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诸葛亮传说的生成机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是三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他年轻时躬耕于襄阳隆中,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决策”,而后开始了追随刘氏家族的生涯,他以经世济民为己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生都奉献给了“兴复汉室”的伟大事业。
     诸葛亮的形象在经历了史实——口头传说——平话和戏曲——《三国演义》的发展过程后才逐渐稳定下来。但《三国演义》文本的写定并非意味着诸葛亮形象停止变化,受到历史发展规律的影响,作家文学《三国演义》又再次回到民间,对民间传说产生影响,推动了诸葛亮传说新的发展。以前的研究者对于民间材料如何进入作家文学《三国演义》的兴趣很大,却往往忽略了《三国演义》是如何“反哺”民间、如何推动民间传说生成和发展的过程。本文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搜集的湖北诸葛亮传说为材料,通过与《三国演义》的对比,重点分析《三国演义》再次回到民间,促成新的民间传说产生的过程,探究这期间发生了哪些变化,具有哪些规律性。
     本文除了导言部分外,分为四个部分:
     导言介绍了诸葛亮文化的内涵和诸葛亮传说的选题意义,总结了诸葛亮形象在历史上的演变过程,归纳了前人对《三国演义》和民间传说的互动关系的研究,指出前人主要把精力集中在对《三国演义》写成前的民间传说研究上,忽略了《三国演义》写成后对民间传说的影响的关注。然后对搜集到的传说资料进行了分类介绍,概述了本文的写作思路。
     第一章主要描述了湖北诸葛亮传说的生成语境。首先简述了历史上诸葛亮的生平,然后介绍了湖北与三国的渊源,指出湖北在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地位,最后讲述了湖北与诸葛亮的渊源。
     第二章主要阐述了湖北诸葛亮传说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智慧主题的延伸。本章分别论述了民间传说从拜师求学、得宝、婚姻影响、民间智慧几个方面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智慧主题加以延伸,体现了民间的立场。
     第三章主要分析了民间传说中诸葛亮的形象发生的变化。就人物的价值观来讲,民间传说加入了民众的价值观,并保留了小说中的主流价值观。同时指出,民间传说中的诸葛亮形象出现了两极分化:人性的俗化和神性的升华。
     第四章论述了湖北诸葛亮传说对《三国演义》故事情节的扬弃。指出民间传说选择小说中重要且有趣的情节,围绕核心情节和细枝末节生发开来;并以得宝传说为例分析了民间传说不同于小说而具有模式化的倾向;最后分析了情节的选择具有地域性特征。
     最后,结语总结全文,指出诸葛亮民间传说的研究为接受美学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并探讨了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分别投射出来的价值观和立场。
Zhuge Liang(181——234),also named Kong Ming, was a famous statesman strategist and diplomat during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When he was young, he farmed and studied in Longzhong of Xiangyang. When Liu Bei visited him for three times, Zhuge Liang presented his famous Longzhong Plan. Then Zhuge Liang began to assist Liu's family, he took benefitting the People as his responsibility, spared no effort in the performance of his duty until dying day. All his life dedicated to realize the political goal of reestablishing the Han Dynasty.
     The image of Zhuge Liang gradually stabilized after going through the process of history---folk legends----historical stories and traditional opera----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However, the text of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didn't mean that the image of Zhuge Liang stopped chang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came back to the folk, impacted the folk legends, and promoted the new development of folk legends about Zhuge Liang. Previous researchers put attention on the process of folk legends to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They always ignored how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came back to the folk, how it promote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olk legends. This thesis focused on the folk legends of Zhuge Liang in Hubei, by contrasting with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analyzed the process of the novel coming back to the folk, promoting the new development of folk legends, explored what had changed in the process, what are the rules that must follow.
     Other than the preface, this thesis consisted of four parts.
     The preface expounded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Zhuge Liang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Zhuge Liang legends, summarized the evolution of Zhuge Liang legends in the history, included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and folk legends. Then categorized and introduced the collected materials of folk legends, explained the writing thinking.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d the generation context of Zhuge Liang legends in Hubei. First, this thesis sketched Zhuge Liang's lifetime in history. Then introduc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Hubei and the Three Kingdoms. This thesis pointed out the important historical status of Hubei in the Three Kingdoms, and told the references between Hubei and Zhuge Liang.
