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布迪厄是当代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哲学家;“哲学资本”在布迪厄创立社会理论的过程中起到了“工具箱”的作用;社会实践理论是布迪厄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行动者在哪里实践?用什么实践?以及如何实践?具体来说,就是行动者的实践空间、实践工具和实践逻辑是什么?布迪厄用场域、资本、惯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创造性地回答了这三个相互联系的问题。场域、资本、惯习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理论体系,就是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的主要内容。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具有自我超越性、独创性、生成性、关系性、反思性和批判性的理论特征。布迪厄在创立社会实践理论的过程中,受到了黑格尔的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现象学、结构主义等思想的影响。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为我们全面深入地理解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理论视域。布迪厄不但是社会实践理论的巨人,也是社会实践的巨人。
Bourdieu is a famous sociologist and philosopher in France, using "philosophy capital" as the "tool box" in constructing of his social practice theory. The social practice theory is the centraling embodiment of his philosophical thought. Where does the agent practice? What is the tool of the practice? How to practice? In a word, What are the practice space, practice tool and practice logic of the agent? Bourdieu answered the three related questions by means of Field, Capital, Habitus and their relations in an original fashion. The theory system which is formed by Field, Capital, Habitus and their relations is the main core of the social practice theory of Bourdieu. It has such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as self-transcending, originality, generativity, inter-relationship, reflexivity and critical inclination. In constructing his theory, Bourdieu was influenced by Hegelian dialectics, Marxism, Phenomenology, and Structuralism. The social practice theory of Bourdieu provides a horizon in theory which is full of enlightening meanings for a deep and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the practice philosophy of Marx. Bourdieu is not only a giant in social practice theory, but also in social practice.
引文
① 布迪厄:《男性统治》,刘晖译,海天出版社,2002年,封4。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页。
    ① 由于分类原则不统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后现代思潮中的人物有时是交叉的。比如,哈贝马斯、德里达等既属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也属于后现代思潮中的代表人物。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8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页。
    ② 学界通常所说的“实践哲学”有两种含义,即“具有实践性质的哲学”和“关于实践的哲学”,前者包括伦理学、政治学、法学以及各种行为科学;后者是把实践本身作为一个哲学问题来研究的。一般来说,在这两种实践哲学中,“关于实践的哲学”是“具有实践性质的哲学”即各种规范人类行为和关于人类行为的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根据,而‘‘具有实践性质的哲学”则是“关于实践的哲学”的具体体现。本文所说的实践哲学指的是后一种。
    ① 高宣扬:《当代法国哲学导论》,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33页。
    ② 陈学明:《西方马克思主义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91页。
    ③ 包亚明主编:《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4页。
    ① [法]让-保罗·萨特:《辩证理性批判》(上),安徽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81页。
    ② 法语“Pierre Bourdieu”在汉语中有三种译法:皮埃尔·布尔迪厄;皮埃尔·布尔迪约;皮埃尔·布迪厄。本文采用的“布迪厄”为第三种译法的简称,也是学界通常的用法。
    ① 现代西方一些学者试图在语词上把实践区别开来,用“practice”表示人类的“实践”活动,用“praxis”表示人类的一般经验活动。这种区分把人在不同场域的各种活动彼此对立起来,割裂了实践的总体性,也消解了人的完整性。实际上,无论是功利性活动、生产性活动还是自由的实现“善”的活动,都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和存在方式,实践作为人的本质的存在方式具有总体性,是“praticc”和“praxis”的统一。
    ② 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09页。
    ③ 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创办于1794年,是培养高级教师和大学教授的学校。要进入这所学校,必须在高中毕业后接受一到四年专门性的预科教育,然后参加竞争极为激烈的全国性会考,成绩优秀者才能考入。
    ④ 华康德(Wacquant.L)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在布迪厄主持的欧洲社会学中心从事过研究工作。他现在是英语世界中介绍布迪厄理论最不遗余力的一位学者。他本人则通过对黑人拳击手的经验研究,应用和发展布迪厄的理论。
    ⑤ P. Bourdieu and L. Wacquant (1992), 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204.
