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不同位置优秀排球运动员比赛负荷及专位素质特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排球运动比赛场上运动员的分工越来越细化,目前根据我国国家男女排运动员,在比赛场上具体分工的不同,可以分为主攻、副攻、二传、接应二传和自由人5种位置。不同位置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负荷特点不同,对专项身体素质的发展要求也不同。本文主要运用统计法和测试法对不同位置优秀排球运动员的比赛负荷特点和专项身体素质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除自由人外,其他位置优秀运动员平均一场比赛的运动密度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别。平均一场比赛,主攻扣球次数最多,副攻拦网次数最多,二传传球次数最多,自由人防守次数最多,并同其他位置运动员在相应技术应用上有非常显著性差别。
     2比赛中运动员的身体活动形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技术应用、移动和起跳,不同位置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身体活动形式不同。比赛中运动员身体活动由不同的动作组合而成,本文将动作组合分为八种。不同位置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的动作组合形式不同,不同的动作组合之间相结合又形成了不同的动作组合集,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身体活动主要是以动作组合集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3我国优秀男子排球运动员,在一场比赛中,二传的平均心率最高,为143次/分;副攻平均心率为136.5次/分;主攻的平均心率为127次/分;接应二传的平均心率为121.5次/分;自由人的平均心率为109.5次/分。
     4目前我国国家男排和女排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训练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整体性原则体现不足2、没有很好地结合排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的位置特征3、专项身体素质训练重点不突出4、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内容不贴近比赛实际。
     5不同位置优秀排球运动员对专项身体素质的发展要求不同,或者说排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具有位置特征。我国优秀排球运动员在进行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时,应该考虑专项身体素质的位置特征,确定不同位置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的发展方向,从而提高练习的针对性和练习的效率。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volleyball players in the match are more details. There are five position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responsibilities of our country men and women volleyball team players in the match. They are the first spikier the assistant spikier the setter the assistant setter and the libero. Different player has different match capacity and has different demand on specialized physical constitu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match capacity and specialized physical constitution of different volleyball players having different responsibilities in the match mostly using statistics and test methods. And the main results are:
     1. There are no clearly difference among the first spikier the assistant spikier the setter and the assistant setter on the exercise density in the match. In every match, the spikier is the most spike, the assistant spikier is the most blocker, the setter is the most setter and the libero is the most offensive. And they have clearly differences in the same skills.
     2. There are three body moving modes in the match: using skills moving and jumping. The players in different position have different moving modes in the match. The body moving modes of players are made of different action. There are eight action combinations in this article. The players in different positions have different action combinations in the match. The action combination group is made of different action combination. The players, body action in the match is mostly reflected by action combinations.
     3. The setter has the most average HR among the match in our excellent men volleyball players. The HR is 143 times every minutes; the assistant spikier,s HR is 136.5 times every minutes; the spikier,s HR is 127 times every minutes; the assistant setters HR is 121.5 times every minutes; and the libero,s HR is 136.5 times every minutes.
     4. There are some questions in the exercise on specialized physical constitution of our men and women volleyball players. The questions are: the principle about the wholly exercise is not clearly bodied; the exercises are not perfectly coincided the position distinguishing; the exercises of specialized physical constitution are not prominent; the content about the exercises of specialized physical constitution is not like the match.
     5. The excellent volleyball players in different positions have the different demands on the specialized physical constitution. Our excellent volleyball players should thinking about the position distinguishing in the training on the specialized physical constitution. And making sure of the developing direction and improving the clear aim of exercise and the exercise efficiency.