     Chapter two expounded on the extension of wisdom theme,from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to Zhuge Liang legends in Hubei. This chapter discussed the extension of wisdom theme in paying respect to a master and seeking for knowledge, having a precious, influence of marriage, folk wisdom etc. in the Zhuge Liang legends, exemplified the position of The Folk.
     Chapter three analysised the change of Zhuge Liang's image in the folk legends. In terms of the value of character, folk legends added to demotic value. At the same time, the imag of Zhuge Liang in folk legends appeared polarization:secularization of human nature and sublimation of divinity.
     Chapter four discussed the sublation of plot, from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to Zhuge Liang legends in Hubei. This chapter pointed out that folk legends chosen the important and funny plot, germinated from core of the plot and minor details. Then took the legends of having a precious as an example, analysed the tendency of hipping in the folk legends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novel, at last expounded on regionalism in the choice of the plot.
     Finally, the conclusion part summarized the full text, pointed out that the research of Zhuge Liang legends provided a good example for the research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and discussed the value and position projected from folklore and writer's literature.
引文
①晋宏忠:《诸葛亮文化内涵及其现实意义是什么》,汉江传媒网,http://www.hj.cn/html/Culture/Three/XGLYJ/ZGLZH/2006-9/2/069215245978390_2.html.
    ②诸葛亮躬耕于何地一直引起不少争论,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学界早有定论,那就是现在的襄阳。参见高士楚、丁宝斋等编:《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北京:东方出版社,1991年。
    ①参见贯井正:《<三国志演义>诸葛亮形象生成史》,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博士学位论文。
    ①(俄)李福清著,尹锡康、田大畏译:《三国演义与民间文学传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中文版自序,第8页。
    ② 日尔蒙斯基论及中亚“民间长篇小说”时,曾指出在这方面进行研究的必要性。转引自(俄)李福清:《三国演义与民间文学传统》,尹锡康、田大畏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46页。
    ③(俄)李福清著,尹锡康、田大畏译:《三国演义与民间文学传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中文版自序,第3页。
    ④(俄)李福清著,尹锡康、田大畏译:《三国演义与民间文学传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72页。
    (?)余明侠:《诸葛亮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8页。
    ①董晓萍编:《<三国演义>的传说》,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0年,第24页。
    ②程景林、李秀春编:《诸葛亮的传说》,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3页。
    ①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湖北分会、湖北省群众艺术馆编:《襄樊民间传说》,1983年,第40页。
    ②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湖北分会、湖北省群众艺术馆编:《襄樊民间传说》,1983年,第47页。
    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湖北分会、湖北省群众艺术馆编:《襄樊民间传说》,1983年,第43页。
    ②湖北省黄冈地区群众艺术馆编:《人物的传说故事》,1983年,第176页。
    ③荆州地区群众艺术馆编:《荆州民间故事集》,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36页。
    ④郑伯成、韩进林搜集整理:《曹操三请诸葛亮》,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63页。
    ⑤荆州地区群众艺术馆编:《荆州民间故事集》,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38页。
    ⑥荆州地区群众艺术馆编:《荆州民间故事集》,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39页。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湖北分会、湖北省群众艺术馆编:《湖北民间故事传说集(襄阳地区)》,1982年,第31页。
    ⑧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湖北分会、湖北省群众艺术馆编:《湖北民间故事传说集(襄阳地区)》,1982年,第34页。
    ⑨董晓萍编:《<三国演义>的传说》,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0年,第38页。
    ⑩董晓萍编:《<三国演义>的传说》,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0年,第40页。
    ①董晓萍编:《<三国演义>的传说》,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0年,第42页。
    ②江云、韩致中编:《三国外传》,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78页。
    ③程景林、李秀春编:《诸葛亮的传说》,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页。
