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表达的法理基础及其制度构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利益表达是现代政治学的一个基本范畴。然而,在国内已有的法学文献中,涉及“利益表达”的研究并不多。本文在法学的视角下,通过比较分析、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论证我国利益表达的法理基础及制度构建。利益表达的法学意义上的概念是:一定的利益表达主体,通过确定的表达渠道,按照民主参与、公平正义、平等协商的原则,对关系到自身利益的事件,提出利益诉求,并以实现这种利益诉求为目标的制度。此概念中不仅体现出利益表达的特征:“表达主体的多元性”、“表达渠道的确定性”和“表达内容的广泛性”,同时也体现出利益表达制度构建的基本原则:“参与原则”、“公平正义原则”和“平等协商原则”。本文在法理学的视角下,提出利益表达的法理基础:民主理论、公平正义理论和平衡理论。通过对我国利益表达的现状分析:分别从利益表达主体、利益表达对象、利益表达渠道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揭示出隐藏在这些表象背后的本质:现行利益表达制度的欠缺。通过这些制度缺陷的浮出水面,并在上述三个基本原则的指导下,提出对利益表达的制度设计。包括:利益表达制度的平等化、利益表达制度的渠道设计、法律机制和社会机制。最后,在这一普遍性的利益表达制度设计的基础上,关注我国现存特殊领域的利益表达,即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在制度层面上,主要是要增加弱势群体的政治参与;在观念层面上,主要是提高弱势群体的文化素质、加强对其的法律保障。
Interest articulation is a fundamental category of modern political science. But, in some legal documents of China, relate to "interest articulation" are not much. Analyze interest articulation within the legal visual angle in this paper. On the legal significance the concept of interest articulation is, certain interest articulation main body, passing ascertaining interest articulation channel, the principle according to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impartial justice, consultation on the basis of equality, suggest that interest demand to realize this interest demand. Embody out characteristic of interest articulation in this concept: "multivariate of main body" "determinacy of channel" "universality of content". At the same time also embody out the basic principle of interest articulation in system building: "participation principle" "impartial justice principle" and "equal principle". The legal basic theory of interest articulation is democratic theory, impartial justice theory and equal theory.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in our country's practice of interest articulation. Therefore, revealing out its nature is the system shortcoming of interest articulation. Three principles guide system building of interest articulation. It includes the balance of system, channel design of interest articulation, law mechanism and society mechanism. Interest articulation of vulnerable group is very important. Increase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al affairs of the vulnerable group and improve vulnerable group culture quality and reinforce the law guarantee.
引文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82
    [2]有关研究表明,群体性事件这一概念是“在我国是20世纪90年代后才出现的”,是对某些群众参与、规模较大、影响社会秩序的社会稳定事件的特有称谓。参见杨和德.群体性事件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
    [1]周保刚.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预防处置工作方略.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1
    [2]深圳新闻 网青年时报 2007-01-01
    [3]转引自 崔丽.农民工维权成本调查.来源于:中国青年报 2005-06-09
    [1]杨光斌.政治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30-232
    [2]托马斯·海贝勒.中国的社会政治参与:以社区为例来源于:www.usc.cuhk.edu.hk/wk_wzdetails.asp最后浏览日期:2007-11-11
    [1]冯繁.当代中国政治利益表达的方式及其特征.当代中国研究,2007,(4)来源于:http://www.cser.org.cn/index.php?option=com_ioomlaboard&func=view&id=1348最后浏览日期:2008-04-23
    [2][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99
    [3]王慰.从宪政之维看我国当前利益表达机制的完善.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6,(2):101
    [1]武风华.“村情民意恳谈会”制度:农民利益表达和实现机制的有益探索.学习论坛,2006,22(8):50
    [2]许崇德.中国法学大词典.(宪法学卷)北京:中国检查出版社,1995.52
    [1]冯繁.当代中国政治利益表达的方式及其特征.当代中国研究,2007,(4)来源于:http://www.cscr.org.cn/index.php?option=com_ioomlabgard&func=view&id=1348最后浏览日期:2008-04-23
