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印刷汉字及相关规范问题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印刷汉字是近代汉字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楷字范畴。印刷汉字的研究价值首先是其在汉字规范领域所起到的作用,即一般认为的“印刷体总还可以作标准用的”。此看法流于主观。只有将印刷汉字放到汉字规范的视野之下,分析二者关系,厘清其中问题,才能充分发掘印刷汉字的价值,完善近代汉字的研究体系。
     汉字规范须具有官方背景。以此为标准,唐代为开成石经;五代十国时期亦为开成石经;宋代为宋本《玉篇》、《类篇》、《集韵》、《广韵》所构成的体系;明代为《洪武正韵》;清代为《康熙字典》。在此基础上,以一代汉字规范为标准,分析一代所抽样印刷字形的正俗,由此得到每一件印刷汉字的俗字率。之后,根据俗字率依次分析唐、五代十国、北宋、南宋、明、清六代印刷汉字与汉字规范之间的具体关系。最后进行整体总结,得到两个主要结论:
     第一,严格说来,只有五代十国时期刻印“九经”以及建国后颁布《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之后的印刷汉字在一定程度上可被当作汉字规范;宽松来说,北宋、南宋的监本书籍由国家最高教育机构刊刻,俗字率普遍非常低,基本上也可以代表国家的汉字规范;至于明、清的监本,则不尽然。古代的活字印刷汉字俗字率参差不齐,也不能作为汉字规范,不过它在技术手段层面上促进了印刷汉字与汉字规范的合流。
     第二,印刷汉字在汉字规范传播与定型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作用。五代十国时期刻印“九经”,促使了唐代所形成的汉字规范定型,基本确立了以后各代汉字规范的基本面貌。明代《洪武正韵》吸收了一些适于雕版印刷的字形,将之作为汉字规范。后来,这些字形与明代中后期形成的印刷宋体字合流。这种局面为清代《康熙字典》所继承,最终导致了汉字体系的一次转型:由原来手写汉字为主导的汉字体系转变为手写汉字体系与印刷体汉字体系并存的格局。这对之后的汉字规范乃至汉字整体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The printed character belongs to the regular script category, and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odern Chinese characters. The most important value of it is the role it played in the field of standardiz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which is general conceited as "Printed characters probably can be used as the standardiz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This concept is subjective. Only if put the printed characters into the vision of standardiz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of them, and clarify the problems of them, the value of printed characters can be fully exploited and made modern Chinese characters research system completely.
     The standardiz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must have official backgrounds. According to this standard,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ang Dynasty is scriptures on rocks of Kaicheng; and so is the period of Five Dynasties and Ten Kingdoms; and the system of the books of Songben Yupian, Leipian, Jiyun, Guangyun of Song dynasty; and Hongwu Zhengyun of Ming dynasty; Kangxi Zidian of Qing Dynasty.According to them, we can determine whether the font of characters is standard or vulgar. Then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ndardization and the printed characters based on the vulgar characters rates of each dynasty. Finally, two main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
     First, strictly speaking, only the characters of printed Jiujing in the period of Five Dynasties and Ten Kingdoms and the printed characters after promulgation of the table of standard printed characters can probably be used as standard characters. If not strictly speaking, the rates of vulgar characters of Jianben books of Northern and Southern Song dynasty which were printed by the country's highest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re very low. The characters of those books can represent the standard characters, but the Jianben book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y arc not in the same condition. The rates of vulgar characters of the ancient typography were uneven, so it can not be used as standardization. But on the level of technical method, it promoted the unification of the printed Chinese characters and standardiz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Second, the printed characters played a significated role in the process of the communication and stereotype of standardiz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Printing Jiujing in the period of Five Dynasties and Ten Kingdoms caused the stereotypes of the standardization formed in the Tang dynasty, which established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standardiz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of each dynasty after it. As the standardiz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of Ming dynasty, Hongwu Zhengyun chose some fonts suiting for printing as the standard fonts. Then those fonts were blended with the Song typeface formed in the middle of Ming dynasty. This situation is received by Kangxi Zidian of Qing dynasty, which caus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s system:from one writing characters system to the two coexisting system of printing characters system and writing characters system. And this transformation brought some influences to standardiz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haracters.
