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移民、信仰—三山国王之诠释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当今台湾社会流行的民俗信仰大多传自粤、闽两省,三山国王是其中流传广泛、特点鲜明,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一个。据台湾省民政厅1987年统计,21个县市中的18个县市,共有三山国王庙145座立案在册。民间一说有260多座,加上未办立案注册的为数更多了。三山国王信仰成为岛内与湄洲妈祖齐名的两大民间信仰之一。
     一般认为三山国王信仰源于揭阳县霖田都河婆(今揭西县河婆镇)。至宋,刘希孟的点睛之笔使得这一信仰有士大夫认可的“正统性”,因而在大毁淫祠之际,未受到冲击。无论是官方文献还是民间传说,该信仰的背后隐含儒家“忠、义”之思想。这种思想与明清之际为了巩固皇权而进行社区教化的乡约、社学之思想相一致,因而这一信仰与乡约和社学两大体系融为一体,并在社区扎根,其庙宇遍布粤东各地。
     清初的粤东一直处于不清不明的状态,粤东的揭阳等地一度成为南明政权与清廷的主要做战场。由双方战争而引起的烧杀抢掠人口事件时有发生,造成大批揭阳等先民被迫移台。同时,清初以来实施的一系列人口政策,导致了中国历史上人口急剧增加,由于粤东山区的耕地面积不多,这样就使得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使得粤民被迫外迁。另外,还有一些为了规避清政府的惩罚而迁台“避难”、“避福”。总之,为了谋求生存,先民们不得不踏上迁移他乡的征途。而具有一定吸引力的台湾就成为粤东先民迁移目的地之一。然而,迁移的征途并非一帆风顺,征途上可谓困难重重。在这辛酸的历程中,先民不由自觉地从心底想起朝夕相处的乡土神“三山国王”。为了御灾避祸,于是粤东先民也就携带三山国王香火渡台。该信仰也就随着粤东移民播迁到台湾。另外,由于台湾移民社会的不稳定性,粤、闽分类械斗的频繁发生。使得粤东两大族群在台人数发生变化,操潮语人日渐减少,于是三山国王信仰群体发生了变迁。
     可以说在粤民移入台湾的同时,除了形体的简单移动之外,同时创造了信仰文化的迁台,而三山国王神明就是最好的“见证人”。
Today ,the popular folk beliefs of Taiwan society are mostly from Fujian and Guangdong provinces,the god of Three—Mountain Kingdom is one of many gods in Taiwan,It spread widely,and has a strong influence、distinctive features.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of Home Office Taiwan Province in 1987, (a file in the list)the number of three Mountain Kings' Temples 145 in 18 cities and counties of 21 cities and counties. But,some people said the number was over 260, If we add the temples which do not have file registration ,the number would be more.
     Generally speaking,the belief about the three Mountain Kings originate Hepo Lintian, Jieyang County (HePo town,Jiexi County today)It should be local indigenous people's belief. Subsequently, the immigrants enter the regions and the belief was accepted by the emmigrants. As Liu Ximeng's splendid article, the belief have "legitimacy" which scholar-bureaucrat recognized.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emperors in order to consolidate imperial power and they implemented "Xiangyue"and community schools to educate the community, making this belief and the two systems of "Xiangyue"and community schools integration .The belief rooted in the community.
     In the subsequent wave of immigrants in the eastern Guangdong, the three mountain Kings were brought into Taiwan with the eastern Guangdong emmigrants , took root and multiplied. As the early immigrant society of Taiwan was instable, Fujian and Guangdong Clashes occurred frequently. When clashes about Fujian and Guangdong occurred,the Hakka people always tooke side of government,these made the Hakkas in Taiwan gain political status,but opposite to people who spoke Teochew .So one of the two major ethnic who spoke Teochew dispeared from the historical stage,The belief of the Three Mountain Kings became signs of Hakka of East Guangdongin Taiwan.
