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外交行記與語錄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外交行记舆语录是外交活勤中的雨种报录,它们是中国政治史、外交史的重要史料,也是中国文学史的一宗资源。外交行记和语录的创作,集中出现在宋代。
     外交行记主要有三种文体类型,即散文、韻文和图文。散文类行记通常记述行程和揉录见聞——或是叙述使程,或是言说事物,或是陈述事件——以讲述性的文字为表现形式。韻文颊行记的典型代表是外交诗歌,以记詠的形式表现外交经过,而达到记行的目的。图文类行记主要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述外交经遇,寅现文字舆图书的双重记录。
     外交捂录是宋代的官方文体,其产生是政治推勤的结果。它来源於漢文化中的专封傅统,可以说是外交专对活勤的文字化。它的文体渊源於南北朝畴期的外交语辞别=,即一种尊录外交双方封答语言的记言文体。外交语录的类型有奉使语缘、接馆送伴语录、别录、通問录和審讲录等。奉使语录和接馆送伴语录普遍存在於不同的历史时期,而别录、通問录等则是特殊时期的藉缘品种。
     行记和语录同檬是在外交活勤中孕育的。这一事寅,注定它们有舆生俱来的血缘关系。比较行记和语录的文本可以發现,在行韶文本中有一些藉缘特徵,而语缘文本也具备某些行记特徵。但是,它们晕竟是性质不同的雨千种文体。外交行记主要记录经见,包括山川、人文、风俗、地理和物产;外交捂录主要记录問答,表现双方的接洽、交谈、問候和辩驳。所以它们各自承檐一种记錄功能,大致封应於先秦所谓“左史记事,右史记言”,是记事、记言之分工在宋代外交活勤中的表现。
     宋代以後,外交行记的创作范围不断扩大,不仅在元明清时期被广泛运用,而且在域外各国流行。丛作品数量看,不论是元明清的外交行记,还是域外的燕行缘,都有数百种之多。而这一盛沉也带来了中外外交行记创作的互勤。通遇比较可以发现,燕行錄的创作是有中国渊源的。也即是说,域外燕行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乃是中国外交行记和语录傅播的硕果。所以,只有同外交行记和语缘相比较,才能建立关於域外燕行錄的全面而系统的认识。
Records of diplomatic events and dialogue are two forms of documents in foreign affairs and they not only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Chinese policy and diploma, but also being resource of Chinese literature. The creation of the records and dialogue mainly appeared in Song dynasty.
     There are three main types of the records:prose, verse and image-text. Verses often narrates trips and write the experiences down---describing the journey and the events or just narrating which adopts relating words as the main form. Diplomatic poetry characterizes the journey records in verse. The picture-texts describe diplomatic process with pictures and words, reaching the aim about pictures and words of double records.
     Diplomatic dialogue is the official genre in Song dynasty, which results in political promotion. It comes from despotic tradition of the culture in Han dynasty, which can be said the transform words of specific activity in diplomacy. Its genre originates from diplomatic words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the recording genre which specifically records the dialogue between two diplomatic sides. The types of diplomatic dialogue are quotations from ambassador, from sending friends, farewell and consideration. Quotations from ambassadors and sending friends exit universally in different times, but farewell and consideration are the types of diplomatic dialogue in special times.
     Records of journeys and dialogues are also conceived in official affairs, which doom their inherent blood relationship. Comparing genres of that two, we can find features of dialogue in journey records and features of the latter are also found in dialogues. However, they are two different kinds of genre after all in essence. Diplomatic records mainly describe experiences including landscape, culture, custom, geography, resources; diplomatic dialogues mainly describe questions and answers, which express talking, regarding and consulting. Consequently they undertake their own narrative roles, which equals " zuoshi keeping records and youshi keeping words in pre-Qin dynasty " and which is the division of work of keeping records and words in song dynasty.
     After Song dynasty, the creative range of diplomatic events records expands. It is not only used in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y, but also become popular in foreign countries. Either the diplomatic journey records in Yuan, Ming,Qing dynasty or diplomatic dialogues in foreign countries, the number of them are more than one hundred, which brings interactions on records of diplomatic journey between China and abroad. By comparing, we can find that journey records from Northern Korea, to some extent, have Chinese origins. That is to say, the great achievement reached by northern Korea results in the broadcast of Chinese diplomatic events and dialogues. Therefore, only comparing with records of diplomatic events and dialogue can we establish comprehensive view of records from northern Korea.
引文
①孫詒讓《周禮正義》卷七二,中华书局,1987年,第3007页。
    ②賈公彦《周禮注疏》卷三七,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書局影印,1980年,第894页中。
    ③《周禮正義》,第3008页。
    ④《漢书》卷三○《藝文志》,中華书局,1962年,第1755-1756页。
    ⑤刘宝楠《論語正義》卷一九、一八,中华書局,1990年,第668、642页。《左傅·襄公二十五年》,《十三经汴疏》,第1985頁下。
    ①刘宝楠《论语正義》卷一七,第560页。
    ②《春秋左傅正義》,《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第2015页下。
    ③刘知幾著,浦起龍通释《史通》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61页。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羲校注》卷一,中华书局,1985年,第61页。
    ①洪適《盤洲文集》卷六二《题松漢纪聞》,《四部叢刊初编》第193册。余靖《武溪集》卷一八《契丹官儀》,《文渊阁四库全書》第1089册,第174页上。
    ②傅乐焕《辽使叢考》,中華书局,1984年。
    ③賈敬颜《五代宋金7元人边疆記十三种疏证稿》,中华书局,2004年。
    ④趟永春《宋人出使辽金“语录”研究》,《史学史研究》1996年第3期。
    ⑤张希清主编《10—13世纪中國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⑥李德輝《输宋人使蕃行记》,《华夏文化输壇》2008年。李德輝《晉唐兩宋行记辑校》,辽海出版社,2009年。
    ①趟永春编注《奉使辽金行程錄》,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李德輝《晉唐兩宋行記辑校》,速海出版社,2009年。
    ②胡傅志《論南宋使金文人的创作》,《文学遗產》2003年第5期;張榮东《宋人使金诗考》,《北方論叢》2006年第4期:成少波《南宋使金詩考论》,安徽大學2006年硕士论文。
    ③王水照《输北宋使辽持的兩個问题》,《山西师大学报》1992年第2期。
    ④张国度《從辽诗及北宋使辽诗看辽代社会》,《煙台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孫冬虎《北宋诗人眼中的辽境地理舆社会生活》,《北方論叢》2005年第3期。
    ⑤楊静《北宋使辽詩研究》,南京師範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褚葛憶兵《输北宋使辽詩》,《暨南學报》2006年第3期;董碧娜《宋使臣出使詩研究》,陝西師範大学2007年硕士論文;王輝斌《宋金元奉使诗探输》,《江准論壇》2010年第2期。
    ①趟克《王安石“使辽”及“使速诗”考辨》,《北方论叢》2001年第2期;张涤云《关于王安石使辽與使辽詩的考辨》,《文学遗产》2006年第1期;刘成国、卢云姝《王安石使辽考谕——兼與张涤云先生商榷》,《浙江工與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②姜逸波《范成大“使金”诗的爱国思想》,《湘潭大学学报(语言文学)增刊》,1985年;张榭峰《范成大使金诗研究》,河北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李娟《论范成大使金记行诗的田园内涵》,《江淮论坛》2010年第1期。
    ③趟永春《洪皓使金及其对文化交流的贡献》,《松辽学刊》1997年第1期;耿伟《洪皓使金期间交游及詩文研究》,浙江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于国华、刘玉梅《论洪皓使金诗的安适主题》,《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7期。
    ④隙子彬、齐敬之《苏颂<使辽诗>注释》,《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3年第2期;褚葛憶兵《论苏辙的奉使詩》,《江海孚刊》2005年第3期;吴河清《论曹鄖的使金詩》,《文学遗产》2007年第5期;刘春霞《朱弁使金诗初探》,《西华师范大学学辗》2008年第5期;吴冬红《论曹鄖的使金词》,《麗水学院學報》2010年第3期。
    ①《史记》卷九七《陆賈列傅》,中革书局点校本,1982年,第2697页。
    ②谢肇淛《滇略》卷八,《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94册,第215页上。
    ③靖道谟等编纂《云南通志》卷三○《杂纪·遗文》,《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70册,第745页下。
    ④《隋書》卷三三《经籍志》,中华书局黠校本,1973年,第985页。郑樵《通志》卷六六《艺文略》地理类行役,中革离局影印,1987年,第783页上。王应麟《玉海》卷一六《異域图害》漢異物志,魔陵书社影印,2007年,第299页上。
    ⑤王敛若等编纂,周勛初等校订《册府元龜》卷五六○《国史部·地理》,凰凰出版社,2006年,第6422页。
    ⑥《史耙》卷一二三《大宛列傅》,第3157页。
    ⑦章宗源《隋吉经籍志考证》卷六,《二十五史补编》(第四册),中华书局,1955年,第4993页下。
    ①《後漢书》卷四七《班勇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65年,第1587、1589页。
    ②顾櫰三《补後漢书艺文志》卷五,《二十五史补编》(第二册),第2199页中。
    ③姚振宗《後漢艺文志》卷二,《二十五史补编》(第二册),第2376页下-2377页上。
    ④《後漢书》卷八八《西域传》,第2912-2913页。
    ⑤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影印,1958年,第617页上。
    ⑥惠栋《後漢书补注》卷二○,戴张舜徽主编《二十五史三编》(第四册),岳麓书社,1994年,第268页上。
    ⑦《梁书》卷五四《褚夷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73年,第783页。
    ⑧《隋书》卷三三《经籍志》,中华书局点校本,1973年,第984页。《舊唐书》卷四六《经籍志》,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2015页。《新唐书》卷五八《艺文志》,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第1505页。
    ⑨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七八七,中华书局影印,1960年,第3485页上。
    ⑩参见陈佳荣《康泰、朱应首使扶南之探究》,原载《南洋学报》五十六卷,新加坡南洋学会2002年12月。
    11群见陈佳荣、钱江、张广达合编《历代中外行纪》,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第59页。
    12《後漢书》卷五一《李恂传》,第1683页。
    13王嘉撰、萧绮录《拾遗记》卷九,中华书局,1981年,第208-209页。
    ①《後漢书》卷八八《西域傅》,第2914、2918页。
    ①《後漢书》卷八八《西域传》,第2915、2917、2920页。
    ②《太平御览》卷七八七《四夷部》,第3485页。
    ③嵇含《南方草木状》卷上、卷下,《丛书集成初编》第1352册,第1、11-12页。
    ④《史记》卷九七《睦贾传》,第2698页;《漢书》卷四三《陆贾傅》,第2112页。
    ⑤《漢书》卷四三《陆贾传》,第2113页。
    ⑥《後漢书》卷八八《西域传》,第2918、2920页。