引文
① 关于“印刷汉字”与“印刷体汉字”的辨析,后文会有论述。此处多为引用文献,不作区分。
    ② 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第6页。另,本文引文字体使用细明体,主要基于后文会涉及印刷体汉字的“新旧字形”问题。现行宋体字采用的是“新字形”,而细明体保留了较多的“旧字形”。将二者进行对照,对读者理解后文相关论述有着一定的帮助。
    ③ 本文采用“汉字”、“汉字学”等术语,与传统汉字学研究中所谓“文字”、“文字学”等术语相当。
    ① 唐兰:《古文字学导论》下编,齐鲁书社,1981,第1页。
    ② 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上海书店据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复印,1984。
    ③ 姚孝遂:《中国文字学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
    ④ 黄德宽、陈秉新:《汉语文字学史》,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⑤ 李荣:《文字问题》,商务印书馆,1987,第1页。
    ① 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第97页。
    ② 钱存训:《书于竹帛》,上海书店,2004,第156页。
    ③ 蒋善国:《汉字形体学》,文字改革出版社,1959,第314页。
    ④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第280页。
    ① 张涌泉:《汉语俗字研究》,商务印书 馆,2010,第30页。
    ② 王凤阳:《汉义字学》,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第156页。
    ③ 王宁主编、齐元涛编写:《汉字学概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55页。
    ④ 刘福根:《传统语言文字规范理论与实践初探》,《语文研究》2000年第二期。
    ① 孙雍长、李建国:《宋元明清时期的汉字规范》,《学术研究》,2006年第四期。
    ② 臧克和:《金石学走向系统分析》,《中国文字研究》,第十四辑。
    ① 刘复、李家瑞:《宋元以来俗字谱》序,文海出版社,1978.
    ② 同上。
    ① 李荣:《文字问题》,商务印书馆,1987,第7页。关于“呌”与“叫”,参见本文第181页。
    ② 同上,第11页。
    ③ 同上,第13页。
    ① 王立军:《宋代雕版楷书构形系统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绪论第3页。
    ② 据研究,韩国发现《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是现存较早的印刷品,约在唐长安年间(701-704)刊印,而南宋建立于1127年,二者相差至少四百年。
    ③ 王宁主编《汉字构形史丛书》,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总序第7页。
    ① 家发布的相关语言文字文件、字表,因为大多没有具体出版信息,引文一般不列出处。
    ② 绪尔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0,第47页。
    ① 见拙著《唐代墓志异休字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度硕士论文。
    ① 刘永埮、高名凯、麦永乾、史有为编:《汉语外来词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第126页。
    ① (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论文中一般简称为《说文》。下文所引《说文》内容,与此相同,为避重复,不再出注。
    参见高更生:《谈异体字整理》,《语文建设》,1991年第10期。
    ① 臧克和、王平:《说文解字新订·前言》,中华书局,2002,第5页。
    ② 苏培成:《当代中国的语文改革和语文规范》,商务印书馆,2010,第224页。
    ① 李荣:《文字问题》,商务印书馆,1987,第21-29页。
    ② 章琼:《汉字异体字论》,张书岩主编《异体字研究》,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25页。
    ①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第273页。
    ② 同上,第258页。
    ① 臧克和:《中国石刻丛书》前言,南方日报出版社,2010年。
    ② 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北大出版社,1994,第55页;以下引文同出此处。
    ①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第42、44页。
    ② 李荣:《文字问题》,商务印书馆,1987,第7页。
    ① 王立军:《宋代雕版楷书构形系统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第4页。
    ② 张涌泉:《汉语俗字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第6页.
