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之道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从德里达的“延异”(diff(?)rance)概念入手。“延异”先于一切言语、概念,它的“意义”在自身的差异中显示,不受言语的控制。按照德里达自己的看法,“延异”概念很适合于中国汉字,其意义靠自身来显示,免受言语中心论的干扰。据此,德里达经常赞扬中国汉字或是表意文字、象形文字。汉字书写先于言语,并且具有优先性,因此,德里达就有“借助中国文字来解构西方语言中心特权的来源”的想法。但这话是什么意思呢?是汉字避开了言语中心论,还是汉字书写的意义在“延异”?是否汉字书写有为其解构服务的特权?这是本文所讨论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分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提出问题
     第一章提出书写问题。主要从东西方两方的视角来考察言语与文字书写之间的关系,阐明德里达的如下基本观点:贬低文字的理由是由于逻格斯中心论作祟。然后,阐述胡塞尔的如下思想,他从“朝向事物本身”的思想出发,指出事物的意义与几何学公式的书写形式的相似之处,两者都可以达到对“观念对象”保持不变的效果。胡塞尔的上述思想有助于我们重新看待书写与言语的关系。该章最后回到德里达的书写问题,他认为书写(延异)是一切意义之源,汉字书写就像“延异”,但“延异”的意义是“播撒”、“痕迹”、“虚无”、“终结”等。那么,汉字书写会“延异”吗?汉字有“特权的来源”吗?
     第二部分:解决问题
     由第二、三、四章组成。这一部分主要从书写之法、工夫和时空展开讨论,深入汉字书写形式问题。其实,汉字并不像德里达的“延异”那样不可捉摸。汉字书写在于讲求法则,通过点画线条的形式来表达,而成为“书法艺术”。在书写的相续中,“法”是汉字书写得以展开的前提,也就是说,我们能够相续于几千年来历史长河之中的汉字书写,主要是“法”的原因。此“法”具体表现在汉字书写的施技工夫和效果上,并且书写的意义在书写工夫、方法当中呈现,汉字书写因“法”引带时空的共生,从而点画线条凝聚了“延异”。“延异”在德里达看来是“意义”的差异绝对化,体现在“时间的空间化,空间的时间化”上。但在汉字书写形式之中却有其“道道”,通过汉字书写形式,“法”可以迂回书写时间上的延迟,而且可以弥合空间上的间隙。
     第三部分:总结
     第五章通过前三章的讨论,我们站到了一个新的基点上来理解德里达的书写理论,对其理论既有修正也有充实。我们发现,汉字书写强调的是写得“如何”,而不是写的“什么”。“如何”强调的是方法、工夫。书写在过程中体现出它的意义,而对于个体而言,书写却要讲求工夫和方法;但另一方面,书写的“如何”又具有普遍性,写既是方法,也是对实体(什么)的把握,可以说,“如何”是、以方法来接近实体(什么)的方式。就此而言,书写蕴含了“什么”和“如何”,其意义在自身的差异中呈现,并且形成了可沟通内外、物我、身心的循环系统。
     我们的结论是:汉字书写并不能由“延异”充分描画,汉字书写是有意义的,这种意义在自身性中生发,这也是汉字所具有的“特权”的一种体现。
This paper takes the first step in Jacques Derrida's concept of diff(?)rance. In histheory, the diff(?)rance preceded all the languages and concepts. The meaning of a wordwas presented i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itself and other words. In Derrida's view,this concept naturally fell in with Chinese characters whose meaning was conveyedstraightforward by their forms and consequently, free from the interference of thephonocentrism. Hence, Derrida always express warm approbation of Chinesecharacters, ideogram, or hieroglyph. Since the writ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precededthe speech, Derrida would deconstruct the source of the privilege of the westernphonocentrism with the help of Chinese characters. But what did he really mean? Didhe mean that Chinese characters keep out of the way of phonocentrism or the meaningof the writ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was equal to diff(?)rance? Did it grant a privilegeto his deconstruction theory?
     The first part: Issues presented
     The issue of writing will be presented in the first chapter. The relation betweenspeech and writing will be studied in the perspectives of both of the east and the west.The essential viewpoint of Derrida was that the vilification of the writing was causedby logocentrism. On the other hand, Husserl's thought of "return to the matter per se"pointed out that the meaning of matters was similar to the writing form of geometryformulas and both could achieve the effect of consistency with the "objects of theconcept". His theory was conducive to re-reading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speech andwriting. This chapter will end in the issue of writing of Derrida who suggested that thediff(?)rance of writing was the origin of all the meaning. The writing of Chinesecharacters is like differing and deferring, but their meaning is dissemination, trace,nihility, termination, and so on. Then, is there any diff(?)rance in the writing of Chinesecharacters?
