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江西乡村借贷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民国时期,中国社会进入了急剧转型时期,受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国家产业布局的调整、政局的不稳定性等因素的影响,当时我国乡村可谓是动荡不安。值此之际,作为与农户日常生活最为密切的经济行为——乡村借贷,亦因此呈现出剧烈的时代特点。
     本文以民国江西为时空背景,详细考察了这一时期乡村民间借贷的种种行为,其中包括乡村借贷的总体现状、借贷来源的种类,以及各类借贷源的组织结构、运作方式及功能利弊等,旨在对当时乡村借贷做出一个较为全面的阐述,以期还原当时乡村借贷这一历史原貌。同时,本文还将此借贷行为作出了传统与近代的划分,以期从借贷行为这一视角入手,剖析出民国时期我国金融现代化之路的艰难性,试图从中找出最后导致这种现代化失败的原因。
     另外,笔者还就借贷原因做了深入探讨,其中包括表层原因与实质原因,希望从中揭示出民国乡村借贷广为流行的本质原因。另外,就创作方法而言,笔者还试图引入经济学、社会学、法律学以及民俗学等诸多学科知识来对民间借贷高利率进行全面深入的解释,以期揭开传统意义上“高利贷”的神秘面纱,使其从传统道德的“歧视打压”中解脱出来回归到理性视觉下的分析。
     最后,笔者更是希望借此论文研究,能够帮助当代当政者更好的制定出民间借贷利率的管制办法,促进民间借贷的良性发展。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Chinese society has entered the stag e of transformation, by foreign capitalist invasion, the national industrial layout adjustment, political instability and other factors, the country is turbulent. On this occasion, as with the farmer daily life most closely with the economic be havior--rural credit, therefore, shows a stro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In this paper, the Jiangxi as the background, a detailed study of this perio d rural folk debit and credit behavior, including rural credit of the overall situ ation, lending source types, as well as various lending source organization stru cture, operation mode and the functional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o the rural credit to make a relatively comprehensive elaborate, with period reduction of this historical original appearance was borrowing. And also the loan behav ior to make the traditional and modern division, with period from borrowing b ehavior of this perspective, the analysis of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 a's financial modernization hard, and try to find out the reasons for the failur e of the last lead to modernization.
     In addition, the author also lending reason to make the thorough discussio n, including the surface reason and substantial reason, hoping to reveal the Re public of China rural lending popular essential reason. And the author also att empted to introduce economics, sociology and the science of law, folklore and many other disciplines knowledge of folk lending rates by comprehensive inte rpretation, to solve the traditional sense of "usury" mysterious veil, so from th e traditional moral "discrimination to suppress the" freed to return to rational visual analysis under.
     Finally, the author also hopes to study, to help the contemporary rulers to better develop private lending rate control method, promote the benign develo pment of private lending.
引文
①参考丁长清《关于中国近代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几个问题》,《南开经济研究》1985年第三期;其中1949年数据见《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国民经济统计报告资料选编》,统计出版社1958年版。
    ②据巫宝三:《中国国民所得估计述要》,《中农月刊》第七卷5-6期合刊。
    ③费孝通:《乡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第325页,商务印书馆,2001。
    ①陶直夫:《中国现阶段土地问题》,《中国土地问题和商业高利贷》,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编,第50-51页。
    ①李金铮:《关于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河北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②参考万振凡、林颂化主编的《江西近代社会转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13页。
    ③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对江西省民间借贷情况的调查与反思》,《金融与经济》,2004年第4期。
    ①《中国农村》,第一卷第一期,1934年10月10日。
    ②《中国农村》,第一卷第三期,1934年12月1日。
    ③《中国农村》,第一卷第九期,1935年6月1日。
    ④《中国农村》,第一卷第二期,1934年11月1日。
    ⑤《中国农村》,第一卷第八期,1935年5月1日。
    ①《典当论》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②《社会科学杂志》第3卷第2期,1932年6月。
    ③《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3期。
    ④《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2期。
    ①《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2期。
    ②台湾《食货》第8卷第2、3期。
    ③《天府新论》2008年第4期。
    ④《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20卷第2期。
    ⑤《学术界》总第128期,2008年1月。
    ⑥《中国农史》1989年第2期。
    ⑦《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3期。
    ⑧《学海》1992年第2期。
    ①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版。
    ②人民出版社,2003年3月。
    ③《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3期。
    ④《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⑤《赣南师范学报》2009年第2期。
    ①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1页。
    ①波普金:《理性的小农》,转自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②詹姆斯·斯科特:《小农的道义经济:东南亚的叛乱和生计维持》转自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①赵林如主编:《市场经济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8页。
    ②曾康霖、王长庚:《信用论》,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年版,第435—-438页。
    ③江曙霞等:《中国民间信用—社会·文化背景探讨》,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第19—20页。
    ④江曙霞等:《中国民间信用—社会·文化背景探讨》,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第19—20页。
    ①钟起煌主编:《江西通史·民国卷》,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92页。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第532页。
    ①江西省政府统计室主编:《经济旬刊》,第7卷第1期
    ②吴承明:《近代中国经济现代化水平的估计》节选自《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97页。
    ③现在大多数学者都认同我国近代农村的商品化是一种贫困型的商品化,它不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导致农村剩余产品的商品交换,而是由于农民必须要使用货币交租交税、还债以及购买生活必需品等,它更多是表现出一种不等价的商品交换即越是商品化,农民受剥削越深也越穷,因此被称之为贫穷型商品化。执此观点的有薛暮桥,温锐、李金铮等。
    ①国民政府经济部江西农村服务区管理处编印:《江西农村社会调查》。
    ②刘仁荣主编:《湘鄂赣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料摘编》中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39页。
    ③许毅主编:《中央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长编》(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30页。
    ④《会昌县志》第372页。
    ⑤毛泽东:《寻乌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32-133页。
    ⑥李金铮:《民国乡村借贷关系研究-以长江中下游为中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2页。
    ①陈翰笙:《解放前的地主与农民—华南农村危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94页。
    ②李金铮:《民国乡村借贷关系研究-以长江中下游为中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4页。
    ③孙兆乾编:《江西农业金融与地权异动之关系》,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第45265-45269页。
    ①假定,江西各阶层的农户数都为为100,则自耕农负债户占42户,半佃农负债户占58户,佃农负债户占72户,则总负债户为172户,所以在总负债户总中:自耕农:42/172-24%;半佃农:58/172≈34%;佃农:72/172-42%。
    ②毛泽东:《兴国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02页。
    ③毛泽东:《寻乌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45页。
    ①江西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主编:《江西省农业统计》第1-2页。
    ②江西省政府委员会编印:《南昌墨山村土地利用调查》(1934年),第35-36页整理。