    ⑦《後漢书》卷八八《西域传》,第2917、2919页。
    ①崔豹《古今注》卷下,《丛書集成初编》第274册,第18-19页。
    ②《拾遗记》卷九载:“太始元年,魏帝為陈留王之岁,有频斯国大来朝,以五色玉为衣,如今之鎧。其使不食中国滋味,自齐金壶,壶中有浆,凝如脂,当一滴则寿千岁。其国有大枫木成林,高六七十里,善算者以里计之,雷电常出树之半。其枝交云於上,蔽不见日月之光。其下平扫灑,雨雾不能入焉。树东有大石室,可容萬人坐。壁上刻为三皇之像:天皇十三头,地皇十一头,人皇九头,皆能身。亦有膏燭之处。缉石为床,床上有膝痕深三寸。床前有竹筒畏尺二寸,书大篆之文,皆言开辟以来事,人莫能识。或言是伏羲书卦之时有此書,或言是苍頡造书之处。傍有丹石井,非人之所檠,下及漏泉,水常沸沥,褚仙欲饮之时,以长绠引汲也。其国人皆多力,不食五谷,日中无影,饮桂浆云雾。羽毛为衣,发大如娄,坚韧如筋,伸之几至一丈,置之自缩如蠡。续人发以为绳,汲丹井之水,久久方得升合之水。水中有白蛙,雨翅,常来去井上,仙者食之。至周,王子晋晦井而窥,有青雀术玉杓以授子晋,子晋取而食之,乃有云起雪飞。子晋以衣袖挥云,则尝雪自止。白蛙化为双白鸠入尝,望之遂减。皆频斯国之所记,蓋其人年不可测也。”第208-209页。
    ③《後漢书》卷八八《西域傅》,第2919页。
    ④《梁书》卷五四《褚夷傅》,第789页。
    ⑤《後漢書》卷八五《东夷列傅》,第2810页。《梁书》卷五四《褚夷傅》,第798页。
    ①《史耙》卷一二三《大宛列傅》,第3160-3164页。
    ②《隋书》卷三三,第986页。《蕾唐书》卷四六,第2016页。《新唐害》卷五八,第1505页。郑樵撰,工树民点校《通志二十略》,中华害局,1995年,第1583页。
    ③《隋书》卷三三,第986页。《通志二略》,第1584页。
    ④《魏害》卷八四《李業傅》,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第1862页。
    ①《北史》卷四三,中华书局點校本,1974年,第1604页。
    ②《隋书》卷三三,第986页。
    ③《魏害》卷一二《孝静纪》,第305页。
    ④段成式撰,方南生點校《酉陽杂俎》续集卷四四“眨族”条,中华书局,1981年,第237-238页。
    ⑤《魏害》卷七七,第1716页。
    ⑥《北齐害》卷四三《封述傅》,中华害局黠校本,1972年,第573页。
    ⑦姚振宗《隋害经籍志考證》卷二一,《二十五史袖编》(第四册),第5411页中。
    ①《隋书》卷三三,第986页。《通志二十略》,第1583页。
    ②《陈书》卷三四《江德藻傅》,中华书局黠校本,1972年,第457页。
    ③《陈书》卷一四《南康愍王曇朗傅》,第211页。
    ④《隋书》卷三三,第986页;《通志二十略》,第1583页。
    ⑤《陈书》卷一六《刘师知傅》,第229页。
    ⑥《册府元皨》卷五六○《国史部·地理》,第6424页。
    ⑦《册府元皨》卷五六○《国史部·地理》,第6424页。
    ①《隙书》卷二七,第348-349、354页。
    ②段成式《酉阳杂俎》,第237、241页。
    ③段公路纂、崔妞关注《北户录》卷三,《装書集成初编》第3021册,第48页。
    ①《北齐书》卷二九《李给傅》,第395页。
    ②《隋书》卷三五,第1089页。《通志二十略》,第1792页。
    ③《北史》卷三一,第1132页。《梁书》卷四八,中华书局點校本,1973年,第664--665页。《周害》卷三二,中华害局黠校本,1971年,第559页。
    ①《北齐書》卷四三,第571页。
    ②《北史》卷四三,第1604页。《梁书》卷二六,第391--392页。《北齐书》卷三九,第521页。
    ③趟翼著、王树民校證《廿二史劄记校證》,中华书局,1984年,第294--297页。
    ④黄报报《中国历代行人考》,台湾中华书局,1969年,第189页。
    ⑤《南齐書》卷四八,中革害局黠校本,1972年,第842页。
    ⑥《南齐书》卷四八,第841页。
    ⑦《魏书》卷七上,第152--153页。
    ①《魏害》卷六二,第1389—1390页。
    ②《南齐书》卷四七,第824页。
    ③《南齐书》卷四七,第821-822页。
    ①庾信撰、倪璠注《庾子山集注》卷三,中华书局,1980年,第198页。
    ②《庾子山集注》卷三,第196-197页。《隋詩》卷一,逯欽立辑校《先秦漢魏晋南北朝诗》,中华害局,1983年,第2633-2634页。
    ①《庾子山集注》卷三,第325页。
    ②《陈诗》卷六,载《先秦漢魏晋南北朝詩》,第2541页。
    ③《宋书》卷七三,中华书局黠校本,1974年,第1891页。
    ④《陈诗》卷五,载《先秦漢魏晋南北朝诗》,第1234页。
    ⑤《魏书》卷四四七,第1055页。
    ⑥《隋书》卷五七《薛道衡傅》,第1406页。
    ⑦《隋书》卷五七《薛道衡傅》,第1406页。
    ①《陈书》卷三四,第472页。
    ②段成式《酉陽杂俎》前集卷一二“语资”条,第112页。
    ③曹溶辑,陶樾增订《学海颧编》(第二册),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4年,第68页。
    ①《舊唐书》卷四六,第2016页。《新唐害》卷五八,第1505页。《通志二十略》,第1586页。
    ②《隋书》卷三《煬帝本纪》,第71页。
    ③《隋书》卷八二《赤土国传》,第1834-1835页。又见《北史》卷九五《赤土国傅》,第3160-3161页。
    ④见斡振华《赤土国记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6年第2期。
    ⑤杜佑《通典》,中华书局點校本,1988年,第5256页。
    ⑥《隋書》卷八三《西域傅》,第1841页。
    ⑦《新唐书》卷五八,第1485页。
    ⑧《新唐书》卷一百《韋弘机傅》,第3944页。
    ⑨《蕾唐书》卷一八五《韋机傅》,第4795页。
    ①釋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中华書局,2003年,第2885页。
    ②《舊唐书》卷四六,第2016页。《新唐书》卷五八,第1505页。《通志二十略》,第1586页。
    ③《法苑珠林校注》卷三五、五五,第1107、1661页。
    ④张彦遠《歷代名書记》,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4年,第82页。
    ⑤詳见陈佳榮、钱江、張慶達合编《歷代中外行纪》,第185-195页。
    ⑥王堯臣等编次,钱东垣等辑释《崇文總目》卷二,《叢书集成初编》第21册,第91页。《新唐書》卷五八,第1508页。《通志二十略》,第1585页。尤袤《遂初堂书目》,《叢書集成初编》第32册,第16页。《宋史》卷二○四,第5152、5154页。
    ⑦王應麟《玉海》卷一六,廣陵书社,2007年,第301页上。
    ⑧詳见李德辉《晋唐两宋行记辑校》,辽海出版社,2009年,第126页。
    ⑨《通典》卷一九一,第5199页。
    ①《新唐书》卷五八,第1508页。
    ②《崇文总目》卷二,《叢书集成初编》第21册,第91页。《通志二十略》,第1585页。《宋史》卷二○四,第5154页。
    ③《舊唐书》卷一九九《新羅国传》,第5337页。
    ④《新唐書》卷二二○《新羅传》,第6205页。
    ⑤詳見《晉唐兩宋行记辑校》,第134页。
    ⑥陈振孫著,徐小蠻、顧美華點校《直齐书錄解题》卷七,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第197页。
    ⑦《舊唐书》卷一三八,第3775-3776页。
    ⑧《舊唐书》卷一九五,第5208页。
    ①《舊唐书》卷一四九,第4024页。
    ②《舊唐书》卷一三《德宗本纪》,第379页。
    ③《舊唐书》卷一八五,第4830--4831页。
    ④王溥《唐会要》卷三六,中華书局,1955年,第661页。
    ⑤《册府元龜》卷五六○《国史部·地理》,第6426页。
    ⑥《云南通志》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70册,第746页上。
    ⑦《通志二十略》,第1585页。
    ⑧祥见《晉唐两宋行记辑校》,第136-138页。
    ⑨《舊唐書》卷一三三,第3685页。
    ⑩《新唐书》卷一五四,第4874页。
    11《舊唐书》卷一六《穆宗本纪》,第500页。
    ①《新唐书》卷二一六,第6104页。
    ②司馬光编著,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鑑》卷二四二《唐纪》,中華书局,1956年,第7799页。
    ③《舊唐害》卷一九六,第5264页。
    ④《新唐书》卷二一六,第6102-6104页。
    ⑤紀昀等撰《河源纪略》卷三《图說》,《文渊閣四库全書》第579册,第40页。
    ⑥晁公武撰、孫猛校证《郡齐讀书志校證》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288页。
    ⑦《宋史》卷二O四,第5154页。
    ⑧《新唐书》卷二二二,第6281页。
    ⑨《郡齐读书志校证》卷七,第288页。
    ①詳兑《晋唐兩宋行记辑校》,第159-161页。
    ②《崇文总目》卷二,《叢书集成初编》第21册,第91页。《新唐書》卷五八,第1508页。《通志二十略》,第1585页。《宋史》卷二○四,第5154页。
    ③孫光寭撰《北萝琐言》卷一三,(賈二强點校),中华書局,2002年,第276--277页。
    ④《宋史》卷二四九,第8802页。
    ⑤詳見《晋唐兩宋行记辑校》,第162页。
    ⑥《新唐书》卷五八,第1508页。
    ⑦《玉海》卷一六《異域圖书》,第303页上。
    ⑧《资治通鉴》卷二五一《唐纪》,第8150--8151页。
    ⑨《直齊书錄解题》卷八,第266-267页。
    ①《资治通鑑》卷二五三《唐纪》,第8211-8212页。
    ②《唐會要》卷九九,第1766页。
    ③司焉光《资治通鑑考異》卷二四,《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11册,第243页上。
    ④《直齊书錄解题》卷八,第266页。
    ⑤《通志二十略》,第1584页。
    ⑥《宋史》卷二○四,第5155页。
    ⑦群见《晉唐兩宋行记辑校》,第174-175页。
    ⑧程大昌《演繁露续集》卷一“高麗境望”條,《業书集成新编》第11册,第623页中。
    ⑨吴任臣撰《十国春秋》卷二八,中华书局,1983年,第410页。
    ①《崇文總目》卷二,《叢書集成初编》第21冊,第93页。《通志二十略》,第1586页。《宋史》卷二○四,第5156页。
    ②《新五代史》卷七四《四夷附辣》,中华害局點校本,1974年,第917-919页。
    ③詳见《晋唐两宋行記輯校》,第176-177页。
    ④陆游《南唐书》卷一八,《叢书集成初编》第3854册,第408-409页。《十国春秋》卷二三《公乘镕傅》,第329页。
    ⑤《舊唐書》卷四四六,第2016页。《新唐害》卷五八,第1506頁。《通志二十略》,第1584页。
    ⑥《新唐書》卷五八,第1508页。《宋史》卷二O四,第5155页。
    ⑦《玉海》卷一六《異域图書》,第302页下。
    ①詳見《晉唐兩宋行记辑校》,第139、152页。
    ①《新唐書》卷四二《地理志》,第1085-1086页。
    ②《隋书》卷八二《赤土國傅》,第1834-1835页。又見《北史》卷九五《赤土國傅》,第3160-3161页。
    ①杜佑《通典》,第5256页。
    ①《舊唐書》卷一三七《吕溫傅》,第3769-3770页。
    ②《舊唐書》卷一三七《吕温傅》,第3769页。
    ③《郡齐辅书志校证》卷八,第349--350页。
    ④《宋史》卷二○三,第5118页。
    ⑤《新五代史》卷五七《工仁裕傅》,第662页。
    ①《全唐诗》卷三七○、三七一,中华書局,1960年,第4158、4160、4164、4167页。
    ②《全唐詩》卷三七一,第4175页。
    ③《新唐书》卷五八,第1506页。
    ④《通志二十略》,第1585页。
    ①《册府元龜》卷五六○《國史部·地理》,第6425页。
    ②《新唐书》卷二二三,第6338页。
    ③《新唐書》卷二二一,第6232页。
    ④《舊唐書》卷一八九,第4955页。
    ⑤《册府元龜》卷五六O《国史部·地理》,第6426页。
    ⑥《下海》卷一六《異域图书》,第302页下。
    ①《宋史》卷二○三《藝文志》,中华書局點校本,1985年,第5119页。
    ②尤袤《遂初堂书目》,《叢书集成初编》第32册,第16页。
    ③李熹《續资治通鑑长编》卷二二《太宗》,中苹害局,1992年,第492页。
    ④《宋史》卷三O九《王延德傅》,第10157页。
    ⑤《宋史》卷四九○《高昌国傅》,第14110-14113页。
    ⑥《宋史》卷四九○《高昌国傅》,第14113页。
    ⑦《续资治通始长编》卷三一《太宗》,第697页。
    ⑧《续资治通鑑长编》卷三一《太宗》,第698-699页。《宋史》卷四八八《交阯傅》,第14061-14062页。
    ①黎萴著《安南志略》,(武尚清點校),中華書局,2000年,第81页。
    ②《宋史》卷四八七《高麗傅》,第14040-14041页。
    ③晁公武撰、孫猛校證《郡齐讀書志校證》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290页。《遂初堂书目》,第16页。隙振孫著,徐小蜜、顧美华黠校《直齊书录解题》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67页。《宋史》卷二○四《藝文志》,第5154页。
    ④《宋史》卷二O三《藝文志》,第5105页。
    ⑤《郡齐讀书志校证》卷七,第290页。《直齊書录解题》卷八,第267页。王應麟辑《玉海》卷五八《藝文》,廣陵书社影印,2007年,第1114页上。
    ⑥《续资治通鑑长编》卷一○《太祖》,第228页。
    ①《郡齊讀書志校证》卷七,第283页。《直齐书錄解題》卷七,第203页。《宋史》卷二○三《藝文志》,第5119页。
    ②《宋史》卷四四一《路振傅》,第13062页。
    ③賈敬颜《五代宋金元人邊疆行記十三种疏鄭稿》,中華書局,2004年,第39页。
    ④《续资治通长编》卷六八《真宗》,第1527-1528页。
    ⑤《续资治通鑑长编》卷六六《真宗》,第1490页。
    ⑥《宋会要輯稿》卷五二五七《蕃夷二》,中华书局影印,1957年,页7692下。
    ⑦《郡齐讀书志校證》卷七,第282页。《宋史》卷○三《藝文志》,第5120页。
    ⑧《宋史》卷二八六《王曙傅》,第9633页。
    ⑨《续资治通监长编》卷六四《真宗》,第1428页。
    ⑩《续资治通鑑长编》卷七二《真宗》,第1645页。
    ①《宋史》卷二八六《王曙传》,第9633页。
    ②《郡齐讀書志校證》卷七,第282页。尹洙《河南集》卷一二,《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90册,第63页上。朱弁《曲洧舊闻》卷四,(孔凡禮黠校),中华書局,2002年,第141页。
    ③《宋史》卷二○四《藝文志》,第5156页。《玉海》卷一六《地理·異域图書》,第304页下。
    ④《续资治通鑑长编》卷七九《真宗》,第1794页。
    ⑤《玉海》卷一六《地理·異域圖书》,第304页下。
    ⑥《宋史》卷三○五《晁迥传》,第10086页。
    ⑦《续资治通鑑長编》卷八一《真宗》,第1848页。
    ①《绩资治通鑑長编》卷八一《真宗》,第1848-1849页。
    ②《宋會要辑稿》卷五_二五七《蕃夷》,第7696页上。
    ③王仁俊《遼史藝文志補證》,《二十五史補證》(第六册),第8149页中。
    ④《宋史》卷三○五《薛映傅》,第10091页。
    ⑤《續资治通鑑長编》卷八八《真宗》,第2015页。
    ⑥見趙永春编注《奉使遼金行程錄》之《薛映記》“題解”,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第32页。
    ⑦《五代宋金元人邊疆行記十三種疏證稿》,第104-109页。
    ⑧《續资治通鑑長编》卷九七《真宗》,第2253-2254页。
    ①《续资治通鑑長编》卷九六《真宗》,第2217页。
    ②《五代宋金元人邊疆行记十三种疏證稿》,第110-121页。
    ③《直齐书录解题》卷七,第203页。《宋史》卷二O三《藝文志》,第5120页。
    ④《续资治通鑑长编》卷一二八《仁宗》,第3035页。
    ⑤《直齊書录解题》卷七,第203页。
    ⑥周輝撰,刘永祥校注《清波杂志校注》卷一○,中华書局,1994年,第426页。
    ⑦《续资治通鑑長编》卷一四四《仁宗》,第3482页。