     The second part: Issues solved
     This part is composed of chapterⅡ,Ⅲ, andⅣ. The issue of the form of thewrit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will be studied in the concepts of the law, artistry, andspace-time of the writing. In fact, Chinese characters were not as subtle as thatdescribed in Derrida's diff(?)rance theory. The writ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which wascalled the art of calligraphy paid attention to the law and expressed itself in the formof dotting, drawing, and lines. In the succession of calligraphy, "law" was the essenceof the writing. In other words, it was law that enabled the succession of Chinesecalligraphy over thousands of years. The law was displayed in the effect, methods,and artistry of the writing in which the meaning was presented. With the help of thelaw, the writ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brought about the coincidence of space andtime, as a result, the dotting, drawing, and lines and the diff(?)rance cohered. Derridainsisted that the diff(?)rance was the absolute differences of meaning which wasreflected by the coincidence of space and time. Yet there was "Tao-Tao" in the form of the writ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The law could retrieve the deferment of time andthe gap of space.
     The third part: conclusion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the first three chapters, we stand on a new base pointto understand Derrida's writing theory and have given amendment and supplement toit. We can point out that the writ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placed emphasis on "howwriting" instead of "writing what". The former emphasized the methods and artistrywhich were needed to the individual; on the other hand, "how writing" had itsuniversality, the writing was about methods, as well a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reality. Inthis aspect, the writing contained "what" and "how", and its meaning was presented inthe difference of itself, and then formed the circulatory system which could connectthe inside/outside, the subjective/objective, and the mind/body.
     Our conclusion is that the writ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can't be fully describedwith the concept of diff(?)rance and it has sense which germinates in it.
引文
3 [希腊]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第170页。
    4 [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一卷,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5,第62页。
    5 柏拉图的“理型”与德里达的“书写”有相似之处,“理型”是指一切意义的根源,而德里达的“书写”却是一切意义的“延异”。
    6 卢梭:《论语言的起源》洪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第26-27页。
    7 [法]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汪堂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第68页。
    8 [法]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汪堂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第115页
    9 Jacques Derrida. Margins Of Philosophy.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2, p104.
    10 张隆溪:《道与逻格斯》,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第41页。
    11 周振甫:《周易译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249页。
    12 白艳霞:《在中国人的语言观念中有语言中心主义吗?》,收入《外国文学评论》NO.3,1996。
    13 关于言与意的“尽”与“不尽”,皆出于对“书”和“言”作一种对象化要求所致的结果,对此本文不作详细的讨论,但在第五章略作些交代和提示。
    14 尚杰:《德里达》,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第318-333页。
    15 张宁:《雅克·德里达的中国之行》,收入《论证》3,赵汀阳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4页。
    16 “相续”一词,在此借用了佛家语。“相续,因果次第而不断决也,有为法无一常住。”(见《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842页。)意思是说我们在因果相续某种东西的时候,它首先是在相续某种“意义”。如在交谈时是在相续交谈的音和义。如是在书写的汉字,就是相续某种“法”或某种“意义”。比如我们在谈论某一书写“作品”时,会谈到这一点,这一笔该长或该短些,或是说写得好,或不好。如这样讨论的话,我们是在相续书写中的某种“法”或是某种“意义”了。否则我们无法有上述的交流。另外,“成象效法”和“制而用之谓之法”之“法”,具有涵盖性。如能去法了,便是与对象有因果性的关联,但“相续”更显出“三者”(“我”与他者、意义)之间当下的相应性。俱舍论曰:“何名相续,谓因果性”。相续有两点特征:1、前后时序的连续性,2、意义的“领会”。
    17 [传]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297页。
    18 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215页。
    19 孙过庭:《书谱》,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130页。
    20 刘熙载:《书概》,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第715页。
    21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 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朱东润主编,1989,第131页。
    22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第673页
    25 [法]贝尔舒:《德里达、福柯、利科与书写之爱》张晓明译,收入《跨文化对话》上海三联书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20页。
    26 [希腊]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第168-169页。
    27 [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第47页。
    28 [希腊]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第168-169页。
    29 [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第272-276页。
    30 [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第47-48页。
    31 [清]王夫之《庄子解》,卷十三外篇《天道》,中华书局,第121页。
    32 王弼《老子注》,《诸子集成》国学整理社编 中华书局2006,第5页。
    33 [希腊]柏拉图:《斐德若篇》,见《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第170页。
    34 [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一卷,王晓朝译 人民出版社,2005,第62页。
    35 柏拉图将文字比作“药”(pharmacy),而“药”在希腊文中有“补药”和“毒药”的意思,释义者完全可以在这两种含义中选择。
    36 [希腊]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第180-181页。
    37 胡塞尔的现象是有双重意义:1、在现象中显现出客观性;2、客观性意义上的现象。“现象”在这里所指的是“纯粹现象”,即作为意识的意识。纯粹意识本身。见倪梁康《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三联书店,1999,第333页。
    38 [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张庆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第13-14页。
    39 [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张庆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第11-12页。
    40 [德]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见《胡塞尔选集》的上册,倪梁康编,上海三联书店,1997,第34页。
    41 [德]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见《胡塞尔选集》的上册,倪梁康编,上海三联书店,1997,第37页。
    42 [德]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见《胡塞尔选集》的上册,倪梁康编,上海三联书店,1997,第37页。
    43 [德]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见《胡塞尔选集》的上册,倪梁康编,上海三联书店,1997,第77页。
    44 [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张庆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第28页。
    45 [法]雅克·德里达:《胡塞尔<几何学的起源>引论》,方向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132-133页。
    46 [法]雅克·德里达:《胡塞尔<几何学的起源>引论》,方向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133页。
    47 [法]雅克·德里达:《胡塞尔<几何学的起源>引论》,方向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129页。
    48 [法]雅克·德里达:《胡塞尔<几何学的起源>引论》,方向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131页。
    49 [法]雅克·德里达:《胡塞尔<几何学的起源>引论》,方向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127页。
    50 [法]雅克·德里达:《胡塞尔<几何学的起源>引论》,方向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27页。
    51 [法]雅克·德里达:《胡塞尔<几何学的起源>引论》,方向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27页。
    52 [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2002,第102页。
    53 [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2002,第103页。
    54 [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2002,第100页。
    55 [法]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汪堂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第68页。
