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师质量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双语教育是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重要的教育职能。而“教育目前是,并且将来也是,托付于平凡人”,双语教师质量是关系到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实践的紧要难题。本研究以中小学藏汉双语教育为个案依托,采用解释学理解意义指导下的概念分析和质性研究范式,在探索、阐释“双语教师”和“双语教师质量”等基本理论知识基础上,通过田野调查呈现了双语教师质量的内容及状态,以期为双语教师师资建设和双语教师质量保障提供研究和决策信息。
     本研究共包括四个部分,其中除绪论部分外,在不同的研究范式下形成了三个篇章,分别为概念分析篇、田野呈现篇和行为策略篇。
     第一部分绪论,简明论述了本研究的社会背景和现实意义,澄清了研究思路和理论范式,介绍了具体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原则,其意义在于引导研究过程,奠定全篇论文的基础和方向。
     第二部分概念分析篇,意在讨论本研究的核心概念在平常语境和学术文献中的用法和涵义,比较其中包含的矛盾和反映的问题,澄清一般认知。其中第一章“双语教师”说,主要从教育社会学视角对双语教师的职业与社会变迁、双语教师的社会地位、双语教师专业化这几个问题对“双语教师”进行了讨论;第二章“双语教师质量”释,从“教师质量”概念出发,在借鉴美国教师质量观和我国教师质量研究的基础上,以教师质量内涵为理论基本单位,以融合分析的办法,提出双语教师质量的内涵、价值取向和评价方式。这也构成了本文田野调查的理论基础和准备。
     第三部分田野呈现篇,在质性研究范式下,主要讨论了个案研究方法的应用过程,并以双语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原生态表现为重点,呈现了双语教师质量内容类型的田野状态。其中第三章是个案研究概述,详细阐述了案例的选取、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方案的设计等问题,以保证研究结果的信度与效度,避免研究结论失实;第四章是双语教师质量的田野解读,主要基于前文对双语教师、双语教师质量以及双语教师专业知识的理论思辨,从双语教师的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两大主题出发,在双语教学实践的真实现象中理解双语教师质量的内容。
     第四部分是行为策略篇,是通过对研究问题和研究过程进行旁观式的思考,进而对双语教师质量提升和双语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相应的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这一部分总结了前文对双语教师质量的研究结论,为当前双语教师质量提升和双语教师专业发展提出几条政策性建议,并通过对研究过程的批判性自省,提出了双语教师质量研究的发展空间。
Bilingu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inority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undertaking very important educational function. Educational purpose does and will depend on the common people, and the quality of bilingual teachers is related to the minority bilingual education practice and the urgent problem of minority educational research. This paper takes the bilingual education of Tibetan-Chinese in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s case, adopting the research paradigm of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guided by the hermeneutics understanding analysis. Through interpreting the basic theory of "the bilingual teachers" and the quality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to explore the content and standard and the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bilingual teachers in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information of research and decision-making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bilingual teachers and bilingual teachers'quality assurance.
     This research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which in addition to the introduction part includes three chapters, respectively the part of concept analysis, the part of fieldwork presentation and the part of behavior and strategy.
     The first part, introduction, concisely discusses the social background and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clarifying the research idea and theoretical paradigm and introducing the concrete research methods and research principles, whose significance is to guild the research process and lay the foundation of the whole dissertation
     The second part, concept analysis, aims to discuss the usage and meaning of the key concept in the ordinary context and the academic literature, comparing the contained contradictions and the problems and clarifying the general cognition of the related concepts. The first chapter, bilingual teachers,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bilingual teachers through bilingual teachers' professional and social change and the social status and the specia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The second chapter, the quality of bilingual teachers, starts from the concept of teacher's quality, on the basis of American view of teacher's quality and the research on the teacher's quality in China, taking the connotation of teacher's quality as the basic theory unit, adopting the method of integration analysis to bring up the connotation and value orientation and evaluation method for the bilingual teacher's quality.