    ⑧《续资治通鑑長编》卷一五一《仁宗》,第3678页。
    ⑨《续资治通鑑長编》卷一五四《仁宗》,第3739页。
    ①余靖《武溪集》卷一八,《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89册,第174页上。
    ②汪應辰《文定集》卷一○,《叢書集成初编》第1987册,第116-117页。
    ③《续资治通鑑长编》卷一八○《仁宗》,第4365页。
    ④《宋史》卷三三七《范镇傅》,第10790页。
    ⑤范镇《东齐记事》附录(一)辑遗,(汝沛点校),中华书局,1980年,第59页。
    ⑥曾慥辑《类说》卷二二“契丹风俗”,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第22页。厉鹗《辽史拾遗》卷二四,《丛书集成初编》第3901册,第437页。
    ⑦尤袤《遂初堂书日》,第9、10页。
    ⑧《宋史》卷二○三《艺文志》,第5121页。
    ①《续资治通鑑长编》卷一九五《仁宗》,第4717页。
    ②苏颂《苏魏公文集》卷五一,中华书局,1988年,第775页。
    ③范成大《范石湖集》卷一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56页。
    ④叶德辉考证《宋秘书省续编到四库全书目》,《丛书集成续编》(第三册),新文礼出版公司印行,1988年,第243页下。《通志二十略》,第1584页。
    ⑤《续资治通鑑长编》卷二六一《神宗》,第6362页。
    ⑥《宋史》卷三三一《沈括傅》,第10655页。
    ①贾敬颜《沈括<熙宁使契丹图抄>疏证稿》,见《五代宋金元人边疆行记十三种疏证稿》,第122-124页。
    ②《五代宋金元人边疆行记十三种疏证稿》,第122-169页。
    ③《直齐书录解题》卷七,第204页。
    ④《续资治通鑑长编》卷二六七《神宗》,第6545页。
    ⑤苏颂《苏魏公文集》卷五六,第852页。
    ⑥《续资治通鑑长编》卷三三九《神宗》,第8167页。
    ⑦《郡齐读书志校证》卷七,第284页。《宋史》卷二○三《艺文志》,第5107页。
    ⑧《宋史》卷三四七《张舜民傅》,第11006页。
    ①张舜民《书墁集》卷六,《丛书集成初编》第1948册,第49页。
    ②《宋史》卷二○三《艺文志》,第5121页。
    ③《宋史》卷四八七《高丽傅》,第14049页。
    ④《玉海》卷一六《地理·異域图书》,第305页上。
    ⑤《郡齐读书志校证》卷七,第292页。《直齐书录解题》卷七,第204页。
    ⑥《宋史》卷四四八七《高丽傅》,第14049页。
    ⑦《宋史》卷三五七《王云傅》,第11229页。
    ①《郡齐读书志校證》卷七,第292页。《直齐书录解题》卷七,第204页。《玉海》卷一六《地理·異页域图书》,第305页上。《清波杂志校注》卷七,第324页。吴炯《五总志》,《丛书集成初编》第295册,第13页。
    ②以上见《雞林志》,载《貌郛》(宛委山堂本)卷六○,第2779页;《说郛》(商务本)卷六、七七,第130-131、1114页。陶宗儀等编《说郛三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③《续资治通鑑长编》卷四五二《哲宗》,第10851页。
    ④查慎行《苏诗补注》卷二九,《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11册,第566页下。
    ①高似孙《剡缘》卷七,《丛书集成续编》第229册,第266页上。
    ②趟彦衞《云麓漫钞》卷四,(傅根清黠校),中华书局,1996年,第68页。
    ③《玉海》卷一六《地理·異域图书》,第305页上。
    ④详见安炳浩《<杂林类事>及其研究》,《北京大学学报》1986年第6期。
    ⑤谢道承等编纂《福建通志》卷四八,《文渊阁四库全害》第529册,第623页下。
    ⑥曾国荃、王轩等修纂《山西通志》卷一○○,《续修四库全书》第644册。
    ⑦徐梦华《三朝北盟会编》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2008年,第38-39页。
    ⑧《二朝北盟会编》卷六,第38页下。
    ①李心傅《建炎以来繋年要录》卷一,中华书局,1956年,第3页。《三朝北盟会编》卷六,第39页。
    ②《直齐書录解题》卷七,第204页。
    ③《宋史》卷二五《徽宗本纪》,第413页。
    ④《金史》卷六○,中华书局,1975年,第1390-1391页。
    ⑤《直齐书录解题》卷八,第267页。
    ⑥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圖经》,(虞云国、孙旭黠校),大象出版社,2008年,第7-8页。
    ①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七一史部地理类,中华书局影印,1965年,第631页上。
    ②《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第141页上。
    ③陈乐素《三朝北盟会编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册,中华书局,1987年,第263-264页。碓庵、耐庵编,崔文印箋證《靖康稗史箋证》前言,中华书局,1988年,第4-5页。
    ④《五代宋金元人边疆行记十三种疏证稿》,第214页。
    ⑤《直齐书录解题》卷五,第140-141页。
    ①《宋史》卷三七三《洪皓傅》,第11557-11558、11562页。
    ②洪適《盤洲文集》卷六二,《四部丛刊初编》第193册。
    ③《四库全书总目》卷五一史部杂史类,第464页下。又见洪皓《松漠纪聞》,《长白丛书(初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第4页。
    ④《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36--237页。
    ⑤《直齐书录解题》卷七,第205页。
    ⑥《宋史》卷二九《高宗本纪》,第551页。
    ①《宋史》卷三七九《曹勛傅》,第11700-11701页。
    ②《宋史》卷三○《高宗本纪》,第565页。
    ③《直齐书录解题》卷七,第205页。
    ④《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一六六,第2717页;卷一六七,第2739页。
    ⑤《直齐书录解题》卷七,第205页。
    ⑥焦竑辑《国史经籍志》卷三地理朝聘,《丛书集成初编》第25册,第108页。
    ⑦《宋史》卷三九五《楼论傅》,第12048页。
    ⑧《宋史》卷三四四《孝宗本纪》,第646页。
    ⑨趟希弁《读书附志》,《郡齐读书志校证》,第1131页。《直齐书录解题》卷七,第205页。
    ⑩趟希弁《读书附志》,载《郡齐读书志校證》,第1131页。《直齐书录解题》卷七,第205页。
    ①赵永春《奉使辽金行程录》之《揽辔录》“题解”,第276页。
    ②范成大撰《范成大笔记六种》,(孔凡礼黠校),中华书局,2002年,第11-16页。
    ③《直齐书录解题》卷七,第205页。
    ④《宋史》卷三四《孝宗本纪》,第653页。
    ⑤韩元古《南涧甲乙稿》卷一六,《丛书集成初编》第1982册,第322页。
    ⑥《宋史》卷三四《孝宗本纪》,第654页。
    ①《金史》卷六一《交聘表中》,第1431页。
    ②《宋史》卷三四《孝宗本纪》,第662页。
    ③周煇《北辕录》,《丛书集成新编》第93册,新文礼出版公司,1986年,第703页上。
    ④《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地理类二,第991页。
    ⑤《直齐书录解题》卷七,第205-206页。
    ⑥宇文楙昭撰,崔文印校證《大金国志校證》卷一八《世宗皇帝》,中华书局,1986年,第251页。
    ⑦尤袤撰《遂初堂害目》,第16页。
    ⑧《宋史》卷三六《光宗本纪》,第704页。
    ①周密《齐东野语》卷一二,(张茂鹏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第216页。
    ②《宋史》卷二O三《艺文志》,第5124页。
    ③《宋史》卷三六《光宗本纪》,第706页。
    ④虞传《尊白堂集》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54册,第135页下。
    ⑤《宋史》卷三七《宁宗本纪》,第728页。
    ⑥《金史》卷六二《交聘表下》,第1470页。
    ⑦《直齐书录解题》卷七,第206页。
    ⑧《宋史》卷三九《宁宗本纪》,第757页。
    ⑨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四部丛刊初编》第215册。
    ①王圻《续文献通考》卷一六三《经籍考》,王云五等主编《万有文库十通》,商务印书馆,第4153页下。《四库全书总目》卷五二,第472页上。
    ②程卓《使金录》,《续修四库全书》第423册,第443页上。
    ③《四库全书总目》卷五二,第472页上。
    ④《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杂史类,第241页。
    ⑤王国维《蒙鞑备录跋》,《观堂集林》卷一六,中华书局,1959年,第802页。
    ⑥周密《齐东野捂》卷一九,第346页。
    ⑦《续文献通考》卷一六三《经籍考》,万有文库十通本,第4153页下。《续通志》卷一五八《艺文略》,万有文库十通本,第4190页下。
    ⑧黄虞稷《千顷堂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40页下。倪燦、卢文弨校正《宋史艺文志补》杂史类,《二十五史补编》(第六册),第8019页。
    ①《宋史》卷四一《理宗本纪》,第797页。佚名撰,王瑞来箋证《宋季三朝政要箋证》卷一《理宗》,中华书局,2010年,第60页。
    ②《四库全书总目》卷五二,第472页下。
    ③杜泽遜《四库存目标注》卷一六《史部·杂史类》,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584页。
    ④楊士奇等《文渊阁书目》,《丛书集成初编》第29册,第75页。
    ⑤彭大雅撰,徐霆疏证《黑韃事略》,《丛书集成初编》第3177册,第19页。
    ①管庭芬编《一瓶笔存》,兑《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丛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458页。
    ②《宋史》卷四四七《瀛国公本纪》,第938页。
    ③《元史》卷九《世祖本纪》,中华书局,1976年,第177页。
    ④《宋季三朝政要箋证》卷五,第432页。
    ⑤《直齐书录解题》卷七,第204页。
    ⑥《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三之三八,第4774页下;职官六九之一六,第3937页下。
    ①凌迪知《万姓统谱》卷一二,《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56册,第250页下。曾国藩、刘坤一等修纂《江西通志》卷八○,《续修四库全书》第658册。
    ②黄震《黄氏日抄》卷九一,《文渊阁四库全書》第708册,第981页。
    ③楼论《攻媲集》卷七五,《丛书集成初编》第2015册,第1013-1014页。
    ④尤袤《遂初堂书目》,第16页。
    ⑤《宋史》卷二○三《艺文志》,第5122页。
    ①《宋史》卷四九六《西南褚夷傅》,第14225页。
    ②《宋史》卷四九○《于闐国传》,第14109页。
    ③苏颂《华夷鲁卫信录总序》,《苏魏公文集》卷六六,第1004页。
    ④周必大《文忠集》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47册,第43页下。梅尧臣撰,朱东润校注《梅尧臣集编年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410页。
    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六一《仁宗》,第3884页。
    ②聂崇岐《宋史装考》,中华书局,1980年,第289页。
    ③《三朝北盟会编》卷六,第38页下。
    ①《宋史》卷三四○《苏颂傅》,第10863页;卷三四七《王漢之传》,第11000页;卷三四七《章衡传》,第11008页;卷二三○一《徐起传》,第10003页;卷四00《王介传》,第12154页。
    ②《宋史》卷四八八《交阯傅》,第14061页。
    ③《宋史》卷四九○《高昌国傅》,第14110页。《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八《真宗》,第1527页;卷八一《真宗》,第1848页;卷九七《真宗》,第2253页。
    ④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圖经》,第7页。
    ①《宋史》卷三○五《晁迥傅》,第10086页;卷三二一《沈括傅》,第10655页;卷三五七《王云傅》,第11229页;卷四四一《路振传》,第13062页。
    ②洪适《盤洲文集》卷六二,《四部丛刊初编》第193册。
    ①《靖康稗史箋證》,第43页。周辉《北辕录》,《丛书集成新编》第93册,第705页下。楼论《攻媿集》卷一一二,《丛书集成初编》第2022册,第1605页。
    ②王明清《挥塵前录》卷四,上海书店,2001年,第29页。
    ③余站《武溪集》卷一八,《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89册,第174页上。
    ④贾敬颜《沈括<熙宁使契丹图抄>疏证稿》,见《五代宋金元人边疆十三种疏證稿》,第123-124页。
    ⑤张舜民《书墁集》卷六,《丛书集成初编》第1948册,第49页。
    ①傅乐焕《辽使丛考》,中华书局,1984年,第1页。
    ②聂崇岐《宋史装考》,中华书局,1980年,第287页。又见黄风岐《辽宋交聘及其有关制度》,《社会科学辑刊》1985年第2期。又见顾吉辰《宋——西夏交聘考》,《固原师专学校》1986年第3期。
    ①崔文印《靖康稗史笺证》,第2页。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第95、96页。刘一清《钱塘遗事》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95-196页。
    ①《宋史》卷二○九《工延德傅》,第10157页。
    ②《宋史》卷四九○《高昌国傅》,第14110-14113页。
    ③《宋史》卷二○三《艺文志》,第5119页。
    ④王明清《挥塵前录》卷四,第28-29页。
    ⑤《续资治通鑑长编》卷三一《太宗》,第699页。《宋史》卷四八八《交阯傅》,第14061-14062页。
    ⑥《续资治通鑑长编》卷六八《真宗》,第1527页;卷八一《真宗》,第1848页。《宋会要辑稿》卷五二五七《蕃夷二》,第7696页上。《宋史》卷三○五《晁迥传》,第10086页。
    ①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七,(傅根清点校),中华书局,1996年,第127-128页。
    ②施宿等《会稽志》卷一五,《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86册,第325页下。
    ③陆楫《古今说海》,巴蜀书社,1988年,第552页。
    ①王士祯《居易录》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69册,第340页下。
    ②崔文印《靖康稗史箋证》前言,第4--5页。又见崔文印《<靖康稗史>散论》,《史学史研究》1986年第1期。
    ③崔文印《靖康稗史箋证》前言,第5页。又见崔文印《<靖康稗史>散论》,《史学史研究》1986年第1期。
    ①崔文印《靖康稗史箋证》,第43页。
    ②崔文印《靖康稗史箋证》,第2页。又见崔文印《<靖康稗史>散论》,《史学史研究》1986年第1期。
    ③傅乐焕说:“所谓‘本所’常即是管勾往来国信所,造一段话,这也不是许氏本人的叙述,而必是徐氏(梦华)钞自国信所中保存的舊当的。”见《辽史丛考》,第25页。
    ①王明清《挥塵前录》卷四,第28-29页。
    ②工明清《挥塵前录》卷四,第29页。
    ③路振《乘轺录》,《丛书集成新编》第93册,第698页。
    ①《续资治通鑑长编》卷七九《真宗》,第1795-1796页。《续资治通鑑长编》卷八八《真宗》,第2015页。《续资治通鑑长编》卷九七《真宗》,第2253页。