    ③孙兆乾编:《江西农业金融与地权异动之关系》,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第45269-45270页。
    ④应廉耕:《农佃问题与农村借贷》,《农林新报》1936年第13卷第19期。
    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第36-35页。
    ①钟起煌主编:《江西通史·民国卷》,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78页。
    ①毛泽东:《兴国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02页。
    ②经济部江西农村服务区管理处编印:《江西农村社会调查》,1938年,第158页。
    ①参考温锐:《民间传统借贷与农村社会经济—以20世纪初期(1900-1930)赣闽边区为例》,《近代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3期。
    ②徐畅:《“合会”论述》,《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2期。
    ③李金铮:《民国乡村借贷关系研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07页。
    ④毛泽东:《寻乌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29页。
    ⑤毛泽东:《兴国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14页。
    ⑥毛泽东:《寻乌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45页。
    ①毛泽东:《兴国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02页。
    ②毛泽东:《寻乌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8页。
    ③参考刘秋根:《明清高利贷资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52-253页。
    ④《江西建设汇刊》,第77-81页。
    ⑤吴清友:《中国土地问题》,《新中华》1935年7月第3卷13期,第78页。
    ⑥毛泽东:《寻乌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8页。
    ⑦毛泽东:《寻乌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47页。
    ⑧廖乐喧整理:《吴月波烈士二三事》,《赣县文史资料·第二辑》(1993年),第60页。
    ①转引刘秋根:《明清高利贷资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91页。
    ②同治《大庾县志》卷2“土产”。
    ③江西经济委员会编印:《南昌墨山村土地利用调查》(1934年)第4页。
    ①法政学社编:《民商事习惯调查报告录》卷二,第963-964页。
    ②扬捷之:《中国农业仓库之兴起及其评价》,《中国经济》第3卷第9期(1935年10月),第5-6页。
    ③温锐:《民间传统借贷与农村社会经济—以20世纪初期(1900-1930)赣闽边区为例》,《近代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3期。
    ①据《农行月刊》第6卷第4期,1945年4月;第4卷第3期,1943年3月;第5卷第11期,1944年11月整理。
    ②孙兆乾编:《江西农业金融与地权异动之关系》,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第45306-45307页。
    ③毛泽东:《寻乌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45、130页。
    ④江西经济委员会编印:《南昌墨山村土地利用调查》(1934年)第4页。
    ⑤董成熏:《中国农村复兴问题》,世界书局出版社1935年版,第30页。
    ①陈荣华等著:《江西经济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09-410页。
    ①以上均转引自刘秋根:《明清高利贷资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29页。
    ②《皇朝经世文编》卷40,秦承恩“劝民间至谷谕”。
    ③毛泽东:《兴国调查》、《寻乌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03、107页。
    ④毛泽东:《寻乌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47页。
    ⑤毛泽东:《兴国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03页。
    ⑥《赣县文史资料》,1991年第一辑,第18页。
    ①毛泽东:《寻乌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47页。
    ②转引《理性与道德之间:近代赣闽边民间借贷与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研究》第14页,硕士论文未刊印。
    ③会昌县志编撰委员会编:《会昌县志》,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第209页。
    ④转引自李金铮:《民国乡村借贷关系研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1页。
    ⑤毛泽东:《寻乌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48-149页。
    ⑥毛泽东:《兴国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06页。
    ⑦毛泽东:《寻乌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49页。
    ⑧毛泽东:《兴国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06页。
    ⑨毛泽东:《寻乌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49页。
    ①毛泽东:《寻乌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48页。
    ②毛泽东:《寻乌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33页。
    ③温锐:《民间传统借贷与农村社会经济—以20世纪初期(1900-1930)赣闽边区为例》,《近代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3期。
    ④江西经济委员会编印:《南昌墨山村土地利用调查》(1934年)第4页。
    ⑤毛泽东:《兴国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05页。
    ⑥毛泽东:《兴国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05页。
    ⑦严中平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出版,第530页。
    ①温锐:《民间传统借贷与农村社会经济—以20世纪初期(1900-1930)赣闽边区为例》,《近代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3期。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江苏古籍出版社,第42页。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江苏古籍出版社,第41页。
    ①毛泽东:《寻乌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5页。
    ②毛泽东:《兴国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01页。
    ③经济部江西省农村服务区管理处编印:《江西农村社会调查》(1936年),第155页。
    ④转引戴乐旺:《理性与道德之间:近代赣闽边民间借贷与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研究》第15页,硕士论文未刊印。
    ⑤中国人民银行江西省分行金融研究所编印:《湘鄂赣革命根据地银行简史》1987年版,第81页。
    ⑥张启元:《旧南昌市的金融》,《南昌文史资料》第6辑。1989年版,第56页。
    ⑦沈周:《石天杂记》,转引自刘秋根:《明清高利贷资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69页。
    ①法政学社编:《民商事习惯调查报告录》卷二,上海广益书局1924年版,第963页。
    ②毛泽东:《寻乌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51页。
    ③参考:据李金铮:《民国乡村借贷关系研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19-120页。
    ④全国土地调查报告刚要》(1937年1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江苏古籍出版社第41页。
    ⑤《天佣子集》卷10,“平籴或问”。
    ①秦承恩:《劝民间质谷议》,《皇朝经世文编》卷40。
    ②毛泽东:《兴国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04页。
    ③毛泽东:《寻乌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45页。
    ④《天佣子集》卷]0,“平籴或问”。
    ⑤转引自戴乐旺:《理性与道德之间:近代赣闽边民间借贷与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研究》第18页,硕士论文未刊印。
    ①《全国土地调查报告刚要》(1937年1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江苏古籍出版社第41页。
    ②陶直夫:《中国现阶段土地问题》,《中国土地问题和商业高利贷》,中国农村经济委员会编印,第82-83页。
    ①毛泽东:《寻乌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44页。
    ②赵宗煦编:《江苏省农业金融与地权异动之关系》,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第46110页。
    ③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12页。
    ④毛泽东:《寻乌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44页。
    ⑤参考:据李金铮:《民国乡村借贷关系研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1-129页。
    ①徐畅:《农家负债与地权异动—以20世纪30年代前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农村为中心》,《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2期。
    ②孙晓村:《现代中国之农业金融问题》,《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1936年10月冬季号。
    ③毛泽东:《寻乌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44页。
    ④《中国民事习惯大全》第2编第1类,1924年版,第38页。
    ⑤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552页。
    ①冯和法:《中国农产物的原始市场—产地贸易关系的分析》,薛暮桥冯和法主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下册,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27页。
    ①乾隆《赣州府志》卷2“物产”。
    ②毛泽东:《兴国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05页。
    ③钱兆雄:《商业资本操作下的无锡蚕桑》,《中国农村》第1卷第4期,1935年1月。
    ④汪熙、杨小佛主编:《陈翰笙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11页。
    ⑤《农矿部咨江西省政府文》,《农矿公报》1929年11月第18期,第64页。
    ①同治《大庾县志》卷2“物产”。
    ②胡百森:《绵绵蔗糖史,悠悠甜与苦:赣县蔗糖业史》,《赣县文史资料》第3辑,第13页。
    ③转引自戴乐旺:《理性与道德之间:近代赣闽边民间借贷与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研究》第21页,硕士论文未刊印。
    ④江西省政府委员会编印:《南昌墨山村土地利用调查》(1934年),第4页。
