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前悼亡诗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先秦至隋唐五代悼亡诗的发展流变状况以及对这一诗歌题材作综合深入的研究,本文由绪论及四章十八小节构成,正文约七万多字,全文约十万字。
     绪论主要是做了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工作。首先,对悼亡诗一词的历史来源进行了考证,对悼亡诗的正体和变体给予了较为科学的界定,对悼亡诗与其它祭悼诗歌的关系予以细致辨析。并对研究悼亡诗的文学价值与文化价值作了一定的阐述。
     前三章是对悼亡诗在中国古代自先秦至隋唐五代这一时间段的发展背景、创作流传作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共分为三章十四小节。首先,帝王的躬亲力行为后代悼亡诗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并开启了悼亡题材的端绪。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是在社会“以悲为美”的整体文风下出现了“名篇定章”之作,这时期的悼亡诗在一个高起点的引领下慢慢进入平稳发展期。隋唐五代则是名篇迭出的时期,韦应物、元稹、李商隐、李煜等这样的大诗人以细腻情感笔触夫妻之间的真情,使悼亡诗显示出无以伦比的哀婉美。
     本文的研究从先秦的《诗经》着手,首先对三首富有争议的“悼亡诗”进行深入的背景挖掘和诗意研究,以期确定其是否是中国古代悼亡诗的源头。经过论证,虽然排除了《诗经》中的三首诗是悼亡诗的源头之说,但是《诗经》注重细节和主观感受性的艺术形式对后世的悼亡文学起着极其巨大的作用。到了秦汉,随着中央集权的专制独裁政体的建立,儒家思想统治的加强,除了做为独裁者的君主可以随心所欲以外,包括上层阶级在内的个人所受的精神束缚还是较为严格的,所以帝王的随心创作和喜好为后世的悼亡文学创作提供了契机。
     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的觉醒开始了,文学也开始进入了自觉的时代。自汉武帝的《李夫人歌》为文学艺术提供了新的表现题材后,悼亡诗在晋代的潘岳这里得到了完美的展现。当时时代的特殊背景和诗人有意识地创作使得悼亡诗的艺术形式日趋成熟,悼亡诗的内容也脱离了口语化并填入了夫妻之间真挚感情的内涵。但从潘岳以后悼亡诗的创作却趋于平淡,作品慢慢进入套式。尽管如此,其也为唐五代的悼亡诗的名章倍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隋唐时期结束了中国长期的分裂状态,形成了一统天下的局面。尤其是唐代的经济繁荣、国力昌盛、思想开放、南北文化、中外文化交流活跃,各种各样的艺术都在这个时候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作为唐代艺术形式的顶尖代表,唐诗散发着青春的活力和永久的魅力。在这种大形势下,悼亡诗的发展也显示出其经久不衰的动力。特别是韦应物、元稹、李商隐、李煜等杰出诗人涉足这一题材,更使得悼亡诗名篇频出,在质量上将悼亡诗推向了发展的顶峰时期。
     经过前三章对先秦至唐五代悼亡诗的梳理和分析之后,第四章主要是将悼亡诗做总体的观感和研究,主要解读“悼亡”的背景和探讨悼亡诗的艺术风格及影响。如对诗人的经历与悼亡诗的创作之间关系的探讨,诗文相配下“悼亡”所显现出的两大主题的总结,以及“悼亡”的文化背景及其对婚姻价值的新发现等等。最后从宋前悼亡诗的艺术特色和悼亡诗的思想家只能和美学价值两个方面全面总结悼亡诗的艺术特色和影响。
This paper is mainly about the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nody in the pre-Qin to the Sui,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and further study was put into this subject comprehensively. This paper is composed by the introduction and four chapters which includes 18 sections.The text of this paper is more than seventy thousand words, about one hundred thousands words in total.
     Introduction is mainly about some basic researches.First, the historical origin of the word monody was verified, and the more scientific definition of monody was given to its standard form and variant for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nody and other funeral poetry was considerately analyzed. Then the literary value and cultural value of monody was expounded.