     The third chapter, the fieldwork presentation, mainly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case study metho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paradigm and takes the ecological performance of the bilingual teachers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practice as emphasis to present the fieldwork of the type of bilingual teacher's quality, which is summary of case study, introducing the selection of cases and the choice of research object and the design of research approach in detail in order to ensure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and to avoid the suspicion of the false research conclusion. The fourth chapter is about the fieldwork interpretation of the quality for the bilingual teachers,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speculation of bilingual teachers, the quality of bilingual teachers and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for the bilingual teachers, with three systemic framework of bilingual teacher'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from the two themes of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the practical knowledge for the bilingual teachers to understand the content of bilingual teachers' quality in the real phenomenon of bilingual teaching practice.
     The fourth part, behavior and strategy, based on the sidelines of thinking about the research question and process to provide the corresponding research conclusion and policy suggestion for the improvement the bilingual teachers'qual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for the bilingual teachers. This part summarizes the above research conclusion of bilingual teachers'quality and offers some policy suggestion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urrent quality of bilingual teacher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for the bilingual teachers. Besides, through the critical reflection during the research process, the writer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space of bilingual teacher's quality and the analysis framework.
引文
① 本研究中特指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双语教育体系中的双语教师。
    ② Price, E. Schools Council Bilingual Education Project (Primary Schools) 1968-1977 [A]. In Dodson, C.J. (ed.) Bilingual Education:Evaluation, Assessment and Methodology [C]. Cardiff:University of Wales Press,1985.
    ③ Bernhardt, E.B. Life in Language Immersion Classrooms. 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1992.
    ① 丁钢:《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② 王鉴:《当前民族教育领域需要重新理解的几个主要理论问题》,《当代教育与文化》第1期,2011年。
    ① 马学良,戴庆夏:《我国民族地区双语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民族研究》第4期,1984年。
    ② 孙若穷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概论》,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0年,第268页。
    ③ 周庆生:《中国双语教育类型》,《民族语文》第3期,1991年。
    ④ 滕星:《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的对象、特点、内容与方法》,《民族教育研究》第2期,1996年。
    ⑤ 盖兴之:《双语教育原理》,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47页。
    ⑥ 马学良,戴庆夏:《我国民族地区双语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民族研究》第4期,1984年。
    ⑦ 周庆生:《中国双语教育类型》,《民族语文》第3期,1991年。
    ① 盖兴之:《双语教育原理》,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29页。
    ② 严学窘:《中国对比语言学浅说》,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5年,第89页。
    ③ 周庆生:《中国双语教育类型》,《民族语文》第3期,1991年。
    ④ 周耀文:《双语现象与双语教育》,《云南民族语文》第3期,1987年。
    ① 罗边木果:《四川彝族一类模式教学述评》,《民族教育研究》第1期,1999年。
    ② 王鉴,李艳红:《藏汉双语教学模式研究》,《西北师大学报》第3期,1999年。
    ③ 万明钢,邢强:《双语教学模式与藏族学生智力、学业成绩关系研究》,《西北师大学报》第5期,1999年。
    ④ 张梅:《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模式及其语言使用问题》,《民族教育研究》第4期,2009年。
    ⑤ 吴明先:《凉山彝族双语教学历程综述》,《民族教育研究》第1期,1998。
    ⑥ 李儒忠:《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历史进程综述》,《新疆教育学院学报》第1期,2009年。
    ⑦ 王洪玉:《甘南藏汉双语教育历史与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2010年。