    ③ 黄征:《敦煌俗字典》,上海教宇出版社,2005,前言第5页。
    ① 张涌泉:《汉语俗字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第8页。
    ② 蒋礼鸿:《中国俗文字学研究导言》,《杭州大学学报》,1959年第三期。
    黄征:《敦煌俗字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前言第2页。
    ① 黄征:《敦煌俗字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前言第5页。
    ① 参见刘元春:《隋唐石刻与唐代字样》,南方日报出版社,2010。
    ② 范可育、王志方、丁方豪:《楷字规范史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前言第1页。
    ① 参见《学术研究》,2005年第五期。
    ② 参见《学术研究》,2006年第四期。
    ③ 孙雍长、李建国,《秦汉时期的汉字舰范》,《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六期。
    ④ 语文出版社,2002年出版。
    ① (明)顾炎武著、张京华校:《日知录校释》,岳麓书社,2011,第1274页。
    ② (清)赵翼:《陔余从考》,商务印书馆,1957年,443页。
    ③ 郭锡良:《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19页
    ④张远:《汉字字义的演变》,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
    ⑤ 除上述四家之外,尚有孙云鹤:《常用汉字详解字典》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4页:苏仰光:《训诂学》,山西省教育书院,1986年,第66页。
    ① 徐宝贵:《石鼓文整理与研究》,中华书局,2008,第816页。
    ① 钱存训:《书于竹帛》,上海书店,2004年,第73页。
    ② 同上,第83页。
    ③ 同上,第87页。
    ①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8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第146页。
    ② 同上,第148页。
    ① (美)卡特:《中国印刷术的发明与西传》,商务印书馆,1957.第43页。
    ② 可参见张秀民《中国印刷术的发明与起源》以及潘吉星《中国、韩国与欧洲早期印刷术的比较》相关部分。
    ① (唐)元微之:《元氏长庆集》,卷五十一,《四部从刊》影印明嘉靖刊本。
    ② 王国维:《两浙古刊本考序》,《观林堂集》卷二一,中华书局,1959,第1045页。
    ③ 张秀民:《中国印刷术的发明与起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第24页。
    ④ 刊于《历史研究》2007年第六期。
    ① 叶昌炽:《语石》卷六,上海书店,1986,第1211页。
    ② 姜夔:《续书谱》,《海王利古籍从刊》,北京书店,1990,第374页。
    ① 翁同文:《唐五代印刷事例简表》,台湾淡江大学中文系编《晚唐的社会与文化》,台湾书局印行,1990年,第362页。
    ① (美)卡特:《中国印刷术的发明与西传》,商务印书馆,1957,第33页。
    ① 臧克和:《金石学走向系统分析》,《中国文字研究》,第十四辑。
    ① 王凤阳:《汉字学》,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第213页。
    ② 章炳麟:《造字缘起说》,陈平原编校《中国现代学术经典·章太炎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第175页。
    ① 钱玄同;《章草考·序》,杨佩昌《钱玄同:国学文摘》,中国画报出版社,2010,第40页。
    ① 王国维:《战国时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说》,《观堂集林》卷七,中华书局,1959,第307页。
    ② 如阜阳汉简整理小组:《阜阳汉简<仓颉篇>》,《文物》1983年第二期
    ① 马衡:《汉石经集存》,台湾艺文印书馆,1976,第1页。
    ② 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第97页。
    ① 马向欣:《六朝别字记新编》光绪序,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② 数据源于臧克和:《楷字漫笔》,《中文自学指导》,2008年第二期。
    ① 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第146页。上二条引文,皆转引于此。
    ① 转引自程章灿:《石刻刻工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第5-6页。
    ① 所用石刻检索语料库为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研制。数据库石刻文献材料来源:《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9-36册)》(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新中国出土墓志汇编(隋唐五代部分)》(文物出版社,1994-2004)。
    ② 毕沅:《中州金石记》卷二《思顺坊造弥勒像记》,商务印书馆,1936。
    ① 施安昌:《唐代正字学考》,《故宫博物院院刊》,1982年第三期。
    ① 李景远:《隋唐字样学研究》,台湾师范大学民国八十六年(1997)博士生论文。
    ② 臧克和:《中国石刻丛书》,南方日报出版社,2010年,前言。
    ① 据开成石经原文,此处“十”为衍文。四卷当为《五经文字》三卷,《新加九经字样》一卷,合四卷。
    ① 李景远:《隋唐字样学研究》,台湾师范大学(1997)博士生论文。
    ① 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上海书店,1984,上册第123页。
    ① 施安昌:《唐代正字学考》,《故宫博物院院刊》,1982年第三期。
    ② 符渝:《<干禄字书>的正字观及现实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四期。
