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野中民间体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民间体育是指在我国各民族人民群众当中广泛流传的传统性的以身体运动为主要形式的竞技游戏和民俗娱乐活动。它具有娱乐性、趣味性、民俗性、游戏性、表演性、节庆性等特点。风筝是我国最古老的民间体育形式之一,它跨越时空,从历史中和着春风一路“飞”来,在今天已然成为一项“阳光运动”而受到不少人尤其是很多中老年朋友的青睐,成为人们健身娱乐、休闲交友的载体。自1984年第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之后,全国各地的风筝赛会不断涌现。但从整体上看,随着社会转型、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我国民间体育与其它许多民间传统文化形式一样,在不同程度上被边缘化了,文化流失现象严重。从推动民间体育保护、传承与发展,促进中国体育文化多元化发展目的出发,本研究选择潍坊风筝作为表述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在文化视野中,通过对潍坊风筝文化历史脉络全面客观的描述和解释,揭示了其文化存在的土壤、传承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环境对其传承发展所带来的正负影响,以及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潍坊国际风筝会的推动下,如何形成了风筝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民间体育及其保护、传承与发展问题进行了必要的审视与思考。
     潍坊风筝今天的大发展是有其历史文化传统或历史渊源的。潍坊人说潍坊风筝“不计年载”,这听来模糊,但却是最合理。潍坊风筝与中国风筝是一脉相承的。研究结果表明,潍坊风筝大约于清中后期越来越盛行。风筝虽是人们娱乐、健身的“玩具”,但潍坊人却赋予了它丰富的意义。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极具可读性的画面使其成为人们表达对真善美的赞誉之情、寄托美好愿望的载体。充满时代文化气息的风筝,又体现了人们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对时代脉搏的把握。潍坊风筝成为包含多种文化因子在内的一项民间体育文化事象。
     民间传统文化是一方水土独特的产物,它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特征,体现出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社会文化环境。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是这个道理,也就是所谓文化的地域分野或区域化。本研究通过对潍坊整个历史文化背景的分析,认为右文重教的传统、书画及民间艺术的兴盛和民俗文化的繁荣,使潍坊具有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这为风筝文化的发生、存在与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从根本上说,在潍坊,风筝是以民间生活样式而存在的一种民间传统文化形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潍坊风筝存在于人们的民俗生活、娱乐生活、经济生活之中,从而自然得到了存在、传承和延续的理由。尤其是它在民间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更是为其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直接动力。“商品性”是理解和解释潍坊风筝以及其它民间艺术传承与发展的金钥匙。
     任何文化现象的存在与发展固然与其文化价值是密不可分的。但是,社会环境也是影响文化存在与发展的重要变量。潍坊风筝在今天的发展,一方面与风筝自身的文化功能——休闲、娱乐、健身——相关,但另一方面,它直接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宏观社会环境和潍坊国际风筝会这一微观环境。潍坊国际风筝会实现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与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当前,我国民间体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需要理论、需要“模式”,但更需要实践,应当直面现实,找准出路,积极实践。据此,本研究从政府作为、学校教育、人才培养、媒体参与、资源开发、国际交流和走向共生等7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Folk sports refer to the traditional games and folk activities for entertainment in the form of physical exercises, which are widely popular among every national. And they make features of entertainment, interest, folkways, playfulness, performances festivals, etc.. Kite is one of the oldest forms of folk sports. It“flies”from history with“spring breeze”and today becomes a“sunshine-sport”as a carrier for fitness and recreation, leisure and friends-making, which is loved by many people, particularly middle-aged and old friends. Since the first Weifang International Kite Festival in 1984, kite tournaments have emerged in many places all around the country. But on the whole, with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ization, folk sports together with many other traditional folk culture, are marginalized in varying degre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practice of folk sports’preservation,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and to promote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China physical culture, Weifang kite is taken for example in this study. In cultural perspective, by way of describing and interpreting the history of the Weifang kite, it revealed the soil for the existence of this culture, the motive force of kite’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impact on it produced by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also brought about how the fine interaction has become true between kite-culture and local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promoted by the International Kite Festival since the 1980s. On this basis, some thinking was done about the preservation,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folk sports.
     Today’s great development of Weifang kite must be the results of its traditions. Weifang people said,“None one knows when Weifang kite appeared”.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Weifang kite and China kite must come down in one continuous line, and from mid or late Qing dynasty it became more and more popular. Traditional culture means its roots is deeply, and also, it has tremendous and potential inertia of handing down. As long as the condition is suitable, it will be carried forward.
     Traditional folk culture generally has obvious ethnic and local characteristics, reflecting different places or different ethnic customs and socio-cultural environment. The so-called“One place water brings up one place people”tells the same reason, that is the regionalization of culture. Weifang is a cultural homeland. Profound historical culture came into being because of the traditions of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education, the prosperity of painting, folk art and folk culture, which provided a fertile soil for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Weifang kite culture.
     Fundamentally speaking, in Weifang, the kite is a form of traditional folk culture as a living pattern that closely relates to people's daily life. Weifang kite are in people’s folk life, entertainment life and economic life, which is the reason why it can exist, be inherited and develop. Especially in people’s economic life it gets the direct motive forces of development. So the key to understanding Weifang kite is the character of its commodity.
     Though without its values culture can not exist and develop, the social environment can also make notable impact on it. Today’s development of Weifang kite, on the one hand, is for the kite’s cultural functions -- leisure, entertainment, fitness, but on the other hand, it directly benefits from the macro-environment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at the same time from the micro-environment of Weifang International Kite Festival. It is because of Weifang International Kite Festival tha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romo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socio-economy is realized.
     At present, theory also model is needed for folk sports’preservation,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but practice is more needed. 7 issue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which are government deeds, school education,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s, media publicity,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coexistent of folk sports and other sport form.
引文
1著名学者吴文藻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从“社区”着眼来观察社会,了解社会。他指出,“社区”最显著的场域特征是地域性,单位可大可小,小之如邻里、村落、市镇,大之如都会、国家、世界,这一切统统可称为社区。
    2陈春声.中国社会史研究必须重视田野调查[J].历史研究,1993(2):11-12。转引自李志清.仪式性少数民族体育在乡土社会的存在与意义——桂北侗乡枪花炮的表达[D]. 2006
    3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该书是费孝通先生在英国的博士论文,1939年由英国Routledge书局出版,书名为“Peasant Life in China”(中国农民的生活)。
    1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36-238
    2王铭铭.社区的历程——溪村汉人家族的个案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3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
    4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5毕世响.乡村生活的道德文化智慧[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6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1985:94
    7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26
    1严格来讲,“民间体育”与“中国民间体育”在概念外延上是有一些区别的,但基于我们的研究都是在中国语境之下的,所以,在概念使用上就内设性地或者说约定俗成地以“民间体育”来指代中国民间体育或者说我国民间体育。
    2陈安槐、陈荫生编.《体育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36
    3在逻辑学上,给概念下定义的公式是:种概念=属概念+种差。种概念就是被定义项,属概念是定义项,种差是是种概念所反映的事物与同属其他种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相区别的规定性。
    4胡小明.民族体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
    5邓廷良.民族体育之职能[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2(1):23-27
    1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7
    2马凌诺斯基著,费孝通译.文化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99
    3克利福德·格尔茨著,韩莉译.文化的解释[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5
    4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9
    