    ⑤冯和法:《中国农产物的原始市场—产地贸易关系的分析》,薛暮桥冯和法主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下册,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27页。
    ①《全国土地调查报告刚要》(1937年1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江苏古籍出版社第37页。
    ②马札亚尔:《中国农村经济研究》,神州国光出版社1932年版,第426页。
    ③转引自据李金铮:《民国乡村借贷关系研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18-119页。
    ④应廉耕:《农佃问题与农村借贷》,《农林新报》1936年第13卷第19期。
    ①常梦渠等主编:《近代中国典当业》,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第2页;另外也见于李金铮的《民国乡村借贷关系研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6页;张琼:《中国近代典当业研究综观》,《天府新论》2008年第4期。
    ②张惟熊:《山西阳曲五谷二县农村经济之研究》,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版第42卷。
    ③刘秋根:《中国典当制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版,第1页。
    ④引自“百度百科”中“典当业”,链接网址:http://baike.baidu.com/view/1095582.htm。
    ①宓公干:《典当论》,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3页。
    ②常梦渠:《近代中国典当业》,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第2-5页。
    ③罗炳绵:《中国典当业的起源和发展》,《食货》第8卷第7期,1978年10月。
    ④刘秋根在《中国典当制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版,第6-7页。
    ⑤《江西省金融志》编纂委员会:《江西省金融志》,黄山书社出版社1999年版,第40页。
    ⑥(明)艾南英:《天佣子集》卷6,“三上蔡太尊论战守事宜书”。
    ⑦刘秋根:《明清高利贷资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78-79页。
    ①宓公干:《典当论》,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13页。
    ②承考:《江西之典业》,《经济旬刊》,第4卷第11期,1935年4月。
    ③《江西省金融志》编纂委员会:《江西省金融志》,黄山书社出版社1999年版,第45页。
    ④持此观点大都为20世纪30年代的银行人士或主持合作事业之人士。他们一般认为,典当的优点虽然可以维持,但不一定保留其形式或名义。并且就现代农业金融体系而言,典当业也无存在之必要,其业务完全可以由新式金融机构—信用合作社来代替。
    ①宓公干:《典当论》,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14页。
    ②《江西省金融志》编纂委员会:《江西省金融志》,黄山书社出版社1999年版,第45页。
    ③《马寅初序》,节自宓公干:《典当论》,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0页。
    ①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编印:《陈光甫先生言论集》,1949年版,第122页。
    ②中国农民银行农业金融设计委员会:《典当问题》,《中农月刊》第8卷第7期,1947年7月。
    ③郑槐:《我国目下之乡村借贷情形》,《农林新报》第424号,1936年6月1日。
    ④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编印:《鄂豫皖赣四省之典当业》1936年版,第64-66页。
    ①毛泽东:《兴国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07页。
    ②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编印:《鄂豫皖赣四省之典当业》1936年版,第36-38页。
    ③孙兆乾编:《江西农业金融与地权异动之关系》,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第45338页。
    ④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编印:《鄂豫皖赣四省之典当业》1936年版,第65页。
    ⑤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编印:《鄂豫皖赣四省之典当业》1936年版,第45334页。
    ⑥中国经济年鉴编纂委员会:《中国经济年鉴》,1934年版,第224-226页。
    ①宓公干:《典当论》,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92页。
    ②宓公干:《典当论》,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92页。
    ③宓公干:《典当论》,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30页。
    ④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编印:《鄂豫皖赣四省之典当业》1936年版,第47-48页。
    ⑤毛泽东:《兴国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07-208页。
    ①陈翰笙著冯峰译:《解放前的地主与农民——华南农村危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93页。
    ②刘秋根:《中国典当制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版,第7-15页。
    ③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经济年鉴》第三编,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44页(D)。
    ①《江西省金融志》编纂委员会:《江西省金融志》,黄山书社出版社1999年版,第41页。
    ②宓公干:《典当论》,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70页。
    ③陆国香:《中国典当业资本之分析》,《农行月刊》第3卷第5期,1936年5月。
    ①江西宁都县志编纂委员会:《宁都县志》(内部),1986年油印本,第261页。
    ②陆国香:《中国典当业资本之分析》,《农行月刊》第3卷第5期,1936年5月。
    ③杨勇:《近代江西农村金融体系的制度变迁》,《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④宓公干:《典当论》,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3页。
    ⑤杨肇遇:《中国典当业》,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8页。
    ⑥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编印:《鄂豫皖赣四省之典当业》1936年版,第12-13页。
    ⑦张启元:《旧南昌市的金融》,《南昌文史资料》第6辑,政协江西省南昌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出版1989年版,第51页。
    ①杨勇:《近代江西农村金融体系的制度变迁》,《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②杨勇:《近代江西农村金融体系的制度变迁》,《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③宓公干:《典当论》,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13页。
    ④陆国香:《中国典当业资本之分析》,《农行月刊》第3卷第5期,1936年5月。
    ⑤《江西省金融志》编纂委员会:《江西省金融志》,黄山书社出版社1999年版,第45页。
    ①《江西省金融志》编纂委员会:《江西省金融志》,黄山书社出版社1999年版,第45页。
    ②孙兆乾编:《江西农业金融与地权异动之关系》,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第45341页。
    ③宓汝卓:《创办公益典当之理由及计划大纲》,第12页。
    ①《江西省金融志》编纂委员会:《江西省金融志》,黄山书社出版社1999年版,第45-46页。
    ②毛泽东:《兴国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07-208页。
    ③秦承恩:《劝民间质谷议》,《皇朝经世文编》卷40。
    ①李辉主编:《南昌市金融志》,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5页。
    ②《江西省金融志》编纂委员会:《江西省金融志》,黄山书社出版社1999年版,第45页。
    ③李金铮:《民国乡村借贷关系研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33页。
    ④李金铮:《民国乡村借贷关系研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35页。
    ①宓公干:《典当论》,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36页。
    ①宓公干:《典当论》,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93页。
    ②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编印:《鄂豫皖赣四省之典当业》1936年版,第68-70页。
    ③孙兆乾编:《江西农业金融与地权异动之关系》,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第45303-45304页。
    ④《江西省金融志》编纂委员会:《江西省金融志》,黄山书社出版社1999年版,第46页。
    ⑤《江西省金融志》编纂委员会:《江西省金融志》,黄山书社出版社1999年版,第46页。
    ⑥宓公干:《典当论》,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12页。
    ⑦李金铮:《民国乡村借贷关系研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40页。
    ①宓公干:《典当论》,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92-193页。
    ②宓公干:《典当论》,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12页。
    ③孙兆乾编:《江西农业金融与地权异动之关系》,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第45303-45304页。
    ④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编印:《鄂豫皖赣四省之典当业》1936年版,第68-70页。
    ⑤蔡斌咸:《救济农村声中之典当业》,《新中华》第2卷第15期,1934年8月10日。
    ⑥汪熙杨小佛主编《陈翰笙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63页。
    ⑦刘秋根:《中国典当制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版,第2页。
    ⑧李金铮:《民国乡村借贷关系研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5页。
    ①关于典当业的利润率参考杨勇:《近代江南典当业的营业额与利润率》,《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②潘敏德:《中国近代典当业之研究》,台北: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专刊,1985年,转引自杨勇:《近代江南典当业的营业额与利润率》。
    ③杨勇:《近代江南典当业的营业额与利润率》,《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④宓公干:《典当论》马序,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0页。
    ⑤《江西省金融志》编纂委员会:《江西省金融志》,黄山书社出版社1999年版,第46页。
    ⑥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编印:《鄂豫皖赣四省之典当业》1936年版,第92页。
    ⑦刘秋根:《明清高利贷资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79页。
    ①《申报》,光绪十年二月九日。