    ① 高宣扬:《当代法国思想五十年》,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9页。
    ② 法国中学教育的第一年为六年级,以后依次为五年级、四年级……直至毕业班。其中第一阶段为四年,从六年级至三年级,完成第一阶段的学习之后,学生可以选择进入职业教育,也可以选择继续普通教育,进入中学第二阶段;中学第二阶段为三年,即二年级、一年级、毕业班,此后学生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大学预备班分为:文科预备班、数学预备班等,相当于中学第二阶段,布迪厄进入的是该校文科预备班。
    ① 雷蒙·阿隆:《回忆录:五十年的政治思考》,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第440页。
    ② 布迪厄用“distinction”既表达阶级之间的差别,又表示这种差别一般是建立在一种文化方面的复杂区别上,特别是统治阶级往往具有一种“卓越感”,这种观点很接近韦伯对“地位”的论述。因此我国学者一般把“distinction”译为“区隔”,希望能既包含“区别”又包含“出众”的涵义。
    ① 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4年,第87页。
    ② 勋伯格(1874—1951),著名的奥地利现代派音乐家。
    ③ 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4年,第56页。
    ① 陈学明:《西方马克思主义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页。
    ② 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页。
    ③ 法语“嘴里叼着刀”表示凶相毕露。
    ① 布迪厄:《科学之科学与反观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71页。
    ② 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4年,第30页。
    ③ 哲学资本是由有权机关颁发的,能证明行动者具有一定的哲学素养能力的证书,哲学素养是行动者在社会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辩证思维方法和刨新思维能力,哲学资本在布迪厄的资本理论中属于文化资本中的制度化的文化资本的具体表现。
    ① [德]霍克海默:“论哲学的社会功能”,载苏国勋、刘小枫,《社会理论的政治分化》,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第13页。
    ① 高宣扬:《当代法国思想五十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1页。
    ① 张之沧:《后现代理念与社会》,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页。
    ① 高宣扬:《当代法国哲学导论》,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15页。
    ② 高宣扬:《当代法国思想五十年》(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8页。
    ③ 高宣扬:《当代法国哲学导论》,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26页。
    ① 包亚明主编:《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页。
    ① 包亚明主编:《布厄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5页。
    ① 布迪厄:《言语意味着什么——语言交换的经济》,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67—168页。
    ② 高宣扬:《当代法国哲学导论》,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6页。
    ① 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4年,第113页。
    ② 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4年,第111页。
    ① P. Bourdieu and L. Wacquant(1992), 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 107.
    ② 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16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8页。
    ④ 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70页。
    ① 包亚明主编;《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42页。
    ② 高宣扬:《当代法国思想五十年》(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14页。
    ① Bourdieu: "The Philosophical Establishment." in Philosophy in France Today. Edited by Alan Montefior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312.
    ② 布迪厄:“社会空间与象征权力”,载苏国勋、刘小枫主编《社会理论的政治分化》,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第292页。
    ① 波普尔(Karl Raimund Popper,1902—1994),批判理性主义哲学家,原籍奥地利,后移居新西兰、英国,1945年加入英国国籍。在科学哲学和社会哲学有重大影响。
    ② 波普尔:《开放的思想与社会》,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第42页。
    ③ 张之沧:“第四世界论”,载上海:《学术月刊》,2006年,第2期,第5—12页。
    ① 包亚明主编:《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29页。
    ① 高宣扬:《当代法国思想五十年》(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13页。
    ① 尼采:《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张念东等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54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68页。
    ① 高宣扬:《当代法国思想五十年》(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16页。
    ① 布迪厄:《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459页。
    ② “误识”是布迪厄权力理论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布迪厄用这一概念来表明由于各种旨在掩盖社会不平等的符号形式的存在,社会成员往往不能正确地识别出他所处的权力场域中的位置。布迪厄的“误识”概念与马克思的“虚假意识”概念有着内在的联系。
    ③ 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20页。
    ④ 高宣扬:《当代法国思想五十年》(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39页。
    ⑤ 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中央编译局出版社,1998年,第222页。
    ⑥ 华康德:“论符号权利的轨迹:对布迪厄《国家精英》的讨论”,载苏国勋、刘小枫主编,《社会理论的政治分化》,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第358页。
    ① 高宣扬:《当代法国思想五十年》(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26页。
    ② 布迪厄:《科学的社会用途——写给科学场的临床社会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1页。
    ①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66—168页。
    ② 高宣扬:《当代法国思想五十年》(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25页。
    ① 包亚明主编:《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58页。
    ② Bourdieu: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 117.
