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独立纪录片生存与发展初探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独立纪录片是中国纪录片版图上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产生有着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原因,和一般纪录片相比,无论是表现的内容、形式还是特色、风格,它都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其发展轨迹和生存状态有别于主流意识形态下的纪录片,具有民间“游牧性”和“潜历史”的文化特征。
     通过对社会文化背景的分析,本文指出了独立纪录片诞生的原因,认为中国社会的转型、政治环境的日益宽松、经济生活的持续发展、社会阶层的进一步分化、DV机的家庭化和社会大众的精神表达共同催生了独立纪录片的诞生,并且指出独立纪录片的诞生和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和作用。相对于体制内纪录片的宏大叙事和官方影像历史叙述者的地位而言,独立纪录片以一种个人化的身份打破了对影像历史书写的话语垄断,冲击了主流媒体的话语霸权,以另类影像的方式承载了历史的记忆,从另一个方面构建起了一套对于社会历史影像的话语体系。
     本文将独立纪录片的发展划分为3个时期。1988年至1993年的萌芽时期,1993年至1999年的探寻发展时期,1999年至今的蓬勃发展时期。通过对各个时期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的梳理和分析,归纳总结了独立纪录片的发展脉络和每一阶段的文本特征。
     针对独立纪录片和体制内纪录片的差异,建立在理论阐释和个案分析基础上的本文,详细归纳和认真总结了独立纪录片的创作风格和特点:题材选择上的草根化倾向、创作视点上的平民化风格、拍摄记录上的纪实性追求以及整体制作上的个人化表现。独立纪录片在创作手法上的创新反叛以及对纪实性不懈追求深刻地影响了体制内的纪录片,并直接促进了体制内纪录片视角的转移。为了维护创作上的独立性,独立纪录片只能游走在体制内外,或者选择酒吧生存、社团生存、电影节等生存方式。最近几年,大学校园、网络特别是专业网站也成为了独立纪录片主要传播地,BT、电驴等多种下载方式给独立纪录片提供更方便的传播流通方式。
     面对商业化浪潮的冲击,独立纪录片在经历一段时间的繁荣之后陷入了生存的困境。资金的缺乏使得独立创作队伍倍受考验,文本创作和节目录制也相应受阻。对于边缘题材的过度青睐导致了创作主体的单一和重复,在内容和风格上鲜见新意。由于大量非专业人士的涌入,一些制作粗制滥造,节奏拖沓冗长,晦涩难懂,还有一些作品丧失了应有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导致质量整体下降。DV盛行一度给独立纪录片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但是由于对于个人私密空间的过多介入也引发了人们对于道德伦理和隐私权的思考,这些都是独立纪录片发展中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机遇与挑战并存。目前,独立纪录片呈现出一种“走出去”的突围态势。一方面,独立纪录片加大了与主流媒体的融合,开始走专业化和精品化的路线;另一方面,遵循市场规律,积极参与国际预卖,走国际化路线。与此同时,一些独立制作者也加大了对专业网站的开发和利用,采取网上直销的手段来筹募资金,等等。尤为可喜的是,独立创作者也开始跳出孤芳自赏和自娱自乐的圈子,不断调整自身的创作,以适应市场和大众的需要。可以预见,独立纪录片生存境况在经历了一段困顿、彷徨和整合之后,必将以新的更好的方式,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实现其应有的传播价值。
The Independent Newsreel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s in Chinese newsreels' territory, it is the complex and profounding social reasons that produce the Independent Newsreel, which has its own unique individualities in its contents、forms、features and styles compared with the General Newsreel, and it also differs from the other newsreels which under the auspieces of mainstream ideology in its developing tracks and existing conditions. Generally speaking the Independent Newsreel has folk "nomadic" and "superficial history" cultural characters.
     By analyzing the cultural backgrounds of the society, the thesis demonstrates the reasons of its birth. The thesis analyzes that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ety、increasing liberal political environment、the polarization of the social classes、the util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household DVs and spiritual expression of the public expedite the bir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dependent Newsreel, it also points out that the bir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dependent Newsreel have unusual significances and effects. Compare with great narration of the "inner system" Newsreel and the position of the official video history narrator, the individuated & exploited Independent Newsreel breaks the video history writing discourse monopoly and impacts the discouse hegemony of the mainstream media. In different video ways, the Independent Newsreel has borne the memory of its long history and has constructed a set of discourse system of the sociel history video from the other aspect.
     This thesis divid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ependent Newsreel into three periods. The budding period: from 1988 to 1993; the seeking & growing period: from 1993 to 1999, the vigorous growing period: from 1999 up to the present. By organizing and analyzing the representative characters and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each individual period, this thesis concludes the venations of the Independent Newsreel's development and its version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indivial period.
