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工作学基本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高校辅导员工作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工作,是有其应该认识和遵循的客观规律的。研究高校辅导员工作规律的科学就是高校辅导员工作学。深入研究高校辅导员工作学,对于深化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理论研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提升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水平,开创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选题从学科学的视角对高校辅导员工作学的基本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推动高校辅导员工作学的建构和发展。
     论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借鉴学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学科的理论和知识,从理论和实践出发,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静态与动态相统一、抽象到具体等方法,对高校辅导员工作学的基本问题,即逻辑前提、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理论基础和知识借鉴、基本范畴与研究方法、理论体系等进行探讨。
     导论:主要论述论文选题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分析高校辅导员工作学的相关研究现状,力求把握现有研究的基础与不足,阐明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等。
     第一章:高校辅导员工作学建构的前提分析。本章在界定“高校辅导员工作学”的基础上,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等方面,分析建构高校辅导员工作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说明高校辅导员工作学建构的合理性。
     第二章:高校辅导员工作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本章从高校辅导员工作学研究对象的内涵、确立依据及内容等方面,论证高校辅导员工作学的内因、本质和依据,同时从主体、对象、实践和环境四个方面确证了高校辅导员工作学研究的内容与边界。
     第三章:高校辅导员工作学的理论基础与知识借鉴。本章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和自由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中国共产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高校辅导员工作学的指导意义,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学、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人才学等学科的知识对高校辅导员工作学的借鉴意义,以期为高校辅导员工作学的建立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知识借鉴。
     第四章:高校辅导员工作学的基本范畴与研究方法。本章从高校辅导员工作学基本范畴的内涵、特征、建构遵循、逻辑结构等方面探讨了高校辅导员工作学的基本范畴体系,并从哲学方法、一般方法、具体方法三个层面探讨了高校辅导员工作学的研究方法,以期为高校辅导员工作学建构规范化、系统化的范畴体系和研究方法。
     第五章:高校辅导员工作学的理论体系。本章在分析高校辅导员工作学理论体系的内涵、特征的基础上,从基本理论、方法理论、历史理论等方面探讨了高校辅导员工作学的理论体系,力图建构高校辅导员工作学的理性发展框架。
     结论
The work of university student counselors is to educate and cultivate people, which has objective laws. These laws can be understood and should be followed. Researching the working rules of university student counselors is very significant, which can deepen their theoretical study, develop the subj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mote the team of university student counselors professionalization and specialization, open up new development and cultivate all-round developed talents in moral, intellectual, physical and aesthetic aspects. Because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is science involves multiple complex problems, this paper analyses some basic issues only from the point of the study of Subject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constructing and developing the study of university student counselors'work.
     This paper discusses some basic issues on the study of university student counselors'work, which is guided by the Marxism, references to the study of subjects and the education of ideological politics, analyses from the view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At the same time, the study uses some ways like integr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integrating history and logic, static and dynamic, concrete to abstract. These issues includes the logic premise, research objects, research fiel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reference for knowledge, basic category,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oretical system.
     Introduction:mainly discusse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study of university student counselors' work, clarifies the research ideas, methods, emphases, difficulties and innovation points, etc.
     Chapter One:analyzing the premise of constructing the study of university student counselors'work. Firstly this chapter defines the study of university student counselors' work. Then it analyses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constructing this study in order to explain its rationality. The points include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counselor team, the scienfi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 counselors'work,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tc.
     Chapter Two:the research object and field of the study of university student counselors'work. This chapter proves the internal cause, essence and basis of this study by expounding the connotation, basis and contents of the study object. At the same time, this chapter confirms its intension and extension from different aspects, such as the subject area, object field, practice field and the environment.
     Chapter Three: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knowledge reference of the study of university student counselors'work.This chapter demonstrates the essence of man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theory, Marxism youth theory, the theory of developing excellent team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tc.This paper also analyzes significance of referring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anagement,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which provide sou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and abundant source of knowledge.