引文
2 贝闻喜:《潮汕三山国王崇拜》,广东揭西县政协文史委员会,2007年,第56页。
    3 粤籍移民所指是潮、客两族群。但在移台的历史长河中,客籍人士始终占多数,尤其在六堆事件后,潮籍可谓销声匿迹,在某种程度上说,粤籍指得是客籍。
    4李祖基:《论清代移民台湾政策—兼评<中国移民史>“台湾的殖民和垦殖”》,《历史研究》2001,第3期。
    5 饶宗颐总纂:《潮州志》,第二册,《交通志》,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印,第721页。
    6 陈树芝:雍正《揭阳县志》卷一,《疆域图考》,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印,2004年,第24页。
    7 陈树芝:雍正《揭阳县志》卷一,《疆域图考》,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印,2004年,第24页。
    8 陈树芝:雍正《揭阳县志》卷一,《疆域图考》,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印,2004年,第24页。
    9 陈树芝:雍正《揭阳县志》卷一,《疆域图考》,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印,2004年,第25页。
    10 马炳乾:民国《揭阳正续志》卷一,《疆域》,第13页。
    11 陈树芝:雍正《揭阳县志》卷一,《疆域图考》,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印,2004年,第26页。
    12 陈树芝:雍正《揭阳县志》卷一,《疆域图考》,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印,2004年,第24页。
    13 广东山区行[EB/OL].http://www.gdsqx.com/Resource/County_particular.aspx?county=jx。
    14 陈树芝:雍正《揭阳县志》卷一,《疆域图考》,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印,2004年,第25-26页。
    15 陈树芝:雍正《揭阳县志》卷一,《疆域图考》,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印,2004年,第25页。
    16 广东省的侨乡之一揭西概况[EB/OL].http://www.piaojia.cn/jingdian/youjishow.asp?id=243126。
    17 杨英:《从征实录》,台湾文献丛刊,第32种,第5页。
    18 沈云:《台湾郑氏始末》,卷三,台湾文献丛刊,第15种,第25页。
    19 杨英:《从征实录》,台湾文献丛刊,第32种,第97页。
    20 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辑:《郑氏史料续编》,卷六,《右都督苏明残掲贴》,台湾文献丛刊,第168种,第717-718页。
    21 陈树芝:雍正《揭阳县志》卷四,《风俗》,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印,2004年,第169页。
    22 藍鼎元:《鹿洲初集》,巻十四,《潮州风俗考》,钦定四库全书。
    资料来源:饶宗颐编纂:《潮州志》,第四册,《户口志》,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印,2004年,第1617页。
    23 刘业勤:乾隆《揭阳县志》卷七,《事迹》,潮州地方志办公室编印,2004年,第18-19页。
    24 陈树芝:雍正《揭阳县志》卷四,《祥异》,潮州地方志办公室编印,影印本,2004年,第183页。
    25 刘志伟:《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里甲赋役制度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
    26 饶宗颐编纂:《潮州志》,第一册,《大事志<二>》,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印,2004年,第312页。
    27 饶宗颐编纂:《潮州志》,第一册,《大事志<二>》,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印,2004年,第326页。
    28 陈树芝:雍正《揭阳县志》卷四,《祥异》,潮州地方志办公室编印,2004年,第128页。
    29 转引谢重光著:《闽台客家社会与文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85页。
    30 张肯堂:《河婆风土志》,《劝人莫过台湾歌》,Diterbit Oleh Syarikat Penerbit Universal,1976年,第201页。
    31 此家谱为1917年版郑氏家谱,系台湾蓝清水老师从台湾捎带而来,在此表示感谢。
    32 余文仪:《续修台湾府志》卷二十,《艺文.奏疏》,《陈台湾弃留利害疏》,台湾文献丛刊,第121种,第711页。
    33(清)蓝鼎元:《鹿洲初集》卷十二,《镇平图说》,四库全书。
    34(清)黄钊:《石窟一征》卷三,《教养二》4b,第110页。
    35(清)黄钊:《石窟一征》卷三,《教养二》4b,第132页。
    36(清)黄钊:《石窟一征》卷三,《教养二》4b,第110页。
    37(清)蓝鼎元:《鹿洲初集》卷十二,《镇平图说》,四库全书。
    38(清)黄钊:《石窟一征》卷三《教养二》4b,第110页。
    39(清)《新修大埔县志》卷十一《民生志下殖民外》第1页。
    40 谢雪影编纂:《潮梅现象》[M]《贸易情形》,汕头时事通讯社,1935年,第58页。
    41 胡傅著:《台东州采访册》,台北:大通书局翻印本,1984年,第77页。
    42 胡傅著:《台东州采访册》,台北:大通书局翻印本,1984年,第83页。
    43 胡傅著:《台东州采访册》,台北:大通书局翻印本,1984年,第42页。
    44 胡傅著:《台东州采访册》,台北:大通书局翻印本,1984年,第42页。
    45 陈春声:《论1640—1940年韩江流域民众客家观念的演变》,客家研究辑刊,2006(2),第2页。
    46 此为1975年数据,见张肯堂编著:《河婆风土志》,Diterbit Oleh Syarikat Penerbit Universal,1976年,第119页。
    47(清)藍鼎元撰:《鹿洲初集》巻十四,《潮州风俗考》,《四库全书》。
    48 陈春声:《三山国王信仰与台湾移民社会》[J],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1995(80),第149页。
    49(明)《乐大典》卷5345,嘉靖抄本,第2479页。
    50 陈先训:《论三山国王》[A],《三山国王丛谈》[C],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第16页。
    51 王健旺:聚落、信仰、土地公—谈新庄土地公信仰。[EB/OL].http://tw.classf0001.urlifelinks.com/css00000000...
