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社会的公正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公正是社会治理的核心原则,公正之于社会,正如真理之于思想。当前,社会处于转型关键期,利益矛盾凸显,改革成果的公正分配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论文第一章对公正诸理论进行了梳理条陈和重构以奠定本文的逻辑起点。公正有三个具体原则:一是基本权利绝对平等原则;二是非基本权利比例平等原则;三是社会机会权利平等原则。基本经济权利公正由政府按照缔结社会的基本贡献平等分配;非基本经济权利公正由市场按照非基本贡献比例平等分配。机会分配原则因机会种类的不同而不同,机会分为自然机会和社会机会,社会机会应当平等分配;政府对自然机会没有分配权利。罗尔斯的错误在于要求对自然机会和社会机会都进行平等分配。公正可以分为“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制度公正与行为公正”,这四种公正在相对静态社会和转型社会表现出的差异非常明显,转型社会重视实体公正、制度公正,而程序公正、行为公正往往得不到保证。
     公正在本质上“是一种等利害交换的善行”,广义的交换不仅指经济交换,而且包括所有相互给予的行为。公正有三种存在形式:作为元伦理的公正价值证明;作为规范伦理的公正原则;作为美德伦理的公正美德。公正调节交换行为,其适用范围是一定的,“应该”的范畴大于“公正”的范畴,“公正”的必然是“应该”的,但是“应该”的不一定属于“公正”,把“公正”等同于“应该”,随意扩大其调解范围是一种常见的错误。公正不是治理社会的唯一原则,对于个人,公正也不是待人的最高道德规范。按照公正行为主体不同,公正可以分为社会公正和个人公正,社会公正的应得标准是贡献,个人公正的应得标准是自由交换。公正的证明属于价值证明,罗尔斯的契约证明不是价值证明,但是,契约证明是价值证明的一个重要途径,除了契约证明外,价值证明很难找到一个更具有现实操作性的证明方法。
     在第二章,论文重点分析了中国转型社会的本质和特点。在现代语境下,社会转型本质上是社会的现代化,社会现代化不仅是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而且包括文化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是一种外源型现代化,建国的第一个三十年是以强国为目标的赶超型激进工业化;建国的第二个三十年是以富民为目标的渐进型改革开放。与内源型现代化国家相比,中国的现代化有着激进性特征,同时,作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后现代化国家,中国又具有渐进性特点。中国的现代化和西方相比,西方内源型现代化国家的动力来源于社会经济发展,是主动的;中国外源型现代化的动力来源于民族危机,是被动的。此外,在转型顺序、转型速度上,中国都表现出自己的特征,这使得中国有着和内源现代化国家以及外源现代化国家不同的公正背景和非公正问题。
     第三章研究转型中中国社会公正的现状以及公正的特殊性。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政治公正、经济公正与机会公正都得到了发展:政治公正发展的标志主要是社会主义民主不断提高;经济公正发展的标志是基本经济权利得到保障,以及非基本经济权利分配机制(市场)的建立;机会公正发展主要表现在户籍制度逐渐松动以及发展才能机会(教育)的提高。但是,转型中仍然存在着大量非公正问题:政治公正存在着竞争性政治权利有待提高的问题;经济公正仍然存在基本经济权利水平过低、非基本经济权利差距过大的问题;社会机会公正继续受到户籍制度等歧视性法规的阻碍,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机会仍然受到地域、经济等先天条件的限制。中国非均衡发展战略、制度性市场失灵与制度性政府失灵是非公正产生的主要社会原因。
     公正和效率具有正向关系。一般情况下,公正的提高必然推动效率的提高,但是,公正并不是提高效率的唯一因素。稳定是公正发展的前提,公正带来稳定,但是,追求公正的过程往往会导致不稳定。非公正是不稳定的根本原因,非公正感是不稳定的直接原因,非公正和非公正感并不总是对应,非公正感可以高于非公正,也可以低于非公正,正确的舆论导向可以维持二者的正常关系,从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所在。
     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中西方国家有着不同的非公正问题。在现代化转型时期,西方国家非基本公正的差距过大,其国内非公正累积时间较长,非公正引起的社会斗争也较尖锐,多有利用殖民或侵略转移国内非公正的行为。和西方相比,中国转型中也存在着非基本公正差距过大的现象,转型时期矫正正义的客观条件的强化、人际关系的变化都提升了对矫正正义的要求,社会主义关于高度平等化的承诺使中国政府负有更多的矫正正义责任和压力。
     在第四章,论文总结了中国转型社会政治、经济与机会公正分配的经验,并努力探讨公正实现的新途径。在政治方面,目前中国权威政治体制在转型社会是必要的、必然的,实践证明权威政府是改革顺利推进的政治条件,不过,随着改革的深入,广泛参与,有限竞争的增量民主是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必然途径。在经济方面,经济公正要求建立市场、政府、社会三次分配相互补充的分配体系,市场负责非基本权利比例平等的初次分配,完善的市场对收入差距不负责任;政府负责基本经济权利的二次分配,保证基本经济权利平等,并随社会发展不断提高;社会民间分配是一种超越公正的慈善分配,是第三次分配,要不断完善我国的慈善法规、慈善组织建设,提高慈善分配在推动公正分配中的作用。机会公正要求逐步实现国民资格基础上的基本机会完全平等;不断提高政治和经济竞争起点的平等;要逐步实现教育公正,随着社会的发展,要不断延长义务教育的时间。
Justice is the core principle of social governance, which is important to society, just as the truth is to the idea. At present, the society is in the critical period of transition, conflicts of interests have appeared prominently, and distributive justice of the reform achievements has become the highlight of people’s attention.
     First part of the thesis presents the relative theories of justice which are the logical beginning of the thesis. Justice has three concrete principles: the principle of absolute equality of basic rights, the equal principle of proportion of non-basic rights, and the principle of equal rights of social opportunity. The government should take charge of the equality of basic economic rights and the market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the equality of non-basic economic rights. The opportunity is classified as natural opportunity and social opportunity, however, the society has no responsibility for natural opportunity. Rawls’s error is to demand all opportunities to be distributed equally. Justice is divided into“procedural justice and substantial justice”,“institutional justice and behavioral justice”, which show obvious differences to static society and transitional society, transitional society pays attention to substantial justice and institutional justice, while procedural justice and behavioral justice are often not guaranteed.
