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形象国际公共关系管理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的无形资产,是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不可或缺的要素,它不仅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还可以给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认识到城市形象传播的意义和价值,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中国城市不仅满足于在国内传播城市形象,开始了在世界舞台上传播城市形象的探索。但是,城市形象的塑造不是靠几个广告宣传片、公关活动就可以完成,而需要城市管理者将城市形象的国际公共关系管理作为城市管理的一个分支,进行系统地管理。
     公共关系作为一种传播管理的职能在城市形象的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国际公共关系学的视角出发,对城市形象国际公关管理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创造了城市形象国际公共关系管理的模式,并对其基本问题进行分析。从城市形象国际公关的战略步骤出发,本文阐述了城市形象国际公关的核心,城市形象的内涵,对城市形象国际公关的主体运行机制进行探索,对城市形象国际公关的策略做了归纳,对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播环境以及所需的全球传播能力进行解读,并分析了国际公众的类别及特征,建构起城市形象国际公关的理论框架。此外,本文还梳理了近年来杭州城市形象国际公关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提出了不足。
City reputation is a city's intangible assets, which is the indispensable element of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of a city. It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urban development, but also can generate huge economic benefits for the city. Recognizing the significance and the value of city reputation, the Chinese cities not only spread city reputation at home, and began to spread on the world stage. However, the shape of the city reputation can not just completed by several advertisings, public relations activities. The build of city reputation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we should follow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ublic relations management, which is a branch of city management.
     As a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public relation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anagement of city reputation. This article view from the international public relations' perspective, analyzed the theory and the practice of the international public relations of city reputation, and created the model of international public relations management of city reputation. Followed the strategic steps of international public relations management, this paper reveals the core concept and the connotation of city reputation,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of the organizations related to city reputation, the strategy of international public relations and the capacity needed in global environment. In addition, this paper sums up the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public relations of Hangzhou in recent years and summarized its experience and point out the disadvantage.
引文
[1]詹姆斯·格鲁尼格,《卓越公共关系与传播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p4.
    [1]凯文·林奇,《城市形态》,华夏出版社,2001,P41。
    [2]董晓峰;《城市形象研究的兴起》,西北史地,1999年03期。
    [1]徐根兴,《论城市公关与城市形象》,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P 80-83
    [2]张卫国,何宛夏,《城市形象设计理论探讨》,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三期,
    [3]张宏,《世纪之交的大连城市形象建设》,大连大学学报,1999年第一期,P39-43
    [4]刘玉成,《论成都城市形象的塑造》,城乡建设,2002年第10期,P14-15
    [5]王晓玲,《城市形象的文化解读》,城市,2006年第04期P59-62
    [6]Philip Kotler,How cana place correct a negative image?,Place Branding,2004,Vol.1,1,50-57
    [7]Foot,J.M.(1999):From boomtown to bribesville;The images of the city.Milaa,1980-97.Urban History,26,393-412.
    [1]汤正刚,《现代城市形象的内涵和塑造》,长江论坛,1997年4月,P11-12
    [2]张宏,《世纪之交的大连城市形象建设》,大连大学学报,1999年1月,P39-43
    [3]梅保华,《关于城市形象问题的思考》,城市问题,2002年第05期,P14-16
    [4]王晓玲,《城市形象的文化解读》,城市,2006年第04期P59-62
    [5]刘彦平,《什么是城市营销》,中国城市经济,2006年7月
    [1]刘彦平,《城市营销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
    [2]于宁,《城市营销研究:城市品牌资产的开发、传播与维护》,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
    [1]曹金焰,《城市形象宣传中的品牌传播研究》,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2]斯科特·卡特里普,《公共关系教程》,华夏出版社,2001
    [1]居延安,《公共关系学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2]熊源伟,公共关系学(修订版),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
    [3]郭惠民,《当代国际公共关系》,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
    [4]郭惠民,《国际公共关系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0页。
    [1]郭惠民,《国际公共关系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0页。
    [1]范小军,《城市品牌塑造机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22页
    [1]程曼丽,《信息全球化时代的国际传播》,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4期.
    1.凯文·林奇,《城市形态》,华夏出版社,2001.
    2.董晓峰;《城市形象研究的兴起》,西北史地,1999年03期.
    3.张锐,张皴,《城市品牌——理论、方法与实践》,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4.池泽宽著,郝慎钧译,《城市风貌设计》,天津大学出版社,1989.
    5.徐根兴,《论城市公关与城市形象》,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
    6.肖保英,《城市形象的行为系统识别研究》.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7.殷好,《城市对外形象传播研究——以南京市对外形象传播为例》.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8.詹姆斯·格鲁尼格,《卓越公共关系与传播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9.戚建国,张艳玲,《公共关系提升城市形象》,国际公关,2008年03期.