    ① 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中央编译局出版社,1998年,第221页。
    ① Pierre Bourdieu:" Forms of Capital" John GRichardson: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1986). p245.
    ① 布迪厄:《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368页。
    ② 包亚明主编:《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94页。
    ① 高宣扬:《当代法国思想五十年》(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17页。
    ② 布迪厄:《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288页。
    ③ 布迪厄:《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502页。
    ① 布迪厄:《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7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307页。
    ② 布迪厄:“‘全球化’的神话与社会意义的欧洲国家”,载河清,《全球化与国家意识的衰微——附译:布迪厄〈遏止野火〉》,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18页。
    ① 以写作时间为序,它们分别为《继承人》(1964)、《学术话语:语言误解和职业能力》(1965)、《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1970)、《学术人》(1984)、《国家精英》(1989)。另外,布迪厄在1973年创办的,由他指导的、由(位于巴黎的)欧洲社会学中心编辑的杂志——《社会科学研究探索》中,也有七期有关教育的专号。
    ② 华康德:“论符号权力的轨迹:对布迪厄《国家精英》的讨论”,载苏国勋、刘小枫,《社会理论的政治分化》,2005年,第360页。
    ③ 包亚明主编:《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0页。
    ① 布迪厄、帕斯隆:《继承人——大学生与文化》,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28页。
    ① 布迪厄、哈克:《自由交流》,桂裕芳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第68页。
    ② 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50页。
    ① 布迪厄、哈克:《自由交流》,桂裕芳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第12页。
    ① 布遮厄、哈克:《自由交流》,桂裕芳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第18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5页。
    ③ 布迪厄、哈克:《自由交流》,桂裕芳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第53页。
    ④ 布迪厄:《科学的社会用途——写给科学场的临床社会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6页。
    ① 伽尔默尔:《科学时代的理性》,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第63页。
    ② 布迪厄:“全球化’的神话与社会意义的欧洲国家”,载河清,《全球化与国家意识的衰微——附译:布迪厄〈遏止野火〉》,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17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44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920页。
    ① 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28页。
    ② 梅扎罗斯:《超越资本》(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0页。
    ③ 西方经济学中的“人力资本”概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作为生产要素的人力资本,起作用是生产财富,由T.W.舒尔茨在1960年召开的美国经济学会第73届年会的主席致辞“人力资本投资(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中提出;另一种由具有增值效益的对人力的投资所形成,由加利·贝克尔(Gary Becker,新达尔文主义的经济学家)在《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1964)一书中提出,其人力资本投资的边际成本的当前值等于其未来收益的贴现值。
    ① [美]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62页。
    ③ 于海主编:《西方社会学文选》(英文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719页。
    ① 包亚明:《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65页。
    ① Bourdieu, Pierre: Distinctio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p113.