     Chapter Four: the basic categories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the study of university student counselors'work. This chapter analyses the basic categories from different aspects, such as the connotation of basic categories, characteristics, construction principles and the logic structure. This chapter also demonstrates are analyzed research methods of this study in order to form standard category system and research methods.
     Chapter Five:the theory system of the study of university student counselors'work. 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theory system of this study by analyzing the connotation, characters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study system. It tries to build a rational development framework of the study of university student counselors'work.
引文
①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9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7页。
    ③《毛洋东著作选读》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3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页。
    ①[英]华勒斯坦等,刘健芝等编译:《学科·知识·权力》,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3页。
    ② Pearsall J. 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Oxford:Clarendon Press 1998. p525.
    ①孔寒冰,邹碧金,王沛民:《高等学校学术结构重建的动因探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
    ②扬天平:《学科概念的沿演与指谓》,《大学教育科学》,2004年第1期。
    ③万力维:《控制与分等:权力视角下的大学学科制度的理论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18页。
    ④常文磊:《学科问题研究综述》,《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年第1期。
    ①孙绵涛:《我的教育管理理论观(下)》,《教育管理研究》,2006年第3期。
    ②孙绵涛:《我的教育管理理论观(下)》,《教育管理研究》,2006年第3期。
    ③孙绵涛:《学科论》,《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
    ④鲍嵘:《学科的制度及其反思》,《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年第7期。
    ①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②罗山鸿:《论辅导员学构成与学科依托性发展》,《思想理论教育》,2007年第23期。
    ①冯刚:《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理论与实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9页.
    ②吴彬,冼锦华:《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分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第2期
    ③靳玉军,李晓娟:《高校辅导员近30年来的角色演变及其启示意》,《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
    ①上海市高教局组编:《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95—-196页。
    ②张文强:《高校政治辅导员职业化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3—73页。
    ③彭庆红:《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模型的构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年第3期。
    ④胡沐辉:《关于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素质的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年第11期。
    ⑤张再兴:《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14页。
    ⑥冯刚:《论辅导员的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发展》,《思想教育研究》,2007年第11期。
    ⑦陈石研:《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探究》,《琼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13期。
    ⑧陈垠亭:《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的若干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第6期。
    ⑨赵旻:《关于高校辅导员工作定位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第6期。
    ⑩翁礼成,高岳仑:《关于高校推进专职辅导员专家化的思考》,《江苏高教》,2007年第2期。
    ①王栋:《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培养与职业化建设》,《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②曲建武,吴云志,《高校辅导员素质与能力建设问题研究综述》,《高校理论战线》,2006年第4期。
    ③蒋礼文:《高校政治辅导员职业化开发探究》,《教育探索》,2007年第6期。
    ④武士俊:《加强高校辅导员的管理和开发》,《高校理论战线》,1999年第4期。
    ⑤王涛:《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思考》,《思想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
    ⑥张立兴:《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机制设计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年第5期。
    ⑥李景国,何独明:《论职业化、专业化与专家型辅导员队伍建设》,《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年第11期。
    ⑦王树荫:《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与职业化》,《思想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
    ①文建龙:《我国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的缘起及演变轨迹》,《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②张志,张书:《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的五个历史时期及其特点》,《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第6期。
    ③王道阳:《我国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的历史演变》,《思想教育研究》,2007年第6期。
    ④张再兴:《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91页。
    ⑤冯刚:《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理论与实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1—180页。
    ⑥杨振斌,冯刚主编:《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7—11页。
    ⑦祝建兵:《高校辅导员工作艺术》,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7年版,第4—5页。
    ①张再兴:《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01—107页。
    ②杨春如,栾永玉:《高校政治辅导员工作概论》,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页。
    ③冯刚:《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理论与实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1—33页。
    ④参见张再兴:《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45页。
    ⑤杨春如,栾永玉:《高校政治辅导员工作概论》,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6页。
    ⑥刘建兰等:《高校辅导员柔性化管理的原则与方法》,《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第5期。
    ⑦祝建兵编著:《高校辅导员工作艺术》,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7年版,第48—59页。
    ⑧王书会等编著:《现代高校辅导员工作理论与务实》,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67—76页。
