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中国社会转型期的过渡性、边缘性群体,正处于形成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我国产业转型、经济提速、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正如汤普森在其《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中指出:工人阶级并不像太阳那样在预定的时间升起,它出现在它自身的形成中。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由于现实的需要和具备必要的条件,他们的市民化将伴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全过程,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但在当前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尚未得到明显改善的情况下,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具有“半市民化”、复杂性和艰巨性等特征。如何以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引导来打破其市民化困境,是本文写作的基本动力。
     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引导看作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激发其主体性的过程,为本文提供了一个主体的视角。同时,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之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考察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变迁对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的形塑,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引导看作是一个根据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发展需要进行制度创新,又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将制度创新规范化的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过程,从而得到了本文特有的研究视角。将这两种视角相结合,形成了本文的研究体系:理论研究,系统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问题的视阈和方法指导;历史研究,回溯农民工市民化演变进程,研判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必然性;现状研究,运用文献搜集与田野调查、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等方法描述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现状;实证研究,研究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现状成因,提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引导对策。本文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问题提供了一个包括引导目标、引导条件、引导主体及路径、引导策略在内的引导体系,提出要以政府为主导,发挥社会的协同作用,通过政策维权、组织赋权、文化增权激发新生代农民工的主体性,提升其市民化能力。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构建“价值观认知的内化—价值观功能的融入—价值观失范的监测”的实践框架来强化新生代农民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
As transitional,marginal groups in the China social transformation period,the New 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are in the process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become the backbone of China's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economic speed-increasing and social stability.As Thompson in his《The making of the English working class))pointed out that the working class did not like sun to rise at the scheduled time,it appears in the making of its own.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hina working class,due to the real-world needs and necessary conditions,the New 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citizenization will along with the process of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and have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But the current dual structure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China has not improved noticeably,the New 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citizenization have "half-citizen",complex and arduous and so on.How to guide the New 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values to break the deadlock of their citizenization is the basic driving force to write this article.
     This article that guided by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put the New 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values guidance as the process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stimulate their subjectivity, provide the article a Subjective perspective.This article put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s integrated as a fundamental method, investigate the social changes how to shape the New 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valus during china more than30years reforming and opening period,put the guidance of the New 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citizeniation values as a system innovation under values development needs and a process of the unity of Subject and object under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 to standardization system innovation,so this article have a unique values research perspective. Combinate two perspective to have the article's research system:theory research, analyze the threshold and method of the New 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citizeniation values; history research, back the Migrant Workers citizeniation process,study the inevitability of the New 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citizeniation; status research, use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collection and field investigation,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and depth interview to describe the condition of the New 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citizeniation values; empirical research, research the causes of the New 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citizeniation values condition, Propose countermeasures of the New 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citizeniation values.It provide guidance including objectives, conditions,boot and path, policy an so on.It propose to stimulate the New 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subjectivity to improve its citizeniation capacity through empowerment, policy activist, organization culture empowerment.Remove the dual structure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construct the practice framework of the "values--values functions cognitive--value monitor "to reinforce the New 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to identity the socialism core value system to promote the New 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citizenization.
引文
①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8198/214617/index.html,人民网,2011-2-20