    ② 高宣扬:《当代法国思想五十年》(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16页。
    ① 布迪厄:“资本的形式”,载薛晓源、曹荣湘主编《全球化与文化资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3页。
    ② 于海主编:《西方社会学文选》(英文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718页。
    ① [美]克雷格·卡尔霍恩:“习性、场域和资本:历史特性的问题”,载薛晓源、曹荣湘主编《全球化与文化资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S年,第72页。
    ① 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9页。
    ① 高宣扬:《当代法国思想五十年》(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21页。
    ② 布迪厄:“资本的形式”,载薛晓源、曹荣湘主编《全球化与文化资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9页。
    ③ 布迪厄:《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3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532页。
    ① 学业资本属于制度化的文化资本的一种,学业资本则表现为哲学资本、绘画资本等具体的学科资本。
    ② 炼金术(alchemy)是布迪厄常用的一个术语,他把海德格尔思想称为“哲学炼金术”,而“社会炼金术”则是他自己思想的一个形象的概括,他在《实践的逻辑》中这样解释“社会炼金术”:把任何既定的资本转化为象征资本,即建立在所有人的本质的基础上的合法化占有,就是社会炼金术的基本运作。
    ③ 布迪厄:“‘全球化’的神话与社会意义的欧洲国家”,载河清,《全球化与国家意识的衰微——附译;布迪厄〈遏止野火〉》,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18页。
    ① 金泽:“和谐社会建构与宗教研究”,载《哲学研究》,2006年,第12期,第31页。
    ① 布迪厄:“资本的形式”,载薛晓源、曹荣湘主编《全球化与文化资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4页。
    ② 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彭志华译,海南出版社,2001年,第151—152页。
    ① 布迪厄:《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493页。
    ① 伯伯尔人(住在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等地的卡比尔人)为了显示家族的符号资本,以枪支数量和为向新人及迎亲队伍致敬而齐射的规模来衡量其价值。
    ② 布迪厄:《实践感》,译林出版社,2003年,第188页。
    ① 布迪厄:《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29页。
    ② 布迪厄:《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98页。
    ① 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4年,第165页。
    ② 法语“Habitus”在中文中有三种译法,包亚明把它译为“习性”:高宣扬把它译为“生存心态”;李猛、李康等大多数学者则把它译为“惯习”,上述译法,虽然文字不一样,但表示的意思基本一致,本文采用的是最通常的译法。
    ① 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18页。
    ② 布迪厄:《科学的社会用途——写给科学场的临床社会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9页。
    ① 华康德:“论符号权力的轨迹:对布迪厄《国家精英》的讨论”,载苏国勋、刘小枫,《社会理论的政治分化》,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第362页。
    ① [美]克雷格·卡尔霍恩:“习性、场域和资本:历史特性的问题”,载薛晓源、曹荣湘主编《全球化与文化资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78页。
    ② Bourdieu: "The Economy of Linguistic Exchanges." 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 16, no. 6: 95.
    ③ Bourdieu, P. and Wacquant, L: (1992)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33.
    ④ Bourdieu(1990), In other Words: Essays Towards a Reflexive Sociolog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p. 65.