    ③ 李景远:《隋唐字样学研究》,台湾师范大学民国八十六年(1997)博士生论文。
    ① 潘吉星:《中国、韩国与欢洲早期印刷术的比较》,科学出版社,1997,第206页。
    ② 同上,45页
    ① 摘自潘吉星:《中国、韩国与欧洲早期印刷术的比较》,科学出版社,1997,第35页。
    ① 潘吉星:《中国、韩国与欢洲早期印刷术的比较》,科学出版社,1997,第35页。
    ① 潘吉星:《中国、韩国与欧洲早期印刷术的比较》,科学出版社,1997,第151页。
    ① 据开成石经原文,此处“十”为衍文。四卷当为《五经文字》三卷,《新加九经字样》一卷,合四卷。
    ① 王国维:《五代两宋监本考》,《宋版书考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① 王国维:《宋代之金石学》,《老清华讲义·古史新证》,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第73页。
    ② 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第42页
    ③ 邓广铭:《关于宋史研究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二期
    ① 参见朱葆华:《玉篇写作及成书年代考》,《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3年第四期。
    ① 何瑞:《宋本<玉篇>历史汉字传承与字形》,华东师范大学2006届博士论文。
    ① 臧克和:《原本玉篇文字研究·序》,齐鲁书社,2004年,第1页。
    ② 数据来自何瑞:《宋本<玉篇>历史汉字传承与字形》,华东师范大学2006届博士论文。
    ① 何瑞:《宋本<玉篇>历史汉字传承与字形》,华东师范大学2006届博士论文。
    ② 即宋本《广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① 葛信义,《<广韵>收字采取精简合并的方法》,语文建设,1987年第四期
    ① 以上数据均来白沈祖春:《<类篇>与<集韵><玉篇>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届博士论文。
    ① 张涌泉:《试论汉语俗字研究的意义》,《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二期。
    ① 参见宿白:《唐宋时期的凋版印刷》,文物出版社,1999,第63页。
    ① 王国维:《五代两宋监本考》,《宋版书考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① 转引自朱彝尊《经义考》卷二九三。
    ② 叶德辉:《书林清话·书林余话》,岳麓书社,1999,第39页。
    ①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前论第17页。
    ① 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上册第243页。
    ② 孙雍长、李建国:《宋元明清时期的汉字规范》,《学术研究》,2006年第四期。
    ① 周宾所,《识小编》,《说邪三种·说郛续》卷15,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39贞.
    ② 甯忌浮,《<洪武正韵>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第12页。
    ③ 同上,第13页。
    ① 杨春俏:《宋代<礼部韵略>官方修订史考述》,《古汉语研究》,2010年第一期。
    ① 潘承弼、顾廷龙《明代版本图录初编》,开明书店出版社,1941:卜文同。
    ② 赵万里主编:《中国版刻图录》.文物出版社,1990,前言
    ③ 李致忠,《古代版印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0年,第227页
    ④ 此据李致盘忠《古代版印通论》。
    图版选自潘承弼、顾廷龙《明代版木图录初编》,开明书店出版社,1941年。所引按语为原作者所加,下同。
    ① 罗振玉(编),《高邮王氏遗书》,《王文简公文集》卷四。
    ① 张秀民:《明代的活字印刷》,《史学史资料》,1980年第一期。
    ① 赵万里主编《中国版刻图录》,文物出版社,1990,前言。
    ② 参见潘吉星星:《中国、韩国、欧洲早期印刷术的比较》,科学出版社,1997,第67、68页
    ① 刘元堂,《宋代版刻书法研究》,南京艺术学院2012年博士论文,第117页。
    魏隐儒:《中国古籍印刷史》,印刷工业出版社,1988,第130、 131页。
    ② 陆锡兴:《宋体字产生及其在文字史上的意义》,《南昌大学学报》,2007年第五期。
    ① 程千帆:《校(?)广义·版本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89
    ② 臧克和:《楷字漫笔》,《中文自学指导》,2008年第一期。
    ③ 张秀民:《中国印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509页。
    ① 张秀民:《中国印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509页。
    ① 程荣:《新旧字形问题刍议》,历兵主编《汉字字形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第99页。
    ① 刘乾:《浅谈写刻本》,《文物》,1979年十一期。
    ① 转引白刘乾:《浅谈写刻本》.《文物》,1979年11期。
    ① 刘复、李家瑞:《宋元以来俗字谱》序,文海出版社,1978。
    ① 转引白苏培成主编:《当代中国的语文改革和语文规范》,商务印书馆,2010,第109页。
    由转引自苏培成主编:《当代中国的语文改革和语文规范》,商务印书馆,2010,第131页。
    ② 同上,第124页。
    ① 苏培成主编:《当代中国的语文改革和语文规范》,商务印书馆,2010,第171页。
    ① 陆锡兴:《宋体字产生及其在文字史上的意义》,《南昌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① 周祖谟:《汉字铅字字形规范的重要意义》,光明日报1965年8月4日。
