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影视作品看中西文化差异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主要依托《刮痧》、《推手》、《喜宴》这三部著名的影片,以影片中反映中西文化差异的生动情节为切入点描述了中西方文化在各个层面上的差异,分析并指出造成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
     本文主要创新点在于将这三部影片中所反映出来的中西文化的差异做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和分析。通过研究分析,发现由于中西方在哲学观点、思维模式、民族传统、处世态度以及对待自然的态度上的差异,中西文化冲突的存在是必然的。然后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解决中西文化冲突的方法。
     第一章主要对《刮痧》、《推手》、《喜宴》这三部影片的剧情做了简要的介绍。
     第二章主要讲述了中西文化差异在三部影片中的具体体现,以影片的具体情节为导线,从中西方伦理的和传统文化的差异的角度对这些情节进行了分析。内容主要涉及家庭之伦、父子之伦、朋友之伦、性伦理、对传统文化的不同理解、面子观、法律文化和饮食文化等。
     第三章主要在第一章的基础上分析了造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从自然环境、哲学观点、思维模式、民族传统、处世态度、社会结构与管理形式以及对待自然的态度上等方面入手进行了分析,发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产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某一种因素单独作用的结果,它是在几千的历史长河中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四章主要探讨了中西文化的出路问题。首先批判了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出现的两种错误观点:全盘西化和完全排斥西学;然后论述了加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才是中西文化发展的唯一道路这一论点。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ifferences in various aspects in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western culture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vivid plots which reflect the China-West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movies "Guasha", "Pushing Hands" and "The Wedding Banquet". Then it analyzes the causes which lead to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What is new in this paper is that it makes an overall summary and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reflected in the three mov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are bound to be there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ical ideas, mode of thinking, national customs, mentalities and attitudes, religious belief and the attitude towards nature. It also probes the ways to solve the cultural conflicts on the basis of that.
     Chapter One briefly describes the main plots of the three movies.
     Chapter Two mainly describes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in the three movies and then analyzes these plots from the angle of the differenc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ethics an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s.
     Chapter Three mainly analyzes the causes leading to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on the basis of Chapter One. This chapt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 geographic environment,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ical ideas, mode of thinking, national customs, mentalities and attitudes, religious beliefs, social structures and management styles and the attitudes towards nature.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is neither the work of a single-day, nor the result of a certain element. Instead, it is the result of the comprehensive elements in the long history.
     Chapter Four mainly probes the solution to the cultural conflict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It starts with the criticism over two wrong ideas in the China-West cultural exchanges: the wholesale Westernization and the complete rejection against western culture. Then it puts forward the opinion that the only wa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Western culture is to strengthen the exchanges and blending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
引文
[1]祝西莹、徐淑霞:《中西文化概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版,第10页。
    [2]郑召关:《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载《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6月增刊(总第76期),第94-95页。
    [3]李新柳:《东西方文化比较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版,第99页。
    [1]史小妹:《西方文化与电影》,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版,第1页。
    [2]史小妹:《西方文化与电影》,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版,第2页。
    [3]祝西莹、徐淑霞:《中西文化概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版,第10页。
    [1]钟友循:《从影片<刮痧>谈到中西文化交流与融通》,载《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2卷第2期,第75-79页。
    [2]李晓霞、叶定国:《电影<刮痧>的跨文化解读》,载《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第67-68页。
    [3]杨柳:《从影片<刮痧>看中美两种文化的人际关系取向》,载《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综合版)》2002年第1期,第73-80页。
    [4]彭辰宁:《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文化的碰撞》,载《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弟56-58页。
    [5]黄鸣:《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载《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8期,第100-103页。
    [1]王进:《文化神话与身份政治》,载《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第52-56页。
    [2]石玉:《解析<刮痧>中的文化冲突与调和》,载《邵阳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5卷第1期,第87-88页。
    [3]王爱华:《影片<刮痧>中的两个主要意象:刮痧和孙悟空》,载《科教文汇》2007年第3期,第157-158页。
    [4]张伯存:《<刮痧>的文化分析》,载《当代电影》2002年第1期,第91页。
    [5]谢传惠:《从电影<刮痧>看跨文化交际》,载《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8期,第106-108页。
    [6]史小妹:《西方文化与电影》,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版。
    [1][美]霍尔:《无声的语言》,刘建荣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65页。
    [2]韩星:段正元对中国传统道德伦理的现代转换及其意义》,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2436,2008-1-15。
    [1]Jack Allen,American Society,Litton Educational Publishing,Inc.,1978,p.32.