    ②宓公干:《典当论》,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13页。
    ③宓公干:《典当论》,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13页。
    ①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编印:《鄂豫皖赣四省之典当业》1936年版,第7页。
    ②宓汝卓:《创办公益典当之理由及计划大纲》,第12页。
    ③王宗培:《中国之合会》,中国合作学社出版1935年版,第1页。
    ④因笔者主要在这里主要论述的是合会与乡村借贷之关系,故对于合会的起源,笔者并不做深入考证。
    ①参考李金铮:《民国乡村借贷关系研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65页;李金铮在考察长江中下游借贷类合会时即认为:“这一称法反映了互助借贷合会的基本特征,比有些学者统称为合会要科学的多。”
    ②《农情报告》第2年第11期,1934年注:但是该种调查之合会实指借贷性质之钱会,并不是所有的合会。
    ③孙兆乾编:《江西农业金融与地权异动之关系》,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第45593、45344页。
    ④江西省政府委员会编印:《南昌墨山村土地利用调查》(1934年),第3页整理。
    ⑤温锐:《民间传统借贷与农村社会经济—以20世纪初期(1900-1930)赣闽边区为例》,《近代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3期。
    ⑥李辉主编:《南昌市金融志》,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5页。
    ⑦江西省会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会昌县志》,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①转引自魏本权:《近代江西农村合作运动述论(1931年-1949年)》,硕士论文未刊印。
    ②毛泽东:《寻乌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53页。
    ①光绪《瑞金县志》卷12,“艺文志”,转引自刘秋根:《明清高利贷资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02页。
    ②(清)蒋士铨:《忠雅堂文集》卷5,“礼部祠祭司主事易斋袁公墓志铭”,转引自刘秋根:《明清高利贷资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02页。
    ③鸿教授:《明清江西农村社区中的会》,《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7年1期。
    ④王宗培:《中国之合会》,中国合作学社出版1935年版,第1页。
    ⑤杨西孟:《中国合会之研究》序言,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⑥孙晓村:《现代中国的农业金融问题》,《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第3卷第4号,1936年。
    ①薛暮桥:《关于土地政策和减租减息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山东解放区的经济工作》,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93页。
    ②李金铮:《民国乡村借贷关系研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62页。
    ③毛泽东:《寻乌调查》,《毛泽东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53页。
    ④张启元:《旧南昌市的金融》,《南昌文史资料》第6辑,政协江西省南昌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出版1989年版,第58页。
    ⑤法政学社编:《中国民事习惯大全》,上海广益书局1924年版,第1014页。
    ①王宗培:《中国之合会》,中国合作学社出版1935年版,第103页。
    ②李金铮的《民国乡村借贷关系研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74页。
    ③费孝通:《江村经济》,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90页。
    ①法政学社编:《中国民事习惯大全》第二编,上海广益书局1924年版,第1014页。
    ②王宗培:《中国之合会》,中国合作学社出版1935年版,第112页。
    ③费孝通:《江村经济》,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89-190页。
    ④张启元:《旧南昌市的金融》,《南昌文史资料》第6辑,政协江西省南昌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出版1989年版,第58页。
    ①李金铮的《民国乡村借贷关系研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78页。
    ②费孝通:《江村经济》,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90页。
    ③孙兆乾编:《江西农业金融与地权异动之关系》,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第45345-45346页。
    ①王宗培:《中国之合会》,中国合作学社出版1935年版,第124页。
    ①此例选自,徐畅:《“合会”论述》中“单式堆积会举例”,《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2期。
    ①此例选自,徐畅:《“合会”论述》中“单式缩金会举例”,《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2期。
    ②此例选自,徐畅:《“合会”论述》中,“标会举例”,《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2期。
    ③《农情报告》第2年第11期整理。
    ①孙兆乾编:《江西农业金融与地权异动之关系》,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第45344页。
    ②《农情报告》第2年第11期整理。
    ③孙兆乾编:《江西农业金融与地权异动之关系》,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第45304-45305页。
    ④戴乐仁等著:《中国农村经济实况》,北平农民运动研究会出版社1928年版,第111页。
    ⑤费孝通:《江村经济》,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90页。
    ⑥吴承禧:《合会在中国今日农村金融中的地位》,天津《益事报》1934年10月9日。
    ⑦李金铮:《民国乡村借贷关系研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83页。
    ①孙兆乾编:《江西农业金融与地权异动之关系》,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第45346页。
    ②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编:《中国农业金融概要》,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4页。
    ③这里的其他借贷方式,主要指一般意义上的高利贷借贷。
    ④王宗培:《中国之合会》,中国合作学社出版1935年版,第267页。
    ⑤李金铮:《民国乡村借贷关系研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10页。
    ①杨西孟:《中国合会之研究》,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2页。
    ②吴承禧:《合会在中国今日农村金融中的地位》,天津《益事报》1934年10月9日。
    ①南秉方:《鄂豫皖赣四省农村信用问题》,《农林新报》第13卷第14期,1936年。
    ②吴承禧:《合会在中国今日农村金融中的地位》,天津《益事报》1934年10月9日。
    ③徐畅:《“合会”论述》,《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2期。
    ①王宗培:《中国之合会》,中国合作学社出版1935年版,第2页。
    ②王宗培:《中国之合会》,中国合作学社出版1935年版,第2页。
    ③持此类观点之学者包括历史学者、社会学者等:其主要代表作可参阅:费孝通:《江村经济》、《生育制度》;杜赞奇:《文化、权利与国家》、黄宗旨:《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等等。
    ④费孝通:《江村经济》,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90页。
    ⑤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①毛泽东:《寻乌调查》,《毛泽东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53页。
    ②毛泽东:《寻乌调查》,《毛泽东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53页。
    ①其中1934年数据来源《农情报告》第2年第11期;1942-1948年之数据均来自《中农月刊》第4、5、6、7卷。
    ①李金铮:《民国乡村借贷关系研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18-319页。
    ①江西省农村合作委员会编印:《江西合作事业报告书》,1939年版,第67页。
    ②李金铮:《民国乡村借贷关系研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40页
    ③《申报年鉴》1936年版,第2页。
    ①江西省农村合作委员会编印:《江西合作事业报告书》,1939年版,第215页。
    ②江西省农村合作委员会编印:《江西合作事业报告书》,1939年版,第102、215、74页。
    ③魏本全:《近代江西农村合作运动述论(1931-1949)》,硕士论文,未刊印。
    ④范崇山:《抗战前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之考察》,《学海》1992年第2期。
    ⑤姜枫:《抗战前国民党的农村合作运动》,《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3期。
    ⑥江西省农村合作委员会编印:《江西合作事业报告书》,1939年版,第6页。
    ①江西省农村合作委员会编印:《江西合作事业报告书》,1939年版,第6-7页。
    ②江西省农村合作委员会编印:《江西合作事业报告书》,1939年版,第6-7页。
    ③江西省农村合作委员会编印:《江西合作事业报告书》,1939年版,第2-3页。
    ①文群:《本刊的使命》,《江西合作》新一卷第1期,1936年11月1日。
    ②文群:《江西省农村合作委员会工作报告》,江西省农村合作委员会编印,1937年版,第5页。
    ③彭莲棠:《中国农业合作化之研究》,中华书局1937年版,第125页。
    ④《农业合作先从信用办起》,《合作月刊》第5卷第5期;转引自范崇山:《抗战前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之考察》,《学海》1992年第2期。
    ⑤江西省农村合作委员会编印:《江西合作事业报告书》,1939年版,第58-59、216页。
    ①吴承禧:《中国银行业的农业金融》,《社会科学杂志》,第6卷第3期,1935年9月。
    ②《革命文献》第84辑,第521页。
    ③《革命文献》第84辑,第617页。
    ④孙兆乾编:《江西农业金融与地权异动之关系》,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第45347页。
    ⑤李金铮:《民国乡村借贷关系研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33页。
    ⑥魏本全:《近代江西农村合作运动述论(1931-1949)》,硕士论文,未刊印。
    ①《农情报告》第2年第11期,第108页;在此笔者将银行借款同视为合作社,此点主要是因为银行对乡村之放款实主要通过合作社完成的,关于此内容,笔者在前已有所论述。
    ②江西省农村合作委员会编印:《江西合作事业报告书》,1939年版,第216页。
    ①江西省农村合作委员会编印:《江西合作事业报告书》,1939年版,第216页。
    ②具体可以参考:李金铮:《民国乡村借贷关系研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陈晖:《中国信用合作社的考察》,《中国农村》,第一卷第八期,1935年5月1日;骆耕漠:《信用合作事业与中国农村金融》,《中国农村》,第一卷第二期,1934年11月1日。
    ①张镜予编:《中国农村信用合作运动》,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第189-190页。
