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反向混淆解决机制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商标反向混淆作为一种新型的商标侵权类型,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而愈发显露出其重要性与独特性,由于缺乏有效的针对性法规法条,实践中只能依据传统商标侵权理论对其进行裁判。但是,商标反向混淆与传统商标侵权即正向混淆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差异,一味地套用正向混淆的法律规定和理论来裁判,势必会形成不甚合理的判决,与最基本的公平正义原则相悖。
     商标反向混淆中,一方是基于在先注册行为取得商标专用权的在先权利人,另一方是基于在后付出性劳动取得保护依据的在后使用人,保护前者则维护了既定法律的公正性,保护后者则彰显了效益最大化理念。纠纷双方的利益冲突,实质为法律的正义价值与效益价值的冲突,现今我国相关法律过度保护在先权利人,对既定法律的适用存在僵化落后的弊病,严重忽略了对在后使用人进行保护的合理性。
     从商标权的正当性、商标法的宗旨与知识产权的价值取向等方面进行多维度解读可知,如何衡平正义与效益的天平归根结底应以衡平公私权作为切入点和落脚点。在尊重私权意思自治原则的前提下,借助公权力的强制性,可改变商标反向混淆领域中“公私分明”的现象,使得裁判强制许可、强制转让、商标共有和商标共存等多样化解决方式成为可能。此外,由于民法物权领域之添附制度存在着尊重私权、物尽其用等同质之处,具有巨大的制度借鉴价值,将其移植到商标反向混淆领域,可以突破现有的正向混淆解决机制的局限性,对构建有针对性的、多样化的商标反向混淆解决机制不愧为有益的尝试。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trademark reverse confusion as a new trademark infringement type, shows its importance and uniqueness. Due to the lack of effective targeted regulation law, practice only according to traditional trademark infringement of the theory of referees. However, trademark reverse confusion and traditional trademark infringement that there are many positive confusion for the differences to blindly towards confusing law and theory to the referee will form the unreasonable ruling, and most basic fairness and justice principle.
     Trademark reverse confusion, the party is obtained based on prior registered trademark of the prior holder, the other party is based on the holder of the pay of labor getting protection according to the last user, to protect the former is to maintain the legal impartiality, to protect the latter is to demonstrate benefits maximization idea. The essence of disputes between the interests of both parties for the legal conflict is justice value and efficiency value conflict. Our country related legal excessively protect the prior holder currently, while the holder of the existing law is backward evils, reckon without the last user.
     From the legitimacy of the trademark rights, the purpose of the trademark law and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we can conclude that as a starting point and the foothold, how to balance the scales of justice and benefit should depend on the balance of private rights and public rights. In the respect of private rights under the premise of party autonomy principle, with the help of public power, the mandatory field of reverse confusing trademark "private and clear" phenomenon can be changed, and it can make the referee mandatory use, forced transfer, trademark co-ownership and trademark diversified solution coexist become possible. In addition, because the real right field added attached civil law system exists respect private right and“make the best use of everything”, which has great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system, its transplanted to trademark, can break through reverse confusion areas existing traditional confusion settlement mechanism to construct the limitations of the targeted, and diversified trademark reverse confusion settlement mechanism is worthy of beneficial attempt.
引文
[1]彭学龙:《商标混淆类型分析与我国商标侵权制度的完善》,载《法学》2008年第5期,第110页。
    [2]张爱国:《商标“反向混淆”理论初探——以案例为视角》,载《电子知识产权》,2007年第8期,第51页。
    [3]参见浙江省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2006)杭民三初字第429号民事判决书和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2007)浙民三终字第74号判决书。
    [4]参见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2007)海民初字第4917号民事判决书。
    [5]彭学龙、张奕峰:《“蓝色风暴”考量“反向混淆”》,载《中华商标》,2006年第11期,第24页以下。
    [7] Westward Coach Mfg. Co. v. Ford Motor Co. 388 F.2d 627(7th Cir.1968).