    ⑧ 戴庆厦,董艳:《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历史沿革》,《民族教育研究》第4期,1996年。
    ① 戴庆厦,滕星等:《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概论》,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年。
    ② 周庆生:《语言与人类:中华民族社会语言透视》,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③ 王远新:《中国民族语言学理论与实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
    ④ 万明钢,王鉴:《藏族双语人双语态度的调查研究》,《心理学报》第3期,1997年。
    ① 滕星:《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凉山彝族社区教育人类学的田野工作与文本撰述》,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
    ② 苏德:《多维视野下的双语教学发展观》,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③ 马戎:《新疆民族教育的发展与双语教育的实践》,《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第2期,2008年。
    ④ 陈玫:《双语问题在前苏联及其解体之后》,《民族教育研究》第4期,1994年。
    ⑤ 顾华详:《美国双语教育发展的教训及警示——兼论我国民族地区发展双语教育的对策》,《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第1期,2008年。
    ① 董艳:《浅析世界双语教育类型》,《民族教育研究》第2期,1998年。
    ② 翁燕珩:《简析语言保持型双语教育》,《民族教育研究》第2期,2000年。
    ① 殷建华:《教师质量:教育改革的重心》,《上海教育科研》第4期,2009年。
    ② 钟守权:《教师质量研究引论》,《中小学教师培训》第3期,1999年。
    ③ 刘保卫:《美国提高教师质量的实证研究—俄亥俄州教师质量伙伴模式探析》,《外国中小学教育》第7期,2007年。
    ④ 顾琪章:《美国的“教师质量”观透视》,《中国教师》第10期,2005年。
    ⑤ 湛启标:《美国教师质量问题及其政策取向》,《外国教育研究》第3期,2002年。
    ⑥ 朱旭东:《美国教师质量观及其保障的机制、管理和价值分析》,《比较教育研究第5期,2006年。
    ⑦ 梁云,《新疆少数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师培训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民族教育研究》第6期,2007年。
    ① 孙新格:《藏汉双语教师培训实效性调查研究》,《当代教育与文化》第1期,2013年。
    ② 李泽林:《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训政策研究》,《民族教育研究》第2期,2010年。
    ③ 刘畅:《美国双语教师培养及其对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师培养的启示》,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④ 艾比班依米提:《新疆少数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师素质刍议》,《新疆教育学院学报》第4期,2011年。
    ⑤ 玉丽:《民族地区师资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教师质量分析报告》,《教育科学研究》第3期,2008年。
    ① 何雨芯,石斌:《浅议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第5期,2011年。
    ② 吐尔逊娜依:《双语教学对少数民族双语教师素质的要求》,《新疆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4期,2010年。
    ③ 杨淑芹,孟凡丽:《试析双语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贵州民族研究》第4期,2009年。
    ④ 戴庆夏,滕星,关辛秋,董艳等:《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概论》,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年。
    ⑤ 曹彦丽:《民汉双语教师专业素质研究》,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硕士毕业论文,2011年。
    ⑥ 杨淑芹,孟凡丽:《试析双语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贵州民族研究》第4期,2009年。
    ① 吐尔地·买买提,杨淑芹,哈米拉·斯拉木:《新疆少数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特征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2008年。
    ② 杨淑芹,马新英:《少数民族双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评价标准建构》,《中国教育学刊》第7期,2010年。
    ③ 吴国军:《民族地区双语教师能力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2年。
    ④ 何菲:《蒙古族幼儿园双语教师教学能力现状调查研究—以呼和浩特地区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① 洪汉鼎:《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年,第23页。
    ② 冯茁:《教育场域中的对话——基于教师视角的哲学解释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114页。
    ③潘德荣:《基于“此在”的诠释学》,《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1996年。
    ① 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80页。
    ② [德]伽达默尔著,王才勇译:《真理与方法》,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80页。
    ③ [德]伽达默尔著,王才勇译:《真理与方法》,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01—-302页。
    ④ [德]伽达默尔著,夏镇平译:《哲学解释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7页。
    ① 石中英:《教育学研究中的概念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2009年。
    ① 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190页。
    ②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71页。
    ①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232页。
    ① Cazden, C.B.&Snow, C.E.1990.preface.In Cazden, C.B.&C.E.Snow (eds) English Plus: Issues in Bilingual Education.London:Sage.
