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小区域流通货币及乡土币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小区域流通货币是一种代用货币或货币符号。其发行主体或为钱铺、钱庄、商号、工矿企业等商业部门,或为县级地方基层政权,或为社会团体等准权力部门;其流通范围一般限于一县之境,而且仅能部分地履行货币职能。小区域流通货币是在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向近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演变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货币现象,反映了从封建国家货币制度衰亡到资本主义中央银行体系建立之前的过渡性特征。
     民国小区域流通货币的职能因其发行主体的不同而不同。基层政权所发行之纸币在当地等同于法币,而商业部门所发行的商业票券则仅用于市场找零或工商业者之间的业务往来及票据清算,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货币。不同政府部门所发行之政府票券的性质迥然不同。地方政府货币的垂直发行和商业票券的横向流通,导致了事实上的两个货币系列,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民国时期的乡土币制体系。这一现象,既与当时的军阀割据和地方财权独立直接相关,也与当时的乡村自治运动等密切关联。
     小区域流通货币的不平衡性既是货币实物化的表现,也是近代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反映。其发行和使用状况,既有南北之别,也有城乡之异,更有发达与欠发达地域间的不同。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北方与南方农村钱票的流通差异,是南北差异的最好例证,而城乡之间的差异,则反映了日益突出的城乡经济二元化倾向。乡村在金融机构、货币供需、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与城市的较大差距,决定了其独特货币体系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民国乡土币制,是在国家基本货币制度之下存在的相对独立的乡村纸币制度。首先,民国时期的乡村手工业因受洋货冲击而日益衰退,农民收入则因农村经济凋敝而急剧下降。由于无法得到国家银行的供给,小面额辅币券不得不依赖身处底层市场的商业主体来提供。其次,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由于旨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乡村贫、弱问题并未解决,农民负担有增无减,士绅则由过去的乡村维护者变成了上层政策的执行者。在此过程中,乡村钱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再次,国家货币制度不健全是乡土币制存在的币制基础。虽然民国小区域货币发行主体的多元化是一个现实存在,但货币发行的集中和统一是货币管理制度化的必然趋势。民国国家银行虽然垄断了货币发行权,但因统一的国内大市场并未形成,统一国币的流通也就无法实现。
     民国币制体系具有二维结构特征,即各级政府以财政为目的所创立的法定货币体系与商业机构以金融为目的所运行的非法定的媒介货币体系二者的共生并存。前者兼顾官僚资本企业的利益;后者反映了民族资本家和中小商人集团的利益诉求。在两者的对峙和博弈中,后者有逐步被压缩的倾向。
Circulating-in-small-area currencies refer to the token or the symbol of money. The issuers included not only money shops, native banks, businesses, industrial and mining enterprises and other business departments, but also local political powers, quasi-power sectors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 They could circulate in merely narrow and fixed areas. Circulating-in-small-area currencies reflected the monetary phenomena happening during the course of evolution from China's feudal economy to a modern capitalist economy. It also indicated the transitional stage and the whole process of financal development from the feudal monetary system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entral Bank with the capitalist system.
     Circulating-in-small-area currencies had different functions due to the different issuers. The notes issued by local powers indicated that those currencies at the local level had the same functions as legal tenders. Commercial bills issued by the business sectors had no such functions; they could be used only in the market through the trade and the liquidation between the businessmen, that is, it is not entirely currency in a sence. Notes issued by different government departments had also big differences in nature. The vertical circulating mode of notes issued by local governments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commercial bills flowing in a horizontal way. Thus it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two series of money with two-dimensional structure. This system, compared to the national currency system, was independent to some extent, which was related to the warlords in the early Republic, and local powers and self-government movements.
     The imbalance of Circulating-in-small-area currencies is shown not only b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hysical currency, but also by the regional imbalanc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modern times. From a geographic perspective, the imbalances existed between north and south, urban and rural areas, as well as between developed and less developed regions. The differences were also reflected i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money supply and demand,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 on. All of these were the reasons for the base of existence of rural monetary system. Cash notes were more widely used in the north than in the south in the 1920s and 1930s, which was the best example of North-South differences.
     The rural monetary system was a relatively independent monetary system under the state's monetary system. First, from an economic perspective, the rural self-sufficient natural economy came into bankruptcy, and handicrafts gradually slowed down which was mainly affected by the squeezing of foreign goods. Depressed rural economy prompted sharp drop in the income of farmers. Fractional currencies with small denominations were unavailable due to lack of supply from the national banks.Second, the rural reconstruction and self-government reform, aimed at strengthening the governance and building of rural orders so as to change the poor, weak, scattered, chaotic situation, in fact increased the financial burden of farmers. The rural gentry changed from the past defender for the country into the implementators of the state policy. Third, the fact that the 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was not perfect was the basis for the existence of rural monetary system. The multiple issue of Circulating-in-small-area currencies added the total amnout of money supply and broke the rigescent feudal monetary system. But it was the tendency that the monetary system moved to the centralized issue of money. The domestic big market was far from being achieved, and consequently no uniform national currency was in circulation.
     On the whole the monetary scheme during the Republic period had the feature of two-dimensional structure, that is,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issued notes or bills as the legal tender in order to finance, while commercial institutions made it for the purpose of business which was often regarded as non-statutory. Circulating-in-small-area currencies in rural communities were particularly significant. National banks, Provincial banks serving as the center of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political system coexisted with the local currency issued by the old-style banks and institutions in the countryside. The former took into account the service of bureaucrat-capitalist enterprises; the latter reflected the interests and demands of national capitalists, small and medium business groups. In the confrontation between the two, the latter had gradually been compressed.
引文
[1]马寅初:《通货新论》,商务印书馆,1947年第三版。
    [2]张家骧:《中华币制史》,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影印本。
    [3]佚名:《币制汇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影印本。
    [4]李骏耀:《中国纸币发行史》,重庆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1944年。
    [5]徐沧水:《民国钞券史》,上海银行周报社,1924年。
    [6]张辑颜:《中国金融论》,黎明书局,1936年。
    [7]杨荫溥:《杨著中国金融论》,商务印书馆,1930年。
    [8]徐寄庼:《最近上?鹑谑贰罚虾R兄鼙ㄉ纾?932年增改第三版。
    [9]朱偰:《中国信用货币发展史》,重庆中国文化服务社,1943年。
    [10]潘子豪:《中国钱庄概要》,上海华通书局,1931年。
    [11][清]段光清:《镜湖自撰年谱》,中华书局,1960年。
    [12][清]法式善:《陶庐杂录》,中华书局,1959年。
    [1]《申报》
    [2]《东方杂志》
    [3]《大公报》
    [4]《河北工商月报》第1卷10~12期(1929年7~9月)。
    [5]钱轶群:《我国辅币之过去与今后》,《中联银行月刊》1941年2卷4期。
    [6]张昭:《近百年来之中国银行业》,《中联银行月刊》1941年2卷5期。
    [7]庄叔英:《今后之外国银行应严加取缔》,《银行周报》11卷19号(1927年5月24日)。
    [8]郭孝先:《上海的外国银行》,《上海市通志馆期刊》第2卷第2期(民国廿三年九月)。
    [9]何育禧:《民国十六年银行营业概况》,《银行月刊》第8卷第9号(民国十七年九月)。
    [10]佚名:《严禁私发钱票》,《银行月刊》1928年第8卷第1号。
    [11]佚名:《各埠金融·鲁省金融汇志》,《银行月刊》1928年第8卷第3号。
    [12]佚名:《各埠金融·济南银钱号发行钞票之调查》,《银行月刊》1928年第8卷第4号。
    [1]《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清政府统治时期上册》,中华书局,1964年。
    [2]《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一辑》(1924-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3]《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1924-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4]巫宝三等编:《中国近代经济思想与经济政策资料选辑1840-1864》,科学出版社,1959年。
    [5]天津市档案馆等:《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28-1937),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
    [6]章开沅、刘望龄、叶万忠:《苏州商会档案丛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7]吉林市文史资料编委会:《吉林货币金融史料》吉林市文史资料第八辑,吉林市政协文史委,1988年。
    [8]戴鞍钢、黄苇:《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年。
    [9]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
    [10]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上海钱庄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
    [11]河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河北近代经济史料·交通金融邮电》,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12]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河北省志43·金融志》,中国书籍出版社,1997年。
    [13]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山西通志30·金融志》,中华书局,1991年。
    [14]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山西省·金融》,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
    [15]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贵州省志·金融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
    [16]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吉林省志·卷31/金融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
    [17]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阎锡山与山西省银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
    [18]河北省政协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河北文史集粹·经济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
    [19]宜都县金融志编写组:《宜都县金融志》(湖北)1982年。
    [20]枣阳县金融志编写组:《枣阳县金融志》(湖北)1986年。
    [21]湖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湖南金融百年》,岳麓书社,1999年。
    [22]中国经济调查报告华北编第一种:《中国实业志·山东省》,宗青图书公司,1933年。
    [23]中国经济调查报告华北编第二种:《中国实业志·山西省》,宗青图书公司,1936年。
    [24]《中国实业志·湖南省》,宗青图书公司,1935年。
    [25]《中国实业志·江苏省》,宗青图书公司,1933年。
    [26]佚名:《取缔花票与辅币券之集中发行》,《江西经济问题》,江西省政府委员会编印,1934年。
    [27]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国民政府财政金融税收档案史料》(1927-1937),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
    [28]人民银行北京分行金融研究所:《北京金融史料·典当钱庄票号证券篇》,1994年编印。
    [29]交通银行总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交通银行史料》(第一卷下),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
    [30]缪新权、李怀信、吴选胜:《北洋军阀军事经济史》,黄河出版社,1992年。
    [31][日]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商务印书馆,1973年。
    [32]《六安县志》,黄山书社,1993年。
    [33]《南陵县志》,黄山书社,1994年。
    [34]《宿松县志》,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35]《太湖县志》,黄山书社,1995年。
    [36]《萧县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37]《呼兰县志》,中华书局,1994年。
    [38]《五常县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
    [39]《木兰县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
    [40]《砀山县志》,方志出版社,1996年。
    [41]《荣成市志》,齐鲁书社,1999年。
    [42]《威海市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
    [43]《文登市志》,中国城市出版社,1996年。
    [44]《文水县志》,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1]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
    [2]石长有:《清代地方私帖图录》,中华书局,2006年。
    [3]石长有:《民国地方私票图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6年。
    [4]王雪农、刘建民:《中国山西民间票帖》,中华书局,2001年。
    [5]张志中:《收藏与鉴赏—中国近代纸币、票券图鉴》,知识出版社,1997年。
    [6]北京市钱币学会:《中国纸币标准图录》,北京出版社,1994年。
    [7]吴筹中:《中国纸币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8]叶世昌、李宝金、钟祥财:《中国货币理论史》,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
    [9]周祥:《纸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
    [10]郁祥桢:《钱币丛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11]人民银行北京分行金融研究所:《北京金融史料·货币篇》,1994年内部版。
    [12]马传德:《老上海货币》,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
    [13]杨华履:《九江历代货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14]南通市钱币协会:《南通钱币研究文选(1993-2003)》,2003年7月内部版。