    ①刘传江、徐建玲.第二代农民工及其市民化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9
    ①胡锦山.罗伯特.帕克与美国城市移民同化问题研究.求是学刊,2008,(1):135
    ②谢建社.风险社会视野中的农民工融入性教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34
    ①李文川、鲁银梭.基于农民工流动的浙江产业工人素质提升战略研究.改革与战略,2009,(3):48
    ②谢立中.社会的现代化,载王思斌主编:社会学教程(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78—279
    ③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上).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34
    ④阿列克斯·英克尔斯、戴维·H·史密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中的个人变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22—31
    ⑤邓大才.农民打工:动机与行为逻辑——劳动力社会化的动机—行为分析框架.社会科学战线,2008.(9):83
    ①韩长赋.关于"90后”农民工,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GB/10894719.html,2010-2-1
    ②简新华、黄锟等.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问题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41
    ③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社会学研究,2001,(3):73
    ①黄希庭.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6--7
    ②郑风田.对新生代农民工十个关键性问题的研判.学习月刊,2010,(6):24-25
    ③许叶萍、石秀印.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追求及与老一代农民工的比较.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3):11
    ④长子中.当前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念透视.经济,2009,(5):7-11
    ⑤艾鹤、李德.农民工价值观取向的变化.求实,2006,(3):257—258
    ①何瑞鑫、傅慧芳.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变迁.中国青年研究,2006,(4):9—11
    ②侯西安、孙伟.农民工文化价值观市民化现状及其实现途径—以福州、厦门、泉州农民工问题为例.唐都学刊,2008,(3):37
    ③龚红莲.新时期青年农民工生育价值观现状分析与思考—深圳“姚圩街”青年农民工生育价值观的调查及启示.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 (1):10—15
    ④申端锋、苑素梅.80后农民工价值观与城乡一体化新模式—来自中部地区农村的实证调查.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9, (3):25-28
    ⑤“新生代农民工价值取向研究”课题组.新生代农民工价值取向:现实评价与政策导向—基于2571份问卷的实证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11,(2):26-30
    ⑥“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课题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价值取向的社会因素研究.开发研究,2011,(2):77-79
    ⑦侯西安、孙伟.农民工文化价值观市民化现状及其实现途径—以福州、厦门、泉州农民工问题为例.唐都学刊,2008, (3):40
    ①钱正武.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观诉求与政策建议.中国青年研究,2006,(4):20
    ②胡银华.新生代农民工思想道德的二维性及教育对策研究.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53
    ③刘建民.优势视角: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服务实证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1,(1):64-67
    ④谢建社.风险社会视野下的农民工融入性教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12
    ⑤王春光.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进程及问题的社会学分析.青年探索,2010,(3):5
    ①王桂新、陈冠春、魏星.城市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考察——以上海市为例.人口与发展,2010,(2):23
    ②刘传江、徐建玲.第二代农民工及其市民化研究.中国人口,2007,(1):9—10
    ③简新华、黄锟等.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问题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75—279
    ④刘传江、程建林.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现状分析与进程测度.人口研究,2008,(5):50
    ⑤刘小年.农民工市民化:路径、问题与突破—来自中部某省农民进城的深度访谈.经济问题探,2009,(9):57
    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创新与顶层政策设计.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序首
    ①陆学艺.三农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393—394
    ①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
    ②孙立平.城乡之间的“新二元结构”与农民工流动.载于李培林主编: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52
    ③张一名主编.中国农民工社会政策研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331
    ①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社会学研究,2001,(3):74
    ②刘传江、徐建玲.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现状分析与进程测度.人口研究,2008, (5):48
    ③许传新、许若兰.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社会距离实证研究.人口与经济,2007, (5):39
    ④唐踔.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几点思考.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2):16
    ⑤杨华云.中农办.农民工落户城市不做统一规定,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10905459.html, 2010-2-2
    ①张立驰、邓希泉.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结构特征及其趋势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11,(1):5
    ①王春光.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进程及问题的社会学分析.青年探索,2010,(3):11
    ①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7
    ①中国农民工战略问题研究课题组.中国农民工问题调查.中国经济报告,2009,(3):20
    ②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工人日报,2010-06-21,第2版
    ①李德顺、马俊峰.价值论原理.陕西: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468
    ②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30
    ③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5
    ①陈章龙、周莉.价值观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8
    ②周莉.国内经济价值观研究述评.理论月刊,2005,(12):158
    ③李忠军.新时期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方法论转换的若干思考.思想教育研究,2010,(7):26
    ①史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嬗变与建构.辽宁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05:34
    ②赵琳.论文化价值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河南社会科学,2003,(7):103
    ③兰久富.价值体系的两个核心价值观念.东岳论从,2000,(1):89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2
    ①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35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1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7
    ②张艳玲.论以人为本—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到科学发展观.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35
    ③[英]E.P.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上).钱乘旦等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1:3
    ④[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08
    ①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13
    ②朱晓慧.哲学是革命的武器——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北京:学林出版社,2007:172
    ③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465