     The first three chapters is mainly about the background of monody'development and the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of its creation circulation in ancient China from the Qin to the Sui,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period. It includes 14 sections which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First, the behavior of emperor laid the ideological foundation for emergence of poetry in the future generations, and opened a new era of monody. In Wei,Jin 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famous article as benchmark" emerged while the overall style was "Tragic as beauty" in that period. This slowly leaded monody stepping into the stable development period after the peak starting point. There were lots of famous monody in Sui,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period, Wei Yingwu, Yuan Zhen, Li Shang-yin, Li Yu and other great poets wrote such delicate strokes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with love and emotion, so that monody showed unparalleled beauty.
     This study started from "Book of Songs" in the Pre-Qin Dynasty's.Firstly, the three most controversial "monody" were researched in depth about the background and quality of them, to make sure if they are the origin of ancient monody in china. After certification, the three poems in "The Book of Songs" were the origin of monody was excluded, but the art form of "The Book of Songs" which paid attention to detail and sensitivity of subjective had a great impact to monody in the future generations. In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with the centralized autocratic system of government established and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rule of Confucianism, in addition to the emperor as a dictator could be other than arbitrary, including the upper classes people suffered a lot in the spirit of the individual or the more stringent constraints, so that emperor's free creation and preferences offered an opportunity for the future generations.
     Late Han Wei, Jin 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period, the people's awakening began, literature had also begun to enter a conscious era. Since the Emperor Wu of western Han Dynasty's "Mrs.Lee Song," provide a new performance theme for literature and art, the monody wrote by Pan showed a perfect revealation. At that time, the art form of monody we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mature because of the special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and poets who made a conscious creation, and the content of monody was also separated from colloquial form but filled in the sincere affection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However, after Pan the creation of monody had tended to ordinary and slowly fell into the stereotype.Nevertheless, they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emergence of great poems in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Sui and Tang dynasties ended China's long-standing division condition, forming a unified country situation. In particular, the Tang Dynasty's economic prosperity, national flourishing, open-minded and the North-South culture, Sino-foreign cultural exchange actively, a variety of arts form had been an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at that time. As a top representative of Tang Dynasty' art forms, Tang poetry exuded youthful energy and permanent charm.Under such a big situ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monody also demonstrated its enduring charming. In particular, Wei Yingwu, Yuan Zhen, Li Shang-yin, Li Yu and other distinguished poets involved in this area, they made lots of famous monody, and pushed the quality of monody into the peak of development.