    52 张荣明:《社祀与殷周地缘政治》[EB/OL].http://www.100paper.com/100paper/wenhua/chuantongwenhua/20070622/20876.html
    53 彭定球:《全唐诗》[Z],韩愈:《游城南十六首.赛神》,北京:中华书局,1960,页3850。
    转引张勃:春秋二社:《作为唐代乡村社会民众的盛大节日——兼论社日与唐代私社的发展》[J]。中国民俗网。
    54 蔡锦华:《灶神“三山国王”初探》[A],《三山国王丛谈》[C],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第120页。
    55 黄挺、杜经国:《潮汕地区人口的发展(唐一元)》[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95(1),第3页。
    56 陈树芝:雍正《揭阳县志》卷四,《风俗》,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印,2004年,第170页。
    57 赵世瑜:《明清华北的社与社火—关于地缘组织、仪式表演以及二者的关系》[J],《中国史研究》1993(3),第134-144页。
    58 齐世荣、吴于廑:《大元圣政国朝典章》[M],卷2《圣政一·劝农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7,页45。
    转引苏力:《元代劝农文对农民的劝化》[J],《农业考古》2006(4)。
    60 贝闻喜著:《潮汕三山国王崇拜》[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7-28页。
    61 转黄子尧著:《台湾客家与三山国王信仰—族群、历史与民俗文化变迁》[M],台北:台湾文史工作室,2005/12,第61页。
    62 现为吴、刘二姓,居住的小村,吴姓约八百多人,刘姓约二百多人。吴姓早于刘姓在此居住。刘姓为三山祖庙原香公、庙祝的后裔。
    63 林添、蔡琼红辑编:《宋、元、明、清潮州民变资料》,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编印,2002年,第94页。
    64 周建新:《族群视野中的宗族与社会》[J],客家研究辑刊,2000(1),第25页。
    65 房学嘉:《从民间信仰等看宗族互动—以丰顺汤南镇罗氏宗族为例》[J],客家研究辑刊,2000(1),第7页。
    66 漳浦人,生于1680年,字玉霖,号鹿洲,别号任庵。雍正五年任普宁知县,十月又兼任潮阳知县。雍正十一年(1733)五月任广州知府,六月病卒。
    67(清)蓝鼎元撰:《鹿洲初集》,巻十一,《潮州杂记总论》。
    68 饶宗颐总纂:《潮州志》,第四册,《兵防志》,潮州地方志办公室编印,2004年,第1516页。
    69 刘天一:《“河婆”名称的由来及其他》[A],揭西文史第十六辑,揭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第34页。
    70 陈树芝:雍正《揭阳县志》卷一,《圜闾》,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印,2004年,第47页。
    71 季本字明德,浙江会稽人,曾从王守仁授良知之学,正德辛末成进士,授建宁府推官,擢河南道监察御 史,嘉靖中以言事谪揭阳主簿。
    72 陈树芝:雍正《揭阳县志》卷七,《艺文》,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印,2004年,第362页。
    73 饶宗颐总纂:《潮州志》,第四册,《教育志-社学》,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印,2004年,第1841页。
    74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三百十八,《礼部.风教.讲约一》。
    75 陈树芝:雍正《揭阳县志》卷二,《礼仪》,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印,2004年。第79页。
    76 光绪《吴州县志》卷四,《经政.学校》,成文出版社,影印本,第150页。
    77 转引自张廷球:《龙岩州志》卷之十三《艺文志一》,福州:福建地图出版社1987,第330页。
    78 叶春及:《惠安政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6页。
    79 陈树芝:雍正《揭阳县志》卷七,《艺文》,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印,2004年,第337页。
    80 王日根:《论明清乡约属性与职能变迁》[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2),第71页。
    81 周之夔:《弃草集》[M],第3册,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年,第1373、1378页。
