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复音词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詩經》是上古漢語阶段一部重要作品,其語言研究畏盛不衰,歷久彌新。本文在前修時賢研究的基礎上,封《詩經》複音祠進行研究,試圖藉此封古代漢語詞彚中的一些现象作出说明。内容如下:
     绪論部分概述《詩經》複音詞的研究现状,着重引述了在複音祠的起源問题上古文字學者新近的研究成果。
     第一章考察《詩經》複音詞中的單纯词。参考歷代傅注及字書的訓释,探討了《詩經》中重言祠的表義特點、詞類分怖、一词多形;在清代王念孫等聯緜詞“不可分訓”觀點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了聯緜词的形成過程,認為有的是由重言词演變而來,有的是複合詞凝固成的。依據先秦古音研究成果,分析了一些聯緜詞在上古音韵中的地位。
     第二章考察《詩經》複音詞中的並列式複合词。先根據前後雨個词素的意義對比把並列式複合詞分為同義複合詞、類義複合祠和反義複合詞三類,接着討論了複合祠中的同素異序和偏義现象。
     第三章考察《詩經》複音詞中的偏正式複合詞。按前後两部分词性情况,把《詩经》中的偏正式複合詞分為形名、名名、動名、副動、形動、名量、副形等七類,並作了語義分析。附带舉了動賓式複合詞和主謂式複合詞的例子。
     第四章考察《詩經》中的詞頭詞尾。儘量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封《詩經》中的詞頭词尾作了整理。認為古漢語中的詞頭詞尾主要起着詞彚複音化的作用;而祠所包含音節的多少與它擔負的捂法功能紧密相關,由於單音節詞的複音化,造而影響語法功能随之變化。其次對個别詞頭造行了溯源,例如認為古代雙音節人名中的第一個音節“子”與作為殷商贵族首腦的“子”有關,七個動詞詞頭“爰”、“曰”、“言”、“遹”、“聿”、“于”、“有”都來源於意義比较寬泛的同一個單音節動詞“于”。第五章討論了《詩經》複音詞與修辞的關係。
The Book of Poems is a masterpiece of ancient China whose language has been studying continuously in Chinese history. This thesis is written to investigate the disyllabic and polysyllabic words in the anthology and, in this way, to interpret some linguistic phenomena of ancient Chinese vocabulary. The article is organized as follows:
     The preface tries to give a general description of study situation of disyllabic and polysyllabic words in the anthology. It mainly quotes certain archaism experts'latest study results on the question of time of origin of disyllabic and polysyllabic words.
     Chapter One deals with the single-morpheme words. It clarifies semantic features,parts of speech and polymorphic phenomenon of the two-same syllable words in the Book of Poems. It also explains formation of Chinese Lianmian words. That's to say, some Chinese Lianmian words were evolved from two-same syllable words, and some Chinese Lianmian words were solidified from compound words.
     Chapter Two deals with the parallel compounds. Firstly,these compounds are de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according to the two morphemes'meanings. Then,it illustrates allotropy and partiality in meaning of the parallel compounds by example.
     Chapter Three deals with the modifying-being modified compounds of the disyllabic and polysyllabic words in the Book of Poems. In this chapter the writer classify the modifying-being modified compounds into seven and analyse semantic relations of the seven.
     Chapter Four deals with the affixes in the Book of Poems. The writer argues that the main function of the affixes in ancient Chinese is to make the single-syllable words two-syllable, and, correspondingly,the grammatical function of the t disyllabic words change slightly.
     Chapter Five throws ligh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syllabic and polysyllabic words and rhetoric.