     In essence, justice is the benefaction of exchanging equal interests, and general exchange not only refers to economic exchange, but also includes all behaviors of mutual supply. Justice exists as three forms which are the justice value proof as metaethics, the justice principle as normative ethics, and the justice virtue as virtue ethics. Justice regulates the exchange behaviors, but it has limited sphere of application, so random expanding its regulative sphere is a kind of familiar mistake. Justice is not the only principle of administrating society, to individual, which is also not the highest ethics of dealing with people. Justice consists of social justice and individual justice, Deserve criterion of social justice is contribution and deserve criterion of individual justice is the free exchange. The proof of justice is a kind of value proof, and Rawls’contract proof is not the value proof, but which is an important way of justice proof. Except contract proof, it is difficult for the value to find more practical method to prove. In the second part, the thesis emphasizes the ess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ransitional society of China. In modern contexts, essentially social transition is the social modernization, which consists of economic modernization, and political modernization as well as cultural modernization. Modernization of China is a kind of extrinsic modernization. The first thirty years after statehood were the radical industrialization aimed at strengthening the country; the second thirty years were the incremental reform and opening-up with the goal of enriching people. Compared with the countries of intrinsic modernization, China has radical characteristics, at the same time, as a post-modern country experiencing the transition from planned economy to market economy, China is also incremental. Compared with the western countries, the impetus of extrinsic modernization of China comes from the national crisis and is passive. In addition, China shows its features in the aspect of transitional order and speed, which results in Chinese different justice background and injustice issues.
     The third part researches the status quo of social justice in transitional China and particularity of justice. In the transitional process of Chinese society, economic justice, political justice and opportunity justice have developed: the symbol of economic justice development is the solution to basic economic right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distributional system of non-basic economic rights; the symbol of political justice development mainly refers to the realization of socialist democracy; the development of opportunity justice shows that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is loosing and the opportunity of developing talent(education)is increasing. But there are numerous injustice problems in the transition: economic justice still has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lower level of basic economic rights and excessive gap of non-basic economic rights; there is the issue of increasing competitive political rights about political justice; discriminatory regulations, such as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continue to obstruct social opportunity justice. Education opportunity, above all higher education opportunity, is limited by congenital conditions of region, economy and etc., so injustice phenomena are still serious. The unbalanced development strategy, institutional market failure and institutional government failure are the main social causes in China.
