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企业全面风险管理(ERM)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当前全面风险管理(Enterprises-wide Risk Management,ERM)浪潮正在国际金融业中兴起。ERM以其崭新的风险管理理念,为金融机构管理风险、获得价值提供了新的有效的解决方案。作为集合与分散风险的专业金融机构,保险企业不仅要承担和转化被保险人的风险,同时还有防范和化解自身的风险,这使得保险企业的风险管理难度更大。目前许多国际保险企业都在积极推行ERM这一新的风险管理方法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因此,顺应国际趋势,积极投入保险企业ERM的研究,特别是仔细分析发达国家保险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过程、方法及其经验,对于全球金融乃至经济的稳定与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同时,对于进一步深入探索我国保险企业的风险管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从目前我国保险业发展现状看,虽然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条件还不成熟,但是不必因噎废食,全面风险管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的保险企业有必要从世界的、动态的角度去全面理解我们所面临的风险,总结他国经验,充分利用我国保险企业的“后发优势”,寻求不同于传统方法的新的风险管理方法,为我国保险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的思路。本文探讨了国际保险业全面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并就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在我国保险企业的运用进行了一些探索。
     全文由导论和正文组成,共七章,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理论研究,对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详细分析,为本文写作奠定理论基础,由第一、二两章组成。论文第一章对风险以及风险管理的有关概念进行了再认识,探讨了风险、金融风险和保险企业风险的本质属性、特征及分类,比较了“传统风险观”与“现代风险观”
Currently, the tide of ERM rises in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industries. With a brand-new risk management principle, ERM has provided a new effective solution for management risk and acquisition values of th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Many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re all promoting ERM and have obtained accomplishment greatly. Therefore, the research and study on ERM launched by the insurance enterprise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stability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finance and economy worldwide, and furthermore, in deep exploration of the Chinese insurance institutions practically and theoretically.
    This article is composed of seven chapters and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The first section is the theoretical study, which contains the first 2 chapters. In chapter 1 ,the author compares the concepts between traditional risk & modern risk and traditional risk management & Enterprises-wide risk management. Then, it pres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RM. The author holds that our insurance industry should equip itself with the new notion of risk and insist in "double-side" risk management, that is to say, pay attention to "upside risk" while focusing on "downside risk". Chapter 2 makes an overall introduction of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 theory, and comments on leading ideas integrated with the theoretical evolution on anterior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 modern risk management and new risk management. This chapter indicates that ERM cannot but a trend in the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after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theoretical
引文
① Swiss Re sigma No. 1/2000: Solvency of non-life insurers: Balancing security and profitability expectations.
    ② Swiss Re sigma No.7/1995: Development of insolvencies and importance of security in the insurance industry.
    ③ 1997—2001年日本共有7家寿险公司经营失败:日产生命保险株式会社,1997年4月;东邦生命保险株式社会,1999年6月:第百生命保险株式社会,2000年5月;大正生命保险株式会社,2000年8月;干代田生命保险相互会社,2000年9月;协荣生命保险株式会社,2000年10月;东京生命保险相互公司,2001年3月.
    ① 中国保险业信用前瞻2005-2006,标准普尔信用评级2005年6月23日.
    ② 参见李建伟、杨琳:我国保险业的风险与对策[J],http://www.drcnet.edu.cn/DRCnet.common.web/docview.aspx?chnid=210&leafid=247&docid=-143581.
    ③ 参见张维迎:金融圈里的3枚伏雷[J],资本市场,1998年第8期。张维迎博士认为中国的金融风险最可能出现的是保险业、投资基金和养老基金的风险
    ① 引自李建伟、杨琳:我国保险业的风险与对策,http://www.drcnet.edu.cn/DRCnet.common.web/docview.aspx?ehnid=210&leafid=247&docid=-143581.
    ② 参见雷星晖:保险公司风险管理观念发展与产品管理创新[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页.
    ① 参见姜青舫、陈方正:风险度量原理[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2页.
    ② 参见雷星晖:保险公司风险管理观念发展与产品管理创新[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7页.
    ① 参见封进:中国寿险经营的风险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第22-23页.
    ② 参见宋明哲:现代风险管理[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年版,第7-10页.
    ① 参见许国栋,李心丹:风险管理理论综述及发展[J]《北方经贸》2001年第9期
    ② 参见魏巧琴:保险企业风险管理[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版,第2页.
    ① 李维德、卢雨箐:保险风险管理研究前瞻[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9期.
    ② 参见王一佳、马泓、陈秉正.寿险公司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① 徐文虎:保险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② 徐文虎:保险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③ 卓志:保险经营风险防范机制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 王国良:我国保险业面临的风险与风险管理[J],保险研究,1999年11期。
    ② 孙祁祥:中国保险业:矛盾、挑战与对策[J],经济科学,1998年第4期.
    ③ 魏巧琴:保险企业风险管理[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版,第45页.
    ④ 马明哲:繁荣危机:论中国保险体系改革与发展[M],香港:华光报业有限公司,1998年版.