    ① 包亚明主编:《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0页。
    ① 布迪厄:《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363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15页。
    ② 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4年,第309页。
    ① 布迪厄:《实践感》,译林出版社,2003年,第118页。
    ① 包亚明主编:《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2页。
    ② 包亚明主编:《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62页。
    ① 布迪厄:“全球化’的神话与社会意义的欧洲国家”,载河清,《全球化与国家意识的衰微——附译:布迪厄〈遏止野火〉》,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18页。
    ① 包亚明主编:《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31页。
    ② 包亚明主编:《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85—86页。
    ① 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4年,第206页。
    ① 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4年,第187页。
    ② 布迪厄:《言语意味着什么——语言交换的经济》,商务印书馆,2000年,60页。
    ③ 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4年,第188页。
    ④ 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4年,第194页。
    ① 高宣扬:《当代法国思想五十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534页。
    ① 布迪厄:《言语意味着什么——语言交换的经济》,商务印书馆,2000年,18页。
    ① 布迪厄:《言语意味着什么——语言交换的经济》,商务印书馆,2000年,50页。
    ② 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4年,第189页。
    ① 布迪厄:《言语意味着什么——语言交换的经济》,商务印书馆,2000年,67页。
    ② 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4年,第190页。
    ③ 布迪厄:《言语意味着什么——语言交换的经济》,商务印书馆,2000年,195页。
    ① 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4年,第211页。
    ① 《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284页。
    ① [德]霍克海默:“论哲学的社会功能”,载苏国勋、刘小枫,《社会理论的政治分化》,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第13页。
    ① 布迪厄:“社会空间与象征权力”,载苏国勋、刘小枫主编,《社会理论的政治分化》,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第289页。
    ① 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4年,第70页。
    ② 卡西尔(Ernst Cassirer.1874—1945),德国哲学家,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代表之一,以历史的观点发展了康德的批判哲学。著有《象征形式哲学》、《近代哲学和科学的认识问题》、《实体概念和功能概念》等。
    ① 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4年,第31页。
    ② 包亚明主编:《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18页。
    ③ 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4年,第126页。
    ① 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4年,第124页。
    ① 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4年,第100页。
    ① “自由漂移”概念最早是由韦伯提出,后有被著名知识社会学曼海姆使用,用来描述西方现代社会中知识分子的独特处境,即他们具有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个人的“社会处境”(如阶级出身)的自主性。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2页。
    ③ 布迪厄:《男性统治》,刘晖译,海天出版社,2005年,266页。
    ④ 布迪厄:“国家的‘左手’和‘右手’,载河清,《全球化与国家意识的衰微——附译:布迪遏<遏止野火>》,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07页。
    ① [德]霍克海默:“论哲学的社会功能”,载苏国勋、刘小枫主编《社会理论的政治分化》,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第15—16页。
    ① 包亚明主编:《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3页。
    ① 布迪厄、哈克:《自由交流》,桂裕芳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第53页。
    ② 华康德:“论符号权力的轨迹:对布迪厄《国家精英》的讨论”,载苏国勋、刘小枫,《社会理论的政治分化》,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第374页。
    ③ 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4年,第268页。
    ① 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4年,第265页。
    ② 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4年,第262页。
    ①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76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68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76页。
    ① 布迪厄:“合而治之”,载河清《全球化与国家意识的衰微——附译:布迪厄<遇止野火>》,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61—162页。
    ② 布迪厄从1991年到2000年间,反对全球化的演讲稿共有14篇,集中成册,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河清教授把它译为:《遏止野火》——抵抗新自由主义侵略之言论。
    ① 包亚明主编:《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29—130页。
    ① 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4年,第22页。
    ① 陈学明:《西方马克思主义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54页。
    ② 布迪厄、哈克:《自由交流》,桂裕芳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第108页。
    1.爱因斯坦文集[C].许良英等编译.商务印书馆,1983.
    2.佩利·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3.雷蒙·阿隆.回忆录:五十年的政治思考[M].北京:三联书店,1992.
    4.鲍曼.现代性与矛盾[M].商务印书馆,2003.
    5.波普尔.开放的思想与社会[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6.布迪厄.桂裕芳译.自由交流[M].北京:三联书店,1997.
    7.布迪厄,华康德.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M].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1998.
    8.布迪厄.许均译.关于电视[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9.布迪厄.刘晖译.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M].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1.
    10.布迪厄.刘晖译.男性统治[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2.
    11.布迪厄,帕斯隆.邢克超译.继承人——大学生与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2.布迪厄,哈贝马斯,福柯.周宪译.激进的美学锋芒[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3.布迪厄.蒋梓骅译.实践感[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14.布迪厄.杨亚平译.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5.布迪厄,帕斯隆.邢克超译.再生产[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6.布迪厄,华康德.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M].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4.