    ①《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驻赣事务所承办合作县份21年度进行实况》,《农村合作》第51期,1933年10月15日,第20-21页。
    ①李金铮:《民国乡村借贷关系研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74页。
    ②吴承禧:《中国银行业的农业金融》,《社会科学杂志》,第6卷第3期,1935年9月。
    ③骆耕漠:《信用合作事业与中国农村金融》,《中国农村》,第一卷第二期,1934年11月1日。
    ④张镜予编:《中国农村信用合作运动》,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第94页。
    ⑤《实业部颁布农村合作社暂行规程》(1931年4月18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江苏古籍出版社第286页。
    ①张镜予编:《中国农村信用合作运动》,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第96页。
    ②范崇山:《抗战前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之考察》,《学海》1992年第2期。
    ③江西省农村合作委员会编印:《江西合作事业报告书》,1939年版,第224页。
    ①《江西农村合作委员会与中国农民银行联合制定农村合作社放款办法》,《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第337-338页。
    ②张镜予编:《中国农村信用合作运动》,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第178-179页。
    ①《江西农村合作委员会与中国农民银行联合制定农村合作社放款办法》,《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第335页。
    ②《革命文献》第84辑,第532页。
    ①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中国农民银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0年版,第334页。
    ②江西省农村合作委员会编印:《江西合作事业报告书》,1939年版,第213页。
    ③《高安县南坪村信用合作社的情形》,江西省农村合作委员会:《江西合作》第4-5期,1934年4月1日,第24页。
    ①王璋:《介绍南昌最大的合作社》,《江西合作》新1卷第2期,1936年11月15日,第8-9页。
    ②骆耕漠:《信用合作事业与中国农村金融》,《中国农村》,第一卷第二期,1934年11月1日。
    ③魏本全:《近代江西农村合作运动述论(1931-1949)》,硕士论文,未刊印。
    ④《经济委员会合作事业工作概况》,《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第340页。
    ①江西省农村合作委员会编印:《江西合作事业报告书》,1939年版,第215-216页。
    ②符致逵:《商业银行对于农村放款问题》,《东方杂志》第32卷第22号,1935年11月。
    ③江西省农村合作委员会编印:《江西合作事业报告书》,1939年版,第119页。
    ④乔启明:《农业贷款与农场投资》,《新农村》第16期,1934年。
    ⑤经济部江西省农村服务区管理处编印:《江西农村社会调查》(1936年),第102页。
    ⑥孙兆乾:《江西农业金融与地权异动之关系》,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第45707页。
    ①参考江西省农村合作委员会编印:《江西合作事业报告书》,1939年版,第2-3页。
    ②史全生:《中华民国经济史》,第265页。
    ③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218页。
    ④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等:《中国银行行史资料汇编》,档案出版社1991年版,第1230页。
    ⑤姜枫:《抗战前国民党的农村合作运动》,《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3期。
    ①韩德章:《民国时期的新式农业金融》,《中国农史》1989年第3期。
    ①宓公干:《典当论》,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40页。
    ②戴乐仁等著:《中国农村经济实况》,北平农民运动研究会1928年版,第62页。
    ③李金铮:《民国乡村借贷关系研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2页。
    ④宓公干:《典当论》,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1页。
    ①《全国土地调查报告刚要》(1937年1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第37页。
    ②孙兆乾编:《江西农业金融与地权运动之关系》,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第45258-45259页。
    ③薛暮桥:《旧中国的农村经济》,农业出版社1985年版,第31页。
    ①沙芸:《鄱阳县的种烟农民》,《中国农村》1936年2月第2卷2期,第65页。
    ②裘俊夫:《各地农民状况调查一新建》,《东方杂志》1927年8月第24卷16号,第143页。
    ③温锐谢建社:《中央苏区土地革命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9页。
    ④毛泽东:《寻乌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38页。
    ⑤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出版第458页。
    ①钟起煌主编:《江西通史·民国卷》,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93页。
    ②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出版第487页。
    ①李金铮:《民国乡村借贷关系研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9页。
    ②钟起煌主编:《江西通史·民国卷》,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93页。
    ③钟起煌主编:《江西通史·民国卷》,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74页。
    ④徐畅:《农家负债与地权异动—以20世纪30年达前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农村为中心》,《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2期。
    ⑤毛泽东:《寻乌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99-200页,稍作整理。
    ①毛泽东:《兴国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05至127页。
    ②《全国土地调查报告刚要》(1937年1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第5页。
    ③毛泽东:《寻乌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2-83页。
    ④毛泽东:《兴国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11页。
    ⑤持此观点的有:王天予在考查江苏无锡县时得出每人需要5亩。而陈翰笙在考查广东农村生活时也指出,“要维持一个农户的生活,至少要种五亩到七亩稻田。
    ⑥江西省政府经济委员会编印:《江西经济问题》,1934年版,第85页。
    ⑦经济部江西农村服务区管理处编印:《江西农村社会调查》,1938年5月,第81页。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第530页
    ②万振凡:《江西近代农业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江西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
    ③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第624页
    ①江西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民国二十八年编印:《江西省农业统计》,第27页。
    ②曾福善等编:《余干县志》同治十一年版,第16-17页。
    ③江西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民国二十八年编印:《江西省农业统计》,第115页。
    ④民国二十五年《江西年鉴》,第745页。
    ①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408页。
    ①江西省政府委员会编印:《南昌墨山村土地利用调查》(1934年),第12-13页。
    ②汪熙、杨小佛主编:《陈翰笙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54页。
    ③费孝通:《江村经济》,商务印刷馆2007年版,第171页。
    ④江西省政府委员会编印:《南昌墨山村土地利用调查》(1934年),第13页。
    ①陈正谟:《中国各省的地租》,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32页。
    ②吴柏均:《无锡区域农村经济结构的实证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3期。
    ③温锐:《清末民初赣闽边地地区土地租佃制度与农村社会经济》,《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4期。
    ④吴增逵等编:《新喻县志》卷2,同治十二年,第88页。
    ⑤魏元旷:《南昌县志》,宣统三年,第28页。
    ⑥江西省政府经济委员会编印:《江西经济问题》1934年版,第4页。
    ⑦魏元旷:《南昌县志》,宣统三年,第28页。
    ①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649页。
    ②转引自陈荣华等编:《江西经济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57-458页。
    ③《江西夏布业之衰落及其救济》,《江西经济问题》江西省政府经济委员会编印1934年版,第185页。
    ④《江西夏布业之衰落及其救济》,《江西经济问题》江西省政府经济委员会编印1934年版,第185页。
    ⑤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657页。
    ⑥江西省政府经济委员会编印:《江西经济问题》1934年版,第20页。
    ⑦江西省政府经济委员会编印:《江西经济问题》1934年版,第153页。
    ⑧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670页。
    ①《银行周报》,第17卷第5期,1933年2月14日,第14页;又见于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879页。
    ②江西省政府经济委员会编印:《江西经济问题》1934年版,第18-19页。
    ③毛泽东:《寻乌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2-83页。
    ④毛泽东:《兴国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94页。
    ⑤万振凡林颂华主编:《江西近代社会转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①姚贤镐:《中国近代贸易史资料》第三册,第1536页;转引自万振凡、林颂化主编的《江西近代社会转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3-64页。
    ②陈荣华:《江西近代贸易史资料》,第166-166页。
    ③《清朝续文献通考》卷383,《实业六·公务》。
    ④ 《农情报告》1935年4月第3卷4期,第90页。
    ①吴顺友:《江西之佃农概况》,文化批判社出版1935年版,第3页。
    ②毛泽东:《寻乌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41、143页。
    ③这点在《兴国调查》中所调查的8个农户家庭中,缴租方式大都是一致的。
    ④江西省政府委员会编印:《南昌墨山村土地利用调查》(1934年),第14页。
    ⑤陈正谟:《中国各省的地租》,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41-242页。
    ⑥毛泽东:《寻鸟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41页。
    ⑦毛泽东:《寻乌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36-137页。