    ⑤ 张维迎:金融圈里的3枚伏雷[J],资本市场,1998年第8期.
    ① 陈朝先:保险发展中存在的矛盾[J],金融研究,1997年第4期.
    ② 中国保险业信用前瞻2005-2006,标准普尔信用评级2005年6月23日.
    ③ 江忠生:现阶段我国保险产业的经济分析[J],保险研究,2000年第3期.
    ④ 马明哲:挑战竞争[M],深圳: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⑤ 何士宏:谈保险经营风险机制的建立[J],《保险研究》1999年第12期.
    ⑥ 裴光:中国保险业监管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年版.
    ① 彭雪梅:论我国保险监管模式的选择方向[J],金融研究,2000.1.
    ② 粟芳:中国非寿险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③ 魏巧琴:保险企业风险管理[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版.
    ④ 江生忠:中国保险产业组织优化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⑤ 肖文:我国保险企业风险管理的环境与策略[J],财贸经济,2001.12.
    ⑥ 王延广、谭卓:当前中国保险业风险管理现状分析[J],金融市场2000年第1期.
    ⑦ 雷星晖:保险公司风险管理观念发展与产品管理创新[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⑧ 刘新立、董峥:论我国保险公司的整合风险管理[J],保险研究2003年第2期.
    ① 参见雷星晖:保险公司风险管理观念发展与产品管理创新[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6页.
    ② 参见王一佳、马泓、陈秉正.寿险公司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① 参见F.William Sharpe,J.Gordon Alexander, V. Jeffrey Bailey, Investments, Fifth Edition,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Inc., 1995, p 1021.
    ① 参见 S.Charles Maurice & R.Christopher Thomas, Managerial Economics, Sixth Edition,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1999, p652-654.
    ② Brockett, P.L.A.Charnes,W.W.Cooper, K.H.Kwon and T.Ruefli,(1992), "Chance constrained programming modesl for empirical analyses of mutual fund investment strategies",Decision Science,March/APRIL,P385-408.
    ③ 参见尹敬东:E-Sh风险下的有效边界与风险定价[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8(12).
    ④ 参见陈忠阳:金融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市场和机构的理论、模型与技术[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第54页.
    ⑤ 参见洛伦兹格利兹:金融工程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4页,第3页.
    ① (英)马克.洛尔列夫.博罗多夫斯基:金融风险管理手册[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第541页.
    ② 参见(台湾)刘威汉:财金风险管理理论、应用与发展趋势[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版,第9-10页.
    ① 参见陈忠阳:论现代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十项原则[J],国际金融研究,2005年第4期.
    ① 参见王曼怡著:金融企业信用风险管理[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第7-9页.
    ① 李建伟、杨琳:国际保险业的发展特征与趋势分析,http://www.drcnet.edu.cn/DRCnet.common.web/docview.aspx?chnid=172&leafid=203&docid=-129464.
    ② 引自李建伟、杨琳:国际保险业的发展特征与趋势分析,http://www.drcnet.edu.cn/DRCnet.common.web/docview.aspx?chnid=172&leafid=203&docid=-134370
    ① 引自李建伟、杨琳:国际保险业的发展特征与趋势分析,http://www.drcnet.edu.cn/DRCnet.common.web/docview.aspx?chnid=172&leafid=203&docid=-129464.
    ② 引自李建伟、杨琳:国际保险业的发展特征与趋势分析,http://www.drcnet.edu.cn/DRCnet.common.web/doeview.aspx?chnid=172&leafid=203&docid=-129464.
    ① 孙立明:美国财产保险公司的破产成本分析与启示[J],金融研究,2002年,第2期.
    ① 参见雷星晖:保险公司风险管理观念发展与产品管理创新[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1页.
    ② 参见王海艳:保险企业资产负债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页.
    ① 参见(台湾)刘威汉:财金风险管理理论、应用与发展趋势[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版,第16页.
    ② 参见宋明哲编著:现代风险管理[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年版,第54页.
    ③ 参见陈忠阳著:金融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市场和机构的理论、模型与技术[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7页.
    ① 参见陈忠阳:论现代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十项原则[J],国际金融研究,2005年第4期.
    ② 参见 Coso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 http://www.erm.coso.org。其中,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直译应该为“企业风险管理”,但无论是从新COSO报告的具体内容和本质看还是从金融业界广泛使用该概念的实际所指来看,其本质含义应该指“考虑了企业所有的风险因素和所有业务部门及其相关性,基于企业整体的风险管理”,是相对于传统的单风险因素或单业务部门的风险管理而言的,因此,翻译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更合适.
    ③ Coso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 http://www.erm.coso.org.
    ① 参见李社环:企业风险管理的国际新趋势——整体风险管理[J],当代财经,2003年11期.
    ① Fisher, Ivring. "Appreciation and Interest". AEA Publications 3(11), August 1986,P331-442.
    ① [美]法伯兹、莫迪里阿尼、费里著,康卫华等译.金融市场与机构通论[M].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第521页.