    82 王日根:《论明清乡约属性与职能变迁》[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2),第71页。
    83 邱文颖著:《谢洞风采》1992年,第69页,未刊行。
    84 张肯堂,河婆文史家、河婆民俗家;1918年生于广东省揭阳县河婆区下滩乡溪角寨,1948年12月移民马来西亚。著有《风雨九十年》、《河婆文史拾萃》、《河婆风土志》、《河婆乡土情》、《河婆山歌选辑》等。
    85 张肯堂:《霖田古庙与河婆文化》[A],贝闻喜著:《三山国王丛谈》[C],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第97-98页。
    86 刘天一:《浅谈“三山国王”与揭西县河婆镇民间诸神》[A],谭伟伦编:《粤东三州的地方社会之宗族、民间信仰与民俗》[M],法国:法国远东学院,2002/年,第205-206页。
    87(民国)《闻喜县志》,《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700页。
    88(清)蓝鼎元:《鹿州初集》卷十一,《潮州府总图说》,《潮州建置沿革总论》。
    89(清)蓝鼎元:《鹿州初集》卷十二,《潮州府总图说》,《潮州建置沿革总论》。
    90 三山国王传奇[EB/OL].http://www.zh5000.com/ZHJD/ctwh/2008-01-19/2111310863.html。
    91(明)王世贞撰:《弇山堂别集》卷四十九,钦定四库全书。
    92 陈春声:《正统性、地方化与文化的创制——潮州民间神信仰的象征与历史意义》[J],《史学月刊》,2001(1)。
    93 洪武初,习射被纳入儒学教育内容,各地先后修建了射圃,每月朔望的乡射礼基本被制度化。后来乡射礼逐渐由原来“重射尚武”的军事训练演变为“以射行礼”、“修身观德”的社会教化。
    94 房学佳、肖文评、周建新、宋德剑编著:《客家文化导论》,广州:花城出版社,2002年,第359页。
    95 转刘还月:《台湾的客家人》,台湾:常民文化,2000年,第203页。
    96 张永桢:《彰化县志人民志宗教篇》,彰化:彰化县政府编印,1990年,第136-137页。
    97 饶平巫姓[EB/OL].http://www.sr0768.com/bbs/simple/index.php?t2679...
    98 刘宁颜总纂、江亮演等编纂:《重修台湾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姓氏篇,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编,1992年,第247页。
    99 字沧浪,中国浙江仁和人。于1696—1697年之间由福建前往台湾台北采硫,并将其九个月在台纪事写成《裨海记游》。该书为首部详细记载台湾北部人文地理的专书。
    100 郁永河:《海上纪略.水仙王》,台湾文献丛刊,第44种,第60页。
    101 林衡道:《台湾史》,台湾:众文图书公司,1979年,第290页。
    112 陈碧笙:《台湾地方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100页。
    113 沈起元:《条陈台湾事宜状》,《清经世文编选录》台湾文献丛刊,第229种,第2页。
    114 周宪文辑:《雍正朱批奏折选辑》卷125,《浙闽总督高其倬奏闻台湾兵丁额少应筹变通调剂折》,台湾文献丛刊,第300种,第145页。
    115 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辑:《台案汇录庚集》卷二,《大学士公阿桂等奏折》,台湾文献丛刊,第200种,第75页。
    116 王必昌:《重修台湾县志》卷二,《山水志》,台湾文献丛刊,第113种,第68页。
    117 余文仪:《续修台湾府志》卷二十,《艺文.奏疏》,台湾文献丛刊,第121种,第726页。
    108 余文仪:《续修台湾府志》卷二十,《艺文.奏疏》,台湾文献丛刊,第121种,第726页。
    109 蒋毓英:《台湾府志》卷五,《风俗》,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56页。
    110 蒋毓英:《台湾府志》卷五,《风俗》,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56页。
    111 高拱乾:《台湾府志》卷七,《风十志》,台湾文献丛刊,第65种,第189页。
    112 周钟碹:《诸罗县志》卷一二,《杂记志》,台湾文献从刊,第141种,第292页。
    113 郁水河:《裨海纪游》,台湾文献丛刊,第44种,第156页。
    114 南澳渔家崇拜三山国王,[EB/OL].http://cstc.lib.stu.edu.cn/mingsu/nayjcbssgw。
    115 郁永河:《裨海纪游》,台湾文献丛刊,第44种,第32-33页。
    116 黄叔璥:《台海使槎录》,台湾文献丛刊,第4种,第2页。
    117 转沈野《潮州人在台湾》[A]《潮学研究》[C],第六辑,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74页。