    ①崔文印《靖康稗史箋证》,第2页。
    ①《续资治通箋长编》卷七九《真宗》,第1795页。
    ①贾敬颜《路振<乘轺录>疏证稿》,见《五代宋金元人边疆行记十三种疏证稿》,中华书局,2004年,第76-77页。
    ①《新五代史》卷七三,中华书局,1974年,第905页。
    ②王明清《挥塵前录》卷四,第29页。《续资治通鑑长编》卷七九《真宗》,第1795页。崔文印《靖康稗史箋证》,第19页。
    ①崔文印《站康稗史箋证》,第2、43页。
    ①楼錀《攻媿集》卷一一一,《丛书集成初编》第2021册,第1569-1572页。
    ①《四库全书总目》卷七一史部地理类,第631页上。
    ②《宣和奉使高麗图经》,第8页。
    ③国师:“皆服山水衲、裂裟、长袖偏衫、金跋遮那,下有紫裳、岛革钤履。”三重和尚:“服紫黄贴相、福田袈裟、长袖偏衫,下亦紫裳。”阿闍梨大德:“服短袖偏衫、壤色褂衣、五条,下有黄裳。”沙瀰比丘:“未经受具,壤色布衣,亦无贴相。戒 律既高,方易紫服;次第造升,乃有衲衣。蓋高麗僧衣,唯以磨衲为最重耳。”在家和尚:“不服袈裟,不持戒律,白紵窄衣,束腰皂帛,徒跣以行,间有穿履者。”《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一八,第74-75页。
    ①周辉《清波杂志校注》卷七,第323-324页。
    ②《直齐书錄解题》卷七“傅记类”,第205页。
    ③《直齐书录解题》卷五“伪史类”,第140-141页。
    ①王明清《挥麈前录》卷四,第29-30页。
    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一《太宗》,第698-699页。
    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七《真宗》,第2254页。
    ③叶隆礼《契丹国志》卷二五,(贾敬颜、林荣贵黠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40-242页。
    ①《宋史》卷二九六《吕祐之傅》,第9873页。
    ②《玉海》卷一五四,第2845页上。
    ③《宋史》卷四八七《高鹿傅》,第14039页。
    ④《宋史》卷四四○《李度傅》,第13021页。
    ⑤《宋史》卷四八八《交阯傅》,第14060页。
    ⑥苏舜钦《苏舜钦集》卷一四,(沈文倬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74真。
    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七《真宗》,第2253页。
    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仁宗》,第2521页。
    ③《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一《仁宗》,第4106页。
    ④蒋祖怡、张滌云整理《全辽詩话》,岳麓書社,1992年,第267-269页。
    ⑤《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O《仁宗》,第4365页。
    ⑥《全辽诗话》,第279-282页。
    ⑦《宋史》卷三一九《刘敞傅》,第10386页。
    ⑧《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O《仁宗》,第4365、4366页。
    ⑨赵永春编注《奉使辽金行程录》,第43-51页。
    ⑩朱东润校注《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卷二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043页。
    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七《仁宗》,第4519页。
    ②《续资治通鉴畏编》卷一九○《仁宗》,第4587页。
    ③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卷八四,中华书局,1959年,第883页。
    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八四《神宗》,第6952页。
    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三一《哲宗》,第10420页。
    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六四《哲宗》,第11084页。
    ③赵永春编注《奉使辽金行程录》,第116-123页。
    ④《宋史》卷三七三《朱弁傅》,第11553页。
    ⑤李幼武纂集《宋名臣言行录续集》卷五,《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49册,第338-339页。
    ⑥朱熹《晦庵集》卷九八,《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46册,第364页下。
    ①王明清《挥塵录·第三錄》卷三,第197页。
    ②《宋史》卷二○九,第5407页下。
    ③《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二二“炎興下帙一百二十二”,第1605页。
    ④洪適《盤洲文集》卷六二,《四部丛刊初编》第193册。
    ①楊萬里撰,辛更儒箋校《楊萬里集箋校》卷三○,中华书局,2007年,第1564页。
    ②《宋史》卷三六《光宗本纪》,第698页。
    ③属鹗辑《宋詩纪事》卷五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339页。
    ④《宋史》卷三六《光宗本纪》,第705页。
    ⑤《清波杂志校注》卷一○,第426页。
    ⑥楼论《攻媿集》卷一一一,《丛书集成初编》第2022册,第1571、1574页。
    ⑦程卓《使金录》,《续修四库全书》第423册,第445页下。
    ①《直齐书录解题》卷五“伪史类”,第140-141页。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第8页。《直齐书录解题》卷七“传记类”,第205页。
    ①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卷八四,第883页。
    ②刘敞《公是集》卷二二,《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95册,第585页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六,(李逸安黠校),中华书局,2001年,第92页。苏颂《苏魏公文集》卷一三,第165页。彭汝礪《鄱陽集》卷四、八、一一、一二,《文渊阁四U库全书》第1101册,第218、267、299、320页。
    ③刘敞《公是集》卷二八,第631页上。苏颂《苏魏公文集》卷一三,第162、167、176页。
    ④刘敞《公是集》卷七,第454页上。欧陽修《欧阳修全集》卷六,第92页。彭汝礪《鄱陽集》卷四、一二,第218、320页。
    ⑤苏颂《苏魏公文集》卷一三,第170页。欧阳修《欧陽修全集》卷六,第91页。
    ①刘敞《公足集》卷二○、二四,第566、603页。苏颂《苏魏公文集》卷一三,第169、170、171页。
    ①刘跂《学易集》卷三,《丛书集成初编》第1940册,第22页。苏颂《苏魏公文集》卷一三,第163页。
    ②彭汝礪《鄱陽集》卷一二,第319页上。
    ①刘敞《公是集》卷二八,第636页上。苏颂《苏魏公文集》卷一三,第162页。苏辙《乐城集》卷一六,(陈宏天、高秀芳校黠),中华书局,1990年,第319页。彭汝礪《鄱阳集》卷四,第218页下。
    ②苏颂《苏魏公文集》卷一三,第171页。苏辙《乐城集》卷一六,第322页。
    ①刘敞《寿山》:“白隰见会莑,巉巖倚碧空。上多千歲宋,下有百年翁。櫟社不材永,束陵非义终。吾聞仁且寿,故在太平中。”《公是集》卷一九,第560页下。
    ②刘敞《古北口》:“东马悬车北度燕,乱山重腹水僝湲。本羞管仲令君霸,无用俞兄走马前。”《公是集》卷二八,第637页上。彭汝礪《广平甸》:“四更起趁广平朝,上下沙陀道路遥。洞入桃源花点缀,门横华箔草萧条。时平主客文何缛,地大君臣气已骑。莫善吾皇能尚德,将军不用霍嫖姚。”《鄱阳集》卷八,第258页上。
    ①苏颂《苏魏公文集》卷一三,第170-177页。
    ②范成大《范石湖集》卷一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45-158页。范成大《揽轡錄》,(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2002年,第11-16页。又据赵永春编录《奉使辽金行程录·揽辔录》,第276--285页。
    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五《仁宗》,第3219页。
    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O四《仁宗》,第2402页。《宋史》卷二八二《李维傅》,第9542页。
    ①《宋史》卷三二○《余靖傅》,第10409-10410页。
    ②引自《全辽诗新》“王拱辰詩”,第160页。
    ③王辟之《澠水燕谈录》卷七,(吕友仁点校),中华书局,2006年,第89-90页。
    ④苏辙《乐城集》卷一六,第321页。丁傅靖辑《宋人铁事彙编》卷一二引《坠瓠集》云:“元诗四年八月,子由为贺辽生辰国信使,子瞻有诗送之。既至辽,辽人每问:‘大学士安否?’子由经涿州寄詩云:‘谁将家藉到燕都,識底人人间大苏。莫把聲名动矕貊,恐妨他日卧队江湖。”中华书局,1981年,第641页。
    ⑤《宋史》卷三三九《苏辙傅》,第10828页。
    ⑥王文诰辑注《苏轼诗集》卷三一,中华书局,1982年,第1671页。
    ①吳處厚《青箱雜记》卷六,(李裕民黠校),中华书局,1985年,第60页。
    ②賈敬颜《路振<乘轺錄>疏證稿》,第75页。某萝得《石林燕语》卷七,(宇文绍奕考異,侯忠羲點校),中华书局,1984年,第96页。王闢之《澠水燕谈錄》卷二,第15页。
    ③文学《玉壺清話》卷七,(鄭世刚、楊立揚黜校),中華書局,1984年,第66页。又见《宋史》卷四五七《魏野傅》,第13430页。
    ④陈鹄《西塘集书舊续聞》卷九,(孔凡禮點校),中华书局,2002年,第384页。又见彭口《墨客挥犀》卷四,(孔凡禮黠校),中华害局,2002年,第317页。又见魏泰《束轩筆錄》卷八,(李裕民點校),中華書局,1983年,第93--94页。
    ⑤《宋史》卷三二○《蔡襄傅》,第10397页。
    ⑥《宋史》卷三一七《钱勰傅》,第10349-10350页。
    ①苏辙《乐城集》卷八,第141页。傅璇琮等编《全宋诗》卷二四六○“许及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8454页。《全宋詩》卷三四二“赵抃”,第4202-4203页。
    ②《宋史》卷二九四《聂冠卿傅》,第9820页。
    ③王珪《华陽集》卷三八《赵康靖公墓志铭》,《丛书集成初编》第1916册,第504页。
    ④《漢书》卷三○《艺文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755-1756页。
    ①王辟之《澠渑水燕谈录》卷九,第118页。
    ②延世大学校东方学研究所纂《高丽史》(第三册)卷九五《李子渊傅》,景仁文化社,1961年,第122页上
    ③《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仁宗》,第2402页。
    ①《宋人铁事彙编》卷九引,第419页。
    ②《宋史》卷二六一《刘重进傅》,第9044页。
    ③《契丹国志》卷二四,第233页。又见沈括《梦溪笔谈》卷二五,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第212页。
    ④《宋史》卷二九二《盛度傅》,第9759页。
    ⑤《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仁宗》,第2542页。
    ①《宋史》卷二九二《盛度傅》,第9759页。
    ②王辟之《澠水燕谈录》卷二《名臣》,第16页。
    ③尹洙《河南集》卷二三,第130页下。
    ④《宋史》卷三四九《宋球傅》,第11064页。
    ⑤《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九三《神宗》,第7151页。
    ⑥《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三九《神宗》,第8167页。
    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五《真宗》,第1951页。
    ②王栐《燕翼詒谋录》卷四,(诚刚点校),中华书局,1981年,第41页。
    ③《宋史》卷八《真宗本纪》,第159页。
    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五《真宗》,第1958页。
    ⑤《玉海》卷一五四,第2830页上。
    ⑥《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七三《神宗》,第6675-6676页。
    ⑦《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九二《神宗》,第7135页。
    ①《宋史》卷二八一《睪仲衍传》,第9523页。
    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九九《神宗》,第7280页。
    ③《宋史》卷四九○《于闐国传》,第14109页。
    ④《宋史》卷三五三《张叔夜传》,第11140页。
    ⑤《玉海》卷一六《地理·異域图书》,第302页下。
    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五《真宗》,第1958页。
    ①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第8页。
    ②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圄经》,第8页。
    ①张彦远《历代名书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第82页。
    ①《四库全书总目》卷七一史部地理类,第631页上。
    ②《直齐书录解题》卷七“傅记类”,第205页。
    ③《河源纪略》卷三《图说》,《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79册,第40页。
    ④《新唐书》卷一六四《崔伦傅》,第5042页。
    ①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第8页。
    ②賈敬颜《沈括<熙事使契丹图抄>疏证稿》,见《五代宋金元人边疆行记十三种疏证稿》,第152页。
    ③《宋史》卷三一九《刘敞傅》,第10384页;卷三三三《阎询傅》,第10703页。
    ④《宋史》卷四九○《于闠国傅》,第14109页。
    ⑤《宋史》卷四六七《李宁傅》,第13638页。
    ⑥尹洙《河南集》卷二三,第130页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九二《神宗》,第7135页。
    ①《宋史》卷三八三《虞允文傅》,第11791页。
    ②苏辙《乐城集》卷四六,第801、805页。
    ③苏轼《苏轼文集》卷三五,(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第994页。
    ①《郡齐读书志校證》卷七,第282-283页。
    ②《宋史》卷二百三《艺文志》,第5120页。
    ③《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六《仁宗》,第2480页。《辽史》卷一七《圣宗本纪》,第203页。
    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仁宗》,第2564页。
    ⑤《郡齐读书志校證》卷七,第283页。趟希弁《读書附志》,《郡齐读书志校證》,第1130-1131页。
    ⑥《直齐书录解题》卷七,第203页。