    ① 陈天泉:《<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浅议》,《文字改革》,1984年第三期。
    ① 此篇论文已发表于《中国文字研究》第十七辑,上海书店出版社。发表有删节,此处为全文。
    ② 参见教育部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③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序,陈永正主编《康有为诗文选》,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第393页。
    ④ 《张九龄集校注》卷十五,中华书局,2008,第787页。
    ① 启功:《古代字体论稿》,文物出版社,1999,第31页。
    ② 喊克和:《楷字漫笔》,《中文白学指导》,2008年第一期。
    ① 人民日报1978年12月4日第六版,李德纯《空海——唐代留学我国的日本高僧》。
    ① 参见骆瑞鹤:《<毛诗叶韵补音>辑略》,《长江学术》第5辑,第194页,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
    ② 同上。
    ③ 同上。
    (法)德里达:《论文字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瑞士)索绪尔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0
    蔡忠霖:《敦煌汉文写卷俗字及其现象》,文津出版社,2002
    陈桓:《史讳举例》,中华书局,1962
    陈五云:《从新视角看汉字——俗文字学》,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程章灿:《石刻刻工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范可育、王志方、丁方豪:《楷字规范史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郭瑞:《魏晋南北朝石刻文字》,南方日报出版社,2010
    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上海书店据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影印,1984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黄德宽、陈秉新:《汉语文字学史》,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黄亚平、孟华:《汉字符号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黄约斋:《汉字字体变迁简史》,文字改革出版社,1956
    黄征:《敦煌俗字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蒋善国:《汉字形体学》,文字改革出版社,1959
    蒋善国:《汉字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
    李海燕:《隋唐五代石刻文字》,南方日报出版社,2011
    李圃主编:《古文字诂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李荣:《文字问题》,商务印书馆,1987
    李宇明、费锦昌主编:《汉字规范百家谈》,商务印书馆,2007(书中所辑论文不再单列)
    厉兵主编:《汉字字形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书中所辑论文不再单列)
    刘元春:《隋唐石刻与唐代字样》,南方日报出版社,2010
    陆锡兴:《汉代简牍草字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89
    陆锡兴:《汉字传播史》,语文出版社,2002
    路远:《西安碑林史》,西安出版社,1998
    马衡:《汉石经集存》,台湾艺文印书馆,1976
    马向欣:《六朝别字记新编》光绪序,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马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证》,上海书店,1985
    甯忌浮,《<洪武正韵>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骈宇骞、段书安;《二十世纪出土简帛综述》,文物出版社,2006
    启功:《古代字体论稿》,文物出版社,1999
    钱存训:《书于竹帛》,上海书店,2004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
    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北大出版社,1994
    苏培成主编:《当代中国的语文改革和语文规范》,商务印书馆,2010
    唐兰:《古文字学导论》,齐鲁书社,1981
    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王凤阳:《汉字学》,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
    王国维:《观林堂集》,中华书局,1959
    王国维:《宋代之金石学》,《老清华讲义·古史新证》,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王立军:《宋代雕版楷书构形系统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王宁主编、齐元涛编写:《汉字学概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王彦坤:《历代避讳字典》,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叶昌炽:《语石》,上海书店,1986
    臧克和、王平:《说文解字新订》,中华书局,2002
    臧克和:《<尚书>文字校诂》,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曾荣汾:《字样学研究》,学生书局,1988
    张斌、许威汉;《中国古代语言学资料汇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张书岩主编:《异体字研究》,商务印书馆,2007(书中所辑论文不再单列)
