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后现代语境看《洛丽塔》的“不确定性”特征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小说《洛丽塔》是当代著名的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最具代表性、最富争议的一部作品。本论文试图将其置于后现代主义的语境中,运用纳博科夫的文学观、美学观,分析小说所体现出来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不确定性”的特征。
     论文引言部分概述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生平、创作,以及小说《洛丽塔》的研究批评现状。
     第一章论述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不确定性”的界定、形成原因及其美学特征,并从现实和语言的不确定性两个方面集中探讨其美学特征的表现。
     第二章运用纳博科夫的文学观分析了《洛丽塔》所体现出来的现实的“不确定性”特征。纳博科夫认为现实是“主观的”,文学的本质是虚构。小说《洛丽塔》中,作家一方面通过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主题意蕴等方面的艺术建构,展现了一个亦真亦假的小说世界;另一方面通过暴露虚假的叙事手段,显示小说叙述过程中自我操作的痕迹,揭示小说的虚构本质。
     第三章运用纳博科夫“蝴蝶美学”观点分析了《洛丽塔》所表现出来的语言的“不确定性”特征。纳博科夫认为大自然是一个骗局,文学是欺骗的游戏。小说《洛丽塔》中,作家一方面通过对传统文学的戏仿,在语言游戏中自得其乐;另一方面通过名字游戏与巧合技巧表现出文字游戏的特征。
     结语部分论述了《洛丽塔》“不确定性”特征的审美意义。
Lolita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and controversial work of the famouscontemporary Russian-American writer Vladimir Nabokov. The thesis attempts toanalyze the "uncertainty" feature of Lolita in the postmodern context by deliberatingon Nabokov's literary concept and his aesthetics.
     Introduction of the thesis outlines the life and the works of Vladimir Nabokovand the research of Lolita as well.
     ChapterⅠis designed to give an overview of the "uncertainty" of post-modernliterature. It mainly analyzes the definition, causes and manifestations of the"uncertainty" of post-modern literature. At the same time it discusses the performanceof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n the basis of the uncertainty of reality and language.
     ChapterⅡanalyzes the "uncertainty" feature of reality in the post-modernliterature Lolita. Nabokov thought that reality is "subjective" and the nature ofliterature is fictive. While the author offers a vague view of novels by artisticconstructs such as characters, plot structure and thematic meaning, he also shows hisself-operation by exposing the fictitious narrative means, thus revealing the fictivenature of the novel.
     ChapterⅢanalyzes the "uncertainty" feature of the language in Lolita from theperspective of Nabokov's "Butterfly Aesthetics". Nabokov holds that nature is afraud and that literature is a deceptive game. On one hand, the author enjoys himselfin the language game by the traditional literary parody; on the other hand, the authorexposes the feature of the word game in the post-modern literature by using thename game and the skills of coincidence.
     The conclusion deals with the aesthetic significance of "uncertainty" feature ofLolita.
引文
① 苏联《文学报》1988年8月17日,转引自周启超:《独特的文化身份与“的彩色纹理”——双语作家纳博科夫文学世界的跨文化特征》,当代外国文学,2003年第4期。
    ② [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于晓丹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3月,第286页。
    ① 廖世奇:《重读<洛丽塔>随感(代译序)》,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第3页。
    ② 转引自李小均:《纳博科夫研究——那双眼睛,那个微笑》,博士论文,2005年4月,第134页。
    ① 转引自李小均:《纳博科夫研究——那双眼睛,那个微笑》,博士论文,2005年4月,第134页。
    ② 王青松:《回归现实主义——<洛丽塔>的一种解读》,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第32卷第2期,第88页。
    ③ [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于晓丹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3月,第323页。
    ④ [美]纳溥科夫:《文学讲稿》,申慧辉译,北京:三联朽店,1991年,第17页。
    ① Hassan,Ihab.Pluralism in Postmodcrn Perspective[A].MatciCalinescu and Douwe Fokkema(eds.).Exploring Postmodern-ism[C].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Company,1990,19.转引自尚必武、胡全生:《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不确定性管窥》,求索,2006年第2期。
    ② 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71页
    ③ 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72页。
    ④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99页。
    ①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第158页。
    ② 伍蠡甫,胡经之:20世纪西方文论述评[M],三联书店,1987,第160页。
    ③ Baldick, Chris.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转引自尚必武、胡全生:《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不确定性管窥》,《求索》2006年第2期。
    ④ 陈世丹:《论后现代主义小说之存在》,《外国文学》,2005年第4期,第32页。
    ⑤ Hu Quan Sheng.Selected Readings in 20th——Century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Postmodemism[M].Shanghai: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Press.2003.转引自尚必武、全生:《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不确定性管窥》,求索,2006年第2期。
    ① Ihab Hassan: The Postmodern Turn:Essays in Postmodern Theory and Culture.The Ohio Orate University Press.1987.pp.55-62.转引自:胡全生:《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叙述结构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页。
    ② 胡全生:《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叙述结构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6页。
    ① 金圣坤:《关于后现代主义的几个思考》,沈默译,载《国外社会科学》,1988年第2期。
    ① 纳博科夫:《固执己见:纳博科夫访谈录》,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Z],1998年,第12页。
    ② 纳博科夫:《固执己见:纳博科夫访谈录》,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Z],1998年,第29页。
    ① 纳博科夫:《文学讲稿》,中慧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第21页。
    ② 纳博科夫:《文学讲稿》,申慧辉等译。三联书店 1991年版,第25页。
    ③ 符·维·阿格诺索夫主编:《20世纪俄罗斯文学》,凌建侯等译,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2001年,第373页。
    ④ 纳博科夫:《我怎样当作家》,潘小松译,《贵族女人》,时代文艺出版社,1997年8月版,第298页。
    ① [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于晓丹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3月,第3页.