    56 Jacques Derrida. Of Gammatolog'y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es 1976 p50.
    57 [法]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汪堂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第11页。
    58 此“我”是指书写中的我。
    59 [法]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汪堂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第11-12页。
    60 [法]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汪堂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第80页。
    61 [法]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汪堂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第65页。
    62 [法]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汪堂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第63页。
    63 [德]马丁·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熊伟、王庆节译,商务印书馆,2005,第1页。
    64 [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三联书店,2000,第11页。
    65 [法]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汪堂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第79-80页。
    66 [法]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汪堂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第101页。
    67 [法]雅克·德里达:《书写与差异》下册,张宁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第362-363页。
    68 [法]雅克·德里达:《书写与差异》下册,张宁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第364页。
    69 [法]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汪堂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第107页。
    70 [法]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汪堂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第106页。
    71 [法]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汪堂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第89-92页。
    72 本世纪60年代格尔曼(Gellmann)和茨威格(zweig)提出“夸克”这一假说解释亚原子层内粒子的特殊活动。
    73 [法]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汪堂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第48页。
    74 [法]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汪堂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第11页。
    75 [奥]弗洛伊德:《释梦》,孙名之译,商务印书馆,2006,第321页。
    76 [奥]弗洛伊德:《释梦》,孙名之译,商务印书馆,2006,第277-278页。
    77 [奥]弗洛伊德:《释梦》,孙名之译,商务印书馆,2006,第277-278页。
    78 [法]雅克·德里达:《书写与差异》下册,张宁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第375页。
    79 米勒,传教士。
    80 [德]G.G..莱布尼兹著:《中国近事》[法]梅谦立,杨保筠译,大象出版社,2005,第107-108页。
    81 [德]G.G..莱布尼兹著:《中国近事》[法]梅谦立,杨保筠译,大象出版社,2005,第110页。这是莱布尼茨1703年4月写给白晋的长信。
    82 [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第134-135页。
    83 Jacques Derrida. Margins Of Philosophy.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2, p104
    84 [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2002,第50-51页。
    85 [意]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何兆武校,中华书局,1983,第28页。
    86 [意]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何兆武校,中华书局,1983,第28页。
    87 汉语的方言很多,同一字,各地方的读音不一样。“古代方国林立,言语必难沟通,故从‘易简’之方,不用语言作传达工具,而是用文字来表示,使文字发挥极大的功能。”饶宗颐《符号·初文与字母--汉字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第185页。
    88 [法]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汪堂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第11页。
    89 [法]雅克·德里达:《书写与差异》下册,张宁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第393页。
    90 [法]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汪堂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第92页。
    91 [法]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汪堂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第68页。
    92 这些是德里达的想像。《说文解字》,录字9353,80%为形声字,宋郑樵《六书略》录字24325,形声字占90%,会意字及象形字分占7%及3%。在此,不管德里达对汉字有多少的误读,但他的反思是有意义,至少我们可以重新认识言语与文字的关系。
    93 [法]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汪堂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第125页。
    94 张宁:《雅克·德里达的中国之行》,收入《论证》,赵汀阳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第44页。在此不管德里达有多种误读汉字,但他的反思是有意义,至少我们可以重新认识言语与文字的关系。本文不作具体的讨论。
    95 [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第22-23页。
    96 叶秀山:《意义世界的埋葬--评隐晦哲学家德里达》,见《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
    97 [法]雅克·德里达:《书写与差异》下册,张宁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第414页。