    ①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4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369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18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1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68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79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7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7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7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45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2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56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①夏甄陶.以人为本与唯物史观.晋阳学刊,2005,(2):53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74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161
    ④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31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1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2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②逢先知、冷溶.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文汇报,1997-01-13,第2版
    ①[法]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65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064
    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农民T市民化——制度创新与顶层政策设计.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7
    ①韩俊.中国:由城乡分割走向城乡协调发展.中国经济时报,2004-03-19,第3版
    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创新与顶层政策设计.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73
    ①刘维涛.全国政协委员奔走寻觅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现实路径.人民日报,2012-1-4,第20版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7
    ①芮鸿岩.论文化利益视野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魅力.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1
    ②兰久富.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19
    ③吴向东.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6
    ①谢松明.论价值认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7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①白南生、宋洪远等.回乡,还是进城—中国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162—172
    ①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3
    ②刘怀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63
    ①蒋月等.中国农民工劳动权利保护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41
    ②刘怀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63
    ③杨云善、时明德.中国农民工问题分析.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7
    ①杨云善、时明德.中国农民工问题分析.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1
    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课题组.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新华网http://newsxinhuannet.com,2004-09-14
    ③简新华、张建伟.从农民到农民工再到市民——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和特点分析.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4
    ①[德]鲁道夫·吕贝尔特.工业化史.戴鸣钟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329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6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36
    ④姜爱林.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关系研究.财贸研究,2004,(3):2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人民日报,2012-2-22,第4版
    ②付保宗.“十二五”时期促进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的思路.小城镇建设,2010,(7):68
    ③毛泽东文选(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57
    ④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77-78
    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118
    ①胡锦涛:扎扎实实规划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4105427. html,2006-2-15
    ②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结构和特点.国家统计局网站,2011-3-11,http://www.stats.gov.cn
    ①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3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中国青年大透视——关于一代人的价值观演变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23
    ②连福鑫、贺荟中.大学生价值观的变迁研究.当代青年研究,2008,(6):66
    ①周莉.国内经济价值观研究述评.理论月刊,2005,(12):158
    ②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外出动因与行为选择.李培林主编.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98
    ①龚斌磊、郭红东、唐颖.影响农民工务工收入的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省杭州市部分农民工的调查.中国农村经济,2010,(9):41
    ①广东省青少年工作领导小组.广东省青少年发展报告.广东:广东省人民出版社,2007:259
    ②刘传江、程建林、董延芳.中国第二代农民工研究.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108
    ①杨肖丽、张广胜、杨欣.农民工城市间流动的影响因素及流动后果研究——对沈阳市农民工的实证调查.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7):394
    ②深圳市总工会深圳大学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研究所.深圳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报告(全文),人民网http://acftu.people.com.cn/GB/67582/12154737.html,2010-7-15
    ①曹妍.一位新生代农民工眼中的“用工荒”(摘要)新华网2011-02-25,http://m.89ge.com/fwllm/jjps/201102/t20110225_1831578.htm
    ②抢手的农民工:“用工荒”催生“囤人”“工头”.中新网 2011-2-18,http://www.chinanews.com/cj/2011/02-28 /2871232.shtml
    ①共青团福州市委编著.海西战略视角下的福州青少年发展报告.福建:福建科技出版社,2010:29
    ②深圳市总工会 深圳大学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研究所.深圳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报告,人民网,http://acftu.people.com.cn/GB/67583/12155297.html,2010-07-15
    ①刘俊彦主编.新生代当代中国青年农民工研究报告.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23
    ②深圳市总工会 深圳大学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研究所.深圳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报告,人民网http://acftu.people.com.cn/GB/67583/12155297.html,2010-07-15
    ③刘俊彦主编.新生代当代中国青年农民工研究报告.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12
    ④冯华.走近新生代农民工--我有一个城市梦,人民日报,2010-10-14
    ⑤李忠军.新时期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方法论转换的若干思考.思想教育研究,2010,(7):26
    ①深圳市总工会深圳大学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研究所.深圳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报告,人民网http://acftu.people.com.cn/GB/67583/12155297.html,2010-07-15
    ②谭剑、傅丕毅、舒继华、吴俊.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度调查:流动,但不能流失话语权(摘要),新华网2010-03-3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3/30/c_127126.htm
    ③王辉.要提高农民工政治参与度,农民日报数字报2011-7-23,http://szb.farmer.com.cn/nmrb/html/2011-07/23/nw.D110000nmrb_20110723_3-03.htm?div=0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74