    1李亦园.田野图像——我的人类学研究生涯[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50
    2李亦园.田野图像——我的人类学研究生涯[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107-109
    1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4-26
    1《墨子·卷十三第四十九·闲诂》.转引自陈奇猷校注.《韩非子集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625
    2唐·余知古.《渚宮旧事》卷二第十八,四库全书407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573
    3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四第八,四库全书1047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796
    4陈奇猷校注.《韩非子集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625
    5汉·王充.《论衡·卷第八·儒增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123-124
    1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九百五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691
    2吴恩裕.曹雪芹丛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3
    3徐艺乙.风筝史话[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7:2
    4宋·高承.《事物纪原·卷八第四十二·岁时风俗·纸鸢》.四库全书920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224
    
    1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一第十,四库全书103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530
    2司马迁著,郭逸、郭曼标点.《史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2000-2006
    3唐·李延寿.《南史》卷八十.北京:中华书局:1975:2004
    1明·郎瑛.《七修类稿·辩证类·风鸢》卷二十二第十二,续修四库全书112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158
    2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九百五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4398
    3鲁迅,《经验》。转引自钟敬文.话说民间文化[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0:2
    4 [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58
    1又称嫘祖,传说乃黄帝元妃,发明养蚕,她亲自栽桑养蚕,教民纺织,人称她为“先蚕”
    2邓华.鸢都潍坊风筝史话[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5:27-28
    3相风鸟后来又发展为鸢旗。当青铜文明进入鼎盛时期,有的型器上的相风鸟是用铜铸的。1989年,在山西省闻喜县出土一辆青铜挽车,车的顶盖上有四只小鸟。鸟的内部中空,设有顶针装置,小鸟可以随风旋转。它是西周末或春秋初时铸制的。见“鸢旗源于风神”.http://www.gzbaiyun.gov.cn/That/FEZHENG/knowlleg/fk3.htm
    4杨仁兴.国立花莲师范学院美劳教育系传统民俗工艺.http://www.hhltc.edu.tw/yang l/folk2.htm
    5徐艺乙先生认为,风筝有可能是受风帆的启示而发明的(见《风筝史话》,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7:6)。这种推断恐怕还有商榷的余地,因为很难说风筝与风帆孰因孰果,只能说它们,包括风车在内是同源的文化现象。
    1《汉书·艺文志》有《蒲且子弋法》四篇,《汉书文艺志拾补》有《缴书》。但范生先生研究认为,二者同出于魏国蒲且子之手,前者是全书,后者是残本。见国家体委运动技术委员会编.中国体育史参考资料(第五楫)[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59:71-72
    2探索发现.央视国际.2004年07月16日。http://www.cctv.com/program/tsfx/20040716/100427.shtml
    3探索发现.央视国际.2004年07月16日。http://www.cctv.com/program/tsfx/20040716/100427.shtml
    4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九百五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4389
    5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56
    6马凌诺斯基著.费孝通译.文化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06
    7李仲广、卢昌崇.基础休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21
    
    1马凌诺斯基著,费孝通译.文化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82
    2李在泉.风筝与巫术[J].昌潍师专学报,2000(6):47
    
    1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52
    2钟敬文.论娱乐[J].浙江学刊,1999(5):93
    