    ② 王斌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页。
    ③ 姜宏德:《试论双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当代教育科学》第23期,2003年。
    ④ 吴国军:《民族地区双语教师能力研究综述》,《当代教育与文化》第5期,2011年。
    ① 魏日宁,熊建辉:《试论双语教育比较研究中的可比性》,《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第11期,2008年。
    ① 连晓锋:《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训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大学,2011年。
    ② 刘培培:《新疆喀什地区泽普县双语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石河子大学,2010年。
    ① 鲁新民:《从双语教师的特殊素养出发构建双语教学师资发展的机制》,《新疆教育学院学报》第4期,2011年。
    ② 连晓锋:《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训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大学,2011年。
    ③ 王守恒:《教师社会学导论》,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7页。
    ① 魏建培:《教师学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页。
    ① 王鉴:《我国民族教育政策体系》,《民族研究》第6期,2003年。
    ① 袁贵仁:《完善免费政策创新教师教育》,光明日报,2010年。
    ① 王守恒:《教师社会学导论》,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3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29页。
    ① 贾春增编:《民族社会学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20-235页。
    ②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627页。
    ① 陈运遂:《弱势群体概念及其界定研究》,《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2004年。
    ②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73页。
    ①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52-253页。
    ② 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著,李康,李猛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引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284页。
    ① 郭元婕:《教师质量:美国教改的下一个重心》,《中国教育报》第8版,2007年3月12日。
    ① 詹姆斯波帕姆著,王本陆,赵婧等译:《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南》,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23页。
    ① 洪明:《美国教师质量保障体系历史演进研究》,博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8年。
    ① 闫霞:《美国教师教育评估及对我国的借鉴和启示》,《淄博师专学报》第4期,2007年。
    ① 闫霞:《美国教师教育评估及对我国的借鉴和启示》,《淄博师专学报》第4期,2007年。
    ① Karen J. Mitchell, David Z. Robinson, Barbara S. Plake, and Kaeli T. Knowles(ed. s), Testing Teacher Candidates, The Role of Licensure Tests in Improving Teacher Quality, Committee on Assessment and Teacher Quality, National Academy Press,Wlashington,DC,2001,P.20.
    ① 谭旭伦:《论双语语言能力》,《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期,1994年。
    ② 杨淑芹:《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汉语能力探析》,《贵州民族教育》第4期,2009年。
    ① 马戎:《西藏社会发展与双语教育》,《中国藏学》第2期,2011年。
    ① 古尼沙·艾海提:《加快双语师资队伍建设有效解决双语教学难题》,《新疆教育学院学报》第2期,2008年。
    ① 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第1期,2003年。
    ① 孙宏安著:《有效教学的新视野》,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页。
    ② 菲利浦·库姆斯,赵宝恒,李环等译:《.世界教育危机——八十年代的观点》,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114页。
    ① 梅雷迪斯·D.高尔,沃尔特·R.博格,乔伊斯·P高尔著,朱永新,许庆豫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613页。
    ② 罗伯特·K·殷著,周海涛译:《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78页。
    ① 丁刚:《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66页。
    ① 王宁:《代表性还是典型性—个案的属性与个案研究方法的逻辑基础》,《社会学笔研究》第5期,2002年。
    ② (美)麦瑞尔姆著,于泽元译:《质化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个案研究的扩展》,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4页。
    ③ 宁虹:《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现象学意识》,《教育研究》第11期,2002年。
    ① [德]哈贝马斯著,洪佩郁等译:《交往行动理论交往行动理论(第一卷—行动的合理性和社会合理化)》,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年,第101页。
    ② [德]哈贝马斯著,洪佩郁等译:《交往行动理论交往行动理论(第一卷—行动的合理性和社会合理化)》,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年,第189页。
    ③ 斯太格缪勒著,王炳文等译:《当代哲学主流(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593页。
    ① 马丁登斯库姆著,陶保平等译:《怎样做好一项研究——小规模社会研究指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29页。
    ① (美)高尔等著,屈书杰等译:《教育研究方法:使用指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96页。
    ② (美)高尔等著,屈书杰等译:《教育研究方法:使用指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97页。
    ① 吴卫东:《教师个人知识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28页。
    ① 陈向明:《旅居者和“外国人”——留美中国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年,第95页。
    ① 斯太格缪勒著,王炳文等译:《当代哲学主流(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593页。
    ① 李琼:《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教学专长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0期,2009年。
    ②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① 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第1期,2003年。