     Aimed a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Independent Newsreel and "inner system" Newsreel, based on theory explaination & case analysis, this thsis discusses in detail and concludes conscientiously the writing styles &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ependent Newsreel: grass roots tendency in the choice of subject、ordinary style in the wrting angle、documentary seek in the photograghic records and the individuality of an overall making. Its innovation and rebellion in writing techniques together with the untiring pursuit in the documentary writing, have profoundly influenced the "inner system" Newsreel and have directly stimulated the diversion of the "inner system" Newsreel's writing angles.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independence in the creation, the Independent Newsreel can just stroll inside or outside the system, or choose the other living styles, such as barroom、combo、film festival etc. In recent years the campus and the website, especially the professional websites are also becoming its main transmitting fields. The BT、the telephonic donkey and other downloading methods have also provided more convenient ways of its transmitting and circulating.
     Facing the impacts of the waves of commerce, the Independent Newsreel came to a deadlock of surviving after experiencing a period of thriving and prosperous. The Independent Newsreel's forces are doubly suffered, its version creating & programmme recording are blocked consequently for lacking of funds. Overfavouring the fringe theme caused the writing subject's singleness and repetition, and it is rare to bring any new ideas in the content and writing styles. Owning to the inbursting of large numbers of laypeople、the rough manufacturing、the sluggish and lengthy rhythm and the obscuring in understanding, some of the works have lost the essence of art and thought, and thus caused the total decline in quality. The prevailing of DVs has once brougt chances of never heard before, while the over-intervene in other's private spaces has elicited moral and ethical thinking. All these problems are unavoidable in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the Independent Newsreel.
     The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 meets the existence of both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The Independent Newsreel appears on the tendency of "going outside" at present. On the one hand, it increases the integrating steps with the mainstream media, and starts the route of specialization & seeking top-quality; on the other hand it actively participates in international pre-arranged sale following the patterns of market principles, and begins the way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t the same time some independent fiction faculties have increased the using and exploring of the professional websites, and they have raised funds by direct sale via internet as well. To our great gratification,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markets and the public, the Independent Newsreel's creators begin to jump out of indulging in self-admiration & diverting itself, adjust itS creations frequently. So we can predicate that the Independent Newsreel must find a new develping direction and must be in a new better way to carry its well-deserved transmitting value into effect after experiencing a period of exhaustion、hesitation and integration.
引文
[1]郭媛媛:《纪录、诠释、定位与主体身份--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电视纪录片》,《中国期刊网》。
    [1]迈克尔·拉毕格著,何苏六等译:《纪录片创作完成手册》,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版。
    [2]罗森塔尔著,张文俊译:《纪录片编导与制作》,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三版。
    [3]朱景和:《纪录片创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陈国钦主编:《纪录片解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谭天、陈强编著:《纪录之门》,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版。
    [6]何苏六:《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李幸、刘小茜、张继芳:《中国新纪录片的滥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
    [8]朱靖江:《从“菜鸟”到独立制片人--DV宝典》,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4月版。
    [9]曹恺:《纪录与实验--Dv影像前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10]吕新雨:《纪录中国--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导言《在乌托邦的废墟上--新纪录运动在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詹庆生、尹鸿:《中国独立影像发展备忘1999--2006》,文艺争鸣·艺术,2007年5月。
    [2]郑伟:《纪录与表达--中国大陆1990年以来独立纪录片发展史略》,《中国期刊网》。
    [3]郭媛媛:《纪录、诠释、定位与主体身份--20世纪90年后中国电视纪录片》,中国期刊网
