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赞在中国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 英文题名:The Influence of Bazin on Chinese Movies
  • 作者:邵茹波
  • 论文级别:硕士
  • 学科专业名称:电影学
  • 学位年度:2004
  • 导师:余纪
  • 学科代码:050406
  •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师范大学
  • 论文提交日期:2004-04-01
摘要
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不仅对世界电影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中国电影理论和创作实践也影响深远。长期以来,中国电影界对巴赞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然而,这些研究一直没有得到系统地梳理。我写本文的目的就是试图完成这一工作。
     本文共分五个部分,除去引言与附录,其它三个部分以历史流程为线索,依次展开描述。
     在引言部分,本文概要地介绍了巴赞的生平、理论体系以及他在世界电影理论史以及世界电影史中的地位与重要性。
     在第一部分,本文描述了中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对巴赞及其相关流派——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法国“新浪潮”——的初步认识,论述了中国原本是有条件在这个时期更多地了解巴赞的,但是由于意识形态以及其它方面的原因,中国与世界电影理论接轨的努力被中断。
     在第二部分,本文分前后两个时期描述了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对巴赞理论的完整引进、对国外巴赞研究文章的翻译、国内对巴赞理论的消化接受与批判,以及巴赞对这一时期电影创作的影响。这一时期是巴赞在中国最被看重的时期,有关他的研究文章纷繁涌现,前半期以赞扬为主,后半期以批判为主。
     在第三部分,本文描述了中国电影界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电影理论被冷落的背景下,仍然坚持对巴赞的研究工作,并且找到了新的研究课题。特别是一个关于在数字化时代如何重新阐述巴赞理论的话题,显得十分有意义。巴赞尽管早已成为多元化中的一元,还是对这一时期的电影创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在附录部分,本文描述了在巴赞对中国电影产生影响之前,中国电影创作中已经出现的独立发展的长镜头手法。这样的事实丝毫动摇不了巴赞的地位,并且这种长镜头也与巴赞主张的长镜头不甚相同。
     全文共计六万一千余字。
Andre Bazin, the famous French flim theorist, had far-flung influence on not only the world movies, but also the Chinese filmic theories and practice. There had been wide and deep studies on Bazin of the Chinese film circles for a long time. However, these productions had not been sorted out in order. So I am trying to finish this work through this dissertation.
    The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five parts. Besides the introduction and the appendix, another three parts describe the Bazin's influence on Chinese movies in turn according to historical clues.
    The introduction introduces Bazin's resume, system of his theory and his status and significance in academic history and developmental history of the international movies briefly.
    The first part describes elementary cognition on Bazin and correlative filmic genres of the Chinese films circles, which are Nee-Realism in Italy and the New Wave in France in 1950s and 1960s. China should have possibility to know Bazin further at that time. Unfortunately, because of ideology and some other factors, the effort of the Chinese circles to joint with international filmic theory had been cut off.
    In the second part, I used two periods to describe the integrated introduction about the Bazin's theory of the Chinese film circles, and the translation of the foreign studies on Bazin and the digestion and acceptance and the criticism of the Bazin's theory of the Chinese film circles in 1980s. Besides those above, I also describe the influence of Bazin on the film creation of this period. Bazin was thought much of by the Chinese circles in this period. The articles on Bazin emerged on a large scale. In the preceding half period, praise was dominating among these comments. In the other half period, criticisn took the place of praise.
    The third part describes the insistent study on Bazin under the background which filmic theory study was snubbed after 1990s of the Chinese circles. Furthermore, they had found new research subjects. Among them, one subject had showed great significance on how to explain Bazin's theory afresh in the digital age. Though Bazin's theory had become one element among many elements already, it still had great influence on Chinese filmic practice in this period.
    The appendix describes long-shot technique independent developments in Chinese filmic practice before the influence of Bazin. But it cannot strike Bazin's status. And the long-shot technique isn't the same as that of Bazin advocated.
    There are more than sixty-one thousand words in all.