    ①参见徐延庆:《介绍一门新兴学科—班主任学》,《临沂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1期。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9页。
    ①参见文建龙:《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缘起及演变轨迹》,《上海青年管理十部学院学院》2003年第2期。
    ②《关于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的报告》,《人民日报》1952年4月16日。
    ③龚海泉:《当代大学德育史论》,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46页。
    ④转引张再兴:《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8页。
    ⑤王昌华,杨滨章,李效民:《政治辅导员工作概论》,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55—-256页。
    ⑥张再兴:《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50页。
    ⑦宋子竑:《简明思想政治教育辞典》,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31页。
    ⑧宋竑:《简明思想政治教育辞典》,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31页。
    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439页。
    ⑩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83页。
    ①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92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433页。
    ③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93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428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430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419页。
    ④华勒斯坦著,刘健芝等译:《学科·知识·权力》,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3页。
    ⑤ pearsall, j. 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Oxford:Clarendon Press,1998, P525.
    ⑤转引郑红午:《人学学科建设进程中的学科文化研究》,山西人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9页。
    ①《辞源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796页。
    ②《汉语大词典(卷4)》,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1年版,第238页。
    ③《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2577页。
    ④丁雅娴:《学科分类研究与应用》,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4年版,第38页。
    ⑤马凤歧:《教育政治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
    ⑥张麦兰,刘建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2009年第6期。
    ①参见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发展创新探析》,《思想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
    ①参见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与建设的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年第7期。
    ①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2页。
    ②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3页。
    ①冯文全:《关于德育学的研究对象的考察》,《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②张忠华:《“德育原理”学科建构探索》,《教育导刊》,2008年2月上半月刊。
    ③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64页。
    ④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65页。
    ①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件选编(1978-2008)》,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82页。
    ②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件选编(1978-2008)》,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04页。
    ①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件选编(1978—2008)》,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96页。
    ②储霞:《“党的建设科学化”:一个全新而重大的战略命题》,《党政十部学刊》,2009年第12期。
    ③《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1页。
    ①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发展创新探析》,《思想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
    ②孙绵涛:《我的教育管理理论观(下)》,《教育管理研究》,2006年第3期。
    ①孙绵涛:《学科论》,《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
    ②吴康宁:《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③刘仲林:《现代交叉科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0页。
    ④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5页。
    ⑤马凤歧:《教育政治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9—10页。
    ①《毛泽东》(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6—297页
    ①《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国教育报》,2006年8月1日第1版。
    ②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件选编(1978—2008)》,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92贝。
    ③《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国教育报》,2006年8月1日第1版。
    ①张耀灿:《关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现状与发展展望》,《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5期。
    ②徐文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历程的回顾与思考》,《思想教育研究》,2005年第9期。
    ③张耀灿:《改革开放30年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年第5期。
    ①张耀灿:《改革开放30年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年第5期。
    ①王策三:《教学论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53页。
    ②桑新民:《现代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创新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3年第9期。
    ③《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600页。
    ①《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1247页。
    ②杨小微:《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页。
    ③[日]大河内一男,海后宗臣等著,曲程等译:《教育学的理论问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2页。
    ④[美]拉里·劳丹著,方在庆译:《进步及其问题》,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
    ①黄威:《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分类》,《教育研究》,2005年第7期。
    ②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8页。
    ③张耀灿,郑水廷,吴潜涛,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④张耀灿,郑水廷,吴潜涛,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⑤吕才明:《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商榷》,《思想教育研究》,1991年第6期。