    ⑦《宋史》卷二百三《艺文志》,第5120、5103页。
    ⑧《宋史》卷一一《仁宗本纪》,第213、214页。
    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二八《仁宗》,第3033页。
    ②程大昌撰,刘尚荣校证《考古编》卷一○,中华书局,2008年,第169页。
    ③周必大《文忠集》卷四八,第515页上。
    ④吕中《宋大事耙讲义》卷一二,《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86册,第319页。
    ①《宋会要辑稿》职官三六之三八,第3090页下。
    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二八,第3028-3029页。
    ③《宋史》卷三○一《郭稹傅》,第9998-9999页。
    ④张方平《乐全集》附缘,《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04册,第520-521页。
    ⑤《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七《仁宗》,第3289页。
    ⑥《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二《仁宗》,第3408页。
    ⑦《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仁宗》,第3362-3363页。《宋史》卷四八五《夏国傅》,第13998页。
    ①《直齐书录解题》卷七,第204页。
    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四《仁宗》,第3482页。《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一《仁宗》,第3678页。《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四《仁宗》,第3739页。
    ③赵抃《清献集》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94册,第844页。
    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二四《仁宗》,第2923页。
    ⑤《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七《仁宗》,第4281页。
    ⑥《宋史》卷三一八《王拱辰傅》,第10360页。
    ⑦《宋史》卷一二《仁宗本纪》,第237页。
    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七《仁宗》,第4282页。
    ②《遂初堂書目》,《丛書集成初编》本,第10页。
    ③《宋史》二○三《艺文志》,第5120页。
    ④欧陽修《欧陽修全集》附缘卷一,中华书局黠校本,2001年,第2609页。
    ⑤《宋史》卷二○三《艺文志》,第5106页。
    ⑥隙襄《古靈集》卷二五《古靈先生年谱》,《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93册,第722页。
    ⑦叶德辉考證《宋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闕书目》卷一,《丛书集成续编》第3册,第246页下。《通志二十略》,第1583页。
    ①赵永春编注《奉使辽金行程录》题注,第58-67页。
    ②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载何文焕辑《历代持话》,中华书局,1981年,第425页。
    ③《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三《神宗》,第5432页。
    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五《神宗》,第6498页。
    ⑤《直齐书录解题》卷七,第204页。
    ⑥《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七九《神宗》,第6845页。
    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八二《神宗》,第6918页;卷二八六《神宗》,第6999页。
    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五一《神宗》,第6137页。《宋史》卷三一五《韩续傅》,第10310页。
    ③赵善璙《自警编》卷六,《丛书集成初编》第993册,第142页。
    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九一《神宗》,第7119页。
    ⑤《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三八《神宗》,第8144页。
    ⑥《宋史》卷一六《神宗本纪》,第311页。《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三八《神宗》,第8144页。
    ①苏辙《乐城集》卷四二,第748页。
    ②王暐《道山清华》,《丛书集成初编》第2785册,第19页。
    ③《四库全書总目》卷一四一了部小说类,第1195页。
    ④《宋会要辑稿》职官三六,第3094-3095页。
    ①《续资治通监长编》卷四六九《哲宗》,第11200页。
    ②《苏轼文集》卷三五,第997-998页。
    ③《宋史》卷三四六《陈轩傅》,第10985页。
    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七《哲宗》,第12077页。
    ⑤曾布《曾公遗录》卷七,《全宋笔记》第一编第八册,大象出版社,2003年,第98页。
    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五《哲宗》,第12043页。
    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四《哲宗》,第12005页。
    ③陆游《渭南文集》卷二七,载《陆放翁全集》,中国书店,1991年,第161页。
    ④陆游《剑南詩稿》卷四九、五六,载《陆放翁全集》,中华书店,1991年,第725、803页。
    ⑤《宋史》卷一九《徽宗本纪》,第359页;卷三四三《陆佃传》,第10919页。
    ⑥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李剑雄、刘德权点校),中华书局,1979年,第18页。
    ⑦《宋史》卷二八八《范坦传》,第9680页。
    ①《通志二十略》,第1583页。《宋秘书省续编到四库全书目》卷一,《丛书集成续编》第3册,第247页上。
    ②参兑刘浦江《宋代使臣语录考》,载张希清主编《10-13世纪中国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③《宋史》卷二○《徽宗本纪》,第374页。
    ④《宋史》卷三五一《林据傅》,第11110页。
    ⑤《福建通志》卷四八,《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29册,第623页下。
    ⑥凌迪知《万姓统措》卷一○五,《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57册,第475页上。
    ⑦《江西通志》卷七五《人物》,《续修四库全书》第657册。
    ⑧《宋史》卷三四八《萧服傅》,第11024页。
    ⑨隙邦瞻编《宋史纪事本末》卷四九,中华书局,1977年,第492页。
    ①解缙《文毅集》卷一六,《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36册,第830页上。
    ②陈均《皇朝编年纲目备要》卷二八,中华书局,2006年,第725-726页。
    ③见《三朝北盟会编》卷四、九、一○、一一、一三、一五。又见李德辉《晋唐两宋行记辑校》,辽海出版社,2009年,第259-269页。
    ④见《宋史》卷四七二《赵良嗣傅》,第13733-13734页。
    ⑤《三朝北盟会编》卷四“宣政上帙四”,第25页上。
    ⑥《宋史》卷一一《徽宗本纪》,第410、411页。
    ⑦马攘撰、傅朗云辑注《茅齐自叙》,《长白丛书(四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第125、137页。
    ①焉檐撰、傅朗云辑注《茅齐自叙》,第141页。
    ②《直齐書录解题》卷五,第152-153页。
    ③《宋史》卷三七三《郑望之傅》,第11554页。
    ④《三朝北盟会编》,第210-211页上、212-214页、216-217页上、247页下-249页上。
    ⑤《宋史》卷二三《敛宗本纪》,第430页。《三朝北盟会编》卷五二“站康中帙二十七”,第390页上。
    ⑥《三朝北盟会编》卷五五“靖康中帙三十,第409页上。
    ⑦《宋史》卷二三《敛宗本纪》,第432页。
    ⑧《三朝北盟会编》卷六三“靖康中帙三十八”,第470页下
    ①《三朝北盟會编》卷五五“靖康中帙三十”,第409页上。
    ②《直齊害缘解题》卷五,第155页。
    ③《宋史》卷二四《高宗本纪》,第446页。
    ④《四庫全書總目》卷五二史部摊史类存目,第470页中。
    ⑤《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一○“炎興下帙十,第803-808页。
    ⑥《直齊言录解题》卷五,第156页。
    ⑦《宋史》卷二五《高宗本纪》,第455、457页。
    ①《建炎以來繫年要录》卷一六,第330--331页。
    ②趟希弁《读书附志》,《郡齊讀書志校證》,第1131页。
    ③《宋史》卷三七九《章誼傅》,第11688页。
    ④《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五七“炎興下帙五十七”,第1135页下。
    ⑤熊克《中興小纪》卷一六,《叢書集成初编》第3859册,第198-199贞。
    ⑥熊克《中興小纪》卷一七,《装害集成初编》第3859册,第209-210页。
    ⑦《三朝北盟会编》卷一六一“炎興下帙六十一”,第1164页下。
    ⑧《续通志》卷一五八《藝文略》,萬有文庫十通本,第4190页中。
    ①《四四库全書总目》卷五二史部摊史類存目,第470页下。
    ②《三朝北盟会编》卷一六一“炎興下帙六十一”,第1164下一1168页。
    ③曾棗莊等编《全宋文》卷三九八九引《平陽縣誌志》卷六三,上海辭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14-117页。
    ④《宋史》卷三○《高宗本紀》,第561页。
    ⑤《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十三“炎興下帙一百十三”,第1531页上。
    ⑥《直齐书录解题》卷七,第205页。
    ⑦《宋史》卷三三《孝宗本纪》,第625页。
    ⑧《宋史》卷三六一《張浚傅》,第11309-11320页。
    ⑨樓鑰《攻媿集》卷八八,《叢數集成初编》第2017册,第1194页。
    ①《宋史》卷四○○《汪大献傅》,第12144页。
    ②樓錀《攻媿集》卷一一,《装书集成初编》第2021册,第1587页。
    ③《宋史》卷二○三《藝文志》,第5104页。
    ④《续通志》卷一五八《藝文略》,萬有文庫十通本,第4190页下。《续文献通考》卷一六三《经籍考》,萬有文库十通本,第4153页。
    ⑤《永乐大典》卷一一三一二引倪思《承明集·重明箭館伴語錄》,中华書局,1986年,第4811页上。
    ①倪思《重明节館伴语錄》,第4811页上。
    ②《四库全書總目》卷五二史部雜史颧存目,第471页下。
    ③《通志二十略》,第1583页。《宋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闕書目》卷一,《叢書集成续编》第3册,第245页下。
    ④《通志二十略》,第1583页。《宋秘书省续编刘四库闕書目》卷一,《叢书集成续编》第3册,第245页下。
    ⑤曾布《曾公遗录》卷七,《全宋筆记》第一编第八册,第85页。
    ①劉寶楠《论語正羲》卷一六,第525页。
    ②《宋史》卷二九六《吕文仲傅》,第9872页。
    ③《宋史》卷三七一《三倫傅》,第11522页。
    ④富大用《古今事文类聚遗集》卷九,《文渊閣四库全书》第929册,第511页下。
    ①張方平《乐全集》卷二一,第199-200页。
    ②《宋史》卷三六四《韓世忠傅》,第11370页。《宋史》卷三七二《王綸傅》,第11536页。《宋史》卷三七九《韩肖胄傅》,第11692页。
    ③王闢之《澠水燕谈录》卷二,第18页。《宋史》卷三九五《方信孺傅》,第12061页。
    ④朱东潤《梅堯臣集编年校注》卷二七,第982页。
    ①張邦基《墨莊漫缘》卷二,(孔凡禮黠校),中華書局,2002年,第69页。《宋史》卷四六四《高世则傅》,第13578页。
    ①李心傅《建炎以来朝野雜记》乙集卷八,(徐规點校),中华書局,2000年,第628-630页。
    ②李心傅《建炎以来朝野雜记》乙集卷八,第630页。
    ③《南齊吉》卷四八《刘繪傅》,第842页。
    ④張方平《乐全集》附缘,第520-521页。
    ⑤《福建通志》卷四八,第623页下。
    ⑥樓鏞《攻媿集》卷八八,《叢書集成初编》第2017册,第1194页。
    ⑦樱鏞《攻媿集》卷一一,《從書集成初编》第2021册,第1587页。
    ①《宋史》卷三一三《富弼傅》,第10252页。
    ②《宋史》卷三七八《衛膚傅》,第11661-11662页。
    ③倪思《重明箭館伴語錄》,第4811页上。
    ①傅乐焕《宋人使辽语缘行程考》,兑《速史装考》,第4页。
    ②苏辙《樂城集》卷四二,第749-750页。
    ③傅樂焕《宋人使辽语录行程考》,见《辽史装考》,第4页。
    ④《直齊书錄解题》卷七,第205页。
    ⑤《宣和奉使高麗图经》卷二四,第95页。
    ①《续資治通鑑长编》卷三三八《神宗》,第8144页。
    ②蘇辙《乐城集》卷四二,第748页。
    ③蘇軾《苏軾文集》卷三五,第997页。
    ④《宋会要辑稿》職官三六之三二,第3087页下。
    ⑤《宋会要辑稿》職官三六之三八,第3090页下。
    ⑥《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八六《神宗》,第6999页。
    ⑦《宋史》卷二八八《范坦传》,第9680页。
    ①倪思《重明節館伴語錄序》,第4811页上。
    ②倪思《重明节館伴語錄序》,第4811页上。
    ①《续资治通鑑畏编》卷六七《真宗》,第1509页。
    ①《南齊书》卷四八《刘给傅》,第842页。
    ②《南齊书》卷四七《王融傅》,第824页。
    ③趟升编《朝野类要》,(王瑞來黔校),中華書局,2007年,第35-36页。
    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一《真宗》,第1369页。
    ①《宋會要輯稿》職官三六,第3094-3095页。
    ②倪思《重明节館伴語錄》,第4811页上。
    ③倪思《重明节館伴語錄》,第4811-4812页。
    ①倪思《重明節館伴语录》,第4812-4814页。
    ②聶崇岐《宋史叢考》,第287页。
    ③李心傅《建炎以来朝野雜记》乙集卷八,(徐规點校),中华書局,2000年,第630页。
    ④《直齊书錄解题》卷七“傅記类,第203页。
    ①《郡齐讀書志校證》卷七,第283页。趟希弁《讀书附志》,《郡齐讀書志校證》,第1131页。
    ②趟忭撰《清献集》卷七,第844页。
    ③《续资治通监长编》卷二六五《神宗》,第6498页。
    ④蘇軾《樂城集》卷四四二,第748页。
    ①沈括《入国别缘》,載《续资治通鑑長编》卷二六五《神宗》,第6498、6500、6503、6504页。
    ②沈括《入国別录》,载《續资治通鑑长编》卷二六五《神宗》,第6504-6505页。
    ①《三朝北盟会编》卷四“政宣上帙四”,第25页上。
    ②《宋史》卷二二《徽宗本纪》,第410、411页。
    ③《直齊书錄解题》卷五“雜史类”,第152页。
    ④《宋史》卷三七三《鄭望之傅》,第11554页。
    ⑤《三朝北盟会编》卷五五、六三,第409、470頁。
    ⑥《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一○,第804页上.
