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山词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黄裳是北宋中后期重要的词人与词学批评家。研究黄裳及其演山词,并非要为文学史视野之外的作家争得一席之地,而是在为还原文学史原生状态作出一种尝试。上编探讨演山词和黄裳的词学观;通过与宋词雅化与俗化之进程的联系,着重分析演山词中富含的禅、道文化因子和其节序词创作的独特价值,同时就创作中出现的“程式化”现象给予客观评价。当回归至两宋词学演进和对柳词接受的文学原生状态时,黄裳的词学观“诗教说词”与“柳词杜诗”则呈现出当日士大夫群体共同的词学认知,而且由于历史的选择,也昭示着一个词学批评自觉时代的到来。下编对演山词进行了校勘和笺释,附录部分着重考证演山词的版本和黄裳的生平,文献的整理是恢复文学原生状态的基石。总之,这类研究的理想境界是“呼吸到汴京的空气”。
Huang Shang(黄裳)is excellent Ci poet and critic in the middle and later period of Northern Song Dynasty.Here selects Huang Shang and his works "Yan Shan Ci"(演山词)as the researching object,which is one kind of attempt.This kind of research must by no means achieve the small space for writer who is always on the edge of literature history,but make individual endeavor to restore the original state of literature history.In the first part,Huang Shang's Ci-poetry and his viewpoints on Ci-poetry are researched.The Former is to relate with process of Song Ci-poetry becoming elegant or philistinism,analyse elements of Buddhism and Tao and especial value of Ci-poetry on festival,and evaluate objectively phenomena of petrification during producing.When carefully renew to examine the viewpoint of poet on Ci-poetry:"comparing between Du Fu's poetry(杜诗)and Liu Yong's Ci-potry(柳词)" and "evaluating Ci-poetry by use of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criticism",his viewpoint was litterateurs'common views in Song Dynasty and indicates advent of self-knowledgement on Ci-poetry by restoring original state of development of Song Ci-poetry and receiving situation on Liu Yong's Ci-poetry.In the second part,"Yan Shan Ci" is emended and annotated.In the addenda,the edition of"Yan Shan Ci" and Huang Shang's story are textly researched.Studying literature datum is cornerstone to restore the original state of literature.In a word,"Breathe the air in acient KaiFeng" would be ideal boundary for this kind of research.
引文
[1][宋]王悦《演山先生文集序》云:“东坡先生方童稚,避乡校,覩徂徕所为《庆历圣德诗》则知敬爱范文正公。及来京师,竟以不及见为恨。既而得公之文而为之序,且自喜获挂名文字间,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士之好古慕道者,志意不衰如此.公生平行事,当与文正相伯仲,而悦钦幕之诚窃自托于东坡。”王悦所称的苏轼为范仲淹文集作序事,见苏轼所撰《范文正公文集敏》中。这里无非是王悦作了一个比类,用以表达对黄裳的景仰。而罗先生于此却有三端误会;首先是误王悦为“田悦”,此因未细审王悦自署“莆田王悦”所致;其次,误苏轼所序文集为黄裳文集,此因误文中“公(范仲淹)之文”与“公(黄裳)生平行事”皆指黄裳所致;第三,由此就黄裳与苏轼前后辈关系进行考辨,实为疑所不当疑、辨所不必辨也。参见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3月新1版,第129页。念及罗先生以一己之力,博极群书、收辑文学批评之原始资料,若此类小疵,诚乎千虑一失而已。
    [1]曾枣庄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中华书局2004年版。
    [2]《宋史》卷三九三《黄裳传》,所记乃南宋人黄裳,字文叔,号兼山者。
    [3]王德毅撰《宋会要辑稿人名索引》,台湾新文丰出版社1978年版。
    [4]按:本章意在探讨与黄裳事迹相关连之文人心态与社会文化背景,至若事迹本身之考证,则另撰有《黄裳事迹考证》一文(待刊);也请参看附录四《黄裳年谱》。
    [1][清]朱彝尊《经义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677册,第228页下。
    [2][明]《嘉靖延平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29册,上海古籍书店1985年影印。
    [3][宋]王明清《挥麈录》,《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591页。
    [4]清钞本《演山先生文集》附录。论文所征引《演山先生文集》为清谦牧堂、潜采堂递藏钞本,今藏国家图书馆善本室,线装书局2004年影印。参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演山集》、《全宋文》、《全宋诗》。
    [5][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325册,第565页上。
