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仰与社群关系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鑑於湄洲島在媽祖信仰體系中不可取代的地位,以及諸多對於其與媽祖生平事蹟之歷史淵源依據的質疑,本論文以湄洲島的媽祖信仰為研究對象,著眼於以湄洲祖廟為中心之媽祖信仰的傳播發展與歷史積累,分別於島內地方媽祖宮廟群之間的互動關係,以及與台灣地區的交流往來,藉以說明民間信仰對於鏈接區域空間之社群關係的重要紐帶效應。
     本研究,首先以文獻分析法進行的歷史文獻之考據,探討湄洲島與媽祖相關生平事蹟的真實性,分析確立湄洲祖廟在媽祖信仰之開基地位的奠定依據,進而探究湄洲島在媽祖信仰中的歷史定位與影響。並且以湄洲祖廟的香火傳播於台灣地區的歷史事實考證,包括往來的紀錄考證,諸多湄洲分靈神像的傳說,和過往歷史中湄洲祖廟曾經先後採用的籤組,其流佈軌跡和版本名稱、內容的變遷,據以觀察民間信仰宮廟香火興盛與否和所採籤詩的互動影響,復證以湄洲祖廟之於媽祖信仰的深遠影響。再者,以田野調查法所得之資料,證諸于史,認真審視向來為學界所忽略,且鮮為人知的湄洲島內的地方媽祖宮廟群及其與湄洲祖廟的互動關係,考察媽祖宮廟群分布的區位和特色,並對基於傳統以來全島對於祖廟之崇敬而將島上媽祖宮廟群分為“四閣”,且逐年輪流分擔祖廟部分事務(含勞務與財務)的慣例,作出說明,進而從每年正月“鬧元宵”時,頻繁多樣的廟會儀式活動所展現出媽祖宮廟群之間的歷史香火淵源,分析其與湄洲島社群互動關係的流變和影響。
     據此,一方面析論其分別之於湄洲本島當地和台灣的移民社會的影響,以揭示民間信仰於社群關係的重要鏈結效應,與藉由湄洲媽祖信仰為文化紐帶所進行的兩岸交流活動之下,對於在地經濟建設和旅遊事業的蓬勃興盛,與兩岸宗教文化發展等方面之帶動與影響。另一方面,藉由湄洲島內“鬧元宵”活動期間各類儀式慶典所反映出的社群互動關係,以及各區域空間內的信眾對此之認知態度的研究,期能以此進一步作為提供日後廣大華人地區,尤其是閩台各地有關媽祖宮廟之進香、交流活動的借鏡及其相關研究的參考。
This dissertation studies Mazu cult on Meizhou Island, based on the original Mazu temple in Meizhou, drawing on its dissemination and accumulation, and deciphering interrogations towards Mazu's life stories. Meizhou, hometown of Mazu, stands for an irreplaceable status in Mazu cult. This research elaborates the impacts of folk religion on linking community relationship among areas,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of Mazu temples on Meizhou Island and the exchange with Taiwan.
     First of all, this study conducts literature review to investigate the genuinity of Mazu's biography, and further to confirm the founder's status of the original temple in Meizhou, to scrutinize Meizhou's historical position and influences in Mazu cult. It also explores the historical facts of Mazu cult's distribution and evolved versions of fortune lots adopted by the original Mazu temple.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nsity of Mazu cult dissemination and lot verses adopted verifies profound influences of the original temple in Meizhou. In addition, by means of field study, this research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riginal temple and other Mazu temples on Meizhou Island, through the distribution of their locations, classification of Mazu temples and specification of labors and tasks in organizing regular events. An example applied here is NaoYuanXiao ceremony in January of lunar calendar, which explains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community interactions on Meizhou Island.
     Following the above arguments, the study discusses the mutual ties between Meizhou Island and Taiwan's immigration society from a perspective of common folk religion. Their link fosters recent progress in indigenous economy and tourism, as well as cross Taiwan Strait cultural exchange. Furthermore, the community relationship and believers' cognition within certain geographical space reflected in NaoYuanXiao ceremony is expected to act as a paradigm for future visits and exchange among Mazu temples in Taiwan and Fujian provinces.
引文
[1]泉州的舊稱為溫陵。
    [1]Giddens著,張家鈞譯:《社會學》(下冊),台灣唐山出版社,1997年。
    [1]參考費爾巴哈(LudwigFeuerbach)著,王太慶譯:《宗教的本質》,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2]引自《馬克絲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2頁。
    [3]參考涂爾幹(EmileDurkheim)著:芮傳明、趙學元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年。
    [1]馬克思·韋伯(Max Weber)著,張漢裕譯《基督新教的倫理與資本主義的精神》,臺北,協志工業叢書出版公司,1960年。
    [2]參考尼采著,劉崎譯:《上帝之死(反基督)》,臺北市,志文出版社,1969年。
    [1]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等合編:《清代媽祖檔案史料匯編》,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3年。
    [2]鄭麗航、蔣維錟主編:《媽祖研究資料目錄索引》,福州市,海風出版社,2005年。
    [3]李獻璋著:《媽祖信仰研究》,東京,泰山文物社,1979年。
    [1]蔣維錟編校:《媽祖文獻資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2]張珣:<台灣的媽祖信仰—研究回顧>,台灣,《新史學》第六卷第四期,1995年。
    [3]蔣維錟、鄭麗航主編:《媽祖研究資料目錄索引》,海風出版社,2005年
    [1][元]張翥:《張悅庵集》,轉引自蔣維錟編校:《媽祖文獻資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2][元]貢師泰:《玩齋集》,轉引同上。
    [3][明]黃仲昭:《未軒集》,轉引同上。
    [4][清]陳雲章:《清遠樓稿》,轉引同上。
    [5][清]楊浚:《湄洲嶼志略》,冠悔堂募刊版。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
    [6]徐曉望、陳衍德:《澳門媽祖文化研究》,澳門基金會,1998年,第128-145頁。
    [7]鄭工:《文化的界限:福建民俗与福建美朮研究》,福州,海潮攝影藝術,2002年,第21-64。
    [8]宋龍飛:<台灣媽祖廟進香的兩個實例>,《中研院民族所集刊》,31期,1971年,第65-133頁。
    [9]郭金潤主編:《大甲媽祖進香源流初探》,台灣,台中縣立文化中心出版,1992年。
    [10]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年。
    11 見台灣,《民俗曲藝》53期,1988年,第47-64頁。
    12 發表於《中國人與中國社會研討會》,台灣中研院民族所主辦,1988年9月5日,台北南港。
    [1]林美容:<從祭祀圈到信仰圈-台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人類學與台灣》,稻香出版社,1989年。
    [2]劉枝萬:<臺灣臺南縣西港鄉瘟醮祭典>,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47期,1979年春,第73-169頁。
    [3]王銘銘:《“朝聖”:歷史中的文化翻譯》,出自喬健、李沛良、李友梅、馬戎主編:《文化、族群與社會的反思》,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69-100页。
    [4]施振民:<祭祀圈與社會組織:彰化平原聚落發展模式的探討>,刊於台灣《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36期,1973年秋季,第191-208頁。
    [1]王銘銘:《“朝聖”:歷史中的文化翻譯》,出自喬健、李沛良、李友梅、馬戎主編:《文化、族群與社會的反思》,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69-100頁。
    [2]姚文琦:《台灣媽祖信仰的進香態度及其變遷—從信眾的觀點進行觀察》2002年,台灣世新大學社會發 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1]見張珣:《文化媽祖》,台灣: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出版,2003年,第23頁。
    [2]VictorW.Tumer:《Theritualprocess:structureandanti-structure》,Chicago:AldinePublishing,1969.