     Justice and efficiency have positive relations. In general, increasing justice is bound to improve efficiency, while justice is not the only element of improving efficiency. Stabilization is the premise of justice development and justice results in stabilization, but the process of pursuing justice often leads to instability. Injustice is the essential cause of instability and the sense of injustice is the direct cause of instability. Injustice and the sense of injustice are not often corresponding. The sense of injustice can be higher than injustice and lower than injustice, and correct direction of people opinion can maintain natural relations of both, which is in favor of social stability and is the significa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uring the transitional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justice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 and China has developed, but there are different injustice problems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 and China. In the period of transitional modernization, there is excessive gap of non-basic justice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 which accumulates domestic injustice for longer period, where injustice gives rise to the sharper social conflicts, and the western countries exported domestic injustice behaviors because of colony and invasion. Compared with the western countries, transitional China has the phenomenon of excessive gap of non-basic justice and the strengthened objective conditions of corrective justice. Change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before and after the transition promote to demand corrective justice. However, justice of China is realized consciously and positively by the guidance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ociety keeps stable.
     In the last part, the thesis concludes the experiences of political, economic and opportunity justice distribution and tries to probe new approach to realize justice. In the aspect of politics, currently Chinese authoritative political system is indispensable and certain for the transitional society and practices prove authoritative government is the political condition to promote the reform successfully, but with the reform’s infiltration and extensive participation, incremental democracy of limited competition will be necessary way to construct Chinese socialist democracy from now on. In the aspect of economy, economic justice demands to establish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which consists of three mutually complementary distributions of the market, government and society. The market takes charge of primary distribution of non-basic rights with equal proportion. The government is responsible for the second distribution of basic economic rights, guarantees absolute equality of basic economic rights and improves w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 Social distribution is the third distribution and benevolent distribution transcending justice which should continually perfect the philanthropic regulations and organizational construction and emphasize the philanthropic distribution’s role to promote justice distribution. Opportunity justice demands to achieve absolute equality of basic opportunity based on national qualification and equal competitive beginning of politics and economy, gradually implement educational justice and continue to prolong the time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引文
①国家统计局:《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②胡鞍钢:“国家生命周期与中国崛起”,《中关村》,2006年7月,总38期。
    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4页。
    ①[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张岱云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49页。
    ②《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③[法]皮埃尔?勒鲁:《论平等》,王允道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256页。
    ④[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选集》伦理学卷,苗力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3、104页。
    ⑤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534页。
    ①[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宝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8页。
    ①[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姬敬武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38页。
    