    [2]王甲锋:《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载《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4年第18卷,第248-250页。
    [3]杨柳:《从影片<二刮痧>看中美两种文化的人际关系取向》,载《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综合版)》2002年第1期,第73页。
    [4]金元浦、谭好哲、陆学明主编:《中国文化概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第630页。
    [1]罗民胥,廉张军:《跨文化交际中的不确定性回避研究》,载《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8卷第4期,第127-131页。
    [2]Geert Hofstede,Culture's Consequences(First Edition),SAGE Publications,1980
    [3]于桂敏,白玫,苏畅:《中西方价值观差异透析》载《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9卷第5期,第11-13页。
    [4]金元浦、谭好哲、陆学明主编:《中国文化概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第638页。
    [5]Nelson,G.L.,Cultural differences in learning styles.In J.M.Reid.:Learning styles in the ESL/EFL classroo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2.
    [1]韩星:《段正元对中国传统道德伦理的现代转换及其》,www.com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2436,2008-1-15。
    [1]汪文学:《论中国古代人伦中的朋友伦理》,载《江汉论坛》2007年第12期,第106页。
    [1]李晓霞、叶定国:《电影<刮痧>的跨文化解读》,载《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第67页。
    [1]孤灯落碎花:《论中国同性恋的合法性》,www.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strltem=free&idArticle=70549,2007-5-10。
    [1]郭晓飞:《求同存界和求异存同:同性婚姻的宪法之纬》,www.3edu.net/lw/htlw/lw_53315_2.html,2008-7-16.
    [2]彭辰宁:《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文化的碰撞》,载《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第56页。
    [1]黄鸣:《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载《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8期,第101页。
    [1]新镛: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1089878.html,2008-8-1.
    [2]史小妹:《西方文化与电影》,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版,第125页。
    [1]黄鸣:《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载《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8期,第102页。这句话实际上是林语堂先生在香港世界文摘出版社1954年版的《林语堂散文集》中讲过的一句话。
    [2]刘静:《面子:中西文化差异探讨》,载《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21卷第2期 第123-125
    [3]杨曾宪:《面子是“东方学”的虚构吗?》http://dadao.net/htm/culture/2002/0701/2887htm。
    [4]姚建光:《巾西自我观念差异的对比》,载《语文学刊(外文版)》2006年第4期,第67-70页。
    [1]田玉川:《面子!面子!》,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1版,第214页。
    [2]黄鸣:《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载《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8期,第102页。
    [3]张楠楠:《跨文化交际中的面子论与礼貌原则》,载《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8卷第6期,第643-645页。
    [4]祝西莹、徐淑霞:《中西文化概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版,第193页。
    [1]冯泽云:《中外法律文化之对比》,载《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第72-74页。
    [2]苏丁:《中西文化文学比较研究论集》,重庆出版社 1988版,第3页。
    [3]李晓霞、叶定国:《电影《刮痧>的跨文化解读》,载《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第67页。
    [1]李新柳:《东西方文化比较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版,第156页。
    [2]李新柳:《东西方文化比较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版,第157页。
    [3][法]笛卡尔:《心灵的感情》,转引自《西方文化概论》,方汉文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版,第290页。
    [1]祝西莹、徐淑霞:《中西文化概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版,第221页。
    [1]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9960794.html?fr=qrl&fr2=query,2005-3-5.
    [1]祝西莹、徐淑霞:《中西文化概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版,第223页。
    [2]杨玉荣:《从中西文化差异探讨中国和合文化》,载《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7年第27卷第2期,第113-114页。
    [1]蔡华:《试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载《邵阳学院学报(牡会科学版)》2007年第6卷第2期,第55-57页。
    [2]李新柳:《东西方文化比较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版,第207页。
    [3]汪清囡:《农业结构不同导致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载《南方农机》,2006年第6期,第14-15页。
    [1]Thomas Rhys Williams,CulturalAnthropology,New Jersey,1990,p.5.