    [3]費孝通:《江村經濟》,商務印書館,2001年。
    [4]林耀華著:《義序的宗族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00年。
    [5]林耀華:《金翼:中國家族制度的社會學研究》,北京,三聯書店,1989年。
    [6]楊懋春著:《一個中國村庄:山東台頭》,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
    [1]參考宋蜀華、白振聲主編:《民族學理論與方法》,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196-201頁。
    39 詹毅:《莆田“6.18”成果顯著發展勢頭良好》,2006年06月20日,福建東南新聞網。
    40 陳光榮:《尋根攬勝興化府》,海風出版社,2000年,第221-232頁。
    [1]林祖韓等編:<湄洲人民公社概況>,《莆田縣地名錄》,莆田縣民政局出版,1982年,第205頁。
    [1]葉恩忠主編:《辦香起湄洲》,海潮藝術出版社,2003年,第39-43頁。
    [1]莆田市地圖冊編委會:《莆田市地圖冊》2003年,福建省地圖出版社出版,第96頁。
    [1]以上基督教之發展過程與信徒人數,得自於2006年2月10日訪問於退休幹部王金順:後叉於地點人數部份,再次於2006年6月25日就教於開元村村民,以及鏡峰寺的人員而證實。
    [1]已上三段,為2006年2月上旬的春節期間,數訪鏡峰寺所得。
    [2]七座佛寺,後來惟樟頭寺因故而未能通過民宗局的核定程序,因此目前具合格登記資格者為六。
    [1]參考《湄洲島佛教寺院登記報告》,莆田民宗局提供,2006年5月。
    [1]引自周立方:《媽祖信仰與海洋文化》,媽祖信仰國際學術研討公論文集,台財團法人北港朝天宮、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1997年,第46-57頁。
    口 引自江燦滕:《媽祖尋根暨媽祖信仰》,見《歷史月刊》63期。
    [3]引自蔡相輝:《北港朝天宮志》,1995年,第176—179頁。
    [4]引自周立方:《媽祖信仰與海洋文化》,《媽祖信仰國際學術研討公論文集》,台財團法人北港朝天宮、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1997年。
    [1]蔡相輝:《北港朝天宮志》,1995年,第176-179頁。
    [2]出自《白塘李氏族譜·忠部》。引自蔣維錟編挍:《媽祖文獻資料》,1990年,第1頁。
    [3][宋]黃公度、莆田人、高宗紹興戊午進士第一,年四十八,著有《知稼翁集》,本詩出於卷六。
    [4]宋光宗:《加封靈惠妃詔》,見《天妃顯聖錄·歷朝封褒致祭詔告》。
    [5][宋]丁伯桂:《順濟聖妃廟記》,咸淳《臨安志》卷73引。
    [6][清]梁章鉅,號退庵,福建長樂人,嘉慶七年進士。本文出自《退庵隨筆》卷十。
    [1]以上引文,參考蔣維錟編挍:《媽祖文獻資料》,1990年。
    [2]參考莆田九牧祖祠董事會編:《九牧林氏》,2002年。
    [3][清]林清標:《敕封天后志二卷》,年莆田賢良港祖祠印本,1987年。
    [1]莆田九牧祖祠董事會編:《九牧林氏》,2002年,第13頁。
    [2]袁和平著:《現代眼看媽祖》,1997年,第4頁。
    [3][清]袁枚:《子不語》,臺北,新興書局,1988年,第517頁。
    [1]朱天順:《關於媽祖生卒時間之管見》,《媽祖研究論文集》,第6頁。
    [2]出自《白塘李氏族譜·忠部》。引自蔣維錟編挍,《媽祖文獻資料》,1990年,第1頁。
    [3][宋]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卷91。
    [4][末]丁伯桂:《順濟聖妃廟記》,咸淳《臨安志》卷73引。
    [5][元]程學端:《靈慈廟記》,王正《四明續志》卷九。
    [6]徐曉望:《媽祖的子民》,學林出版社,1999年,第394頁。
    [1]朱天順:<關於媽祖生卒時間之管見>,朱天順主編:<媽祖研究論文集>,鷺江出版社,1989年,第8頁。
    [2]王見川、李世偉:《台灣媽祖廟閱覽》,第21頁。
    [1]蔣維錟:<聖妃靈著錄>發微,見《媽祖故里》79期,媽祖故里鄉訊社出版,2005-12-30,第三版面。
    [1]蔡相輝:《媽祖信仰起源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第186—188頁。
    [2][清]康熙《福建通志·名宦傳》北京市,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
    [1]見翁忠言主編:《莆田縣志》,1994年,第775頁。
    [2]張大任:《宋代媽祖信仰起源》,《媽祖研究論文集》,第37頁。
    [3]徐曉望:《媽祖的子民》,學林出版社,1999年,第389頁。
    [4]丁煌:《漢末三國道教發展與江南地緣關係初探—以張凌天師出生地傳說、江南巫俗及孫吳政權與道教關係為中心之一般考察》,第179頁。
    [5]安煥然:《宋元海洋事業的勃興與媽祖信仰形成發展的關係》,見龔鵬程:《海峽兩岸道教文化學術研討論文集》,台灣書局,1996年,第533頁。
    [6]引自劉极燦主編:《永修縣志》,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1]黃仲昭:《八閩通志》卷60祠廟,第407—411頁。
    [2]徐曉望:《媽祖的子民》,學林出版社,1999年,第387-393頁。
    [3]引自周立方:<媽祖信仰與海洋文化>,媽祖信仰國際學術研討公論文集,台財團法人北港朝天宮、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1997年,第48頁。
    [4]引自王見川、李世偉著:《台灣媽廟閱覽》博揚出版社,2000年,第18頁。
    [5][宋]吳自牧:<順濟聖妃廟>《廟》,《夢梁錄》卷十四。
    [6][元]黃向:<天妃廟迎神送曲>,《媽祖文獻資料》,第30頁。
    [7]安煥然:<宋元海洋事業的勃興與媽祖信仰形成發展的關係>,見龔鵬程:《海峽兩岸道教文化學術研討論文集》,台灣書局,1996年,第533頁。
    [8]虞集:<送辭天妃兩使者序>,《道園學古錄》卷六序。
    [1][明]危素:《元海運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2][元]朱德潤:《存復齋文集》,苍一。上海,上海書店,1984年。
    [3][元]程端學:《靈慈廟記》,見《媽祖文獻資料》,第40頁。
    [4]《元史》卷廿成宗本記,卷廿七英宗本記,卷三十泰定帝本記,臺北,臺灣中華書,1966年。
    [1]張桂林:<鄭和下西洋>,見《福建師範大學學報》,1988年,第102頁。
    [2]周立方:<媽祖信仰與海洋文化>,媽祖信仰國際學術研討公論文集,台財團法人北港朝天宮、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1997年。
    [3][元]黃淵:<聖墩順濟祖廟新建藩釐殿記>,轉引自蔣維錟:《媽祖文獻資料》,第25頁。
    [1]引自《天妃顯聖錄·歷朝褒封致祭詔告》。
    [2][元]洪希文:<降香祭湄洲林天妃祝文>,見蔣維鏃:《媽祖文獻資料》,第38頁。
    [3][元]馬祖常:乾隆《泉州府志》卷16,延福寺。
    [4][明]邱濬:《邱文莊公集》,卷五。
    [5]引自《明太祖實錄》卷三,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1984年。
    [6]引自石萬壽:《台灣的媽祖信仰》,2000年,第62頁。
    [1][清]徐葆光:《中山傳信錄》卷一,天妃靈應記。
    [2]蔡相輝:《北港朝天宮志》,1995年,第19頁。
    [3]見《潮陽縣志·壇廟》。
    [4]楊振輝:<明代媽祖信仰及其趨勢>,林文豪主編:《海內外學人論媽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第149頁。
    [1][明]謝肇淛,《五雜俎》卷四之十五,萬曆四十四年刻本,中華書局據以印行,1955年。
    [2][明]屈大均 《廣東新語》卷六。
    [3][明]朱淛,見蔣維锬:《媽祖文獻資料》,第86頁。
    [4]康熙《崇安縣志·風俗》。
    [5]楊振輝:《明代媽祖信仰及其趨勢》,《海內外學人論媽祖》,1990年,第151頁。
    [6][宋]廖鵬飛:〈聖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出自《白塘李氏族譜·忠部》。見蔣維锬編校,《媽祖文獻資 料》,1990年,第2頁。
    [7][宋]黃公度:〈題順濟廟〉,《知稼翁集》卷五。
    [8][宋]廖鵬飛:〈聖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出自《白塘李氏族譜·忠部》。
    [9][明]錢薇垣:〈天妃歌〉,《海石先生文集》,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1997年。
    [1]《天妃顯聖錄》,1984年印版,台北,道學雜誌社。
    [2]見《雍正十一年六月二十七日閩督郝玉麟等奏摺》,《清代媽祖檔案史料彙編》,中國檔案出版社出版,2005年,第41頁。
    [3]《清代媽祖檔案史料彙編》,2003年,第1頁。
    [4]《清代媽祖檔案史料彙編》,2003年,第1頁。
    [5]見《雍正十一年六月二十七日閩督郝玉麟等奏摺》,《清代媽祖檔案史料彙編》,2005年,第44頁。
    [6]見《清代媽祖檔案史料彙編》,2003年,第47頁。
    [7]林國平、彭文宇:《福建民間信仰》,1993年,福建人民出版社,第160頁。
    [1]賴建祥:《天上聖母封號之採究》,《海內外學人論媽祖》,1990年,第128-131頁。
    [1]石萬壽:《台灣的媽祖信仰》,2000年,第91頁。
    [2]王見川.李世偉:《台灣媽祖廟閱覽》,第20頁。
    [3]見吳玉賢:《海神媽祖》,2001年,外文出版社,第24頁。
    [4]參考《敕封天后志》和《天后聖母事跡圖誌》。
    [5]引自周立方:《媽祖信仰與海洋文化》,《媽祖信仰國際學術研討公論文集》,台財團法人北港朝天宮、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1997年,第49頁。
    [1]引見蔣維锬編挍:《媽祖文獻資料》,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2][元]黃淵,《黃四如文集》卷一。
    [3][明]正德 《瓊台志》卷二引錄。
    [4][明]隆慶 《泉州府志》。
    [5][明]《閩書》卷二十四。
    [1][明]萬曆 《興化府志·天妃》。
    [2][清]照乘編印,《天妃顯聖錄》。
    [3][清]林清標,《敕封天后志》。
    [4][清]照乘編印,《天妃顯聖錄》。
    [5][清]季麟光,《蓉洲詩稿》卷三。
    [6][清]郁永和,《海上紀略》卷中。
    [7][清]郝王麟,雍正《福建通志》。
    [8][清]王必昌,乾隆《台灣縣志》卷七。
    [9][清]廖必琦,乾隆《莆田縣志》卷三十三。
    [10][清]陳壽祺,道光《重纂福建通志》。
    11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等合編:《清代媽祖檔案史料彙編》,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3年,第3頁。
    12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等合編:《清代媽祖檔案史料彙編》,2003年,第42頁。