    [15]张通宝:《湖北近代货币史稿》,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16]王正旭:《南阳历史货币》,科学出版社,1998年。
    [17]田茂德、吴瑞雨:《民国时期四川货币金融纪事》(1911-1949),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9年。
    [18]高文、袁愈高:《四川近现代纸币图录》,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
    [19]张立明、游孚生:《吉林纸币》,延边人民出版社,1997年。
    [20]潘连贵:《上海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21]王永生:《新疆历史货币——东西方货币文化交融的历史考察》,中华书局,2007年。
    [22]魏光奇:《官治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23]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新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
    [24]全汉升:《中国行会制度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
    [25]桂林钱币学会:《广西历史货币图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6]郑家度:《广西金融史稿(上、下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
    [27]郑家度:《广西近百年货币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28]吴志辉、肖茂盛:《广东货币三百年》,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
    [29]秦子卿:《江苏历代货币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30]傅为群:《近代民间金融图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31]杭州市钱币学会:《浙江纸币》,西冷印社,1995年。
    [32]韩海京:《海南历史货币》,中国金融出版社,1992年。
    [33]戴建兵:《中国近代商业银行纸币史》,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34]戴建兵:《中国近代纸币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年。
    [35]戴建兵:《中国钱票》,中华书局,2001年。
    [36]戴建兵、盛观熙:《中国历代钱币通鉴》,人民邮电出版社,1999年。
    [37]戴建兵、陈晓荣:《中国货币金融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
    [38]戴建兵、陈晓荣:《中国纸币史话》,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
    [39]杜恂诚:《中国金融通史·第三卷·北洋政府时期》,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
    [40]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1840-1937)》,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41]张景月、刘新风:《商史通鉴》(上下),九洲图书出版社,1996年。
    [42]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金融历史教研室:《近代中国的金融市场》,中国金融出版社,1989年。
    [43]董丛林:《河北经济史》(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
    [44]胡根喜:《老上海——拉洋片》,学林出版社,2003年。
    [45]陈存仁:《银元时代生活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46]张巩德:《山西票号综览》,新华出版社,1996年。
    [47]张桂萍:《山西票号经营管理体制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
    [48]孔祥毅:《金融贸易史论》,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
    [49]董继斌、景占魁:《晋商与中国近代金融》,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年。
    [50]常梦渠、钱椿涛:《近代中国典当业》,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
    [51]钟思远、刘基荣:《民国私营银行史》,四川大学出版社,1999年。
    [52]山西财经大学晋商研究院:《晋商研究早期论集》,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
    [53]卫聚贤:《山西票号史》,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
    [54]陈其田:《山西票庄考略》,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
    [55]张池:《河北货币图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56]汤国彦:《云南历史货币》,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57]甘肃钱币学会:《甘肃历史货币》,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年。
    [58]周起业、刘再兴、祝诚、张可云:《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59]郑昌淦:《明清农村商品经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60]佟灿章:《东三省金融币制论》,著者自刊,1915年。
    [61]齐武:《孔氏地主庄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重庆出版社,1982年。
    [62]缪坤和:《经济史论丛(三)》,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
    [63]何伟福:《清代贵州商品经济史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
    [64]黄志繁、廖声丰:《清代赣南商品经济研究:山区经济典型个案》,学苑出版社,2005年。
    [65]张杰:《中国金融制度的结构与变迁》,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
    [66][英]亚当·斯密著,唐日松译:《国富论》,华夏出版社,2004年。
    [67][英]约翰·F.乔恩:《货币史——从公元800年起》,商务印书馆,2002年。
    [68][日]黑田明伸著,何平译:《货币制度的世界史——解读“非对称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69][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货币的非国家化》,新星出版社,2007年。
    [70][美]劳伦斯·H·怀特:《货币制度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71][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货币的祸害——货币史片断》,商务印书馆,2006年。
    [72][美]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2版上,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
    [73][英]马歇尔:《货币、信用与商业》,商务印书馆,1997年。
    [74][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货币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75][美]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著,徐子健、何建雄、朱忠译:《西欧金融史》(第二版),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
    [76][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分析史》(三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
    [77][日]山口重克:《市场经济:历史·思想·现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78][日]吉田雄虎:《中国货币史纲》,中华书局,1934年。
    [1]《中国钱币》
    [2]《江苏钱币》
    [3]《民间私钞》
    [4]《中国私钞》
    [5]《亚洲钱币》
    [6]《安徽钱币》
    [7]《钱币博览》
    [8]《成都钱币》
    [9]《中州钱币『金融理论与实践』钱币专辑「九」》2001年9月。
    [10]《中州钱币『金融理论与实践』钱币专辑「十」》2002年10月。
    [11]《中州钱币『金融理论与实践』钱币专辑「十一」》2003年9月。
    [12]《廊坊钱币》,2002年第1期。
    [13]《新疆钱币》
    [14]《新疆金融(增刊2)》1986年8月。
    [15]《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专刊》1997年第1期。
    [16]《陕西金融·钱币专辑11》1989年5月。
    [17]张继彬:《益寿临广四县边区流通辅币印刷所》,《山东金融研究·钱币专刊一》,1987年。
    [18]周爱萍:《论日本江户时代著名儒学家新井白石的货币思想》《中州钱币·“金融理论与实践”钱币专辑(十二)》。
    [19]海放、张伟、崔灿:《近代奉天的官帖与私帖》,《东北地方史研究》1986年第1期。
    [20]张国辉:《晚清财政与咸丰朝通货膨胀》,《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3期。
    [21]林准祥:《广东银行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3期。
    [22]蒋伟国:《民国时期的纸币发行》,《民国春秋》1996年第1期。
    [23]吕振羽:《关于近代中国的纸币》,《史学集刊》1983年第2期。
    [24]陈尚孔:《抗日战争时期冀中银行工作与货币斗争史料》,《冀中人民抗日斗争资料》第36期(1986年1月)。
    [25]郝丽萍:《“晋钞”在山西的始末》,《苏州钱币》1995年总11期。
    [26]张小杰:《天主教堂发行的纸票》,《深圳钱币》2005年增刊。
    [27]赵建修:《民初土票之探索》,《钱币世界》1990年第1卷第3期(民国79年)。
    [28]鲜明:《摇钱树考》,《甘肃金融》1986年增刊。
    [29]李明:《江淮印钞厂与江淮银行钞票》,《天津金融月刊·钱币专刊二》1988年增刊2。
    [30]王雪农:《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西纸币形制交汇融合的历史考察》,《河北金融》2006年(钱币专辑)。
    [31]盛志坚:《抗战时期国民党地方政权在山东敌后各区、县发行纸币考》,《世纪珍藏》2004年第1期(总第33期)。
    [32]张甦:《山东寿光铜元票》,《陕西金融·钱币专辑11》1989年5月。
    [33]宋康年:《民间金融话店票》,《成都钱币》2001年第3期。
    [34]徐月英:《清代纸币及其在江苏行用的概要》,《苏州钱币》1987年总3期。
    [35]花国民:《掘港自治委员会临时流通券壹圆券发现与探讨》,《南通钱币》2004年第2期。
    [36]韦太来、徐化夷:《建国前安徽铸造印制发行的货币和流通券简介》,《安徽金融研究·金融史志、钱币专辑》1986年增刊四。
    [37]黄铁君:《湘中地区民国私票的版式图案及文字特色》,《钞票》总第11期,2002年1月。
    [38]戴建兵:《略谈民国时期江西纸币发行机构》,《钱币研究》1990年第1期。
    [39]吴筹中:《试谈清末至北伐战争前的江西省纸币》,《钱币研究》1989年第1期。
    [40]易树云、李强:《修水县救济金融合作社“当十铜元壹佰枚”纸币》,《钱币研究》2003年第1期。
    [41]陈本支:《江西九江县商会及惠然庄等发行之铜元枚票》,《中华集币汇刊》第5期,[台北]中华集币协会(民国89年),2000年10月。
    [42]王金龙:《嘉兴的“竹筹欠找牌”和“欠找券”》,《陕西金融·钱币专辑11》,1989年5月。
    [43]林斌:《抗战时期衢山地方纸币》,《舟山钱币》1991年第1期。
    [44]孙保轩:《白埠德合福钱票》,《舟山钱币》1991年第4期。
    [45]盛观熙:《梁弄镇商会临时货币券》,《舟山钱币》1996年第2期。
    [46]唐志澄:《再论天地会“钟灵堂”布币》,《舟山钱币》2994年第3期。
    [47]江伟年:《解放前夕福建的地方纸币》,《福建钱币》1989年第2期。
    [48]叶伟奇:《近代福建的民间私票》,《世纪珍藏》2004年第1期。
    [49]吴平:《广东铸币、纸币简介》,《广东钱币通讯(13)》1990年4月。
    [50]永静堂俞:《清代上海北市庄号汇票》,《宣和币钞》2003年第2期。
    [51]永静堂俞:《熊希龄香山慈幼院流通券补遗》,《宣和币钞》2000年第2期。
    [52]永静堂俞:《中西钞票之渊源上》,《宣和币钞》2001年第6期。
    [53]张荣祥:《1901年—1935年四川钱币初探》,《重庆市钱币学会成立大会专刊》,1988年12月。
    [54]杨永节:《近代甘肃纸币述略》,《苏州钱币》1995年总第11期。
    [55]佚名:《试谈澳门银票》,《上海钱币通讯》第1—10期合订本,1987年第1期。
    [56]陆米强:《谈“镇海县政府临时流通券”》,《上海钱币通讯》1988年第7期。
    [57]丁叔健:《营口炉银初探》,《辽宁文史资料》第8辑,1984年。
    [58]资耀华:《北洋时期货币紊乱情况见闻录》,《文史资料选辑》第75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年。
    [59]许建中:《油布钞在陕南发行流通情况》,《西安文史资料》第6辑1984年10月。
    [60]宋维桢:《清末桂林私商发行凭票的黑幕》,《广西文史资料选辑》第4期。
    [61]尚绶珊:《北京炉房、钱铺及银号琐谈》《文史资料选辑》第44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0年。
    [62]张启元、徐琳:《旧南昌市的金融业》,《南昌文史资料》第6辑。
    [63]吴宝鉴:《晃县市票流通始末》,《新晃文史资料》第二辑,1988年,内部发行。
    [64]袁静波:《济宁“利济钱票”充斥市场见闻》,《济宁文史资料》第三辑,1987年。
    [65]邵伟恩:《济宁建国前的金融业》,《济宁文史资料》第四辑,1987年。
    [66]陈培曾:《二十年代的沙市票潮》,《沙市文史资料》第二辑。
    [67]任琪:《赤峰凭帖》,《红山文史》第二辑,1987年。
    [68]何治安:《哈尔滨地方金融概况》,《哈尔滨文史资料》第九辑(金融专辑),1986年。
    [69]潘芳:《许士、宁安息与建瓯“流通券”风波》,《邵武文史资料》第11辑,1990年。
    [70]南阳地区金融志编辑室:《南阳地区金融史料》第三辑,1986年。
    [71]潘芳:《抗战前“流通券”风波》,《建瓯文史资料》第十辑,1987年。
    [72]江城:《金丰牛票发行始末》,《永定文史资料》第五辑,1986年。
    [73]刘为直:《峰尾商人开设“票仔局”概况》,《惠安文史资料》第六辑,1989年。
    [74]刘嘉琛、谢鹤声:《浅谈天津钱业的拨码》,《天津文史资料》第四十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
    [75]汤光瑢:《建国前货币流通在宜春》,《宜春市文史资料》第五辑,1992年。
    [76]佟常存:《清末民初一面坡商会发行的辅币》,《黑龙江尚志文史资料》第三辑1985年9月。
    [77]牟君胜:《济桦钱号及私营商号发行纸币案——造成桦川钱法毛荒、物价升腾的主因》,《桦川文史资料》第三辑,1989年(内部发行)。
    [78]许建中:《油布钞在陕南发行流通情况》,《西安文史资料》第六辑,1984年。
    [79]沈自励:《兰田的“油布绺子”》,《西安文史资料》第六辑,1984年。
    [80]贺志云:《清末民初关中的几家富户》,《西安文史资料》第六辑,1984年。
    [81]董平:《利津县近代货币演变史》,《利津文史资料》第三辑1989年。
    [82]泗水县金融志编写组:《泗水县金融志》(山东)1985年。
    [83]陈亭琼、周定富:《建国前在祁阳流通的市票》,《祁阳文史资料》第5辑,1988年。
    [84]刘南鹏:《湘西地方性纸币发行史考》,《湘西文史资料》。第20辑,1991年。
    [85]胡有棋:《解放前湘西纸币之灾》,《湘西文史资料》第20辑1991年。
    [86]田再荣:《历代货币与湘西货币流通情况》,《湘西文史资料》第20辑。
    [87]郭立格:《湘西十县联合善后筹办处发行联合票》,《湘西文史资料》第20辑。
    [88]龚泽轩:《民国年间湘鄂川边境地区货币流通情况》,《湘西文史资料》第20辑。
    [89]刘仁孝:《古丈“市票”三说》,《湘西文史资料》第20辑。
    [90]赖铭斋:《1929年仙人渡各行业滥发纸币的情况》,《老河口文史资料》第15辑,1984年11月。
    [91]龚竹如等口述,彭为群整理:《应山商界“市票”沉浮记》,《广水文史资料》第五辑“应山工商业旧事”,1990年12月。
    [92]郑学长:《夏茂发行钞票概况》,《沙县文史资料》第五辑,1986年。
    [93]张仲甫:《江口商户自发“票子”见闻》,《枝江文史资料》第五辑,1990年。
    [94]钱斌:《“冯口钱多”考证》,《枝江文史资料》第五辑,1990年。
    [95]林德书:《解放前沙县金融简况》,《福建沙县文史资料》第五辑,第1986年。
    [96]李德午:《商号私自发行货币》,福建《邵武文史资料》第三辑,无年份。
    [97]张淑岱,徐彰国:《汕头金融沿革概述》,《广东文史资料》第20辑。
    [98]汕头市金融志编写组:《汕头的七兑票、白票、商库证及银庄》,《广东文史资料》第69辑:《银海纵横——近代广东金融》,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
    [99]张令琦:《解放前40年甘肃金融货币简述》,《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8辑,1980年。
    [100]许阶平:《东三省近代货币金融》,《辽宁文史资料》第12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
    [101]金庆范:《旧中国货币紊乱之一例——清末民初时期桦川县的“私帖”》,《佳木斯文史资料》第6辑。
    [102]佚名:《思南商号发行钱票始末》,《思南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1982年。
    [1]Erwin Beyer: On Certain Notes Dated“1st Year of Da Tong”, ASIA NUMISMATICS NO.2.1998 PP.101-103.
    [2]James Mackay: POLAND(1918—1939), ASIA NUMISMATICS NO.2.1998 PP.93-97.
    [3]N.V.Ivotchkina: From Copper Coins to Paper Money, ASIA NUMISMATICS NO.1.1999.
    [4]Ma Tak Wo: The History of Macao Currency, ASIA NUMISMATICS NO.1.1999.
    [5]Sam Ginsbourg: My First Sixty Years in China. NEW WORLD PRESS. 1982.
    [6]Frances Wood: No Dogs & Not Many Chinese—Treaty Port Life in china1843-1943. First published in 1998 by John Murray (Publishers) Ltd.
    [7]Howard Bodenhorn,“Small-Denomination Banknotes in Antebellum America,”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Vol, 25, No. 4 (1993): 812-825.
    [8]Richard W. Rahn,“Private Money: An Idea Whose Time Has Come”, Cato Journal, Vol.9,No2(Fall 1989).
    [9]Dror Goldberg:“What is Legal Tender?”Working paper(2006), Texas A&M University. Available at http://econweb.tamu.edu/dgoldberg/research/legal.pdf
    [10]Bruce D. Smith Warren E. Weber:“Private Money Creation and the Suffolk Banking System”,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Vol. 31, No. 3 (August 1999, Part 2).
    [11]Warren E. Weber:“Banknote Prices in the United States Prior to 1860”, Working Paper 629, October 2003.
    [12]Ricardo Lagos:“Inside and Outside Money”,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Minneapolis Research Department Staff Report 374 May 2006.
    ①戴建兵:《中国钱票》,中华书局,2002年,第2、13页。
    ②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634、635页。
    ③王雪农、刘建民、达津:《中国山西民间票帖》(一),《中国钱币》1999(1),第47页。
    ④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中华书局,1964年,第140页。
    ⑤戴建兵著《中国近代纸币》(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年)将中国近代纸币分为民间纸币、地方纸币和国家纸币三类,地方纸币是由与省、市、县及乡村政权相关的机构发行的。小区域货币为民间纸币(私票)与部分地方纸币(县级以下基层政权控制的机构发行的纸币)的合称。
    ①《吉林省志·金融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7页。
    ②邹作民:《伪满中央银行的设立与币制统一》,《文史资料选辑》第五辑,辽宁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72页。
    ③吴自权:《对修水县救济金融合作社铜元票性质的辨析》,《中国钱币》2004年第2期,第57页。
    ④郭荣生:《中国省银行史略》,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1975年,第62页。
    ⑤戴建兵:《略谈民国时期江西纸币发行机构》,《钱币研究》1990年第2期,第41-44页。
    