    1元·脱脱等.《宋史·卷三百五十一·列传第一百一十》.北京:中华书局,1985:11113-11114
    2元·脱脱等.《宋史·本纪第二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397
    3唐圭璋.全宋词(第一卷)[M].北京:中华书局,1965:594
    1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九百五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4398
    2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九百五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691
    3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国体育史学会.中国古代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0:106
    1宋·王明清.《挥麈后录》.《古今图书集成·艺术典》卷八百四.北京:中华书局,1987:59613
    2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三·西湖游幸》.《东京梦华录》《梦粱录》《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胜录》《武林旧事》(合订本).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44
    3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三·西湖游幸》.《东京梦华录》《梦粱录》《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胜录》《武林旧事》(合订本).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17
    4转引自吴晗.朱元璋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230
    5中国潍坊杨家埠村志编篡委员会编.杨家埠村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3:13-14
    6此碑文是我从原寒亭区文化局局长李述之先生处抄得。李老先生曾见过此村碑。
    1此处与村志的记载有所偏差,明成化年间离明洪武二年相距近100年的时间。误差的出现大概属于古人的记忆错误,现在村志的记载是通过现在人们的研究考证得出的结论,应当是正确的。另据《杨氏宗谱》载:“杨氏一族原籍四川成都府梓潼县人。自明洪武间迁潍居浞水西岸,隆庆六年,因水患复迁西埠……。”再说,历史上明成化年间也不曾有向潍县移民的记载。
    2中国潍坊杨家埠村志编篡委员会编.杨家埠村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3:14。“同顺堂”画店是杨家埠最早的画店之一,建于明代初期。此画店于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刻制的方贡笺画版至今尚存(1993年5月发现,画面为竹子)。见本书第224页。
    1 (清)张耀璧修、(清)王诵芬纂.《潍县志》(据清乾隆二十五年刻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第40册[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42
    2第二首写道:“买山无力买船居,多载芳醪少载书。夜半酒酣江月上,美人纤手炙鲈鱼。”
    3邓华.北海访古[M].北京:中央文史出版社,2005:14-22
    1转引自陈寿荣供稿、谭先民整理.漫谈潍县风筝[C].《潍城文史资料》第四辑:155
    
    1陈寿荣供稿、谭先民整理.漫谈潍县风筝[C].《潍城文史资料》第四辑,155-156
    2录音编号:060704a
    1张纪正于1941年成功地进行了我国(也是亚洲)首例肺癌全肺切除术,成为我国肺癌外科治疗的里程碑。高超精湛的医术使张纪正成为享誉国内外的著名胸外科专家,成为我国胸外科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2张道路.风筝牵着两家情[N].《潍坊晚报》,2000-4-21。解放后,张先生定居天津,并把当年救他的小福接到了天津。自此,儿时的风筝情节把两家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3常之英修、刘祖干纂.《潍县志稿·卷十四·民社·风俗》.民国三十年(1941年):3
    1由于地理气候的原因,在有的地方也有重阳节放风筝的习俗。清末画家吴友如的《纸鸢遣兴图》描写了福建重阳节放风筝的习俗,题曰:“闽中风俗,重阳日都人士女,每在乌石山、于山、屏山上,竞放风筝以为乐。”见清·吴友如.《吴友如画宝·第四卷·风俗志图说上》.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4-77
    2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盛·清明》.《燕京岁时记》《帝京岁时纪盛》(合订本).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16
    3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一·虹桥录下》.北京:中华书局,1960:260-261
    1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三第五·占风铎》.四库全书1035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857
    2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十二第十二·辩证类·风鸢》,续修四库全书本112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158
    3据《新五代史》记载,(后)汉隐帝曾不顾“天下旱、蝗,黄河决溢”,“与业(李业)及聂文进、后赞、郭允明等狎昵,多为廋语相诮戏,放纸鸢于宫中。太后数以灾异戒帝,不听”。见宋·欧阳修撰,徐无党注.《新五代史》卷三十.北京:中华书局,1974:337
    4《辞海》词语分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617
    
    1宋·李石.《续博物志》卷十第八.四库全书本1047:974
    2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燕京岁时记》《帝京岁时纪盛》(合订本).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136
    1马凌诺斯基著;黄剑波等译.科学的文化理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丛书总序第2页
    2克利福德·格尔茨著;韩莉译.文化的解释[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5
    