引文
①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香港体育学院.体育运动词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2.(265)
    ②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 第二版.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8.(184)
    ③ 赵志英、郑晓鸿. 对“体能”的探析[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 1999,3(1):44-47
    ④ Mark Vancil(美). NBA 巨星基础篮球讲座[J]. 篮球. 2000(17):17
    ⑤ 延 峰、栗春光. 当前运动训练和比赛中体能问题突出的析因[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2000, 12 (3):27-30
    ⑥ 中国运动训练学委员会. 中国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M]. 第 1 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12.(3)
    ⑦ 刘宝仁. 排球比赛的供能特点及提高供能能力的训练[J]. 中国体育科技.1997:33,(3)
    ⑧ 厉丽玉. 我国排球甲 A 联赛每球得分制与赛间体能训练[J]. 体育科学.2000,1:20(1)
    ⑨ 王建民.实行新规则新赛制后排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规律[J]体育学刊.2003,1:120-121
     ⑩ 陈小平.当代运动训练热点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8.(82)
    11克·阿·詹森、阿·加·费系尔(美).运动员科学训练的基础.1975 年
    12金宗强. 优秀排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评价体系与诊断方法的研究[D]. 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4,7:21
    13 刘宝仁.排球运动员比赛供能特点及提高供能能力的训练[J].中国体育科技.1997(3):62
    14 靳小雨等.全国男子排球联赛参赛运动员体能测试项口设置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3,12.:23
    15 王燕.现代排球比赛对能量代谢系统机能训练提出的新要求[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6(2):21
    16 历丽玉.我国排球甲 A 联赛每球得分制与赛间体能训练[J].体育科学.2000,1
    17 田麦久. 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8. (184)
    18 过家兴. 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6. (150)
    19 李风芹.身体素质在运动训练中的地位和作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5):108
    20 张克仁等. 排球与身体素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5(2):71-73
    21 张欣.排球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的特点[J].中国排球.2003(3):39
    22 文静等.排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指标的聚类及量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3,12:(4):482-485
    23 金宗强. 优秀排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评价体系与诊断方法的研究[D]. 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4,7:7
    24 闫子龙、林建棣. “体能”辨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12:(6)
    25 董榴英.从身体素质转移规律谈排球队员的力量与速度的转移性训练[J].上饶师专学报.1995,6:(5):95
    26 张丽、徐飞荣、赵文娟.对制定我国重点女排身体素质评价标准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6,3:17-21
    27 杨劲苍、柏森康雄.对中国排球运动员身体素质测定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1997:(6):23
    28 钟秉枢等.排球运动科学的发展及展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5,5:(2):50
     29 王建民.实行新规则新赛制后排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规律[J].体育学刊.2003,1:120-121
    30 陈小平.当代运动训练热点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8:58-59
    31 郭开强.对中外女排二传手攻击能力的比较分析[J].2002,11:(5)
    32 张秉玉、王成.对中、古等世界女子排球强队二传组织进攻特点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3:(4)
    33 周卫华.对目前我国女排二传手身高、年龄特征的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1999,8:(4)
    34 高峰、黄辅周.最佳二传竞技水平的概念模型及测评方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4,11
    35 韩荣年、陈志军.论二传队员的培养与训练[J].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01,7:(3)
    36 张会春、于秋生.论二传队员的心理素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4
    37 张英.排球二传队员的观察力及其培养[J].山东体育科技.2001,9:(3)
    38赵恒.青少年排球二传手的选材及基础训练[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9:(3)
    39 王力晨、黄辅周.对我国优秀青年女排队员四号位强攻技术的运动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增刊).1996,12
    40陈平、刘西南.甲级女排主攻手对抗训练方法简述[J].四川体育科学.1999:(2)
    41祁淑云、李学淞.女排主攻手进攻时外部负荷结构与比赛效果关系之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6,12:(4)
    42卢美珍.排球主攻手扣球时心理状态的特征表现及调控[J].福建体育科技.2002,8:(4)
    43舒为平等.我国青年女排主攻手强攻突破能力量化评价模型与标准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9:(1):25
    44武云化.影响排球主攻手强攻能力因素的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第 1996,6:16(2)
    45孙丽.对女排副攻队员个人进攻战术特点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3:(4)
    46李学淞、祁淑云.中国女排副攻手参与扣、拦时外部负荷结构与比赛效果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7,6:12(2)
    47魏琳等.女排接应二传的进攻能力 RSR 评价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3,12:7(4)
    48李学淞等.中国女排接应二传的攻击技术潜力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7,9:12(3)
    49高峰.排球自由防守人的作用和培养[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12:(4)
    50李美娜等.对排球后排自由防守队员相关问题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0,1:16(45)
    51褚斌、钟卫红.对我国男子排球甲 A 联赛自由人现状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1:37(增刊)
    52安琪.论自由人在排球比赛中的应用安琪[J].中国体育科技.2000,3:36
    53刘买如.浅析排球比赛中的“自由防守队员”[J].湖北体育科技.2000,1
    54 安琪、钟秉枢.自由防守队员的作用与培养[J].中国排球.1999,11
    55 薛寒松.自由人规则对排球运动发展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6,12
    56 李美娜等.对排球后排自由防守队员相关问题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0:(1)
    57 马金凤、孙在玲.论排球比赛中自由人的作用[J].湖北体育科技.2002,9:(3)
    58 陈海辉.排球自由人选材初探[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4,3
    59 张志松.浅谈青少年排球自由防守人的培养[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2