    ①民国时期,全国很多地方都盛行押租金,且押租额还较高,据江西1927年所刊《农民运动》第20期所载江西各县的押租调查,租额普通均在十元以下,惟奉新、瑞金、鄱阳、武宁、清江等县特高,而清江一县每亩竟达百元,可谓是骇人听闻。(瞿明宙:《中国农田押租底进展》,《中国农村》1935年1月1日,第一卷第四期)
    ②陈正谟:《中国各省的地租》,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4页。
    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第28-29页。
    ④陈正谟:《中国各省的地租》,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8页。
    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第28-29页。
    ①《国民政府颁发土地法的训令》(1930年6月30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第152页。
    ②《国民政府颁发土地法的训令》(1930年6月30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第28页。
    ③陈正谟认为,“物租率至多不得超过25%,货币地租率不超过6%”(陈正谟:《中国各省的地租》,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42页。
    ④吴顺友:《江西之佃农概况》,文化批判社出版1935年版,第26页。
    ①毛泽东:《寻乌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36、143页。
    ②江西宁都县志编撰委员会:《宁都县志》(内部本),1986年印,第124页。
    ③刘坤一:《刘忠诚公遗集》,第401-402页。
    ④光绪《江西通志》卷86。
    ①邹枋:《中国田赋附加的种类》,《东方杂志》1934年7月,第31卷14号,第312页。
    ②《江西之田赋附加税》,《江西经济问题》江西省政府经济委员会编印,1934年版,第382页。
    ③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28页。
    ④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28页。
    ⑤孙晓村:《苛捐杂税报告》,《农村复兴委员会会报》1934年5月第12号,第238页。
    ⑥江西省政府经济委员会编印:《江西经济问题》1934年版,第399页。
    ⑦江西省政府经济委员会编印:《江西经济问题》1934年版,第421页。
    ⑧江西省政府经济委员会编印:《江西经济问题》1934年版,第45页。
    ①彭公达:《农民的敌人及敌人的基础》,《中国农民》1926年3月第3期,第8页。
    ②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386页。
    ③《榷税·附捐厘始末》,光绪《江西通志》卷87。
    ④《江西商务说略》,《江西官报》(1906年)第27期。
    ⑤钟起煌主编:《江西通史·民国卷》,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4页。
    ①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286页。
    ②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41页。
    ③彭泽溢:《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11页。
    ④马札亚尔:《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中译本),第484页。
    ①《拉曼西报告书》,《全国经济委员会报告汇编》第2辑,全国经济委员会编印(1931年)第30-31页。
    ②毛泽东:《兴国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03页。
    ③赵惟仁等编:《南丰县志》1924年版,卷终,第13页。
    ①《中国茶之简史及历年出口情形》,《中外经济周刊》1923年8月25日,第25号,第6页。
    ②薛暮桥:《农产商品化合乡村市场》,薛暮桥冯和法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下),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17页。
    ①董成熏:《中国农村复兴问题》,世界书局出版社1935年版,第74页。
    ②董成熏:《中国农村复兴问题》,世界书局出版社1935年版,第11页。
    ③马乘风:《最近中国农村经济诸实相之暴露》,《中国经济》第1卷1期,1933年4月,第27页。
    ④《银行周报》1932年10月11日,第16卷39期,国内要闻栏第5-6页。
    ⑤《银行周报》1932年10月11日,第16卷39期,国内要闻栏第5-6页。
    ⑥《银行周报》1932年10月11日,第16卷39期,国内要闻栏第5-6页。
    ①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人民出版2003年版,第6-7页。
    ②中国银行总管理处:《中国银行民国21年度营业报告》,第28页,转载于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678页。
    ③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江西省档案馆选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55-556页。
    ①汪熙、杨小佛主编:《陈翰笙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4页。
    ①汪熙、杨小佛主编:《陈翰笙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5页。
    ①《银行周报》,1930年9月16日第14卷35号,杂纂页栏第3-4页。
    ②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9页。
    ③陈支远:《提高银价与中国并告美国经济考察团》,《经济评论》第2卷4号,1935年4月,第1-2页。
    ①马寅初:《美国的白银政策与我国之利害》,《时事月报》,第10卷第4期(1934年4月),第209页。
    ②钟起煌主编:《江西通史·民国卷》,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82页。
    ①《振务委员会、内政部转陈苏浙鄂赣四省水灾情况给行政院呈》(1931年12月26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第483页。
    ②《熊式辉致行政院长汪精卫请求赈灾严重水旱灾情电》(1935年5月15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第490-491页。
    ③卜凯(John Lossing Buck):《中国的一九三一年水灾》,转引自陶直夫:《1931年大水灾中中国农村经济的破产》,《新创造》1932年第1卷第2期,第16页。
    ④万振凡林颂华主编:《江西近代社会转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49页。
    ①《江西统计》1946年12月第8期。
    ②江西省政府统计处编印:《江西省抗战损失调查总报告》(1946年)。
    ③江西省政府经济委员会编印:《江西经济问题》,1934年版,第56-55页。
    ④毛泽东:《兴国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17页。
    ①杜岩双:《浙江之农村金融》,《申报月刊》第3卷第9号,1934年9月15日。
    ②张益固:《到处碰壁的生产教育》,《中国农村》2卷1期,1936年1月,第59-60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等编:《1949-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农村经济体制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27页。
    ①孙兆乾:《江西农业金融与地权异动之关系》,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第45707页。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第38页。
    ③毛泽东:《寻乌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35页。
    ①中华人民银行江西省分行金融研究所编:《湘鄂赣革命根据地银行简史》,1987年版,第79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第679页。
    ①刘五书:《历史变迁与民间高利贷》,社会科学辑刊,1999年第1期。
    ②高春华:《中国农村高利率民间借贷问题研究》,硕士论文未刊印。
    ③刘秋根:《明清高利贷资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①方行:《清代前期农村的高利贷资本》,《清史研究》,1994年第3期。
    ②王寅生:《高利贷资本论》选自薛暮桥、冯和法主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③李金铮:《华北抗日根据地私人借贷政策考》,《抗日战争研究》,2000年版。
    ④李金铮:《借贷关系与乡村变动一民国时期华北乡村借贷之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2页。
    ⑤张忠民:《前近代中国社会的高利贷与社会再生产》,《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3期。
    ⑥刘秋根:《明清高利贷资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⑦李金铮:《内生与延续:近代中国乡村高利贷习俗的重新解读》,《学海》,2005年5月刊。
    ①李金铮:《内生与延续:近代中国乡村高利贷习俗的重新解读》,《学海》,2005年5月刊。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673-674页。
    ③王寅生:《高利贷资本论》选自薛暮桥、冯和法主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①周立:《由生存经济看农村高利贷的表达与实践》,《财贸经济》2006年第4期。
    ①方行:《中国封建经济论稿》,商务印书馆第2004年版,第125页
    ②周立:《由生存经济看农村高利贷的表达与实践》,《财贸经济》2006年第4期
    ①国民政府经济部江西农村服务区管理处编印:《江西农村社会调查》。
    ②刘仁荣主编:《湘鄂赣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料摘编》中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39页。
    ③许毅主编:《中央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长编》(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30页。
    ④《会昌县志》第372页。
    ⑤毛泽东:《寻乌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32-133页。
    ⑥李金铮:《内生与延续:近代中国乡村高利贷习俗的重新解读》,《学海》,2005年第5期。
    ⑦王亚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研究》,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74页。
    ①毛泽东:《兴国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版,第203页。
    ②毛泽东:《兴国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版,第203页。
    ③温锐:《民间传统借贷与农村社会经济—以20世纪初期(1900-1930)赣闽边区为例》,《近代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3期。
    ④毛泽东:《兴国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03页。
    ①方行:《清代前期农村的高利贷资本》,《清史研究》,1994年第3期。
    ②参考杨勇:《近代江南典当业的营业额与利润率》,《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①毛泽东:《寻乌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47页。
    ②周立:《由生存经济看农村高利贷的表达与实践》,《财贸经济》2006年第4期。
    [1](明)艾南英.天佣子集.卷10“平籴或问”
    [2](明)艾南英.天佣子集.卷6“三上蔡太尊论战守事宜书”
    [3](清)光绪.江西通志.卷86.
