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量地震数据在线分析系统:方法和初步结果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给出了三分量地震台地震数据自动在线分析系统的基本方法和算法以及初步实验结果。数据处理分为4步:(1)用基于能量的γ检测器进行初步检测和信号到时估算;(2)精取信号参数(到时、振幅、周期和尾波持续时间);(3)用偏振分析估算地震射线的方位角和入射角;(4)对于一个固定的震源深度,由远震P波近似估算事件的参数(震中坐标、发震时刻和震级)。在哈萨克斯坦东部的一个实验地震台上,用命名为“SEISMOSTANSIA”的软件包进行在线环境下的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在24小时周期内能处理多至100个输入信号的数据流。自动检测的结果与可视模拟地震图得到的台站报告资料比较表明:(1)按现在的闹值设置,自动系统实际上每天检测到了分析者看到的所有远震信号,同时有10~15个信号没有被可视系统确认。(2)在70%的情况下,自动与人工处理得到的到时残差,在SNR(信噪比)>10时,为0.5s或更小,当SNR<10时,为1s或更小。(3)在70%的情况下,自动与人工处理得到的信号周期残差为0.22s或更小。资料分析表明,确认在低SNR情况下的假报警的一个有效方法是P波和S波的偏振线性水平。通过对内华达试验场的一系列爆炸方位角的分析,其结果表明,系统偏差构成了与真方位角的残差的主要部分。一般情况下,方位角残差是由于震中和台站介质特性引起的,总之取决于方位角和震中距。方位角残差分析指出,其偏差周期性地依赖于方位角。这个周期值大约为120°。从三分量地震台给数据中心报告中得到的其他资料(方位角和入射角)明显地改善了那些与全球地震台网数据处理的相关震相的可靠性。
引文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