    ① 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第1期,2003年。
    ① 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第1期,2003年。
    ① 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第1期,2003年。
    ① (加)伊丽莎白·坎普贝尔著,杜芳芳译:《伦理型教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68页。
    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发展规划(2010-2020年),新政发(2011)30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2011年3月31日。
    [1][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交往行动理论(第一卷—行动的合理性和社会合理化)》,洪佩郁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年,第101页,第189页。
    [2][美]麦瑞尔姆:《质化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个案研究的扩展》,于泽元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4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29页。
    [4]W·F·麦凯,M·西格恩,严正、柳秀峰译:《双语教育概论》,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
    [5]巴登尼玛:《文明的困惑——藏族教育之路》,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年。
    [6]波兰尼:《个人知识》,许泽民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
    [7]波兰尼:《科学、信仰与社会》,王靖华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8]布迪厄,蒋梓骁译:《实践感》,上海:译林出版社,2003年。
    [9]陈向明:《旅居者和“外国人”——留美中国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10]戴庆夏,滕星,关辛秋,董艳等:《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概论》,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年。
    [11]戴庆厦:《语言与民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
    [12]丁钢:《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13]丁钢,王枬主编:《教学与研究的叙事探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14]丁钢:《声音与经验:教育叙事探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
    [15]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16]方明:《缄默知识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
    [17]菲利浦·库姆斯著,赵宝恒,李环等译:《世界教育危机——八十年代的观点》,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
    [18]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19]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民族教育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
    [20]哈经雄,滕星主编;《民族教育学通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21]胡敏中:《理性的彼岸——人的非理性因素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22]怀特海著,徐汝舟译:《教育的目的》,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
    [23][加]伊丽莎白·坎普贝尔著,王凯,杜芳芳译:《伦理型教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24]贾春增编:《民族社会学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
    [25]姜美玲:《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6]赖尔著,徐大建译:《心的概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
    [27]刘森林:《实践的逻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28]罗伯特·K·殷著,周海涛译:《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第3版,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年。
    [29]马丁登斯库姆著,陶保平等译:《怎样做好一项研究——小规模社会研究指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
    [30]梅雷迪斯·D.高尔,沃尔特·R.博格,乔伊斯·P.高尔著,朱永新,许庆豫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31]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32]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著,李康,李猛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引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33]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34]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35]斯太格缪勒著,王炳文等译:《当代哲学主流》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
    [36]苏德:《中国边境民族教育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年。
    [37]孙宏安:《有效教学的新视野》,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38]滕星,王铁志主编:《民族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
    [39]王斌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40]王守恒:《教师社会学导论》,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1年。
    [41]王锡宏:《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本体理论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年。
    [42]王远新:《中国民族语言学理论与实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
    [43]王振本,阿布拉·艾买提:《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与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
    [44]魏建培:《教师学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
    [45]吴康宁:《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46]吴卫东:《教师个人知识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