    [8] Bio O Tire Dealers, Inc. v.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 , 195 USPQ 417 (10th Cir. 1977).
    [9] Banff. Ltd. V. Federated Department Stores, Inc. , 6 USPQ 2d 1187 (2d Cir.1988).
    [10] Ameritech, Inc. v. American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Corp. , 1 USPQ 2d 1861(6th Cir. 1987).
    [11]余俊:《商标功能辨析》,载《知识产权》2009年第11期,第74页。
    [12]排除因擅自更改商标、连续三年停止使用、粗制滥造以次充好等行为造成的,非对他人商标、商业标志造成侵权的情形。
    [14]章力:《药字号采乐与妆字号采乐的对决》,载《医学美学美容(财智)》2008年第9期,第32页以下。
    [15]“樂”为“乐”字的繁体形式。
    [16]吴勇毅:《王老吉商标争夺战》,载《New Finance Economics》2011年第1期,第80页以下。
    [17]王文波:《同门兄弟法庭争“奥拓”》,载《中华商标》2006年第10期,第21页。
    [18]《后发使用显著性商标的法律保护探析》,冯晓青知识产权网http://www.fengxiaoqingip.com/ipluntan/lwxd-sb/20090722/4818_5.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1年4月20日。
    [19]同上。
    [20]《商标经长期使用具备显著性“云峰酒业”告商评委胜诉》,找法网http://china.findlaw.cn/info/case/xzal/100445.html,最后登录日期:2011年4月20日。
    [21]刘雯:《美国商标反向混淆理论及对我国的借鉴》,硕士毕业论文,中国优秀硕士毕业论文数据库,华东政法大学,民商法学,2008年,第24页。
    [22] IHSA是美国伊利诺亚州高校篮球巡回赛赞助商,使用商标“March Madness”,每年三月举行,有时候会向全美转播。NCAA也在每年三月举行篮球巡回赛。1982年,CBS电视台的一名播报员使用了“March Madness”来形容篮球赛的精彩,从此流行开来,并用来指代这两个比赛。
    [23]例如Aspirin、Cellophon原来都为注册商标,现在分别成为乙酸水杨酸、透明玻璃纸的通用名称。
    [24]对在先权利的范围问题,虽然学术界仍众说纷纭,但笔者认为应包括注册商标专用权。详情请参阅相关文章,本文不对此进行论述。
    [25]刘春田:《“在先权利”与工业产权——<武松打虎>案引起的法律思考》,载《中华商标》1997年第4期,第11页以下。
    [26]董炳和:《Trips协议与中国商标法对在先权利的保护》,载《中国专利与商标》2003年第3期,第3页以下。
    [27]《商标法》第41条第2款:已经注册的商标,违反本法第十三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三十一条规定的,自商标注册之日起五年内,商标所有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请求商标评审委员会裁定撤销该注册商标。对恶意注册的,驰名商标所有人不受五年的时间限制。
    [28]董炳和:《Trips协议与中国商标法对在先权利的保护》,载《中国专利与商标》2003年第3期,第5页。
    [29]孙山:《对作为知识产权正当性基础的劳动财产权说之检讨》,载《求索》2010年第7期,第134页。
    [30] [美]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版,第179页。
    [31]魏森:《知识产权何以正当——几种主要的知识产权正当性理论评析》,载《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年第5期。
    [32]冯晓青主编:《知识产权法前沿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6页。
    [33] [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18页。
    [34] [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20页。
    [35]冯心明:《论知识产权保护的价值取向》,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22页。
    [36]陶鑫良:《网络时代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利益平衡思考》,载《知识产权》1999年第6期。
    [37]刘红:《利益衡平原则在知识产权权利冲突中的运用》,载《专利商标新型疑难案件审判实务》,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13页。
    [40]曹宁:《试论商标侵权中的反响混淆》,载《政法学刊》2009年第2期,第49页。
    [41]王莲峰、张江:《知识产权纠纷调解问题研究》,载《东方法学》,2011年第1期,第80页以下。
    [44]杜颖:《商标反向混淆构成要件理论及其适用》,载《法学》,2008年第10期,第60页。
    [45]杜颖:《商标反向混淆构成要件理论及其适用》,载《法学》,2008年第10期,第58页。
    [47]彭学龙、张奕峰:《“蓝色风暴”考量“反向混淆”》,载《中华商标》,2006年第11期,第26页。
    [48]薛洁:《商标共存制度初探》,载《电子知识产权》,2010年第8期,第67页。
    [49]陈武:《论近似商标共存制度》,载《知识产权》,2008年第5期,第20页以下。
    [50]刘雯:《美国商标反向混淆理论及对我国的借鉴》,硕士毕业论文,中国优秀硕士毕业论文数据库,华东政法大学,民商法学,2008年,第24页。
    [51] Illinois High School Association, Plaintiff-Appelant, v. GTE Vantage Inc. , Defendat-Appellee., 99 F.3d.