    17.布迪厄.刘成富、张艳译.科学的社会用途——写给科学场的临床社会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8.布迪厄.褚思真,刘晖译.言语意味着什么——语言交换的经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9.布厄.陈圣生、涂释文、粱亚红译.科学之科学与反观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0.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1.包亚明主编.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2.曹孟勤.自然界:人类反观自照的中介[J].江海学刊,2006,(4).
    23.陈炳辉.西方马克思的国家理论[M].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4.
    24.陈学明.西方马克思主义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5.陈真.道德研究的新领域:从规范伦理学到元伦理学[J].学术月刊,2006,(10).
    26.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7.丁立群.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及其现代效应[J].哲学研究,2005,(1).
    28.恩格斯启然辩证法[M].人民出版社,1971.
    29.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C].商务印书馆,1984.
    30.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M].商务印书馆,1995.
    31.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M].彭志华译,海南出版社,2001.
    32.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3.福柯.权力的眼睛[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4.福柯.规训与惩罚[M].北京:三联书店,2003.
    35.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36.高宣扬.当代法国哲学导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37.高宣扬.当代法国思想五十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8.高兆明.“伦理秩序”辨[J].哲学研究,2006,(6).
    39.葛兰西.实践哲学[M].重庆出版社,1990.
    40.宫留记.布迪厄的学术轨迹与身份[J].社会学家茶座,2006,(2).
    41.宫留记.布迪厄社会学理论的哲学特征[J].广西社会科学,2006,(8).
    42.宫留记.布迪厄社会理论的哲学思想[J].兰州学刊,2006,(9).
    43.富留记.布迪厄社会理论的哲学维度[J].社会科学论坛,2006,(12).
    44.宫留记.“哲学资本”——布迪厄社会理论的“工具箱”[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3).
    45.宫留记.是哲学家还是社会学家——从布迪厄的学术轨迹评其学术身份[J]广西社会科学,2007,(3).
    46.宫留记.场域、惯习和资本——布迪厄与马克思在实践观上的不同视域[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47.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1987.
    48.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49.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C].下卷,上海三联书店,1996.
    50.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M].商务印书馆,1999.
    51.哈贝马斯.作为未来的过去[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52.哈贝马斯.曹卫东、付德根译.后形而上学思想[M].译林出版社,2002.
    53.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译林出版社,2004.
    54.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商务印书馆,1961.
    55.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商务印书馆,1979.
    56.黑格尔.小逻辑[M].商务印书馆,1982.
    57.黑格尔.历史哲学[M].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58.黑格尔.精神哲学[M].人民出版社,2006.
    59.贺来.论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政治意蕴[J].哲学研究,2007,(1).
    60.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61.胡塞尔.笛卡儿式的沉思[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62.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M].商务印书馆,2003年.
    63.河清.全球化与国家意识的衰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4.伽尔默尔.科学时代的理性[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
    65.金泽.和谐社会建构与宗教研究[J].哲学研究,2006,(12).
    66.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三联书店,1998.
    67.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译林出版社,2000.
    68.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69.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C].商务印书馆,1991.
    70.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商务印书馆,1996.
    71.康德.判断力批判[M].商务印书馆,2000.
    72.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人民出版社,2004.
    73.利奥塔.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74.利奥塔.后现代主义[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75.列宁.国家与革命[M].人民出版社,1969.
    76.列宁全集[C].人民出版社,1959.
    77.林南,张磊译.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78.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79.鲁鹏.实践在什么意义上可以成为本体[J].东岳论丛,2005.(2).
    80.陆剑杰.论实践唯物主义思维的此岸性——对中国“实践唯物主义”研究的反思[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2).
    81.乔治·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M].重庆出版社,1989.
    82.卢梭.社会契约论[M].商务印书馆,1982.
    83.毛泽东选集[C].人民出版社,1991.
    84.马尔科维奇、彼德洛维奇.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实践[M].重庆出版社,1994.
    85.赫伯特·马尔库赛.单向度的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8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C].人民出版社,1956、1975、1979、2002.
    8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人民出版社,1972.