    ② 参见王光伟: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焦点问题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7页.
    ① 参见王光伟: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焦点问题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2-196页.
    ② 参见王光伟: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焦点问题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7页.
    ③ 参见王光伟: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焦点问题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7页。
    ① 这些研究和尝试包括:James C.T.Mao(1970)、R.Burr Poner(1974)、William W.Hogan,James M.Warren(1974),W.V.Harlow,Ramesh K.S.Rao(1989)等对半方差和LPMn方法的研究.
    ② 吴世农、陈斌:风险度量方法与金融资产配置模型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9年第9期
    ① [美]法伯兹、莫迪里阿尼、费里著,康卫华等译.金融市场与机构通论[M].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82页.
    ② [美]法伯兹、莫迪里阿尼、费里著,康卫华等译.金融市场与机构通论[M].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82页.
    ① [英]马克·洛尔、列夫·博罗多夫斯基,陈斌等译.金融风险管理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第125页.
    ① 参见万军:西方国家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技术比较,南方金融,2004年第6期.
    ① 陆晓明:银行风险管理的方向——全面风险管理,国际金融研究,1999年第8期.
    ① 参见万军:西方国家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技术比较,南方金融,2004年第6期.
    ① Practical ERM applications: Assessing capital adequacy, www.irim.com/Expert/Articles/2002/Miccolis09.aspx.
    ① COSO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 http://www.erm.coso.org.
    ① COSO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 http://www.erm.coso.org.
    ② GARP(全球风险专业人员协会),成立于1996年是在英国老牌银行—巴林银行倒闭、全球风险重要性开始凸显的背景下由风险专业人士倡议产生的专业组织.
    ③ Enterprise-wide Risk Management for the Insurance Industry: Global Study, PricewaterhouseCoopers, 2004.
    ① [英]马克·洛尔、列夫·博罗多夫斯基,陈斌等译.金融风险管理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第543-544页.
    ② [英]马克·洛尔、列夫·博罗多夫斯基,陈斌等译.金融风险管理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第543-544页.
    ① [英]马克·洛尔、列夫·博罗多夫斯基,陈斌等译.金融风险管理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第543-544页.
    ② 参见曾忠东:保险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系统框架构建[J].经济体制改革,2006,1.
    ① [英]马克·洛尔、列夫·博罗多夫斯基,陈斌等译.金融风险管理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第546页.
    ② [英]马克·洛尔、列夫·博罗多夫斯基,陈斌等译.金融风险管理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第546页.
    ① 参见王一佳、马泓、陈秉正.寿险公司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第3940页.
    ① 参见王一佳、马泓、陈秉正.寿险公司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第48页.
    ① [英]马克·洛尔、列夫·博罗多夫斯基,陈斌等译.金融风险管理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第552-553页.
    ① 参见张吉光:GARP全面风险管理方案分析与启示[J],新金融,2004年第9期.
    ② 参见王一佳、马泓、陈秉正.寿险公司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第76-77页.
    ① [台湾]宋明哲.现代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年版第387页.
    ① Overview of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http://www.cascat.org
    ① 参见[法]乔埃尔·贝西斯著,许世清等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代理论与方法[M],海天出版社,2001年版第41、77页.
    ② 参见[法]乔埃尔·贝西斯著,许世清等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代理论与方法[M],海天出版社,2001年版第41、77页.
    ① 参见王一佳、马泓、陈秉正.寿险公司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第76-77页.
    ① 参见赵先信著:银行内部模型和监管模型风险计量与资本分配[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② 参见刘建德:经济资本——风险和价值管理的核心[J],国际金融研究,2004年第8期.
    ① 参见[法]乔埃尔·贝西斯著,许世清等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代理论与方法[M];海天出版社,2001年版第76页.
    ② 参见[法]乔埃尔·贝西斯著,许世清等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现代理论与方法[M];海天出版社,2001年版第76页.
    ① 参见王一佳、马泓、陈秉正.寿险公司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第313、248页
    ① 参见李未,朱雨顺,刘伟:美国“RBC标准”对我国保险监管的启示[J],金融与保险,2005年第4期.
    ① 参见王一佳、马泓、陈秉正.寿险公司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第248页.
    ① 参见王一佳、马泓、陈秉正著:寿险公司风险管理[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第251页.
    ① 参见李建伟、杨琳:保险业资产负债匹配风险及其管控,http://www.drcnet.edu.cn/DRCnet.common.web/docView.aSpx?chnid=172&leafid=203&docid=-155470.
    ① 参见李建伟、杨琳:保险业资产负债匹配风险及其管控,http://www.drcnet.edu.cn/DRCnet.commonweb/docview.aspx?chnid=172&leafid=203&docid=-155470.
    ② 参见李建伟、杨琳:保险业资产负债匹配风险及其管控,http://www.drcnet.edu.cn/DRCnet.common.web/docview.aspx?chnid=172&leafid=203&docid=-155470.