     After the first three chapters of combing and analysis, the fourth chapter is mainly about overall impression and research of monody. The background, art style and impact of monody were mainly focused. Such as discus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et's experience and monody creation, the summary of the two main themes of monody, and new discoveries of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its impact on marriage and etc.Finally, art features and impact of monody in pre-Song dynasty were comprehensively summarized from two aspects of pre-Song poets and aesthetic values.
引文
①程树德撰,程俊英、蒋见元点校,《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886页。
    ②程树德撰,程俊英、蒋见元点校,《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892页。
    ③(清)赵翼,《陔余丛考》,中华书局,1963年版,483页。
    ④王立,《古代悼亡文学的艰难历程》,《社会科学研究》,1997年第2期。
    ①王天海译注,《穆天子传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165页。
    ②(晋)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版,188页。
    ③尚永亮,《血泪哀歌生死恋情——中国古代悼亡诗初探》,《江汉论坛》,1989年第4期,75页。
    ①罗常培,《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独立出版社,1945年版,63页。
    ②胡大雷,《文选诗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243页。
    ①程俊英、蒋见元合著,《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9年版,66页。
    ②林维民,《绿衣考》,载《文史》第四十辑,1994年。
    ③《春秋左传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80页。
    ④杨天宇撰,《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出版社,2007年版,738页。
    ⑤《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120页。
    ⑥陈桐生著,《(孔子诗论)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版,265页。
    ①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新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66页。
    ②程俊英、蒋见元合著《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9年版,328页。
    ③《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401页。
    ④郝志达主编,《国风诗旨纂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455页。
    ①程俊英、蒋见元合著,《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9年版,328页。
    ②程俊英、蒋见元合著,《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9年版,388页。
    ①程俊英、蒋见元合著,《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9年版,388页。
    ②林维民,《(素冠)新解》,《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2月第20卷第1期。
    ①王立先生认为关于皇帝丧妻:由于皇帝身份的特殊性,不必拘泥于皇后才算妻的看法。
    ②(汉)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1964年版,3952页。
    ③马积高,《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72页。
    ①(汉)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1964年版,3952页。
    ①李泽厚著,《美的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108-118页。
    ②宗白华著,《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208页。
    ③宗白华著,《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208页。
    ④(梁)刘勰撰、陆侃如译注,《文心雕龙译注》,齐鲁书社,1995年版,542页。
    ①(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567页。
    ②(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568页。
    ③(南朝·宋)刘义庆撰,张万起、刘尚慈译注,《世说新语·文学》,中华书局,1998年版,227页。
    ④(南朝·宋)刘义庆撰,张万起、刘尚慈译注,《世说新语·惑溺》,中华书局,1998年版,936页。
    ⑤(南朝·宋)刘义庆撰,张万起、刘尚慈译注,《世说新语·惑溺》,中华书局,1998年版,941页。
    ⑥(南朝·宋)刘义庆撰,张万起、刘尚慈译注,《世说新语·贤媛》,中华书局,1998年版,683页。
    ①(晋)陆机撰、(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1025页。
    ②(晋)陆机撰、(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1025页。
    ③(梁)沈约撰,《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1779页。
    ④(梁)刘勰撰、陆侃如译注,《文心雕龙译注》,齐鲁书社,1995年版,402页。
    ⑤(梁)钟嵘撰、吕德中校释,《钟嵘诗品校释》,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35-52页。
    ①(南朝·宋)刘义庆撰,张万起、刘尚慈译注,《世说新语·文学》,中华书局,1998年版,227页。
    ②(南朝·宋)刘义庆撰,张万起、刘尚慈译注,《世说新语·文学》,中华书局,1998年版,227页。
    ③陆侃如著,《中古文学系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642-643页。
    ④钱钟书著,《管锥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1076页。
    ⑤刘师培著,《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56页。
    ①(晋)潘岳撰、(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976页。
    ②(唐)房玄龄撰,《晋书·卷五十五·潘岳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993页。
    ③(南朝·宋)刘义庆撰,张万起、刘尚慈译注,《世说新语·文学》,中华书局,1998年版,225页。
    ④(金)元好问撰,《元好问全集·论诗三十首》(增订本),山西古籍出版社,1004年版,269页。
    ⑤钱钟书著,《管锥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1389页。
    ⑥钱钟书著,《谈艺录》,三联书店,2001年版,429页。
    ⑦柏松,《潘岳在超脱与沉沦之间》,《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