    1林惠祥.文化人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20
    2上海体育志编篡委员会编.上海体育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87
    1 B·马林诺斯基著;黄剑波等译.科学的文化理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38
    1 1960年初,在潍坊白浪河库区放水淹没之前,姚官庄迁出之后,山东省文化物管理处在潍坊市南郊,白浪河西岸的水库库区内,进行了大规模抢救性发掘,清理了一处龙山文化遗址。从中出土了800多件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并在此首次发现了完整的蛋壳黑陶杯。此举在六十年代初曾轰动一时。蛋壳黑陶器薄如鸡蛋皮,光亮如磨漆,器型工整而带弦纹,代表着4000多年前中国制陶业的最高工艺水平。解放前,有两次对龙山文化遗址的大规模发掘,一次是济南章丘龙山镇城子崖遗址,一次是日照两城镇遗址,都只是发掘到一些蛋壳黑陶碎片。见邓华.史海贝踪[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82-83
    2“昌乐县营丘故城”一文对此有过专门考证,而且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肯定。见昌乐名胜·名人·传说[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3:3-13
    3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史志编篡委员会编.寒亭区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2:829
    4郭钺澄、邓华编著.潍县郭氏家族史研究[M].香港: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2001:29
    5在潍县(今潍坊市潍城区)南关有一条胡同,名字叫“新巷子”。光绪年间,这条胡同里,17年内出了两个状元,即光绪二年的曹鸿勋和光绪二十九年的王寿彭。从此人们便称这条小胡同为“状元胡同”。
    6旧时潍县城白浪河边,南沙滩上是说书场的集中之地。说书人各以所说内容的优胜和表演艺术的特色,给当时的听众带来了娱悦。清末民初潍县诗人裴星川有竹枝词写道:“说书场靠白狼河,演古评今趣味多。各仗口才招顾主,新年消遣乐如何。”见陈炳熙.陈寿荣传[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0:259-260
    1《拾遗记》卷一.转引自耿天勤.论郑玄的学术成就[A].王振民主编.郑玄研究文集[C].济南:齐鲁书社,1999:11
    2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三十五·列传第二十五·郑玄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1208
    3 B·马林诺斯基著;黄剑波等译.科学的文化理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53
    4 (清)张耀璧修、(清)王诵芬纂.《潍县志·卷一·舆地志·风俗》(据清乾隆二十五年刻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第40册[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42
    1邓华、王永智主编.浮烟山麓台书院[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29、40
    2潍坊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潍坊市志[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1368-1369
    3据郭氏族谱记载,潍县郭氏家族自明清以来仕宦绵连,从一品至七品职衔人士共有224名,八品至九品职衔人士100多人。这么多官吏都是通过科举中榜后授予的官职。鸦片战争以后,在官府中专司文墨的官吏就有30多人,曾在翰林院供职的有郭伟勣、郭守经等12位。潍县有条老街叫郭宅街,全为郭姓世家祖居,家家书香,辈辈传承。郑板桥的竹枝词“连云甲第尚书府,带宅园林太守家。是处池塘秋水阔,红荷花间白荷花。”就是说的郭家园。见郭钺澄、邓华编著.潍县郭氏家族史研究[M].香港: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2001:13-14
    4田永德.潍县书院考述[A].邓华、王永智主编.浮烟山麓台书院[C].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37
    1清康熙年间,潍县的于适善书正楷大字,曾在城东岳庙和关帝庙书“发育万物”、“神威远震”匾额。郑板桥见之,大加赞赏,称,“余字多逊于君”。
    2 1909年丁东斋联合画友组织“神州画社”; 1919年与同学好友赫保真、傅柳坪组成研究国画的“益社”, 1922年在“益社”的基础上又成立了“潍县同志画社”,丁叔言任社长,刘秩东、丁东斋、郭兰村等都是当时的创办者,社员有数十人,像赫保真、傅柳坪、陈洪、陈锡庆、陈寿荣、郭味渠、于希宁、郭景仁等。画社不定期举行画展。“同志画社”一直坚持到1937,达15年之久。“同志画社”在潍坊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培养了很多的书画人才。1939年陈寿荣在故里独资创办国画学校“虑远阁画庐”,聘郭味蕖、徐培基、于希宁等为主讲。
    3邓华编著.鸢都潍坊与风筝史话[C].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 2005:37
    1高密曾有一位叫齐秀花的小姑娘,剪纸剪得很好,曾被邀请到中央美术学院做表演。小姑娘说,你们这是洋学堂,都是学画的,俺这是不讲理的艺术玩艺,而你们学的都是讲理的艺术玩艺。见杨先让.民间美术的复兴及其发展前景[A].乡土瑰宝[C].潍坊:山东省出版总社潍坊分社,1988:22
    2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1640
    1乌丙安先生把游艺民俗的范围大体划定在“非宫廷化的、非宗教信仰的、非剧场化和非舞台化、非职业化的或半职业化的表演活动”,以群众广为喜闻乐见或自发参与表演的形式为标志。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349-352
    2根据朱红的考证,元霄节燃灯的习俗主要起源于汉代祭祀太一的信仰,而随着佛教的影响渗入,隋、唐时,关于佛舍利的观灯习俗与传统习俗更为融合。朱红.唐代节日民俗与文学研究[D]. 2002:86
    3常之英修、刘祖干纂.《潍县志稿》.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第40册[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388
    2常之英修、刘祖干纂.《潍县志稿·卷十四·民社·风俗》.民国三十年(1941年):3-4
    1宋·周密.《武林旧事·卷六·小经纪》.《东京梦华录》《梦粱录》《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胜录》《武林旧事》(合订本).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129
    1宋代城市的瓦舍、勾栏数量众多。当时南宋临安可数的“瓦舍”就有17处。见吴自牧:《梦梁录·卷19·瓦舍》。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179-180。
    2文学艺术的所谓“商品化趋势”,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指有些文学艺术作品开始直接参与到商品交换之中;二是指文学艺术的创作开始遵循商品生产的法则,并反映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新的都市风情和都市意识。见龙建国、廖美英.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文化艺术商品化[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3):61-66
    3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端午》。《东京梦华录》《梦粱录》《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胜录》《武林旧事》(合订本),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52
    1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燕京岁时记》《帝京岁时纪盛》(合订本).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16
    2梁实秋.梁实秋自选集[M].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267-268
    3千家驹、韩德章、吴半农.广西省经济概括[M].转引自费孝通、张之毅.云南三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00
    4张之毅.易村手工业[M].费孝通,张之毅.云南三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00
    5吴恩裕.曹雪芹丛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3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2
    2 B·马林诺斯基著;黄剑波等译.科学的文化理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78-84
    3录音编号:050310a
    1录音编号:050317a
    2不过《杨家埠村志》上说,1890年(光绪十六年),村里有举人1名。中国潍坊杨家埠村志编篡委员会编.杨家埠村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3:90
    3录音编号:050326b
    4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67
    
    
    
    1张之毅.易村手工业[M].费孝通,张之毅.云南三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99
    
    2张之毅.易村手工业[M].费孝通,张之毅.云南三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00
    1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63
    
    1录音编号:050310a
    2张殿英.杨家埠风筝的形成与发展[A].郑金兰主编.风筝的学问[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9:46
    1潍坊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潍坊市志[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1514
    1胡守钧.社会共生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45
    1参见郑杭生.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社会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2
    2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231
    3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55-56
    4周晓虹.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21
    1 Herald,1898年3月14日,页441。转引自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135.
    2常之英修、刘祖干纂.《潍县志稿·卷二十四·实业·附表》.1941:15-18
    3常之英修、刘祖干纂.《潍县志稿·卷二十四·实业·商业》. 1941:2
    4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寒亭区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2:5
    5 (香港)叶汉明.十九世纪末潍县的社会经济变迁[A].叶显恩主编.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M].中华书局出版. 1992:138
    6中国潍坊杨家埠村志编篡委员会编.杨家埠村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3:18
    7《潍坊文史资料选辑》第6辑. 1989:191
    8中国潍坊杨家埠村志编篡委员会编.杨家埠村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3:243,255
    
