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源一心,所异者跡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是对明末高僧憨山贯通儒释道思想的研究,以其所著《中庸直指》为主要研究对象,兼及其他著作。首先,从儒释道三方面阐述憨山所处时代的思想背景,概述他一生的主要活动,从内因外缘描述他与佛儒的交涉,和其出入世间的处事方法,凸显他对于佛法与世间法的认识,以及他如何将大乘菩萨道的经世精神运用到生活实处。其次论述憨山提倡的“本源一心,所异者跻”的三教同源思想,在此基础上揭示他注解经典佛儒相互阐发的事实:一方面运用格义的方法,通过儒家伦理阐发佛教基本教义;另一方面运用会义的方法,通过佛教见性之说解释儒家经典。文章的工作重点在于区别憨山、朱子、阳明对《中庸》文本的态度,再提取《中庸》文本中的主要观念,分析这些观念在憨山的《中庸直指》、朱熹的《中庸章句》以及王阳明对“中庸”理解的区别,借此衬托憨山阐发《中庸》的新颖之处,体现借儒说佛的阐发方法。最后,评价憨山对《中庸》的诠释,指出他能掌握《中庸》的宗旨、深切着明地勾勒《中庸》的新内涵,同时于鲜明的时代性中融入了人文关怀。憨山对《中庸》的创见性诠释,发经文所未发,有利于儒学义理的深化与开展。虽然他没有根据原典逐字逐句注解,但其诠释无不闪烁着智慧的光辉,这无疑能对现当代的经典解读提供许多启发。
This dissertation, mainly taking the treatise Essence in Doctrine of Mean as the text of object, is a monographic study of Master Han-Shan's thinking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Buddhism and Confucianism. First, the ground which Han-Shan's thinking had originated and the life of this great monk is introduced. Then the thinking that Han-Shan intended communicating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Buddhism is explained. Especially, Han-Shan's interpretation of The Doctrine of Mean is taken as a case, which is compared with the interpretations of Zhu Xi's and Wang Yang-Ming's. From these comparisons the feature and innovation of Han-Shan's thinking are uncovered. He made the previously unknown meaning, which is helpful to the deepening moral principles of Confucianism and carried it out. And people today who want to understand and interpret Chinese traditional classical texts well could be enlightened.
引文
①本文采用释圣严的自1500年到1702年间的时期。《明末佛教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第2页。憨山大师、朱子、阳明都是学术界的惯称。
    ①“教”在《说文解字》中:“上所施,下所效也。”本文所取“教”意并非西方宗教上的超世间意义,而是由经典,达乎经义,契合身行。②《明史·志第四十六·选举二》,卷70
    ①参见江灿腾.晚明佛教改革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1-17页
    ②《憨山老人梦游集》卷二,《示无生禄禅人》,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
    ③释圣严.明末佛教研究[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2;此一论述在其《明末佛教研究》一书中梳理较为符合历史事实,评价中肯。
    ①原文参见夏清瑕.憨山大师思想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第21-30页
    ②参见蔡金昌.《憨山大师的三教会通思想》[M],台北:文津出版社,2006年:第32页
    ③此段参考江灿腾.晚明佛教改革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2-47页
    ④此段参考江灿腾.晚明佛教改革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7-50页
    ⑤具体见陈永革.晚明佛教思潮[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438-452页;江灿腾.晚明佛教改革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7-50页
    ①生死是佛教的根本问题。
    ②改至《西游记》第一回“大王若是这般考虑,真所谓道心开发也”。
    ③为《法华经·普门品》
    ④嘉兴胥山云谷法会禅师,天宁法舟道济禅师之法嗣,俗姓怀,本郡嘉善人。
    ①无极守愚,江苏淮阴人。
    ②唐代高僧,被尊为华严宗四祖。
    ③憨山大师自传[M],四十三年甲子条,30页,《憨山大师全集》第20册,河北柏林禅寺流通处
    ④受启发于张文江.古典学术讲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1页。“如果不能经常目睹伟大崇高,道德教育无从谈起”。(《教育的目的》,徐汝舟译,怀特海著,三联书店,2002年,122-123页)
    ⑤参见江灿腾.晚明宗教改革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90页。原文“从世俗化的诠释角度来看,实乃突破僧俗俨然区分的对立意识,而将原先的挣扎障碍消除了”。
    ⑥憨山大师自传[M],六年壬申条,40页,《憨山大师全集》第20册,河北柏林禅寺流通处
    ⑦遍融真圆,俗姓钱,家世名儒,有过目不忘之能。笑严德宝,明代临济宗僧,河北人。