    ①《毛洋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9页。
    ①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22页。
    ①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94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20页。
    ②卢黎歌,田建军:《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研究略述》,《思想教育研究》,2008年第7期。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643页。
    ②谭鑫田:《西方哲学词典》,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61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
    ⑤刘福森:《主体、主体性及其他》,《哲学研究》,1991年第2期。
    ①齐振海,袁贵仁:《哲学中的主体和客体问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1页。
    ②[德]阿·科辛著,郭官义等译:《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词典》,北京:东方出版社1991年版,第484页。
    ①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81页。
    ②吴士颖等:《马卡连柯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2页。
    ③《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9页。
    ④《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9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16页。
    ③《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3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6页。
    ⑤《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86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70页。
    ①《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1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21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6页。
    ①《列宁全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60页。
    ②《毛主席在苏联的言论》,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57年版,第14—15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4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5页。
    ⑤《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87页。
    ⑥《中国青年报》,2006年10月28日。
    ⑦《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1页。
    ⑧《毛洋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41页。
    ⑨《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6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79页。
    ②《毛泽东邓小平江洋民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第312页。
    ③《胡锦涛在共青团十三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中国青年报》,1997年12月26日。
    ④《胡锦涛在全国青联九届一次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三大上的祝词》,《中国青年报》,2000年7月12日。
    ⑤胡锦涛:《致中国青年群英会的信》,《人民日报》,2007年5月5日。
    ⑥共青团中央办公厅:《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主要文件》,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第2页。
    ⑦胡锦涛:《致中国青年群英会的信》,《人民日报》,2007年5月5日。
    ⑧《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83页。
    ⑨胡锦涛:《致中国青年群英会的信》,《人民日报》,2007年5月5日。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5页。
    ②《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80周年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2年5月16日。
    ③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中国共青团年鉴(1998—2002)》(上册),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第68页。
    ④《毛洋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6页。
    ⑤《江洋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87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86页。
    ②《胡锦涛在共青团十三届四中全会上的讲话》,《中国青年报》,1995年11月18日。
    ③参见黄蓉生:《青年学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
    ①《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80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4页。
    ③《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40页。
    ④《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03年12月7日。
    ⑤教育部思想政治T作司组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77页。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45页。
    ①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82页。
    ①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页。
    ①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97页。
    ②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02页。
    ③全国普通高校“两课”教育教学调研工作领导小组组编:《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献选编(1949—2003)》,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2页。
    ④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1页。
    ⑤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色2008年版,第103—104页。
    ①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4页。
    ②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4页。
    ③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98页。
    ④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82页。
    ⑤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03页。
    ⑥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03页。
    ①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94页。
    ②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72页。
    ③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72页。
    ①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24-125页。
    ①郑永廷主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②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64页。
    ③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65页。
    ④参见郑永廷主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0—21页。
    ①罗洪铁:《人才学学科30年建设和发展研究》,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91页。
    ②参见罗洪铁:《人才学学科30年建设和发展研究》,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91—98页。
    ③罗洪铁:《人才学学科30年建设和发展研究》,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23页。