    118 林豪撰:《东瀛纪事》上卷,《鹿港防剿始末》,台湾文献丛刊,第8种,第16页。
    119 台湾经济研究室编辑:《台湾中部碑文集成.乙.示谕》[G],《勘定民番地界碑》,台湾文献丛刊,第151种,第68页。
    120 转引陈春声:《三山国王信仰与台湾移民社会》[J],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95年,第73页。
    121 徐宗干:《斯未信斋文集》,《治台必告录》卷五,台湾文献丛刊,第17种,第439页。
    122 孔立:《清代台湾的游民阶层》[A],载《台湾研究集刊》[C],1987(1),第286页。
    123 邓传安、陈盛韶撰:《蠡测汇抄.向俗录》标点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第137页。
    124 邓传安、陈盛韶撰:《蠡测汇抄.向俗录》标点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第138页。
    125 转引陈春声:《三山国王信仰与台湾移民社会》[J],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95年,第84页。
    126 屠继善纂:《恒春县志》卷十一,《祠庙》,台湾文献丛刊,第75种,第224页。
    127 连横:《台湾通史》卷22,《宗教志》,商务印书馆,1983/10。
    128 倪赞元著:《云林县采访册》斗六堡《祠庙寺观》台湾文献丛刊,第37种,第15页。
    129 陈寿祺纂:《福建通志》台湾府《坛庙》,台湾文献丛刊,第84种,第102页。
    130 周元文编纂:《续修台湾府志》卷19,《杂记.寺庙》,台湾文献丛刊,第121种,第650页。
    131 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辑:《台湾南部碑文集成》[G]《三山明貺廟記》台湾文献丛刊,第218种,第36页。
    132 字发岩,浙江兰溪人。丁巳进士,于乾隆十六(1751)年任诸罗知县。
    133 周元文编纂:《续修台湾府志》卷22,《艺文<三>》,台湾文献丛刊,第121种,第820页。
    134 转颜章炮《清代台湾民间的守护神信仰和分类械斗》[J],《清史研究》,1998(4),第49页。
    135 曹树基:《中国移民史》[M],第六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51页。
    136 王瑛曾纂修:《重修凤山县志》卷十,《人物志.义民》,台湾文献丛刊,第146种,第255页。
    137 王瑛曾纂修:《重修凤山县志》卷十二,《艺文志.奏疏.题义民效力疏》,台湾文献丛刊,第146种,第343页。
    138 王瑛曾纂修:《重修凤山县志》卷十,《人物志.义民》,台湾文献丛刊,第146种,第257页。
    139 陈汉初著:潮人移台史[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84页。
    140 周宪文辑:《台湾采访手册》《纪事.闽粤分类》,台湾文献丛刊,第55种,第34页。
    141 下淡水在凤山东北六十里,东即山猪毛番社;雍正十一年,设都司一员,领兵三百名,驻劄山猪毛口,堵截生番。下淡水分港东、港西二里。棋布三百余庄,闽、粤错处。朱一贵之乱,粤人李直三等纠义民拒贼,号为怀忠里,建忠义亭表其功。
    142 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平台纪事本末》,台湾文献从刊,第16种,第87页。
    143 周宪文编辑:《钦定平台湾纪略》卷三十六,台湾文献从刊,第102种,第6页。
    144 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辑:《台湾中部碑文集成》(乙),《示谕/鹿仔港船只勒索示禁碑》,台湾文献丛刊,第151种,第78页。
    145 卓克华编:《寺庙与台湾开发史》[M],台湾:扬智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第109页。
    146 陈汉初著:《潮人移台史》[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4页。
    147 陈汉初著:《潮人移台史》[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4-25页。
    148 陈汉初著:《潮人移台史》[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4页。
    149 刘还月编:《台湾的客家人》[M],台湾:常民文化,2000/4,页323-324。
    150 邱彦贵:《三山国王信仰:一个台湾研究者的当下体认》,《两岸客家传统节庆民俗论坛论文集》未刊行,2008/2,第66页。
    151 刘天干著:《艺海一粟》[M],深圳:深圳美嘉美,2003年,第162页。
    [1]赤崁笔谈.台海使槎录.台湾文献丛刊,第4种.