    [1]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等合編:《清代媽祖檔案史料彙編》,2003年,第110頁。
    [2][清]黃維喬製,此碑現存福建莆田涵江正學門碑廊。
    [3][清]江浙、福建兩幫同撰,此碑現存遼寧錦洲天后宮。
    [4]參考《媽祖衣冠塚所在:馬港天后宮》,中央社,2005.4.3。
    [1]游心華:《馬祖天后宮與兩代莆仙人》,莆田新聞網 http://pt.fjsen.com,2006年5月17日。
    [1]蔣維錟:《媽祖名稱的由來》,見《海内外學人論媽祖》,1990年,第132頁。
    [2]林華章、蘇孝敏、陳品全:《松山建“天后聖母行宫”的緣由初探》,見林瑤棋編:《兩岸學者論媽祖》,1998年,第193-198頁。
    [1]林華章、蘇孝敏、陳品全:《松山建「天后聖母行宮」的緣由初探》,見《兩岸學者論媽祖》,1998年,第195頁。
    [2]徐曉望:《從福建霞浦縣松山天后宮掛圖看閩東媽祖信仰的文化心態》,《媽祖信仰的發展與變遷》,台灣宗教學會、財團法人北港朝天宮出版,2003年,第237頁。
    [3]徐曉望:《從福建霞浦縣松山天后宮掛圖看閩東媽祖信仰的文化心態》,《媽祖信仰的發展與變遷》,台灣宗教學會、財團法人北港朝天宮出版,2003年,第252-243頁。
    [1]見《媽祖誕生地—賢良港》,大甲鎮瀾宮全球資料網。
    [2]該建築雖標榜為仿宋屋舍,然可惜的是,據石柱屋舍等樣式,卻為清代風格。
    [1]見莆田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莆田縣志》,1994年,第936頁。
    [2]該书版本,現存福建師大圖書館,為線裝上下兩冊。後由湄洲媽祖祖廟重新複製編印,但未出版。據蔣 維錟推斷,該書當與李憲璋曾見的《天后顯聖錄》同一版,時約雍正三年。
    [1]林慶昌:《媽祖真跡》,中山大學出版社出版,2003年,第303頁。
    [2]俞玉麟:《談談媽祖的出生》,見《媽祖研究資料彙編》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21頁。
    [3]陳池養:《慎余書屋文集》卷四,見蔣維錟編挍:《媽祖文獻資料》,1990年,第323頁。
    [1][明]《南渚林氏族譜》,正統九年修,清雍正元年重抄。
    [1]蔡相煇:《媽祖信仰起源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第186-188頁。
    [2][宋]廖鵬飛:《聖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見蔣維錟編挍:《媽祖文獻資料》,1990年,第1頁。
    [3][宋]廖鵬飛:《聖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見蔣維錟編挍:《媽祖文獻資料》,1990年,第2頁。
    [4]同上。
    [5][宋.元]黃淵:《聖墩順濟祖廟新建蕃籬殿記》,《黃四如文集》卷一。
    [6]引自莊景輝、林祖良:《聖墩順濟祖廟考》,見《海內外學人論媽祖》,1992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394頁。
    [7]參考林文豪主編:《海內外學人論媽祖》,1992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392-415頁。
    [8]引自莊景輝、林祖良:《聖墩順濟祖廟考》,見《海內外學人論媽祖》,1992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394頁。
    [1][宋]丁伯桂:《順濟聖妃廟記》,咸淳《臨安志》卷,七十三引。
    [2]民國《建陽縣志》卷8,《禮俗志》。
    [3][宋]丁伯桂:《順濟聖妃廟記》,咸淳《臨安志》卷,七十三引。
    [4][宋]宋寧宗:《慶元四年加封助順詔》,咸淳《臨安志》卷,七十三引。
    [5][宋]陳宓:《复齋文集》,卷19。
    [6][宋]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參見蔣維錟編挍:《媽祖文獻資料》,1990年,第16頁。
    [7][宋]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卷91。
    [8][宋]趙師俠:《莆中酌白湖靈惠妃三首》之三,《坦庵長短句》。
    [1][清]僧照乘:《天妃顯聖錄·御祭文》,2001年,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湄洲媽祖文化研究中心編印。
    [2][元]何中:《莆陽歌五絕》,《知非堂稿》。
    [3]社日為古時祭祀土神的日子,一般在立春、立秋後第五個戊日,也是元代地方崇拜媽祖約定俗成的統一節日。
    [4]見《敕封天后聖母三代列聖殿與肇建碑記》建於嘉慶八年(1803),現存於文峰宮。
    [5]參考姚文琦:《莆田文峰宮的起落與重建—兼論2000年大甲鎮瀾宮赴閩進香對其之影響》,2004年大甲 媽祖國際觀光節,《媽祖國際學術研討會會後實錄》。
    [1][清]僧照乘:《天妃顯聖錄·御祭文》,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湄洲媽祖文化研究中心編印,2001年。
    [2][元]張翥:〈湄洲嶼〉,《張悅庵詩集》卷三。
    [1]《天后顯聖錄》:《靈應》第20-21頁;福建師大圖書館藏。
    [2]《天后顯聖錄》:《靈應》第21頁;福建師大圖書館藏。
    [3]《天后顯聖錄》:《諭祭》第2-3頁;《詔誥》第8-10頁。福建師大圖書館藏。
    [4]《天后顯聖錄》:《靈應》第23頁;福建師大圖書館藏。
    [5]《重纂福建通志·海防》。
    [6]參考黃順力:《海洋迷思》,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年,第141-146頁。
    [7]參見《雍正十一年六月二十七日閩督郝玉麟等奏摺》,《清代媽祖檔案史料彙編》,2005年,第41頁。此摺顯示施琅平台後,康熙帝“敕建神祠於原籍莆田縣湄州地方”,為重新敕建以前的情況,仍未提及。
    [1]見[清]何璟:《重修莆田縣湄洲天后宮碑記》,現存湄洲祖廟。
    [2]《敕封天后志·奏疏》,第36頁。
    [3]林國平、彭文宇:《福建民間信仰》,1993年,福建人民出版社,第159-160頁。
    [4]參考蔡相煇:《北港朝天宮志》,1995年,第24頁。
    [5]引自姚啟聖:《總督祈禱疏文》見《天后顯聖錄》:《祈禱文》第10頁;福建師大圖書館藏。
    [6]《天后顯聖錄》:《靈應》第27-28頁;福建師大圖書館藏。
    [1]見[清]何璟:《重修莆田縣湄洲天后宮碑記》,現存湄洲祖廟。
    [2]世界媽祖廟大全編輯部:《世界媽祖廟大全》第一卷,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2002年,第24頁。
    [3][清]吳德昭:《魚希江煙雨》,《興安風雅彙編卷四》;莆田市圖書館藏。
    [4]以上過程,乃於2006年2月9日訪於湄洲退休幹部王金順所得。而當年這個樑木的捐贈者,即是首任政協主席兼湄洲祖廟董事長林文豪的祖父林竹亭,他曾在清末時發起重建湄洲天后宮,又曾任莆田一中校長,文革時被打為牛鬼蛇神。
    [5]參考蔡相煇:《北港朝天宮志》,1995年,第28頁。
    [1]陳建平:《“媽祖祖廟祭典”晉京參展》,福建日報,2006.02.14。
    [2]引自林文豪:《關於媽祖、媽祖廟與媽祖文化》,見《海內外學人論媽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第4頁。
    [3]世界媽祖廟大全編輯部:《世界媽祖廟大全》第一卷,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2002年,第25頁。
    [1]《天后顯聖錄·靈應》,第12頁。
    [2]廖迪生 《地方認同的塑造:香港天後崇拜的文化註釋》,出自《道教與民間信仰研究論級》,香港,學峰文化事業出版公司,1999年。
    [3]引自瞿海源 《台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第五章,桂冠出版社,1997年,第170頁。
    [1]引自鄭振滿:〈明清福建里甲戶籍與家族組織〉,見鄭振滿、陳春聲:《民間信仰與社會空間》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35頁。
    [1][漢]鄭玄註:《禮記正義》,台灣,廣文書局,1971年。
    [2]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卷93,賜硯堂刊本。
    [3]引自鄭振滿:〈明清福建里甲戶籍與家族組織〉,見鄭振滿、陳春聲:《民間信仰育社會空間》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36。
    [4][明]萬曆 《明會典》卷165《律例六·禁止師巫邪術》,中華書局,1989年。
    [1][明]萬曆 《明會典》卷94《禮部五十二·里社》,中華書局,1989年。
    [2][清]同治 《興化府志》,卷21,重刊明弘治十六年刊本。
    [3]參考鄭振滿:〈明清福建里甲戶籍與家族組織〉,刊《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9年,第四期。
    [1][清]泰寧縣歐陽容軒《分關》,清嘉慶十四年立。
    [2]引自鄭振滿:〈明清福見里社組織的演變〉,見鄭振滿、陳春聲:《民間信仰育社會空間》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51。
    [3]王兆乾:〈安徽貴池的社祭祀圈〉,台灣 《民俗曲藝》,117期,1999年。
    [4]該文為2006年於湄洲田野調查時,承蒙陳金春先生不吝指教幫助,並分享示以其祖父,也就是早年第一位在湄洲蓋起第一座兩層樓房的陳金龍先生,生前所記錄傳家的要事要點之該文,在此一併致謝。
    [1]林拓:《文化的地理過程分析—福建文化的地域性考察》,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第380頁。
    [2]湄洲島上的媽祖宮廟,目前供奉的神祉大致雷同,但稱謂以及信眾的認知則頗有出入。如社公社媽,或稱社公社婆、社公夫人,乃至稱尊族明王等或不一。而所謂“三位大人”的姓氏代稱,更各有出入。由於其他神祉的信仰淵源和諸多變稱,並不在本論文的主要研究範圍之內,因此於以下列進行論述時,僅 則其要,並就其當地的慣稱以列舉之,不再予另闢章節段落詳述。
    [3]該人口數據的標準,乃按宮內收納丁口錢和由分攤社戲演出費用的轄區內人數所估算出。準此,於下文列舉其他湄洲島上宮廟轄區人口數,亦同如是。
    [1]世界媽祖廟大全編輯部:《世界媽祖廟大全》,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2002年,第43頁。
    [2]世界媽祖廟大全編輯部:《世界媽祖廟大全》,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2002年,第43頁。
    [3]筆者於2004年正月十四日上午訪談於上林宮時,地方信眾告知上林宮媽祖因具備此“媽祖姊姊”的身份,故若依古例,其為獨可穿黃袍(餘宮媽祖皆為紅袍)和不下轎而可直上大殿的媽祖神像。惟此差異,經中斷近二十年後,今多已模糊不復重見。
    [1]根據年近八十的黃氏夫婦記憶,今湖石宮內的齊天大聖與社公社媽神像,為後來才新雕的神像。
    [2]見本節前文的二閣:寨山宮。
    [3]陳瑞龍老先生為蓮池村人,熟知湄洲當地地方典故和廟務儀禮等,在訪談中,蒙其賜教多矣,在此一倂 致謝。
    [1]見世界媽祖廟大全編輯部:《世界媽祖廟大全》,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2002年,第43頁。