    [47]熊川武:《反思性教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48]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
    [49]詹姆斯波帕姆著,王本陆,赵婧等译:《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南》,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
    [1]陈嘉明:《知识与信念》,《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2002年。
    [2]陈亮:《我国教师质量保证体系及构建策略》,《教学与管理》第10期,2007年。
    [3]陈向明:《对教师实践性知识构成要素的探讨》,《教育研究》第10期,2009年。
    [4]陈向明:《范式探索:实践——反思的教育质性研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第4期,2010年。
    [5]戴庆厦,董艳:《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历史沿革(上)》,《民族教育研究》第4期,1996年。
    [6]戴庆厦,董艳:《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历史沿革(下)),《民族教育研究》第1期,1997年。
    [7]戴庆厦,关辛秋:《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黑龙江民族丛刊》第1期,1998年。
    [8]邓友超:《论当代解释学关照下教育情境的特征》,《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第1期,2005年。
    [9]丁钢:《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教育研究》第2期,2003年。
    [10]丁石庆:《双语类型及我国双语研究综述》,《西南民族学院学报》第2期,1993年。
    [11]范梅南:《教育敏感性和教师行动中的实践性知识》,《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第1 期,2008年。
    [12]古尼沙·艾海提:《加快双语师资队伍建设有效解决双语教学难题》,《新疆教育学院学报》第2期,2008年。
    [13]姜宏德:《试论双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当代教育科学》第23期,2003年。
    [14]李莉春:《教师实践性知识之生成过程:一项案例研究》,《全球教育展望》第3期,2012年。
    [15]李儒忠:《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历史进程综述》,《新疆教育学院学报》第1期,2009年。
    [16]李泽林:《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训政策研究》,《民族教育研究》第1期,2010年。
    [17]鲁新民:《从双语教师的特殊素养出发构建双语教学师资发展的机制》,《新疆教育学院学报》第4期,2011年。
    [18]罗边木果:《四川彝族一类模式教学述评》,《民族教育研究》第1期,1999年。
    [19]马戎:《新疆民族教育的发展与双语教育的实践》,《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第2期,2008年。
    [20]马戎:《西藏社会发展与双语教育》,《中国藏学》第2期,2011年。
    [21]马学良,戴庆夏:《我国民族地区双语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民族研究》第4期,1984年。
    [22]宁虹:《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现象学意识》,《教育研究》第11期,2002年。
    [23]石中英:《建模知识与教育改革》,《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24]苏德:《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综述》,《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第11期,2004年。
    [25]谭旭伦:《论双语语言能力》,《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期,1994年。
    [26]万明钢,王鉴:《藏族双语人双语态度的调查研究》,《心理学报》第3期,1997年。
    [27]万明钢,邢强:《双语教学模式与藏族学生智力、学业成绩关系研究》,《西北师大学报》第5期,1999年。
    [28]王红艳:《意象——研究教师实践践性知识的—个视角》,《中国教师》第5期,2010年。
    [29]王洪玉:《双语教育发展模式及其特征》,《甘肃高师学报》第4期,2006年。
    [30]王鉴,李艳红:《藏汉双语教学模式研究》,《西北师大学报》第3期,1999年。
    [31]王鉴:《当前民族教育领域需要重新理解的几个主要理论问题》,《当代教育与文化》第1期,2011年。
    [32]王鉴:《我国少数民族教育课程本土化研究》,《广西民族研究》第3期,1999年。
    [33]王鉴:《我国民族教育政策体系》,《民族研究》第6期,2003年。
    [34]王宁:《代表性还是典型性一个案的属性与个案研究方法的逻辑基础》,《社会学笔研究》第5期,2002年。
    [35]王思斌:《中国人际关系出计划与社会变迁》,《管理世界》第3期,1996年。
    [36]魏日宁,熊建辉:《试论双语教育比较研究中的可比性》,《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第11期,2008年。
    [37]吴国军:《民族地区双语教师能力研究综述》,《当代教育与文化》第5期,2011年。
    [38]吴明先:《凉山彝族双语教学历程综述》,《民族教育研究》第1期,1998年。
    [39]徐世静,康奈利:《叙述探究与教师发展》,《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第9期,2008年。
    [40]闫霞:《美国教师教育评估及对我国的借鉴和启示》,《淄博师专学报》第4期,2007年。
    [41]杨淑芹,马新英:《少数民族双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评价标准建构》,《中国教育学刊》第7期,2010年。
    [42]殷建华:《教师质量:教育改革的重心》,《上海教育科研》第4期,2009年。
    [43]张梅:《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模式及其语言使用问题》,《民族教育研究》第4期,2009年。
    [44]张伟:《论双语人的语言态度及其影响》,《民族语文》第1期,1988年。
    [45]钟启全:《实践性知识问答录》,《全球教育展望》第4期,2004年。
    [46]钟守权:《教师质量研究引论》,《中小学教师培训》第3期,1999年。
    [47]周庆生:《语言与人类:中华民族社会语言透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第4期,2000年。
    [48]周庆生:《中国双语教育类型》,《民族语文》第3期,1991年。
    [49]周耀文:《双语现象与双语教育》《云南民族语文》第3期,1987年。
    [50]朱旭东,周钧:《美国教师质量观及其保障的机制、管理和价值分析》,《比较教育研究》第5期,2006年。
    [1]曹彦丽:《民汉双语教师专业素质研究》,硕士毕业论文,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2011年。
    [2]洪明:《美国教师质量保障体系历史演进研究》,博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8年。
    [3]连晓锋:《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训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大学教育学院,2011年。
    [4]刘培培:《新疆喀什地区泽普县双语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2010年。
    [5]王红艳:《新手教师在学校实践共同体中的学习》,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教育学院,2010年。
    [6]徐春妹:《美国教师组织影响教师质量的历程、举措和经验探析》,博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8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