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1935:中国近代区域银行发展史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四川,是中国内陆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域,四川的发展历史从来都是中国社会整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以来,现代化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主题,但中国的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四川为中心的西部的现代化。四川要实现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四川的工业化,而要实现工业化,就必须要有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充足的资金投放为前提,没有资金的支撑,一切都未免流于空谈。故,“金融之于国家,犹如血液之于人体,须臾不可或缺”。可以这样讲,近代四川的金融银行发展状况如何,是四川现代化过程中所有问题的关键。1905年—1935年,是中国近代历史上非常重要而又复杂、特殊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四川银行业发展的重要阶段。其影响不仅对于以四川为中心的西部地区现代化,同时也对整个中国金融银行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从对中国近代区域银行发展史的研究考察,这一问题恰恰又是整个中国近代银行业发展史研究的薄弱环节之一。因此,选择这一课题,不仅可以弥补近代四川银行业发展史研究的缺憾与不足,同时也可以为深化中国近代区域银行发展史研究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思考,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本论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1905—1935三十年四川银行业发展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第一、首先对中国近代银行业发展历史的学术史研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和回顾,客观的评价有关这一学术史研究的学术状态、贡献和影响,并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和尚可扩展的学术空间;第二、结合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已有的研究成果,综合分析近代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历史与基本概况;第三、交代三十年四川银行业发展的历史背景与演变轨迹;第四、介绍并评述这三十年四川银行业发展的历史起点和发展基础,为后续研究提供认识论基础;第五、以聚兴诚和四川美丰两家银行的个案介绍与分析,论证在近代
Sichuan is a very significant region in inland China, and the developing history of Sichuan is alway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overall social development of China. Since the modern times, modernization has become the times theme of Chinese social development; However, Chinese modernization, to a great extent, depends on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western regions centering about Sichuan. The modernization of Sichuan, to a great extent, lies on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Sichuan, the realization of which is based on the precondition of the flourishing social economy and ample funds, and it is impossible to realize above without the support of funds. Therefore,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finance and a nation is just a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blood and a human body and the finance is indispensable for a nation". It can be said the banking development of Sichuan in modern times is the key to all problems in modernization process of Sichuan. The period from 1905 to 1935 is a very crucial, complex and special period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and a significant stage for the banking development in Sichuan as well. It is essential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western regions centering about Sichuan,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banking. However, the studies on the local banking phylogeny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are a bottleneck in the studies of the banking phylogeny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Hence, this topic may not only make up the regret and lack of the studies on Sichuan banking phylogeny in modern history, but also provide some speculations favorable for the studies on the local banking phylogeny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which has certain theoretical meaning and academic values.This paper makes comparatively in-depth discuss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Sichuan banking in thirty years (from 1905 to 1935)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ly, it makes relatively systematic sorting and retrospection on the academic history study of the banking developing history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objective evaluations on the academic status, contributions and effects of this academic history study, and points out the lack and the extensible academic space; secondly, combining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banking development in modern times, it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Chinese banking development in modern history; thirdly, it introduce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the evolution orbit of Sichuan banking development in the thirty years; fourthly, it introduces and comments on the historical starting point and the development foundation of Sichuan banking development in the thirty years, which provides epistemological foundation for the subsequent studies; fifthly, the case analysis on The Young Brothers Banking Corporation and Sichuan American Oriental Banking Corporation demonstrates the living environment, the historical encounter, the evolution orbit and the individual traits of ordinary commercial banks and Sino-foreign joint venture banks in the local bank phylogeny of the western regions of