    张涌泉:《汉语俗字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
    张玉金、夏中华:《汉字学概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赵红:《敦煌写本汉字考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中华书局,1983
    陈戍国:《明代的“字学”与“字说”》,《湖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四期
    费锦昌、徐莉莉:《规范汉字印刷宋体字形标准化研究报告》,《语言文字应用》,2003年第八期
    符渝:《<干禄字书>的正字观及现实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四期
    傅玉璋:《我国古代的毛笔》,《历史教学问题》1981第四期
    高更生:《谈异体字整理》,《语文建设》1991年第10期
    葛信义:《<广韵>收字采取精简合并的方法》,语文建设,1987年第四期
    顾卫国:《宋体字程式化形式论略》,《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五期
    海萌辉:《小篆不是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的一个环节》,《郑州大学学报》,1988年第三期
    蒋礼鸿:《中国俗文字学研究导言》,《杭州大学学报》1959年第三期
    井米兰:《敦煌俗字整理及其研究概况》,《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0月
    康占杰、陈风华:《论唐太宗统一<五经>文字义疏及其对儒学的影响》,《固原师专学报》,1995年第三期
    李海燕、郭彦:《隋唐五代石刻楷字研究综述》,《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第五期
    李建国:《传统语文规范及其现实意义》,《中国语文》1996年第一期
    李文泽:《宋代的文字学》,《宋代文化研究》第十辑
    李运富:《关于“异体字”的几个问题》,《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第二期
    李子君:《<礼部韵略>系韵书源流考》,华夏文化论坛,第七辑
    连登岗:《汉字字形系统与印刷字形规范》,《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12月
    林艳:《任意性与理据性都是语言符号的本质属性》,《语言与翻译》,2006年第一期
    刘复、李家瑞:《宋元以来俗字谱》序,文海出版社,1978
    刘延玲:《近五十年来异体字研究与整理状况综述》,《辞书研究》,2006年第二期
    刘志基:《<异体字手册>评介》,《辞书研究》,1989年第四期
    刘中富:《试论<干禄字书>在正字史上的地位》,《东岳论丛》,2003年第四期
    陆锡兴:《论汉字规范的三个原则问题》,中国文字研究,第十辑
    陆锡兴:《宋体字产生及其在文字史上的意义》,《南昌大学学报》,2007年第三期
    陆锡兴:《宋体字产生及其在文字史上的意义》,《南昌大学学报》,2007年第五期
    陆锡兴:《唐代的文字规范和楷体正字的形成》,《语文建设》1992年第六期
    路远:《唐国学<五经壁本>考——从<五经壁本>到<开成石经>》,《文博》,1997第二期
    齐元涛:《隋唐五代碑志楷书书写、构形状况论析》,《古汉语研究》,2002年第期
    中小龙:《论宋代的语言学变革》,学术月刊,1996年第九期
    施安昌:《从院藏拓本探讨武则天造字》,《故宫博物院院刊》,1983年4月
    施安昌:《唐代正字学考》,故宫博物院院刊,1982年第三期
    苏永强:《五代科举与书籍印刷之关系》,《社会科学家》,2006年5月
    孙桂平:《“必也正名乎”详解》,《南华大学学报》,2005年10月
    孙雍长、李建国:《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汉字规范》,《学术研究》,2005年第五期
    孙雍长、李建国:《秦汉时期的汉字规范》,《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六期
    孙雍长、李建国:《宋元明清时期的汉字规范》,《学术研究》,2006年第四期
    王立军:《雕版印刷对宋代汉字的影响》,《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四期
    王立军:《谈碑刻的文献性质分类法》,《河北大学学报》,2005年第一期
    王立军:《印刷宋体字形规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兼谈<规范汉字表>的字形调整问题》,《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六期
    王宁:《论汉字规范的科学性与社会性》,《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三期
    王瑞英:《试论政府在历代汉字规范中的作用及其启示》,《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一期
    王志方:《<复古编>与汉字规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十一期
    徐金娟:《梅膺祚的《字汇》与明代汉字规范》,《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六期
    杨春俏,《宋代<礼部韵略>官方修订史考述》,《古汉语研究》,2010年第一期。
    杨春俏:《宋代<礼部韵略>官方修订史考述》,《古汉语研究》2010年第一期
    杨荣华,邢永革:《明代前期的语文政策与汉语的发展》,《求索》,2011年第七期
    余遒永:《俄藏宋刻《广韵》残卷的版本问题》,《中国语文》1999年第5期
    臧克和:《结构的整体性——汉字与视知觉》,《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第三期
    臧克和:《结构与意义》,《中国文字研究》,第十七辑
    臧克和:《金石学走向系统分析》,《中国文字研究》,第十四辑
    臧克和:《楷字漫笔》,《中文自学指导》,2008年第一、二期