    1录音编号:050326b
    2潍坊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潍坊市志[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16-46
    1马清平.在接管潍坊的日子里——访潍坊特别市第一任市长姚仲明[N].《潍坊日报》,1998-4-22
    2同心铜业社、黎新鞋业社主要是为支援解放战争服务。铜业社供应的是军用铜扣。据姚仲明回忆说,当时解放军军服上的五角星套“八一”字样的铜钮扣,就是由潍坊发明制造的。见马清平.在接管潍坊的日子里——访潍坊特别市第一任市长姚仲明[N].潍坊日报,1998-4-22
    1潍坊市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联合社编著.潍坊手工业十年[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59:7-8
    2潍坊市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联合社编著.潍坊手工业十年[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59:8-9
    3 1949年6月,潍坊特别市改称潍坊市。1950年5月,潍坊市并入昌潍地区,同时,中共昌潍地区地方工作委员会机关从益都迁进潍坊。
    4潍坊市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联合社编著.潍坊手工业十年[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59:15
    5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4
    1潍坊市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联合社编著.潍坊手工业十年[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59:27
    2程砚秋、杜颖陶.寒亭的年画[J].民间文艺集刊,1954年第二册。转引自《潍坊文史资料选辑》第6辑, 1989:142-143
    3《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艺术事业管理处对山东潍北县旧年画改革的意见》。见中国潍坊杨家埠村志编篡委员会编.杨家埠村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3:397-398
    2《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478
    
    3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714
    4潍坊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潍坊市志[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54
    1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寒亭区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2:452,25
    2中国潍坊杨家埠村志编篡委员会编.杨家埠村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3:295
    3潍坊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潍坊市志[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178-179
    4中国潍坊杨家埠村志编篡委员会编.杨家埠村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3:294
    
    1费孝通.江村经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66
    
    3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64
    
    1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67
    2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206,208
    
    4潍坊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潍坊市志[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58
    
    1录音编号:050317a
    2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85
    
    1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61
    2潍坊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潍坊市志[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179
    1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296-297
    1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334-338
    1中国艺术设计家的摇篮http://www.tsinghua.edu.cn/docsn/xqh/gjml/zk9912/zk991243.htm
    2《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265
    3 1956年4月25日,高等教育部、文化部、中央手工业管理局、中央美术学院联合成立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筹备委员会。5月21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行政上归中央手工业管理局和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领导,业务上归文化部领导。见“中国艺术设计家的摇篮”http://www.tsinghua.edu.cn/docsn/xqh/gjml/zk9912/zk991243.htm
    4上海地方志办公室专业志>>上海二轻工业志>>工艺美术篇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4474/node58568/index.html
    5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国工艺美术简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105
    6解放以后,特别是58年前后,潍坊大多数过去从事民间艺术行业,比如风筝、年画、嵌银、仿古铜等的艺人都放弃了自己原来的本行,到了一些企业上班。所谓“老艺人归队”,是说再动员他们回到原来的民间手工业行业,开展民间工艺的生产制作。
    1张体星.放飞“和平”[N].潍坊晚报,2000-4-21
    1张基振、虞重干、邹志敏.上海市青少年儿童参与民间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于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6(6):94-99
    2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368
    3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424
    1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127
    1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三·西湖游幸》.《东京梦华录》《梦粱录》《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胜录》《武林旧事》(合订本).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44
    2宋·西湖老人.《西湖老人繁胜录》.《东京梦华录》《梦粱录》《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胜录》《武林旧事》(合订本).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17
    3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中国近代体育实史资料[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31
    4参见潍坊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潍坊市志[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1516;潍坊市文化局史志办公室编.潍坊文化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7:324
    1王志刚.讲一段故事给你听[N].《潍坊晚报》,1996-4-20
    2潍坊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潍坊市志[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1517
    3陈黎明.潍坊风筝[N].《大众日报》,1983-3-13
    4这次活动山东省外办宣传处还派人进行了录制。见潍坊地区外事办1982年4月1日大事记录。
    5柴茂智.千姿百态盛况空前——记潍坊市风筝展览、比赛[N].《大众日报》,1982-4-11
    1吴炳晶.全国风筝评比放飞记[N].《天津日报》,1982-4-17
    2录音编号:050419b
    3同年9月,潍坊风筝又参加了全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评比,获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见孙立容.潍坊风筝[A].邓华.鸢都潍坊与风筝史话[C].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5:4
    4 1983年外事工作总结和1984年工作意见。潍外办字〔84〕第2号。
    1我国的旅游业基本是改革开放后开始起步的。当时凡外国人和港澳同胞到中国大陆来旅游是受到很大限制的,而且都必须经过当时的“中国国际旅行社”和“中国国家旅行社”两家旅行社来组织安排。到了1981年,政策有所放宽,国家同意各省市旅游局设对外联络处,自主组织国外客人和港澳同胞来华参观旅游。上海的国际风筝交流活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举办的。
    2 5月9日的《解放日报》刊登了记者高肖笑的“风筝翩跹友情深——目睹淀山湖旁国际风筝交流会”。
    3录音编号:060703a
    4关于筹办《潍坊国际风筝会》的请示报告,潍外办字〔83〕第88号。
    1据刘福聚先生说,当时的情况是我们国内发出这样的旅游信息以后,如果外国人回信说愿意参见的话,我们再发出正式的邀请函。外国人拿到邀请函就可以去签证。
    2蓝宇蕴.都市里的村庄[M].北京:三联书店,2005:282
    1《潍坊日报》,2004-10-11
    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31
    3 1984年第一届国际风筝会就定于4月1-10日举行。并且1985年潍坊市人民代表大会还通过决议,把每年的4月1日定为潍坊的“风筝节”,但后来因为天气的原因,从1992年改为4月20日。
    1贾春峰.文化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2
    2虞重干、张基振.中国现代风筝运动及其对民间体育发展的启示[J].体育科学,2006(1):13-17
    3彭文斌.中国民俗旅游的发展及中国学术界的参与趋势――兼论西方人类学界对民俗旅游发展“后效应”的思考[A].王筑生主编.人类学与西南民族[C].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289
    