    ① 参见王一佳,马泓,陈秉正著:寿险公司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第254页.
    ① Asset-liability management for insurers[J], Sigma, 2000(6).
    ① Asset-liability management for insurers[J], Sigma, 2000(6).
    ① 参见王一佳,马泓,陈秉正著:寿险公司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第254页.
    ① 本节未加注释之数据来源于Enterprise-wide Risk Management for the Insurance Industry:Global Study,PricewaterhouseCoopers,2004.
    ② PricewaterhouseCoopers或PwC(普华永道)是世界最大的专业服务机构,它是普华(ricewaterhouse)永道(oopers&Lybrand)1998年合并组建而成。普华永道和毕马威(KPMG)、安永(Ernst&Yong)以及德勤(Deloitte Touche Tohmatsu)合称四大会计事务所.
    ③ PricewaterhouseCoopers于2003年7月至10月展开了对保险机构实施ERM状况调查,共有来自亚洲、澳洲、欧洲、北美洲的44个公司参与,其中有27家寿险公司、12家财产险公司和5家在保险公司。这些公司都是其所在领域内的佼佼者.
    ① 美国Tillinghast-Towers Perrin(通能太平)是全球最大的咨询机构Towers Perrin(韬睿)下设的专为保险和金融业提供企业管理和精算咨询服务,并且为各类公立和私营机构提供风险管理等咨询服务的专业咨询机构.
    ② Tillinghast-Towers Perrin分别于2000年、2002年和2004年夏季展开了对保险机构实施ERM状况调查,共有来自北美洲(47%)欧洲(39%)、亚太(10%)、南美洲(4%)、的150个公司参与,其中有69家寿险公司、39家财产险公司和5家在保险公司。这些公司都是其所在领域内的佼佼者.
    ① Enterprise-wide Risk Management for the Insurance Industry: Global Study, PricewaterhouseCoopers, 2004.
    ② Enterprise-wide Risk Management for the Insurance Industry: Global Study, PricewaterhouseCoopers, 2004.
    ③ Tillinghast-Towers Perrin,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in the Insurance Industry:2000 Benchmarking Survey Report,January 2000, pages 88-89.
    ① Insurance Industry Profile: China. Insurance Industry Profile: China, Oct2005, pl, 18p; (AN 19699102)
    ② Global Insurance. Insurance Industry Profile: Global, May 2005, p1, 20p; (AN 18173475).
    ① Swiss Re Sigma No 2/2005:World insurance 2004: growing premiums and stronger balance sheets.
    ① 参见杨琳:我国保险市场竞争格局演变特点及趋势,中国保险,2005年第4期.
    ② 参见江生忠著;中国保险产业组织优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第58页.
    ③ Swiss Re sigma, No.4/2000: Emerging markets: the insurance industry in the face of globalisation.
    ① 本节未加注释之数据来源:http://www.circ.gov.cn/assay/index.htm
    ②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二○○五年一季度保险中介市场发展报告,2005.6
    ③ 参见任曙明、原毅军、兆文军:保险中介制度的优势与中国保险中介的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4.4
    ① 参见曾忠东.我国保险企业信用危机的深层次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6年第3期.
    ① 参见李建伟、杨琳:我国保险业的风险与对策,http://www.drcnet.edu.cn/DRCnet.common.web/docview.aspx?chnid=210&leafid=247&docid=-143581.
    ② 参见李建伟、杨琳:我国保险业的风险与对策,http://www.drcnet.edu.cn/DRCnet.common.web/docview.aspx?chnid=210&leafid=247&docid=-143581
    ① 参见李建伟、杨琳:我国保险业的风险与对策,http://www.drcnet.edu.cn/DRCnet.common.web.docview.aspx?chnid=210&leafid=247&docid=-143581
    ② 参见李建伟、杨琳:我国保险业的风险与对策,http://www.drcnet.edu.cn/DRCnet.common.web/docview.aspx?chnid=210&leafid=247&docid=-143581
    ③ 引自李建伟、杨琳:我国保险业的风险与对策,http://www.drcnet.edu.cn/DRCnet.common.web/docview.aspx?chnid=210&leafid=247&docid=-143581
    ① 中国保险业信用前瞻2005-2006[J],标准普尔信用评级2005年6月23日.
    ② 参见李建伟、杨琳:我国保险业的风险与对策,http://www.drcnet.edu.cn/DRCnet.common.wcb/docviewaspx?chnid=210&leafid=247&docid=-143581
    ① 杨帆等.论我国寿险资金运用体制改革[J].保险研究,2001年第12期,第13-16页.
    ② Global Non-life Insurance in a Time of Capacity Shortage[J], Sigma, 2002(4).
    ① 参见李建伟、杨琳:我国保险业的风险与对策,http://www.drcnet.edu.cn/DRCnet.common.web/docview.aspx?chnid=210&leafid=247&docid=-143581
    ① 《经济参考报》,2004年4月14日.
    ① 参见赵苑达:我国自然灾害损失的变动趋势与保险补偿[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② Exploting the growth potential of emerging insurance markets-China and India in the spotlight, sigma, 2004(5).