    ①王世贞,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汉族,太仓(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后七子”领袖之一。王世懋,字敬美,别号麟州,时称少美。
    ②明代文学家,字伯玉,号南溟又号太函,歙县(今属安徽)人。汪道贯,字仲淹。
    ③憨山大师自传[M],二年甲戌条,44页,《憨山大师全集》第20册,河北柏林禅寺流通处
    ④同上
    ⑤同上
    ⑥可以参看夏清瑕.憨山大师佛学思想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第53-57页;江灿腾.晚明佛教改革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00-104页。
    ⑦憨山出家跟母亲信佛不无关系。一:三十四年乙卯条,母亲认为儿子能做佛弟子,即是能舍;二:三十六年丁巳条,关于憨山听法之事,母说“养子从其志,第听其成就耳”;三:十七年己丑条,予戏曰:‘今日活埋老子,省他日又来也。’予把鑺斫地,老母夺之曰:‘老婆婆自埋,又何烦人。’连斫数十下。其中颇有禅意。四:二十三年乙未条,憨山遇难,以生死是否担忧问母亲,母亲即以生死定份作答。
    ①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中国净土宗第八代祖师。
    ②明末四高憎之一,号紫柏,世称紫柏尊者。
    ③憨山老人梦游集[M]55卷,《大明庐山五乳峰法云禅寺前中兴曹溪嗣法憨山大师塔铭》,福建广化寺佛经流通处
    ④憨山老人梦游集[M]卷14,《与汪南溟司马》,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
    ⑤原文参见江灿腾.晚明宗教改革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04-111页。
    ①原文参见夏清瑕.憨山大师佛学思想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第57-69页。
    ②憨山老人梦游集[M]卷2,《促小师大义归家山侍养》,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
    ③憨山大师自传[M],九年辛巳条:65,《憨山大师全集》第20册,河北柏林禅寺流通处
    ④《华严经》有一品《初发心功德品》
    ⑤憨山老人梦游集[M]卷47,《担板汉诗》,
    ⑥原文见《庄子·大宗师》“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
    ⑦憨山大师自传[M],二十三年乙未条:86,《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憨山大师全集》第20册,河北柏林禅寺流通处
    ①憨山老人梦游集[M]卷17,《与于中甫比部》,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
    ②憨山老人梦游集[M]卷47,《从军诗》,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
    ③同上
    ④同上
    ⑤憨山老人梦游集[M]卷46,《径山杂言》,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
    ①语出自《坛经》
    ②憨山老人梦游集[M]卷46,《径山杂言》,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
    ③憨山老人梦游集[M]卷16,《与胡顺庵中丞》,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
    ④憨山老人梦游集[M]卷5,《示袁大途》,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
    ①“垛根”语见《五灯会元·投子大同》章,意为寻找一根本。
    ②憨山老人梦游集[M]卷13,《与雪浪恩兄》,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
    ③转引释见晔.以憨山为例探究晚明佛教之“复兴”[J]中华佛学研究,第2期。
    ④释见晔.以憨山为例探究晚明佛教之“复兴”[J]中华佛学研究,第2期,本段观点得益该文的启发。
    ①憨山德清.道德经解[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第1页
    ②原文同上
    ③憨山德清.道德经解[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第31页
    ④憨山德清.道德经解·论教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第3页
    ①参见蔡金昌.憨山大师的三教会通思想[M]台北:台北文津出版社,弟89页。
    ②本文见道德经解·论教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原文:“是非日月之光也,是皆不悟自心之妙。”
    ③印顺法师在《药师经讲义》:“太阳给人熱亮,光明、幸福和希望;月亮给人以清凉、安宁、幽静的境界”。
    ④憨山德清.道德经解·论教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此句出于清凉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卷第1,大正藏第35册,页504ab
    ⑤“界”的意思转引夏金华.佛学思潮[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第327页。“界者,有二义:一约事说,界即分义,随事分别故;二者性义,约理法界,为诸法性不变易故”此文见《大华严经略策》。
    ⑥原文参见憨山德清.性相通说·天清菩萨百法议论[M],台南:和裕出版社,1998年。“佛说—大藏教只是说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⑦原文见憨山德清.道德经解·论心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第3页。
    ①憨山德清.道德经解·论教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第7页