    ①龚竹如、彭为群:《应山商界“市票”沉浮记》,《广水文史资料》第五辑,1990年,第178页。
    ②刘南鹏:《湘西地方性纸币发行史考》,《湘西文史资料》第20辑,1991年,第44页。
    ③“私票”的涵义各地文献表述不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正文论及的“私票”专指狭义的私商钱票。
    ④王雪农、刘建民:《中国山西民间票帖》,中华书局,2001年,第2页。
    ①[日]吉田雄虎:《中国货币史纲》,中华书局,1934年,第152页。
    
    ①傅为群:《上海民间金融图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第191页。
    ②《中国钱币大辞典·民国纸币编·县乡纸币卷》由戴建兵先生为主编,笔者参与辞条的编写工作。
    ③安阳市钱币学会课题组:《清末民初安阳渔洋镇民间票帖的调查与研究》,《中州钱币“金融理论与实践”钱币专辑(11)》2003年9月出版,第66页。
    
    ①王雪农、刘建民、达津:《中国山西民间票帖(三)》,《中国钱币》1999年第3期,第59页。
    ②郁超英:《福建私票的防伪措施》,《石狮日报》,2007年2月8日。
    
    ①王雪农、刘建民:《中国山西民间票帖》,中华书局,2001年,第82页。
    ②石长有:《清代地方私帖图录》,中华书局,2006年,第496页。
    ①王雪农、刘建民:《中国山西民间票帖》,中华书局,2001年,第192页。
    ②“湖南益阳邓发兴1917年叁拾文票”由石长有先生收藏。
    ③侯耀森:《民国时期天水发行的纸币概况》,《甘肃金融》2002年增刊第2期,第51页。
    ④石长有:《民国地方钱票图录》,中华书局,2002年,第574页。
    ⑤张或定、张劲峰、张哨峰:《湖北“鄂城县商民协会信用券”为商会票》,《江苏钱币》2006年第3期,第35页。
    ⑥白菲:《安徽祁门“怡和祥茶号”钱票考述》,《安徽钱币》2008年第2期,第47页。
    ①许元庆:《黑龙江省发现“林口县地方流通券”》,《内蒙古金融研究》1997年第3、4期钱币增刊,第60页。
    ②张和平:《“滁县赈券”伍角》,《安徽钱币》1998年第4期,第39页。
    ③“湖北竹山财政委员会1932年伍角券”由石长有先生收藏。
    ④梁植:《苍梧县商会辅币代用券》,《民间私钞》2005年第2期,第32页。
    ⑤曾繁模、李玲:《老钱票》,重庆出版社,2007年,第4页。
    ①[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著,姚中秋译,《货币的非国家化》,新星出版社,2007年,第33页。
    ②张家骧:《中华币制史》,民国大学出版社,1926年,第67页。
    ③杨荫溥:《杨著中国金融论》,黎明书局,1936年,第228页。
    ④徐寄庼:《最近上?鹑谑贰吩龈娜妫虾J榈辏?932年,第366页。
    ⑤《币制汇编》,南京财政部泉币司1919年编印,第103-108页。
    ⑥李骏耀:《中国纸币发行史》,重庆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1944年,第206页。
    
    ①徐沧水:《民国钞券史》,上海银行周报社,1924年,第72页。
    ②陈提撕:《乡居日记》,《东方杂志》第32卷第18期(1935年9月)。
    ③寿熹:《我国纸币发行现状之考》,《东方杂志》32卷17期(1935年9月)。
    ④《申报》,1925年5月19日(4),5月21日(2),5月22日(5),5月23日(3)。
    ⑤《沪市府训令社会取缔私发票币》,《中行月刊》第16卷第9期(1937年9月)。
    
    ①[日]东亚经济调查局:《满洲流通的私帖》,东京堂书店昭和四年(1929年),第27-28页。
    ②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810-957页。
    ③《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清政府统治时期)(上),中华书局,1964年,第140页。
    ④《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二)1991年。
    ⑤巫宝三等编:《中国近代经济思想与经济政策资料选辑1840-1864》,科学出版社,1959年。
    ⑥戴鞍钢、黄苇:《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年。
    
    ①聂水南:《安徽地方银行和各类钱庄票币简说》,《安徽钱币》2007年第3期。
    ②诸锦瀛:《江西近代货币简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80~84页。
    ③戴建兵:《中国近代纸币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年。
    ④戴建兵、盛观熙:《中国历代钱币通鉴》,人民邮电出版社,1999年。
    ⑤戴建兵:《中国钱票》,中华书局,2002年。
    ⑥王业键:《中国近代货币银行的演进(1644~1937)》,台北: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民国七十年(1981年)。
    
    ①《石长有:收藏旧私钞》,《侨报》2007年9月15日。
    ②石长有:《民国地方私票图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6年。
    ③石长有:《清代地方私帖图录》,中华书局,2006年。
    ④石长有:《民国地方钱票图录》,中华书局,2002年。
    ⑤张志中:《收藏与鉴赏——中国近代纸币、票券图鉴》,知识出版社,1997年。
    ⑥吴筹中:《中国纸币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①韩有政:《旧中国民间钱庄纸币》,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年。
    ②傅为群:《近代民间金融图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③傅为群:《九府裕民——上海钱庄票图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④盛志坚:《山东各区、县发行的流通券(续五)》,《中国私钞》2006年第1期。
    ⑤王雪农、刘建民:《中国山西民间票帖》,中华书局,2001年。
    ⑥张弛:《河北货币图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⑦故宫博物院的硏究员看到石长有的收藏后说:“我们现在硏究金融就缺这一块。”
    ⑧[英]劳伦斯·H·怀特:《货币制度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①[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货币的祸害》,商务印书馆,2007年。
    ②[英]约翰·F.乔恩:《货币史——从公元800年起》,商务印书馆,2002年。
    ③[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货币的非国家化》,新星出版社,2007年,第56页。
    ④[日]黑田明伸:《货币制度的世界史——解读“非对称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①《翰林院侍读学士宝钧奏折》咸丰三年三月十四日,《硃批》财政类,卷号24-25。
    ②《翰林院编修卓耘奏折》咸丰三年二月十六日,《军录》财政类,卷号94;转引自席长庚:《北京金融史料·典当钱庄票号证券篇》,北京市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1994年,第451页。
    ③吴志辉、肖茂盛主编:《广东货币三百年》,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
    
    ①Dwight H. Perkin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1368-1968, Chicago, Aldine Publishing Co., 1969, p.216.
    ②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46~150页。
    ③刘克祥:《近代农村地区钱庄业的起源和兴衰》,《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2期,第13页。
    ①各地方史料及实物表明,清乾隆年间钱票已全国许多地区广泛流通。
    ②[日]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北京:商务印书馆,1973年,第34页。
    ③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上),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141页。
    ④欣士敏:《金泉沙龙——历代名家货币思想述论》,中华书局,2005年,第184页。
    ⑤王业键:《中国近代货币银行的演进(1644~1937)》,台北: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1981年,第18页。
    ⑥戴建兵:《中国钱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57页。
    
    ①[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45页?
    ②石长有:《民国地方钱票图录》,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503页。
    ③张新知:《哈尔滨商会发行的特殊纸币——羌帖兑换券》,《民间私钞》,2005年第3期,第31页。
    ①《青岛市志》,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第255页。
    ②赵建修:《民初土票之探索》《钱币世界》1990年第1卷第3期,第54页。
    ③田茂德、吴瑞雨:《民国时期四川货币金融纪事(1911~1949)》,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79,201页。
    ④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江苏省农村调查》(民国二十二年),文海出版社,民国八十八年(1999年),第65页。
    ⑤江用虎、杨建新:《太湖县民国时期胡同泰商号发行的票券》,《安徽钱币》1995年第2期,第15页。
    ⑥王业键:《中国近代货币银行的演进(1644~1937)》,台北: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1981年,第11~15页。
    ①《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中华书局,1964年,第130-131页。
    ②龚竹如、彭为群:《应山商界“市票”沉浮记》,《广水文史资料》第五辑(1990年),第177页。
    ③角,读guō,铜币。款,枝江土语,背或驮的意思。
    ④钱斌:《“冯口钱多”考证》,《枝江文史资料》第五辑(1990年),第36页。
    ⑤《青岛市志》,新华出版社,2000年,第255页。
    ⑥江用虎、杨建新:《太湖县民国时期胡同泰商号发行的票券》,《安徽钱币》1995年第2期,第15页。
    ①[日]吉田虎雄:《中国货币史纲》,周伯隶译,(上海)中华书局,1934年,第138页。
    ②陈友琴:《川游漫记》,正中书局,1936年,第119页。
    ③李德午:《商号私自发行货币》,《邵武文史资料》第三辑,无年份,第76页。
    ④《四川月报》第3卷第6期(1933年12月),第44页,转引自中国人民银行四川省分行金融研究所编:《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工农银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年,第361页。
    ⑤陈先兆、阎登发:《四川达县发现整版民国达县铜元票》,《中国钱币》2000年第4期,第28-29页。
    ⑥浙江省龙游县金融志编篡委员会编:《龙游县金融志》,中华书局,1995年,第37页。
    
    
    ①钱轶群:《我国辅币之过去与今后》,《中联银行月刊》1941年2卷4期,第93页。
    ②王光荣、杨汉林:《“如皋县兑换券”初考》,《江苏钱币》1997年第4期,第32页。
    ③丁寿勇:《民国时期淮安县发行的兑换券》,《江苏钱币》1997年第4期,第34页。
    ④江用虎:《民国时期怀宁石牌的店票》,《安徽钱币》1994年第1期,第38页。
     ①胡梯云:《旧中国城乡的不等价交换》,《光明日报》,1965年12月13日。
    ①杨荫博:《五十年来之中国银行业》,中国通商银行编:《五十年来之中国经济》,1947年,第44~45页。
    ②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3辑,三联书店,1957年,第678页。
    ③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世纪出版社集团,2007年,第256页。
    ④鲁迅:《灯下漫笔》,《二十世纪中国散文精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3页。
    ⑤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世纪出版社集团,2007年,第140页。
    ⑥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3辑,第121,343页。
    ①宫玉松:《三十年代农村金融危机述论》,《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4期,第47页。
    ②陈提撕:《乡居日记(二十四年暑假)》,《东方杂志》,第32卷第18期(1935年9月),第99页。
    ③戴建兵:《略谈民国时期江西纸币发行机构》,《钱币研究》1990年第2期,第41-44页。
    ④戴建兵:《中国钱票》,中华书局,2001年,第276页。
    
    ①魏光奇:《官治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55页。
    ②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43-44页。
    ③谭嗣同:《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38-439页。
    
    ①故宫明清档案部:《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727页。
    ②《南平文史资料》第5辑,南平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5年编印,第72页。
    ③陈景涛:《别廷芳传》,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第134页。
    ④秦廷秀等修:《雄县新志》卷二《法制略·自治篇》,1928年。
    ①魏光奇:《官治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第140页。
    ②魏光奇:《官治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第255页。
    ③黄蓉惠修、贾恩绂纂:《民国南宫县志》卷十一《法制志,新政篇》,《民国地方志集成·河北府县志辑(69)》,上海书店,第84页。
    ④郑钟珪:《国民自理币制之必要》,《东方杂志》,第21卷第5期(1924年),第21~22页。
    ①王正旭、刘绍明:《南阳历史货币》,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76页。
    ②《南阳地区金融史料》第三辑,南阳地区金融志编辑室印制,1986年,第59页。
    ③刘绍明:《“宛西自治”纸币的发现与初步研究》,《中国钱币》2007年第2期,第44页。
    ④《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1909年)规定:“城镇有区域过广,其人口满十万以下者,得就境内划分为若干区,各设区董,办理区内自治事宜。”见故宫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中华书局,1979年,第731-735页。
    