    [53]薛洁:《商标共存制度初探》,载《电子知识产权》,2010年第8期,第67页。
    [54] High Court of England and Wales, Apple Corps. Limitted v. Apple Computer, Inc. , decision of 8 may 2006, EWHC996(Ch).
    [1]郑成思:《知识产权——应用法学与基本理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吴汉东:《知识产权年刊(2006年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8-273页。
    [3]董炳和、谭筱清等著:《商标法体系化判解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37、216-266页。
    [4]刘晓军:《热点难点案例判解民事类:商标》,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5-44页。
    [5]王素娟主编:《知识热点问题的法律剖析——失误、风险与对策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第153-176页。
    [6]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五庭编著:《知识产权审判实务》,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0-62页。
    [7]曲三强著:《窃书就是偷——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版,第33-72页。
    [8]谭筱清主编:《知识产权权利冲突的理论与判解研究》,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6-46、272-280页。
    [9]周林主编:《知识产权研究》第十九卷,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第240-252页。
    [10]李杨等著:《知识产权基础理论与前沿问题》,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145页。
    [11]阳平:《论侵害知识产权的民事责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魏森:《商标侵权认定标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3]徐国栋著:《民法基本原则解释——以诚实信用原则的法理分析为中心》(增删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4]徐国栋著:《诚实信用原则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黄晖.商标权利范围的比较研究—从混淆的可能性到联想的可能[D].博士毕业论文,中国优秀博士毕业论文数据库,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商法,2000年。
    [2]彭立静.知识产权伦理研究[D].博士毕业论文,中国优秀博士毕业论文数据库,中南大学,哲学伦理学,2009年。
    [3]倪静.知识产权纠纷诉讼外解决机制研究[D].博士毕业论文,中国博士学文论文全文数据库,厦门大学,民商法学,2008年。
    [4]胡朝阳.论知识产权的正当性[D].博士毕业论文,中国博士学文论文全文数据库,南京师范大学,法学理论,2006年。
    [5]刘雯.美国商标反向混淆理论及对我国的借鉴[D].硕士毕业论文,中国优秀硕士毕业论文数据库,华东政法大学,民商法学,2008年。
    [6]窦林娜.商标法中的混淆理论研究[D].硕士毕业论文,中国优秀硕士毕业论文数据库,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2007年。
    [7]王黎.从百事可乐“蓝色风暴”案论反向混淆理论的完善[D].硕士毕业论文,中国优秀硕士毕业论文数据库,华东政法大学,国际经济法,2009年。
    [8]龚征楠.美国商标反向混淆制度研究[D].硕士毕业论文,中国优秀硕士毕业论文数据库,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2009年。
    [9]黄超英.商标反向混淆相关法律问题研究[D].硕士毕业论文,中国优秀硕士毕业论文数据库,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学,2009年。
    [10]葛璐萍.商标侵权中的“反向混淆”[D].硕士毕业论文,中国优秀硕士毕业论文数据库,上海海事大学,民商法学,2007年。
    [11]孙丽美.近似商业标记共存法律问题研究[D].硕士毕业论文,中国优秀硕士毕业论文数据库,湖南大学,民商法学,2009年。