    1“关于举办全国第一届风筝比赛的请示报告”。潍政发(1985)208号,1985-10-22
    2“关于申请举办第一届全国风筝比赛的报告”。潍政发(1986)185号,1986-11-16
    3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86)体群字84号,1986-12-6
    4录音编号:050419a
    1徐艺乙.风筝史话[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7:80
    1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94
    1关于筹办《潍坊国际风筝会》的请示报告。潍外办字〔83〕第88号。
    1李平、谭锷、齐延升主编.潍坊国际风筝会新闻作品选[M].新华出版社,1992
    1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51
    2潍县历史上先后曾出现园林16处:城中有7处——南园,半亩园,叠石山馆,绿野斋,易园,颐园,十囫园;城外有9处——黄叶楼(也称黄菜楼),齐氏园,柏园,复园(也称西园),绿萝山庄,艮园,自怡园(初名南松园),杨家别墅(亦名杨峡别墅),莲池别墅。这些园林都曾是人们踏青的好去处。可惜这些园林有些因为年久失修相继败落了,而有些则是在解放后毁除殆尽的,假山的石头烧了石灰。
    3一次跟踪追击的采访——在潍坊市的调查经过http://blog.jnnc.com/user1/464/archives/2005/2552.html.原载《新闻业务》1983(3)
    4关于“人民城市人民建”来龙去脉。新华网山东频道,2006.6 http://www.sd.xinhuanet.com/news/2006-06/28/content_7380542_1.htm。
    1原来的潍坊市中心城区只有一个潍城区,而现在的中心城区扩展到了潍城、奎文、开发区等三个区,共有人口40万。原来的城区主要是在白浪河两岸,而现在向外(主要是向东)扩展了许多,城市中心也逐渐东移。城市面积成倍增长,过去许多是农村的地方变成了今天的城区,于是与其它许多城市一样出现了不少的城中村。
    2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31
    3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32
    4《白浪河公园建园记》说:1986年12月潍坊市政府决定,沿河建公园,南起铁路桥,北至先锋桥,绵延
    5公里,以河为主,综合治理,美化环境。于1987年3月21日开工,分期实施,逐步完善。园以河名,河以园顕……辟“龙山观雪”,“东风银波”,“古城早春”,“北宫秋色”四大景区……。据了解,从2006年开始,潍坊市将计划投资8亿元对白浪河进行再一次的环境综合治理,三年内逐步建成鸢都湖运动主题公园、嘉年华滨水商业带、郑板桥历史文化广场等七大主题区域,将白浪河打造成为风光秀丽、生态自然的高档次滨水景观商务休闲旅游区。
    
    1潍坊市市政管理局.绿色盈城郭,碧水润鸢都。2006年9月30日。 http://www2.sdnews.com.cn/vip/sjst/2006-10/24_362425.html
    2杨传良.姑的心愿[N].《潍坊晚报》,2006-6-9
    1日本《朝日新闻》记者市野功,董廷宣译.风筝的起源地[N].《潍坊日报》,1989-4-1
    1柴茂智.潍坊风筝一年出口万件[N].《潍坊日报》,1985-3-28
    2陆鸣人.举办风筝会,发展大旅游。见潍坊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档案资料:宋希焕、陆鸣人关于旅游业纂写的论文。
    1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3
    1钟敬文.话说民间文化[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0:57
    
    1钟敬文.话说民间文化[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0:58
    2张基振,虞重干.论中国古代民间体育的娱乐性[J].体育文化导刊,2005(11):75-78
    1《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丙编,1933年.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中国近代体育史资料[M],成都: 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82
    2《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丙编,1933年.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中国近代体育史资料[M],成都: 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23
    3以田径、球类为主要项目的西方竞技体育在中国的传播主要开始于19世纪末,教会学校及基督教青年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890年上海圣约翰学院举行的运动会就以田径运动为主。1890年后,在北京、天津、上海、烟台、广东、福建、武汉等地区的教会学校都相继开展了以田径、球类为主的各种西方体育运动和运动竞赛。在20世纪初,基督教青年会是中国早期运动会的主要组织和操纵者。1902年在天津、上海举行的中国近代最早的运动会就是由青年会发起的。
    4伍绍祖.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绪论)11
    1张基振,虞重干,邹志敏.上海市青少年儿童参与民间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6):94-99
    1张勇.我国老年人生活方式和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J].体育科学,2003(5):77-81
    2周谨.论藏区跳锅庄的社会功能[D]. 2005
    3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262-272
    1李杰在第四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摘要[J].中国风筝(内部刊物).2004(4):7
    1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94
    2王勇.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前瞻[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15
    3赵李红.民间文化救生员——冯骥才[N].《北京晚报》,2005-5-31
    4胡守钧.民间传统的社会功能.第一财经博客http://www.china-cbn.com/CBNBlogs/hushoujun/archive/2007/01/08/55807.html
    2李杰在第四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摘要[J].中国风筝(内部刊物).2004(4):7
    1虞重干,张基振.民间体育游戏之于少年儿童和谐发展的实证研究——以上海市长宁区北新泾第二小学为个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2):1678-1680
    2 2005年上海游戏大赛官方网站:http://www.ontv.sh.cn/gamematch/index.aspx
    3陈至立,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广大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6年12月23日
    1张基振,虞重干,邹志敏.上海市青少年儿童参与民间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6):94-99
    1贾春峰.文化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2
    1 [美]小约翰·B.科布,季国清译.全球经济及其理论辨析[A].王治河.全球化与后现代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4
    1傅谨.边缘焦虑·国家主义思潮·意识形态话语——近代中西文化比较的反思http://www.yuandao.com/zazhi/1ji/byjlgjzysc.htm
    2洪黎民.共生概念的历史、现状及展望[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6(4)。转引自胡守钧.走向共生[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31-32
    3胡守钧.走向共生[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22
    陈奇猷校注.《韩非子集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唐·余知古.《渚宮旧事》卷二第十八,四库全书407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四第八,四库全书1047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汉·王充.《论衡·卷第八·儒增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九百五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宋·高承.《事物纪原·卷八第四十二·岁时风俗·纸鸢》.四库全书920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一第十,四库全书103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司马迁著,郭逸、郭曼标点.《史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唐·李延寿.《南史》卷八十.北京:中华书局:1975
    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十二第十二·辩证类·风鸢》,续修四库全书112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元·脱脱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
    《古今图书集成·艺术典》卷八百四.北京:中华书局,1987
    《东京梦华录》《梦粱录》《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胜录》《武林旧事》(合订本).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
    清·吴友如.《吴友如画宝·第四卷·风俗志图说上》.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燕京岁时记》《帝京岁时纪盛》(合订本).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一·虹桥录下》.北京:中华书局,1960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三第五·占风铎》.四库全书1035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宋·欧阳修撰,徐无党注.《新五代史》卷三十.北京:中华书局,1974
    宋·李石.《续博物志》卷十第八.四库全书本1047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三十五·列传第二十五·郑玄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
    吴自牧:《梦梁录·卷十九·瓦舍》.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
    
