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城所出元代词讼文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黑水城文书价值珍贵,其中的元代词讼文书共300多件,涉及到案件170个左右,是元代亦集乃路较为完整的司法档案,是元代法制史料的有力补充,填补了元代地方基层组织司法档案缺失的空白,为研究元代亦集乃路地区的诉讼审判制度、法制状况、社会状况及元代政令律令在地方基层组织的实施状况提供了丰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目前,学界对黑水城所出元代词讼文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别保存完整的文书和有代表性的案例上,对于大部分残损、内容不完整的文书则几乎无人涉猎,缺乏全面、系统研究的学术论文和专著。针对黑水城所出元代词讼文书的珍贵价值和目前学界对黑水城所出元代词讼文书研究较为薄弱的现状,本文采用文献学、历史学、语文学、民族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理论、思路和方法,对黑水城所出所有元代词讼文书进行系统整理和深入研究,主要内容有:
     第一部分:元代亦集乃路的概况。介绍亦集乃路的历史沿革及亦集乃路总管府的设置情况,对亦集乃路的自然环境、财政经济、居民状况等进行整体描书,重点论述亦集乃路在元代西北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及其在元代的地位。
     第二部分:黑水城所出元代词讼文书的内容。介绍黑水城所出元代词讼文书的整理出版情况,根据文书内容,将文书分为驱口案、婚姻案、斗杀案、盗贼案、财物案、土地案和其他案件七大类,对所有词讼文书的时间、内容、类型进行整理、归纳、列表。
     第三部分:黑水城所出元代词讼文书中法制用语考释。总结黑水城所出元代词讼文书的语言特点及其价值,并对一些具有元代典型特色的60多个法制词语逐一进行考释。
     第四部分:元代亦集乃路诉讼审判制度研究。通过这些词讼文书,重点研究亦集乃路的法制状况及诉讼审判制度。介绍亦集乃路总管府建制及亦集乃路总管府内设的刑房、户房、亦集乃路总管府下属的巡检司、凌驾于路总管府之上的肃政廉访司、隶属于肃政廉访司但由亦集乃路总管府和肃政廉访司共同管理的司狱司等五个司法部门的职能分工及如何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案件审理、执行的司法运作过程;总结亦集乃路官府在行政司法运作中,使用公文的形式及各种公文、司法文状的书写格式,有官府之间、官员之间的劄付、牒、申文、呈文,有官府审理案件中的信牌、传唤贴、取状、识认状、相关人员的承管状、责领状及被告的诉状以及原、被告的拦状等;总结元代亦集乃路审理案件的具体程序,包括提起诉讼、官府受理、调查取证、圆坐议拟、宣判执行等几个环节,利用文书资料,结合相关案例,对每一环节的具体实施状况进行详细考证和论述;分析总结元代律令在亦集乃路的实施状况以及亦集乃路的执法状况。
     第五部分:从黑水城所出元代词讼文书看亦集乃路的社会状况。通过这些词讼文书和大量案例,研究元代亦集乃路尤其是元末亦集乃路的社会治安状况。揭示文书所反映的亦集乃路地区盗贼丛生、流民涌入、土地、财物纠纷多发、百姓殴打职官、违抗官府决议等诸多社会问题,并对亦集乃路的站户、驱口、妇女等一些特定社会群体的生存状况及当地人们的主流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予以分析阐述。
     此外,本文对于圆坐圆署制度、约会审理制度、肃政廉访司照刷文卷制度等等一些具有元代特色的诉讼审判制度均有所论及,有助于全面了解元代的诉讼审判制度。
The documents excavated from the ruins of Khara-Khoto have great historical value, which includes more than300pieces of litigation documents of Yuan Dynasty, involving about170cases. The documents are comparatively complete judicial records of Edzina Route during Yuan Dynasty, which are strong supplements of legal materials then. They fill in the gaps in the missing judicial files of local organizations, and provide a wealth of detailed first-hand information for the research of law suits in the court system, legal status, social status and the decree law implementation in the local organizations of Edzina Route during Yuan Dynasty.
     At present, the relevant researches on the Khara-Khoto litigation documents mainly focused on the minor well-preserved documents and representative cases, and the majority of damaged, incomplete documents are not nearly dabbled in, lack of a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study in academic papers and monographs. In view of the precious value of the litigation documents and current weak academic research statu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rranges all the documents and does deep research, with the support of literature, history, philology, ethnology and other disciplines of knowledge, as follows:
     The first part describes the profile of Edzina Route during Yuan Dynasty. It is an introduction to its history and the deployment of the route command (Zongguanfu), and an overall description of its natural environment, finance and economy, resident status, highly focusing on its geographical importance in the northwest part of Yuan Dynasty and even the whole country.
     The second part is about the content of the Khara-Khoto litigation documents. In this part the documents are presented about its publishing situation, and divided into seven categories according to its content, including slavery cases, marriage cases, murder cases, theft cases, property cases, land cases and other cases, all of which are sorted, introduced and listed of time, content, type.
     The third part is about textual research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Khara-Khoto litigation documents. The documents are summarized of its language value and features, and interpreted about its more than60legal words, with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Yuan Dynasty, one by one.
     The fourth part is Edzina Route's adjudication system research during Yuan Dynasty. Through these lawsuit documents, this paper focuses on Edzina Route's legal system and lawsuit-trial system. It describes the deployment, function, cooperation of the route command of Edzina, its higher-up supervision division Suzheng Lianfang Si, and affiliated Siyu Si in detail, and the judicial process of these divisions completing lawsuit trial and implementation. It also summarizes the use of documents and writing form of judicial literature in the operation of administrative justice. Specific process is summed up of Edzina Route, including filing the lawsuit, official acceptance, investigation and evidence collection, officer deliberation (Yuanzuo Yini), sentence, execution, and so on.Using the documentmaterials, combined with the related cases, this paper does detailed textual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on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of each link. And it also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status of law implementation and enforcement in Edzina Route.
     The fifth part refers to the social situation of Edzina route looking through the Khara-Khoto litigation documents. Through these litigation documents and a large number of cases, the paper does research on the social security situation of Edzina Route in Yuan Dynasty, especially in the late Yuan. And it reveals many social problems reflected by the documents, including an avalanche of thief, refugee influx, property disputes, defiance of the government resolution, and so on. And it also analyzes the survival of some particular social group, slaves (Qukou), women and so on, and the local mainstream thinking and ideology.
     In addition, the paper also examines some characteristic lawsuit-trial systems of Yuan Dynasty, like Yuanzuo Yuanshu, dating trial system (Yuehui Shenli), and so on, thus making contribution to the overall understanding of the legal system.