    [2][日]蒲岛郁夫.政治参与.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35
    [1][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16
    [2][美]詹姆斯·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232
    [1]徐道稳.社会政策过程中的利益表达.学术论坛,2006,(7):62
    [1]中央政法委研究室.维护社会稳定调研文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79
    [1][日]蒲岛郁夫.政治参与.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35
    [2]此分类方式,参见冯繁.当代中国政治利益表达的方式及其特征.当代中国研究,2007,(4)来源于:http://www.cser.org.cn/index.php?option=com_ioomlaboard&func=view&id-1348最后浏览日期:2008-04-23
    [1]王绍光.中国的社团革命:中国人的结社版图.浙江学刊,2004,(6):35
    [2]余晖.寻找自我:转型期自治性行业组织的生发机制来源于:www.wtolaw.gov.cn.最后浏览日期:2007-10-14
    [1]冯繁.当代中国政治利益表达的方式及其特征.当代中国研究,2007,(4)来源于:http://www.cser.org.cn/index.php?option=com_ioomlaboard&func=view&id=1348最后浏览日期:2008-04-23
    [1]“社会合法性”是指在社会领域内获得相应群体的广泛认同。“行政合法性”是指获得政府机构的认同。“法律合法性”是指获得法律的支持及保护。详见余晖.寻找自我:转型期自治性行业组织的生发机制.来源于:www.wtolaw.gov.cn.最后浏览日期:2007-10-14
    [2]郭宇宽.悲愤的朝圣之路来源于:www.usc.cuhk.edu.hk/wk_wzdetails.asp.最后浏览日期:2007-12-01
    [1]雷鸣.广州跳楼跳桥一年几百起忙煞消防.羊城晚报,2006年3月20日第1版
    [1]邓小平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34
    [1]甄树青.论表达自由.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62
    [2]转引自 梁铁中.城市拆迁与弱势群体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来源于:中国农村研究网 最后浏览日期:2008-04-20
    [3]张辉.两种表达自由及其法律保障.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28(2):23
    [4]参见《工人日报》2003年12月13日.要重视反对意见.三门峡水库建成后虽然取得很大效益,却以牺牲库区和渭河流域的利益为代价,“渭河变成悬河,主要责任就是三门峡水库”。
    [5][美]亚历山大·米克尔约翰.表达自由的法律限度.(侯建翻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47
    [1]杨建顺.行政立法过程中的民主参与和利益表达.法学论坛,2002,(6):23
    [2]《道路交通安全法》于2003年10月28日公布,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
    [3]电动自行车冲突要求变革公共决镱机制来源于:http://www.china5e.com最后浏览日期:2008-04-03
    [1][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68
    [2]转引自 王文祥.建立底层社会的利益表达机制.社会科学战线,2005,(6):2022页。
    [3]庞元正.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人民日报,2005年4月6日第九版
    [4]钟健平.和谐社会之“公平正义”思考.广东社会科学,2006,(5):69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2][美]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2.190
    [1]罗豪才等.现代行政法的理论基础.中国法学,1993,(1):54
    [2]王锡锌.再论现代行政法的平衡精神.法商研究,1995,(2):39
    [1][日]加藤一郎.民法的解释与利益衡量.(梁彗星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18
    [2]陈映芳.贫困群体利益表达渠道调查.战略与管理,2003,(6):87
    [3]连玉明,武建忠.中国国力报告.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369
    [4]叶富春.利益结构、行政发展及其相互关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90
    [5]汪玉凯,黎映桃.当代中国社会的利益失衡与均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6):66
    [1][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272
    [1]罗豪才等.现代行政法的理论基础.中国法学,1993,(1):54
    [2]浙江温州一副市长用催泪弹到农村征地.南风窗 来源于:http://news.qq.com/a/20071120/003172.htm.最后浏览日期:2008-04-20
    [1]王立新.试论我国社会分层中人民利益表达制度的建构.社会科学,2003,(10):46
    [2]王春福.构建和谐社会与完善利益表达机制.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10(3):19
    [1][美]罗伯特·达尔.论民主.(李柏光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60
    [2]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222
    [3]王立新.试论我国社会分层中人民利益表达制度的建构.社会科学,2003,(10):47
    [1]胡伟.政府过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193
    [1]转引自王中汝.我国现行利益表达机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理论参考,2006,(2):51
    [2][美]塞缪尔·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汪晓收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3
    [1]王立新.试论我国社会分层中人民利益表达制度的建构.社会科学,2003,(10):48
    [1]2003年11月,时任国家信访局局长周占顺在接受《半月谈》专访时,第一次公开披露四个“80%”。
    [2]蒋俊明,阎静.转型时期人民利益表达要求的变化及挑战.江苏大学学报,2004,(6):47
    [3]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63