    ①吴功臣、冷培基:《“南通县自卫经费委员会”五角券》,《江苏钱币》1997年第3期,第29页。
    ②朱洪斌:《景县匪灾善后临时借款券》,《民间私钞》2004年第3期,第47页。
    ③石长有:《民国地方钱票图录》,中华书局,2002年,第398页。
    ①戴建兵:《略谈民国时期江西纸币发行机构》,《钱币研究》1990年第2期,第41-44页。
    ②谭嗣同:《壮飞楼治事十篇》,《谭嗣同全集》,中华书局,1981年,第438页。
    ③魏光奇:《清末民初地方自治下的“绅权”膨胀》,李长莉、左玉河编:《近代中国的城市与乡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567页。
    
    ①石长有:《地方私票的产生及发展》,《中国钱币》1998年第2期,第67~68页。
    ②戴建兵:《中国钱票》,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3~4页。
    
    ①韩有政:《福建省民间汇兑局发行的货币》,《收藏界》2003年第11期,第61页。
    ②《河北省志·金融志》,中国书籍出版社,1997年,第64页。
    ③卫聚贤:《山西票号史》,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第10页。
    ①永静堂俞:《蔚州行市单兼作书信会票》,《宣和币钞》2004年第1期,第51页。
    ②吴筹中:《试谈“山西票庄”及其“票券”》,《安徽钱币》1992年第1期,第7页。
    ③周春元:《贵州古代史》,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41页。
    ④叶真铭:《福建钱庄票的新发现》,《深圳金融·深圳钱币》2005年增刊,第27页。
    ⑤董丛林主编:《河北经济史》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89页。
    ⑥彭作桢修,刘玉田等纂:《完县新志》卷七《食货》,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铅印本。
    ⑦黄维翰纂修:《呼兰府志》卷三《财赋略·钱币》,民国四年(1915年)铅印本。
    ①王业键:《中国近代币制与银行的演进(1644—1937)》,台北: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1981年,第15页。
    ②永静堂俞:《中西钞票之渊源(上)》,《宣和币钞》2001年第6期,第27页。
    ③王业键:《中国近代币制与银行的演进(1644—1937)》,第16页。
    ④根据现代金融学原理:原始存款经过准备金率的乘数效应产生扩大的存款称为派生存款。它与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成负相关关系,与信贷总规模成正相关关系。全社会派生存款总额加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构成广义货币(M1)。
    ①宁波金融志编纂委员会:《宁波金融志》,中华书局,1996年,第18页。
    ①王业键:《中国近代币制与银行的演进(1644—1937)》,(台北)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1981年,第19页。
    ②王业键:《中国近代币制与银行的演进(1644—1937)》,第18页。
    ③郝延平:《中国近代商业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9页?
    ④王业键:《中国近代币制与银行的演进(1644—1937)》,第18页。
    ⑤东北地区小区域货币流通的高峰期基本出现在晚清光绪、宣统年间。
    ①王雪农、刘建民:《中国山西民间票帖》,中华书局,2001年,第496页。
    ②高文、袁愈高:《四川近现代纸币图录》,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47页。
    ③王业键:《中国近代币制与银行的演进(1644—1937)》,台北: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1981年,第21页。
    ④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886页。
    ⑤王业键:《中国近代币制与银行的演进(1644—1937)》,第49页。
    
    ①王雪农、刘建民、达津:《中国山西民间票帖(五)》,《中国钱币》2000年第2期,第60页。
    ②王雪农、刘建民、达津:《中国山西民间票帖(四)》,《中国钱币》1999年第4期,第45页。
    ③梁衡:《二元经济中的货币金融问题》,《农村金融研究》1987年第4期,第11~13页。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世纪出版社集团,2007年,第256页。
    ②张弛:《河北货币图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34页。
    ③钱存诰:《贵州货币发展史概述》,《贵州金融货币史论丛》,1989年,第300页。
    
    ①郭贵儒、戴建兵主编:《河北经济史》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62页。
    ②张志中编著:《收藏与鉴赏——中国近代纸币、票券图鉴》,知识出版社,1997年,第6页。
    ①孙晓村、张锡昌:《民元以来我国之农村经济》,《银行周报》第31卷第2、3期(1947年1月20日)。
    ②社论:《农业贷款问题》,《新华日报》1940年3月19日。
    ③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编:《中国农民银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0年,第169页。
    ④戴建兵:《略谈民国时期江西纸币发行机构》,《钱币研究》1990年第2期,第42页。
    
    ①根据石长有先生收藏的实物图片统计。
    ②张弛:《河北货币图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36页。
    ①汴伟、梁恒孝:《民国时期濉溪地区的两张“花版票”》,《安徽钱币》2003年第2期,第29-30页。
    ②阎锡山于1931年提出物产证券理论:政府发行的一种接受人民工作产物的凭证。人民将所生产的物产交给政府,换回物产证券,然后凭物产证券向政府领取所需要的物产。阎锡山宣传其好处为:“券之数量,随物产多寡以伸缩。就物之价格言,则物之价格稳定;就券之信用言,则券之担保确实。”叶世昌批判阎氏“不懂得社会需要货币的原因”以及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区别。阎氏物产证券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是变相纸币和掠夺人民物产的工具。参见叶世昌等著《中国货币理论史》(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75页。
    ①金诚:《略论山西具有统战特点的抗日货币——兼述“文水地方金融流通券”》,《江苏钱币》2000年第2期,第25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等编:《阎锡山和山西省银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146页。
    
    ①《阎锡山和山西省银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188页。
    ②石长有:《民国地方钱票图录》,中华书局,2002年,第314页。
    ③张弛:《河北货币图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53页。
    
    ①石长有:《民国地方钱票图录》,中华书局,2002年,第291页。
    ②石长有:《部分私票的发行种类》,《民间私钞》2004年第3期,第54页。
    ③张志中:《收藏与鉴赏》,知识出版社,1997年,第2页。
    
    ①石长有:《民国地方钱票图录》,中华书局,2002年,第321页。
    ②石长有:《民国地方钱票图录》,中华书局,2002年,第493页。
    ③《安阳鹤壁钱币发现与研究》编委会:《安阳鹤壁钱币发现与研究》,中华书局,2003年,第243页。
    ①林德书:《解放前沙县金融简况》,《沙县文史资料》第5辑,1986年铅印本,第32页。
    ②忠县金融志编篡领导小组:《忠县金融志》,油印品[发行年代不详],第44页。
    ③戴建兵:《中国钱票》,中华书局,2001年,“前言”第2页。
    ④王雪农、刘建民、达津:《中国山西民间票帖》,《中国钱币》1999年第1期,第48页。
    ⑤席长庚主编:《北京金融史料·典当钱庄票号证券篇》,北京市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1994年,第123页。
    ①叶真铭:《福建钱庄票的新发现》,《深圳金融·深圳钱币》2005年增刊,第27页。
    ②宁波金融志编纂委员会:《宁波金融志》,中华书局,1996年,第18页。
    ③(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77页。
    ④吴筹中:《试谈“山西票庄”及其“票券”》,《安徽钱币》1992年第1期,第7页。
    ⑤卫聚贤:《山西票号史》,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第10页。
    ⑥吴筹中:《山西票庄及其发行的纸币》,《中国钱币》1993年第1期,第41-42页。
    ⑦张景月、刘新风主编:《商史通鉴》,九洲图书出版社社,1996年,第966页。
    ①黄鉴晖:《山西票号史》(修订本),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年,第463页。
    ②汤国彦、雷加明、骆秉钧编:《云南历史货币》,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42页。
    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嘉庆十四年七月),档号03-1819-086。
    ④《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1辑上册,中华书局,1964年,第130页。
    ⑤《张文襄公全集》卷三六《查抄卫汝贵家产折》,1928年刊本。
    ⑥《处置当铺行用钱币(票)》,《申报》光绪三十二年八月十六日。
    ⑦图见马飞海总主编:《中国历代货币大系·清纸币》,中国书店出版社,1993年。
    
    ①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中国实业志·山西省·金融》,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第89页。
    ②侯耀森:《民国时期天水发行的纸币概况》,《甘肃金融》2002年增刊第2期,第51页。
    ①叶腾蛟:《试述北京的钱铺和庄票》,《中国钱币》1985年第2期,第44~47页。
    ②《鸿胪寺卿祥泰为库款支绌兵民交困谨拟变通章程奏》咸丰三年四月初三日,《硃批》财政类,货币,折包60;转引自席长庚主编:《北京金融史料·典当钱庄票号证券篇》,北京市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1994年,第453页。
    ③徐州市金融志编纂委员会:《徐州市金融志》,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51页。
    ④济南金融志编纂委员会编:《济南金融志(1840—1985)》,1989年,第5、10页。
    
    ①金诚:《略论晋东南各县银号券》,《江苏钱币》1998年第3期,第37-39页。
    ②[日]山口重克:《市场经济:历史·思想·现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31页。
    ③陈先兆、阎登发:《四川达县发现整版民国达县铜元票》,《中国钱币》2000年第4期,第28页。
    
    ①丁寿勇:《民国时期淮安县发行的兑换券》,《江苏钱币》1997年第4期,第35页。
    ②白伟东、卢喜平、崔文轩:《西和县历史货币概述》,《甘肃金融》2000年第7期,第55页。
    ①王相钦:《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史》,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67页。
    ②戴建兵:《近代河北私票研究》,《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第35页。
    ③魏永弼纂:《柏乡县志》卷四《金融》,民国二十一年铅印本。
    ④任守恭纂:《万全县志》卷三《生计》,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
    ⑤林翰儒编:《藁城乡土地理》上册《货币》,民国十二年石印本。
    ⑥赖铭斋:《1929年仙人渡各行业滥发纸币的情况》,《老河口文史资料》第15辑(1984年),第68页。
    
    ①陈肥壤:《试论抗战时期的商会币》,《中国钱币》1994年第1期,第24页。
    ②高文、袁愈高:《四川近现代纸币图录》,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46页。
    ③桑维明:《安康油布钱票的发行始末》,《陕西金融》(增刊)钱币专辑(11),第25页。
    ④张沛:《民国十八年陕西洵阳县蜀河镇发行的几种纸币》,《陕西金融》(增刊)钱币专辑(11),第21页。
    
    ①《河北财政公报》,第24期(1931年9月)至第66期(1936年3月)。
    ②河北省通用货币概况,《中央银行月报》第5卷第4号(1936年4月)。
    ③戴建兵:《近代河北私票研究》,《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第36页。
    ④陈肥壤:《试论抗战时期的商会币》,《中国钱币》1994年第1期,第24~25页。
    
    ①陈志让:《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页。
    ②林秉松等:《卢兴邦及卢部传略》,《尤溪文史资料》第7辑。
    ③《尤溪县志》,福建省地图出版社,1989年,第382页。
    ④林德书:《解放前沙县金融简况》,《福建沙县文史资料》第五辑(1986年),第31页。
    
    ①刘南鹏:《湘西地方性纸币发行史考》,《湘西文史资料》第20辑(1991年),第44~45页。
    ②郭立格:《湘西十县联合善后筹办处发行联合票》,《湘西文史资料》第20辑,第61~66页。
    ③张敏:《陈渠珍与湘西纸币》,《收藏界》2003年第5期,第55页。
    ①吴筹中、吴中英:《矿局和铁路发行的钞票》,《中国钱币》1998年第3期,第56页。
    ②王雪农:《北洋铁轨官路总局英洋票和山海关内外铁路局洋银票》,《中国钱币》2001年第3期,第42页。
    ③王伟:《办本溪湖煤铁有限公司“小洋银五分”券》,《民间私钞》2004年第4期,第46页。
    ④仲跻忠、王鲁元:《济丰面粉公司今昔谈》,《济宁文史资料·工商史料专辑》第四辑(1987年),第32页。
    ⑤郑学长:《夏茂发行钞票概况》,《沙县文史资料》第五辑(1986年),第40页。
    ①孙继民:《抗战前的六河沟煤矿》,《河北文史集粹·工商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3页。
    ①赖铭斋:《1929年仙人渡各行业滥发纸币的情况》,《老河口文史资料》第15辑,第69页。
    ②许子臣、王彦儒:《“七·七”事变前的新保安镇》,《河北文史集粹·工商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69页。
    ③江用虎:《民国时期怀宁石牌的店票》,《安徽钱币》1994年第1期,第38页。
    
    ①郑学长:《夏茂发行钞票概况》,《沙县文史资料》第五辑(1986年),第41页。
    ②《贵州金融货币史论丛》,贵州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银行与经济》编辑部出版发行,1989年,第300页。
    ③董平:《利津县近代货币演变史》,《利津文史资料》第三辑,1989年,第178页。
    ①宋岗梧:《民国十六年蚌埠流通券考略》,《安徽钱币》2008年第3期,第18页。
    ②林斌:《抗战时期衢山地方纸币》,《舟山钱币》1991年第1期,第42-43页。
    ③《湖北省地方政务研究周刊》第1卷第4号(1939年7月),转引自张通宝《湖北近代货币史稿》(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06页。
    