    [4]孙振虎:《中国纪录片制作力量的发展方向》,《现代传播》2007年第3期。
    [5]温细鎚《草根文化--多元文化视域下的独立纪录片》,中国期刊网。
    [1]吕新雨《纪录中国--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导言《在乌托邦的废墟上--新纪录运动在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7月第1页。
    [2]袁幼鸣《诗人何为--93中国“21世纪新空间”文化研讨会综述》载《钟山》1994(2)参见朱效梅《大众文化研究--一个文化与经济互动发展的视角》,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39页。
    [1]石长顺:《电视栏目解析》,华中科技出版社2003年版,第75页。
    [2]唐晨光:《影像中的20世纪中国--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与社会变迁》,中国期刊网第267页。
    [1][1]吕新雨《纪录中国--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导言《在乌托邦的废墟上--新纪录运动在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7月第5页。
    [1]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北京文献出版社,2002年8月。
    [2]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北京文献出版社,2002年8月
    [3]朱镕基:《政府工作报告》,人民日报,2002年3月17日。
    [4]杜海滨:《感谢“盗版”感谢DV》,蒋原伦《今日先锋》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4月
    [5]吕新雨:《纪录中国--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导言《在乌托邦的废墟上--新纪录运动在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7月第23页。
    [1]曹恺:《纪录与实验--DV影像前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26页。
    [1]http://weijing1001.blog.163.com/blog:《我的工作--中国DV市场分析》
    [2]徐舫州 徐帆:《电视节目类型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第170页。
    [1]吕新雨:《纪录中国--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导言《在乌托邦的废墟上--新纪录运动在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7月第9页。
    [2]吕新雨:《纪录中国--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导言《在乌托邦的废墟上--新纪录运动在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7月第9页。
    [1]詹庆生、尹鸿:《中国独立影像发展备忘1999-2006》,文艺争鸣·艺术,2007年5月。
    [1]徐彬彬:《另类“纪录”--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独立影像创作研究》,中国期刊网。
    [1]李薇:《视角更加多元,创作更趋自由--段锦川谈中国独立纪录片》,视听界2005年。
    [1]詹庆生、尹鸿:《中国独立影像发展备忘1999-2006》,文艺争鸣·艺术,2007年5月。
    [1]温细缒《草根文化--多元文化视域下的独立纪录片》,中国期刊网。
    [1](美)华莱士.马丁著《当代叙事学》第16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5月。
    [2]于丹《纪实栏目的发展趋势》,摘自《2007年中国电视纪实节目发展报告》,刘效礼主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年8月版。
    [1]胡智峰、刘文:《论电视纪录片的“视点”》,《现代传播》1998年第5期。
    [2]温细缒《草根文化--多元文化视域下的独立纪录片》,中国期刊网。
    [3]吕新雨《录中国--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对话上部《个人化写作方式--吴文光访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7月。
    [1]李薇:《视角更加多元,创作更趋自由--段锦川谈中国独立纪录片》,视听界2005年。
    [2]石长顺:《电视栏目解析》,画中科技出版社2003年2月版,第78页。
    [1]凤凰卫视《一个人的影像:DV完全手册》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
    [2][2]吕新雨《录中国--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对话上部《从“彼岸”到“此岸”--蒋樾访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7月。
    [1]曹恺:《纪录与实验--Dv影像前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110页。
    [2]曹恺:《纪录与实验--Dv影像前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110页。
    [1]石屹:《电视纪录片:艺术、手法与中外观照》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
    [2]石屹:《电视纪录片:艺术、手法与中外观照》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
    [1]郑伟:《纪录与表达--中国大陆1990年以来独立纪录片发展史略》,《中国期刊网》。
    [1]詹庆生、尹鸿《中国独立影像发展备忘1999--2006》文艺争鸣·艺术2007年5月。
    [2]方方《独立纪录片发展史》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12月。
    [1]詹庆生、尹鸿:《中国独立影像发展备忘1999--2006》,文艺争鸣·艺术2007年5月。
    [1]谭天、陈强编著《纪录之门》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87页
    [1]凤凰卫视栏目组《DV新世代》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2月
    [1]詹庆生、尹鸿:《中国独立影像发展备忘1999--20062,文艺争鸣·艺术,2007年5月。
    [2]孙彦君:《DV文化研究》,中国期刊网。
    [1]http://www.sina.com.cn:《大众DV》纪录片《姐妹》座谈会实录,2005年07月02日05:19。
    [2]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31日19:12 《纪录片〈姐妹〉导演兼摄影李京红作客新浪聊天》。
    [1]刘立滨主编:《电视纪录片创作》,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2月版。
    [2]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31日19:12,《纪录片〈姐妹〉导演兼摄影李京红作客新浪聊天》
    [1]朱景和《纪录片创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2]http://www.sina.com.cn:《大众DV》纪录片《姐妹》座谈会实录,2005年07月02日05:19。
    [3]Michael Rabiger著《制作纪录片》,台湾远流出版社。
    [1]谭天、陈强编著:《纪录之门》,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0页。
    [1]王辉《想法和做法》[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2]曹恺《纪录与实验:DV影像前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
    [3]刘效礼《2007中国电视纪实节目发展报告》[C]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8月第1版。
    [4]朱靖江《从“菜鸟”到独立制片人「DV宝典」[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5]朱其《VIDEO:20世纪后期的新媒介艺术》[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