    费孝通.江村经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1985
    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马林诺斯基著、黄剑波等译.科学的文化理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克利福德·格尔茨著、韩莉译.文化的解释[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林惠祥.文化人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陈安槐、陈荫生编.《体育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辞海》词语分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胡小明.民族体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吴恩裕.曹雪芹丛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徐艺乙.风筝史话[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7
    钟敬文.话说民间文化[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0
    [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邓华.鸢都潍坊风筝史话[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5
    国家体委运动技术委员会编.中国体育史参考资料(第五楫)[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59
    马凌诺斯基著.费孝通译.文化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李仲广、卢昌崇.基础休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陈炳熙.陈寿荣传[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0
    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国体育史学会.中国古代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0
    唐圭璋.全宋词(第一卷)[M].北京:中华书局,1965
    吴晗.朱元璋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邓华.北海访古[M].北京:中央文史出版社,2005
    上海体育志编篡委员会编.上海体育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
    邵汉明主编.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邓华.史海贝踪[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
    昌乐名胜·名人·传说[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3
    郭钺澄、邓华编著.潍县郭氏家族史研究[M].香港: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2001
    王振民主编.郑玄研究文集[C].济南:齐鲁书社,1999
    邓华、王永智主编.浮烟山麓台书院[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邓华主编.百年沧桑乐道院[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5
    乡土瑰宝[C].潍坊:山东省出版总社潍坊分社,1988
    梁实秋.梁实秋自选集[M].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
    费孝通、张之毅.云南三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吴恩裕.曹雪芹丛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潍坊市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联合社编著.潍坊手工业十年[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59
    郑金兰主编.风筝的学问[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9
    周晓虹.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郑杭生.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社会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叶显恩主编.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M].中华书局出版. 1992
    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
    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6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国工艺美术简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
    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中国近代体育实史资料[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蓝宇蕴.都市里的村庄[M].北京:三联书店,2005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贾春峰.文化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王筑生主编.人类学与西南民族[C].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李平、谭锷、齐延升主编.潍坊国际风筝会新闻作品选[M].新华出版社,1992
    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51
    伍绍祖.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
    中国体育博物馆等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社出版,1990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王勇.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前瞻[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
    王治河.全球化与后现代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胡守钧.走向共生[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
    胡守钧.社会共生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衣俊卿.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李鹏程著.当代文化哲学沉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刘述先.文化哲学[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
    
    李志清.仪式性少数民族体育在乡土社会的存在与意义——桂北侗乡抢花炮的表达[D]. 2006
    倪依克.论中华民族传体育的发展[D]. 2004
    周谨.论藏区跳锅庄的社会功能[D]. 2005
    朱红.唐代节日民俗与文学研究[D]. 200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清)张耀璧修、(清)王诵芬纂.《潍县志》(据清乾隆二十五年刻本影印).中国地方志
    集成·山东府县志辑第40册[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常之英修、刘祖干纂.《潍县志稿·卷十四·民社·风俗》.民国三十年(1941年)
    潍坊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潍坊市志[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中国潍坊杨家埠村志编篡委员会编.杨家埠村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3
    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史志编篡委员会编.寒亭区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2
    郭麐著.《潍县竹枝词》.中国风土志丛刊[M].扬州:广陵书社,2003
    《潍城文史资料》第四辑
    《潍城区文史资料》第6辑
    
    邓廷良.民族体育之职能[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2(1)
    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与现代化中的民族传统体育[J].体育科学,2004(1)
    倪依克.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J].体育科学,2004(11)
    李在泉.风筝与巫术[J].昌潍师专学报,2000(6)
    钟敬文.论娱乐[J].浙江学刊,1999(5)
    龙建国、廖美英.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文化艺术商品化[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3)
    张静.近代乡村商人阶层的崛起及其社会经济影响——以潍县帮商人为例[J].中国农史,2006(1)
    李志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起源与变异探析[J].体育科学,2004(1)
    张基振、虞重干、邹志敏.上海市青少年儿童参与民间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于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6(6)
    虞重干、张基振.中国现代风筝运动及其对民间体育发展的启示[J].体育科学,2006(1)
    张基振,虞重干.论中国古代民间体育的娱乐性[J].体育文化导刊,2005(11)
    虞重干,张基振.民间体育游戏之于少年儿童和谐发展的实证研究——以上海市长宁区北新泾第二小学为个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2)
    张勇.我国老年人生活方式和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J].体育科学,2003(5)
    李杰在第四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摘要[J].中国风筝(内部刊物).2004(4)
    