    ①王雪农、刘建民、达津:《中国山西民间票帖》,《中国钱币》1999年第4期,第45-47页。
    ②刘克祥、陈争平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简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65页。
    ①洪葭管:《中国金融史》,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14页。
    ①魏友棐:《庄票信用问题之研究》,《钱业月报》第13卷第11号。
    ②陈存仁:《银元时代生活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71~373页。
    ③潘子豪:《中国钱庄概要》,上海华通书局,1931年,第117~121页。
    ④直平:废两改元前汕头通用平砝。
    ①陈景熙:《清末民初地方虚位币制研究——以潮汕“七兑银·七兑票”为个案》,《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19卷增刊,第40页。
    ②汕头市金融志编写组:《汕头的七兑票、白票、商库证及银庄》,《广东文史资料》第69辑(1992年),第218页。
    ③《总商会致银钱两会函》,《申报》1925年5月1日。
    
    ①郑铁如:《论汕市急宜废弃七兑纸采用大洋本位》,《申报》1925年5月16日(15)。
    ②陈国锷:《汕头废除七兑及取缔滥发纸币之研究》,《银行周报》第9卷第18号(1925年5月)。
    ③也有1904年之说。
    
    ①庄家孜:《晚清及民国时期福州的“台伏票”、“大洋票”与“划洋票”》,《福建史志》1992年第6期。
    ②佚名:《福州金融急须设法救济》,《福建财政月刊》第4卷2期(1930年9月)。
    
    ①邹作民:《伪满中央银行的设立与币制统一》,《文史资料选辑》第五辑,辽宁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80页。
    ②许阶平:《东三省近代货币金融》,《辽宁文史资料》第十二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92~93页。
    ③邹作民:《伪满中央银行的设立与币制统一》,《文史资料选辑》第五辑,辽宁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78页。
    
    
    ①永静堂俞:《中西钞票之渊源(上)》,《宣和币钞》2001年第6期,第27页。
    ②汪庆元:《清代徽州商用会票考略》,《安徽钱币》1998年第4期,第9~11页。
    ③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945页。
    
    ①侯耀森:《民国时期天水发行的纸币概况》,《甘肃金融》2002年增刊第2期,第51页。
    ②蔡小军:《集钞随笔》,《宣和币钞》2003年第2期,第33~34页。
    ③戴建兵:《中国钱票》,中华书局,2001年,第102页。
    ①戴建兵:《中国钱票》,中华书局,2001年,第102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等编:《阎锡山和山西省银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144页。
    ②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山西通志·金融志》,中华书局,1991年,第95页。
    ③地方政府及地方驻军发行的纸币统称为“地方票”。
    ④吴功臣、冷培基:《“南通县自卫经费委员会”五角券》,《江苏钱币》1997年第3期,第29页。
    
    ①杨化银赵丙修《民国时期费县发行的铜元券》《中国钱币》2008年第1期,第41页。
    ②盛志坚:《山东各县、区发行的纸币考(续四)》,《民间私钞》2005年第4期,第36~39页。
    ③陈先兆、阎登发:《四川达县发现整版民国达县铜元票》,《中国钱币》2000年第4期,第28~29页。
    
    ①课题组:《通、如、海、启兑换券考述》,《江苏钱币》1998年第3期,第18页。
    ②课题组:《通、如、海、启兑换券考述》,《江苏钱币》1998年第3期,第19页。
    ①[美]劳伦斯·H·怀特:《货币制度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84页。
    ①盛志坚:《抗战时期国民党地方政权在山东敌后各区、县发行纸币考》,《世纪珍藏》2004年第1期,第14页。
    
    ①盛志坚:《山东各区、县发行的流通券(续六)》,《中国私钞》2006年第2期,第41页。
    ②盛志坚:《山东各区、县发行的流通券(续六)》,《中国私钞》2006年第2期,第40页。
    
    ①[英]约翰·F.乔恩:《货币史》,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340页。
    ②[英]黄中行:《川陕边防督办署临时军费借垫券》,《中国钱币》1996年第1期,第44页。
    ③吴明华《福建庄票——广豫汇兑庄纸币简介》,《民间私钞》2004年第2期,第37页。
    ④傅昆水:《漳州“民兴股份有限银公司”纸币初探》,《福建钱币》第三、四期,1994年12月发行,第63页。
    
    ①白秦川等:《开封商丘钱币发现与研究》,中华书局,2003年,第595页。
    ②许建中《油布钞在陕南发行流通情况》,《西安文史资料选辑》第6辑,第143页。
    ③陈志让:《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页。
    ①安阳市钱币学会课题组:《清末民初安阳渔洋镇民间票帖的调查与研究》,《中州钱币》钱币专辑11,第69页。
    ②张或定:《湖北崇阳县裕源商号的三种民间钱票》,《江苏钱币》2007年第1期,第35页。
    
    ①石长有:《民国地方钱票图录》,中华书局,2002年,第75页。
    ②高文、袁愈高:《四川近现代纸币图录》,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43页。
    ③石长有:《民国地方钱票图录》,中华书局,2002年,第572页。
    ①高文、袁愈高:《四川近现代纸币图录》,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48页。
    ①黄铁君:《“回春堂”私票发行始末》,《民间私钞》2004年第2期,第59页。
    ①欣士敏编:《金泉沙龙——历代名家货币思想述论》,中华书局,2005年,第26页。
    ②丁进军:《有关咸丰年间北京钱铺方面史料》,《中国钱币》2006年第1期,第46页。
    ③席长庚编:《北京金融史料·典当钱庄票号证券篇》,北京市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1994年,第469页。
    
    ①汤光瑢:《建国前货币流通在宜春》,《宜春市文史资料》第五辑(1992年7月),第67页。
    ②陈肥壤:《试论抗战时期的商会币》,《中国钱币》1994年第1期,第24页。
    
    ①戴建兵:《中国钱票》,中华书局,2001年,第82页。
    ②戴建兵:《近代河北私票研究》,《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第36页。
    
    ①高文、袁愈高:《四川近现代纸币图录》,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44、46页。
    ②徐枫、金诚:《新发现的大革命时期鄂城县商民协会信用券》,《中国钱币》1991年第1期,第46页。
    
    ①聂水南:《安徽地方银行和各类钱庄票简说》,《安徽钱币》2007年第3期,第3页。
    ②周可宝:《南陵县商会发行临时流通券小考》,《安徽钱币》1993年第3期,第48页。
    
    ①张沛:《民国十八年陕西洵阳县蜀河镇发行的几种纸币》,《民间私钞》2004年第1期,第28页。
    ②编委会:《安阳鹤壁钱币发现与研究》,中华书局,2003年,第242页。
    
    ①张或定、张劲峰、张哨峰:《一张经北洋政府批准发行的宜昌公济钱庄票》,《中国钱币》2007年第1期,第56页。
    ②吴进:《安徽砀山县商会铜元壹伯文券简介》,《.安徽钱币》2006年第3期,第24页。
    ③李玉清、吴进:《“成都公济钱庄”铜元券》,《江苏钱币》1999年第4期,第28页。
    ①高文、袁愈高:《四川近现代纸币图录》,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49页。
    ②林翰儒编:《藁城乡土地理》上册《货币》,民国十二年石印本。
    ③魏永弼纂:《柏乡县志》卷四金融,民国二十一年铅印本。
    ④任守恭纂:《万全县志》卷三生计,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
    ⑤张志中:《收藏与鉴赏——中国近代纸币、票券图鉴》,知识出版社,1997年,第427页。
    ⑥张或定:《湖北崇阳县裕源商号的三种民间钱票》,《江苏钱币》2007年第1期,第35页。
    ⑦高文、袁愈高:《四川近现代纸币图录》,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46页。
    ①许子臣、王彦儒:《“七·七”事变前的新保安镇》,《河北文史集粹·工商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68页。
    ②田茂德、吴瑞雨:《民国时期四川货币金融纪事(1911~1949)》,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34页。
    ③施正廉:《近代上海金融业同业组织的效能》,《近代上海金融组织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80页。
    ④张志中:《收藏与鉴赏——中国近代纸币、票券图鉴》,知识出版社,1997年,第208页。
    ⑤赵人民:《新发现的民国商会纸币“广成楼五角银元支票”》,《江苏钱币》2000年第2期,第23页。
    ⑥济南金融志编纂委员会编:《济南金融志(1840—1985)》,1989年,第67~68页。
    ①《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第237页。
    ②《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第127、131页。
    ③[日]百漱弘:《明代中国之国际贸易》,台湾学生书店,1968年,第59页。
    ①[日]百濑弘:《清代における西班牙弗の流通》(二),第六卷第三期(1936年6月),第302页。
    ②[日]加藤繁:《清代に於ける钱铺钱庄の发达に就いて》,《东洋学报》第31卷第3期(1947年),第338页。
    ③《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第57页。
    ④《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第123页。
    ⑤《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第134页。
    ⑥《道咸同光四朝奏议》第三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70年,第1077页。
    ⑦《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第131~132页。
    ⑧《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第128页。
    ①卫挺生:《清季中国流行之货币及其沿革》,《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24年第2期,第184-185页。
    ②佚名:《保定经济调查》,《大陆银行月刊》1926年4卷9期。
    ③王业键:《中国近代币制与银行的演进(1644-1937)》,(台北)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1981年,第21页。
    ④《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第141~142页。
    
    ①伍员:《清代浙江境内的各种纸币和信用货币》,《浙江金融》1984年第3期,第31页。
    ②《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第138页。
    ③《武汉近代货币史料》,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2年印行,第38页。
    
    ①《武汉近代货币史料》,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2年印行,第179页。
    ②陈培曾:《二十年代的沙市票潮》,《沙市文史资料》第二辑(工商史料专辑之一),第100页。
    
    ①诸锦瀛:《江西近代货币简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82页。
    ②佟灿章:《东三省金融币制论》,1915年著者自刊,第129页。
    ③谈国恒:《整顿东省钱法刍言》,转引自《东北地方史研究》1986年第1期,第20页。
    ④中国银行总管理处:《东三省经济调查录》,北京:京华书局,民国8年(1919年),第35页。
    ⑤海放、张伟、崔灿:《近代奉天的官帖与私帖》,《东北地方史研究》1986年第1期,第19页。
    
    ①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中国实业志·山西省·金融》,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52页。
    ②董丛林:《河北经济史》(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96页。
    ③佚名:《取缔花票与辅币券之集中发行》,《江西经济问题》,江西省政府委员会1934年编印,第328页。
    
    ①刘克祥:《近代农村地区钱庄业的起源和兴衰》,《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2期,第13页。
    ②《中国实业志·江苏省》第一册,宗青图书公司印行,1933年,第130页。
    ③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江苏省农村调查》(民国二十二年),(台湾)文海出版社1999年,第65页。
    
    ①《江苏省农村调查》(民国二十二年),文海出版社1999年,第70页。
    ②秦子卿、任兆凤:《江苏历代货币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516~517页。
    
    ①张通宝:《湖北近代货币史稿》,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99-100页。
    ②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中国实业志·山西省·金融》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第88页。
    ①《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第134页。
    ②八大家指永裕德、同盛和、复泉涌、德恒泰、聚兴永、公聚成、升聚永、新盛和。
    ③王永生:《新疆历史货币——东西方货币文化交融的历史考察》,中华书局,2007年,第268页。
    ④姜季钊:《废两改元前的新疆纸币》,《喀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第43页。
    ⑤甘肃钱币学会:《甘肃历史货币》,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19页。
    ⑥徐墀:《东三省货币状况》,《东方杂志》第20卷第7号(1923年),第60页。
    ⑦1934年甘肃省共辖66个县。
    ①张令琦:《解放前40年甘肃金融货币简述》,《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8辑(1980年),第171~172页。
    ②凉山州钱币研究组:《民国时期凉山纸币浅说》,《四川金融》1995年第8期,第57页。
    ③骆耕漠:《近年来中国农村金融中的新事态》,《〈中国农村〉论文选》,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595页。
    ①寿熹:《我国纸币发行现状之考》,《东方杂志》第32卷第17期(1935年9月),第9页。
    
    ①《〈安徽省志·金融志〉试写稿》,《安徽金融研究》1989年增刊3,第76页。
    ②刘乌九等:《峰尾商人开设“票仔局”概况》,《惠安文史资料》第六辑,1989年内部发行,第29页。
    ③张淑岱、徐彰国:《汕头金融沿革概述》,《广东文史资料》第20辑,第197页。
    ①南通市钱币学会地方币课题组:《通、如、海、启兑换券考述》,《南通钱币研究文选(1993~2003)》,南通市钱币学会2003年印发,第47页。
    ②南通市钱币学会地方币课题组:《通、如、海、启兑换券考述》,《江苏钱币》1998年第3期,第18页。
    ③丁寿勇:《民国时期淮安县发行的兑换券》,《江苏钱币》1997年第4期,第34-35页。
    ④丁乃祥:《“赣榆县田赋流通券》,《江苏钱币》2001年第4期,第32页。
    ⑤盛志坚:《山东各区、县发行的流通券(续五)》,《中国私钞》2006年第1期,第39页。
    
    ①陈先兆、阎登发:《四川达县发现整版民国达县铜元票》,《中国钱币》2000年第4期,第28-29页。
    ②永兴县金融志编纂办公室编:《永兴县志·金融篇》,1990年铅印本,第19页。
    ①南通钱币学会地方币课题组:《民国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掘港流通券》,《江苏钱币》2006年第1期,第21页。
    ②高文、袁愈高:《四川近现代纸币图录》,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43页。
    ③《〈安徽省志·金融志〉试写稿》,《安徽金融研究》1989年增刊3,第75页。
    ④《漳州市金融志》,东方出版社,1993年,第78页。
    