    ① 袁力:保险公司治理结构及监管问题研究[J],保险研究,2005年第10期.
    ① 参见冯知杰:创新保险企业内控机制[J],中国保险,2005年第3期.
    ② “三个中心”建设指承保、理赔、财务全国性业务处理中心的建设.
    ③ 参见冯知杰:创新保险企业内控机制[J],中国保险,2005年第3期.
    ① 参见曾忠东:保险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系统框架构建[J].经济体制改革,2006,1.
    ① 参见江生忠:中国保险产业组织优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5页.
    ② 袁力:保险公司治理结构及监管问题研究[J],保险研究,2005年第10期.
    ③ 袁力:保险公司治理结构及监管问题研究[J],保险研究,2005年第10期.
    ① 袁力:保险公司治理结构及监管问题研究[J],保险研究,2005年第10期.
    ① 参见宋明哲:现代风险管理,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年版第373页
    ① 参见李未、朱雨顺、刘伟:美国“RBC标准”对我国保险监管的启示[J],金融与保险,2005年第4期.
    ② 参见王一佳、马泓、陈秉正.寿险公司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第313页.
    ③ 参见李未、朱雨顺、刘伟:美国“RBC标准”对我国保险监管的启示[J],金融与保险,2005年第4期.
    ① 参见董小君著: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结构体系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
    ① 参见粟芳:中国非寿险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7页.
    ① 陈守煜,工程模糊集理论与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8年版.
    ① 唐焕文、秦学志,实用最优化方法.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大连,2001.
    ② 包约翰,马颂德等译,自适应模式识别与神经网络,科学出版社,北京,1992.
    ① 参见曾忠东:模糊优选和神经网络:保险企业经营风险预警的有效方法[J],现代财经,2006年第4期.
    ① Huang,Chin-Shen,Robert E. Dorsey and Mary Ann Boose.1994. Life Insurer Financial Distress Prediction: A Neural Network Model, Journal of Insurance Regulation, 13.
    ② Duett,Edwin H. and Robert A. Hershbarger. 1990 Identifying Financial Distress in the Property-Causalty Industry,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Insurance Research,21.
    ① 参见权太范:信息融合:神经网络一模糊推理理论与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第156页.
    ② Tim Hill, Lcorey Marquez,Marcus O'lonnor,William Remus,译者:高辉青,孙卫东,人工神经网络预测和决策模型[J],预测,1995年4期.
    ① 参见陈守煜,工程模糊集理论与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8年版,第56-78页.
    ① 参见粟芳,中国非寿险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9页.
    ① 参见许树们:实用决策方法一层次分析法原理[M],天津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① 参见闻新、周露、王丹力、熊晓英:MATLAB神经网络应用设计[M],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① 参见魏巧琴:保险企业风险管理[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0页.
    ① 参见王一佳,马泓,陈秉正著:寿险公司风险管理[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第149页.
    ① 参见王一佳,马泓,陈秉正著:寿险公司风险管理[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第44-45页.
    ① 参见李贺、吴凤平:我国保险公司的上市与风险分散[J],金融与保险,2004年第7期.
    ① 参见兹维博迪,亚历克斯.凯恩,艾伦马库斯,朱宝宪等译:投资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第266-271页.
    ② 参见兹维.博迪,亚历克斯.凯恩,艾伦.马库斯,朱宝宪等译:投资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第266-271页.
    ① 参见李贺、吴凤平:我国保险公司的上市与风险分散[J],金融与保险,2004年第7期.
    ② 参见荣喜民等:保险基会投资的单位风险收益最优化模型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1年第2期.
    ① 参见李贺、吴凤平:我国保险公司的上市与风险分散[J],金融与保险,2004.7
    ② 参见江生忠:中国保险产业组织优化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9页.
    ③ 参见刘新立:论我国保险公司上市的收益与风险[J],金融研究,2003第2期.
    ④ PICC在2003年11月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募集了622亿港元(79700万美元)。中国人寿在2003年12月17日与18日分别在纽约证交所上市,募集了35亿美元,这是2003年全球最大的上市集资.
    ⑤ 参见李贺、吴凤平:我国保险公司的上市与风险分散[J],金融与保险,2004第7期
    ① 根据2004年8月的最新数据,中国的太平保险在这里被认为是国有的,因为其控股权(间接)由中国国务院掌控,尽管Fortis拥有24.99%的股份。同样地,国外的投资者也在中国的保险公司做了大量的投资,如,平安保险的23.7%的股份,新华人寿保险公司24.9%,泰康人寿保险25%的股份,华泰保险22.13%的股份以及太平人寿保险公司24.9%的般份。(资料来源:中国保险业发展改革报告1979-2003,中国经济出版社,国外的股份去除了由中国跨国公司持有的部分).
    ② 参见林江:论中国保险公司的规模经济[J],财贸经济,2005年第8期.