    [6]参见[宋]程俱《北山集》卷二二《端明殿学士正议大夫致仕黄裳父赠金紫光禄大夫文庆赠特进二品》《母永宁郡夫人吴氏赠高密郡夫人》,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130册,第224页上。
    [1]参见《黄公神道碑》并本集卷三四《夫人黄氏墓志铭》。
    [2]参见[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五,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467页。
    [3]参见《福建通志》卷三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529册,第29页上。
    [4]参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八,同上,第5063-5064页。
    [1]《宋史》卷一四《神宗纪》,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68页。
    [2][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一《选举四·举士》,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印,第293页。
    [3]《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334页。
    [4]《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七,同上,第5529页。
    [5](宋)黄庭坚《山谷集》卷二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113册,第278页下。
    [6]参见郑永晓《黄庭坚年谱新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97页。
    [1]参见《宋史》卷三三○《韩璹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0630页。
    [2]按:王悦《演山先生文集序》称黄裳布衣时编订文集四十卷,姑系于是年前后。
    [1][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26页。
    [2][宋]祝穆《方舆胜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471册,第630页上。又[宋]刘克庄《芹涧桥(记)》云:“芹嶺在衙之开化,端明演山黄公裳少过之,有‘更高千万丈,还我上头行'之句,后魁天下,遂为诗谶。”见《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三,线装书局2004年影印清钞本。
    [3]参见本集卷三七《御试策》;《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二四,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7809页。
    [4]参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二四引鲜于绰《传信录》。
    [5](清)陆心源《宋史翼》,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278页;
    [6]《方舆胜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471册,第662页下。
    [7]同注[4]。
    [8]参见[宋]王辟之撰、吕友仁点校《渑水燕谈录》,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8页。
    [1][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403页。
    [2]参见[宋]沈作宾修、施宿等纂《嘉泰会稽志》卷二,中华书局编辑部编《朱元方志丛刊》,中华书局1990年影印,8册,第6755页;
    [3]参见本集卷一七《含清院佛殿记》、《佚老堂十景记》;而《佚老堂十景诗》已佚。
    [4]本集卷六《陈莹中赴定远》;卷七《送翟司业赴南康》;卷二《送满龙图守奉化》;卷一《次鲁直烹密云龙之韵》、《停礼兵部久不作诗偶成数韵奉戏》;卷九《考试军器所和敦礼兵部见示之什》;卷一《简无咎学士》;卷二《次舒尧文秋夜有感之韵》、《酮子明冬后出思正夏日见招之什》;卷十二《送公济朝议守长乐》等,参见附录四《黄裳年谱》“编年诗”部分。
    [1]参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五○,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8390页。
    [2]参见《宋史》卷十七《哲宗纪》,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18-319页。
    [3]可以确定为这一时期的作品有本集卷一六《葆光阁记》;卷一五《文轩记》;卷七《试院中秋夜月》;卷一九《卧云先生西游序》;卷一七《安肃军建学记》;卷一《寄题存心堂因简正仲运使》卷十《浴灵芝院访照律师》等。参见附录四《黄裳年谱》“编年文”、“编年诗”部分。
    [4]参见[宋]孔文仲等《清江三孔集》卷一四《信安公园题名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345册,第342页上。
    [5]参见《宋史》卷十七《哲宗本纪》,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36页。
    [6]参见[宋]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596册,第341-350页,
    [7]参见《宋史》卷四七一《曾布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714-13717页。
    [8][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三之七,中华书局1957年影印。以下引用皆此本。
    [1]《宋史》卷四三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2878页。
    [2]参见本集卷一八《太平州芜湖学记》:《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志》,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623页。