    ①[英]黄中行:《川陕边防督办署临时军费借垫券》,《中国钱币》1996年第1期,第44页。
    ②白秦川等:《开封商丘钱币发现与研究》,中华书局,2003年,第595页。
    
    ①李赓文:《“通辽县地方临时救济券”综述》,《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专刊》1995年第1期,第45-47页。
    ②[新]黄汉森:《科尔沁左翼三旗联合流通券》,《民间私钞》2004年第2期,第44页。
    ③诸锦瀛:《江西近代货币简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82页。
    
    ①金庆范:《旧中国货币紊乱之一例》,《佳木斯文史资料》第6辑,1987年3月,第162-163页。
    ②邹作民:《伪满中央银行的设立与币制统一》,《文史资料选辑》第五辑,辽宁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72页。
    ①潘峻山:《辽宁各地抗日义勇军印制、发行钞票的史况》,《中国钱币》1988年第1期,第46-49页。
    ②钱票,民国时期北方流通的以铜元票和角票为主的辅币券,发行者既包括钱庄、银号及商号等经营类主休,也包括地方政府部门在内的非经营类主体。可以说,二三十年代北方地区流通的小区域货币主要是钱票。
    ③本文北方指黄河中下游晋冀鲁豫四省,南方指长江中下游湘鄂赣苏浙皖六省,下文分别简称“北方”、“南方”。
    ④王业键:《中国近代币制与银行的演进(1644-1937)》,台北: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1981年,第21页。
    ⑤吴筹中:《中国纸币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⑥张志中:《收藏与鉴赏——中国近代纸币、票券图鉴》,知识出版社,1997年。
    ⑦孔祥毅:《金融贸易史论》,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第372页。
    ①这并不是石长有先生的收藏欠缺,而可能是二三十年代河南实际发行钱票少,至少是种类不多。据考证,这一时期河南仅26县发行过钱票,与钱票实物相吻合。参见戴建兵著《中国钱票》(中华书局,2001年)第237~242页。
    ②这里将北京、天津两就划入河北,且京、津城区所发钱票一概计作两县票。
    ③本文银钱业未涉及银行,因为银行一般设于大中城市,1940年前后才有县银行。鉴于本文的讨论范畴与银行关系不大,故略去。
    ④《孝义县志》,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1996年,第426~427页。
    ①刘克祥:《近代农村地区钱庄业的起源和兴衰》,《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2期,第15页。
    ②所计算的县数、面积是根据民国时期相关资料。虽然各县归属在不同时期有所调整,但考虑到华北和中部地区是整体计算,总面积不会有太大出入。另外,京津两地在此归入河北计算。傅林祥、郑宝恒:《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华民国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97~98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等编:《阎锡山和山西省银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122页。
    ④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中国实业志·山西省·金融》,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第89页。
    ①《山西通志·金融志》,中华书局,1991年,第39页。
    ②《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上册,中华书局,1964年,第135页。
    ③听雨轩:《济宁之金融》,《宣和币钞》2000年第6期,第32页。
    ④魏景瑞主编:《平度县志》,平度县志编辑委员会1987年,第552页。
    ⑤《桓台县志》,齐鲁书社,1992年,第411~412页。
    ⑥《莱阳县志》,齐鲁书社,1995年,第353页。
    ⑦《即墨县志》,新华出版社,1991年,第510页。
    ⑧宋宪章等修,于清泮等纂:民国《牟平县志》卷五《政治志·实业》,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
    ①《汝阳县金融志》,汝阳县金融志编写组,1986年铅印本,第91~92页。
    ②《邓州市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476页。
    ③阎子奉:《阎锡山家族经营的企业》,《文史资料选辑》第49辑,中华书局,1964年,第47页。
    ④《孝义县志》,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1996年,第426~427页。
    ⑤《泗水县金融志》,泗水县金融志编写组,1985年铅印本,第10页。
    ⑥晓舟、恩厚:《保定的票号和银钱业》,《河北文史集粹·经济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36页。
    ⑦《淄博市志》,中华书局,1995年,第1891页。
    
    ①常之英修,刘祖干纂:民国《潍县志稿》卷二十四《实业志·商业》,民国三十年铅印本。
    ②《潍坊市志》,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第845页。
    ③《荣成市志》,齐鲁书社,1999年,第548页。
    ④《中国实业志·山东省》第一册,宗青图书公司,1933年,第204(乙)~214(乙)页。
    ⑤《郯城县志》,深圳特区出版社,2001年,第450页。
    ⑥《宣化县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35页。
    ⑦《雄县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402页。
    ⑧王雪农、刘建民、达津:《中国山西民间票帖(五)》,《中国钱币》2000年第2期,第60~63页。
    ①《淄博市志》,中华书局,1995年,第1891页。
    ②宋宪章等修,于清泮等纂:民国《牟平县志》卷五《政治志·实业》,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
    ③《威海市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85页。
    ④《郯城县志》,深圳特区出版社,2001年,第450页。
    ⑤《中国实业志·山东省》第一册,宗青图书公司,1933年,第202(乙)页。
    ⑥许子臣、王彦儒:《“七·七”事变前的新保安镇》,《河北文史集粹·工商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69页。
    ①林翰儒编:《藁城乡土地理》上册《货币》,民国十二年石印本。
    ②宋宪章等修,于清泮等纂:民国《牟平县志》卷五《政治志·实业》,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
    ③《中国实业志·山东省》第一册,宗青图书公司,1933年,第204(乙)页。
    ④《临朐县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21页。
    ⑤戴建兵:《近代河北私票研究》,《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第36页。
    ⑥《河北省志》第43卷(金融志),中国书籍出版社,1997年,第65页。
    ⑦戴建兵:《中国钱票》,中华书局,2001年,第128~140页。
    ⑧张志中编:《收藏与鉴赏——中国近代纸币、票券图鉴》,知识出版社,1997年,第413-418页。
    ⑨姚会元:《上海近代商会在稳定金融中的作用》,《学术月刊》2000年第5期,第41页。
    
    ①王德乾等修,刘树鑫纂:《南皮县志》,卷六《政治志·金融》,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
    ②金良骥修,姚寿昌纂:民国《清苑县志》,卷二《赋税·金融》,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
    ③树德:《自由货币运动》,《东方杂志》第18卷第6号(1921年3月),第28页。
    ④郑钟珪:《国民自理币制之必要》,《东方杂志》第21卷第5期(1924年3月),第22页。
    ⑤张通宝:《湖北近代货币史稿》,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01~102页。
    ⑥《青岛市志》,新华出版社,2000年,第258页。
    
    ①民国《高邑县志》卷四《金融十六》,1937年版影印,第58页。
    ②路联达等修,任守恭等纂:《万全县志》卷三《生计志·经济状况》,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
    ③张小杰:《筹办“国防”借款条》,《世纪珍藏》2004年第1期,第15页。
    ④杨化银、赵丙修:《民国时期费县发行的铜元券》,《中国钱币》2008年第1期,第41页。
    ⑤泗水县金融志编写组:《泗水县金融志》,1985年铅印本,第16页。
    ⑥刘绍明:《“宛西自治”纸币的发现与初步研究》,《中国钱币》2007年第2期,第45页。
    ⑦全国经济委员会:《山西考察报告书》,1936年2月,第323页。
    
    ①陈宝生修,杨式震、陈昌源纂:《满城县志略》卷七《县政·金融》,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②彭作桢修,刘玉田等纂:《完县新志》卷七《食货第五》,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
    ③民国《高邑县志》卷四《金融十六》,1937年版影印,第58页。
    ④陈提撕:《乡居日记》,《东方杂志》第32卷18期(1935年9月)。
    
    ①石长有:《民国地方钱票图录》,中华书局,2002年,第165页。
    ②根据《中国钱币大辞典·民国纸币编·县乡纸币卷》稿图片材料统计。
    ③千家驹编:《中国农村经济论文集》,中华书局,1936年,第480页。
    ④许子臣、王彦儒:《“七·七”事变前的新保安镇》,《河北文史集粹·工商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67页。
    ⑤《河北近代经济史料·商业老字号》(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4页。
    ⑥陈提撕:《乡居日记》,《东方杂志》第32卷18期(1935年9月)。
    ⑦慈鸿飞:《近代中国镇、集发展的数量分析》,《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第32页。
    ⑧王玉茹、郭锦超:《近代江南市镇和华北市镇的比较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第131页。
    ①[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第100页。
    ②手交货币指市场上小面额货币。[日]黑田明伸:《货币制度的世界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9页。
    ③卜凯所指的北方指晋冀鲁豫陕五省,称长江中下游湘鄂赣苏浙皖六省为“中部”,与本文“南方”范围同。参见卜凯《中国农家经济》(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529页。
    ④夏明方:《近代华北农村市场发育性质新探》,黄宗智编《中国乡村研究》第三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55页。
    ⑤卜凯:《中国土地利用》,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出版,1941年,第296页。
    ⑥为了进一步细分钱票面额大小,这里将同一商号发行的不同面值列为不同种。
    ①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中国实业志·山西省·金融》,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第89页。
    ②金诚:《略论晋东南各县银号券》,《江苏钱币》1998年第3期,第38页。
    ③[日]黑田明伸:《货币制度的世界史——解读“非对称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8页。
    ④梁衡:《二元经济中的货币金融问题》,《农村金融研究》1987年第4期,第11~13页。
    ⑤[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第609页。
    ⑥李大本修,李晓冷纂:民国《高阳县志》卷二《风土》,第570页。
    ⑦黄宗智的过密化理论主要是人口压力推动的,而人口压力等于人口与资源之比。人口增加推动在边际收益递减下的生产增长,即无发展的增长。笔者无意于探讨“过密化理论”,不经意间本文主题似乎与这一理论相关联。
    ①夏明方:《近代华北农村市场发育性质新探》,黄宗智编:《中国乡村研究》第三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92页。
    ②吴知:《乡村织布工业的一个研究》,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108页。
    ③所谓“山”型态势是指根据占有田亩多少将农户分为上、中、下三个阶层,上层和下层农户较少从事副业,而中层农户较多从事;下文“U”型态势则指上、下层农户多从事副业,中层较少。黄宗智曾将南方农民的市场行为划分为三类:剥削推动的商品化(地主)、谋利推动的商品化(富农)和生存推动的商品化(贫农),这与三个阶层农户相对应。“山”形与“U”形的不同,说明北方农村“谋利推动的商品化”出现了断层,下层农户的产品不能外运,只能在小范围内销,产生低水平价格竞争,导致“贫民市”。曹幸穗:《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中央译编出版社,1996年,第122,168~171页。
    ④薛暮桥:《农产商品化和农村市场》,《〈中国农村〉论文选》,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515页。
    ⑤夏明方:《近代华北农村市场发育性质新探》,《中国乡村研究》第三辑,第57页。
    ⑥最小销售限界,指某商品为获得平均利润而必须占有的最小范围的市场区,又叫最低必需销售距离,或门槛距离,由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提出。周起业等:《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395页。
    ①金良骥修,姚寿昌纂:民国《清苑县志》卷二《赋税·金融》,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
    ②彭作桢修,刘玉田等纂:《完县新志》卷七《食货第五》,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
    ③路联达等修,任守恭等纂:《万全县志》卷三《生计志·经济状况》,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
    ①乡土之“土”,有土制、私造之意。与洋、公相对,乡土币制代表的货币叫土票、钱票、票帖、私票、私帖、花票、县票、乡票、市票、屯帖等,发行者包括县政府、县区乡自治机关(如县财政局、区乡公所)等施政部门,或钱庄、当铺、银号等旧式金融机构,或商号、厂矿甚至个人。而民国时期国家银行、省市银行发行的银行券,与乡村纸币“土票”相对应。“土”还代表农业和农村手工业。因此,建立在土票基础上且与农产品交易相联系的乡村纸币制度谓之乡土币制。
    ②《河北省工商厅训令第3692号》,《河北工商月报》第1卷第12期,1929年9月,第16页。
    ③海放、张伟、崔灿:《近代奉天的官帖与私帖》,《东北地方史研究》1986年第1期,第19页。
    ④赵海宽、姚中民主编:《新编金融大辞典》,经济日报出版社,1994年,第22页。
    ⑤黄达主编:《货币银行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6页。
    
    ①戴建兵:《中国钱票》,中华书局,2001年,第202页。
    ②聂水南:《安徽地方银行和各类钱庄票币简说》,《安徽钱币》2007年第3期,第3页。
    ③《萧县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422页。
    ④戴建兵:《中国钱票》,中华书局,2001年,第82页。
    ⑤石长有:《民国地方钱票图录》,中华书局,2002年,第503页。
    ⑥石长有:《民国地方钱票图录》,中华书局,2002年,第398页。
    