引文
①祝敏徹《祝敏徹漢语史渝文集》304葉,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②見《黄天樹古文字論集》212葉,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
    ①同上书235葉。
    ②载《北京大学學报》1980年第5期。
    ③見程湘清《漢語史專書—複音詞研究》41—59葉,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
    ①《祝敏徹漢語史論文集》227葉,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5月。
    ②陳夢家《殷虚卜辭综述》71葉,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7月。
    ①1986年出版的嚮熹先生《詩經祠典》544葉“言言”條和2000年出版的《王力古漢語字典》1260葉“言言”條都迻録了《毛傳》的訓釋,没有再作考索。
    ②程湘清《漢藉史專書—複音祠研究》60葉脚注,2008年1月。
    ③王力《詩經韵讀》34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2月。
    ④《張世禄語言學論文集》534葉,上海:學林出版社,1984年10月。
    ①程湘清《漢語史專書—複音詞研究》60葉,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1月。
    ①朱庚祁《<詩經)雙音詞输稿》41-50葉,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4月。
    ②張颖慧《(詩經)重言研究》22-23葉,蘭州大學硕士學位論文,2007年5月。
    ③余冠英《詩經選》将此句翻譯為“可嶙我這個小兵”,也将“哀”視為動詞。見250葉,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7月。
    ④程湘清《④漢語史專書—④複音詞研究》51葉。
    ①錢宗武《今文尚害語法研究》58葉,北京:商務印書馆,2004年10月。
    ②裘锡圭《文字学概要》258葉,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2月。
    ①《祝敏徹漢語史論文集》218葉,北京:中華害局,2007年5月。
    ②《張世禄語言學論文集》536葉,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年10月。
    ③各家的上古音係有分歧,本文使用王力先生的係统。
    ①王力《漢語史稿》344葉,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3月。
    ②《祝敏徹漢語史論文集》237葉,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5月。
    ③《張世禄語言學論文集》546葉,上海:學林出版社,1984年10月。
    ①劉又辛《文字訓詁論集》中《释“罪”》一文,324-325葉,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6月。
    ①《張世禄語言學論文集》10—11葉,上海:學林出版社,1984年10月。
    ①高亨《詩經今注》2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0月。
    ②《張世禄語言學論文集》17葉,上海:學林出版社,1984年10月。
    ①《上海博物館藏戟國楚竹書(七)》226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
    ①陳煒湛《古文字學綱要》7葉,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年12月。
    ①《说文解字》168葉,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①馬度株《漢語語義語法範疇题》154—155葉,北京语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8年7月。
    ②王力《漢語史稿》344葉,北京:中華害局,2003年3月。
    ③朱廣祁《<詩經)雙音詞輪稿》第二章,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4月。
    ④程湘清《漢語史專書—複音詞研究》46葉,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1月。
    ①錢宗武《(今文尚書>語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10月。
    ②程湘清《漢語史專屬—複音词研究》67—-68葉,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1月。
    ③見《論衡·詁術篇》。
    ④林澐《從子卜辞試論商代家族形態》,载《古文字研究》第一辑314-336葉,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8月。
    ①王力《漢語史稿》219葉,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3月。
    ②参看管燮初《西周金文捂法研究》203葉,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年:又錢宗武《(今文尚書)語法研究》67葉,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①徐望駕《(输語羲疏)語言研究》65葉,北京:中國社會學出版社,2006年。
    ②王力《漢语史稿》297—-299葉,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③見程湘清《漢語史專書—複音詞研究》69葉,北京:商務印書馆,2008年。若如此,则“于”歸歌部。查郭锡良《漢字古音手册》111葉(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和嚮熹《持經詞典》595葉(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于”都歸魚部。未審孰是。
    ①隙煒湛、唐钰明《古文字學纲要》225-226葉,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年12月。
    ②管燮初《西周金文語法研究》202葉,北京:商務印書馆,1981年10月。
    ③陳夢家《殷虚卜辞综述》87葉,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7月。
    ①叠音詞加“然”字作詞尾,見於《孟子》、《莊子》、《荀子》,這種語言现象發展於戰國後期。
    ①博引自程俊英、蒋見元《诗经注析》188葉,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2月。
    ②王力《漢語史稿》223葉,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3月。
    ①漢語詞尾中改变詞根詞性的有“者”,类似英語的後缀-er。
    ②此文载《中國語文》1979年第6期第426葉。
    ① Lakoff,G.1987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②張崇琛《中国古代文化史》,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年。
    [1][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2]陆志韋章等《漢语的構詞法》(修订版)北京:科學出版社,1964年;
    [3]余冠英《詩經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
    [4]费·德·索绪雨《普通語言學教程》,高名凱譯,岑麒祥、葉蜚聲校注,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
    [5]高亨《詩經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6]嚮熹《詩經词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
    [7]嚮熹《簡明漢語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8]楊伯峻《古漢捂虚詞》,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9]楊伯峻《<春秋左傅>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10]管燮初《西周金文語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馆,1981年;