引文
① 李逸友:《黑城出土文书(汉文文书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年。
    ②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史金波、魏同贤、克恰诺夫主编:《俄藏黑水城文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①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上海古籍出版社、英国国家图书馆编,谢玉洁、吴芳思主编:《英藏黑水城文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② 沙知、吴芳思编著:《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古所获文献(非佛经部分)》,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
    ③ 内蒙古考古研究所、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中心、甘肃古籍文献整理编译中心编,塔拉、杜建录、高国祥主编:《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
    ④ 2010年,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杜建录申报了“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整理与研究”重点项目;2011年,河北社科院孙继民申报了“黑水城汉文文献整理与研究”重大项目(批准号:11&ZD098);2011年,河北社科院张重艳申报了“中国藏黑水城所出元代律令与词讼文书整理与研究”(青年项目:11CZS015)。
    ⑤ 李逸友:《黑城出土文书(汉文文书卷)》,第66-71页。
    ⑥ 李逸友:《黑城出土的元代律令文书》,《文物》1991年第7期。
    ⑦ 方龄贵:《读(黑城出土文书)》,载方龄贵:《元史丛考》,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222页-231页。
    ⑧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72页。本文所引文书的编号均采用《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俄藏黑水城文献》、《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古所获文献(非佛经部分)》、《英藏黑水城文献》中的原有编号。
    ⑨ 陈志英:《元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十二月亦集乃路刑房文书》初探》,《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4年第5期。
    ① 侯爱梅:《失林婚书案文卷初探》,《宁夏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② 侯爱梅:《失林婚书案文卷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2007年。
    ③ 张重艳:《也火汝足立嵬地土案问卷初探》,载《西夏学》(第六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89-96页。
    ④ 张重艳:《从也火汝足立嵬地土案看元代亦集乃路复业案件的审判程序》,《元代国家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
    ⑤ 王盼:《由黑水城文书看亦集乃路民事纠纷的调解机制》, 《西夏研究》2010年第2期。
    ⑥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45页。
    ⑦ 苏力:《黑城出土F116:W98号元代文书研究》,《古代文明》2011年第4期。
    ① 王盼:《黑水城出土元代地土案所见若干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2010年。
    ② 张重艳:《从黑城文书看亦集乃路的司法部门》,《西夏学学术研讨会暨李范文先生治史60周年论文集》。
    ③ 张重艳:《中国藏黑水城所出元代律令与词讼文书的史学价值》,《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④ 张笑峰:《黑水城出土元代律令与词讼文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2012年。
    ⑤ 孙继民、郭兆斌:《从黑水城出土文书看元代的肃政廉访司刷案制度》,《宁夏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
    ⑥ 孙继民:《黑水城文献所见元代肃政廉访司“刷尾”工作流程—元代肃政廉访司文卷照刷制度研究之一》,《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⑦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809页。
    ① 邱树森:《从黑城出土文书看元“回回哈的司”》,《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② 胡兴东:《元代民事法律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63-64页。
    ③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76页。
    ④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45页。
    ⑤ 武波:《元代法律问题研究——以蒙汉二元视角的观察为中心》,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75-76页。
    ⑥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76页。
    ⑦ 杨斌:《至正条格编纂背景分析及若干条例考释》,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0年,第12页。
    ⑧ 张笑峰:《黑水城出土元代律令与词讼文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2012年。
    ⑨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45页。
    ① 《元典章》(《大元圣政国朝典章》)由元代地方官吏编纂,汇集了元世祖时期到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近60年的圣旨条画、律令格例及司法部门所判案例,是地方官员断案的重要参考依据。
    ② 萧启庆:《元朝史新论》,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第428页。
    ③ 陈寅恪:《陈垣敦煌劫余录序》,收入《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236页。
    ① 方龄贵:《读<黑城出土文书>》,载方龄贵:《元史丛考》,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225页。
    ② [日]金文京:《有关庆州发现元刊本(至正条格)的若干问题》,《(至正条格>校注本),韩国:韩国学中央研究院,2007年,第476页。
    ③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72页。
    ④ 方龄贵:《读<黑城出土文书)》,载方龄贵:《元史丛考》,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226页。
    ⑤ 刘坚、蒋绍愚:《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唐五代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90页。
    ⑥ 王启涛:《中古及近代法制文书语言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第49页。
    ① 《俄藏黑水城文献》第六册,第134页。
    ②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06页。
    ① [日]宫崎市定:《宋元时代的法制和审判机构》,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八卷法律制度),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293页。
    ② 邵如林、郾明观:《古道居延》,《丝绸之路》2007年第7期,第54页。
    ① 《元史》卷60地理志三,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1451页。
    ② 《元史》卷91百官志七,第2316页。
    ③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年,第21页。
    ①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二册,第351页。
    ②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一册,第123页。
    ③ 《元史》卷20成宗纪三,第429页。
    ④ 《元史》卷30泰定帝纪二,第675页。
    ⑤ 《元史》卷35文宗纪四,第787页。
    ⑥ 《元史》卷50五行志一,第1079页。
    ⑦ 《元史》卷13世祖纪十,第278页。
    ⑧ 《元史》卷60地理志三,第1451页。
    ① 《元史》卷15世祖纪十二,第312页。
    ②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二册,第402页。
    ③ 李逸友:《黑城出土文书(汉文文书卷)》,第21页。
    ④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二册,第413页。
    ⑤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八册,第1657页。
    ⑥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六册,第1243页。
    ⑦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六册,第1291页。
    ⑧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五册,第1077页。
    ① 李逸友:《黑城出土文书(汉文文书卷)》,第24页。
    ②《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二册,第351、352、353页。
    ③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二册,第341页。
    ④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二册,第348页。
    ⑤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二册,第385页。
    ⑥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二册,第363页。
    ⑦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二册,第345页。
    ⑧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五册,第1071页。
    ⑨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二册,第358页。
    ⑩ 王艳梅:《元代亦集乃路地方政府建置研究》, 《今日湖北》(理论版)2007第6期。
    ① 李逸友:《黑城出土文书(汉文文书卷)》,第13页。
    ② 吴宏岐:《<黑城出土文书>中所见元代亦集乃路的灌溉渠道及其相关问题》,《西北民族论丛》2002年第1期。
    ③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54页。
    ④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六册,第1357页。
    ⑤ 李逸友:《黑城出土文书(汉文文书卷)》,第13页。
    ⑥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79页。
    ⑦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89页。
    ⑧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39页。
    ⑨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48页。
    ⑩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90页。
    11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15页。
    ①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51页。
    ②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45页。
    ③ 苏力:《黑城出土F116:W98号元代文书研究》,《古代文明》2011年第4期,第71页。
    ④ [法]A.J.H.Charignon注:《马可波罗行纪》(全3册),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第213页
    ①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第5、6页。
    ② 《元史》卷58地理志一,第1383页。
    ③ 陈得芝:《元岭北行省诸驿道考》,《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1977年第1期。
    ①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五册,第1087页。
    ②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二册,第402页。
    ①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六册,第1310页。
    ① 《俄藏黑水城文献》第六册,第134页。
    ② 《俄藏黑水城文献》第四册,第227页。
    ③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六册,第1308页。
    ① 《俄藏黑水城文献》第四册,第242页。
    ② 《俄藏敦煌文献》第十七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09页。
    ① 《俄藏黑水城文献》第四册,第248页。
    ② 《俄藏黑水城文献》第六册,第310页。
    ③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六册,第1313页。
    ① 李逸友: 《黑城出土文书(汉文文书卷)》,第10页。
    ① 刘坚、蒋绍愚:《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唐五代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90页。
    ② 王启涛:《中古及近代法制文书语言研究—以敦煌文书为中心》,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第49页。
    ③ 参见王启涛:《中古及近代法制文书语言研究—以敦煌文书为中心》,第32—55页。
    ① 李崇兴:《元典章·刑部的语料价值》,《语言研究》2000年第3期,第83-84页。
    ② 徐通锵、叶蛮声:《语言学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170页。
    ③ 本文引用黑水城文书时,“口”代表文书此处缺失一字;“口”内的字为根据文意补上的字。“(?)”代表前缺,缺失具体字数不详;“(?)”代表后缺,缺失具体字数不详;“(?)”
