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魏源人才伦理思想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魏源的人才伦理思想既是其独特思想体系的反映,更是其时代提出的迫切要求。魏源的个人经历和思想历程以及当时的历史变局和时代的呼唤,构成了魏源人才伦理思想的基本历史背景。魏源是深受湖湘文化养育、影响和熏陶的民族爱国主义者,但却不是闭关锁国的狭隘民族主义者,而是以有容乃大的开放精神和强烈的民族自信,破天荒地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战略思想,并以经世致用的原则倡导晚清学风变革。所有这些为魏源的人才伦理思想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魏源的人才伦理思想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人才评价伦理思想。魏源认为,人才可以按不同的层次和贡献分为“圣人”、“贤人”、“君子”、“豪杰”和“儒生”;按人才的能力特质可以分为“才臣”、“能臣”和“能才兼有之臣”。同时,魏源还敏锐地看到,还有一类貌似人才的“不学有术”的“伪人才”,魏源称为“鄙夫”,并对“鄙夫”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在魏源看来,上述人才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魏源贯彻了中国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评价的主流思想,分别提出了人才评价的道德标准、才能标准和德才兼备的标准。他认为,人才评价的道德标准主要体现在对国对民的道德责任感、忧国忧民的道德情怀、以道为乐的道德境界、道义之交的道德交往规范、虚怀若谷的道德胸怀、崇俭戒奢的道德节制、知荣明耻的荣辱观以及立德立功立言立节的道德伟业上。总的来看,魏源人才评价伦理思想体现了动机与效果、理性与情感的统一。
     第二,人才选拔伦理思想。魏源通过对历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反思,探寻历史上人才选拔制度的利弊得失,总结人才选拔制度的道德原则和方法,特别是在人才选拔过程中强调人才道德素质的重要性,体现了魏源在人才选拔问题上的一系列伦理思想和价值倾向。魏源对“三代私而后世公”的人才选拔基础、对“九品中正”的人才选拔制度,分别进行了深刻的伦理反思,对科举制进行了激烈的现实批判。在此基础上,魏源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改革人才选拔制度的构想。魏源还根据当时急需各种不同人才的实际,提出了“不以细行取人”和“君求臣”等不求全责备和礼贤下士的人才选拔伦理原则。
     第三,人才使用和培养伦理思想。关于人才的使用,魏源并不单纯地提任人唯贤或任人唯亲,而是创造性地提出了“亲贤并用”的观点,这不仅能够适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也是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这在当时在人才使用问题上无疑是一个观念上的重大创新,也是用人问题上的一次道德变革。魏源还提出了“小人可用”的变通之法,以解当时用人之急。在用人方法上,魏源提出了“取长避短”和“量能授职”的方法。魏源认为,要正确地使用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就必须为人才提供良好的环境。在人才的培养方面,魏源特别重视道德修养对人才培养和成长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一系列人才培养的伦理思想,如道德教化、亲历诸身、逆境复性、道德自省和经世致用等。
     魏源人才伦理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首先,魏源人才伦理思想与中国传统人才思想和人才伦理思想是一脉相传的,是对中国古代人才思想和人才伦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次,魏源人才伦理思想是其整个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鲜明的理论特色主要表现在:它是呼唤国民性改造的警世先声,是探究时代精神的理论先驱,是首倡人才强国的时代先锋。最后,魏源人才伦理思想对后世的人才思想和人才伦理思想在客观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Wei Yuan's ethical ideas of talent are not only a reflection of his unique thought system, but also an urgent requirement of his time. His personal experiences, ideological developments, historical changes, demands of his era constituted the basic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his ideas. Being a patriot bred, influenced and cultivated in Hunan province, Wei Yuan was not an ultranationalist who closed the country to international intercourse. Rather, with broad mind and strong national confidence, he was the first person who raised the strategic idea that to defeat the enemies is undergone learning from them. Meanwhile, he called for reforms of late Qing's academic atmosphere with " to study in order to apply" as principle. All of these established a solid cultural foundation for his ideas of talent's ethic. In conclusion, Wei Yuan's ethical ideas of talent can be generalized to three aspects:
     1. The ethical idea of evaluation. In Wei Yuan's opinion, talent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sage, wise man, man of honor, hero and scholar basing on different levels and contributions they make. Tracing on characteristics of ability, there are intelligent man, able man and man both intelligent and able. Meanwhile, Wei Yuan exquisitely observed that there were some persons who deceived others by claiming that they were talented although they were not. Wei Yuan called them "Bi Fu"(fake talents) and gave them a severe attack. According to Wei Yuan, the above people are transferable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Following the mainstream of historical Chinese evaluation standard that a talent should combine high ability with moral integrity and the moral integrity should be first stressed, Wei Yuan put forward separately evaluation standards for talent such as the moral standard, the ability standard and the combination of morality and ability. He held that the moral standards included moral responsibility for nation and people, moral concern with nation and people, moral achievement of pleasure in giving, moral regulation of communication, modest moral attitude, moral restraint of extravagance, moral awareness of honor and disgrace, and moral objectives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chievement, saying and virtue. Generally speaking, Wei Yuan's ethical idea of evaluation is a combination of motivation and effect, sense and sensibility.