    ④罗洪铁:《人才学学科30年建设和发展研究》,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39页。
    ①参见罗洪铁:《人才学学科30年建设和发展研究》,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45—-258页。
    ②参见罗洪铁:《人才学学科30年建设和发展研究》,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80—-289页。
    ③罗洪铁:《人才学学科30年建设和发展研究》,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301页。
    ①参见罗洪铁:《人才学学科30年建设和发展研究》,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305—318页
    ①《列宁全集》(第5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8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04—305页。
    ①亚里士多德著,方书春译:《范畴篇·解释篇》,上海: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11页。
    ②康德著,蓝公武译:《纯粹理性批判》,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85—86页。
    ③黑格尔著,杨一之译:《逻辑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第12页。
    ④黑格尔著,杨一之译:《逻辑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第11页。
    ⑤《列宁全集》(第5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9贝。
    ⑥《列宁全集》(第5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1页。
    ⑦《列宁全集》(第5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53页。
    ⑧《列宁全集》(第5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5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4页。
    ⑩《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32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4页。
    1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87页。
    13《列宁全集》(第5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8页。
    ①徐志远,雷亮:《简论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科学内涵》,《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年第8期。
    ②徐志远,雷亮:《简论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科学内涵》,《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年第8期。
    ①《列宁全集》(第5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78页。
    ①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42页。
    ②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43页。
    ①《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页。
    ②《列宁全集》(第5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2页。
    ③《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2-143页。
    ①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研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1页。
    ③《列宁全集》(第5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85—86页。
    ①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3页。
    ①《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3页。
    ①骆郁廷,储著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整合》,《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第10期。
    ①转引王丽梨:《服务型政府:从概念到制度设计》,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28页。
    ②杨团:《社区公共服务论析》,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60页。
    ③夏征农:《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25页。
    ④中国社会科学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96年版,第391页。
    ⑤曾令华,王崎峰编著:《高校学生辅导研究》,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版,第8页。
    ⑥曾令华,王崎峰编著:《高校学生辅导研究》,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版,第8页。
    ⑦曾令华,王崎峰编著:《高校学生辅导研究》,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版,第9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679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392页。
    ①王清涛:《论马克思学说的逻辑起点、逻辑终点及其中介》,《前沿》2010年第5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1页。
    ①巴甫洛夫著,张纫华译:《巴甫洛夫全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年版,第18页。
    ②巴甫洛夫著,张纫华译:《巴甫洛夫全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年版,第17页。
    ③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60—361页
    ④朱红文:《社会科学方法·总序》,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贝。
    ⑤陈向明:《教师如何做质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
    ①刘小强:《学科建设:元视角的考察——关于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反思》,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159页。
    ②潘慧玲:《教育研究的取路——概念与应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①冯向东:《高等教育研究中的“范式”和“视角”辨析》,《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第3期。
    ②刘小强:《学科建设:元视角的考察——关于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反思》,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159页。
    ③欧阳康,张明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①赵吉惠著:《历史学方法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06页。
    ③王旭东著:《史学理论与方法》,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5页。
    ①黑格尔著,贺麟译:《小逻辑》,北京:商务出版社1980年版,第368页。
    ②黑格尔著,贺麟译:《小逻辑》,北京:商务出版社1980年版,第368页。
    ①赵红全:《德育研究中质的研究方法探析》,《青年研究》,2004年第4期。
    ②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灭。
    ③赵红全:《德育研究中质的研究方法探析》,《青年研究》,2004年第4期。
    ④黄蓉生:《青年学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页。
    ① Swanson, Guy. Frameworks for Comparative Research:Structural Anthropology and the Theory of Action [A]. Ivan Vallier (ed.). Comparative Methods in Sociology:Essays on Trends and Applications [C]. Berkeley, 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71.145.
    ①佘双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228页。
    ①黑格尔著,贺麟译:《小逻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6页。
    ②黄顺基:《科学论》,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77页。
    ③ Robert Merton. On Theoretical Sociology. New York:The Free Press.1967. P39.