    [1]另據籌建委員會人員表示,因螞祖行宮當初為封建朝廷敕建,故重建不易。但衡諸事實,經濟條件和人脈關係當是最主要的因素。
    [1]湄洲日報編輯部:<關注央視《走遍中國·莆田》專輯>,福省莆田市湄洲日報社,2004年4月5日。
    [2]湄洲當地又特稱此為“媽祖鬧元宵”,猶如台灣之“三月瘋媽祖”。以方言直述,故很貼切,但依普通話之轉譯,則不甚妥。因此特以“媽祖故鄉鬧元宵”或“鬧元宵”稱之。
    [3]2006年正月期間,在湄洲島近兩個禮拜的田野調查過程,每近出往返於宮廟間時,總常見到辦喜事的人家。據悉,因過年時鄰里親族齊聚宴請較為方便之故。再者,由於在外工作的年輕人此時也都會回島 團聚,所以亦多藉此時機進行媒妁相親。
    [4]趙東玉:《中國傳統節慶文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61頁。
    [1]鴻宇編著:《節俗》,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第38頁。
    [2][漢]班固撰:《漢書》,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
    [3]梁簡文帝蕭綱:<列燈賦>,見《梁簡文帝集·二卷》,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
    [4]鴻宇編著:《節俗》,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第39。
    [5]《雍洛靈異小錄》:
    [6][唐]蘇味道:<正月十五元宵夜>,見《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7][宋]洪邁:《容齋隨筆》:上海,上海書店,1984年。
    [8]蓋國梁:《節趣》,上海市,學林出版社,1998年。
    [9]鴻宇編著:《節俗》,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第40頁。
    [10][明]朗瑛:《七修類稿》,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
    [1]2006年正月十四日,訪談於上英宮中所得。
    [2]2006年正月初八下午於文興宮訪談於該宮值年福首,據其表示,由乘坐在披著紅布的木製刀轎上的乩童開路是為了防止路上不淨,保護媽祖神駕之故。
    [1]台灣地區每於媽祖出巡,和陳國強主編:《媽祖信仰與祖廟》所述湄洲媽祖出遊時,其涼傘則位於神像之前。
    [2]此排序,於2006年正月十四日下午在迴龍宮,訪談於廟公馬金攀和參與次日該活動的諸位年輕人而得。在此致謝。
    [1]據許多宮廟的訪談所得,福首的遴選,在卜杯之前,條件已先有篩選,需是成家後的男性、且人品無虞者。老輩表示,昔日能出選福首資格者,不但人品要求以外,還要本身夫婦俱在存,且是內外三代俱全者。
    [2]參考周金琰:<莆田湄洲島夏山村春節的媽祖活動>,陳國強主編:《閩台歲時節日風俗》,廈門大學出版社。據悉,也曾以生產大隊為單位區分。
    [3]以上於2006年正月十二日,訪談於天利宮時,由曾紅龜,曾阿樹,曾春水等地方人士告知當地民情和廟務運作。在此一併致謝
    [1]引自林國平,彭文字著:《福建民間信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發行,2001年,第14頁。
    [1]引自周金琰:<莆田湄洲島夏山村春節的媽祖活動>,見陳國強主編:《閩台歲時節日風俗》,廈門大學出版社,第121頁。
    [1]以上儀式的內容,除了親身的觀察,又蒙上英宮林玉箭先生和天利宮曾阿樹先生等多人提供,在此致謝。
    [2]陳國強主編:《媽祖信仰與祖廟》第七章,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0年。
    [3]周金琰:<莆田湄洲島夏山村春節的媽祖活動>,見陳國強主編:《閩台歲時節日風俗》,廈門大學出版社。
    [1]陳國強主編:《媽祖信仰與祖廟》,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121-122頁。
    [2]陳國強主編:《媽祖信仰與祖廟》,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118頁。
    [1]陳國強主編:《媽祖信仰與祖廟》,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118頁。
    [1]轉引自姜彬主編、金濤副主編:《東海島嶼文化與民俗》,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年,第204頁。
    [2][明]陳侃撰:《使琉球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3][清]吳振臣:《閩遊偶記》台北市,成文出版社,1983年。
    [4]引自石萬壽:《台灣的媽祖信仰》,台原出版社,2000年,第172頁。
    [1]引自世界媽祖廟大全編輯部:《世界媽祖廟大全》第一卷,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2002年,第25頁。
    [2]引自張珣:《文化媽祖:台灣媽祖信仰研究论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3年,第79-80頁。
    [3]王嵩山:<進香活動看民間信仰與儀式>,《民俗曲藝》二十五期,第61-90頁。
    [4]引自張珣:《文化媽祖:台灣媽祖信仰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3年,第81-82頁。
    [5][宋]陳宓,《白湖順濟廟重建寢殿上樑文》,見《復齋文集》卷十九。
    [6][宋]宋寧宗趙擴:《慶元四年加封順濟詔》,見咸淳《臨安志》卷七十三。
    [7][清]林清標:《敕封天后志·湄洲廟考》道光續刊影本。
    [1]引自瞿海源:《台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台北:桂冠出版社,1997年,第153頁。
    [2]引自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台北市: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年,第95頁。
    [3]參考張珣:《媽祖信仰在兩岸宗教交流中表現的特色》,出自鄭志明:《兩岸宗教現況與展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
    [4]引自張珣:《文化媽祖:台灣媽祖信仰研究論文集》,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3年,第83頁。
    [5]姚文琦:《台灣媽祖信仰的進香態度及其變遷—從信眾的觀點進行觀察》2002年,台灣世新大學社會發 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6]2005年11月上旬於福建漳州,訪談謝銘洋先生所得。
    [7]以上資料,為2005年11月于漳洲閩南文化研討會時,親訪於當事人謝銘洋先生所得。並參考陳建平:《精神家園——台胞謝銘洋的媽祖情結》,《中華媽祖》2005年第二期,第31頁。
    [1]參考陳國強主編:《媽祖信仰與祖廟》,福建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126頁。
    [2]參考楊惠南:《讓媽祖永遠站在人民這一邊》,中時,1997年1月,第24版。張珣:《湄洲媽祖權威的理論反省》,《兩岸交流簡訊》,1997年7月1日。
    [3]引自陳國強主編:《媽祖信仰與祖廟》,福建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126頁。
    [4]引自鄭志明:《神明的由來.臺灣篇》,嘉義縣大林鎮: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第229頁。
    [5]繡樓本是古代大戶人家的父母替未出嫁的女兒所建的閨房,湄洲祖廟之繡樓,則是媽祖出巡前梳妝的所在,也是外地迎請湄洲祖廟分靈媽祖的地方。於文革時被毁,1988年:扩重建。
    [6]2005年曾多次詢問祖廟人員詳細神像數量,但因相關人員並未——登記,且媽祖聖像的材質與迎請所需的金額又不一,因此並無法精確得知。後來就此再訪於祖廟林金榜董事長,經由他的查詢,方才估出近年的此約略概數。
    [1]引自鹿港天后宮簡介第一頁,鹿港天后宮管理委員會編印。
    [2]孔兆雲:<六尊開基媽祖初考>,見林瑤棋主編:《兩岸學者論媽祖》,台灣省各姓淵源研究學會,1998年,第231-235頁。
    [3]陳國強,林瑤棋主編:《漳浦烏石天后宮》,1996年,第4頁。林瑤棋:《黑面媽祖與烏石天后宮》,2005年大甲媽祖國際學術研討會會後實錄,第3-2-6頁。
    [4]神像四肢關節可以靈活轉動,一般宮廟若奉軟身媽祖像,每到一年一度的聖誕、年前或出遊、香期等重大慶典,都會擇其一,為神明更衣換新裝新宮鞋。
    [1]林瑞霞、陳國強:<莆田清風嶺天后宮及宮中媽祖神像>,見林瑤棋主編:《兩岸學者論媽祖》,台灣省各姓淵源研究學會,1998年,第93頁。
    [2]出自《白塘李氏族譜·忠部》。引自蔣維錟編抆,《媽祖文獻資料》,1990年,第1頁。
    [3]孔兆雲:<六尊開基媽祖初考>,見林瑤棋主編:《兩岸學者論媽祖》,台灣省各姓淵源研究學會,1998年,第234頁。
    [1]參考張珣:<媽祖信仰在兩岸宗教交流中表現的特色>,見鄭志明:《兩岸宗教現況與展望》,台北,學生書局,1992年,P286-287。
    [2]參考林文豪:<關於媽祖、媽祖廟與媽祖文化>,見《海外學人論媽祖》,中國社會出版社,1992年,第6頁。
    [3]同上。
    [1]主張明鄭不信奉媽祖者,有蔡相輝:<明鄭時代台灣之媽祖崇祀>,台北文獻69期:盧嘉興:<明鄭有無 奉祀媽祖考>,台灣文獻34卷四期。持肯定者為李憲璋:<安平、台南的媽祖祭典>,大陸雜誌,第30卷9期;石萬壽:《台灣的媽祖信仰》。
    [2]台南市安平開台天后宮管理委員會:《安平天后宮志》,安平開台天后宮編印,1999年,第18頁。
    [3]相良吉哉:《台南州祠廟名鑑》,原大正八年(1919)編制,學知出版社,2002年。
    [4]除了於回鑾大典上,須將該旗立於壇前,邊境時也須以之為前導。
    [5]“香山”意指遙祭祖廟的地點,清朝時安平媽祖曾以鹿耳門溪旁的北汕尾做為“香山”遙祭祖廟,後因為被誤傳前往鹿耳門媽祖廟進香而改為在安平海邊遙祭。2002年的“香山”地點為台南漁光分校大門 正對面海邊。
    [1]此諺意指安平迎媽祖之聲勢遠遠凌駕於清建宫廟的台南大天后宮。
    [2]此諺形容當時台南地區民眾為爭睹安平媽祖出巡,以戲棚為床,以媽祖廟為房,徹夜等待的盛況。
    [3]參考安平鎮文史工作室,謝進炎、何世宗:《媽祖信仰與神蹟》,世峰出版社,2001年,第79頁。
    [4]據2004年夏,筆者訪談於安平天后宮時,廟方人員表示,現在的鎮殿人媽旁的二媽和三媽神像,則是湄州請回神像後,安平地區又新雕併奉的,這個說法,也是傳統安平地方的認知。三尊神像俱為四呎以上手足關節可轉動的“軟身”神像。
    [5]關於鹿耳門媽祖的正統之爭,見姚文琦之碩士論文:“台灣媽祖信仰的進香態度及其變遷—從信眾的觀點進行觀察”,未出版,2002年,第43-49頁。
    [6]引自石萬壽:《台灣的媽祖信仰》,台原出版社,2000年,P192。
    [7]李憲璋:<安平、台南的媽祖祭典>,台灣,大陸雜誌,第三十卷,第九期1966年,第276-280頁。
    [1]李憲璋:<安平、台南的媽祖祭典>,台灣,大陸雜誌,第三十卷,第九期1966年,第276-280頁。