    [3]参见本集附录《神道碑》及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一三。
    [1]参见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下卷二○《宋曾文肃公布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450册,第809页。
    [2]参见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二二,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宋元方志丛刊》,中华书局1990年影印,8册,第7980页下。
    [1]参见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宋代佛教》,《吕徵佛学论著选集》,齐鲁书社1995年版,第2992页。
    [2]参见《淳熙三山志》卷三八,中华书局1990年影印,第8239页上。
    [3]参见《淳熙三山志》卷二二,同上,第7980页下。
    [1]请参见附录四《黄裳年谱》。
    [2]本集卷二九《真如开堂疏》《东禅开堂疏》《西峯开堂疏》《广因开堂疏》《卢山开堂疏》《净土开堂疏》《坚尼师开堂疏》。
    [3]本集卷一○《桐庐县仙人洞十题并记》。
    [4](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二七《洞天福地》,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影印,第210页。
    [5]参见本集附录《紫玄翁塑像记》引庄念祖《嵩阳方外志》。
    [6][宋]张知甫《可书》称黄裳“酷嗜烧炼”;[明]徐象梅《两浙名贤录·外录》卷二“张用成”条云“与黄冕仲、维阳于先生三人皆紫微星”;(明)夏树芳《栖真志》卷四亦称黄裳“酷嗜丹经”,并称黄裳曾著有《真仙集》一书。
    [1]陈植锷先生曾从宋学对宋词之影响的角度,对此词有过恰切深刻之评价,兹录以参证:“本词上半阕的中心意象‘忘机',下半阕的中心意象‘幻境',充满了庄、禅之学的情趣,而前者的‘群鸥'、‘横琴'、‘瑶池',后者的‘渔艇'、‘九鼎'、‘金砂'等等,并是宣扬性义命理的典型意象.全篇在写法上,也体现了思想与艺术的结合、理窟与形象兼具的特点,当亦北宋宋词进入繁荣期之后臻于成熟之时作家们所创作的理趣词的成功代表。”参见陈植锷《北宋文化史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500页。
    [1]参见史双元《宋词与佛道思想》第四章,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
    [2]演山词中屡见此一意境。若《桂枝香·重阳》:“且邀月照金樽上,近人寒、如对飞瀑。”又《蝶恋花·劝酒致语》之四:“飞瀑恐从星汉至。”
    [1]参见陈寅恪《读莺莺传》,载《元白诗笺证稿》,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11页。
    [2]请参见拙文《花问词中的屏风与屏内世界--唐宋词境原生态解读之一》,载《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3期。
    [3]请参见拙文《苏轼词读解辩证六则》之六“‘低绮户'之异文及读解”,载《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4]本集卷二○《黄帝秘文序》。
    [1]本集卷二○《演山居士新词序》。
    [2]词体雅化,在“词”这一文学样式进入文人士大夫的创作领域后,便是一必然进程了。参见陈植锷《北宋文化史述论》第五章第三节《宋学与宋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又诸葛忆兵《徽宗词坛研究》第一章第三节《富丽精工的大晟雅词》(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
    [3]请参见下编《演山词校注》“编年”。
    [4]长调是相对于小令、中调而言的概念,在明清以来的词学著作中颇为盛行;而“慢”则是音乐上的区分.可以说慢词、长调的使用,正是词由音乐文学朝案头文学发展的体现。鉴于此,本文不作刻意区别。
    [1]如《永遇乐·冬日席上》:“化作瑶池,纷纷戏蝶,一色非人世。”《锦堂春·玩雪》:“渐瑶池潋滟,粉翅徘徊。”又如《永遇乐·冬日席上》:“无情征雁,乘风南向,怅望有情难寄。”《锦堂春·玩雪》:“望消息、霜催雁过,佳人愁起云垂暮。”又《喜朝天·腊中雪后东湖闲宴》:“先顾丽人期约,痛赏候、花开洛城红。三十日,回头过尽,喜对春工。”《永遇乐·冬日席上》:“暖惊梅,先传芳信,夜来万宝春至。”
    [1]据黄杰统计,“《全宋词》与《全宋词补辑》中所存寿词2356首。”参见黄杰《宋词与民俗》,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65页。
    [2](宋)张炎著 夏承焘校注《词源注》卷下“杂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28页。
    [3](宋)沈义父著 蔡嵩云笺释《乐府指迷笺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78页。
    [4]按:关于此词之考证,请参见下编《演山词校注·蓦山溪》笺注[五]。
    [1]这里的案头文学是指离开音乐演唱的需要、文人私人化的创作。这一过程,其实是偏重于曲还是偏重于词的差别;应该说重视词本身创作,所谓“曲子中缚不住者”,是从苏轼发端的;但直到南渡后,尽管王灼很推崇苏轼于词史上的创辟之功,但仍称“曲子”;而尤袤《遂初堂书目》著录词集也称“乐曲”;姜夔还称自己的词集为《歌曲》;但同时称为“词”和“长短句”的也非少数,到了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则列“歌词”一类,算是词向案头文学转变完成的标志。另关于宴会词的问题,请参见附录六《宋词“重复”联章体例说》。
    [2]〔宋〕张炎著 夏承焘校注《词源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21页。
    [3]《全宋词》按语:“此首别又误作吴礼之词,见《西湖游览志余》卷三。又'斗巧尽输年少'二句,《岁时广记》卷二十一引作王诜词。”案:田汝成《志馀》之误,乃始于《草堂诗余》卷四,后之《花草粹编》《历代诗余》以至《词源注》皆延误。而此词见存于黄裳《演山先生文集》诸抄本中,其祖本乃经裳之季子黄玠编辑整理,且从未有过散佚重理。是自当为黄裳所作无疑。
    [4]柳永是福建崇安人,黄裳是福建延平人;对柳永的抨击,见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二;黄裳的称誉,见本集卷三五《书乐章集后》。