    ①李硕豪,闫月勤:《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研究之研究》,《江苏高教》,2004年第5期。
    ②龚剑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结构的逻辑分析》,《东岳论从》,2011年第5期。
    ③胡保利:《关于构建我国教育技术学学科理论体系的几点认识》,《电化教育研究》,1997年第4期。
    ④胡建森:《中国行政政法学理论体系的模式》,《中国法学》,1997年第1期。
    ①王力年:《试论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准》,《新长征》,1995年第9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2年版,第750页。
    ③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5页。
    ①孙正聿:《关于理论及其体系建设的思考》,《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5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35页。
    ①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21页。
    《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2页。
    ①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77—378页。
    ②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92-49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06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09页。
    ①胡锦涛:《迈向新世纪 创造新业绩——在共青团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人民日报》,1998年6月20日。
    ②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76页。
    ①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92页。
    ①马克思:《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6页。
    ②梁树发主编:《马克思主义学者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5页。
    ①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94页。
    ①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②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92页。
    ③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97)》,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177页。
    ④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6、42、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3、《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4、《列宁选集》(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列宁全集》(5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斯大林选集》(上、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7、《毛泽东选集》(1、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8、《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9、《毛泽东著作选读》(上、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0、《邓小平文选》(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1、《邓小平文选》(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2、《江泽民文选》(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中共中央组织部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年版。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5、全国普通高校“两课”教育教学调研工作领导小组组编:《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献选编(1949—2003)》,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陈燮君著:《学科学导论——学科发展理论探索》,上海:三联书店1991版。
    2、丁雅娴主编:《学科分类研究与应用》,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4年版。
    3、杨国璋等主编:《当代新学科手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张耀灿、徐志远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陈桂生:《教育学的建构》,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罗国杰主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9、罗洪铁、董娅:《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版。
    10、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1、吴潜涛、刘建军:《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史论》,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2、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3、罗国杰主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4、王勤:《思想政治教育学新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5、冯刚:《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理论与实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6、张再兴等:《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7、曲建武、熊晓梅、张伯戚主编:《高校辅导员工作学》,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8、李莉:《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9、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编:《高等学校辅导员工作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20、朱止吕:《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1、翁铁慧:《高校学生辅导员行动指南》,上海:中国福利会出版社2004年版。
    22、冯刚、赵锋:《走进英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版。
    23、蔡国春:《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比较研究》,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4、辛旸:《中国班主任学》,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25、谭宝兵:《班主任学》,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6、祝建兵:《高校辅导员工作艺术》,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7年版。
    27、张文强:《高校政治辅导员职业化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8、杨春如、栾永玉:《高校政治辅导员工作概论》,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9、杨振斌、冯刚主编:《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0、教育部思政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十个如何”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31、陈立民:《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务实》,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
    32、张文辉编著:《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贯彻实施与辅导员职能、培训、聘任及考核测评手册》,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3、徐松巍编著:《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与新时期学生工作管理百科全书》,北京:中国科技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
    34、广东高校学生工作专业委员会编:《学生工作的释义与构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5、徐涛编:《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研究》,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6、王吕华、杨滨章、李效民主编:《政治辅导员工作概论》,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 年版。
    37、佘双好主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38、杨振斌主编:《双肩挑50年——清华大学辅导员制度五十周年回顾与展望》,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9、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0、孟东方:《大学生工作学探索》,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1、罗洪铁:《人才学学科30年建设和发展研究》,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42、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研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3、陈秉公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沈阳:辽宁出版社2001年版。
    44、冯刚主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5、祖嘉合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6、李莉著:《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研究》,南京:尔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7、黄蓉生主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经典著作选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48、冯刚、杨晓慧主编:《高等学校辅导员工作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49、郑永廷主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0、郑永廷、徐建军主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51、刘新庚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2、梁树发主编:《马克思主义学者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3、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54、[美]华勒斯坦等著,刘健芝等编译:《学科·知识·权力》,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