    ①邹琼.东莞市进城务T青年现状调查报告.广东: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3):34
    ①卢国显.农民工:社会距离与制度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24
    ②潘从武、李慧娟.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冲动多因心理压抑.法制日报,2010-11-15
    ①史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嬗变与建构.辽宁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05:34
    ②南京师范大学六学生影响2亿新生代民工的命运,http://www.xianlin.cc/article/article_2506.html
    ①刘传江、程建林、董延芳.中国第二代农民工研究.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110
    ②深圳市总工会 深圳大学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研究所.深圳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报告,人民网http://acftu.people.com.cn/GB/67583/12155297.html,2010-07-15
    ①广东省青少年工作领导小组.广东省青少年发展报告.广东:广东省人民出版社,2007:171
    ①深圳市总工会深圳大学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研究所.深圳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报告,人民网http://acftu.people.com.cn/GB/67583/12155297.html,2010-07-15
    ①深圳市总工会深圳大学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研究所.深圳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报告,人民网http://acftu.people.com.cn/GB/67583/12155297.html,2010-07-15
    ②栾云云.市民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分析—基于沈阳市新生代农民丁的抽样调查.农业经济,2010,(8):23
    ①李瑾.新生代农民工底层生活记录:繁华城市的匆匆过客,2011年01月27日,新华网,http://news.sina.com.cn/c/sd/2011-01-27/115021884825.shtml
    ②姜燕.“新生代”农民工想做城里人,人民网2011-12-12http://roll.sohu.com/20111212/n328735225.shtml
    ①赵琳.论文化价值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河南社会科学,2003, (7):103
    ②刘传江、徐建玲等著.中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54
    ①深圳市总工会深圳大学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研究所.深圳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报告,人民网http://acftu.people.com.cn/GB/67583/12155297.html,2010-07-15
    ②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工人日报,2010-06-21
    ③广东省青少年工作领导小组.广东省青少年发展报告.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258
    ④刘传江、程建林、董延芳.中国第二代农民工研究.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201
    ⑤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工人日报,2010-06-21
    ⑥贾梦雨、朱秀霞.新生代农民工:哪里才是我的家.新华日报,2010-10-14
    ①张品方等:行走在城市边缘——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需求调查群像素描,浙江日报,2010-03-10,第6版
    ①刘俊彦主编.新生代当代中国青年农民T研究报告.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82
    ①广东助百名农民工免费读北大引发思考:史适合的课堂在哪里?人民日报,2011-3-23第12版
    ①深圳市总工会深圳大学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研究所.深圳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报告,http://acftu.people.com.cn/GB/67583/12155297.html,2010-07-15
    ②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26
    ③长子中.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五大障碍.中国改革报,2010-03-29
    ④郭嘉、蔡长春.新生代农民工隐痛:业余生活是“睡觉”和“闲聊”.中国日报,2011-11-21,http://tianjin.chinadaily.com.cn/hqcj/xfly/2011-12-21/content_4743070.html
    ①林洁 “新生代农民工”画像:爱学习爱读书求上进.中国青年报,2011-03-22
    ①鲜开林、刘晓亮.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生活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1,(1):84
    ①刘济良等.价值观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13
    ①王汝坤.论人的可塑性与社会的可塑性.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10):79
    ②周莉.论个体价值观形成发展的机制.河南社会科学,2005,(5):12
    ③郑杭生主编.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9.走向更有共识的社会:社会认同的挑战及其应对.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5
    ④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373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②李强.当代中国社会分层:测量与分析.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
    ①我们能否跨过“中等收入陷阱”,http://www.chinareform.net/show.php?id=1213,中国改革网,2011-07-25
    ②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9
    ③陆益龙.超越户口——解读中国户籍制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3
    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全文公布,http://news.sina.com.cn/c/2010-10-27/204721364515.shtml,新浪网,2010-10-27
    ①张国胜.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社会成本视角的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70
    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农民T市民化——制度创新’与顶层政策设计.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275
    ①刘俊彦.新生代当代中国青年农民工研究报告.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12
    ②为深入了解流动人口生存发展状况,国家人口计生委自2010年起,每半年在流入地组织一次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调查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06个城市。调查对象为在流入地居住一个月以上、16-59周岁的跨县(市、区)流动人口。2010年上半年调查涉及108420个家庭243506名家庭成员,实际调查对象122548人。
    ③曾国安、胡晶晶.论中国城市偏向的社会保障制度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1):9
    ①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95-97
    ①韩俊、崔传义.农民工社会管理制度改革研究.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468
    ①王春光.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进程及问题的社会学分析.青年探索,2010,(3):4
    ②张静如、刘志强、卞杏英主编.中国现代社会史.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序首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②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7
    ③刘祖云主编.社会转型解读.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13
    ①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9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②[美]英格尔N(A. Engles)人的现代化.殷陆君译.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27
    ③[德]埃里希·弗洛姆(A. Frum)寻找自我.陈学明译.北京: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124
    ①孔令泉.焦点关注浙江1783万农民工生活质量堪忧.工人日报,2006—11—28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
    ①金生鈜.教育的多元价值取向与公民的培养.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8):5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68
    ①张静.身份认同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3
    ②兰久富.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9
    ①李治德.论公民教育内容的理论框架.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22
    ②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57
    ①张新岭、赵永乐、林竹、宋成一.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耦合分析.农村经济,2007,(12):117