    ⑦兑《宋史》卷二四《高宗本纪》,第446页。
    ⑧《宋史》卷三三《孝宗本纪》,第625页。
    ①龔延明《宋代官制辭典》,中华書局,1997年,第66页。
    ②吳曉萍《宋代國信所考论》,《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③《宋会要辑稿》職官三六,第3092、3098页。
    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八六《神宗》,第6999页。
    ①吳曉萍認為:“作爲具體的外事機構,国信所接受樞密院的指挥,協助樞密院辦好具体的外交接待事務,直接向枢密院负责。”见《宋代國信所考论》,《南京大学毕報》2005年第2期。
    ②曾鞏《曾鞏集》卷三二《英宗报录院申请劄子》,中华书局,1984年,第476页。
    ③《续资治通鑑长编》卷三三八《神宗》,第8144页。
    ④《宋史》卷二八八《范坦傅》,第9680页。
    ⑤虹腦寺“其官餍十有二:往來國信所,掌大辽使介交聘之事。”《宋史》卷一六五《職官志》,第3903页。
    ⑥《宋会要辑稿》職官三六,第3090页下。
    ⑦趟忭《清献集》卷七《奏状乞宣王拱辰語錄付御史臺》,第844页。
    ①《续資治通鉴长编》卷三三八《神宗》,第8144页。
    ②模鑰《攻媿集》卷八八,《叢書集成初编》第2017册,第1194页。
    ③《续资治通鑑長编》卷五○五《哲宗》,第12043页。
    ④《宋史》卷二八八《范坦傅》,第9680页。
    ⑤《福建通志》卷四四八,第623页下。
    ⑥《续资治通鑑长编》卷一三五《仁宗》,第3237页。
    ⑦趟抃撰《清献集》卷七,第844页。
    ①《续资治通鑑长编》卷一七九《仁宗》,第4334页。
    ②《蘇轼文集》卷三五,第997-998页。
    ③《续资治通监長编》卷五○七《哲宗》,第12077页。
    ①曾布《曾公遗錄》卷七,《全宋筆记》第一编第八册,第98页。
    ②王暐《道山清话》,《叢书集成初编》第2785册,第19页。
    ③《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八四《哲宗》,第11500页。
    ①振舜民《書墁集》卷六,《叢書集成初编》第1948册,第49页。
    ②《郡齊讀書志校证》卷七“伪史类”,第292页。
    ③凌廸知《萬姓统措》卷一二,第250页下。
    ④《四库全害總目》卷五二,第472页下。
    ⑤王明清撰《揮塵前录》卷四,上海书店,2001年,第30页。
    ①张舜民《使辽录》,见《契丹國志》,第241页。
    ②碴庵、耐庵编,崔文印箋證《靖康稗史笺證》,第27页。
    ①《宋史》卷四九○《高昌国传》,第14110页。
    ②《郡齊讀書志校證》卷七“偽史類”,第290页。《玉海》卷五八《藝文》,第1114页上。
    ③《玉海》卷一六《地理·異域图書》,第304页下。
    ④《直齊书錄解题》卷五“偽史类”,第140-141页。洪适《盤洲文集》卷六二,《四部叢刊初编》第193册。
    ⑤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第8页。
    ⑥《直齊书录解题》卷七,第205页。
    ⑦韓元吉《南澗甲乙稿》卷一六,《叢书集成初编》第1982册,第322页。
    ⑧黄震《黄氏日抄》卷九一,第981页。
    ①程卓《使金錄》,《续修四库全书》第423册,第449页下。
    ②周必大《文忠集》卷四八,第515页上。
    ③吕中《宋大事记讲義》卷一二,第319页。
    ④周紫芝《太含梯米集》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41册,第70页下。
    ⑤趟希弁《讀书附志》,《郡齊讀書志校证》,第1131页。
    ⑥陆游《渭南文集》卷二七,载《陆放翁全集》,第161页。
    ①金毓绂主编《辽海装害》,辽瀋書社影印,1985年,第2543页下。
    ②《郡萧讀書志校证》卷七“偽史類”,第282-283页。
    ③《直齐书录解题》卷七“傅耙颧,第203页。
    ④《玉海》卷一六《地理·異域圖書》,第305页上。
    ⑤《郡齊讀書志校证》卷七“偽史类”,第292页。《清波雜志校注》卷七,第324页。
    ①于敏中等编纂《日下舊闻考》卷三七,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595-596页。
    ②陈卓《使金錄》,《续修四库全书》第423册,第450页上。
    ③賈敬颜《路振<乘軺录>疏證稿》附錄,见《五代宋金元人邊疆行记十三種疏證稿》,第77-78页。
    ①见傅乐焕《辽使叢考》,第1-3页。
    ②兑傅乐焕《辽使装考》,第5-7页。
    ③见賈敬颜《五代宋金元人遏疆行记十三种疏证稿》,中华書局,2004年。
    ①礁庵、耐庵编,崔文印箋證《靖康稗史箋證》,中華書局,1988年,第3页。又见崔文印《<靖康稗史>散输》,《史学史研究》1986年第1期。
    ②趟永春《奉使辽金行程录》序言,第2页;又见趙永春《宋人出使辽金“语錄”研究》,《史学史研究》1996年第8期,第48页。
    ③李輝《宋金交聘制度研究》第五章第一前《宋人使金国信“語錄”敘录》,复旦大學2005年博士论文,第100页。
    ①刘浦江《宋代使臣语錄考》,張希清等主编《10-13世纪中国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53--296页。
    ②刘浦江《宋代使臣語录考》,第253-296页。
    ③趙永春《“语录”缘起與宋人出使辽金“语录”释羲》,《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2008年第1期。又见孫建华主编《辽金史论集》(第十一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年。
    ①李德輝《晉唐两宋行记辑校》前言,第11页;又兑李德輝《論宋人使番行耙》,《华夏文化論壇》2008年,第90页;又见李德辉《论漢唐两宋行记的渊源流燮》,《中华文史论装》2010年第3期,第333-334页。
    ①金毓绂主编《辽海叢书》,第2543-2545页。
    ②《漢书》卷三○《藝文志》,第1715页。
    ③樓錀《攻婉集》卷一一一,《叢書集成初编》第2021册,第1587页。
    ①周必大《文忠集》卷四八,第515页上。
    ②陆游《渭南文集》卷二七,载《睦放翁全集》,第161页。
    ①洪辽《盤洲文集》卷六二,《四部叢刊初编》第193册。
    ②金毓绂主编《辽海装书》,辽瀋书社影印,1985年,第2546页。
    ①《辽海叢害》,第2546页。
    ②汀應辰《文定集》卷一○,《從书集成初编》第1987册,第116-117页。
    ③《沈括<熙寧使契丹圖抄>疏證稿》,见賈敬颜《五代宋金元人邊疆行记十三種疏证稿》,第122页。
    ④《中国古籍善本害目·史部》摊史类,第236-237页。
    ①《中国古籍善本書目·史部》摊史类,第241页。
    ②《中国古籍善本書目·史部》雜史類,第249页。
    ③《中国古籍善本書目·史部》雜史类,第249-250页。
    ④《黑韃事略》,《叢書集成初编》第3177册,第19页。
    ①轉引自許全腾《<西游录>與<黑鞬事略>的版本及研究—兼論中日典籍交流及新见沈曾植箋注本》,《复旦学报》2009年第2期,第15页。
    ②《黑鞬事略》,《装书集成初编》第3177册,第21页。
    ③《史記》卷一二三《大宛列傅》,第3157页。
    ④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国六朝文》,第617页上。
    ①《後漢书》卷一一八《西域传》,第2912-2913页。
    ②惠栋《後漢書補注》卷二○,载張舜徽主编《二十五史三编》(第四册),第268页上。
    ③曾鞏《曾鞏集》卷三二《英宗寶录院申请劄子》,中华书局,1984年,第476页。
    ④《宋史》卷四九○《高昌国傅》,第14110页;卷四八八《交阯傅》,第14061页。《续资治通鉴長编》卷六八《真宗》,第1527页;卷七九《真宗》,第1794页;卷八一《真宗》,第1848页;卷九七《真宗》,第2253页。
    ①《续资治通鉴民编》卷二六五《神宗》,第6498页。
    ②李心傅《建炎以来繋年要錄》卷一,第3页。
    ③李心傅《建炎以来繋年要錄》卷一六,第330-331页。
    ④范成大《石湖持集》卷一二,第156页。
    ⑤曾慥辑《类说》卷一三,第37-39页。
    ①马永卿辑,王崇慶解《元城语录解》卷下,《装书集成初编》第60l册,第37-38页。
    ②周紫芝《太含梯米集》卷一○,第70页下。
    ①陸游《劍南詩葉》卷二五,载《陆放翁全集》,第423页。
    ②程大昌《考古编》卷一○,(刘尚荣校證),中华书局,2008年,第169页。
    ③葉真《愛日齊叢抄》卷一,(孔凡禮黠校),中华书局,2010年,第3-4页。
    ①解縉《文毅集》卷一六,《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36册,第830页上。
    ②羅洪先《念菴文集》卷一○,《文渊閣四库全书》第1275册,第207-208页。
    ③黄震《黄氏日抄》卷九一,第981页。
    ④高宗撰,董誥等编《御裂诗四集》卷一三,《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07册,第471-472页。
    ①萧统编,李善注《文遴》卷九、十,中华书局影印,1977年,第124-161页。
    ②董越《朝鮮赋》,兑殷萝霞、于浩所遴编《使朝鮮錄》上,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第753页。“道途”原作“道辽”,“繁且蕪”原作“繁且兼”,此據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改。
    ③《四库全書總日》卷七一史部地理类,第632页。
    ④黄有福《清朝阿克敦<奉使图>初探》,《常代韓国》,1999年Z1期。
    ①阿克敦《奉使圖》,兑殷萝霞、于浩所遴编《使朝鮮錄》下,第486-521页。
    ②北京圖書館出版社编《国家图书館藏琉球资料滙编》、《国家圖书館藏琉球资料续编》、《国家圖书館藏琉球资料三编》,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2002、2006年。
    ①参见《国家圖書館藏琉球资料滙编》、《国家圖書館藏琉球资料续编》的出版說明、前言。
    ②《续文献通考》卷一七八,萬有文库十通本。
    ③参见劉玉珺《越南漢喃古籍的文献学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第315-336页。
    ①黎萴《安南志略》卷三,第74-75页。
    ②龔用卿《使朝鲜绿》,见殷萝霞、于浩所選编《使朝鲜录》下,第1-3页。
    ③龔用卿《使朝鲜缘》,见殷夢霞、于浩所選编《使朝鲜录》下,第4页。
    ④陈侃等《使琉球錄》,载《国家圖害館藏琉球资料續编》,第6-7页。
    ①載《国家圖书甜藏琉球资料续编》,第1-3页。
    ①顧嗣立《元詩選》二集《剛中集》,中华书局,1987年,第250页。黎崱《安南志略》卷三,第75页。傅若金《傅舆礪文集》卷四,《文渊閣四庫全书》第1213册,第320上。林弼《林登州集》附錄,《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7册,第204页上。孫承恩《文筒集》卷三○,《文渊阁四四库全害》第1271册,第391页。转引自刘玉珺《越南漢喃古籍的文献學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第334页。《国家图书館藏琉球资料三编》,第99页。
    ①《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二集部总集存目,第1746-1747页。
    ②参见杜慧月《明代文臣出使朝鲜舆<皇华集>》,人民出版社,2010年。
    ③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二二,《装书集成初编》第2069册,第399页。宋濂《文憲集》卷五,《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3册,第360页下。
    ④兑王皓《陈孚<交州稿>舆元代的中越文化交流》,四川師範大學2009年碩士論文。
    ①黎崱著《安南志略》卷一七《至元以来名賢奉使安南詩》,中華書局,2000年,第391、394、396页。
    ②黎崱著《安南志略》卷一八《安南名人诗》,第417-419页。
    ③《国家圖書館藏琉球资料續编》,第6页。
    ①《宋史》卷四九一《日本国傅》,第14131页。崔文印《站康稗史箋证》,第31-32页。
    ②刘祁《歸潛志》,《叢書集成新编》第85册,第36页上。
    ③陶九成《游志续编》卷上,阮元辑《宛委)別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04页。
    ④《金史》卷一二四《鳥古孫仲端傅》,中話書局點校本,1975年,第2701页。
    ①《金史》卷一二四《鳥古孫仲端傅》,第2702页。
    ②周必大《文忠集》卷一七二,《文渊阁四库全害》第1148册,第907页上。
    ③《宋史》卷三一《高宗本纪》,第594页。
    ④岳珂《程史》卷一,(吳企明黠校),中華書局,1981年,第10-11页。
    ⑤《宋史》卷三八六《金安節傅》,第11859页。
    ⑥张端羲《贵耳集》卷下,《装书集成初编》第2783册,第52页。
    ⑦《宋史》卷二○三《藝文志》,第5124页。
    ⑧徐兢撰《宣和奉使高麗图经》卷八“同接伴通奉大夫尚害禮部侍郎上護軍赐紫金鱼袋金富軾”,第40页。
    ①延世大学校东方学研究所纂《高麗史》(第一册)卷一五《仁宗世家》,景仁文化社,1961年,第308页上。
    ①《越南漢文燕行文献集成》(第五册),第167页。
    ①《越南漢文燕行文献集成》(第一册),第75页。
    ②《越南漢文燕行文献集成》(第十册),第177、179页。
    ③《越南漢文燕行文献集成》(第十册),第178、125页。
    ①《越南漢文燕行文献集成》(第二册),第136页;(第五册),第241-242页;(第十三册),第236页。
    ②《越南漢文燕行文献集成》(第六册),第294页。(第八册),第166-167页。(第十册),第179页。(第十二册),第36页。(第十四册),第8页。
    ③《越南漢文燕行文献集成》(第一册),第219页;(第一册),第303页;(第十二册),第214页;(第十三册),第11页;(第七册),第109-110页。
    ①《越南漢文燕行文献集成》(第六册),第5页。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卷八四,第883页。
    ②《越南漢文燕行文献集成》(第九册),第93页;(第十六册),第77页。
    ③《使华手浑诗集》,《越南漢文燕行文献集成》(第一册),第64页;《闽行杂泳》,《越南漢文燕行文献集成》(第十二册),第264页:《越南漢文燕行文献集成》(第十一册),第175-176页。
    ①《越南漢文燕行文献集成》(第十一册),第177页。
    ②《越南漢文燕行文献集成》(第八册),第166-167页;(第十三册),第236页;(第十四册),第5-6页。