    ② [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于晓丹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3月,第59页.
    ③ [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于晓丹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3月,第202页.
    ① [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于晓丹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3月,第28页。
    ② [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于晓丹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3月,第252页。
    ③ [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于晓丹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3月,第253页。
    ④ [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于晓丹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3月,第308页。
    ① [美]纳博科夫著,陈友飙译:《说吧,记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② [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于晓丹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3月,第319页。
    ③ [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于晓丹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3月,第369页。
    ① [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于晓丹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3月,第2页。
    ② [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于晓丹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3月,第34页。
    ③ [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于晓丹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3月,第224页。
    ① [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于晓丹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3月,第27页。
    ② [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于晓丹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3月,第27页。
    ③ [秘鲁]巴尔加斯·略萨:《评<洛丽塔>——洛丽塔已过30岁》,《外国文艺》,1994年第2期。
    ① [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于晓丹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3月,第131页。
    ① [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于晓丹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3月,第69页。
    ② [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于晓丹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3月,第40页。
    ① [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于晓丹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3月,第97页。
    ② [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于晓丹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3月,第8页。
    ③ [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于晓丹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3月,第6页。
    ④ 张薇:《洛丽塔》的叙事奥秘,当代外国文学,2004年01期。
    ① [美]纳博科夫:“谈谈一本叫《洛丽塔》的书”,周丽华译,转引自纳博科夫:《洛丽塔》,于晓丹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第323页。
    ② 沈立岩,章立新主编:《当代西方文学名著精读》,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93页。
    ① [美]纳博科夫著,陈友飙译:《说吧,记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第114页。
    ② [美]纳博科夫,《文学讲稿》,申慧辉等泽,三联书店,1991年,第14页.
    ③ [美]纳博科夫,《文学讲稿》,申慧辉等泽,三联书店,1991年,第15页。
    ④ [美]纳博科夫,《文学讲稿》,申慧辉等泽,三联书店,1991年,第6页。
    ① [美]纳博科夫:“谈谈一本叫《洛丽塔》的书”,周丽华译,转引自纳博科夫:《洛丽塔》,于晓丹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第320页。
    ② [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于晓丹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3月,第132页。
    ① [美]纳博科夫:《固执己见——纳博科夫访谈录》,潘小松译,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26页。
    ② [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于晓丹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3月,第13页。
    ③ [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于晓丹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3月,第13页。
    ① [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于晓丹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3月,第30页。
    ① [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于晓丹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3月,第27页。
    ① [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于晓丹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3月,第27页。
    ① [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于晓丹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3月,第8页。
    ① Pauline Marie Rosenau:Post-Modernism and the Social Sciences.P37.转引自胡全生:《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叙述结构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03页.