     2. The ethical idea of talent's selection. Through reflections on the ancient selection systems of talent, Wei Yuan explored their advantages as well as disadvantages and concluded his own moral principles and methods in selection by putting emphasis on people's morality. Those represent his ethical ideas and preferences in selection issue. From ethical point of view, Wei Yuan made a profound reflection on old selection principles such as "san dai si er hou shi gong" and "jiu pin zhong zheng zhi" which the appointment of a person to a certain official is mainly relied on his inherited family background. What's more, he criticized fiercely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of his time, Wei Yuan proposed his reform program of selection system on the foundation of former experiences. In order to find out more talents to meet the nation's urgent need, he suggested that the selection of talents should be judged overall by neglecting the minor shortcomings. He also thought that talents should be respected by everyone including the emperor.
     3. The ethical idea of use and training of talen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ituation, it was Wei Yuan's innovation to combine the appointment by ability and the appointment by relationship instead of selecting one at the expense of the other, which not only made an important progress in people's appointment system, but also reformed the system in moral aspect. Besides, Wei Yuan held that in urgent cases, people of low social statues could be used as a supplementary appointment method. As for the methods of using people, he suggested making use of one's advantages and avoiding his shortages. Another way to use people was to appoint him according to his ability. Wei Yuan thought that only when a good environment was offered to talents, could they make contributions and be correctly used. With regard to the training of talent, Wei Yuan concentrated on the importance of moral teaching and suggested a set of ethical ideas of training including moralizing, experiencing, restoring personality in adversity, morally self-criticism and practical learning.
     Wei Yuan's ethical ideas of talent are very important in that firstly, his idea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ideas of talent. He inherited and further developed the ancient ethical ideas. Secondly? Wei Yuan's ethical ideas of talent constitute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his whole ideological system. Its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are vivid and special because it is a forerunner to call for national character's reconstruction, to explore time's spirit, to strengthen the country by talented man. Finally, Wei Yuan's ethical ideas of talent objectively influence latter ideas of talent and ethical ideas of talent.
引文
[1][美]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40页。
    [1]《孟子·公孙丑》.
    [2]《荀子·王制》.
    [1]由于这一制度本身的内在缺陷,从而必然导致了“举孝廉,父别居”的尴尬和笑话。
    [1]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魏源),北京:中国书店.1984年版.
    [2]张立文、默明哲编:《中国近代著名哲学家评传》(上),济南:齐鲁书社,1982年版,第87页。
    [3]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196页.
    [4]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37页.
    [1]魏源:《海国图志》(上)《海国图志原叙》,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2页。
    [2]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7页。
    [3]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35页.
    [4]魏源:《海国图志》(上)《海国图志原叙》.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2页.
    [5]魏源:《海国图志》(上)《海国图志原叙》,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2页.
    [1]魏源:《海国图志》(上)《海国图志原叙》,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2页.
    [1]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65页.
    [2]唐凯麟:《试论魏源的伦理思想》,求索,1983年第3期。
    [3]唐凯麟:《湖湘学术开生面,睁眼世界第一人》,《文史博览》2005年第6期。
    [1]朱佳强译,邵阳师专学报,1995年第1期。
    [2]广而言之,不仅是对魏源的人才伦理思想。即使是对所有有关思想家的人才伦理思想,迄今为止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研究.
    [1]魏源:《魏源集》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32页.
    [2]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9页。
    [1]魏源:《魏源集》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70页.
    [2]魏源:《魏源集》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673页。
    [3]魏源:《魏源集》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806页.
    [4]魏源:《海国图志》(上)《海国图志卷一》,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1页
    [1]魏源:《海国图志》.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302页。
    [2]魏源:《海国图志》(上)《筹海篇三》,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29页.
    [3]魏源:《海国图志》(中)《大西洋》,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1337页.
    [4]魏源:《海国图志》(上)《海国图志后叙》.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7页。
    [1]魏源:《海国图志》(上)《海国图志原叙》.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1页.
    [2]魏源:《海国图志》(上)《海国图志原叙》,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2页。
    [3]魏源:《魏源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67页.
    [4]魏源:《海国图志》(上)《海国图志原叙》,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2页.
    [5]魏源:《魏源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17页。
    [1]魏源:《海国图志》,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232页.
    [2]魏源:《海国图志》,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233页.
    [3]魏源:《海国图志》(上)《筹海篇三》,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26页.
    [4]魏源:《海国图志》,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183页.
    [5]魏源:《魏源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06页。
    [6]魏源:《海国图志》(上)《海国图志原叙》.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2页。
    [1]魏源:《魏源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73页。
    [2]魏源:《魏源集》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70页.
