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压:成因机制,传统研究方法和流体力学研究方法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在大多数沉积盆地深部通常遇到异常流体压力。自从1970年以来,有效垂直应力和孔隙度之间的关系一直被用于墨西哥湾沿岸地区,评价超压大小。在垂直应力为主的第三系砂泥岩盆地中,根据地震和盆地模拟技术业已取得积极成果,而无论何时压实不平衡条件都发生作用。然而,用该方法不能定量地评价由其它成因和/或附加成因(构造应力、烃类生成、热应力、与断层有关的迁移、水力压裂……)产生的超压。除了传统研究方法外,还提出了流体力学研究方法。在任何深度,上限流体压力受与水力压裂作用或断层复活有关的地层条件的控制。由流体驱动而发生的破裂作用指示存在一个"近于零"的最小有效应力状态下的幕式开放系统。对现今区域构造应力状态的深入理解可以直接判断最小应力的演化。因此,可以对深部流体压力作出定量评价,因为在不排水的或/和封隔的地质系统中,不论流体压力为何种起源,压力将趋于迅速达到接近最小主应力的一个值。因此,超压评价方法将得到改善,因为这一方法可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地质背景。在这些地质背景中,现今起压起源于其它成因机制,且常常是不同成因机制综合作用。然而,过渡带中的压力趋势很难正确地评价。因而,为了提高可预测性,需要对盖层岩石和断层封堵性进行另外的研究。除了超压评价之外,最小主应力概念便于较好地理解含油气系统,因为与断层有关的烃类动态运移、水力压裂域和盖层岩石封堵效率依赖于超压和最小主应力状态之间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微妙的相互作用。
引文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