    [4](清)光绪.瑞金县志.卷12,“艺文志”
    [5](清)蒋士铨.忠雅堂文集.卷5,“礼部祠祭司主事易斋袁公墓志铭”
    [6](清)刘坤一.刘忠诚公遗集.
    [7](清)乾隆.赣州府志.卷2“物产”
    [8](清)同治.大庾县志.卷2“土产”
    [9](清)同治.大庾县志.卷2“物产”
    []0](清)魏元旷.南昌县志.宣统三年.
    [11](清)吴增逵等编.新喻县志.卷2.同治十二年.
    [12](清)曾福善等编.余干县志.同治十一年.
    [13]法政学社编.民商事习惯调查报告录(卷2)[C].上海:广益书局1924.
    [14]傅春官.江西商务说略.江西官报[N].1906年第27期.
    []5]赣县政协文史委编.赣县文史资料(第1辑)[C].1991.
    [16]高安县南坪村信用合作社的情形.江西合作.江西省农村合作委员会编印.第4-5期1934年4月1日
    [17]国民政府经济部江西农村服务区管理处编印.江西农村社会调查[C].1936.
    [18]胡百森.绵绵蔗糖史,悠悠甜与苦:赣县蔗糖业史.赣县文史资料(第3辑)[C].1993.
    [19]皇朝经世文编(卷40),秦承恩“劝民间至谷谕”
    [20]会昌县志编撰委员会编.会昌县志[C].新华出版社1993
    [21]江西宁都县志编纂委员会.宁都县志(内部).1986年油印本
    [22]江西省金融志编纂委员会.江西省金融志[C].黄山书社出版社1999.
    [23]江西省农村合作委员会编印.江西合作事业报告书[C].1939.
    [24]江西省农矿厅编.农矿部咨江西省政府文.农矿公报[J].1929年11月第18期
    [25]江西省政府经济委员会编印.江西经济问题[C].1934.
    [26]江西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主编印.江西省农业统计[C].
    [27]江西省政府统计处编印.江西省抗战损失调查总报告[R].1946
    [28]江西省政府统计室主编.经济旬刊[J].第7卷第1期
    [29]江西省政府委员会编印.南昌墨山村土地利用调查[C].1934
    [30]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编印.鄂豫皖赣四省之典当业[C].1936
    [31]经济部江西农村服务区管理处编印.江西农村社会调查[C].1938
    [32]拉曼西报告书.全国经济委员会报告汇编.第2辑[R].全国经济委员会编印1931年.
    [33]李辉主编.南昌市金融志.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
    [34]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C].北京:三联书店1957.
    [35]廖乐喧整理.吴月波烈士二三事,赣县文史资料(第2辑)[C].1993.
    [36]刘仁荣主编.湘鄂赣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料摘编(中册)[C].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
    [37]彭泽溢.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册[C].中华书局1962.
    [38]秦承恩.劝民间质谷议,皇朝经世文编.卷40.
    [39]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编印.陈光甫先生言论集[C].1949.
    [40]申报[N].光绪十年二月九日
    [41]申报年鉴[C].1936
    [42]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经济年鉴.第3编[C]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43]孙兆乾编.江西农业金融与地权异动之关系,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C].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
    [44]王璋.介绍南昌最大的合作社.江西合作[J]..新1卷第2期1936年11月15日
    [45]文群.本刊的使命.江西合作[J].新一卷第1期,1936年11月1日
    [46]文群.江西省农村合作委员会工作报告[R].江西省农村合作委员会编印1937
    [47]许毅主编.中央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长编(下)[C1.人民出版社1982.
    [48]严中平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C].科学出版社1955.
    [49]张启元.旧南昌市的金融,南昌文史资料(第6辑)[C].政协江西省南昌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出版1989.
    [50]张惟熊.山西阳曲五谷二县农村经济之研究,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C].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
    [51]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3辑)[C].三联书店1957.
    [52]赵惟仁等编.南丰县志.1924年.
    [53]赵宗煦.江苏省农业金融与地权异动之关系[C].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
    [54]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江西省档案馆选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C].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5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C].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56]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驻赣事务所承办合作县份21年度进行实况.农村合作[J].第51期.1933年10月15日.
    [57]中国经济年鉴编纂委员会.中国经济年鉴[C].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58]中国人民银行江西省分行金融研究所编印.湘鄂赣革命根据地银行简史[C].1987.
    [59]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中国农民银行[C].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0.
    [60]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等编.中国银行行史资料汇编[C].档案出版社1991.
    [6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等编.1949-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农村经济体制卷)[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6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国民经济统计报告资料选编[C].北京:统计出版社1958.
    [63]中华人民银行江西省分行金融研究所编.湘鄂赣革命根据地银行简史[C].1987.
    [64]中央农业实验所.农情报告[N].第2年第11期,1934
    [1]巴克.中国农家经济[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
    [2]陈翰笙.解放前的地主与农民一华南农村危机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3]陈荣华等著.江西经济史[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4]陈正谟.中国各省的地租[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5]戴乐仁等著.中国农村经济实况[M].北平农民运动研究会出版社1928.
    [6]董成熏.中国农村复兴问题[M].世界书局出版社1935.
    [7]方行.中国封建经济论稿[M].上海:商务印书馆第2004.
    [8]费孝通.江村经济[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2.
    [9]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M].中华书局1992.
    [10]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M].中华书局2006.