    [1]陈耀南:《魏源研究》《读<魏源研究>》,香港:乾易书屋,1982年版,第17页.
    [2]魏源:《魏源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3-24页.
    [1]魏源:《海国图志》(中)《大西洋》,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1382-1383页.
    [2]魏源:《海国图志》(下)《外大西洋》,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1632页。
    [3]魏源:《海国图志》(上)《筹海篇三》,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29页。
    [4]魏源:《海国图志》(上)《筹海篇三》,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27页.
    [5]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602-603页.
    [1]魏源:《海国图志》(上)《筹海篇三》,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30页.
    [2]魏源:《海国图志》(上)《筹海第三》,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33页。
    [1]陈耀南:《魏源研究》,香港:乾易书屋,1982年版,第36页。
    [2]魏源:《魏源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3页。
    [1]魏源:《魏源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2-13页。
    [2]魏源:《魏源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3-14页。
    [3]魏源:《魏源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4页。
    [4]魏源:《魏源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2页.
    [5]魏源:《魏源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3页.
    [6]魏源:《魏源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页。
    [7]魏源:《魏源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页.
    [8]魏源:《魏源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4页.
    [1]魏源:《魏源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4页。
    [2]魏源:《魏源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4页。
    [3]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6页.
    [4]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6页。
    [5]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9页.
    [6]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35页。
    [7]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35页.
    [1]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7页.
    [2]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9页.
    [3]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36页。
    [4]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36页.
    [5]魏源:《魏源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5页。
    [6]魏源:《魏源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56-157页.
    [7]魏源:《海国图志》(上)《海国图志原叙》,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2页.
    [1]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26页。
    [2]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28页.
    [3]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2-3页.
    [4]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26页。
    [5]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18页.
    [6]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27页。
    [7]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19页.
    [8]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29页。
    [1]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39页。
    [2]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9页。
    [3]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8页.
    [4]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8页.
    [5]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9页.
    [1]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9页。
    [2]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9页.
    [3]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9页。
    [4]魏源:《海国图志》(上)《爱国的进步的思想家--魏源(代序)》,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11页.
    [5]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8页.
    [6]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9页。
    [7]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4页。
    [8]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4页。
    [9]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5页.
    [10]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5页.
    [1]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37页。
    [2]魏源:《海国图志》(上)《筹海第三》.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26页。
    [3]魏源:《海国图志》《筹海第三》,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26页。
    [4]魏源:《魏源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55-56页。
    [5]魏源:《魏源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55页.
    [6]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65页.
    [1]魏源:《海国图志》《筹海篇三》,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31页。
    [2]魏源:《魏源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54-355页。
    [3]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9页。
    [4]魏源:《海国图志》(上)《筹海第三》,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35页.
    [5]魏源:《魏源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5-46页.
    [6]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7页。
    [1]魏源:《魏源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65页.
    [2]魏源:《魏源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65页.
    [3]魏源:《魏源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65页。
    [4]魏源:《魏源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66-167页.
    [1]魏源:《魏源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86页.
    [2]魏源:《魏源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87页.
    [3]魏源:《魏源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7页。
    [4]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79页.
    [5]魏源:《魏源集》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38页.
    [1]魏源:《魏源集》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32页.
    [2]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8-49页。
    [3]魏源:《魏源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08页.
    [4]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8页。
    [5]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9页.
    [1]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9页.
    [2]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9页.
    [3]魏源:《魏源集》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32页。
    [4]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7页.
    [5]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7页.
    [6]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9页.
    [1]参见《论语·哀公》.
    [2]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14页.
    [3]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3页.
    [1]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9页。
    [2]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16页。
    [3]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35页.
    [4]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页.
    [5]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3-54页。
    [6]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3-54页
    [1]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4页.
    [2]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4页。
    [3]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4页.
    [1]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65页。
    [2]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198页.
    [3]魏源:《魏源全集}第三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70页.
    [4]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65页。
    [5]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65页。
    [6]陈耀南:《魏源研究》,香港:乾易书屋,1982年版,第18页.
    [1]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6页.
    [2]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6页。
    [3]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22页.
    [2]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23页.
    [3]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7页。
    [1]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2页.
    [2]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2页.
    [3]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1-42页.
    [4]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72页.
    [5]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72页.
    [6]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72页。
    [1]魏源:《魏源集》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580页.
    [2]魏源:《魏源集》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653页.
    [3]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19页.
    [4]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18页.
    [1]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39页.
    [2]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1页。
    [3]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1页。
    [1]魏源:《魏源全集》第四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2页.
    [2]魏源:《魏源全集》第四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2页.
    [1]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24页。
    [2]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24页.
    [1]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24页.
    [2]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19页.
    [3]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35页。
    [4]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6页.
    [1]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6页。
    [2]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6页.
    [1]《周易·彖传》.
    [2]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9页.
    [3]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9页.