    ①徐公持著,《魏晋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336页。
    ②(清)沈德潜撰,《古诗源》,中华书局,1963年版,162页。
    ③(唐)房玄龄撰,《晋书·潘岳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993页。
    ④(晋)潘岳撰、(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972页。
    ⑤陈鹏著,《中国婚姻史稿》,中华书局,2005年版,56页。
    ①潘润娇,《潘岳家世婚姻考订》,《闽江学院学报》,2004年12月,第25卷第6期,13页。
    ②(晋)潘岳撰、(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972页。
    ③(晋)潘岳撰、(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972页。
    ③(清)陈祚明编、《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一》,续修四库全书159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55页。
    ⑤郁沅、张明高选编,《魏晋南北朝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68页。
    ⑥(清)黄子云撰,《野鸿诗的》,载于《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第861页。
    ⑦(清)毛先舒撰,《诗辩坻》,载于郭绍虞选编《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版,第32页。
    ⑧(晋)潘岳撰、(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972页。
    ①逯钦立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635-636页。
    ①徐公持著,《魏晋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340页。
    ②逯钦立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636-637页。
    ③(清)陈祚明编、《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一》,续修四库全书1159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59页。
    ①(明)许学夷撰、杜维沫校点,《诗源辩体》,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90页,
    ②(清)陈祚明编、《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一》,续修四库全书1159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55页。
    ③罗宗强著,《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6年版,69页。
    ④(明)钟惺、谭元春编,《诗归·卷八》,《四库存目丛书》(集部337),齐鲁书社,1997年版,763页。
    ①(明)孙月峰撰,《孙月峰先生评(文选)》,《四库存目丛书》(集部287),齐鲁书社,1997年版,248页。
    ②王立著,《祭悼文学与丧悼文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139页。
    ③隋代悼亡诗之存薛德音一首,风格与似南朝,故放此节论述。
    ④刘师培著,《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75页。
    ⑤刘师培著,《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90页。
    ⑥(唐)李延寿撰,《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330页。
    ①(唐)李延寿撰,《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1172页。
    ③逯钦立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1647页。
    ④(梁)钟嵘撰、吕德中校释,《钟嵘诗品校释》,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151页。
    ①逯钦立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2717页。
    ②(汉)刘向撰、王叔岷校笺,《列仙传校笺》,中华书局,2007年版,80页。
    ③俞绍初、张亚新校注,《江淹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151页。
    ④俞绍初、张亚新校注,《江淹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201页。
    ⑤俞绍初、张亚新校注,《江淹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69页。
    ⑥丁福林著,《江淹年谱》,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104页。
    ⑦胡大雷著,《文选诗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48页。
    ①俞绍初、张亚新校注,《江淹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64页。
    ①蒋寅著,《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中华书局,2003年版,211页。
    ②丁福林著,《江淹年谱》,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228页。
    ③俞绍初、张亚新校注,《江淹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64页。
    ①(宋)李昉等编著,《太平广记·卷三三二》,中华书局,1961年版,2635页。
    ②(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版,29页。
    ③(梁)刘勰撰、陆侃如译注,《文心雕龙译注》,齐鲁书社,1995年版,542页。
    ④(明)陆时雍撰、《诗镜总论》,吴文治主编《明诗话全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10661页。
    ①杨天宇著,《礼记注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1052页。
    ②(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八十四·列女传》,中华书局,1965年排印本,2789页。
    ①姚平著,《唐代妇女的生命历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108页。
    ②(梁)刘勰撰、陆侃如译注,《文心雕龙译注》,齐鲁书社,1995年版,200页。
    ③《全唐诗·卷八零一》(增订本),中华书局,2005年4月版,9109页。
    ④(明)冯梦龙著,《情史类略》,岳麓书社,1984年版,694页。
    ①本节所引韦应物悼亡诗皆选自(唐)韦应物撰,陶敏、王友胜校注,《韦应物集校注》,中华书局,1998年版,393-409页。
    ②(清)乔亿著、富寿荪校点、郭绍虞编选,《清诗话续编·剑溪说诗又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1131页。
    ③(唐)白居易撰,《白居易集·卷四五·与元九书》,中华书局,1979年版,965页。
    ④(唐)司空图撰、(清)董诰编,《全唐文·卷八零七·与李生论诗书》,中华书局,1983年版,8485页。
    ①李泽厚著,《美的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190页。
    ②(明)钟惺、谭元春编,《诗归·卷二十六》,四库存目丛书集部338,齐鲁书社,1997年版,405页。