    [2]从征实录.台湾文献丛刊,第32种.
    [3]连横.台湾通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
    [4]平台纪事本末.台湾文献丛刊第16种.
    [5]钦定平定台湾纪略.台湾文献丛刊,第102种.
    [6]清代台湾大租调查书.台湾文献丛刊,第152种.
    [7]清德宗实录选辑.台湾文献丛刊,第193种.
    [8][清]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点校本,1977年.
    [9]清实录.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
    [10]清实录广东史料第六辑.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5年.
    [11]台湾郑氏始末.台湾文献丛刊,第15种.
    [12]台海使槎录.台湾文献丛刊,第116种.
    [13]台湾私法物权编.台湾文献丛刊,第150种.
    [14]台湾诗乘.台湾文献丛刊,第64种.
    [15]条例.台海见闻录.台湾文献丛刊,第129种.
    [16]郑氏史料续编.台湾文献丛刊,第168种.
    [1][明]马元彪.揭阳县志.
    [2][清]陈树芝.雍正揭阳县志.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影印本.2004/10.
    [3][清]刘业勤修.乾隆揭阳县志.
    [4][清]陈天资.东里志.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5][清]吴宗焊、温仲和.光绪嘉应州志.
    [6][清]周硕勋.乾隆潮州府志.故宫图书馆静电复印本,1983年.
    [7][清]蒋毓英.台湾府志.厦门大学出版社,1985.
    [8][清]周元文.重修台湾府志.
    [9][清]王必昌.重修台湾县志.
    [10][清]周钟碹.诸罗县志.
    [11][清]余文仪.续修台湾府志.
    [12][清]谢金銮.续修台湾县志.
    [13][清]王瑛曾.重修凤山县志,乾隆二十九年.
    [14]刘宁颜、江亮演等.重修台湾省通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2年.
    [15]饶宗颐.潮州志.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印.2004/10.
    [1]刘伟钢编.刘氏族谱.广东汕头河婆大埔头玉竹园.
    [2]广东揭阳古凤杨氏族谱.
    [3]广东揭西灰寨李氏族谱.
    [4]广东河婆、汕尾张氏统宗世谱.
    [5]广东揭西钱坑林氏族谱.
    [6]邱文颖著.谢洞邱氏族谱.
    [7]邹氏联宗族谱理事会编.邹氏联宗族谱
    [8]庄佐京主编.天水堂广东上砂庄氏族谱一、二、三册.
    [1]贝闻喜、刘青山、李铎著:潮汕半山客.公元出有限公司,2005/8.
    [2]贝闻喜著:潮汕三山国王崇拜.广东揭西县政协文史委员会编,2007.
    [3]贝闻喜著:潮汕三山国王崇拜.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1.
    [4]贝闻喜、杨方笙主编:三山国王丛谈.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5.
    [5]陈汉初著:潮人移台史.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7.
    [6]陈历明编校:明清实录潮州事辑.香港:艺苑出版社,1998/8.
    [7]陈孔立著: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研究(增订本).福州: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
    [8]陈孔立著: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
    [9]陈世松主编:“移民与客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0]陈运栋著:客家人.台北:联亚出版社,1978年.
    [11]陈在正著:清代台湾史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6年.
    [12]杜桂芳著:潮汕海外移民.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9.
    [13]葛健雄著:移民与中国.书海出版社出版,2004年.
    [14]葛剑雄,吴松第,曹树基主编:中国移民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版,1997年.