    [11]江曙霞等.中国民间信用——社会·文化背景探讨[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12]李金铮.借贷关系与乡村变动一一民国时期华北乡村借贷之研究[M].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13]李金铮.民国乡村借贷关系研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M].人民出版社2003
    [14]刘秋根.明清高利贷资本[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5]刘秋根.中国典当制度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6]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
    [17]马札亚尔.中国农村经济研究[M].神州国光出版社1932.
    [18]毛泽东.兴国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人民出版社1982.
    [19]毛泽东.寻乌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人民出版社1982.
    [20]宓公干.典当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21]彭莲棠.中国农业合作化之研究[M].中华书局1937.
    [22]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对江西省民间借贷情况的调查与反思.金融与经济[M].2004(4).
    [23]史全生.中华民国经济史[M].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
    [24]司马迁.史记[M].“货殖列传“
    [25]陶直夫.中国现阶段土地问题.中国土地问题和商业高利贷.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编印1937.
    [26]万振凡、林颂化主编.江西近代社会转型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7]汪熙、杨小佛主编.陈翰笙文集[M].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
    [28]王亚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研究[M].人民出版社1957.
    [29]温锐谢建社.中央苏区土地革命研究[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
    [30]吴承明.近代中国经济现代化水平的估计.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M].三联书店2001.
    [31]吴顺友.江西之佃农概况[M].文化批判社出版1935.
    [32]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2、3卷[M].人民出版2003.
    [33]薛暮桥冯和法主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下册)[M].人民出版社1983.
    [34]薛暮桥.关于土地政策和减租减息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山东解放不详区的经济工作[M].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
    [35]薛暮桥.旧中国的农村经济[M].农业出版社1985.
    [36]杨西孟.中国合会之研究[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37]杨肇遇.中国典当业[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38]曾康霖、王长庚.信用论[M].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
    [39]张镜予编.中国农村信用合作运动.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
    [40]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编.中国农业金融概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41]钟起煌主编.江西通史·民国卷[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1]蔡斌咸.救济农村声中之典当业.新中华[J].第2卷第15期(1934年8月10日)
    [2]常梦渠等主编.近代中国典当业[M].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
    [3]陈翰笙.现代中国的土地问题.中国经济[J].第一卷第4、5期合刊(1933年8月)
    [4]陈晖.中国信用合作社的考察.中国农村[J].第一卷第八期(1935年5月1日)
    [5]陈支远.提高银价与中国并告美国经济考察团.经济评论[J].第2-卷4号(1935年4月)
    [6]承考.江西之典业.经济旬刊[J].第4卷第11期(1935年4月)
    [7]丁长清.关于中国近代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几个问题.南开经济研究[J].1985(3).
    [8]杜岩双.浙江之农村金融.申报月刊[J].第3卷第9号(1934年9月15日)
    [9]范崇山.抗战前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之考察.学海[J].1992(2).
    [10]方行.清代前期农村的高利贷资本.清史研究[J].1994(3).
    [11]符致逵.商业银行对于农村放款问题.东方杂志[J].第32卷第22号(1935年]1月)
    [12]韩德章.民国时期的新式农业金融.中国农史[J].1989(3).
    [13]姜枫.抗战前国民党的农村合作运动.近代史研究[J].1990(3).
    [J4]李金铮.关于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河北大学学报[J].1994(1).
    [15]李金铮.华北抗日根据地私人借贷政策考.抗日战争研究[J].2000年第3版.
    [16]李金铮.内生与延续:近代中国乡村高利贷习俗的重新解读.学海[J].2005(5).
    [17]刘五书.历史变迁与民间高利贷.社会科学辑刊[J].1999(1).
    [18]陆国香.中国典当业资本之分析.农行月刊[J].第3卷第5期(1936年5月)
    [19]罗炳绵.中国典当业的起源和发展.食货[J].第8卷第7期(1978年10月)
    [20]骆耕漠.信用合作事业与中国农村金融.中国农村[J].第一卷第二期(1934年11月1日)
    [21]马乘风.最近中国农村经济诸实相之暴露.中国经济[J].第1卷1期(1933年4月)
    [22]马寅初.美国的白银政策与我国之利害.时事月报[J].第10卷第4期(1934年4月)
    [23]南秉方.鄂豫皖赣四省农村信用问题.农林新报[J].第13卷第14期1936年.
    [24]潘敏德.中国近代典当业之研究[J].台北: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专刊1985.
    [25]彭公达.农民的敌人及敌人的基础.中国农民[J].1926(3).
    [26]钱俊瑞.现阶段中国农村经济研究的任务.中国农村[J].第一卷第十一期(1935年8月20日)
    [27]钱兆雄.商业资本操作下的无锡蚕桑.中国农村[J].第1卷第4期(]935年1月)
    [28]乔启明.农业贷款与农场投资.新农村[J].第16期1934年.
    [29]裘俊夫.各地农民状况调查一新建.东方杂志[J].1927年8月第24卷16号.
    [30]沙芸.鄱阳县的种烟农民.中国农村[J].1936年2月第2卷2期.
    [31]邵鸿.明清江西农村社区中的会.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J].1997(1).
    [32]孙晓村.苛捐杂税报告.农村复兴委员会会报[J].1934年5月第12号.
    [33]孙晓村.现代中国的农业金融问题.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J].第3卷第4号1936年.
    [34]孙晓村.现代中国之农业金融问题.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J].1936(10).
    [35]万振凡.江西近代农业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江西社会科学[J].1993(6)
    [36]温锐.民间传统借贷与农村社会经济——以20世纪初期(1900-1930)赣闽边区为例.近代经济史研究[J].2004(3).
    [37]温锐.清末民初赣闽边地地区土地租佃制度与农村社会经济.中国经济史研究[J].2002(4).
    [38]巫宝三.中国国民所得估计述要.中农月刊[J].第七卷5-6期合刊.
    [39]吴柏均.无锡区域农村经济结构的实证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J].1991(3).
    [40]吴承禧.合会在中国今日农村金融中的地位.益事报[N].1934年10月9日.
    [41]吴承禧.中国银行业的农业金融.社会科学杂志[J].第6卷第3期(1935年9月)
    [42]吴清友.中国土地问题.新中华[J].1935年7月第3卷13期.
    [43]徐畅.“合会”论述.近代史研究[J].1998(2).
    [44]徐畅.农家负债与地权异动——以20世纪30年代前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农村为中心.近代史研究[J].2005(2).
    [45]扬捷之.中国农业仓库之兴起及其评价.中国经济[J].第3卷第9期(1935年10月)
    [46]杨勇.近代江南典当业的营业额与利润率.江西财经大学学报[J].2011(2).
    [47]杨勇.近代江西农村金融体系的制度变迁.江西财经大学学报[J].2009(5).
    [48]应廉耕.农佃问题与农村借贷.农林新报[J].1936年第13卷第19期.
    [49]张益固.到处碰壁的生产教育.中国农村[J].2卷1期(1936年1月)
    [50]郑槐.我国目下之乡村借贷情形.农林新报[J].第424号(1936年6月1日)
    [51]中国农民银行农业金融设计委员会.典当问题.中农月刊[J].第8卷第7期(1947年7月)
    [52]周立.由生存经济看农村高利贷的表达与实践.财贸经济[J].2006(4).
    [53]邹枋.中国田赋附加的种类.东方杂志[J].第31卷14号(1934年7月)
    [1]戴乐旺.理性与道德之间:近代赣闽边民间借贷与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2]高春华.中国农村高利率民间借贷问题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魏本权.近代江西农村合作运动述论(1931年——1949年)[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