    98 Jacques Derrida. Margins Of Philosophy.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2, p104.
    99 [法]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汪堂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第11页。
    100 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515页。
    101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第1页。
    102 虞世南:《笔髓论》,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113页。
    103 郭象注:“物各有性,性各有极,皆如年知,岂跛尚之所及哉?”(《庄子·逍遥游》注,见《四库全书》子部,道家类, 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056-5)。“若各据其性分,物冥其极,则形大未为有余,形小不为不足,苟各足于其性,则秋毫不独小其小,而大山不足大其大矣。若以性足为大,则天下之足未有过于秋毫也;若性足者非大,则虽大山亦称小矣。”(《齐物论》注见《四库全书》子部,道家类,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056-15。
    104 [法]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汪堂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第68页。
    105 周振甫:《周易译注》,中华书局,2007,第247页。
    106 宗炳:《画山水序》,见《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俞剑华编著,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第583页。
    107 [汉]陆贾:《新语》卷上,见《四库全书》子部,儒家类,卷上,695-371,1987,上海古籍出版社。
    108 周振甫:《周易译注》,中华书局,2007,第229页。
    109 周振甫:《周易译注》,中华书局,2007,第233页。
    110 周振甫:《周易译注》,中华书局,2007,第247页。
    111 “天地参”最早为《荀子》所用,人参天地,这样,“天地参”亦可说:“参天地”。“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荀子·天论》)董仲舒也说:“人下长万物,上参天地。”(《春秋繁露·天地阴阳》)
    112 张舜徽:《管子四篇疏证》,《周秦道论发徽》,中华书局,1982,第294页。
    113 徐慧君、李定生校注:《文子要诠》,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第89页。
    114 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2006,第219-220页。
    115 王明:《太平经合校》卷三十五《分别贫富法》,中华书局,1960,第118页。
    116 [清]王夫之:《诗广传》卷二,中华书局,1981,第68页。
    117 周振甫:《周易译注》,中华书局,2007,第256页。
    118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第693页。
    119 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第90页。
    120 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第308页。
    121 周振甫:《周易译注》,中华书局,2007,第255页。
    122 许慎:《<说文解字>序》,见《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第3页。
    123 许慎:《<说文解字>序》,见《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第3页。
    124 [明]项穆:《书法雅言》,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522页。
    125 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114页。
    126 姜亮夫:《古文字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第67页。
    127 蔡希综:《法书论》引崔邈句,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杜,1996,第273页。
    128 吴毓江:《墨子校注》,孙启治点校,中华书局,2006,第469-470页,第502页。说文:法,刑也。平之如水,(?) 的今字。亦作“灋”。 陆德明释文:灋,古法字。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廌、去。法,今文,省。按引伸为典则,法则之称。
    129 吴毓江:《墨子校注》,孙启治点校,中华书局,2006,第502-503页。
    130 朱熹:《周易本义》,见《四库全书》经部,易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2-682
    131 牟宗三:《周易哲学演讲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117-118页。
    132 [唐]李鼎祚:《周易集解》,见《四库全书》经部,易类,卷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7-832。
    133 [宋]胡瑗:《周易口义》,见《四库全书》系辞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8-498。
    134 牟宗三:《周易哲学演讲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117页。
    135 周振甫:《周易译注》,中华书局,2007,第247页。
    136 孙过庭:《书谱》,见《历代书法文论选》,上海书画出版杜,1996,第130页。
    137 释亚栖:《论书》,见《历代书法文论选》,上海书画出版杜,1996,第297页。
    138 董逌:《广川书跋·薛稷杂碑》,见《历代书法文论选》,上海书画出版杜,1996,第118页。
    139 朱光潜:《谈美》,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第15-16页。
    140 庄子:《庄子·天地篇》,见《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注译,中华书局,2001,第309页。
    141 庄子:《大宗师》,见《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注译,中华书局,2001,第178页。
    142 庄子:《庄子·达生篇》,见《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注译,中华书局,2007,第465页。
    143 庄子:《庄子·达生篇》,见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2007,第468页。
    144 朱季海:《石涛画谱》,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85,第1页。
    145 李世民:《指意》,见《历代书法文论选》,上海书画出版杜,1996,第121页。
    146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第316页。
    147 许慎:《说文解字序》,见《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第3页。
    148 蔡邕:《九势》,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6-7页。
    149 汉字与“八法”问题历来都有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不能概括汉字的所有笔法、写法。在此以“八法”为汉字书写基本的法则,以下还有“圆字格”的讨论,基本可以解决其他笔画的书写问题。
    150 邱振中:《关于笔法演变的若干问题》,见《书法的形态与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第89页。
    151 蔡邕:《九势》,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6页。
    152 卫铄:《笔阵图》,见《历代书法文论选》,上海书画出版杜,1996,第22页。执笔的方法应因人和书写方式的不同而不同,这里用卫铄的表述作为一个基本方法来理解。
    153 宋曹:《书法约言》,见《历代书法文论选》,上海书画出版杜,1996,第563-564页。
    154 [清]石涛:《石涛画谱》朱季海注释,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85,第1页。
    155 书体是个相对概念,平时我们可以用草书笔法来写篆书,而成为“草篆”,其他书体也可以用不同的笔法写成。
    156 见《历代书法文论选》,上海书画出版杜,1996,第685-686页。
    157 见《历代书法文论选》,上海书画出版杜,1996,第687页。
    158 篆书以平动笔法为主,而其他书体以提按、绞转为多。
    159 见《画史丛书》第一册,[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顾陆张吴用笔》,于安澜编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第21-22页。
    160 张怀瓘:《书断》,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166页。
    161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661页。
    162 刘熙载:《艺概》,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690页。
    163 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第735页。
    164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661页。
    165 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2007,第419页。
    166 蔡邕:《九势》,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6页。
    167 [南朝齐]王僧虔:《论书》,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57页。
    168 [南朝梁]庾肩吾:《书品》,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87页。
    169 石涛:《石涛画谱·兼字章》,朱季海注释,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85,第70页。
    170 孔子:《论语·阳货》,见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5,第184页。
    171 朱熹:《周易本义》,见《四库全书》,经部,易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2-776。
    172 见《中国书论辑要》季伏昆编,江苏美术出版社,1995,第582页。