China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It also attempts to conduct in-depth discussion on the developmental level and degree of the local banks in inland China and objectively evaluates the historical status, function and effect of Sichuan banking of the modern times in the overall Chinese local banking phylogeny through such empirical analysis.The study on the banking phylogeny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begins to widely attract the great attention of the academic circles in the mainland in the recent twenty years, and gradually becomes mature and booming. Its underlying background lies in the following: with the increasing deepening of the current reform and opening and the historical opportunities from the transform of Chinese social and economic systems, how to change the (all-in-one) mono-bank system formed under the traditional planned economic system to a modern bank system adapting to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is a issue that decides whether the banking system reform of our country is a success or not, and is further concerned with the success of the overall national economic restructuring. Consequently,
    looking back on, combing, summarizing and studying history becomes an important topic and task of the studies on the banking phylogeny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As a subtopic of studies on banking phylogeny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the studies on local banking phylogeny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are very significant. Because a banking phylogeny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without the sufficient studies and plentiful achievements of local banking phylogeny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is impossible to reflect the banking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overall modern Chinese history in an objective, systematic, exact and comprehensive way, further impossible to provide really valuable reference for the current reform.Sichuan banking began from Junchuanyuan Banking Corporation (government-run) established by the Qing Government in 1905 upon the request of Sichuan Governor Xi Liang. The first private commercial bank in Sichuan was Jinfeng Banking Corporation established by two brothers of Chen Dingchen and Chen Xincheng—the salt industry giants in Jiangjin in 1913. However, up to 1935, there were dozens of various types of banks, majority of which lasted briefly. The really representative and typical banks were The Young Brothers Banking Corporation and Sichuan American Oriental Banking Corporation. The former was called the leading banking corporation among the four big banking groups of China—Huaxi Group, and the latter was considered as the first Sino-foreign joint venture bank in the western regions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After initiation in 1913 and preparation in 1914, The Young Brothers Banking Corporation was formally established in 1915 in Chongqing and ended in 1950. The whole management course of the bank lasted 35 years, undergoing two periods including period of Beiyang Government and period of Nationalist Government. During the period of Beiyang Government, the developing history of The Young Brothers Banking Corporation c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the first was from 1915 to 1921, which could be named as the establishment period; the second was from 1922 to 1927, which could be named as valley period under a very difficult and circuitous condition. As the Beiyang Government's dominance
    ended, China was under the reign of Jiang Jieshi Nationalist Government. Long-term domestic turbulence and dynastic changes made Chinese financial situation very confused. Under this condition, plus the internal contradiction and conflicts, The Young Brothers Banking Corporation was damaged largely. Therefore, decade from 1927 to 1935 could be regarded as the phase of adjustment and development in the history of The Young Brothers Banking Corporation. As a whole, although the Young Brothers Banking Corporation was weather-beaten and suffered in the twenties years' (1915-1935) development and evolved from an old-type business firm to a recent bank wholly controlled by a family, evidences of old-type business firm and thick feudalism remained all the time. Under the social condition at that time, as a rising recent capitalism financial enterprise, The Young Brothers Banking Corporation inevitably encountered the serious devastation of feudal forces represented by warlords, heavy extrusion of local bureaucrat capital, covet of foreign capitals, disputes and seizing between the families and the conflicts and fighting between labor and capital. With various conflicts interweaving, containing and affecting mutually, The Young Brothers Banking Corporation could only severely seek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n the twisty and circuitous way, making it just like an old