    [5]请参见第三章第二节《柳词在宋代接受考索》。
    [1]“屯田蹊径”、“柳氏家法”也是当日词评家颇带贬义的称呼,但正如本文的题目一样,却也是对词人恰切的评语。参见薛瑞生《乐章集校注·前言》,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1页。
    [2]参见吴世昌《论词的章法》,载《诗词论丛》,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94页。
    [1]请参见附录七《“奇遇”词境的原生态读解》。
    [2]关于张炎的词学主张,参见夏承焘《词源注·前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6页。
    [1]王运熙、施绍文先生云:“龙舟冲破浩渺烟波,再从远处转回。”见《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762页。
    [2]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唐宋词选》云:“参加竞赛的船只从远处驶来。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重印本,第154页。
    [1]参见王兆鹏《唐宋词史论》第三章《范式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2]请参见拙文《花间词的中屏风与屏内世界--唐宋词境原生态解读之一》,载《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3期。
    [2]按:苏门词人对词体的认知是值得重视的,有论者认为苏门的论词即标志着词学的自觉,参见张惠民《苏门论词与词学自觉》,载《文学评论》1993年第2期。关于这一问题,本文下面将会有所论及;唯须一提的是,苏门词人从批评态度与理论的系统性来看,显然不能够称得上是“自觉”。诚然,文学发展是一个历时性的过程,那么文学认知之自觉这一命题本身也就存在着局限性;但从文学研究言之,则并不拒绝明确的标的。因此,“文学自觉”有其存在的理论意义。参见赵敏俐《“魏晋文学自觉说”反思》,载《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1]参见朱崇才《词话史》第四章第五节《南渡前后词籍序跋题记》,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5-76页。
    [1]参见诸葛忆兵《徽宗词坛研究》第一章第二节《太平盛世中的大晟谀颂词》,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第46页;朱崇才《词话史》,同上页注。
    [2]请参见第二章第三节《“依样”与“率俗”》。
    [1]《桂枝香·延平阁闲望》乃联章体组词,这里仅就其一说之;若两首合观,更可见词人在发挥词的娱乐与言志双重功能上所做出的努力。请参见附录六《宋词“重复”联章体例说》。
    [1]转引自施蜇存《词集序跋萃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版,第52页。
    [2][宋]黄庭坚《山谷全书·别集》卷八,清乾隆三十四年缉香堂刻本,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宋集珍本丛刊》第二十六册,线装书局2004年影印。
    [3][宋]苏轼《苏轼文集》卷五三,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60页。
    [4]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954页。
    [5][宋]贺铸撰 钟振振校注《东山词》附录五《序跋评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549页。
    [1]《双声子》与苏词《念奴娇》的“亲缘”关系,参见杨海明《唐宋词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95页;[日]宇野直人《柳永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76页。
    [2]参见朱崇才《词话史》第三章《北宋:苏轼及其门生幕吏》。
    [3]鲷阳居士日:“缺月,刺明微也。漏断,暗时也。幽人,不得志也。独往来,无助也。惊鸿,贤人不安也。回头,爱君不忘也。无人省,君不察也。拣尽寒枝不肯栖,不偷安於高位也。寂寞吴江冷,非所安也。此词与《考槃》诗极相似。”另参见吴熊和《关于鲷阳居士复雅歌词序》一文,载《唐宋词通论》。
    [4]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84-85页。
    [1]这里所谓“历史的选择”,即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黄裳恰恰便是这样一位具有自觉批评意识的作家,除了本文论述的黄裳的“词学观”以及下文将要涉及的黄裳的。杜诗学观”和对柳永的评论之外,黄裳的诗学观以及他的论文,同样具有这样的品格。程杰先生说:“北宋后期的黄裳称自己的创作是‘常回顾性分中,求其所谓养心治气之道,立之以志,作之以情,有感而后动,合养而为意,思一寓之翰墨,则其所书者意耳,不主乎言。'《言意文集序》黄裳是一位并不起眼的古文作家,但他的创作体会却代表了宋人诗歌创作的一般意识。”参见程杰《北宋诗文革新研究》,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68页。
    [2]本集卷三五。“词中老杜”是千年词史中的一桩公案。清人刘熙载、蒋春霖、陈廷焯等各自提出苏轼、周邦彦、王沂孙作为最佳人选;当代学者综合多方面因素,认为辛弃疾最堪称此誉(参见刘扬忠《稼轩词与老杜诗》,载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文学研究所学术文选(1953--2003))第3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本文所着重探讨的是柳词杜诗并称,是由宋人实际接受状况所定,而非黄裳一人之私见;至于词中老杜究竟谁属,则不拟涉及。
    [1][宋]张端义《贵耳集》,《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276页。
    [2]《宋史》卷三九七《项安世传》:“字平父,其先括苍人,后家江陵。”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2088页。
    [3][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八《乐章集提要》,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807页。