    [4]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9页.
    [1]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9页。
    [2]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10页。
    [3]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10页。
    [4]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10页.
    [1]《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2]《司马文正公集·训俭示康》。
    [3]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72页.
    [1]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72页。
    [2]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72页.
    [1]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72页.
    [2]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62页.
    [3]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62页。
    [4]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22页。
    [5]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22页。
    [1]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3页.
    [2]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3页。
    [3]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3页。
    [4]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3页。
    [5]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3页.
    [1]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8页.
    [2]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9页.
    [3]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9页.
    [4]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0页.
    [1]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0页.
    [2]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0页.
    [3]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6-7页.
    [4]魏源:《魏源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1页.
    [1]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1页.
    [2]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1页。
    [3]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1页.
    [4]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0页.
    [1]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75页.
    [2]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75页。
    [3]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75页.
    [1]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7页.
    [2]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7页.
    [3]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8页。
    [4]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8页。
    [1]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8页.
    [2]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8页。
    [3]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35页。
    [1]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27页。
    [2]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22页.
    [1]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61页.
    [1]魏源:《魏源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8页。
    [2]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7页.
    [3]魏源:《魏源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2页.
    [4]魏源:《魏源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72页.
    [1]唐凯麟:《伦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37-38页.
    [1]魏源:《魏源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57页.
    [1]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60页。
    [1]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9页.
    [2]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9页.
    [3]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9页.
    [4]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9页。
    [5]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9-60页.
    [1]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60页.
    [2]房列曙:《中国历史上的人才选拔制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5页。
    [1]房列曙:《中国历史上的人才选拔制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8页。
    [2]房列曙:《中国历史上的人才选拔制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9页.
    [1]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65页。
    [2]陈耀南:《魏源研究》,香港:乾易书屋,1982年版,第2页.
    [3]陈耀南:《魏源研究》,香港:乾易书屋,1982年版,第2页.
    [1]陈耀南:《魏源研究》,香港:乾易书屋,1982年版,第6页.
    [2]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198页。
    [3]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37页.
    [1]房列曙:《中国历史上的人才选拔制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24页.
    [2]房列曙:《中国历史上的人才选拔制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24页。
    [1]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196页。
    [2]房列曙:《中国历史上的人才选拔制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23页。
    [3]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65页。
    [1]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65页。
    [2]魏源:《海国图志》(上)《筹海篇三》,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30页。
    [1]魏源:《海国图志》(上)《筹海篇三》,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28-29页。
    [2]魏源:《海国图志》(上)《筹海篇三》,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29页.
    [3]魏源:《海国图志》(上)《筹海篇二》,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19页。
    [1]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67页.
    [2]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67页。
    [3]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69页。
    [4]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69页.
    [1]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37页.
    [2]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37页.
    [3]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37页.
    [4]南怀谨:《论语别载》,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64页.
    [1]南怀谨:《论语别载》,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66页.
    [2]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5页.
    [3]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5页。
    [4]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5页.
    [1]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7页。
    [2]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5页。
    [3]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7页.
    [4]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7-58页.
    [5]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67-68页.
    [1]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0页。
    [2]魏源:《海国图志》(上)《筹海篇二》,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17页。
    [3]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8页。
    [1]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8页.
    [2]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8页.
    [3]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8页。
    [4]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8页.
    [1]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7页.
    [2]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8页.
    [1]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8-59页。
    [2]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9页。
    [3]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9页.
    [1]魏源:《魏魏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6页.
    [2]魏源:《魏魏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6页。
    [3]魏源:《魏魏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6页.
    [1]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2页.
    [2]魏源:《海国图志》(上)《筹海篇三》,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29页。
    [3]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0页.
    [1]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0页.
    [2]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2页.
    [3]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16页。
    [4]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61页。
    [5]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8页.
    [6]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4页。
    [1]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0页。
    [2]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5页。
    [3]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4-45页.
    [1]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5页.
    [2]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5页.
    [3]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67页.
    [4]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68页。
    [1]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97页.
    [2]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67页。
    [3]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68页.
    [4]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67页.
    [1]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学习辅导百问.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2]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97页。
    [3]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67页。
    [4]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67页。
    [5]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67页。
    [6]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35页.
    [1]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68页。
    [2]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68页.
    [3]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68页。
    [4]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68页.
    [1]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37页。
    [2]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72页.
    [3]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7页。
    [4]魏源:《魏源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67页。
    [5]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3页.
    [6]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64页.
    [7]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2-3页。
    [1]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69页.
    [2]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69页。
    [3]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67页.
    [4]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0页.
    [1]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73页.
    [2]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73页.
    [3]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73页.
    [4]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73页.
    [1]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1页。
    [2]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6页.
    [1]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9页。
    [2]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7页.
    [3]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7页
    [1]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35-36页.
    [2]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39页.
    [3]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39页.
    [4]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39页.
    [5]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3页.