teetering man filled with hardships. However, the impact of The Young Brothers Banking Corporation on Chinese banking phylogeny in the modern times is undoubted.Although compared with the Young Brothers Banking Corporation in Chongqing and other commercial banks in coastal areas, Sichuan American Oriental Banking Corporation had certain disp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erms of business scale, business scope, business variety and amount of funds deposited, it had som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and styles in terms of business view and business method. The period of joint venture between this bank and the American investor that represented the capital only lasted a very short time, five years (1922-1927), it was the first bank in West China after all. Therefore, it had profound impact on the civil banks undertaking in west china in the modern times and the whole economic environment. In 1927, after the American party had withdrawn funds,
    Sichuan American Oriental Banking Corporation entered the period under the dominance of local warlords and was forced to participate various financial activities arranged by the warlords in order to remain existence in competition, which were caused by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financial environment of China and Sichuan at that time instead of orientation of necessity. While talking about the financial activities of foreign capitals in China in the modern times, Mr. Wang Jingyu had pointed out four characteristics: "The first is the enhancement of support from Chinese government; the second is the prominence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form; the third is the changes in the field of financial activities; the fourth is the increase in multinational banks". A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joint investment, joint management" Sino-foreign contractual joint venture in inland China in the modern times, Sichuan American Oriental Banking Corporation justly embodied the second characteristic mentioned by Mr. Wang Jingyu. As a result, we must be aware that Sichuan American Oriental Banking Corporation is a real economic entity with combination of Sino-foreign funds in the modern Chinese history. No matter how circuitous and complex the 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 is, the particularity provided with epoch feature and demonstration effect should be clear, which are valuable for the later generations to summarize and study.
引文
1、《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资料》,1985年第4辑。
    2、重庆金融编写组编:《重庆金融》,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
    3、四川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四川省志·金融志》,四川辞书出版社1996年版。
    4、周勇 刘景修 译编:《近代重庆经济与社会发展》,四川大学出版社 1987年版。
    5、田茂德 吴瑞雨 编:《民国时期四川货币金融记事(1911—1949)》,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6、中国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全国银行年鉴》1937年。
    7、上海银行公会:《银行周报》1917——1937年。
    8、中国银行自编印《各省金融概略》,1915年版;
    9、交通银行管理处、重庆交通银行自编印:《各国银行制度及我国银行的过去与未来》,1933年版。
    10、中国文化建设协会编:《十年来的中国》,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11、郭荣生:《中国省地方银行概况》,重庆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1945年版。
    12、上海银行调查部资跃华 编著《英美银行制度及其银行业之现状》,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13、萧国藩:《美国农业金融机关概要》,《银行周报》1931年第15卷连载。
    14、陈其鹿:《中外合作银行概要》,《银行周报》1929年第13卷连载。
    15、吴清友编撰:《苏联的货币与银行》商务印书馆1949年版;
    16、张仲礼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论著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17、严中平:《在中国经济史学会成立大会上的开幕词》,《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1期。
    18、严中平:《科学研究方法十讲》,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9、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编:《中国农民银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0年版。
    20、许道夫:《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1、千家驹:《旧中国公债史资料》中华书局1984年版。
    22、黄光域:《外国在华工商企业辞典》,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版。
    23、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编:《金城银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4、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5、中国银行总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中国银行行史资料汇编》,档案出版社1991年版。
    2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江苏省金融志编委会合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
    27、重庆市档案馆、重庆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编:《四联总处史料》,档案出版社1993年版。
    28、《国民政府财政金融税收档案史料》,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
    29、徐矛 等编:《中国十家银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0、《交通银行史料》,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版。
    31、《上海商业储备银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2、《伪满洲中央银行史料》,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3、戴相龙、黄达编:《中华金融辞库》,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版。
    34、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编著:《美国的银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2年版。