    ②全总发布调查报告:新生代农民工平均月薪1747元,人民网http://finance.people.com.cn/GB/13961824.html
    ③滕丽娟.农民工社会资本的影响及存量.理论导刊,2010,(5):76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1
    ②[美]F.奥格本.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质.杭州:浙江出版社,1989:106
    ③[美]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彭志华译.湖南:海南出版社,2001:16
    ④[英]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钢、刘阳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34
    ①[德]康德著、何兆武译.历史理性批判.北京:商务印务馆,1996:22
    ①《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见》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网站.2011-10-14,http://www.ccnt.gov.cn/sjzznew2011/shwhs/shwhs_hdwcn/201111/t20111128160760.html
    ②王亦君.《关于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意见》出台,农民工可参加社区居委会选举.中国青年报,2012-1-5,第1版
    ③谢宏忠.大学生价值观导向——基于文化多样性视野的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63
    ④李斌雄、张小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4):7
    ①童世骏.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状况的背景分析.潘维、廉思主编.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30年(1978—2008).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46
    ①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GB/64114/64124/17279826.html,2012-03-02
    ①王竹林.农民工市民化的资本困境及其缓解出路.农业经济问题,2010,(2):32
    ①张建云.主体意识与人的全面发展.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2, (4):24
    ①袁志强.价值观辨析理论的应用及体会.科教导刊,2010,(2)(上):109
    ①汪信砚.当代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491
    ①邓正来主编.布萊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295
    ②刘小军.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研究——主体的视角.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38
    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创新与顶层政策设计.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24—29
    ②郁建兴、阳盛益.城市政府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作用.学习与探索,2008,(1):91
    ③朱明、吴俊英.新生代农民工政策转型与发展趋势探究.青年探索,2011,(9):6
    ①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2006-1-31,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6/content_244909.htm
    ②王亦君.《关于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意见》出台,农民工可参加社区居委会选举.中国青年报,2012-1-5,第1版
    ①刘庆.新生代农民T的城市融入策略初探——社区工作介入的空间.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1):68-70
    ①吴丽萍.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的制约因素及完善.兰州学刊,2010,(1):74-75
    ②吴亚平.对农民工“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实现形式的探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1):13
    ①冯钢.企业工会的“制度性弱势”及其形成背景.社会,2006,(3):23
    ②王松.农民工对工会利益表达机能的认知困境研究——以长春某集团为例,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10,(3):19
    ①胡洪彬.农民工NGO:现实意义与发展策略.中国青年研究,2009,(2):37
    ①王亦君.社会组织管理制度迎破冰期,三条例修订成关键.中国青年报,2012-2-09,第7版
    ②欧阳剑波.文化自觉的价值性探究.天府新论,2011,(3):109
    ①张平.文化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中国文化搬,2006-4-1,第3版
    ①陈占江.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认同及重塑.理论研究,2011,(4):43
    ①姚上海.结构化理论视阂下农民工社会角色转型问题研究.学术论坛,2010,(8):23
    ②刘传江、程建林、董延芳.中国第二代农民工研究.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185
    ③李欧.论户籍制度改革的方向及理论依据.新视野,2002,(4):50
    ①王怀章、童丽君.论迁徙自由在我国的实现.法律科学,2003,(4):15
    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创新与顶层制度设计,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176
    ②国家统计局农村司,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国家统计局网站,2010-03-19.
    ①陈伟.试论农民工工资增长机制的建立.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7):77
    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创新与顶层制度设计,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16
    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创新与顶层制度设计,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201
    ④李乐军.以城市公共物品供给为先导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理论导刊,2010,(7):53
    ①吴治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探讨.现代商贸工业,2010, (23):92
    ①刘传江、程建林、董延芳.中国第二代农民工研究.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201-202
    ②康宇.当代中国社会教育公平的理论探析.兰州学刊,2006,(8):183
    ③何美金、郑英降.农民工的形态演变:基于中国工业化进程长期性的研究.学术研究,2007,(11):58
    ①任远、陈春林.农民工收入的人力资本回报与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研究.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18
    ②简新华、黄锟.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问题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20-123
    ①鲁鹏.制度与发展关系论纲.中国社会科学,2002,(3):14
    ②时蓉华.社会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144—-145
    ③谭培文.以改善民生为利益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5):134
    ①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11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
    ①陈立旭.市场逻辑与文化发展.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74
    ②胡术贵、郑雪辉.接受学习导论.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1
    ③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96-106
    ④列宁.帝田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53
    ①北京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主编.邓小平理论研究文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23
    ①黄蓉生、白显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2):140
    ①陈章龙、周莉.价值观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66
    ①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11
    ②余建斌.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 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人民日报,2012-1-17.第9版
    ①苏振芳.道德教育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87
    ②吴学琴.日常生活化的意识形态与新中国流行语的变迁.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3):82
    ③王来华、温淑春.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机制刍议.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422
    ①葛景富.关于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的若干问题.商业经济,2010, (7):126-127
    ②刘素林.青年自组织舆情信息功能分析.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1):91