    [2]台南市安平開台天后宮管理委員會:《安平天后宮志》,安平開台天后宮編印,1999年。
    [3]台南市安平開台天后宮管理委員會:《安平天后宮志》,安平開台天后宮編印,1999年,第39頁。
    [4]《請求安平天后宮給還書》轉引自《安平天后宮志》,安平開台天后宮編印,1999年,第20頁。
    [5]1905年《台灣日日新報》即曾報導台灣北部內山客家庄的進香方式,便以三年一輪,第一年進北港香,第二年進新港香,第三年進彰化香的交替參拜,免去許多耗時繞路之苦,並完成參詣各大廟的心願。
    [1]近年來幾批由鹿港天后宮管理委員會編製之沿革簡介,皆不具編印的時間,但內容並無出入。
    [2]轉引自葉大沛:《鹿港發展史》,左羊出版社發行,1997年,第160頁。
    [3]參考葉大沛:《鹿港發展史》,左羊出版社發行,1997年,第160-163頁。
    [4][清]周文元:《重修台灣府志·文物志·選舉》,康熙五十一年(1712)刊本。
    [1]黃氏為泉州天后宮改革開放後的主事管理者。
    [2]鹿港天后宮現在宮中,仍存有清末時期前往湄洲進香時所用的香龕與進香正爐,和民國初年在湄洲祖廟 留下的照片。
    [3]該碑刻現存於鹿港天后宮內。
    [1]連橫:《台灣通史》下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510頁。
    [2]曹永和:<明代台灣漁業志略>,收於曹永和:《台灣早期歷史研究》,2000年,第173頁。
    [3]向達校注:《順風相送》,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第91頁。
    [4]沈演:<論閩事>,收於《止齋集》,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
    [5]陳宗仁:《雞籠山與淡水洋》,聯經出版社,2005年,第167-168页。
    [6]蔡相輝:《北港朝天宮志》,雲林縣北港鎭:北港朝天宮,1995年,第75頁。
    [1]參考王見川、李世偉:《台灣媽祖閱覽》,台北,博揚出版社,2000年,第13頁6。
    [2]康熙五十六年《諸羅縣志》卷十二,雜記志
    [3]《台灣日日新報》1918-9-.21。
    [4]石萬壽:《台灣的媽祖信仰》,台原出版社,2000年,第210-226頁。
    [1]參考陳素雲:《板頭厝的五年王爺祭),新港文教基金會,2004.12。
    [2]參考林德政主修;李安邦,鄭朗雲協修:《新港奉天宮志),新港奉天宮董事會,1993年,第35頁。
    [3]引自林德政主修;李安邦,鄭朗雲協修:《新港奉天宮志),新港奉天宮董事會,1993年,第36頁。
    [4]參考林德政主修:李安邦,鄭朗雲協修:《新港奉天宮志》,新港奉天宮董事會,1993年,第29-35頁。
    [5]引自石萬壽:《台灣的媽祖信仰),台原出版社,2000年,第226頁。
    [6]引王見川:《光復前的北港朝天宮》一文,見《民間宗教》第三輯,1997年12月,第267頁。
    [7]徐宗幹:《斯未信齋雜錄》<壬癸後記>部分,台灣省文獻委員會複印台銀本,1994年,第69頁。
    [8]引自王見川,李世偉:《台灣的民間宗教與信仰》,台北,博揚出版社,2000年,第244頁。
    [9]引王見川:《光復前的北港朝天宮》一文,見《民間宗教》第三輯,1997年12月,第265頁。
    [1]該神像經台灣當局教育部建定爲明末媽祖雕像,其文號爲教育部中華明國八十四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台(84)設字第064249號。
    [2]引自石萬壽:《台灣的媽祖信仰》,台原出版社。2000年,第183頁。但另有顏思其等人登錄開墾之地在昔笨港,及北港與新港一帶,故所奉之媽祖神像,乃供於兩地的說法。
    [3]石萬壽:《台灣的媽祖信仰》,台原出版社。2000年,第183頁。
    [4]陳宗仁:<“北港”與“Paean”地名考釋:兼論十六、十七世紀之際臺灣西南海域貿易情勢的變遷>林本源中華文教基金會九十一年度年會暨“王世慶與臺灣社會經濟史”研討會'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主辦;林本源中華文教基金會贊助,未出版。呂雲騰:<史志記載的北港—從五代的北港到魍港、笨港、北港>,見《雲林文獻》第43期,1999年。
    [5]引自[明]陳第:《東番記》,見沈有容《閩海贈言》卷2,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
    [1]江俊亮:<全台最古老媽祖“魍港媽”今舉行海上會香>,台灣中央社,2005.4.30。
    [1]Sangren,P.Steven:Matsu'sBlackFace:IndividualsandCollectivetiesinChineseMagicandReligion.PaperpresentedattheConferenceotTheHistoricalLegacyofReligioninChina,Apri122-24.
    [2]林茂賢:<台灣媽祖傳說及其本土化現象>,《靜宜人文學報》第十七期,第108页。
    [3]張珣:《文化媽祖》,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2003年,第82頁。
    [4]清光緒二十年陳朝龍編:《新竹縣採訪冊》卷七,風俗篇。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年,林文龍點教本,第375頁。
    [5]以上資料參考該廟之简介,以及新竹長和宮全球資訊網。
    [6]廟名“長和”,乃籲船頭行之間,長久合作,和平相處之意。
    [1]陳仕賢:《台灣的媽祖廟》。遠足文化事業出版,2006年,第77頁。
    [2]《臺灣日日新報》大正五年四月二十五日<黑面媽祖靈驗條>。
    [3]引自王見川、李世偉:《台灣的民间宗教与信仰》,台北,博揚出版社,2000年,第276頁。
    [1]參考洪連成:《基隆慶安宮》,(慶安宮管理委員會),第4頁。
    [2]引自王見川、李世偉:《台灣媽祖閱覽》,台北,博揚出版社,2000年,第49頁。
    [3]在完成福建湄洲祖廟謁靈後,2003年因SARS風暴暫停前往福建進香活動,民國2004年再度組團前往福建泉州天后宮恭迎回一尊清康熙7年(西元1668年)距今有三百多年的“泉州媽”返基隆供奉。
    [4]於越:<基隆慶安宮媽祖廟百人進香團將赴閩參訪>,中國新聞網,2006.3.21。
    [5]引自林美容:<高雄县妈祖廟的分析>,見《媽祖信仰与漢人社會》,哈爾賓,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1]參考林美容:<高雄縣媽祖廟的分析>提到鳳山市大廟口雙慈亭的媽祖是由泉州奉祀來台,但每三年進香一次却是例往台南市大天后宮進香;鳳山市一甲美泰宮往昔例往北港朝天宮進香,後來不知何故,查出神像的來源是福建惠安,因此從1992年起改去惠安烏石宮進香。另外,高雄縣媽祖的香火緣起,大多是先民渡海來台之初,隨身攜來。這些隨身攜來的媽祖神像,除了少部份與湄洲媽有香火的淵源之外,大部份已失卻原鄉淵源之認同,對信徒而言,他們大多成为某一族姓的“私佛仔”或“祖佛仔”,之後才成为地方公祀的”公佛仔”。居民定居、成立莊社之後,才由鄰近的上階層級的媽祖廟分香,成为莊社共祀的神祇。有的則因遷移的因素,移奉來台之後較早住地的媽祖進入縣內。有的則是自台島其他著名的媽祖廟分香,以沾香火。有的則是居民因緣際會得別處媽祖的靈佑庇蔭,進而成为莊頭公祀。
    [2]引自姜彬主編、金濤副主編:《東海島嶼文化與民俗》,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年,第204頁。
    [3]引自王見川、李世偉:《台灣的民间宗教與信仰》,台北,博揚出版社,2000年,第249頁。
    [1]參考王見川、李世偉:《台灣媽祖閱覽》,台北,博揚出版社,2000年。
    [2]內容引王見川、李世偉:《關於日據時期台灣的媽祖信仰》一文,見《民間宗教》第三輯,1997年12月,P354。該表依《台灣日日新報》等資料而製成,惟原表時間先後並無排列,故筆者在此重新予以更動其排序。
    [3]引王見川、李世偉:《關於日據時期台灣的媽祖信仰》一文,見《民間宗教》第三輯,1997年12月,第352頁。該表據《台灣日日新報》、增田福太郎《東亞法秩序序說》、莊崧《太岳詩草》(正言月刊)等資 料而製成,惟原表時間先後並無排列,故筆者在此重予更動其排序。
    [1]林國平:《媽祖信仰与兩岸關係的互動》,江西師範大學學報,第四期2003年。
    [2]參考拱範宮管理委員會編:《麥寮拱範宮湄洲開臺天上聖母洽革誌》,1978年。
    [3]見http://www.lugangmazu.org/menu2/gods.aspx資料來源來自鹿港天后宮管理委員會官方網站。
    [1]大甲鎮瀾宮管理委會:《大甲鎮瀾宮志》,1974年,第19页。
    [2]見《淡水廳志》,卷六·典禮志,所載之大甲鎮瀾宮(大甲街天后宮)。1933年,日治時期的《大甲鄉 土的概觀》亦以乾隆三十五年为創建年。
    [3]林國平:《媽祖信仰與兩岸關係的互動》,江西師範大學學報,第四期2003年。
    [1]陳孔力:《簡明台灣史》,九洲圖書出版社,1998年,第71-73頁。
    [2]轉引自天下編輯部:《發現台灣》下冊,天下雜誌發行,1992年,第63頁。
    [3]天下編輯部:《發現台灣》下册,天下雜誌發行,1992年,第63頁。
    [4]吳密察監修,遠流台灣館編著:《台灣史小事》,遠流出版社,2000年。
    [5]蔡相煇:《北港朝天宮志》,台灣財团法人北港朝天宮,1995年,第225頁。
    [1][清]吳子光:《一肚皮集》卷十八<台俗>條,台灣省文獻會複印本。
    [2][清]施瓊芳:《石蘭山館遺稿》卷十七,<北港進香詞>。刊於《台南文化》八卷一期,1965年,第80-81頁。
    [3][清]光緒,陳朝龍編,林文龍點教本:《新竹縣採訪冊》卷七,風俗篇。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年,第375頁。
    [1]參考本文第三章第四節:《湄洲祖廟地位的奠定和建廟的沿革》。
    [2]姚文琦:《莆田文峰宮的起落与重建—兼論2000年大甲鎮瀾宮赴閩進香對其之影響》,《2004年大甲媽祖國際學術研討會會後實錄》,2004年。
    [3]引自陳國強主編:《媽祖信仰與祖廟》,福建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131頁。
    [1]見莆田清風嶺媽祖廟现存的1991年手抄籤本。
    [2]參考佚名:《民間信仰採集資料》,盤式捲片微縮現藏於台大圖書館,1997年。
    [3]吳玉賢主編:《海神媽祖》,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第149頁。
    [4]2004年,筆者與湄洲祖廟人員前往長樂顯應宮時,得知該媽祖宮於重建香火時,即以信眾捐獻的百首籤为用,但這籤組本为關帝廟所採、以“巍巍獨步向雲間”为手牽手劇的百首籤。
    [1]姚文琦:《閩台媽祖運籤之主要類型及其傳播發展》,《2005年大甲媽祖國際學術研討會會後實錄》,2005年。文中析論閩台媽祖宮廟的用籤,約可分为六組。
    [2]引自邱福海:《媽祖信仰探源》,台北:淑馨出版社,1998年,第203頁。
    [3][清]孫清標編:《天后聖母聖跡圖志》,南京市:江蘇古籍出版,2001年。
    [4]龐緯,《中國靈籤研究·資料篇》,1976年,台北:古亭書局,第923-978頁。書上以1600年为建廟 年代,但此廟據考,實早於葡萄牙人登陸澳65年前的1844年,故距今已有五百多年歷史。
    [5]見蔣維錟、鄭麗航主編:《媽祖研究資料目錄索引》,海風出版社,2005年,第111頁。
    [1]參考蔡相煇:《北港朝天宮志》,第242頁,以其为道光年間的文物。
    [2]臺灣舊慣調查會編印:《斗六廳北港街朝天宮來歷》,見《臺灣私法附錄參考書》第二卷上,1909年。
