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白领女性的职业压力与社会支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当代青年白领女性的职业压力及其社会支持问题。论文以苏州工业园区的青年白领女性为对象,通过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等方法收集资料,并采用社会统计软件对所获取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依据社会性别理论、相对剥夺理论、社会支持等理论,首先对当代青年白领的职业压力进行现状分析,着重分析了职业压力的现状、来源,以及抗压态度。然后分析了青年白领女性的社会支持状况,主要包括社会支持的形式、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探讨了新时期青年白领女性增强社会支持、缓解职业压力的途径,认为增强社会支持问题上,一方面需要社会群体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充分发挥核心支持网络的优势,建立良好的邻里群体,建立各种女性柔性群体,外地来苏白领参与老乡群体;另一方面社会组织要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在企业中推广“员工帮助计划”,妇联要忠实履行女性权益守护者的责任,非政府组织要从多方面提供帮助;最后是社会层面上要完善社会政策和法规,加强引导和监督: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就业歧视的救济程序,并发挥大众传媒的引导和监督作用。
This study concerns on young white collar women's vocational pressure and social support problem. It takes young white-collar female in Sochow Industrial Park as an example, and collects materials by literature、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then analyze the data by spss. It's based on the social gender theory、the relatively-deprived theory and the social support theory. First,it analyzes the situation of their vocational pressure. after that ,it analyzes the situation of their social support, including the the way it runs、its feature and the problem it faces.
     In next parts, it gives some suggesting on how to improve their social support. Social groups and organizations should provide better support: the core-supporting network, the unofficial groups and organizations and EAP in enterprises should take their parts. Besides, the society should consummate the social policy and regulations, to enhancement guidance and the surveillance. The procedure against the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should be consummated, as well as the mass media must display the guidance function.
引文
[1]张晓丽、李杉杉,《浅议职工的职业压力管理》,《卫生软科学》,2005年第10期。
    [2]唐浩夫,《关注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中国人力资源周刊》,2006年第6期。
    [3]李端祥,《关注员工职业压力》,《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6年第12期。
    [4]零点调查集团,《中国女性健康白皮书》,http://www.jfdaily.com,2008年1月10号。
    [1]转引,杨雄,《上海“白领”青年职业生活调查》,《青年研究》,1999年第6期。
    [2]C·赖特·米尔斯,杨小东等译,《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96页。
    [3]同上,第84页。
    [4]郗英杰,《解读“新白领”》,《中国青年研究》,20001年第6期。
    [5]潘允康,《“白领”与现代社会结构》,《社会科学战线》,1999第6期。
    [1]李强,《关于中产阶级的理论与现状》,《社会》,2005年第1期。
    [2]王晶、静进,《职业压力的研究现况》,《中国临床康复》,2006年第11期。
    [3]元琴,《IT员工职业压力及其干预研究》,毕业论文。
    [1]石林,《职业压力与应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53页.
    [2]Cooper,L & Marshall,J.The Management of Stress.Personn,1975,Rev4:27-31.
    [1]转引,陈成文、潘泽泉,《论社会支持的社会学意义》,《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6期。
    [2]郑照顾,《青少年生活压力与辅导》,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年,第145页.
    [1]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理论基础与应用研究》,《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年第4期。
    [2]王政、杜琴芳,《有关妇、性和社会性别的话语》,《社会性别研究选译》,三联书店,1998年第379-392页。
    [3]于文秀、郑百灵,《颠覆父权制文化的理论先锋--社会性别理论评析》,《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1]高强,《断裂的社会结构与弱势群体构架的分析及其社会支持》,《天府新论》,2004-年第1期。
    [2]郑杭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3]丁锦红、王净,《在校大学生社会支持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4]张文宏、阮丹青的《城乡居民的社会支持网》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三期。
    [5]聂春雷、童星,《社会转型、职业女性与社会支持》,《思想战线》,2005年第2期。
    [1]徐富明、朱从书、黄文锋,《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因素探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年第19期。
    [2]石林,《职业压力与应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78页.