    [1]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3页。
    [2]魏源:《魏源集》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751页。
    [3]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2-3页.
    [1]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35页.
    [2]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27页.
    [3]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27页.
    [4]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27页.
    [5]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0页.
    [1]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7-8页.
    [2]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27页。
    [3]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37-38页.
    [1]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37页。
    [2]魏源:《魏源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8页.
    [3]魏源:《魏源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6页.
    [4]魏源:《魏源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7页.
    [1]魏源:《魏源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7页.
    [2]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37页.
    [3]魏源:《海国图志》(上)《海国图志原叙》,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2页。
    [4]魏源:《魏源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67页。
    [1]魏源:《魏源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56页.
    [2]魏源:《魏源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8页.
    [1]《孟子.滕文公下》.
    [1]《荀子简注》,章诗同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89页。
    [2]曹操:《曹操集》,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2页.
    [3]《唐会典·吏部考功郎》。
    [1]《贞观政要·祟儒考》。
    [2]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61页。
    [3]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6页。
    [1]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9页.
    [2]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9页。
    [1]《简明伦理学辞典》,成都:四川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86页。
    [2]魏源:《魏源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67页。
    [3]魏源:《魏源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67页.
    [4]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30页.
    [1]魏源:《魏源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72页.
    [2]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22页.
    [3]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30页。
    [4]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3页.
    [5]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62页。
    [6]魏源:《海国图志》(上)《爱国的、进步的思想家--魏源(代序)》.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4页。
    [1]魏源:《魏源集》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32页.
    [2]魏源:《魏源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67页.
    [3]魏源:《海国图志》(上)《海国图志原叙》,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2页。
    [4]魏源:《魏源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66页。
    [5]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65页.
    [6]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65页.
    [7]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37页.
    [8]魏源:《魏源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6页.
    [1]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9页。
    [2]魏源:《海国图志》(上)《海国图志原叙》,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2页.
    [3]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72页。
    [4]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7页.
    [5]魏源:《魏源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67页。
    [1]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67页.
    [2]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5页.
    [3]魏源:《海国图志》(上)《筹海篇三》,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29页.
    [4]魏源:《海国图志》(上)《筹海第二》,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19页。
    [5]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6页。
    [1]《论语·里仁》。
    [2]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36页。
    [3]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36页.
    [1]魏源:《魏源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6页.
    [2]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36页。
    [3]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4页。
    [4]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4页.
    [5]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0页。
    [1]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5页.
    [2]魏源:《魏源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0页.
    [3]魏源:《魏源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3页.
    [4]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72页.
    [5]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5页。
    [6]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20页.
    [7]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9页.
    [8]魏源:《魏源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64页。
    [1]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5页。
    [2]魏源:《魏源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64页.
    [3]魏源:《魏源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11页.
    [1]魏源:《魏源集》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34页.
    [2]魏源:《魏源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11页。
    [3]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72页。
    [4]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72页.
    [5]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72页.
    [6]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72页
    [1]魏源:《魏源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72页。
    [2]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39页.
    [3]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39页.
    [4]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24页。
    [1]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24页.
    [2]魏源:《海国图志》(上)《海国图志原叙》.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2页。
    [3]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35页.
    [1]魏源:《魏源全集》第四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27页.
    [2]宁靖:鸦片战争史论文专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20页。
    [1]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65页.
    [1]魏源:《海国图志》《海国图志原叙》,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2页。
    [2]魏源:《海国图志》《筹海篇三》,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31页.
    [3]魏源:《魏源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65页。
    [4]魏源:《海国图志》《海国图志原叙》,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2页.
    [5]魏源:《海国图志》《爱国的、进步的思想家--魏源(代序)》,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7页。
    [6]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3页.
    [1]魏源:《海国图志》《爱国的、进步的思想家--魏源(代序)》,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3-4页.
    [1]魏源:《海国图志》《爱国的、进步的思想家--魏源(代序)》,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1页.
    [2]魏源:《魏源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63页.
    [3]魏源:《魏源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63页.
    [4]魏源:《魏源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63页.
    [1]魏源:《魏源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66-167页。
    [2]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6页.
    [3]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6页。
    [1]魏源:《魏源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67页.
    [2]魏源:《魏源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11页。
    [3]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5页.
    [1]彭大成.韩秀珍:《魏源与西学东渐-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艰难历程》,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
    [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版,第309页。
    [3]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52页.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7页。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0页.
    [1]中共中央党校:《人才强国战略干部读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第25页。
    [2]邱霈恩:《新世纪领导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61-459页.
    [3]肖鸣政:《党政领导人才评价标准问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论语》,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版。
    [2]《孟子》,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版。
    [3]《荀子》,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版。
    [4]《法言》,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版。
    [5]《传习录》,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版。
    [6]《思问录》,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版。
    [7]《春秋繁露》,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版。
    [8]《象山语录》,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版。
    [9]《近思录》,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版。
    [10]《朱子性理语类》,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版。
    [11]《墨子》,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12]《礼记》(上、下),长沙:岳麓书社,2001年版。
    [13](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4]《淮南子》,广州:广州出版社,2001年版。
    [15](唐)吴兢:《贞观政要》,长沙:岳麓书社,2000年版.