    35、孙树茜、张乐贵编著:《外国的银行制度》,中国金融出版社1984年版。
    36、冯耿光:《我在中国银行的一些回忆》,《文史资料选辑》第41辑,中国文史资料出版社1980年版;
    37、张孝谋、胡景权:《金城银行北京分行史料片段》,《北京文史资料选编》第17辑,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
    38、张伯驹:《盐业银行与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权》,《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 33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9、籍孝存、杨固之:《周作民与金城银行》,《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33辑。
    40、谈季桢、谈在唐:《大陆银行的兴衰记略》,《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33辑。
    41、杨固之、谈在唐:《中南银行概述》,《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33辑。
    42、曹无受:《我所了解的聚兴诚银行》,《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35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43、郑叔屏:《章乃器与浙江实业银行》,《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48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44、黄肇兴:《我所知道的龚饮冰与建设银行》,《文史资料选辑》第88辑,中国文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
    45、韩宏泰:《北洋军阀时期的交通银行》,《文史资料选辑》第88辑。
    46、资耀华:《北洋时期货币紊乱情况见闻录》,《文史资料选辑》第75辑;中国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年版。
    47、李维诚、宫廷璋:《杨氏家族与聚兴诚银行》,《文史资料选辑》第33辑,中国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版。
    48、米庆云:《从成都商业银行看解放前金融业的畸形异象》,《文史资料选辑》选第31辑,中国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版。
    49、杨桂和:《陈光甫与上海银行》,《文史资料选辑》第23辑,中华书局1962年版。
    50、吴晋航:《四川防区制时期金融货币紊乱情况》,《文史资料选辑》第10辑,中华书局1960年版。
    51、李思浩:《关于上海中国银行1916年抗令兑现的回忆》,《文史资料选辑》第49辑,中国文史资料出版社1964年版。
    52、聂其炜:《我和1913年的中国银行》,《文史资料选辑》第49辑,中国文史资料出版社1964年版。
    53、汪季文:《七七事变前后天津中国、交通两行的回忆》,《文史资料选辑》第49辑,中国文史资料出版社1964年版。
    54、《杨璨三与聚兴诚银行》,《四川文史资料》第36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55、康心如:《回顾四川美丰银行》,《重庆文史资料》第8辑,重庆出版社1980年版。
    56、全国经济委员会编:《四川考察报告》,太平洋印刷公司1935年版等等。
    57、中国文化建设协会《十年来的中国》,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58、《票号在四川的一些活动》,《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32辑。
    59、张肖梅编:《四川经济参考资料》,上海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39年刊。
    60、《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997年影印本。
    61、《宋史·食货下三·会子 盐上》,中华书局1997年影印本。
    62、《明史·食货》,中华书局1997年影印本。
    63、《清史·食货》,中华书局1997年影印本。
    64、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国》,成都出版社1992年版。
    65、中国人民银行山西省分行、山西财经学院编:《山西票号史略》,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66、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编:《上海钱庄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67、高叔康:《山西票号的起源及其成立年代》,《食货半月刊》,1937年。
    68、范棒年:《山西票号之组织之沿革》,《中央银行月报》1935年(1)。
    69、李燧、李宏龄:《晋游日记、同舟忠告、山西票庄成败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70、《近代史资料》1981年第2期。
    71、汤志钧主编:《近代上海大事记》,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
    72、徐义生:《中国近代外债史统计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版;
    73、中国人民银行参事室编:《中国清代外债史资料》,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年版。
    74、黄尊楷:《调查币制意见书》,载《中国近代币制问题汇编》。
    75、盛宣怀:《愚斋存稿》卷25。75、王铁崖月:《中外旧约章汇编》,三联书店1957年版。
    76、中国人民银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77、章宗详:《交通银行借款记实》,《近代史资料》1979年第1期。
    78、《近代史资料》1978年第1期,
    79、陆宗舆:《段祺瑞的参战和借款》,《近代史资料》1979年第1期。
    80、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经济研究会编:《全国银行年鉴》1936年。
    81、沈春雷主编:《中国银行年鉴》,台湾文海出版社1979年影印本。
    82、《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83、《旧上海的金融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84、《金城银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85、《申报》1921年6月6日。
    86、全国经济会议秘书处编:《全国经济会议专刊》,商务印书馆1928年代印。
    87、全国财政会议秘书处编:《全国财政会议汇编》,大东书局1928年代印。
    88、《银行月刊》(1928年)第8卷第11号。
    89、《商务官报》戊申第25册,“公司注册各案摘要”。
    90、中国银行经济研究编:《全国银行年鉴》(1934年)第五章“银行法规”部分。
    91、《马寅初经济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32年版。
    92、张鑫:《为财政部拟办不动产抵押银行及修改不动产抵押法以谋活泼社会地产进一言》,《银行周报》(1935年)第19卷,第49期。
    93、《中国银行民国二十年度营业报告》,《中国银行行史资料汇编》上编(3),档案出版社1991年版。
    94、《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95、屠守仁:《屠光禄疏稿》卷三,1922年印。
    96、朱尚文:《翁同和先生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年版。
    97、《清德宗实录》,光绪十三年八月甲辰。
    98、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续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
    99、陈真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北京三联书店1961年版。
    100、《上海总商会月报》第3卷第10号,第7页,1925年。
    101、天津《庸报》,1933年4月30日。
    102、《旧上海的金融》,《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60辑。
    103、郑励俭:《四川新地志》,正中书局1949年版;
    104、孙敬之主编:《西南地区经济地理》,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105、《巴县档案》光绪财政四,银币二十。
    106、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中华书局1964年版。
    107、《饮冰室合集·文集》(21),中华书局1992年版。
    108、《申报》1909年6月3日。
    109、《重庆铜元局局务记实》,重庆铜元局1926年自编印。
    110、《民国巴县志》卷四《赋役》(下)。
    111、《成都通览》,宣统二年(1910)刊印。
    112、卫聚贤:《山西票号之最近调查》,《中央银行月报》民国24年第6卷第3号。
    113、卫聚贤:《山西票号之最近调查(二)》,《中央银行月报》第6卷第4号。
    114、卫聚贤:《山西票号之最近调查(三)》,《中央银行月报》第6卷第5号。
    115、《山西票号史料》,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16、《巴县档案》光绪财四,票号五。
    117、《四川官报》,乙已年第2册。
    118、《四川公报》,1916年3月。