    ②憨山德清.道德经解·发明归趣[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第31页
    ①憨山老人梦游集[M],卷4,《与周旸孺》,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
    ②憨山德清.道德经解·论宗趣[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第16页
    ①同上
    ②同上
    ③参见憨山德清.《性相同说·六祖大师识智颂解》,61页说到:“教中说转识成智,六祖说识本是智,更不须转,只是悟得八识自性清净,当体便是大圆镜智。”另外在《憨山老人梦游集》卷四《示周旸孺》:‘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转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此八句,发尽佛祖心髓,揭露性相根源。’
    ①道欲圆通,术专于一改至《文史通义·浙东学术》
    ②憨山德清.道德经解·论工夫[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第11页
    ③僧肇.维摩诘经注[M],福建广化寺佛经流通处
    ④天台智顗最重止观法门,将之分为渐次止观、不定止观、圆顿止观三种,依次在《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六妙法门》、《摩诃止观》三书中说此三种止观。又着《小止观》略述止观法门。文中曾谓止观是证入涅槃(泥洹)境界的要法。其文云(大正46·462b):‘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藉,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
    ⑤憨山德清.道德经解·论工夫[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第11页
    ⑥憨山老人梦游集[M]卷44,《大学纲目决疑》,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
    ①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第3页
    ②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第967页
    ③憨山老人梦游集[M]卷44,《大学纲目决疑》,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
    ④憨山德清.道德经解·论工夫[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2页
    ①原文参见憨山德清.道德经解[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34页
    ②原文参见憨山德清.庄子内篇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34页
    ③梁代慧皎所著《高僧传》卷四“晋高邑竺法雅”:“时依雅门徒,并世典有功,未善佛理。雅乃与康法朗等,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为生解之例,谓之格义。
    ④憨山老人梦游集[M]卷5,《出示袁大途》,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
    ①憨山老人梦游集[M]卷5,《出示袁大途》,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
    ②原文参见蔡金昌.憨山大师的三教会通思想[M]台北:台北文津出版社,弟135-142页
    ①憨山老人梦游集[M]卷19,《春秋左氏心法》,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
    ②原文参见蔡金昌.憨山大师的三教会通思想[M]台北:台北文津出版社,弟166-180页
    ③憨山老人梦游集[M]卷44,《大学纲目决疑》,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
    ①论语注疏[M],唐宋十三经四库备要版,北京:中华书局,1998,第41页
    ②同上
    ①参见孔颖达《礼记正义》引郑玄说。(《礼记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98,第222页
    ②同上③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第17页
    ④原文见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第15页
    ⑤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第17页
    ⑥吕大临.蓝田吕氏遗著集校[M],北京:中华书局,1993:第496页
    ①见下文分析。
    ②朱熹.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2008:第1482页
    ③朱熹.四书或问[M],朱子全书,第六册,2008:第549页
    ④同上.第1483页
    ⑤朱熹.四书或问[M],朱子全书,第六册,2008:第549页
    ①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17页
    ②陈荣捷.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第82页
    ③同上,第67页
    ④同上,第49页
    ⑤同上,第62页
    ⑥原文见陈荣捷.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第53页
    ①憨山德清.中庸直指[M],南京:南京金陵刻经处,2007:第1页
    ②憨山德清.中庸直指[M],南京:南京金陵刻经处,2007:第1页
    ③憨山德清.大乘起信论直接[M],台北;青莲出版社,1976:第13页
    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第21页