    173 见《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第65页。
    174 见《怀素草书集》,团结出版社,1993,第151页。
    175 周振甫:《周易译注》,中华书局,2007,第234页。
    176 徐浩:《论书》,见《历代书法文论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276页。
    177 孙过庭《书谱》,见《历代书法文论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125页。
    178 周星莲:《临池管见》,见《历代书法文论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722页。
    179 宋曹:《书法约言》,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568页。
    180 见《中国书论辑要》季伏昆编著,江苏美术出版社,1995,第99页。
    181 米芾:《海岳名言》,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363页。
    182 解缙:《春雨杂述》,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495-496页。
    183 许慎:《<说文解字>序》,见《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第2页。
    184 张怀瓘:《书断》,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154页。
    185 欧阳修:《与石推官第二书》,见《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第47页。
    186 苏东坡:《净因院画记》,见《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下册,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华书局,1981,第36页。
    187 刘熙载:《艺概》,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682页。
    188 《国语·周语·太子晋谏灵王壅谷水》,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第103-104页。
    189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2006,第563页
    190 陈思:《秦汉魏四朝用笔法》,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399页。
    191 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6页。
    192 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718页。
    193 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718-719页。
    194 沈尹默:《书法论》,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第2页。
    195 董逌:《广川书跋·薛稷杂碑》,见《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第118页。
    196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731页。
    197 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276页。
    198 董逌:《广川书跋·张友正草字》,见《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第126页。
    199 张怀瓘:《评书药石论》,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230页。
    200 米芾:《海岳名言》,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362页。
    201 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385页。
    202 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505页。
    203 梁同书:《频罗庵论书·复孔谷园论书》,见《明清书法论文选》崔尔评选编,点校,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第685页。
    204 陈思:《秦汉魏四朝用笔法》,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397页。
    205 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6页。
    206 张怀瓘:《论用笔十法》,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第216页。
    207 张怀瓘:《六体书论》,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213页。
    208 刘熙载:《艺概》,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709,713页。
    209 朱履贞:《书学捷要》,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603页。
    210 蔡邕:《九势》,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6页。
    211 孙过庭:《书谱》,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125页。
    212 张怀瓘:《书断》,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154页。
    213 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216-217页。
    214 刘熙载:《书概》,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712页。
    215 孙过庭:《书谱》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125页。
    216 [清]刘熙载:《书概》,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689页。
    217 赵孟頫:《兰亭十三跋》,见《中国书论辑要》季伏昆编,江苏美术出版社,1995,第282、367页。
    218 [传]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26页。
    219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第521页。
    220 黄庭坚:《论书》,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355页。
    221 此义为,以“稿”的方式书写,更体现出“稿”的时间性。
    222 《宣和书谱》轶名,顾逸点校,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第139页。
    223 郝经:《移诸生论书法书》,见《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第175-176页。
    224 盛熙明:《法书考》,见《中国书论辑要》季伏昆编,江苏美术出版社,1995第316页。
    225 对书写者的体验的重视,大概从宋代以后不断的得到强化。
    226 《苏东坡集》续集卷十二《虔州崇庆禅院新经藏记》,见《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北京大学哲学美学教研室编,中华书局,1980,第38页。
    227 佚名《翰林粹言》,见《中国书论辑要》季伏昆编,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第320页。
    228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达生》,中华书局,2006,第492页。
    229 孙过庭:《书谱》,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129页。
    230 孙过庭:《书谱》,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131页。
    231 孙过庭:《书谱》,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129页。
    232 徐复观:《如何读马一浮先生的书》,见《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第51页。
    233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第43-44页。
    234 王国维:《人间词话》,《词话丛编》第五册,中华书局,1986,第4253页。
    235 刘熙载:《艺概》,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第715页。
    236 韩愈:《送高闲上人序》,见《书学集成》王伯敏、任道斌、胡小伟主编,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第245页。
    237 晁补之:《鸡肋集》,见《中国书论辑要》季伏昆编,江苏美术出版社,1995第119页。
    238 见《怀素草书集》邹德忠编,团结出版社,1993,第92页。
    239 见《传习录》阎韬注评,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第45页。
    240 “何思何虑”《周易·系辞》意为不借助思虑,心即与道一致,见阎韬注评《传习录》,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第45页。
    241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13页。
    242 《传习录》上,见王阳明《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第6页。
    243 孙过庭:《书谱》,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125页。
    244 见《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俞剑华编著,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第306页。
    245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2001,第884页
    246 时间一词源出日文,详自英文Time,见《汉语外来词词典》刘正埮、高名凯、麦启乾、史有为编,商务印书馆,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第316页。
    247 空间一词源出日文,译自英文space,见《汉语外来词词典》刘正埮、高名凯、麦启乾、史有为编,商务印书馆,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第190页。
    248 《史记·律书》卷二十五,见《二十四史》,中华书局 第1244-1248页。
    249 《汉书·律历志》,见《二十四史》,中华书局,第964页。
    250 《史记·律书》卷二十五,见《二十四史》,中华书局第1244-1248页。
    251 《汉书·律历志》,见《二十四史》,中华书局,第964页。