    代表该行中间缺失文字,缺失具体字数不详。
    ④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99页。
    ⑤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33页。
    ⑥ 亦邻真:《元代硬译公牍文体》,元史研究会编:《元史论丛》(第一辑),北京:中华书局,164页。
    ⑦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872页。
    ⑧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881页。
    ⑨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897页。
    ①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880页。
    ②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887页。
    ③ 李崇兴、黄树先、邵则遂:《元语言词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418页。
    ④ 黄时鉴点校:《通制条格》卷17弓手税粮条,第220页。
    ⑤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65页。
    ⑥ 李崇兴、黄树先、邵则遂:《元语言词典》,第150页。
    ⑦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58页。
    ⑧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76页。
    ⑨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60页。
    ⑩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802页。
    11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96页。
    12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97页。
    13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99页。
    14 李崇兴、黄树先、邵则遂: 《元语言词典》,第306页。
    ①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821页。
    ②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54页。
    ③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804页。
    ④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98页。
    ⑤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801页。
    ⑥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68页。
    ⑦ (元)徐元瑞:《吏学指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5页。
    ⑧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17页。
    ⑨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42页。
    ⑩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54页。
    11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77页。
    12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65页。
    13 李崇兴、黄树先、邵则遂:《元语言词典》,第150页。
    14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886页。
    15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65页。
    16 (元)徐元瑞:《吏学指南》,第38页。
    17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76页。
    18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65页。
    19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98页。
    20 李崇兴、黄树先、邵则遂:《元语言词典》,第288页。
    ① 李逸友:《黑城出土文书》(汉文文书卷),第164页。
    ②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88页。
    ③ (元)徐元瑞:《吏学指南》,第43页。
    ④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91页。
    ⑤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42页。
    ⑥ (元)徐元瑞:《吏学指南》,第98页。
    ⑦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50页。
    ⑧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888页。
    ⑨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954页。
    ⑩ (元)徐元瑞:《吏学指南》,第98页。
    11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35页。
    12 (元)徐元瑞:《吏学指南》,第43页。
    13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65页。
    14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952页。
    15 李崇兴、黄树先、邵则遂:《元语言词典》,第429页。
    16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77页。
    17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896页。
    18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76页。
    19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98页。
    ① (元)徐元瑞:《吏学指南》,第35页。
    ② (元)徐元瑞:《吏学指南》,第36页。
    ③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801页。
    ④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35页。
    ⑤ 李崇兴、黄树先、邵则遂:《元语言词典》,第108页。
    ⑥ 李崇兴、黄树先、邵则遂:《元语言词典》,第108页。
    ⑦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905页。
    ⑧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98页。
    ⑨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914页。
    ⑩ (元)徐元瑞:《吏学指南》,第109页。
    11《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17页。
    12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52页。
    13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88页。
    14 李崇兴、黄树先、邵则遂:《元语言词典》,第254页。
    15 龙潜庵:《宋元语言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第496页。
    16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913页。
    17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82页。
    18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01页。
    19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38页。
    ① 李崇兴、黄树先、邵则遂:《元语言词典》,第254页。
    ② 龙潜庵:《宋元语言词典》,第212页。
    ③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900页。
    ④ 李崇兴、黄树先、邵则遂:《元语言词典》,第416页。
    ⑤ 龙潜庵:《宋元语言词典》,第526页。
    ⑥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879页。
    ⑦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97页。
    ⑧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00页。
    ⑨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21页。
    ⑩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910页。
    11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00页。
    12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879页。
    13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885页。
    14 李崇兴、黄树先、邵则遂:《元语言词典》,第17页。
    15 《元典章》卷11吏部五《职制·作阙·患病百日作阙》,第185页。
    16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879页。
    17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97页。
    18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65页。
    19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889页。
    20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897页。
    21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888页。
    ①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895页。
    ②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879页。
    ③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21页。
    ④ (元)徐元瑞:《吏学指南》,第106页。
    ⑤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05页。
    ⑥ (元)徐元瑞:《吏学指南》,第107页。
    ⑦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77页。
    ⑧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97页。
    ⑨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65页。
    ⑩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80页。
    11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98页。
    12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04页。
    13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76页。
    14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97页。
    15 《元史》卷103刑法志二,2632页。
    ①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877页。
    ②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72页。
    ③ 《元典章》卷2圣政一《重民籍》,第52页。
    ④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79页。
    ⑤ 袁宾:《宋语言词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99页。
    ⑥ 朱熹:《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648页。
    ⑦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902页。
    ⑧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958页。
    ⑨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45页。
    ⑩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87页。
    11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45页。
    12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809页。
    13 《元史》卷104刑法志三,第2653页。
    14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72页。
    15 (元)徐元瑞:《吏学指南》,第35页。
    ①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76页。
    ②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82页。
    ③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37页。
    ④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99页。