    [15]房学嘉著:客家源流探奥.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16]房学嘉著:客家民俗.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
    [17]房学嘉著:围不住的尾龙屋—粤东古镇松口的社会变迁.广州:花城出版社,2002年.
    [18]房学嘉、宋德剑、周建新、肖文评主编:客家文化导论.广州:花城出版社,2002.
    [19]何炳棣著:明初以降(1368-1958)人口及其相关问题.北京:三联书店,2000/11.
    [20]黄国汉著:河婆民间故事.Percetakan Mastika,1986/12.
    [21]黄子尧著:台湾客家与三山国王信仰—族群、历史与民俗文化变迁.客家台湾文史工作室,2005/12.
    [22]隗芾:潮汕诸神崇拜.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10.
    [23]蓝鼎元著:鹿州初集.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
    [24]连横著:台湾通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25]林天、蔡琼红辑编点校:宋、元、明、清潮州民变资料.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资料征集委员会编,2002/4.
    [26]刘还月著:台湾的客家族群与信仰.台湾:常民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6.
    [27]刘还月著:台湾客家人.台湾:常民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4.
    [28]刘志伟著: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里甲赋役制度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
    [29]刘佐泉著:客家历史与传统文化.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发行,1991年.
    [30]罗香林著:客家研究导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
    [31]罗香林著:客家源流考.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89年.
    [32]罗香林著:客家史料汇篇.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1992年.
    [33]孙晓芬著:清代前期的移民填四川.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
    [34]谭伟伦主编:粤东三州的地方社会之宗族、民间信仰与民俗(上下).国际客家学会出版,2002/4.
    [35]王铭铭:逝去的繁荣:一座老城的历史人类学考察.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36]吴学明著:金广福垦隘研究,新竹县立文化中心,2000年.
    [37]吴永章著:客家传统文化概说.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38]谢重光著:客家源流新探.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
    [39]谢重光著:闽台客家社会与文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40]徐名文、沈建华著:潮人与台湾.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1.
    [41]杨义全著:潮汕自然概览.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9.
    [42]张肯堂著:风雨九十年—一个马来西亚河婆客老华人的沧桑录.新加坡:智慧城有限公司,2008/2.
    [43]张肯堂著:河婆文史拾萃.马来西亚:智慧城有限公司,2004/1.
    [44]周天游主编:地域社会与传统中国.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10.
    [45]周大鸣、柯群英主编:侨乡移民与地方社会.民族出版社,2003年.
    [46]庄英章著:田野与书斋之间——史学与人类学汇流的台湾研究.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47]卓克华著:寺庙与台湾开发史.台湾: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6/3.
    [48]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编:潮学研究(3)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5/1.
    [49]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编:潮学研究(6)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10.
    [50]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院编印:客家民间信仰与地域社会.2007/11,未刊行.
    [51]揭阳县志办公室编印:揭阳大事记,1989/2.
    [52]台湾史研究会主编:台湾史研究论文集.第一集,1988/6.
    [53]台湾史研究会主编:台湾史研究论文集.第二集,1990/4.
    [54]台湾史研究会主编:台湾史研究论文集.第三集,1991/4.
    [1]白寿彝.民俗学和历史学.思想战线,1985(1).
    [2]曹国庆.明代乡约推行的特点.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春之卷总第15期.
    [3]常建华.乡约、保甲、族正与清代乡村治理以凌火寿《江西视臬纪事》为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
    [4]常建华.国家与社会明清时期福建泉州乡约的地域化—以《福建宗教碑铭汇编.泉州分册》为中心.天津师大学报(社哲版),2007(1).
    [5]陈春声.三山国王与台湾移民社会.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第80期,1995.
    [6]陈春声.论1640—1940年韩江流域民众客家观念的演变.客家研究辑刊2006(2).
    [7]陈春声.从“倭乱”到“迁海”——明末清初潮州地方动乱与乡村社会变迁.明清论丛第二辑,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
    [8]陈春声.嘉靖“倭患”与潮州地方文献编修之关系——以<东里志>的研究为中心.潮研究第五辑,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9]陈春声.正统性、地方化与文化的创制——潮州民间神信仰的象征与历史意义.史学月刊,2001(1).
    [10]陈春声.三山国王信仰与清代粤人迁台—以乡村与国家的关系为中心.地域社会与传统中国,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0.