    119、《渝报》1897年第10册。
    120、中国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全国银行年鉴》1935年。
    121、秦润卿:《五十年来上海钱庄业之回顾》,中国通商银行创立五十周年纪念册《五十年来之中国经济》,中国通商银行1937年自编印。
    122、施居父主编:《四川人口数字研究之新资料》,成都民间意识社 1936年版;
    123、《重庆的“划条”和成都的“执照”》,《四川金融志通讯》总字第4期。
    124、卢澜康:《重庆银钱业为什么要使用划条、本票》,《四川文史资料》第10辑。
    125、《督宪批藩司、劝业道会详筹办殖业银行并请先行拨款筹备用文》,《四川官报》辛酉第22册,“公牍”。
    126、《四川省税厅筹备处刘莹泽陈报川省军票铜元票发行情况请饬川省民政长整理币制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三辑·金融(二)。
    127、《护督宪批永川县储蓄银行办法禀》,《四川官报》戊申第4册。
    128、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编:《四川军阀史料》第4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29、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编:《四川军阀史料》第5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30、匡珊吉、杨光彦主编:《四川军阀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31、《重庆文史资料》第二十二辑。
    132、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中国第一家银行》,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133、国民政府财政部编:《财政年鉴续编》,时事新报1946年出版;
    134、国民政府中央稽核处编印:《全国金融机构一览·附录三》、《中国金融年鉴》1947年版等汇编而成。
    135、《浚川源银行章程》(1905年),《四川官报》光绪乙巳年,第23册。
    136、《锡良遗稿》,中华书局1959年版。
    137、《四川官报》丁未年第12册,“新闻”。
    138、民国《资中县续修资州志》卷10,杂编。
    139、民国《续修达县志》卷9,风俗。
    140、吴康零主编:《四川通史》第六册。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41、民国《巴县志》卷22,《蜀军革命始末》。
    142、《四川都督府政报汇编》,1912年。
    143、温贤美主编:《四川通史》第七册,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44、傅渊希:《四川内战年表》,《四川文史资料》第37辑。
    145、四川省文史馆编:《四川军阀史料》第二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46、《四川财政汇编》第45页;《戊午周报》1918年7月第9期。
    147、《戊午周报》1919年4月第46期。
    148、《重庆5家著名银行》,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49、《东方杂志》统计,民国1—24年(1912—1935)。
    150、中国银行1935年编印:《四川之金融恐怖与刘湘东下》。
    151、国民政府实业部1934年编印:《中国工业统计》。
    152、国民政府全国经济委员会编:《四川考察报告》,太平洋印刷公司 1935年版。
    153、中国西南实业协会1942年编印:《四川工厂调查录》。
    154、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吉林省金融研究所编:《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在华活动史料》,中国金融出版社1992年版。
    155、交通银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交通银行史料》第一卷,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版。
    156、罗传勖主编:《重庆名人辞典》,第227页,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57、沈春雷:《中国金融年鉴》A7,黎明书局1947年版。
    158、邢世同:《我所知道的刘航琛》,《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五辑。
    159、宁芷邨、马绍周、李时辅:《刘航琛其人》,《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八辑。
    160、邓汉祥:《我所知道的刘湘》,《重庆文史资料》第二十二辑。
    161、肖宇柱:《刘湘的财政搜刮》,《重庆文史资料》第二十二辑。
    162、温少鹤、税西恒、傅有周:《重庆自来水公司的兴建与经营简史》,《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33辑,
    163、傅有周著:《记重庆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
    164、童少生:《民生轮船公司记略》,《四川文史资料》第十辑。
    165、全国经济会议秘书处编:《全国经济会议专刊》,商务印书馆代印,1928年版。
    16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金融部分,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167、四川劝业道编订:《四川第四次劝业统计表》,第36表,四川省档案馆馆藏。
    170、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四)。《中华民国二年第二次农商统计表》,“银行”。
    17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 (四)。
    17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金融(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17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四),《中央银行1936年资产负债表》,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年版。
    174、《聚兴诚银行档案》第1卷。
    175、《聚兴诚银行档案》,第2卷。
    176、《聚兴诚银行档案》,第1746卷,
    177、《聚兴诚银行档案》,第1749卷。
    178、《聚兴诚银行档案》,第47卷。
    179、《聚兴诚银行档案》,第7卷
    180、《聚兴诚银行档案》,第14卷、
    181、《聚兴诚银行档案》,第25卷。
    182、《聚兴诚银行档案》,第3卷。
    183、《聚兴诚银行档案》,第50卷。
    184、《聚兴诚银行档案》第417卷,
    185、《聚兴诚银行档案》第15卷。
    186、《聚兴诚银行档案》第16卷。
    187、《聚兴诚银行档案》第18卷。
    188、《聚兴诚银行档案》第20卷。
    189、《聚兴诚银行档案》第21卷。
    190、《聚兴诚银行档案》第24卷,
    191、《聚兴诚银行档案》第27卷。
    192、《聚兴诚银行档案》第277卷。
    193、《聚兴诚银行档案》第726卷。
    194、《聚兴诚银行档案》第851卷。
    195、《聚兴诚银行档案》第852卷。
    196、《聚兴诚银行档案》第849卷。
    197、《聚兴诚银行档案》第342卷。
    198、《聚兴诚银行档案》第2204卷。
    199、《聚兴诚银行档案》第2205卷。
    200、《聚兴诚银行档案》第1750卷。
    201、《聚兴诚银行档案》第22卷。
    202、《聚兴诚银行档案》第31卷。
    203、《聚兴诚银行档案》第30卷。
    204、《聚兴诚银行档案》第41卷。
    205、《聚兴诚银行档案》第852卷。
    206、《聚兴诚银行档案》第772卷。
    207、《聚兴诚银行档案》第1747卷。
    208、《聚兴诚银行档案》第842卷。
    209、《聚兴诚银行档案》第1325卷。
    210、《聚兴诚银行档案》第839卷。
    211、《聚兴诚银行档案》第840卷。
    212、《聚兴诚银行档案》第841卷。
    213、《聚兴诚银行档案》第3卷。
    214、《聚兴诚银行档案》第854卷。
    215、《聚兴诚银行档案》第855卷。
    216、《聚兴诚银行档案》第865卷。
    217、《聚兴诚银行档案》第866卷。
    218、《聚兴诚银行档案》第1214卷。
    219、《聚兴诚银行档案》第878卷。
    220、《聚兴诚银行档案》第880卷。
    221、《聚兴诚银行档案》第876卷。
    222、《聚兴诚银行档案》第10卷。
    223、《四川美丰银行档案》第261卷。
    224、《四川美丰银行档案》第216卷。
    225、《四川美丰银行档案》,第17卷(英文本)。
    226、《四川美丰银行档案》第16卷(中文本)。
    227、《四川美丰银行档案》第22卷。
    228、《四川美丰银行档案》第511卷。
    229、《四川美丰银行档案》第42卷。
    300、《四川美丰银行档案》第34卷。
    231、《四川美丰银行档案》第44卷。
    232、《四川美丰银行档案》第512卷。
    233、《四川美丰银行档案》第514卷。
    234、《四川美丰银行档案》第295卷。
    235、《四川美丰银行档案》第11卷。
    236、《四川美丰银行档案》第18卷。
    237、《四川美丰银行档案》第762卷。
    238、《四川美丰银行档案》第43卷。
    239、黄鉴辉著《中国银行业史》,山西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
    240、姜宏业主编:《中国地方银行史》,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
    241、吴群敢:《关于外商银行概况》,现代经济通讯社1949版。