    [2]李新柳:《东西方文化比较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版,第108页。
    [1]李新柳:《东西方文化比较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版,第108-109页。
    [2]石玉:《解析<刮痧>中的文化冲突与调和》,载(邵阳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5卷第1期,第88页。
    [3]史小妹:《西方文化与电影》,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第26页。
    [4]彭辰宁:《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文化的碰撞》,载《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第56页。
    [1]许思园:《中西文化回眸》,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版,第4页。
    [2]肖锦龙:《中西文化深层结构和中西文学的思想导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年版,第16-32页。
    [3]彭辰宁:《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文化的碰撞》,载《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第56页。
    [4]彭辰宁:《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文化的碰撞》,载《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第57页。
    [1]李新柳:《东西方文化比较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版,第152页。
    [2]苏跃:《中西言语行为差异和思维方式比较》,载《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25卷第6期,第127-128页。
    [3]李新柳:《东西方文化比较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版,第152页。
    [4]郝丽丽,杨晓峰:《试论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及其语言效应》,载《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9卷第1期,第109-111页。
    [1]John A.& Yoshihisa K.,Social Psychology and Cultural Context,SAGE Publications,1999
    [2]红阿西姆马斯特:《“要面子”:一项文化准则的跨文化比较》,载梁镛主编:《跨文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版,第158-172页。
    [1]彭辰宁:《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文化的碰撞》,载《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第58页。
    [2]孙德玉、杨玉林:《随俗英语十八讲》,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3版,第23页。
    [1]李新柳:《东西方文化比较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版,第112页。
    [1]金元浦、谭好哲、陆学明主编:《中国文化概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第163页。
    [2]金元浦、谭好哲、陆学明主编:《中国文化概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第631页。
    [3]金元浦、谭好哲、陆学明主编:《中国文化概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第633页。
    [1]肖锦龙:《中西文化深层结构和中西文学的思想导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7页。
    [2]李泽厚:《“中体西用”的由来和演化》,载金元浦、谭好哲、陆学明主编:《中国文化概论》1999版,第712-721页。
    [1]李泽厚:《“中体西用”的由来和演化》,载金元浦、谭好哲、陆学明主编:《中国文化概论》1999版,第714页。
    [2]何兆武:《中西文化交流史论》,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版,第182页。
    [3]李泽厚:《“中体西用”的由来和演化》,载金元浦、谭好哲、陆学明主编:《中国文化概论》1999版,第716页。
    [4]金元浦、谭好哲、陆学明主编:《中国文化概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07页。
    [1]金元涌、谭好哲、陆学明主编:《中国文化概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第707页。
    [2]Samuel P.H.,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Foreign Affairs,Summer 1993.
    [1]乐黛云、阿兰·李比雄主编:《跨文化对话(一)》,上海文化出版社 1998版,第10页。
    [2]杨柳:《从影片<刮痧>看中美两种文化的人际关系取向》,载《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综合版)》2002年第0期,第80页。
    [3]祝西莹、徐淑霞:《中西文化概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版,第217页。
    [4]李新柳:《东西方文化比较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版,第27页。
    [5]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较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版,第52页。
    [1][法]谢和耐:《中国与基督教(增补本)》,耿昇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241页。
    [2]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较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版,第51页。
    1) Geert Hofstede,Culture's Consequences(First Edition),SAGE Publications,1980.
    2) Jack Allen,American Society,Litton Educational Publishing,Inc.,1978.
    3) John A.& Yoshihisa K.,Social Psychology and Cultural Context,SAGE Publications,1999.
    4) Thomas Rhys Williams,Cultural Anthropology,New Jersey,1990.
    5) Alan Page Fiske,"Using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to Compare Cultures--A Critique of the Validity and Measurement of the Constructs:Comment on Oyserman et al.(2002)",PsychologicalBulletin,2002,Vol.128,No.1,pp.78-88.
    6) Nelson,G.L.,Cultural differences in learning styles.In J.M.Reid.Learning styles in the ESL/ EFL classroo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2.
    7) Samuel P.H.,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Foreign Affairs,Summer 1993.