    [16](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17]徐子宏:《周易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8]张耿光:《庄子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9](清)魏源:《魏源集》(上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
    [20](清)魏源:《魏源全集)(第一至二十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
    [21](清)魏源:《海国图志》(上中下册),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版。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2、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4]《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5]《家庭、私有制、国家的起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6]《列宁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7]《列宁选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8]《毛泽东选集)(第1、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9]《邓小平文选》(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0]《江泽民文选》(第1、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1][荷兰]斯宾诺莎:《伦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32][英]乔治·爱德华·摩尔:《伦理学原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3][英]休谟:《人性论》(上、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34][英]理查德·麦尔文·黑尔:《道德语言》,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35][德]叔本华:《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36][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7][德]赫尔穆特·施密特:《全球化与道德重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38][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39][美]亨德里克·威廉·房龙:《宽容》,上海: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
    [40][美]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41][意]托马斯·阿奎那:《亚里士多德十讲》,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年版.
    [42][日]西田几多郎:《善的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43][美]梯利:《西方哲学史》,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44][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洪佩都译,成都: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
    [45][美]弗洛姆:《人的潜能与价值》,林方主编,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46][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47][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48][德]马克斯·舍勒:《价值的颠覆》,罗梯伦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49][美]麦金太尔:《追寻美德》,宋继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50][加]查尔斯·泰勒:《现代性隐忧》,程炼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51][加]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韩震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52][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53][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 馆,1956年版。
    [54][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55][法]卢梭:《爱弥尔》上卷,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56][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与确证》,郭本禹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7][德]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张锋等译,成都: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
    [58][德]兰德曼:《哲学人类学》,阎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59][智利]里奧·萨拉斯.松梅尔:《21世纪道德观》,王再励译,北京: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
    [60][英]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伦理学》,张成岗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1][法]弗朗索瓦·于连:《道德奠基--孟子与启蒙哲人的对话》,宋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2][苏]伊.谢.科恩:《自我论》,佟景韩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6年版。
    [63][俄]尼古拉·别尔加耶夫:《论人的奴役与自由》,张百春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
    [64][美]汉娜·阿伦特:《论人的条件》,竺乾威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5][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译,上海: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66][美]弗雷德·鲁森斯:《组织行为学》,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版。
    [67][美]彼得·诺斯豪斯:《领导学:理论与实践》,吴荣先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8][美]华伦·本尼斯:《怎样成为领导》,吴金根、吴群译,北京:九州图书出版社,1999年版。
    [69]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70]苗力田:《古希腊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71]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72]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73]牟钟鉴:《儒学价值的新探索》,济南:齐鲁书社,2001年版。
    [74]王玉墚:《当代中国价值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5]罗国杰、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76]蒙培元:《中国哲学主体思维》,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77]成中英:《合内外之道--儒家哲学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78]叶启绩等编著:《20世纪西方人生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9]罗国杰:《道德建设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80]唐凯麟:《伦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81]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82]姜法曾:《中国伦理学史略》,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
    [83]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84]樊浩:《中国伦理精神的现代建构》,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85]唐凯麟、王泽应:《20世纪中国伦理思潮问题》,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86]陈少峰:《中国伦理学史》(上、下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87]张立文、默明哲:《中国近代著名哲学家评传》(上),济南:齐鲁书社,1985年版。
    [88]李奇:《道德学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89]周原冰:《道德问题论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90]宋希仁:《道德观通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91]夏伟东:《道德本质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92]唐凯麟、张怀承:《成人与成圣--儒家伦理道德精粹》,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3]唐凯麟:《走向近代的先声--中国早期启蒙伦理思想研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94]龚群:《当代西方道义论与功利主义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5]魏英敏:《新伦理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96]罗国杰:《伦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97]王海明:《新伦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98]任继愈:《中国哲学史》(一、二、三、四),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99]唐凯麟:《伦理学大思路》,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00]杨国荣:《伦理与存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01]季羡林:《修身与治学》,沈阳:沈阳出版社,2003年版。
    [102]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3]龚爱林:《变革中的道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04]陈忠武:《人性的烛光》,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05]徐惟诚:《传统道德的现代价值》,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06]周奋进:《转型期的行政伦理》,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年版。