    242、周葆銮:《中华银行史》,商务印书馆1919年版。
    243、梁启超:《中国国债史》,广智书局1904年版。
    244、潘承锷:《中国之金融》,上海大东图书公司1908年版。
    245、谢霖:《银行制度论》,中国图书公司印刷所1917年版。
    246、贾士毅:《民国财政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17年版。
    247、陈震异:《银行论》,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
    248、马寅初:《中华银行论》,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
    249、贾士毅:《民国续财政史》,商务印书馆1932年版;
    250、徐寄庼:《最近上海金融史》,华丰印刷铸字所印,1932年增改第三版;
    251、王志莘:《中国之储蓄银行史》,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252、吴承禧:《中国的银行》,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253、钱承楮:《中国金融之组织》,上海经济研究会1941年版
    254、郭家麟:《七年来中国金融史略》,重庆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1943年版;
    255、朱斯煌:《民国经济史》,《银行周报》三十年纪念刊,1947年版。
    256、张郁兰:《中国银行业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257、任静吾:《十年内战蒋党政府的公债与经济垄断》,《光明日报》1953年9月19日。
    258、千家驹:《旧中国发行公债史的研究》,《历史研究》1955年第4期。
    261、傅筑夫、谷书堂:《中国原始资本积累问题》,《南开大学学报》1956年第1期。
    259、孙健:《国民经济史研究的对象、方法和任务》,《经济研究》1957年第2期;
    260、关梦觉:《中国原始资本问题初步探索》,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261、姜铎:《试论洋务运动对早期民族资本的促进作用》,《文汇报》1961年12月28日。
    262、丛翰香:《关于中国民族资本的原始积累问题》,《历史研究》1962年第2期。
    263、汪敬虞:《十九世纪外国在华银行势力的扩张及其对中国通商口岸金融市场的控制》,《历史研究》1963年第5期。
    264、黄逸峰:《关于旧中国买办资产阶级的研究》,《历史研究》1964年第3期。
    265、吴承明:《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问题》,《经济研究》1965年第9期。
    266、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1卷总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67、刘大年:《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从何处突破》,《光明日报》1981年2月17日。
    268、李紫翔:《中国银行业之史的发展》,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第3卷第3期。
    269、严中平:《中国经济史研究中的计量问题》,《历史研究》1985年第3期;
    270、吴承明:《市场·近代化·经济史论》,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71、张仲礼:《关于中国民族资本在20年代的发展问题》,《社会科学》(上海)1983年第10期。
    272、徐鼎新:《旧中国商会溯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3年第1期。
    273、丁长清:《试论中国近代农业中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南开学报》1984年第6期。
    274、洪葭管:《从借贷资本的兴起看中国资产阶级的形成及其完整形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4年第4期。
    275、黄逸平:《近代中国民族商业资本的产生》,《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4期。
    276、王迪:《试论清末商会的设立与官商关系》,《史学月刊》1987年第4期。
    277、谢放:《清末民初四川农村商品经济与社会变迁》《四川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
    278、杜恂诚:《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内市场商品流通量的一个估计》,《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4期。
    279、汪敬虞:《近代史上中外经济关系的全方位评价》,《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1期。
    280、吴景平:《关于近代中国外债史研究对象的若干思考》,《历史研究》1997年第4期。
    281、叶世昌:《中国近代对外通商和经济发展思想》,《学术月刊》1998年第9期。
    282、杜恂诚:《民国时期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划分》,《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283、王方中:《中国近代经济史稿》,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
    284、杜恂诚:《日本在旧中国的投资》,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86年版。
    285、汪敬虞:《赫德与近代中西关系》,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86、朱荫贵:《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中国银行业》,《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287、周谷城:《中国近代经济史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88、刘克详:《1895—1927年通商口岸附近和铁路沿线地区的农产品商品化》,《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刊》1988年第11期;
    289、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90、黄逸峰等:《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291、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1840—1937》上海社科院出版 社1991年版;
    292、史若民:《票商兴衰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
    293、虞和平:《商会与中国早期现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94、沈祖炜:《1895—1927年中国国内市场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近代中国》(上海)1995年第4辑;
    295、汪敬虞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人民出版社2000版;
    296、张庆文等:《伪满中央银行简介》,《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3期;
    297、黄鉴辉:《中国早期的银行》,《山西财经学院学报》1984年第6期;
    298、邓光先:《试论中国银行与北洋政府的矛盾》,《历史研究》1986年第4期;
    299、江绍贞:《略论陈光甫对上海银行的经营管理》,《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5期;
    301、姜宏业:《革命根据地发展时期银行事业概述》,《近代史研究》1985年第1期;
    302、唐传泗、黄汉民:《试论1927年以前的中国银行业》,《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资料》第4辑,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85年版;
    303、姚会元:《论旧中国的中央银行》,《湖南金融职工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
    304、汪敬虞:《外国在华金融活动中的银行与银行团 1895—1927》,《历史研究》1995年第3期;
    305、刘慧宇:《中国中央银行1928—1949》,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等等。
    306、杜恂诚:《北洋时期中国新式银行在对外贸易中的作用》,《历史研究》1991年第3期;
    307、杜恂诚:《近代中国经济的悲剧——财政与银行合一》,《上海经济研究》1993年第4期;
    308、黄鉴辉:《中国的商品经济与银行的产生发展》,《山西财经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
    309、李一翔:《中国早期银行资本与产业资本关系初探》,《南开经济研究》1994年第2期;
    310、刘秋根:《关于中国早期银行业的几个问题——兼与黄鉴辉先生商榷》,《河北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311、李一翔:《银行资本与中国近代工业化》,《上海社会科学学术季刊》1996年第1期;
    312、李伟民:《论中国近代商业银行的运行机制》,《甘肃社会科学》1996年第5期。