    ①[美]亚历克斯?卡利尼克斯:《平等》,徐朝友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2页。
    ②[英]伦纳德?霍布豪斯:《社会正义要素》,孔兆政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8页。
    ①[法]邦纳?罗蒂:《为平等而密谋》上卷,陈叔平、端木美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70页。
    ②[英]庇古:“福利经济学的几个方法”,《美国经济评论》,1951(6),第299页。
    ③《论语·季氏篇第十六》。
    ④《老子·第77章》。
    ⑤[英]伦纳德?霍布豪斯:《社会正义要素》,孔兆政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3页。
    
    ①周一良等:《世界通史》上册,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42页。
    ②厉以宁:《经济学的伦理问题》,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5页。
    ③[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杨、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58页。
    
    ①Morlimer.J. Adler:Six Great Ideas, A Touchstone Book Published by Simon & Schusler.New York. 1997.
    ②[法]弗雷德里克?巴斯夏:《财产、法律与政府》,秋风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72页。
    
    ①Joel Feinbera:Social Philosophy by Prentice-Hall. Inc. En-nlewood CIiIIs,New Jersey.1973.
    ②[美]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平新乔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90页。
    ③[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重大的抉择》,王本洲等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41页。
    ①Nozick , Anarchy, State and Utopia , P.225.
    ②[美]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吴良健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30页。
    ③同上。
    ④[美]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71页。
    ①[法]卢梭:《论政治经济学》,王运成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9页。
    ②[美]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吴良健等译,北京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第141页。
    ③[美]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21页。
    
    ①[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1、62页。
    ②[英]伦纳德?霍布豪斯:《社会正义要素》,孔兆政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1页。
    
    ①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中国社会科学》,1993(1),第85页。
    ②[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82页。
    ③[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81页。
    
    ①[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王亚新、刘荣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页。
    ②[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82页。
    ①[美]戴维?米勒:《社会正义原则》,应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2页。
    ①辛鸣:《制度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1页。
    ②龚虹波:“‘制度中人’与制度的较量”,《浙江学刊》,2002(6)。
    ③[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于树生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89页。
    ④[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85页。
    ⑤同上,第3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①[德]罗伯特?施佩曼:《道德的概念》,沈国琴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36页。
    ②[德]罗伯特?施佩曼:《道德的概念》,沈国琴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36页。
    ③[美]梯利:《西方哲学史》,葛力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42页。
    ④[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7页。
    
    ①同上,第129页。
    ②[英]戴维?米勒:《社会正义原则》,应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①[美]弗兰克纳:《善的追求》,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8页。
    ①Isaiah Berlin:The Crooked Timber of Humanity:Chapters in the History of Ideas , Alfred A. Knopf ,New York,1991,p13.
    ②[德]罗伯特?施佩曼:《道德的概念》,沈国琴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第74页。
    ③[美]麦金太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万俊人等译,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56页。
    ①[法]弗雷德里克?巴斯夏:《财产、法律与政府》,秋风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86页。
    ②[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重大的抉择》,王本洲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37页。
    ③[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上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1页。
    ④[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上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26、27页。
    ①[美]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霍文利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33页。
    ①[美]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62、263页。
    
    ①[德]叔本华:《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任立、孟庆时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27页。
    ②[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1页。
    ③[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0页。
    ④[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3页。
    ①汪建达、吴新民:“桑德尔对罗尔斯新社会契约论的批判”,《浙江大学学报》,2002(6)。
    ①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267页。
    
    ①王海明:《新伦理学》,商务出版社2001年版,第365页。
    ②[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0页。
    ①王海明:《新伦理学》,商务出版社2001年版,第365页。
    ②[美]迈克尔?桑德尔:《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万俊人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133页。
    ①何怀宏:《契约伦理与社会正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63页。
    ①郑杭生等:《转型中的中国和中国社会的转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②罗荣渠:“现代化的历史定位与对现代世界发展的再认识”,《历史研究》,1994(3),第158页。
    ③[以]艾森斯塔德:《社会的进化与发展》,牛津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④吴承明:“现代中国十六、十七世纪的现代化因索”,《中国经济史研究》,1998(4)。
    
    ①赵伟:《现代工业社会与经济体制选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版,第5页。
    ②[比]亨利·皮朗:《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乐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9、10页。
    ③[比]亨利·皮朗:《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乐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9、10页。
    ④[比]亨利·皮朗:《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乐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53页。
    ①[美]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霍文利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13页。
    