    10.江明华,曹鸿,《品牌形象模型的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二期.
    11.刘彦平,《城市营销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
    12.于宁,《城市营销研究:城市品牌资产的开发、传播与维护》,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 007年5月.
    13.J.Z.爱门森编译,《国际跨文化传播精华文选》,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P16.
    14.刘颂,《城市形象的塑造》.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15.朱俊成,《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塑造研究——以南昌市为例》.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6.李尔尘,《浅谈城市形象识别》,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77-80.
    17.赵敏,《城市品牌与城市形象》,中国质量与品牌,2005(7):66-68.
    18.李广斌,王勇,袁中金,《城市特色与城市形象塑造》,城市规划,2006(2):79-82.
    19.郭廷建.《城市文化形象塑造刍议》.甘肃社会科学,1998(1):75-78.
    20.王姝.《我国城市国际化路径研究》,世界经济情况,2008,(04):66-68.
    21.韩隽,《城市形象传播:观念角色路径》,科学经济社会,2007年03期.
    22.何春晖,刘依卿,《城市形象传播的媒介思考》,国际公关,2005年06期.
    2 3.余柏椿,《城市主体思维:走向大众的城市》,新建筑,2005年02期.
    24.林汉川,《城市公关意识及其工作思路》,城市开发,1994年03期.
    25.黄枝霞,《公共关系在城市品牌建设中的应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7.
    26.菲利普·科特勒:《国家营销》,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27.凯文·莱恩·凯勒:《战略品牌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8.关世杰,《国际传播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29.斯科特·卡特里普,《公共关系教程》,华夏出版社,2001,P1,P5.
    30.程曼丽,《信息全球化时代的国际传播》,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4期.
    31.张卫国,何宛夏,《城市形象设计理论探讨》,重庆大学学报,1999(3).
    32.张宏,《世纪之交的大连城市形象建设》,大连大学学报,1999(1).
    33.刘玉成,《论成都城市形象的塑造》,城乡建设,2002年第10期.
    34.王晓玲,《城市形象的文化解读》,城市,2006年第04期.
    35.《杭州通讯》2008年1月—2008年12月,杭州通讯杂志社.
    36.范小军,《城市品牌塑造机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笫122页.
    37.汤正刚,《现代城市形象的内涵和塑造》,长江论坛,1997.
    38.梅保华,《关于城市形象问题的思考》,城市问题,2002年第05期.
    39.刘彦平,《什么是城市营销》,中国城市经济,2006年7月.
    40.曹金焰,《城市形象宣传中的品牌传播研究》,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41.居延安,《公共关系学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42 格鲁尼格,廖为建,郭惠民,《关于公共关系学若干基本问题的国际对话》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0-01.
    43.熊源伟,公共关系学(修订版),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8-1.
    44.郭惠民,《当代国际公共关系》,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
    45.郭惠民,《国际公共关系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46.《杭州社会复合主体典型案例汇编》,中共杭州市委办公厅,中共杭州市委政研室,杭州市发展研究中心,2008年12月.
    47.Philip Kotler,How can a place correct a negative image?,Place Branding,2004,Vol.1,1,50-57.
    48.Foot,J.M.(1999):From boomtown to bribesville;The images of the city.Milan,1980 - 97.Urban History,26,393 - 412.
    49.Alyson L Greiner.Popular culture,place images,and myths:The promotion of Australia on American television[J].Journal of Popular Culture,Summer 2001,Vol.35,Iss.1;p.185-193
    50.Nicolas Papadopoulos.Place branding:Evolution,meaning and implications[J].Place Brandin,Nov 2004,Vol.1,Iss.1,p.36-49
    51.Joan C Henderson.Uniquely Singapore? A case study in destination branding[J].Journal of Vacation Marketing,Jul 2007,Vol.13,Iss.3,p.261-274
    52.Glaser,Mark.The Business Psyche:Explor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Local Quality of Life and City Image[J].Public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Fall 1991,Vol.15,Iss.3,p.287 -303
    1.http://www.hangzhou.com.cn/
    2.http://www.xh-expo.com/
    3.http://www.zjol.com.cn/O5zzhz/system/2007/09/2 7/OO883 7222.shtml
    4.http://travel.sohu.com/20070910/n252066430,shtml
    5.http://www.hangzhou.com.cn/20040101/ca514192,htm
    6.http://www.ccpd.cnki.net/yz_view-id4257-lmid132-wenjian2.html
    7.http://chinese.seoul.go.kr/
    8.http://chinese.seoul.go.kr/
    9.http://www.nyc.gov/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