    ⑤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13页。
    ⑥ 岳国钧:《元明清文学方言俗语辞典》,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540页。
    ⑦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901页。
    ⑧ 李崇兴、黄树先、邵则遂:《元语言词典》,第436页。
    ⑨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48页。
    ⑩ 李崇兴、黄树先、邵则遂:《元语言词典》,第140页。
    11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48页。
    12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811页。
    13 李崇兴、黄树先、邵则遂:《元语言词典》,第435页。
    14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67页。
    15 (元)徐元瑞:《吏学指南》,第105页。
    ①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76页。
    ② 李崇兴、黄树先、邵则遂:《元语言词典》,第106页。
    ③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97页。
    ④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81页。
    ⑤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801页。
    ⑥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802页。
    ⑦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01页。
    ⑧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36页。
    ⑨ 李崇兴、黄树先、邵则遂:《元语言词典》,第130页。
    ⑩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42页。
    11 李崇兴、黄树先、邵则遂:《元语言词典》,第24页。
    12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49页。
    13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19页。
    14 李崇兴、黄树先、邵则遂: 《元语言词典》,第20页。
    15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42页。
    16 (元)徐元瑞:《吏学指南》,第123页。
    17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895页。
    ① 李治安:《元代政治制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75页。
    ② 《元史》卷91百官志七,第2316页。
    ③ [日]宫崎市定:《宋元时代的法制和审判机构》,《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八卷法律制度),第295页。
    ① 李治安:《元代政治制度研究》,第112页。
    ② [日]宫崎市定:《宋元时代的法制和审判机构》,《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八卷法律制度),第294页。
    ③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二册,第304页。
    ④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三册,第501页。
    ⑤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三册,第512页。
    ⑥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五册,第1168页。
    ⑦《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五册,第1085页。
    ⑧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七册,第1386页。
    ⑨ 李治安:《元代政治制度研究》,第114页。
    ⑩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二册,第291页。
    ①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五册,第1158页。
    ②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五册,第1163页。
    ③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五册,第1179页。
    ④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一册,第112页。
    ⑤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75页。
    ⑥ 张金铣:《元代路总管府的建立及其制度》,《中国史研究》2001年03期,第150页。
    ⑦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三册,第503页。
    ⑧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五册,第1192页。
    ⑨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五册,第981、1077页。
    ⑩ 《元典章》卷40《刑部二·鞫狱·推官专管刑狱》,第586页。
    11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75页。
    12 《元史》卷6世祖纪三,第106页。
    ① 郑玉:《师山集》卷3《送郑照磨之南安序》,《四库全书》121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3页。
    ② 王恽:《秋涧集》卷90《选参佐》,屈文军点校:《宪台通纪(外三种)新点校》,香港: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第294--295页。
    ③ 郑玉《师山集》卷3《送郑照磨之南安序》,《四库全书》1217册,第23页。
    ④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一册,第44页。
    ⑤ 郑玉《师山集》卷3《送郑照磨之南安序》,《四库全书》1217册,第23页。
    ⑥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五册,第1005页。
    ⑦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14页。
    ⑧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一册,第146页。
    ⑨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一册,第77页。
    ① 俞希鲁:《至顺镇江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604页。
    ②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三册,第612页。
    ③ 《元典章》卷12吏部六《吏制·司吏·总管府司吏》,第221页。
    ④ 《元史》卷91百官志七,第2316页。
    ⑤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三册,第518页。
    ⑥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五册,第1009页。
    ⑦ 王艳梅:《元代亦集乃路地方政府建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2008年。
    ⑧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五册,第977页。
    ⑨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三册,第613页。
    ①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57页。
    ②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900页。
    ①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886页。
    ②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877页。
    ①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905页。
    ② 《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古所获汉文文献(非佛经部份)》第一册,第218页。
    ③ 《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古所获汉文文献(非佛经部份)》第一册,第217页。
    ④ 《俄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六册,第310页。
    ①《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古所获汉文文献(非佛经部份)》第一册,第212页。
    ②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78页。
    ③ 《俄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六册,第134页。
    ④ 《元史》卷101兵志四,第2594页。
    ⑤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17页。
    ⑥ 王艳梅在其硕士学位论文《元代亦集乃路地方政府建制研究》中,考证和推测孔古列和昔 宝赤是和林路总管府下的两处仓库,“孔古列巡检司”和“昔宝赤巡检司”应是设于和林路下地处孔古列和昔宝赤地区的两个治安管理机构。“在城巡检司”可能是设于在城站的一个机构。
    ⑦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80页。
    ⑧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一册,第89页。
    ⑨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五册,第1016页。
    ⑩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五册,第1014页。
    ①《元典章》卷40刑部二《系狱·讼情监禁罪囚》,第582页。
    ②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893页。
    ③ 《元典章》卷40刑部二《系狱·疑狱毋得淹滞》,第582页。
    ④ 《元史》卷103刑法志二,2632页。
    ⑤ 《元史》卷103刑法志二,2635页。
    ⑥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04页。
    ⑦ 宫崎市定:《宋元时代的法制和审判机构》,《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八卷法律制度),第306页。
    ⑧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三册,第498页。
    ⑨ 《沈刻元典章》(下)新集刑部六《禁司狱用刑》,北京:中国书店,第947页。
    ①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13页。
    ② 宫崎市定:《宋元时代的法制和审判机构》,《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八卷法律制度),第296页。
    ③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七册,第1411页。
    ④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五册,第1005页。
    ⑤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一册,第150页。
    ⑥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五册,第996页。
    ⑦ 《元史》卷16世祖纪十三,第345页。
    ⑧ 《元典章》卷6台纲二《体察体覆·察司体察等例》,第82页。
    ① 宫崎市定:《宋元时代的法制和审判机构》,《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八卷法律制度),第302页。
    ② 《元典章》卷53刑部十五《听讼·至元新格》,第745页。
    ③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65页。
    ④ 孙继民、郭兆斌:《从黑水城出土文书看元代的肃政廉访司刷案制度》,《宁夏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第87—93页。
    ⑤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809页。
    ⑥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03页。
    ⑦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66页。
    ⑧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905页。
    ⑨ 《宪台通记·审理罪囚条例》,屈文军点校:《宪台通纪(外三种)新点校》,第32页。
    ① 宫崎市定:《宋元时代的法制和审判机构》,《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八卷法律制度),第309页。
    ② 宫崎市定:《宋元时代的法制和审判机构》,《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八卷法律制度),第293、294页。
    ③ 《元史》卷91百官志七,第2317页。
    ④ 《元史》卷60地理志三,第1449页。
    ⑤ 《元史》卷91百官志七,第2317页。
    ⑥ 《元史》卷82百选举志二,第2052页。
    ⑦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76页。
    ①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20页。
    ②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35页。