    臧克和:《谈结构》,《中文自学指导》,2006年第一期
    臧克和:《唐抄本字书所存楷字字迹关系选析》,《古汉语研究》,2007年第二期
    臧克和:《字符·结构》,《中国文字研究》,
    臧克和:《字符与分类》,《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三期
    张抒:《论明代雕版印刷与宋体字的形成》,《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一期
    张秀民:《明代的活字印刷》,《史学史资料》,1980年第一期
    张涌泉:《试论汉语俗字研究的意义》,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二期
    张志云:《<洪武正韵>在明代的传播及其效用》,《中国文化研究》2006年夏之卷
    张志云:《国家意志与社会选择——<洪武正韵>在明代的实际功用》,
    赵胜:《宋代的印刷禁令》,《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四期
    郑阿财:《论敦煌俗字与写本学的关系》,《敦煌研究》,2006年第六期
    周玉秀:《宋代几部重要字书中的字说理论》,《辞书研究》2006年第三期
    朱葆华:《玉篇写作及成书年代考》,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3年第四期
    蔡晓娟:《<洪武正韵>多音字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10届硕士学位论文
    董海茹:《从<俗书刊误>刊明代正字法》,河北师范大学2012届硕士学位论文
    高龙奎;《<洪武正韵>及相关韵书研究》,苏州大学2007届博士学位论文
    何瑞:《宋本<玉篇>历史汉字传承与字形》,华东师范大学2006届博士学位论文
    井米兰:《敦煌俗字与宋本<玉篇>文字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9届硕士学位论文
    李景远:《隋唐字样学研究》,台湾师范大学民国八十六年(1997)博士学位论文
    李文涛:《汉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11届硕士学位论文
    梁春胜:《楷书部件演变研究》,复旦大学2009届博士学位论文
    沙宗元:《文字学术语规范研究》,安徽大学2004届博士学位论文
    沈祖春:《<类篇>与<集韵><玉篇>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宋扬:《<康熙字典>对<字汇><正字通>的继承与发展》,天津师范大学2006届硕士学位论文
    王泉:《唐代墓志异体字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0届硕士论文
    袁森林:《<明实录>所见明代的语言文字政策》,吉林大学2006届硕:士学位论文
    朱葆华:《原本<玉篇>文字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4届博士学位论文
    朱轶:《<宋元以来俗字谱>俗字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7届硕士学位论文
    (美)卡特:《中国印刷术的发明与西传》,商务印书馆,1957
    (清)黄丕烈、(清)王国维等:《宋版书考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陈彬龢、查猛济:《中国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杜信孚:《明代版刻综录》,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
    黄永年、贾二强:《清代版本图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
    李致忠,《古代版印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0
    潘承弼、顾廷龙:《明代版本图录初编》,开明书店出版社,1941
    潘吉星:《中国、韩国与欧洲早期印刷术的比较》,科学出版社,1997
    宿白:《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文物出版社,1999
    孙毓修:《中国雕版源流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魏隐儒:《中国古籍印刷史》,印刷工业出版社,1988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杨绳信:《中国版刻综录》,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叶德辉:《书林清话·书林余话》岳麓书社,1999
    张秀民:《中国印刷史(插图珍藏增订版)》,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张秀民:《中国印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张秀民:《中国印刷术的发明与起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赵前:《明代版刻图典》,文物出版社,2008
    赵万里主编:《中国版刻图录》,文物出版社,1990
    李致忠:《北宋版印实录与文献记录》,《文献》,2007年第二期
    罗树保:《印刷字体史话(一)汉字文化与印刷术的发明》,《印刷杂志》,2003年第八期
    罗树保:《印刷字体史话(二)印刷术发明前的雕刻文字》,《印刷杂志》,2003年第九期
    罗树保:《印刷字体史话(三)从隶书到楷书的演变》,印刷杂志,2003年第十 期
    罗树保:《印刷字体史话(四)隋唐五代印刷字体与印刷字体的关系》,印刷杂志,2003年第十一期
    罗树保:《印刷字体史话(五)印刷术初期的刻板字体》,印刷杂志,2003年第十二期
    罗树保:《印刷字体史话(六)印刷术鼎盛时期的印刷字体》,印刷杂志,2004年第一期
    罗树保:《印刷字体史话(七)辽、夏、金、元的印刷字体》,印刷杂志,2004年第二期
    罗树保:《印刷字体史话(八)明代印刷字体》,印刷杂志,2004年第三期
    罗树保:《印刷字体史话(九)清代的印刷字体》,印刷杂志,2004年第四期