    55、[英]波普尔著,纪树立编译:《科学知识进化论》,北京:三联三店1987年版。
    56、[德]马克思·韦伯著,韩水法等译:《社会科学方法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57、[美]默顿著,鲁旭东、林聚任译:《科学社会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58、Watts.A.G.&Van Esbroek.R.(1998), New Skill for New Futures:Higher Education Guidance and Counselling Service in the European Union. Brussels:VUB Press
    59、Brubacher, John Seiler and Rudy, Willis(1997), Higher Education in Transation:A History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ersities, New Jersey:Transation Pubulishers
    60、Suan R.Komives, Dudley B.Woodard, Jr., and Associates (2003), Student Services:A Handbook for the Profession, Forth Edition,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
    61、Robert Merton (1967). On Theoretical Sociology. New York:The Free Press
    1、徐晓宁:《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难点及对策》,《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年第4期。
    2、魏炜、赵云慧:《专业化要求下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提升的途径》,《思想教育研究》,2012年第3期。
    3、徐启东:《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逻辑前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年第1期。
    4、胥海军:《高校辅导员工作体系规范化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9月(中)。
    5、戴锐:《高校辅导员研究的历史回思与前景展望》,《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年第6期。
    6、张宏如:《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第9期。
    7、靳玉军、李晓娟:《高校辅导员近30年来的角色演变及其启示》,《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
    8、吴彬、冼锦华:《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分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第2期。
    9、李莉:《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内涵与路径的理论探索》,《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年第8期。
    10、王敏幸,孙振民: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的路径选择理论导刊2009第5期。
    11、胡建新:《高校辅导员专业化标准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09年第8期。
    12、郑永廷:《高校辅导员工作专业化理论与方法探索》,《思想教育研究》2009年第3期。
    13、陈立永:《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标准体系构建》,江苏高教2008年第2期
    14、靳玉军:《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知识基础及其发展》,《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3期。
    15、冯刚:《论辅导员的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发展》,《思想教育研究》2007年第11期
    16、陈垠亭:《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的若干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第6期。
    17、赵旻:《关于高校辅导员工作定位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第6期。
    18、蒋礼文:《高校政治辅导员职业化开发探究》,《教育探索》,2007年第6期。
    19、张立兴:《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机制设计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年第5期。
    20、王树荫:《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与职业化》,《思想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
    21、刘建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内涵及建设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第3期。
    22、蒋礼文:《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探究》,《教育探索》,2007年第6期。
    23、张彦:《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问题再探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年第6期。
    24、余仰涛、王志军:《论思想政治教育学建设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思路》,《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10期。
    25、黄瑗华:《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名称的一些思考》,《当代教育论坛》,2007年第1期。
    26、罗山鸿:《论辅导员工作学构成与学科依托性发展》,《思想理论教育》,2007年第12期
    27、杨跃:《关于教师教育学科构建的理性思考》,《教师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
    28、邱柏生:《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阶段特征》,《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29、卢岚、吴尘、陈国忠:《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的时代特色》,《江汉论坛》,2006年第8期。
    30、王树荫、卢少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论》,《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3明。
    3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依托与发展》,《江汉论坛》,2006年第8期。
    32、郑永廷、张国启:《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思想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
    33、徐志远:《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体系化》,《探索》,2006年第6期。
    34、童静菊:《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回顾与展望》,《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年第8期。
    35、周越等:《逻辑起点的概念定义及相关观点诊释》,《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5期。
    36、朱立军:《论大学生辅导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高校理论战线》,2006年第5期。
    37、张耀灿:《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定位与建设》,《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7期。
    38、陈秉公:《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本理论的再系统化》,《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8期。
    39、李景国、何独明:《论职业化、专业化与专家型辅导员队伍建设》,《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年第11期
    40、曲建武、吴云志:《高校辅导员素质与能力建设问题研究综述》,《高校理论战线》2006年第4期。
    41、张建明:《让辅导员工作成为充满活力的光彩事业》,《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第10期。
    42、金一斌,丁晓:《建设一支可持续发展的辅导员队伍》,《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第10期。
    43、何克抗:《关于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论证与思考》,《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第11期。
    44、骆郁廷:《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第11期。
    45、徐文良:《茹苦含辛锲而不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历程的回顾与思考》:《思想教育研究》,2005年第9期。
    46、孙绵涛:《学科论》,《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
    47、卢少求:《近2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研究综述》,《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第11期。
    48、刘晓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若干思考》,《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49、刘新庚、文银花:《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界定的理论思考》,《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50、谢桂华:《关于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5期。
    51、方文:《社会心理学的演化:一种学科制度的视角》,《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52、武十俊:《加强高校辅导员的管理和开发》,《高校理论战线》,1999年第4期。
    53、张耀灿:《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现状与发展展望》,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