    ③ 参见杨琳:我国保险市场竞争格局演变特点及趋势,中国保险,2005年第4期.
    ① 参见江生忠:中国保险产业组织优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4页.
    ② 参见马明哲:(挑战竞争),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19页.
    ③ 最近几年很多因素影响了并购活动,股票价格下降,低利率等.
    ④ Getting together:globals take the lead in life insurance M&A, Sigma, 2006(1).
    ① 参见江生忠:中国保险产业组织优化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4页.
    ① 参见王一佳,马泓,陈秉正著:寿险公司风险管理[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第115页.
    ② 参见(美)普拉卡什 A.希马皮(Prakash A.Shimpi)等著 王瑾瑜,郑海涛译;整合公司风险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③ Swiss Re, The picture of ART, sigma, 2003(1).
    ① 参见陈秉正:国外非传统风险转移产品介绍[J],保险研究,2000年,第10期.
    ② Swiss Re, The picture of ART, sigma, 2003(1).
    ③ 参见陈秉正:公司整体化风险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6页.
    ① 参见肖义、孙明波:西方保险风险证券化的运作方式[J],保险研究,2004年,第3期.
    ② 参见李勇权:论保险证券化在我国的引入与发展[J],保险研究,2003年第5期.
    ① 参见肖文、孙明波:两方保险风险证券化的运作方式[J],保险研究,2004年,第3期.
    ① 参见肖文、孙明波:西方保险风险证券化的运作方式[J],保险研究,2004年,第3期.
    ① 参见徐为山,谢跃:保险风险证券化的发展前景[J],保险研究,2004年第7期.
    [1] 王一佳、马泓、陈秉正.寿险公司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2] [英]马克·洛尔、列夫·博罗多夫斯基,陈斌等译.金融风险管理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 [台湾]刘威汉.财金风险管理:理论、应用与发展趋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 [台湾]宋明哲.现代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5] [美]哈林顿、尼豪斯著,陈秉正等译.风险管理与保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6] [美]法伯兹、莫迪里阿尼、费里著,康卫华等译.金融市场与机构通论[M].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7] [美]C·小阿瑟·威廉斯、迈克尔·L·史密斯、彼得·C·扬,马从辉等译.风险管理与保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8] [英]Cormac Butler著,于研等译.风险值概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9] [美]弗兰克·J·法博齐著,周刚等译.投资管理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10] [挪威]卡尔·H·博尔奇.保险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1] [美]弗兰克·J·法博齐,弗朗哥·莫迪利亚尼著,唐旭等译.资本市场:机构与工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12] [美]道弗曼著,齐瑞宗等译.当代风险管理与保险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3] [美]希马皮等著,王瑾瑜等译.整合公司风险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山版社,2003.
    [14] 陈秉止.公司整体化风险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5] [美]米歇尔·科罗赫、丹·加莱、罗伯特·马克著,曾刚等译.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16] [美]高盛公司,寇日明等译.风险管理实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17] 李天德.国际金融学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
    [18] 李天德.国际经济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19] [台湾]周大庆等著.风险管理前沿:风险价值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0] 许谨良、周江雄.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
    [21] 刘金章.金融风险管理综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
    [22] 魏巧琴.保险企业风险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3] 雷星晖.保险公司风险管理观念发展与产品管理创新[M].北京: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24] 封进.中国寿险经营的风险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25] 粟芳.中国非寿险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6] 姜青舫、陈方正.风险度量原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27] 王洪波、宋国良.风险预警机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28] 陈忠阳.金融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J].投资研究,2001年第2期.
    [29] 裴光.中国保险业监管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30] 卓志.保险经营风险防范机制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31] 徐文虎等.保险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32] 马明哲.繁荣危机:论中国保险体系改革与发展[M].香港:华光报业有限公司,1998
    [33] 王伟东.经济全球化中的金融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34] 杨子强.金融风险控制与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35] 陈岱孙、厉以宁.国际金融学说史[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
    [36] 胡守仁.神经网络应用技术[M].北京: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
    [37] 刘普寅、吴孟达.模糊理论及其应J斗j[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6.
    [38] 曾忠东.保险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系统框架构建[J].经济体制改革,2006年第1期.
    [39] 张吉光.GARP全面风险管理方案分析与启示[J].新金融,2004年第9期.
    [40] 蒋瑛、王雅梅、李力.国际金融法[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
    [41] 罗平、江燕红.新巴塞尔协议征求意见稿对中小保险企业的影响[C].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国际研讨会:北京,2002.
    [4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保险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保险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企业业监督管理法[G].上海: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43] 曾忠东.基于模糊优选和神经网络的保险企业经营风险预警系统构建[J].四川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44] 中国保险业信刚前瞻2005-2006,标准普尔信用评级2005年6月23日
    [45] 李建伟、杨琳:我国保险业的风险与对策,http://www.drcnet.edu.cn/DRCnet.common.web/docview.aspx?chnid=210&leafid=247&docid=-143581
    [46] 许国栋、李心丹.风险管理理论综述及发展[J].北方经贸2001年第9期.