    313、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历史研究室编:《近代中国金融业管理》,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14、石丹林等:《农村金融简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2年版;
    315、曹均伟、方小芬:《中国近代利用外资活动》,上海财经大学1997年版;
    316、陈霖:《中国近代银行制度建设思想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317、陈浪南:《西方货币理论比较与银行业务》,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18、魏振民:《中华汇业银行的资本结构及其营业概况》,《历史档案》1981年第1期;
    319、汪敬虞:《汇丰银行的成立及其在中国的初期活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刊》1983年第5辑;
    320、邓先宏:《试论中国银行与北洋政府的矛盾》,《历史研究》1986年第6期;
    321、姚会元:《国民党统治时期汉口钱庄的衰败》,《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第4期;
    322、绍贞:《略论陈光甫对上海银行的经营管理》,《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5期;
    323、寿充一、寿乐英编:《中央银行史话》,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
    324、谢杭生:《清末各省官银钱号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刊》1988年第11期;
    325、陆兴龙:《上海华资银行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档案与历史》1989年第6期:
    326、姚会元:张九洲:《周作民与金城银行的早期发展》,《黄淮学刊》1989年第4期。
    327、姚会元:《论旧中国的中央银行》,《湖南金融职工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
    328、姚会元:《近代汉口钱庄研究》,《历史研究》1990年第2期。
    329、汪敬虞:《十九世纪外国在华金融活动中的银行与洋行》,《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2期。
    330、章有德:《试论中国通商银行的创办与运作方式》,《历史教学问题》1994年第4期。
    331、汪敬虞:《外国在华金融活动中的银行与银行团》,《历史研究》1995年第3期。
    332、司马诚:《清末北京的华资银行》,《历史档案》1997年第1期。
    333、姚会元:《江浙金融财团形成的标志及其经济、社会基础》,《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3期。
    334、姚会元:《江浙金融集团的三个问题》,《历史档案》1998年第2期;
    335、汪敬虞:《近代中国金融活动中的中外合办银行》,《历史研究》1998年第1期。
    336、何益忠:《变革社会中的传统与现代——1897—1937年的上海钱庄与华资银行》,《复旦学报》1998年第3期。
    337、刘慧宇:《民国初年北京政府利用外资简析》,《江西社会科学》1998年到9期。
    338、仇华飞《近代外国在华银行研究》,《世界历史》1998年第1期。
    339、郑会欣:《中国建设银公司股份的演变》,《历史研究》1999年第5期。
    340、维春普:《山西票号业的金融创新》,《晋阳学刊》2001年第5期。
    341、吴景平:《从银行立法看30年代国民政府与沪银行业关系》,《史学月刊》2001年第2期。
    342、王正华:《1927年蒋介石与上海金融界的关系》,《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4期。
    343、孔详毅:《山西票号与中国商业革命》,《金融研究》2002年第8期。
    344、吴景平、王晶:《“九·一八”事变至“一·二八”事变期间的上海银行公会》,《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3期。
    345、吴景平:《上海银行公会改组风波:1929—1931》,《历史研究》2003年 第2期。
    346、高海燕:《外国在华洋行、银行与中国钱庄的近代化》,《浙江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347、张艳国、刘俊峰:《略论晚清钱庄与洋行关系的互动》,《学术研究》2003年第11期。
    348、虎变:《西华经济动性分析与四川的危机》,《民间意识》1934年第8—10期;
    349、刘重农:《复兴民族运动与新西南的建设》,《新西南》,1933年第1卷第2期。
    350、《救国必救川始》,《四川经济月刊》,1934年第2卷第3期;
    351、蒋均章:《西南经济地理》,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
    352、吴藻溪:《抗战前夜的四川经济》,《四川经济季刊》1944年第1卷第2期;
    353、张国瑞:《西南工业建设的动力》,《西南导报》1938年第1卷第2期;
    354、时广东:《军阀控制时期的四川美丰银行》,《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6期。
    355、叶世昌、潘连贵:《中国古近代金融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56、洪葭管:《中国金融史》,西南财大出版社2001年版。
    357、杨端六:《清朝货币金融史稿》,三联书店1962年版;
    358、陈其田:《山西票庄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359、樊亢、宋则行:《外国经济史》,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360、丁名楠主编:《帝国主义侵华史》,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61、汪敬虞:《十九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362、谢杭生:《清末各省官银钱号研究(1894—1911)》,《经济研究所集刊》1988年第11期。
    363、吴承禧:《中国的银行》,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364、张雁深:《日本利用所谓合办事业侵华的历史》,三联书店1958年版。
    365、魏明:《论北洋军阀官僚的私人资本主义活动》,《近代史研究》1985年第2期。
    366、魏振民:《中华汇业银行的资本结构及其营业概况》,《历史档案》1981年第1期。
    367、张辑颜:《中国金融论》,第331页,黎明书局1936年版。
    378、徐建生:《民国时期两次全国工商会议与经济政策》,《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1期。
    369、西南财经大学经济研究所编:《中国金融史》,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70、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71、张仲礼主编:《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现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72、隗瀛涛主编:《近代重庆城市史》,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73、隗瀛涛主编:《中国近代不同类型城市综合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74、杨天宏:《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版。
    375、罗澍伟主编:《近代天津城市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376、皮明庥主编:《近代武汉城市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377、孔令仁、李德征主编:《周村开埠与山东近代化》,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78、谢本书、李江主编:《近代昆明城市史》,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79、王笛:《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中华书局1993年版。
    380、谢放:《开埠前后重庆进出口贸易的演变》,载《一个世纪的历程——重庆开埠100周年》,重庆出版社1992年版。
    381、郭荣生:《清末至1941年重庆银行业的情况》,中国银行重庆分行1942年编印
    382、。周宜甫:《四川金融风潮史略》,中国银行重庆分行1933年编印。
    383、《四川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金融简史》,中国人民银行四川省分行金融研究所(未刊稿)。
    384、郑友揆:《中国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4年 版。
    385、耿爱华:《中国货币论》,民国大学出版部1925年版。
    386、张家骧:《中华币制史》,民国大学出版部1925年版。
    387、罗尔纲:《清代流行的外国银元及最初自铸银元》,《历史研究》1956年第4期。
    388、周勇编:《重庆通史》,重庆出版社2003年版。
    389、马寅初:《废两改元问题》。《银行周报》第16卷第27号(1932年)。
    390、谢菊曾:《1935年上海白银风潮》,《历史研究》1965年第2期。
    391、卫聚贤:《山西票号之组织及沿革》,《中央银行月报》民国24年第4卷第1号。
    392、范椿年:《山西票号之组织及沿革》,《中央银行月报》,民国24年第4卷第1号。
    393、卫聚贤:《山西票号史》,说文社1944年版。
    394、史若民:《票商兴衰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
    395、张国辉:《晚清钱庄与票号》,中华书局1989年版;