    [4][宋]胡仔纂集 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19页。
    [5][宋]祝穆《方舆胜览》卷一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471册,第660页上。
    [6]《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同上注[4],第407页。
    [1]《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同上页注[4]。
    [2][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22页。
    [3]按:杜甫在北宋中期之后,已成为宋人创作与品评无可替代的典范。黄裳在《陈商老诗集序》中说:“读杜甫诗,如看羲之法帖,备众体而求之无所不有,大几乎有诗之道者.自余诸子,各就其所长取名于世,故工于书者必言义之,工于诗者必取杜甫。盖彼无所不有,则感之者各中其所好故也.然使诸子才之靡丽者不至于元稹,率易者不至于居易,新奇飘逸者不至于李白,寒苦者不至于盂郊,谲怪奇迈者不至于贺牧商隐辈,亦无足取者,安能得名于世哉。故无诸子则不知有杜,无杜则亦不知诸子各有得焉。”由此可见,黄裳评价柳永,而以杜甫来作参照,其用意有二:一为对柳词的重视;二为视诗词无别;总之是与他《新词序》中的思想存在着一贯性。
    [1][清]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07页。
    [2]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63页。
    [3]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同上,第84页。
    [4][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16页。
    [1]林庚《盛唐气象》,载《唐诗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5页、48页。
    [2](宋)王安石《临川文集》卷四一《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书,1105册,第316页下。
    [1][晋]王嘉撰(梁)萧绮录 齐治平校注《拾遗记》卷一○,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33页。
    [1]张炎著 夏承焘校注《词源注》“用事”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19页。
    [2]转引自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74页。
    [3]参见胡云翼《宋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23页。
    [4]俞平伯《唐宋词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29页。
    [5]参见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姜白石系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1]平伯《唐宋词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26页。
    [1]张惠言《词选》评语,载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二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615页。
    [2]参见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73页。
    [1]参看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姜白石系年附录白石怀人词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454页。
    [2]转引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50页。
    [1]这篇文字撰于丙戌年的夏末。而对于词中上元“奇遇”的描写,时贤已有所论及;辅参看诸葛忆兵《宋恋情词情感价值评估》及黄杰《宋词与民俗》。
    [2]参见喻朝刚对此词的赏析文章,载唐圭璋先生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887页。
    [3]参见刘乃昌 朱德才选注《宋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99页。
    [1]夏承焘《唐宋词欣赏》,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第120页。
    [2]如黄裳《宴琼林·上元》:“少年郎,两两桃花面,有馀光相借。”南渡词人张元干《兰陵王·春恨》:“曾驰道同载,上林携手,灯夜初过早共约。”皆言及上元“奇遇”;又若南宋遗民词人刘辰翁《宝鼎现》:“萧声断,约彩鸾归去,未怕金吾呵醉。”蒋捷《女冠子·元夕》:“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明月。况年来、心懒意怯,羞与娥儿争耍。”便言外别有主意,然“约彩鸾归去”、“羞与娥儿争耍”,为上元“奇遇”情境则无疑也。
    [1]两片仅四十字,且如“去年”、“元夜”、“月”、“灯”等字眼因对比的手法运用而重复出现。
    [2]沈松勤《唐宋词社会文化学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4页。
    [1]参见唐传奇《女娃传》(汪辟疆校录《唐人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00页),此虽叙唐人故事,于此亦堪比类。
    [2]参见陶然《论辛弃疾之被弹劾》,载《李清照辛弃疾研究论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夏承焘《唐宋词欣赏》,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第101页。
    《周易》中华书局一九八○年影印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
    《尚书》中华书局一九八○年影印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