    [11]陈春声.信仰空间与社区历史的演变——以樟林的神庙系统为例.清史研究,1999(2).
    [12]陈孔立.清代台湾社会动乱原因与性质的分析.台湾研究集刊,1996(4).
    [13]陈孔立.有关移民与移民社会的理论问题.厦门大学学报,2000(2).
    [14]陈述.围绕寺庙的邑、会、社我国历史上一种民间组织.北方文物,1985(1).
    [15]程美宝.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晚清以来“广东文化”观的形成.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上海,2001.
    [16]邓孔昭.台湾移民史研究中的若干错误说法.台湾研究集刊,2004(2).
    [17]房学嘉.从高屏六堆民居看客家建筑文化的传衍与变异.台湾研究集刊,2004(2).
    [18]房学嘉.客家人与北台湾的开发及两岸民间信仰比较.客家研究辑刊,2003(2).
    [19]房学嘉.从民间信仰等看宗族互动—以丰顺汤南镇罗氏宗族为例.客家研究辑刊,2000(1).
    [20]房学嘉.粤台客家是一家.嘉应大学学报,2005(1).
    [21]桂荣佳.明代中后期广东乡村礼教与民间信仰的变化.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3).
    [22]胡兴东.元代社的职能考辨.云南师大学报,2001(4).
    [23]黄新献.区域移民史研究的重大突破——林国平、邱季端主编(福建移民史)评价.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5(3).
    [24]黄挺、杜经国.潮汕地区人口的发展(唐一元部分).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95(1).
    [25]冷剑波.清代陆丰地区客家人移民台湾探究(硕士论文,未刊).
    [26]李祖基.大陆移民渡台的原因与类型.台湾研究集刊,2004(3).
    [27]刘志伟.明代广东地区的“盗乱”与里甲制.中山大学史学集刊(第三辑),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
    [28]宋德剑.两岸客家历史文化与社区学术研讨会综述.客家研究辑刊,2002(2).
    [29]苏力.元代劝农文对农民的劝化.《农业考古》,2006(4).
    [30]王日根.论明清乡约属性与职能变迁.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2).
    [31]吴金夫.三山国王面面观。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3(1).
    [32]夏水平.清代粤东石窟河流域社会变迁与对台湾的移民垦殖(硕士论文,朱刊).
    [33]肖文评.明末清初粤东客家社会乡村社会变迁——以大埔县白堠村为中心.客家研究辑刊,2006(2).
    [34]谢重光.三山国王信仰考略.民间信仰研究,1996(2).
    [35]谢长法.乡约及其教化.史学集刊,1996(3).
    [36]颜章炮.台湾民间的守护神信仰.厦门大学学报(社哲版),1991(2).
    [37]颜章炮.清代台湾民间的守护神信仰与分类械斗.清史研究,1998(4).
    [38]杨彦杰.淡水鄞山寺与台湾的汀州客家移民.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3).
    [39]曾汉祥.客家与移民.中山大学学报,2001(3).
    [40]赵世瑜.田野工作与文献工作民间文化史研究的一点体验.民俗研究,1996(1).
    [41]赵世瑜.中国传统庙会中的狂欢精神.中国社会科学,1996(1).
    [42]赵世瑜.明清华北的社与社火—关于地缘组织、仪式表演以及二者的关系.中国史研究,1999(3).
    [43]赵世瑜.庙会与明清以来城乡关系.清史研究,1999(4).
    [44]张勃.春秋二社:作为唐代乡村社会民众的盛大节日—兼论社日与唐代私社的发展.中国民俗网.
    [45]张中秋.乡约的诸属性及其文化原理认识.南京大学学报(社哲版),2004(5).
    [46]张小聪.清代长乐客家移民台湾探究(硕士论文,未刊).
    [47]张应斌.三山国王的文化渊源和历史过程—兼论客家在客居情景中的文化认同.嘉应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4).
    [48]周建新.粤东地区三山国王信仰的起源、特征及其族群意象.广西民族研究,2006(1).
    [49]周建新.族群视野中的宗族与社会.客家研究辑刊,2000(1).
    [50]周尚意、赵世瑜.中国民间寺庙一种文化景观的研究.汉江论坛,1990(8).
    [51]周雪香.明清闽西粤东北地区人口向外流动的原因和影响.华南客家族群追寻与文化印象论文集.黄山书社,200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