    ③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23页。
    ① 《元史》卷102刑法志一,第2615页。
    ②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886页。
    ①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886页。
    ②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79页。
    ③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92页。
    ④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99页。
    ⑤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02页。
    ⑥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03页。
    ⑦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36页。
    ①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36页。
    ②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874页。
    ①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874页。
    ② 黄时鉴:《元代法律资料辑存》,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15页。
    ③ 黄时鉴:《元代法律资料辑存》,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28页。
    ④ 黄时鉴:《元代法律资料辑存》,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15页。
    ⑤ 《元史》卷105刑法志四,第2670页。
    ⑥ 黄时鉴:《元代法律资料辑存》,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15页。
    ⑦ 《元史》卷105刑法志四,第2670页。
    ⑧ 《元典章》卷53刑部十五《诉讼·书状·籍记吏书状》,第744页。
    ⑨ 黄时鉴:《元代法律资料辑存》,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28页。
    ① 《元典章》卷53刑部十五《告拦·田土》,第762页。
    ② 陈高华:《元代的审判机构和审判程序》,收入陈高华《元史研究新论》,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134页。
    ①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45页。
    ①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59页。
    ①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88、789页。
    ②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90页。
    ③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97页。
    ④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00页。
    ⑤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06页。
    ⑥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07页。
    ⑦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18页。
    ⑧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19页。
    ⑨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19页。
    ⑩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21页。
    11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34页。
    12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38页。
    ①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39页。
    ②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926页。
    ③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938页。
    ④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897、898页。
    ①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895页。
    ①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924页。
    ②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77页。
    ③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914页。
    ④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899页。
    ①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77页。
    ①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899页。
    ②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893页。
    ①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882页。
    ② 黄时鉴:《元代法律资料辑存》,第34页。
    ① 黄时鉴:《元代法律资料辑存》,第228页。
    ② 《元典章》卷53刑部十五《代诉·不许妇人诉》,第756页。
    ③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60页。
    ④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81页。
    ⑤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57页。
    ① 有高岩:《元代诉讼裁判制度研究》,《蒙古史研究参考资料》第十八辑,第26页。
    ② 《元史》卷105刑法志四,第2671页。
    ③ 有高岩:《元代诉讼裁判制度研究》,《蒙古史研究参考资料》第十八辑,第27页。
    ④ 《元典章》卷53刑部十五《听讼·至元新格》,第745页。
    ⑤ 《元典章》卷53刑部十五《停务·年例停务月日》,第761页。
    ⑥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42页。
    ⑦ 《元典章》卷4朝纲一《政纪·省部灭繁格例》,第74页。
    ①《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45页。
    ② 苏力:《黑城出土F116:W98号元代文书研究》,《古代文明》2011年第4期,第71页。
    ③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73-792页。
    ④ 《元典章》卷53刑部十五《告拦·田土告拦》,第762页。
    ⑤ 《元典章》卷53刑部二《鞫狱·鞫囚以理推寻》,第586页。
    ①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88、789页。
    ②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59页。
    ③ 黄时鉴:《元代法律资料辑存》,第186页。
    ④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82页。
    ⑤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89页。
    ⑥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937页。
    ① 《元典章》卷49刑部十一《评赃·贼赃详审本物》,第706页。
    ② 《元典章》卷49刑部十一《强窃盗》,第698页。
    ③ 陈高华:《元代的审判机构和审判程序》,收入陈高华《元史研究新论》,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135页。
    ④ 《元典章》卷12吏部六《吏制·儒吏·杖》,第206页。
    ⑤ 陈高华:《元代的审判机构和审判程序》,收入陈高华《元史研究新论》,第137页。
    ⑥ (南宋)宋慈:《洗冤集录校译》,杨奉琨校译,北京:群众出版社,1980年,第13页。
    ⑦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20页。
    ⑧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14页。
    ⑨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01页。
    ⑩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02页。
    11 《元典章》卷53刑部二《鞫狱·鞫囚以理推寻》,第586页。
    ① (南宋)宋慈:《洗冤集录校译》,第13页。
    ②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98页。
    ③ 《元典章》卷43刑部五《诸杀二·检验》,第634页。
    ④ 方龄贵在《读<黑城出土文书>》一文中认为,此《洗冤录》刻本残页的内容系《洗冤录》卷一(四)疑难杂说上,且版本学价值极高,应为岱南山本及《宋元检验三录》本所据底本。
    ⑤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72页。
    ⑥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04页。
    ⑦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10页。
    ⑧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00页。
    ⑨ 《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古所获汉文文献》(非佛经部分),第二册,第56页。
    ⑩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05页。
    ①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54页。
    ②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37页。
    ③ 《元典章》卷9吏部3《官制·首领官》,第167页。
    ④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886页。
    ① 《元典章》卷13吏部七《公规·署押》,第232页。
    ② 《元典章》卷13吏部七《公规·座次》,第231页。
    ①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61页。
    ② 《元典章》卷13吏部七《公规·署押》,第233页。
    ③ 《元史》卷102刑法志一,第2610页。
    ④ 《元典章》卷13吏部七《公规·署押》,第232页。
    ⑤ 《元史》卷102刑法志一,第2611页。
    ⑥ 郑玉:《师山集》卷3《送郑照磨之南安序》,《四库全书》1217册,第23页。
    ⑦ 参见张金铣在《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一书对元代圆坐圆署制度的相关论述。
    ⑧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75页。
    ① 有高岩:《元代诉讼裁判制度研究》,《蒙古史研究参考资料》第十八辑,第35页。
    ①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923页。
    ② 《元史》卷103刑法志二,第2643页。
    ③ 《俄藏黑水城文献》第六册,第134页。
    ④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06页。
    ⑤ 陈志英:《元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十二月亦集乃路刑房文书初探》,《内蒙古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第42页。
    ⑥ 《元典章》卷42刑部四《谋杀·因奸同谋勒死本夫》,第612页。
    ① 《元典章》卷40刑部一《刑狱·察狱·犯人翻异移推》,第581页。
    ②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04页。
    ③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50页。
    ④ 《元史》卷103刑法志二,第2642页。
    ① 1930年,北京图书馆影印出版了内阁大库藏明代写本《通制条格》,保存了《大元通制》“条格”的大部分内容。
    ② 继黑水城出土《至正条格》的残片后,2002年,韩国学中央研究院安承俊教授在韩国庆州江东面良洞村孙氏家族调查古文书时,在孙氏宗家发现了元刊本的《至正条格》“条格”与“断例”的残卷两册。2007年8月,由韩国学中央研究院出版,分为校注本和影印本两册。黑水城《至正条格》印本残页与韩国庆州发现的《至正条格》版本不同,文字也有出入,日本学者金文京在《有关庆州发现元刊本(至正条格)的若干问题》一文中认为“黑城本应是比较高级的版本,很可能是官刻本,庆州本的版式跟《元典章》极类,当是民间坊刻本”。
    ③ 方龄贵:《读<黑城出土文书>》,《元史丛考》,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225页。
    ① 李逸友:《黑城出土文书(汉文文书卷)》,第70、71页。
    ① 《元典章》卷53刑部十五《诉讼·约会》,第758页。
    ② 《元史》卷101刑法志一,第2620页。
    ③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45页。
    ① 黄时鉴点校:《通制条格》卷29词讼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327页。
    ② 《元典章》卷40刑部二《刑狱·鞫狱·推官专管刑狱》,第587页。
    ① 《永丰县令王侯新庙碑》,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卷669,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576页。
