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引领爆裂动力学理论发展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汶川地震揭示了震源包体的存在,体积在2500万m3至7700万m3之间,推动了爆裂动力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地震是断裂结构包体内积聚的能量达到爆裂压力经触发发生的爆裂-塌缩链锁过程。震中的分布遵循波叠加规则。地震结构包体内的高压高温流体对围岩的作用,将引起力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变化,可对地震作出预报。林昌荣查油气储藏包体的方法值得推广于地震包体的诊断。
引文
[1]曾雄飞.新原子论及其应用研究——油气成矿爆炸地质动力学理论[M].广东科技增刊,2008年6月
    [2]曾雄飞.地震结构爆裂动力学理论[J].广东科技,2008年第18期26-28
    [3]曾雄飞.汶川地震引领爆裂动力学理论发展[R].2009年12月7日,20页
    [4]候康明,李丽梅,黄耘.对汶川8级特大地震主要灾害及发震断裂的现场调查.孟宪来主编《中国地质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北京2009年10月227页
    [5]邓起东.2008年汶川8.0级地震震源断裂的破裂机制[J].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纪念李四光诞辰120周年暨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成立20周年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摘要集》.北京2009年10月164页
    [6]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亚洲地震概要[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7年10月
    [7]张诚,修志刚,邱同芝.全球强震震源机制[M].北京:万国学术出版社,1993年10月
    [8]张耀培,张道仪,朱万宁.四川汶川8.0级地震地应力异常——来自压磁频率应力测量系统的记录.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汶川8.0级地震地壳动力学研究专辑[M].371-388.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