    256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2001,第585页。
    257 邵雍:《皇极经世书·观物篇》五十五,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第493页。
    258 邵雍:《皇极经世书·观物篇》五十五,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第493页。
    259 [清]王先谦:《荀子集解》,荀子卷第二《不苟篇》第三,中华书局,2007,第48页。
    260 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2006,第9页。
    261 钱钟书:《钱钟书论学文选》第三卷,花城出版社,1990,第266-267页。
    262 《中国哲学史资料简编》(两汉隋唐部分下册)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组、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编,中华书局,1973,第392-393页。
    263 此“书写”可指有目的、有意义的参与的实践活动。
    264 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6页。
    265 王弼:《周易正义》,见《十三经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第27页。
    266 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6页。
    267 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99-100页
    268 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16页。
    269 卢烈红:《训诂与语法丛谈》,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第44页。
    270 黄侃:《黄侃国学讲义录》,中华书局,2006,第62-63页。
    271 黄侃:《黄侃国学讲义录》,中华书局,2006,第62页。
    272 黄侃:《黄侃国学讲义录》,中华书局,2006,第63页。
    273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2006,第42页。
    274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2006,第47页。
    275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2006,第46-47页。
    276 [传]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26页。
    277 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130-131页。
    278 项穆:《书法雅言》,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515页。
    279 孙过庭:《书谱》,《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125页。
    280 蔡邕:《九势》,《历代书法文论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6页。
    281 [传]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36页。
    282 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62页。
    283 姜夔:《续书谱·血脉》,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394页。
    284 孙过庭:《书谱》,见《历代书法文论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130页。
    285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见《历代书法文论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34页。
    286 姜夔:《续书谱》,见《历代书法文论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394页。
    287 见《书法形态与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第26页。
    288 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704页。
    289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542页。
    290 [德]马丁·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孙周兴译,见《海德格尔选集》孙周兴编选,上海三联书店,1996,第262页。
    291 [德]马丁·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孙周兴译,见《海德格尔选集》孙周兴编选,上海三联书店,1996,第262页。
    292 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126-127页。
    293 [宋]沈括:《梦溪笔谈·雪里芭蕉》,见《四库全书》子部,类书类,山堂肆考卷166,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977-366。
    294 颐藏主:《古尊宿语录》下,中华书局,1997,第965页。
    295 Jacques Derrida. Margins Of Philosophy.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2, p13.
    296 [法]雅克·德里达:《书写与差异》下册,张宁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第391页。
    297 裘锡圭:《汉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2006,第52页。
    298 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102页。
    299 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94页。
    300 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489页。
    301 丛文俊:《中国书法史·秦代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第140页。
    302 牟宗三:《四因说演讲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113页。
    303 牟宗三:《四因说演讲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113页。
    304 该词源出日文,见《汉语外来词词典》,刘正琰、高名凯、麦启乾、史有为编,商务印书馆,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第375页。
    305 [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三卷,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5,第42页。
    306 赵敦华:《西方哲学的中国式解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第333页。
    307 张东荪:《从中国言语构造上看中国哲学》,见宋继杰主编《Being与西方哲学传统》,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第462页。
    308 《赫拉克利特残篇》见《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商务印书馆,2005,第23页。
    309 《巴门尼德残篇》见《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商务印书馆,2005,第31页。
    310 [德]胡塞尔:《逻辑研究》,倪梁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第147-148页。
    311 [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第8页。
    312 [英]A·J·艾耶尔:《二十世纪哲学》,李步楼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第261页。
    313 [英]A·J·艾耶尔:《二十世纪哲学》,李步楼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第261页。
    314 [德]马丁·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孙周兴译,见《海德格尔选集》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996,第237页。
    315 [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第50页。
    316 [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第53页。
    317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07,第79-80页。
    318 这里类似德里达的广义书写或是心灵书写。
    319 《传习录》,见王守仁《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第6页。
    320 宗炳:《画山水序》,见《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俞剑华编著,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第583页。
    321 孙过庭:《书谱》见《历代书法文论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130页。
    322 见《历代书法文论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6页。
    323 孙过庭:《书谱》,《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125页。
    324 扬雄:《法言》,见《法言义疏·问神》,汪荣宝撰,中华书局,1997,第159-160页。
    325 张怀瓘:《六体书论》,《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212页。
    326 张东荪:《从中国言语构造上看中国哲学》,见宋继杰《Being与西方哲学传统》,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第466页。
    327 周振甫:《周易译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269页。
    328 张怀瓘:《文字论》,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209页。
    329 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6页。