    ①朱熹.四书或问[M],朱了全书,第六册,2008:第549页
    ②憨山德清.中庸直指[M].南京:南京金陵刻经处,第8页
    ③同上,第9页
    ④同上
    ①憨山德清.中庸直指[M],南京:南京金陵刻经处,第9页
    ②憨山德清.中庸直指[M],南京:南京金陵刻经处,第9页
    ③陈荣捷.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第49页
    ④同上,第62页
    ⑤原文参见陈荣捷.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第49页
    ①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327
    ②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第17页
    ③同上
    ①朱子.朱子语类[M],第8册,北京:中华书局,第82页
    ②阳明虽然反之,但是在《传习录》中221条,“圣人亦是学知,众人亦是生之。”“见圣人兢兢业业,故自然不息,众人虽有,只是障蔽多。”见178页
    ③陈荣捷.传习录详注集评[M],上海:华师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94页
    ④阳明说“性”在陈注传习录308条说‘性无定体’,325条‘说性皆非见性也,见性者无异同也。’
    ⑤陈荣捷:传习录详注集评[M],第186页;同样在150条,阳明也有此说‘程子谓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亦是为学者各认一边,只得如此说。若见得自性明白时,气即是性,性即是气,原无性气之可分也。’
    ⑥憨山德清:中庸直指[M],南京:南京金陵刻经处第1页
    ⑦同上
    ①憨山德清.中庸直指[M],南京:南京金陵刻经处:第51页
    ②憨山德清.大乘起信论直解[M],《憨山大师全集》,第15册,第5页
    ③同上,第37页
    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第17页
    ⑤同上
    ①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第18页
    ②陈荣捷.传习录详注集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90页
    ③同上,第76页
    ④同上,第90页
    ⑤陈荣捷.传习录详注集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90页
    ①陈荣捷.传习录详注集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90页
    ②憨山德清.中庸直指[M],南京:金陵刻经处,第2页
    ③同上
    ④同上
    ①朱熹.四书章句注解[M],北京:中华书局:第32页
    ②朱熹.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第1356页
    ①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265
    ②陈荣捷.传习录详注集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第90页
    ③憨山德清.中庸直指[M],南京:南京金陵刻经处,第51页
    ④同上
    ⑤同上
    ⑥同上
    ①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第17页
    ②同上
    ①陈荣捷.传习录详注集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25页
    ②陈荣捷.传习录详注集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25页
    ③陈荣捷.传习录详注集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85页
    ④憨山德清.中庸直指[M],南京:南京金陵刻经处,2007年,第6页
    ①同上
    ②憨山德清.中庸直指[M],南京:南京金陵刻经处,2007年,第6页
    ①憨山大师梦游全集[M],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第1卷
    ②同上
    ①憨山德清.道德经解·发明体用fMl,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第30页
    ②憨山德清.道德经解·论学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第6页
    ③黄宗羲:南雷文定后集[M]卷4,《张仁庵先生墓志铭》
    ④《云栖大师遗稿》卷3,《答江山朱居士》,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
    ⑤憨山老人梦游集卷[M]卷8,《示西印净公专修净土》,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
    ①憨山大师自传[M],《憨山大师全集》第20册,万历二十四年第23条
    ②周海门:东证越学录[M]卷7,《重修曹溪志序》
    ③憨山老人梦游集[M]卷16,《与瞿洞观》,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
    ④憨山老人梦游集[M]卷17,《与于中甫比部》,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
    ⑤藕溢智旭:灵峰宗论[M]卷3,《性学开蒙答问》),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
    ①此标题及内容书写受启发于陈少明《齐物论及其影响》一书,“解释的竞逐”一章。
    《憨山老人梦游全集》,福建省广化寺佛经流通处
    《中庸直指》,南京金陵刻经处
    《憨山大师文集》,河北柏林禅寺法物流通处
    憨山德清.道德经解[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憨山德清.性相通说·天清菩萨百法论义[M].台南市:和裕出版社,1998.
