槐撰:《办案要略》。
    [38](清)汪辉祖撰:《佐治药言》。
    [39](清)汪辉祖撰:《学治臆说》。
    [40](日)滋贺秀三著:《清代诉讼制度之民事法源的概括性考察—情、理、法》,参
    见王亚新、梁治平编:《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法律出版社 1998 年 10
    月第 1 版,第 35 页。
    [41]《海瑞集·淳案知事》。
     44
    
    
    [42]《樊山批判》卷八。
    [43]《天台治略》卷 3。
    [44](明)祁彪佳编:《莆阳谳牍》。
    [45]《槐卿政绩》卷 6。
    [46]《海瑞集》。
    [47] 张晋藩著:《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法律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53 页。
    [48](日)滋贺秀三著:《清代诉讼制度之民事法源的概括性考察—情、理、法》,参
    见王亚新、梁治平编:《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法律出版社 1998 年 10
    月第 1 版,第 36 页。
    [49] 丘浚撰:《大学衍义补》卷一 0 六。
    [50]《梦痕录》卷上。
    [51]《大清会典事例》卷 849,刑部,断狱,有司决囚等弟,历年事例。
    [52] 郑秦著:《清代司法审判制度研究》(博士论文)。
    [53](清)王又槐撰:《办案要略》。
    [54](清)王又槐撰:《办案要略》。
    [55](清)王又槐撰:《办案要略》。
    [56]《刑案汇览》卷二。
    [57] 霍存福:《中国法文化的文化性状与文化追寻---情理法的发生、发展及其命运》,
    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 年第 3 期,第 9 页。
    [58] 叶孝信主编:《中国民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596 页。
    [59] 侯淑雯:《中国古代法官自由裁量制度的发展脉络》,载法商研究 1999 年第 1
    期,第 22 页。
    [60] 钱钟书著:《管椎编》第 1 册,中华书局 1986 年版,第 333 页。
    [61](德)马克斯·韦伯著;《儒教与道教》,王容芬译,商务印书馆 1995 年版,第
    174 页。
    [62] 黄仁宇著:《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 1982 年版,第 134 页。
    [63] 李潜夫:《包待制知勘灰阑记》,参见吴白主编:《古代包公戏选》,黄山书社 1994
     45
    
    
    年版,第 194 页。
    [64] 霍存福:《中国法文化的文化性状与文化追寻---情理法的发生、发展及其命运》,
    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 年第 3 期,第 8 页。
    [65] 舒国滢:《从“司法的广场化”到司法的“剧场化”—一个符号学的视角》,载《政
    法论坛》1999 年第 3 期,第 33 页。
    [66] 谢晖著:《象牙塔上放哨》,法律出版社 2003 年 1 月第 1 版,第 106 页。
    [67] 无名氏:《包龙图智赚合同文字》,参见吴白主编:《古代包公戏选》,黄山书社
    1994 年版,第 255 页。
    [68] 李潜夫:《包待制智勘灰阑记》,参见吴白主编:《古代包公戏选》,黄山书社 1994
    年版,第 191 页。
    [67]《明史·轩车儿》。
    [70]《尚书·大禹谟》。
    [71]《论语?颜渊》。
    [72]《论语?为政》。
    [73]《商君书?赏刑》。
    [74] 郭建著:《古代法官面面观》,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年 12 月第 1 版,第 50 页。
    [75]《汝东判语》卷 2。
    [76](清)汪辉祖撰:《学治臆说》。
    [77](清)褚英撰:《州县初仕小补》。
    [78]《大明律集解附例·诉讼·教唆词讼》。
    [79](清)汪辉祖撰:《学治臆说》。
    [80]《盟水斋存牍》署番禺县谳略一卷唆讼梁君常杖。
    [81](日)滋贺秀三著:《中国法文化的考察》,参见王亚新、梁治平编:《明清时期的
    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法律出版社 1998 年 10 月第 1 版,第 15 页。
    [82] 汪世荣著:《中国古代判例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 年 4 月第 1 版,
    第 204-206 页。
    [83](日)滋贺秀三著:《清代诉讼制度之民事法源的概括性考察—情、理、法》,参
     46
    
    
    见王亚新、梁治平编:《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法律出版社 1998 年 10
    月第 1 版,第 39 页。
    [84] 安徽桐城《祝氏宗谱》卷 1。
    [85] 江苏晋陵《奚氏宗谱》卷 1。
    [86] 浙江萧山《朱氏宗谱》。
    [87] 顾炎武撰:《日知录》卷 6。
    [88](清)刘衡撰:《庸吏庸言》。
    [89]《周礼·秋官·司寇》。
    [90]《晋书?刑法志》。
    [91](清)汪辉祖撰:《学治臆说》卷下,治狱以色听为先。
    [92]《历代折狱纂要》卷五。
    [93]《论语·颜渊》,孔子评论子路“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欤?”折狱是裁判案件
    的意思。
    [94] 郭建著:《古代法官面面观》,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年 12 月第 1 版,第 155
    页。
    [95]《汉书·赵广汉传》,赵广汉“尤善为钩距,以得事情”,钩距以后泛指使嫌疑对
    象在不知不觉中自露其罪状,讲出真实情况。
    [96]《大清律例·断狱·有司决等弟》。
    [97] 袁枚撰:《简斋集》。
    [98](清)汪辉祖撰:《学治臆说》,要案更不宜刑求。
    [99]《明史·职官志》。
    [100](清)汪辉祖撰:《学治臆说》。
    [101](清)田文镜撰:《钦颁州县事宜》。
    [102]《皇朝经世文编》卷 21。
    [103]《通永道大计清册》,见《顺天府全宗》档案 12 号。
    [104](清)褚英撰:《州县初仕小补》。
    [105](清)褚英撰:《州县初仕小补》。
     47
    