    [107]郑晓江、杨雪骋:《传统道德与当代中国》,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08]龚群:《当代中国社会伦理生活》,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09]郭齐勇:《传统道德与当代人生》,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10]鄯爱红:《品德论》,同心出版社,1999年版。
    [111]章海山:《当代道德的转型和建构》,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2]刘智峰:《当代中国道德伦理的深重忧思》,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3]郑晓江、李承贵、杨雪骋:《传统道德与当代中国》,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14]李建华:《德性与德心》,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5]茅于轼:《中国人的道德前景》,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6]王海明:《社会治理的道德原则体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7]周昌忠:《生活圈伦理学》,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118]唐凯麟、曹刚:《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评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9]王希:《原则与妥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0)马振铎、徐远和、郑家栋:《儒家文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21]刘述先:《儒家思想开拓的尝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2]龚群:《当代中国社会伦理生活》,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23]刘永芳、房慧聪:《人格评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24]程燎原、江山:《法治与政治权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5]崔永东:《内圣与外王·中国人的人格观》,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26]张国钧:《先义与后利·中国人的义利观》,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27]张践:《德性与功夫·中国人的修养观》。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版。
    [128]柴毅龙:《尊道与贵德·中国人的价值观》,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29]陈鹏:《执在与空无·中国人的境界观》,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30](台)傅佩荣:《哲学与人生》,上海: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131]郭培贵:《官德》,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3年版。
    [132]李建华:《中国官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33]卢嘉锡:《当代中国从政道德箴言》,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134]万俊人:《现代经济伦理导论》,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35]陈泽环:《伦理引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136]侯惠勤:《马克思主义著作精要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37]焦国成:《领导干部一定要讲道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
    [138]焦国成:《德治中国》,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139]刘智峰:《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干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40]房宁:《当代中国的新政治哲学论以德治国方略》.北京:文汇出版社,2002年版。
    [141]罗宏曾:《从政史鉴》,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142]王诚:《从政明镜》,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43]朱海风、史鸿文:《治国范畴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44]冯契:《中国近代哲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45]王兴国、聂荣华:《湖南文化纵横谈》,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46]《中国近现代哲学史论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47]聂荣华、万里:《湖湘文化通论》,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8]王家俭:《魏源年谱》,北京: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7年版。
    [149]李伯荣:《魏源师友记》,长沙:岳麓书社,1983年版.
    [150]杨慎之、黄丽镛:《魏源思想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51]陈耀雨:《魏源研究》,香港:乾易书屋,1982年版。
    [152]李汉武:《魏源传》,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53]刘泱泱、郭汉民、赵烈安、姚振群:《魏源与近代中国改革开放》,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54]李少军:《魏源与冯桂芬》,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55]黄丽镛:《魏源年谱》,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56]魏寅:《魏源传略》,北京:光华出版社,1990年版。
    [157]李瑚:《魏源研究》,北京:朝华出版社,2002年版。
    [158]彭大成、韩秀珍:《魏源与西学东渐》,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59]《鸦片战争》第五卷,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
    [160]顾廷龙:《清代会试朱卷集》第13册,台北:成文出版社,1992年版.
    [161]朱耀廷、李月修:《诸子人才观与现代人才学》,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版。
    [162]王通讯:《人才学通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63]常校珍:《中国古代人才思想论稿》,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64]邱霈恩:《新世纪领导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65]孙钱章:《领导新方略》,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66]王通讯:《王通讯人才论集》(1-5),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67]徐颂陶:《中国人才战略与人才资源开发》,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1年版。
    [168]叶忠海等:《人才学概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69]沈荣华:《第一资源论》,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版。
    [170]张彦、袁璋等:《人才经济学概论》,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71]孙密文:《人才学》,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72]钟祖荣:《现代人才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173]罗洪铁:《人才学基础理论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74]李新生:《当代中国人才问题》,哈尔滨: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175]张学忠:《人才战略论文集》,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1年版。
    [176]文明:《新纪元的第一国策-知识经济与人才资源》,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9年版.
    [177]常校珍:《中国古代人才思想论稿》,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78]冯培、贺淑曼:《创新素养与人才发展》,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1年版。
    [179]张忠元、向洪:《人才资本》,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180]陈金玉:《邓小平人才思想研究》,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
    [181]刘德道、硕晶忱:《人才修养教程》,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82]王海山、王续琨:《教育·科学·社会-当代社会的大教育观》,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83]孙喜亭:《教育原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84]袁坤:《哈佛人才管理学》,中国三峡出版社,2000年版。
    [185]王忠明:《人的暴利-新经济、知识经济与人力资本的另类思考》,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86]胡又牧:《人才大视野》,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187]陈昌贵:《人才流动与回归》,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88][美]爱德华·拉齐尔:《人事管理经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89]李树喜:《中国人才史稿》,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90]苗枫林:《中国用人史》,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191]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92]房列曙:《中国历史上的人才选拔制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93]周毅:《传媒人才学概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194][美]德博拉·安科纳,托马斯A·科奇安,莫琳.斯库利,约翰·范马阿南,D.埃莉诺·韦斯特尼:《组织行为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195]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中国人才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96]胡跃福:《人才资源开发论》,北京:远方出版社,2004年版。
    [197]胡跃福:《人才资源开发战略研究的理论与实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98]杨敬东:《当代人才问题新视角》,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版。
    [199]硕晶忱:《管理人才学》,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00]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人才》,党建读物出版社,2003年版.