    ③(清)乔亿著、富寿荪校点、郭绍虞编选,《清诗话续编·剑溪说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1081页。
    ④(唐)韦应物撰,陶敏、王友胜校注,《韦应物集校注》,中华书局,1998年版,65页。
    ⑤(唐)韦应物撰,陶敏、王友胜校注,《韦应物集校注》,中华书局,1998年版,74页。
    ①安迪主编,《韦应物一家四方墓志录文》,《文汇报》,2007年11月4日,第8版。
    ②(唐)韦应物撰,陶敏、王友胜校注,《韦应物集校注》,中华书局,1998年版,393页。
    ③安迪主编,《韦应物一家四方墓志录文》,《文汇报》,2007年11月4日,第8版。
    ④安迪主编,《韦应物一家四方墓志录文》,《文汇报》,2007年11月4日,第8版。
    ①安迪主编,《韦应物一家四方墓志录文》,《文汇报》,2007年11月4日,第8版。
    ②(唐)韦应物撰,陶敏、王友胜校注,《韦应物集校注》,中华书局,1998年版,650页。
    ③(唐)韦应物撰,陶敏、王友胜校注,《韦应物集校注》,中华书局,1998年版,402页。
    ④(唐)韦应物撰,陶敏、王友胜校注,《韦应物集校注》,中华书局,1998年版,401页。
    ①(唐)韦应物撰,陶敏、王友胜校注,《韦应物集校注》,中华书局,1998年版,397页。
    ②安迪主编,《韦应物一家四方墓志录文》,《文汇报》,2007年11月4日,第8版。
    ③庄子撰、陈鼓应注释,《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823页。
    ①安迪主编,《韦应物一家四方墓志录文》,《文汇报》,2007年11月4日,第8版。
    ②欧阳修、宋祁编撰,《新唐书·元稹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4046页。
    ③本节所引元稹悼亡诗皆选白(唐)元稹撰、冀勤点校,《元稹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96-104页。
    ④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艳诗及悼亡诗》,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108页。
    ①冀勤,《元稹集·六十卷·祭亡妻韦氏文》,中华书局,1982年版,630页。
    ②李贽,《焚书·卷二·与庄纯夫》,岳麓书社,1990年版,44页。
    ①王立,《悼祭文学与丧悼文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215页。
    ①经笔者统计:元稹的三十三首悼亡诗中,共出现夜的词组20次,重复2次(其中包括今宵、闲宵共三次)。
    ①(明)谢榛撰,《四溟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16页。
    ①(清)袁枚撰,《随园诗话·卷十四》,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8年版,103页。
    ②陈寅恪著,《元白诗笺证稿·艳诗及悼亡诗》,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103页。
    ①(唐)元稹撰、杨军笺注,《元稹诗歌编年笺注》,三秦出版社,2002年版,364顶。
    ②(唐)范摅撰,《云溪友议·艳阳词》,中华书局,1959年版,64页。
    ③黄冬红,《元稹艳诗与悼亡诗研究》,广西师范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4月,中国知网。
    ①(唐)元稹撰、杨军笺注,《元稹集编年笺注》,三秦出版社,2002年版,933页。
    ②周相录,《元稹妻韦丛卒地考》,江海学刊,2002年第4期。
    ③刘逸生著,《唐诗小札》,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165页。
    ④陈寅恪著,《元白诗笺证稿·艳诗及悼亡诗》,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91页。
    ①陈寅恪著,《元白诗笺证稿·艳诗及悼亡诗》,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92页。
    ②(清)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中华书局,1957年版,264页。
    ①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463页。
    ②陈寅恪著,《元白诗笺证稿·艳诗及悼亡诗》,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103页。
    ③本节所选李商隐之诗皆选自刘学锴、余恕诚著,《李商隐诗歌集解》,2004年版。
    ④(唐)李商隐撰、刘学锴、余恕诚集解,《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2004年版,1504页。
    ①刘俊文著,《唐律疏议笺解·卷第十四·户婚》,中华书局,1996年版,1061页。
    ①此处具体参见:杨际平,《敦煌出土的放妻书琐议》,《厦门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34-41页。
    ②(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卷二百三·李商隐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4430页。
    ③周振甫著,《李商隐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88页。
    ④(唐)王定宝撰,《唐摭言·卷三》,古典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32页。
    ①张采田,《玉谿生年谱会笺》,中华书局,1963年版,56页。
    ②此观点具体参见:傅璇琮,《李商隐研究中的一些问题》,《文学评论》,1982年3月。
    ①王蒙,《混沌的心灵场:谈李商隐无题诗的结构》,《文学遗产》,1995年3月,52-59页。
    ②(唐)李商隐撰、刘学锴、余恕诚集解,《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2004年版,1147页。
    ①刘学锴,《李商隐诗歌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63页。
    ②(唐)韩愈撰、(清)董诰编,《全唐文卷·五六四·贞曜先生墓志铭》,中华书局,1983年版,5715页。
    ③(唐)孟郊撰,华忱之、喻学才校注,《孟郊诗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484页。
    ①张国举,《孟郊在洛阳的家事、交游和诗歌创作》,《吉林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78-84页。
    ②(唐)赵嘏撰、谭优学注,《赵嘏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114页。
    ③(清)刘熙载著,《艺概·词曲概·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21页。
    ④《全唐诗·六百九十卷》(修订本),中华书局,7989页。
    ①岑仲勉著,《金石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451页。
    ②《全唐诗·卷七百四十八》(修订本),中华书局,8602页。
    ③(清)董诰编,《全唐文·卷八百七十二》,中华书局,1983年版,9127页。
    ①(宋)马令撰、《南唐书·卷六》,《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40页。
    ②(宋)释文莹撰,《玉壶清话·卷一零》,《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91年版,88页。
    ③(宋)陆游撰,《南唐书·卷四》,《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357页。
    ④(清)董诰编,《全唐文·卷一百二十八》,中华书局,1983年版,1285页。
    ⑤《全唐诗·卷八》(增订本),中华书局,1999年版,77页。
    ⑥庄子撰、陈鼓应注释,《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823页。