    60 刘献国.我国男子排球比赛自由人专位技术现状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2:(12)
    61 褚斌、陈尚忍、钟卫红.影响甲 A 男排自由人防守能力因素的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9:(3)
    62 《新华词典》[M].商务印书馆 (2001 年修订版 ).北京: 2003,12
    63 范运祥荆光辉. 体育运动负荷控制与测评[M]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一版).2003,12.第 3 页
    64 李宗浩.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排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5
     65葛春林等.最新排球训练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23)
    
    66克·阿·詹森、阿·加·费系尔(美).运动员科学训练的基础.1975 年
    67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6.(120)
     68体育学院编审委员会.人体生理学[M].1961:85-86
    69 A.W.S.沃森.身体素质与运动成绩[M]. 第一版.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2.(161)
    
    70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 第二版.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8
    71金宗强. 优秀排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评价体系与诊断方法的研究[D]. 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 2004,7:32
    72 黄辅周等.排球运动科学探索[M]. 第一版.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6
    73葛春林等.最新排球训练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17)
    [1]中国体育科学学会、香港体育学院.体育运动词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2.(265)
    [2]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第二版.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8.(184)
    [3]赵志英、郑晓鸿.对“体能”的探析[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 1999,3:(1):44-47
    [4] Mark Vancil(美).NBA 巨星基础篮球讲座[J]. 篮球.2000:(17):17
    [5]延 峰、栗春光.当前运动训练和比赛中体能问题突出的析因[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2000,12:(3):27-30
    [6]中国运动训练学委员会. 中国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M].第 1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12.(3)
    [7]刘宝仁.排球比赛的供能特点及提高供能能力的训练[J].中国体育科技.1997:33(3)
    [8]厉丽玉.我国排球甲 A 联赛每球得分制与赛间体能训练[J].体育科学.2000,1:20(1)
    [9]王建民.实行新规则新赛制后排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规律[J].体育学刊.2003:1:120-121
    [10]金宗强. 优秀排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评价体系与诊断方法的研究[D]. 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4,7:21
    [11]刘宝仁.排球运动员比赛供能特点及提高供能能力的训练[J].中国体育科技.1997(3):63
    [12]靳小雨等.全国男子排球联赛参赛运动员体能测试项目设置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3,12 :23
    [13]王燕.现代排球比赛对能量代谢系统机能训练提出的新要求[J].南京体育学院报.2004,6:(2):21
    [14]过家兴.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6.(150)
    [15]李风芹.身体素质在运动训练中的地位和作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5):108
    [16]张克仁等.排球与身体素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5:(2):71-73
    [17]张欣.排球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的特点[J].中国排球.2003:(3):39
    [18]文静、王震、高从本.排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指标的聚类及量化[J].研究湖北体育科技.2003,12:(4):482-485
    [19]金宗强. 优秀排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评价体系与诊断方法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4,7:7
    [20]闫子龙、林建棣.“体能”辨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12:(6)
    [21]董榴英.从身体素质转移规律谈排球队员的力量与速度的转移性训练[J].上饶师专学报.1995,6:(5):95
    [22]张丽、徐飞荣、赵文娟.对制定我国重点女排身体素质评价标准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6,3:17-21
    [23]杨劲苍、柏森康雄.对中国排球运动员身体素质测定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1997(6):23
    [24]钟秉枢等.排球运动科学的发展及展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5,5(2):50
    [25]陈小平.当代运动训练热点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8.(58-59)
    [26]郭开强.对中外女排二传手攻击能力的比较分析[J].2002,11(5)
    [27]张秉玉、王成.对中、古等世界女子排球强队二传组织进攻特点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3:(4)
    [28]周卫华.对目前我国女排二传手身高、年龄特征的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1999,8:(4)
    [29]高峰、黄辅周.最佳二传竞技水平的概念模型及测评方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4,11
    [30]韩荣年、陈志军.论二传队员的培养与训练[J].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01,7:(3)
    [31]张会春、于秋生.论二传队员的心理素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4
    [32]张英.排球二传队员的观察力及其培养[J].山东体育科技.2001,9:(3)
    [33]赵恒.青少年排球二传手的选材及基础训练[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9:(3)
    [34]王力晨、黄辅周.对我国优秀青年女排队员四号位强攻技术的运动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增刊).1996,12
    [35]陈平、刘西南.甲级女排主攻手对抗训练方法简述[J].四川体育科学.1999:(2)
    [36]祁淑云、李学淞.女排主攻手进攻时外部负荷结构与比赛效果关系之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6,12:(4)
    [37]卢美珍.排球主攻手扣球时心理状态的特征表现及调控[J].福建体育科技.2002,8:(4)
    [38]舒为平等.我国青年女排主攻手强攻突破能力量化评价模型与标准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9:25(1)
    [39]武云化.影响排球主攻手强攻能力因素的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第 1996,6:16(2)
    [40]孙丽.对女排副攻队员个人进攻战术特点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3:(4)
    [41]李学淞、祁淑云.中国女排副攻手参与扣、拦时外部负荷结构与比赛效果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7,6:12(2)
    [42]魏琳等.女排接应二传的进攻能力 RSR 评价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3,12:7(4)
    [43]李学淞等.中国女排接应二传的攻击技术潜力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7,9:12(3)