    [3]丁煌:《台南舊廟運籤的初步研究》,見李豐懋,朱榮貴主編:《儀式、廟會與社區》,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6年,第385-388頁。以及丁煌:《台南舊廟運籤的初步研究》,《台灣南部寺廟調查暨研究報告》,1997年,第11頁。
    [4]參考佚名:《民間信仰採集資料》,盤式捲片微縮現藏於台大圖書館,1997年。
    [1]《天后顯聖錄》:<靈應>,第21頁;福建師大圖書館藏。
    [2]林修澈:《台灣省廟呈現出來的文化資產与生活意義·研究篇》,台北:政大民族系,1996年,第185-186頁。
    [3]引自王文亮:《台灣地區舊廟籤詩文化之研究—以南部地區百年寺廟为主》,碩士論文,台南師院鄉土文化研究所,2000年,第17頁。
    [4]參考吳樹:<台南的寺廟籤詩>,《台灣風物》,1968年。
    [5]參考吳樹:<台南的寺廟籤詩>,《台灣風物》,1968年。
    [6]石豐源編著:《南無觀世音菩薩天上聖母(媽祖)六十甲子籤詩新解》,高雄:大仁書局,1954年。
    [1]見王文亮2000年之文:“…以流傳最廣的‘日出便見風雲散'六十甲子籤來看,同一內容就有七種不同的典故……。”第189頁。
    [2]見改革開放以後至今,湄洲祖廟觀音殿所採之籤本籤條。
    [3]引徐珂:《清稗類鈔·方伎類》,第十册,台北:中華書局出版,1982年,第4664頁。
    [1]嚴耀中:<論占卜與隋唐佛教的結合>,《世界宗教研究》,第4期,2002年。
    [2][宋]釋文瑩:《玉壺清話》,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年。
    [3][汉]許慎:《說文解字》,台北:洪葉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第198頁,第91頁。
    [4][清]姚瑩:《康輶紀行》,卷十三,臺北:廣文書局,1969年。
    [1]參考台灣研究資料:《民間信仰採集資料》,盤式捲片微縮現藏於台大圖書館,1997年。
    [2]參考蔡文輝,<台灣廟宇占卦的研究>,《思與言》,第六卷第二期,1968年,第85—88頁。瞿海源,<現代人的宗教行为與態度>,《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9卷第一期,1986年,第68-82頁。
    [3]參考鍾肇鵬:《讖緯論略》,中國:遼寧出版社,1991年。謝金良:<周易與籤詩的關係初探>,《世界宗教研究》,第四期,1997年。謝金良:<論籤占語言的通俗文學化與宗教神學化-“北帝靈籤”文本演變,为例>,《道韻》,第四輯,台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9年,第204-228頁。
    [4]150參考林修澈:《台灣省廟呈現出來的文化資產與生活意義》,台北:政大民族系,1996年。丁煌:《台灣南部古寺廟籤詩中所反映的社會及宗教學意義探析》研究計畫,道教學探索、道教學探索出版社,1994年,第431-434頁。王文亮:《台灣地區舊廟籤詩文化之研究—以南部地區百年寺廟为主》,碩士論文,台南師院鄉土文化研究所,2000年。
    [1]參考林修澈:《台灣省廟呈現出來的文化資產與生活意義研究篇》,政大民族系,1996年,第205-209頁。與王文亮論文,第189頁。
    [2]引自吳樹:<台南的寺廟籤詩>,《台灣風物》,第三十卷第二期,1968年。
    [3]胡珍妮:《一‘籤'點醒夢中人—中國籤詩》,台北:光華雜誌,1995年。
    [1]見蔡相輝:《北港朝天宮志》,1985年,第244-5頁。
    [2]葉山居士:《靈籤解說》(二),台中,劍譯出版社,1972年。
    [1][明]佚名,永樂十四年刻本,清末《湄洲嶼志略》轉錄。近現代台灣流傳的各種媽祖信仰有關的經卷內容亦多據此本改編。
    [1]參考陳清和:《台灣籤詩台灣史》,財團法人嘉義縣文化基金會出版,2000年。該書將六十甲子籤之附屬典故,替換以台灣史的相關歷史人物事件。
    [1]此觀點數據,已曾多次見於相關報導,且於2005年親訪於林金榜董事長時,亦蒙其首肯認同。
    [2]陳光榮編著:《尋根攬勝興化府》,福州,海風出版社,2000年,第112頁。
    [3]同上。
    [1]蔡相煇:<近百年媽祖研究概況>,台北文獻直字第152期,2005年6月。
    [2]本章節所引用的諸多有關媽祖文化活動的資料來源,除以文獻、公開報導和零星訪談,和2002年以來數次親身實地參與所知所見以外以外,幸蒙莆田博物館館長柯鳳梅女士、湄洲媽祖文化研究中心副秘書長周金琰先生等莆田師友,以其曾記述和發表成文的相關資料給予慷慨提點,故特此說明並予致謝。惟若有所舛誤,當屬筆者個人之疏失,尚祈另有識者不吝指正,以資改進为盼。
    [3]《海神天后的史迹初探》:莆田市城廂區人民政府文化局印行,1985年。
    [4]《海神天后史略》:莆田縣文化館編印(油印本),1986年。
    [5]蕭一平、林雲森、楊德金主編:《媽祖研究資料彙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
    [6]羅永後、蕭一平編:《海神天后東渡台灣》,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
    [7]林文豪主編:蔣維錟執筆:《湄洲媽祖》,莆田,1987年。
    [8]朱天順主編:《媽祖信仰源流展》,福建廈門鷺江出版社,1989年。
    [9]蔡相輝:<近百年媽祖研究概況>,台北文獻直字第152期,2005年6月。
    [1]林祖良編:《媽祖》,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年。
    [2]參考周金琰:<媽祖文化是閩台交流的和平使者>,“中華媽祖文化學術研討會組委會”編:《中華媽祖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2004年。第250頁,
    [3]蔣維錟編校:《媽祖文獻資料彙編》,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4]陳國強主編:《媽祖信仰與祖廟》,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0年。
    [5]林文豪主編:《海內外學人論媽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1]柯鳳梅:<淺談媽祖文物的保護與利用>,《中華媽祖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4年,第258頁。
    [1]參考姚文琦:《台灣媽祖信仰的進香態度極其變遷—從信眾的觀點進行觀察》,2002年,世新社發所碩 士論文,未刊行。
    [1]<媽祖文化—弘揚與傳播>華夏經緯網訊,2003-11-17。
    [1]資料來源引自<媽祖文化—弘揚與傳播>華夏經緯網訊,2003-11-17。
    [1]蔣維燄、楊永占主編:《清代媽祖檔案史料彙編≥,北京,檔案出版社,2003年。
    [2]王凡凡、宋樹濤:<建媽祖祖廟舉行祭祀大典共同為世人祈福>,福州電,新華網。2003-11-19。
    [1]倪國炎:<李炷烽將率團直航福建湄洲迎回媽祖石雕像>,中央社,2005.4.1.。
    [2]鄭麗航、蔣維銨主編:《媽祖研究資料目錄索引》,福州,海風出版社,2005年。
    [3]林美生:<紀念媽祖誕辰1045周年新聞發佈會>,福州電,新華網,2005.4.27。
    [1]<一路歡聲一路情>見《湄洲日報》報導,2006-9-26。
    [2]許雪毅:<500多名媽祖鄉親直航福建湄洲島謁祖進香>,新華社,福州電,2007-5-15。
    [3]黃翔:<莆田舉辦“莆台媽祖文化活動周”>,中新社,莆田電,2007-5-27。
    [4]佚名:<湄洲島媽祖文化檔案>,《湄洲日報》,2007-9-9。
    [1]引自林國平:<媽祖信仰與兩岸關係的互動>,見《媽祖信仰、海洋文化與現代社會的對話》國際研討會,馬來西亞雪隆海洋會館,2005-4-24。
    [1]許雪毅:<來福建湄洲島朝拜媽祖的台胞累計達148萬人次>,新華社,莆田電,2007-5-8。
    [2]引自引自林國平:<媽祖信仰與兩岸關係的互動>,見《媽祖信仰、海洋文化與現代社會的對話》國際研討會,馬來西亞雪隆海洋會館,2005-4-24。
    [3]同上
    [1]引自吳田華:<淺台千年繼之後媽祖文化對湄洲島發展的影響>,《中華媽祖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4年,第246頁。作者為湄洲島國家旅遊度假區管委會主任。
    [1]蔡相輝編著:《北港朝天宮志》,北港朝天宮董事會印行,1995年,第27頁。
    [2]吳田華:<淺台千年繼之後媽祖文化對湄洲島發展的影響>,《中華媽祖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4,第246頁。作者為湄洲島國家旅遊度假區管委會主任。
    [4]參見<祖廟翻修,奉獻千萬人民幣,台灣錢淹沒湄洲>一文,台灣,《中央日報》1997-1-25。
    [5]蔡相輝編著:《北港朝天宮志》,北港朝天宮董事會印行,1995年,第28頁。
    [1]引自詹毅:<莆田“6.18”成果顯著,發展勢頭良好>,福建東南新聞網2006-6-20。
    [2]見<媒體西岸行莆田站—媽祖情系兩岸,促進台海合作>,2006福建項目成果交易會,2006-6-21。
    [3]以上數據,參考徐向陽:<“媽祖熱”促使莆台交往日益密切>,中新社,莆田電,2007-05-10。
    [4]以上資料數據,乃根據吳田華:<淺台千年繼之後媽祖文化對湄洲島發展的影響>,《中華媽祖文化學術 研討會論文集>,2004年;以及“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湄洲島國家旅遊度假區概況>,新華網—媽祖在線,2004-10-29。
    [1]“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湄洲島國家旅遊度假區概況>,新華網—媽祖在線,2004-10-29。
    [2]以上資料數據,乃根據吳田華:<淺台千年繼之後媽祖文化對湄洲島發展的影響>,《中華媽祖文化學術 研討會論文集》,2004年,第246頁。
    [3]鄭世雄:<整合媽祖文化資源打造文化旅遊品牌>,《中華媽祖》2005年第2期,第73頁。
    [1]許雪毅、姬少亭:<福建莆田將建設一座媽祖城與湄洲島隔海相望>,新華網,2007-5-29。
    [2]同上。
    [3]以下相關於莆田媽祖成的資料數據,以根據<莆田市媽祖文化城>莆田人民政府網,2007-9-11為主。另參考其他訪談與訊息報導。
    [4]李方芳:<媽祖城海西明珠未來之城>,《香港文匯報》2007-08-12。
    [1]《香港文匯報》:閩莆田今組團抵港招商。媽祖城網,2007-08-11。
    [2]謝進炎、何世忠:《媽祖信仰與神蹟》,2001年,第88頁,台南,世峰出版社。
    [1]廖迪生:<地方認同的塑造:香港天后崇拜的文化詮釋>,黎志添主編:《道教與民間信仰論文集),香港,學風,1999年。
    [2]張殉:<湄洲媽祖權威理論的反省>,《兩岸交流簡訊》,1997-7-1。
    [3]鄭志明:《兩岸宗教現況與展望》,台北,學生書局出版,1992年,第52頁。
    [4]例如“鹿耳門祖廟香火正統之爭”、“笨港媽祖香火正統之爭”,以及大甲媽祖進香團捨北港而改往新港所引發的香火主從之爭。
    [1]黃美英:<媽祖香火與神威的建構>,《歷史月刊》,第六十三期,第44頁。
    [2]姚文琦:《台灣媽祖信仰的進香態度及其變遷》,2002年,世新大學社發所碩士論文。
    [3]瞿海源:《台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台北,桂冠出版社,1997年,第153頁。
    [4]同上。