    [1]邱绣,《压力与职业健康》,《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06第4期。
    黎永泰、曾静,《企业女性员工工作压力特点及减压措施探讨》,《贵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9期
    [1]王俊明,《近年来国内关于教师角色冲突的研究综述》,《教师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
    [2]MBA智库百科http://wiki.mbalib.com 2008年1月16日。
    [1]陈捷,《组织中的工作压力来源及其管理》,《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1]张德,《组织行为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93页。
    [2]黎永泰、曾静,《企业女性员工工作压力特点及减压措施探讨》,《贵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9期。
    [1]陆学艺、景天魁,《转型中的中国社会》,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
    [1]郑杭生、李强等,《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1]转引,方芳、曹碧艳,《浅谈我国就业市场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年第3期。
    [1]聂春雷、童星,《社会转型、职业女性与社会支持》,《思想战线》,2005年第2期。
    [1]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5页。
    [1]《白领孕期被炒分文未得 法院判公司补齐工资》,《新闻晨报》,2007年10月22日。
    [1]任正英,《〈促进就业法〉需要性别意识》,中华女性网2008年3月11日。
    [2]朱晓征,《妇女需要什么样的传媒--“大众传媒对妇女的影响”问卷调查报告》,《新闻记者》,2002年第3期。
    1、李丽英,《职业母亲的工作倦怠与自尊、社会支持的关系》,河北大学2006届硕士研究生论文。
    2、周若涛,《大学生危险行为的现状及其与社会支持、自尊的关系》,山东师范大学2003届硕士研究生论文。
    3、裴丽,《年轻女性农民工正式社会支持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6届硕士研究生论文。
    4、张馨,《西安地区高校图书馆员工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第四军医大学2006年硕士研究生论文。
    5、张文宏等,《城乡居民的社会支持网》,《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3期。
    6、贺寨平,《国外社会支持网研究综述》,《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7、施建锋等,《社会支持研究有关问题探讨》,《人类工效学》,2003第1期。
    8、李培林,《社会生活支持网络从单位到社区的转变》,《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9、陈成文等,《论社会支持的社会学意义》,《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6期。
    10、林初锐等,《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研究》,《心理科学》,2004年第5期。
    11、李强,《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12、丘海雄,《社会支持结构的转变:从一元到多元》,《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4期。
    13、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年第12期。
    14、姚远,《非正式支持理论与研究综述》,《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第1期。
    15、靳娟、靳静毅,《北京高校教师工作压力状况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16、李援,《浅析职业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7期。
    17、李端祥,《关注员工职业压力》,《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6年第12期。
    18、陆彩萍等,《护士长的工作压力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护士进修杂志》2004年第9期。
    19、陈巧玲,《贫困女大学生发展压力与社会支持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6届硕士研究生论文。
    20、杜芳琴,《妇女与社会性别研究在中国》,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
    21、王政,《社会性别研究选择》,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
    22、林聚任,《社会性别的多角度透视》,《羊城晚报出版社》,2003年3月。
    23、孙青,《走向新世纪的职业女性:国外妇女就业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8月。
    24、张彦,《EAP改善员工职业压力》,《人才资源开发》,2005年第6期。
    25、陈虹,《中国城市职业女性双重角色冲突的原因及其化解途径》,《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26、阮曾琪,《中国就业妇女社会支持网络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27、沈康荣,《职业地位分类及评价因素》,《社会学》,2002年第2期。
    28、〈法〉米歇尔·克罗齐埃,刘汉全译,《科层现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29、李强,《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分层结构》,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30、边燕杰,《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美国社会学者分析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
    31、彼得布劳、马歇尔·梅耶,《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2001年。
    32、李有梅,《组织社会学及其决策分析》,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年。
    33、孙龙、风笑天,《青年白领的职业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青年研究》2002年第6期。
    34、李强,《关于中产阶级和中间阶层》,《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35、潘允康,《白领与现代社会结构》,《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第3期。
    36、袁方等,《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
    37、许小东,《工作压力:应对与管理》,航空工业出版社,2004年07月。
    38、任超群、陈益丹,《中小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的条件及其途径》,《企业经济》 2007年第6期。
    39、于显洋,《组织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
    40、张德,《组织行为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
    41、〈美〉Lorne Sulsky,Carlla Smith,马剑洪译校,《工作压力》,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10月。
    42、曹艳春,《性别就业歧视的法律救济之思考》,《政治与法律》,2007年第4期。
    43、刘英,《女性平等就业权实现的法律缺陷及其完善》,《商业时代》,2007年第29期。
    44、丁建国,《论传媒的法律意识》,《新闻与法制》,2007年第12期。
    45、李腊花,《新闻媒体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46、李新建,《欧美国家妇女的劳动权益及其保护》,《妇女研究论丛》,2000年第1期。
    47、叶耀荣等,《杂志广告中的性别角色定型的实证研究》,《人类工效学》,2006年第12期。
    48、唐人洁,《我国女性职业生涯规划的困惑及相关对策》,《管理》,2007年第10期。
    49、孙庆波等,《组织文化对合资企业吸收能力的影响研究》,《上海商学院学报》,2007年3月第8卷第1期。
    50、李晔,《组织在员工职业与家庭冲突中的作为》,《社会》,2003年第4期。
    51、陈捷,《组织中的工作压力来源及其管理》,《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5月第20卷第3期。
    52、西宝等,《组织变革条件下职业压力与健康风险研究》,《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10月。
    53、彭戍兰等,《非公企业白领思想状况调研》,《工会理论研究》,2006年第1期。
    54、张西超等,《负性情绪在工作压力作用中工作机制的研究》,《心理科学》,2006年第4期。
    55、纪晓丽等,《基于双因素理论的员工工作压力源管理研究》,《科技管理研究》, 2007年第9期。
    56、程正昌等,《论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压力管理》,《今日科技》,2006年第3期。
    57、曾静、黎永泰,《女性职业转换期间压力研究》,《前沿》,2007年第5期。
    58、黎永泰、曾静,《企业女性员工工作压力特点及减压措施探讨》,《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9月。
    59、李庆,《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实现中国妇女的根本解放》,《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3年2月。
    60、尹晴晴,《浅析中国职业女性角色冲突与困惑》,《当代经济》,2007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