    ② 《元典章》卷53刑部十五《诉讼·折证·不须便勾证佐》,第757页。
    ③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六册,第1332页。
    ④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六册,第1326页。
    ⑤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六册,第1343页。
    ⑥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八册,第1659页。
    ⑦《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八册,第1657页。
    ⑧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51页。
    ① 李逸友:《黑城出土文书(汉文文书卷)》,第39页。
    ①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17页。
    ②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20页。
    ③ 《俄藏黑水城文献》第四册,第242页。
    ④ 《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古所获汉文文献(非佛经部份)》第一册,第212页。
    ⑥ 《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古所获汉文文献(非佛经部份)》第一册,第218页。
    ⑦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26页。
    ⑧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17页。
    ⑨ 《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古所获汉文文献》(非佛经部分)第二册,第53页。
    ①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21页。
    ②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18页。
    ③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22页。
    ④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29页。
    ⑤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19页。
    ⑥ 《俄藏黑水城文献》第四册,第242页。
    ⑦ 《元典章》卷49刑部十一《诸盗一·强窃盗·强窃盗贼通例》,第698页。
    ⑧ 《俄藏敦煌文献》第十七册,第309页。
    ⑨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24页。
    ①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17页。
    ② 《元典章》卷49刑部十一《诸盗一·强窃盗·断贼徒例粉壁晓谕》,第699页。
    ③ 参考申万里:《元代的粉壁及其社会职能》,《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1期,第99-110页。
    ④ 《俄藏敦煌文献》第十七册,第309页。
    ⑤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954页。
    ⑥ 《元典章》卷49刑部十一《诸盗一·强窃盗·强窃盗贼通例》,第697页。
    ① 《元史》卷104刑法志三,第2657、2658页。
    ② 《元史》卷104刑法志三,第2656页。
    ③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29页。
    ④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26页。
    ⑤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22页。
    ⑥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21页。
    ⑦ 李逸友: 《黑城出土文书(汉文文书卷)》,第39页。
    ①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45--747页。
    ②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54页。
    ③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50页。
    ④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48页。
    ⑤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53页。
    ⑥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49页。
    ⑦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67页。
    ⑧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51页。
    ⑨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37页。
    ⑩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35页。
    11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38页。
    ①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33页。
    ②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36页。
    ③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六册,第1227页。
    ④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99页。
    ⑤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03页。
    ⑥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02页。
    ⑦《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98页。
    ⑧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00页。
    ⑨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04页。
    ⑩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06页。
    11 陈高华:《元代的流民问题》》,《元史论丛》第四辑,第132页。
    ①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96页。
    ②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946页。
    ③ 《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古所获汉文文献(非佛经部分)》第二册,第53页。
    ④ 陈高华:《元代的流民问题》,《元史论丛》第四辑,第143页。
    ⑤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97页。
    ⑥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18页。
    ⑦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00页。
    ⑧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34页。
    ⑨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946页。
    ⑩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871页。
    11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889页。
    ①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953页。
    ②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97页。
    ①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一册,第102页。
    ② 《元史》卷105刑法志四,第2674页。
    ③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50页。
    ①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五册,第1143页。
    ②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79页。
    ③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89页。
    ④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57页。
    ⑤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59页。
    ①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48页。
    ② (元)徐元瑞:《吏学指南》,第124页。
    ③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82页。
    ④ 《元史》卷101兵志四,第2591页。
    ⑤ 《元史》卷36文宗纪五,第799页。
    ①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79页。
    ②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944页。
    ③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81页。
    ④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17《奴婢》,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08页。
    ①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79页。
    ②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80页。
    ③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77页。
    ④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702页。
    ⑤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76页。
    ⑥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81页。
    ① 李逸友:《黑城出土文书(汉文文书卷)》,第38页。
    ②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75页。
    ③ 黄时鉴点校:《通制条格》卷3婚姻礼制条,第39页。
    ④ 黄时鉴点校:《通制条格》卷4《户令·嫁娶》,第49页。
    ⑤ 黄时鉴点校:《通制条格》卷3婚姻礼制条,第39页。
    ⑥ 黄时鉴点校:《通制条格》卷4《户令·嫁娶》,第48页。
    ⑦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916页。
    ①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85页。
    ②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90页。
    ③ 谭晓玲:《元代买卖女口现象初探》,《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第97页。
    ④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六册,第1251页。
    ⑤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91页。
    ① 《元典章》卷57刑部十九《禁诱略·过房人口》,第800页。
    ② 《元典章》卷57刑部十九《禁诱略·过房人口》,第800页。
    ③ (元)郑介夫:《太平策》,丁守和等主编:《中国历代奏议大典》,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4年,第830页。
    ④ 谭晓玲:《元代买卖女口现象初探》,《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第97页。
    ⑤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916页。
    ⑥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908页。
    ①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第四册,第685页。
    [1]韩国中央研究院: 《至正条格(校注本)》,2007年。
    [2]韩国中央研究院: 《至正条格(影印本)》,2007年。
    [3]李逸友: 《黑城出土文书(汉文文书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年。
    [4]沙知,吴芳思编著: 《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古所获文献(非佛经部分)》,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
    [5]史金波,陈育宁主编:《中国藏西夏文献》,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敦煌文艺出版社,2005年。
    [6]史金波,魏同贤,克恰诺夫主编:《俄藏黑水城文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7]塔拉,杜建录,高国祥主编:《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
    [8]谢玉洁,吴芳思主编:《英藏黑水城文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9][法]A. J. H. Charignon注:《马可波罗行纪》(全3册),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