    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2—1944)第12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445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泽东文集》第六、七、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江泽民文选》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8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9、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0、李建平:《<资本论>第一卷辩证法探索》,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1、李崇福、李建平:《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2、郑传芳、朱清:《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13、张耀灿:《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4、许耀桐等:《政治文明:理论与实践发展分析》,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15、赵麟斌:《闽台民俗述论》,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16、赵麟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读》,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17、苏振芳:《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8、苏振芳:《道德教育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9、郑又贤:《马克思主义哲学新探》,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0、郑又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思想方法透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1、林修果:《公共管理学》,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22、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3、杨立英、曾盛聪:《全球化、网络化境遇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4、陈永森:《公民精神纵横谈》,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9
    25、陈桂蓉:《和谐社会与女性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6、王岗峰等:《走向和谐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7、王岗峰:《社会和谐发展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8、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9、袁贵仁:《价值学引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30、黄希庭:《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1、兰久富:《全球化过程中的价值多样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2、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3、田海舰、邹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4、兰久富:《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5、吴向东:《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6、时蓉华:《社会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37、徐海波:《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8、牟成文:《中国农民工意识形态的变迁——以鄂东A村为个案》,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
    39、吕元礼:《亚洲价值观:新加坡政治的诠释》,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40、汪信砚:《当代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41、郑也夫:《代价论》,北京:三联书店,1995
    42、郑永廷等:《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3、朱晓慧:《哲学是革命的武器——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北京:学林出版社,2007
    44、晏辉:《现代性语境中的价值与价值观》,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5、司马云杰:《价值实现论:关于人的文化主体性及其价值实现的研究》,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46、周莉:《价值观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7、杨敏:《社会行动的意义效应:社会加速转型期现代性特征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8、江传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观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49、姜建成:《科学发展观:现代性与哲学视域》,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50、张艳玲:《论以人为本: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到科学发展观》,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5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52、周怡:《解读社会:文化与结构的路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53、潘泽泉:《社会、主体性与秩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54、熊贵彬:《国家权力与社会结构视野下的农民工城市化》,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55、简新华、黄锟:《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问题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6、李培林:《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57、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58、刘传江、徐建玲:《中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9、刘传江、程建林、董延芳:《中国第二代农民工研究》,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60、谢建社:《风险社会视野中的农民工融入性教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61、刘小年:《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研究——主体的视角》,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62、谢建社:《新产业工人阶层——社会转型中的“农民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63、李友梅、孙立平、沈原:《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理论与实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64、卢国显:《农民工:社会距离与制度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65、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6、候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上海: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67、贾春增主编:《外国社会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68、高中建主编:《当代青少年问题与对策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69、胡晓义主编:《走向和谐:中国社会保障发展60年》,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70、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
    71、陈立旭:《市场逻辑与文化发展》, 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72、[德]黑格尔:《逻辑学》(下),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73、[美]F.奥格本: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质,杭州:浙江出版社,1989
    74、[美]弗朗西斯.福山,彭志华译:《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湖南:海南出版社,2001
    75、[英]卡尔.波兰尼,冯钢、刘阳译:《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76、[德]康德著,何兆武译:《历史理性批判》,北京:商务印务馆,1996
    77、 [英]爱弥尔·涂尔干: 《道德教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78、[美]约翰·H·霍兰:《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周晓牧、韩晖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79、[美]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张明德、夏遇南、彭刚译,北京:译林出版,2003
    80、[意]葛兰西:《狱中书简》,田时纲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81、[法]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82、[英]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上、下),钱乘旦等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1
    83、[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84、[法]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85、[英]雷蒙.威廉斯: 《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北京:三联书店,2005