    ② [美]纳博科夫:《防守》,时代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253页
    ③ [美]纳博科夫著,陈友飙译;《说吧,记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第282页
    ④ [美]纳博科夫:《文学讲稿》,申慧辉等泽,三联书店,1991年,第44页。
    ① [美]纳博科夫,《文学讲稿》,申慧辉等泽,三联书店,1991年,第98页。
    ② [美]纳博科夫,《文学讲稿》,申慧辉等泽,三联书店,1991年,第26页。
    [1] 高宣扬:《后现代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
    [2] 张法:《走向全球化时代的文艺理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3月;
    [3] 马凌:《后现代主义中的学院派小说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
    [4] 陈世丹:《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艺术论》,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5] 胡全生:《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叙述结构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
    [6] 程锡麟、王晓路:《当代美国小说理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11月;
    [7] (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于晓丹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3月;
    [8] 黄铁池:《当代美国小说研究》,学林出版社,2000年6月;
    [9] (美)纳博科夫著,陈友飙译:《说吧,记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
    [10] (美)纳博科夫:《固执己见——纳博科夫访谈录》,潘小松译,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
    [11] 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1992年2月,SS号:10235838;
    [12] (美)纳溥科夫:《文学讲稿》,申慧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
    [1] 王霞:越界的想象——论纳博科夫文学创作中的越界现象,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系;2006年;
    [2] 李伟,论博科夫的文学观及渊源,兰州大学,2006年;
    [3] 杨倩:后现代语境中的《洛丽塔》,兰州大学,2006年;
    [4] 尚必武、胡全生: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不确定性管窥,求索,2006年02期;
    [5] 李小均:纳博科夫研究—那双眼睛,那个微笑,复旦大学,2005年;
    [6] 郭欣宇:游移在虚幻与现实之间的亨伯特,哈尔滨工业大学,2005年;
    [7] 林咏:《洛丽塔》:纳博科夫美学观与艺术观的寓言阐释,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05年;
    [8] 彭姝:《洛丽塔》的后现代主义解读,名作欣赏,2005年18期;
    [9] 阳雯:叙述的谎言—《洛丽塔》的元小说特征,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10] 罗桂保、梁延守:浅谈《洛丽塔》中的巧合,甘肃高师学报, 2005年01期;
    [11] 龚丽平:纳氏叙事文本的虚构性和不确定性研究,许昌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12] 朱丽静:论《洛丽塔》中戏拟手法的运用,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13] 张昀韬:燕尾飞扬,以自己的方式超越传统,吉林大学,2004年;
    [14] 陈欣:论互文性在《洛丽塔》中的破坏性与建设性作用,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4年;
    [15] 徐艳辉:《洛丽塔》中的命名游戏及其意义,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16] 罗桂保:论《洛丽塔》情节结构中的戏仿,河西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17] 郎晓玲:“黑暗中的笑声”——论纳博科夫小说的反讽,2004年06期;
    [18] 潘利锋:人性之谜的追寻——对纳博科夫和《洛丽塔》两个谜的解释,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4期;
    [19] 肖谊:论纳博科夫的现实与小说的自我意识,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20] 马凌:谈纳博科夫的“蝴蝶美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21] 张薇:《洛丽塔》的叙事奥秘,当代外国文学,2004年01:期;
    [22] 阳雯:《洛丽塔》——关于小说的小说,四川大学,2003年;
    [23] 詹树魁:符拉季米尔·纳博科夫: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厦门大学,2003年;
    [24] 尚必武:评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宿州师专学报,2003年03期;
    [25] 陈榕:评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26] 李皛:谜一般的《洛丽塔》,宜宾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27] 易丹:《洛丽塔》眩目的语词魔术,读书,2003年02期;
    [28] 曾艳兵:后现代主义小说辨析,东方论坛,2002年3月;
    [29] 曾艳兵: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不确定性特征,台州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30] 牟百冶:读者的迷宫——《洛丽塔》之个人阅读经验解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31] 杨振宇:善良的上帝在细节中——试论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02期;
    [32] 柏彬:论纳博科夫和戏拟,当代外国文学,2002年01期;
    [33] 耿海英:谈《洛丽塔》叙事中的狂欢性,郑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05期;
    [34] 刘佳林:时间与现代自传的叙事策略,扬州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35] 陈世丹:论后现代主义不确定性写作原则,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36] 孙靖:《洛莉塔》的后现代性阐释,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37] 肖谊:纳博科夫多元文化接受的体现——《洛丽塔》的戏仿与人物塑造,西安外国语 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38] 肖谊:水晶宫、梦境与现实——-论《洛丽塔》的表现艺术,艺术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9年第02期;
    [39] 刘佳林:论纳博科夫的小说主题,扬州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40] 于晓丹:《洛丽塔》:你说是什么就是什么(中国),外国文学,1995年01期;
    [41] 高尚:一幢造在高处的多窗的房间(纳博科夫及其《洛丽塔》),外国文学评论,1991年03期
    [42] 洛黛:象征:读《洛丽塔》,外国文学评论,1988年0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