    ①(明)冯梦龙著,《情史类略》,岳麓书社,1984年版,359页。
    ②(唐)李延寿撰,《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1172页。
    ③(唐)自居易撰,《自居易集·卷六十九·祭微之文》,中华书局,1979年版,1457页。
    ④(唐)自居易撰,《白居易集·卷四五·与元九书》,中华书局,1979年版,965页。
    ①(唐)白居易,《白居易集·卷十四·和梦游春诗一百韵》,中华书局,1979年版,292页。
    ②(唐)白居易,《自居易集·卷十四·见元九悼亡诗因以此寄》,中华书局,1979年版,273页。
    ③(元)辛文房撰、周本淳校正,《唐才子传·卷四·刘商》,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128页。
    ④(清)董诰编,《全唐文·卷五百三十一》,中华书局,1983年版,5389页。
    ①彭志宪等著,《鱼玄机诗编年译注》,新疆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88页。
    ②(明)李开先撰,《李开先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368页。
    ①(晋)潘岳撰、(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976页。
    ①苏勇强,《元稹悼亡诗之悲缘》,《汕头大学学报》,2003年第19卷第3期,41页。
    ②(苏联)M·M·巴赫金、B·H沃洛申诺夫,《弗洛伊德主义评述》,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58-59页。
    ①李贽,《焚书·卷三·读律肤说》,中华书局,1975年版,132页。
    ①王晓丽、刘靖渊,《解语花》,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146页。
    ②王立,《悼祭文学与丧悼文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144页。
    ①唐明邦主编,《周易评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261页。
    ②杨天宇撰,《礼记注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903页。
    ③杨天宇撰,《礼记注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1052页。
    ④(清)焦偱撰、沈文倬点校,《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707页。
    ⑤姚平著,《唐代妇女的生命历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01页。
    ⑥杨周翰,《中西悼亡诗》,《外国文学评论》,1989年01期。
    ①刘洁著,《唐诗审美十论》,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158页。
    ②(清)袁枚撰,《随园诗话·卷十四》,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8年版,103页。
    ①(梁)刘勰撰、陆侃如译注,《文心雕龙译注》,齐鲁书社,1995年版,138页。
    ②(汉)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1964年版,3952页。
    ①(唐)李延寿撰,《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1172页。
    ②王立著,《祭悼文学与丧悼文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202页。
    ③(清)吴乔著、富寿荪校点、郭绍虞编选,《清诗话续编·围炉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983年版,478页。
    ①(清)乔亿著、富寿荪校点、郭绍虞编选,《清诗话续编·剑溪说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097页。
    ②《全唐诗·卷三零四》(增订本),中华书局,1999年版,3463页。
    ①(清)袁枚撰、王英志校点,《袁枚全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527页。
    卞孝萱著,元稹年谱[M]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版。
    (唐)白居易撰,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唐)白居易撰、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程树德撰、程俊英、蒋见元点校,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
    (晋)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84年版。
    陈鼓应注释,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程俊英、蒋见元合著,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
    春秋左传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陈鹏著,中国婚姻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常建华著,婚姻内外的古代女性[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清)陈祚明编,采菽堂古诗选[M]续修四库全书。
    陈寅恪著,元白诗笺证稿[M]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
    陈贻掀著,唐诗论丛[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岑仲勉著,《金石论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丁福林著,江淹年谱[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
    (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董乃斌著,李商隐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清)董诰编,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唐)房玄龄撰,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傅璇琮、蒋寅主编,中国古代文学通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傅璇琮著,唐代诗人丛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唐)范摅撰,云溪友议[M]上海:中华书局,1959年版。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郭英德等著,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
    郭绍虞编选,清诗话续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胡大雷著,文选诗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郝志达主编,国风诗旨纂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何善蒙著,魏晋情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
    (清)蘅塘退士辑,唐诗三百首[M]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
    蒋寅著,大历诗人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