    [5]林政璋:《台灣與福建湄洲媽祖進香交流研究》,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1]姚文琦:《台灣媽祖信仰的進香態度及其變遷》,世新大學社會發展所碩士論文,2002年。
    [2]鄭志明:《兩岸宗教交流之現況與展望》,南華管理學院出版社,1997年。
    [1]詳參習仲勛<在接見中國道教協會第四屆會議代表時的講話>,《中國道教》,1987年,第一期,第5-6頁。
    [2]《中國道教》,1997年,第四期,第4頁。
    [3]《中國道教》,1997年,第一期,第16頁。
    [4]田民間另說,甚至早於始建於是明正德十三年(1518),認為萬曆十五年僅是重修。
    [1]2004年正月十五日,訪談於仙遊榜頭鎮明山宮與其遊神隊伍的人群中所得。
    [2]引自林國平:<媽祖信仰與兩岸關係的互動>,見《媽祖信仰海洋文化與現代社會的對話》國際研討會,馬來西亞雪隆海洋會館,2005-4-24。
    [3]李振英:<兩岸宗教文化交流的意義、重要與態度>,鄭志明編:《兩岸宗教現況與展望》,台北,學生書局,1992年,第65頁。
    [1]參考:《大甲鎮瀾宮宮志》,財團法人大甲鎮瀾宮董事會,2005年。
    [2]引自林國平:<媽祖信仰與兩岸關係的互動>,見《媽祖信仰,海洋文化與現代社會的對話》國際研討會,馬來西亞雪隆海洋會館,2005-4-24。
    [4]李振英:<兩岸宗教文化交流的意義、重要與態度>,鄭志明編:《兩岸宗教現況與展望》,台北,學生書局,1992年,第30頁。
    [1][清]乾隆皇帝《著福建督撫嗣后于天后本籍春揪致祭並載入祀典上諭》(1788),《清代媽祖檔案史料彙編》,2005年,第110頁。
    [1]見蔣維燄、鄭麗航主編:《媽祖研究資料目錄索引》,海風出版社,2005年,第111頁。
    [1][漢]鄭玄註.禮記正義[M].台灣:廣文書局,1971.
    [2][末]潛說友原纂修.咸淳臨安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據清道光10年重刊影本.
    [3][元]王元恭修.至正四明續志[M].北京:中華書局,1990.
    [4][元]馬祖常.乾隆泉州府志[M].
    [5][明]萬曆明會典[M].北京:中華書局,1989.
    [6][明]陽思謙修.隆慶泉州府志[M].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
    [7][明]何喬遠編撰.閩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
    [8][明]陳侃撰.使琉球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5.
    [9][清]同治興化府志[M].重刊[明]陳效修.興化府志[M].弘治十六年刊本.
    [10][清]谢道承等編纂.福建通志[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11][清]王必昌等纂.台灣縣志[M].台北:國防研究院中華學術院,1968.
    [12][清]廖必琦.莆田縣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13]王寶仁纂,建陽縣志[M].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
    [14]連橫,台灣通史.下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15]莆田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莆田縣志[M].莆田:中華書局出版社,1994.
    [16][南北朝]梁簡文帝蕭綱.列燈賦[A].梁簡文帝集.二卷[C].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
    [17][宋]洪邁.容齋隨筆[M].上海:上海書店,1984.
    [18][宋]釋文瑩.王壺清話[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
    [19][宋]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M].賜硯堂刊本。上海:上海書店,1989.
    [20][宋]黃公度.知稼翁集[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
    [21][宋]吳自牧.夢梁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5.
    [22][元]程學端.靈慈廟記[M].至正《四明續志》,北京:中華書局,1990.
    [23][宋]虞集.道園學古錄[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24][元]朱德潤.存復齋文集[M].上海:上海書店,1984.
    [25][元)黃淵.黃四如文集[M].上海:上海書店,1985.
    [26][明)危素.元海運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5.
    [27][明]南渚林氏族譜[M].正統九年修,清雍正元年重抄。
    [28][明]朗瑛.七修類稿[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
    [29][明]陳第.東番記[M].見沈有容《閩海贈言》卷2,台灣: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
    [30][清]季麟光.蓉洲詩文稿選輯[M].香港:香港人民出版社,2006.
    [31][清]吳振臣.閩遊偶記[M].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
    [32][清]郁永河著,方豪校.海上紀略[M].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0.
    [33][清]孫清標編.天后聖母聖跡圖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2001.
    [34][清]陳池養.慎余書屋詩文集[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
    [35][清]梁章鉅.退庵隨筆[M].臺北:新興書局,1977.
    [36][清]袁枚.子不語[M].臺北:新興書局,1988.
    [37][清]儈照乘.天妃顯聖錄[M].雍正本.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台灣文獻叢刊[Z]第77種點校排印,1960.
    [38][清]林有勝.天后顯應錄[M].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湄洲媽祖文化研究中心據福師大館藏藏本影印,2001.
    [39][清]林清標.敕封天后志二卷[M].莆田賢良港祖祠印本,1987.
    [40][清)楊浚.湄洲嶼志略[M].冠悔堂募刊版.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41][清]伍瑞隆:《大欖天妃廟碑記》[Z].碑已佚.文見光緒香山縣志[M]。
    [42][清]何璟.重修莆田縣湄洲天后宮碑記[Z].現存湄洲祖廟.
    [43][清)黃維喬製.興安會館香燈會等碑記[Z].此碑現存福建莆田涵江正學門碑廊.
    [44][清]安瀾神天碑[Z].此碑現存遼寧錦洲天后宮.
    [45][清]敕封天后聖母三代列聖殿與肇建碑記[Z].現存於莆田城廂區文峰宮,建於嘉慶 八年(1803).
    [46]重建上興宮捐建芳名錄[Z].於湄洲上興宮,1999.
    [47]湖石宮重建簡介[Z].於湄洲島湖石宮,2003.
    [48]重建進福宮碑記[Z].於湄洲汕尾進福宮湄洲,2005.
    [49][清]陳朝龍編,林文龍點教本.《新竹縣採訪冊》[M].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
    [50]石豐源編著,南無觀世音菩薩天上聖母(媽祖)六十甲子籤詩新解[M].高雄:大仁書局,1954.
    [51]馬克司.偉伯(Max Weber)著,張漢裕譯.基督新教的倫理與資本主義的精神[M],臺北:協志工業叢書出版公司,1960.
    [52]尼采著,劉崎譯.上帝之死(反基督)[M].臺北:志文出版社,1969.
    [53]龐緯.中國靈籤研究.資料篇[M].台北:古亭書局,1976.
    [54]葉山居士.靈籤解說[M](二).台中:劍譯出版社,1972.
    [55]林祖韓等編.莆田縣地名錄[M].莆田:莆田縣民政局出版,1982.
    [56]林明峪.媽祖傳說[M].台北:東門出版社,1988.
    [57]朱天順.媽祖研究論文集[C].廈門:鷺江出版社,1989.
    [58]林祖良編撰.媽祖[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
    [59]林耀華,金翼:中國家族制度的社會學研究[M].北京:三聯書店,1989.
    [60]蔣維锬編校.媽祖文獻資料[Z].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
    [61]陳國強主編.媽祖信仰與祖廟[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0.
    [62]鍾肇鵬.讖緯論略[M].中國:遼寧出版社,1991.
    [63]林文豪主編.海內外學人論媽祖[C].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64]鄭志明.兩岸宗教現況與展望[M].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
    [65]涂爾幹(Emile Durkheim)著,芮傳明、趙學元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
    [66]郭金潤主編.大甲媽祖進香源流初探[M].台灣:台中縣立文化中心出版,1992.
    [67]林國平、彭文宇.福建民間信仰[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68]林德政主修,李安邦、鄭朋雲協修.新港奉天宮志[M].嘉義:新港奉天宮董事會,1993.
    [69]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M].台北:自立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70]李獻璋著,鄭彭年譯.媽祖信仰研究[M].澳門:澳門海事博物館,1995.
    [71]蔡相輝.北港朝天宮志[M].台灣財團法人北港朝天宮,1995.
    [72]台灣財團法人北港朝天宮、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媽祖信仰國際學術研討公論文集》[C].台灣財團法人北港朝天宮、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1997.
    [73]葉大沛.鹿港發展史[M].彰化:左羊出版社發行,1997.
    [74]袁和平.現代眼看媽祖[M].臺北:幼獅文化出版社,1997.
    [75]Giddens著,張家鈞譯.社會學[M]下冊.台北:唐山出版社,1997.
    [76]瞿海源.台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M].台北:桂冠出版社,1997.
    [77]王銘銘.村落視野中的文化與權力:閩台三村五論[M].北京:三聯書店,1997.