    [6]李希光《畸变的媒体》[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7]张小争《娱乐财富密码-引爆传媒心经济》[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8]周鸿铎《传媒产业市场策划》[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9]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M]新华出版社 1999年4月第1版。
    [10]徐舫州 徐帆《电视节目类型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
    [11]《DV完全手册--一个人的影像》,[M]中国青年出版社,张献民、张亚璇著。
    [12]《世界电影美学思潮史纲》,[M]江西人民出版社,罗慧生著。
    [13]李幸、汪继芳:《中国民营电视公司现状报告》,[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4]陶涛《电视纪录片创作》[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2月第一版。
    [15]吕新雨《纪录中国--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C]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6]朱景和《纪录片制作》[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
    [17]林旭东《影视纪录片创作》[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1与第一版。
    [18]方方《中国纪录片发展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
    [19]朱靖江,梅冰《中国独立纪录片档案》[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0]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C]上海:三联书店,2000。
    [21]林少雄《多元文化视闭中的纪实影片》[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22]林少雄.《纪实影片的文化历程》[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
    [23]欧阳宏生《纪录片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24]刘立滨主编《电视纪录片创作》[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2月第一版。
    [25]凤凰卫视栏目组《DV新世代》[C]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2月。
    [26]谭天、陈强编著《纪录之门》[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87页。
    [27]石屹《电视纪录片:艺术、手法与中外观照》[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
    [28]詹庆生、尹鸿《中国独立影响发展备忘1999--2006》[J]文艺争鸣·艺术2007年5月。
    [29]马敬军《独立制片,中国纪录片发展的新生力量》,[J]《西部电视》2002年11月13日。
    [30]郑伟《纪录与表达--中国大陆1990年以来独立纪录片发展史略》[D]中国期刊网。
    [31]张献民《DV设备的技术、手法与美学革命》,[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32]戴莹莹《纪录:绝非冷眼旁观》,[J],《南方周末》2001年10月12日文化版。
    [33]《中国DV纪录片创作现状报告》[N]2006年4月16日《影像锋尚》网站。
    [34]《独立影像对主题展览的伤害》,左靖,原载:《南京评论》2002.10-25。
    [35]单万里《认识新纪录电影》[J]《北京电影学报》2002年第6期。
    [36]李迎《DV的创作及其对新闻媒体的影响》[J]《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
    [37]冷淞《从题材等看中西方DV创作比较及差异》[J]。
    [38]孙振虎《中国纪录片制作力量的发展方向》[J]《现代传播》2007年第3期。
    [39]郭媛媛《纪录、诠释、定位与主体身份--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电视纪录片》[D]中国期刊网。
    [40]贾樟柯《反对歧视DV》[N]银海网。
    [41]喻国民《当前中国传媒业发展客观趋势解读》[J]《现代传播》2004年第2期。
    [42]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3 1日19:12 《纪录片〈姐妹〉导演兼摄影李京红作客新浪聊天》。
    [43]温细缒《草根文化--多元文化视域下的独立纪录片》[D]中国期刊网。
    [44]唐晨光:《影像中的20世纪中国--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与社会变迁》[D]第267页 中国期刊网。
    [45][美]Alan Rosenthal《纪录片编导与制作》复旦大学出版社[M]2006年12月第1版。
    [46][美]约翰帕夫利克《新媒体技术.文化商业前景第2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47][美]杰弗里赫尔《音像产业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M]2005年4月第1版。
    [48][美]皮卡特《传媒管理学导论》[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5月。
    [49][英]道尔《理解传媒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
    [50][美]沃克「美」弗格森《美国电视传媒产业》[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06月。
    [51][美]作者休梅克《大众媒体把关》上海交通交通大学出版社[M]2007年5月。
    [52][法]巴勒《传媒》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M]2007年4月1日。
    [53][英]史蒂文森《传媒的变革:全球化、道德和伦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54][美」彭伯《大众传媒法》[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
    [55]Michael Rabiger著《制作纪录片》,[M]台湾远流出版社。
    [56][美]华莱士.马丁著《当代叙事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5月。
    [57][日]小川绅介著《收割电影》,[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
    [58][美]尼可尔著《纪录片导论》,[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6月。
    [59][英]克里斯.巾白特莫尔著《英国影视制作基础教程》,[M]上海美术出版社,2006年。
    [60]Atwood,Brett and Geoff Burpee.War on Piracy Continues in China,Billboard,20July 1996:1.
    [61]Denis McQuail..Theory of Mass Communication(3rd edtion).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4.
    [62]Ayre,Rick.Five Virtual Record Stores,PC Magazine,28 May 1996:56
    [63]Dennis,Everette E.Of Media and People.Newbury Park,CA:Sage Publications,1992.
    [64]Coates,Steve.A Dead Language Comes to Life on the Internet,New York Times,October 28,1996.
    [65]M.Gurevitch.Culture,Society and the Media.London:Methuen,1982.
    [66]Nick Stevenson.Understanding Media Culture.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5.
    [67]Philip Gaunt.Choosing the News.New York:Greenwood Press,1990.
    [68]Tynan,Daniel.PC meets TV,PC World,February 1994:139.
    [69]Shaun Moores.Media and Everyday Life in Modern Society.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