    ①[美]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36页。
    ②[美]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36页。
    ①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版,第133、134页。
    ①[美]布坎南:《伦理学、效率和市场》,廖申白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1、22页。
    ②[美]哈耶克:《致命的自负》,冯克利、胡晋华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6页。
    ③[美]哈耶克:《致命的自负》,冯克利、胡晋华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7页。
    ①吴忠民:“深化阶级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理论动态》, 2002(03),1557期。
    ②中国改革与发展报告专家组:《中国财富报告——转型期要素分配与收入分配》,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①[以]艾森斯塔德:《现代化:抗拒与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7页。
    
    ①[美]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271、278、279页。
    ②[美]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商务出版社1988年版,第9页。
    
    ①[美]艾森斯塔特:《现代化:抗拒与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②[古希腊]亚里斯多德:《政治学》,伍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99页。
    ③龚祥瑞:《西方国家司法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95页。
    ①[美]威廉?伊斯特利:《在增长的迷雾中求索——经济学家在欠发达国家的探险与失败》,中信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②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78页。
    ③谢立中:“现代化理论的过去与现在”,《社会科学研究》,1998(1)。
    ①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31页。
    ②[美]吉尔伯特?罗兹曼编:《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09页。
    ③[澳]海因茨?沃尔夫冈?阿恩特:《经济发展思想史》,唐宇华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7页。
    ④白鲁恂:“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权威危机”,《中国现代化的历程》1983年台北版,第255页。
    ⑤同上。
    ①陈吉元主编:《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变迁》,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第585、586页。
    ①常修泽、高明华:“市场化,我们走了多远”,《人民日报》1998年12月21日第一版。
    ①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33页。
    ②张昕:《转型中国的治理与发展》,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0页。
    ①《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281页。
    
    ①[比]热诺尔?罗兰:《转型与经济学》,张帆、潘佐红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9页。
    ②樊纲:《渐进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版,第175页。
    ③[比]热诺尔?罗兰:《转型与经济学》,张帆、潘佐红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7页。
    ④[比]热诺尔?罗兰:《转型与经济学》,张帆、潘佐红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8页。
    ①[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重大的抉择》,王本洲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114页。
    ②[美]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霍文利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21页。
    
    ①《中国人权发展50年》,2002年。
    ②国家统计局历年统计公报。
    ①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05日22:31,中国新闻网。
    ①[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重大的抉择》,王本洲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39页。
    ②胡鞍钢:“邓小平时代”,《北京政协》,1996年(10)。
    ③胡鞍钢:“邓小平时代”,《北京政协》,1996年(10)。
    
    ①《人民日报》,2007年4月23日,第11版。
    ②张明楚:《社会转型时期与上海基层党建》,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53页。
    
    ①[英]查尔斯·赫梅尔:《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年版,第68页。
    ②[美]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66页。
    
    ①国家统计局:《发展回顾系列报告之一:大开放大发展大跨越》。
    ②教育部:《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年鉴》。
    ①《中国经济景气月报》,国家统计局,2001年4期,第88页。《中国经济景气月报》,国家统计局,2002年4期,第73页。
    ②国家发改委:《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2006)》。
    ③胡鞍钢:“邓小平时代”,《北京政协》,1996(10)。
    ①胡鞍钢:“邓小平时代’”《北京政协》,1996(10)。
    ②同上。
    ③《财经日报》,2007年02月1日。
    
    ①胡鞍钢:“邓小平时代”,《北京政协》,1996(10)。
    ②李强:《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分层》,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2页。
    ①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8198/71979/71980/5919498.html.
    ①[比]热诺尔?罗兰:《转型与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3页。
    
    ①[英]伦纳德?霍布豪斯:《社会正义要素》,孔兆政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7页。
    ②[英]伦纳德?霍布豪斯:《社会正义要素》,孔兆政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7页。
    ①孙凌齐:“俄罗斯学者评中国改革”,《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7(1)。
    