    罗树保:《印刷字体史话(十)近代印刷术传入及初期铅活字字体》,印刷杂志,2004年第五期
    罗树保:《印刷字体史话(十一)二十世纪后半期的印刷字体》,印刷杂志,2004年第六期
    罗树保:《印刷字体史话(十二)计算机排版字体》,印刷杂志,2004年第七期
    罗树保:《印刷字体史话(十三)汉字文化与印刷术的发明》,印刷杂志,2004年第八期
    邱瑞中:《龙门石刻与印刷术的产生》,《中国典籍与文化》,2009年第一期
    肖东发:《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论之一——佛教传播与雕版印刷术的发明》,《编辑之友》,1990年第一期
    肖东发:《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论之二——汉文大藏经的刻印与雕版印刷术的发展》,《编辑之友》,1990年第三期
    肖东发:《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论之三——民间刻坊与我国出版印刷业》,《编辑之友》,1990年第四期
    肖东发:《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论之四——坊刻的特点及贡献》,《编辑之友》,1990年第五期
    肖东发:《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论之五——从国子监到武英殿的中央政府刻书》,《编辑之友》,1990第六期
    肖东发:《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论之六——规模空前的宋代地方政府刻书事业》,《编辑之友》,1991第二期
    肖东发:《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论之七——官私兼办的书院刻书》,《编辑之友》,1991年第五期
    肖东发:《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论之八——私家刻书的源流及特点》,《编辑之友》,1991年第六期
    肖东发:《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论之九——私家刻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贡献》,《编辑之友》,1992年第一期
    肖东发:《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论之十——中国古代图书事业总体特点的分析》,《编辑之友》,1992第二期
    辛德勇:《唐人模勒元白诗非雕版印刷说》,《历史研究》2007年第六期
    刘乾:《浅谈写刻本》,《文物》,1979年11期
    刘元堂:《宋代版刻书法研究》,南京艺术学院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
    罗志:《明清政治文化与内府刻书》,陕西师范大学2012届硕士学位论文
    杨艳芳:《论宋体字的形成与特征》,南京艺术学院2011届硕士学位论文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出土石刻语料库,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研制
    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和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合作出版,1999
    臧克和、王平、刘志基研制:《说文解字》多功能检索系统
    (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据清陈昌治刻大徐本影印
    (梁)顾野工:《大广益会玉篇》,《四部丛刊·经部》,商务印书馆,涵芬楼借印 建得周氏藏元刊本
    (梁)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中华书局,1987,据清张氏泽存堂本影印
    (梁)顾野王:《玉篇》(原本残卷),中华书局,1985,据黎本、罗本及东方文化学院本影印
    (明)乐韶凤、宋濂:《洪武正韵》,嘉靖末年巡按直隶监察御史刘以节刊本,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藏
    (清)张玉书、陈廷敬:《康熙字典》,康熙五十五年武英殿刊本,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藏
    (宋)陈彭年:《宋本广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宋)丁度:《集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据上海图书馆藏述古堂影宋抄本影印
    (宋)丁度:《宋刻集韵》,中华书局,2005,据北京图书馆藏宋本影印
    (宋)司马光:《类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据上海图书馆藏汲古阁影宋抄本影印
    北京图书馆金石组:北京图书馆藏历代石刻拓本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黄永年、贾二强:《清代版本图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
    《景刊唐开成石经附贾刻严氏校文》,中华书局,1997
    刘元堂:《宋代版刻书法研究》,南京艺术学院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
    潘承弼、顾廷龙:《明代版本图录初编》,开明书店出版社,1941
    潘吉星:《中国、韩国与欧洲早期印刷术的比较》,科学出版社,1997
    宿白:《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文物出版社,1999
    臧克和:《汉魏六朝隋唐五代字形表》,南方日报出版社,2011
    张秀民:《中国印刷史(插图珍藏增订版)》,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赵前:《明代版刻图典》,文物出版社,2008
    赵万里主编:《中国版刻图录》,文物出版社,199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