    ③《越南漢文燕行文献集成》(第十三册),第310页。
    ①《越南漢文燕行文献集成》(第四册),第7-9页。
    ②《越南漢文燕行文献集成》(第十八册),第74页。
    ③《越南漢文燕行文献集成》(第二十三册),第177页。
    ①《越南漢文燕行文献集成》(第五册),第113-114页。
    ②《越南漢文燕行文献集成》(第十五册),第39页。
    ③《越南漢文燕行文献集成》(第十七册),第5-7页。
    ①《越南漢文燕行文献集成》(第十五册),第79-80页。
    ②《越南漢文燕行文献集成》(第十五册),第123页。
    ③《越南漢文燕行文献集成》(第二十四册),第175页。
    ④《越南漢文燕行文献集成》(第七册),第109-110页。
    ①《越南漢文燕行文献集成》(第七册),第107页。
    ①王小盾等编《越南漢喃文献目录提要序》,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2年。
    ②《越南漢文燕行文献集成》(第六册),第186-187页。
    ③《越南漢文燕行文献集成》(第二册),第43页;(第二册),第138-139页;(第六册),第5页;(第八册),第169页。
    ①《越南漢文燕行文献集成》(第十三册),第309-310页。
    ②《越南漢喃文献目缘提要》集部,第748、750页。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
    [清]孙詒让撰:《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
    [清]刘宝楠撰:《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
    [漢]司马遷撰:《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
    [漢]班固撰:《漢书》,中华书局,1962年。
    [宋]范晔撰:《後漢书》,中华书局,1965年。
    [晋]陈寿撰:《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
    [梁]沈约撰:《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
    [梁]萧子顯撰:《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
    [唐]姚思廉撰:《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
    [唐]姚思廉撰:《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
    [北齐]魏收撰:《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
    [唐]李百蕖撰:《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
    [唐]令孤德棻撰:《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
    [唐]李延寿撰:《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
    [唐]李延寿撰:《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
    [唐]魏徵、房玄龄、长孙无忌等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
    [後晋]刘昫等撰:《舊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宋]欧阳修等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宋]薛居正等撰:《舊五代史》,中华书局,1976年
    [宋]欧阳修撰:《新五代史》,中华书局,1974年。
    [元]脱脱等撰:《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
    [元]脱脱等撰:《辽史》,中华书局,1974年。
    [元]脱脱等撰:《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
    [明]宋濂撰:《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
    二十五史刊行委员会编:《二十五史补编》,中华书局,1955年。
    张舜徽主编:《二十五史三编》,岳麓书社,1994年。
    [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
    [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考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熊克撰:《中興小纪》,叢书集成初编本。
    [宋]李熹撰:《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1985年。
    [清]黄以周等辑注:《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中华书局,2004年。
    [宋]李心傅撰:《建炎以来繋年要录》,中华书局,1988年。
    [宋]隙均撰:《皇朝编年纲目备要》,中华书局,1988年。
    [宋]佚名撰,王瑞来箋证:《宋季三朝政要箋证》,中华书局,2010年。
    [清]畢沅撰:《续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7年。
    [宋]徐夢华撰:《三朝北盟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宋]冯琦撰,陈邦瞻增辑:《宋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1977年。
    [宋]郑樵撰:《通志》,中华书局,1995年。
    [宋]郑樵撰,王树民黠校:《通志二十略》,中华书局,1995年。
    [宋]葉隆礼撰:《契丹国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宋]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证》,中华书局,1986年。
    [宋]碓庵、耐庵撰,崔文印箋证:《靖康稗史箋证》,中华书局,1988年。
    [清]属鹗撰:《辽使拾遗》,叢书集成初编本。
    [清]《续通志》,萬有文库十通本。
    [宋]洪皓:《松漠记聞》,《长白叢书(初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
    [宋]王栐撰:《燕翼詒谋录》,中华书局,1981年。
    [宋]李幼武纂集:《宋名臣言行錄续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马令撰:《南唐书》,叢书集成初编本。
    [宋]陵游撰:《南唐书》,叢书集成初编本。
    [越]黎萴著:《安南志略》,武尚清黠校,中华书局,2000年。
    [清]吴任臣撰:《十国春秋》,中华书局,1993年。
    [韩]延世大学校东方学研究所纂:《高麗史》,景仁文化社,1961年。
    [越]黎文休、吴士连等著,陈荊和编校:《大越史记全书》,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82年。
    《中国野史集成》编委会、四川大学图书馆编:《中国野史集成》,巴蜀书社,1993年。
    《中国野史集成》编委会、四川大学图书馆编:《中国野史集成续编》,巴蜀书社,2000年。
    [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中华书局,2007年。
    [宋]王存撰:《元豐九域志》,中华书局,1984年。
    [宋]祝穆撰:《方舆腾览》,中华书局,2003年。
    [明]谢肇淛:《滇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于敏中等编纂:《日下舊闻考》,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
    [清]《江西通志》,续修四库全书本。
    [清]《福建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山西通志》,续修四库全书本。
    [清]《云南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河源纪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晋]嵇含撰:《南方草木状》,叢书集成初编本。
    [宋]孟元老撰,郑之诚注:《东京夢华录注》,中华书局,1982年。
    [宋]徐兢撰:《宣和奉使高鹿图经》,大象出版社,2008年。
    [宋]程俱撰:《麟台故事校证》,中华书局,2000年。
    [宋]隙联撰:《南宋馆阁录》,中华书局,1998年。
    [宋]佚名撰:《南宋馆阁续缘》,中华书局,1998年。
    [宋]徐自明撰:《宋宰辅编年校录》,中华书局,1996年。
    [唐]杜佑撰:《通典》,中华书局,1988年。
    [宋]王溥撰:《唐会要》,中华书局,1955年。
    [宋]李心傅撰:《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中华书局,2000年。
    [元]马端臨:《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86年
    [清]徐松辑:《宋舍要辑稿》,中华书局,1957年。
    [宋]王尧臣撰:《崇文总目》,叢书集成初编本。
    [宋]晁公武撰:《郡齐读书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宋]尤袤撰:《遂初堂害目》,叢书集成初编本。
    [宋]陈振孙撰:《直齐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明]楊士奇等撰:《文渊阁书目》,叢书集成初编本。
    [清]黄虞稷撰:《千顷堂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明]焦竑辑:《国史经籍志》,叢书集成初编本。
    葉德辉考證:《宋秘书省续编到四库全书目》,叢书成续编本。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
    杜泽遜:《四库存目标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中国古籍善本》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王小盾等编:《越南漢喃文献目录提要》,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2年
    [唐]刘知畿著,浦起龙通释:《史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宋]吕中撰:《宋大事记讲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李心傅撰:《蕾闻证误》,中华书局,1981年。
    [唐]张彦速:《历代名画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
    [宋]朱翌撰:《猗觉寮杂记》,叢书集成初编本。
    [宋]吴曾撰:《能改齐漫缘》,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宋]姚宽撰:《西溪叢捂》,中华书局,1983年。
    [宋]洪遭撰:《容齐随笔》,中华书局,2005年。
    [宋]程大昌撰:《考古编》,中华书局,2008年。
    [宋]程大昌撰:《演繁露续集》,叢书集成新编本。
    [宋]刘昌诗撰:《蘆浦笔记》,中华书局,1986年。
    [宋]赵升编:《朝野颊要》,中华书局,2007年。
    [宋]葉真撰:《爱日齐叢抄》,中华书局,2010年。
    [唐]封演撰,赵真信校注:《封氏聞见记校注》,中华书局,2005年。
    [宋]宋敏求撰:《春明退朝录》,中华书局,1980年。
    [宋]沈括撰:《梦溪笔谈》,上海书店,2009年。
    [宋]苏轼撰:《东坡志林》,中华书局,1981年。
    [宋]李廌撰:《师友谈记》,中华书局,2002年。
    [宋]朱弁撰:《曲洧舊聞》,中华书局,2002年。
    [宋]马永卿编,[明]王崇庆解:《元城语录解》,叢书集成初编本。
    [宋]葉夢得撰、宇文绍奕考異:《石林燕语》,中华书局,1984年。
    [宋]吴炯撰:《五总志》,装书集成初编本。
    [宋]张邦基撰:《墨庄漫录》,中华书局,2002年。
    [宋]趟彦衛撰:《云麓漫钞》,中华害局,1996年。
    [宋]张世南撰:《游宦纪聞》,中华害局,1981年。
    [宋]陆游撰:《老学庵肇记》,中华害局,1979年。
    [宋]高似孙撰:《剡录》,叢书集成续编本。
    [宋]王暐撰:《道山清语》,叢书集成初编本。
    [宋]羅大经撰:《鹤林玉露》,中华书局,1983年。
    [宋]张端羲撰:《贵耳集》,叢书集成初编本。
    [宋]周密撰:《齐东野语》,中华书局,1983年。
    [宋]周烽撰:《北辕錄》,叢书集成新编本。
    [宋]程卓撰:《使金录》,续修四库全书本。
    [宋]彭大雅撰,徐霆疏证:《黑鞑事略》,叢书集成初编本。
    [宋]黄震撰:《黄氏日抄》,叢书集成初编本。
    [宋]施宿等:《舍稽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路振撰:《乘轺录》,叢书集成新编本。
    [宋]马擴撰、傅朗云辑注:《茅齐自叙》,《长白叢书(四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年。
    [宋]曾布撰:《曾公遗事》,《全宋筆记》第一编,大象出版社,2003年。
    [元]刘一清撰:《钱塘遗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清]王士祯撰:《居易錄》,文渊阁四库全書本。
    [宋]曾慥辑:《类說》,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
    [宋]趟善璙撰:《自警编》,叢書集成初编本。
    [明]陶宗儀等编:《说郛三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明]陸楫编:《古今說海》,巴蜀书社,1988年。
    [清]曹溶辑,陶樾增訂:《学海类编》,江苏廣陵古籍刻印社,1994年。
    [宋]李昉等:《太平御覽》,中华書局,1960年。
    [宋)王欽若等编纂,周勛初等校订:《册府元巍》,凰凰出版社,2006年。
    [元]富大用撰:《古今事文類聚遗集》,文渊閣四库全书本。
    [宋]王應麟辑:《玉海》,廣陵书社影印,2007年。
    [明]凌廸知撰:《萬姓统谱》,文渊閣四库全书本。