引文
[1] (美) 尼克·布朗《巴赞:当代电影理论的背景》,陈梅译,《电影艺术》1987年第5期,第63页。这是尼克·布朗在1984年中国举办的首届暑期国际电影讲习班上的讲稿的第一部分。
    [2] (美) 尼克·布朗《巴赞:当代电影理论的背景》,陈梅译,《电影艺术》1987年第5期,第62—63页。
    [3] (美) 菲·罗森《影象的历史,历史的影象——巴赞理论中的主体和本体论》,桑重、鲁显生译,《世界电影》1991年第4期,第46页。
    [4] 参见陈山 《经典的建构:五六十年代中国电影理论的成熟》,《电影艺术》1999年第5期。
    [5] 参见罗艺军 《中国电影理论与“洋务派”》,《电影艺术》1995年第3期:郑雪来《外国电影理论研究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电影》,中国电影家协会编《改革开放二十年的中国电影——第七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9年出版。
    [6] 参见罗艺军主编 《20世纪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上册,“初版序言”第22—23页,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3年出版。
    [7] 夏衍 《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电影论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 1963年出版,第157—158页。
    [8] 黄会林、王宜文 《新中国“十七年”电影美学探论》,郦苏元、胡克、杨远婴主编《新中国电影50年》,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0年出版,第207页。
    [9] 李恒基、杨远婴主编 《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5年出版,第34—36页。
    [10] 罗艺军 《中国电影理论与“洋务派”》,《电影艺术》1995年第3期,第32页。
    [11] 罗艺军主编 《20世纪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上册,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3年出版,“初版序言”第24页。
    
    
    [12] 邵牧君 《电影美学随想纪要》,《电影艺术》1984年第11期,第21页。
    [13] 罗艺军主编 《20世纪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上册,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3年出版,“初版序言”第26页。
    [14] 远婴 《现代性、文化批评和中国电影理论——八九十年代电影理论发展主潮》,中国电影家协会编《改革开放二十年的中国电影——第七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9年出版,第189—190页。
    [15] 张成珊《中国电影文化透视——兼论“五代导演”的艺术观念和创作》,学林出版社 1989年出版,第303—319页。
    [16] 郑雪来《关于电影理论问题的几点思考——回顾与展望》,《电影艺术》1994年第4期,第13页。
    [17] 远婴 《现代性、文化批评和中国电影理论——八九十年代电影理论发展主潮》,中国电影家协会编《改革开放二十年的中国电影——第七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9年出版,第191页。
    [18] 姚国强 《法国电影“新浪潮”与中国电影“第五代”比较》,《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第41页。
    [19] 郑雪来 《关于电影理论问题的几点思考——回顾与展望》,《电影艺术》1994年第4期,第4—5页。
    [20] 罗艺军 《中国电影理论与“洋务派”》,《电影艺术》1995年第3期,第31—32页。
    [21] 邵牧君 《电影美学随想纪要》,《电影艺术》1984年第11期,第19页。
    [22] 左衡 《对电影本体研究的反思》,《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6期,第81页。
    [23] (美) 尼克·布朗《巴赞:当代电影理论的背景》,陈梅译,《电影艺术》1987年第5期,第63页。
    [24] 李恒基、杨远婴主编 《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5年出版,第243页。
    [25] 余纪 《数字化生存中的电影美学》,《文艺研究》2001年第1期,第116页。
    [26] 余纪 《数字化生存中的电影美学》,《文艺研究》2001年第1期,第116页。
    [27] 郑雪来 《关于电影理论问题的几点思考——回顾与展望》,《电影艺术》1994年第4期,第7页。
    [28] 薛凌 《巴赞纪实美学的批判》,《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3期,第117页。
    [29] 金丹元《论“长镜头理论”背后的哲学及其当下意义》,《戏剧艺术》2000
    
    年第6期,第65—66页。
    [30] 郑君里 《歌颂新人、新农村的一次尝试——〈枯木逢春〉创作得失初探》,转引自罗艺军主编《20世纪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上册,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3年出版,第608页。
    [31] 郑君里 《画外音》,转引自夏志厚、徐海鹰《也谈电影“蒙太奇”》,《电影艺术》1981年第10期,第62页。
    [32] 罗静予 《推·拉·摇·移——〈小兵张嘎〉镜头运用杂谈》,《电影艺术》1964年第2期,第72页。
    [33] 沈基宇 《谈谈《小兵张嘎》的特色》,《文汇报》1964年3月13日。
    [34] 边善基 《镜头运用点滴感受》,《人民电影》1977年第8期,第25页。
    [35] 胡濒 《巴赞电影美学思想掀起的“新浪潮”及启示》,《当代电影》1984年第2期,第98页。
    [36] 邓烛非 《长镜头理论初探》,《电影艺术》1984年第11期,第36页。
    [37] 蔡师勇 《漫论电影纪录性——兼评安德烈·巴赞的电影观》,《电影艺术》1986年第4期,第27页。
    [38] 陆弘石主编 《中国电影:描述与阐释》:第十三章《“文革”电影的语言系统》,徐峰撰稿,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2年出版,第373页。
    [39] 谢飞 《电影的镜头与镜头组接》,《人民电影》1977年第2、3合期,第40页。
    [40] 任殷 《看什么,干什么?》,《人民电影》1977年第8期,第23页。
    [41] 张暖忻、李陀 《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原载《电影艺术》1979年第3期,转引自罗艺军主编《20世纪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下册,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3年出版,第24页。
    1、(法) 安德烈·巴赞 《电影是什么?》,崔君衍译,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7年出版。
    2、(美) 尼克·布朗《电影理论史评》:第五章《巴赞》,徐建生译,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4年出版。
    3、李恒基、杨远婴主编 《外国电影理论文选》:第九章《安德烈·巴赞》,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5年出版。
    4、郭青摘编 《中国大陆有关“新浪潮”的中文资料索引》,《当代电影》 1999年第6期。
    5、单万里整理 《“新浪潮”大事记》,《当代电影》 1999年第6期。
    6、《全国报刊索引》 1979年—2003年,均由上海图书馆编辑出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