    330 周振甫:《周易译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269页。
    331 孙过庭:《书谱》,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126页。
    332 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691页。
    333 牟宗三:《周易哲学演讲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54-55页。
    334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第42页。
    335 王中江:《道的突破》,收入《道家文化研究》(8),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第2-4页。
    336 [法]弗朗索瓦·于连:《圣人无意》,闫素伟译,商务印书馆,2005,第183页。
    337 [法]弗朗索瓦·于连:《圣人无意》,闫素伟译,商务印书馆,2005,第184-185页。
    338 [法]弗朗索瓦·于连:《圣人无意》,闫素伟译,商务印书馆,2005,第185页。
    339 [法]弗朗索瓦·于连:《圣人无意》,闫素伟译,商务印书馆,2005,第183页。
    340 [法]弗朗索瓦·于连:《圣人无意》,闫素伟译,商务印书馆,2005,第183-184页。
    341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见《徐复观文集》第二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330页。
    342 庄子:《齐物论》,见《南华真经注疏》,郭象注,成玄英疏,中华书局,2008,第36页
    343 庄子:《齐物论》,见《南华真经注疏》,郭象注,成玄英疏,中华书局,2008,第35页
    344 张怀瓘:《文字论》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210页)
    345 卫恒:《四体书势》,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12-13页)
    346 姜亮夫:《古文字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第69页
    347 刘熙载:《艺概·书概》,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715页。
    348 老子:《道德经》,天津市古籍书店,1990,第17页。
    349 包世臣:《艺舟双楫》,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667页。
    350 张怀瓘:《书议》,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145页。
    351 张怀瓘:《文字论》,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209页。
    353 虞世南:《笔髓论》,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113页。
    354 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北宋建隆至靖康,文忠集,卷129,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103-308。
    355 苏东坡:《书黄子思诗后集》,见《中国哲学史资料简编》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组、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编,中华书局,1973年,第34页。
    356 [法]雅克·德里达:《德里达中国讲演录》,杜小真、张宁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第46页。
    357 张怀瓘:《书断》,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203页。
    358 刘熙载:《艺概·书概》,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703页。
    359 李日华:《竹懒书论》,见《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第369页。
    360 何文焕:《历代诗话》下,中华书局,2006,第688页。
    361 张怀瓘:《文字论》,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209页。
    362 王僧虔:《笔意赞》,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62页。
    363 张怀瓘:《六体书论》,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第212页。
    纪昀总纂:《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诸子集成》国学整理社编,中华书局,2006年
    《十三经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中国哲学史资料简编》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组、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编,中华书局,1973年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5
    朱谦之:《老子校释》,中华书局,2006年
    老子:《道德经》,天津市古籍书店,1990年
    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2004年
    邵雍:《皇极经世书》,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年
    周振甫:《周易译注》,中华书局,2007年
    吴毓江:《墨子校注》,孙启治点校,中华书局2006年
    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2007年
    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2007年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5年
    《国语》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2006年
    扬雄:《法言义疏·问神》,汪荣宝撰,中华书局,1997年
    钱钟书:《钱钟书论学文选》,花城出版社,1990年
    王阳明:《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范文澜:《文心雕龙》,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黄侃:《黄侃国学讲义录》,中华书局,2006年
    王夫之:《庄子解》,中华书局,1981年
    饶宗颐:《符号·初文与字母--汉字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
    徐慧君、李定生:《文子要诠》,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年
    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2006年
    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
    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王夫之:《诗广传》,中华书局,1981年
    何文焕:《历代诗话》,中华书局,2006年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
    牟宗三:《周易哲学演讲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牟宗三:《人文讲习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07
    李维武:《徐复观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卢烈红:《训诂与语法丛谈》,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徐复观:《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年
    阎韬注评:《传习录》,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
    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
    姜亮夫:《古文字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
    《中国书法史》(先秦、两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七卷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
    王伯敏、任道斌、胡小伟编:《书学集成》,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
    《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
    《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
    《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
    冯武编:《书法正传》,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
    马宗霍:《书林藻鉴》,文物出版社,1984年
    邱振中:《书法形态与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季伏昆编:《中国书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1995年
    沈尹默:《书法论》,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
    怀素:《怀素草书集》,团结出版社,1993年
    俞剑华编:《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
    朱季海:《石涛画谱》,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85年
    于安澜编:《画史丛书》,上海美术出版社,1982年
    《宣和书谱》宋轶名,顾逸点校,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年
    [希腊]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5年
    [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
    [德]胡塞尔:《胡塞尔选集》,倪梁康编,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
    [德]胡塞尔:《逻辑研究》,倪梁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张庆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8年
    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三联书店,1994年
    倪梁康:《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三联书店,1999年