    ④程景林、李秀春编:《诸葛亮的传说》,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页。
    ⑤程景林、李秀春编:《诸葛亮的传说》,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1页。
    ⑥程景林、李秀春编:《诸葛亮的传说》,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2页。
    ⑦江云、韩致中编:《三国外传》,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68页。
    ⑧程景林、李秀春编:《诸葛亮的传说》,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8页。
    ①陈寿:《三国志》,裴松之注,吴顺东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357页。
    ②余明侠:《诸葛亮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转引自《诸葛亮集》故事卷四,制作篇。
    ①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湖北分会、湖北省群众艺术馆编:《湖北民间故事传说集(襄阳地区)》,1982年,第29页。
    ②章金萍等编:《五大奇书珍闻大观》,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第213页。
    ③董晓萍编:《<三国演义>的传说》,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0年,第34页。
    ①嘉鱼县民间文学集成领导小组、嘉鱼县文化馆编:《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北卷·嘉鱼县民间故事集》,1988年,第50页。
    ②郑伯成编:《湖北蕲春民间文学》,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2007年,第156页。
    嘉鱼县民间文学集成领导小组、嘉鱼县文化馆编:《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北卷·嘉鱼县民间故事集》,1988年,第48页。
    (?)郑伯成、韩进林搜集整理:《曹操三请诸葛亮》,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68页。
    ①荆州地区群众艺术馆编:《荆州民间故事集》,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41页。
    ②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湖北分会、湖北省群众艺术馆编:《襄樊民间传说》,1983年,第60页。
    (?)郑伯成、韩进林搜集整理:《曹操三请诸葛亮》,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66页。
    ①刘安海、孙文宪编:《文学理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18页。
    中国民间艺术研究会湖北分会湖北省群众艺术馆编:《湖北民间故事传说集(咸宁地区专集)》,1982年,第48页。
    ②章金萍等编:《五大奇书珍闻大观》,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第275页。
    ①郑伯成编:《湖北蕲春民间文学》,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2007年,第125页。
    ②郑伯成编:《湖北蕲春民间文学》,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2007年,第158页。
    (俄)李福清尹锡康、田大畏译:《三国演义与民间文学传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71页。
    ①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湖北分会、湖北省群众艺术馆编:《襄樊民间传说》,1983年,第98页。
    ②程景林、李秀春编:《诸葛亮的传说》,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1页。
    施爱东:《从梁祝传说的结尾看民间故事的生长机制》,《博览群书》,2006年第11期。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湖北分会、湖北省群众艺术馆编:《湖北民间故事传说集(荆州地区专集)》,1981年,第186页。
    (1)郑伯成编:《湖北蕲春民间文学》,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2007年。
    (2)章金萍等编:《五大奇书珍闻大观》,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
    (3)董晓萍编:《<三国演义>的传说》,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0年。
    (4)荆州地区群众艺术馆编:《荆州民间故事集》,武汉: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
    (5)嘉鱼县民间文学集成领导小组、嘉鱼县文化馆编:《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北卷·嘉鱼县民间故事集》,1988年。
    (6)郑伯成、韩进林搜集整理:《曹操三请诸葛亮》,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7)江云、韩致中编:《三国外传》,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
    (8)程景林、李秀春编:《诸葛亮的传说》,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年。
    (9)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湖北分会、湖北省群众艺术馆编:《襄樊民间传说》,1983年。
    (10)湖北省黄冈地区群众艺术馆编:《人物的传说故事》,1983年。
    (11)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湖北分会、湖北省群众艺术馆编:《湖北民间故事传说集(襄阳地区)》,1982年。
    (12)中国民间艺术研究会湖北分会湖北省群众艺术馆编:《湖北民间故事传说集(咸宁地区专集)》,1982年。
    (13)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湖北分会、湖北省群众艺术馆编:《湖北民间故事传说集(荆州地区专集)》,1981年。
    (1)[德]艾伯华著,王燕生等译: 《中国民间故事类型》,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2)[美]斯坦利·费什著,文楚安译, 《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3)[俄]李福清: 《三国演义与民间文学传统》,尹锡康、田大畏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4)[美]斯蒂-汤普森著,郑海等译:《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
    (5)[德]沃尔冈夫·伊瑟尔著,金惠敏等译: 《阅读行为》,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
    (6)[德]H.R.姚斯, [美]R.C.霍拉勃著,周宁、金元浦译: 《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