    [4]周保刚.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预防处置工作方略.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2
    [1]王中汝.我国现行利益表达机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理论参考,2006,(2):52
    [1]吴家庆,李风华.论我国社会转型期利益协调机制的构建.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31(3):42
    [1]张宇燕.利益集团与制度非中性.改革,1994,(2):98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6-18
    [1]陈映芳.贫困群体利益表达渠道调查.战略与管理,2003;(6):88
    [1]王慰.从宪政之维看我国当前利益表达机制的完善.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6,(2):104
    [2]李君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07
    [1][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172-173
    [1]余晖.寻找自我:转型期自治性行业组织的生发机制来源于:www.wtolaw.gov.cn.最后浏览日期:2008-04-02
    [2]中国改革报,2007年4月27日第1版
    [1]冯繁.当代中国政治利益表达的方式及其特征.当代中国研究,2007.(4)来源于:http://www.cser.org.cn/index.php?option=com_ioomlaboard&func=view&id=1348最后浏览日期:2008-04-23
    [1]王立新.试论我国社会分层中人民利益表达制度的建构.社会科学,2003,(10):49
    [1]王中汝.利益表达与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科学社会主义,2004,(5):42
    [2]王中汝.利益表达与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科学社会主义,2004,(5):43
    [1]李淑梅.和谐社会构建中社会群体利益诉求机制的思考.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28(3):49
    [1]王春福.构建和谐社会与完善利益表达机制.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10(3):21
    [2]王立新.试论我国社会分层中人民利益表达制度的建构.社会科学,2003,(10):50
    [1]王中汝.利益表达与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科学社会主义,2004,(5):44
    [1]于建嵘.中国信访制度批判.中国改革,2005,(2):50
    [1]于建嵘.农民有组织抗争及其政治风险.战略与管理,2003,(3):18
    [2]丁煌.听证制度: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重要保证.政治学研究,1999,(1):23
    [1][美]阿历克斯·英格尔斯等.人的现代化.(殷陆君编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4
    [2]杨正喜,唐鸣.论当代中国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构建.中州学刊,2006,(3):10
    [1][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张成福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美]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3][美]罗伯特·达尔.论民主(李柏光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美]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孙柏英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英]戴维·米勒.社会正义原则(应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7][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8][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9][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2]孙立平.资源重新积聚下的底层社会的形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3]李强.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新变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4]王伟光.利益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5]吴忠民.社会公正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16]柳新元.利益冲突与制度变迁.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17]吴俊杰,张红.中国构建和谐社会问题报告.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18]王伟光.社会利益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19]吴忠民.社会学理论研究.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20]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修订版).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21]David Truman.The Governmental Process.N.Y.,Rnopf,1971.
    [22]Else.yen:The politics of poverty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1999.
    [23]Nowak,John E.Constitutional Law.5th ed.Minn:West,1995.
    [1]罗豪才等.现行行政法的理论基础.中国法学,1993,(1).
    [2]杨建顺.行政程序立法的构想及反思.法学论坛,2002,(6).
    [3]于立深.行政立法过程的利益表达与意见沟通和整合.当代法学,2004,(3).
    [4]赵希洋.关于平衡理论的性质分析与价值探讨.当代法学,2001,(3).
    [5]杜承铭.论表达自由.中国法学,2001,(3).
    [6]孙立平.和谐社会:用制度规范利益表达.理论参考,2006,(2).
    [7]陈映芳.贫困群体利益表达渠道调查.战略与管理,2003,(6).