    [明]《永乐大典》,中華書局,1986年。
    [明]王圻撰:《续文献通考》,萬有文库十通本。
    [晋]崔豹撰:《古今注》,叢书集成初编本。
    [唐]張鷟撰:《朝野僉载》,中华书局,1979年。
    [唐]刘肃撰:《大唐新語》,中华害局,1984年。
    [唐]鄭處誨撰:《明皇雜录》,中华书局,1994年。
    [唐]刘餗撰:《隋唐嘉括話,中华書局,1979年。
    [唐]裴庭裕撰:《束觀奏记》,中华书局,1994年。
    [五代]孫光憲撰:《北夢琐言》,中華書局,2002年。
    [宋]司马光撰:《涑水记闻》,中华書局,1989年。
    [宋]王闢之撰:《澠水燕谈录》,中华书局,1981年。
    [宋]欧陽修撰:《歸田錄》,中华书局,1981年。
    [宋]范镇撰:《束齐记事》,中华书局,1980年。
    [宋]吴處厚撰:《青箱杂记》,中华書局,1985年。
    [宋]苏辙撰:《龍川略志》,中华书局,1982年。
    [宋]隙師币道撰:《後山谈叢》,中华書局,2007年。
    [宋]文瑩撰:《湘山野缘》,中华書局,1984年。
    [宋]魏泰撰:《束軒筆录》,中华書局,1983年。
    [宋]趟令畴撰:《侯鲭录》,中华書局,2002年。
    [宋]方勺撰:《泊宅编》,中华書局,1983年。
    [宋]蔡倏撰:《鐡圍山叢談》,中华書局,1983年。
    [宋]彭□辑撰:《墨客挥犀》,中华書局,2002年。
    [宋]彭□辑撰:《续墨客挥犀》,中华書局,2002年。
    [宋]王讜撰,周勛初校证:《唐語林校證》,中华書局,1987年。
    [宋]范公偁撰:《過庭录》,中华書局,2002年。
    [宋]朱或撰:《萍州可谈》,中华书局,2007年。
    [宋]王銍撰:《默记》,中华书局,1981年。
    [宋]王明清撰:《挥麈录》,上海书店,2001年。
    [宋]張知甫撰:《可書》,中华书局,2002年。
    [宋]邵伯温撰:《邵氏聞见录》,中华書局,1983年。
    [宋]文瑩撰:《玉壺清話》,中华书局,1984年。
    [宋]周密撰:《浩然齊雅谈》,中华書局,2010年。
    [宋]范成大撰:《范成大筆记六种》,中华書局,2002年。
    [宋]陵游撰:《家世舊聞》,中华书局,1983年。
    [宋]周輝撰,到永祥校注:《清波杂志校注》,中华書局,1994年。
    [宋]邵博撰:《邵氏固见後录》,中华書局,1983年。
    [宋]岳珂撰:《程史》,中華書局,1981年。
    [宋]隙鹄撰:《西塘集书舊续聞》,中华書局,2002年。
    [宋]葉绍翁撰:《四朝聞见录》,中华书局,1989年。
    [宋]陳世崇撰:《随隐漫錄》,中華書局,2010年。
    [元]刘祁:《歸潛志》,叢書集成新编本。
    [唐]段成式撰:《酉阳杂俎》,中华書局,1981年。
    [晋]王嘉撰、萧绮录:《拾遗记》卷九,中華書局,1981年。
    傅璇琮等主编:《全宋筆记》,大象出版社,2003年。
    [清]黄宗羲撰,全祖望補修:《宋元学案》,中华書局,1986年。
    [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中華書局,2003年。
    [周]庾信撰、倪璠注:《庾子山集注》,中华書局,1980年。
    [宋]余靖撰:《武溪集》,文渊阁四库全書本。
    [宋]尹洙撰:《河南集》,叢書集成续编本。
    [宋]苏舜欽撰:《蘇舜欽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宋]蘇颂著:《苏魏公文集》,中华書局,1988年。
    [宋]王珪撰:《华陽集》,叢書集成初编本。
    [宋]隙襄撰:《古墓集》,文渊閣四库全書本。
    [宋]趙抃撰:《清献集》,文渊閣四库全害本。
    [宋]解敞撰:《公是集》,叢書集成初编本。
    [宋]梅堯臣撰,朱东润校注:《梅堯臣集编年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宋]曾鞏撰:《曾鞏集》,中华書局,1984年。
    [宋]彭汝礪撰:《鄱陽集》,文渊阁四库全書本。
    [宋]欧阳修撰:《欧陽修全集》,中华書局,2001年。
    [宋]張方平撰:《乐全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王安石著:《臨川先生文集》,中華書局,1959年。
    [宋]蘇轼撰:《蘇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
    [宋]苏轼撰,王文诰辑注:《苏轼诗集》,中华書局,1982年。
    [清]查慎行撰:《苏诗補注》,文渊閣四库全書本。
    [宋]蘇辙撰:《樂城集》,中华書局,1990年。
    [宋]刘跂撰:《学易集》,叢书集成初编本。
    [宋]汪應辰撰:《文定集》,叢書集成初编本。
    [宋]周紫芝撰:《太倉稊米集》,文渊阁四库全書本。
    [宋]朱子撰:《晦庵集》,文渊阁四库全書本。
    [宋]周必大撰:《文忠集》,文渊閣四库全书本。
    [宋]樓鑰撰:《攻媿集》,叢書集成初编本。
    [宋]虞儔撰:《尊白堂集》,文渊閣四库全書本。
    [宋]洪適撰:《盤洲文集》,四部叢刊本。
    [宋]范成大著:《范石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宋]楊萬里撰,辛更儒箋校:《楊萬里集箋校》,中华書局,2007年。
    [宋]陸游著:《陛放翁全集》,中國書店,1991年。
    [宋]韩元吉撰:《南澗甲乙稿》,叢書集成初编本。
    [宋]到克莊撰:《后村先生大全集》,四部叢刊本。
    [元]袁桷撰:《清容居士集》,叢书集成初编本。
    [元]傅若金撰:《傅舆礪文集》,文渊閣四库全書本。
    [明]宋濂撰:《文憲集》,文渊阁四库全書本。
    [明]孫承恩撰:《文簡集》,文渊閣四库全書本。
    [明]林弼撰:《林登州集》,文渊閣四库全书本。
    [明]解缙撰:《文毅集》,文渊閣四库全書本。
    [明]羅洪先撰:《念菴文集》,文渊閣四库全书本。
    [清]高宗撰:《御製诗四集》,文渊阁四库全書本。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選》,中华書局,1977年。
    [清]嚴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华書局,1958年。
    逯欽立辑校:《先秦漢魏晋南北朝诗》,中华書局,1983年。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中华書局,1960年。
    [清]董誥等编:《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
    隙尚君辑校:《全唐文補编》,中华书局,2005年。
    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補编》,中华书局,1992年。
    曾棗驻、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書出版社,2006年。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唐圭璋编:《全宋詞》,中华書局,1965年。
    孔凡禮補辑:《全宋詞補辑》,中华書局,1981年。
    [清]顧嗣立:《元诗選》,中华書局,1987年,
    [宋]阮閱撰:《诗话总龜》,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
    [清]何文焕辑:《歷代诗语》,中华書局,1981年。
    [清]属鹗辑:《宋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吴文治主编:《宋诗話全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蒋祖怡、張滌蕓整理:《全辽诗话》,岳麓書社,1992年。
    唐圭璋编:《词括叢编》,中华书局,1986年。
    [清]章学誠著,業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中華書局,1985年。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劄记校证》,中华書局,1984年。
    贾敬颜:《五代宋金元人邊疆行记十三种疏證稿》,中华書局,2004年
    趙永春编注:《奉使辽金行程录》,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
    李德辉:《晉唐兩宋行记辑校》,辽海出版社,2009年。
    丁傅靖辑:《宋人轶事彙编》,中華書局,1981年。
    隙佳榮、錢江、张廣達合编:《歷代中外行紀》,上海辞書出版社,2008年。
    龔延明编著:《宋代官制辞典》,中华書局,1997年。
    殷夢霞、于浩所選编:《使朝鲜录》,北京图書馆出版社,2003年。
    北京图書馆出版社编:《國家图书館藏琉球资料匯编》,北京图書館出版社,2000年。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编:《国家图書館藏琉球资料匯编》,北京图書馆出版社,2002年。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编:《国家图书馆藏琉球资料三编》,北京图書馆出版社,2006年。
    [韓]林基中:《燕行錄全集》,韩国东国大學校出版部,2001年。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和越南漢喃研究院合编:《越南漢文燕行文献集成》,复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
    譚其骧主编:《中国歷史地图集》,地图出版社,1982年。
    王国緯:《觀堂集林》,中华書局,1959年。
    傅乐焕:《遼使叢考》,中华書局,1984年。
    聶崇岐:《宋史叢考》,中华書局,1980年。
    黄寶實:《中国歷代行人考》,台灣中华书局,1969年。
    刘玉珺:《越南漢喃古籍的文献学研究》,中华書局,2007年。
    徐東日:《朝鲜朝使臣眼中的中国形象——以<燕行录><朝天录>为中心》,中华書局,2010年。
    楊雨蕾:《燕行與中朝文化关係》,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
    杜慧月:《明代文臣出使朝鲜典<皇華集>》,人民出版社,2010年。
    姜逸波:《范成大“使金”诗的爱国思想》,《湘潭大学学报(语言文学)增刊》,1985年。
    黄風岐:《辽宋交聘及其有關制度》,《社舍科学辑刊》1985年第2期。
    崔文印:《<靖康稗史>散论》,《史学史研究》1986年第1期。
    顧吉辰:《宋——西夏交聘考》,《固原师專学报》1986年第3期。
    安炳浩:《<杂林类事>及其研究》,《北京大学学报》1986年第6期。
    陳乐素:《三朝北盟會编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册,中华书局,1987年。
    王水照:《論北宋使辽诗的兩個問题》,《山西師大学报》1992年第2期。
    陳子彬、齐敬之:《苏颂<使辽诗>注释》,《承德民族師專学报》1993年第2期。
    张国慶:《從辽诗及北宋使辽诗看遼代社舍》,《煙台大学學报》1994年第3期。
    吴以寧:《唐蕃交聘制度考述》,《学術月刊》1994年第10期。
    韓振华:《赤土国记研究》,《中国遗疆史地研究》1996年第2期。
    趙永春:《宋人出使辽金“語錄”研究》,《史学史研究》1996年第8期。
    趙永春:《洪皓使金及其對文化交流的贡献》,《松辽學刊》1997年第1期。
    黄有福:《清朝阿克敦<奉使图>初探》,《常代韓国》,1999年Z1期。
    趙克:《王安石“使速”及“使辽诗”考辨》,《北方論叢》2001年第2期。
    陳佳荣:《康泰、朱應首使扶南之探究》,原载《南洋学报》五十六卷,新加坡南洋学會2002年12月。
    胡傅志:《论南宋使金文人的創作》,《文学遗產》2003年第5期。
    杨静:《北宋使辽诗研究》,南京師範大學2003年硕士论文。
    吴曉萍:《宋代国信所考论》,《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孫冬虎:《北宋诗人眼中的辽境地理與社会生活》,《北方論叢》2005年第3期。
    诸葛憶兵:《论蘇軾的奉使诗》,《江海学刊》2005年第3期。
    李辉:《宋金交聘制度研究》,复旦大学2005年博士输文。
    张涤云:《關于王安石使辽與使辽诗的考辨》,《文学遗產》2006年第1期。
    褚葛憶兵:《论北宋使辽诗》,《暨南学报》2006年第3期。
    张荣东:《宋人使金诗考》,《北方论装》2006年第4期。
    劉浦江:《宋代使臣语录考》,张希清等主编《10—13世纪中国文化的趾撞與融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成少波:《南宋使金诗考论》,安徽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刘玉珺:《越南使臣舆中越文学交流》,《学术研究》2007年第1期。
    刘玉珺:《中国使节文集考述——越南篇》,《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吴河清:《论曹勛的使金诗》,《文学遗产》2007年第5期。
    耿伟:《洪皓使金期間交进及诗文研究》,浙江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董碧娜:《宋使臣出使诗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趟永春:《“语录”缘起與宋人出使辽金“藉錄”释义》,《速金契丹女真史研究》2008年第1期。
    刘成国、卢云姝:《王安石使辽考论——兼與张涤云先生商榷》,《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刘春霞:《朱弁使金诗初探》,《西苹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于国华、刘玉梅:《论洪皓使金诗的安适主题》,《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7期。
    李德辉:《输宋人使番行记》,《华夏文化论坛》2008年。
    张树峰:《范成大使金诗研究》,河北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李娟:《论范成大使金记行诗的田园内涵》,《江淮论坛》2010年第1期。
    许全胜:《<西游录>與<黑韃事略>的版本及研究——兼输中日典籍交流及新见沈曾植箋注本》,《复旦学报》2009年第2期。
    王辉斌:《宋金元奉使诗探输》,《江淮输坛》2010年第2期。
    吴冬红:《徐曹勛的使金词》,《麗水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李德辉:《输漢唐雨宋行记的渊源流燮》,《中华文史论文》2010年第3期。
    黄玲:《宋代使金行记文献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