    (7)[日]柳田国男著,连湘译:《传说论》,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5年。
    (8)罗贯中: 《三国演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
    (9)刘守华、陈建宪编: 《民间文学教程》,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10)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11)刘守华主编,刘守华,林继富等著: 《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12)刘安海、孙文宪编: 《文学理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3)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14)鲁小俊: 《汗青浊酒——<三国演义>与民俗文化》,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15)关四平: 《三国演义源流研究》,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16)余明侠: 《诸葛亮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17)陈寿: 《三国志》,裴松之注,吴顺东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
    (18)谭洛非编: 《<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
    (19)高士楚、丁宝斋等编:《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北京:东方出版社,1991年。
    (20)陈翔华: 《诸葛亮形象史研究》,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
    (21)罗永麟: 《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
    (22)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理论研究部编: 《中国民间传说论文集》,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
    (23)《三国志平话》,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5年。
    (1)李然:《山东秃尾巴老李传说与信仰研究》,山东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
    (2)毕旭玲:《20世纪前期中国现代传说研究史》,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3)贯井 正:《<三国志演义>诸葛亮形象生成史》,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博士学位论文。
    (4)刘海燕: 《关羽形象与关羽崇拜的演变史论》,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博士学位论文。
    (5)邹彬:《<三国演义>在明清时期传播研究》,扬州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6)闫丽丽: 《<三国演义>数理批评》,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7)秦平: 《<三国演义>“虚实”问题的接受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9硕士学位论文。
    (8)李丽华: 《诸葛亮如干问题论析》,山东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9)焦磊: 《关羽神圣化过程的历史化考察:以关帝庙为核心》,山东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10)周元雄: 《历史书写与民间演绎——刘伯温传说研究》,温州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11)田静: 《<三国演义>智谋描写初探》,山东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12)刘磊:《走向经典与回归民间——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的诸葛亮形象研究》四川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13)陈绍唐: 《<三国志>关键人物评价辨疑》,兰州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14)孙琳: 《略论明清小说中的军师形象及其文化意蕴》,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15)张红波: 《<三国志演义>在明清时代的传播接受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16)范文琼: 《重评诸葛亮的历史功过》,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1)祁晓冰: 《巴赫金对话理论的人学解读》, 《求索》,2010年第7期。
    (2)文浩: 《巴赫金和伊瑟尔文本理论之比较》, 《求索》,2010年第7期。
    (3)马里扬: 《“纶巾”考》, 《寻根》,2010年第4期。
    (4)宋华伟: 《创作与接受的互动——从接受理论视角研究<聊斋志异>创作过程之独特性》, 《蒲松龄研究》,2008年第2期。
    (5)雷勇: 《<三国演义>:雅俗文化交融的历史图景》,《明清小说研究》,2007年第1期。
    (6)王丽娟: 《文人之“忠”与民间之“义”——桃园结义故事两种叙事的比较分析》, 《明清小说研究》,2007年第1期。
    (7)张冬云: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羽扇纶巾”形象及其人格内涵》, 《南都学坛》,2006年第3期。
    (8)施爱东:《从梁祝传说的结尾看民间故事的生长机制》,《博览群书》,2006年第11期。
    (9)王丽娟: 《貂蝉“连环计”故事的源流演变》,2005年第4期。
    (10)李福清: 《从历史诗学的角度看中国叙事文学中人物描写的演化过程》,《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11)王丽娟: 《论文人叙事与民间叙事——以“连环计”故事为例》, 《文学遗产》,2004年第4期。
    (12)王前程: 《<三国演义>圆形人物论》, 《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第2期。
    (13)马强:《近20年来国内诸葛亮形象研究概述》,《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2期。
    (14)龙协涛: 《用接受美学读解<三国演义>和<水浒传>》, 《文史哲》,2002年第1期。
    (15)余兰兰:《近20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研究述略》,《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16)纪德君:《“诸葛亮”式系列军师形象的文化意蕴》,《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17)戴惠英:《诸葛亮夫人及其在民间传说中的形象——兼论诸葛亮的婚姻观》,《社会科学研究》,1994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