    396、黄鉴辉:《山西票号史》,山西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
    397、陈其田:《山西票庄考略》,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498、杨荫溥《上海金融组织概要》,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
    499、李渭清:《山西太谷银钱业之今昔》,《中央银行月报》,民国24年第6卷第2号。
    400、章乃器:《中国货币金融问题》,生活书店1936年版
    401、邱翥双:《论四川军团之病民》,《复兴月刊》第三卷,第六、七合刊。
    402、吕平登:《四川农村经济》,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403、魏建猷:《中国近代货币史》,群联出版社1955年版。
    404、张学军、张莉红:《四川近代工业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405、彭通湖主编:《四川近代经济史》,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06、刘方健:《1937年前四川近代工业发展迟滞的原因》,《财经科学》1985年第5期。
    407、《抗战前后四川省工厂概况》,《四川档案史料》1985年第4期。
    408、中外出版社自编印:《中国豪门》,1949年版。
    409、徐广德:《我国新公司法与英美公司法之比较观》,《银行周报》1931年 第15卷第37号。
    410、汪敬虞:《旧中国为什么不能实行工业化》,人民日报1953年5月21日。
    411、黄秉维:《五十年来之中国工矿业》,《中国通商银行创立五十周年纪念册》第157页。
    412、徐沧水:《论今日在华之外国银行》,《银行周报》第1卷第18号。
    413、蔼庐:《从财政上观察中央与地方之关系》,北京《银行月刊》第6卷第1号。
    414、戴铭礼:《九六公债史》,汉口《银行杂志》第3卷第6号。
    415、千家驹:《旧中国公债史资料(1894—1949)》,第9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
    416、时广东:《河北衡评传》,《四川党史研究》1990年第5期。
    417、郑会欣:《中国建设银公司股份的演变》,《历史研究》1999年第3期。
    418、杨新民:《重庆电力公司一瞥》,《四川经济月刊》1937年第7卷第5、6合刊。
    419、李紫祥:《抗战以来四川之工业》,《四川经济季刊》1943年12月,第1卷第1期。
    420、桑润生:《简明近代金融史》,立信会计出版社1995年版。
    421、时广东:《康心如与中美合资时期的四川美丰银行》,《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6期。
    422、[台]姚菘龄:《中国银行二十四年发展史》。
    423、[台]卓遵宏:《中国近代货币改革史 1937—1949》。
    424、[台]谭玉佐:《中国重要银行发展史》。
    425、[台]郭荣生:《中国银行史略》。
    426、[香港]杨端六:《清代货币金融史稿》,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77年版。
    427、[英]甘奈·马健著,李达理译,《欧美银行制度》,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428、[英]林维英著,调辰译:《英国五大银行之成绩》,《银行周报》1931年 第15卷连载;
    429、[日]Rof Hidemichi Akagi著,王宗培译:《中日经济关系论》,《银行周报》1931年第15卷连载;
    430、[苏]哈巴德著,万鸿开译:《苏联之货币与金融》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
    431、[苏]阿特拉斯著,彭建华、季陶达译:《苏联银行国有史论》、《苏联银行国有史的发展》,商务印书馆1949年版。
    432、[美]柯文著 林同奇译:《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中华书局1989年版。
    433、[英]毛里斯·柯立斯:《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译稿·汇丰——香港上海银行》,中华书局1979年版。
    434、[美]阿瑟·恩·杨格著、陈泽宪、陈霞飞译:《1927—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435、[日]根岸诘:《清国商业综览》第5编,“清国货币及银行”,第275页;莫里逊:《中国商业指南》,伦敦1948年第3版;
    436、[美]斐尔德著、吕浦译:《美国参加中国银行团的经过》,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437、[日]铃木淑夫:《日本的金融制度》,中国金融出版社1987年版。
    438、[美]小科布尔著、杨希孟、武莲珍译:《1927—1937年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439、[美]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三联出版社1990年版。
    440、[美]P·金德尔伯格:《西欧金融论》,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年版。
    441、[日]三好慎一朗著、陈湛匀译:《财政赤字、通货膨胀与宏观经济监控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442、[美]托马斯著、孔繁敏等译:《货币、银行与经济活动》,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
    443、[美]道格拉斯·诺思、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444、[美]道格拉斯·C·诺思著、陈郁、罗华平等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45、[美]费正清、费维恺:《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译本1994年版。
    446、[日]中村哲:《近代东亚经济的发展和世界市场》,商务印书馆中译本1994年版。
    447、V. K. Wellington Koo, Status of Aliens in China, New York, 1912。
    448、[英]毛里斯·柯立斯:《汇丰银行百年史》(中译本),中华书局1979年版。
    449、[德]施丢克尔:《十九世纪的德国与中国》(中译本),中华书局1963年版。
    450、North China Herald(北华捷报),1864年8月6日,p.126。
    451、North China Herald,1887年8月12日,p.186。
    452、North China Herald,1887年8月5日,p.154。
    453、H. E. Morrison & C. R. Manquire: China Stock and Sare Handbook Shanghai, 1915, p. 34。
    454、F.E. Lee, Currency, Banking, and Finance in China, Washington, 1926。
    455、雷麦:《外人在华投资》第468页,商务印书馆1959年中译本。
    456、Lo Hui-min, The Correspondence of G. E. Morrison, Ⅱ, Cambridge, 1978。
    457、F..M. Tamagna: Banking and Finance in China, New York, 1942。
    458、North China Herald,1897年11月5日、p.813,1898年2月20日,p.227,
    459、North China Herald,1898年6月13日,p.1009。
    460、North China Herald,1907年10月18日,P.151。
    461、胜田主计:《确定对中国借款方针》,《近代史资料》1981年第2期,第203页。
    462、C.R. Maguire:The China Stock and Share Handbook, 1926,Shanghai.
    463、西原龟三:《在目前时局下的对华经济措施纲要》,《近代史资料》1979年第1期。
    464、C.R. Maguire: The China Stock and Share Handbook, 1929, Shanghai.
    465、Business History Review, 1982, No. 2。
    466、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67、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
    468、North China Herald,887年8月5日,P.141。
    469、G. W. Skinner, "Cities and the Hierarchy of Local System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470、G. W. Skinner, 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471、[法]马尼爱:《游历四川成都记》,《渝报》第9册(光绪二十四年正月)。
    472、[美]H. B. Morse, The Trade and Administration of China, Revised Edition, Kelly and Walsh, Limited,1913 p.127.(马士:《中朝制度》,克利——沃斯出版有限公司1913年版,第127页。)
    473、[英]林维英著、朱义析译:《中国之新货币制度》,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474、S. F. Wright: China's Customs Revenue since the Revolution of 1911. New York 1935年版。
    475、平汉铁路管理局经济调查班编:《支那经济资料·2·重庆经济调查》(上卷),日本东京株式会社生活社1940年(昭和15年)发行。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