    [10]陈得芝,邱树森,何兆吉:《元代奏议集录》,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11陈高华,张帆,刘晓等:《元典章》(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
    [12](宋)陈元靓编:《事林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
    [13][宋)窦仪:《宋刑统》,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14](元)郝经:《陵川集》,秦雪清点校,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
    [15]黄时鉴点校:《通制条格》,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
    [16]黄时鉴:《元代法律资料辑存》,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
    [17](清)柯劭志: 《新元史》,上海:开明书店,民国廿四年。
    [18][波斯]拉施特: 《史集》,余大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
    [19](唐)李林甫:《唐六典》,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20]李修生主编: 《全元文》,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
    [21](元)欧阳玄: 《圭斋文集》四部丛刊初编本。
    [22]屈文军点校:《宪台通纪(外三种)新点校》,香港:华夏文学艺术出版社,2006年。
    [23](清)沈家本: 《历代刑法考》,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24](元)沈仲纬:《刑统赋疏》缪氏抄本,《丛书集成续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年。
    [25](南宋)宋慈: 《洗冤集录校译》,杨奉琨校译,北京:群众出版社,1980年。
    [26](明)宋濂: 《元史》,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6年。
    [27](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28](元)王恽: 《秋涧先生大全集》, 《元人文集珍本丛刊本》,台北:新文丰出版 公司,1985年。
    [29](元)王祎: 《王忠公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30](元)吴澄: 《吴文正公集》, 《元人文集珍本丛刊本》,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
    [31](元)徐元瑞撰,杨纳点校: 《吏学指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
    [32](元)俞希鲁:《至顺镇江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
    [33](元)虞集: 《道园学古录》四部丛刊本。
    [34]《元典章》,北京:中国书店,1999年。
    [35](唐)长孙无忌:《唐律疏义》,中华书局点校本,1983年。
    [36](元)郑玉《师山集》,《四库全书》121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37]陈高华:《元史研究新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
    [38]陈高华,徐吉军主编:《中国风俗通史(元代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39]陈高华,张帆,刘晓: 《元代文化史》,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
    [40]陈顾远:《中国法制史》,北京:中国书店,1988年。
    [41]陈光中、沈国峰:《中国古代司法制度》,北京:群众出版社,1984年。
    [42]陈永胜:《敦煌吐鲁番法制文书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
    [43]杜建录,史金波:《西夏社会文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44]方龄贵: 《元史丛考》,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
    [45]郭东旭:《宋代法制研究》,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
    [46]胡兴东:《元代民事法律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47]顾学颉: 《元曲释词》,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1984年。
    [48]李崇兴,黄树先,邵则遂:《元语言词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R年。
    [49]李崇兴,祖生利,丁勇:《元代汉语语法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
    [50]李治安:《元代政治制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51]李治安,薛磊:《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元代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52]刘复,刘家瑞: 《宋元以来俗字谱》,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年。
    [53]刘坚,蒋绍愚:《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唐五代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
    [54]刘俊文:《敦煌吐鲁番唐代法制文书考释》,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55]刘俊文:《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八卷法律制度)》,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56]刘晓:《元史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57]龙潜庵:《宋元语言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
    [58]罗斯宁: 《元杂剧和元代民俗文化》,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59]奇格: 《古代蒙古法制史》,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9年。
    [60]秦新林:《元代社会生活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61]邱树森:《元史辞典》,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
    [62](日)仁井田升:《唐宋法律文书的研究》,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83年。
    [63]任宜敏:《中国佛教史(元代)》,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64]沈卫荣,[日]中尾正义,史金波主编:《黑水城人文与环境研究》,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65]舒炳麟: 《元典章研究》,合肥:黄山书社,1995年。
    [66]史卫民:《元代社会生活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67]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年。
    [68]谭晓玲:《冲突与期许—元代女性社会角色与伦理观念的思考》,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
    [69]王启涛:《中古及近代法制文书语言研究一以敦煌文书为中心》,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
    [70]汪世荣主编:《中国法制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71]吴海航:《元代法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72]吴海航:《元代条画与断例》,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
    [73]萧启庆:《元朝史新论》,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74]杨和钰:《中国法制史》,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
    [75]叶孝信:《中国法制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76]袁宾:《宋语言词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
    [77]元史研究会编:《元史论丛》,北京:中华书局。
    [78]袁祖亮:《中国古代人口史专题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79]岳国钧:《元明清文学方言俗语辞典》,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
    [80]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
    [81]张沛之:《元代色目人家族以及文化倾向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
    [82]周良霄,顾菊英:《元代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83]朱居易:《元剧俗语方言例释》,北京:商务印书馆,1956年。
    [84]白翠琴;《略论元朝法律文化特色》,《民族研究》1998年第1期。
    [85][俄]贝勒津:《成吉思汗的札撒》,《蒙古史研究参考资料》第十八辑。
    [86]崔永华:《中国古代判例法成因及经验教训》,《求是学刊》1998年第2期。
    [87]陈得芝:《元岭北行省诸驿道考》,《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1977年第1期。
    [88]陈炳应、梁松涛:《黑水城废弃的时间及原因新探》,《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89]陈高华:《元代的流民问题》,《元史论丛》第四辑,第143页。
    [90]陈高华:《元代的流刑和迁移法》,《祝贺杨志玖教授八十寿辰中国史论集》,天
    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
    [91]陈高华:《元朝的审判机构和审判程序》,《东京学报》第66册,1994年。
    [92]陈国灿:《莫高窟北47窟新出<唐开元廿四年(736)后丁租牒>的复原与研究》,《敦煌研究》2002年第2期。
    [93]陈丽萍:《敦煌籍帐中夫妻年岁差距过大现象初探——兼论敦煌地区手收继婚存在的可能性》,《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94]陈丽萍:《敦煌文书所见唐五代婚变现象初探(一)——以女性为中心的考察》,《敦煌学辑刊》2005年第2期。
    [95]陈坚纲:《中国古代判例法研究》,《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96]陈永胜:《敦煌文献中民间借贷契约法律制度初探》,《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97]陈志英:《<元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十二月亦集乃路刑房文书>初探》,《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4年第5期。
    [98][日]船田善之:《色目人与元代制度、社会—重新探讨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划 分的位置》,《蒙古学信息》2003年第2期。
    [99]丁国范:《元律浅析》,《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1980年第4期。
    [100]董志翘:《敦煌文书词语考释》,《敦煌研究》1998年第1期。
    [101]方龄贵:《读(黑城出土文书)》,方龄贵:《元史丛考》,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222页-231页。
    [102]方龄贵:《<通制条格>新探》,《历史研究》1993年第3期。
    [103]冯修青:《元朝的流放刑》,《内蒙古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
    [104]高娃:《元朝法律之管窥》,《内蒙古社会科学》1980年第4期。[105][日]宫崎市定:《宋元时代的法制和审判机构》,《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八卷法律制度)》,1993年。
    [106]郭军:《元代灾荒中的流民刍议》,《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107]何德廷:《关于元代婚姻制度的独特性与进步性的若干思考》,《政法学刊》第21卷第3期。
    [108]何勤华:《宋代的判例法研究及其法学价值》,《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109]黑维强:《吐鲁番出土文书词语例释(一)》,《敦煌学辑刊》2004年第2期。
    [110]侯爱梅:《失林婚书案文卷初探》,《宁夏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111]侯爱梅:《失林婚书案文卷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2007年。
    [112]黄时鉴:《<大元通制>考辨》,《中国社会科学》1987年第2期。
    [113]黄宗凯:《元代妇女地位略论》,《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12月。
    [114]姜洪源:《敦煌契约文书中的签押手续》,《浙江档案》1994年第5期。
    [115][日]金文京:《有关庆州发现元刊本(至正条格)的若干问题》,《(至正条格>校注本),韩国:韩国学中央研究院,2007年,第476页。
    [116]金滢坤:《从黑城文书看元代的养济院制度——兼论元代的亦集乃路》,《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117]李崇兴:《元代直译体公文的口语基础》,《语言研究》2001年第2期。
    [118]李崇兴:《<元典章·刑部>的语料价值》,《语言研究》2000年第3期。