    86、[美]彼得.德鲁克: 《社会的管理》,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87、[英]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北京:三联书店,2008
    88、[英]安东尼.吉登斯,李康、李猛译:《社会的构成》,北京:三联书店,1998
    89、[英]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杨竹山、郭发勇、周辉译,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李建平:《大力开展文本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2、李建平:《关于大学更好的为地方建设服务的若干思考》,《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3、李建平:《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竞争力》,《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4、郑传芳:《改革开放与反腐倡廉建设》,《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5、郑传芳:《试论扎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福建理论学习》,2006年第3期
    6、郑传芳:《党的十七大的重大贡献》,《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7、郑传芳:《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历史经验》,《科学社会主义》,2005年第12期
    8、郑传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关系》,《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第6期
    9、郑传芳:《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光明日报》(理论版),2006年4月
    10、赵麟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述评》,《学术界》,2010年04期
    11、许耀桐、赵麟斌:《关于发展党内民主防范风险问题研究》, 《新视野》,2009年第4期
    12、赵麟斌:《论领导哲学的蕴涵与价值——兼论<吕览>中领导哲学的价值涵摄》《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13、赵麟斌:《论领导文化的概念与范式》, 《东南学术》,2009年第5期
    14、苏振芳:《论青年马克思对道德功利主义的超越》,《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10期
    15、苏振芳:《坚持文化创新,促进和谐文化建设》,《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1期
    16、苏振芳:《关于高校辅导员培训与研修的几个问题》,《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4期
    17、苏振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建设》,《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2期
    18、苏振芳:《把握先进文化方向,促进和谐文化建设》,《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2期
    19、苏振芳:《加强文化管理,促进和谐网络文化建设》,《思想教育研究》,2007年第7期
    20、何贻纶:《构建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体系的若干思考》,《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21、何贻纶:《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世界》,《唐都学刊》,2007年第1期
    22、何贻纶:《国家安全观刍议》,《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3期
    23、何贻纶:《也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根本原则》,《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4期
    24、何贻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科学创新》,《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1期
    25、郑又贤:《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特征的辩证思考》,《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12期
    26、郑又贤:《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辩证思考》,《思想政治理论》,2010年第1期。
    27、郑又贤:《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的以人为本》,《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3期
    28、郑又贤:《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思想方法审视》,《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5期
    29、郑又贤:《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思想路线观点的历史演化》,入选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论文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60周年》,并在大会宣读,广东人民民出版社。
    30、郑又贤:《关于民主党派参与公共决策的思想方法透视》,《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31、郑又贤:《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大意义的辩证思考》,《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32、郑又贤:《略论福建省三十年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经验》,《集美大学学报》,2009 年第1期
    33、林修果:《反腐倡廉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于创新》,《党政干部学刊》,2009年第4期
    34、林修果:《政治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的政治逻辑探索》,《探索》,2006年第1期
    35、林修果:《公共治理: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行政学范式读解》,《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5期
    36、杨立英:《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与和谐社会的制度伦理建设》,《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4期
    37、杨立英:《意识形态、经济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合理性》,《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2期
    38、杨立英:《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特征性与教育创新》,《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第11期
    39、杨立英:《现代公民教育的方法论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年第10期
    40、陈永森:《和谐社会与公民的公共精神》,《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第23期
    41、陈永森:《公私观与和谐社会的制度安排》,《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42、陈永森:《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生态问题及出路——对佩铂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解读》,《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4期
    43、陈桂蓉:《公民:“以人为本”的主体》,《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44、陈桂蓉:《公共突发事件视野下的公民伦理精神》,《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第1期
    45、陈桂蓉:《公共文明建设价值新议》,《道德与文明》,2008年第3期
    46、王岗峰:《<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兼与<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特质>一文商榷》,《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47、王岗峰:《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本质和核心》,《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48、王岗峰:《科学发展观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可贵探索》,《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 年第11期
    49、王春光:《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进程及问题的社会学分析》,《青年探索》,2010年第3期
    50、余品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价值观理论的重大飞跃》,《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9期
    51、张洋:《价值主体视阈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问题探究》,《理论界》2010年第2期
    52、吴学琴:《日常生活化的意识形态与新中国流行语的变迁》,《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3期
    53、李沛武、范天森:《全球化时代农民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第36期
    54、高友端:《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文化教育问题》,《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6期