    马清平.在接管潍坊的日子里——访潍坊特别市第一任市长姚仲明[N].《潍坊日报》,1998-4-22
    《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伟大纲领》.《人民日报》,1957-10-27
    《发动全民,讨论四十条纲要,掀起农业生产新高潮》.《人民日报》,1957-11-13
    《我们的行动口号——反对浪费,勤俭建国》.《人民日报》,1958-2-2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人民日报》,1958-2-3
    张体星.放飞“和平”[N].潍坊晚报,2000-4-21
    王志刚.讲一段故事给你听[N].《潍坊晚报》,1996-4-20
    陈黎明.潍坊风筝[N].《大众日报》,1983-3-13
    柴茂智.千姿百态盛况空前——记潍坊市风筝展览、比赛[N].《大众日报》,1982-4-11
    吴炳晶.全国风筝评比放飞记[N].《天津日报》,1982-4-17
    高肖笑.风筝翩跹友情深——目睹淀山湖旁国际风筝交流会[N].《解放日报》,1983-5-9
    刘德玉.中外风筝爱好者共谈风筝[N].《人民日报》,1984-4-4,第三版
    梁汉.享誉中外的“风筝哈”[N].《体育报》,1986-4-18
    杨传良.姑的心愿[N].《潍坊晚报》,2006-6-9
    日本《朝日新闻》记者市野功,董廷宣译.风筝的起源地[N].《潍坊日报》,1989-4-1
    柴茂智.潍坊风筝一年出口万件[N].《潍坊日报》,1985-3-28
    赵李红.民间文化救生员——冯骥才[N].《北京晚报》,2005-5-31
    
    陈至立,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广大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6年12月23日
    潍坊地区外事办1982年4月1日大事记录。
    1983年外事工作总结和1984年工作意见。潍外办字〔84〕第2号
    关于筹办《潍坊国际风筝会》的请示报告,潍外办字〔83〕第88号
    潍计基字〔86〕第27号、潍旅字〔86〕第28号
    “关于举办全国第一届风筝比赛的请示报告”。潍政发(1985)208号,1985-10-22
    “关于申请举办第一届全国风筝比赛的报告”。潍政发(1986)185号,1986-11-16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86)体群字84号,1986-12-6
    潍坊国际风筝会办公室编,《风筝会简报》第二期,1990 -12-15
    陆鸣人.举办风筝会,发展大旅游。见潍坊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档案资料:宋希焕、陆鸣人关于旅游业纂写的论文。
    潍坊市财政局.第22届潍坊国际风筝会绩效评价工作汇报
    关于筹办《潍坊国际风筝会》的请示报告。潍外办字〔83〕第88号
    潍坊市档案局档案材料:“王树芳书记在市直部委办局主要负责人会议会上的讲话(录音整理)”,1985-3-11
    潍坊市档案局档案材料:“宋希焕在第四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暨第二届全国风筝邀请赛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1987-6-8
    
    “鸢旗源于风神”.http://www.gzbaiyun.gov.cn/That/FEZHENG/knowlleg/fk3.htm
    杨仁兴.国立花莲师范学院美劳教育系传统民俗工艺. http://www.hhltc.edu.tw/yang l/folk2.htm
    探索发现.央视国际.2004年07月16日http://www.cctv.com/program/tsfx/20040716/100427.shtml
    《夷坚志》.http://www.3gebook.com
    姜林山.关于老潍县民间龙灯杂耍http://www.wfnews.com.cn/weifang/renwen/06.htm
    中国艺术设计家的摇篮http://www.tsinghua.edu.cn/docsn/xqh/gjml/zk9912/zk991243.htm
    上海地方志办公室专业志>>上海二轻工业志>>工艺美术篇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4474/node58568/index.html
    一次跟踪追击的采访——在潍坊市的调查经过http://blog.jnnc.com/user1/464/archives/2005/2552.html.
    关于“人民城市人民建”来龙去脉。新华网山东频道,2006.6 http://www.sd.xinhuanet.com/news/2006-06/28/content_7380542_1.htm。
    潍坊市市政管理局.绿色盈城郭,碧水润鸢都。2006年9月30日。http://www2.sdnews.com.cn/vip/sjst/2006-10/24_362425.html
    胡守钧.民间传统的社会功能.第一财经博客http://www.china-cbn.com/CBNBlogs/hushoujun/archive/2007/01/08/55807.html
    2005年上海游戏大赛官方网站:http://www.ontv.sh.cn/gamematch/index.aspx
    傅谨.边缘焦虑·国家主义思潮·意识形态话语——近代中西文化比较的反思http://www.yuandao.com/zazhi/1ji/byjlgjzysc.htm
    Cohen, Myron.1989.“Cultural Identity in China,”Paper presented to the Workshop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Institute of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s, East-West Center, Hawaii.
    Slack, Jennifer Daryl. 1996.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Articulation in Cultural Studies, in David Morley and Kuan-Hsing Chen, eds., Stuart Hall: Critical Dialogues in Cultural Studies.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Sahlins, Marshall.1976. Culture and Practical Reason. 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White, Leslie. 1949. The Science of Culture: A Study of Man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Grove Press.
    Wills, Paul. 1990. Common Culture.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Blau, Judith. 1989. The Shape of Cultur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