    (清)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梁)江淹撰,俞绍初、张亚新校注,江淹集校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唐)李延寿撰,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逯钦立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9月第1版。
    (梁)刘勰撰、陆侃如译注,文心雕龙[M]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版。
    罗宗强著,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
    罗宗强著,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南朝·宋)刘义庆著,张万起、刘尚慈译注,世说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吕薇芬、张燕瑾主编,吴云撰,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
    吕薇芬、张燕瑾主编,杜晓勤撰,隋唐五代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
    李泽厚著,美的历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刘师培著,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汉)刘向撰、王叔岷校笺,列仙传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唐)李商隐撰,刘学锴、余恕诚著,李商隐诗歌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唐)李商隐撰、(清)冯浩笺注、蒋凡校点,玉豁生诗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宋)李昉等编撰,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
    刘逸生著,唐诗小札[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刘俊文著,唐律疏议笺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
    林家骊著,一代辞宗——沈约传[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陆侃如著,中古文学系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刘洁著,唐诗审美十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苏联)米·赫拉普钦科,作家的创作个性和文学的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马银琴著,两周诗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孟二冬著,中唐诗歌开拓与新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苏联)M·M·巴赫金、B·H沃洛申诺夫,弗洛伊德主义评述[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唐)孟郊撰,华忱之、喻学才校注,孟郊诗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全唐诗(增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4月版。
    钱志熙著,唐前生命观和文学生命主题[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
    钱钟书著,管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乔象锤、陈铁民主编,唐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尚永亮编著,十年生死两茫茫——古代悼亡诗百首译析(合著)[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南朝·梁)沈约撰,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陶东风、徐莉萍著,死亡情爱隐逸思乡—中国文学四大主题[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王立著,中国文学主题学—祭悼文学与丧悼文化[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王天海译注,穆天子传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汪玢玲著,中国婚姻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吴调公著,李商隐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王蒙、刘学锴主编,李商隐研究论集[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唐)王定宝撰,唐摭言[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吴伟斌著,元稹考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008年版。
    王晓丽、刘靖渊著,解语花[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吴文治主编,《明诗话全编》[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唐)韦应物撰,陶敏、王友胜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唐)韦应物撰、孙望编著,韦应物诗集系年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唐)韦应物撰,陶敏、王友胜选注,韦应物诗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梁)萧统编撰、(唐)李善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徐公持著,魏晋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明)许学夷撰、杜维沫校点,诗源辩体[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夏承焘著,唐宋词人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
    (元)辛文房撰、傅璇琮校笺,唐才子传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
    (元)辛文房撰、周本淳校正,唐才子传校正[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袁行霈著,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杨天宇著,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北齐)颜之推撰、王利器撰,颜氏家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
    姚平著,唐代妇女的生命历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袁行霈著,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清)袁枚撰,随园诗话[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8年版。
    余恕诚、刘学锴主编,中国诗学研究第二辑—李商隐研究专辑[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唐)元稹撰、冀勤校点,元稹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唐)元稹撰、杨军笺注,元稹集编年笺注[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年版。