    [8]张恒山.略论和谐社会中的公平正义与法律.法学杂志,2006,(1).
    [9]孙立平.社会分化与利益表达.中华文摘,2004,(1).
    [10]汪玉凯,黎映桃.当代中国社会的利益失衡与均衡——公共治理中的利益调控.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6).
    [11]王中汝.我国现行利益表达机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理论参考,2006,(2).
    [12]朱光磊,赫广义.农民工意见表达的限制性因素及其对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44(1).
    [13]孙立平.权利失衡、两极社会与合作主义宪政体制。战略与管理,2004,(1).
    [14]黄建新.协调与整合:城市社会中农民工的利益表达.社会科学家,2006,(3).
    [15]赵子良.农民利益表达权的缺失与保障.现代农业科技,2005,(1).
    [16]肖建华,郭雄伟.转型期农民利益表达的障碍及对策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5,(1).
    [17]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社会结构转型课题组.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中近期趋势与潜在危机.战略与管理,1998,(5).
    [18]丁煌.昕证制度: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重要保证.政治学研究,1999,(1).
    [19]武风华.“村情民意恳谈会”制度:农民利益表达和实现机制的有益探索.学习论坛,2006,22(8).
    [20]王晓东.创新弱势群体利益诉求机制预防和化解群体性事件.中共太原党校学报,2006,(3).
    [21]朱文兴.论维护公平正义与构建和谐社会.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3).
    [22]徐道稳.社会政策过程中的利益表达.学术论坛,2006,(7).
    [23]魏佩周.农民利益表达和实现的有效途径.政治文明,2006,(4).
    [24]宋作海,涂勇.西方发达国家农民利益表达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时代经贸,2006,4(39).
    [25]王中汝.利益表达与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科学社会主义,2004,(5).
    [26]张宇燕.利益集团与制度非中性.改革,1994,(2).
    [27]李景鹏.政府职能与人民利益表达.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10(3).
    [28]姚望.邓小平利益表达思想研究.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3).
    [29]吴家庆,李风华.论我国社会转型期利益协调机制的构建.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31(3).
    [30]刘家征,于烘锋,张蕊,郭洪杰.社会公平正义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月刊,2006,(11).
    [31]钟健平.和谐社会之“公平正义”思考.广东社会科学,2006,(5).
    [32]王慰.从宪政之维看我国当前利益表达机制的完善.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6,(2).
    [33]赵春燕.论我国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构建.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3).
    [34]姚大志,郭玉芳.自由与平等的张力——罗尔斯的正义理论述评.长春市委党校学报,1999,(2).
    [35]陈剩勇,林龙.权利失衡与利益协调.青年研究,2005,(2).
    [36]程浩,黄卫平,汪永成.中国这会利益集团研究.战略与管理,2003,(4).
    [37]马平.少数民族利益论.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3).
    [38]卢春雷,丁跃.对中国农民民意表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思考.理论与改革,2004,(3).
    [39]曹家懿.疏通贫困群体利益表达的渠道.现代领导,2003,(10).
    [40]蒋俊明,阉静.转型时期人民利益表达要求的变化.理论参考,2006,(2).
    [41]潘卫杰.少数民族利益表达研究.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14(3).
    [42]张殿奎.注重利益表达发展民主政治.科学社会主义,2001,(6).
    [43]薛维娜.利益表达在公共政策中的作用及其完善机制.黑河学刊,2006,(3).
    [44]王春福.构建和谐社会与完善利益表达机制.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10(3).
    [45]王春福.论科学民主决策的社会利益表达机制.求实,2006,(4).
    [46]李淑梅,刘志韵.和谐社会构建中社会群体利益诉求机制的思考.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28(3).
    [47]姚望.当代中国利益表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2006,27(1).
    [48]王立新.试论我国社会分层中人民利益表达制度的建构.社会科学,2003,(10).
    [49]李强.当前中国社会的四个利益群体.学术界,2000,(3).
    [50]王文祥.建立底层社会的利益表达机制.社会科学战线,2005,(6).
    [51]杨正喜,唐鸣.论当代中国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构建.当代政治,2006,(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