    [78]王銘銘、王斯福編.鄉土社會的秩序、公正與權威[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1997.
    [79]蓋國梁.節趣[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
    [80]徐曉望、陳衍德.澳門媽祖文化研究[C].澳門:澳門基金會,1998.
    [81]宋蜀華、白振聲主編.民族學理論與方法[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
    [82]林瑤棋主編.兩岸學者論媽祖[C].台中:台灣省各姓淵源研究學會,1998.
    [83]邱福海.媽祖信仰探原[M].台北:淑馨出版社,1998.
    [84]陳孔力.簡明台灣史[M].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1998.
    [85]費爾巴哈著,王太慶譯.宗教的本質[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86]黃順力.海洋迷思[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
    [87]徐曉望.媽祖的子民[M].學林出版社,1999.
    [88]許在全主編.媽祖研究[C],廈門大學出版社,1999.
    [89]台南市安平開台天后宮管理委員會.安平天后宮志.[M].台南:安平開台天后宮編印,1999.
    [90]林耀華.義序的宗族研究[M].北京:三聯書店,2000.
    [91]石萬壽.台灣的媽祖信仰[M].台北:台原出版社,2000.
    [92]王見川、李世偉著.台灣媽廟閱覽[M].台北:博揚出版社,2000.
    [93]陳光榮編著.尋根攬勝興化府[M].福州:海風出版社,2000.
    [94]林國平、彭文宇著.福建民間信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發行,2001.
    [95]費孝通.江村經濟[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96]王見川、李世偉.台灣的民間宗教與信仰[M].台北:博揚出版社,2000.
    [97]尚秉和.歷代社會風俗事物考[M].北京:中國書局,2001.
    [98]楊懋春著.一個中國村庄:山東台頭[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
    [99]楊念群主編.空間·記憶·社會轉型:“新社會史”研究論文精選集[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00]謝進炎、何世宗.媽祖信仰與神蹟[M].台南:世峰出版社,2001.
    [101]鄭工.文化的界限:福建民俗与福建美朮研究[M].福州:海潮攝影藝術,2002.
    [102]相良吉哉.台南州祠廟名鑑[M].原大正八年(1919)編制.學知出版社,2002.
    [103]世界媽祖廟大全編輯部.世界媽祖廟大全[M].香港: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2002.
    [104]趙東玉.中國傳統節慶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05]鴻宇編著.節俗[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
    [106]莆田九牧祖祠董事會編.九牧林氏[M].2002.
    [107]陳清和.台灣籤詩台灣史[M].財團法人嘉義縣文化基金會出版,2000.
    [108]鄭振滿、陳春聲.民間信仰與社會空間[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109]國平.閩台民間信仰源流[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110]莆田市地圖册編委會.莆田市地圖冊[M].福建省地圖出版社,2003.
    [111]葉恩忠主編.辦香起湄洲[M].海潮藝術出版社,2003.
    [112]張珣.文化媽祖[M].台灣: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出版,2003.
    [113]林美容.媽祖信仰與漢人社會[M].哈爾賓: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
    [114]慶昌.媽祖真跡[M].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出版,2003.
    [115]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等合編.《清代媽祖檔案史料匯編》[Z].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3.
    [116]郭于華主編.儀式與社會變遷[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117]林拓.文化的地理過程分析—福建文化的地域性考察[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
    [118]鄭麗航、蔣維錟主編.媽祖研究資料目錄索引[Z].福州:海風出版社,2005.
    [119]姜彬主編,金濤副主編.東海島嶼文化與民俗[M].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
    [120]陳宗仁.雞籠山與淡水洋[M].聯經出版社,2005.
    [121]吳效群.妙峰山:北京民間社會的歷史變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22]陳仕賢.台灣的媽祖廟[M].台北:遠足文化事業出版,2006.
    [123]李獻璋,李孝本譯.媽祖信仰的原始型態[J].台灣風物,1960,(10):10.
    [124]岡田謙.台灣北部村落之祭祀範圍[J].台北文物,1960,(9):4.
    [125]李憲璋.安平、台南的媽祖祭典[J].台灣:大陸雜誌,1966,(30):9.
    [126]參考吳樹.台南的寺廟籤詩[J].台灣風物,1968,(30):2.
    [127]宋龍飛.台灣媽祖廟進香的兩個實例[J].中研院民族所集刊,1971,(31).
    [128]施振民.祭祀圈與社會組織:彰化平原聚落發展模式的探討[J].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究所集刊,1973(36).
    [129]江燦滕.媽祖尋根暨媽祖信仰[J].歷史月刊,1992,(63).
    [130]林茂賢.台灣媽祖傳說及其本土化現象[J].靜宜人文學報,2002,(17).
    [131]喬建.社會學.人類學在中國的發展[J].新亞學術集刊,1998,(16).
    [132]侯杰、范麗珠.中國民眾宗教世界中的希望[A].道教與民間宗教研究論文集[C],香港:學峰文化事業出版,1999.
    [133]安煥然.宋元海洋事業的勃興與媽祖信仰形成發展的關係[A].龔鵬程主編.海峽兩岸道教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台北:台灣書局,1996.
    [134]王見川.光復前的北港朝天宮[J].民間宗教,1997,(3).
    [135]泉州海外交通使博物館調查組.天后史跡調查[R].海交史研究,1987.
    [136]張桂林.<鄭和下西洋>[J].福建師範大學學報,1988.
    [137]林美容.從祭祀圈到信仰圈-台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A].氏著.人類學與台灣》[C].台北:稻香出版社,1989年.
    [138]楊振輝.明代媽祖信仰及其趨勢[A].林文豪主編.《海內外學人論媽祖》[C],1990.
    [139]張珣.<分香與進香:媽祖信仰與人群組合>[J].思與言,1995,(3):4.
    [140]張珣.<台灣的媽祖信仰(?)—研究回顧>[J].新史學,1995,(6):4.
    [141]丁煌.《台南舊廟運籤的初步研究》[A].李豐懋、朱榮貴主編.儀式、廟會與社區[C],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6年.
    [142]林修澈.台灣省廟呈現出來的文化資產與生活意義·研究篇[R].台北:政大民族系,1996.
    [143]謝金良.論籤占語言的通俗文學化與宗教神學化—『北帝靈籤』文本演變爲例[J].道韻.,台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9,(4)。
    [144]呂雲騰.史志記載的北港—從五代的北港到魍港、笨港、北港[J].見雲林文獻,1999,(43).
    [145]王文亮.台灣地區舊廟籤詩文化之研究—以南部地區百年寺廟為主[D].台灣:台南師院鄉土文化研究所,2000.
    [146]張珣.祭祀圈研究的反省與後祭祀圈時代的來臨[J].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 刊,2002,(58).
    [147]姚文琦.台灣媽祖信仰的進香態度及其變遷—從信眾的觀點進行觀察[D].台灣: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148]嚴耀中.論占卜與隋唐佛教的結合[J].載世界宗教研究,2002,(4).
    [149]林國平.媽祖信仰與兩岸關係的互動[J].江西師範大學學報,2003,(4)年
    [150]徐曉望.從福建霞浦縣松山天后宮掛圖看閩東媽祖信仰的文化心態[A].媽祖信仰的發 展與變遷[C],台灣宗教學會,財團法人北港朝天宮出版,2003.
    [151]姚文琦.莆田文峰宮的起落與重建—兼論2000年大甲鎮瀾宮赴閩進香對其之影響[A].2004年大甲媽祖國際學術研討會會後實錄[C].2004.
    [152]王銘銘.“朝聖”:歷史中的文化翻譯[A].喬健、李沛良、李友梅、馬戎主編.文化、族群與社會的反思[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153]《湄洲島佛教寺院登記報告》[Z].莆田民宗局提供,2006年5月。報章、傳媒
    [154]胡珍妮:<一「籤」點醒夢中人—中國籤詩>,台北:光華雜誌,1995年。
    [155]於越:<基隆慶安宮媽祖廟百人進香團將赴閩參訪>,中國新聞網,2006.3.21。
    [156]湄洲日報編輯部:<關注央視《走遍中國·莆田》專輯>,福省莆田市湄洲日報社,2004年.4.5.。
    [157]《媽祖衣冠塚所在:馬港天后宮》,中央社,2005.4.3.。
    [158]陳建平:<精神家園——台胞謝銘洋的媽祖情結>,《中華媽祖》第二期,2005年。
    [159]江俊亮:<全台最古老媽祖“魍港媽”今舉行海上會香>。2005.4.30.,台灣中央社。
    [160]蔣維锬:<《聖妃靈著錄》發微>,見《媽祖故里》79期,媽祖故里鄉訊社出版,2005.12.30, 第三版面。
    [161]陳建平:<媽祖祖廟祭典”晉京參展>,福建日報,2006.02.14.
    [162]詹毅:<莆田“6.18”成果顯著 發展勢頭良好>,2006.06.20.,福建東南新聞網
    [163]大甲鎮瀾宮全球資料網:《媽祖誕生地—賢良港》。
    [164]游心華:<馬祖天后宮與兩代莆仙人>,莆田新聞網http://pt.fjsen.com,2006年5月17
    [165]Chen Min-hwei:1969,Victor W.Tumer:"The ritual process: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Chicago:Aldine Publishing。
    [166]Geertz,Clifford.1984,"A Study of Legend Changes in the Ma Tsu Cult of Taiwan:Status,Competition,and Popular-ity".Masters thesis,Department of Folklore.Indiana University.
    [167]McGraw-Hill.1972,"Patterns of Social Organization:A Survey of Social Institutions.New York:
    [168]Turner,Victor.1973,"Patterns of Society:Identities,Roles,Resources.Boston:Little,Brown & Co.
    [169]Wilkerson,James.1982,"A Review and Critique of Western Interpretations of Chinese Folk Religion In Taiwan".《民間信仰與社會研討會論文集》,P68-85。臺灣省政府。
    [170]Wilkerson,James.1985,"The Anthropology of Performance".In Edith L.B.Turner,ed.,On the Edge of the Bush:Anthropology as Experience.Pp.119-150.Arizona: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171]Sangren,Steven.1986,"Shyunshow and Jinnshang:Two Kinds of Chinese Religious Processions and Their Sociological Implications".Paper fo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nthropological Studies of Taiwan Area:Accomplishment and Prospects.Taipei.
    [172]Turner,Jona than H.1988,"History and The Rhetoric of Legitimacy:The Ma Tsu Cult of Taiwan"Comparative Study of Society and History 30:674-69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