    [11]管燮初《<左傅>句法研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
    [12]朱德熙《語法講義》,北京:商務印書馆,1982年;
    [13]于省吾《澤螺居<詩經>新證》,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14]符定一《聯绵字典》,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15]馬建忠《馬氏文通》,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年;
    [16]王力《漢語语法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年;
    [17]王力《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18]張世禄《張世禄語言學論文集》,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年;
    [19]朱廣祁《<詩經>雙音詞論稿》,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4月;
    [20]郭锡良《漢字古音手册》,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21]史存直《漢語語法史纲要》,華東师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
    [22]俞敏《<經傳释詞>札記》,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
    [23]陳夢家《殷虚卜辭综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24]張致钧《比喻大觀》,广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8年;
    [25]潘允中《漢語詞彚史概要》,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
    [26]蒋绍愚《古漢語詞彙綱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27]程俊英、蒋見元《詩經注析》,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28]朱慶之《佛典與中古漢語詞彚研究》,臺北:臺湾文津出版社,1992年;
    [29]劉又辛《文字訓詁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30]董玉芝《<抱樸子>複音詞構詞方式初探》,载《古漢語研究》1994年第4期;
    [31]裘锡圭《中國出土文献十講》,上海:復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32]郭锡良主编《第一届國際先秦漢語語法研究論文集》,長沙:嶽麓書社,1994年;
    [33]錢宗武《<今文尚書>語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34]王雲路《漢魏六朝詩歌語言論稿》,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
    [35]馬度株《漢語語羲語法範疇問题》,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年;
    [36]尹黎雲《漢字字源系统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37]何樂士《古漢語語法研究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
    [38]伍宗文《先秦漢語複音詞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
    [39]張玉金《甲骨文語法學》,北京:学林出版社,2001年;
    [40][韩]李玄玉《漢語人體詞語研究》,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3年;
    [41]徐朝華《上古漢語詞彙史》,北京:商務印書馆,2003年;
    [42]周祖謨《廣韵校本》,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43]潘文國、葉步青、韩洋《漢語的構詞法研究》,上海:華東师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44]張悦《“聯緜词”辨》,载《玉林師範學院学報》(哲学社會科学)2005年第1期;
    [45]吕叔湘《漢語語法分析問题》,北京:商務印書馆,2005年;
    [46]趙克勤《古代漢語詞彙學》,北京:商务印書館,2005年;
    [47]趙小刚《漢字學論略》,蘭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年;
    [48]趙振鐸《辭書学論文集》,北京:商务印書馆,2006年;
    [49]高小方等《古代漢語研究導引》,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50]孫常叙《漢语詞彙》(重排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1956年初版);
    [51]黄天樹《古文字論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年;
    [52]揚之水《詩經别裁》,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53]祝敏徹《祝敏徹漢語史输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54]楊吉春《漢語反義複詞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55]王贵元《漢字與歷史文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
    [56]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57]郭書林《<詩經)複音詞探究》,载《北華大学学報》(社會科学版)2008年第5期;
    [1]丁聲樹《詩卷耳芣采采說》,载《北京大学四十周年纪念論文集》,1938年;
    [2]王顯《<詩经>中跟重言作用相當的有字式、其字式、斯字式和思字式》,《語言研究》第四期,1959年;
    [3]嚮熹《<詩经)裹的複音詞》,载《語言学論叢》第六辑,商務印書館,1980年;
    [4]曹先擢《<詩經>疊字》,見北京大學中文系《語言学論叢》第六辑,北京:商務印書馆,1980年;
    [5]馬真《先秦複音詞初探》,载《北京大學学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第1期;
    [6]殷孟倫《有關古漢語詞義辨析問题》,選自吴文祺主编《語言文字研究專辑》(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7]郭良夫《现代漢語的前缀和後缀》,《中國語文》第4期,1983年;
    [8]王力《中國語法理論》,《王力文集》第1卷,山東教育出版社,1984年;
    [9]張世禄《從訓詁學看古漢語的基本詞》,選自江蘇省語言學會主编的《語言研究集刊》第壹辑,江蘇教育出版社,1986年;
    [10]沈兼士《“虚”之字族與羲類》,選自《沈兼士學术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11]陳偉武《論先秦反義複合詞的產生及其偏羲现象》,《古漢韶研究》1989年第1期;
    [12]周玉秀《聯緜詞的構成和音轉試探》,载《西北師範大学學報》1994年第7期;
    [13]裘锡圭《談談古文字资料封古漢語研究的重要性》,载《裘锡圭自選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
    [14]钱宗武《論<今文尚書>複合詞的特點和成因》,載《湖南師範大学社會科學學報》,1996年第5期;
    [15]钱宗武《<尚書>聯緜詞的類型兼論聯緜詞的構詞理據》,载《姜亮夫、蒋禮鸿、郭在贻 先生纪念文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16]李運富《输羲域项的赘舉、偏舉與複舉》,载《中國語文》1998年第2期;
    [17]徐雲天《聯緜詞研究的歷史觀與非歷史觀》,载《古漢語研究》2000年第2期;
    [18]沈懷興《“聯緜詞”说的由來及负面影響》,2003年濟南“全國詞彚训詁學術討論會”論文;
    [19]張悦《“聯緜詞”辨》,载《玉林师範学院学報》(哲学社會科学)2005年第1期;
    [20]張光裕、隙偉武《戰國楚简所見病名辑證》,《中國文字學報》第一辑,北京:商務印書馆,2006年;
    [21]任艶麗《<墨子>複音詞研究》,2007年蘭州大学碩士学位論文;
    [22]郭書林《<詩經>複音詞探究》,载《北華大學学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