    
    [106](清)汪辉祖撰:《学治说赘》。
    [107](清)汪辉祖撰:《学治臆说》,公过不可避。
    [108](清)汪辉祖撰:《学治臆说》,私罪不可有。
    [109] 贺卫方著:《司法的理念与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年 10 月第 1 版,
    第 190 页。
    [110] 谢晖著:《象牙塔上放哨》,法律出版社 2003 年 1 月第 1 版,第 116 页。
    [111] 贺卫方著:《司法的理念与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年 10 月第 1 版,
    第 192 页。
    [112] 霍存福:《中国法文化的文化性状与文化追寻---情理法的发生、发展及其命运》,
    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 年第 3 期,第 16 页。
    [113]《御制大诰续编》六十三。
    [114] 霍存福:《中国法文化的文化性状与文化追寻---情理法的发生、发展及其命运》,
    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 年第 3 期,第 16 页。
     48
    
    
    参 考 文 献
    期刊文献:
    1、周少元、韩秀桃:《中国古代县治与官箴思想》,载《政法论坛》,2001 年第 2 期。
    2、王志强:《南宋司法裁判中的价值取向》,载《中国社会科学》,1998 年第 6 期。
    3、霍存福:《中国法文化的文化性状与文化追寻---情理法的发生、发展及其命运》,
    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 年第 3 期。
    4、侯淑雯:《中国古代法官自由裁量制度的发展脉络》,载法商研究 1999 年第 1 期。
    5、舒国滢:《从“司法的广场化”到司法的“剧场化”—一个符号学的视角》,载《政
    法论坛》1999 年第 3 期。
    图书文献:
    1、《尚书·舜典》。
    2、《尚书·周书》。
    3、《尚书·大禹谟》。
    3、《扬簋》。
    4、《周礼·地官·司徒》。
    5、《周礼·秋官·士师》。
    6、《周礼·秋官·司寇》。
    7、《管子·任法》。
    8、《论语?为政》。
    9、《论语·颜渊》
    10、《商君书?赏刑》。
    11、《汉书·赵广汉传》
    12、《晋书?刑法志》。
    13、《名公书判清明集》。
    14、《明史·职官志》。
    15、《诚意伯文集》。
     49
    
    
    16、(明)祁彪佳编:《莆阳谳牍》。
    17、《海瑞集》。
    18、丘浚撰:《大学衍义补》。
    19、《大明律集解附例·诉讼·教唆词讼》。
    20、《明史·轩车儿》。
    21、《日知录》。
    22、(清)田文镜撰:《钦颁州县事宜》。
    23、(清)汪辉祖撰:《学治臆说》。
    24、(清)汪辉祖撰:《佐治药言》。
    25、(清)汪辉祖撰:《学治说赘》。
    26、(清)王又槐撰:《办案要略》。
    27、(清)褚英撰:《州县初仕小补》。
    28、(清)刘衡撰:《庸吏庸言》。
    29、(清)沈家本撰:《法学盛衰说》。
    30、袁枚撰:《简斋集》。
    31、《清史稿》。
    32、《大清律例》。
    33、《大清会典事例》。
    34、《皇朝经世文编》。
    35、《御制大诰续编》。
    36、《四库全书总目》。
    37、《刑案汇览》。
    38、《历代折狱纂要》。
    39、《淡新档案选录行政编初集》。
    40、《通永道大计清册》。
    41、蔡申之辑:《清代州县故事》。
    42、《徐雨峰中丞勘语》。
     50
    
    
    43、《樊山批判》。
    44、《天台治略》。
    45、《槐卿政绩》。
    46、《梦痕录》。
    47、《汝东判语》。
    48、《盟水斋存牍》。
    49、安徽桐城《祝氏宗谱》。
    50、江苏晋陵《奚氏宗谱》。
    51、浙江萧山《朱氏宗谱》。
    52、郭建著:《古代法官面面观》,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年 12 月第 1 版。
    53、郭成伟主编:《官箴书点评与官箴文化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0 年 12 月第 1
    版。
    54、王亚新、梁治平编:《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法律出版社 1998 年
    10 月第 1 版。
    55、张晋藩著:《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法律出版社 1997 年版。
    56、郑秦著:《清代司法审判制度研究》(博士论文)。
    57、叶孝信主编:《中国民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
    58、(德)马克斯·韦伯著;《儒教与道教》,王容芬译,商务印书馆 1995 年版。
    59、黄仁宇著:《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 1982 年版。
    60、谢晖著:《象牙塔上放哨》,法律出版社 2003 年 1 月第 1 版。
    61、吴白主编:《古代包公戏选》,黄山书社 1994 年版。
    62、钱钟书著:《管椎编》第 1 册,中华书局 1986 年版。
    63、汪世荣著:《中国古代判例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 年 4 月第 1 版。
    64、贺卫方著:《司法的理念与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年 10 月第 1 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