    [44]高峰.排球自由防守人的作用和培养[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2:(4)
    [45]李美娜等.对排球后排自由防守队员相关问题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0,1:16(45)
    [46]褚斌、钟卫红.对我国男子排球甲 A 联赛自由人现状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1.37
    [47]安琪.论自由人在排球比赛中的应用[J].中国体育科技.2000:36(3)
    [48]刘买如.浅析排球比赛中的“自由防守队员”[J].湖北体育科技.2000,1
    [49]安琪、钟秉枢.自由防守队员的作用与培养[J].中国排球.1999,11
    [50]薛寒松.自由人规则对排球运动发展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6,12
    [51]李美娜等.对排球后排自由防守队员相关问题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0(1)
    [52]马金凤、孙在玲.论排球比赛中自由人的作用[J].湖北体育科技.2002,9:(3)
    [53]陈海辉.排球自由人选材初探[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4,3
    [54]张志松.浅谈青少年排球自由防守人的培养[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2
    [55]刘献国.我国男子排球比赛自由人专位技术现状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2(12)
    [56]褚斌、陈尚忍、钟卫红.影响甲 A 男排自由人防守能力因素的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9:(3)
    [57]李宗浩.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排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5
    [58]葛春林等.最新排球训练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23)
    [59]克·阿·詹森、阿·加·费系尔(美).运动员科学训练的基础.1975 年
    [60]范运祥、荆光辉.体育运动负荷控制与测评[M]. 第一版.湖南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3-4)
    [61]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体育理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52-53)
    [62]体育院系教材编审委员会编写组.运动生理学[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78.(62-63)
    [63]林文弢.运动负荷的生化评定[M].广东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3
    [64]李宗浩等.排球运动训练负荷的安排控制与测试[M].1993,12. 12-15
    [65]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生理学[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6.(120)
    [66]体育学院编审委员会.人体生理学[M]. 1961.( 85-86)
    [67]陈小平.当代运动训练热点问题研究[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8.(82)
    [68]A.W.S.沃森.身体素质与运动成绩[M].第一版.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2.(161)
    [69]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 第二版.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8.(16)
    [70]金宗强. 优秀排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评价体系与诊断方法的研究[D]. 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4,7.(32)
    [71]黄辅周等.排球运动科学探索[M].第一版.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6
    [72]葛春林等.最新排球训练理论与实践[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17)
    [73]卡尔.M.麦高恩. 奥林匹克冠军美国男排的训练计划和生理特征的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1991,10
    [74]姜应科、舒为平.我国青年女排训练课质量测试与评定的初步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3,3
    [75] R.沃克斯.排球比赛的负荷强度[J].国外体育科技.1996,3
    [76]姜世华、周廷才.对我国甲级女排部分生理机能指标的调查与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4,3
    [77]刘建和.略论竞赛对训练的制约[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1,3
    [78]刘建和.关于训练学研究的几点思考[J].体育科学.1991,5
    [79]许豪文等.运动生物化学[M].第一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5
    [80]冯连世等.优秀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方法[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7
    [81]南仲喜、王林.身体素质训练指导全书[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
    [82]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生理学[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6
    [83]王晓芬.体育统计与 SPSS[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2
    [84]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体育统计[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6
    [85]祁国鹰等.体育统计简明教程[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4
    [86]克劳斯·博斯(劳石译).体能训练晴雨表[M]. 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4,1
    [87]谢亚龙等.中国优势竞技项目制胜规律[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10
    [88]张然.怎样成为优秀二传手[M].江苏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0,7
    [89]周登嵩.体育科研概论[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8
    [90]吴岱明.科学研究方法学[M].湖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91]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排球教材小组.体育学院专修通用教材(排球)[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
    [92]杨劲苍.排球运动员身体素质测试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6.2
    [93]赖柳明.肌肉力量训练的若干问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0:(3)
    [94]李安格等.现代排球训练理论与实践[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 1
    [95]体育院系通用教材(排球)[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4. 4
    [96]曹亚军等.现代排球理论[M].河南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 9
    [97]韩盛祥等.排球后排防守应重视判断能力的培养[J].山东体育科技.1990:( 2)
    [98]陈新雷等.培养排球运动员的灵敏柔韧训练初探[J].中国体育科技 1984:(11)
    [99]松田岩.培养排球运动员的敏捷性[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1986:(2)
    [100]运动生理学编写组.运动生理学(体育院系通用教材)[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3
    [101]李安格等.现代排球训练理论与实践[M]. 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5
    [102]陈庆树等.发展身体素质的循环训练[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
    [103]宗华敬等.身体训练手册[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