    [47] 李维德、卢雨箐.保险风险管理研究前瞻[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9期.
    [48] 王国良.我国保险业面临的风险与风险管理[J].保险研究,1999年11期.
    [49] 孙祁祥.中国保险业:矛盾、挑战与对策[J].经济科学,1998年第4期.
    [50] 张维迎.金融圈里的3枚伏雷[J].资本市场,1998年第8期.
    [51] 陈朝先.保险发展中存在的矛盾[J].金融研究,1997年第4期.
    [52] 江忠生.现阶段我国保险产业的经济分析[J].保险研究,2000年第3期.
    [53] 马明哲.挑战竞争[M].深圳:商务印书馆,1999.
    [54] 何士宏.谈保险经营风险机制的建立[J].《保险研究》1999年第12期.
    [55] 彭雪梅.论我国保险监管模式的选择方向[J].金融研究,2000年第1期.
    [56] 江生忠.中国保险产业组织优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57] 肖文.我国保险企业风险管理的环境与策略[J].财贸经济,2001年第12期.
    [58] 王延广、谭卓.当前中国保险业风险管理现状分析[J].金融市场,2000年第1期.
    [59] 刘新立、董峥.论我国保险公司的整合风险管理[J].保险研究,2003年第2期.
    [60] 尹敬东.E-Sh风险下的有效边界与风险定价[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8年第12期.
    [61] 陈忠阳.金融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市场和机构的理论、模型与技术[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62] 洛伦兹格利兹.金融工程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63] 陈忠阳.论现代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十项原则[J]。国际金融研究,2005年第4期.
    [64] 王曼怡.金融企业信用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65] 李建伟、杨琳.国际保险业的发展特征与趋势分析,http://www.drcnet.edu.cn/DRCnet.common.web/docview.aspx?chnid=172&leafid=203&docid=-129464
    [66] 孙立明.美国财产保险公司的破产成本分析与启示[J].金融研究,2002年第2期.
    [67] 王海艳.保险企业资产负债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68] [美]C·小阿瑟·威廉斯、迈克尔·L·史密斯、彼得·C·扬,马从辉等译.风险管理与保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69] 李社环.企业风险管理的国际新趋势——整体风险管理[J].当代财经,2003年11期.
    [70] 曾忠东.我国保险企业信用危机的深层次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6年第3期.
    [71] 曾忠东.模糊优选和神经网络:保险企业经营风险预警的有效方法[J],现代财经, 2006年第4期
    [72] 陆晓明.银行风险管理的方向——全面风险管理(续)[J].国际金融研究,1999年第9期.
    [73] 赵先信著.银行内部模型和监管模型 风险计量与资本分配[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74] 刘建德.经济资本——风险和价值管理的核心[J].国际金融研究,2004年第8期.
    [75] [法]乔埃尔·贝西斯著.许世清等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代理论与方法[M].海天出版社,2001.
    [76] 李建伟、杨琳.保险业资产负债匹配风险及其管控,http://www.drcnet.edu.cn/DRCnet.common.web/docview.aspx?chnid=172&leafid=203&docid=-155470
    [77] 杨琳.我国保险市场竞争格局演变特点及趋势[J].中国保险,2005年第4期.
    [78]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二○○五年一季度保险中介市场发展报告,2005.6
    [79] 任曙明、原毅军、兆文军.保险中介制度的优势与中国保险中介的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4期.
    [80] 赵苑达.我国自然灾害损失的变动趋势与保险补偿[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81] 冯知杰.创新保险企业内控机制[J].中国保险,2005年第3期.
    [82] 袁力.保险公司治理结构及监管问题研究[J].保险研究,2005年第10期.
    [83] 李未、朱雨顺、刘伟.美国“RBC标准”对我国保险监管的启示[J].金融与保险,2005年第4期.
    [84] 董小君.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结构体系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85] 唐焕文、秦学志.实用最优化方法[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86] 包约翰,马颂德等译.自适应模式识别与神经网络[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87] 权太范.信息融合:神经网络—模糊推理理论与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2.
    [88] Tim Hill, Lcorey Marquez,Marcus O'lonnor,William Remus,译者:高辉青、孙卫东.人工神经网络预测和决策模型[J].预测,1995年第4期.
    [89] 陈守煜.工程模糊集理论与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8.
    [90] 许树伯.实用决策方法—层次分析法原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88.
    [91] 闻新、周露、王丹力、熊晓英.MATLAB神经网络应用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92] 李贺、吴凤平.我国保险公司的上市与风险分散[J].金融与保险,2004年第7期.
    [93] 兹维.博迪、亚历克斯.凯恩、艾伦.马库斯,朱宝宪等译.投资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94] 荣喜民等.保险基金投资的单位风险收益最优化模型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1年第2期.
    [95] 刘新立.论我国保险公司上市的收益与风险[J].金融研究,2003第2期.
    [96] 林江.论中国保险公司的规模经济[J].财贸经济,2005年第8期.