    ①[英]哈特:《法律的概念》,张文显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76页。
    ②[英]伦纳德?霍布豪斯:《社会正义要素》,孔兆政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3页。
    ①温铁军:“中国‘三农’值得深思的三大问题”,《学习月刊》,2005年第3期。
    ②[英]伦纳德?霍布豪斯:《社会正义要素》,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8页。
    ③《中国劳动工资统计资料1949——1985》,中国统计出版社1987年版,第151页。
    ④陈吉元主编:《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变迁》,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第585页、586页。
    ⑤冯海发、李微:“我国农业为工业提供资金积累的数量研究”,《经济研究》,1993年第9期。
    ①[美]波斯纳:《法理学问题》,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95页。
    
    ①[比]热诺尔?罗兰:《转型与经济学》,张帆、潘佐红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②http:// finance.sina.com.cn,2007年08月20日。
    ①[美]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1页。
    ①[美]弗朗西斯?福山:《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页。
    ②李剑阁:“当前有关改革的几个主要观点”,《人民论坛》,2006(5)。
    ③李剑阁:“当前有关改革的几个主要观点”,《人民论坛》,2006(5)。
    
    ①[英]伦纳德?霍布豪斯:《社会正义要素》,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6、177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1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8页。
    ①[美]弗朗西斯?福山:《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页。
    ②胡静波、李立:“我国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经济纵横》,2002(11),第31页。
    ③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04年中国农村贫监测报告》,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版,第19页。
    
    ①[比]热诺尔?罗兰:《转型与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9页。
    ②[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2页。
    ①[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重大的抉择》,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116页。
    ①金人庆:“提高认识,狠抓落实,确保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顺利实施”,《中国教育报》,2005年12月28日第1版。
    ①金人庆:“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制度”,《党建研究》,2006年12期。
    ②《2006年中央地方预算执行与2007年预算草案报告》。
    ③金人庆:“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制度”,《党建研究》,2006年12期。
    ①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30178/5627622.html.
    
    ①http://news.sohu.com/20080318/n255771475.shtml.
    ②李强:《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分层》,辽宁出版社2004年版,第280页。
    ①http://society.people.com.cn/GB/41260/3548601.html.
    ①张维迎:“应实施税收特赦政策”,http://finance.sina.com.cn,2003年6月20日。
    ②杨德明:“关于第一桶金的罪与罚”,http:// finance.sina.com.cn,2003年6月17日。
    ③郎咸平:“制度化处理民企原罪”,《经济观察报》,2003年6月16日。
    ④人民网——人民日报: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1日03:37。
    ⑤[美]巴里·克拉克:《政治经济学——比较的视点》(第二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①[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73页。
    ①[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73页。
    