    倪梁康:《现象学的始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
    [德]马丁·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熊伟、王庆节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
    [德]马丁·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
    [德]马丁·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孙周兴译,三联书店,2005年
    [德]马丁·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著,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
    [德]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
    [德]马丁·海德格尔:《路标》,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
    [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三联书店,2000年
    [德]马丁·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
    [德]马丁·海德格尔:《尼采》,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
    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三联书店,2005年
    宋继杰主编:《Being与西方哲学传统》,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
    赵敦华:《西方哲学的中国式解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
    [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
    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2004年
    张祥龙:《西方哲学笔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张祥龙:《当代西方哲学笔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张祥龙:《朝向事情本身》,团结出版社,2003年
    倪梁康编:《面向实事本身》,东方出版社,2000年
    亚里士多德:《范畴篇 解释篇》,方书春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苗力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莱布尼兹:《人类理智新论》,陈修斋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
    保罗·德曼:《解构之图》,李自修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福科:《词与物》,莫伟民译,三联书店,2002年
    胡塞尔:《笛卡尔式的沉思》,张延国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
    高宣扬:《后现代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卡西尔:《语言与神话》,于晓等译,三联书店,1988年
    乔治·布莱:《批判的意识》,郭宏安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年
    罗兰·巴尔特:《写作的零度》,李幼蒸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李幼蒸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罗兰·巴尔特:《符号帝国》,孙乃修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
    [法]布留尔:《原始思维》,丁曲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
    [德]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姚小平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
    [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
    Jacques Derrida. Margins Of Philosoph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2
    Jacques Derrida. 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l.by Alan Bass,the University of Chicage, 1989
    Jacques Derrida. Of Gammatolog'y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es 1976
    #12
    #12
    [法]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汪堂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
    [法]雅克·德里达:《德里达中国讲演录》,张宁、杜小真主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法]雅克·德里达:《胡塞尔<几何学的起源>引论》,方向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法]雅克·德里达:《声音与现象》,杜小真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
    [法]雅克·德里达:《书写与差异》,张宁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法]雅克·德里达:《解构与思想的未来》,夏可君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
    [法]雅克·德里达:《一种疯狂守护着思想》,何佩群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法]雅克·德里达和卢迪内斯库:《明天会怎样》,苏旭译,中信出版社,2002年
    [法]雅克·德里达:《多重立场》,佘碧平译,三联书店,2004年
    尚杰:《德里达》,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
    [英]克里斯蒂娜·豪威尔斯:《德里达》,张颖、王天成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方向红:《生成与解构--德里达早期现象学批判疏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朱刚:《本原与延异--德里达对本原形而上学的解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日]高桥哲哉:《德里达-解构》,王欣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肖锦龙:《德里达的解构理论思想性质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郑敏:《结构-解构视角:语言·文化·评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
    牟宗三:《四因说演讲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张隆溪:《中西文化研究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张隆溪:《道与逻格斯》,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
    潘德荣:《文字 诠释 传统》,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
    刘正琰、高名凯、麦永乾、史有为编:《汉语外来词词典》,商务印书馆,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
    [美]郝大维、安乐哲:《通过孔子而思》,何金俐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德]G.G.莱布尼兹:《中国近事》,大象出版社,2005年
    [德]夏瑞春编:《德国思想家论中国》,陈爱政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
    孟德卫:《莱布尼兹与儒学》,张学智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F·卡普拉:《近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灌耕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
    李明:《中国近事报道》,郭强、龙云、李伟译,大象出版社,2004年
    [法]安田朴:《中国文化西传欧洲史》,耿升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
    [西班牙]门多萨:《中华大帝国史》,何高济译,中华书局,2004年
    [意]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何兆武校,中华书局,1983
    [法]弗朗索瓦·于连:《迂回与进入》,杜小真译,三联书店,1998年
    [法]弗朗索瓦·于连:《圣人无意》,闫素伟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
    乐黛云、李比雄主编:《跨文化对话》中法文化年专号,上海三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杜小真:《远去与归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楼宇烈 张西平:《中外哲学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张西平:《传教士汉学研究》,大象出版社,2005年
    张祥龙:《海德格尔与中国天道》,三联书店,1997年
    张祥龙:《从现象学到孔夫子》,商务印书馆,2001年
    吴国盛:《时间的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杨乃乔:《东西方比较诗学-悖立与整合》,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沈剑英:《因明学研究》,东方出版社,2002年
    吕瀓:《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
    [奥]弗洛伊德:《释梦》,孙名之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
    赵汀阳主编:《论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王治河编:《后现代主义辞典》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年
    叶秀山:《叶秀山文集》,重庆出版社,2000年
    朱光潜:《谈美》,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
    丁福保编:《佛学大辞典》,文物出版社,1984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