    ①吴筹中、朱肖鼎:《清代和民国前期湖南的金融机构和纸币发行》,《财经理论与实践》1986年第1期,第62页。
    ②海放、张伟、崔灿:《近代奉天的官帖与私帖》,《东北地方史研究》,1986(1),第19页。
    ③郭志理:《流通在一个小县城的五花八门的货币》,文芳主编:《币祸》,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第153页。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世纪出版社集团,2007年,第280页。
    ②吴晓燕:《集市变迁与现代国家对乡土社会的整合》,《求实》2009年第3期。
    ③张弛:《河北货币图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34页。
    ④魏宏运主编《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资料选编》(财政金融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752页。
    ⑤[日]黑田明伸:《乾隆の钱贵》,《東洋史研究》第45卷第4期,1987年。转引郑永昌《清代乾隆年间的私钱流通与官方因应政策之分析――以私钱收买政策为中心》,载《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1997年第25期。
    ⑥张弛:《河北货币图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34页。
    ①任传藻等修:《东明县新志》卷九《佐治表》,台湾成文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②悲笳:《动乱前夕的山西政治和农村》,《中国农村》第2卷第6期。
    ③《福清市志》,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601页。
    ④《中国实业志·山东省》第一册,宗青图书公司,1933年,第203(乙)页。
    ⑤Lawrence H. White, Competitive Money, Inside and Out. Cab Journal, Vol. 3, No. I (Spring 1983), P.287.
    ⑥张昭:《近百年来之中国银行业》,《中联银行月刊》第2卷第5期,1941年,第76页。
    ⑦《中国实业志·湖南省》第一册,宗青图书公司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版,第157(乙)页。
    ⑧《察哈尔经济调查录》,新中国建设学会,1933年,第112页。
    
    ①中国银行总管理处:《东三省经济调查录》北京:京华书局,民国8年(1919年),第35页。
    ②海放、张伟、崔灿:《近代奉天的官帖与私帖》,《东北地方史研究》1986年第1期,第19页。
    ③丘汉平:《福建金融与省银行》,《闽政月刊》第9卷第2期(1941年8月),第32页。
    ④韦明:《晋察冀边区的货币金融建设》,《新中华报》1940年12月29日。
    ⑤[美]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西欧金融史》,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第90页。
    
    ①吴进:《徐州地区发行的纸币》,《江苏钱币》1996年第4期,第44页。
    ②[日]黑田明伸:《货币制度的世界史》,何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8、12页。
    ③王雪农、刘建民、达津:《中国山西民间票帖(四)》,《中国钱币》1999年第4期,第44页。
    ④[日]黑田明伸:《货币制度的世界史》,何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98页。
    ⑤[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货币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1页。
    ⑥[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第609页。
    
    
    ①王雪农、刘建民、达津:《中国山西民间票帖(五)》,《中国钱币》2000年第2期,第63页。
    ②戴建兵:《中国近代纸币》,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年,第126页。
    ③《各省财政:关于直隶省钞之要闻》,《银行月刊》第8卷第1号,1928年1月。
    ④骆耕漠:《近年来中国农村金融中的新事态》,《中国农村》第1卷第9期,1935年6月1日。
    ⑤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953页。
    ⑥海放、张伟、崔灿:《近代奉天的官帖与私帖》,《东北地方史研究》1986年第1期,第19页。
    ⑦郑钟珪:《国民自理币制之必要》,《东方杂志》第21卷第5期(1924年3月),第22页。
    ⑧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世纪出版社集团,2007年,第292页。
    
    ①郭荣生:《中国省银行史略》,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1975年,第62页。
    ②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世纪出版社集团,2007年,第280、282页。
    ③[美]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第242页。
    ④泗水县金融志编写组:《泗水县金融志》,1985年铅印本,第16页。
    ①《南阳地区金融史料第三辑·民国时期宛属金融机构宛西地方金融地方土票》,南阳地区金融志编辑室内部资料,1986年,第89页。
    ②陈景涛:《别廷芳传》,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第134页。
    ③[美]费正清、费维恺:《剑桥中华民国史》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90页。
    ④刘大鹏:《退想斋日记》,转引自王先明:《变动时代的乡绅——乡绅与乡村社会结构变迁(1901—1945)》,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81页。
    ⑤李赓文:《“通辽县地方临时救济券”综述》,《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专刊》,1995年第1期,第45-47页。
    ①张仲甫:《江口商户自发“票子”见闻》,《枝江文史资料》第5辑(1990年),第31页。
    ②吴自权:《对修水县救济金融合作社铜元票性质的辨析》,《中国钱币》2004年第2期。
    ③许涤新:《论田赋与粮食券》,重庆《新华日报》1941年7月1日。
    ④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世纪出版社集团,2007年,第284页。
    ⑤[美]齐锡生:《中国的军阀政治(1916—1928)》,杨云若、萧延中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64页。
    ⑥李赓文:《“通辽县地方临时救济券”综述》,《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专刊》1995年第1期,第46页。
    ⑦吴宝鉴:《晃县市票流通始末》,《新晃文史资料》(第二辑),1988年内部发行,第94页。
    
    ①《满洲中央银行十年史》,转引自《吉林货币金融史料》(吉林市文史资料第八辑),1988年内部发行,第88页。
    ②所选几种钱票的背面文字都来源于《中国钱币大辞典·县乡纸币卷》稿及收录的钱票实物图样,下文同。
    ③白菲:《安徽祁门“怡和祥茶号”钱票考述》,《安徽钱币》2008年第2期,第47页。
    ④孔祥毅:《金融贸易史论》,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第243页。
    ①王文汉:《洗马林镇的拨铺子》,《河北近代经济史料——交通金融邮电》,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38页。
    ②《一封未发的信——致刘梅斋先生》,《湖南历史资料》1980年第2期,第101页。
    ③薛暮桥:《农产商品化和农村市场》,《中国农村》第2卷第7期(1935年7月1日)。
    ④龚竹如、彭为群:《应山商界“市票”沉浮记》,《广水文史资料》第五辑,1990年,第181页。
    ⑤孟子美:《一种私人印制的“吊票子”》,文芳:《币祸》,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第124页。
    ⑥许建中:《油布钞在陕南发行流通情况》,《西安文史资料》第六辑,1984年,第142页。
    ①费孝通:《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118页。
    ②许建中:《油布钞在陕南发行流通情况》,《西安文史资料》第6辑,1984年,第142页。
    ③韩有政:《福建省民间汇总局发行的货币》,《收藏界》,2003年第11期,第61页。
    ④薛暮桥:《农产商品化和农村市场》,薛幕桥等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519页。
    ⑤张仲甫:《江口商户自发“票子”见闻》,《枝江文史资料》第5辑,1990年,第32页。
    ⑥《郯城县志》,深圳特区出版社,2001年,第438页。
    ⑦海放、张伟、崔灿:《近代奉天的官帖与私帖》,《东北地方史研究》,1986(1),第20页。
    ①刘剑秋:《湖南沅江“票子”泛滥记趣》,文芳主编:《币祸》,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第146页。
    ②钱斌:《“冯口钱多”考证》,《枝江文史资料》第五辑(1990年),第34页。
    ③龚泽轩:《民国年间湘鄂川边境地区货币流通情况》,《湘西文史资料》第20辑(1991年),第85页。
    ④袁静波:《济宁“利济钱票”充斥市场见闻》,《济宁文史资料》第三辑(1987年),第105页。
    ⑤《龙岩地区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825页。
    ⑥《永定县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70页。
    ⑦姚会元:《上海近代商会在稳定金融中的作用》,《学术月刊》2000年第5期,第37、41页。
    ①章开沅、刘望龄、叶万忠主编:《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一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290~1310页。
    ②南通市钱币学会课题组:《民国时期南通地方商会、商家发行的代币券》,《南通钱中研究文选(1993—2003)》,南通市钱币协会2003年编印,第59页。
    ③施正廉:《近代上海金融业同业组织的效能》,《近代上海金融组织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80页。
    ④戴建兵:《略谈民国时期江西纸币发行机构》,《钱币研究》1990年第2期,第41-44页。
    ⑤《察哈尔经济调查录》,新中国建设学会,1933年,第112页。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世纪出版社集团,2007年,第282页。
    ②张杰:《中国金融制度的结构与变迁》,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第336页。
    ③李景汉:《中国农村金融与农村合作问题》,《东方杂志》第33卷第7号(1936年7月),第15页。
    ④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世纪出版社集团,2007年,第284页。
    ①刘乌九等:《峰尾商人开设“票仔局”概况》,《惠安文史资料》第六辑,1989年内部发行,第29页。
    ②巫宝三、冯泽、吴朝林编:《中国近代经济思想与经济政策资料选辑(1840-1864)》,科学出版社,1959年,第171页。
    ③丁进军:《有关咸丰年间北京钱铺方面史料》,《中国钱币》2006年第1期,第45页。
    ④[日]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第三卷,吴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3年,第33页。
    ①Lawrence H. White, Competitive Money, Inside and Out. Cab Journal, Vol. 3, No. I (Spring 1983), P.286.
    ②《忠县金融志》,忠县金融志编纂领导小组油印本,无年份,第95页。
    ③《长春市志·金融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135页。
    ④龚竹如、彭为群:《应山商界“市票”沉浮记》,《广水文史资料》第五辑(1990年),第181页。
    ⑤《宜都县金融志》,宜都县金融志编写组1982年编印,第6页。
    ⑥丘汉平:《福建金融与省银行》,《闽政月刊》第9卷第2期(1941年8月),第32页。
    
    ①思南文史资料编辑室:《思南商号发行钱票始末》,《思南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1982年,第126页。
    ②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3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343页。
    ③诸锦瀛:《江西近代货币简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82页。
    ④阎子奉:《阎锡山家族经营的企业》,《文史资料选辑》第49辑,中华书局,1964年,第47页。
    ①沈自励:《兰田的“油布绺子”》,《西安文史资料》第6辑(1984年),第146页。
    ②李靖华:《迁安县公立钱局》,2009年9月22日,http://www.chinazhibi.com/thread-533-1-1.html,2009年11月18日。
    ③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北省志·金融》,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页。
    ④《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上),中华书局,1964年,第324-325页。
    ⑤《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下),中华书局,1964年,第1035,1082页。
    ①张通宝:《湖北近代货币史稿》,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01页。
    ②陈福寿:《汉中奇钞油布票》,《陕西金融》1999年4期,第64页。
    ③[日]黑田明伸《乾隆の钱贵》,《東洋史研究》45卷4期1987年。转引郑永昌《清代乾隆年间的私钱流通与官方因应政策之分析――以私钱收买政策为中心》,载《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1997年第25期。
    ④“一些货币发行者欺骗公共,但其对整个经济的负面影响甚小。从1840年到1913年,每隔20年左右,就有一次所谓的‘恐慌’带来了经济萧条。但美国历史上竞争性货币发行时期正好就是美国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从美国内战到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的建立,美国人均年收入达到10%的增长,这比其他任何时期都高。”参见:Richard W. Rahn,“Private Money: An Idea Whose Time Has Come”, Cato Journal, Vol.9,No2(Fall 1989).p.356.
    ①陈福寿:《汉中奇钞油布票》,《陕西金融》1999年4期,第64页。
    ②《泗水县金融》,http://www.273200.net/typenews.asp?id=1831, 2009年11月23日。
    ③南通市钱币学会地方商票课题组:《民国时期南通地方商会、商店发行的代币券(二)》,《江苏钱币》1999年第4期,第19页。
    
    ①《中国实业志·湖南省》第一册,宗青图书公司,1935年,第157(乙)页。
    ②吴宝鉴:《晃县市票流通始末》,《新晃文史资料》(第二辑),1988年内部发行,第95页。
    ③贺志云:《清末民初关中的几家富户》《西安文史资料》第6辑(1984年),第152页。
    ④沈自励:《兰田的“油布绺子”》,《西安文史资料》第6辑(1984年),第146页。
    
    ①陈亭琼、周定富:《建国前在祁阳流通的市票》,《祁阳文史资料》第5辑,1988年,第117页。
    ②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3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121页。
    ③黑龙江省档案馆档案:62全宗5目2507卷。
    
    ①在湖南、湖北、江西等省,由钱庄、商会、商户等机构发行的兑换纸币,统称市票。
    ②岳阳市金融志编纂委员会:《岳阳市金融志》,黄山书社,1994年,第20页。
    ③[英]亚当·斯密:《国富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235页。
    
    ①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中华书局,1964年,第140页。
    ②丁进军:《有关咸丰年间北京钱铺方面史料》,《中国钱币》2006年第1期,第46页。
    ③尚绶珊:《北京炉房、钱铺及银号琐谈》,《文史资料选辑》第44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64年,第262页。
    ④尚绶珊:《北京炉房、钱铺及银号琐谈》,《文史资料选辑》第44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64年,第259页。
    ⑤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812页。
    