    ①[美]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吴良健等译,北京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第186、187页。
    ②李强:《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分层》,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44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5.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2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起陆续出版
    2.《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下),人民出版社1986、1988年版
    4.《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1991、1993年版
    5.《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1996、1997、1999年版
    6.《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2000、2001、2003年版
    7.《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8.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9.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08年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
    1.[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克伦理学》,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2003
    3.[美]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0
    4.[美]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姚大志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
    5.[美]罗尔斯:《道德哲学史讲义》,张国清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
    6.[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7.[美]艾德勒:《六大观念》,郡庆华译,三联书店,1991
    8.[英]边沁:《政府片论》,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6
    9.[澳]库卡塔斯、佩迪特:《罗尔斯》,姚建宗、高申春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
    10.[英]威廉·葛德文:《政治正义论》,商务印书馆,1980
    1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苗力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2.[美]丹尼尔·贝尔:《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李馄译,三联书店,2002
    13.[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译,商务印书馆,1997
    14.[美]德沃金:《自由的法》,刘丽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5.[美]詹姆士:《实用主义》,陈羽纶、孙瑞禾译,商务印书馆,1979
    16.[英]西季威克:《伦理学方法》,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17.[德]哈贝马斯:《包容他者》,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8.[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
    19.[英]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冯兴元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0.[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
    21.[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
    22.[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3.[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
    24.[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商务印书馆,1999
    25.[美]斯特劳斯等:《政治哲学史》,李天然等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
    26.[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李常山译,商务印书馆,1962
    27.[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
    28.[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1963
    29.[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1976
    30.[英]洛克:《政府论》,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64
    31.[美]麦金太尔:《德性之后》,龚群、戴扬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32.[美]麦金太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万俊人等译,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
    34.[英]米勒:《社会正义原则》,应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35.[美]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36.[英]欧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张汝伦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37.[美]桑德尔:《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万俊人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
    38.[英]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刘萃译,上海三联书店,2004
    39.[英]休谟:《道德原则研究》,曾晓平译,商务印书馆,2001
    40.[英]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
    41.[英]约翰·密尔:《论自由》,程崇华译,商务印书馆,1959
    42.[港]慈继伟:《正义的两面》,北京三联书店,2001
    43.[德]马克·韦伯:《经济与社会》,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2006
    44.[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译,三联出版社,1989
    45.[德]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健译,商务印书馆,2003
    46.[美]沃尔泽:《正义诸领域》,褚松燕译,译林出版社,2002
    47.[英]伦纳德·霍布豪斯:《社会正义要素》,孔兆政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48.[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重大的抉择》,王本洲译,华夏出版社,1999
    50.[美]朱利安·勒·格兰德等:《社会问题经济学》,苗正民、李秉勤译,商务印书馆,2006
    51.[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郑戈、黄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2.[英]布赖恩·巴里:《正义诸理论》,孙晓春、曹海军,商务印书馆,1997
    53.[日]富永健一:《日本的现代化与社会变迁》,商务印书馆,2004
    54.[英]约翰·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彭淮栋译,海南出版社,2003
    1.王海明:《新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1
    2.王淑芹等:《信用伦理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3.宋希仁主编:《西方伦理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2
    4.龚群:《当代西方道义论与功利主义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2
    5.安云凤主编:《新编现代伦理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孙立平:《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7.朱光磊:《中国的贫富差距与政府控制》,上海三联书店, 2002
    8.赵人伟等:《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在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9.张道根:《中国收入分配制度变迁》,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10.高兆明:《制度公正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11.樊纲:《市场机制与经济效率》,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2.何怀宏:《契约伦理与公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13.厉以宁:《经济学的伦理问题》,三联书店,1995
    14.宋惠昌主编:《应用伦理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15.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商务印书馆
    16.吴国盛主编:《社会转型中的应用伦理》,华夏出版社,2004
    17.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商务印书馆,2004
    18.周小亮:《深化体制改革中利益兼容问题探索》,商务印书馆,2007
    19.吴忠民、刘祖民主编:《发展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0.葛四友:《正义与运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1.程新英等:《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当代中国出版社2000
    22.孙立平:《断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万俊人:《论市场经济的道德维度》[J]中国社会科学2000.2
    2.赵人伟:《转型期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J]云南大学学报2003.6
    3.吴忠民:《公正与社会政策》[J]理论前沿2002.13
    4.吴忠民:《初次分配的正义规则》[J]文史哲2004.2
    5.吴忠民:《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公正社会》[J]社会科学论坛2002.7
    6.王淑芹:《政治伦理何以实现》[J]哲学动态2005.10
    7.倪勇:《论正义标准》[J]文史哲2000.1
    8.高尚全:《政府转型与社会再分配》[J]今日海南2006.1
    9.刘占峰:《近年来公正理论研究述评》[J]天府新论2001.5
    10.孙立平、李强、沈原:《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中近期趋势和隐患》[J]战略与管理1998.5
    11.孙立平:《迈向对市场转型实践过程的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 2002.5
    12.何建华:《经济正义论》(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13.贾中海:《社会价值的分配正义》(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14.李志江:《罗尔斯分配正义理论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15.雷龙乾:《马克思主义社会转型理论》(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0年)
    1. Rawls. J: A Theory of Justice,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2. Rawls. J: Political Liberali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6.
    3. Rawls. J: Justice as Fairness--Restatement, Edited by Erin Kell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4. Isaiah Berlin: Four Essays on Liber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9.
    5. John Burton: Conflict: Human Needs Theory,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199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