    [97] 陈秉正.国外非传统风险转移产品介绍[J].保险研究,2000年第10期.
    [98] 陈秉正.公司整体化风险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99] 肖文、孙明波.西方保险风险证券化的运作方式[J].保险研究,2004年第3期.
    [100] 李勇权.论保险证券化在我国的引入与发展[J].保险研究,2003年第5期.
    [101] 徐为山、谢跃.保险风险证券化的发展前景[J].保险研究,2004年第7期.
    [1] F. William Sharpe, J. Gordon Alexander, V. Jeffrey Bailey, Investments, Fifth Edition,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Inc., 1995, p1021
    [2] S. Charles Maurice & R. Christopher Thomas, Managerial Economics, Sixth Edition,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1999, p652-654
    [3] Brockett, P. L. A. Chames, W. W. Cooper, K. H. Kwon and T. Ruefli,(1992), "Chance constrained programming modesl for empirical analyses of mutual fund investment strategies",Decision Science,March/APRIL,P385-408
    [4] COSO_ERM_ExecutiveSummary.pdf, http://www.coso.org
    [5] Practical ERM applications: Assessing capital adequacy, www.irim.com/Expert/Articles/2002/Miccolis09.aspx
    [6] COSO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 http://www.erm.coso.org
    [7] Enterprise-wide Risk Management for the Insurance Industry: Global Study, PricewaterhouseCoopers, 2004.
    [8] Tillinghast-Towers Perrin,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in the Insurance Industry:2000 Benchmarking Survey Report, January 2000, pages 88-89.
    [9] Overview of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http://www.cascat.org
    [10] Enterprise-wide Risk Management for the Insurance Industry: Global Study, PricewaterhouseCoopers, 2004.
    
    [11] Swiss Re, Asset-liability management for insurers, Sigma No.6/2000.
    [12] Insurance Industry Profile: China. Insurance Industry Profile: China, Oct2005, p1, 18p; (AN 19699102)
    [13] Global Insurance. Insurance Industry Profile: Global, May 2005, p1, 20p; (AN 18173475)
    [14] Swiss Re, Exploting the growth potential of emerging insurance markets-China and India in the spotlight, Sigma No.4/2005.
    [15] Swiss Re, Getting together:globals take the lead in life insurance M&A, Sigma No. 1/2006.
    
    [16] Swiss Re, The picture of ART, Sigma No. 1/2003.
    [17] Huang,Chin-Shen,Robert E. Dorsey and Mary Ann Boose.1994. Life Insurer Financial Distress Prediction: A Neural Network Model, Journal of Insurance Regulation, 13
    [18] Duett,Edwin H. and Robert A. Hershbarger. 1990 Identifying Financial Distress in the Property-Causalty Industry,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Insurance Research,21
    [19] Qixiang Sun: The impact of WTO accession on China's insurance industry, 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 Review; Spring 2003;Vol.6,No.1;
    [20] Larry Mirel : East meets West: Helping China develop it's insurance regulatory program , Journal of Insurance Regulation; Fall 2002; Vol.21, No .1
    [21] Part IIRichard B Corbett: 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Risk and Insurance Association, Risk ,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 Review; Spring 2002; Vol.5.
    [22] J David Cummins; Richard D Phillips; Stephen D Smith : Derivatives and corporate risk management: Participation and volume decision.,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 Mar 2001; Vol.68, No.l 51-92
    [23] Henri Louberge; Evis Kellezi; Manfred Gilli: Using catastrophe-linked securities to diversify insurance risk: A financial Journal of Insurance Issues; Fall 1999; Vol.22, No .2
    [24] J.William R Feldhaus; Paul M Kazenski : Risk-based guaranty fund assessments: An allocation alternative for funding , Journal of Insurance Regulation; Fall 1998: Vol. 17, No.1
    [25] Vincent L Laurenzano : Securitization of insurance risk: A perspective for regulators, Journal of Insurance Regulation; Winter 1998; Vol.17, No. 2
    [26] Christopher M Lewis; Peter O Davis: Capital market instruments for financing catastrophe risk: New directions? , Journal of Insurance Regulation; Winter 1998; Vol.17, No.2
    [27] Eric Briys; Francois de Varenne :On the risk of insurance liabilities: Debunking some common pitfalls ,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 Dec 1997; Vol.64, No.4,673-694
    [28] Risk Financing: A Guide to Insurance Cash Flow Anonymous , 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 Professionals; Jul 1995; Vol.49, No. 4
    [29] James M. Carson, Robert E. Hoyt: Life Insurer Financial Distress: Classification Models and Empirical Evidence, The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 1995 Vol.62, No.4 704-775.
    [30] Swiss Re, World Insurance 2004: growing premiums and stronger balance sheets.Sigma No. 2/2005
    
    [31] Swiss Re, Global non-life insurance in a time of capacity shortage, Sigma No. 4/2002
    [32] Swiss Re, Solvency of non-life insurers: Balancing security and profitability expectations, Sigma No. 1/200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