    8)[法]谢和耐:《中国与基督教(增补本)》,耿昇译,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年版。
    9)[美]霍尔:《无声的语言》,刘建荣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10) 祝西莹、徐淑霞:《中西文化概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版。
    11) 李新柳:《东西方文化比较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版。
    12) 史小妹:《西方文化与电影》,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版。
    13) 金元浦、谭好哲、陆学明主编:《中国文化概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14) 田玉川:《面子!面子!》,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1版。
    15) 苏丁:《中西文化文学比较研究论集》,重庆出版社 1988版。
    16) 许思园:《中西文化回眸》,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版。
    17) 肖锦龙:《中西文化深层结构和中西文学的思想导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18) 梁镛:《跨文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版。
    19) 孙德玉、杨玉林:《随俗英语十八讲》,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3版。
    20) 何兆武:《中西文化交流史论》,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1版。
    21) 乐黛云、阿兰·李比雄:《跨文化对话(一)》,上海文化出版社 1998版。
    22) 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较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版。
    23) 方汉文:《西方文化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版
    24) 钟友循:《从影片<刮痧>谈到中西文化交流与融通》,载《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1年第2卷第2期。
    25) 李晓霞、叶定国:《电影<刮痧>的跨文化解读》,载《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
    26) 杨柳:《从影片<刮痧>看中美两种文化的人际关系取向》,载《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综合版)》 2002年第1期。
    27) 彭辰宁:《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文化的碰撞》,载《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
    28) 黄鸣:《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载《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8期。
    29) 王进:《文化神话与身份政治》,载《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30) 石玉:《解析<刮痧>中的文化冲突与调和》,载《邵阳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5卷第1期。
    31) 王爱华:《影片<刮痧>中的两个主要意象:刮痧和孙悟空》,载《科教文汇》2007年第3期。
    32) 张伯存:《<刮痧>的文化分析》,载《当代电影》2002年第1期。
    33) 谢传惠:《从电影<刮痧>看跨文化交际》,载《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8期。
    34) 汪文学:《论中国古代人伦中的朋友伦理》,载《江汉论坛》2007年第12期。
    35) 王国锋:《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载《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4 年第18卷。
    36) 姚建光:《中西自我观念差异的对比》,载《语文学刊(外文版)》2006年第4期。
    37) 苏跃:《中西言语行为差异和思维方式比较》,载《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25卷第6期。
    38) 于桂敏,白玫,苏畅:《中西方价值观差异透析》载《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9卷第5期。
    39) 蔡华:《试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载《邵阳学院学报(牡会科学版)》2007年第6卷第2期。
    40) 郝丽丽,杨晓峰:《试论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及其语言效应》,载《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9卷第1期。
    41) 郑召关:《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载《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6月增刊(总第76期)。
    42) 汪清囡:《农业结构不同导致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载《南方农机》,2006年第6期。
    43) 刘静:《面子:中西文化差异探讨》,载《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21卷第2期。
    44) 张楠楠:《跨文化交际中的面子论与礼貌原则》,载《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8卷第6期。
    45) 罗民胥,廉张军:《跨文化交际中的不确定性回避研究》,载《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8卷第4期。
    46) 杨玉荣:《从中西文化差异探讨中国和合文化》,载《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7年第27卷第2期。
    47) 冯泽云:《中外法律文化之对比》,载《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48) 韩星:《段正元对中国传统道德伦理的现代转换及其意义》,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2436,2008-1-15。
    49) 孤灯落碎花:《论中国同性恋的合法性》,www.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strltem=free&idArticle=70549, 2007-5-10。
    50) 郭晓飞:《求同存异和求异存同:同性婚姻的宪法之纬》,www.3edu.net/lw/htlw/lw 53315_2.html,2008-7-16。
    51) 新镛: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1089878.html 2008-8-1。
    52)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9960794.html?fr=qrl&fr2=query,2008-3-5。
    53) 杨曾宪:《面子是“东方学”的虚构吗?》,http://dadao.net/htm/culture/2002/0701/2887.htm,2008-5-3。
    54) 《刮痧》剧情简介,http://abroad.163.com/05/1109/15/224IV74S002711HV.html,2008.05.20
    55) 《推手》 剧情简介,http://www.dvd.com.cn/movie/10894.html#comment,2008.05.21
    56) 《喜宴》剧情简介,http://baike.baidu.com/view/195234.html?wtp=tt,2008.05.20
    57) 郑家栋:《传统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2007年12月25日郑家栋在中央电视台第10频道的“百家讲坛”栏目做的一次关于传统的报告。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