    《诗经》中华书局一九八○年影印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
    《周礼》中华书局一九八○年影印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
    《礼记》中华书局一九八○年影印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
    《春秋左传》中华书局一九八○年影印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
    《论语》中华书局一九八○年影印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
    《孟子》中华书局一九八○年影印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
    《尔雅》中华书局一九八○年影印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
    《说文解字注》(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一年版
    《史记》(汉)司马迁撰 中华书局一九七二年点校本
    《汉书》(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 中华书局一九六二年点校本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注 中华书局一九六五年点校本
    《晋书》(唐)房玄龄等撰 中华书局一九七四年点校本
    《宋书》(梁)沈约撰 中华书局一九七四年点校本
    《新唐书》(宋)欧阳修 宋祁等撰 中华书局一九七五年版
    《宋史》(元)脱脱等撰 中华书局一九七七年点校本
    《续资治通鉴长编》(宋)李焘撰 中华书局一九八五至一九九三点校本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李心传撰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宰辅编年录》二十卷(宋)徐自明撰《四库全书》本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一百七卷(宋)杜大硅编《四库全书》本
    《木会要辑稿》(清)徐松辑 中华书局一九五七年影印本
    《文献通考》(元)马瑞辰撰 浙江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影印本
    《两浙名贤录》五十四卷《外录》八卷(明)徐象梅撰 明天启刻本
    《宋历科状元录》八卷(明)朱希召撰 明刻本
    《续资治通鉴》(清)毕沅撰 中华书局一九五七点校本
    《宋史翼》(清)陆心源撰 中华书局一九九一年版
    《三续疑年录》(清)陆心源撰 清光绪五年刻本
    《黄庭坚年谱新编》郑永晓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一九九七年版
    《太平寰宇记》二百卷(宋)乐史撰《四库全书》本
    《元丰九域志》(宋)王存等撰 王文楚等点校 中华书局一九八四年版
    《方舆胜览》七十卷(宋)祝穆撰《四库全书》本
    《舆地记胜》(宋)王象之撰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一九九一年影印本
    《东京梦华录注》(宋)孟元老撰 邓之诚注 中华书局一九八二年版
    《梦粱录》(宋)吴自牧撰 浙江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年点校本
    《岁时广记》四十卷(宋)陈元靓撰 清光绪十万卷楼丛书本
    《嘉泰会稽志》二十卷《续志》八卷(宋)施宿撰(宋)张淏续撰 中华书局-九九○年影印本
    《乾道临安志》三卷(宋)周淙撰 中华书局一九九○年影印本
    《淳熙三山志》四十二卷(宋)梁克家撰 中华书局一九九○年影印本
    《齐乘》六卷(元)于钦撰《四库全书》本
    《嘉靖延平志》上海古籍书店一九八五年影印本
    《西湖游览志》二十四卷《志馀》二十六卷(明)田汝成撰《四库全书》本
    《福建通志》七十八卷(清)郝玉麟监修 谢道承编纂《四库全书》本
    《经义考》三百卷(清)朱彝尊撰《四库全书》本
    《诸子集成》中华书局一九八八年据世界书局影印本
    《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卡点校 中华书局一九九三年版
    《穆天子传》(晋)郭璞注《四库全书》本
    《庄子集释》(清)郭庆藩撰 中华书局一九六一年版
    《吕氏春秋校释》陈奇猷校释 学林出版社一九八四年版
    《韩非子校注》韩非子校注组校注 江苏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年版
    《列子集释》杨伯峻撰 中华书局一九七九年版
    《列仙传》二卷(汉)刘向撰《四库全书》本
    《淮南鸿烈集解》刘文典撰 中华书局一九八九年版
    《论衡集解》刘盼遂撰 古籍出版社一九五七年版
    《博物志校正》(晋)张华撰 范宁校正 中华书局一九八○年版
    《拾遗记》(晋)王嘉撰(晋)萧绮录 齐治平点校 中华书局一九八一年版
    《世说新语笺疏》余嘉锡撰 中华书局一九八三年版
    《述异记》二卷(梁)任昉撰《四库全书》本
    《续齐谐记》一卷(梁)吴均撰《四库全书》本
    《真诰》二十卷(梁)陶弘景撰《四库全书》本
    《荆楚岁时记校注》(梁)宗懔撰 宋金龙校注 山西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七年版
    《资暇集》三卷(唐)李匡义撰《四库全书》本
    《酉阳杂俎》(唐)段成式撰 方南生点校 中华书局一九八一年版
    《唐语林校正》(唐)王谠撰 周勋初点校 中华书局一九八七年版
    《唐人小说》汪辟疆校录 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七八年版
    《云笈七签》(宋)张君房撰 书目文献出版社一九九二年版
    《南部新书》(宋)钱易撰 黄寿成点校 中华书局二○○二年版
    《渑水燕谈录》(宋)王辟之撰 吕友仁点校 中华书局一九八一年版
    《洛阳牡丹记》一卷(宋)欧阳修撰《四库全书》本
    《洛阳名园记》一卷(宋)李格非撰《四库全书》本
    《仇池笔记》(宋)苏轼撰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一九八三年版
    《靖康缃素杂记》(宋)黄朝英撰 吴企明点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六年版