    [119]李崇兴:《<元典章·刑部>中的“了”和“讫”》,《语言研究》2002年第4期。
    [120]李崇兴:《<元典章·刑部>中的结构助词》,《语言研究》,1999年第2期。
    [121]李崇兴:《<元典章·刑部>中的人称代词》,《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122]李干,周祉征:《元代奴婢探讨》,《黑龙江民族丛刊》1990年第4期。
    [123]李辉,冯国栋:《俄藏黑水城文献两件类书定名与拼合》,《宁夏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124]李明德:《元代司法制度述略》,《法学研究》1995年第1期。
    [125]李淑娥:《元典章试析》, 《史学月刊》1986年第1期。
    [126]李玉年: 《论中国元代法制史研究》,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127]李治安: 《论元代的官吏贪赃》,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128]李逸友:《黑城出土的元代律令文书》,《文物》1991年第7期。
    [129]刘长江:《元代法政体制述论》,《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130]刘戈:《回鹘文买卖文书几年月日研究》,《民族研究》,1998年第5期。
    [131]刘戈:《回鹘文买卖文书的格式套语与断代问题》,《西北史地》,1999年第1期。
    [132]刘进宝:《从敦煌吐鲁番文书看唐代地方官文书的处理程式》,《图书与情报》2004年第5期。
    [133]刘向明:《元代法律中的僧侣特权》,《嘉应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
    [134]刘晓:《从黑城文书看元代的户籍制度》,《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135]刘晓: 《元代监狱制度研究》, 《元史论丛》第七辑。
    [136]刘永刚:《对黑水城出土的一件婚姻文书的考释》,《宁夏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137]刘文锁:《敦煌“放妻书”研究》,《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138]吕振羽:《<大元通制>中的“禁令”解》,《中华法学杂志(新编)》1936年第1-2期。
    [139]陆新淮,郑黎明:《试论中国古代司法文书的发展阶段》,《中州学刊》2004年第5期。
    [140]马国强:《敦煌变文词语校释》,《兰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141]马建春:《元代答失蛮与回回哈的司的设置》,《宗教学研究》2005年第1期。
    [142]马立群:《黑水城出土婚姻类文书探析》,《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年第11期。
    [143]彭茵:《元代两性文化的变调—简论元杂剧中的“弃夫再嫁”与“商人插足”型婚变戏》,《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144]秦新林:《元代蒙古族的婚姻习俗及其变化》,《殷都学刊》1998年第4期。
    [45]邱树森:《从黑城出土文书看元“回回哈的司”》,《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146]邱树森:《元代回回人的商业活动》,《元史论丛》第六辑。
    [147]阮剑豪:《释元代“警迹人》,《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148]任崇岳:《论元代的廉政措施》,《平顶山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
    [149]任崇岳:《元代治安制度述论》,《中州学刊》1994年第2期。
    [150][日]仁井田升:《元代刑法考》,《中国法制史研究·刑法》,东大出版社,1959年。
    [151]僧海霞:《从敦煌文书看唐代下层社会女子家教》,《许昌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152]尚世东:《从<俄藏黑水城文献>看西夏文书的制作与保护》,《宁夏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153]邵如林、郾明观:《古道居延》,《丝绸之路》2007年第7期,第54页。
    [154]沈仁国:《论元代官场贪赃盛行的原因》,《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155]沈仁国:《元代反赃贿法述论》,《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156]申万里:《元代的粉壁及其社会职能》,《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1期,第99-110页。
    [157]石磊: 《元朝法律制度述略》, 《内蒙古社会科学》1985年第2期。
    [158]石锓:《元代几种白话文献中的祈使语气词》,《兵团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159]石坤:《从黑水城出土汉文文书看元亦集乃路的西夏遗民》,《敦煌学辑刊》,2005年第2期。
    [160]苏力:《黑城出土F116:W98号元代文书研究》, 《古代文明》2011年第4期。
    [161]苏丽娜:《元代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大学,2008年。
    [162]孙继民:《黑水城所出宋赵德诚家状试释》,《敦煌学辑刊》,2002年第2期。
    [163]孙继民:《黑水城文献所见元代肃政廉访司“刷尾”工作流程—元代肃政廉访司文 卷照刷制度研究之一》,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164]孙继民、郭兆斌:《从黑水城出土文书看元代的肃政廉访司刷案制度》,《宁夏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
    [165]谭晓玲:《浅析元代的判决离婚》,《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3期。
    [166]谭晓玲:《元代买卖女口现象初探》,《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社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167]铁木尔高力套:《元朝法律思想初探》,《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168]王东平:《元代关涉回回立法初探》,《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169]王东平:《元代回回人的宗教制度与伊斯兰教法》,《回族研究》2002年第4期。
    [170]王昊:《论元杂剧与法律文化》,《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171]王剑虹:《元代婚姻制度概说》,《邢台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172]翁独健: 《蒙元时代的法典编纂》, 《燕京社会科学》1948年第1期。
    [173]王盼:《黑水城出土元代地土案所见若干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2010年。
    [174]王盼:《由黑水城文书看亦集乃路民事纠纷的调解机制》,《西夏研究》2010年第2期。
    [175]王启涛:《敦煌吐鲁番法制文书词语考释》,《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176]王晓天:《元代的监察制度述论》,《民族论坛》1990年第1期。
    [177]王亚莉:《黑城出土元代签补站户文书F116:W543考释》,《宁夏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178]王艳梅: 《元代亦集乃路地方政府建置研究》, 《今日湖北》(理论版)2007第6期。
    [179]王艳梅:《元代亦集乃路地方政府建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2008年。
    [180][俄]维尔纳德斯基:《成吉思汗札撒的内容与范围》,《蒙古史研究参考资料》第十八辑。
    [181]武波:《元代法律问题研究——以蒙汉二元视角的观察为中心》,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历史学院,2010年。
    [182]武波:《元代刑法体系中的出军制度探悉》,《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U06年第2期。
    [183]吴宏岐:《<黑城出土文书>中所见元代亦集乃路的灌溉渠道及其相关问题》,《西北民族论丛》2002年第1期。
    [184]乌日乐格:《元代刑事诉讼制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大学,2006年。
    [185]吴文涛: 《论元代地方监察制度的特点》,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年第3期。
    [186]吴艳红: 《关于元代出军的两个问题》, 《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3期。
    [187]谭晓琳:《元代婚姻法规中妇女问题再探—兼与徐适端先生商榷》,《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年第1期。
    [188]向群:《敦煌吐鲁番文书中所见唐官文书“行判”的几个问题》,《敦煌研究》1995年第3期。
    [189]徐适端:《试析元代妇女在法律中的地位》,《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4期。
    [190]徐适端:《元代婚姻法规中的妇女问题初探》,《内蒙古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191]徐适端:《元代平民妇女婚姻生活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192]徐昱春:《元代法定刑考辩》,博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193]徐悦:《从黑水城文书看元代亦集乃路的农业》,硕士学位论文,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2008年。
    [194]杨斌:《至正条格编纂背景分析及若干条例考释》,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0年,第12页。
    [195]杨德华、胡兴东:《元代“约会”制度初探》,《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196]杨国宜: 《略论元代的法律》,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3期。
    [197]杨森:《敦煌社司文书画押符号及其相关问题》,《敦煌学辑刊》1999年第1期。
    [198]杨选第:《元代亦集乃路的民间借贷契约》,《内蒙古师大学报》(社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199]杨毅:《说元代的收继婚》,《元史论从》第五辑。
    [200]姚大力: 《论元朝刑法体系的形成》, 《元史论丛》第三辑。
    [201]姚大力、郭晓航:《金泰和律徒刑附加决杖考——附论元初的刑政》,《复旦学报》1999年第4期。
    [202]亦邻真.《元代硬译公牍文体》,《元史论丛》第一辑。
    [203][日]有高岩:《元代诉讼裁判制度研究》,蒙古史研究参考资料,第十八辑。
    [204]阎清义: 《元代五刑体制及特点》, 《法学季刊》1987年第1期。
    [205][日]有高岩:《元代诉讼裁判制度研究》,《蒙古史研究参考资料》第十八辑。
    [206][日]有高岩:《元代盗贼杀伤律之研究》,《史潮》10-1,1940年。
    [207][日]有高岩:《元代的司法制度——特别是关于约会制》,《史潮》6-1,1936年。
    [208][日]羽藤秀利:《蒙古法制史论》,《蒙古史研究参考资料》第二十四辑。
    [209]张长利: 《关于成吉思汗大札撒的若干问题》, 《民族研究》1998年第3期。
    [210]张重艳:《从也火汝足立嵬地土案看元代亦集乃路复业案件的审判程序》,《元代国家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
    [211]张重艳: 《从黑城文书看亦集乃路的司法部门》, 《西夏学学术研讨会暨李范文先生治史60周年论文集》。
    [212]张重艳:《也火汝足立嵬地土案文卷初探》,《西夏学》第六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89-96页。
    [213]张重艳:《中国藏黑水城所出元代律令与词讼文书的史学价值》,《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214]张金铣:《元代地方圆署体制考略》,《江海学刊》1999年第4期。
    [215]张金铣:《元代路总管府的建立及其制度》,《中国史研究》2001年03期。
    [216]张金铣:《圆署体制与元代地方吏治》,吴春梅主编:《安大史学》(第一辑),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
    [217]张艳云:《从敦煌的婚书程式看唐代许婚制度》,《敦煌研究》2002年第6期。
    [218]张艳云:《从敦煌<放妻书>看唐代婚姻中的和离制度》,《敦煌研究》1999年第2期。
    [219]张笑峰:《黑水城出土元代律令与词讼文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2012年。
    [220]赵彦龙:《西夏档案机构及管理制度探索》,《宁夏社会科学》2006年9月第5期。
    [221]赵文坦: 《元代的刑部和大宗正府》, 《历史教学》1995年第8期。
    [222]赵文坦:《元朝的狱讼制度管辖与约会制度》,《祝贺杨志玖教授八十寿辰中国史论集》,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
    [223]赵文坦: 《元代刑法轻重考辨》, 《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2期。
    [224]赵文坦、孙成状: 《元代司法制度的特点》, 《东岳论丛》1995年第3期。
    [225]周继中: 《论元朝监察制度的特点》,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1年第3期。
    [226]朱红星:《元代监察法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郑州大学法学院,2009年。
    [227]祖生利:《元代白话碑文中词尾“每”的特殊用法》,《语言研究》2002年第4期。
    [228]祖生利:《元代白话碑文中代词的特殊用法》,《民族语文》2001年第5期。
    [229]祖生利:《元代直译体文献中的原因后置词“上/上头”》,载《语言研究》2004年第1期。
    [230]祖生利:《元代文献中“一般”和“也者”的特殊用法》,《民族语文》2003年第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