    (唐)鱼玄机撰、彭志宪等译注,鱼玄机诗编年译注[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章培恒、骆玉明著,中国文学史新著[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清)赵翼撰,陔余丛考[M]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
    (明)张溥撰、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梁)钟嵘撰、吕德中校释,钟嵘诗品校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张明非主编,帝王文化与中国文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宗白华著,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周相录著,元稹年谱新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周振甫著,李商隐选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钟铭钧著,李商隐诗传[M]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
    张采田著,玉谿生年谱会笺[M]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
    钟来茵著,李商隐爱情诗解[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张兴武著,五代十国文学编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唐)赵嘏撰、谭优学注,赵嘏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唐明邦主编,周易评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安迪主编,韦应物一家四方墓志录文,文汇报,[N]2007年11月4日,第八版。
    柏松,潘岳在超脱与沉沦之间,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J]1997年第5期。
    陈弱水,从《唐晅》看唐代士族生活与心态的几个方面,新文学,[J]1999年6月10卷2期。
    蔡燕,论李商隐悼亡诗对婚姻情感价值的新发现,云南民族大学学报,[J]2004年3月,第21卷第2期。
    陈晓兰,从唐代悼亡诗谈中国情文化,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00年6月第22卷第2期。
    陈晓芒、黄卫兴,论中国古代悼亡诗的伤逝主题及价值取向,赣南师范学院学报,[J]2002年第5期。
    代伟,论韦应物的悼亡诗,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J]2008年第5期。
    董涛,赵嘏研究之辨正补遗,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2006年7月。
    傅璇琮,李商隐研究中的一些问题,文学评论,[J]1982年3月期。
    郭殿崇,唐徐州诗人刘商考,徐州师范学院学报,[J]1989年第3期。
    黄冬红,元稹艳诗与悼亡诗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2007年4月。
    黄柏青、曾远航,忆君情悲满,肝肠尺寸断—谈谈中国的悼亡诗,怀化师专学报,[J]2002年2月第21卷第1期。
    罗漫,迷梦的挽歌:《锦瑟》之谜与悼亡意象,诗学,[J]1992年第2辑。
    林维民,绿衣考,文史,[J]1994年第40辑。
    林维民,《素冠》新解,温州师范学院学报,[J]1999年2月第20卷第1期。
    刘士林,《桧风·素冠》新解,湛江师范学院学报,[J]2001年2月第22卷第1期。
    龙文玲,论汉武帝《李夫人赋》及其文学史意义,学术论坛,[J]2006年第5期(总第184期)。
    林颜喻,韦应物的亲情诗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2008年4月。
    刘桂芬,论韦应物的生命情怀,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2008年4月第28卷第4期。
    梁宇,元稹诗歌研究,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2007年7月。
    李丹、尚永亮,元稹百年研究综述,学术交流,[J]2004年4月总第121期第4期。
    刘文峰,李商隐是婚姻致祸吗,惠阳师专学报,[J]1984年第一期。
    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生平若干问题考证,安徽师大学报,[J]1983年第4期。
    梅华,平衡的打破与重建——韦应物性格的独特性分析,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2006年第3期。
    潘新国,潘岳哀辞试论,山东师范大学学报,[J] 1990年第三期。
    潘润娇,潘岳哀诔文刍议,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 2007年5月。
    尚永亮,血泪哀歌生死恋情——中国古代悼亡诗初探,江汉论坛,[J] 1989年第4期。
    沈文凡、彭伟,李商隐悼亡诗叙议,绥化学院学报,[J]2006年2月第26卷第1期。
    孙江南,试论李煜悼亡诗的艺术特色,安徽文学,[J]1008年第5期。
    苏勇强,元稹悼亡诗之悲缘,汕头大学学报,[J]2003年第19卷第3期。
    唐旺珍,近二十年悼亡诗词研究综述,文教资料,[J]2007年9月号中旬刊。
    王立,古代悼亡文学的艰难历程,社会科学研究,[J]1997年第2期。
    王增文,潘岳年谱,许昌师范学院学报,[J]1997年第1期第16卷第1期。
    王丽芬,潘岳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2001年5月。
    吴戬,试论韦应物的悼亡诗,文教资料,[J]2008年5月号上旬刊。
    吴伟斌,关于元稹诗文评价的思考,广西民族学院学报,[J]1986年第3期。
    吴伟斌,论元稹对中唐文学的贡献,海南大学学报,[J]1991年第2期。
    吴伟斌,元稹诗歌特色浅析,扬州师院学报,[J]1985年第3期。
    王拾遗,读元稹《伤悼诗》,宁夏大学学报,[J]1982年1期。
    王晓枫,论李煜诗,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6年11月,第5卷第6期。
    熊刚,论《绿衣》、《葛生》对中国古代悼亡诗的影响,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06年3月第23卷第1期。
    谢卫平、张笑笑,论韦应物的悼亡诗,湖南工程学院学报,[J]2007年12月第17卷第4期。
    徐萄,说李煜与两周后及其词,甘肃社会科学,[J]1985年05期。
    谢卫平,论中国古代悼亡诗的发展,邵阳学院学报,[J]2007年8月第6卷第4期。
    杨倩,生命的挽歌——潘岳哀挽文学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2008年4月。
    杨际平,敦煌出土的放妻书琐议,厦门大学学报,[J]1999年第4期,34-41页。
    张连举,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论《诗经》中的抗婚诗和悼亡诗,陕西经贸学院学报,[J]2001年6月第14卷第3期。
    庄伟民,《诗经》悼亡诗浅议,绍兴师专学报,[J]1989年第3期。
    周相录,元稹妻韦丛卒地考,江海学刊,[J]2002年第4期。
    赵治中,李商隐悼亡诗述评,丽水师专学报,[J]1990年第1期。
    张国举,孟郊在洛阳的家事、交游和诗歌创作,吉林大学学报,[J]1987年第3期。
    钟静,赵嘏诗歌论稿,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2007年4月。
    赵梅,历代悼亡诗初论,苏州大学学报,[J]1992年第1期。
    张剑,略论我国古代悼亡诗,渤海学刊,[J]1985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