    《能改斋漫录》(宋)吴曾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七九年版
    《学林》(宋)王观国撰 田瑞娟点校 中华书局一九八八年版
    《演繁露》十六卷《续集》六卷(宋)程大昌撰 《四库全书》本
    《宾退录》(宋)赵与时撰 齐治平点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三年版
    《墨庄漫录》(宋)张邦基撰 中华书局二○○二年版
    《碧鸡漫志》(宋)王灼撰《词话丛编》本 中华书局一九八六年版
    《挥麈录》(宋)王明清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二○○一年版
    《梁豁漫志》(宋)费衮撰 金圆点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五年版
    《可书》一卷(宋)张知甫撰 清光绪十万卷楼丛书本
    《程史》(宋)岳珂撰 吴企明点校 中华书局一九八一年版
    《贵耳集》(宋)张端义撰 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二○○一年版
    《鹤林玉露》(宋)罗大经撰 王瑞来点校 中华书局一九八三年版
    《香谱》二卷(宋)洪刍撰《四库全书》本
    《绀珠集》十三卷(宋)朱勝非撰《四库全书》本
    《云谷杂记》四卷(宋)张淏撰《四库全书》本
    《愧郯录》十五卷(宋)岳珂撰《四库全书》本
    《铁围山丛谈》蔡絛撰 中华书局一九八三年版
    《类说》六十卷(宋)曾慥撰《四库全书》本
    《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六十卷(宋)章定撰《四库全书》本
    《栖真志》四卷(明)夏树芳辑 清钞本
    《蠡海集》一卷(明)王逵撰《四库全书》本
    《池北偶谈》(清)王士禛撰 靳斯仁点校 中华书局一九八二年版
    《艺文类聚》(唐)欧阳询撰 汪绍楹点校 中华书局一九六五年版
    《初学记》(唐)徐坚等著 中华书局一九六二年版
    《白孔六帖》(唐)白居易原本(宋)孔传续撰《四库全书》本
    《太平广记》(宋)李昉等编 中华书局一九六一年版
    《太平御览》(宋)李昉等编 中华书局一九六○年版
    《全芳备祖》五十八卷(宋)陈景沂撰《四库全书》本
    《古今事文类聚》二百三十六卷(宋)祝穆撰《四库全书》本
    《永乐大典》中华书局一九八六年影印本
    《遂初堂书目》(宋)尤袤撰 丛书集成初编本
    《直斋书录解题》十五卷(宋)陈振孙撰《四库全书》本
    《四库全书总目》二百卷(清)永溶等撰 中华书局一九六二年版
    《静惕堂书目》(清)曹溶撰 丛书集成续编本
    《潜采堂宋人书目》(清)朱彝尊撰 丛书集成续编本
    《皕宋楼藏书志》(清)陆心源撰 中华书局一九九○年影印本
    《善本书室藏书志》清丁丙撰 中华书局一九九○年影印本
    《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清)莫友芝撰 傅增湘订补 中华书局一九九三年版
    《藏书纪事诗附补正》(清)叶昌炽著 王欣夫补正 徐鹏辑 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九年版
    《藏园群书经眼录》傅增湘撰 中华书局一九八三年版
    《自庄严堪善本书目》冀淑英纂 天津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五年版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古籍善本书目》张玉范 沈乃文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一九九八年版
    《词集考(唐宋金元编)》饶宗颐撰 中华书局一九九二年版
    《词籍序跋萃编》施蜇存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九四年版
    《宋会要辑稿索引》王德毅编著 台北新文丰出版社一九七八年版
    《宋人传记资料索引》昌彼得 王德毅等编著 台北鼎文书局一九八○年版
    《永乐大典索引》栾贵明编著 作家出版社一九九七年版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清)严可均辑校 中华书局一九九九年影印本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辑校 中华书局一九八三年版
    《楚辞补注》(汉)王逸注(宋)洪兴祖补注 中华书局一九八三年版
    《文选》(梁)萧统编(唐)李善注 中华书局一九七九年影印本
    《六臣注文选》(梁)萧统编(唐)李善 吕延济等注《四库全书》本
    《玉台新咏笺注》(陈)徐陵编(清)吴兆宜注 中华书局一九八五年版
    《花间集校》(五代)赵崇祚辑 李一氓校 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七年版
    《文苑英华》(宋)李昉等编 中华书局一九六六年版
    《乐府诗集》(宋)郭茂倩编 中华书局一九七九年版
    《全唐诗》(清)彭定求等编中 华书局一九六○年点校本
    《全唐五代词》曾昭岷等编撰 中华书局一九九九年版
    《全宋词》唐圭璋编纂 王仲闻参订 中华书局一九六五年版、一九九九年版
    《全宋诗》傅璇琮等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一九九一至一九九八年版
    《全宋文》曾枣庄 刘琳主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二○○六年版
    《两宋名贤小集》三百八十卷(宋)陈思编(元)陈世隆补 《四库全书》本
    《历代赋汇》一百八十四卷(清)陈元龙等编《四库全书》本
    《陶渊明集笺注》袁行霈撰中华书局二○○三年版
    《庾子山集注》(南北朝)庾信撰(清)倪璠注 中华书局一九八○年版
    《李太白全集》(唐)李白著(清)王琦注 中华书局一九五七年版
    《杜诗详注》(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 中华书局一九七九年点校本
    《南唐二主词校》(南唐)李璟 李煜撰 王仲闻校订 中华书局二○○七年版
    《乐章集校注》(宋)柳永著 薛瑞生校注 中华书局二○○二年版
    《文忠集》(宋)欧阳修撰(宋)周必大辑《四库全书》本
    《临川文集》一百卷(宋)王安石撰《四库全书》本
    《清献集》十卷(宋)赵抃撰《四库全书》本
    《端明集》四十卷(宋)黄襄撰《四库全书》本
    《苏轼诗集》(宋)苏轼撰(清)王文诰注 孔凡礼点校 中华书局一九八二年版
    《苏轼文集》(宋)苏轼撰 孔凡礼点校 中华书局一九八六年版
    《苏轼词编年校注》(宋)苏轼撰 邹同庆等校注 中华书局二○○二年版