    [201]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人才工作理论研究报告》,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3年版。
    [202]《纪念魏源诞辰2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邵阳:{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
    [203]常双燕、赵洁民:《论魏源的人才观》,《经济论坛》,2004年第15期。
    [204]廖济忠:《试论魏源的“乱世人材”观》,《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3期.
    [205]唐凯麟:《试论魏源的伦理思想》,《求索》,1983年第3期.
    [206]邬祥林:《魏源的人才思想》,《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
    [207]彭大成:《魏源的人才治国论》,《船山学刊》,2001年第3期。
    [208]杨慎之、黄丽镛:《魏源论人材》,《求索》,1983年第!期。
    [209]黄晗初:《魏源人才观刍议》,《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3期。
    [210]王有先:《魏源人才思想浅窥》,《山东医科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
    [211]廖济忠:《再论魏源的“乱世人材观”》,《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212]张代春:《继承与超越-论魏源的人才思想》,《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1期。
    [213]汉林:《魏源研究的新进展-纪念魏源诞辰2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求索》,1994年第6期。
    [214]崔华前:《论魏源对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重要贡献》,《辽宁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7期.
    [215]傅治同:《新的视角.新的成果-纪念魏源210周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邵阳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216]郭汉民:《弘扬魏学·继往开来-魏源诞辰2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邵阳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
    [217]刘放鸣:《魏源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求索》,2004年第1期。
    [2]8]袁洪亮:《近20年魏源思想研究综述》,《吉首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219]钟新梅:《魏源人才观摭论》,《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220]崔荣华:《试论魏源的人才思想》,《淮北煤炭师范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221]唐凯麟:《湖湘学术开生面,睁眼世界第一人-试析魏源的爱国主义思想》,《文史博览·理论》,2005年第6期。
    [222]蒋金星:《魏源研究的新材料-道光甲辰会试朱卷》,《湖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科版),2003年第5期。
    [223]周启元:《关于人才评价标准问题的思考》,《中国人才》,2003年第1期。
    [224]章小林:《人才评价类型论》,《求索》,2004年第4期。
    [225]肖鸣政:《能绩人才观的人力资源开发学分析》,《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4期。
    [226]王亚群:《论邓小平人才评价标准思想》,《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227](香港)陈耀南:《魏源与中国的的现代化》,《求索》,1984年第5期。
    [228]汤志钧:《魏源的“变易”思想和(诗)(书)古微》,《求索》,1984年第5期。
    [229]杨慎之:《杰出的爱国主义思想家-魏源》,《求索》,1984年第5期。
    [230]李汉武:《论魏源变革思想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前身的启蒙思想》,《求索》,1985年第3期。
    [231]陈扬桂:《论魏源的的人才思想》,《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0期。
    [232]孙功、王劲:《试论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总体构想》,《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233]严亚明:《“师夷长技”与魏源的民族意识》,《宁夏社会科学》,2001年第9期。
    [234]齐冬莲:《试论魏源人才学思想及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235]刘兴豪、聂家华:《从道光甲辰会试朱卷看魏源的人才思想》,《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236]崔荣华、周才方:《龚自珍、魏源人才思想研究》,《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237l俞祖华:《启蒙的发轫-魏源“平人心之积患”思想述评》,《社会科学辑刊》,1995年第6期。
    [238]崔华前:《论魏源对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重要贡献》,《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7期.
    [239]林红:《经世致用与老子思想的融合》,《山东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240]陈其泰:《论魏源社会改革思想的时代特点》,《江海学刊》,2002年第5期.
    [241]陶用舒:《魏源改革业绩述评》,《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
    [242]刘兴邦:{魏源与湖南文化传统》,《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243]王耀伦:《魏源与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宁波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9期。
    [244]王菡:《魏源教育思想浅谈》,《邵阳师专学报》,1994年第4期。
    [245]孙功:《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之来源问题》,《兰州教育学院学坛》(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246]徐光仁:《试论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华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2期.
    [247]林刚:《试论魏源的经济思想》,《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248]郭汉民:《论魏源师友交往及其思想发展》,《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249]肖钟生:《论魏源的对外开放思想》,《邵阳师专学报》,1996年第3期.
    [250]钟觉明:《试论魏源的开放观》,《邵阳师专学报》,1994年第4期.
    [251]孙功:《试论魏源哲学思想(续)》,《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252]李瑚:《魏源改革思想试析》,《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
    [253]#12
    [254]#12
    [255]#12
    [256]Wang Lixin,"American Missionaries and the trend of opening eyes to observe the world in China after the Opium War",American Studies in China,Vol.2,1996
    [257]An Shanli,"African Studies in China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A Historiographical SurveyAfricanStudiesReview,Vol.48,Nol,April,p59-87,200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