    88.马克思.资本论[C].人民出版社,1975.
    89.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M].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
    90.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91.梅扎罗斯.超越资本(上)[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92.尼采.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M].商务印书馆,1996.
    93.尼采.善恶之彼岸[M].华夏出版社,2000.
    94.倪梁康.现象学与逻辑学[J].现代哲学,2004,(4).
    95.萨特.存在与虚无[M].北京:三联书店,1987.
    96.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97.萨特.辩证理性批判(上)[M].安徽文艺出版社,1988.
    98.莎特哲学论文集[C].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99.叔本华.人生的智能[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100.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像的世界[M].商务印书馆,1995.
    101.叔本华.自然界中的意志[M].商务印书馆,1997.
    102.孙正聿.怎样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3).
    103.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北京:三联书店,1987.
    104.韦伯文集[C].韩水法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
    105.张意.文化与符号权利——布尔迪厄的文化社会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06.苏国勋,刘小枫.社会理论的政治分化[M].上海:三联书店,2005.
    107.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M].商务印书馆,1964.
    108.薛晓源,曹荣湘.全球华与文化资本[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09.于海.西方社会学文选(英文版)[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10.伊特韦尔等编,陈岱年译.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S].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111.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商务印书馆,1981.
    11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商务印书馆,1983.
    113.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114.仰海峰.走向后马克思:从生产之镜到符号之镜[M].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4.
    115.衣俊卿.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深层解读[M].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3.
    116.俞吾金.作为生产理论的马克思哲学[J].哲学研究,2003,(8).
    117.俞吾金.物、价值、时间和自由——马克思哲学体系核心概念探析[J].哲学研究,2004,(11).
    118.俞吾金.马克思对康德哲学革命的扬弃[J].复旦学报.社科版,2005,(1).
    119.俞吾金.马克思对现代性的诊断及其启示[J].中国社会科学,2005,(1).
    120.俞吾金.马克思主体概念新论[J].江苏社会科学,2006,(5).
    121.俞吾金.资本诠释学——马克思考察、批判现代社会的独特路径[J].哲学研究,2007,(1).
    122.[美]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23.张汝伦.海德格尔与实践哲学[J].哲学动态,2005,(2).
    124.张之沧,王小锡.人性与伦理[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
    125.张之沧,张继武.科学发展机制论[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
    126.张之沧.揭开科学的奥秘[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
    127.张之沧,龚廷泰.从马克思到德里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28.张之沧.马克思主义和当代西方社会思潮[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29.张之沧.科学哲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30.张之沧,徐强,孙金年.马克思主义哲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134.张之沧,后现代理念与社会[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35.张之沧.“第四世界”论[J].学术月刊,2006,(2).
    136.赵家祥.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复杂性思考——兼评唯实践主义倾向[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137.赵家祥.准确把握实践界限,克服泛实践论倾向[J].哲学原理,2005,(7).
    138. Bourdieu,Pierre. "Cultural Reproduction and Social Reproduction." Power and Ideology in Education,edited by J.Karabel and A.Halser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139. Bourdieu,Pierre.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translated by Richard Nic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140. Bourdieth,Pierre.Distinction.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4.
    145. Bourdieu,Pierre. "Forms of Capital" ,John G.Richardson: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1986).
    146. Bourdieu,Pierre.The Question of the Sociology, Stanford:Stanford Unmiversity Press, 1989.
    147. Bourdieu,Pierre,In Other Words, Essays Towards a Reflexive Sociology,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148. Bourdieu, Pierre.The Logic of Practice.translated by Richard Nice,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149. Bourdieu,Pierre,Language and symbolic capital, Cambridge 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150. Bourdieu,Pierre. and Wacquant, L,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 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92.
    151. Bourdieu,Pierre.Practical Reason: On the Theory of Action(Polity Press, 1998).
    152. Bourdieu,Pierre.The Weight of the World:Social Suffering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Cambridge:Polity Press, 199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