    《山谷集》九十七卷(宋)黄庭坚撰《四库全书》本
    《山谷内集诗注》二十卷(宋)黄庭坚撰(宋)任渊注《四库全书》本
    《黄庭坚诗集注》(宋)黄庭坚撰 刘尚荣点校 中华书局二○○三年版
    《清江三孔集》三十卷(宋)孔文仲等撰《四库全书》本
    《演山集》六十卷(宋)黄裳撰《四库全书》本
    《演山先生文集》六十卷(宋)黄裳撰 清静惕堂、安乐堂、海源阁递藏清钞本
    《演山先生文集》六十卷(宋)黄裳撰 清潜采堂、谦牧堂递藏清钞本
    《演山先生文集》六十卷(宋)黄裳撰 清丁丙八千卷楼藏清钞本
    《演山先生文集》六十卷(宋)黄裳撰 李盛铎木樨轩藏清钞本
    《演山先生文集》六十卷(宋)黄裳撰 傅增湘藏园写本
    《演山先生词》二卷(宋)黄裳撰(清)劳权校钞本
    《东山词》(宋)贺铸撰 钟振振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九年版
    《北山集》四十卷(宋)程俱撰《四库全书》本
    《澹安文集》六卷(宋)胡铨撰《四库全书》本
    《乐府雅词》三卷《拾遗》二卷(宋)曾慥编《四库全书》本
    《草堂诗余》(宋)何世修增修 葛渭君校点 上海古籍出版社二○○四年版
    《历代诗余》一百二十卷(清)沈辰垣 王奕清等编《四库全书》本
    《词综》(清)朱彝尊等编 李庆甲点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二○○三年版
    《词谱》四十卷(清)王奕清等撰《四库全书》本
    《词律》(清)万树编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影印本
    《宋元八家词》八卷 粟香室藏清钞本
    《宋元名家词》(清)江标辑 光绪二十一年湖南思贤书局刻本
    《闽词钞》四卷(清)叶申芗辑 稿本及清道光十四年刻本
    《闽词徵》六卷 林葆恒辑 民国二十年刻本
    《艺蘅馆词选》梁令娴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年版
    《宋词举》陈匪石撰 钟振振点校 金陵书画社一九八三年版
    《宋词三百首笺注》朱疆邨编选 唐圭璋笺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七九年版
    《唐五代两宋词简析》刘永济编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一年版
    《唐宋名家词选》龙榆生编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年版
    《词选》胡云翼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二○○四年版
    《唐宋词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一年版
    《六一诗话》(宋)欧阳修撰 郑文点校 中华书局一九六二年版
    《历代诗话》(清)何文焕辑 中华书局一九八一年版
    《宋诗话全编》吴文治主编 江苏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八年版
    《词话丛编》唐圭璋编 中华书局一九八六年版
    《词源注》(宋)张炎撰 夏承焘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版
    《乐府指迷笺释》(宋)沈义父撰 蔡嵩云笺释 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版
    《艺概》(清)刘熙载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七八年版
    《人间词话》王国维撰 徐调孚注 王幼安校订 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年版
    《管锥编》钱锺书著 中华书局一九九九年一月重印本
    《谈艺录》钱锺书著 中华书局一九八四年版
    《诗词曲语辞汇释》张相著 中华书局一九五四年版
    《吕潋佛学著作选集》吕澂著 齐鲁书社一九九五年版
    《中国文学批评史》罗根泽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四年版
    《宋词通论》薛砺若著 上海书店一九八五年版
    《词学论丛》唐圭璋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六年版
    《唐宋词欣赏》夏承焘著 北京出版社二○○二年版
    《唐诗综论》林庚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七年版
    《诗词论丛》吴世昌著 北京出版社二○○○年版
    《唐宋词通论》吴熊和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九年版
    《宋金元文学批评史》顾易生等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六年版
    《北宋诗文革新研究》程杰著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二○○○年版
    《唐宋词社会文化学研究》沈松勤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二○○○年版
    《徽宗词坛研究》诸葛忆兵著 北京出版社二○○一年版
    《宋代文史考论》诸葛忆兵著 中华书局二○○二年版
    《北宋词史》陶尔夫 诸葛忆兵著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二○○二年版
    《词话史》朱崇才著 中华书局二○○六年版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圭璋主编 江苏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六年版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圭璋等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八年版
    《中国词学大辞典》马兴荣等主编 浙江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六年版
    《宋词大辞典》王兆鹏 刘尊明主编 凤凰出版社二○○三年版
    《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曾枣庄主编 中华书局二○○四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