    憨山德清.庄子内篇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 朱熹.四书或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 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4. 圣严.明末佛教研究[M].台湾:东出出版社,1987.
    5. 南怀瑾.禅海蠡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6. 郭朋.明清佛教[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
    7.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01.
    8. 陈荣捷.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9. 杨国荣.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M].上海:三联书店,1997.
    10.陈赞.中庸的思想[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7.
    11.夏清瑕.憨山大师佛学思想研究[M].南京:学林出版社,2007.
    12.王红蕾.憨山德清与晚明士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13.陈永革.晚明思想佛教研究[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
    14.陈永革.晚明学派与晚明佛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5.陈少明.齐物论及其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6.杜维明著,段德智译,林同奇校.<中庸>洞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7.蔡金昌.憨山大师的三教会通思想[M].台北:台北文津出版社,2006
    18. Hsu, Sung-peng. A Buddhist Leader in Ming China:The Life and Thought of Han-shan Te-ching. University Park: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79.
    19.李霞.憨山德清的三教融合论[J].安徽史学,2001,1.
    20.陈永革.经世佛教与出世解脱:论晚明佛学复兴的困境及其反思[J].佛学研究,2002,00.
    21.陈永革.佛儒交涉与晚明佛学的经世思潮[J].佛学研究,2000,00.
    22.徐儒宗.王阳明的中庸修养论[J].河北大学学报,1995,1.
    23.陈利权.学理的整合和精神的融会——王阳明学学与禅学关系的两个层面[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9,2.
    24.陈来.朱熹《中庸章句》及其儒学思想[J].中国文化研究,2007,7.
    25.王晚霞.‘诚’就天地间——论中庸之道的核心意义[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5,2.
    26.梁涛.朱熹对慎独的误读以及在经学诠释中的意义[J].哲学研究,2004,3.
    27.李坎,刘娉. 《中庸》论‘诚’[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0,1.
    28.夏清瑕.憨山德清的三教一源论[J].南京财经大学佛学研究2002年,00.
    29.王开府.憨山德清儒佛会通思想评述—兼论其对《大学》《中庸》之诠释[J].国文学报,28.
    30.释见晔.以憨山为例探究晚明佛教之“复兴”内涵[J].中华佛学研究,2002,2.
    31.王煜.释德清(憨山老人)融摄儒道两家思想以论佛性[J].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1978,9,1.
    32.林文彬.释德清《观老庄影响论》初探[J].“国立”中兴大学文史学报,2001,31.
    33.夏清瑕.从憨山和王阳明的《大学》解看晚明儒佛交融的内在深度[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8,6.
    34.葛静萍.憨山大师与晚明社会[D].贵州大学,2007.
    35.汪志娟.王阳明的中庸思想[D].苏州,2007.
    36.郑熊.宋儒对<中庸>的研究[D].西北大学,2007.
    37.程曦.明代儒佛融通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7.
    38.陈运星.儒道佛三教调合论之研究—以憨山德清的会通思想为例[D]“国立”中央大学哲学研究所,1991.
    39.许中颐.释憨山《观老庄影响论》的义理研究[D].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200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