    [12]潘园园.论添附的法律效果[D].硕士毕业论文,中国优秀硕士毕业论文数据库,中国政法大学,民商法学,2009年。
    [13]刘娟娟.添附制度研究[D].硕士毕业论文,中国优秀硕士毕业论文数据库,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2007年。
    [14]彭学龙、张奕峰:《“蓝色风暴”考量“反向混淆”》,载《中华商标》2006年第11期。
    [15]庞静、反向混淆:《“慧眼”“慧之眼”被判侵权》,载《中华商标》2008第4期。
    [16]张爱国:《商标“反向混淆”理论初探——以案例为视角》,载《电子知识产权》2007年第8期。
    [17]杜颖:《商标反向混淆构成要件理论及其适用》,载《法学》2008年第10期。
    [18]彭学龙:《商标反向混淆探微——“‘蓝色风暴’商标侵权案”为切入点》,载《法商研究》2007年第5期。
    [19]张玉敏,李杨:《商标反向混淆探微——由“蓝色风暴”商标侵权案引起的思考》,载《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20]曹宁:《试论商标侵权中的反响混淆》,载《政法学刊》2009年第2期。
    [21]衣庆云:《知识产权和解策略解析》,载《知识产权》2009年第1期。
    [22]宗源:《科斯定理精读》,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8年第1期。
    [23]冯晓青:《财产权经济学理论与知识产权制度的正当性》,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24]冯晓青:《试论构建知识产权理论基础的增加价值理论》,载《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25]冯晓青,张泽吾:《知识产权权利冲突解决方式之反思》,载《法治论丛》2002年第4期。
    [26]吴汉东:《科技、经济、法律协调机制中的知识产权法》,载《法学研究》2001年第6期。
    [27]邓宏光:《从公法到私法:我国<商标法>的应然转向—以我国<商标法>第三次修改为背景》,载《知识产权》2010年第5期。
    [28]吴汉东:《关于知识产权私权属性的再认识——兼评“知识产权公权化”理论》,载《社会科学》2005年第10期。
    [29]冯晓青,刘淑华:《试论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及其公权化趋向》,载《中国法学》2004年第1期。
    [30]余俊:《商标功能辨析》,载《知识产权》2009年第11期。
    [31]刘晓军,贾建平:《共有商标权的法律思考》,载《中华商标》2003年第4期。
    [32]梅术文,王超政:《商标共存理论探析》,载《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33]薛洁:《商标共存制度初探》,载《电子知识产权》2010年第8期。
    [34]陈武:《论近似商标共存制度》,载《知识产权》2008年第5期。
    [35]杨叶璇:《保护商标权的精髓是保护合法使用》,载《中华商标》2005年第1期。
    [36]彭学龙.商标混淆类型分析与我国商标侵权制度的完善[J].法学,2008(05):107-116.
    [37]冯心明:《论知识产权保护的价值取向》,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1] Westward Coach Mfg. Co. v. Ford Motor Co. 388 F.2d 627(7th Cir.1968).
    [2] Big O Tire Dealers, Inc. v.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 , 195 USPQ 417 (10th Cir. 1977).
    [3] Banff. Ltd. V. Federated Department Stores, Inc. , 6 USPQ 2d 1187 (2d Cir.1988).
    [4] Ameritech, Inc. v. American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Corp. , 1 USPQ 2d 1861(6th Cir. 1987).
    [5] Illinois High School Association, Plaintiff-Appelant, v. GTE Vantage Inc. , Defendat-Appellee., 99 F.3d.
    [6] High Court of England and Wales, Apple Corps. Limitted v. Apple Computer, Inc. , decision of 8 may 2006, EWHC996(Ch).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