    ①徐沧水编:《民国钞券史》,上海银行周报社,1924年,第73页。
    ②席长庚编:《北京金融史料·典当钱庄票号证券篇》,北京市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1994年,第469页。
    ③佚名:《整顿纸币铜元办法》,《东方杂志》第6卷第10期(1909年11月),第304页。
    ④[日]吉田雄虎:《中国货币史纲》,中华书局,1934年,第152页。
    ①任琪:《赤峰凭帖》,《红山文史》第二集(1987年),第112页。
    ②《吉林通志》(校点本)卷40,《经制志五·钱法》,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第703-704页。
    ③《长春市志·金融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135页。
    ④根据现代金融学的定义,现金为M0,现金加活期存款为M1。随着近代金融业的发展,M0与M1的比例日益缩小,这是金融制度的发展趋势。从西方近代历史上看,“活期存款的周转速度高于现金的周转速度,受此影响,前者在支付手段中变得更为重要。”从1919年到1926年,美国M0与M1的比例从“从六分之一降到八分之一”;稍后的英国,这一比例为18.86%。参见约翰·M·凯恩斯著《货币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1页。
    ①张景月、刘新风主编:《商史通鉴》,九洲图书出版社,1996,第1419页。
    ②李然犀:《清末天津“钱鬼子”揭秘》,《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精选(8)》,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第109页。
    ③陈福寿:《汉中奇钞油布票》,《陕西金融》1999年4期,第64页。
    ④《山东省省情资料库金融库·清代纸币·民间银钱票》,http://sd.infobase.gov.cn/bin/mse.exe? seachword=&K=a&A= 54& rec=27&run=13,2009年11月18日。
    ①戴建兵:《中国钱票》,中华书局,2001年,第31页。
    ②张家骧:《中华币制史》,民国大学,1925年,第284页。
    ③徐沧水:《民国钞券史》,上海银行周报社,1924年,第79-82页。
    ④赵人民:《新发现的民国商会纸币“广成楼五角银元支票”》,《江苏钱币》2000年第2期,第23页。
    ⑤王雪农、刘建民:《中国山西民间票帖》,中华书局,2001年,第393-396页。
    ⑥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国民政府财政金融税收档案史料(1927—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第670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资料编辑室:《近代史资料》总第89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60页。
    ②海放、张伟、崔灿:《近代奉天的官帖与私帖》,《东北地方史研究》1986年第1期,第20页。
    ③王凤杰、于春英:《清末民初奉天民间私钞述论》,《兰台世界》2008年10月上半月,第45页。
    ④《私币责成县知事》,《盛京时报》,1923年5月29日(四)。
    ⑤《吉林省志·金融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20页。
    ⑥永静堂俞:《中西钞票之渊源(上)》,《宣和币钞》,2001年第6期,第28页。
    ⑦《长春市志·金融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135页。
    ①邹作民:《伪满中央银行的设立与币制统一》,《文史资料选辑》第五辑,辽宁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72页。
    ②邹作民:《伪满中央银行的设立与币制统一》,《文史资料选辑》第五辑,辽宁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73页。
    ③邹作民:《伪满中央银行的设立与币制统一》,《文史资料选辑》第五辑,辽宁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73页。
    
    ①吴进:《徐州地区发行的纸币》,《江苏钱币》1996年第4期,第44页。
    ②南京《中央日报》1935年1月26日。
    ③戴建兵:《江苏私票》,《江苏钱币》2000年第2期,第20页。
    ④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国民经济计划委员会编:《十年来之中国经济建设》,南京扶轮日报社,1937年,第10页。
    ①吴宝鉴:《晃县市票流通始末》,《新晃文史资料》(第二辑),1988年内部发行,第93页。
    ②吴宝鉴:《晃县市票流通始末》,《新晃文史资料》(第二辑),1988年内部发行,第95页。
    ③《宜都县金融志》,宜都县金融志编写组1982年编印,第6页。
    
    ①诸锦瀛:《江西近代货币简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83页。
    ②郑家度编:《广西近百年货币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84页。
    ③郑家度编:《广西近百年货币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06-116页。
    ④周作明、苏雨田:《清末民初广西的纸币概述》,《广西金融研究》1989年增刊,第48页。
    
    ①张景月、刘新风主编:《商史通鉴》,九洲图书出版社1996年,第1507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等编:《阎锡山和山西省银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122页。
    ③济南金融志编纂委员会编:《济南金融志(1840—1985)》,1989年,第68页。
    ④许建中:《油布钞在陕南发行流通情况》,《西安文史资料选辑》第6辑,第143页。
    
    ①张文汇、张宝纯:《本溪金融志》,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7页。
    ②《东三省经济调查录》,东三省官银号1919年编印,第190页。
    ③金庆范:《旧中国货币紊乱之一例》,《佳木斯文史资料》第6辑,1987年3月,第159页。
    ④张淑岱、徐彰国:《汕头金融沿革概述》,《广东文史资料》第20辑,第197页。
    ⑤高文、袁愈高:《四川近现代纸币图录》,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42页。
    
    ①金庆范:《旧中国货币紊乱之一例》,《佳木斯文史资料》第6辑,1987年3月,第163~166页。
    ②陈培曾:《二十年代的沙市票潮》,《沙市文史资料》第二辑(工商史料专辑之一),第102页。
    ③潘公展:《纸币世界之欧洲》,《东方杂志》第20卷第11期,第45页。
    ④黄达编:《货币银行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38页。
    
    ①寿熹:《我国纸币发行现状之考》,《东方杂志》第32卷第17期(1935年9月),第12页。
    ②海放、张伟、崔灿:《近代奉天的官帖与私帖》,《东北地方史研究》,1986年第1期,第20页。
    ③周作明、苏雨田:《清末民初广西的纸币概述》,《广西金融研究》增刊,1989年总第182期,第48页。
    ④黄汉森:《伪满洲国大同年号的私帖》,《民间私钞》2004年第3期,第59页。
    ①李赓文:《“通辽县地方临时救济券”综述》,《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专刊》1995年第1期,第45-47页。
    ②张和平:《“滁县赈券”伍角》,《安徽钱币》1998年第4期,第39页。
    ③诸锦瀛:《江西近代货币简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83页。
    ④商户向来重商会规约而轻政府法令,“政府的种种法令虽全属空文,行会的规约却不折不扣地为会员所尊奉。”商会制定严格的规章要求会员遵守,若有违规,则遭遇除名,甚至“同盟绝交”,就是全体会员概不与之往来。参见全汉升著《中国行会制度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第147页。
    
    ①淄博市金融志编纂委员会编:《淄博市金融志》,淄博市新闻出版局,1997年,第59页。
    ②吴宝鉴:《晃县市票流通始末》,《新晃文史资料》(第二辑),1988年内部发行,第93页。
    ③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江苏省农村调查》(民国二十二年),台湾文海出版社1999年,第69页。
    ④张志中编:《收藏与鉴赏——中国近代纸币、票券图鉴》,知识出版社,1997年,第452页。
    ⑤《各埠金融》,《银行月刊》第8卷第3号(1928年3月),第2页。
    
    ①民国《高邑县志》卷四《金融十六》,1937年,第58页。
    ②《台江区志》,http://www.fjsq.gov.cn/showtext.asp?ToBook=3052&index=536,2009年12月4日。
    ③郑家度编:《广西近百年货币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06-116页。
    
    ①[美]陈锦江:《清末现代企业与官商关系》,王笛、张箭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249页。
    ②九江市金融志编纂委员会编:《九江金融志》(1840—1990),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7~68页。
    ③梅心如:《四川之货币》,《东方杂志》第31卷第14期(1934年7月),第191~192页。
    ④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金融历史教研室:《近代中国金融业管理》,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24页。
    徐州市金融志编纂委员会:《徐州市金融志》,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7页。
    ①戴建兵:《中国近代纸币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年,第13页。
    ②[日]黑田明伸:《货币制度的世界史——解读“非对称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8、98页。
    ③Mariana Rojas Breu,“Coexistence of Inside and Outside Money”, University of Paris X-Nanterre, EconomiX & University of Basel, April 2007, P2.
    ④Lawrence H. White, Cab Journal, Vol. 3, No. I (Spring 1983), P.285.
    
    ①骆耕漠:《近年来中国农村金融中的新事态》,《中国农村》第1卷第9期(1935年6月1日)。
    ②陈提撕:《乡居日记》,《东方杂志》第32卷第18期(1935年9月),第99页。
    ③这是对上文小区域流通纸币这一概念外延的图形表示:C、D、E三个层面以及政府财政和商业市场两个流通体系。
    ④《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1辑上册,中华书局,1964年,第127页。
    ①[日]黑田明伸:《货币制度的世界史——解读“非对称性”》,第156页。
    ②石长有在《清代地方私帖图录》中将私票发行分为三个高峰期:清中后期,清末期,民国初至1935年法币改革前。
    ③《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1辑上册,中华书局,1964年,第124页
    ④秦子卿、任兆凤:《江苏历代货币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514、516、517页。
    ①张或定、张哨峰:《清末民初四川万县钱庄》,《成都钱币》,2003年第4期,第15-28页。
    ②周可宝:《南陵商埠发行的地方流通券小考》,《安徽钱币》,1992年第1期,第26页。
    ③石长有:《民国地方钱票图录》,中华书局,2002年,第574页。
    ④殷国清:《前洲镇商用代币券考》,《江苏钱币》1993年第1期,第27页。
    ⑤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等编:《阎锡山和山西省银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122页。
    ⑥江西省政府经济委员会:《江西经济问题》,台北学生书局,1971年,第325页。
    ⑦《全国银行年鉴》(1936年),中国银行经济研究室1936年编印,第108页。
    ①中国银行总管理处:《东三省经济调查录》,京华书局民国8年(1919年)版,第35页。
    ②海放、张伟、崔灿:《近代奉天的官帖与私帖》,《东北地方史研究》,1986年第1期,第19页。
    ③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金融历史教研室:《近代中国金融业管理》,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23页。
    ④朱洪斌:《景县匪灾灾善后临时借款券》,《民间私钞》2004年第3期,第47页。
    ⑤《太湖县志》,黄山书社,1995年,第432页。
    ⑥李赓文:《“通辽县地方临时救济券”综述》,《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专刊》1995年第1期,第45~47页。
    ⑦《福清市志》,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601页。
    
    ①[日]山口重克:《市场经济:历史·思想·现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31页。
    ②刘南鹏:《湘西地方性纸币发行史考》,《湘西文史资料》第20辑(1991年),第44~45页。
    ③《币制汇编》(第二册),南京财政部泉币司,1919年,第111页。
    ④董丛林:《河北经济史》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96页。
    ⑤杨咸月:《金融深化理论发展及其微观基础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第25页。
    ①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中国实业志·山西省·金融》,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第52页。
    ②丘汉平:《福建金融与省银行》,《闽政月刊》第9卷第2期,1941年8月,第32页。
    ③陈宝山:《数学构建的钱币理论》,《中国钱币》,2003年第3期,第22页。
    ④[日]黑田明伸:《货币制度的世界史——解读“非对称性”》,第8、12页。
    ⑤[日]黑田明伸:《货币制度的世界史——解读“非对称性”》,第99页。
    ①《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1辑上册,中华书局,1964年,第317页。
    ②[日]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3年,第14页。
    ③魏建猷:《中国近代货币史》,黄山书社,1986年,第88页。
    ④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中国实业志·山西省·金融》,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第50页。
    ⑤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世纪出版社集团,2007年,第281页。
    ⑥[日]黑田明伸:《货币制度的世界史——解读“非对称性”》,第99页。
    ⑦[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货币的非国家化》,新星出版社,2007年,第33页。
    
    
    ①近代中国地域的差异性较大,这里从总体上言,不能涵盖部分地区的特征性。
    ②Lawrence H. White, Cab Journal, Vol. 3, No. I (Spring 1983), P.297.
    ③李锦彰:《货币的力量》,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96页。
    ④[日]黑田明伸:《货币制度的世界史——解读“非对称性”》,前言第9页。
    ⑤韩有政:《福建省民间汇总局发行的货币》,《收藏界》2003年第11期,第61页。
    ①南通市钱币学会课题组:《民国时期南通地方商会、商家发行的代币券》,《南通钱币研究文选(1993—2003)》,南通市钱币协会编印,2003年,第63页。
    ②民国私票“浏东岩市杨利本贰角”实物一枚,由石长有先生收藏。
    ③河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河北近代经济史料·交通金融邮电》,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38页。
    ④梅心如:《四川之货币》,《东方杂志》31卷14期(1934年7月)。
    ⑤Howard Bodenhorn,“Small-Denomination Banknotes in Antebellum America,”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Vol, 25, No. 4 (1993): P.814.
    ⑥1816-1863年间,在美国州政府特许成立的偏远地区的小银行,一般还指经营不善和风险较大,且发行银行券多没有充足准备金的小银行。
    ⑦《山西省银行钞票印发数目》,《中央银行旬报》第53期(1930年11月)。
    ⑧[美]Lawrence H. White:《货币制度理论》,李扬、周素芳、姚枝仲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6页。
    ①James, Paul Moon, A Summary Statement of the One Pound Note Question. London: G- B, Whitlaker, 1828. P.11.
    ②[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货币的非国家化》,新星出版社,2007年,第30页。
    ③王相钦:《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67页。
    ④石长有:《民国地方钱票图录》,中华书局,2002年,第549页。
    ⑤张志中:《收藏与鉴赏——中国近代纸币、票券图鉴》,知识出版社,1997年,第427页。
    ⑥戴建兵:《略谈民国时期江西纸币发行机构》,《钱币研究》1990年第2期,第44页。
    ⑦林翰儒编:《藁城乡土地理》上册《货币》,民国十二年石印本。
    
    ①张杰:《中国金融制度的结构与变迁》,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第336页。
    ②刘乌九等:《峰尾商人开设“票仔局”概况》,《惠安文史资料》第六辑,1989年内部发行,第28页。
    ③张志中编著《收藏与鉴赏——中国近代纸币、票券图鉴》,知识出版社,1997年,第408页。
    ④《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上册,中华书局,1964年,第321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