    55、汪国华:《调适社会权利与社会政策张力系统: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权利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11年第6期
    56、韩雪松:《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困境与解决策略》,《西安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57、宋虎林:《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途径和策略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17期
    58、李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社会学分析》,《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59、卞桂平,张朝霞,焦晶:《新生代农民工主体意识问题研究》,《理论探索》,2010年第3期
    60、姚上海:《新生代农民工现代性培育与全面发展问题探讨》,《理论月刊》,2008年第4期
    61、鲜开林、刘晓亮:《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生活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62、嵇友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方式》,《理论前沿》,2010年第356期
    63、郭嘉,吕世辰:《农民工政治管理初探》,《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64、丁展望:《切实解决农民工问题是巩固党的阶级基础的需要》,《中国工运》,2006年第4期
    65、陶广峰:《农民工权利保障的理论判断与宪政价值》,《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3期
    66、艾鹤、李德:《农民工价值观取向的变化》,《求实》,2006年第3期
    67、潘泽泉:《底层生态和秩序建构:基于农民工问题的实证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5期
    68、汪国华:《两代农民工文化适应的逻辑比较与实证研究》,《西北人》,2009年第5期
    69、胡凯,原艳娜:《基于需要理论的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探析》,《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70、滕丽娟:《促进农民工向工人阶级转化的途径探析》,《前沿》,2006年第10期
    71、李广胜:《从执政党的阶级基础看农民工的重要地位》,《中州学刊》,2004年第5期
    72、阎德民:《当代中国农民工阶层特征分析》,《中州学刊》,2004年第5期
    73、吴鲁平,俞晓程,闫晓鹏,郑丹娘:《城市青年农民工的弱势特征及其后果》、《城市流动青年生存状况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6期
    74、邓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公民教育中的作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75、李辉敏:《农民工是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2期
    76、唐昌黎,孟海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时期和两次转轨》,《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77、沈汉溪,林坚:《农民工对中国经济的贡献测算》,《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78、许叶萍,石秀印:《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追求及与老一代农民工的比较》,《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年第3期
    79、钱正武:《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观诉求与政策建议》,《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4期
    80、胡银华:《新生代农民工思想道德的二维性及教育对策研究》,《山东农业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81、李广贤:《人的全面发展与农民工现代性的提高》,《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1期
    82、刘俊彦,胡献忠:《新一代农民工发展状况研究报告》,《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第1期
    83、李立文,余冲:《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适应问题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4期
    84、郑风田:《对新生代农民工十个关键性问题的研判》,《学习月刊》,2010年6月上旬刊
    85、张子中:《当前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念透视》,《经济》,2009年第5期
    86、“新生代农民工价值取向研究”课题组:《新生代农民工价值取向:现实评价与政策导向-基于2571份问卷的实证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11年第2期
    87、郭建平:《新生代农民工在流动境遇中的价值诉求与现实对策》,《理论月刊》,2011年第1期
    88、刘传江,徐建玲:《第二代农民工及其市民化研究》,《中国人口》,2007年第1期
    89、韩长赋:《关于“90后”农民工》,《人民日报》,2010年2月1日
    90、詹玲:《关于农民工问题的研究综述》,《当代论坛》,2008年第7期
    91、刘传江、程建林:《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现状分析与进程测度》,《人口研究》,2008年第5期
    92、杨春华:《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思考》,《农业经济问题》,2010年第4期
    93、王苣:《国外关于农民工问题研究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世界农业》,2010年6月
    93、蔡曙光:《农民工群体分化与市民化——基于观念层面的分析》,《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94、侣传振:《农民工市民化行为的文化逻辑——一项来自城市农民工安全经济学的分析尝试》,《浙江大学学报》,2009年第9期
    95、陈占江:《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认同及重塑》,《理论研究》,2011年第4期
    96、杨校强、周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结构模型初探——一种传播学的视 野》,《江淮论坛》,2011年第3期
    97、谢宇:《公共管理视野下的新生代农民工基本服务均等化探析》,《青年探索》,2010年第3期
    98、荆晓艳:《新生代农民工交往的特征及其路径优化》,《重庆社会科学》,2010年第10期
    99、郭建平:《新生代农民工在流动境遇中的价值诉求与现实对策》,《理论月刊》,2011年第1期
    100、何晓红:《挣扎与弥补:构建新生代农民工精神生活的关怀体系》,《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第9期
    101、赵书超、刘秀娥、张春花:《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的价值澄清——多元文化主义视角》,《石家庄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102、李乐军:《以城市公共物品供给为先导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理论导刊》,2010年第3期
    103、姜胜洪:《城市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的舆情问题研究》,《社科纵横》,2011年第2期
    104、宁晓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新生代农民工影响力研究》,《求实》,2011年第3期
    105、姚上海:《结构化理论视阈下农民工社会角色转型问题研究》,《学术论坛》,2010年第8期
    106、雷艳萍:《伦理视域下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的构建》,《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1期
    107、叶土山、杜天笋:《论科学发展中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第2期
    108、钱正武、李艳:《社会公正:农民工市民化的理念支撑》,《长白学刊》,2011年第2期
    109、徐志达、庄锡福:《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从非制度化到制度化》,《长白学刊》,2011年第3期
    110、张曙光:《论现代价值与价值观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第1期
    111、张骥、刘云章:《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引领机制》,《马 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4期
    112、温兆标:《文化民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众化的新路径》,《长白学刊》,2010年第6期
    113、张兴海:《社会转型与价值观念冲突》,《长白学刊》,2010年第6期
    114、赵小娜:《注重三个方面的转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长白学刊》,2010年第3期
    115、Du Ying:Rural Labor Migr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An Analysis of Its Features and the Macro Context》, in West, Loraine and Yaohui zhao(eds):Rural Labor Flows in China,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2000.
    116、Macunovich, Diane J.:《A Conversation With Richard Easterlin》, 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10,1997.
    117、Bogardus, E.s.:《Measuring Social Distance》, Journal of Applied Sociology,9, 1999.
    118、Morris Rosenberg:《Conceiving thr Self》, New York:Basic Books,1979.
    119、Stark, o.and Taylor, J.E.:Migration Incetives, Migration Types:《The Role of Relative Deprivation》.The Economic Journal,101,199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